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时期(精选4篇)
重建时期 篇1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 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凝聚民族力量、鼓舞群众士气的作用, 并且形成了“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然而最近一段时期, 尤其是发展市场经济以来,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也日渐明显, 当前施行的榜样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榜样教育已失去原有的优势, 逐步走向低谷。
一、榜样教育的内涵解读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 以他们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公众, 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使之形成优良品德和技能的教育理念、精神模式及方法, 是向公众进行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榜样教育是一个将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和匹配的系统化工程。
一个完整的榜样教育过程, 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环节:激发模仿意愿;诱导模仿行为;形成稳定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 这三个环节是相对独立而又递进的, 缺一不可。同时, 每一个环节的实现, 又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制约。积极的相关因素对于相应环节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 其任何程度的不足, 或者任何性质的变异,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相应环节的顺利实现。榜样教育正面展示人物的事迹,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和先进行为, 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产生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愿望。
二、榜样教育的现状审视
在当前的学校德育中, 我们为学生树立了众多的榜样, 有社会的, 有校内的, 各类学习活动也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榜样的精神确实在培养学生的刻苦勤奋、勤奋节俭、大公无私、爱国为民等优良品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其实效性不高、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等顽疾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榜样的选择上, 存在榜样的泛化和掺杂过多人为因素 (如树立典型太主观化等) , 使榜样不具代表性、说服力和科学性, 另外就是榜样职业分布单调, 形象一成不变, 缺乏层次性;二是在榜样性格塑造上, 存在对榜样精神缺乏提炼, 教育内容不集中, 精神内涵模糊, 对榜样人为拔高、过度渲染, 这些榜样已摒弃了人性中的兽性, 而又远远超越了德性, 是高高在上的神性的集中体现, 是学习者永远无法企及的“圣贤”, 导致榜样缺乏可信性,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三是在榜样教育的内容、方式上, 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没有体现出时代性;四是榜样教育者游离于榜样教育之外, 只把自己当成榜样教育的传送带, 而未认识到自己是榜样教育的主体, 且其言行不一, 未表现出严肃的道德感及高尚的道德行为, 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五是榜样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状况还存在, 受教育者在对榜样进行模仿时肯定会考虑模仿的后果。
三、榜样教育的重建策略
1. 注重榜样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功, 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大众传媒的强势发展, 青少年榜样选拔、推广、宣传以及榜样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 不会只有一种模式、一个类型。但无论如何, 程序民主规范、青少年深度参与, 将是其必不可少的共同特征。榜样应该更多地来自青少年的生活世界, 是能与他们同思考、同郁闷、同探索、同奋进的榜样, 那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 其言行又能体现人类基本的价值观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要求的普通人 (包括青少年) , 应当优先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榜样世界里不能没有曾经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时代伟人、思想鸿儒, 不能没有为着人类美好理想和民族腾飞梦想而牺牲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先进人物, 更不能缺少来自青少年生活世界的更真实、更亲切的世俗典范。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及社会分工决定了社会群体的分化, 各行各业都需要树立自己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既需要在全国范围树立如同雷锋一样得到社会大多数认同的榜样, 也需要在各地、各行业树立不同层次的榜样, 构成一个相对分明的榜样群。既要有道德榜样, 也要有创业榜样、生活榜样, 政治人物、各种明星、在平凡岗位做出成绩的人都可以成为榜样。这样培育、扶植起来的榜样才能“群星灿烂、百花争艳”, 人们学习榜样才会“各有所需、各有所依”, 榜样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2. 注重榜样的真实性
