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建

2024-06-29

颠覆与重建(共8篇)

颠覆与重建 篇1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是迄今为止美国当代文坛上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1987年出版的《宠儿》 (Beloved) 在其创作道路上具有非凡的意义。该部小说以黑奴母亲塞丝被迫杀死自己孩子的骇人听闻事件为主要线索, 采用时空交错、多角度叙述等创作方法, 深刻揭示了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在肉体和精神上形成的双重毁灭影响, 在美国社会获得了巨大成功。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 以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 采用新颖的叙述方式, 体现出其“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1]的创作宗旨。

罪恶的奴隶制否定并剥夺了黑奴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因此在很多关于黑奴的小说文本中, 黑奴的形象大多时候都是沉默寡言的, 即使说话, 也只有片言只语。在白人文明和奴隶制的否定下, 他们“不能诉诸言语, 也没有诉诸言语”[2]。然而, 在《宠儿》中, 莫里森打破了这一传统, 巧妙地给予长期“失声沉默”的民族话语权, 让我们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和内心世界的独白, 进而了解并重建这段“沉默”的历史。

一、权力话语理论

“话语”这一概念最早属于语言学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言语, 是由词汇和语法规则所限定的语言的实际应用。然而, 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看来, “话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概念, 它是除“言语”和“语言”之外的第三者。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讲道:“很明显, 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性在当中放下屠刀, 政治在其中安定团结———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同时是争夺的对象, 历史不厌其烦地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 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 话语是权力, 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3]这就是福柯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 他认为话语是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权力生成话语, 话语又反过来产生权力。

福柯又提出, 面对话语的控制公众并非无能为力。他提出了四种策略消解或抵制或反抗话语的控制———反向原则、断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和外在性原则。通过以上原则, 公众可以将一些所谓的真理、普世价值、权威表达等“去中心化”、“去普遍化”、“去权威化”达到消弭其间的意识形态色彩, 理清其在历史语境中的本来面目, 从而实现对于主流、权威话语的反抗。

二、话语权的转移与重建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讲到, 话语权力的形成过程受制于“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 就是说话语权跟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环境紧密相连, 是随着社会形态和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小说《宠儿》中的社会形态和历史环境就是奴隶制废除之后的美国。表面的枷锁虽然已消失不见, 但放置在黑人内心的沉重枷锁依然压得他们抬不起头, 心灵被禁锢, 思想被束缚。他们仍然被白人主人视为私有财产和生产工具, 在主人面前没有丝毫的话语权。作为一名黑人作家, 莫里森曾经说过:“你必须夺回权威, 重组权力结构。所以我想要夺取权力。”[4]因此, 在《宠儿》中, 莫里森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了黑人话语权的重建, 用黑人的话语填补了被遗忘的历史空白。

(一) 杀婴事件的叙述。

整部小说是围绕着塞丝杀婴事件展开的, 但是关于整个事件的叙述并不是徐徐展开、一气呵成, 而是采用了多视角、多叙述者的方法, 让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提供并补充故事信息。但是叙述者由于视角和感情色彩的限制, 提供的信息总是不完整、模糊和不确定的。

杀婴事件的第一个叙述者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认为当时塞丝疯了, “里面, 两个男孩在一个女黑鬼脚下的锯末和尘土里流血, 女黑鬼用一只手将一个血淋淋的孩子搂在胸前, 另一只手抓着一个婴儿的脚跟。她根本不看他们, 只顾把婴儿摔向墙板, 没撞着, 又在做第二次尝试”[5]。很显然, “学校老师”的话语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 塞丝表现出的是发疯的“动物般”的特征, 以此否定了黑人的“人性”, 并通过贬低奴隶身份抬高自己, 且整个叙述没有交代杀婴的前因后果, 而是戛然而止。这隐晦地表现了“学校老师”对此震撼人心事件的不以为然, 对黑人女奴塞丝下场的漠不关心, 同时让读者感到奴隶主的话语叙述远远不够, 不足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因此“学校老师”的叙述失去了传统以来的白人话语的“权威性”, 也就是说莫里森通过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成功改变了白人作为话语权主体的传统, 转移了白人话语权的主体性。

令读者好奇不已的时候, 莫里森安排了事件的第二叙述者黑人斯坦普出场, 通过他的叙述话语我们得以了解事件发生前的过程。塞丝“飞起来, 像翱翔的老鹰一样掠走她自己的孩子;她的脸上长出了喙, 她的手像爪子一样动作, 她将他们个个抓牢:一个扛在肩上, 一个夹在腋下, 一个用手拎着, 另一个则被她一路吼着, 进了满是阳光……的木棚屋”[6]。斯坦皮的叙述话语显然客观一些, 透露出身为黑人对另一名黑人的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和无能为力的悲哀。但是, 这些话语不足以交代清楚母亲杀死自己婴孩的动机。在后面的行文中, 我们断断续续地了解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但是作为局外人, 这些话语不具有足以让我们了解事发者塞丝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的“权威性”, 直到小说内容过半, 塞丝鼓足勇气回忆这个令她灵魂深深不安、痛苦万分的事情时, 叙述话语才得以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说她在想什么, 那就是不。不。不不。不不不。很简单。她就飞了起来。攒起她创造的每一个生命, 她所有宝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 拎着、推着、拽着他们穿过幔帐, 出去, 走开, 到没人能伤害他们的地方去。到那里去。远离这个地方, 去那个他们能获得安全的地方……”[7]

直到这个时候, 读者才知道了塞丝杀婴事件的真正动机:在光明和自由的希望即将化为灰烬的一刻, 别无他法只能杀死子女达到帮助子女摆脱奴隶制, 使他们避免遭受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塞丝的叙述话语使读者茅塞顿开, 真相大白于天下。虽然身为一名黑奴, 但是她的话语却参与进了重建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伟大任务, 因此, 塞丝的话语具有了“真理性”和“权威性”。莫里森通过她实现了为美国黑人“夺取”话语权, 重建话语权主体的目标。

(二) 黑奴西克索。

莫里森在《宠儿》中塑造的男性角色相对较少, 无论是白人奴隶主还是黑人奴隶, 在文本中大多时候是沉默的。但黑奴西克索却因为和“学校老师”的一场精彩、聪明的对话而在被奴隶主加纳先生自豪地称为“最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五个男性奴隶中脱颖而出, 不仅打破了集体男性奴隶的“沉默”, 而且依靠自己的机制和无畏巧妙为自己辩护, 夺回了“话语权”, 挑战了长期占有话语权的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 让其颜面尽失。

“你偷了那只猪崽, 对吗?”

“没有, 先生。”西克索答道, 但他一本正经地盯着那条肉。

“我眼睁睁地看着你, 可你对我说你没偷它?”

“是的, 先生。我没偷。”

学校老师微微一笑, “你杀了它?”

“是的, 先生, 我杀了它。”

“你收拾的?”

“是的, 先生。”

“你做熟的?”

