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重建

2024-07-26

档案重建(通用3篇)

档案重建 篇1

随着我国的人才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有些地方和高校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起“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招聘人才可以不要人事档案,由人事部门负责为引进的人才重建档案。重建档案,从一定意义上讲加速了人才流动,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资源整体优化与合理配置,是对扣留人事档案限制人才流动行为的一种回应,突破了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然而,我们要全面了解和科学评价新时期人才引进中出现的重建档案现象,那么就要客观地分析重建档案的利与弊。

一、对重建档案现象的分析

1. 重建档案原是人事档案工作中一种非常措施,前提是人事档案遗失或损毁。而当今重建档案的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在人才引进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一个单位扣留了“跳槽人”的人事档案,另一个单位需要人事档案却得不到,必然使这个单位为引进的人才重建档案,这是重建档案现象的直接原因。正因为如此,有的单位扣留人事档案是限制人才流动的做法,而另一单位重建档案则成了吸引人才的一种手段。所以,只要有扣留人事档案的人为因素存在,重建档案就不可避免。

2. 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重建档案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有人无档”的现象,但在客观上使“档如其人”难以保证。与过去重建档案所不同的是,在人才引进中重建档案的对象是本已经有人事档案的人才,并且其人事档案也有明确的归属,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随人事关系转递而已。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行业绩等内容的人事档案,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是组织人事部门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依据。而新的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经历和表现不甚了解,撇开个人历史,仅仅依据当前表现来评判一个人的才能,未免有些偏颇,有时甚至造成用人上的失误。如有的单位引进的人才虽然学历高,但能力差,有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佳等。而且在重建档案里有好多的材料都是由建档对象自己填写的,其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在没有过去人事档案材料印证的情况下,无法对引进人才进行正确评价,“档如其人”成了一句空话,人事档案在人事管理中的可靠程度大打折扣。

3. 重建档案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人多档”,这严重违背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一再强调的严肃性和唯一性。在人才引进中建立和管理全面性和真实性都难以保证的档案材料,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事管理和人事档案管理的恶性循环,一边是重建档案和无头档案现象的不断增多,一边是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可靠性不断降低,这反映出人事档案管理由于改革不足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无奈。

二、对重建档案现象的几点思考

1. 只要有人才流动,重建档案的现象就会不断出现,与其围堵,不如加以疏导、予以规范。首先,限制重建档案的条件,为避免出现过多的、不必要的重建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协调,对重建档案人员的条件加以严格限制,限制的基本原则不能只是人事档案无从查考,而应该变换为“人事档案无从查考或无法转递”。具体说来就是,在符合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规定》,该索要的人事档案必须索要。其次,降低重建档案的地位,重建档案应作为人事档案工作的补救办法来对待,不应作为人才引进中的一条优惠政策,因为重建档案在客观上无疑会导致一个人有多套档案,使“人档统一”、“档如其人”等人事档案管理原则难以体现,最终影响的是人事管理的成效。

2. 加强人事档案工作法制建设,尽快出台符合当前人事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发挥其监督作用。对由于滥用“重建档案”办法而导致的“一人多档”等问题予以纠正;对已形成的“一人多档”、“人档不统一”等问题进行清理整顿;对本来不应该重新建立的人事档案进行科学、妥善处理。有关部门应修订《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规定》,将有关重建档案的问题明确列入其中,确保人事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3. 逐步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人事代理制度是人事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有利于人才的规范合理流动和潜能的开发。目前,一些地方及高校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方式,试行人事代理制度。如有的高校正在逐步试行这一改革,在新录用的人员中,硕士以下学历人员的人事档案移交给人事代理机构,单位一方面与人事代理机构签订人事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有关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与新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契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事档案不再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而聘用合同显得更重要。如果双方解除聘用关系,人事档案在人事代理机构可以很快实现人才的再流动,就无需重建档案了。今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逐步形成社会化全员代理的格局。

灾区档案恢复重建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灾后恢复重建存在的问题

1. 灾后馆库重建项目进展缓慢。

在国务院批准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 四川共有包括33个重建项目和8个恢复项目在内的41个档案馆被纳入规划, 项目总投资达到5.109亿元。但一些投资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各自为政, 随意更改建设规划、调减投资规模, 再加之一些地方档案部门主动作为不够, 与项目建设单位缺乏有效沟通, 致使一部分预期开工的重建项目没有开工、预期完工的项目没有完工, 严重影响了档案馆重建工程进度。这样导致了一部分从倒塌的库房里抢救出来的档案和不少地方大量的到期档案由于没有库房和装具不能进馆。

