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2024-09-12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精选11篇)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1

就业局2010年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就业局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突出就业政策的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

5月末,我区新就业2017人,新增就业1666人,分别完成全年指标的65%和65%,其中领证人员就业1279人,完成全年指标的65%,其中“4050”人员就业237(360)人,完成全年指标的66%;就业培训951人,完成全年指标的54%,创业培训203人(380),完成全年指标的68%;职业介绍2867人,完成全年指标的52%,其中介绍成功就业1156人,完成全年指标的64%;劳务输出1765人,完成全年指标的5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分解落实责任,加强目标考核责任制

3月中旬,区就业局召开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2010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制订下发了《区2010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分解》。按照1个镇、7个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了指标分解,落实责任到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及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们从强化指导入手,制定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完善了就业再就业目标体系。对考核优秀、超额完成指标的单位和个人,区就业局将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称号,反之,则通报批评,从而充分调动各街道、社区及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二、宣传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再就业氛围

我们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先导作用,通过区政务网、《双鸭山日报》等媒体,以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和下基层入户面对面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省、市的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转变了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理念,为推动我区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积极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根据全区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

1、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我们开展了“上门走访、送就业政策、送就业岗位、送职业指导、送培训信息、送困难补助”的“一走五送”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针对全区847名特困援助对象的实际困难,因人而宜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活动月期间,我们共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发放再就业政策宣传单余份,散发《就业援助卡》1000余张,发放困难补助金16万余元,同时还送去米、面等实物。通过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就业困难群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爱心。

2、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服务农村劳动者。我们组织开展了以“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和谐”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宣传月”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本区农村富余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我们还设立了“农村劳动者就业服务窗口”,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培训服务。活动期间,我们发放“2010年春风行动援助单”余张,提供政策咨询350余人次。同时,我区组织了50名农村劳动者参加了市就业局组织的“春风行动”劳务交流招聘会,其中23人达成意向性协议。

3、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5月下旬,我们举办了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桥,为民营企业招聘人才服务”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及民营企业提供“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四送就业服务”。活动周期间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97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7人,农村劳动者25人,失业人员155人,签订职业技能培训意向45人,维权及法律援助66人。同时组织了120名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者参加市就业局举办的“民营企业招聘专场”。

(二)开展申办和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工作。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规范就业和失业登记行为,我们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做到应发尽发,持证人员可享受有关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截至5月末已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5935本。同时开展《再就业优惠证》年检工作,截至5月末,年检4648人,全部进行金保工程网上录入。

(三)申报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5月下旬,我们在全区大力宣传申报而及遗漏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同时为310名遗漏的灵活就业人员补发社保补贴资金31万余元。

三、健全培训机制,实现就业倍增效应

为使更多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和就业困难人员掌握一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年初以来我们坚持“培训为就业服务,就业依托培训、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方针,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2

一、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一) 国家政策层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大中型企业获取的利润都上缴给国家, 造成企业自身缺乏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 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 巨大的资金缺口使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只能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二) 企业领导层面

下岗人员比较集中地认为, 很多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僵化,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市场, 生产经营决策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经营不善, 陷入困境。他们认为, 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 使职工下岗。

(三) 职工自身原因

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欠缺。我国下岗职工中老年和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 他们长期从事着简单重复劳动, 技能较为单一, 不能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而自谋职业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就业观念的影响

不少下岗职工就业观念落后, 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工作、企业包一切的模式, 仍然认为国有单位、正式工、长期合同才是就业, 依赖政府安置就业, 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 宁愿靠国家, 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 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二) 劳动力素质原因

大多数下岗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 比如有的行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 但是往往这样的劳动者数量很少, 出现了新兴工种人才紧缺, 传统员工下岗失业的不良局面,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 尤其在新生代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人数连年增加的形势下, 再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异常艰难。

(三) 就业性别和年龄歧视现象严重

大多数招工单位对性别和年龄都有严格的限制, 市场的需求基本锁定在40岁以下, 许多年龄偏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往往因为年龄超过限制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女性就业难于男性, 有的企业虽然对年龄限制不严, 但工作环境恶劣, 谈不上养老和医疗保险。

