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重建

2024-09-08

背景重建(共8篇)

背景重建 篇1

一、医药代表概述

医药代表, 原指负责向临床医生传递正确的药品信息并收集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同时发现药品潜在治疗功能、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的药厂或医药销售企业的代表。但在我国, 医药代表同时作为医药企业的销售人员从事相关流程工作。

“医药代表”这一职业是20世纪80年代, 由外资医药企业带入我国。此时医药代表的职责就是向医生传递正确的、先进的药物信息, 推进国内医药信息的迅速传递和更新。之后, 大量民营企业先后进入医药行业, 促使竞争加剧, 医药代表的入行标准往往只是会打通关系或有相关关系, 这就拉低了医药代表的整体素质。2000年以后, 我国医药销售逐步进入集约化阶段。由于竞争加剧, 医药企业不择手段的营销模式, 使医药代表的功能主要以营销为主。而这一阶段下, 伴随着医疗改革的进程带来的压力, 各企业对医药代表的要求逐步严格和细化, 也促使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2010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拟订了《医药代表行为准则》, 给医药代表这一职业身份以肯定。“医药代表是正当的职业。医药代表介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 指导合理用药, 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是医药代表的职责正常实现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医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来达成。

二、胜任力简述

胜任素质又称能力素质, 是从组织战略发展需要出发, 以强化竞争力, 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胜任力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 哈佛大学麦克里兰 (McClelland) 教授是国际公认的胜任素质方法创始人。

20世纪80年代后, 胜任力逐渐被热捧, 其它国家也加入胜任力的研究及应用探索, 建立了系列胜任力模型库和测量量表。胜任力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 甚至可以预测特定员工的工作业绩;二是具有动态性;三是可以将优秀业绩者与普通业绩者加以区分。合理使用胜任力系统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以节约经营成本;还可有效面对组织计划外突然变化, 最重要的是激发员工潜力、绩效得以提高、实现最大价值。因此, 胜任力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员工发展体系。

三、医改背景下对医药代表职业胜任力的需求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简称医改。从1994年拉开序幕以来, 医改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一直在进行。2009年以来, 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简称新医改) 政策, 对医药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基本药物政策、新医保目录政策、药品价格政策、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对药品的使用结构、药品市场带来更多影响, 同时为在国内销售的医药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医药代表作为医药企业直接接触医药市场的销售人员, 医药代表的入行门槛及医药代表自身素质提高也面临向更专业的职业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医改背景下, 对于医药代表的素质需求将有以下趋势:一是医药企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导致工作岗位减少。这就要求医药代表需具有更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二是医药企业营销模式向全面营销模式转变。医疗改革带来的庞大医院处方药市场, 医药企业需要选择面对更广阔的医疗群体, 以更合法的临床营销模式促进利益提升。而医药代表作为执行临床营销的载体, 也需要主动跟随企业转型的步伐。医药企业的知识营销体系要求医药代表具备扎实的医学和产品信息基础及专业技能, 另外, 扩张的市场也需要对客户关系管理 (CRM) 有更高领悟。

基于上述现状及发展前景, 现将医药代表未来应当具备的胜任力素质模型重建如下 (见表1) 。

综上所述, 在医改大背景之下, 医疗环境会向更加完善, 医药代表也将逐步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本职回归, 医药代表需要逐步提升和凸显自身的医学及产品专业知识、适应知识营销、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 从而提高个人胜任力, 适应国家政策的完善和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 以适应我国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 (1949~2009)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周龙云.某外资医药公司销售代表胜任力模型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背景重建 篇2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建

王春湘

摘要: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只有服从,没有自主。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中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关键词: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历史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历史课堂的效率。以往的课堂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只有服从,没有自主。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一、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社会对以往人们观念中的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他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在各种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这将加速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由此,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改变“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教学模式,形成平等民主关系的组织模式

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有距离感,学生有什么想法也不敢发表,师生关系也就无法融洽。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将会使学生的心情与兴趣有所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就拉近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时也提高教学效率。

2.形成亲切的教学语言风格,强调尊重与信任

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也才会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习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在某些情景下可以使用这种命令式的口气,但不应该整堂课上都充斥着命令式的声音。比如,对学生在认知某个知识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不管对与否都应该做到暂缓批评性的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而且教师应用亲切的眼光和语气上课,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提高。

3.交往策略的改变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解决师生相处时所遇到的问题。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耐心倾听学生对自己的关切和对问题的诉说,与他们交谈并积极地倾听。如果由于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受挫,这种行为便是教师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教师一方面积极地倾听,一方面尽可能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说明使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教师表达的这种信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切感,没有强制的味道。相信学生会乐于接受教师这样的表达。如果问题是师生双方的问题,比如,学生有不良自尊心的表现,因此可能会做出使老师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还是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并坦诚陈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这些问题仍然可以得到解决。在遇到冲突时,教师应采取“不失面子”的策略,问题的解决应使有关各方面都满意,不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师道尊严”的思想让教师希望使用自己的权力。如果教师不适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将失去与学生建立真诚、有效的师生关系的机会。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往那种教师高高置于学生之上的观念可能会被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所代替。教师教学时也不需要对学生发号施令,而是采取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

