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重建术

2024-09-19

膝关节重建术(精选9篇)

膝关节重建术 篇1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常见术式, 治疗效果可靠, 但存在一些手术并发症, 其中术后感染性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生率较低, 但造成后果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可以引起移植物失效、关节软骨破坏等[1]。目前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关节软骨变化情况研究较少, 我们采用MRI对关节软骨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研究感染前后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为临床上感染的控制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自1997 年1 月至2012 年3 月以来及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自2012 年7 月至2015 年12 月以来的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感染诊断明确病例, 对感染已经治愈的患者进行随访, 行感染前后患肢MRI检查。共计有17 例患者, 针对这17 例患者进行病例回顾研究。

17 例患者中有明确病原学诊断11 例患者。表皮葡萄球菌 (SE) 为5 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为3 例, 溶血葡萄球菌 (SH) 为1 例, 腐生葡萄球菌1 例, 绿脓杆菌1 例。17 例感染患者均入院治疗。治疗措施包括保守和手术两种。保守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膝关节腔穿刺抽液和关节腔内抗生素注射。手术治疗为关节镜探查、病灶清理、滑膜切除、关节腔冲洗术结合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患者术中留取关节液或滑膜组织送细菌培养。

1.2 入选标准

(1) 关节液或滑膜组织活检培养出病原微生物。 (2) 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关节或关节囊感染的证据。 (3) 患者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至少两项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关节疼痛、肿胀、触痛、发热、渗出或活动受限, 并合并至少一项下列情况:A. 关节液革兰染色中可见病原微生物及白细胞;B. 血、尿、关节液抗原试验阳性;C. 关节液的细胞组成及化学检查符合感染并且不能用风湿病解释;D. 感染的放射学证据 (例如X线、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异常发现) 。至少符合一条即可诊断感染[2]。

所有入选患者均具有患侧膝关节感染前后MRI资料, MRI检查均采用自旋回波 (SE) 序列[3]。膝关节软骨的MRI分级采取Recht标准, 评级分别与两位高年资医师 (副主任及以上医师) 独立阅片, 综合后给予最终评定。

Recht标准:0 级:正常关节软骨。1 级:软骨分层结构消失, 软骨内出现局灶性低信号区, 软骨表面光滑。2 级:软骨表面轮廓轻至中度不规则, 软骨缺损深度未及全层厚度的50%。3 级:软骨表面轮廓重度不规则, 软骨缺损深度达全层厚度的50% 以上, 但未完全剥脱。4 级:软骨全层缺损、剥脱, 软骨下骨质暴露伴或不伴软骨下骨质信号改变。

1.3 观察指标

将17 例患者膝关节软骨分为髌骨面、滑车、外侧髁、外侧平台、内侧髁、内侧平台6 组, 采取Recht标准进行分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用 χ2检验。对配对等级资料行Wilcoxon秩和检验, 独立样本等级资料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17 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前、后MRI, 结合Recht标准, 给予评分。

2.1 感染前后各级软骨损伤一般分析

将17 例患者膝关节软骨分为6 组后, 分别采取Recht标准进行分级, 将各组评分综合一起, 分析感染前后膝关节软骨分级情况。17 例患者感染前软骨分级, 主要以0 级为主56 例次, 其次为1 级26 例次及2 级18 例次, 3 级及4 级各1 例次。17 例患者感染后膝关节软骨分级以2 级最为多见 (63 例次) , 其次为1 级 (17 例次) 、3 级 (19 例次) , 4 级最少 (3 例次) , 0 级损伤未见。

将感染前后MRI分级采取配对等级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 17 例患者感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感染前后软骨损伤存在明显变化, 感染前患者软骨无或有轻微损伤表现, 感染后患者膝关节软骨基本上以中度损伤为主 (2 级损伤为主) 。

2.2 感染病原菌与软骨变化关系

研究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为高毒力菌[4], 将11 例有明确病原学诊断的患者依高毒力菌感染与低毒力菌感染分为两组, 将膝关节分为6 组进行软骨分级, 标准如前所述。高毒力菌感染组4 例患者, 其中感染前0 级12例次, 1 级6 例次, 2 级6 例次, 3 级0 例次, 4 级0 例次, 感染后0 级0 例次, 1 级0 例次, 2 级8 例次, 3 级12 例次, 4 级4 例次。低毒力菌感染组7 例患者, 其中感染前0 级25 例次, 1 级10 例次, 2 级7 例次, 3 级0 例次, 4 级0 例次, 感染后0 级例次, 1 级8 例次, 2 级25 例次, 3 级7 例次, 4 级2 例次。两组感染后软骨分级在1、2 级软骨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3 级软骨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级软骨分级样本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高、低毒力菌组感染前后的级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毒力组感染前后级差变化较大。

3 讨论

本研究的17 例患者感染前后MRI Recht分级有明显差异性。感染前患者软骨损伤总体较轻微, 存在患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时伴发的软骨损伤, 感染后患者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较前加重。考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对膝关节软骨存在致伤作用。从保护膝关节软骨来看,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或降低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病原学分析来看, 两组之间感染前后级差存在差异性, 高毒力组的级差更大, 表明高毒力组对软骨的损伤程度更大。因此临床上对于明确诊断的高毒力菌感染, 应该有更高的重视, 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没有培养结果时, 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早期的手术介入治疗, 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前后关节软骨的变化, 对于感染的控制方法选择及膝关节软骨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诊断明确的病例17例, 进行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及回顾研究。结果 感染前后软骨损伤存在明显变化, 感染后软骨损伤较感染前重 (P<0.05) ;高毒力菌与低毒力菌在感染前后的软骨损伤上存在差异 (P<0.05) , 高毒力组感染前后软骨评分级差变化大于低毒力菌 (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对于膝关节软骨存在致伤作用。手术治疗更能减少膝关节软骨损伤。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感染,膝关节软骨,Recht标准

参考文献

[1]樊瑾, 刘文杰, 刘晓松, 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15) :3534-3536.

