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精选12篇)
市场经济发展 篇1
摘要:在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 主要的核心业务就是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以营销为依据, 在各种活动上都需要服务于营销工作, 只有满足了营销的需求, 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做好电力市场营销, 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营销的创新, 积极应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创新精神, 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进步和发展。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市场,营销
在新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 电力企业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竞争加剧, 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不断的加强服务意识, 开拓营销渠道, 加强创新议会, 不断对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极大的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 当前电力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1.1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全国范围的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发展从主要受投资能力制约转为受需求增长制约。据测算, 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到60%。国内市场环境为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国城市电网、农村电网正在实施改造与建设, 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电力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整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有力地支持电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2 劣势
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电力需求市场变化也呈现以下特点, 从而促进了电力企业的营销创新。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对电力需求市场的影响增强, 电力需求增长地区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显现, 电力价格对电力需求市场的影响日益突出。用户对电能质量和用电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挑战
当前我国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对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较大挑战, 尤其是在居民生活领域电力与天然气、煤气等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现行的电价制度源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尚没有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的自我发展。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
2.1 观念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加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 就要对电力市场营销进行不断的创新, 而在创新的过程中, 首先要先对观念进行创新, 打破既有的传统观念, 电力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认清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思想观念要尽可能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计划用电转变为电力营销, 围绕电力营销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并且要不断对电力营销进行创新。在服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积极而热情的进行服务工作, 摆脱过去的旧工作作风, 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以推动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电力企业在最近几年推出了供电服务承诺制度, 这一制度的提出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提出的承诺内容来看, 其还不能够做到一年一更新的状态, 如果其能够一年更新一部分, 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来进行内容的更新和细化, 将会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我国部分电力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风险, 制定了相关的风险承包责任制, 在风险问题上予以保障, 签订风险责任状, 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2.2 组织创新
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 以及市场的需求, 来进行融合, 对电力企业内部进行自我调整, 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 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 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专门的停送电协调办公室, 将停送电的各个相关部门有效的连接起来,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 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对客户的生产淡季以及节假日进行统筹考虑, 在保证电力企业供电营销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 加大对夜间供电作业的开发力度和控制力度, 寻找带点作业新途径, 从而找出新方法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创新, 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是要对地哪里企业的各种控制手段以及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 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同时对营销的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可以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全面控制。在目前的市、县电力企业中采用信息管理的模式, 同时在利用电子信息化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理, 从而使得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更加的顺利。其二是推进网络电子付费方式, 方便客户交费和用电。还要大力推广高精度、长寿命、多功能并具有有效防止智能窃电功能的电表, 以遏制窃电歪风屡禁不止的势头。有条件的电力企业可通过系统的电厂监控功能, 可以及时下达和监视地方电厂的发电功率曲线, 实现发电功率曲线的定值管理。
2.4 服务创新
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客户排忧解难, 要真正做到一切为客户着想, 让客户感到用电的方便、可靠、快捷、清洁、安全。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勤于走到客户中去了解用电情况, 做好用电咨询、普及用电安全知识等工作。营销人员在大客户提出用电申请后, 主动上门服务, 帮助客户算经济账, 为客户提供合理、经济的供电方案, 同时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个性化需求将愈来愈突出, 电力业务也同样应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不断为用户提供个性服务。
3 结论
综上所述, 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电力营销, 电力营销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电力企业发展的快慢, 同时电力影响工作的质量也对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 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创新精神, 不断的对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从而加大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 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学军, 刘建安, 白起翔电力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2]杜松怀, 温步赢, 蒋传文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3]王超, 王杜春论我国电力营销的现状与策略[J].商业经济, 2007, (7) :61-62.
[4]马占国电力市场下的调度运营[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2, (6) :59-61.
