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重建

2024-08-17

现场重建(通用6篇)

现场重建 篇1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是犯罪现场重建的重要技术内容之一。犯罪现场上由于犯罪行为形成的血迹形态可以真实地反映案件情况, 通过对犯罪现场遗留的血迹形态痕迹分析和鉴定, 可以局部或完整地再现案件的具体细节和过程, 在侦破案件中能够起到其他物证不能代替的作用。

一、犯罪现场重要性

为了确定犯罪行为的实际情况, 侦查人员需要甄别犯罪现场和现场物证的各种可能性, 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通常颇具成效。重建犯罪活动的潜在要求是侦查人员确保犯罪现场完整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当认识到, 犯罪现场重建不同于“现场再现” (re-enactment) 、“现场复原 (rerecreation) 或者“犯罪人特征分析” (criminal profiling) 。一般而言, 所谓现场再现, 是指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目击证人或者其他人员根据自己对犯罪的了解, 重证据以形成犯罪现场和物证的犯罪活动。现场复原是指通过原始的现场笔录将相关的物体或者行为结果还原到犯罪现场。犯罪人特征分析建立在针对犯罪现场的心理分析和统计分析基础之上, 用以确定最可能的犯罪嫌疑人的一般特征。上述各种分析结果都可能对刑事侦查工作的相关层面提供积极地帮助。然而, 它们很少能够对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直接的帮助。现场重建的基础包括:针对犯罪现场的观察能力、检验物证的科学技能以及表述案件情况的逻辑方法。

二、犯罪现场重建的性质

就犯罪现场重建工作而言, 一部分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 另一部分是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而, 正如在法庭科学领域一样, 犯罪现场重建的步骤和阶段需要严格地遵循基本的科学原则、理论表述和逻辑方法。这个过程需要将所有的侦查信息与物证分析结果和解释整合起来加以考虑, 从而形成对犯罪和相关事件的合理解释。对于犯罪现场勘查和法庭物证检验工作而言, 逻辑性的、审慎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是进行正确的解释、分析以及最终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的必要条件。

三、物证和犯罪现场重建的基本原则

犯罪现场重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法庭物证检验的基本原理之上。洛卡德物质转移原理 (Locard theory of transfer) 是所有法庭科学分析工作的根本基础。尽管物质转移的匮乏限制了法庭科学检验工作所具有的价值, 但是, 它在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物证识别

对于任何种类的法庭科学分析工作而言, 通常情况下, 首先需要对潜在的物证加以识别, 并将这些潜在的物证与那些没有证据价值的物品加以分离。正如前面几章的内容所述, 一旦在犯罪现场发现了证据, 就必须尽力并且审慎地保存、记录和收集这些证据。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物证的法庭科学分析和比对方法鉴别特定的物体、物质和材料, 并追溯其来源。一旦某个物体得到了识别, 工作人员就需要将之与已知的参照物或者标准进行比对。根据已知物与未知物的对比结果, 我们就能够对该证据作出同一认定, 并确定其来源。针对犯罪现场全貌的研究和物证检验工作完成之后, 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犯罪或者案件的现场重建工作。

一般情况下, 任何种类的犯罪现场重建工作都需要从证据识别工作开始。如果未能识别潜在的证据, 就无法开展进一步的现场重建工作。尽管宏观现场 (macroscopical scene) 或者微观现场 (microscopical scene) 的检验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 总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一旦确定了潜在物证的存在, 现场勘查人员就应当尽力正确地记录、收集和保存这些证据。如果现场勘查工作面临疑难的问题, 现场勘查人员就应当与该领域的专家取得联系, 在得到答复之前不得对证据进行任何的变动。由于犯罪现场上的大多数情况性证据和形态性证据都极易遭到变动。由于犯罪现场上的大多数情况性证据和形态性证据都极易遭到变动或破坏, 因此, 上述要求显得十分重要。值得指出的是:一旦此类证据发生变动, 开展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二) 种类鉴别

种类鉴别是一个比对的过程, 具体而言, 是指将犯罪现场物证与标准物或者已知物的种类特征进行比较, 比较的方面包括物理特征、形态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

即使是人身鉴别活动, 也是从物理特征鉴别这一逻辑过程开始的, 这些物理特征包括体重、身高、体态、种族、头发和眼睛的颜色等, 侦查人员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或者排除犯罪嫌疑人。随后, 人们开始采用更为特殊的测量方法来进行人身同一认定。这种物理测量方法也被称为人体测量法 (anthropometry) , 这种系统的方法是在19世纪初由阿方斯·贝蒂隆 (Alphonse Bertillon) 所发明的。然而, 如果需要鉴别自己的朋友或者亲属, 我们一般都会将他的种类特征和特殊特征 (个体特征) 结合起来, 然后, 再将其与该人的特征分析结果进行比对。这一比对与鉴别头发、武器和衣物的比对过程是相同的。

如果某个物证能够进行种类鉴别, 但是却无法做出同一认定, 它也总是具有相似的种类特征;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就可以指出, 这些特征达到了何种相似程度。特定的证据或者特征的相似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 这种相似程度可能很容易得到量化, 例如血型鉴别, 也可能仅仅可以停留在宏观的评估水平。

(三) 同一认定

“同一认定” (individualization) 是法庭科学领域所特有的术语;它指的是特定的检材具有独特的特征, 即使这一特定的检材存在于同类检材之中。它也可以证明犯罪现场的可疑证据检材与类似的已知证据样本具有共同的来源。因此, 除了种类特征以外, 特定的物体和物质还具有能够与其他同类物体和物质区别开来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性质随着证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 法庭科学家试图利用这些个体特征针对特定的物证进行同一认定。某些类型的证据能够进行同一认定, 但是, 对于其他一些类型的证据, 目前只是存在进行同一认定的可能性。这种同一认定是指不完全的同一认定, 在某些情况下, 它们只不过是经过修正的同一认定, 例如血迹的遗传标记测定、精液的DNA分型或者油漆碎片的微量成分分析。“种类鉴别”一词有时也可以特指人身鉴别 (人身同一认定) 。例如, 指纹可以被用来针对某人进行人身鉴别。让人遗憾的是, 这一术语并不十分准确, 因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同一认定的过程。类似的, 在尸体的身份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进行鉴别的情况下 (例如, 在大型灾难或者火灾爆炸案件中) , 法庭牙齿学家可以通过牙齿证据和牙齿记录进行人身同一认定。物证的种类鉴别和同一认定过程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是最终的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犯罪现场重建