(四) 再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由于财政压力和社会成本过大, 严重缺乏资金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 企业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 失业人员无法在一个公平交易的情况下选择就业, 也得不到充分的值得信任的就业信息, 致使再就业难上加难。

三、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引导, 转变择业观念

要从根本上引导和教育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通过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市场就业的方针, 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摒弃只有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鼓励更多下岗失业人员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 为促进就业再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

培训是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基本手段。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组织和动员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 保持适度政府投入, 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政府应当建立保障机制, 保持再就业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并在近期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度资金投入, 给再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岗位援助。比如,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一些由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每天按时按点工作, 且工作强度不大, 参加工作的多是一些年龄稍大, 又没有什么技术的人员, 在为其安排工作的同时, 还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补贴, 保障其生活, 这种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就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困难人群的失业生活无保障问题。

(四) 发挥社区基础作用, 为再就业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3

(一)上半年就业基本态势

1、城镇就业继续平稳增长

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7万人,比1—5月份增加130万人,同比多增12万人,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74%,目标任务已完成大半。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与一季度持平。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6月末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已连续4个月下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1,与上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0.04;绝对招聘指数在100以上,第二季度相对招聘指数自2011年以来开始逐年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虽增长趋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定。城镇就业总体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非制造业引领就业增长持续呈现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回升,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升至年内高点,同比低0.1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5%,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同期从业人员指数为50.4%,环比和同比分别回落0.5个和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4.1%;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5%,环比均有所下降;19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10个行业低于50%,与一季度行业情况基本相同。以非制造业引领就业增长的格局持续呈现。

3、雇主招聘意愿愈显乐观

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NASDAQ: JOBS)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显示,88.6%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招聘比去年同期更多的雇员;《2014年第三季度的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显示,88.5%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比2013年同期招聘更多的雇员,与2013年三季度同比增加招聘的雇主有79.7%,仅有5.1%的雇主表示将减少招聘量。这表明今年上半年以来雇主招聘需求乐观增长的态势仍在持续。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小微企业发展仍需更多扶持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小微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平均比大中型企业多4倍至5倍。据统计,目前我国70%以上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小微企业发挥着就业吸纳主力军的作用。尽管今年5—6月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PMI有所回升,但6月份小型企业PMI(48.5%)在4月份较低水平上又下降了3个百分点,影响行业整体吸纳就业水平的提高。说明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制造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加巨大。

2、服务业就业尚未稳定居上

虽然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近年来逐步提高,但从部分行业、企业的发展和用人需求情况来看,表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从2013年5月份以来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变动情况来看,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一直处于50%临界点以下。而作为非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又表现各不相同,被寄予高期望值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在经历了去年连续几个月50%以上的景气阶段之后,从2013年12月开始至2014年6月,除3月份达到50.4%以外,其余5个月均处于50%以下,表现出波动下行的走势,其中住宿业、水上运输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装卸搬运及仓储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而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则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成为在制造业用人需求普遍下滑情况下支撑非制造业发展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再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4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数据看,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表明,目前,以服务业替代制造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局面尚未稳定形成,经济增速下行影响和服务业内部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是服务业用人需求总体呈现波动和下滑的主要原因。

3、结构性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主要集中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难”,传统工业集聚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挤出”和就业渠道狭窄,以及劳动密集性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人才短缺等方面。人社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之为“更难就业季”,和以往未就业毕业生累积叠加,将形成至少800万左右的就业需求压力。尽管农民工总量增速正在下降,2013年比2012年降低1.3个百分点,但是总规模仍在继续增加,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加359万人,增长3.6%。如果假设2014年农民工增速为2%(2013年2.4%),2014年农民工总量则将达到27000万人左右,增加500多万人。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情况下,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聚集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地区,由于强制性集中关停相当规模产能,带来较大的职工安置压力,由此产生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在局部地区相对突出。老工业基地城市和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尚未形成,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比率普遍偏低,地区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显著。在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利润空间日益狭小的压力下,一些行业和企业转型开始加速,伴随有一定数量裁员发生,作为家电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尔、格力、美的等,近期均有裁员情况,2014年内仍有裁员计划实施,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正在显现。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行业、职业岗位缺口持续存在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例如,2014年一季度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4.17,用人缺口达125067人,主要集中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三大职业群体,三大职业群体需求量占全部需求的90.5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二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治安保卫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保险业务人员、购销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同时,各技术等级岗位的劳动力需求均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95、1.78、1.68、1.64。既需要一线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也缺少专业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者。endprint