“是的, 先生。”

“那么, 好吧。你吃了吗?”

“是的, 先生。我当然吃了”

“你是说那不叫偷?”

“对, 先生。那不是偷。”

“那么, 是什么呢?”

“增进您的财产, 先生。”

“什么?”

“西克索种黑麦来提高生活水平。西克索拿东西喂土地, 给您种更多的庄稼。西克索拿东西喂西克索, 给您干更多的活。”

虽然最后, “学校老师”因为气急败坏, 只好通过殴打西克索挽回尊严和巩固奴隶主的权威, 但是这机智诙谐的对话却成功地让西克索在读者的心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点亮了他悲惨又短暂的人生。明知为此付出的代价将会是非常危险, 注定失败的, 甚至有可能为此丢掉性命, 仍然不顾一切, 飞蛾扑火般地迎了上去。因此, 可以说西克索是一个英雄, 他代表了一直遭受白人奴隶主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压迫的黑人奴隶在个别极端条件下敢于奋起反抗, 夺回尊严和自我的民族英雄。

在西克索身上, 莫里森虽然没有投入太多的笔墨, 但是却通过这个黑人奴隶“发出”了黑奴挑战白人奴隶主权威, 企图夺回属于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话语权”的“第一声”。虽然后来西克索因为逃亡失败被抓了回来, 最后被处以死刑, 但是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却让读者钦佩、赞叹不已。这一点, 已经远远超过了同在“甜蜜之家”的其他黑奴, 更是超过了以“文明人”自居的“学校老师”。

三、结语

福柯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想给人们展示:他们比自己想象得还要自由得多……人们可以把脑袋中这些信以为真的东西破除掉……我的全部努力都在于反对人类存在具有绝对必然性的观点。这些研究有助于让我们发现:机构是多么随意而专制, 而我们有多么的自由, 还有多少转变的可能。”万恶的奴隶制剥夺了黑人的话语权和话语权主体, 因此美国黑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集体的“沉默”, 成了“失声”的民族。但是, 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却颠覆了主流价值观一直以来以白人为主体, 事件叙述以白人叙述声音为主的传统, 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将话语权成功转移给了黑人同胞, 实现了自己夺回权力、夺取权威的创作宗旨, 赋予了在历史上长期“失声”的黑人民族以声音, 重建了那段被所有人刻意遗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

[2][5][6][7]托尼·莫里森.潘岳, 雷格, 译.宠儿[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6.

[3]福柯.许宝强, 袁伟选编.话语的秩序[A].语言与翻译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4]Guthrie, D.Taylor Ed.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颠覆与重建 篇2

关键词:爱情;神化;解构;重建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087-05

爱情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话题,而女作家尤甚。张洁曾在一次访谈中洒脱地说道:“我这一辈子处理男女之情,我活该!”这些话如果参照她自己“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她们灵魂的自传”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女作家张洁是如何倾其一生的精力和笔力去勇敢地探索和诠释“男女之爱”这一永恒主题的真谛的。

不论是对理想爱情的信仰、文明婚姻的呼唤,还是妇女在爱情婚姻中不公正遭遇的揭发,对男权社会的怨怒与批判,还是对新的现代爱情的深刻体悟与把握,张洁总是极其敏感而迅速地在第一时间里把她独到的思索呈现给人们:《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波希米亚花瓶》、《七巧板》、《红蘑菇》、《无字》,正是这样一个经典序列。这些动人心弦的爱情作品,有着开启人类心智的艺术效应,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一步一步地从对爱情的顶礼膜拜和无穷思爱的巨大情迷中,不得不直面现实世界真爱难寻的尴尬,终于走向无性姿态背叛男性的神祗,直至对唯美爱情的彻底反叛和辛辣嘲讽,最后竟至拒绝爱情和婚姻,经历了一个女性的爱情话语“由想象向真实的坠落”过程,这也是张洁作为一个自觉的女性理想主义者从天堂回到人间的爱到无字的疼痛过程。这个过程所呈现的正是一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追求爱情,思考爱情的心路历程。在她们曾经苦苦追求,曾经迷醉崇拜,曾经迷茫痛心,曾经千回百折的磨难之后,一代女性在世纪末对于爱情痛定思痛的总结。这种总结虽然无不饱含她们沉痛的悲剧体验,但同时,这一总结也客观上意味着她们在失望地颠覆“真爱”乌托邦之后,对人类爱情的本质内涵的揭示和客观重建:这一认识道出了现代爱情的本质,凸现了爱的自身障碍,把对爱情的思考重点从外部转向内部,转向爱本身具有的矛盾性和脆弱性,以及它在性别差异中难以克服的悲剧性。这无疑是张洁对永恒主题的大开拓与大贡献!

《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娓娓动听地向人们讲述了一则温柔而伤感的爱情故事:女作家钟雨和老干部之间,一场可望而不可及的刻骨铭心的爱。因为热恋的对方是一位有妇之夫,女主人公钟雨陷入了爱情与婚姻分离的痛苦煎熬中。在行为上她自觉地屈从于婚姻道德的压抑,同时将爱的重负转向自己的内心“二十多年啦,那个人占有着她全部的感情,可是她却得不到他”。他们没有握过手,一生中连二十四小时都未曾相处;即使他们偶然相遇,只能面对面的站着,脸上带着凄厉甚至是冷峻的神情,谁也不看谁,因为他们曾经相约:“让我们相互忘记”。

然而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游戏,事实上他们又何曾忘记。于是她只能把彻底忘记爱的希望寄托于时间和空间的迁延中。

爱的结果,是男主人公在文革后期受迫害致死,当女主人公确知世界上已没有了他后,不久也充满爱意而死去。在她生命的终极时刻,她的精神和爱情才真正得到解放,她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对他说了这样的话:“……倘若真有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

这样的爱本身,就足以令人荡气回肠,不能忘记。再加上张洁以她独具个性的特殊的心理描写,传神地展现了女主角钟雨对爱情的强烈感受。以及她为着承认历史现实,恪守道德情操而受的巨大心理痛苦。以致令所有关注张洁创作的人都相信《爱,是不能忘记的》一定来自主体的痛苦人生经验,惊叹于她对爱的真诚渴望竟能达到如此传神的显现。

这是张洁真爱理想最早的精神宣言,而彼时的张洁也许确实是真诚地信仰着爱情的。她在文中这样评价:“那简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或是比死更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这也就是极致了。”她像一个纯情的少女在憧憬着这一“不朽”的真爱,把它置于神圣的殿堂之上,并希望这种真爱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渴求精神的高度和谐和统一”。就好像小说中的钟雨和老干部,她们虽然不能结合,精神却明明白白,日日夜夜相守在一起。

