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2024-07-24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精选8篇)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1

就业再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由体制转轨、经济转型造成的失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城市, 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如何安置大批下岗职工, 怎样使下岗职工适应正在变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体制,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一) 国家政策层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大中型企业获取的利润都上缴给国家, 造成企业自身缺乏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 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 巨大的资金缺口使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只能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二) 企业领导层面

下岗人员比较集中地认为, 很多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僵化,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市场, 生产经营决策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经营不善, 陷入困境。他们认为, 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 使职工下岗。

(三) 职工自身原因

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欠缺。我国下岗职工中老年和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 他们长期从事着简单重复劳动, 技能较为单一, 不能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而自谋职业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就业观念的影响

不少下岗职工就业观念落后, 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工作、企业包一切的模式, 仍然认为国有单位、正式工、长期合同才是就业, 依赖政府安置就业, 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 宁愿靠国家, 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 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二) 劳动力素质原因

大多数下岗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 比如有的行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 但是往往这样的劳动者数量很少, 出现了新兴工种人才紧缺, 传统员工下岗失业的不良局面,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 尤其在新生代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人数连年增加的形势下, 再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异常艰难。

(三) 就业性别和年龄歧视现象严重

大多数招工单位对性别和年龄都有严格的限制, 市场的需求基本锁定在40岁以下, 许多年龄偏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往往因为年龄超过限制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女性就业难于男性, 有的企业虽然对年龄限制不严, 但工作环境恶劣, 谈不上养老和医疗保险。

(四) 再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由于财政压力和社会成本过大, 严重缺乏资金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 企业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 失业人员无法在一个公平交易的情况下选择就业, 也得不到充分的值得信任的就业信息, 致使再就业难上加难。

三、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引导, 转变择业观念

要从根本上引导和教育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通过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市场就业的方针, 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摒弃只有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鼓励更多下岗失业人员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 为促进就业再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

培训是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基本手段。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组织和动员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 保持适度政府投入, 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政府应当建立保障机制, 保持再就业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并在近期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度资金投入, 给再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岗位援助。比如,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一些由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每天按时按点工作, 且工作强度不大, 参加工作的多是一些年龄稍大, 又没有什么技术的人员, 在为其安排工作的同时, 还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补贴, 保障其生活, 这种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就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困难人群的失业生活无保障问题。

(四) 发挥社区基础作用, 为再就业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

社区就业服务是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各种就业服务手段, 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社区服务再就业而提供的综合配套服务。加强社区就业服务, 一是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社区就业服务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 使就业管理中心有关求职、招聘、培训等信息与社区互通共享;二是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会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三是政府各级职能部门以及社区基层组织要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金融方面给予切实优惠。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2

 就我们学院而言,学生实习顶岗的地点是由学校统一分配的,其实我觉得学院应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事先将所有实习地点公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遇到安排冲突时学校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可也减少学生在顶岗过程中的各种抱怨,毕竟这时学生自己选择的。

 其次,在学生开赴各地展开顶岗工作前,各学院应该了解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我们今年所去的学校,当我们到学校了,学校老师才说其实你们没必要带被子的,我们学校就有多余闲置的棉被。因此,如果各学院能在之前就与所到学校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对于各个学校的联络人,每个学院都该督促其真正起到联络

作用,对于学院的各种消息,确保每位实习人员都能及时掌握,尽量避免出现让实习人员对很多情况都后知后觉的现像。一个好的联络员或者说一个好的组长对于实习人员在下面开展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在选择联络员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改进。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高职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摆在了高职院校面前[1]。面对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发挥辅导员自身优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就业问题,成为现阶段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前的重要课题[2]。

1 高职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大学生就业是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的一把手工程。在全员出动促就业的机制下,辅导员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可信度。由于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辅导员较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大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这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通过长时间与学生相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能力和家庭背景等。这样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理,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大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辅导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可以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落脚点,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不断将就业意识、就业技巧等灌输给学生,不仅提高了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预期目标。

辅导员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许多用人单位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情况,从辅导员处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之前的必经程序。而辅导员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比较熟悉,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给相应的用人单位,这样不仅提高就业推荐的成功率,也是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负责的具体表现,用人单位也往往会因此持续来要学生,形成“良性循环”的系统,实现双赢的效果。

