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化(精选12篇)
经济市场化 篇1
摘要:殡葬业的暴利和殡葬管理的混乱, 已经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已经不适应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殡葬行业现状和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寻找我国殡葬行业的市场化之路。
关键词:殡葬,市场化,产业化,市场监管
一、问题提出
殡葬, 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民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 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殡葬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和不同阶层人物的追求及向往[1]。
殡葬业的暴利和殡葬行业管理的混乱, 极大程度地阻碍了殡葬行业的发展, 已经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已经不适应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殡葬行业现状和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寻找我国殡葬行业的市场化之路[2]。
二、殡葬行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众殡葬需求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 中国原本并不健全的殡葬服务体系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殡葬改革顺利进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政府的监管措施缺乏执行效力
虽然制定了很多法律文件, 但存在着执行效力较低, 缺乏强制性, 相关制度不配套, 可操作性较差。我国的市场监管脱胎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受不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影响和约束, 殡葬市场实行多部门共同监管, 例如, 在殡葬建设用地方面, 需要国土资源部门的合作; 在殡葬环境保护方面, 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的合作;在殡葬卫生防疫方面, 需要卫生部门的合作;在殡葬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方面, 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监管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 同时存在监管过度和“踢皮球”式的监管真空地带, 严重制约了殡葬市场的健康发展。
2、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数殡仪馆利用率低, 长期使用不符合安全质量要求的殡葬设备, 致使殡葬活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了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行。
3、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不规范操作空间大
我国的殡葬行业到目前为止发展相对不成熟, 民政事业单位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形成市场垄断, 从而降低了殡葬行业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 造成殡葬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意识。殡葬事业单位非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费用开支过多和人财物的浪费, 不健全的投资约束机制、低水平的设计、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 造成殡葬机构高能耗、低负荷、运营成本高和经济效益低。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 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 文化层次不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下三点: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对进入殡葬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 二是殡葬行业的教育机制相对滞后, 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渠道, 并且对已有的从业人员缺乏培训和再教育, 使得已有从业人员无法更新知识, 提高工作技能;三是殡葬事业单位冗员现象严重, 且处于垄断地位, 缺乏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激励机制, 致使员工服务态度恶劣, 服务水平低下。
殡葬机构大多在管理机制上实现自收自支, 强化了殡葬行业的盈利性。然而, 受市场环境和殡葬事业单位本身的局限性, 多数殡葬事业单位对自身功能的定位不清, 供给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质量效益不高, 市场竞争意识和理念薄弱, 导致市场份额日益萎缩;经营管理思想陈旧, 从业人员缺乏应由的诚信与热情, 甚至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 政府设立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阻挡进入者, 形成地方保护政策, 客观上不利于殡葬行业的发展。
三、推进殡葬经济市场化的建议
殡葬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事业,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实践表明:在殡葬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不仅不会降低公民福祉, 反而提高了市场竞争态势, 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造福民众, 使得企业效益与消费者利益共同增长。美国的殡葬经营主体具有多样性, 个人、合伙和商业机构都可以参与经营, 其中以私营企业居多, 只要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可以与当事人签订殡葬服务合同 [3]。在很多先进的西方国家, 政府都不参与殡葬企业的运营。实现殡葬行业的市场化才能解决我国殡葬管理中的一切问题我国立法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垄断的姿态, 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问题的存在导致殡葬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消灭殡葬行业的垄断现象, 打破地域分割市场的局面, 建立殡葬服务业充分竞争的大市场, 是殡葬改革的必然趋势[4]。
1、引入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经营。实现殡葬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就不得不要建立社会化的投资机制, 允许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经营,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而缩小完善殡葬行业的管理, 提高殡葬行业的服务水平。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强化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
3、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市场监管机制, 维护殡葬服务市场的竞争秩序,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 建立殡葬服务行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推动殡葬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内在要求。
4、尽快健全殡葬行业组织, 确定行业协会的非政府性质, 改变地方行业协会的行政地位。如此, 殡葬行业协会按照法律和章程, 广泛吸纳殡葬企业加入协会, 从而履行行业自律、监督评荐、服务与维权等职能, 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西胜.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J].东岳论丛, 2001 (2) :75-77
[2]辛广.我国殡葬管理中政府执行力研究[D].燕山大学, 2010
[3]黄莺.基于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殡葬服务特许经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4]汤庆园.殡葬用地集约利用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经济市场化 篇2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0-09-17浏览次数: 237
1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以使正确的方案、规划得到贯彻落实;无论是推进经济改革还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有一个中央和地方配合行动的问题需要解决。我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1984年参加过上海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近15年来又一直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教书。作为“半个上海人”,我欣喜地研读了《财经》杂志社对上海市市长韩正的访谈稿。
我之所以感到欣喜,是因为韩正市长清晰地回答了许多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而又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这表明上海市党政领导对问题症结有切实的把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我这里所说的重大问题,首先是指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自从浦东开发以来,上海一直以高强度的投资支撑了超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近年来全国GDP增长的排头兵。对于上海的“起飞奇迹”,国内外赞誉之声占有主要地位。
但在国内经济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对这种被有些人称为“起吊机经济”支撑的高速度断言不可持续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对于这一争议,韩正市长的答案十分明确:“从国家角度讲,一个地方如此高的投资密度,是非常不科学的。从地方来说,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也是不可持续的”;“上海还可能保持10%、20%的增长吗?不可能的。”“一句话,上海转型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了。”另外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是上海国有企业高比重和所谓“大政府、小市场、没有企业家”到底是优势还是缺点。对此,韩正市长也有清楚的回答:上海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
他说,在政府改革方面,“上海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改革方向一定是开放的市场化重组。”“除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和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基础设施外,都要加快推进市场化”;“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基本模式是证券化,通过整体上市把国有企业变成公众企业。特别要打破现有‘集团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体制„„把集团公司的资
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不能注入的就剥离出来”。“国有企业要改革,民营企业要有发展,外资企业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上海经济才能保持活力。”
韩正市长的这番讲话使我们感到,上海市领导的用推进市场化改革来保证经济转型成功的意向,很值得期待。
当然,根据最近这些年的经验,正确确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具体问题。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才能落实为具体行动。
例如,上海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向,历来都有“四个中心”“退二进三”“做强制造业”等不同的说法,看来仍然有待深入讨论和做出准确的厘定。上海市由于幅员广阔,现在包含的产业众多,产业发展方向的厘定就更费考量。在我看来,要厘清这个问题,有一点可能需要明确: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化总是和专业化相伴而行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因为各具特点,它们的空间分布也有不同要求。
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业由于相关行业门类繁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因而需要聚集在大城市中才能降低交易成本;而制造业由于内部关系紧密,而与其他行业间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因此同行业的制造企业往往在中小城市集聚,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同专业人才的集聚度,便利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上海目前规模巨大、行业众多的实际情况而言,产业门类过于单一恐怕是不现实的。为了发挥上海作为大城市的优势,提高其整体效率,也许需要改变目前这种把服务业企业和各种制造业企业混在一起散落在规模巨大的市区中的状态,形成组合式大都会的格局:服务业集中于中心城区,适合于在上海发展的不同制造业连同员工居住区则集聚在各具特色的周边小城市(或者叫卫星城)中。到底如何确定,也就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充分地进行讨论。
其次,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使正确的方案、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改革已经进入必须攻坚的深水区,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会遇到来自“左”的意识形态或权贵既得利益的障碍,以及官僚主义惰性的阻力。
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障碍阻力,采取实际行动推进改革,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会变成一纸空文,大众也会感到失望。例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上,2006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各地区也根据同样的精神制定了本地的规划;但是,现在看来大部分地方的规划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在即将进入“十二五”的今天,规划方案的落实问题就更加值得引起注意。
与此不同,据上海市国资委召开的“2010年行业收缩调整半工作会议”透露,上海计划在三年内将国资涉及的行业由原来的79个减少到54个。目前,全系统已完成六个行业的整体退出工作,涉及企业40户,资产32.77亿元。今后行业收缩调整工作要进一步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三项工作结合。这种认真执行1997年中共“十五大”和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所有制结构的战略部署的工作态度,很值得提倡。
最后,无论是推进经济改革还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有一个中央和地方配合行动的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韩正市长讲到的国有经济的开放式市场化重组、国有集团公司转变为公众公司、要素价格市场化、恢复民间商会自治组织性质等改革,都涉及到全国性的立法和政策,不是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所能决定的,只有在中央授权或直接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用改革来清除制度障碍,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好的想法才能付诸实施和取得成功。
浅议我国经济市场化 篇3
关键词:经济市场化;政府干预;制度产品;主体创造性。
一、市场化的必然性
中国历代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所以自然经济有深厚的根基。如果生产只为自己而很少或者不为交换进行,则必定是分散的而且水平低。中国是一个大国,长期以来主动或被动的只在内部进行生产和交换。相比较而言,西方小国林立,特别在早期城邦国家更多,如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这些国家面积小、资源不全,迫使它们必然进行对外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就相对薄弱,从而允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国在明朝末年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很快被扼杀了。中国虽然提出了要建立市场经济并列出了一个时间表,但事实表明,这条路走得很艰难。当今发达国家没有那一个不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反之,不发达国家都是不实行市场经济或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国家。