勇敢地在新时期第一次告诉人们“爱是什么”,这就是《爱,是不能忘记的》这一宣言的哲学思考。这个思考的内涵包含着这样的一些前提:女性是独立的“人”,女性并不等于性,她们有爱和被爱的权利,有追求爱,坚守爱的强大力量。但显然,我们不难看出这场“人”与“人”之间的博大深遂、超凡脱俗之爱所夹带的浓重的理想化色彩。小说中男主角老干部的形象虽然理想,完善,却显出观念化的不足。这是一位有着坚定成熟的政治头脑,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工作有魄力,文艺修养高,对人体贴细致的干部。但他的形象凸现主要是通过女主角的叙述展开的,这与作者对女主角几乎涵盖了生活各个层面的爱之渴望的种种描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老干部的“体贴”细致的感情和性格仅仅成为一种文字的强调。而且,两个人几十年来绝少单独接触的悬空式相恋也难近情理。人们不能不担心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会不会夹杂着作者当时的某种幻想。同时,作者无疑过分地首肯了男女主人公为尊重社会伦理道德“不伤害另一个人”而“割舍自己爱情”却由此获得了致死不渝的“不朽的爱”的行为。作为读者,我们不敢断言世间有没有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苦恋,也不能断言世间决没有这在伦理道德藩篱下结成的近于残酷的神圣同盟。但是,在这份爱的美丽、动人和不朽之余,我们确能体会出其中的泯除了人间烟火气息的乌托邦因素。而女作家钟雨,则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张洁梦幻式的自我镜像。

爱,因为不能自由地兑现才不能忘记,因为不能忘记才获得了特有的心灵价值。这是一个历史的有其传统的残酷文化事实,但这无疑是一种不成熟的爱情观。张洁以后的创作实践也表明:这种生死相依,不能忘记的爱,其时已被写到极致,似乎可看成是绝笔。

《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当时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是对作者鼓吹的理想爱情的一种棒喝。人类的爱欲自然不可冲破文明的铁律,社会的风浪推动作家直面严酷的生活现实。张洁的创作也由此转向,她开始探索爱情在婚姻生活中的含义,致力于寻觅“爱的呼应”:她倾心描绘了陈咏明和郁丽文,圆圆与莫征(《沉重的翅膀》),尹眉与袁家骝(《七巧板》),简与梧桐(《波希米亚花瓶》)等纯洁爱情与美满的婚姻,但这些又往往是同一小说中不幸婚姻的陪衬。对于造成不幸爱情婚姻缘由的探讨,作者已经开始不仅在外在环境,而且从人物自身的思想层面寻找:社会现实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男权中心、落后的婚姻观念固然是张洁不能不直面和正视的,但最令她痛心的发现则是:爱者和被爱者之间,人们常常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女性则尤其会醉心于表层的甜蜜和耽于自我的幻想。

《祖母绿》里曾令儿不容置疑的无穷思爱,因其所郁结的沉痛妇女经验,及其所昭示的女性之爱的本真面目,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

这是一个弱女子拼出全力替一个男子遮风挡雨,因而把自己打入人间地狱的故事,重复的是女人为爱情奉献和牺牲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古老爱情主题。曾令儿的爱,创造了特定历史时代生命的奇迹,治愈了命运对他的戮伤和残害。女性之爱在这里是全心全意的投入,是高度的忘我,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是无畏的牺牲,是勇敢的护卫,是慷慨的恩慈,是宏大的包容,也是恒久的忍耐。张洁在这里让人们认识到的爱的外延太广了:作为一个宇宙的本性概念,爱是一切价值和能力的最高形式,利他性的本质决定了这爱潜在着一股神秘无比的强大力量,它在个人,社会及人类生活,心智生活和道德生活上表现出创造力和超凡的治疗力。作为爱的另一半的左藏,自然是无辜的,但是这个男人在人性上却是懦弱的,自私和薄情的。使得曾令儿无畏的牺牲,勇敢的护卫和慷慨的恩慈换来的竟是一场爱情的暴死。在彻底完成了和永诀了和左的爱之后,她又以宏大的包容面对这情感的变异,又带着她们爱情的种子坦然走向劳改的人间地狱——执著的仅仅是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却把重新选择生活的自由和权力全部交给了左葳。在非人的境遇里,尽管命运给予她一次次诸如历尽难辛养大了爱子又被死神夺去那样残酷的打击,却始终没有冻僵和改变她那颗无穷思爱的心。乃至20年后,当左的夫人卢北河向她抱怨“我们多年来争夺着同一个男人的爱,英勇地为他做出一切牺牲,到头来,发现那并不值得”时,曾令儿的回答竟是:“别这样说。你爱,那就谈不到牺牲。”

的确,无穷思爱象曾令儿,像她的一生,也像许许多多女人。只有女性才可能有曾令儿般的无穷思爱。抛开造成曾令儿厄运的特定历史政治背景,仅仅从爱情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从曾令儿身上领悟到一些关于女性之爱的真谛,这是张洁在小说中的挖掘与发现——由于男女两性的文化职责不同,又因其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他们的情爱内涵是不同的。拜伦曾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尼采也说:“女人对爱情的意义了解很清楚,它不仅需要忠心,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没有保留,没有对其它事物的顾虑”。这些看法虽然表达的是私人经验,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而传统的张洁将这一普遍的人类意义和人性真实用她的唯美真诚的笔触,加以形象地认同,理解和展示,甚至于不惜夸张地建构。事实上,张洁一直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带有母性情感的广义爱情去关照现实生活——她并未放弃对爱的正面理解。

然而,有着这样一种“共生固恋”般理想爱情尺度的她,用这一尺度去要求生活,思考生活,就必然会使生活和两性关系中的不合理甚至黑暗存在纤毫毕现。同时,不可否认,张洁其实也是在极力地以无穷思爱对抗着和消解着现实文化布置下的残酷和丑恶。

现实生活的卑陋,人性的种种缺憾,有力地消解着张洁心中爱的童话,她的情感尺度也越来越显示着衡量上的无力:曾令儿的爱情这样真诚且更轰轰烈烈,却也显出明显的盲目:她是那么真切地希望听到“爱的回音”而不是交换,但是她错了“把那交换,当做了回音”——这冷静理智的批判,显示作者已开始从充满浪漫幻想的期盼中走向了现实。而所谓“她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肯认同。在两人独立相爱成篇的《波希米亚花瓶》中,作者让一只象征纯洁爱情的信物——花瓶碎了。虽几经修复,但裂痕难以平复。这不能不看作为张洁对爱情本身的坚固性产生的怀疑!诚然,时代的变革,人们心态的复杂化现实爱情的种种缺憾使作者感到,浪漫的情致,古典情绪的推崇和渲染再也无力消解积垢于现实人生的假丑恶。

几乎是一个早上的事情,张洁从内容到形式背叛了自己的诗意和痴诚。她甚至反悔自己的迷信与朴拙:“由真诚到怀疑,里面有沉甸甸的教训,我从小就是一个另类,老喜欢猜测事物的真相和内幕,怀疑是一种理智,比盲从好。”张洁开始不再劝诫,她的爱情婚姻题材话语也变得冷静,客观。即便再有用纯然女性的眼光关照生活和爱情,也不再是那般地虚幻和不可设想。