2 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当前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千头万绪,多为大量常规工作,整日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从而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包括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深入,只能凭借粗浅的理解,去处理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就业指导不够专业化。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而且要有专业知识、技能,有丰富的经验。现代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而目前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都趋于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少,又缺乏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长期化、系统化。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但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是学生毕业前几个月的工作,因而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缺乏连续性,大多集中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开展。甚至有的院校频繁更换辅导员,新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往往要从头开始,很难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 高职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辅导员长期战斗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一线,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辅导员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3]。高职辅导员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努力钻研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先进的、适应市场机制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方法,以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和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辅导员应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该只是学生毕业时才进行的一个阶段性工作,而应该是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大一时,了解自我;大二时,锁定兴趣职业,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大三时,根据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处理就业信息,以实现顺利就业。

辅导员应注重高职生的思想教育。辅导员要注重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就業心态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前的缓冲阶段,所以,学生对未来的准备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尽快设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辅导员应巩固和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能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就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和充分就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如果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就业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作为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要努力赢得市场。一方面,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巩固已有就业市场;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应主动到用人单位去,与其建立密切联系,开发新的用人客户。只有不断巩固和开拓就业市场,就业工作才能持续稳固向前发展。

辅导员应注重工作研究,提升工作层次。毕业生就业工作内容多而杂,大多数辅导员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但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在工作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还要注重工作研究,随时对就业形势、就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工作层次,使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发挥自身的角色优势,切实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附:

作者简介:罗汉红,1979年生,女,广东河源人,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学生工作。

联系方式:电话: 13427633684 (020)37395561(办公室)

E-mail: 63731873@qq.com

工作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510520)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渔兴路18号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4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随着1999年起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除了创新现有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外, 必须更新就业和择业观念, 实现高等院校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因此,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自我认识有误区。

首先, 大学生都期望在大城市、行政事业单位、大企业就业。边缘城市和中小城市、乡镇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 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于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公司而言, 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则是绝对不足。其次, 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年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 只要大学毕业, 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 (或企业规模) 、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 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 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再次, 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 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 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 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画等号。

2.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本身存在问题。

(1)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 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 因此, 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上: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 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 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 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 内容狭窄, 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 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3) 在就业指导的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 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 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 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 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 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 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 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 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1.面对这样沉重的就业压力, 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 树立加强创业教育, 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 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这实际上也是高校扩招继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果扩招后出来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 将反过来制约扩招的发展, 从而阻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步伐, 这就会出现高等教育的“异化”现象。要避免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 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 以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 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 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 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大学生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3.大学生创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所以,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了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 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高等院校首先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创业教育观念。现行的就业指导属于意愿式的岗前培训、就业前指导、学生应聘技巧以及掌握职业技能等, 但是, 就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来看, 仅靠就业前指导是完全不够的, 很难扭转高等院校就业的尴尬局面。必须拓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三创”教育, 开拓学生思维, 创新就业观念, 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的观念,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思维, 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5.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 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 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 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 把知识理解为可以传承的, 学生的头脑被看做是一种被动的“储存器”, 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学生学习的权力被剥夺, 学习的质量也会受到损害。创业教育条件下, 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 对学生来说, 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 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或教学进行技术性革新, 也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包装, 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彻底的教学改革。

培养大学生具备创业素质, 转变观念, 强化创业意识。首先, 要求大学生在学校夯实基础, 博而后用。在高校改革实施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除了要求大学生学好基础性学科和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 还要求他们拓宽知识面, 学得博、学得深。同时还应要求大学生掌握比较多的财务、经营知识, 准确作出市场判断等创业必需的知识、信息、能力。其次, 要求大学生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的迫切感意识、创业兴趣意识、创业理想意识、创业信念意识以及创业观的形成和培养, 不仅要培养青年学生创业的自我意识, 更要培养他们创业的社会意识。此外,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 勤于思索、善于多维观察问题、善于创意, 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大学生创业要有勇气、有胆略、有信心, 敢于艰苦奋斗, 不轻言放弃。

改革课程, 使课程设置指向创业人才的培养。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 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也就是说, 是实施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 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能够得到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缓解和解决的有效途径。所以, 高等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月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大学生就业》编辑部出版, 2008.