犯罪现场重建建立在犯罪现场检验、实验室分析结果以及据以重建案件事实的其他独立信息来源地基础之上。犯罪现场重建工作通常需要应用归纳和演绎逻辑、通缉数据、犯罪现场信息、形态分析和各种物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犯罪现场重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 需要将各种类型的物证、痕迹形态信息、分析结果、侦查信息和其他书面证据与言辞证据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工智能 (例如, 整合的DNA检索系统以及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和专家系统领域的发展为犯罪现场重建开辟了新的领域。法庭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系统对实验室分析结果、犯罪现场推理和再现、逻辑、犯罪嫌疑人的比对和特征分析以及对相关案件所作的逻辑判断进行整合并加以表述。硬件和软件领域的发展也增加了法庭科学家解决系统化难题的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与专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在某种程度上, 双方都在帮助对方解决特定的法庭科学问题。之所以在许多刑事案件中开展犯罪现场重建活动, 通常是由于缺乏目击证人或者证人证言并不可靠。犯罪现场重建活动在很多其他种类的事件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汽车和飞机事故、火灾和纵火案件以及大型的灾难。

四、撰写犯罪现场重建报告

任何现场重建工作的成效都有赖于所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犯罪现场、物证、记录、供述、证人陈述和已知的数据。现场重建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过程体现了犯罪现场重建的科学性, 并有助于侦查人员对其成功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永清.对两起命案被破坏现场血迹的勘验与分析[J].刑事技术, 1998 (2) .

[2]叶汉辉.巩建新.案现场中血痕形态的分析与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 2005, (2)

[3]罗亚平.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概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 .

[4]李昌钰.犯罪现场勘查手册[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6.

[5]罗亚平.物证技术及物证鉴定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6]许卫平, 现场血迹勘查与分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2:67-79.

现场重建 篇2

(2010年5月8日)

同志们: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在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具有全局的考虑和特别的意义。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考察灾后重建成果,总结交流科学重建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重建工作,推广灾区重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省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有关方面和灾区各地对开好这次会议作了精心筹备和周密安排。这次会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效果很好,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空前。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军区、武警四川总队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加会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主要成员单位领导,成都军 区、济南军区领导出席指导;各民主党派四川省委主委,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成员,省直有关部门,全省21个市州和18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及18个对口援建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二是内容丰富。会议采取流动参观的形式,整整4天时间,乘火车、坐汽车,行程1400公里,既安排了到重灾市州的现场参观,又举行了经验交流会,重灾县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作了交流发言。三是收获很大。通过灾区看巨变,深入现场学经验,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增添了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大家普遍反映,看了听了以后有震动、有收获、有压力、有激励,认为必将对我省灾后重建和“两个加快”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重建取得重大成果,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回顾两年来的艰辛历程,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援助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的中心工作,加大 力度、加快进度推进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截至4月30日,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8886个,占97.2%;已完成投资6787.5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2.3%。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去年51个重灾县经济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4.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震后第七天,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及时提出就地、就近、分散安臵受灾群众的基本方针,通过百日攻坚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过渡住房问题。在由抢险救援、安臵群众转向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省委专门召开全会进行研究部署,并作出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明确了重建工作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确保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灾区重建效果好,关键是科学指导得好、科学规划得好。一是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三是规划体现了起点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四是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较好地贯彻了“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落实了在重建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风貌和品味。

第二,灾区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民生是重建的根本。我们坚持重建工作以人为本,始终把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臵,明确提出“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调整灾区重建进度,加快进 度、加大力度主要是民生项目。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臵;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开工94.6%。在重建中,民生设施提升显著。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在重建中,民生难题有效解决。我们把安民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扩大灾区就业,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去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扎实做好安全温暖过冬、扶贫帮困等工作,妥善安臵20万因灾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的基本生活,抓好地震伤残人员治疗康复,积极做好再生育服务,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为灾后重建顺利推进营造了和谐环境。