市场经济发展 篇2
看不同的营销时代,看不同的经济变化,基本营销趋势的发展理念,在广告的不断发展迅速的尝到的是广告的甜头,花费大量的广告推广资金,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企业从而进入了官僚组织阶段,真实的让人感到营销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的。在起步的同时开始的就是网络营销完善战略,而唯一停在营销中的旧经济,确实我们草根,在广告管理、市场推广管理和定价管理,缺少电话推销和呼叫中心管理、数据库营销和数据库开发、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从销售的第一天开始是推广活动的开始,心得营销技能不必的公关的营销理念,比如事件,组人,零售,客户合伙,品牌树立,体验营销新的局面,也包括在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了。
但是确实行之有效。现在他常说的则是“拥抱网络,不只是一个网页”,
要拥抱网络,而不只是给出一个网页,意味着拥有一个网页并不表示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网页只是网络营销的基础,我将在后面介绍网络营销真正重要的因素。营销手段必须要满足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当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营销手段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只是自己去消费,现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消费者对商品进行评价的空间,可以与别人一起分享消费体验。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和它的这些作用,产品会越来越好,互联网会成为一种驱动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的力量。
交换数据和交易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心理记录数据(活动、兴趣、意见等)以及联络背景数据等都是我们要着重收集的客户信息。有些就是注重了这些客户信息得到数据的方式,有些网址特别设立了网页,如果你想知道某些内容必须要注册,以此可以获取详细的客户资料。有的新形式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措施了。细分的客户群,最后就是将产品信息传递,客户利益以及客户收益率,将推广资金从概括性的广告中转移到更加直接的推广活动中,用新的方式建立品牌,向电子化和无纸化方向发展,与雇员、顾客、供应商及分销商结成战略伙伴。也将是最好的经济措施了,在营销中的发展不论是什么数据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互联网的发展就是新形式的出现,新经济的到来。
总结:新经济,新未来,在以后的网络营销中不断的树立品牌,不断的沟通用户信息,喜爱,管理维护,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时间上的消耗,对于我们草根是不利的影响了,新经济的新领域中不断的吸取更多的精华信息,不断的更新这咨询,对与更多的客户需求,更多的客户体验,在营造出一个更加有发展的空间平台也是以后最新的发展渠道了,客户是驱动产品习销售的有力后盾,营销转化率占据的也是有这个丰厚的人群,对于更加的严厉的可能是营销互联网的注册推广,而我们需要的确切是一个体验营销,做出的一个网页,有消费就有人群的存在,更加的细分促进活动的发展,新经济的发展,网络营销的未来。
市场经济发展 篇3
北美游历,兴趣盎然而又阴差阳错:不承想对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追根溯源,竟把我抛向了一片精神沃野,对市场经济的求真探索,最终将我引入基督教文明的殿堂。结果便有了“北美望星空”。该文一出,立即成为眼球关注焦点,褒贬不一。赞扬和批评均刺激我进一步对宗教、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话题作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结果,我惊讶地发现,美国文明中几乎所有令我们欣赏的好东西,都与基督教文明有关。经济学家们过去真不应该忽视这一影响。
宗教文明是西方市场经济基石
物种的基因决定物种日后的生长,而新教文明正好比是一棵苹果树。我们岂能只见红红的市场经济大苹果,却忽视了那长着苹果的枝、那撑着枝的树、那长出树来的苹果树种子?