[2]雷杰, 杨海山, 高海英.膝关节软骨损伤的MRI诊断与关节镜对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1) :99-101.

[3]黄硕, 谷文光, 李朋, 等.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半月板和软骨的MRI定量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2 (314) :1291-1294.

[4]Breitenseher MJ, Trattnig S, Dobrocky I, et al.MR imaging of meniscal subluxation in the knee[J].Acta Radiol, 1997, 38 (5) :876-879.

膝关节重建术 篇2

【关键词】关节镜;同种异体肌腱;交叉韧带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23-02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运动性创伤疾病,当交叉韧带在受到损坏后会造成膝关节的不稳定[1]。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会引起并发症,伤害性较大。临床上采取自体肌腱移植修复术易引起并发症发生,且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2]。随着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同种异体肌腱成为重建交叉韧带的重要材质,临床上应用逐步推广。本文回顾分析32例接受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3年3月到2014年12月间32例前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接受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手术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3到61岁,平均(38.7±2.1)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摔伤、运动及交通伤害等病史,左膝19例,右膝13例;单纯ACL伤13例,单纯PCL伤10例,合并内、外侧半月板伤各4例,合并软骨伤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我院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物实行交叉韧带重建,并做好术前的处理工作。

1.2 方法

应用30°关节镜和刨削设备,以及关节镜肌腱重建设备。具体操作:

(1)ACL的重建:首先进行髁间窝成形处理,从膝前内外侧型切口入路,置入关节镜并对ACL的残端进行全面清理,再行髁间窝成形;其次建立隧道,以ACL的起点为隧道内口,外口则定于胫骨关节内侧约2cm和其平台下约3cm处,行55°角置入导针,预制胫骨隧道;并将患侧膝屈为85°到90°,经胫骨道从髁间外壁后上(左膝2点、右膝10点)处置入导针,根据该针进行股骨隧道,并进行内外口打磨;最后进行肌腱的移植和固定,将预备后的同种异体肌腱按照股骨隧道进入关节腔内,再按照胫骨隧道穿出,应用股骨端交叉钉固定在韧带的股断,之后行屈伸膝关节10到15次,以确定适宜的韧带松紧度,不需切割,再将患膝屈30°往下向后方按压小腿,再用特制钢钉固定胫骨端。

(2)PCL的重建:第一步髁间窝成形和ACL是一致的;第二步隧道建立,在PCL的胫骨附着点的中心位设置导引器,在关节线平面8到10cm的部位,从胫骨结节下侧平面内侧按到45°角置入导针,顺针建立胫骨位隧道,对关节的内口进行打磨,直径需与移植肌腱一致。再在髁间窝内侧壁设置导引器,在股骨内髁部位置入导针,顺着针进入建立股骨的隧道,同样打磨内口,完成整个隧道的建立;第三步肌腱植入,将同种异体肌腱沿胫骨隧道置入,在关节镜视域下顺股骨隧道引出,应用特制固定钉先固定韧带的胫骨端,反复进行屈膝动作,越15次左右,确保韧带合适的松紧度,再屈膝越80°下向前拉小腿,应用特制固定钉固定股骨端,确保韧带合适的松紧度,位置固定正确,以及关节在活动时无任何撞击发生。

(3)术后处理及康复:手术固定屈膝30°位。在术后前3d需进行抗生素治疗[3]。麻醉效果消散后可进行四头肌的训练,在术后1到2d将引流管拔除;术后第3d可进行辅助物负重运动,术后7d左右可适当负重训练,支具控制在0到30°的范围,术后14d后可调整为0到90°,并进行适当的膝关节运动训练。术后1年可进行正常活动。

1.3统计方法

利用SPSS10.5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X±s表示统计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表示未出现前驱疼痛,均在术后患膝关节的不适得到明显改善,不过仍有3例患者复诊Lachman检出阳性体征,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活动;治疗前患者的Lysholm平均评分为(46±1.1)分;治疗后为(95±3.1)分,治疗前后评分有差异,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基本可进行正常活动。

3. 讨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骨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临床上利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韧带也日益广泛,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自体移植物相比而言,应用同种异体肌腱具有这样的优势:(1)手术创伤较小,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2)来源较为广泛,不受到取材方面的限制;(3)手术用时较短,痛苦较小,切口小美观;(4)低温处理的异体肌腱在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之后不会发生机体排斥现象,能快速建立再血管化,机体组织愈合较快,以及扩张效果良好等。本研究中的32例患者均接受我院提供的低温处理的同种低温肌腱实施手术治疗,固定良好,功能恢复快,在随访1年后,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和并发症,膝关节功能逐步良好恢复,1年后均表示能正常活动。充分说明,应用同种异体肌腱来进行膝关节交叉韧带的重建具有理想的替代手段。