二、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成因及全年走势判断

(一)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结构性矛盾愈显复杂,但城镇新增就业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仍然持续趋稳,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作用:

一是经济持续扩张奠定了市场需求规模的基础。1991年至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10.2%,GDP总值达到568845亿元,是1990年的5倍多。据我们的相关研究测算,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能达到1000万以上,而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相关性有所弱化。

二是服务业就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服务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贡献率的提高,我国分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就业比重近十年来逐步,从2003年的29.3%提高到2013年的38.5%。由于服务业具有较之第二产业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就业比重的扩大,必然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是民营经济新一波发展。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的压力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下,新一波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源都有较大的实力,投资和经营的领域更加广泛,对劳动力和知识人才的需求也明显提升。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民企依然保持一季度高歌猛进的节奏,招聘需求量增长31%。二季度外企招聘需求强力反弹,而国企招聘需求量却在一季度-2%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到-25%。

四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近年来,随着国家促进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增幅高于东部地区增幅的态势愈发常态化。今年二季度,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1.08、1.11,市场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的1.11、1.07、1.16相比,中西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增长显著,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21.1%和21.1%,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43.1%和36%,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42.5%和42.8%。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扩大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是劳动力供给逐步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正在逐步下降。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同时,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逐步趋缓。

(二)对2014年下半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下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持乐观态度。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会同伴同随,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有所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半年的工作建议

根据对上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对下半年走势的判断,建议2014年下半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应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为重点,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新问题、新动态。

(一)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扶持小微企业的相关精神,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实力,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着力解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状况的不稳定,源自于服务业整体基础还相对薄弱,区域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解决制度和体制问题入手,应将解决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放入治理整体发展不平衡的工作框架之中,使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既具有整体方向性,又符合地方发展现实需要。应研究处理好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避免由于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政绩目标,使服务业变成“无本之木”,也要防止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使服务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建立在真实的发展需求之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

(三)以强化就业培训提升再就业能力

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4

2013年上半年,在长春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和社会劳动保障站的指导下,在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以就业服务建设为标准,圆满地完成了上半年社区就业再就业的各项工作。社区到目前收集有效用工信息300多条,社区周末用工信息发布会24次,实名制安置就业23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8%,其中劳务输出35人超过目标任务,扶持企业创业带头人3人,带动就业18人,为辖区居民办理失业证35人,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全年通过社区盖章办理养老保险23人,城居医疗保险65人。

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训班2期,已培训了1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今年社区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素质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用力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社区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就业困难群体现就业援助制度。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根据上级部门确定的再就业援助任务要求,制定专门就业计划。针对社区大龄人员就业困难的现状,对就业竞争能力弱势群体按照国家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实施,为有创业条件而无资金的下岗职工统一提供资金但保。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服务和培训,对下岗失业人员已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进行就业前培训。培训工作半年以业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

二、抓行业职能建设,全面推动就业服务专业化。加大发证力度。《就业失业登记证》关系到下岗失业职工切身利益和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为了确保现就业优惠政策的享受对象不错不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发证,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发放了优惠证。加大宣传国度。将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再就业优惠证申报办理程序等印制成宣传材料,通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发入给每一位失业下岗职工;定期到辖区进行劳动法规咨询服务,现场解答失业下岗职工提出的问题;还通过宣传栏、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使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转变择业观念,安心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三、抓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再就当断不断工作全面开展。建立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再就业情况数据库,对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劳务输出工作已完35人,不仅下岗失业人员得到了帮助,而且各类未就业人员、家村富余劳动力也得到了就业帮助。