第三,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既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整个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我们抓住机遇、及时规划、加大投入,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交通建设力度空前,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个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个、在建45个,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震后开工的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营,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成贵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即将开工。通过这一轮恢复重建,整个灾区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体系,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灾后的抢险救援能力在“4·14”玉 树地震救援行动中得到了检验和体现。灾区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我省打造枢纽、建设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我们提出“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一是震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因灾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到99%,去年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东汽、阿坝铝厂等许多重点骨干企业借势发力,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再创生产经营新高。二是抓住援建机遇建设合作园区。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受援县市都与援建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大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三是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灾区许多地方过去没有现代产业,产业恢复重建改变了“小、散、乱”的状态,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现代产业在灾区迅速扎根和兴起。在重建中还注重优化结构,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四是依托灾区优势资源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建成了一批特 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新开发了一批4A级景区和精品旅游路线,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产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振兴,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五,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我们在重建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灾区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发达,生动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变迁。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基本配套。这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灾区群众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传统落后,享受和融入现代文明。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人们精神状态 实现深刻转变。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现象在灾区大为改观,洁齐美的面貌在灾区全面展现。更为宝贵的是,灾区从物到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新建筑、新布局揭开了发展新篇章,新家庭、新事业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经过震后两年的艰苦努力,灾区重建进展快、变化大、效果好,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样板,成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范,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课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在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中央正确领导、深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视察指导重建工作,国家科学制定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重建的政策措施,两年来拨付灾后重建基金1949.24亿元,国家有关部委在重建项目立项、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特殊的倾斜,为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保证。灾区干部群众自强奋进、顽强拼搏,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用自己 勤劳智慧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党员干部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恢复重建的中流砥柱。全国人民无私援助、倾力支持,特别是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给予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确定援建项目3356个,概算援建资金770多亿元,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省内也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全省21个市州,除了6个重灾市州和个别经济困难市州之外,其余市州都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这里,我们要向18个对口援建省市,向来自全国人民、人民解放军以及各个方面的巨大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奋斗,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二、坚决打好恢复重建攻坚决胜之战,着力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9月,我们要实现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还有4个多月时间,灾后重建进入攻坚决胜阶段。随着重建工作特别是民生项目的陆续完工,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为标志,灾后重建将要逐步 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既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攻坚,确保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更加注重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使灾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保质保量按时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努力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如期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是一项硬任务。越是到了冲刺阶段,越要做到责任落实、力度不减,越要注意克服松懈情绪。一是要抓重建进度。要对照重建规划,对项目进行再梳理,锁定未完工的重建项目,咬紧时间,倒排工期,加强监督检查。对在建项目要科学组织实施,对未开工项目要抓紧开工,对工作量大的项目要组织力量集中攻坚。二是要抓工作平衡。要加强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解决地区之间、各类重建项目之间进展不平衡问题。对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要加紧完成,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目要大力推进。从总体工作量看,要加快城镇重建进度,对前期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复垦等进度相对滞后的规划任务要加紧实施。三是要抓竣工收尾。过去一年多,我们主要 是抓项目开工建设,余下几个月将进入工程竣工的集中期。要高度重视工程收尾工作,组织力量抓设施配套、功能调试和细节完善,及时搞好验收,尽早交付使用、投入营运。四是要抓质量安全。要继续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抓好重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回访和保修制度,组织开展全面质量检查,坚决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和腐败现象,确保重建工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五是要抓查漏补缺。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指出了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规划实施进展不平衡、某些项目建设标准偏高、少数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个别地方挤占挪用重建资金等。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自查自纠、拾遗补漏,属工作问题要尽快改进,属责任问题要严肃追究,坚决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遂宁“1·31”地震灾后重建要抓紧进行,早日恢复生产生活,努力建成丘陵地区新农村。在这次“4·14”玉树地震中,我省甘孜州石渠等县遭受较大损失,要妥善安臵受灾群众,切实保障基本生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加快重建步伐。要把灾后重建与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新牧区。在加快灾后重建中,要继续高度重视化解灾区矛盾问题。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灾区社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基本度过了矛盾多发期、过激期和高危期,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从今年一季度涉灾信访诉求来看,这些矛盾集中在涉房、涉地、涉校、涉法问题上。要切实维护灾区群众利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作用,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二)管好用好已建成项目,努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用。现在大量重建项目和工程已完工,建设的问题解决了,管理与运营的问题就日渐凸显。管好用好建成项目是一个重大课题。灾区的规划建设一流,硬件设施一流,管理运营也要做到一流。要用现代理念、现代手段,去管理现代城镇、现代设施,把建成项目管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公益项目要运转好。学校、医院、康复机构、文化中心等公益性项目,要充分体现公众受益,尽可能向大多数人开放和服务,重点解决闲臵不用、利用不高的问题。要健全保养和维护的机制,科学管理,专业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期限。要打破区域界线、部门占有、单位分割,建立共享共用机制,最大 程度利用公共资源。产业项目要发展好。对重建的产业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搞好要素保障,支持正常生产经营。对合作产业园区,要完善设施配套,促进落户园区的企业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管理队伍要建设好。实施科学管理,关键在人。要适应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适应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和配备干部队伍和管理队伍。像北川新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汉旺镇等各方关注的重点城镇,北川中学、汶川一中、绵竹中学等设施一流的学校,一定要选最得力的干部去领导和管理。要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发挥好援建方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居民素质要提升好。现代的城镇、漂亮的村落,不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与环境必须相互协调、同步提高。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尽快适应现代、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适时转移重建工作重点,努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随着重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灾区初步实现原地起立,但要实现发展起跳,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要着眼实现“变困难为机遇、变重建为发展、变起立为起跳”,在继续加快民生项目重建、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进一步放大灾后重建效果,推动灾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人民生活上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要深入研究灾区发展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大力提高灾区产业发展水平。要结合灾区实际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三次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灾区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要坚持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支持大企业做强做大,重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增强灾区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要高度重视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一批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以多产业融合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强化灾区旅游形象整体营销和宣传推 广,着力提升灾区旅游业经营和管理水平。要以市县为主体集中布局和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节约高效使用土地,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集约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创新和落实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政策,用好国家和我省加快发展灾区产业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好土地支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灾区产业发展政务环境。

二是努力扩大就业。实现“户户有就业”是重建的重要目标。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以灾区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任务要明确,政策要到位,措施要落实,工作要有力,做到目标到户、工作到人。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 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帮助灾区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合作,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是着力扶贫帮困。目前,灾区一些地方存在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人口多,部分农户负债较重、群众生产难以恢复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扶贫统筹谋划。全面掌握灾区农村贫困群众的现状,抓紧编制和审定《汶川地震四川省贫困村灾后扶贫总体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扶贫规划纲要。同时,编制凉山地区、巴中和广元革命老区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区扶贫开发规划,争取纳入国家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要因地制宜编制灾区贫困村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要完善扶贫工作思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常规扶贫与灾后恢复重建扶贫相结合,推进灾区扶贫帮困向纵深发展;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对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对扶贫户实行应扶尽扶;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强化灾区劳务输出培训。要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将新村、产业、村道、劳务、移民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集中投向灾区贫困村。涉农项目资金要尽量向灾区贫困村倾斜,土地整理项目资金要优先向灾区失地农民较多的贫困村倾斜,适当提高灾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要动员各方参与扶贫。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参与灾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协调省直部门、大专院校、在川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灾区贫困村,加大宣传力度,集聚社会力量,形成参与和支持灾区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三、学习灾区重建成功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全省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灾区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前,我省“两个加快”进入关键时期,全省重大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认真学习借鉴灾区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学习和用好灾区重建经验,要重点学习重建的理念、重建的规划、重建的思路和重建的精神,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推动本地工作开展。当前,尤其 要将以下几项工作在全省进一步推开,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战场在农村,主要工作在农村。这次全省18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都到灾区看了,第一条需要学习借鉴的就是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经验。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规划要科学。要以县为单位抓紧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连片推进、以片带面,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一是要连片推进新村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加快建设新型村落村庄,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紧制定示范片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充分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新村建设要与连片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各类移民搬迁相结合,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相结合,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要整 合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每个县抓一到两个乡镇,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县推进,以片带面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要抓好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水、电和通信、沼气等配套水平,大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要努力培育产业支撑。要找准产业定位,把产业发展作为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来抓,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园区标准化示范园。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注重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要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三是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交通建设,使农田、水利、交通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针对今年特大旱灾暴露出的水利设施薄弱问题,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切实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要跟进完善公共服务。要围绕连片推进新村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 系,引导和支持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新型社区,积极发展农技、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服务;另一方面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学校、卫生院、商业网点等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把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体现到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从灾后重建和各地实践情况看,新农村建设要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各地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四个方面任务的推进顺序,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民族地区和连片扶贫地区要根据民生优先的要求,把新村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其他各项工作。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相互促进、统筹发展。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前瞻性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整体性谋划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学习借鉴成都等地用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统筹配臵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和拓展城镇服务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 新型城镇建设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民生放在首位。要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要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加快计划项目实施进度,及早拨付项目资金,让惠民项目早日落实到位。要继续做好就业、社保等工作,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要大力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持力度。要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了解群众疾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住房、就医、子女上学、提高收入等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做好灾区、藏区稳定工作,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三)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改善人居质 量和发展环境上创造新优势。灾区住房之所以建得这么漂亮,城乡面貌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高度重视风貌打造和品味提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抓手,既关乎城乡面貌的改观,又关乎人民生活的改善,还关乎发展环境的改造。要继续推广灾区城乡住房重建中“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坚持不懈地抓几年,务求使全省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根本性改善。一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提高人居质量结合起来,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快建设“洁、齐、美”,加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治理,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二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增强区域环境竞争力结合起来,把环境综合治理放在创造发展优势的高度来认识,深入实施“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推进城乡风貌塑造和提升,抓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改造建设,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开展“绿道”建设,建设宜居城乡,着力提高外部美誉度和投资吸引力,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经济等工作。三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提升公民文明 卫生素质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七进”活动,组织和动员全民参与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治理不文明、不卫生、不安全行为,自觉遵守法律,加强文明行为养成和文明意识提高,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倡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四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各级干部重心下沉,扎根基层,迎难碰硬,真抓实干,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检验工作作风、彰显为民形象。

