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培养

2024-09-08

市场化培养(共12篇)

市场化培养 篇1

2007年,我国首次设置了英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翻译人员。到2013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拥有英语翻译专业硕士。英语翻译硕士自开设以来,已发展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通常认为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薪金待遇高,就业面广,有调查显示,翻译硕士主要就业方向为:同声传译、会议翻译、外语培训、教师行业等;月收入(单位:元)约为:同声传译10万以上;科技翻译5万以上;商务会议翻译3万以上;文书翻译15000~30000;职业培训10000~25000;英语教师月收入3000-5000。从以上数据来看,英语翻译专业就业情况确实十分乐观,但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以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全班共有十六人,其中6人在学校担任老师,4人在经营性企业任职,3人在出版社工作,2人在媒体,1人是公务员。真正担任专职翻译的毕业生为零,这显然与设置翻译硕士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也在急速膨胀。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翻译注册公司就有100多家。翻译公司数量虽多,高素质翻译人才欠缺却是困扰翻译产业的难题。而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却都流向了其他领域,未能很好起到弥补翻译人才缺口的作用。

可见,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鼓励高校培养更加专业的翻译人才,并将他们输送至最需要他们的岗位。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细化专业分类

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五类翻译人才: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MTI课程设置为例。北大翻译实践、译本比较与正误、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比较修辞传统与翻译实践、翻译技术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基础、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北师大:翻译学概论、二外日语、政治理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传媒翻译、基础口译、模拟会议传译、高级口译、翻译实务(讲座)、翻译研究讲座。北大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北师大的课程则强调学生全方位翻译技能的培养。但两所学校在专业细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一些传统理工名校,如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将翻译同本校的传统强项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理工和科技翻译人员。这类专门翻译人才在市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高校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以高校为依托托的工作室有北外翻译工作室和北大博雅工作室等。北外翻译工作室依靠北京外国语大学顶尖的学术资源,拥有大量专业过硬的学生译员。他们中有从事特定专业领域语言研究的研究生,也有各专业语言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北外翻译工作组人才资源丰富,翻译品质高,翻译范围十分全面。他们提供34个语种普通材料或各种专业材料的笔译;录音、影象资料的翻译;网页、网站的翻译;各类活动、展览的陪同翻译、口译等。北京大学博雅语言服务工作室由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与语言信息工程系共同创办而成,为北大MTI/CAT学生提供了一个翻译实践平台。工作室不仅是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还是翻译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平台。工作室模拟语言服务公司的形式运作,利用真实项目案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博雅工作室多次承接大型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财富圈》杂志的全年笔译、中国大使访谈的听译、中国-东盟创新大赛等等项目的语言服务工作,是一个规范、专业、国际的语言服务平台。MTI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翻译市场,积累固定客户,这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大有好处。

3 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这一点领先于其他高校。MTI的学生不仅有一位论文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还有另外一位就业导师为其推荐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就业导师大多是在学术界或其它领域颇有名气的大家,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选择理想岗位,如知名外企、正规的大型翻译公司等,将培养出的翻译人才输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4 鼓励学生创业,建立翻译公司

一位北大2009级翻译硕士学生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翻译公司,旗下专兼职翻译达数百人,承接杂志、会议文件等各方面的翻译,一年的翻译量有数千万字之多。虽然创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要成功也需要很多努力,但不失为一条出路。

综上所述可见,英语翻译硕士要想更好地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一席之地,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摆脱以学术研究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市场纳入考虑范围,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弥补翻译人才缺口,进而完善中国的翻译市场。

摘要:英语翻译硕士要想更好地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一席之地,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摆脱以学术研究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市场纳入考虑范围,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弥补翻译人才缺口,进而完善中国的翻译市场。

关键词:英语,翻译,培养

参考文献

[1]吉晓霞.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7-20.

[2]石春让,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25.

[3]黄文卫,申连云,陈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1-25.

[4]黄斐.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迈向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步.海外英语,2010-12-15.

[5]胡玉凤.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技巧.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5.

[6]曹婧,周雪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译者素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

[7]梁玉茹,黄远鹏.在方式准则的视角下看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5.

[8]何斌,莫国辉.2000-2009年中国学者有关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综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6.

市场化培养 篇2

1.1发展教学创新实验课程。

开发教学改革实验田,对教改实验课程进行大力度的教改实验,形成教学改革创新团队与相应的教学研究体系,并形成教研成果保障,与教学创新相辅相成。

1.2创新教学模式。

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根本目标,在不断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以营销实践应用为思路,分模块教学,构建课程的衔接和侧重面,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相应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2.1设计分阶段、分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理论学习的循序渐进拆解总目标,设立阶段实现的递进子目标,在各个子目标下,相应的分模块设置实践教学板块,

分别于第三学期进行专业调查、第四学期进行岗位认知实习、第六学期进行专业实习、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全程贯穿课程专项实习(包括课程设计)、课上下实训等一系列系统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过程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各种企业资源,以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为保障,推进课程实训、专项实习与课程设计;以校企合作为保障,展开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从而循序渐进配合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及时理论应用到实际,深层次了解专业、理解专业从业情况,专业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全方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综合素质!