红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2013.06.15

2013年下半年就业工作计划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明年各项目标的完成。

(一)、加强培训工作的基础建设,完善培训工作中急需的培训设施,落实培训基地建设。在保证基本培训内容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把创业培训作为下半年培训工作新的突破口,认真学习借鉴其他社区的经验,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把再就业培训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针对本社区劳务输出的实际,将增加培训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输出人员的素质。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政府出台的再就业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扶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强与税务、工、银行等部门协调配合,把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

(四)、进一步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要运用优惠扶持政策,大力推动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推进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五)、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要认真学习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要增强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实干,善于摸索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再创辉煌!

红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上半年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篇5

一、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双过半”

1-6月份,我区城镇新增就业1907人,占年计划2300人的8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83人;占年计划950人的51%;“4050”人员就业165人,占年计划250人的66%;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就业安置率100%,达到目标要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341人,占年计划2100人的111%;其中省内新增转移劳动力1895人,占年计划1700人的111%;全区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57人,占年计划1400人的54%;创业培训402人,占年计划750人的53.6%;其中电子商务培训150人;占年计划285人的52.6%;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17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1817万元,直接扶持166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629人。到期贷款回收率达到95%以上。“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中完成返乡创业人员216人,返乡就业人员1032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员1895人。

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机制,强化扶持,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1、强化创业培训,铸就创业本领。一是针对企业的需要,对园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定向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育什么人才。二是聘请专家进行保育员、月嫂等家庭服务业培训,提升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三是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贫困户、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将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有效的结合起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等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以创业拉动就业。四是聘请专业学者和技术专家进行“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及分析、网上开店技能提升、农村电商应用等电商知识的培训。上半年,共计培训1339人: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定向培训757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54%;;家庭服务业培训180人;创业培训40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3.6%;电商培训15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6%。有效增强了学员的就业创业的能力。

2、组建专家团队,加强创业指导。充分发挥全县各行业、各类专业人士在服务创业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公开招募、相关单位推荐、邀请知名企业管理者加入等方式,我区组建了一支由10多名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技术人员、律师等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通过专家“会诊”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上门指导等形式,为创业团队提供咨询服务、专题诊断服务。

3、落实创业贷款,助推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2年财政全额贴息政策,创新贷款发放方式,以创业培训为切入点,将创业培训与创业担保贷款有机结合,做到先培训再发放贷款,实现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到贷款扶持一条龙服务,有力助推创新创业。上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17万元,完成目标任务4500万元的40%。

4、加强创业孵化基地服务。上半年新增认定27家商户,共有38家认定商户,经常开展商户核查工作,积极向各商户推荐各项就业政策,其中一家大学生创业商户获益申请了一次性创业补贴,预计上半年创业孵化基地补贴20万元。

(二)优化服务,注重实效,公共就业服务扎实开展

1、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区将52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实名制登记管理,利用电话、QQ、微信等逐一登记基本信息,及时录入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和追踪就业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向高校毕业生的倾斜力度,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上半年,实名制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52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532人次;为6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万元;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6人;累计建成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8个。

2、严格公益性岗位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作用,加大开发力度,严格岗位管理。全面清理不符合援助条件的人员,稳妥做好政策到期人员退出公益性岗位工作,严格筛选待岗对象,定期或不定期对上岗人员的在岗及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促进公益性岗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长效就业平台。上半年,开发公益性岗位250个,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50人,预计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75万元,预计拨付社保补贴55万元。

3、扎实开展专项活动,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联合相关部门扎实开展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充分、更加优质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招聘用人、推荐就业等“一条龙”服务。上半年,发放活动宣传资料6万余份,组织专场招聘活动32场,提供岗位1922个,求职登记605人,达成就业意向387人。

(三)规范录入,精细管理,就业信息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

1、做实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依托各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准确掌握了辖区内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态,提高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登记率。上半年,完成就业登记1939人,完成失业登记281人,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192本,就业困难人员认定41人。