题或进行交流的方式,课堂必将出现和谐、自然、默契的氛围。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背景重建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回归重建

话语权原义是指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话语权的研究在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人文社科类学科中逐渐被广泛引用并被赋予了新的的含义。就当前来说,话语权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层意义,一是表达权,即“说话的权利”;二是言语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所体现的社会地位,即“话语的影响力”。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话语权就是高校辅导员根据社会分工和职责要求,对高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教育提出建议、意见、批评、质询、指导和监督的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

可见,辅导员的话语权在高校的事业发展中应当要占据重要的一席。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的话语权在被不断弱化,亟需回归、重建并巩固。

一、当前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主要表现

1、学校对辅导员的认同感低,辅导员话语空间受限。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声誉,紧抓专业建设不放松,对专业教育高度重视,对专业老师关爱有加。而对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却不够重视甚至忽略,对于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导致辅导员们无法享有与其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身份地位与管理教育权限,无法为学生工作争取更大的权益。同时,一些专业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学生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学生工作阻碍了专业教育,对辅导员不够尊重,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挤压了辅导员的话语空间。

2、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低,辅导员话语境地尴尬。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的普遍运用,网络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教育的局面。互联网信息容量大、快捷、生动、逼真、形象,正好符合了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的新一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心理诉求,对当代青年有深远的影响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另外,教师的权威更多地来自于学科专业性,而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繁杂,整日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特点被严重冲淡,致使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一个负责日常琐事的管理者,从心理上很难认同辅导员。

3、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同感低,辅导员话语范围偏小。一方面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越来越多,更多的家庭与高校产生了联系;另一方面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强化,使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也不断密切。然而,社会对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却知之甚少,致使辅导员的身份概念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而在社会上缺乏知晓度、认同感。

二、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原因分析

1、高校改革的不完善,导致辅导员在话语层级上处于弱势。一方面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对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进行了分割,专业教师专门负责课堂教学与专业教育,而学生的日常管理则全部由辅导员承担。同时,由于高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致使专业老师的地位优于辅导员,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和待遇以及发展机会也要优于同样接受过同等学历教育的辅导员,甚至有的学校规定新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先做辅导员工作,两至三年后做得好的转为专业教师、做得不好的继续做辅导员,这就明显带有弱化辅导员的含义。另一方面,高校在选聘专业教师时往往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科研能力和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相应的学历、职称等,而在选聘辅导员时却往往侧重于对政治面貌、学历、在校任职经历等条件的考察,忽略了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并且在选聘过程中也只是限于笔试和面试,缺乏专业实践考察,这些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不相符合,导致辅导员在高校内部话语层级上处于弱势。

2、身份角色的多样性,导致辅导员在高校话语权格局中处于弱势。从当前大部分高校运行机制来看,可以分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各自的话语权,这就形成了高校的话语格局。而辅导员尽管同时具备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可是在话语格局中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原因主要是:辅导员是教师,承担一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任务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任务,但由于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致使在学术研究方面投入较少;辅导员是管理者,负责班级、党团的管理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但由于处于学校党政管理体系的底端,虽然责任重担,但是权力却渺小;辅导员是服务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就业服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工作,这些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必然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致使原本属于辅导员自己领域的话语权也在无形中被削弱了。

3、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面临失语危机。当代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多元,大学生主体意识迅速觉醒,他们不喜欢别人说三道四,也不会人云亦云;主张个人权利,崇尚个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喜欢颠覆传统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的道德权威被严重消减,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开始否定教育管理者对他们的说教,不再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唯命是从,对传统的习惯性教育方式进行本能抵制,在这种形势下,辅导员失语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背景重建 篇4

一、高效课堂建设对传统班级文化的挑战

1. 高效课堂建设,从理念层面上来说,实质上就是以“生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着力重建班级精神文化,推进班级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然而,传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虽然每个班级教室墙上都贴有奋斗目标,但都依然停留在“文明守纪团结好学”这样的“千班一面”的层面,既缺少班级个性,也体现不出“生本”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

2. 高效课堂建设,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求班级管理制度全面服务于“以生为本”,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管、卡、压”向“导、扶、放”转变。然而,传统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绝大多数班级制定的“班级公约”,依然停留在“管、卡、压”的层面上,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3. 高效课堂建设,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要求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最高原则,可是,传统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味强调教室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以至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只见物,不见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并不明显。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班级文化建设沿袭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思路和做法,与高效课堂建设倡导“以生为本”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为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班级文化,是当前中小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重建班级文化策略的思考

1.“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为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精神文化,一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和谐温暖,心旷神怡;三是要正确引导的班集体舆论。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三是要培育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多措并举,构建以“生本”为灵魂的良好班风。

2.“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环境,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环境文化,就要以践行“生本”理念为宗旨,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比如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过去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毫无意义。因此,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情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3.“以生为本”,重建班级制度文化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价值取向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过分强调制度 “管、卡、压” 的强制性功能,忽视用制度塑造文化,引领学生行为的育人功能;二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主体从来都是“以班主任为本位”,过分强调班主任教师在制度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班级制度生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不强,以至于班级制度难于贯彻落实,甚至使班级制度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汲取这一经验教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价值理念,采取有效策略,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过程中,通过增设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提交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等关键性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班级制定出台的规章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减少制度执行的障碍和阻力,进而真正确保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聚集整合班级一切相关资源力量,着力打造强劲有力的制度执行力,确保所有制定出台的班级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2012-07-01.