1.2.2设计创新的考核模式。

实施多元化考试方式与效果评价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机制,要科学、恰当地评价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的形式就必须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向多元化的考试模式转换,

在考试内容方面,要着眼于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等能力,促使学生脱离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

转向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探索口试、实践报告、实训操作、问题情境、项目报告、实习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

力争逐步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等纳入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

1.3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1.3.1形成课程建设的阶梯式发展。

以教改实验课程为第一梯队,第一梯队课程要有三名以上教师参讲,主讲教师要有四轮以上教学经验,第一梯队课程必须要有教研支持;有计划有步骤的规划课程建设,

逐步形成次级梯队,并适宜地进行重心转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既有稳定的条件成熟的第一梯队课程、又有大力投入正在发展中的趋于完善的次级梯队,还有待培育、开发并着手进行投入的后备梯队。

1.3.2形成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

教师团队的形成以课程为导向,不能盲目进行教学创新、也不能过于分散的进行教学创新,要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围攻,

逐一攻破,要实现第一梯队课程全体教师参与讲授,同时主讲教师要有至少四轮的课程教学经历,全部教师拥有二轮以上教学经验;次级梯队课程主讲教师应是讲授过第一梯队实验课程四轮以上的主讲教师;后备梯队主讲教师应是教学创新骨干教师。

1.3.3请职业人进课堂。

为拓宽校企合作育人的层面,加长合作链条,需聘请职业人讲授专业技能课程,并可以使形式多样,包括:(1)职业人全程授课;(2)职业人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团队授课;(3)聘请职业人进行专门性讲座。

1.4创新教研科研研究方式。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提高教学效果的指导方针,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利、互动的良性协调机制。

把实践教学基地的营销实际问题纳入科研范围,把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纳入科研、教研教改项目中。

二、建立创新的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1机制制度方面。

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起草相关培养计划、协议。

如在学生专业实习方面,需要校方与公司签订实际基地合作协议、实习协议;公司、学生、学校三方劳动合同、学校与学生的实习协议、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需要撰写实习计划、实习协议、实习日志与总结、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协议等一切专业实习管理细则文件。

2.2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寻找校外企业家、领域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辅助审议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方案,辅助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及社会需求的接轨性。

2.3建设校外实习与实训基地。

市场化培养 篇3

一、中职物流专业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物流专业从2004年起,以多家物流公司为依托,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按照物流企业生产流程和实际岗位设置实践教学模块的教育模式,把某些模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物流岗位上进行。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都是从分析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入手,加大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把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职教育的特点。同时使学生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竞争能力。

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中,学校物流专业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总数,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各占50%;二是理论教学围绕培养能力来设计和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所以我们将第四学期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课程安排到企业的实际岗位上进行,一方面是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是把学校学到的物流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强化和巩固。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对物流课程设置进行有机整合

随着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在操作技术上呈现出复合性的趋势,物流人才不是单一技能人才,而是复合型和通用型人才。在物流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横向拓展能力,不仅熟练操作,还应熟练掌握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只有将各门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地整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具有了对各种单据、报表和流程的处理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商品入库、编码、储存养护、货物运输等的操作能力。这样,中职学校的学生就能以技能优势和操作优势,在物流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二、中职物流专业应突出空间的开放性和体验性

笔者学校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场所由课堂的“封闭”空间,搬到了物流企业岗位上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开放”空间,切身“体验”自主发展。传统观念上的教学活动空间应设定在校内或教室内,学生发展的视野和技能训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和社会的信息,也给学生提供了空前的交往和发展空间,学校再也不能忽视这些空间的客观存在。因此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开发这些空间资源,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中职物流专业应突出实践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正是物流企业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去探究,采用积极的思考方法,学会从多个视角去观察,用发散性思维去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探索性、研究性和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利用物流知识解决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从“接受”到“探究”的转变,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时,十分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例如让学生在物流公司实践过程中,进行岗位轮换制,掌握每个岗位的技能,真正成为物流行业的多面手。

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中“活动—体验—感悟”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1.寻找实践教学活动的本质

有专家说过,实践活动可以是兴趣所致,也可以是某些运动性质的外在行为,即活动有内隐的和外在的两种。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在物流岗位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不仅把课堂上的知识由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还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宝贵的直接经验,真正转化成自身的东西。

2.在实践教学中分清体验和经验之间的差异

体验与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验是个体立足于客观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觉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人类和个体认识成果的积累,具有普遍性、可传授性和间接性。换言之,经验的主体和客体是分开的。而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立足于精神世界,个体对事物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品味。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就体验而言,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因此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把外在的知识体系融入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这正是学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

3.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感悟的获得

感悟是人类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中,感悟正是我们的落脚点。尽管每个学生的感悟是有差异的,但实践证明,感悟支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并对实践能力有影响。实践教学唤醒了学生内心的感悟,感悟程度越高,实践的动机越强,取得的突破越大。

(作者单位:北京供销学校)

市场化培养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 市场营销观念已经渗透到各种企业。不仅许多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市场运作已相当娴熟, 就连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讲市场营销, 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需求很大, 就业前景相当广阔。然而, 许多高校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清、教学内容僵化、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企业往往看好不具有专业背景的低学历者, 因而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是常事。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营销人才, 是每个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市场营销类人才的市场供求分析

(一) 总量需求不断增长, 市场销售人才需求增长加快

市场营销类人才始终是社会紧缺的人才之一。根据国家人事部、招聘网站、各地人才市场近两年的资料统计:市场营销岗位的需求量始终占据前三位。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商品化, 房产商之间的争夺战越来越激烈, 而最有效的促销手段就是聘用房地产销售员。随着汽车的大幅降价及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 汽车也即将走入千家万户, 因此汽车销售人员也将走俏职场。最后, 保险销售人员在经历艰苦创业阶段后, 也将成为21世纪的热门职业。可见, 市场销售人才需求仍将增长更快。

(二) 销售人员条件宽松, 导致人员流动频繁

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人才市场的情况来看, 虽然不同企业对销售人员有不同的要求, 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一是不计较年龄大小。应聘人员只要身体好、能吃苦, 年龄大小不是重要条件。二是对学历要求不高。除去对高级营销管理人员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外, 不少企业对应聘销售人员的学历没有硬性规定, 看重的是实际能力。三是对性别基本不做要求。

同时, 市场销售人员也是流动率高的一类人员, 其中以市场代表、业务代表等一般销售人员流动最为频繁。招聘企业条件虽宽松, 但入职后要求销售人员手头上要有业绩, 这对于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无疑是个挑战;而且大学生对自身的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也是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 反复去人才市场招聘销售人员的企业和反复去应聘的销售人员都很多。