表面看来,美国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背后隐藏的是市场制度。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后,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也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火车头。1991年后,美国进入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新经济的萌芽显然不是靠政府慧眼识英雄才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中千千万万的脑袋相互碰撞的结果。生产力朝前发展是必然的,但它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如工业革命时以蒸汽机为标志,接下来是以电气为标志)却不能预知。如果没有市场制度、没有每个人对需求的不断追求,而是寄希望于一种力量去引导经济中的全体人民,除非这种力量是先知,具有神的意识,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阻,但遗憾的是除了虚无的神,我们在现实中尚未发现谁具有这种力量。
1947年,战后的西德由于价格管制和无所不在的政府管理,市场机制陷入了瘫痪,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但1948年,由于政府从控制下脱身,让市场机制重新有效的运转起来,生产和消费立即高涨,从而带来了经济奇迹。市场生产看似混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解决了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等问题,它能把我们所需的食物生产出来、运送到合适的地点、以可口的形式到达我们的餐桌上,它决定了至今最大的计算机也无力涉及的成千上百万未知变量和关系的问题,没有人去设计市场但它却相当好的发挥着作用,因此,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指出“市场体系有一定秩序,它行得通。”所以,只有市场制度才能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中有条不紊的组织生产,而不会出现苏联时那样的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到了今天,如果忽视市场的功能,还是习惯于人为的去调整产业结构,很可能会越调越乱。
中国在短短的20年间,如果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要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恐怕也是痴人说梦了。今后,我们要走向富强,离开了市场经济也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虽然最初是由西方进行实践的,但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组织生产的最好方式,中国当然应该大力推行。
二、市场化进程中的挑战
中国一向也讲究国家重于集体、集体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因此亚洲经验在中国尤其受欢迎。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显示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仍有致命的弱点:市场制度不完善。许多人庆幸中国躲过了这场危机,总结的原因是资本市场未开放,政府调控有力,这话是对的,但中国正面临着开放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从长远看来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阻挡的,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而使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停滞不前,一有风吹草动就依赖政府的调控,顾得了这时,但以后怎么办?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市场制度不完善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有人从中吸取的教训不是想方设法的完善我们的市场,而是把刚刚启动的市场化又退回去的话,我们就可能因福得祸。
好政府确实很重要,但如果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都依靠一小撮政府精英来安排,其效果还是值得担忧的。历史是由无数的合力在相互冲突中形成的(恩格斯),没有千千万万的脑袋相互碰撞,而是靠一种具有先知的力量把所有人的努力都拧起来朝一个方向走,方向对头,则幸哉;如果方向不对,则真是大灾难。历史要朝前走是客观的,同样,由千千万万的人参与的生产力要朝前走也是客观的。在经济发展中,如果忽视了市场参与者的创造力,而靠政府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来安排或干预生产,这不是以一小部分脑袋的思考来代替整个社会的思考么?一个政府无论如何的好,其能力终归有限,何况政府要做的事很多呢?我们既然找到了市场这种制度,则生产方面的事最好交给市场去做,交给市场中千千万万的参与者去做,政府该集中精力去把其它事情做好。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机制作用越充分的地方,经济也越发达;市场机制作用越充分的部门,竞争力也越强。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承认特权的,那些害怕市场化的人,有的是担心失去了自己的特权。旧体制受背后利益动机的驱使会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改变陈旧的观念,在改革的外衣掩盖下,旧体制也会不停的复制自身。所以,只有把那些不该存在行政垄断的部门放到市场经济中去锤炼一番,才能使它们脱胎换骨,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和人民的利益。
三、市场化的推进
一个社会如果行政垄断盛行,则市场的作用将局限在很小的范围,甚至会不断的扼杀市场的活力。中国有悠久的封建历史,封建等级在制度上虽然已经消灭了,但事实表明,封建思想这个幽灵仍不停的徘徊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由此产生的特权思想仍很流行,特权的存在其实排斥公平的竞争,这是中国构建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或者是我们在许多方面徒有市场经济的外衣而缺乏其实质的原因之一。再次是充分发挥每个主体的创造性,不要用一些政策来窒息市场的活力。市场制度推动着经济不断朝前发展,永恒不变的政策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前进。
在中国的市场化中,一个灵活的有适应性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但近代却迅速衰弱了,究其原因,保守封闭的制度是第一罪魁祸首。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是压制和奴役人的,任何可能的创新,包括市场制度方面的萌芽,在强大的封建专制面前都会被扼杀。欧洲的中世纪同样是死气沉沉的,基督教会统治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从思想上解放欧洲,资本主义也很难发展起来。市场经济显然需要灵活多变的制度,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否则就会失去它自身的活力。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应首先解决制度如何市场化的问题。真正的经济制度应由市场的参与者来进行创造和选择,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好的制度不一定能进入均衡状态,进入均衡状态的制度不一定就是好的,所以政府应对市场中产生的各种制度进行甄别,即对好的制度进行认可而不是绞尽脑汁去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
因此,政府其实还应该为市场经济做各种善后服务: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充分和交易成本的问题,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解决各种外部性的问题等。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国家干预主义不能讲没效果,可是如果它泛滥起来,则对经济终将产生不良影响。
经济市场化 篇4
一、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观点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在他们看来, 公有制、非商品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位一体, 是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
二、西方学者的观点
西方学者冯.米塞斯提出: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 在没有自由市场的前提下, 从逻辑上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的。因为西方学者的基本命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由于私有产权的消灭, 就不会有真正独立的企业, 而市场机制是以独立的私有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协调方式。既然没有独立的私有产权和企业, 从而就不会有合理的市场机制, 进而也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哈耶克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中说道:高度集中的, 否定竞争市场机制的中央计划经济, 限制了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动力, 因而对于充分灵活地满足丰富和多变的社会需求来说, 集中决策必然是低效率的。而社会主义学者兰格等人则认为,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虽然由于私有制的不复存在而不会有自由竞争的市场, 没有市场活动的真正主体, 即独立的企业。在那里, 基本的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 不存在企业独立的产权和独立的利益;价格由中央部门规定, 但这种计划价格的决定过程是根据对市场的模拟、经反复试验实现的。因而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可以取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中国学者的观点
中国学者胡永明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取决于公有产权实现形式本身的改革。市场机制协调资源配置之所以有效, 就在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自动地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 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必须是企业的决策权独立和利益独立, 否则, 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而独立的决策权和独立的利益又是由独立的产权决定和制约的, 是独立的产权派生出来的。产权独立意味着企业可以自由地支配资产, 自由地转让、出售资产和享受资产收益。产权独立是企业决策权独立和利益独立的基础, 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的产权, 就不可能有真正独立的企业决策权和独立的利益, 而产权独立所决定的企业决策权独立和利益独立又是市场主体形式从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这里应该明确的是, 产权独立并不是意味着就是私有企业中的私有产权。私有企业也无疑是产权独立、自负盈亏的, 从而很自然地形成了市场竞争机制。胡永明认为, 私有产权只是产权独立的一种形式, 在公有制条件下, 通过公有产权实现形式的改革, 同样可以实现企业产权的独立。现代西方的公司制度中财产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借鉴。在现代公司制度中, 企业法人并不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 但它却掌握了企业的产权, 可以自主支配和转移资产。国有制企业也可以按照最终所有权和法人产权分离、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建立独立的法人产权制度, 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在企业之间建立起竞争机制。企业独立的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 使公有制与市场机制衔接起来, 找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 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的问题。
四、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情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社会经济学的影响, 人们总是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把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不可兼容的两极, 认为, 计划机制, 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调控机制, 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机制则只是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调节作用, 以弥补计划机制的功能欠缺, 目的在于使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其实,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 无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单一的计划调节或单一的市场机制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协调运行问题。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有市场, 从世界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 没有哪一个国家实行完全市场调节的经济或纯粹由计划调节的经济, 都存在着两者在某种程度或某种形式上的结合。
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的实践, 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论述, 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 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分别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至今,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完善,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并非不可兼容的。我国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正趋于和谐发展。
五、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处在特定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若要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 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看, 一方面, 纯粹的公有制和统制经济是根本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科学规律的, 政府权力和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难以避免腐败和经济绩效低下情形的出现, 它确实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不适合资源集约化使用的需要, 不能满足人类个性解放和创造力充分释放的要求;另一方面, 只要谈到以公有制为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政府对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偏袒与或多或少的行政干预以及对其它经济形式的限制, 进而导致公有制强权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到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再者,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实质上也采取了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承认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格局存在的局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一国的经济运行已经远远地越出了国内市场的范围, 国际大市场已经成为各国多种经济形式竞争与发展的平台, 那种封闭式的、狭隘的经济运行模式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唾弃, 而且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定位必须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 清除那种陈旧的与经济发展格格不入的传统理念, 促进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与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 必须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实际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 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统治经济的方式, 使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市场环境公平化, 以利于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与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市场来展开, 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体需要通过市场来满足。