[2]张艳.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再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及对策建议 篇5

一、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领导重视到位

中央[2002]12号、省委[2002]31号文件下发以后,XX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将新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目标管理内容。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每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和再就业工作月报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再就业工作机制。

(二)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切实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工作。按照“应发必发”和“简化程序”的原则,我县对符合申办《再就业优惠证》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办理了优惠证,并且采取领取证参训的办法,对所有领证人员免费进行了再就业和创业培训。二是加大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每年安排了50万元的再就业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三是各项优惠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19个再就业配套文件,明确了全县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具体办法,重点在简化手续,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等扶持政策上下功夫,扶持金额达万元。

(三)措施办法到位

1、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两年来,XX县始终将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中心工作狠抓落实,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建立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坚持企业改制和促进再就业双重并举。2003年,XX县始终把再就业工作同企业改制与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相结合,做到了企业改制岗位不流失。县丝绸厂、县植物油厂、县肉联厂、县钢厂、县织布厂等1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制后,先后新组建了赛克斯纺织公司、齐祥食品有限公司、金华纺织公司、海峡丝绸公司、泰兴纺织公司等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整体接收和帮助26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4年,全县继续坚持招改结合,成功引进遂宁客商高兴贵投资购买改制企业资产,新组建XX县天府兴贵公司,新增就业岗位259个,引进南充客商刘定金租赁长期停产的会龙丝绸厂,新组建金伟丝绸纺织公司,新增就业岗位143个;利用原XX烟厂部分闲置资产、招引南充玉成实业公司落户XX,新增就业岗位160个。同时,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去年的基础上,还做大做强已落户XX的赛克斯、金华纺织、齐祥食品、恒星钢铁、嘉宝汽车、金坛电化等骨干民营企业,净增就业岗位496个。

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引导下见风使舵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2003年以来,经过规划,先后在城区的下河街、新华街建立了文化名特小吃一条街,在磨子街C区建立了服装一条街,在嘉荣巷建立了火锅一条街,在城北路建立了副食一条街,在城东路建成了农副产品一条街,在政府前街建成了夜吃一条街,在相如广场周围区域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保健按摩、美容、花店,建成商贸中心。通过发展商贸业开发就业岗位1500余个,使1386名下见风使舵失业人员走上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之路。

三是大力兴办社区实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XX县以社区建设为依托,把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兴办社区实体纳入社区再就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创办经济实体,下河街社区自办了一个幼儿园,一个旅社,一个老年公寓,利用沿江资源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在嘉陵江边创办砂石厂,在龙角山兴办农家乐,吸纳下岗失业人员85名。城南居委会和火车站居委会地处城乡结合部,九十年代初至今,因征地农转非的农民4535人。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无耕地、无岗位、无保险的“三无农民”。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我县借旧城改造之机,采取缩小室内居住面积,腾出临街住房作经营场所,建成了商贸小区,3670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再就业。下河街社区和磨子东街社区加快了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他们通过兴办社区实体和就业网点,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展劳务输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充分就业。

2、努力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

实施社区扶贫工程,帮助社区弱势群体再就业,这是近年来XX县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县委、政府、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扶贫工程的深入开展。一是开展“三百工程进社区”活动,帮扶一批弱势群体再就业。2002年12月,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百工程进社区”活动,全县所有机关党员干部纷纷走进社区,同社区再就业困难人员结对子,实行定点帮扶。他们通过为再就业困难人员捐款捐物,寻找项目,落实经营场所和启动资金,想方设法帮助一批再就业困难群体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一批弱势群体再就业。近年来,我县十分注重下岗失业人员党员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下河街社区党支部多次召开社区党员座谈会,从引导这些党员转变择业观念开始,鼓励他们带头为党和政府分忧,走自谋职业之路,该社区的党员费宁,曾是县经贸公司一名下岗失业人员,他就是通过参加再就业培训,在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的关心、支持下创办副食店走上自谋职业之路的一个典型事例。去年。他主动安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4名,截止目前,全县各社区共帮助326名社区党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贫困党员为78人。这些党员实现再就业后带动了89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三是建立再就业救助示范街,救助一批弱势群体再就业。2003年,我县先后在下河街、新华街社区建立了再就业救助示范街,实行“无税无费经营区”;在红旗综合商场建立再就业救助示范园,由政府出资购买救助摊位38个,免费送给社区再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2004年6月,又在小南街建立了再就业救助示范街,并对该社区60户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岗位补贴。