(三) 企业缺少中高层营销人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优秀营销人才的竞争。因为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的高低, 除了与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有关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方针和营销策略, 选聘和招纳营销高手已成为企业间抢占市场、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现代营销观念的需要, 一些企业突出了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促进等职能, 把市场部和销售部分开对待, 并雇用中高层营销人员来管理。企业很看重中高层营销人员这一群体, 对这一群体往往有较高的要求, 经济管理类的本科毕业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一般都要求有一到两年的同行业工作经验, 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且企业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 入职后薪酬待遇也较高。

三、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方向不明, 缺乏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与岗位群

目前社会上对本科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全面, 导致许多高校规定的能力标准体系也犯了“大而全”的毛病, 比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营销专业技能等。其实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仍面临多种选择, 不同的选择所强调的核心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商务谈判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围绕营销技巧、经济法规等的把握和利用、商业风险的回避、良好语言能力乃至公关礼仪等来构建。

(二) 教学重理论灌输, 轻技能培养, 内容不灵活

目前理论课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主线, 而没有以能力为本位, 不能充分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思路培养下的大学生, 必定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也就不会为用人单位看好。其次, 虽然各院校教学水平各有千秋, 但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均有介绍, 而且都是重点内容。虽然该内容老师讲解都很认真, 但听到第二遍后, 学生就感到无味, 影响了学习质量。二是专业课的案例过时, 而且与中国实际相脱节。无论是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还是教师授课内容, 许多例子都是上个世纪的。事实上, 有些例子在当时具有典型代表性, 但现在己经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由于市场营销是个“舶来品”, 教材长期全搬西方的知识体系, 许多案例也都来自西方, 而教师教学又过于依赖课本, 不注意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汲取灵感, 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三) 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 专业能力实习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 但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体系亟待完善, 专业能力方面的实习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许多院校在营销实习中要么要求过高, 要求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营销策划;要么要求过低, 只是发发调查表, 学生的营销能力并不能得到拓展。一些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徒有其名, 把学生送到超市去做营业员, 而超市或物资公司也把这些学生当作搬运工使用, 这样的实习显然偏离了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校内市场营销实训场所和设施也不多, 比如心理训练、模拟谈判、供实习的商业公司等都缺乏特色。由于缺乏与导师的沟通, 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缺少深度, 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

(四) 高校忽视职业规划教育, 职前教育缺失

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初步规划, 在将来就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提供这种教育, 使学生在“量己材, 衡外情”的情况下设计出个人合理的职业方向, 无疑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目前, 国内的职前培训主要照搬国外的模式,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认知、求职技巧、职业素质拓展、自主创业等, 针对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然而高校普遍忽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导致学生毕业时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四、就业导向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 与企业密切合作, 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

目标明确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来自于对就业市场的深刻了解, 因此高校应该与企业多建立合作关系, 从而对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保持敏感, 来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而且应从能力体系中划分出核心能力、重点能力和基础素质。对于营销专业来说, 商务谈判和市场调研是核心能力, 语言、计算机应用、消费心理知识及合同法知识等方而的应用能力是重点能力, 管理、礼仪、沟通、亲和力及商品识别能力则是基础素质。所以, 学校应加强商务谈判、市场调研、基本工具应用等理论与实践性教学, 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衔接。

(二)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此, 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对课程间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 比如对需要层次理论、市场环境、市场调查与预测等方面重复的知识进行整合。第二, 紧贴实践,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须对近几年来的营销实践进行理论剖析, 这样便于学生对理论的消化吸收。同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对相关知识体系适当改进。最后, 在学习和掌握够用知识的基础上, 将学生从应试为主转为培养基础素养和能力为主的轨道上来。

(三) 加强实践技能实训, 着重改善能力培养的教育

学校应坚持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并重, 把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入各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训练, 使学生在达到本科层次理论知识要求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高校须按照提高基础素质、强化重点能力, 进而塑造核心能力的要求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在专业实习中, 必须对学生的商务谈判、市场调研等核心能力进行打造。通过与各商务公司的共赢合作, 建立档次较高的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专长、个性和兴趣爱好, 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商业公司进行实训。培训过程中注重塑造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素质。同时高校须增加相应的投入加快模拟谈判室、学生实习的商务公司、电子商务操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训, 必须有专职的导师进行指导,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摘要:培养方向不明确, 重理论, 轻技能, 专业能力实习薄弱, 职前教育缺失是我国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 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技能实训。

关键词:市场供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谢尧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41-45.

[2]肖华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 :125-126.

[3]刘英.进一步提高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78-79.

培养市场需求的“型”计算机人才 篇5

培养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

文/后连和

摘 要:为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职业学校必须从课程设置、软硬件投入、教材开发、改进教学方法等入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对口就业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对口就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职业学校要针对本地企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类型进行调研,优化课程设置,改革现行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优化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优化课程设置要从适用、够用、会用、用好几个方面来考虑:

1.适用就是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中职学校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去设置课程,学校就业办要深入企业、用人单位要了解某种职业或具体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使课程设置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工作需要。

2.够用就是不要片面地追求课程设置的多和广

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即可。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课程很多,如果漫无目的地开设,学生就是用十年二十年也学不完,所以中职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就业市场,针对就业岗位有选择地去开设课程。

3.会用就是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

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开设一些应用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等,不能开设太深、太难的课程,超出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

4.用好就是要让学生精通所学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精通,就是要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加强专业课的开设,在专业课中要提高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实践。另外还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科目,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课,讲讲色彩与搭配,这有助于他们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的理解。

就我市(滁州天长市)而言,对计算机人才需求较多的就是婚纱摄影公司与广告公司,还有一些电脑公司。婚纱摄影公司与广告公司主要需求平面设计的人才,对PhotoShop和CorelDraw要求较高,并要有一定的美感;对电脑公司而言,学生要掌握电脑的组装与维护,还要会网络布线技术。我校针对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在积极地调整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

二、加大软硬件投入,提升专业实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开设,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训场所的紧张,此时学校必须舍得投入,通过师资培训和硬件设备的投入来提升专业实力。