《方舟》被人称为“愤世之作”“泣血之作”,写尽了三位丢弃无爱婚姻的中年妇女寻求自立道路的艰辛。她们选择了逃避感情而转向追求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题记道出了身处男性宇宙格局里的现代妇女的无穷幽怨,也反应了作者对现实的怀疑和对理想的潜在渴望之间摇摆不定的分裂状态。

事实上,张洁的创作也是始终关注着男性的,她的爱情理想的失落也恰恰与对男性的失望同步相悖而显现。早期那些略带沉郁而生气勃勃地建构理想之爱的创作中,显示力量和希望的往往是一些富有正气和人格力量的男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共产党人。张洁用一种近似崇拜的心情描绘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完备的人性素质。但随着理想的失落和人世的磨砺,人生受戒的成熟,她陷入了对世俗男子的愤怒和幽怨中。她把爱情叙述的基点逐渐地倾斜为刚强而富有才情的女子与孱弱的萎琐的男子的较量,直到在《方舟》里,张洁以一种无性的姿态解构了男子的权威和特别角色,颠覆了支撑这倾斜的爱之天空的另一半:哪怕女人不要了爱情!

或许只有张洁这样的女作家才有资格说明女人的处境,才能从骨子里理解荆华、柳泉、梁倩们如何痛苦的告别了自己深深期待的古典情爱的幻境而终于走向无性的孤堡。她在严刻而冷峻地苛责着这个世界,失望而愤慨地鄙薄着男人们。她也并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和悲哀,不无幽怨地告诉世界:现代的妇女完全有力量不去依靠男人的施舍,不去崇拜男性的神祗!

然而,这个世界究竟是男与女共同组成的:梁倩,柳泉,荆华们各人的人生片段是精彩的,但她们不可避免地是缺失了爱情和婚姻的失败女人。张洁打死了那个大写的,神圣的男人,她却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那个“方舟并骛,俯仰极乐”的世界又到那里去寻?

张洁悲愤地把她亲手建构的爱情乌托撕成了一堆碎片。然而,正如王蒙所说:“她其实还是不能忘记,而且不仅仅是爱情。她有时转向悲愤,癫狂乃至自毁形象的撒野与傻笑。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衡量,这可能是她的不幸。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反而造成了,成全了一个与别人不同,也与过去不同的张洁的文学个性。”的确,她选择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更为恶狠狠的女狂人式的表达方式,一反过去的诗意与典雅。她曾经反讽,但面对爱情,张洁还没有具备反讽所需要的平静心态,还不能真正做到完全地归于置之不理。面对喧哗噪动的一切,她认真的不遗余力的颠覆和反叛仍在固执地昭示着她对爱的理想的难于释怀。

《红磨菇》的发表预示着张洁对理想婚姻,即灵魂契合的,与“真爱”相统一的婚姻的实现表示深深的失望。《红蘑菇》中张洁以悲哀怜悯和痛恶鄙视的双重笔墨揭开了文明家庭生活的内幕,她把前一半的笔墨泼给了女主人公梦白,后一半则泼给了她的丈夫吉尔冬。二人的婚姻已全无浪漫的恋情,从相亲时已经开始相互窥视和防范。梦白为什么嫁给吉:“迷信知识分子,迷信所谓的共同语言”,看上他“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文雅”和“西方绅士的行为教养”。而婚后吉尔冬则真面目毕露:他是一个卑劣的,狡诈的,要榨干妻子最后一块钱,一滴血的恶棍。文明家庭掩盖下的,是几乎将人逼疯的“心智较量”!面带微笑的亲情关系底下是刻骨的仇恨,单个人的光彩外衣背后相互间演戏般的生活——“爱,是不能忘记的”在这里已经纯然变为“恨,是不能忘记的”!

互联网思维:颠覆与重构 篇3

时下, 从金融到地产, 从电商公司到传统企业, 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思维”成业界热词,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行业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中国, “互联网思维”一词较早的是由李彦宏在2011年提及过, 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2013年11月3日, 新闻联播发布了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 让这个词汇开始走红。

互联网思维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公仆”“全球大同”的作者彭友指出, 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的互联网思维顺势而生。

送电线路施工与颠覆性创新 篇4

送电线路的施工质量, 是送电线路运行的重要保证, 但由于各种原因送电线路的许多施工方法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关于送电线路施工可参考的资料有限, 根据80年代到现在出版的送电线路施工方面的资料, 也只介绍了特种导线和架空复合光缆等新型材料, 常规的施工方法仍没变, 生产一线人员在传统施工方法的基础上也尝试着渐进性性改进, 但并没有质的提高, 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送电线路不仅需要渐进性创新而且更需要颠覆性创新的思想理念。我们将送电线路施工颠覆性创新理念定义为: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和传统方法不同的原理、方法创新出了具有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的新方法。这些新方法对提高施工质量和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些成功的创新方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传播、共享和交流, 不断的将创新技术转换为生产力。

2 颠覆性创新在送电线路施工中所需的环境和条件

2.1 颠覆性创新来源于实践和基层

送电线路施工现场点多面广, 地形复杂, 施工现场与单位距离远, 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员由于自身的工作繁忙在加上因为送电线路施工条件差、环境恶劣、从单位到工地还要抽出专门时间, 因为不了解存在问题的细节他们很难把一些需要改革创新的问题和实际生产结合到一起, 生产一线的员工他们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 习惯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创新出来的新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精确度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本单位的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也都来源于基层, 故送电线路的颠覆性创新大多都来自实践和基层。

2.2 送电线路需要一个很好的实验基地

送电线路的各种创新需要一个很好的实验场所, 以便不断完善和验证创新方法的效果, 送电线路的施工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基地, 作为生产一线的职工他们更有条件进行各种创新和对这些创新方法的实验。

2.3 大多送电线路施工的颠覆性创新是靠基础知识和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来完成的

2.3.1 创新来源于对创新的兴趣和与众不同的想法

送电线路施工的一线工人, 文化水平一般不高, 但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施工质量、创新工作方法方面, 一线工人来说更有创新的条件和经验, 很多关于送电线路的新方法大多来源于一线工人的工作实践, 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学习比学历重要, 态度比基础重要, 新方法和新思路一般都源于兴趣和与众不同的想法, 一个看似简单的创新很可能就能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2.3.2 知识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颠覆性创新理念

高深的知识确实对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但对于创新理念来讲却有一定的局限性。颠覆性创新必须有与传统理论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理念,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实践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送电线路的一线工人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利用颠覆性的创新理念, 结合从实践工作, 总结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 新方法便于操作,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4 大多颠覆性的创新来源于的一个偶然的发现