(四)强化服务到位

一是全力整合培训资源,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全方位的技能培训。2003年初,我县就开始利用各方面的培训资源,建立了薛州电脑、明亮电车缝纫、绿色保健按摩等十多个再就业培训基地,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资金补贴机制。2004年5月,政府又拨款新建了一所占地10余亩,以缝纫工技能培训为主,集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县就业培训中心。今年8月开学以来,受训学员已达248人,这些已结业的学员,有的在本中心服装加工车间实现了就业,其他学员被外地服装生产企业一抢而空。该中心的建立,使我县就业培训工作在全市率先走出了一条产训结合的新路子,省就业局、省扶贫办、市政府及有关领导多次光临本中心检查指导,广东、台湾、成都等地的客商到本中心考察后,要求合作,为他们长期输送电车缝纫工。2004年11月26日,南充市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研讨暨就业培训工作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所有参会领导在参观我县新建成的电车缝纫培训基地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省就业局的领导同志赞扬XX县在培训中心建设方面“突出了特色,创出了品牌,为全省再就业培训工作树立了典范”。2004年6月,我县通过招商、攀枝花客商张寿云投资300万元兴办的五星技术人才培训学校落户XX,这所集计算机、美容、美发、厨师、电工、焊工等10余个专业的综合性技术学校的成功引进和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创建,表明了XX的再就业培训工作正朝着高规格、高起点的方向发展。近两年来,全县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783人,培训后实现再就业人员为2136人,再就业率为76.8。

二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2004年5月,县政府拨出专款对原劳动力市场进行了扩建和装修。目前,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县劳动力市场已竣工,并按照“新三化建设”要求购置了计算机、服务器,规划了局域网,设置了前台服务区,工作人员已进场,办事程序已上墙,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城乡劳动者实行个性服务、贴心服务、高效服务、诚信服务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指导、保险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帮助37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二、就业与再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6

(一)上半年就业基本态势

1、城镇就业继续平稳增长

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7万人,比1—5月份增加130万人,同比多增12万人,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74%,目标任务已完成大半。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与一季度持平。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6月末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已连续4个月下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1,与上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0.04;绝对招聘指数在100以上,第二季度相对招聘指数自2011年以来开始逐年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虽增长趋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定。城镇就业总体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非制造业引领就业增长持续呈现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回升,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升至年内高点,同比低0.1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5%,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同期从业人员指数为50.4%,环比和同比分别回落0.5个和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4.1%;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5%,环比均有所下降;19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10个行业低于50%,与一季度行业情况基本相同。以非制造业引领就业增长的格局持续呈现。

3、雇主招聘意愿愈显乐观

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NASDAQ: JOBS)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显示,88.6%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招聘比去年同期更多的雇员;《2014年第三季度的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显示,88.5%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比2013年同期招聘更多的雇员,与2013年三季度同比增加招聘的雇主有79.7%,仅有5.1%的雇主表示将减少招聘量。这表明今年上半年以来雇主招聘需求乐观增长的态势仍在持续。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小微企业发展仍需更多扶持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小微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平均比大中型企业多4倍至5倍。据统计,目前我国70%以上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小微企业发挥着就业吸纳主力军的作用。尽管今年5—6月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PMI有所回升,但6月份小型企业PMI(48.5%)在4月份较低水平上又下降了3个百分点,影响行业整体吸纳就业水平的提高。说明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制造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加巨大。

2、服务业就业尚未稳定居上

虽然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近年来逐步提高,但从部分行业、企业的发展和用人需求情况来看,表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从2013年5月份以来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变动情况来看,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一直处于50%临界点以下。而作为非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又表现各不相同,被寄予高期望值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在经历了去年连续几个月50%以上的景气阶段之后,从2013年12月开始至2014年6月,除3月份达到50.4%以外,其余5个月均处于50%以下,表现出波动下行的走势,其中住宿业、水上运输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装卸搬运及仓储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而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则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成为在制造业用人需求普遍下滑情况下支撑非制造业发展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再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4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数据看,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表明,目前,以服务业替代制造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局面尚未稳定形成,经济增速下行影响和服务业内部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是服务业用人需求总体呈现波动和下滑的主要原因。