从文明的演变看,西方文明的因子主要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后来演变成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再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改革,便形成了新教,衍生出一整套有效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后者直接导致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成就。而市场经济的成就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美丽果实而已。
所谓文明,其核心是一整套支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信仰与理念。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再到结果,融汇古希腊文明的基督教文明就这样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石,成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磐石。
通常,一般的看法是,制度是衍化出来的,是逐渐变革的。这一论断应该说符合大部分的经验观察,尤其是转轨国家的实践。
美国的制度与其说是衍化出来的,不如说是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爆炸出来的。一些中国人所看到的美国的许多东西:市场经济制度、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以及言论自由等,早在美国建国之初便一古脑儿全部建立起来了。自此之后,两百多年几无变化,只不过是长得更加枝繁叶茂罢了。中国人今天所学习的,并非阳光下的新鲜事物,而不过是美国两百多年前的东西。
这一套好东西的出现当然绝非偶然。
意识形态决定制度规则
我们相信物质决定意识,但可喜的是,我们也不否认意识决定物质。对于美国市场经济之发生,其实更多体现的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原理。因为有了一批充满理想与信念的清教徒,有了受其影响的主流文化,美国的建国者们才能按照自己头脑中的理想来设计美国,然后才有国家的富裕和强大。
中国人爱讲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而美国恰恰是“知礼节而仓廪实”,即不是有了钱人才变好,而是先有了好人,然后才有好的经济。
试想一下古老的中国,如果无外力影响,缺乏基督教文明的冲击,完全靠自身“制度演进”的话,纵然再演进五千年,是否就能演变出美国这一整套“古董”来呢?须知:苹果树的种子,长出来的是苹果。梨树的种子,长出来的只能是梨。
这一点,在韦伯看来,是非常清楚的。韦伯证明,就赚钱的动机来说,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们皆无例外。就商业性交易而言,从古至今,世界各地也比比皆是。一种叫做“市场经济”的东西存在,却见不到,只有等到新教伦理昌盛之后才呱呱坠地。
在经济史学家诺斯看来,也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从人类历史看,不是物质,而是“意识形态、宗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道德准则,决定了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个东西决定政治游戏规则,决定法律制度和经济表现……”
事实上,世界上的制度大都不是理性的结果。所以,按照哈耶克的讲法,如果迷信理性和唯物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浅薄,成为永远长不大的社会。
“罪恶”心理扭曲市场秩序
很多人都喜欢讲市场经济,但若追问他市场经济是何物,则语焉不详。市场经济实是公平交易和创新的经济。交易比较好办,问题是平等及不断创新的精神难求,平等交易的制度更是很难畅行。
哈耶克向来以思想博大精深著称,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市场秩序具有自我扩展的趋势。然而,我们不清楚,最初的“市场秩序”是如何“扩展”而来,“市场秩序”又是如何持续不断地自我扩展的。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是:市场秩序的内核很难形成,就算偶然形成也很难自我扩展成正果。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近代以来,市场秩序似乎昙花般绚烂地出现过,但最后却死掉了。为什么?是因为劣币驱逐了良币,恶驱除了善,是因为非公平交易驱除了公平交易成为主流。
原因说来有点可悲。应该说人性中天生有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一面。因此,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通过公平交易来获利,也不喜欢创新,而是更渴望通过获得“垄断权力”,以及通过获得确定规则的权力来获利,并且在获利之后尽情享受。
当这一“罪恶”的心理主宰着人们的行为,并且决定人们的行为时,非公平交易的经济就会如腐肉般大行于世,而公平交易的市场经济只能在天边望洋兴叹。与此同时,追求人生享受的动机会超过企业家的动机,令创新的发动机熄火。
白居易的《卖炭翁》所描述的交易就是千古缩影。在这一故事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硬充了炭的价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与官家的交易徒有其名、徒具形式而已,完全不是公平交易。
宗教文明确立市场伦理
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正确地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经济上能够使一种社会秩序不断扩张的,只有基督教。”“我们可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找到很多证明,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新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支持如哈耶克所说的‘不断扩张的社会秩序和公正’的东西。”
这是因为,新教伦理让人们为上帝而获取财富,赋予人们一种通过诚实劳动来理性获取财富,并以此增添上帝的荣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救”)的神圣的道德准则。在这一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的作用下,创新动力变得最大化,而且致富的目的和手段变得一致,市场交易者最良性的自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成本,并使得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有可能出现,从而形成公平与创新齐动的市场秩序内核,进而使市场经济像朝阳般蓬勃向上。
这真是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一节:新教所确立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成为西方市场经济的基石:撒谎、害人被自动禁止,不平等交易的罪恶循环因此中断。
美国的市场经济其实是某种基督教文明的结果,而市场经济长期、持续的良性运行,也完全建立在这一文明的基础上。按目前时髦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说法,基督教文明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为市场经济提供运行的制度结构,保证其能平滑、良性地运行。没有基督教,我们既无法理解美国市场经济的出现,也无法理解其运行。
有朋友说,非公平交易的出现是因为政府插了进来,管制丛生,垄断丛生。因此,公平交易要靠打破垄断,引入法律规范来逐步解决。
的确,打破垄断以及放松管制会有助于公平交易的市场行为。但是,打破垄断是否就一定能带来公平交易呢?看看今天存在于完全竞争领域的毒大米、毒酒以及无所不在的假冒伪劣产品,结果可想而知。
缺失道德约束,律法效果堪忧
有朋友从经济学重复博弈的理论推论出,市场经济可以内生出道德。这显然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因为重复博弈只是局部而非全部。尽管重复博弈的确可能让交易双方理性地选择不撒谎和不害人,但可惜许多交易并不总是重复的,就算交易无限重复,交易者的生命却是有限的,诸如“59岁现象”之类的败德行为又如何去防止呢?