但是,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也存在不足,比如感染、愈合延迟、机体免疫反应、胫骨股骨隧道的扩大以及医疗费用较高等[4]。要强调的是,應用同种异体肌腱进行交叉韧带重建的关键是等长的重建和膝关节的屈伸行为中合适的扩张力[5]。另外,在胫骨和股骨隧道定位的精准性可有效避免膝关节的不稳定情况,还可有效避免过大的张力;髁间窝的系统清理和隧道内外口的打磨也极为重要。总而言之,采取关节镜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具有操作较方便,手术创伤小,痛苦少,且能避免自体移植物带来的并发症,不良影响较小,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的特点,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质量,对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操志海,黄立新,将定华等.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55-60

[2]邰鹏越,王鹏,刘贺国等.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0,12(33):10-11

[3]杨长生.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疗效分析[J].吉林大学.2012,(03):10-13

[4]刘文祥,徐斌,徐洪港等.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60例[J].中国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05):866-869

膝关节重建术 篇3

1 临床资料

病例35例, 年龄15~35岁,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10例;28个是运动损伤, 7例车祸损伤。据医嘱磁共振证实前叉韧带完全断裂32例, 部分撕裂3例;Lachman试验阳性并伴有软性终止点30个, 说明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余Lachman试验阳性并伴有硬性终止点, 说明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所有患者都没超过Ⅱ度的肌力萎缩。全部病例做了关节镜下自体或异体前叉韧带重建, 术后常规护理计划分三组时间窗开始扶助行器下床锻炼, A组 (10例) 术后24h、B组 (15例) 72h、C组 (10例) 120h;三对比组检测可以完全负重的时效成果。

2 术后护理要点

2.1 一般护理

根据硬膜外麻醉护理常规, 术后6h内予去枕平卧位, 予柠檬片敷鼻减轻术后麻醉药引起的呕吐, 予低流量吸氧及六参数监测, 术肢给予软枕抬高, 以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肢体肿胀。注意观察术肢的血液循环情况, 注意患肢皮肤色泽、肤温、足背动脉搏动及毛细血管充盈度等,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 治疗用药

因膝关节手术后易出现关节腔内积血积液,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中成药针剂5~7d外, 采用冰敷手术部位Q4H, 每次冰敷30~60min, 以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活血化瘀, 减轻疼痛。

2.3 功能锻炼

ACL术后康复的目的是让患者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 即恢复正常用的关节活动度, 肌力及关节稳定性。根据自身情况, 严格掌握好运动锻炼的量和度, 据医嘱35例患者 (1) 手术当天麻醉过后, 患者均主动进行足趾及踝泵活动, 以此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肢体肿胀, 可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踝泵活动为主, 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 (2) 术后24h、72h、120h, 即ABC三组按既定时间窗起始加行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等长舒缩活动, 即用力伸直膝关节, 使股四头肌收缩, 持续5~10s才放松, 收缩股四头肌鼓励患者主动练习, 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每日>500次。并在助行器帮助下床不着力走动, 锻炼膝关节的协调性与感觉活动度。 (3) 择时择机加做直腿抬高活动, 即伸直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 如患者体力能够承受, 可以在仰卧、俯卧和侧卧下进行该项训练, 保持至力竭, 每日做20~30次。一般是 (2) 步的两天后起做, 在肌力对抗检查有力, 则加0.5~2kg沙袋重量做增强直抬腿运动。 (4) 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协助患者扶助行器并侧戴膝关节支具下地行走活动, 从足趾尖点地开始, 逐渐负重至完全负重活动。

以上肌强度的训练为做功能运动打基础, 笔者参考文献[1]描述本体感受功能和肌肉灵活性训练的成效, 制定了肌强度评分法。对ABC三组由 (2) 步起始后的5~7d作测试:在佩戴支架水平直腿条件下, (1) 患肢独立完全负重支撑身体1min为1分。 (2) 在 (1) 上, 单手慢提2、3、4kg杠铃不出现明显的左右晃动、侧歪或偏倒评分为1、2、3, 取最高分。 (3) 借助健身器材仰卧, 患肢直腿能提拉2、3、4kg铁饼, >45°有效, 评分1、2、3, 取最高分。 (4) 借助健身器材患肢侧卧, 提拉2、3、4kg铁饼, >45°有效, 评分1、2、3, 取最高分。