[2]杨胜.《高效课堂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2015-1-10.

背景重建 篇5

典型的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视频采集处理、运动检测、目标跟踪、目标行为分析等几个主要模块。运动目标检测是目标分类、跟踪和行为理解等后期处理的基础[1],因此,运动目标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背景变化的复杂性(如环境变化、目标运动的无规律性),使得运动目标检测成为当前的一个难点。常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有3种:光流法、帧间差分法和减背景法。①光流法的优点是在摄像机存在运动的前提下也能检测出独立的运动目标[2]。然而,大多数光流计算方法相当复杂,且抗噪性能差,对硬件要求比较高。②帧间差分法的原理和算法比较简单[3],对于动态环境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但一般不能完全提取出所有相关的特征像素点,在运动实体内部容易产生空洞现象。文献[4]对帧间差分法进行了改进,利用相邻3帧图像,计算2个差分图像,再对这两个结果相与,从而减少了轮廓的拉伸,得到了比相邻帧差分更准确的分割结果,但是这样提取出的运动目标仍然不完整,并且难以利用。③减背景法通过当前帧减去背景参考帧[5],然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二值化处理,可以得到完整的运动目标,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帧间差分法存在的问题。

为了准确地提取运动目标,本研究采用减背景法,针对背景局部更新“死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 背景重建

1.1 背景重建的分析

使用减背景法提取运动目标的首要工作是建立背景图像的模型,并根据场景的变化对背景进行实时更新。为了实现背景图像的适应更新,Stauffer和Grimson采用K个高斯分布的混合高斯模型表示背景像素的分布[6,7],但是随着高斯模型个数的增加,计算复杂度不断增加,并且降低了运动检测的灵敏度。此外,上述算法需要对背景模型进行初始化,并且在初始化阶段假定场景中不含运动目标,在一般公共场合很难满足这种条件。

为了直观地理解本研究提出的算法,首先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视频流(25 frames/s),如图1所示,对视频序列帧(1~250)中P(180,120)点的灰度值进行统计。

图1中,已知第10~30、50~80、100~180、200~250属于背景像素,其余3个独立的区间分别为3个运动目标的灰度[8]。通过分析像素点在视频序列中的灰度变化,文献[9]提出一种基于像素灰度归类的背景重建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视频序列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变化,提取出最常出现的灰度区间作为背景像素。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实时性不高,其中灰度的正确分类在复杂情况下不稳定,容易出现前景与背景的混杂。笔者通过大量实验分析,认为图1中出现时间最长的像素区间不一定是背景点,以最常出现的像素区间作为背景虽然准确性提高,但是计算复杂度提高,并且比较容易受光照变化影响。此外,以像素点为单位重建背景的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部分前景与背景的混杂。为了提高背景重建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分块的帧间差分的背景重建算法。

1.2 算法描述

该算法的研究对象是一段视频序列,假定研究的视频序列为{I(x,y,k)k=1…N},其中,k为帧序,N为视频序列的总帧数。算法的具体流程如下:

(1) 将待处理视频序列的第k帧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I(x,y,k),与上一帧图像I(x,y,k-1)差分,结果保存在ΔDiff中,如下式所示:

ΔDiff=|I(x,y,k)-I(x,y,k-1)| (1)

考虑到运动目标阴影的存在以及光照的缓慢变化,直接的帧间差分会造成局部的前景与背景的混杂。现在从视频序列中间隔β帧提取图像,则提取的视频序列记为f(x,y,m),m=0,1,2,N/β,这样使参加差分运算的图像之间的差异更明显,从而有利于提高背景重建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 将差分图像ΔDiff进行分块,将ΔDiff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空间顺序分成大小为row×col(row为子块的行数,col为子块每行像素的个数)的M(w×h)个子块的集合,如图2所示,其中,n表示列数w

求出差分图像各子块的平均能量Meanpower及平均亮度Meanlight。这里设子块为block[i][j],其中,i,j为子块在图像帧中对应的位置,子块对应的像素表示为ΔDiff[p][q],其中,p,q为每个子块中对应像素点的位置,则:

Μeanpower=(p,q)block(i,j)ΔDiff[p][q]row×col2(2)

Μeanlight=(p,q)block(i,j)ΔDiff[p][q]row×col(3)

(3) 判断子块block[i][j]是否属于背景,设定一个计数器Count_of_Block,和标志数组block_flag[h][w],每读取一帧图像,完成操作(1)、(2)后,对差分图像各子块的平均能量Meanpower及平均亮度Meanlight进行分析,若Meanpower<∑1,且Meanlight<∑2,说明该子块可以作为背景,将block_flag[i][j]置1,并把Count_of_Block加1,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对同一子块的重复操作。