1.师资培训

职业学校绝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师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更是寥寥无几,作为职业学校每年都应该拿出相应的经费让教师外出培训或进厂实习,鼓励专业课教师考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教师有了实践经验,教出的学生才会更实用。如果教师仅凭借着书本去教学生,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脱节,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就很难被企业录用。

2.实训场所的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训场所,机房建设必须达到上课学生每人一台电脑,要有教师机,并装有网络教室,这样教师上课才能自如地管理学生并传授教学内容。我校机房用的是天寓电子教室,学生端采用了“断线锁屏”设置,这样可以防止教师在上课时学生玩游戏的尴尬。管好、用好实训场所,才能使计算机实训课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三、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强调实践主线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我校计算机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我们学校使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教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教材缺乏指向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企业最需要的是与企业“零距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即能直接上岗,没有或缩短了过渡期或适应期。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现有的教材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针对性不强。

2.各门教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互无干系,缺乏沟通综合

学生学习的是单个分散的知识,缺乏知识的综合过程,学生就业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问题。

3.与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的缺乏

教材往往只有教师讲解的案例,没有学生上机训练的案例,学生只能一味地模仿,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在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编写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为主线,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计算机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中,我校通过以案例、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等模式来编写教材,每一个案例、任务或项目都是指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每一个案例包括任务需求描述、完成效果、案例分析、技能要点、案例的.实施(操作演示)、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技能小结、学生上机练习8个方面。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我们还穿插了一些项目实战,模拟企业的制作流程。由于校本教材以实践为主线,案例围绕岗位能力要求,目标明确,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教与学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摒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例如,教师可利用教师机边讲解边演示,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模仿练习;也可直接明确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交流,教师在课堂中巡回指导,时刻注意学生在实践时所出现的问题,起到引导和提示作用,对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再统一强调讲解。总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并将其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与各类电脑公司、婚纱摄影公司、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与企业大胆尝试共同完成课程内容,这样不但为企业培养了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保障、落实和发展。比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完成相关的基础课,第三学年就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设计生产中去,全面锻炼学生的配合协作、语言表达、适应社会能力及独立解决设计项目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进了教师与企业的沟通,更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有的放矢。

总之,我个人认为,要想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就要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学生的就业环境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出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小辉,吴昊。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4)。

[2]杨晓宇。职业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大众文艺,(9)。

市场化培养 篇6

与时俱进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即“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教师也是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灌输式” 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同步,造成实践课程中要花大量时间重新讲授所学理论知识。

实践中,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求,从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所有专业课程计划一律由校企双方根据岗位需要制定;实训课比例占总课时的40%以上;学院实训工厂和企业的生产车间均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藉此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专业实操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例如,学院在构建会计教学课程体系时,探索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使其教学比例不低于40%;另一方面,增加综合性、现代化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可分为“五阶段式实习”:第一阶段为《基础会计》单项模拟,第二阶段为《专业会计》单项模拟,第三阶段为《专业会计》综合模拟,第四阶段为《会计电算化》,第五阶段《社会实习》,其中前四个阶段在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进行,第五阶段在学院合作企业完成,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实现系统化、专业化。

同时,学院不断把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在教学中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采取项目教学,通过把每个学习任务设计成项目活动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

经过不断尝试和努力,学院成功搭建起了以“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综合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色和技能训练,按照实现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和层次的要求,实现了课程的层次化、模块化建设。

能力本位 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和人才需求情况,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实际出发,依据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以校内外实训、实验场所为依托,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彰显职教特色,保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3年3月15日,学院与乃林纺织服装加工园区就人才培养合作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双方就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前景等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协商一致,签署了互利互惠的框架协议,为学院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学院在组织教学调研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以传输知识为主,教师占据教学过程的始终,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成为分立的两个方面,学生上课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也缺乏适应性和创造性。

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提倡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研讨式的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学生自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院会计电算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影像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确定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目标,然后将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担任购货方和销货方的库管、采购(或销售)、出纳和会计等岗位,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业务空白单据,让组内成员根据采购或销售的具体业务互相讨论,分别根据其业务流程填制或取得购销发票、收付款凭证,最后作出账务处理。教师对学生账务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

对此,学院提出,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以此作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手段之一,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就教学手段来讲,尽量多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人才职业化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赤峰市将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企业基地、新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草原文化旅游胜地、蒙冀辽接壤地区物流中心和蒙东地区百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依据这一规划精神,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需求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从而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实践中,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规律,以“观念改革为先导,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专业建设中,学院除了依据自身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场所等基础条件外,从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可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资源和可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推进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为给学院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促进当地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学院自2006年以来不断加强专业人才技能鉴定工作,形成以学生自主择业、企事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自行调节专业人才市场的形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加快专业人才的流动速度。

为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学院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落实“双证书”制度。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学院领导认识到,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学院在推动专业建设、强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先后采取了送出进修、下厂顶岗以及校内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针对部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院根据教师所学专业,恰当地安排教师到最能发挥其自身优势的教学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

同时,学院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创新建设,让专业教师“走出去”,走进企业,走入实践,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练得自身好本领。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兼职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来”把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课堂,使“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证。

市场化培养 篇7

目前,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乡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革, 城镇建设如火如荼, 为城镇规划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怎样进行学科改革, 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为社会和城镇规划行业企业培养更多优质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城镇规划设计类复合人才是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调研主要从企业和毕业生入手, 通过对不同角色之间的调查, 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状况, 研究分析城镇规划专业的市场定位, 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以此来优化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调整城镇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改革城镇规划专业教学方法。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黑龙江省城镇规划类毕业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及相关企业。本次调查主要听取城镇规划行业企业、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城镇规划专业教师三方意见, 通过不同视角对城镇规划人才培养与市场互动机制的理解, 找到三方之间的切合点和矛盾点, 从而寻求解决方法。参与调查的企业30家, 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200人, 专业课教师30人。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走访行业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主要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问答题组成。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城镇规划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毕业生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中增加了开放式问答题的比例。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60份, 回收率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城镇规划行业企业、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城镇规划专业教师展开, 不同角色间所涉及的问题有所差异。最终将调查结果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城镇规划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通过对城镇规划行业的专业特征和工作特点进行分析, 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调查主要从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敬业精神和身体素质四方面展开, 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主要从技能水平、持续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拓展能力和交际能力五方面展开。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企业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四项难分伯仲, 其中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最受用人单位青睐, 分别占88%和85%。另外, 从调查数据上看五项能力对用人企业来说也都很重要, 这也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应在学生技能水平培养的基本前提下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要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 毕业生对城镇规划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评价