3 结果

最高评分是10分, 6分及格, 7、8分良好, 9分优;意义是优良以上者方可较安全进行膝盖屈伸腿等精细运动的康复。

3.1 B组的优良率最高, 2例患者10分7例优、5例良、1例及格。

优良者缺陷一般在于:对铁饼的提拉大腿内侧肌群的爆发力不足以拉起大公斤量, 有把铁饼提起不足45°者、有提力信心不足者、有把爆发力憋足了感腿酸发软者。

3.2 C组中10分者1例、7例优良、2例及格。

该组特点在患肢负重单手提杠铃就开始出错, 患者表现为大腿部肌力牵张度着地不稳, 提臂震颤证明腰力这种传导联系带的协调性不好。

3.3 A组中6例优良、2例及格、2例不及格。

该组成效差不及格者腿部完全负重感酸楚没力, 特以大腿两侧为主;负重平衡力不足易于倾斜震颤晃动, 明显感腿软。

4 分析与评论

4.1 众所周知膝关节的稳定与功能主要受肌肉与韧带的支持;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 自然修复困难, 严重影响人的正常功能活动。其运动损伤常合并大量血肿, 关节镜手术一般在血肿有所吸收再进行, 以防炎性介质的扩散;术前与术后有一段的禁活动期, 使神经递质对肌力的遗忘, 使肌收缩力不足或萎缩。关节镜的创伤少, 为患者早期做康复创造了机会, 那么锻炼与下床负重的起始点就十分重要;过早的下床因为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 且重建的韧带尚为脆弱, 过多的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可使‘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功能减弱, 致骨骼肌收缩牵拉不力。如A组患者的提臂力震颤。三对比组中, 以72h渐负重活动的时间窗最佳。主因三天的消炎基础急性渗出大大减少, 特别是异体韧带的重建, 前三天应用激素防排斥, 消炎镇痛的作用下, 肌肉的活动受限度下降;在活动痛楚不大的状态, 患者的精神兴奋点高, 感觉肌力强度最理想, 卧床的麻痹感消失。在对比B、C组中, 72h与120h的卧床对大腿肌群麻痹萎缩差别倍数于时间差, 尤以股内侧与股后侧肌群的萎缩, 后组需要锻炼的强度与时间远远大于前组;C组个别患者需利用中频治疗仪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诱导骨骼肌收缩, 防止肌肉萎缩。

4.2 信心对早期锻炼的支持作用。

在三时间组中, 有许多患者在助行器面前感单足患腿肌力挺充足, 可以强有力支撑身体的重量, 当真正要患腿负重时, 常是脚跟或脚尖试探性地着地, 刹那间会感支撑点不力;其主要是没把大腿和小腿肌群绷紧用整条腿的肌力支撑身体, 没把脚落踏实或过长时间没触地思想意力控制不好随意的运动。在三组中, B组患者控制随意性是最好的, 可能跟几天适应了手术后的软着力但知觉未很麻木有关, 再触地时控制随意平衡感良好。

4.3 优化组合锻炼实用性。

现在的医院科室病床周转率快, 一般的叉韧带手术8~10d则会转康复科或回家做康复。故在早期先要求患者对薄弱的功能区着重锻炼次组数, 以后再对各区锻炼进行平均次组, 这样做易于防止薄弱肌群萎缩的加剧。在笔者的更多体会中优先锻炼大腿内组与后组肌群实用性更大, 如加大了内侧副韧带的着力;在临床见到的运动损伤中一般是前叉韧带外侧束先断裂, 在胫骨与股骨脱力的瞬间患者是往外往后倒, 内侧副韧带会放射性加固绷紧维护关节稳定, 所以常合并该韧带损伤。前提要素是股骨内侧髁没挫伤、疼痛;保护损伤维护功能是护理的目标, 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于红英, 钭晓帆.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同期重建术后康复护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 :116.

[2]于红英, 钭晓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阶段性本体感觉训练[J].护理学报, 2010, 17 (13) :44-46.

[3]王海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6) :621.

膝关节重建术 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71-02

中图分类号:R 657.3+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32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中常见,既往常以X线片或普通CT平扫作为确定其治疗原则的依据,但往往难于全面显示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方向。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影像学中的应用,三维CT重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科于2004年2月~2007年5月对38例踝关节骨折常规进行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据此作为治疗的依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1~64岁,平均42.6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小时~9天,平均3.2天;闭合性骨折31例,开放性骨折7例。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检查。重点根据踝关节CT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明确其骨折断端的移位方向、远端骨折块的大小和粉碎情况,尤其对于后踝,重点了解其大小和骨折线的方向。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后,选择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据后踝骨折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外踝或腓骨下段骨折行踝关节外侧纵形直切口,采用1/3管形钢板或克氏针固定。内踝骨折行内侧弧形切口,骨折复位后选择松质骨螺钉或者可吸收螺钉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如骨折块移位不明显,手法整复后,小切口以空心螺钉加压经踝关节前方垂直骨折线固定。如后踝骨折块移位明显或呈粉碎性,根据骨折块移位偏内或者偏外,选择后踝内侧或外侧切口,骨折块复位后以空心加压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冲洗并逐层缝合关闭各切口,内、后踝切口内各置引流条一根。图①~③为手术前后的典型X线片。

3.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7 d。术后3~5 d待患者疼痛缓解后可指导其进行主被动患肢功能锻炼,重点进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4周后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8周后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患肢部分负重直至完全负重。

4.结果 3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脱出等并发症,均正常愈合。远期疗效评价按BaridJackson评定标准,优26例,良7例,可5例,无差病例,优良率达86.84%。

讨论

踝关节骨折为关节内骨折,需要达到解剖复位,如复位不良,踝穴增宽或变窄,均可发生负重性疼痛或关节不稳,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因而踝关节骨折治疗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尽可能使其达到解剖复位并进行可靠的固定,利于肢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1]。