(四)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上实现新突破。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省灾后重建化危为机,做到了“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一条值得总结的经验。要把抓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加快发展的新空间。一是要抢抓发展机遇,敢于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灾区重建这么大的工作量,都能够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取得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成绩,全省也必定能够实现跳起摸高、加快发展。要清醒地看到,四川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克服“恐高”、“怕快”的心理,敢于树立更高 的目标,坚定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信心。二是要突出发展重点,推动重大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今后几年,我省“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将进入加速推进的关键期。我们要保持抗震救灾的那么一种精神,保持加快重建那么一股劲头,集中力量打好全省重大工作攻坚战,突出抓交通枢纽、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统筹城乡等工作,确保每个时段都有新进展、新变化。三是要破解发展难题,保持全省加快发展良好势头。要围绕“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继续抓好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两个重点。各级政府要进行专项研究,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保障全省建设资金的需要。四是要强化组织保证,奋力推进全省加快发展。要健全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进一步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在灾后重建中展现的“四个特别”的作风,继续保持爬坡破难的劲头,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把感情用在惠民生上,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现场重建 篇3

2004年某日凌晨,一辆红色神龙富康轿车行驶在马路上,驾驶员见路上车辆稀少,为图方便,忽然掉转车头,由南往北越过双实线开始逆向行驶。夜色中,一辆相白色宁波日美轿车迎面驶来,当两车主发现时已躲闪不及,两车迎面相撞,宁波日美轿车驾驶员当即死亡,车内乘客受伤,两车均受不同程度损害。交警接警报后迅速对现场进行勘查检验,并对事故当事人、神龙富康轿车车主丁某进行抽血化验,查得血液中酒精含量为85毫克/100毫升,因此认定丁某酒后驾车,越双实线逆向行驶,负事故主要责任。

这件事给双方都留下一个惨痛的教训,也本应到此为止。但是,丁某此时忽然提出:事故发生时她坐在副驾驶位上,并申请省公安厅进行鉴定。省公安厅调查后第一次得出的鉴定结论支持丁某发生事故时坐在副驾驶位上。而如果按照此鉴定结论处理事故,丁某将免于刑事处罚,事情因此逐渐变得复杂。

到底谁开车?经过周密的复议,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委员会认为省公安厅的结论与事实不符,要求省公安厅重新鉴定。省公安厅再次仔细调查,重新鉴定后结论如下:①撤消第一次鉴定结论;②事故发生时,丁某坐在主、副驾驶位哪个位置上不能肯定。

丁某对此非常不满,通过各种途径向省公安厅、市公安局等各级领导进行投诉。该事件一直持续了近五个月时间,因为没有明确的结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由于关系着公安机关的形象,经市公安局领导批示,指定由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查清事实真相后再次重新鉴定。

重新鉴定:困难重重

接到指示,技术大队马上组织有关人员着手调查。首先是对丁某受伤部位的确认:事故所致丁某皮肤挫伤和擦伤共有五处,分布于头额部右侧偏外、右腹股沟下外侧、左大腿下段前侧、右膝前下外侧、左内踝下方(见示意图)。

接着,痕迹技术人员对红色神龙富康轿车进行检验,详细记录该车的毁损情况,同时从技术的角度记录该车型号、驾驶室内各部件分布、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虽然该车在事故后一直停放在交警大队的停车坪,但因时间间隔太久,并不能提取到有意义的痕迹物证。

此时,从技术检查上来说,常规的操作可以到此为止,但若仅凭上述检查资料下结论,势必和以往的鉴定结论一样,因为没有说服力而陷入困境。是就此为止还是实现一个新的突破?技术大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现场重建:真相大白

仔细分析此案特点,首先,丁某的致伤过程简单,所受损伤仅仅是因为刹车时的惯性力和两车碰撞时的冲击力作用形成,而且经过分析证实此惯性力与冲击力的作用方向一致。其次,丁某所受损伤较轻,而且是在没有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说明致伤力较小。再次,因为丁某的车是逆向行驶,所以速度并不是很快。通过以上分析,整个事故发生过程逐渐清晰,经过精心策划,决定采用模拟实验进行现场重建,找出肇事者。

1.选用与车主丁某相同类型的轿车,把主、副驾位的高度、座位及靠背距方向盘的距离调整到事故发生时相同的状况,将主副驾驶室内的方向盘、点烟装置突出物、中控台、储物盒等突出位置均涂上蓝色显色剂。

2.选用与丁某体态相似的模特⑴、模特⑵分别坐在主、副驾驶位上进行损伤对应实验。

3.根据现场勘察结果推断事故发生时肇事车的车速(50千米/小时)和事故发生时的其他状况,让模特⑴以同样的车速驾驶并紧急刹车,同时方向盘猛然向左转,让模特的身体与主、副驾驶室内前部的突出物发生惯性碰撞,制动后观察模特身上的损伤特征(见示意图):

示意图:丁某事故损伤部位分布及实验后模特模拟损伤部位分布

由示意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驾位的模特⑴身上方向盘、点烟装置突出物、中控台左侧护板、离合器、刹车和油门踏板等各种物体形成的色彩痕迹(模拟损伤),从部位、分布及形态特征都与丁某的损伤相对应,说明丁某的损伤是在主驾驶位形成。