有的颠覆性的创新就来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 这种偶然的发现稍纵即逝, 熟悉送电线路的施工流程的一线员工容易抓住这些灵感, 结合工作实践创新施工方法。例如线路视距、高差的测量, 按照传统视距法测量, 工作程序烦琐, 效率也较低, 远距离的测量读数还需要估读, 测量精确度差, 甚至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测量, 这个问题对线路施工带来了困扰。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竟然是通过在在公交车上学生在谈论三角高程方面的致使来解决的。

2.5 颠覆性创新需要开放的创新环境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送电施工的一线工人一般长期集体居住在外地, 这就为他们提供了创新和交流的空间。同时, 在安全生产中, 出具备一定的质量意外, 还应该运用正确的施工方法。在山区施工, 山路上行车、停车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 一线职工通过创新施工方法来减少山区行车和停车的次数, 以达到杜绝安全隐患, 保证施工安全的目的。

2.6 颠覆性创新不仅要求颠覆传统还需要颠覆自己

输电线路创新应把渐进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相结合, 在颠覆传统的同时还要求颠覆自己, 颠覆传统。颠覆传统是在超越别人, 颠覆自己是在完善自己, 提升自我, 在不断颠覆中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体现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体现出追求细节的企业文化

3 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共享需要的条件

3.1 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共享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分公司员工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掌握了熟练的业务技能、也作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在各种科技期刊中刊登和各种学术交流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没有发表以前, 在我们输电公司已使用多年和正在使用, 一些技术的应用一直处在行业的领先地步, 但由于缺乏对这些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经验、使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总结, 甚至存在着保守思想使自己的技术改新和研究成果没有在公司和电力系统中得到共享。

3.2 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 公司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创新成果推广和共享的必备条件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公司领导对把科技创新成果的收集整理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在生产会上作了布置, 要求大家要理论联系实际, 把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论文写作方面每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创新选题都得到公司领导班子的支持, 在撰写初稿阶段, 公司领导对于大多数有实用价值的选题内容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修改定稿阶段公司总工对论文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和调整, 并要求对论文所涉及的数据在实践中进行了重新的实验, 通过周密细致的实验得出正确可信的结论, 并在实验中有了新的发现。通过对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构思文章并转换成各种形式的作品并以相应的形式公诸于世, 使研究创新成果在本公司和系统内得到共享, 使自己的成果通过作品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为提高安全生产, 促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种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以前的重创新不重推广, 到边创新边收集资料, 科技论文的写作和专利的申报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篇论文发表、有多项专利申报成功, 其中一次性成功受理发明专利13项, 科技论文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有13篇论文被收录, 其中一篇论文经过权威专家的评审被指定为大会宣读论文, 在大会上宣读并进行论文答辩, 有九篇在大会上进行分组交流, 在省级学术会议上有1篇荣获科技论文1等奖, 1篇荣获2等奖, 6篇荣获3等奖, 在市级学术会议上一篇荣获2等奖, 一篇荣获3等奖。有多篇在《河南电力》、《供用电》等期刊发表。

4 结语

通过分析送电线路施工存在的问题, 根据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分公司在送电线路施工中的颠覆性创新经验, 结合自己在施工过程中的创新体会总结出送电线路颠覆性创新所需要的条件是:颠覆性创新来源于基层, 颠覆性创新需要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 颠覆性创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颠覆性创新不仅需要颠覆传统而且要颠覆自己。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共享需要的条件是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 公司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创新成果推广和共享的必备条件。

摘要:创新对于提高送电线路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来讲非常关键, 基于传统施工方法的局限性还影响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 虽然施工人员在施工方法上进行了渐进性的改进, 但效果不明显。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送电线路施工颠覆性创新的思想理念, 经实践证明, 具有该理念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经济效益好, 对提高施工质量和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颠覆与跨界——ZCASA信义店 篇5

项目面积:100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3年7月

项目地处车水马龙喧嚣的市中心, 紧邻繁杂的大型超市, 位于地下一楼, 面积约1000平方米, 商品为客制化的高级家具。

等待主角——家具上场

记忆的载具

在一个家中, 家具的组合往往反映了主人的喜好与人生中所累积的记忆, 属于家族记忆。

可能有来自过去旅行中所搜集的家具、也可能有一代代传承下来附有特别意义的家具, 进而成为了一个记忆的载具。

也更可能用当代流行的设计家具等, 来反映出时下的风格。家具的样式材质反映时代的语汇形成一种时代性的记忆

我们希望整体空间以个性化的舞台效果, 加上博物馆里摆放的姿态来烘托细致的家具。

一个个的家具像是在舞台上华丽地登场, 也象是在博物馆里优雅地展示。

而我们更注重于赋予家具为人生中记忆的载具这项重要但常常被人忽视的功能。

跨界的衬托

用零界限的手法, 打破装置艺术、家具与室内设计之间的设定。

装置艺术可以同时是家具, 也可以是室内设计的一部份。而家具也能是装置艺术。

三者之间以强烈的结构性与线条感彼此衬托。

入口的强调

因本身条件位于地下室的超市卖场一角, 在原本的动线与视觉上都容易被忽视及淹没, 因而打造出金属的入口阶梯, 以大型装置艺术的姿态, 用干净利落的线条来延伸楼梯, 引导视觉及动线, 让人在未进入时即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气场。

以一片片金属板延伸蔓延成为天花板、墙面与地板, 形成强烈的空间意向, 划分为一格格的特殊匡景之巨型装置艺术。也是家具展示的舞台背景, 更划去天地间的藩篱, 并采取低色感的运用来凸显家具本身的颜色与材质。

希望能给人们对传统的家具店一个崭新的形象, 商店本身可以是一个艺术品, 而所展示的家具并不只是一个纯功能性的物件, 而重新的看待这项为记忆的载具。

原创性

在这个案子中, 我们给予定制家具店一个抢眼并具个性化的面貌, 家具店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型装置艺术, 反映家具设计的趋势但又形成舞台般的空间衬托家具, 颠覆以往家具店设计上较为平淡的扶佐形象, 我们以引导的姿态带领客户透过感受周遭的设计, 在这样的空间中选择家具时, 更能张显出个性感。

用直线为开端后转为曲面泄流入室内化为了天花及地坪。线与面的关系不再是那么的简单绝对, 进而藉由空间无限可能的转化及延伸。

颠覆与重建 篇6

关键词:视频,广播电视,OTT TV,宽带中国

广播电视收视方式为主新方式力图颠覆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年底,中国居民用户看电视的方式仍以广播电视传统方式为主,有线电视用户以及卫星电视用户累计占到居民用户总数的82.37%。IPTV用户经过多年的成长,至2013年年底预计达到2 800万户,而OTT TV显示了快速发展的潜力,近两年的时间即在2013 年年底达到1 380万户。见图1。

产业边界消融与产业链重构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视频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在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与其形成了新的竞争合作关系,并演变新的重叠与融合。2013年一系列产业融合事件的发生表明数字视频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传统产业间正在加速碰撞与合作,最终将促进数字视频产业的边界消融。