(二) 严格规范政府的行为
建立市场经济, 改变旧式行政统制经济模式的关键是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各种经济形式的关系问题。政府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经济运行过程, 国家必须对各类市场主体给于平等的国民待遇, 允许公有制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以平等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按市场法则自由进入和退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对于一个真正的完全市场化的国家而言, 在充分实现资本高度社会化的时期, 只有那种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竞争力强大的经济实体才可能生存下去, 而政府则根据市场规律导引经济实体的投资行为和生产行为, 显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和投资行为来显示国家对经济实体的服务和调节关系, 在第二次分配过程中政府尤其应该发挥对收入均等化的促进作用, 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力争促成公平和效率的相对平衡, 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科学合谐平衡的发展。
(三) 规范公有制与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问题上, 政府应该持一种公平的态度, 既要尊重市场运行法则, 鼓励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共同发展, 而不是根据政治偏好有倾向、有偏见地保护或限制哪一种经济形式。又要防止政府官员运用其所掌握的利益分配权以及对社会的政治影响力来干预经济, 避免政治官僚与企业主管 (部分公有资产和私有资本的代理人) 通过相互勾结而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过程来盘剥经济资本。
(四) 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
国有企业一度作为国家行政权力附属物的现实状况存在了很久, 国有企业内部确实缺乏制度的制衡与约束机制, 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及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经济实体, 具有创造性和竞争力。一是要在确立企业产权、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彻底分离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改革, 实行以股份制经济为代表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不断强化公有经济的所有权强度约束力, 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按照科学方案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造, 使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包容性、多样性, 并进行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 使公有制和先进的技术, 管理方式、组织方式、优良的制度结合在一起,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加大对侵害国有资产行为的惩处力度, 对那些侵权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以增强公有资产的绝对排斥力。
参考文献
[1]金雪军.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萨谬尔森.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5]周小川.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健康发展[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林业经济市场化意义及措施论文 篇5
1林业市场化进程中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林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住房、人们的健康、粮食的供给及能源的使用等方面,林业的发展能够提供诸多的便利。所以,林业经济已经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中成为了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林业,重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工作,同时也加强了对林业技术发展的资金投入,使林业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1.2林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源储存库,其能够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氧气,这一方法与一些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节能减排方法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还能够有效调节气候的变化情况,控制水土流失,并在防风固沙及蓄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加快林业的经济发展,还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对维护社会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林业市场化进程中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2.1加大各相关要素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资金的投入、劳动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及土地等,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充足的资金是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投资。所以,要想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化融资渠道,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其次,现阶段虽然我国林业占据了较大的国土面积,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受交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此工作,因此出现了林业劳动力少的现象。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林业事业的宣传力度,弘扬不怕吃苦的精神;国家还应提高偏远地区林业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解决林业技术人员生活上的问题,使林业技术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林业事业中,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再次,凡是国家扶持的产业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有较快的发展,所以国家对林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林业的稳步发展。此外,国家还应积极培养相关的林业技术人才,为林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土地,只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才能够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林业来说,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林地面积的大小。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退耕还林相关政策的宣传,让林业经济的发展深入人心。
2.2在林业经济发展中融入科学技术
在任一行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对这一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率,并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培养耐受性较强的优良树种,并在种植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来加强管理,从而提升森林的覆盖率。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林业的管理工作,实现智能化管理模式,从而减轻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此外,在林业管理中,防火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森林发生火灾时,如果单纯依靠人力去灭火,是很难解决火灾安全隐患的。对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智能监测手段及远程监控手段等来对森林火灾隐患进行有效的监测,这样既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林业的经济增长。
2.3将林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经济市场化 篇6
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存在形式是否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应该怎样走?这些疑问也许能从“王坡现象”中找到些许启示性的答案。
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坡)不仅创造了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跨地区不跨所有制、立足国有体制建立新型机制、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还成功化解了地方财政无力投资建设大型煤矿的窘境,成为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的典型案例。
一个尴尬的“乌金梦”
山西省泽州县地处被称为“山西煤都”的山西晋城市。煤炭一直是该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曾经一个时期,由于煤矿的管理混乱,该县无序开采比较严重,全县小煤窑最多的时候达到350多座。
但是,这种简易的小煤矿规模小、投资少、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很低,而且安全隐患极大,并时有事故发生。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争抢,许多小煤矿随意调价、恶性竞争,造成煤炭市场一片混乱,在煤炭价格跌至谷底时,有人曾用煤来铺路,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小煤矿的诸多弊病,泽州县下决心整合资源:在关闭小煤窑的同时建立一座大矿——王坡煤矿,拟建规模为年产60万吨。
1996年,山西省计委对王坡煤矿批复立项。1997年9月12日,王坡煤矿正式开工建设,然而建矿所需的2.4亿元资金对于泽州县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在只建了20米井巷之后,曾经风光的“煤老大”就被资金束缚了手脚,王坡处于下马、停工、待资状态。
1998年,国家出台了关井压产、关闭五小企业的政策,山西省也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开展了新的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并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对煤矿关小上大,实行集团化发展战略。于是,王坡幸运地被保留下来。
同年底,王坡煤矿恢复施工。此时,这个国有大矿的账面上只有5000元钱,负债却高达500多万,先期的资金投入成为制约王坡发展的瓶颈。
三方合作的建矿模式
2002年2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王显政在和中国煤炭科学总院院长王金华的一次谈话中提出:能否用煤科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山西搞几个试点,一方面为山西煤矿的改造提升树立几个样板,另一方面可以使煤科总院的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山西成为煤科总院的试验基地,实现双赢。
对此,煤科总院非常重视,并很快进行了试点选择,晋城的无烟煤基地、临汾的焦煤基地和塑州的动力煤基地成为煤科总院的初选地。
此时的王坡矿经过几年发展已步入正轨。但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制约王坡的瓶颈仍未打破: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其资金来源靠政府,年产60万吨、先期2.4亿元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并不发达的泽州县来说着实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如果只是靠传统的基建模式、三边工程、采煤技术,要想把王坡做成有着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大型现代煤矿简直难如登天,更不用说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经过诸多曲折,煤科总院的山西试点最终选定王坡煤矿,并由煤科总院引入上市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入。这一合作伙伴的引入成为王坡启动的最有力推动者。天地科技是煤科总院下属的上市公司,以矿山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化、煤炭洗选设备开发、煤炭高效生产技术服务等为主营业务,资金实力雄厚。而这些也正是王坡煤矿最急需的。
通过三方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组建新的煤矿公司。最终,煤科总院以现金出资2500万元,占21.93%,天地科技以现金出资4500万元,占总股本的39.48%,泽州县资产管理局以净资产4399万元出资,占总股本的38.59%,三方以股份制形式组建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
在煤科总院方面,院里拿出资本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是建院以来的第一次,而跟一个县级煤矿的这种合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否克服诸多不利因素成功发展,使自己的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为自己的科研提供实践基础还是个未知数。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地科技是煤科总院的下属上市国有企业,国资股比例高达65%,投资决策的对错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而在泽州方面,力行改革的县领导更是压力重重,首先是有人认为北京的资本进入,泽州县的资源就有被“瓜分”的危险;另外,因涉及资源企业,其中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官商勾结、中饱私囊、出卖资源”等就成了部分人冠于改革者的顺理成章的罪名。
但是如果任由泽州的资源自然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王坡的抗风险能力可想而知。在舆论的浪尖上,王坡的发展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也是衡量这次改革的刚性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合作三方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创新。这是三家纯粹的国有单位,改制并未改变国有性质。由三方成立公司董事会,聘任经理层,董事会负责制定各种规则制度与发展规划,经理层负责经营。三方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投资方负责的经营管理层,则受三方监督。
新王坡的“掘煤”速度
2002年11月21日,三方合作开发王坡井田煤炭的股东协议正式签订,同年12月30日,“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在山西省工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金为11399万元。
如此“国有”性质的三方合作,效果如何,这种创新型的公有联营能否达成各方所愿?