(4) 将当前图像帧中符合要求的子块中的像素复制到背景图像中,Count_of_Block=h×w表明背景重建完成。

采用上述算法进行背景重建时,参数β和∑1、∑2对背景模型建立的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相应地调整参数值。例如,在交通监控场景中,对于机动车辆,其运动速度比较快,在视频中所占的面积大;而对于行人,运动速度比较慢,但成像面积也比较小。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摄像机以25 frames/s采集视频时,正常车辆通过某点不超过40帧,而行人不超过20帧。因此,在利用帧间差分法进行背景重建时,帧间跨度要达到一定范围,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重建背景。因此在实验中,β设为10,对于图像的分块,w,h设为20,子块大小为16×12,即row=16,col=12。∑1、∑2的理想值都为0,但一般来说,实验结果都是大于0的,实验中把∑1、∑2都设为经验值2.5。

在监控初始阶段,如果前景目标匀速运动,上述算法可以很快重建出背景。而如果车道在堵车,背景重建会变得比较困难,同时完成背景重建时间也会相应地变长。

2 背景更新

2.1 背景更新分析

利用帧间差分法提取的背景需要随着场景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实验分析,背景更新分为两种情况:

2.1.1 环境光照发生变化(全局变化)

在室内场景中,突然的开灯与关灯会导致环境光的突变,因此在帧间差分过程中,如果差分图像中检测到超过70%的发生变化的子块,就说明背景发生了变化,此时可采用本研究提出的算法再次重建背景。

在室外场景中,环境光的变化一般是缓慢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背景认为是不变的,这时采取的策略是:每隔8 min左右,抽取当前的100帧视频序列,对背景重新建模,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背景的实时更新。

2.1.2 背景局部发生突变(局部变化)

背景局部发生的突变即背景更新“死锁”。“死锁”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先前属于背景的部分开始移动;②场景中的运动物体突然静止。

“交通灯由红变绿,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以及“交通堵塞时,运动车辆突然停止”恰好属于上面描述的两种情况。

传统的背景更新算法侧重于背景的全局更新,本研究重点介绍背景的局部更新,检测并处理背景更新的“死锁”。

2.2 背景更新“死锁”的处理

背景更新“死锁”的处理分为两个部分:“死锁”检测和背景局部更新。

2.2.1 背景更新“死锁”的检测

实验表明,差分图像某一区域中的像素,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显示为变化状态且该区域中像素灰度值平稳,则该区域的背景出现了变化。基于该特征,本研究提出了用于检测“死锁”的公式:

Stable(x,y)=max{|In(x,y)-In-j(x,y)|},j∈[1,5] (4)

Diff(x,y)=|Ik(x,y)-B(x,y)|,k∈[n-5,n] (5)

式中 In—对视频间隔β帧采样得到的图像;B(x,y)—重建得到的背景;x,y—图像帧分块后,子块所在的位置。

本研究在背景重建中以块为单位,这里对于虚假前景区域的分析以块为单位,每个子块的值用平均亮度Meanlight表示。

Meanlight(Stable(x,y))<∑1:表示子块(x,y)在帧间变化不大。

Meanlight(Diff(x,y))>∑1:表示差分图像中子块(x,y)在连续5帧中不断变化。

若子块(x,y)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说明子块(x,y)所对应的区域包含虚假目标或静止目标,并将这些区域标记为F_Region

要对背景进行局部更新,必须区分虚假目标和静止目标。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虚假目标不在当前帧中,但存在于背景中,而静止目标则相反。文献[10]提出了区分两种不同区域的算法:

首先对当前帧的灰度图进行边缘检测,得到边缘点集合CGE;然后对区域F_Region进行边缘检测,得到边缘点集合E;最后对区域F_Region的任一子块Sub_Region,若既在CGE,又在E中出现的点的个数大于阈值∑,则Sub_Region为静止目标区域,否则为虚假目标区域。

2.2.2 背景局部更新

利用上述算法检测并区分出虚假和静止目标区域,下一步对这些区域进行局部更新。本研究利用公式分别更新虚假目标和静止目标区域:

Bn(x,y)={ω×Bn-1(x,y)+(1-ω)×Fn(x,y)Fn(x,y)falseobject(1-ω)×Bn-1(x,y)+ω×Fn(x,y)Fn(x,y)trueobjectBn-1(x,y)others}(6)

式中 x,y—子块的位置;Bn(x,y),Bn-1(x,y)—背景帧nn-1;Fn(x,y)—当前帧n的像素值;ω—常量,ω∈[0,1],用于控制背景与当前帧的适应率。

3 运动目标提取

完成背景重建与更新后,采用减背景法,可以准确提取出运动目标。由于背景的实时更新,提取结果中含有的噪声会大大减少。

B(i,j)表示经过重建和更新的背景,Ik(i,j)表示第k帧图像。减背景法的表达式如:

Μk(i,j)={1,|Ιk(i,j)-B(i,j)|>Τ0,else}(7)