踝关节骨折的类型及移位形式复杂,X线片对于内外踝骨折尚可显示其位置和骨折线方向。但由于图像相互重叠,对于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则显得较为困难。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使术者在三维空间能立体、直观对骨折断端有全面认识,针对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任意方向的旋转,消除图像重叠,提高对复杂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与此同时,其还以准确地显示内、外及后踝的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指导医师制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2]。目前对于内踝和外踝骨折(或腓骨下段)的手术切口选择和复位固定已有固定的术式。对于后踝骨折的复位固定,有踝关节内侧、外侧及跟腱内侧切口等多个手术入路。采用后踝切口多存在显露骨折断端困难,易造成周围组织损伤广泛和术后大量瘢痕形成而影响关节功能。术前根据三维CT重建的结果,对于骨折块较大且移位不明显的后踝骨折,采用闭合手法整复,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经X线透视后,于踝关节前方小切口空心加压螺钉垂直骨折线固定,如此可避免传统的手术切口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发生。如后踝骨折移位明显或呈粉碎性,则根据术前其偏内或偏外而确定其手术入路。

总之,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直观、立体的显示踝关节骨折的特征,临床医师可在术前确切了解内踝、外踝、后踝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和骨折块的大小及粉碎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最终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 飞,韩明涛,谭振华.前内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80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81-82.

[2]张新潮,强金伟,张 飚.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3-475.

(收稿日期:2009-08-13 修回日期:2009-09-08)

膝关节重建术 篇5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医特色护理,关节镜

膝关节肿胀、疼痛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常见症状, 影响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修复和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术后的康复护理对关节功能恢复和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1,2]。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我们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肿胀、疼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观察对象为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骨关节创伤科经MRI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 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将6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病例30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1~45岁, 平均 (32.8±4.6) 岁, 其中运动损伤22例, 交通损伤8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4~51岁, 平均 (34.5±5.4) 岁, 其中运动损伤21例, 交通损伤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循经推拿、中药熨烫、中药熏洗、中医养生教育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方法。注: (1)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术前与术后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均一致; (2) 对照组和治疗组每次康复训练后均冰敷30分钟, 以减轻康复训练后关节渗出, 肿胀和疼痛[3]。

1.2.1 循经推拿

术后24小时行循经推拿, 每天1次。向心方向沿患肢踝关节向大腿沿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施以指揉法, 推法, 点按涌泉、解溪、冲阳、三阴交、阴陵泉、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等穴, 得气后每穴点10秒。1次/d, 每次30min。循经点穴推拿护理要点: (1)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适宜的强度按摩, 取穴准确, 手法正确, 动作柔和、持久, 用力均匀, 禁用暴力, 才能使按摩力量渗透治疗部位。 (2) 点按时以受术者出现酸胀感为佳。 (3) 按摩中保持与患者的交流, 随时了解患者对按摩的反应, 若出现不适反应, 应及时调整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4) 按摩术后注意观察患者治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及肿胀程度、疼痛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1.2.2 中药熨烫

术后第4d开始行中药熨烫, 熨烫方组成:川乌25g、草乌25g、独活25g、大黄50g、透骨草50g、伸筋草50g、鸡血藤50g、千年健25g、九节风20g、独活25g、松节50g、续断30g、土鳖25g、儿茶30g、当归50g。上药研末, 装入纱布袋中, 各加入100ml普通白酒和食醋。将熨烫药微波炉加热, 毛巾裹好熨烫患肢, 温度40~50℃, 1次/d, 每次30分钟。中药熨烫的护理要点: (1) 中药熨烫应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2) 熨烫温度适宜, 以患者感觉舒适及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宜。

1.2.3 中药熏洗

术后第4d开始行中药熏洗治疗, 一般在睡前1小时进行。熏洗方组成:乳香30g、没药30g、千斤拔30g、鸡血藤30g、大力王25g、栀子50g、宽筋藤30g、大黄30g、穿破石30g、透骨草30g、两面针30g、桑枝30g。将上述药物加水3000 ml武火浓煎至500ml。熏洗方法:先熏后洗, 将中药煎取液置于熏洗盆兑沸水约2000ml, 患肢平置于熏洗盆上, 上覆浴巾, 尽量减少蒸汽外泄。使肢体与药盆形成一密闭空间, 用热气熏蒸膝部, 待药液温度降至40~45℃时, 用毛巾蘸药液擦洗患侧膝关节。1次/d, 每次30min。中药熏洗的护理要点: (1) 中药熏洗应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熏洗。 (2) 掌握好熏洗的时间, 约30min为宜。熏洗时间过短药液无法渗透肌肤, 疗效欠佳;时间过长大量出汗, 易造成虚脱。熏洗后用软干毛巾擦拭患部, 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风, 防止受凉感冒。 (3) 熏洗药液温度适宜, 熏一般以50~60℃、以患者感觉舒适及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宜, 切忌超65℃;此外, 温度降至40~45℃时开始洗, 药温亦不宜低于37℃。 (4) 熏洗过程中, 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发现异常停止熏洗。

1.2.4 中医养生教育

术后对患者进行饮食、情志护理及健康教育。慎饮食:术后1~2日宜进食清淡可口、易消化吸收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类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米粥, 可以尽快恢复因手术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不佳。中后期宜多食牛奶、鸡蛋、浓骨头汤、豆制品等含大量蛋白质、磷和钙质的食物。调情志:术后护士细心观察并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 重视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鼓励患者诉说心中的顾虑和担心,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告诉患者放松的方法, 想办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1.3 观察指标

术后进行患肢膝关节围度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膝关节围度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比较均优于对照组 (见表1、表2) 。半年后随访, 治疗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均达到130°, 没有出现并发症。

a注: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膝关节围度肿胀 (周径差值cm)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实施的康复护理对关节功能恢复和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后早期最大程度地控制膝关节肿胀和疼痛, 成为加快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中医护理治疗的目的乃是促进患肢和局部气血运行, 快速消除肿胀, 缓解疼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加速重建韧带的修复, 恢复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4]。