经济学已证明,只要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撒谎、害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经济学还证明,在许多情况下会有“囚徒困境”的情形。在此情形下,一个人害对方是因为怕对方害自己,其结果则是双方将互相伤害。个人理性最大化并不能带来集体福利的最大化,从而导致“市场失效”。在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恰恰不是市场内生出道德,而是内生出不道德。
理性最大化、功利主义的市场交易不足以产生出完美的道德,因而不足以保证其自身的完善,人们便立即想到了法律,希望借助整顿市场秩序之类的运动,以及更加严格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
但是,全然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自律,全靠市场以及法律的外力来达到“完善的市场经济”可能吗?其成本究竟有多高?
事实上,因为法不责众,在全民道德沦丧的情况下,法律的效果值得怀疑。如果全社会均缺乏基本道德底线,恐怕连检察长和法官也找不到,因为检察长和法官也都是罪犯(就像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的情况)。更何况,法律的惩罚从来都是事后惩罚,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只是一个神话,法律与法律之间总是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空子。
在市场失效以及他律难为的情况下,我们尚需寄予希望的其实是交易者自律。正如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一章说:“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乃是为不义的人设立的。”
市场伦理需竞争形成
文化与宗教的社会性投资是合算的。文化事实上成了生产力。基督教文明因为导出公平交易的文化,以及诚信的文化,所以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成为市场经济的良因和温床。
不过,我在此并不想简单地开出一个药方:基督教可以救中国。问题不是如此简单的。以目前的观察和思考,所能知道的仅仅是:基督教文明是美国市场经济这个大红苹果的基因。至于我们的文明基因是否也能够长出大苹果来,或者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够种出一个大苹果来,那是一个更大、更难的话题。
政府应该像放松产品、服务领域的管制那样,放松信仰的管制,通过竞争来发育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需要的市场伦理。产品的繁荣来自竞争,服务的繁荣来自竞争,伦理资源的繁荣也要来自竞争。
至于中国的伦理构建,主要通过外来吸收还是通过传统转换,是通过儒家文明的弘扬还是通过道家的、佛家的光大,还是通过基督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来实现,只有“信仰”市场的竞争才能决定。
目前阶段,已经到了讨论这一话题及逐步解决这一话题的时候了。中国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更加稳固的信仰与文化的磐石上,这一点是确凿无移的。
市场经济发展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营销,发展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 电力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 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例如发电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新能源开发与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等等。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 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压力的存在, 开始对服务有所重视, 逐渐实行了专业的服务管理制度以及营销工作模式, 合理运用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体系。社会经济在向前发展, 对电力的需求度也在提高,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又浮出水面, 为电力企业增添了新的难题。所以电力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生存, 就要创新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1.1优势。我国在改革发放以来, 市场经济化进程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在全国的市场经济范围内, 经济发展的脚步从以往的受投资能力的制约, 转变为今天的受日益增长的需求所制约。我国目前的市场化已经有六成左右, 这为电力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上都对电网工程进行了建设和改造, 进一步为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提供服务, 电力企业在社会的市场经济中已经发展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实现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同时, 还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劣势。电力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电力的需求促进了电力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首先, 电力市场正在由以往的卖方的市场转变为买方的市场, 用户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已经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各个地区的电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对电力的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各个地区对电力的需求差异一点一点扩大, 经济实力强的地区与经济实力差的地区需求量有明显的差距。其次, 电力需求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产业虽然还是以电力市场为经济主体, 保证经济的稳固增长, 但是在用电需求量的比重上却有了明显的下降;而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需求量的比重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化工、冶金、建材等耗电量高的行业中以及传统的煤炭和纺织等行业中用电需求量的比重也有所下降, 对于耗电低、附加值高的行业中用量需求量的比重有了提高。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 电力价格和用电的需求有了变化, 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服务和电能的质量的要求都更高了。
2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营销创新的措施
2.1观念创新。在当代的社会中, 电力企业要清楚新形势下的经营理念, 尽快将思想观念向市场需求的观念上转变, 以效益为核心的观念创新;转变以往的计划用电, 向以电力营销为主要导向的观念。电力营销要以市场为主体, 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服务, 加强企业对电力市场的营销管理。还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服务宗旨, 改变传统的等待客户上门的工作风气, 要积极适应社会和用户的根本需求。切实实行供电服务的承诺制度, 为达到良好的效果, 做好做到一年更新一次, 公布一次的方案, 电力企业在实行责任制度的同时, 还要履行承诺, 完善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观念的创新。
2.2组织创新。就宏观层面来看, 电力企业营销的创新发展, 需要电力企业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 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特点, 优化内部营销结构, 促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 应当积极加强组织创新, 最好电力企业制度建设, 促进优质企业形象的树立。在电力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 应当在系统化衡量和分析的基础上, 实现客户变电站检修、供电企业线路、以及客户扩业工程施工实现有机结合, 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组织效果, 做到统筹兼顾, 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电力作业新方式, 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
2.3技术创新。在电力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对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 充分做好电力系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真正实现电力营销流程的信息化。在当前市区以及县级供电部门现有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加大力度做好电力营销电子化业务流程管理, 切实提高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 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推进网络电子付费方式, 简化用户缴费方式, 真正做到便捷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除此之外, 还应当大力推广高精度、多功能且防窃听的电表, 切实提高电力市场营销的规范化发展, 进而从整体上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4服务创新。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客户排忧解难, 要真正做到一切为客户着想, 让客户感到用电的方便、可靠、快捷、清洁、安全。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勤于走到客户中去了解用电情况, 做好用电咨询、普及用电安全知识等工作。营销人员在大客户提出用电申请后, 主动上门服务, 帮助客户算经济账, 为客户提供合理、经济的供电方案。同时要改革电力传统业务, 扩大业务范围, 给传统业务赋予新的内涵, 使老业务焕发新的生命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个性化需求将愈来愈突出, 电力业务也同样应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不断为用户提供个性服务。