在调查中有93%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合理或基本合理的, 有87%的毕业生认为教学内容很新或较新, 但仍有7%的人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13%的毕业生认为教学内容一般或较陈旧, 说明城镇规划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具有调整和改进的空间。城镇规划行业的快速发展, 城镇规划技术的不断更新, 都要求课程教学的适时更新与调整, 要尽可能向学生们灌输最新知识要素和行业讯息, 与市场接轨。

从获取本专业信息途径来看,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还是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但实际上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方向应更为宽泛, 如互联网、专业讲座及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但这次调查显示专业讲座和社会活动只占学生获取本专业信息途径的2%和1%,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3. 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和专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对于教学体制改革和市场化需求, 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知识。在众多教学方法中, 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大体上是一致的。52%的学生和46%的教师均选择了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设计教学中有很强的适应性, 毕业生普遍反映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在参加工作后“上手”比较快。另外, 对于我院长期秉承的“2+1”教育模式, 多数学生是比较认可的, 认为收获比较大的占到60%以上。“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相互动, 最终达到互惠互利。但调查中有25%的学生认为“2+1”的模式效果一般, 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切实调整好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四、结论和建议

1.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分析可知, 城镇规划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三方面入手, 培养满足城镇规划行业企业用人要求, 适应城镇规划市场发展脉络,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以项目为驱动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贯穿始终, 如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教师应具有掌握同行业市场先进技术和资讯的能力, 为学生及时补充新鲜内容。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如互联网、企业实践和相关社会活动等, 杜绝关起门来做学问, 不仅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践, 教师同样也要走出去, 了解市场所需, 这样才能够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

3.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以企业角色投入到学习中, 培养学习兴趣、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说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像一名导演一样, 组织编排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吸收专业知识, 同时在课堂中体会现实工作状态。

4. 专业职业能力建设

城镇规划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职业基本技能,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主要面向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部门。因此,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应更贴近职业能力要求, 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使学生掌握方法、理解意义及所学知识如何灵活机动运用。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与企业建立互动, 多参观、多实践, 能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 从而满足城镇规划类设计人才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摘要:通过对城镇规划设计类企业、学生、教师相关的调查, 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各角色对于人才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要点, 论述了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能力要求等内容, 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城镇规划类人才市场互动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城镇规划设计,人才培养,市场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魏毓洁, 赵晓铭.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建筑教育, 2009, (3) :17-22.

[2]姜云.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总体优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5) :66-69.

市场化培养 篇8

一、我国的市场营销行业发展状况

上世纪50年代,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趋于成熟, 学术界的研究浩如烟海, 但是人们对市场营销概念的理解仍然处于模糊的认知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市场中的竞争状况日渐激烈, 在这个过程中, 市场营销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时间走过20世纪之后, 伴随着加入了世贸组织, 我国的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导致企业的国际化烙印越来越明显。同时, 诸多跨国公司开始涌入我国, 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日趋白热化。而我国的企业与外国的跨国企业相比具有先天性的不足, 致使其在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需要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我国的竞争实力整体提升, 1994年正式成为竞争力的世界前五十强, 但是此时的我国的市场营销化率却相对较低。虽然以往的营销模式仍然存在, 但是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也开始在市场中发挥功能。近几年, 有关市场营销的学术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 各种新内容不断涌现, 比如绿色营销、伦理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模式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对于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二、我国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市场定位下, 针对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对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有利于相应解决方案的制定。

1. 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目标不清。

在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其课程内容的设定需要明确的指向性, 以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但是当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目标正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 在全局上, 目标的设置过于宽泛, 无法发挥出这个专业的优点, 致使一些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教育的偏差, 造成教学重点过于分散的局面, 使得培养的人才偏离了能力培养的轨道。

2. 教学模式陈旧。

现在的教学模式依旧沿袭旧的传统, 教师依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疏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们在学会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之后只能储存在脑海里, 而不能利用其解决现实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在失去了实践的锻炼的情况下是苍白无力的,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较为严重的弊端,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营销的发展实际, 针对这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3. 课程内容单调。

一直以来, 市场营销的课程设置都是注重整体性, 而习惯性地忽略了个性化的发展。现实证明, 当前的课程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这样的模式进行设定,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以使知识之间实现紧密的连接, 让其具备较强的逻辑联系, 但是如此的模式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对实践方面的内容采取了忽视的态度, 这种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三、我国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策

1.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对现实情况考量的基础上进行, 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 不但要掌握丰富的市场营销知识, 还要能够将其在市场营销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使其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状况。但是一个出色的市场营销人才不仅仅要掌握市场营销知识, 还应该系统、综合地掌握经济方面的各种学科知识。

2. 改变教学方式。

针对当前的状况, 应该让教学方式适应当前的发展实际, 聘任具备时代精神的教师开展教育活动, 使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合理的教师教学鼓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出更多的市场营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确保这些人才具备较高的能力。

四、总结

在当前市场形势下, 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是一项复杂的事业, 需要进行长期的投入。针对当前的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应该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教学目标, 进行合理地培训, 探索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为我国的市场营销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市场营销行业发展状况, 解读了我国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施和平, 夏静.论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 (01) :112-114.

[2]杨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10 (12) :144-146.

[3]顾金兰, 邬德林.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1 (10) :124-126.

[4]曹成喜.浅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2) :167-169.