副驾驶室内的中控台护板及储物盒等各种物体在模特⑵身上形成的色彩痕迹,从部位、分布及形态特征都与丁某的损伤不相同,因此排除丁某的损伤是在副驾驶位形成。

强奸杀人案的现场重建 篇4

2015年8月30日,有群众报称在某镇村出租屋发现一赤裸上身的女子死亡,死者头上套有一条内裤,死因可疑。经调查,死者为许某,女,45岁,湖南省人。

二、现场勘查

现场是砖砌平房。中心现场位于出租屋西北房。西北房房门朝北,房门呈关闭状,门锁完好。房间内中央位置地面上有一具女尸。该女尸呈仰卧状,头朝东脚朝西。尸体左手下方地面上有一只黑色左脚女式拖鞋。尸体西侧地面上有一个红色塑料盆,盆内盛有水,水中有一条黄色毛巾。尸体南侧地面上有一只黑色右脚女式拖鞋、一瓶已使用过的妇炎洁和一双呈叠放状的蓝色拖鞋。尸体东侧是一张铺有红色碎花床单的木床,床上方见一女式手袋,内无财物。尸体北侧地面上有一块蓝色布、一个空的红色垃圾篓、一团纸巾、一个妇炎洁的瓶盖、一个绿色塑料盆、一个红色水桶、一张凳子和一张桌子。红色水桶内有水。凳子上有一件红色碎花上衣。桌子上有一把风扇、一叠报纸和一瓶花。

对过道南端卫生间勘查见,卫生间内西墙上挂有一个白色垃圾袋,袋内有一个黑色塑料袋。黑色塑料袋内有一个红色“爱丽丝”牌避孕套外包装袋和十一团纸巾。卫生间便盆内有浸润状的纸巾。经捞取,见纸巾中有两个已使用的避孕套和一个红色“爱丽丝”牌避孕套外包装袋。东北房为屋主存放工具的小房间。该房间东侧巷子内的地面上有一个红色塑料盆。

三、尸体检验

(一)尸表检验

死者许某仰卧于出租屋地上。头上套一红色三角内裤,内有一条粉色毛巾,上身赤裸,左肩部挂着一粉色文胸,文胸背扣已解开,文胸右侧挂带铁钩断裂,右上臂挂着一件红黑碎花吊带裙,下身穿一条红色碎花长裤,拉至臀部以下。新鲜尸体,尸长155cm。尸斑位于背部未受压处,重压褪色。尸僵强,已延及全身各大关节。全身皮肤粘膜苍白,双侧球睑结膜见大量针尖状出血点,角膜稍混浊。鼻骨未扪及骨折,口、鼻腔可见蕈状泡沫流出。双侧上下眼睑均可见广泛散在出血点,下唇表面可见出血点,下唇内侧见一处挫伤,颏下见挫伤,颈前部见散在挫伤,部分为椭圆形状,左颈部见一处划伤。

(二)解剖检验

颈部浅肌层见出血,深肌层见出血。右侧舌骨大角骨折。喉粘膜见出血斑。气管内见泡沫。双肺水肿,双肺表面未见出血点。心底见大量针尖状出血点。胃内容150克,可见成形米粉等。

四、实验室检验

死者的阴棉、右手指甲垢、厕所内的避孕套均做出同一男性的DNA成分。

五、分析讨论

(一)死亡原因

根据法医检验所见,死者许某初检时口鼻部大量蕈样泡沫,双侧眼睑广泛散在皮下出血点、睑结膜见大量出血点,解剖见颈部浅深肌层出血、喉粘膜出血、舌骨骨折及心脏大量针尖样出血点,综合分析其死因符合机械性窒息死亡。

(二)致伤工具

根据法医学检验,死者许某下唇内侧、颏部见皮下出血,其损伤特征符合捂口鼻作用形成;颈前见散在挫伤,部分为椭圆形状,以右侧为重,左颈部见划伤,结合解剖见颈部浅深肌层均出血、舌骨骨折,其损伤特征符合手扼颈作用形成。

(三)死亡时间

根据法医学检验,死者胃内可见成形米粉,符合末次进餐两小时后死亡,结合死者尸僵、尸斑等死后变化情况,推断死者死亡时间为初次检验前10小时左右。

(四)死亡性质

死者为站街女,死者阴棉、指甲和避孕套均做出一男性的DNA成分,而且死者颈部见扼痕,现场手袋内无财物,说明死者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后被人扼颈致死,并偷盗财物。因此,本案案件性质为他杀。

(五)作案人数

死者为女性,身高155cm,身材偏瘦,颈部见扼痕,躯干四肢未见明显暴力损伤,说明嫌疑人与死者力量悬殊,死者没有足够的力量作出反抗;同时手腕并无明显的扼痕,只有颈部有扼痕,作出控制动作的只有一个人。因此,推断作案人数为一人,是一名强壮的男子作案。

(六)作案过程

死者许某跟往常一样,吃完宵夜(胃内可见成形米粉)便站在路边招揽客人,嫌疑人在询问价钱后便与许某到房间内床上(避孕套内有精斑)进行性交易。在交易结束后,死者穿好衣服,后与嫌疑人发生纠纷,因防止死者喊叫,用手捂口鼻和扼颈(下唇内侧、颏部见皮下出血,颈前见散在挫伤,部分为椭圆形状,以右侧为重,左颈部见划伤,结合解剖见颈部浅深肌层均出血、舌骨骨折)致死亡,死者途中反抗,并用手抓嫌疑人手臂(死者指甲垢成分DNA型与嫌疑人一致)。嫌疑人将其尸体放于地上,脱去死者衣服(文胸被扯断,右上臂挂着一件红黑碎花吊带裙),并奸尸(阴道内有精斑),由于死者双眼未闭上,嫌疑人初次作案,感到害怕,于是用死者内裤套住死者头部。后用水清洗死者全身(破坏物证,乳头、颈部拭子未检出),并给死者穿上碎花睡裤(拉至臀部),离开时顺便把死者的财物及手机带走(现场未见死者财物)。

(七)作案动机

据调查死者许某身份为站街女,现场为嫖娼场所,与其发生交集的多数是嫖客;据死者老乡交代,死者生前并无与他人结怨,不存在报复的可能性。综上,推断死者与嫌疑人因为嫖资问题产生纠纷,继而激情杀人。

(八)嫌疑人刻画

死者许某身份为站街女,经检验,避孕套和阴道内有精斑,说明死者与他人进行过性行为,推断嫌疑人为嫖客;死者生前遭捂口鼻及扼颈,余体表未见明显暴力损伤,说明嫌疑人具有控制他人自由的能力;死者颜面部见大量出血斑,口、鼻腔可见蕈状泡沫,说明死亡过程较长,嫌疑人扼颈时间较长,力度不够,存在犹豫,推断其为初次犯案;死者头部套上一条内裤,避孕套和阴道内均有精斑,说明嫌疑人面对尸体感到胆怯,有两次性行为。综上,嫌疑人为一名青壮年男性。