祖国医学认为, 经络是机体气血通行的道路,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气血瘀滞, 血溢于脉外成为离经之血, “不通则痛”。循下肢经脉之分布, 以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病所, 疏通经络气血, “通则不痛”。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生髓, 配合相表里的三阳经, 循经取穴手法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有健脾胃, 补肝肾, 强筋骨, 益气血, 舒经络之功。

中药烫熨、熏洗合而用之, 药物组方既能行血分瘀滞, 又可以解气分郁结, 祛瘀又能生新, 活血而不耗血, 具有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有利于缓解早期活动所造成的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 同时药物加热熏洗, 起到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变部位, 借助药力、结合热力, 自皮到肉、由筋至骨, 疏通腠理, 畅通气血, 层层渗透, 温通关节, 消除肿痛, 防止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直[5]。

注:两组术后3天比较a (P<0.05) ;两组术后6天比较b (P<0.05) ;两组术后15天比较c (P<0.05) ;两组术后30天比较 (4) (P<0.05) 。

前交叉韧带损伤往往由各种外伤引起, 患者经络血脉受损, 局部肿胀、疼痛, 导致膝关节活动障碍, 患者容易出现担心、焦虑等负面情绪。重建术后, 进一步的肿痛, 加上膝关节功能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加重了患者的担心、焦虑情绪, 反过来加剧了患者的疼痛感, 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 术后的情志护理非常重要。

总之, 推拿、中药熏洗相互协同, 加快局部循环, 消除肿痛, 促进移植物生长, 避免软组织挛缩、粘连, 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6]。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膝关节肿胀程度, 改善膝关节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会革, 张艳芹.关节镜下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J].护理学报, 2011, 18 (2B) :58-59.

[2]张荣, 张艳婷.关节镜治疗前叉韧带损伤的护理与康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8) :1900-1901.

[3]谢琪, 黄华扬, 段俊峰, 等.持续冷疗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及肿胀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13, 28 (3) :190-191.

[4]韩兴凤, 李美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胀疼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医药导报, 2013, 19 (4) :117-118.

[5]敖威, 薛文武, 李刚, 等.中药熏蒸联合CPM训练治疗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3, 45 (8) :84-86.

膝关节重建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患者84例, 随机分为微信随访组和电话随访组, 剔除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患者。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文化程度和损伤部位方面比较, 详见表1。

1.2 方法

分别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和传统语音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 每周1次, 持续6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了解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康复训练、预约就诊和健康知识宣教。电话随访组仅通过语音电话来完成随访工作, 微信随访组则利用微信的文字、语音或视频交流功能开展随访工作, 并利用微信的扩展功能给患者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资料。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就医依从性、失访率和满意度, 计算护理人员进行随访时间所消耗的时间 (随访工作时间) , 整个随访周期结束后对患者的健康知识进行考核。为便于随访工作顺利开展, 制定相应的随访制度, 患者入组前均进行培训, 要求微信随访组患者必须手机24 h开机, 并设置新消息实时提示, 由专门护理人员负责随访工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周期结束后, 两组患者就医依从性、失访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微信随访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显著高于电话随访组, 随访工作时间显著低于后者 (P<0.05) , 详见表2。

注:随访工作时间是指医务人员对每位患者进行随访累计所消耗的时间

3 讨论

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手术完成只是恢复关节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系统的康复训练是改善关节稳定功能、加强膝关节与周围组织的运动协凋性、增强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关键措施。因此, 加强出院随访, 随时了解患者病情、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是患者系统康复的保障。传统的随访手段往往仅限于患者自行返院随访, 或医务人员偶尔电话回访, 效果不尽如人意, 失访率甚高;而系统的电话随访或医务人员上门随访, 由于费时费力而难以充分开展。因此, 如何既有效加强随访工作又有省时省力是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信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 可传递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 并产生互动作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微信成为国人手机的标配应用, 其强大的扩展功能也得到了充分挖掘。孙翌等[1,2]应用微信处理图书信息、构建学术期刊交流平台,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张妮等[3]探讨微信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药物和饮食遵医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察组患者服药和饮食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 提示微信健康教育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药物和饮食遵医行为, 巩固了疾病治疗效果。

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只是重建功能的开始, 由于患者的在院时间极为短暂, 大部分康复活动需在院外进行, 出院随访对患者康复尤为重要, 传统的随访手段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利用手机微信作为医患的互动平台, 具有传统电话回访不可比拟的优势。随访周期结束后, 两组患者就医依从性、失访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微信平台完善可以替代普通电话用于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此外, 微信随访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显著高于电话随访组 (P<0.05) , 而医务人员用于随访工作所消耗的时间显著低于后者 (P<0.01) , 说明微信平台可帮助医务人员以较小的代价向患者传递的更大信息量,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 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对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患者进行出院随访切实可行,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和随访工作效率。但由于本文观察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评价工具局限, 有待更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翌, 李鲍, 高春玲.微信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 (5) :35-40.

[2]余溢文, 虞蓓蓓, 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5) :664-666.