[5]罗眉.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消费导刊.2008 (22) :223-224.

市场化培养 篇9

1.1 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学认为:大学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这是对大学职能的一般概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于社会、科学和教育本身的因素,现代大学教育的模式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大学分类系统也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的现实。为使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战略要有清晰定位的原则,我们必须明确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不同的培养目标。

理论研究表明:从目标角度,研究型大学是“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1]。研究型大学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宗旨,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2]。研究型大学是在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也就是能发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综合研究基地、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等作用的大学,不同于发挥“一般”作用的大学。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教育作为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其兼具的双轨性使其拥有了作为第三种类型大学教育存在的独特的复杂性,使其在性质、地位、使命与职能、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另外两种类型有极大的不同。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熟练工人”,而是为企业和各种非盈利组织提供各种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

1.2 现实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社会上所有的组织都重视顾客服务、消费者满意、品牌效应,营销在全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使之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不仅仅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而是从所有的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市场营销人才在其中都大有用武之地,如医药、邮政、电信、银行、学校等很多原来不需要营销的行业现在对营销人才也是求贤若渴。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新行业和领域,如信息传播、咨询、IT等行业,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的营销人才。根据人事部发布的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市场营销在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10个热门专业中名列前茅。据专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供求比例小于1,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除了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存在大量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流动频繁的原因外,中高层的专业营销人才相对存在较大缺口。

从区域经济来看,广东作为经济强省、流通大省,也是商品流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商品流通、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主流产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 218.61×108元,是“十五”时期2.1倍。“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密集的人口和旺盛的需求,促使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华南地区是中国现代零售业态(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广东东莞更是连锁经营这一现代商业零售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源地(国内第一家连锁店诞生于东莞虎门)。在这种背景下,建设一支了解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掌握营销技能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2 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本科的培养思路

2.1 为课堂理论教育提供更好的售前售后服务

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已较好地适应了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足之处是缺乏为课堂教学(售中)服务的售前、售后服务。现在高校的基础课堂,一般都在二、三百人,专业课堂也有一、二百人。而且几乎所有大学,无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都是同样的大堂灌输、课后放任、期末考试。任课教师难以认真批改作业、难以举行课堂讨论、难以布置撰写读书报告,难以与学生个别交流,可谓是批量“授业”、微量“解惑”、没有“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大学并没有给自己的本科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更有悖于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2 课堂实践教育

a)课堂陈述(Presentation):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教学重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预先说明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主要问题,然后由学生或学生小组搜集资料、归纳要点、制作PPT文件,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教师用20 min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说明其优点,补充其不足。这里要注意的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次数的多少;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三是烘托气氛,激励大家积极参与;

b)案例分析(Case Study):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在国际工商管理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由教师选择和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案例教学不同于MBA、EMBA,不宜完全采取归纳法,以案例分析替代理论梳理;而且要循序渐进,从单项性、教学型的案例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商业型的案例。这里的问题一是选择恰当的案例;二是教师自己要会分析、会引导;

c)角色模拟教学(Role-playing method)。这是一种针对那些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模拟教学法。具体运用时,教师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营销人员进行营销操作。例如:在讲过人员推销的有关理论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柜台推销”或者模拟“上门推销”活动,让学生扮演“营业员”或“推销员”,利用所学的推销技巧向“顾客”(由其他学生或教师扮演)推销商品(可以用具体商品,也可以用虚拟的商品)。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营销实践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角色扮演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3];

d)团队作业(Work-findings)。针对毕业后有直接就业取向的同学开展的企业调查或区域市场调查活动。因其结果是案例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演示,因此也将其归入课堂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了解某类药品每一品种的品名、价格、功能、主治、包装、剂型、日用量、生产厂家;每一品种在广州OTC市场的销售情况;此类药品中的各竞争产品的特点;此类药品中竞争实力最强的产品的营销策略。调查整理完毕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次的市场调查过程,向同学谈谈在调查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成功或失败事例,分析本类产品的销售品种及竞争情况;而且要根据调查,总结出作为一名药品营销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怎样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手段;

2.3 课外校内实践教育

a)以ERP为主的各种模拟实训。ERP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它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该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结构设计和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模拟团队为单位进行企业模拟运作实验。一般每个模拟企业团队由6-8人构成,每个实验班则由6个~8个模拟团队组成。各个团队一般设置CEO、CFO、市场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务。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在短短两天的训练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必须共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

b)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将企业家和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专业教师亲自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学生专业和外语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挑战杯比赛、英语讲演比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2.4 校外实践教育

一是顶岗形式的企业实习(Internships),二是“项目教学法”(Project-learning),该形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卫红教授率先实施,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1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a)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b)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头从事分工的各项工作,明确各位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c)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d)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操项目;e)企业进行打分和方案实际应用,并提出运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结果,从而又开始下一轮新的循环。比如《零售学》课程,可以把学生分为供应商筛选组、品类管理组、商场促销策划组和卖场生动化规划组等,让学生亲自担任零售商场的某个角色,从事实操性的工作,将所学理论贯穿运用其中。又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可以把学生分为战略策划组、产品线决策组、分销渠道设计组、广告策划组、促销策划组;每组学生在1个学期的时间内,一定要针对某个企业的实际问题,拿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策划方案,并在企业中试行或实施。此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达到了与企业互利互惠的效果[4]。

3 结语

我们相信,上述目标与做法切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没有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也没有时间序列的跟踪分析,因此上述结论还有待于实证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何芳,刘宝存,任洪舜.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5.

[2]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

[3]尹正江.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2-34.