作为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 榜样应该是生活在具体而真实的人群中, 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榜样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有人把我国社会经常推崇的榜样总结成“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一牺牲就出名型”、“死后发现日记型”等几种类型。但实际上榜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能千人一面, 任意突出、拔高其“优秀”品德, 更不能搞一些牵强附会、以假乱真的“泡沫榜样”, 使榜样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在树立榜样时, 我们要注意避免用事例典型代替本质典型, 在宣传榜样时, 我们要遵循真实性、平凡性和可接近性的原则, 进一步增强榜样教育的生活性, 完善其复杂性格、复原真实人性, 让榜样可信、可亲、可学, 使学生有模仿的自信。
另外要关注榜样发展的过程性, 破除榜样尽善尽美的观念。“榜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因为它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它可能还会被他人超越。榜样的这种过程性, 正是榜样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树立这种观念, 我们才能承认和宽容榜样身上的缺点, 也才能理解和正确看待榜样的沉浮起落, 从而在工作中破除榜样完美论和打破榜样终身制。
3. 注重榜样的时代性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 时代不同, 经济基础也自然不同, 榜样的性格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因此榜样的选取要注意时代性, 要树立与时代需要一致的榜样形象。也只有这样的榜样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因此才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 因此也能够保证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另外, 现在处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榜样不能单凭热情、勇气行事, 还应靠智慧、知识, 表现出对知识的尊重。我国已从计划经济时代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时代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异。现在已不是政治主导一切的年代了, 社会的发展也是多维度的, 因此应摆脱过去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的教育方式, 将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些合理的成分予以肯定, 并及时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模范式的人物作为公众学习的榜样。教育者在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时, 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市场价值观。其实, 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偶像崇拜来达到榜样教育的目的。
4. 注重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教育者的信念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 这种现实的刺激与强化要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因为在学生眼中,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就是“榜样”, 就是模仿的对象和崇拜的对象。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并且要远比其他榜样“有效”得多, 因此要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入手。
5. 注重榜样教育的实践性
榜样教育不单是理论教育, 更主要还是一种实践教育, 是要求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教育。这就要求在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的实质精神, 避免把学习榜样的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 而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身上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其次要形成实践的反馈系统, 注重学习榜样的全过程;再次要形成实践链, 在经过行为反复强化的基础上, 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6. 注重提升榜样教育的吸引力
在一些榜样教育中, 榜样往往以利益的牺牲者、奉献者的面目出现, 一些榜样在曾经的风光过后遭受冷遇、冷落, 甚至沦落到生活窘迫、生存困难的悲惨境地, 这无疑是在消解着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和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对榜样权益真正有效的保护, 建立适当的榜样生活条件保障机制, 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社会各方面, 要以人为本, 真正关心榜样的成长、进步与生活,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切实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为社会树立愉快、健康、幸福生活的现代榜样形象。否则, 榜样教育的环境就会日趋恶化, 穷困潦倒的道德榜样终究难敌流光溢彩的偶像明星, 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会受到影响、大打折扣直至完全消退, 转而加入追星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肖仲辉.当前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36-39.
[2]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4 (9) :21-24.
[3]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教育科学, 2001 (2) :49-50.