膝关节重建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 男8例, 女7例, 年龄19~38岁, 平均年龄27.5岁, 病程3~15d, 单纯PLC损伤2例, 合并PCL损伤7例, 合并ACL损伤2例, 合并ACL、PCL损伤4例, 均为PLC Fanelli C型损伤。术前患膝关节后外侧疼痛, 活动受限, 屈膝30°Dial test较健侧增加14°~28°, 平均20°, 屈膝30°内翻应力试验较健侧增加12~16mm, 平均14mm, 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30~45分, 平均40.3分。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损伤3周内进行,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位, 常规消毒患侧下肢, 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 常规关节镜检以确诊, 如有PCL、ACL、半月板、软骨损伤, 则在镜下做相应的处理。以取腱器取患侧半腱肌腱, 取腱时尽量保长度, 以便有足够的长度重建后外侧角, 用强生EthiBond二号不可吸收线编织缝合肌腱两端各4~5针, 盐水湿敷备用。作膝关节外侧纵切口, 长约8cm, 近侧沿髂胫束后缘走行, 远侧走向Gerdy结节与腓骨头之间, 术中游离保护腓总神经, PLC Fanelli C型损伤多伴有后外侧关节囊的撕裂, 将撕裂的关节囊予直接缝合或以锚钉固定缝合;导针离腓总神经1cm从前向后穿过腓骨头, 沿导针扩大骨道至6mm, 在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在股骨外上髁附着点的中部由外向内打入一枚Beath针, 沿Beath针扩大股骨骨道9mm, 深2.5cm。

1.3 术后康复

术后2周内予以伸膝位支具固定患肢, 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髌骨内推锻炼。术后第3周开始行下肢CPM训练, 术后4周屈膝超过90°, 术后12周膝关节屈曲超过120°。术后即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渐负重活动, 4个月后开始灵活性训练。术后6个月内避免患膝激烈的旋转、剪切运动。

1.4 术后随访

术后1、3、6、9、12、24个月随访, 检查膝关节稳定度, 活动度及疼痛部位。术后6个月评定膝关节Lysholm评分, 其标准包括跛行 (5分) 、需要支持 (5分) 、绞锁 (15分) 、不稳定 (25分) 、疼痛 (25分) 、肿胀 (10分) 、上下楼 (10分) 和下蹲 (5分) 。满分为100分, ≥84分为膝关节功能正常, 66~84分为尚可, 低于65分较差。并检查屈膝30°患膝关节外旋较健侧增加角度及屈膝30°内翻应力试验。

2 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6个月, 所有患者伸膝0°位均无内翻不稳定;屈膝30°时I度内翻不稳定1例, 伴硬性止点。双膝对比, 屈膝30°, 患侧小腿外旋增加1例, 但均<10°。关节活动度屈曲100°~120°, 伸直0°~8°, Lysholm评分为 (86.45±7.38) , 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据统计, 急性PLC损伤 (3周内) 占膝关节所有韧带损伤的2%, 主要表现为: (1) 急性期疼痛明显。DeLee等发现急性PLC损伤膝关节后外区有弥漫性压痛。 (2) 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症状:为上下楼梯或走坡路时打软腿等。 (3) 下肢力线及步态异常, PLC损伤患者行走时膝关节内翻, 呈典型的内翻外冲步态。

急性后外侧角损伤, 尤其是Fanelli C型损伤, 其治疗方法包括原位缝合修复、自体肌腱转位修复及止点提升、PLC重建手术等[2], 目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组15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 一期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Fanelli C型损伤, 有效恢复了膝关节后外侧的稳定性, 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ovey DC.Injuries of the 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J].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 (1) :106-118.

膝关节重建术 篇8

关键词:综合康复,膝关节镜,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近年来, 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发现, 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在临床治疗膝关节损伤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比较优势[1,2]。而临床针对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康复护理可显著的提升整体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背景下, 本文从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实际出发, 对实施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并实施了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 入选对象共计134例。134例入选对象入院治疗时间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134例入院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如下:男84例, 女50例;年龄17~47岁, 平均 (30.23±4.34) 岁;急性损伤34例, 慢性损伤100例。

1.2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和方法

根据患者个体自身的情况 (主要包括患者的体重、年龄、损伤情况等) , 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并由专人负责指导实施[3,4]。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治疗方式、康复训练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定期的宣讲, 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来提升患者对全面康复的信心。对患者存在的各种疑虑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分析, 对患者不良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疏导和有效干预[5,6]。术后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手术后各项情况进行观察和监测, 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采用冰敷的方式来缓解患者膝关节的疼痛、肿胀等症状。相关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冰敷的具体过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等。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可马上给予膝关节支具固定, 并根据患者个体的康复程度对活动范围进行适当的调节[4]。功能锻炼:一般情况下,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3 d可配戴膝关节功能支具进行免负重行走, 两周后部分负重行走。术后四周, 弃一拐后借助单拐步行, 恢复日常基本活动。三个月后弃拐独立行走。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的Lachman试验阳性率、轴移试验阳性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均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Lachman试验阳性情况比较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Lachman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护理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2196, P=0.0000) , 见表1。

例 (%)

2.2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轴移试验阳性情况比较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轴移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护理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2632, P=0.0000) 。见表2。

3 讨论

按照人体解剖学的原理分析,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维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膝关节损伤而言, 其中有较大规模和比例的人群属于前交叉韧带断裂。一旦患者出现了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现象, 往往会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从而进一步对患者下肢肌肉产生不利影响, 最终可诱发患者出现骨关节炎。在临床研究领域中, 随着相关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 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和推广。这种手术治疗方式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 同时提升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患者手术后的整体效果更好。

例 (%)

相关同类文献[7-8]报道发现, 对于实施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康复护理才能确保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有效康复。笔者所在医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参考了国内外同类研究和报道结果中的优秀做法, 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从研究中的比较数据上分析, 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Lachman试验阳性率和轴移试验阳性率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 而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同类报道相符[4,5]。

总之, 对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而言, 有效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效果良好, 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膝关节相关功能的恢复, 是临床实施康复护理的理想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秋英, 伍敏琦, 郑民庆.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3) :131-132.