市场化培养 篇10

1. 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主要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二是实现就业理想的能力;三是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某一项技能,而是各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思想、实践和应聘能力等。”[1]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为获得某一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包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中,专业知识能力是就业能力最根本的体现,是指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岗位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交际沟通、团队协作、表达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能有效并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就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获取。因而,就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并且可行。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能力。

(1)通用就业能力,通用就业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聘所有岗位都需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主要包括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处理与客户的人际关系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最重要的能力。同时,销售人员往往具有巨大压力,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抗压教育,而交际沟通是一种不错的抗压教育方式。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各团队成员各尽所能,并与其他成员协作,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使团队利益最大化,增强团队凝聚力,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条件之一。创新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能力,对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2)具体岗位的专业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研能力、销售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等。销售能力是一线销售人员最重要能力。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能根据顾客的形象、气质等因素调整营销方案;二是能和顾客顺畅沟通,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行业的就业形势决定了需加强就业能力培养。近年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经常换工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需要具备现代岗位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单一的专业技能,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对就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对营销人员能力需求错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门性人才,对学生通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动创新和学习能力不够。因此,需加强对就业能力的掌握,促使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高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强调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1. 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

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系统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了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只对核心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进行了改革,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结构与本科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这导致了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营销知识,比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营销,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营销,基本上没有教材涉及到。其次,不同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第三,课程比例不合理,公共课程比例过高,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第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不合理,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所占总学时比例至少要达到40%以上。然而,很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都低于这个比例,并且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导致实践教学情况很难统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计算结果可以达到40%以上,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少。

2.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从师资的学缘结构来看,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水平应当涉及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但很多教师缺乏市场营销专业所需地相关知识体系。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来看,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80%以上的教师没有在企业从事过相关工作,导致他们对真实的营销工作环境不了解,不能从真实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校企合作停留于形式,校内实训基地不满足要求。

有的学校与企业虽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到企业顶岗实训,而是到企业参观或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讲座。校企合作中,学校往往比较积极,但企业对此恰恰相反。企业的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而接纳实习生从短期来看往往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这导致了学生即使获得了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也无法真正达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学生顶岗实习过于分散,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比较落后,投入不足,很多实训基地只有几台电脑和几张椅子。

四、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的策略

就业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系统、长远的工程,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根据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比较广泛,根据调研,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集中在初级岗位,需经过几年后才能进入中层岗位。因此,初级就业岗位就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重心。“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培养内容,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摆在首要位置,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就业能力对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培养目标和方向符合企业要求,顺应社会发展需要。”[3]

2. 改革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因此,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加强职业礼仪与沟通、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将来掌握高一层的知识打下基础。按照必须、够用为原则开发特色课程,改变传统知识陈述方式,展现特色课程的简洁明了和实用的特征,用图表说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加强实践教学,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循序渐进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首先要加强礼仪、沟通、心理素质以及拓展等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气质、交际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其次,加强课程实践操作训练,把操作内容、考核等都纳入到教学计划;第三,营销专题实践,在完成专业课教学工作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弄清企业产品供需情况,为企业完成专题公关策划和营销策划等;第四,综合实训,即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完成调研报告和营销策划。

4.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到企业参观或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做讲座层面,要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实践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大量新鲜血液,帮助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因此,需提高教师的营销理论和实践经验。“派遣优秀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让教师熟悉企业管理或销售岗位上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4]在大三顶岗实习环节设立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进行监督。同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且理论知识深厚的优秀企业人员到教师队伍中来。总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就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目标和核心内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尽快找到方向和发展动力。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能力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师资水平不高以及校企合作停留于形式等诸多困境。为此,从培养目标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5):91-92.

[2]陈湘青,关秋燕.基于“就业+创业”双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5,(03):1-4.

[3]肖飞,敬丽华,黄远征.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85-187.

培养中国能源市场的多元化主体 篇11

中国能源发展的两大挑战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两大内外挑战,一是中国国内能源资源可保障中国基本的能源需求,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二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内对能源普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34.8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31.5亿吨标准煤,中国国内能源产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0.51%。中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其国内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到10%。从分项上看,中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有另外一种严峻的形势。2011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约为4.6亿吨,其中进口石油约2.89亿吨,出口石油约2822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6.8%;同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1340亿立方米,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1030.6亿立方米,进口量约31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存度为23.13%。这就是说,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和约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依赖国际市场。因此,石油天然气这两个能源资源严重的对外依赖,需要中国能源行业和中国国家宏观政策解决两个难题,一是供应保障,即如何从国际市场组织充足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中国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二是价格合理,中国消费者用得起,不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

解决挑战之道: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

中国能源行业目前基本上是国有大企业主导。客观上,国有大企业居主导地位的中国能源行业,在过去较好地解决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的难题,使一些诸如西气东输、核电站建设、特高压输电等大项目得以实施,并使中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国际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由于服务意识、市场反应、成本控制等内在短板,中国国有大企业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差异化服务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对能源行业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解决不断提升的对海外油气资源的依存,中国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保障中国海外油气供应安全。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对海外油气资源依存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增加中国国内油气资源供应,实现中国的能源独立。从美国近40年的努力和当前实际上看,一个大国要实现能源独立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要实现能源独立,从油气行业来说,一是要尽快扭转中国国内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长缓慢的局面,要加速培养和组建专业化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大企业,要让中国专业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企业专注于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二是要打破中国陆上油气生产停滞不前的局面,这需要进一步开放中国国内陆上油气勘探开发,培养出众多拥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中小企业,让这些中小企业成为中国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主体,从而尽快使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出现类似美国页岩气生产那样繁荣的局面。

为满足中国消费者对能源普遍服务的需求,能源行业需要千千万万个有差异化服务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从而也使得中国消费者拥有选择服务和服务供应商的可能。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应开放其国内能源市场,培养出数量众多的能源企业,这些能源企业既可以是国有的,也可以是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更应该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能源服务行业,通过多元的市场主体解决服务意识、市场反应和成本控制难题。

因此,解决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内外两大挑战,一方面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的开发、中国国内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核电站和长输管网电网等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更需要数量众多的能源企业提供有竞争性的、可选择的差异化能源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对能源普遍服务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中国的能源独立,必须要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国内能源资源,扭转中国国内油气生产停滞不前的局面。