重建时期 篇2
这部电视剧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在军人地位转变的困境无法解决的过程当中,寻到了一个当代突围的方式,并且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剧中吴越扮演的女主角闻璐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成熟优秀的男人,只有在战争年代才投身军队,在和平年代就应该找别的位置施展才华。”这番话使得张丰毅扮演的秦子雄深有触动,但他冷静思考后回应说:“有一种人面对生活潮流随机应变,另一种人以不变应万变,我就是后一种。”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编导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过多的加入自己的观点,而是把问题留给观众了之后戛然而止。成熟优秀的男人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不同选择也是军旅题材电视剧所要面临的问题。《和平年代》这一部作品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1、时代风向下军人与军队拥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当代军人们除了要在服役时候所面对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迷茫,更要在服役期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重新回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在《和平年代》第一集中,清秀俊美的闻璐(吴越扮演)要采访负伤的军队英雄秦子雄(张丰毅扮演),通过小护士的介绍,闻璐知道了秦子雄即便在医院养伤,也从没把自己当做一个专职养病的人,用小护士的话说“医院里的好人好事,几乎被他包全儿了”。
战士们不愧是最可爱的人,在战场上锻炼出的将士不会懂得养尊处优,也不会愿意随时随地被人照料,就算是即将离开战场离开战争,他们也依然把自己当做他人的保护者,而不是接受指导和照顾的人。秦子雄面对闻璐时候依旧是一副英雄派头,讲话干巴利脆、直奔主题,语气平和却硬朗,大步流星走在前面,甚至在回答闻璐问题的时候都也是领导训话作指导的样子,既没有目光交流,也没有沉吟和思考,一字不多、一字不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闻璐第一个问题是“刚当上英雄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秦子雄的回答是“要再上战场,我还能当英雄”。他没能再上战场,也就没能再次找回自己心目中英雄般的感觉,离开了战争和战场的他只懂得以不变应万变,迷茫、彷徨、痛苦、无所适从。当时代的方向改变,秦子雄面临的问题和广大军人一样,身份的迷失。闻璐第二个问题“你带上勋章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张丰毅就说了一个字——沉,随后他伟岸的身影和坚毅的面庞就走出了荧幕,只留下了闻璐若有所思的美丽面庞。这个时候,受众已经开始和闻璐一起探索、理解、自主思考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了。
老军长看到三中全会文件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创作者表达的开始,直白地说,解决影片当中的军人地位转变的问题要靠“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三中全会的决策和精神,而要解决军人身份迷失的问题,作为个体来说,就是要在新的时代、在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在时代风云变幻的境况下,诊准前路的脉搏,走好每一步。
2、新时期军旅题材电视剧从正面引导并塑造受众的价值观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的进步也迫使着人们的思想发生改变,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等都扑面而来。社会的价值观逐渐变得功利而单一。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弥漫,物欲崇拜带来的道德倾斜的现实不容忽视,我们正在艰难地跨越人类历史的一个泥潭——不可避免的物欲泛滥时期。那么,如何在为美好未来奋斗的途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灵的物化?许多军旅电视剧极富力度感地给以应答。
在这个过程当中,传媒、影视就担当了重任,而军旅题材电视剧包含着军队的集体主义和纪律性,可以作为引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主旋律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时代前进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我们的影视艺术一定要在丰富多彩的题材、形象、个性中贯穿主旋律,在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呈现中反映主旋律,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必须坚持和大力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必须爱党爱国,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奉行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而这样的要求,恰恰在军旅题材电视剧中是体现得尤为明显。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并不是靠着恢宏的场面和复杂的情节吸引广大受众,而是从不同角度触及到了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同时,这些电视剧也在很多方面给予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平年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他们真诚、大胆、无私、隐忍、勤奋,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都表现突出。
在《和平年代》第19集中,林永健扮演的生意人带着浓浓的口音,说了一句“你这个人啊,太实了一点点”。“实”,这里头包含着朴实、诚实、真实、老实等等内容,创作者的台词功力可见一斑。的确,军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实”,军人的家属、军队的风格给我们的印象也是“实”。这种“实”是老百姓口中最真挚的褒奖,在电视剧当中却成了一个模棱两可、阻碍人前进的一种属性和特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实在人”的确会带着一点点特别的味道,似乎有些无奈、有些坚守、也有些没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地朴拙而有大美,逾千年的历史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例子也多不胜数,一些古老而珍贵的品质在最可爱的军人身上显得尤为明显,军旅题材电视剧多年以来都受到欢迎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军旅题材电视剧在帮助新时期的广大受众的塑造、促进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我国新时期体育道德的重建研究 篇3
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健儿在竞技比赛中的顽强、勇敢、合作和坚持不懈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灵震撼, 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女排精神到乒乓外交, 再到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 体育精神激励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不断拼搏奋进。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和全球化的趋势下, 随着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和全球一体化过程的加快, 道德评价的多极化特征引发了道德标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错位。有人认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其他人则认为可以接受, 有人认为应该得到道德赞扬的行为其他人则认为应该受到舆论批评。甚至有的地方、部门和个人在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置公平和道德于不顾, 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产生了种种不道德的行为, 其他还有政治对体育的干预、兴奋剂问题、裁判员的公正性问题、职业运动员参与业余比赛、假球、辱骂裁判、运动员打人、为了经济利益的分配在媒体互相攻击等。由于体育运动和运动员具有公众性, 即便在竞技场下, 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也会迅速暴露在社会大众的目光之下。种种的不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的混乱直接损害了我国体育的形象和声誉, 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际上,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 传统的道德标准在现代化社会也并不完全适用。中国传统的体育伦理所提倡的身心兼修、仁德扬道、重义轻利, 其中的个人德行和礼让是我国的文化基础, 但是在当前个人主义和经济市场下, 义和利应该并重。又比如儒家提倡的中庸, 中庸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笃定的信念与做人准则, 中间偏上、做永远的第二仍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这直接表现为道德上的和稀泥和价值准则的模糊化, 尤其在竞技体育中更要不得。因此, 在我国当前经济转轨时期, 体育道德标准的重建显得很有必要。