2. 档案安全问题十分严重。

一是阿坝、绵阳、德阳等重灾区由于库房倒塌、装具被砸碎, 从废墟中被抢扒出来的档案资料由于震后保管条件恶劣, 长期堆放在根本不具备保管保护条件的板房或D级危房中, 有些档案又重新受到潮湿、光照和灰尘沙土的污染, 有的还会被虫蛀、鼠咬、字迹褪色或脱落, 致使被抢救出的比较完好的档案资料又重新受到二次损害;二是一些灾区的档案馆, 虽然没有倒塌, 但由于地震的破坏加上经费短缺、致使档案库房的空调机、去湿机等设备无法运行, 温湿度超标, 不能达到“八防”的基本要求;三是那些到期没有进馆的档案长期滞留机关和乡镇, 存在监管空白;四是以前档案部门没有把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 很多地方没有实行分级保管制度, 发生这次重大自然灾害, 一些重要、珍贵档案无法确保优先抢救;五是很多档案包括一些价值珍贵的档案没有实行异地备份, 这些都严重危及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

3. 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

四川在震后共抢救被埋档案和转移档案近110万卷。被抢救出来的档案大部分是沾了泥的、受潮的档案。抢救、修复这种档案需要专业的设备和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些受灾严重或偏远地区的县级档案馆管理人员少、设备缺乏而且缺少必要的档案修复技术。一些价值珍贵、受损严重的档案, 只有转运到有条件的省、市级档案馆进行抢修, 加上此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受灾范围广, 亟待修复的档案数量巨大 (仅北川县档案馆从废墟中挖掘出的档案全部修复完毕需要四至五年的时间) 。另外人们对于纸质档案的修护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 总结出了比较好的抢救措施, 然而, 对于现代载体档案的修护, 目前还缺乏经验。例如磁带沾满了污物、起了折皱, 该采取何种措施?磁盘、光盘出现裂缝或者变成碎块, 该如何修复?这些都是技术难题。因此, 摆在地震灾区档案部门面前的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是紧迫而艰巨的。

4. 灾区档案馆藏结构单一问题突出。

目前灾区县级综合档案馆保存的绝大部分是文书档案, 其他门类如民生档案和载体档案数量较少, 特别是重大活动档案较少。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档案部门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档案意识淡薄, 没有积极拓展档案资源进馆渠道, 没有将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纳入工作安排, 与重大活动档案主办、承办方沟通不主动、不及时, 等、靠现象较普遍, 导致对方对档案部门参与重大活动档案资料收集不支持、不配合。

5. 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灾区档案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早, 但经费缺乏, 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化水平不高, 发展不平衡, 档案利用工作落后, 大多还停留在机读目录录入阶段,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工作无实质性突破, 这次地震对灾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犹如雪上加霜。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科学规划、全力推进档案馆重建。

灾区档案馆恢复重建, 当地党委政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 把档案馆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结合城市规划、新城区建设、旅游开发和拓展需要, 统筹解决好重建工程资金,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改善本地区档案馆建设状况, 提升档案事业的基础水平。同时也需要档案部门自身努力, 主动作为, 跟上地方重建工作步伐, 不等不靠, 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和对总体规划的衔接。从馆址场地调研、灾害威胁分析到灾害安全对策以及规划设计等方面全面谋划, 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合理确定实施步骤, 细化完善工作措施, 提高档案馆建筑的综合抗灾能力, 实现档案馆减灾防灾的目标。相信档案人员和设计师们在将灾害预防与安全技术引入档案馆建筑的过程中, 对档案馆重新审视和架构的实践中, 灾区档案馆必将建成有文化品位、有地方特色、有现代气息, 能充分发挥档案馆“四位一体”功能的标志性建筑。