创新的股份构成是三个国有企业合作基础,而创新的理念也成就了天地王坡的企业未来发展。在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公司董事会就以构建长期有效的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目标,制定了涉及人事、财务、行政、安全、物资供应、销售、技术、工程建设等十几个方面的详细的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三方针对公司由原来的粗放型小作坊式煤矿向科学型现代化矿井的转变的实际情况,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联笔牵制的签字制度,加强资金控制;工程建设方面,严格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无事故;物资供应上严格招标采购和比质比价采购制度;用人等方面坚持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和绩效考核方法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在薪酬分配上,坚持“以人论价”、“以岗论价”、“以才论价”、“以效论价”的合理、公平原则。
与此同时的是王坡煤矿规划的转变,在确定煤科总院和天地科技入股之后,仅追加投资1亿元,王坡的煤炭年产规模就由原来的60万吨调整到150万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投资还增大了煤矿的产量;另外,凭借煤科总院的优势,王坡在技术装备和开采方式上,采用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实行一井一面,掘进采用综合机械化掘进,锚喷支护新技术,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瓦斯抽放系统;并且在辅助配套上,王坡煤矿还建造了一座年能力达150万吨的选煤厂和铁路专运线,建设总投资为3.9亿元。
到2004年4月,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王坡煤矿的采煤工作面就开始出煤,而且日最高产量达到6000多吨,这个成绩让一直以传统方式采煤的泽州人们彻底领略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新王坡的速度;2005年王坡煤矿的铁路专用线也顺利开通,洗煤厂也实现投运行和出效益的可喜成绩。
王坡在超速发展,而将王坡打造成为国内地方煤矿现代化样板矿也一直是山西省、煤科总院的合作初衷。凭借煤科总院和天地科技的雄厚资金支持,以及煤科总院的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最高水平的技术支持,王坡的样板矿很快就树立了起来。
截止2005年底,王坡煤矿已完成工程投资65487.06万元,占总概算的95.34%,生产原煤108万吨,掘进总进尺完成10318.5米,销售煤炭105万吨,销售收入3.62亿元,实现利润8977余万元。
评论
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胆探索
★文/《小康》理论部李继凯
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是否与市场经济存在矛盾?地方国有企业,尤其是资源型地方国有企业怎样改革?山西天地煤业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山西王坡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股东中,中国煤炭科学总院既是一个科研单位,也是国资委直属的大型企业之一;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国资股的比例高达65%,国有成分很明显,且隶属于煤科总院这样一个国有企业;泽州县国资委的国有性质更不用说,这种跨地区国有资本市场化的合作,可以有效化解国有资本管理中受行政、资源等方面限制的问题,在广大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在县级地方煤矿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据了解,运用类似模式,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功运作了包括“彬县模式”在内的多个成功案例,出任天地王坡董事长的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便是这些案例的操盘高手。
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的改制案例中,更多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一种优势联合、强强多赢的局面。中国煤炭科学总院在煤炭行业科技研发的权威优势与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推广、设备供应、技术手段、资金雄厚、管理人才等优势和山西泽州县丰富的地域资源,形成了“三强”聚一强的格局,因此带来“王坡现象”的形成。
“王坡现象”不仅创造了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跨地区不跨所有制、国有体制创建市场机制的成功经验,还成功化解了地方财政无力投资建设大型煤矿的窘境,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尤其是地方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篇7
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将会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条件。
1.1 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分析
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通过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在海外的上市, 已经初步具备了条件, 而贷款利率的浮动。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来对贷款定价, 债券市场也有专门的市场风险评级, 各种理财产品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等一系列的发展为我国监管机构在利率风险的管理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银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 引导银行业市场、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水平。沿海城市的同业拆借Shibor基准利率基本成熟, 现如今已经成为金融交易的基准。另外一方面对于政府在2015年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这样不但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 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的问题, 并且逐步放开了对外币利率品种的管理,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
1.2 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联系
从需求结构来看, 我国每年最终消费率和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很低, 所以我国不仅是消费大国, 而且还是人口大国, 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投资的程度也比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拥有较高国民储蓄的国家, 这也是我国保持经济增长较快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消费需求, 则成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投资需求的发展速度快于消费需求, 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失衡、消费率过低, 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来“稀释”过剩的产能, 而这也会引起经济风险的扩散和转移。从消费倾向来看:利率在进行平稳缓慢的变动时对于消费者倾向没有太多的影响, 反而言之, 却对实际的储蓄量有很大的影响, 经典学派认为:即使提高了利率减少的一定是实际总储蓄量, 虽然调高利率可以使人们进行更多储蓄, 这样会妨碍到投资所以说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益率有密切的联系。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 所以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甚至还会调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来看, 国家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呈递减状态, 政府应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全面化解产能过剩, 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我国鼓励外资融入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程度上也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我国, 这种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增加就业、拉动经济的内增长。从现阶段来看, 我国2015年上半年CPI多个月在1.2%到1.5%区间内小幅波动, 就业好于预期目标。但是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不断深化, 我国经济将会针对形势变化准确调整, 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促进结构调整, 通过拓展需求形成稳定的经增长。
2 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具有渐进式特征。我国的利率管理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虽然一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长期发展看来, 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许多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存款限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是贫富差距大, 房产泡沫已经接近极限, 第三产业走势低迷, 随着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出现, 出现了金融抑制程度高、经济金融化程度低的现象, 金融资产结构不能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率市场化中还存在短期利率产品不足等问题。对于银行来说, 由于银行有存款上限的限制, 所以在最近十几年中, 我国经历了多个实际为负利率的时期, 这对于我国消费的增长, 甚至经济结构的发展的转型都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此期间, 我国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券等在内的债券在一、二级资本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 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票据转贴等在内的货币市场, 同时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以最近几年来, 银行存款流失, 贷款和存款相比压力增加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居民的财富配置行为在不断改变, 银行不得不以理财产品等表外高收益率产品吸引存款。这也说明,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社会其他领域的需求, 更是来自于银行本身的内在需求。其次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制度极度缺乏应有的地位, 利率既不是储蓄收入来源的主要的对象。也不是投资者分割的杠杆, 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确, 预算的软约束是投资无利率弹性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利率管理权限高度集中, 储蓄、投资对利率弹性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
2.2 经济结构中出现的货币问题
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 面临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 利率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推进利率改革时, 必须同步推进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形势的改革, 在资本供应充足的情况下, 我国的存款利率也是相当高的。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时, 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势的改革必须要同步进行, 伴随着2014年我国经济的下滑,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应当适当放缓改革的步伐, 而且改革是主要的两点难点, 一是我国是高速发展的国家, 高度重视发展资金需求量较大, 贷款需求很强, 如果利率上调, 贷款利率提高又会对经济有影响;二是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由于地方干部换得快, 地方融资平台的“软约束”的问题比较突出。在2015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取得7%的增长成果,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消费中近几个月都出现了好转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有弹性, 从操作层面来看, 利率市场化使得外汇干预的有效性下降, 我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 政策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较多, 但外汇的不断流入货币当局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由此产生的流动性。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是大规模央行票据的发行对国外利率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是中美利差持续为负增加了冲销干预成本。
2.3 应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结构相适宜
国有企业经营实际上还没有走出困境。基于国有企业在经济转轨期的特殊地位, 作为公有经济的主体, 国有企业既是国有资产的载体, 又是大部分产业工人就业的承受者。因此, 改革的决策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持谨慎的态度, 这就让国有企业承担起有损效率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 许多的国有企业经营已经非常困难, 在经济上已经没有继续经营下去的能力, 选择退出市场或者接受破产已经是最适合经济合理性的出路, 大量的微利或亏损国有企业的生存依靠国家, 通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实施救助和补贴性金融的支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来说将是致命性的打击。从海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历来看, 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在一定时期内必定升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货币资金的有限性决定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升高是不可避免的。利率水平的升高, 虽然有利于货币资金流向效益好、收益高的企业和行业, 同时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同时又加大了投资成本, 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 这样就会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利率水平的升高, 可能引起国际逐利资本的超量涌入, 会对人民币构成升值压力, 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 抑制出口或导致出口增幅下滑, 从而给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利率水平的提高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 居民的消费与储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储蓄与利率正相关, 消费与利率负相关。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的下调不是很敏感, 这就导致了利率的下调不能相应地减少储蓄和增加这一问题的存在。