为此,中国在培养多种所有制能源服务企业的同时,还可以剥离能源行业垄断大企业的中国国内业务,使其解体,变成众多能提供区域化能源服务的中小企业,满足能源服务需求差异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增强中国国内能源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保留并增强能源大企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业务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专业从事国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能源大项目建设工作。

用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破解能源价格困境

通常,电价、气价和油价会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一个国家宏观政策制定面临的诸多决策难题之一。

在中国,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电价、气价和油价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当然,如果中国电价、气价和油价真的要与国际接轨,其必要前提是中国消费者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应该与国际接轨。仅从能源行业的有关数据看,国际市场接轨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2011年,中国全社会累计用电量为4.69万亿千瓦时,电力供应中火电占72.5%,水电占21.8%,风电占4.5%,核电占1.1%,其他占0.1%。当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为34.2亿吨,净进口煤炭1.68亿吨,进口煤炭占全部煤炭消费的比例仅为4.9%。这就是说,中国电价主要由煤炭、水电价格决定,而煤炭、水电价格又是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不大。2011年,中国消费的天然气中,只有不到24%来源于国际市场,而消费的石油中则有56.8%由国际市场供应。这也就是说,在中国气价构成和决策因素中,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不应超过四分之一;而中国油价构成和决策因素中,中国国内资源的影响因素也应该占到约一半的比重。

当前,中国的发电企业、油气企业均以产品价格不到位产生亏损为由,要求涨价或要求国家补贴。事实上,导致当前这些问题和矛盾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大型能源企业通过产品价格将自己的服务质量提升、市场反应和成本控制等企业责任,转嫁给政府和全社会,而政府和社会大众又没有选择能源服务供应商的机会和可能。

反观当今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能源独立,能源产品的价格,尤其是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就是得益于其国内充分竞争的能源市场。因此,要破解能源价格困境,必须从改革当前中国能源行业的体制机制着手,培养更多的市场化主体,通过市场竞争,使中国能源产品的价格回归到与资源供应来源、中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水平。

市场化培养 篇12

市场营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最重要的是得有满足市场营销实践的能力。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脱节, 因此很多由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使得高校和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时代在发展, 开放的思想意识逐步促进着我国教育业的改革, 高校中的许多专业都开始实行新型教学模式, 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却依旧传统且封闭。在缺乏实践的条件下, 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坚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 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 安于现状并认为只要上完课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这样的情况, 不仅达不到高校课堂的要求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 更无法建立起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从而不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

(2) 市场营销学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型科学, 近些年才传播到我国, 目前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专业。它的基础知识、理论及研究方法都具有很强烈的实践性, 因此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时必须在满足一般学科教学规律的同时掌握好它的特殊规律, 在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但是由于很多教师自身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认识的不足, 导致了学校难以实现其教学目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而很多毕业生只能满足其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并不能满足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这就导致我国市场营销企业的人才极度缺乏。学校应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4) 由于受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传授书本上的内容, 忽视了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与启迪, 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创新及策划能力。这一问题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使得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也只会纸上谈兵。

二、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必要性

(1) 校企共同合作能够有效的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的结构矛盾性:虽然我国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总体还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状态, 但当中也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学习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结构矛盾性。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果校企进行合作, 那么企业就能为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 学校可以根据其要求来针对性教学, 给学生传授最有用最具价值的教学信息, 从而培养出满足市场营销企业的新应用型人才, 从而解决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结构矛盾性的问题。

(2) 校企共同合作能够强有力的促进高校教学改革: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方略, 学校与企业便能紧密的相联系, 形成一“利益共同体”, 双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想要的“利益”。学校为企业输送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企业的需求决定着学校教学的发展之路。

(3) 校企共同合作能够培养更多知识全面且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 除了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内容, 更应该让学生深入到市场营销的第一线, 在现实中体验与实践, 这不仅能使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还能让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 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基本方法

(1)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都具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知识但缺乏营销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的也大多是市场营销的书面知识, 由于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也导致学生存在同样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校方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相关的市场营销实践, 通过实践总结出实践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带给学生, 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市场营销的实践过程。

(2) 课程设置:除了师资团队的培养, 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当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漏洞, 那就是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 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太过空泛, 不能很好的给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传递最实用的专业信息。因此要弥补这一漏洞, 校企共同合作是一种好方法。

(3)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除去那些还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校, 另一部分高校也意识到了对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问题, 因此一些高校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的方法就是组建“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见习能力, 并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式教学。但这中方法毕竟只是通过软件来对实践进行模拟, 缺乏真实性, 不能从根本上去锻炼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通过校企共同合作。

(4) 加强科研交流:校企合作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加企业内部的实践研究和营销理论。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 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交流活动中, 学生还能快速的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并随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理念等。

(5) 人才的评判:长期以来, 学校都根据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对人才进行单方面的评判, 这种评判方式因没有结合实际所以不够科学,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依然是校企合作。企业因有足够的营销实践经验所以知道自身需要何种素质的人才, 并将这一信息反映给学校, 学校由此来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判标准, 从多方面角度考虑彻底打破以往单一的评判标准。

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构建双赢利益机制:当前我国许多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 通常学校都是主动方, 而企业则是被动方, 这种状况会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分歧。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利益取向和目的不一样, 学校通常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而企业更多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必须构建合理的双赢利益机制, 从经济补偿及人才共享等方面着手, 以提高双方的积极性, 最终使这项合作持续的良心发展下去。

(2) 应注重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在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 应及时进行绩效评价, 如果没有, 那么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就得不到保证。缺少绩效评价就表示缺少效益的评判标准, 那么在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这就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

总结:

由上述可见, 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并满足当代企业对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应大力推广并实行这一合作方式, 培养更多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方法及途径[J].企业导报, 2011, (16) :126-126.[1]王敏.浅谈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方法及途径[J].企业导报, 2011, (16) :126-126.

[2]冯伟林.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7, (12) :97-98.[2]冯伟林.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7, (12) :97-98.

[3]吴俊杰.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 :112-113[3]吴俊杰.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 :112-113

上一篇:背景重建下一篇:监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