式中 T—二值化的阈值,本研究采用了Otsu法自适应地确定二值化的阈值。由于光照等条件的影响,检测出的二值化图像中存在很多噪声,笔者采用中值滤波和数学形态学的腐蚀操作去除噪声[11]。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利用Logitech QuickCam分辨率为200万像素的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大小为320×240像素。首先,分别对室内和室外场景进行背景重建,通过前35帧就重建出了完整的背景,如图3所示。背景更新死锁过程中的一种情况(当前属于背景的部分开始移动),如图4所示。

从图3可见,在背景的局部地区出现了前景与背景的混杂,且实验表明其建模时间较长,两种算法之间性能的对比,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用混合高斯模型不适合对含有运动目标的场景进行背景建模,而本研究提出的算法在这一方面有良好的性能。

图4(a)中背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检测到局部背景的变化,从而没有实时地更新背景。此时背景已经发生了局部的变化,由于背景没有实时更新,导致图4(d)中目标检测的错误。

5 结束语

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帧间差分的背景重建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含有前景目标的场景进行背景重建,该算法等间隔采样视频帧,边采样边处理,并且分块处理差分图像,系统资源消耗少且计算复杂度小。在背景更新过程中,本研究对背景更新“死锁”提出了新颖的“死锁”检测和更新算法,该算法在更新背景方面有着很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地重建出含有运动目标的背景,并能准确提取出运动目标。

摘要:为了实时准确地重建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帧间差分的背景重建算法。该算法等间隔采样视频帧,然后对视频序列进行帧间差分,对得到的差分图像分块处理,通过比较各子块的亮度与能量均值,将各帧中满足要求的子块进行组合,从而快速地重建出背景。当背景发生整体或局部变化时,该算法能够快速地检测出背景变化,并采用相应算法实时更新背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快速、准确地重建出背景,从而能够完整地提取场景中的运动目标。

关键词:减背景法,背景重建与更新,帧间差分,亮度与能量均值,图像分块

参考文献

[1]尹小华.智能视频监控中多目标检测跟踪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6.

[2]BARRON J,FLEET D,BEAUCHEMIN S.Performance ofoptical flowtechniq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1994,12(1):42-77.

[3]NERI A,COLONNESE S,RUSO G,et al.Automatic mov-ing object and background separation[J].Signal Process-ing,1998,66(2):219-132.

[4]CHU Hong-xia.Object Tracking Algorithm Based on Cam-shift Algorithm Combinating with Difference in Frame[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an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China:[s.n.],2007:51-55.

[5]REN Y,CHUA C S,HO Y K.Motion Detection with Non-stationary Background[C]//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Canada:[s.n.],1999:255-261.

[6]STAUFFER C,GRIMSON W E L.Adaptive BackgroundMixture Models for Real-time Tracking[C]//Proceedings of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Patern Recognition.USA:[s.n.],1999:248-252.

[7]STAUFFER C.Learning patterns of activity using real-timetrack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Machine Intelligence,2000,22(8):747-757.

[8]KORNPROBSTP,DERICHE R.Image sequence analysisvia partial difference equation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1999,11(1):5-26.

[9]侯志强,韩崇昭.基于像素灰度归类的背景重构算法[J].软件学报,2005,16(9):1568-1576.

[10]戴小鹏,王华伟.一种新的背景模型建立及更新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5):239-241.

背景重建 篇6

1.1 传播平台多元化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电视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 使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在手机、电脑、i Pad、数字电视等不同的终端设备上播放, 进一步丰富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受众使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视新闻节目, 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共享性和自由选择性, 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广。

1.2 信息来源多样化

在新媒体兴起之前, 传统的传播媒体垄断着新闻信息来源, 他们从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中收集可靠的信息, 对信息进行专业编辑和加工,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进行播放。然而在新闻媒体兴起之后, 不同形态的媒体能够从更多层面挖掘新闻素材, 受众成为了信息提供者之一, 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 信息共享程度大幅度提升, 这也促使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报道资源。

1.3 公众话语空间扩大化

新媒体以先进的媒介技术为依托, 具备传播速度快、信息共享程度高、受众范围广的特点, 尤其在公众话语权方面, 能够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交互传播, 使得传播更加互动化、民主化, 为受众提供开放的话语空间。在这一背景下, 电视媒体亟需打破对话语权的垄断, 引入新媒体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开放话语空间, 增强电视新闻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 促进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

2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优势的重建

2.1 跨媒介整合节目资源, 丰富新闻传播形式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互动, 而在新媒体语境下, 却能够丰富电视新闻叙事文本的来源, 通过跨媒介整合获得节目资源, 重建电视新闻节目优势。当前, 网络已经成为受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电视媒体应当关注网络中的新闻资源,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弥补电视新闻节目互动性不足的弊端。为此,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可针对网上热议的事件进行评析, 综合多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调查研究结果, 将事件全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新闻报道中还可综合具有官方性质的人民日报微博、特约评论员评论、主持人评论以及普通网友的犀利评语等多方面的评论, 让观众了解不同群体对事件的看法, 在最短时间内知晓网络热点, 并引导受众进行多方位思考。如《每日新闻报》中的“微观天下”板块, 不仅采用了专业传媒类微博中的内容, 而且还结合网友的精辟留言, 对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播报, 取得了很好的节目效果。