2.5市场创新。在新时期下, 电力企业要积极运用电价政策, 争取市场份额。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 稳定工业用电市场;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 引导居民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他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同时推广用电, 增加电能的使用。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 适时加强宣传力度, 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 引导消费, 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 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结论
总之, 电力营销工作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 营销工作的质量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电力企业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要不断完善企业的服务意识, 创新企业的电力营销策略, 这样才能使电气企业在经济市场的发展中长远立足, 才能展现出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罗东帅.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3) .
[2]罗开军.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分析[J].通讯世界, 2015 (6) .
市场经济发展 篇5
萍钢一直强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由此打造了企业强大的团队战斗力。面对钢铁“严冬”,萍钢充分践行“眼睛向内”的理念,发扬“事在人为”的精神,立足自我,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确保了企业决策的先人一步,保障了执行的高效有力,使企业以最强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出击市场。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员工作为萍钢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的精神融会成企业的精神,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展现着萍钢公司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推动着萍钢公司一步步的发展和壮大。
作为一名萍钢人,我感到无限光荣,我会努力学习和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让萍钢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在自己的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与企业一起迎接“300亿工程”圆满结束以及萍钢更美好的明天!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作为一名党员,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讲座,认真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文献资料,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通过学习,我在思想上、心理上充分认识到此次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精神境界,现将本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真正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就要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每一个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迎来小康生活。
三、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智,非学无以立德。”在学习内容上求“广”,在学习方法上求“活”,在学习态度上求“严”,从而加快知识更新和理念更新。要以此次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学深学透,联系工作实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用,并且在应用中检验学习效果,在应用中转化学习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二要提高工作能力。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创新不意味着否定过去,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区分对待。创新的关键在于依托现有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借鉴以往的经验、条件的同时,发挥主、客观能动性,客观查找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总结有效的做法,找出新思路、新方法。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自己在班组中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作为转炉车间乙班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反思不足,积极对照整改,努力弥补差距,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敬业的态度、更加踏实的作风,把工作做得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再贴近实际一些,为推动公司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党员和公司生产骨干人员的职责,而我每天的工作也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产效益。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社会生活水平越是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越明显,公司员工的人性化要求也就越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切以公司利益为重,注重与班组人员沟通,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做为优秀党员最根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树立党员风范和管理理念。切实树立“亲民、为民、爱民”思想,并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工作上心、对群众热心,在工作时坚持做到有情、有理、有据、有节,使用文明用语,不盛气凌人,不粗暴管理,避免激化矛盾。同时发挥好宣传员和引导员的作用,努力使班组人员了解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意识,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三、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工作效能。班组管理工作需要长效化,班组建设更需长效化。始终把班组的建设当成基础工作来抓,围绕“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工作
目标,着力提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卓有成效地开展综合管理工作中打下夯实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做个清白人,按程序、按制度、按要求做事,做到公开透明,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展现良好的自身形象。
实践表明,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研究班组建设工作中的新思路,落实管理工作的新举措,实现管理工作的新跨越。为班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塑造综合管理人员特有的人格魅力。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根据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的的统一部署和支队党支部的具体安排,我结合厂部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学习资料,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厂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本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要进步,班组建设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作为公司的一名党员,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将科学发展观贯穿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我本人将在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树立学习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作为公司的生产骨干,我坚持结合工作和自身实际,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明确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方向,不管学什么,都坚持与推动班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要经常地站在领导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思考、多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是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的本领和水平。作为一名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的宗旨,服务也是作为党员的天职,要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超前谋划、用心干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结合班组内部管理工作实际,坚持制度管人,流程办事,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是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班组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班组建设的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工作再上新台阶,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做到见事早,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在具体工作中,办文要把好发文关;办会要注意精简合并;用车要做到效率最大化,在职责范围内,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讲明给予答复的时间,做事不拖泥带水,坚持办实事、求实效。