格兰研究分析认为,传统产业与数字视频产业的融合发生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将传统产业复制到互联网上来,互联网公司成为业务运营商;另一种是将传统产业与数字视频产业相融合,第三方专业公司成为全新的虚拟运营商,这种模式在对传统产业形成补充格局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迸发出了巨大的价值。

数据来源:格兰研究

格兰研究分析认为,数字视频产业边界的消融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技术边界消融。数字视频内容制作技术被互联网企业使用,大量专业视频制作人才流向互联网企业。在Netflix《纸牌屋》获得巨大成功后,中国的视频网站公司越发注重自制剧,自制剧除了更符合网民收看特征外,也有利于打造网站品牌栏目,使视频网站凸显差异化特征,另一方面,视频网站自制内容也可以卖给传统电视台,促进新旧两代媒体在内容上进行合作。

其二:业务边界消融。表现为数字视频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传统产均可以提供数字视频服务与信息服务等。数字视频服务并不局限于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内容领域,数字视频通话、数字视频监控等使产业融合的空间更为巨大,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对接将使虚拟运营商随之出现并发挥平台聚合作用。

其三:市场边界消融。数字视频产业边界的消融将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进入,各产业部门原本各自分割的市场领地将逐渐模糊,竞争将发生在不同产业内的不同企业之间。

其四:运作边界消融。各产业部门原有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互相交叉渗透,在产业合作与边界消融的过程中,自由万岁的互联网精神将随之弥漫,对主管部门的管控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2013 年,通过产业边界的逐渐消融,数字视讯产业链正在进行重构。格兰研究分析认为,互联网机顶盒改变了传统内容提供商仅通过网络运营商提供给终端用户的传统数字视频收视格局,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结构,促进产生新的产业融合和运营模式,将对原有运营模式形成替代。

格兰研究分析认为,产业链重构的表现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数字视频正在成为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商业模式延展的重要领域。以互联网模式而言,例如阿里巴巴在天猫上搞的百万盒子大赠送活动,格兰研究分析认为,阿里巴巴投身火热的机顶盒市场是为了布局电视屏,将聚划算、电子支付等整合入盒子系统,可以说是电脑屏电商业务的电视屏平移;更重要的是,借助阿里巴巴互联网机顶盒,可进一步激发阿里云OS,构建基于阿里云OS的产业生态链。

广告费和收视费分流。原来仅流向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广告费用开始部分流向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和OTT TV服务提供商;原来仅流向网络运营商的收视费开始出现向OTT TV官方牌照商/服务提供商流动。

传统视频产业向新媒体跨越。越来越多的传统内容提供商将增加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身份;网络运营商通过网络改造从而成长为宽带网络运营商。

基于终端互联网化和平台化,电视服务被赋予许多新的概念。电视上的内容和服务呈现将随之走向栏目化和条块化,以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更方便、快捷找到所需内容的高端搜索功能将变得必不可少。

格兰研究分析认为,产业链重构是运营商提供平台化运营的良好契机。据调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正在多地试验与视频内容提供商、互联网电视牌照方合作,通过OTT TV业务进入原有IPTV发展不好的地区,或者与IPTV实现整合。广电也在加紧DVB+OTT方面的尝试与创新。

宽带中国启动广电网络建设任重道远

在固定宽带网络建设方面: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截至2013 年年底,预计我国固定宽带网络用户将达到2 亿户,其中电信宽带用户约占所有宽带用户的95%。

在移动宽带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013 年11 月底,3G基站达到105.6 万个,3G用户达到38 687.8 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5 407.5万户;为了进一步促进移动宽带网络建设的发展,2013 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4G业务经营许可。4G和3G的用户体验差别较大,4G具有上网速度快、延迟时间短、流量价格更低等特点,能够有效实现移动状态下的高速数据业务。

格兰研究分析认为,宽带网络建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网络视频业务的大发展:其一:深刻地改变用户对视频收视的消费习惯;其二:深刻地改变现有视频收视的格局;其三:深刻地促进视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 年第三季度,宽带用户总量达到19 323.3 万,其中电信宽带用户达到18 580.7万户,广电宽带用户达到742.6万户。2013年第三季度,电信宽带用户数有小幅度减少,主要是因为电信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x DSL用户等统计指标发生变化。

截止到2013 年第三季度,我国宽带用户中,电信宽带用户达到18 580.7万户,电信宽带用户占比为96.2%;广电宽带用户达到742.6万户,占比为3.8%,广电宽带用户占比依旧较低,但相比第二季度(3.6%),广电宽带占比略微上升。受三网融合影响,广电宽带发展面临一些机遇,但是现有具体相关政策还未出台,同时由于电信加大光纤网络建设,广电发展宽带还将面临更多挑战。

有线高清交互继续发展双向网改持续推进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9 月底,我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 466 万户,占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15.85%。相比2012 年底,我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幅度达到47.80%。我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进入快速增长期,在2013 年新增数字电视用户中,已经有近45%的用户成为高清数字电视用户;而在2012 年,这一比例为32.16%;在2009年,这一比例只有1.95%。随着有线高清数字化整转和有线高清二次整转继续向纵深推进,我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将快速增加。预计2013年全年,我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单年增量将超过1 000万户。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广电运营商发展高清交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线运营商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势必要发展高清交互业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通过高清整体转换的方式向用户发放高清交互机顶盒,普及性地推广高清交互业务。综合来看,我国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的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高清视频点播业务开通比例逐渐提升。随着各地有线运营商对高清交互业务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及推广力度逐渐加大,我国的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同时还会呈现由城市逐渐向郊区,由地级市逐渐向县级地区发展之势。

对于有线网络来说,虽然有线高清交互业务是当前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其商业模式仍未真正成型,尚处于投入期,短期内较难实现用户ARPU值的提升。同时,创新业态形式、提升用户体验、技术支持与业务运营的完善结合等等,摆在眼前的问题还有很多,整个产业链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8 900 万户,达到8 914.3 万户,有线双向网络渗透用户为2 641.1 万户。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用户数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的41.54%,双向网改实际渗透用户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的12.31%。综合观察,我国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和渗透用户均保持稳步增长。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双向网改的技术类型主要以EPON+Eo C、CMTS+CM、EPON+LAN和LAN四种为主,格兰研究数据显示,2013 年第三季度,不同技术方案覆盖用户增长幅度各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采用CMTS+CM技术方案的有线网络运营商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增长减缓;采用EPON+Eo C技术方案的有线运营商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呈现较快增长。

IPTV嫁接更多新元素OTT TV市场快速发展且混乱无序

格兰研究分析认为,目前IPTV的市场格局基本确定,而OTT的兴起为电信运营商重新划分视频领域格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OTT TV正成为新的竞争支点。格兰研究分析认为,为能突破瓶颈限制,电信运营商将推出IPTV+OTT业务。就中国电信而言,其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较大的IPTV用户群体,加上成熟的运营体系和运营模式,中国电信更愿意保留IPTV的名义而将OTT的内容附加到IPTV上,而对于新增用户或者未覆盖用户其也会推广纯OTT的业务。对于中国联通,虽其也拥有较好的固网基础,但其用户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注入新的OTT血液过程中,联通则更倾向于开放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OTT业务,例如,2013 年10月,天津联通推出的IPTV+OTT的业务以“沃TV”命名。中国移动在加强固网建设的同时也在加紧部署OTT TV业务,通过OTT TV业务的开展,中国移动有望改变其在IPTV上落后于中联通、中电信的市场格局。