2、做细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清理工作。按照全市就业服务数据清理培训会要求,我局先后两次对系统中不完整数据、错误数据、重复数据、不规范数据进行了集中清理和完善。为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我局成立了数据清理小组,对系统内所需清理数据进行了梳理汇总,按照“谁经办、谁清理”的原则,将工作内容细化到每一名工作人员,采取批量数据处理、数据修改、数据补录等多种方法清理完善数据,并对已清理的数据定期抽样检查,确保数据清查彻底、完善准确。

3、做好农村劳动力登记入库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完成后,我局着力数据比对、数据完善、数据更新工作,积极构建登记入库信息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抓好未登记人员的登记入库工作,真正实现全员覆盖、全员登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二是及时将新成长农村劳动力新增入库,将年满60周岁、死亡、农转非等人员剔除数据库,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就业去向等变动信息按月动态更新,确保入库数据的时效性。三是加大维护力度,按时筛选校对新入库数据,及时将重、错、漏等个人信息反馈给所在乡镇和村社,确保入库数据的准确性。

4、管好用好公共招聘网。一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门户网站和专项活动广泛宣传,动员用工单位和求职者积极注册登录公共招聘网,不断扩大知晓面。二是强化功能应用。突出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主题,广泛收集用工和求职信息,及时审核发布。上半年,累计发布招聘信息1753条,提供招聘岗位1812个,个人求职信息351条。

(四)认真做好就业扶贫工作

1、开展就业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针对有条件、有意向的贫困劳动力,采取“送教入镇”、“送教入村”的方式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技能水平整体不高的状况,我局开展种养、家政、工业园培训,对技能水平不高、希望继续外出务工的,着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创业条件、有志在家创业的,抓好创业培训辅导,提高创业能力;对年龄偏大、不愿外出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2、创建乡镇就业扶贫车间。引导我区电子、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由乡镇提供场所,组织因年龄、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和进厂务工的贫困家庭成员到就业扶贫车间从事来料加工工作,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上半年,我区已建三个扶贫车间,五个扶贫车间备案,在25个贫困村各设置一个扶贫专岗,助力贫困劳动力早日脱贫。

三、下半年就业创业工作打算

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加大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推动就业服务实现个性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现全区20xx年新增就业2300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00人,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扎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抓住20xx年我区总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发展的时机,重点做好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相关民生服务工作,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有效结合传统宣传和网络宣传方式,增强宣传的长效性和广泛性。做到政策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让材料入门入户,让政策入心入脑。继续组织举办综合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开展定向招聘服务和“送岗位到镇村”活动,通过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上岗就业。扎实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与动态管理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等基础工作。加强就业数据统计与就业形势分析,及时为整体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优化创业服务,提供创业支撑。积极引导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鼓励城乡劳动者积极投身自主创业,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创业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有创业需求的创业者,通过创业指导等方式,掌握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主动帮助创业者选择经营项目,确立经营方向,有效的丰富和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同时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通过政策落实、培训提质、服务增效、活动助力等措施,推动创业创新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掌握困难群体人员个人信息和就业意向,采取岗位援助、信息援助、政策援助、保障援助等多种手段,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就业援助行动。为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落实相关创业政策,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介补贴、等政策性补贴。同时,积极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以开展“春风行动”为契机,搭建劳务用工对接平台,有针对性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xx年,着重引导就业困难人员转向家庭服务行业就业,根据家庭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带动就业效率高的特点,在各类招聘会上,引导就业困难群体人员有意识的转向家庭服务行业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到对家庭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6

一、推行人性化管理失足人员重绽笑容

就业难、两劳释放人员就业难上加难,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保障事务所与时俱进,组织两劳释放人员举办就业培训。今年3月聘请了辖区随缘家政服务中心林敏经理授课,围绕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信心,走出就业困境;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上门走访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配岗、送岗。奔波辖区单位找岗寻岗、拓展就业门路、依托共建资源、挖掘社区内部潜力,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为他们就业搭建平台。上半年共计为2名两劳释放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以人为本、搭建残疾群体就业平台