四是树立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班组队伍中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党的形象。工作中,应当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慎微,从而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具体在做一件事情时,从过问到结束要有头有尾,坚持事事有落实,让社会、让群众满意。
总之,我会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经济发展 篇6
首先针对南汇区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快的速度,我们对原来编制的南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依据部分区域的区划调整和功能定位的调整,按照先重点后一般急事先办,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的原则,制定总体规划的修编方案,确定了修编的重要区域,深入细致地做好筹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筹集必要的经费,规划修编由以适应发展需求为宗旨,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次针对目前我区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管理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执法不够规范、人员队伍不太稳定等问题,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新模式,通过理顺关系、统一管理、明确职责、合理设置,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全区的土地管理水平。
再次针对一个小区内多家物业公司管理及住宅维修基金清理归集问题,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物业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一个区、镇、社区共同组成的物业管理网络。逐步理顺住宅维修基金归集、监管和操作系统,形成规范化运作模式。同时推行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实行招投标制度,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委员会走上规范化运作的道路。
2002年第十二个全国土地日把“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宣传主题,由此可见建立土地市场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因此,在推进土地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实施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办法》的条例,树立经营土地的新理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必须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所有建设用地供应必须纳入政府统一供应渠道,使政府部门始终牢牢掌握调控土地市场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加强土地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必须认真落实征地“二公告”工作,抓好征地工作中的“二公告”程序,确保农民利益,推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积极探索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的方式方法,缓解随着南汇建设的发展出现的土地占补平衡之间的矛盾。紧紧依靠各镇和园区,充分调动他们土地整理复垦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002年上半年,我们已完成了全区的产权清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取得了全覆盖的房屋土地权属数据。根据市局的要求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目前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对南汇区土地房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房产基础图库管理系统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图形数据库,同时完成了楼盘表和产权清理资料的整合工作,形成了全覆盖性数据库。并且将两库链接,与房地产交易登记信息系统在一个平台上,遵循数据共享的原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现实性。图文合一的权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使房地产交易登记更加快捷、准确,房地产政务工作更加透明公开,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
南汇的大发展为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带来了一个大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全局干部群众有所探索、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抓手,精心设计创建载体,将思想道德的内涵渗透到创建的各个方面,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保持心齐、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仍然是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提高全员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的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善于观察和处理问题,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得更深一些,眼光更宽一些,要求更高一些”。三是立足于改革创新,面临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富有创造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关系,推动企业管理上一个台阶。四是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发扬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豪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五是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满足感,要有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意识。
市场经济发展 篇7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1. 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 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 使人们和谐相处, 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经济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只有首先协调好经济利益关系, 满足了物质生活这一最基本的需求, 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 社会是否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和谐, 只有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来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 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的基础上, 构建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是理顺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 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 发展生产力, 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3. 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 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 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 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 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改革开放30年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虽然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这就为市场经济消极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 从而产生竞争无序和失范、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不和谐现象, 而这一切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 越迫切需要和谐机制来引导、规范、推进和保障, 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事实上, 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有密切的联系, 发展市场经济, 有利于不断增加和谐因素, 消除不和谐因素,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 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2005年2月,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这些要求与市场经济的某些属性有着共通的地方, 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 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发展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民主法治的问题。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如果没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市场经济是不能够运行良好的。同时, 完善的法治体系也需要民主作为保障。