2. 采取各种措施, 确保档案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首先, 库房已经修好的, 档案部门要抓紧时间配齐档案保管保护设施, 尽快把处于危旧库房的档案安全转移到新库房里。其次加快到期应进馆档案接收工作, 避免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滞留在机关和乡镇, 努力从源头上保证国家档案资源完整与安全。同时还应做好那些暂时还在危房或板房里的档案的监管工作。档案部门上要积极争取、下要积极协调, 想方设法争取资金, 使库房的各种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转起来, 能达到“八防”要求。为防止类似汶川大地震给档案造成的毁灭性损失, 灾区档案部门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灾区各档案馆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好档案分级鉴定工作, 并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分级保管。暂时无条件做分级工作的档案馆要抓紧做好特藏工作, 把特别珍贵的档案放在保管条件好的特藏室保存, 把重要全宗存放在条件较好的库房中, 这样, 当突发自然灾害来临时, 重要档案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和程度会相对较低, 而且可以优先实施抢救。二是完善异地备份制度, 提高档案的安全系数。灾区各档案馆要把电子文件、重要纸质档案的缩微件或数字化文本实行跨区域省份互相备份制度, 即两个距离较远的、处于不同地震带、不同电网、不同流域的省级档案馆相互建立电子文件备份中心, 可以确保紧急状态下第一时间找到并利用档案。三是建立健全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和开展应急救灾演习。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生突发性灾害时启动预案予以处置, 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平时根据预案有关预防、应急准备等方面的规定, 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 做到有备无患, 防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

3. 开展协作公关, 加快档案抢救工作步伐。

首先, 当地党委政府要积极支持档案部门, 成立档案抢救工作机构, 加大经费投入, 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购置抢救设备, 培训技术人员。其次, 灾区档案部门要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鉴定、档案保护方面专家的指导下, 鉴定受损档案的价值, 将年代久远、内容独特、价值珍贵的档案列入优先和重点抢救的对象。再根据档案的受损类型与受损程度, 据以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针对抢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部门要会同有关专家进行认真分析, 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 将过去对档案进行单纯的实体抢救, 逐步转向实体抢救、编制检索工具、全文数字化工作整体联动的办法。当然, 档案保护、受损档案的修复工作, 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专业学科, 单靠档案部门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 难以很好地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需要联合有关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形成科研合力, 针对档案保护和抢救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难题, 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 进行各个击破, 为保护和抢救档案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快抢救工作的步伐并使抢救工作更加科学, 抢救质量和水平有更大提高。

4. 大力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构建多元化的馆藏档案资源结构。

灾区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与村级自治组织、各级档案馆积累档案资源的主渠道作用, 把档案工作网络延伸到所有立档单位。既要依法接收党政机关基本职能和人员情况档案, 又要收集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档案, 还要全面推进新组织和新领域的档案资源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拓展, 每年都有更多领域、更多的专业、更多的单位需要档案部门帮助他们建立和管理档案, 档案部门必须关注这些新组织、新领域的档案工作, 以档案资源建设为起点, 将其纳入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同时, 更要注重开展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和珍贵档案、特色档案的征集工作。重大活动档案资料对于日后进行历史研究, 总结工作经验, 进行宣传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 做好上述渠道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以确保所有档案形成单位应建尽建, 所有档案应归尽归,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馆藏档案资源结构。

5. 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提升档案服务功能。

灾区档案馆要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与突破口, 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同时,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对各类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 并且要对加工出来的档案信息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整合, 主动为各方面提供经过提炼的、深层次、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 真正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要充分运用我国目前正在推动的电信、计算机、电视“三网融合”这一机会, 建设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利用快捷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档案资源造成了严重地破坏, 没有档案, 档案工作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灾区档案部门只有不断探索规律,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快档案抢救、修复及恢复重建的步伐, 才能实现档案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灾区档案,恢复重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彤.关于档案防震减灾的探讨[J].云南档案, 2008 (11) .

[2]左代富.努力开创档案事业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新局面[J].四川档案, 2009 (2) .

档案重建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档案袋评价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 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 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 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 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 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 2006:315-334.

[3]李齐.档案袋评价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J].林区教学, 2009.7:6-8.

【档案重建】推荐阅读:

气管重建07-14

重建策略07-15

重建路径05-13

二维重建06-08

重建时期06-17

重建过程07-01

重建方法07-05

生态重建07-05

项目重建07-06

重建构想07-31

上一篇:厌氧系统下一篇:小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