3、结构性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主要集中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难”,传统工业集聚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挤出”和就业渠道狭窄,以及劳动密集性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人才短缺等方面。人社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之为“更难就业季”,和以往未就业毕业生累积叠加,将形成至少800万左右的就业需求压力。尽管农民工总量增速正在下降,2013年比2012年降低1.3个百分点,但是总规模仍在继续增加,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加359万人,增长3.6%。如果假设2014年农民工增速为2%(2013年2.4%),2014年农民工总量则将达到27000万人左右,增加500多万人。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情况下,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聚集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地区,由于强制性集中关停相当规模产能,带来较大的职工安置压力,由此产生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在局部地区相对突出。老工业基地城市和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尚未形成,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比率普遍偏低,地区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显著。在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利润空间日益狭小的压力下,一些行业和企业转型开始加速,伴随有一定数量裁员发生,作为家电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尔、格力、美的等,近期均有裁员情况,2014年内仍有裁员计划实施,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正在显现。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行业、职业岗位缺口持续存在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例如,2014年一季度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4.17,用人缺口达125067人,主要集中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三大职业群体,三大职业群体需求量占全部需求的90.5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二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治安保卫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保险业务人员、购销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同时,各技术等级岗位的劳动力需求均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95、1.78、1.68、1.64。既需要一线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也缺少专业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者。endprint

二、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成因及全年走势判断

(一)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结构性矛盾愈显复杂,但城镇新增就业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仍然持续趋稳,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作用:

一是经济持续扩张奠定了市场需求规模的基础。1991年至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10.2%,GDP总值达到568845亿元,是1990年的5倍多。据我们的相关研究测算,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能达到1000万以上,而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相关性有所弱化。

二是服务业就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服务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贡献率的提高,我国分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就业比重近十年来逐步,从2003年的29.3%提高到2013年的38.5%。由于服务业具有较之第二产业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就业比重的扩大,必然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是民营经济新一波发展。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的压力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下,新一波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源都有较大的实力,投资和经营的领域更加广泛,对劳动力和知识人才的需求也明显提升。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民企依然保持一季度高歌猛进的节奏,招聘需求量增长31%。二季度外企招聘需求强力反弹,而国企招聘需求量却在一季度-2%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到-25%。

四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近年来,随着国家促进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增幅高于东部地区增幅的态势愈发常态化。今年二季度,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1.08、1.11,市场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的1.11、1.07、1.16相比,中西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增长显著,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21.1%和21.1%,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43.1%和36%,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42.5%和42.8%。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扩大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是劳动力供给逐步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正在逐步下降。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同时,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逐步趋缓。

(二)对2014年下半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下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持乐观态度。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会同伴同随,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有所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半年的工作建议

根据对上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对下半年走势的判断,建议2014年下半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应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为重点,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新问题、新动态。

(一)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扶持小微企业的相关精神,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实力,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着力解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状况的不稳定,源自于服务业整体基础还相对薄弱,区域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解决制度和体制问题入手,应将解决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放入治理整体发展不平衡的工作框架之中,使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既具有整体方向性,又符合地方发展现实需要。应研究处理好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避免由于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政绩目标,使服务业变成“无本之木”,也要防止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使服务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建立在真实的发展需求之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

(三)以强化就业培训提升再就业能力

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增加工作内容,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完善网络系统

现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初步阶段, 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囊括了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追求, 而且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 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它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 新形势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工作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折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 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 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 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 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关系, 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 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 加强就业心理指导,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 要想获得择业成功, 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排除心理干扰, 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 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 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准确定位, 既有自信, 又能正确估计自我,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 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 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 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 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 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这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 而且对于其一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必须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 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 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 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规划要有弹性, 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 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 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 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 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 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 酒香也怕巷子深, 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 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1. 自荐技巧的指导。

在招聘过程中, 自荐是首要的环节。针对很多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盲目应聘, 缺乏自我推销艺术, 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面试, 不了解就业程序等情况, 应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模拟人才市场等方式, 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 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 面试技巧的指导。