二、新时期下体育道德的重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 体育产业化、职业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需要重新建立适应新时期的体育道德, 吸收传统体育道德中的精华, 摒弃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这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
第一, 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制在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方式和范围各不一样。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体育健康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 规范的体育行为道德能充分发挥其调整、维系新型社会关系的作用。传统体育道德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导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如果单纯依赖传统道德的约束, 将会造成道德标准与新时期下的行为准则发生冲突, 体育行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会偏离传统的体育道德伦理道德规范, 从而体育道德将变得不再重要。从短期来看, 道德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弱化会暂时缓解这种冲突, 从长期来看, 将造成道德真空, 体育行为的治理成本也会日益增大。因此, 在道德约束日渐弱化的时候, 加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
第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 体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 一切体育活动均在国家的指令和安排下进行, 由国家统一调配, 体育行为主体的体育道德则主要表现在对党和国家利益的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心, 爱国奉献是运动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个人利益和得失不被重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体育明星广告费、出场费、代言费、金牌、奖金众多的物质利益遍布体育领域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认为, 正是物质利益的侵蚀道德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这种观点值得深入考察。市场经济首先要承认的就是个人的物质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体育道德标准的评价中, 既要承认个人追求独立的经济利益, 重视个性发展, 同时也要兼顾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既不能忽略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 也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新的体育道德评价标准的建立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这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发展,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看到的是, 体育道德和市场经济并不冲突, 两者在公平和公正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体育道德标准的重建要坚持一致性原则, 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道德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的要求标准是一致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等价交换, 体育道德的规则则是公平竞争。不能因为不同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也不能因为不同的事情而采用不同的标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就是特权的存在和特事特办, 体育产业中同样存在特权和特事特办, 制定规则“裁判”和参加游戏的“运动员”同场竞技。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可以任意制定游戏规则或者任意修改游戏规则。
第三, 要加强道德伦理教育。道德本身不具有强制性, 其约束功能完全依赖于行为主体本身自有的约束性, 这就决定了道德素质只能通过教育和说服的方式来提高, 教育是提高道德素质的主要手段。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主管机构的道德建设, 因为主管机构的道德标准直接决定了其下级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说服只能通过道德英雄和道德榜样来完成, 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本身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存在不公平或者任意制定规则和修改规则, 就不能期望下级的体育行为主体能遵守规则和道德。其次是体育活动个体的道德建设, 因为所有的行为最终都是由某个行为主体来实现。由于运动员的职业特殊性, 他们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加强业务训练, 从而忽略了系统的文化教育, 这就更有必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当然, 体育个体也包括了教练员和裁判员。最后要加强观众的道德建设。体育活动的公众性表明判断体育主体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是由观众决定的。因此, 在当前转轨时期, 体育道德的重建必然包括了体育观众对道德标准的校正。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道德标准演变的速度。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体育工作的实际出发, 既要注意科学的体育道德规范的重建, 还要注意体育道德规范的落实, 切忌不切实际的假大空的体育道德口号。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 坚持正面倡导, 正面教育的原则, 坚持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制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全社会共同参与体育道德重建, 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转型期, 体育道德标准的重新建设日益显得重要。本文论述了我国转型期体育道德的重建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 还要适应法制建设。体育道德标准的重建要坚持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制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体育道德,市场经济,体育法制
参考文献
[1]曹体望, 梁建平.新形势下体育道德建设现状及其对策.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第14卷, 第6期.[1]曹体望, 梁建平.新形势下体育道德建设现状及其对策.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第14卷, 第6期.