为了解决社区残疾人就业的实际困难,我们创新服务方式,贴心服务残疾人就业,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发动本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做

好再就业工作,为促进残疾人员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立残疾失

业失业人员名册,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对残疾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家庭情况、技能特长、培训要求、思想动态、就业状况做到“六清”,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走访,跟踪服务。上半年共计为6名残疾人解

决了就业问题。

三、把军嫂、退伍军人的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我们将为部队随军家属、退伍军人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围绕以人

为本,贴心军嫂、服务退伍军人、家属再就业工作,利用社区再就业

现场招聘会,积极为部队随军家属及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解决部

队军人的后顾之忧,通过走访摸底,将军嫂和复退军人的就业意向分

门别类存入电脑,针对性的帮助他们配岗、送岗,实行一人一卡上墙

举措,并将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的岗位信息、辖区共建单位的用工信息以及社区商业网点的灵活就业信息等,及时公布在就业信

息栏中,向军嫂及退伍军人推介,方便他们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岗

位。2007年12月,大凰山社区军人退伍3名,社区即上门慰问摸底,其中退伍军人王海涛,家住辖区啤酒厂宿舍,经我们多渠道联系、为

其找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工作。今年上半年共计有11名退伍军人、8

名军嫂通过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社区特殊就业群体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跟上级领导的要求、有社区特殊群体的实际就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巩固现有的成果为契机,按

照上级的精神部署,紧跟时代脉搏以创新的思维、进取的姿态,找准

切入点、探索新举措、进一步将特殊就业群体工作引向深入,推进社

区和谐发展。

洪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7

1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依托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高校无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狠抓政策落实[2]。

就业形势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以船舶行业为例, 2008年以前, 我国造船行业快速扩张, 苏浙闽三省的中小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以船舶为特色的江苏某高校的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 使得船舶企业面临窘境, 随后两年该校的学生就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复苏、船舶行业回暖,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明显好于之前的两年。由此看来,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经济波动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2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有高校多种措施并举

2.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和自身发展定位相统一

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决定着其人才培养模式, 也就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因此高校自身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江苏省某省属高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写道“按照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 着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复合型应用人才”[3], 这样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优化学校现有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师资、教学、实践资源, 培养工作能力合格的毕业生。

2.2 就业能力培养要与就业观念培养相结合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三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高估计自身条件, 从而对工作地域、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样造成自己难以成功实现就业;第二种是盲目从众, 人云亦云, 盲目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第三种是过度自卑, 害怕找不到工作, 求职目标设定过低, 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 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4]。

2.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和教学、实践、学生管理相结合

2.3.1 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 而是要和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 教学工作首先要夯实基础, 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要掌握, 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术型的学生未来深造还是职业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有莫大帮助。高等教育还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 关注领域前沿科技, 了解领域最新技术动态, 开阔学生的视野。高等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 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提高实验、实践环节,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研讨课、独立授课实验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3.2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专业技能并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 大学里面学知识固然重要, 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90后已经迈进了大学的校园, 作为新生代的他们在个人意识上比80后更强, 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活跃性、认知能力的开放性是他们的显著特点, 但是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因此学生就业工作一定要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表达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2.3.3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种途径就业, 以就业带动创业, 以创业促进就业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显示,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在少数, 但是真正把创业付诸行动的却是很少, 而创业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创业成功很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缺少系统的创业指导和实际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创业成功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可能还会创造几个甚至上百个就业岗位, 其价值难以估量。笔者所在城市从2008年开始, 提出了“打造创业型城市”的口号, 实施了优厚的创业政策、设立创业园区、广泛开展创业宣传、举行创业指导、举办了如火如荼的青年创业大赛, 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 取得了良好示范的效果。

2.3.4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一方面考查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社会需求对应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考察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及就业能力、就业技巧的掌握程度, 一个好的就业指导, 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 使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首先要培养毕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促进顺利就业, 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 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 高校要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 绝大部分的高校都会自主举办校园招聘会, 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稳定的企业合作群, 这样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供给关系, 可以给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就业途径。同时就业信息的收集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 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