一般情况下, 面试是招聘录用中必过的环节, 用人单位能通过面试直接考虑求职者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 掌握一定的技巧, 是成功面试的策略。毕业生需要接受面试技巧的指导, 才能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 有针对性地辩答和应对。指导大学生面试技巧, 不仅对帮助大学生就业有利, 而且能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的知识。

3. 求职礼仪的指导。

培根曾经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仪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求职时的礼仪不仅仅是礼节、技巧问题, 更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求职礼仪的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文明、礼貌和修养。

二、转变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的初步阶段, 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 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 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 促使学生认识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 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换言之, 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 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开发、建设与发展, 使其潜在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 职业技能得以改进, 合理的人力资源得以配置的指导方式。

(二) 从关注群体就业向关注个性化就业转变。

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特别应对有心理问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弱势群体的学生 (如女大学生、残疾学生等) 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加强交流, 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况, 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激发热情, 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真正体现人文的关怀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因而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 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 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应仅仅是在毕业阶段, 而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 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大一学生, 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 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 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于大二学生, 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 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 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 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于大三学生, 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 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 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 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四学生, 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 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 向他们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 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 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 正确面对挫折, 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四、完善网络系统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建立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 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将为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提供极大的方便和迅捷, 确保就业渠道的顺畅化和多元化, 改变传统单一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成为多向沟通的桥梁, 加快就业信息的获取与流通, 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通过就业信息网络, 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搜集需求信息、掌握择业技巧、确定择业意向、进行职业评价, 最终完成就业;单位可以随时搜索毕业生人才信息, 随时选择所需要的人才, 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网络人才市场, 实现毕业生和单位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学校也可以向社会提供毕业生资源信息, 并收集需求信息, 与用人单位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综上, 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建立在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的、外展的系统。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突出“以大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思想, 发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提升。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困难重重, 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 不断探索前进, 大学生就业工作必将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学生就业状况必将很快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龙立荣, 李晔.职业辅导思想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1) .

[2]黄天中.生涯规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14.

就业实习工作建议 篇8

一、加强领导、机构健全

就业专职辅导员主要工作就是系部就业基础工作的主要力量。协助系部领导成立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基础工作。系就业工作领导组组长由系主任担任,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并由各教研室主任、系办公室负责人、就业专职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重大问题由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定期开展各项毕业生工作小组活动如: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企业走访等。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全系教职工人人关心,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多样化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工作

就业咨询、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顺利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在就业途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就业。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以及开展就业创业讲堂,形势政策宣传、校友学长交流、就业创业演练、名企互动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未来就业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事业观。另外还需要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个别交流等形式,经常与毕业生谈思想、谈就业、谈发展,以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

三、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面向市场,走向社会,因此要不断加强相互间交流,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实现“毕业生”与“职”的最佳匹配,为毕业生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就业需求信息方面我系主要做法是:

第一、充分运用和发挥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部就业专栏的作用。就业信息网络会发布用人单位的详细资料,包括用人单位的简介,这极大方便了学生了解用人单位。为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结合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制定领导人有责任、教师人人有义务的全员就业措施。充分运用和发挥全系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拓展就业市场,稳步提高就业率。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的资源信息库,方便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与用人单位联系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深层次的联系;跟随各教研室开展主题调研走访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走访企业,在用人单位、学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以及毕业生本身的思想实际,个人的看法等,制订相应的就业工作计划、调整工作思路。更好地开展工作。平时还要做到积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积极努力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在巩固原有就业实习基地的同时,开发新的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推荐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四、强化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就业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为学生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首先是重视信息网络的建设,不断充实更新信息网。毕业生可以通过学院网站或系部就业专栏发布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就业动态;其次是注重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在全年不间断开展小型专场招聘会,用人单位随来随开,不仅方便用人单位,同时也为我们学生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其尽快尽好就业。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做好桥梁工作,保证了“双向选择”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效果显著;争取与用人单位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长期的服务。

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摆脱传统计划模式的束缚,加强自身学习,加快适应时代步伐,缩短差距提高为毕业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更快、更好的适应新形势。

参考文献

[1]郑旭辉,刘松青.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4,(02)

[2]李亚慈.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上一篇:手术途径下一篇:共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