[2]崔江.论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对现代体育道德重建的价值.搏击.武术科学, 2006, 第3卷, 第2期.[2]崔江.论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对现代体育道德重建的价值.搏击.武术科学, 2006, 第3卷, 第2期.
[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体办字【2002】248号.[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体办字【2002】248号.
[4]申建勇.21世纪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第20卷, 第2期.[4]申建勇.21世纪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第20卷, 第2期.
[5]王斌.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体育学刊, 2006, 第13卷, 第4期.[5]王斌.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体育学刊, 2006, 第13卷, 第4期.
[6]王奉涛.试论体育市场化中的体育道德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4, 第5卷, 第1期.[6]王奉涛.试论体育市场化中的体育道德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4, 第5卷, 第1期.
[7]杨汝华, 陆俊.依法治国背景下道德与法律关系研究.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第19卷, 第4期.[7]杨汝华, 陆俊.依法治国背景下道德与法律关系研究.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第19卷, 第4期.
重建时期 篇4
一、高校高层次人才人事档案重建的原因
1. 高层次人才人事档案重建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近几年来,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很多高校面临合并、升本和评估等压力, 教师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所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使很多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以聘用制为主的自主用人、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也进一步加快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流动。部分高校为了减少高层次人才流失, 制定了一些限制人才流动的规定, 比如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服务多少年, 才能调离本学校;评上教授、副教授的也要服务多少年, 才能调动工作等等。当这些高层次人才不能履行和原学校的协议, 提出要跳“槽”时, 原高校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则实行“不放行、不转关系、不转档案”的政策。这些政策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特别是委培的研究生毕业后要想调离原单位就更难了。于是, 许多高校出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凭借用人机制的灵活性, 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建人事档案, 以解决人才流动中的阻碍。重建档案就是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才紧缺问题采取的对策。它的出现不但使要流动的高层次人才无后顾之忧, 而且还增强了他们要流动的决心,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流动,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2. 高校高层次人才人事档案重建是高层次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 究其原因, 是部分用人单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没有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 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缺乏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一些有进取心的人才倍感怀才不遇。高层次人才为寻求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断挣脱传统的人事管理和人事档案管理的束缚, 在原单位“卡”着人事档案不放的情况下不惜“弃档”而去, 勇于追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新单位为其重建档案的做法, 也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二、高校高层次人才人事档案重建对高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1. 解决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 高校的发展较快, 很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 纷纷要求升格。高校升格需要补充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才能达到办学标准, 而升格后的高校又面临教育部的合格评估, 合格评估对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级别的要求就更高了。可见, 高层次人才的紧缺, 是目前很多高校都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人才优势, 要使高校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有序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是重要保证。档案重建的出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化和合理配置, 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2. 推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源于延安时期。在这一时期, 人事档案是个人与组织最主要的联系纽带, 丢失了档案, 往往意味着这个人从革命组织中脱离了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人才流动的需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人才流动。重建档案是对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挑战。它的出现, 推动了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