六、破案结果

嫌疑人(男,26岁)29日晚上与朋友饮酒,酒后便坐摩托车到花山镇市场附近嫖娼,遇见死者许某,双方谈妥价钱后便到东华村出租屋内进行性交易。嫌疑人因酒后未能短时间内射精,遭到死者许某提出加钱要求,嫌疑人加钱后便继续性交。一段时间后,嫌疑人的避孕套脱落,便不戴套继续性交。陆续加钱数次后,嫌疑人自我感觉仍未射精,但死者许某不肯再继续且要赶走嫌疑人,嫌疑人想把钱要回来才肯走,死者边穿衣服边往门口走,声称“再不走就叫人”,嫌疑人情急之下用手从后捂住死者许某口鼻,并扼住死者许某颈部。死者许某挣扎一段时间后死亡,嫌疑人将其放于地上,用死者内裤套住死者头部,把死者房间内钱财及手机带走,走到一条河边时,把死者的手机扔进了河里。嫌疑人为初次犯案。

七、总结

尽管案发后,民警已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由于本案原始现场被破坏,影响了对现场的正确判断和物证提取。后经调查,其老乡发现死者死亡后,用水擦死者身体,帮死者穿裤子,并且清扫现场(中心现场未找到避孕套)。在没有现场调查走访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误判,被非现场的物证扰乱,损失重要的物证。同时,勘查现场应注意要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勘查,仔细勘查一切与中心现场有关的地方。综上,勘查现场必须同时结合现场调查,这样才能还原真实的现场。

参考文献

[1]赵子琴.法医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现场重建 篇5

关键词:视频侦查技术,视频侦查,犯罪现场重建,犯罪现场勘查

李昌钰博士在其书《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中写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将这些领域的最新成果尽快融入到犯罪现场勘查领域?对于刑事司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而言,这些都是刻不容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的提高,对案发现场的分析与取证越发的艰难,为此,在传统的现场勘查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视频侦查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犯罪现场重建是现场分析的方法,是对犯罪现场进行分析时的重要过程,视频侦查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有效应用将会提高现场分析的效率,是新形势下侦查破案不可获取的必要。

一、视频侦查的运行模式

视频侦查是指侦查人员在侦破案件过程中,通过视频监控技术和其他图像捕捉技术配以数据库技术依法获得与犯罪有关的信息和线索,然后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关键信息,结合现场勘查的其他线索,对案件中的线索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关联,获得证据资料,查找犯罪嫌疑人,实现揭露证实犯罪为目的的一种侦查方法。视频侦查的发展是建立在视频监控设备和视频监控网络的发展基础上的,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成熟,侦查人员在案件中经验总结,视频侦查的运行模式也逐渐的成熟。

(一)获取犯罪信息

视频侦查分为主动式视频侦查和被动式视频侦查,主动式视频侦查手段是指侦查人员在侦查工作中为了获取特定的犯罪情报信息,在特定场所采取的一种主动式获取信息的措施,公安机关根据案件需要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全方位监视或在特定场所实时监控以到达掌握最新犯罪信息的目的,另外,获取犯罪信息的视频侦查技术有多种,在普通的视频监控技术基础上,无人机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视频监控技术,其能利用承载的高灵敏度照相机从不同角度对犯罪现场进行不间断的画面拍摄,获取影像资料,并将所获得图像信息传送回地面。应用于反恐、缉毒、特殊案件侦查、车辆查控、交通巡逻等警务活动中,可以快捷、高效地完成任务,可为指挥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是视频侦查中获取犯罪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分析犯罪信息

运用视频侦查技术获取的海量视听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案件信息,需要对视听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获得关键信息,同时,和案件相关的关键信息多具有隐蔽性,所以深挖资料信息需专业人员,运用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对案件资料进行分析,使信息清晰,线索准确,为侦查破案划定方向。随着“科技强警”战略的逐渐实施,视频侦查这一全新侦查手段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开始真正专业化、系统化、实战化地应用于视频侦查为主的公安工作中,成为视频侦查技术中的中流砥柱,开放的信息只需要筛选和提取,隐蔽的信息则需要侦查人员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在公安办案的视频侦查工作中,这是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三)犯罪信息的证据化

视听资料是一种新式的证据,能够直观的再现案件的经过和具体情节,可为侦查破案提供关键线索,为诉讼审判提供证据。视频侦查通过视频侦查技术检验出具有证据价值的信息,再配合现场勘查获得的其他证据资料,通过相互关联,提取出可直接认定犯罪嫌疑的信息,使信息证据化。视听资料信息量大,反映信息直观生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反映时空信息的特点,所以视频资料是一种携带信息量大且证明力极强的诉讼证据。视频侦查是一项侦查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侦破案件,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对声像资料的检验鉴定等可为案件进展提供关键信息,成为侦查的重要线索,也是指向犯罪的重要证据。

二、视频侦查技术在现场重建中的作用

(一)全方位收集数据,为现场重建提供线索

数据收集是犯罪现场重建的基础,现场重建的中心任务是分析出现场上发生了什么和如何发生的,如何准确的分析出这两点都需要以收集数据为前提,视频监控技术是视频侦查技术的核心,通过调取视频监控录像,技术人员的仔细审查,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的线索信息,在调去嫌疑人信息的同时,可以同时调取案发地手机基站数据,分析基站数据,查找机主号码,在确定机主号码后,可以查选机主照片,同时网络社交帐号信息的人像资料信息的提取也越来越多的在案件中被应用,这些都是视频侦查中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式,可以为现场重建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

(二)处理分析物证信息,推测嫌疑可能

一个案件的发生除了有其案发时空之外,更重要的是现场发生了什么和怎么发生的,视频侦查在视频监控技术下获取了大量的视听资料,对资料的分析处理可以获得关于案件的关键嫌疑信息,例如,某市发生的一起案件中,案发地的监控录像拍摄下了嫌疑车辆慢速通过案发现场附近通道的视频,技术人员在对嫌疑车牌的可处理性进行评估后,运用识慧处理软件对车牌号进行了清晰化处理。将此物证信息送交了办案组,为案件的推进提供了关键的线索。案件中,在对物证资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可以对犯罪行为所涉及的事件做出可能的解释或者推测,但是,这种推测结论不能被视为是这一阶段的唯一解释。它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还存在更多可能的解释。