注:以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21 459万户为基准;网改覆盖用户是指网改局端设备可以控制的实际用户总数;网改渗透用户是指用户已实际完成双向网改,已具备开通互动业务能力的实际用户总数。

2013 年OTT TV市场的典型特征体现为快速发展且混乱无序,OTT TV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则同样秉承互联网精神——没有明令禁止就等于政策允许的精神,导致出现跑马圈地践踏政令的现象。

OTT TV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用户增长快,格兰研究数据显示,2013 年新增用户数量是2012 年的5.5 倍,截止到2013 年年底,全国OTT TV用户规模达到约1 380 万户,相当于IPTV连续发展6 年(2006—2011年)的累计用户数量;其二,技术进步快,2013 年上半年还主要是双核市场,下半年以来,在AML8726-M8 的带领下,MStar等公司在2013 年下半年陆续推出四核产品,预计2014 年四核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在四核之后,也有厂家在发展8 核产品,8 核产品的推出将导致4 核产品成为中阶解决方案;其三,厂商进展快,互联网视频公司在2013 年第二季度之后集体染指互联网电视机,抢夺家庭娱乐中心入口,打破业已形成的电视机价格体系和价值判断,对传统电视机厂商的主流机型及其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对传统电视厂商的成本结构产生影响。

OTT TV市场的混乱无序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其一,牌照的作用没有被有效发挥,终端与牌照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没有被有效执行,更有甚者,市场上还存在不同类型的APP应用集成商,他们通过集成不同视频公司的APP下载软件而成为虚拟集成商;其二,民间市场繁荣,“民间”机顶盒在市面上通常被称作“高清播放机/器”或者“网络播放机/器”,它们虽然没有与广电总局授权的七家牌照方展开合作关系,但是却聚合了网络上的大量内容,而且拥有牌照机顶盒所没有的直播功能,由于其超强的聚合功能和较为低端的价格,这类机顶盒颇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占到所有OTTTV机顶盒的近60%;其三,除了被管控的互联网电视机、互联网机顶盒之外,还有大量互联网电视棒等功能类似但名称不同的设备游离在政策之外。

结束语

颠覆与重建 篇7

一、云计算的特点与应用

云计算是将计算能力大量地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换句话说, 云计算是指和网络浏览器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 但其真正的计算过程其实是在远程数据中心进行的。

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 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云计算在应用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廉价高效。《纽约时报》租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 将其自1851年以来的1100万篇报道转变成可搜索的数字化文档, 耗时仅一天, 且生成了另外1.5TB数据, 累计用了240美元。

OCLC作为在图书馆中应用云计算的先行者, 率先于2008年5月与Google公司签订协议, 实现数据互换, 由Google提供Worldcat电子图书链接, 借助Google图书计划扫描的数字全文和搜索技术, 用户可以轻松寻找到喜欢的图书, 并通过WorldCat的链接, 又可以轻松地定位到有该图书的图书馆位置。2009年初, OCLC又在美国和加拿大推出了WorldCat Mobile测试版程序, 允许用户通过PDA或智能手机上的网络应用程序搜索、查找附近图书馆的图书和其他资料, 实现了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馆藏。目前, 已可以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已开始使用。7月, OCLC启动WorldCatLocal快速启动计划, 从而使成员馆可率先使用WorldCat.org作为OCLC First Search服务界面, 通过统一的搜索框提供对Net Library电子图书、Electronic Collections Online电子期刊、OCLC First Search数据库、ArchiveGrid档案馆藏和CAMIO (Catalog of Art Museum Images Online) 的综合访问。同时, OCLC为WorldCat Local增强了全面搜索功能, 用户可从任何位置搜索所有书面、电子和许可使用的内容。

二、云计算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

云计算的普及使得传统图书馆的“三失”问题, 也就是藏书特色缺失、读者流失、检索优势丧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传统图书馆昔日的优势已被云计算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信息检索查阅的方便快捷、信息空间的共享性、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所取代, 云计算正对传统图书馆的生存基础产生新的也是致命的冲击。

1. 观念上的冲击。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 已对传统图书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不过由于数字图书馆的种种限制, 其优势并不显著, 注定其与传统图书馆互补共存, 而不可能动摇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云计算的产生, 弥补了数字图书馆在各方面的不足, 突破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把无数的小数字图书馆串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个个大而全、让使用者放心、方便、快捷的网上图书馆。云计算的使用, 首先在观念上对传统图书馆的生存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对决策者而言, 最先考虑的是性价比;另一方面, 对读者而言, 传统图书馆技术手段落后, 信息量小, 馆际之间信息不通, 检索速度慢, 查全率又低, 且受时间、地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绝不是读者的第一选择, 从而导致大量读者流失。特别是高校图书馆, 读者流失最为严重, 更多的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 很多学生多年不进图书馆。

2. 云计算对传统图书馆生存基础的冲击。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 除了在观念上对传统图书馆产生冲击外, 更主要的是对传统图书馆引以为傲、赖以生存的基础产生的强烈冲击。

(1) 信息量之间。馆藏文献信息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现今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以印刷型文献为主, 辅之以少量的电子文献。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弱点就是信息存储量相对较小, 对于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大约为8兆万亿字节, 巨大的信息量不是任何一个传统图书馆能承载的。就拿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来说, 藏书总量也不过1500万册;而在我国, 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十大图书馆藏书量总和也不到6000万册;考虑到复本率等因素, 其信息的存储量就更少了。而Google在2005年启动的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以及纽约市图书馆合作的网络图书馆计划, 期间虽因种种原因暂时搁置, 但在2008年Google在解决了相关问题后, 重新启动此计划, 准备用十年的时间扫描世界上现有的3200万种图书, 让每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能通过Google引擎在网上搜索出来。这只是一个Google网上图书馆, 更何况还有拥有7200多所成员馆、触角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OCLC以及众多有类似亚马逊以及国内的万方数据等, 其信息拥有量是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能比拟的。

(2) 出版物之间。亚马逊、当当网赚走了传统书店的利润;谷歌扫描图书可能消灭传统印刷商;盛大则通过版权挖掉了出版社的墙角, 电子出版物正对传统出版物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腾讯网在2009年12月28日刊登的一则题为《电子书销量首超纸质书电子书引发革命》的消息, 称从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信息显示, 图书出版业已成为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传统产业之一。成立于2006年的Isoshu (爱搜书) 网站, 采用多种阅读器, 在短短的几年内, 会员已超过千万, 且正在稳定快速地增长。电子图书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图书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随着电子图书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市场的日渐规范, 电子图书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只会越来越大, 曾几何时,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租书店的生意是何其红火, 而今大部分的租书店都已关门, 这不是人们不再读书, 而是电子图书挑战传统书籍的结果。