三、高校高层次人才人事档案重建存在的问题
1. 档案重建违背了人事档案的原始性、严肃性、唯一性。
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 一个人只能有一份人事档案, 重建档案的前提是档案遗失或损失, 即使是档案遗失或损失, 那也只是针对一些可以补起来的材料而言, 真正的人事档案是不能重建的。人事档案的形成, 是一个单位在管理过程中的积累, 是一个人长期工作经历的历史见证。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 就形成个人人事档案, 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人事档案的原始性、严肃性、唯一性。
2. 档案重建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人事档案由确凿的原始档案材料构成, 记述和反映了个人经历, 德、才、能、信, 以及成长的轨迹, 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特征。重建档案由引进的人才重新填写形成, 重新填写的档案材料很容易失真。人事档案中的材料形成于不同的时间, 材料上留有的组织鉴定、群众评价等内容在重建档案中是难以再现的, 如果没有原始档案对比, 就很难判断重新填写的材料是否真实和准确。重建档案, 档案材料也很难做到齐全、完整, 如学历、职称等材料。
3. 档案重建容易引起人事档案管理混乱。
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长期以来都是沿用管人与管档相一致的传统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采用的是“档随人走”的管理制度, 即人在档案在, 人走档案走。长期的实践证明, “档随人走”的最大优点, 是保持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档随人走”的管理制度, 不但为组织上使用人才提供了保障, 也为维护人事档案完整与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是高校人事档案部门接收人事档案和充实档案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 重建档案出现后, “档随人走”的制度遭受到了挑战。这样, 高校出现了一批“弃档族”, 这些弃档族走了多年, 档案仍然留在原单位而无人过问, “一人多档”的现象也在高校出现。
四、解决重建人事档案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 档案重建要严把审核关, 做好立卷工作。
档案重建最关键的是严把审核关, 收集的档案材料要进行仔细鉴别, 如学历、职称证书等, 要与原件核对, 准确无误才能将复印件收集进来, 防止假学历、假职称等假材料进档案;出生年月要与身份证核对;参加工作时间和工作经历等核实的难度比较大, 除个人填写外, 还要做好外调取证工作, 不能随便填写就默认了。对于重建的档案要严格归类, 认真排序, 整理立卷, 使档案材料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2. 档案重建要设置使用权限、范围、时间及销毁程序。
档案重建是调入单位为了引进人才, 为人才解决无档问题而产生的, 并不具有原始凭证的作用, 因而它不适合流动, 只适合在建档单位利用。所以, 档案重建应设置使用权限、范围、时间及销毁程序。如只允许在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使用;只允许在本服务地区使用;只允许在本单位服务期间使用等。当引进的人才调离或辞职时, 重建的档案已失去了它的效力, 要及时销毁。据笔者了解, 我国浙江、温州部分高校就是采用此种办法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无人事档案的问题。这样, 既可以稳住引进的人才, 又不至于使档案重建进一步扩散, 还可以避免一人多份档案的现象发生。
3. 加快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实现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 解决人才流动中人事档案难以利用的问题。
要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开发手段和技能, 实施高层次人才自动化管理, 将个人档案的基本信息录入计算机, 如将不属于保密内容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成果等制成电子档案, 通过网络化系统提供利用。要设置好只能浏览不能修改的管理程序,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实现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使人事档案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逐步过渡, 减少“弃档”和重建档案现象的发生。这样既能促进人才流动, 又能解决人才流动中出现的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
4. 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下积极探索高校高层次人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高校人事档案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才能赢得人才, 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是值得我们高校人事工作者和人事档案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人事档案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和工作手段创新, 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使人事档案能充分为人才服务、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 从而引发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动, 但人才流动中, 人事档案却成为障碍。如何解决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中人事档案的问题, 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重建,对策
参考文献
[1]戴莉.论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J].机电兵船档案, 2005 (4) .
[2]孙碧燕.关于吸引人才重建档案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