(三)进一步线索挖掘,推动假说形成

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工作需要建立在物证检验结果和后续侦查工作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视频侦查需要配以血迹和印痕形态、射击残留物形态和指纹证据的解释以及微量物证分析等物证检验结果,这个过程能够帮助现场勘查人员根据事实或者经验事件的过程形成合理的推测,即形成侦查假说。某年,某市发生一起发生在郊区的路上割喉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将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并且即将到家的被害人杀死在光天化日的马路上,性质极其恶劣,侦查员在对现场血迹和嫌疑人伤口进行分析后,调去了案发地的所有监控录像发现,在案发地大约100米处的一家工厂门口的监控录像恰好拍到了模糊的案发经过,技术人员在对视频信息进行了清晰化处理后,在对视频信息中关键部分进行反复观察后发现了重要线索,嫌疑人是骑着带有白色车筐的自行车逃跑的。最后比对上了附近拍摄到的一段视频信息中的人物,通过运用视频侦查技术成功确定嫌疑人。视频侦查中对线索的深度挖掘可以找到案件隐藏的关键线索,这一线索配以其他线索物证,可以推动侦查假说的形成,确定嫌疑对象。

(四)视频信息重建,测试假说成果

在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中,一旦形成侦查假说之后,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来核实假说的整体解释或者特定方面是否正确。这个阶段需要针对从视频中观察到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和视频重建后的信息进行比对,现场勘查人员必须针对可能的行为进行实验,从而验证现场重建假说的正确性。例如,在夜间或者较远距离下观察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态等宏观特征,根据刑事相貌学的有关内容可以初步的形成对嫌疑人身高、体态的判断,基于此,录制一段同样的视频,选区不同身材和体重的人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和检材进行比对分析,可以确定嫌疑人的身高、体态。另外,视侦通下的身高测量也是建立在对视频重建的基础上的测量。视频信息的重建是真实在线的一种方式,视频有其独有的直观特征,重建的视频是现场重建的一个可行性参考。

(五)完成现场重建,主动式侦破犯罪

在调查被害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涉案人员的行为,目击证人描述的准确性和背景信息的过程中,现场勘查人员可能获得一些附加信息。在针对假说进行测试并努力证明的过程中,现场勘查人员必须考虑所有可以证实的侦查信息、物证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实验结果。当假说得到全面的检测和证明之后,就可以被视为是合理的结论。在结论形成时视频侦查会主动出击,在特定场所实施视频侦查,包括安装视频监控,安装监拍,安装监听等,主动式视频侦查措施是侦查人员基于案件侦查工作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是公安机关根据案件需要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全方位监视或在特定场所实时监控以到达掌握最新犯罪信息,预防犯罪,监控犯罪,或侦破犯罪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此措施在犯罪现场重建的最后阶段可以监视可疑目标,或在锁定犯罪嫌疑人时实行全方位布控,抓捕追踪犯罪嫌疑人。主动式视频侦查是公安机关视频侦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大案件中发挥决定作用的一环,其在是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中起着主动寻找线索和验证重建结论的作用。

三、结语

视频侦查之所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视频侦查吸纳了视频监控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技术手段为其视频侦查技术所服务。视频侦查是一侦查手段,其目的与其他的侦查手段相同,是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为诉讼审判提供证据,视频侦查技术是其侦破案件的利器,犯罪现场重建作为现场分析的重要过程,需要视频侦查技术为其提供大量的线索。本文通过对视频侦查的运行体系进行概括总结,浅析视频侦查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作用,为以后视频侦查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更好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托,也可为以后公安工作中技术更好的服务侦查取证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昌钰.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M].北京: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禹,黄明方.视频侦查实战技能[M].北京: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3]李彦雷,杨冀虎.视频监控系统在现场重建工作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12.

[4]沙贵君.论犯罪现场重建[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8.

现场重建 篇6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主要是利用计算机重现现实生活场景,构造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以及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由于这种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公安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犯罪现场进行三维还原,重现犯罪现场[1]。犯罪现场是由时间过程、特殊的三维空间和该时空内与案件有关的人、痕迹、物品、场所等构成[2]。通常公安机关获取犯罪案件现场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现场勘查检查、固定提取痕迹物证、存储现场信息资料和现场勘查人员的口头描述等方法。这些信息的获取,大多采用传统的摄影、拍照和画图等技术,导致办案人员工作较为烦琐、劳动强度大、耗费的时间较长。为了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国外研究者将三维全景扫描技术直接引入到犯罪现场重建中,这种方案可真实、准确地记录犯罪现场[1,3]。利用全景扫描仪通过旋转扫描现场一周获得全景影像,并在该数据基础上进行测量及案情卷宗的制作。这种方法本质仍然属于计算机视频技术的应用范畴,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犯罪现场的三维重现。

目前,公安系统对犯罪现场三维重现技术有迫切需要,但国内外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只是可以依据少量的已知图像渲染技术[2,4](Image Based Rendering,IBR)或描述信息来快速准确地重构警用场景模型。上述方法较为复杂,研究者们期望能够设计一个相对简单的系统,可以快速建立三维犯罪现场来模拟分析整个犯罪过程,并提供和谐的人机交互界面,以便广大公安干警等非专业人士使用。建立的三维虚拟犯罪现场能够重现真实犯罪现场的各种物件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以及犯罪现场的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给侦查人员一个直观、立体、形象化的描述,使之对犯罪环境迅速了解和熟悉。所以,快速三维建模技术作为犯罪现场重建技术研究领域内的关键技术问题,亟待人们去研究解决。本文将围绕公安部门现场勘查工作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虚拟现实、图像处理等技术,提出一种三维快速建模方法并将此应用于犯罪现场三维重建。

1 三维快速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技术的核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三维空间信息构造其立体模型,并利用相关建模软件或编程语言生成该模型的图形显示,然后对其进行各种操作和处理[5]。大部分物体模型属于几何模型,几何模型包括线模型、面模型和体模型。在虚拟现实系统中三维建模是关键,建模方法主要包括几何建模、运动建模、物理建模、对象特性建模以及模型切分等。其中,几何建模方法又分为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和NURBS建模。在计算机图像学中几何建模是三维建模的基础,仅完成静态三维几何模型构建是不能满足虚拟现实系统要求的,还要进行运动建模。运动建模主要解决几何模型在虚拟环境中位置发生改变、碰撞、捕获、缩放、表面变形等问题。除此之外,为了增加三维几何模型的真实性,还需要定义建模对象的质量、重量、惯性、表面纹理、硬度、形状改变模式等物理特性。最后,还需要对模型进行分割与优化,来提高系统运行的实时渲染能力和交互能力。