2.4 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十分严重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信贷投向的决定权和信贷的定价权等。商业银行经营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下, 必然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作为信贷投向。而大量企业存在失去信贷支持的危机;二是国有企业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在低利率管制的条件下,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以补贴性金融支持, 利率市场化之后, 由于利率水平的升高, 亏损的企业在财务状况上更是变的严峻, 生存都将会难以为继, 在经营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也将有可能陷入财务困难的危机中。如果国有企业没有合理的退出通道, 国有企业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进行。
3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结构的对策
3.1 从银行改革中发展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银行行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但为参与者创造新的商业环境, 也向银行的赢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将加速影响银行行业间的优胜劣汰, 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二,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银行业的结构将会变得更加集中。第三, 形成竞争机制, 促使银行从单一的只靠利息差转变为收入的多元化, 提升银行的长期营利能力, 改革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金融改革, 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定价机制转移给市场, 在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 也将可能对储户资金的安全保证造成影响, 为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美国、法国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都建立了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的功能是通过国家保险机构向面临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援助, 也可以向破产银行的储户提供一定限度的补偿。
3.2 发挥利率作为经济杠杆作用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新常态“, 要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总量。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 社会信用的出现, 极大程度上为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初级阶段, 全社会对社会信用的服务相对有限, 在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限制发展信用体系, 控制社会信用量的发展也可以使市场经济的转型起到关键作用。逐步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为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型, 首先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 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金融, 促进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价格政策的最大化, 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 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价格监管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 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谨慎使用利率市场化等的金融工具。我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将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而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将会扩大央行对资金的使用, 将进一步侧重市场需求, 实现资金平衡, 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货币增速处于较高的水平, 不能放开脚步追随其他国家的脚步, 要谨慎使用金融工具进行调节, 从而使得经济稳步发展。从国际经验中, 为有效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存贷款机制所建立的利率市场化。
3.3 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应从居民、金融市场、企业、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加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 提升国有企业对利率的弹性,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改革消费支出体制、使其市场化, 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个体微观基础, 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见解宏观调控, 减少行政干预, 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一个标志是利率市场化, 它不但可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强居民的金融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选择, 加强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从而打破垄断。我国现阶段处于转型的经济环境中, 我国将会打破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 从国际市场来看, 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将迫使银行提高自生的市场化效率, 国内市场中, 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的选择, 利率进一步提升的提升刺激资本的流入, 冲销成本逐步上涨。
4 总结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利率的升高对需求扩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制度的改革。一是加强央行的整体调控的能力, 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使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 完全有能力运用相应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货币供应量, 在社会经济的可承受的限度内控制利率水平;二是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 消除不合适的投资壁垒, 提高社会投资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三是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而塑造成为消费需求的动力;四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使居民自愿消费。
参考文献
[1]黄湃.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若干经济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4) .
[2]王虹.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新思路[J].学理论, 2013, (9) .
[3]余胤.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J].我国统计, 2006, (5) .
[4]胡开春, 张华.论转型经济结构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 篇8
关于经济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学者们都在努力地进行探索, 虽然学术界众说纷纭, 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但是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弄清楚的。我认为主要包括:经济学的概念、经济规律、经济体制、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哲学这门学科主要围绕市场经济展开, 其中, 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有了尤为突出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哲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并且引出了许多新的、前沿的研究课题。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
综上所述, 研究经济哲学首先要找出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 然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 才能将二者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地向前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关系, 总体来说, 就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研究表明, 哲学研究离不开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哲学, 哲学原理依赖于经济学, 经济学又受到哲学思想的指导。
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发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第一次把经济学和哲学结合起来, 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关系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列宁也是从哲学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把经济作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把哲学作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方法。再到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实质都是将经济学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上这些哲学家的理论不但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 也丰富了哲学理论, 既从哲学高度深入分析经济活动, 又从经济理论中探讨哲学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也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哲学研究也应该聚焦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市场经济与哲学互相依存, 经济发展的好坏, 不仅是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关系, 同时还与经济哲学对市场经济的指导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求哲学工作者要有市场经济观念,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密切关注市场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还要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哲学反思, 指导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关系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 经济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所以一切哲学研究应当扎根于经济学之中。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所以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三研究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意义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需要经济哲学提供一般思想上的指导, 再结合我们上述两者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积极开展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研究, 对经济理论和哲学理论的改革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的哲学同政治关系密切, 但是与经济关系较为疏远,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哲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工作, 市场经济不能轻视唯物论和辩证法。现阶段,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全面实现现代化, 哲学研究也需要深入扎实地进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搞好经济建设, 不仅要抓住经济的发展规律, 还需要哲学在思想上的指导。经济活动需要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认识价值可以在经济活动中转化为经济价值。
几十年的实践经验都在证明一个真理:凡是重大的经济决策, 如果离开了哲学的正确指导, 不但不可能成功, 还会导致失败。缺少哲学指导的经济学, 其科学性是不能保证的, 是值得怀疑的。同样, 没有哲学理论指导的企业, 也不可能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所以现代经济的工作者们应该用哲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善于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论作指导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它不但要求哲学提供思想上一般的指导和支持, 而且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在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确立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正处于萌芽时期, 需要我们用心经营, 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哲学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性, 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特征、功能、现实形态发展趋势, 还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进行决策分析,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做指导性的见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哲学问题, 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地位, 在管理体制上的统分, 在市场主体间的竞争与协作, 在内外关系上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 还要研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分配关系的问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的问题。
总之, 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问题, 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一个新的前沿课题。在当今中国, 能否正确并且妥善处理好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难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 我们的学者们务必加强对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研究, 尽早把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哲学、市场经济哲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的系列学科建立起来, 并尽快把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黄卓炎, 彭正穗, 李格非, 朱刚.试论经济哲学及其对象和特点[J].中央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86 (3)
[2]刘学义, 于静华.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J].甘肃理论学刊, 1995 (6)