2.2 采用多元叙事视角, 增强新闻节目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语言和画面传递信息, 极力还原事件原貌, 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感。新媒体背景下, 在给受众带来多样、便捷、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增加了信息真实度的不确定性。为了向受众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 电视媒体可采用多元叙事方式, 融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 整合碎片化、海量化的新媒体信息资源, 作出全方位的新闻事件报道, 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如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在对斯诺登离开香港的报道中, 从介绍该事件的背景入手, 使受众了解事件的起因, 并采访美国官员、斯诺登委托的香港律师、节目驻俄罗斯记者、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等人物对此事件的看法, 使受众能够从不同叙事者的立场上看待这一事件, 实现了新闻节目对该事件的全方位解读。

2.3 同步报道重大事件, 提高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语境下, 存在着媒介素养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 这为正确的舆论引导埋下了隐患。为此, 电视媒体必须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 通过对重大事件的透明化报道, 消除虚假信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保证民间舆论与主流媒体舆论在重大事件上的一致性。如对地震、矿难、台风、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上, 电视新闻节目要进行跟踪报道, 采取现场直播、访谈、连线等形式, 借助图像符号不间断地传播事件进展情况, 保证信息传播的高透明度和公开度, 使受众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从而杜绝谣言的滋生, 凸显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2.4 推动传播技术创新, 突出现场直播优势

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优势, 也是新媒体传播的弱点。在新媒体语境下, 电视媒体要不断提高媒体制作水平, 体现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进一步巩固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要将新媒体的片段式信息与深度报道整合起来, 利用自身的制作技术优势, 丰富新闻报告内容, 使得受众获取更加及时、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 电视媒体要不断更新现场直播的技术手段, 运用3D模拟模型、飞机航拍、飞行设备搭载拍摄、水下拍摄等先进的传播技术, 提升新闻节目的直播画面效果, 使受众获取身临其境的感受。

3 结论

总而言之, 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媒体要不断改进节目形式和传播方式, 通过与新媒体合作开辟电视新闻节目创新路径, 同时还要保持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一贯秉持的权威性、真实性的报道原则, 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背景重建 篇7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精神,塑造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背后一定有一位有教育思想领先、教育观念新颖、教育管理到位的好校长。诚然,校长的思想、观念左右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校长的思维、行为方式决定着学校教师的行为和意识,校长的管理方式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小到学生行为的显现方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学校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原则、管理方法、领导体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相比而言,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学生培养塑造管理、学校行政施政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从学校管理的内容来看,有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育德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等,还有分为学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等等方面的;从学校管理对象来说,无外乎人、财、物三种。通过近几年的反思,特别是近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人的管理,关键的是人的精神塑造。

在当前,对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绩效工资实施是近5-10年以来、至少也可能是未来5-1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是大势所趋,是扭转不了的现实和大趋势!绩效工资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治理乱收费”,努力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的普遍问题,最大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站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的角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偏穷地区教师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确保了义务教育全国范围内的地方财政保障,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从党和国家站在广大民众的角度来看是好事情,既然是好事情就要办好。

改革说到底是利益的调整。按照现行方案,绩效工资的实施就可能产生新的一轮大锅饭、平均主义。一部分工作做得多、付出也多、多劳多得的既得利益者受到损害。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随着30%的奖励性绩效或其它配套政策的实施,也会有所弥补。同时,绩效工资的实施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我想全国、全市、全区范围内都存在“教师积极性严重受挫”的情况,如果大家不积极地调整心态,满腹牢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只能错失一次“奋起发展”的机遇。

具体到学校而言,产生的是“不公平”的现象,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成为主流,绝大多数低职称、大工作量的年轻教师在待遇上没有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反而是高职称、小工作量的老同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于是,有的老师在思想上“受震”,行动中有一些“懈怠”,直接就表现为教学质量的下滑。很多教职员工产生“消极”情绪,产生“怠工”现象,关键是在思想上产生“懈怠”思想,变得“小气”和“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的态度上,能少则少,能免则免,想“轻松”;在待遇上,和学校反复博弈,寸土必争,分毫不让。

面对这些现象,我想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管理好学校的人、财、物,集中一切力量为教育教学服务,围绕“德育放首位,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着重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的是如何调整教师的心态、如何抓住教师这个最根本的群体,努力提高学校教学的成效,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学生的生源质量在学生一入学就基本定型,没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虽说教学质量评估中我们不主张和完全赞同“生源决定论”的观点,但生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出口好坏。因此,在现有生源基础上想尽快、彻底改观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关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特别是近半年在新的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我认为主要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好30%奖励性绩效的“调节杠杆”,充分体现学校意志

首先要转变教职员工的观念,光明正大、旗帜鲜明地表明学校的态度,表明学校需要大家共同面对、需要共同克服的困难和难题,顺势引导,合理疏导,形成正确的绩效观。

其次,要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赋予的权力,采取断然措施,把30%奖励性行绩效工资的再分配方式、方案作为尽可能实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重要手段,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有效调控。