3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着重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平时就业指导忘记, 毕业时就业指导突击”的现象。高校应该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这就要求把就业指导设计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 并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其突出特点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的要求是高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对社会就业的认知状况,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连续性则强调就业指导工作是系统的, 是不间断的, 是在逐步深入的, 也是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之中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年级时, 主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来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 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 并且切实可行性的学习和实践规划;二年级时, 深入开展职业测评辅导,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MBTI、“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专业测试, 让学生对自我进行性格类型、动力特点的深入了解, 达到个人特质与设定职业的匹配;三年级时, 着力开展职业能力培养, 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分流培养[5];四年级时, 学校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一些试就业活动, 这样可以在毕业设计中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也通过试就业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帮助

目前,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严重缺失, 部分盈利性中介组织过分追求盈利而忽视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职责。这导致了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缺乏诚信, 只对企业进行宣传实际却不招聘;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低效率、单纯以“就业率”为衡量指标等等[6]。虽然国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 实施了“三支一扶”、绵竹计划、苏北计划, 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对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缺乏明确的个人发展指导, 因而很多有志于支援国家偏远地区建设的毕业生对此只能望而却步。

许多发达国家成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英国就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委员会 (AGCAS) , 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帮助。笔者所在高校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开展宣讲会和举行“双选会”的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 还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这一资讯平台, 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咨询, 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 为一部分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总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就业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判断,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强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争取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 学习和参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 促进现有就业指导体系的健全,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生, 潘锦全.大学生就业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32-133.

[2]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7 (4) .

[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202.195.195.233/07/2/2012-03-27/134.html, 2012-3-27/2012-4-16.

[4]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0 (3) :63-66.

[5]苏静, 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9 (9) .

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九成 篇8

报告显示,2011届至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上升50%,2013届高职毕业生毕业自主创业比例为3.3%。调查发现,高职生毕业时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为抓住机遇,而不是因为就业困难,其中机会型创业占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85%,生存型创业的比例只有7%。

在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54%,但高职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从全国情况看,2011年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是高职高专学校的1.78倍。

该报告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長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9

二0一一年上半年,我局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就业民生工程”目标,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目的不断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现将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一是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我局党支部于2011年3月4日召开支部大会,对2011年我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统一安排和部署。并根据工作实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和细化了活动具体责任机制。二是在支部大会上,党支部书记陈丽代表支部,就如何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好2011年就业服务工作,力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进一步做好机关效能建设和积极创建“五好四强”、“五带五争”党组织等方面。向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和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为“争创”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三是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纷纷就如何加强学习,如何遵纪守法、勤政廉政、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如何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

今年以来,我局共参加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4次,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8件。

4、将每周五指定为就业服务“公开日”,并在在人力资源市场前台设立就业服务窗口,由局领导轮流带班。今年以来,“公开日”活动共提供各类就业咨询469人次,发放各种就业政策宣传资料500余份;其中:提供及时就业援助326人次,及时就业指导184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或问题5件。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我局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服务切入点和着力点认识把握不足;二是总体思想认识水平相偏低;三是党员带头服务能力不足,示范能力不强;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党组下半年将从以下几个思路展开工作:

(一)以服务中心为主要任务。

(1)紧紧围绕2011年全区就业服务和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转变就党建抓党建的认识,把促进全区就业服务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部门和谐发展作为全局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突出抓好“就业民生工程”和新一轮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就业服务和“就业民生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积极引导全体党员从大局出发,认真践行《首问

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单位工作和事业发展实际,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任务和活动抓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公开承诺、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2)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评选表彰推荐工作,加大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学习力度,及时宣传创先争优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四)着力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1)进一步巩固“学习型”机关创建成果,不断加强和改进学习,健全和规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引导和激励党员立足本职岗位需要,丰富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抓好领导干部述学、评学、督学制度的落实。

(2)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争创学习创新、团结民主、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四好”领导班子,进一步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水平。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10