(3) 阅读环境之间。古人读书对阅读环境有要求, 追求的是阅读环境, 营造一种阅读氛围, 这种氛围本身也是一种享受。不可否认, 在通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 图书馆良好的硬件设施、浓郁的文化氛围、宁静的学习环境, 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而如今,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 人们不必再受图书馆的开馆时间和地域所限制, 可以在任何自己认为舒适、享受的环境中读书;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的学习资料所烦恼, 为查找信息资料的繁杂而费心劳神, 哪怕只有一台计算机或手机, 只要能联接到互联网就行。多姿多彩的阅读资料、惬意舒适的阅读环境与干巴巴的书本、相对嘈杂的读书环境相比, 读者的选择显而易见。

(4) 服务模式之间。去过图书馆的人都知道, 每个图书馆除了部分开架书之外, 在不外借书库和闭架书库中要找到需要的书, 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要借助前人的方法和数据来完成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学术期刊, 虽说现在各图书馆服务大都实行了人性化管理, 繁复的手续可以简化, 借书数量可以不受限制, 但借书还书的麻烦还存在。云计算技术对用户要求很低, 只要坐在计算机前, 就可以访问到由传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学院校、政府机构、专门组织, 甚至世界各地的个人所创建的数字藏品。对于记不清书名的文献资料, 只需在计算机或手机等终端键入相关的词组就可以搜索到所需的信息。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传统图书馆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图书馆也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但是任何事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走向消亡, 只不过这个过程有长有短, 由“馆舍、馆藏、馆员、读者”为主体组成的传统图书馆也不能例外。作为一个实体, 图书馆当然会存在, 只不过它在将来可能是一座博物馆, 可能又回到藏书楼, 也可能是学术中心, 但就其实质而言, 将被云计算彻底颠覆, 其功能和存在形式也将完全被改变。

摘要:图书馆历来是IT技术应用的重镇, 毫无疑问, 云计算将再一次对图书馆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从云计算特点入手, 结合传统图书馆的功能, 分析探讨云计算VS传统图书馆是颠覆还是改变。

关键词:云计算,图书馆,颠覆,改变

参考文献

[1]俞黎敏.2009年10大战略性技术[J].程序员, 2008 (12) .

[2]刘炜.信息技术篇:数字引领秩序星光依然闪亮[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3) .

颠覆与重建 篇8

1、现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在历经不同业态时期的发展完善,西方古典艺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达顶峰。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以机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原本形态,甚至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审美理想逐渐被世人所抛弃,艺术已不再是仅仅供人们审美欣赏的高雅艺术,而是逐渐走入平常百姓生活。伴随着现代哲学、美学的铺垫,摄影技术的冲击,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有了新的发现,传统审美理想所谓的“真善美”标准已经无法满法现代生活的价值观,艺术开始逐渐呈现出纯粹化、多元化的新形态。

2、现代艺术总体呈现的特点

现代艺术缤纷多彩,多元共存。现代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开始不断融入新的艺术元素。过去,艺术的发展自始至终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一个风格延续一个风格,后一风格也实现对前一风格的批判与继承,而当后一风格成熟完善后,又将被更为创新的风格所取代。可是发展至今,即到了后现代,这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模式开始逐渐消失,无数新的风格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百家争鸣,同时共存。

3、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新艺术派别展现了其与传统的审美思想完全不一样的一面,两者不断的摩擦、冲突。在现代艺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美的形式在革命中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改之前所固有的审美观。不少的现代派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创作去凸显他们自身的价值,表达他们的直接主观感受。具体而言,现代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纯粹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单纯的追求视觉上的纯粹性,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只考虑了单纯的形式要素,从不关注形式以外的其他要素,整个作品的审美价值很大,却缺少功能价值,很多艺术作品仅仅是有着华丽形式的空壳。

2)自我性

随着多种的艺术形式创作登上艺术的大舞台,愈来愈多的现代艺术家一度的强调自我,从不考虑观众的审美感受,甚至经常通过一些怪异的行为与服饰去吸引观众的眼球,作品极度强调个人化。

二、传统审美思想

艺术家的审美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方向性、内在形式与展现手段。而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与可变性。它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层出新。

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只有真正意义上掌握中国文化演变的脉络,才会有最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而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的研究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大背景下进行。

三、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

西学东渐、洋为中用,诸多学者文人热衷于此道,道行稍高者,引领一时之风骚,为世人所顶礼膜拜。“新、奇、怪”亦为诸多学者所推崇,尤其在商业化的驱动下,造成了目前中国现代艺术中光怪陆离的现象。同样艺术水准的作品,艺术家的德行操守对艺术价值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因此也影响了大众审美思想的品味。然而在目前中国现代艺术氛围中,艺术家的“名气”往往成为了大众审美的评判标准。名气的由来,一些是通过炒作与宣传,也有一些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长年累月的艺术锤炼中获得大众的肯定。一般而言,后者的情况相对比较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商品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所以这也造成了一些颇具才华的年轻艺术家,在缺乏市场宣传的情况下一直默默无闻,艺术文化也缺乏了新鲜血液的刷新,致使当今的艺术文化也稍显单调。

四、现代艺术对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

无论是从主体情感理性上,还是从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气质上,现代艺术直接影响着传统审美思想。

1、强调张扬个性

不再强调审美要是一个统一体,而是强调特性,追求与众不同。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种审美文化共存的局面,而不是以往单一的一种审美方式独统的状态。

2、技术影响着传统审美思想

随着西方一些先进技术的涌入,也客观上对于传统审美思想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促进了一些审美方式的转变。

五、浅谈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从所学习的景观设计专业上来看,现代艺术对于这个领域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景观设计领域上,目前中国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一味的照搬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将众多以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为代表的极简主义作品带到了景观设计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太多的设计缺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审美”的思想。因而,作为设计师我们应当拾起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走真正的当代景观设计可行之路。

六、结语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审美理想虽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积淀,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前,所谓的形式美的法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伴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以更好的融入人类社会。

传统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依旧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现代美术在科技创新带动的飞速发展中将不断开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空间和领域,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将为当代艺术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旧艺术的交流融合也将更加丰富现代美学。

摘要: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各种矛盾、碰撞与冲突始终存在。正是新旧事物不断的融合与发展,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提高。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间不断的摩擦与撞击,借助丝绸之路搭建起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纽带,使得人类的审美情操也不断与时俱进。本文将分别对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思想的概念进行解析,并结合自身相应的景观专业知识,浅析现代艺术对传统景观设计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艺术,传统,审美思想,景观设计,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46.

[2]杨辛、甘霖、刘荣凯.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8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下一篇:小儿先天性巨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