[2]孟险峰, 周磊, 崔正礼, 等.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3) :1038-1040.

[3]姜侃, 孙荣鑫, 钟广军.膝关节镜下股骨横穿钉内固定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J].北京医学, 2011, 33 (11) :938-940.

[4]张明, 王岩峰, 韩晓锐.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6) :445-447.

[5]李光旭, 李棋, 李智尧.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伤, 2012, 25 (11) :923-927.

[6]杨世杰, 张俊峰.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8) :111-112, 114.

[7]任振峰, 刘後宾.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解剖特点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2) :13-15.

膝关节重建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二科50例ACL重建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 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行关节镜下自体股薄肌、半腱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者; (2) 患者知情同意; (3) 年龄18~45岁。

1.3 排除标准

(1) 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者; (2) 有胃溃疡病史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3) 有血液系统、精神类疾病者; (4) 对本实验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支具制动并携带自控镇痛装置 (40 mg吗啡) 24 h自主镇痛, 自控镇痛装置去掉后患者可按病情需要口服氨酚羟考酮片, 5 mg, 6 h一次。

1.4.1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治疗。 (1) 消肿止痛合剂 (由三七、桃仁、红花、当归、黄芪等11味中药组成, 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 规格:250 ml/瓶) , 每次口服50ml, 3次/日, 连续口服3 d。 (2) 依托考昔片 (商品名:安康信, 默沙东公司生产, 规格:60 mg/片) , 每次60 mg, 1次/日, 连续口服3 d。

1.4.2 对照组

对照组服用依托考昔片 (规格:60 mg/片) , 每次60 mg, 1次/日, 连续口服3 d。

1.5 疼痛评价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y scale, VAS) [3]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 在标有0~10 cm的尺子上让患者标示疼痛程度, 0表示无痛, 10表示极痛。

1.6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时点静息VAS疼痛评分和术后3 d吗啡类药物用量 (包括患者使用自控镇痛装置和口服吗啡类药物总量)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不同时点VA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组间同时点VAS评分采用t检验, 吗啡类药物用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静息时VA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各时点 (6 h、12 h、24 h、48 h及72 h) 静息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术后3 d内吗啡类镇痛药物用量比较

研究组术后3 d内吗啡类镇痛药物用量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3。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 2例头晕, 2例发热。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 3例头晕, 1例头痛, 1例高血压, 4例发热。虽然两组在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高血压、发热发生率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是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的疗效。依托考昔作为新一代环氧合酶 (COX) -2抑制剂, 已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围术期和术后镇痛治疗。王培文等[4]观察了口服依托考昔和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在镇痛起效时间、各时点镇痛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认为依托考昔可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治疗, 且起效快, 持续时间长, 口服方便, 副作用少。最近, 一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5]表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依托考昔90 mg组和120 mg组在缓解静息疼痛、减少吗啡类药物用量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并且不劣于布洛芬组。本研究将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 在一定程度与以上结论一致。

非甾体抗炎 (NSAID) 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主要依靠抑制COX-2, 而传统NSAID类药物兼有抑制COX-1的作用, 会引起胃肠道、支气管等的不良反应, 对外科手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血小板聚集, 增加术后出血的可能性。COX-2抑制剂依托考昔的应用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消肿止痛合剂是甘肃省中医院自制药品, 由大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鳖虫、乳香、没药、牡丹皮、三七、枳壳、陈皮、延胡索等中药组成。方中大黄攻下逐瘀止痛;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活血通络;地鳖虫、乳香、没药破血逐瘀止痛;大黄、赤芍、牡丹皮活血清热解毒;三七活血止血;枳壳、陈皮、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活血通络、利水消肿、行瘀止痛之功效, 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损伤局部血流, 改善微循环, 减轻炎性渗出, 从而缓解疼痛[6]。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在镇痛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减少了中枢镇痛药物的用量, 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证实, 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疗效显著, 可为中西医结合多模式镇痛提供更多的选择。

摘要:目的 观察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 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50例ACL重建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研究组术后采用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镇痛消肿, 对照组术后口服依托考昔片镇痛, 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3天。记录患者静息时不同时点的VAS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 、3 d内吗啡类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术后72 h内各时点VAS评分和3 d内吗啡类镇痛药物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消肿止痛合剂配合依托考昔对ACL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消肿止痛合剂,依托考昔,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辛海霞, 段元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2) :43-45.

[2]王燎, 沈彬.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20 (7) :527-530.

[3]南登崑.康复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王培文, 俞海明, 吴俊哲, 等.依托考昔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12, 24 (1) :129-130.

[5]Rawal.Evaluation of etoricoxib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i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3 (14) :300.

上一篇:电离子导入下一篇:用心舞蹈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