其次,在分配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意志,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意图、倾向性和着力点,由此,体会和感受学校的突破方向;同时要让教师充分参与其中,讨论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努力形成上下齐心,协调共振的态势,将冲击降到最小,伤害降到最少。

奖励性绩效就是一个“杠杆”,一头挑起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头挑起百姓 (广大教师) 的柴米油盐、生产生活,作用不可、更不能小觑。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将成为影响稳定,左右发展的致命因素。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重塑教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构建教师精神的灵魂

实行绩效后,一些过去工作中的陋习会“尘渣泛起”,成为大众舆论关注的中心;过去在规范办学行为中努力“摒弃”的行为就会重新占有市场,并有一定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更加注重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加强教师职业观的教育。

加强教师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引导教师明白一个道理,物质是不可少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精神追求更有价值。没有精神支撑的人容易“迷失”自己。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师,这个职业永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永远不能发财致富的职业。选择教师,就意味着奉献;选择教师,就意味着甘于清贫;选择教师,就意味着不可能发财致富。

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有句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学生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是众多过客中的一个,对于一个班级来讲是五十分之一、六十分之一,对于一个年级来讲是几百分之一,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是一千二百分之一,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就是百分之百。如果成功,则是家庭教育百分之百的成功,失败,则是家长百分之百的失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输得起,家长输不起。学校、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将这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升值为完整的百分之百——这就是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加强教师师德师品教育,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有位老师曾经讲过一个道理:“产品报废犹可再造,人才报废不可重来。当教师的不可不兢兢业业: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家人之心爱学生。出此入彼,念虑只差分毫,人品就判若两人了。”[1]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教师师德师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教书育人的事业负责到底。

三、加强规范执教行为的管理,教师依法执教、规范从教,打造规范从教的育人环境

师德教育、规范行为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说师德教育是隐性引导教化,那么规范教师执教行为则是显性强制行为;如果说师德教育是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那么,规范行为则是六月骄阳,艳阳普照,是狂风暴雨,摧腐拉朽,势在必得,志在必得。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规范办学行为,一方面是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切实保护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再者也是保护教师个人利益,确保教师在规范的环境下,依法依规执教,从而保护学校的声誉和利益最大化。说到底,规范办学行为,真正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和学校,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一是强调师德规范,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是重申过去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设置基本的底线要求、标准,告诫老师不要越雷池半步;三是引导教师正确看待规范办学行为的紧迫性、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旨在重塑教师行业的形象,重振教师职业形象,真正体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本质。

四、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共进的团队,打造团队精神世界

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重在情感留人、事业留人。需要让教师看到自己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同步共振,要让教师有一种归属感,更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让教师感到团队自豪感,认为自己是这个团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同时,还应该让我们的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虽然没有很好的待遇,但是,看到众多的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逐步成为社会的栋梁,民族的精英,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

加大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投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追求不仅仅在于待遇的提高,很多人更在乎事业的成功,职业的成就,专业的发展,这就是多年以来教师待遇虽然不高,但还是有不少有志之士前赴后继投身教育事业的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应着重教师的继续教育,着力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加强团队精神的打造,构建和谐共振的团队精神。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人无论你多能能干,多么优秀,归根结底是个体,形不成集体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只有一个团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集中民智,才能够形成较强的战斗力。过去,台湾作家柏杨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批评:“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就是一条虫”。就是说我们“丑陋”在于“窝里斗”,在于把聪明才智用在了“内讧”之上、“内耗”之中。学校也是如此,如果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只重视自己的个人业绩,不把自己的好的“东西”、好的方法、资料等共享出来,保留保守,“固步自封”,那么,这个备课组、年级组绝对不会出成绩,这个团队也绝不会有战斗力。因此,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教师首先树立团队意识,是团队的统一步调,和谐共振,其次,才是个人的成就。在评估教师业绩的时候,更应该看到教师为年级组、备课组和学校这个团队的贡献,而把个人的业绩放在整体业绩的基础上来考察,让大家树立“水涨船高”的意识,“锅里有了,碗里才有”的作风。当然,只有团队作用发挥好,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取得优异成绩时,个体的作用才能够得以充分地彰显。

五、加强学校文化引领,重建教师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广义地讲是学校师生员工在较长时期内的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其内容和目标而言,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总结提炼出让全校师生高度认同的学校精神 (文化主题、理念、校训等) ;二是建立健全以学校发展目标 (建设“学习型”组织) 为重点的教师管理章程和以激励学生育人目标 (德智双全、身心两健) 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制度;三是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质量;四是有创造性地对传统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完善,形成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品牌文化活动;五是总结行为文化,指导师生行为,形成与学校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行事风格;六是建成充分彰显学校精神、对学生具有明显教育价值的校园环境;七是形成全员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2]

就教师而言,我认为主要的是总结提炼学校的精神,成为教师群体的精神支柱,让学校精神成为教师的共同信仰。重要的是引导全体教师一定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职业是被动的, 需要职业道德来规范, 事业需要爱心、耐心、恒心, 需要体力和精力, 更需要一种奉献精神。人要有了精神追求, 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我校前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精神力量的持久和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