上半年来,社区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求发展,拓展就业门路,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转移外省就业的有102人,省内外县就业的30人。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依托在社区内的电厂安置70人,在县城里的医院,超市等三产安置21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就按上述途径安排了50名还乡人员。三是自主创业。社区内有上规模的养鸡场2个,养猪场3个;原新双居委会书记张宏金把触角伸向县城,夫妻两开设了安踏运动鞋专店,安置本社区8人就业上岗。

一、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成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社区总支书记杨华平任组长,居委会主任马业青为副组长,并明确专干,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居支两委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社区制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社区积极发展养猪养鸡场,以典型带路,进一步扩大影响。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社区依托金城驾校开展驾驶员培训,共培训20人,这次还乡人员中就有4人经过培训后,在县城开的士。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特别是我社区,靠近县城,有在县城开店,开的士,务工的优越条件。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近几年我社区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有35人。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自上半年以来,我社区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1%。输出劳动力转移本地就业占劳动力总数26%。外出劳动力,每年的收入均在万元左右。在县城务工人员每月收入也在800元以上;至于那些自主创业,办养鸡场、养猪场,开超市的老板,更是建起了小楼,开起了小车,步入小康水平。从社会效果看:

1、发展了效益农业。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2、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许多农民在城务工,部分农民在镇上或城里购买或租赁住房,在城镇里生活,我们社区的张宏金的示范作用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这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也是实实在在的。

3、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农民从田头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城镇,从依赖土地走向自主选择就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主要途径。

就业局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首先,本科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212万人到2010年640万人(预计)。2009年比2008年净增3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净增40万人。而且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上升。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去向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虽然有较大需求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基层需要人,却没有人愿意去,毕业生同学“愿意到天南海北,不愿意到新西兰”;愿意做国家公务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这些被企业普遍认同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面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形势,高校基层教学院系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及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近几年,我国各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见表一。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据预测,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再创新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相比而言,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专业设置功利化,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理性预测,加之投入不足,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热衷于投入相对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自然科学类专业因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市场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就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一致;就人才交流及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有的是行使管理职能,有的是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服务,还有甚者把为毕业生服务变成了一种谋利手段。这种市场不完善的配置手段延长了用人机构的转换过程,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另有不少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行为不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回避该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等,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一方面,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南京、北京、广东等)就业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西部就业需求量大但还未饱和的地区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从而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观望”等被动就业观念,就业积极性差,以致“错失良机”。

二、基层教学院系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层教学院系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如何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人才是基层教学院系需要正视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入学教育提醒就业,人才培养顺应就业,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考研辅导提升就业,校企合作助推就业,全员参与帮助就业,强化实践引导就业,拓宽渠道保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大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一)入学教育提醒就业

就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就业方向和领域教育,以实际实例告知学生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提醒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和方向,从大一开始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二)人才培养顺应就业

就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我院在09年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设立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选修课、举行专家讲座等方法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科学、适应;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行“6.5学期+1.5学期”的教改新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受到企业的认同。

(三)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就是从大一开始,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消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校学习及就业方面的迷茫,引导、指导学生提前规划就业方向,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就业意向,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具体安排是低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技能提升。

(四)考研辅导提升就业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学生需要,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经验交流会,方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不耽误本院系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对大三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2010年我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校企合作助推就业

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设立校企业联合办学理事会的方式,扩大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联合科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更为广泛的岗位实践和更为充裕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认可,实现学生直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得到的企业的认可,仅09年理事单位就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占毕业生人数的近70%以上,就业渠道更通畅。

(六)全员参与帮助就业

就是动员全院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与社会合作科研的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近年来,推荐就业的学生大都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甚至提前向院系预定次年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

(七)强化实践引导就业

就是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有,鼓励、引导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愿、自主确立研究课题,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筹集经费40万元,设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65项,通过专家论证,立项26项,每项资助3000元。另推荐学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5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6项。学生参与600余人/次,占高年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总数的50%以上;立项参加学生208人,占年级学生总数61.9%。

(八)拓宽渠道保证就业

就是在分类引导的基础上,(比如公务员、考研、大学生村官等)利用学院自身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提前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个基层教学院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提高院系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力争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塘小学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师自我鉴定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