[3]朱高鹏.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篇9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 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变量, 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从古至今, 对于利率的存在是否合理以及应否被管制的讨论就一直在进行。世界利率市场化改革潮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得到相似的结论:即, 发展经济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利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转变利率管制政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一些年, 但我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上还停留在初始阶段, 没有涉及根本性的改革。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我们来说, 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 此时探讨利率市场化问题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管理的弊端
这几年我国金融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仍滞后于经济领域里的其它行业部门的改革, 这是因为在我国, 现行的利率体制是管制型的利率政策, 即利率由央行这一主管部门确定, 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按照央行规定的利率执行。这一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分析如下:
(1) 利率集中管制体制影响了国内资金的最优利用, 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地位
利率的管制使国有银行出现了存在大量闲置资金头寸却无法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现象, 与此同时, 一些外资银行可以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以较低成本将国有银行吸收的存款借为已用, 再将这部分存款借贷给那些需要资金的企业。这就会使国有银行在贷款这一竟争业务中处于劣势。
(2) 利率的设定不够合理, 不能正确的反应市场的真实利率
一方面, 我国规定, 利率是由市场上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加一定的基点数构成。由于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相对固定, 不能真正的反应国债的收益, 且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市场机制来反应长期的利率预期, 这样就不能够公允反应的市场利率。另一方面, 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管理体制缺乏约束力, 央行的调控程度不足, 银行同业间拆借市场交易内容不够丰富。这就导致了利率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能够正确反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
(3) 违反市场效率原则, 违背市场公平的原则
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内, 大多进行利率管制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能以较低的资本成本获得资金, 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济, 但由于利率是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 对资金有超额的需求。通常,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这一情况时, 就只能采用信用配给的方式实现, 但这很难符合市场效率原则, 也不符合市场公平的原则。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阻碍了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的发展,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
2. 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说, 一个国家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之下才能实现。对我国来说, 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来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方面。如何增加利率的灵敏度和可调性, 增强利率的市场功能, 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
(1) 对企业的要求
如果企业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法人类型, 这样企业就会具有明确的风险机制, 企业就能对利率的变动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可调性, 而企业对利率的预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预期, 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因此, 在我国, 要使利率市场化, 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当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 就能够合理预期市场动态, 并能抵御一定风险, 使其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 商业银行的改变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要求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的改变。首先, 要使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应该要有一定的利率自主权。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利率由市场资金的供求所决定, 只有这样资金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银行业的公平竞争能够促使银行增强风险意识, 强化经营管理, 拓展业务范围, 从而促使其高速发展。
(3) 金融监管的完善
可以预期,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一些波动。健全金融监管可以维护金融系统正常的秩序。这就要求央行要放弃对金融市场交易的直接干预。此外, 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并且对各金融部门进行监督, 尤其是强化对银行系统的监管, 以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得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如何有效的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在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 全方位的进行。
1. 逐步形成市场化相关行为主体
市场化的行为主体, 包括企业, 政府和银行三方, 即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政府成为一个行为很规范的高效的政府;商业银行治理的结构和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能对利率变动做出积极反应。从而使资金价格有效的约束资金的需求者, 进而让资金的提供者能够定价。其次,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这就要求迅速发展直接融资, 扩大货币市场的容量, 提高货币市场弹性, 并且增加交易产品的种类及数量, 支持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2. 减少行政干预和民间资金融通限制
政府的利率管制人为的干预阻碍了经济发展, 表现为部分资金配置受到了政府的行政干预, 银行方面并不能有效的监管、充分地利用该部分资金, 导致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等额资金创造的价值比正规金融市场上等额资金创造的价值多, 正规金融市场受到压制。因此政府应该要停止对资金配置的行政干预。
3. 打造新型银企关系
在利率管制时政策影响下, 银行在竞争性的分配资金的时侯只有选择风险最小的企业, 这是以借款人的品质优劣为判断的。借款人的品质是根据借款人过去的财务报表情况、信用的等级高低、违约情况的多少等外部信息辨别的, 这显然是不精确的。银行还必须更多地取得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或者与特定的投资项目有关的内部信息清楚借款人的品质。为此, 银行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这种监督是银行作为潜在的贷款人, 为取得与特定借贷决策相关的各种信息或者作为现实的债权人为保障其自身利益为目的而采取的“监督”, 这种“监督”能够弥补信息的不完备的缺陷和防止道德风险。同时, 如果中央银行建立和完善金融宏观决策所需的信息系统, 就能做好运用利率政策为调控经济的物质准备。
4. 理顺利率与经济增长间的传导机制
“利率→储蓄→经济增长”、“利率→消费→经济增长”和“利率→投资→经济增长”的机制是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核心。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储蓄、消费、投资和实际利率的变化趋势变得平稳, 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利。在短期, 利率的提高对消费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应该要逐步理顺利率与消费的长期作用机制。同时我国利率软约束依旧存在, 使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 政策的效果与政府初衷发生偏离。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理顺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由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是国家相关部门放松或者放弃对利率的控制, 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能否更有效的理顺利率机制, 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 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经济增长,金融抑制,金融约束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萨奇.利率市场化与高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 1996.
[3]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 1999 (3) .
[4]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世界经济, 2001.
[5]陈海明, 段进东, 贾宏刚.我国农村实际利率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及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01) .
[6]韩俊才, 何友玉, 张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六省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6 (5) .
经济市场化 篇10
一、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一) 金融市场化理论概念
金融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深化过程, 它不仅是指一国的金融结构的变化, 即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相对规模的变化, 同时也应包括一国金融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即一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金融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效率机制等方面的建立与健全。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和进程而言, 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水平和进程无疑是较滞后的。表现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成本过高, 金融资产状况不良, 金融风险较大。金融市场化水平低, 大大限制了我国金融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 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具体而言表现为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融资证券化三大特点。
(二) 经济增长理论概念
经济增长包括技术进步以及人均有效资本的平稳上升, 人均实物资本与人均人力资本是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人均实物资本增长的情况下, 人均人力资本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增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而经济发展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句话主要说明经济增长是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并且以技术进步为前提。
(三) 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论述
金融市场化将会加速资金向股市分流, 并对上市公司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货币市场。这两个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取决于资金在不同市场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比较。但由于利率没有放开, 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相对固定, 缺乏市场化的资金投资收益的比较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两个市场的资金互相流动。与此同时, 金融市场化将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 促进了会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各金融机构的竞争透明度加强,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 采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和金融创新, 更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二、我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股票市场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增长, 但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并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股票的指数、市价总值、实际筹资额以及实际交易额能够从某种侧面反映出我国金融的发展程度。而根据上述的假设与变量可以推出股票市场发展的两组指标, 即股票市场的相关性与股票市场的成长态势,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本文选取了我国1993年至2013年期间的我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DPI指标, 另一方面, 对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DPR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知道, 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是单向度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长期与短期的详细分析。
(二)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假设我国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是单向度的, 即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债券市场无明显作用, 而债券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性与债券市场成长的人均生产总值指标DPI进行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 对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DPR进行研究, 根据与债券市场相关的BBR、BIR、BBRN、BBRE以及债券市场年债券余额相关率和债券市场年发行额相关率等指标, 对债券市场的稳定性及水平变化进行检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 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相互作用。