以上所述建模技术侧重于底层操作,在实际应用中,几何建模往往借助于一些三维建模软件,例如3ds Max,Maya,Poser以及Multigene Creator等。这些建模软件需要专业人员手工进行操作,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广大公安干警而言,手工建模难度很大,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考虑到上述原因,本文将考虑在Open GL开发库[5]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开源的三维图形渲染引擎OSG[6]([6]Open Scene Graph)来实现快速三维建模,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犯罪现场三维重建。OSG引擎最大的优点是采用标准C++和Open GL库编写而成,具有跨平台特性,并且提供建立基本模型和渲染环境的工具集。它能够与使用Open GL书写的引擎无缝结合,使用最先进的图形渲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可视化仿真、游戏、虚拟现实、三维重建等领域。OSG引擎的这些特性为实现快速三维建模提供帮助,它为犯罪现场三维重建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1.1 建立常见物体模型库

对于在犯罪现场经常会出现的常见物体,例如刀具、房间、家具以及一些常见设备等。这些模型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建筑模型、公共设施模型、室内家具模型、交通工具模型以及动植物模型等。通常这些模型要求精度不高,可以优先使用3ds Max进行几何建模,然后纹理贴图。完成对象的几何建模和物理建模以后,便可使用OSG提供的第三方免费插件OSG Max Export将建好的模型保存为osg格式文件。最后,将所有的模型数据进行分类保存在模型数据库中,后期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模型数据。

1.2 参数化人物模型库构建

众所周知,犯罪现场三维重建的目的就是能够将现场物证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全面而又直观形象地再现犯罪现场,模拟分析整个犯罪过程,最终找到犯罪嫌疑人。因此,构建出符合犯罪嫌疑人特征的三维人体建模成为研究的重点。公安机关在现场勘查过程中,经常会根据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的一些物证,大致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特征,例如性别、身高、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模。为了实现具有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特征的犯罪嫌疑人三维人体模型,本文将以人体测量数据为基础进行标准化人体测量数据库设计。此外,还将优先考虑能否将手工绘制的二维人脸草图映射在三维空间中,构建三维人脸模型。

2 应用框架

犯罪现场三维重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的技术领域较为广泛。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机构所关注的研究方向都有所不同。本文是在前期从事虚拟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在犯罪现场三维重建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前面已经讲述了分类建立三维模型资源库的方法,在完成此模型库的构建之后,将重点分析整个应用系统的架构。具体的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应用框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立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另一部分是与场景相关的内容,例如布局、模型选择以及渲染等。由于OSG引擎采用一种自顶向下的、分层的树状结构来实现空间数据的组织,其中树节点包括组节点和叶节点,因此可以利用OSG引擎优越的性能特性实现对三维场景中模型数据的组织管理。此外,OSG引擎还提供了节点访问、回调机制、场景交互控制等关键技术,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实现虚拟犯罪现场三维可交互的立体环境,这样能够体现出犯罪现场虚拟场景的动态实时性,增强虚拟场景的逼真度。考虑到场景布局时,模型所处的位置可能存在偏差,可以通过修改模型的属性信息,例如模型的位置、朝向、大小等,来调整其场景布局,使更接近于真实的犯罪现场。在案件现场分析过程中,通过切换虚拟场景的漫游器,修改视点的范围和角度,实现多视角动态浏览,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整个案件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分别对应用框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3 关键技术

3.1 犯罪嫌疑人特征分析

犯罪现场三维重建不仅是现场勘查的目的之一,也是分析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的重要依据。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过程,受害人处于犯罪行为时的行为过程以及现场相关物证的运动过程[7]。因此,在犯罪过程重建中,对犯罪嫌疑人特征分析是案件分析的关键点。前面笔者已经提出了参数化三维人体模型库,将人体模型根据性别、年龄等进行了简单分类。由于犯罪嫌疑人作为案件的主角,其行为重建是关键,除了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特征外,应根据犯罪嫌疑人其他一些特征,如外形、体态等,构建其行为模型[8]。犯罪嫌疑人行为建模方法主要有关键帧、运动学、物理控制的方法和动力学方法等,其中关键帧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关键帧方法的本质是参数插值问题,笔者通过指定犯罪嫌疑人某些关键的行为姿态,再使用一些常见的插值方法计算中间姿态,完成犯罪嫌疑人行为建模。

3.2 场景优化布局

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将会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操作。从用户角度考虑,系统能通过鼠标执行平移、旋转、缩放等基本操作来对虚拟场景进行布置。在场景组织管理方面,本文将优先采用场景图形[9]。场景图形通常包括了多种类型的节点以执行各种各样的用户功能。场景图形所采用的树状数据结构更直观,也更符合人们一般理解中的空间事物的排布和组织结构。此外,可借助OSG引擎提供的一个默认的简易浏览器osg Viewer和本地CPU的投影剔除和隐藏面剔除来减少系统总体负担,这样能够更加高效地渲染处于不同细节层次上的物体。

4 结语

本文利用三维制作软件建立模型资源库,使用三维图形渲染引擎OSG调用模型来快速建立三维虚拟场景。通过与模型资源库交互,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呈现犯罪现场场景,便于办案人员了解分析现场情况,提高案件侦破效率。实践结果表明,三维快速建模技术能够应用于犯罪现场重建,构建的犯罪现场场景,最终能够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可以高效地重建犯罪现场,满足实际应用需要。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于建筑物的建模,应该根据其二维草图完成三维模型的交互设计、分析与计算任务。未来,笔者将重点解决从二维平面草图到三维几何建模之的映射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ES N,MEHDI Q,GOUGH N.Virtual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with integrated animated character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ESM European Simulation Multi Conference,2004:338-397.

[2]陈昭.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研究与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HOWARD T L J,MURTA A D,GIBOSON S.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cene of crime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J].Proceedings of Spie,2000:41-48.

[4]廖广军,付慧基.基于图形渲染的犯罪现场虚拟重建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8-31.

[5]毕硕本,张国建,侯荣涛,等.三维建模技术及实现方法对比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6):26-30.

[6]段辉丽,唐丽玉.利用OSG三维图形渲染引擎实现的骨骼动画[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3):40-44.

[7]辛大勇,赵秀萍,宋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场勘查训练系统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2):87-90.

[8]BUCK U,NAETHER S,RASS B,et al.Accident or homicide-virtual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using 3D methods[J].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13(1):75-84.

【现场重建】推荐阅读:

气管重建07-14

重建策略07-15

重建路径05-13

二维重建06-08

重建时期06-17

重建过程07-01

重建方法07-05

生态重建07-05

项目重建07-06

档案重建07-26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下一篇:微生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