这种精神首先从学校办学历史中去挖掘、在改革现实中去凝炼、从谋划未来中去设计, 得到全体教师广泛认同, 并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努力践行。我们在“创示”的过程中, 已然形成了全校上下齐心、三军用命、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的“创示”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校师生形成的优良传统, 是我校前辈和广大教师员工留下的宝贵遗产, 需要我们倍加呵护, 倍加珍惜, 并进一步统领全校干部、教师的精神世界。

同时,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校办学理念, 建立学校的文化主题;完善学校理念识别系统 (MI) , 构建学校独特理念文化, 形成学校特有的制度文化;完善学校行为识别系统 (BI) , 具有学校自己的行为方式, 形成自己的行为气质;完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 (VI) , 建立一目了然、独具个性的识别标识。完善学校环境识别系统 (EI) , 建设学校标志性校园环境景观、功能室系统。[3]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教师, 共同构建我校教师的精神家园。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 精妙绝伦, 博大精深;学校管理也是一门艺术, 千姿百态, 婀娜多姿;学校管理还是一种行为, 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左右学校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学校管理更是构建和谐, 重塑教师精神家园的实践和行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教师作家丛书刘碧玉著《生命的家园》.

[2]王兵著论文《学校文化建设初探及其策略研究》, 引至成都七中《学校文化建设》.

背景重建 篇8

当前, 创建开放大学成为全国电大系统的中心任务。从本质上来说, 开放大学的建设, 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积极探索电大的功能定位、构成要素、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呈现形态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而且更需要在价值观层面上重建电大文化, 积极探索既能体现开放大学核心价值理念, 而又特色鲜明的新型开放大学文化, 以期为各级电大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提供最深厚, 最持久, 最具有活力的精神动力。但是, 在目前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电大文化建设的大潮中, 我们发现, 各级各类电大, 特别是基层电大文化建设中, 普遍关注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却忽视甚至无视校长文化建设, 从而大大削弱了电大文化建设的力度, 延缓了电大文化建设的进程, 影响了电大文化建设的效果。为此, 高度关注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 把校长文化建设作为电大文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 摆在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是当前在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基层电大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当前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电大工作站的科研工作者 (科研室主任) , 长期关注基层电大文化建设工作, 在多次专题调研中发现, 当前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 文化立校的意识淡漠

多数基层电大校长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 意识不强。基层电大校长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 以经验型管理为主, 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 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 重形式, 轻内涵, 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有的校长甚至人云亦云, 根本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2. 文化内涵理解存在误区

关于电大文化, 一些基层电大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 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校长把电大文化等同于墙壁文化, 强调的是学校物质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 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 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 因而电大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的现象十分突出。

3. 文化建设急功近利现象突出

由于基层电大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电大校长, 这些电大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电大校长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以尽快出“政绩”, 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 因而在电大文化建设上, 追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忽视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全面实施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工程的策略思考

针对目前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认为, 全面启动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工程, 应采取如下行动策略:

1. 深化改革校长管理体制, 为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创造必要体制机制环境

长期以来, 基层电大校长管理体制体现出高度“官本位”的特征, 以至于基层电大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电大校长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 毫无办学自主权可言。因此, 在基层电大校长文化重建过程中不能仅仅提校长文化重建, 而必须 (至少) 同步提出教育行政文化的重建。由此看来, 在开放大学建设新的历史背景下, 进一步深化基层电大校长管理体制改革, 促使校长脱离了“官本位”, 回归了校长的本义和职业本位, 强化了校长专业职能, 促进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转换, 是推进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2. 加强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专题培训, 着力打造校长“文化立校”的能力

通过专题培训学习, 使校长全面准确领会电大文化建设的重大办学价值, 切实认识到, 在重建开放大学新的历史背景下, 最高层次的建设是电大文化的建设, 最高层次的电大管理是电大文化的管理, 从而真正树立“文化立校”的强烈意识。为此, 我们强烈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应加大对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举办高层次的校长文化建设专题培训, 使基层电大校长深刻认识电大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并有能力在全面审视电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电大文化生长点, 使传统电大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 基层电大校长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校长的文化自觉是学校文化建设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基层电大的校长来说,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 首先要求校长要准确解读学校发展的历史, 挖掘学校沿革与发展中的文化脉络, 分析和反思学校当前的价值取向, 并通过自己的判断, 选择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文化建设之路;其次要求校长不断钻研电大文化理论知识, 追逐电大文化建设前沿研究成果, 自觉更新思想观念, 夯实文化功底,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论素养, 使自己成为电大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用教育家的眼光引领电大文化的发展, 使电大文化永葆青春的活力。

摘要:重建电大文化, 是当前创建国家开放大学进程中的重大尖端课题。而校长文化建设在电大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引领作用。如何通过加强校长文化建设, 引领基层电大文化重建工作, 是当前基层电大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紧迫现实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上一篇:凝聚能力下一篇:市场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