(三) 我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根据假设与变量的分析手段, 可以将中国信贷市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机分析, 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分析我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标DPR以及经济增长指标DPI, 根据有效性测算来判定两者内部的关联性, 并在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信贷市场的运作情况作出实际调查。用SUE可以反映出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情况, SCD是表示信贷市场实际贷款交易的规模, 而PCR则表示我国人均国模指标基础上的信贷市场变化, 并以此为前提性手段对DPI、DPR、以及SCD进行拆分检验, 通过百分比来测算其内在关联度。经过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和统计之后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不够明显, 即我国信贷市场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联度。
三、我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分析
(一) 我国金融市场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尚且存在诸多问题, 在金融市场方面的表现主要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发展不协调, 在我国的信贷、债券以及股票等方面尤其存在此类问题, 这些因素与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上述因素的发展速度, 由此导致的我国信贷市场长时间的大幅度下降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等, 总体表现为我国经济总体的不断增长与信贷机构效率的大幅下降。这种现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中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我国的人均收入情况以及信贷、股票等投资类理财模块的增长。
(二)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过于单一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美国开始对通货膨胀现象进行控制, 与此同时, 大幅度降低失业率,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所运用的经济手段较为多元, 从产品结构到产业结构, 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外, 对传统手工业与高科技工厂运作之间的有效性探究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大因素。因此可以推断出利用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可以使得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过于单一,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相关的机制设置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入点, 无论是信贷市场还是股票市场, 都受到政府的计划和主导, 而没有自由的生长空间。
(三) 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模式主要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为主, 两者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导向而有序发展, 但是从总体来看,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尚且处于一种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在2009年和2013年, 我国非国有企业的短期贷款额在总贷款额中的比重分别为8.2%和5.4%, 从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额明显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其中乡镇企业、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属于非国有企业, 但是由于这类企业的贷款程序相对国有企业来说较为复杂, 而且融资难度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这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四、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协调度的策略研究
(一) 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程度, 首先应该对金融自由化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这一理念时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龙和爱德华·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7], 而且是基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进行相关的林理论阐述。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就必须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这类金融改革重视利率与汇率的宽松管制, 减少国内市场对外资的以来, 能够有效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 合理运用政策
政策运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合理运用政策是一项有利于平衡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效手段。首先应该尽快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企业制度管理也应该被纳入正轨;其次是应该丰富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种类, 拓宽投资选择类型和投资者的准入范围, 在此基础上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另外, 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也是一项必要的措施, 改革金融市场的市场监管格局有利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最后, 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最后, 要不断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形成全面的金融市场体系。
(三) 坚持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坚持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较好较快发展的长远机制。其中利率、汇率和国债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市场指标, 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市场信号, 形成市场化的利率汇率水平和国债收益率曲线, 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具有深远意义。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持汇率稳定的成本, 也能够相应地增加中国国内的货币供给。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也是实现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线, 要尽快建成调节市场组合、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 以期更好地体现市场信息, 及时、准确地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建构, 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与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有机的关联, 与此同时对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和债券市场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理论探究。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发展轨迹是一个从政府向民间放权的过程,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我国的信贷市场也会随之扩大, 而与此相应的股票与债券的市场灵活度也会随之增长。因此, 我国金融市场的总体趋势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 但是金融市场化与金融机构市场化之间的发展并不同步, 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我国金融机制改革在相关领域遭遇瓶颈。本文主要是对我国金融市场在市场化过程中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方面还存在研究盲区, 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对这个因素加以分析研究, 以期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较大的理论突破。
参考文献
[1]Guiso, L., P Sapienza, L.Zingales."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NBER working paper, No.8922.2002
[2]Allen Franklin, Jun Qianb, Meijun Qian.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
[3]金雪军, 朱建芳.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的实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9 (04)
[4]雷宏.金融发展指数构建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评价[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6)
[5]李大垒.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 (08)
[6]季伟杰, 翟伟峰, 郑安安.基于金融资源论的金融产业集聚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 (03)
[7]王重润, 崔寅生.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河北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0 (11)
[8]王婷.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研究——基于2000~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10 (10)
经济市场化 篇11
吴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大意是说,改革开放之初,他和其他一些有志于改革的经济学人,都以为只要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中国的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后来的情况却表明,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了。事实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固已略具规模,但是腐败、不公和社会失范等现象也日益严重。放眼世界,中国其实不算是特例。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少,真正成功的事例却不多。这些让吴先生认识到,有“好的市场经济”,也有“坏的市场经济”,“法治的市场经济”才是好的市场经济,我们努力的方向,便是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
对于吴先生指出的种种问题,还有他关于这些问题所做的分析,相信许多人会有同感。不过总的来说,这些议论和主张更多是为我们提示了思考的方向,要切实地把握这些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这里,我谨就吴先生文章中的几个关键词做一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吴先生和读者诸君。
先说“好的市场经济”。特别提出所谓好的市场经济,以区别于“坏的市场经济”,意在提示人们注意到市场经济的多样性或者复杂性。而以“好的”或者“坏的”这样的形容词对一个事物加以区分,也会有一种修辞学上的效果。这些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在认识上可能有简单化之嫌,且容易造成误导。比如,“好的市场经济”这种说法,可能会让人以为有一种市场经济是没有毛病的,有问题的是“坏的市场经济”,这就好比当初人们以为有问题的是计划经济,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是“好的市场经济”代替“市场经济”,成了解决问题的不二良方。这又可能妨碍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有限性。其实,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垄断、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腐败、压迫、不公等等,正如吴先生经常强调指出的那样,并非由市场经济本身所产生,相反,它们恰是因为市场化改革中途为既得利益者所“劫持”,市场经济原则无法真正落实所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出路便不是走回头路,而是继续改革,完成市场化改革大业。事实上,吴先生自己也意识到市场经济的这种两分法不甚确切,“因为这容易使人误以为重商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子类”(192页)。
通常,说一个事物是好的或者坏的,可能包含两种不同含义。它可以指事物本身,也可以指事物的结果。一个符合其规定性的事物是“好的”,一个其结果对我们有利的事物也会被认为是“好的”。这两种“好的”含义并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有真假之分。比如,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有名无实的“市场经济”,也可以设想一种残缺不全的“市场经济”,还可以设想一种扭曲的“市场经济”。这些经济秩序不符合一般理解的市场经济的规定性,不能发挥期待中的市场经济应有的效用,因此也不宜被叫做市场经济。把它们叫做“坏的”市场经济,意思是说,它们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当然,“坏的市场经济”在第二种意义上也是“坏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大众在承受种种不利之外,也没有得到市场经济的好处。但是问题在于,真实意义上“好的”市场经济所产生的结果,对社会来说也不都是好的。换言之,“好的市场经济”也会产生种种我们所不欲的结果。人们熟知的所谓市场失灵,还有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考虑,符合市场经济规定性的经济秩序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表现形式?反过来,“坏的市场经济”所指的那些经济秩序,是不是就不是市场经济?从非市场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是一个过程,这中间有没有一个确定的点或者界线,供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带”,在这个“带”上分布着不同的市场经济形态,它们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相结合,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那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分析市场经济,又如何为之命名?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更准确的概念,更精致的理论和方法。那么,“法治的市场经济”是不是一个更恰当的表述?“法治的”比“好的”有什么不同,它改变了什么,增减了什么?
从单讲市场经济,到强调法治的市场经济,隐含了一个认识上的发展,即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有条件的;市场经济不能自足,而须配合以其他制度。从历史上看,市场的存在以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及其支配权为前提,市场经济必须在特定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方能够顺利运行,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最低限度的法治是市场经济规定性的一部分。不过,法治的问题,法律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其实都比这里所讲的更为复杂。
吴先生多处讲到法治,下面这段话比较集中地表明了他的法治观:
现代的法治是用一套符合公认基本正义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动。第一是规范政府的行为,第二是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这套法律规范之下,各就其位,既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又不至于相互侵权,弄得天下大乱。
现代法治的核心部分是要有一套法律体系,要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一切人的行为不服从任何其他权威,只服从法律。但是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法制要求法律符合公认的基本正义。比如不能侵犯他人的产权,规则要透明,要使人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规则不能追溯既往等等。……这些最重要的准则应该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宪法之中,使宪法符合这些公认的基本正义。这些公认的基本正义首先规范政府的行为和保护人们的基本权利。有了这么一套建立在公认正义基础之上的法律(所谓“善法”)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执法。执法问题的核心是司法独立。……[执法]还牵涉到社会的其他一些力量,比如,民间社会的非政府组织(NGOs)。……此外,大众传媒业负担着监督规则执行的责任。(264-265页)
吴先生的法治观,比许多法学家的法治概念更加丰富,尤其是他提到的民间社会和大众传媒对于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思想。不過,这段表述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内容。首先是“善法”的概念。
“善法”的构词方式与“好的市场经济”相同,其简单化特征及其结果亦近之。但这二者又有很大区别,此源于“市场”和“法”性质上的不同。法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因此其本身可以有善恶良窳之分。问题是,历来关于善法的讨论,多源于哲学、宗教、道德,人言言殊,不易取得一致,以致有人认为这类讨论混淆了法治的真意。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非善法之治。这样的法治并不意味着对法律无所要求。相反,法治若成为可能,必须满足若干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就包括吴先生列举的那些,如法律须公开、透明、稳定、前后一致、不溯及既往以及司法独立、所有人包括政府都必须服从法律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满足了这些条件的法律视为善法,但是这里的“善”,是形式的或曰程序性的,不涉实体规范。如此理解的法治,可以满足吴先生对于法治的期待,即“法律规范之下,各就其位,既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又不至于相互侵权,弄得天下大乱”。
不过,吴先生的“善法”还包括“不能侵犯他人的产权”,这就不是程序性的,而涉及到实体规范。这表明,程序性的法治有其边界。如果一个社会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保护产权自然要被奉为法律上的原则。同样,一个社会若以民主、人权为基本价值,法律也必须奉行同样的原则。但无论是市场经济原则,还是民主与人权的价值,它们都不是法治的内容本身,也不是有无法治的判准。它们是特定法治的目标,是特定法律想要保护和实现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和目标通常被写入宪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也不是普通的法律。宪法既有法律的一面,又有非法律的一面。前者可以被形式化而纳入法治框架,后者则开启了通向哲学、宗教、道德、政治之路。从概念上说,不但宪政与法治并非一事,民主政治和人权同法治也不是一回事。因此,讨论市场经济、法治、民主、宪政、人权这些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厘清不同的价值、制度及其相互关系,考虑各种制度的性质和成就它们的条件,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寻找最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
涉及法治的另一个问题,与前面关于市场形态的问题类似,但可能更具相关性。与市场经济相比,法治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其具体形态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异也更大。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化,改变了十九世纪的法治形态。这种改变也许令一个十九世纪的人认为法治已经荡然无存,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多半不会得出这种结论,不过他们可能用同样怀疑的眼光去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法治过程。这里显然存在一个制度发展的空间,其中,政策、原则、规则、行政权、裁判权、自由裁量、监管、政治、效能、合法性、法律意识等要素可以有不同的组合,这些不同组合都可以被称作法治。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更缺少有价值的研究。
最后讨论一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另一重含义。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品和服务的自愿交换,这里,进入交换的是所谓私人物品,它们区别于由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后者就包括法律与秩序。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市场经济的存续和运行,必须以一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为前提。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治是市场经济规定性的一部分。这是狭义的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不过,法治的市场经济论题还常常包含一层更强的含义,那就是认为法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强调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互动和关联,是一个深厚的传统。古典时期的思想家里面,把这个论题发挥到极致的是马克斯·韦伯。他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基于多种原因的聚合,其中,形式理性化的法律不可或缺。这种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模式,正好满足了资本主义所涉及的高度复杂的经济活动对于可预测性的要求,使得市场的参与者能够放手规划其未来。在晚近的新制度经济学里面,韦伯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格拉斯·诺斯通过其比较经济史研究发现,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的完备程度,是解释历史上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这里,诺斯的重点是法律执行的可预见性,而不是法律的形式理性特征,但他也像韦伯一样认为,一套具有高度可预测性的制度安排,差不多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法治,是资本主义或者市场经济得以繁盛发达的前提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间流行的法治与市场经济话语正滥觞于此。
对法律与发展理论的反思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出自东亚的发展经验。一个是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个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前述法律与发展理论似乎不能很好地解释东亚国家与地区成功的经验。在这方面,中国案例就很典型。虽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法律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经济改革,但实际上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却不是法律,而毋宁是政策和各种非正式制度。就是在法律产生作用的地方,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往往不是一般法治论者所想象的那种。尤为吊诡的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条件之下,中国的改革屡屡以突破现行法律规则和正式制度为契机而展开,这更增加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上面两个问题没有逃脱吴先生的注意,相反,它们都是吴先生“法治的市场经济”论题的检讨对象。关于非正式制度,吴先生指出,社区关系、商会组织、同乡会组织等不适应现代商业交易,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合约履行。因为发达的市场交易形态具有非人格化特征,要求第三方执法,由法院来保障合同的执行。而中国的市场交易形态尚处于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的过渡中。至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曰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更是吴先生反复检讨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乱象丛生多因政府职能不合理所致。政策随意性大,政府掌握大量经济资源,任意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官员的行为缺乏规范和约束,这一切极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最终可能导致中国走上“权贵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一途。吴先生着墨甚多且视之为中国社会大患的另一种现象,即经济上的既得利益者与政治上的权势者联手,压制竞争,阻挠改革,其实也是“权贵资本主义”的一大特色。
在上面两种情况下,引入法治概念都是必要的。法治可以被用来支持非人格化的现代市场交易,更可以被用来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透明和预见性高的制度环境。不过,如果不是以教条方式理解社会现实,我们仍然可以也应当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思考现有的理论,并且创造性地去构想我们的未来。
经济市场化 篇12
前段时间因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自2016年5月6日上映以来,豆瓣评分8.4分的高口碑却只有每日1%左右的低排片,以至于出品人方励下跪以争取排片。梳理近几年的电影,小成本电影占大多数,主演一定是卖点,再略施点营销手段,粉丝们自觉掏腰包。而相对于国内精心制作的影片,叫好不叫座时有发生。《爸爸去哪儿》400多万元的小投资,创造了7亿元的票房收入,真人秀节目中积累的“萌娃”粉贡献巨大。在“粉丝经济”的浪潮下,不得不承认人气就是票房,粉丝们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导演对演员的选择。
现代社会诞生了众多传播媒介,但人们长期都以“见不见报”来评判消息是否具有公信力。近些年,报纸面临与新媒体的较量,总体略占下风,但其中也有盛有衰:党报本身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其品牌影响力和可信度越来越高,所以发行连续多年都稳步增长,如《湖北日报》《辽宁日报》;而市场化的报纸,受它的传播方式局限,逐渐脱离了现阶段人群的行为习惯,亏损率较高。
2 失粉对于市场化报纸的冲击
在《2014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节选)》中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数463.9亿份,较2013年减少18.5亿份,降低3.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减少78.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减少11.2亿元,降低12.8%。46家报刊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降低1%、利润总额降低16%,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情况相比2013年增加2家,有17家[2]。
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断崖式”下滑的广告收入
互联网时代,传统盈利模式被逐渐瓦解:信息传播道也占据着半壁江山,有好的内容,传播途径不正确,报纸也卖不出去,只能呈现死循环。所以近年来,作为报纸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广告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2)。例如地方类新闻,之前都会在晚报、都市报之类的报纸上刊登消息,但是有了“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的微博,充分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速度秒杀一切纸媒。
此外,下滑的表现不仅反映在单个报社的广告收入上,在整个媒体广告市场中,报纸广告所占得份额也在减少,可谓是报纸行业广告整体下滑。在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CTR)[3]。
市场化报纸传递的信息不像党报带有方向性,而是贴近于大众、能迅速实现其新闻价值的身边事。在此环境下呈现的事实是,受众人群中的潜力人群(只要会使用网络的人),大都已经习惯通过订阅号、App、网页等互联网方式浏览资讯等信息,而后这类人群滚雪球般的带动很多有条件的报纸读者间接加入。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变了,再将一份崭新的、即使是他很感兴趣报纸放在面前,他也会觉得信息量很小。当了多年的“粉丝”,而现在正好有一个平台能让读者体验“被粉”的机会。网络既免费又自由,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人们既是受者也是传者:网络平台为之前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报纸读者,保留其获取各种信息的权利,同时为赋予其及时发表意见的福利。无名小卒成为意见领袖,大批认同自己观点的粉丝让其在虚拟环境中获得了名誉和威望。这种体验,是报纸无法给予的。另一方面,未受互联网洗礼的一代人逐渐老龄化,新生的一代人又是伴随网络的熏陶长大,没有新鲜粉丝的补给,市场化报纸怎么活下去?
由此看来,粉丝的力量对于这种市场化的传统报纸是显而易见,不容小觑的。
3 视新媒体为“突破口”,助推集粉
3.1 把握第一批粉丝
不少报纸在现阶段都运营了公众号,但在推广方面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第一批入驻粉丝从哪里来?最好的答案来自于另一个疑问:是否应当取消纸媒,采取文化知识全数字化来迎合时代发展。纸媒这种内容工整规范,知识搭载丰富的载体就是传媒第一批读者的“入口”。这个概念就是,假设我们有一份晚报,日发行量10万,那么明天购买我们纸媒的读者,就是我们移动端线上平台的第一批入驻读者。不完全依赖于成本高昂的广告和线下活动,实现低成本、热启动。而随着新媒体面市,逐渐转向浏览PC端的一部分读者,则是转向我们自有平台的第二批入驻读者来源。
3.2 变同质化内容为个性化推送
对于新闻类信息,在网络的世界里好像并没有给与它什么优势。以前哪家报纸最先去到现场新闻则最先出来,读者优先阅读的选择权则仅限于这一家;如今一条新闻出来我们可以接收到从各大网站、客户端上弹出的新闻。但是点进去一看,大都转载同一家媒体的新闻。如《兰州晨报》和《西部商报》,在2012年8月份就有18天将同一新闻事件、同一篇报道作为头版头条或次头条[4]。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到受众面前,给受众以视觉审美愉悦感。那么针对用户体验习惯,可将其分为“文字控”(喜欢各式字体的人)、“图片控”(喜欢欣赏名家作品的人)“视频控”(喜欢看看书法名家背后的故事的人)……在后期推送时更容易精准定位,快速集粉。
3.3 衍生资源情感引导产生“粉丝经济”
纸媒作为最先接触终端用户的产品,是我们收集第一批终端用户的根本。在加快转型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将纸质版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移动终端这类新媒体平台上,更要针对报纸自身特色产生相应内容:如果报纸是标题型,那么线上应当为背景展开、同比推荐、图片音视频资源;如果报纸是故事型、连载型,那么线上应当为第二结局、下期部分内容、本期内容中有冲突、值得争论的点的展开,通过情感引导用户进入其中之后,继而可以进行衍生产品的销售。由此形成一套“信息+互动+服务”的理想模式。
综上,若想要通过粉丝效应带来粉丝经济,必须有一个较好的“粉丝”群体来打地基,有资本才能用新型材料来建筑(开发新的平台渠道),从而提高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增加“粉丝”的粘度、夯实“粉丝”群),实现圈子回流。对于市场化的报纸来说,“马太效应”下如此良性循环,发挥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粉丝经济”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2]魏玉山,张晓斌,赵彦华,等.2014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节选)[J].出版发行研究,2015(9):5-9.
[3]周志懿.忧:报业徘徊在十字路口[J].传媒,2009(11):8.
[4]陶莹.谁创造了我们的新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J].金田(励志),2012(8):237.
【经济市场化】推荐阅读:
利率市场化经济思考07-17
市场经济与企业经济06-09
经济市场05-18
体育经济市场09-24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09-26
市场经济条件07-14
市场经济贸易05-28
市场经济规律06-05
区域市场经济06-12
《科技经济市场》征稿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