发展市场经济, 能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促使国家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容易促进国家完善民主法治, 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次, 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尽管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 在公平竞争中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生产者经营者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竞争, 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实现优胜劣汰。因此, 发展市场经济,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 从而能较好地解决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再次,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 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 “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 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 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 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 还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求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为了追求利益, 相互竞争, 不仅使社会充满着活力, 而且也能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同时市场经济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 还能促使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 这就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另外, 市场经济承认并肯定人的利益, 而对人的利益的承认和肯定, 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 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 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 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 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同样, 贫穷也不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因此, 社会和谐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受其制约,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而要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 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宏观上, 它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微观上它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总之, 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 是相容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尽管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和谐是不能自发形成的, 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1. 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首先从人出发,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 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 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营造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在人类的道德体系中, 诚信友爱对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 要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档案, 完善现代信用体系,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 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实现公平正义, 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 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 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 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 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 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4. 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社会公平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表现。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要促进社会公平, 就必须健全收入分配机制,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构建科学、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要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规划”方法指导下, 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 制定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 并以法律形式来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因此, 必须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制度,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失业者给予资助、对困难群众给予保护, 实现全社会的社会保障, 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总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 也应该是和谐的经济, 既具有竞争机制, 也应该有和谐机制, 只有把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有机的统一起来, 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昌:《坚持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北方经贸》, 2005年第10期
[2]顾枉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纵横》, 2008年第1期
[3]燕传林:《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消费导刊》, 2007.12
市场经济发展 篇8
1 甘肃省技术交易情况
1.1 技术交易实现“一个翻番”和“两次突破”
“十二五”期间, 甘肃技术要素流动活跃, 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实现“一个翻番”和“两次突破”。“一个翻番”是“十二五”合同成交额比“十一五”实现翻番, “十二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471.3亿元, 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 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两次突破”是:201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2.6亿元, 突破50亿元;201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0.1亿元, 突破100亿元。
1.2 技术交易对甘肃经济发展贡献逐步凸显
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能够从直接贡献角度反映技术交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十二五”期间, 技术交易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从2011年的1.05%提高到2015年的1.92%, 增长了0.87个百分点, 保持高速并稳定发展状态。技术市场对甘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比2006-2015年甘肃省生产总值增长趋势以及合同成交额增长趋势, 得出:“十二五”以来, 合同成交额的增长趋势高于GDP增长趋势, 进入高速发展期, 这预示着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逐步显现, 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将趋于明显, 如图1所示。
1.3 技术合同成交额相对R&D比例快速增长
R&D活动的深入开展对技术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相对R&D经费的比例快速增长, 一方面说明技术交易活动相对R&D投入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技术交易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的经济规模效益在不断提高。2011-2014年, 甘肃合同成交总额相对R&D的比例从1.08增长到1.5, 说明技术交易活动相对R&D活动增速较快,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的经济规模效益已经凸显。
1.4 技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 全省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2011年的5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30.3亿元, 增长了2.5倍;技术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不断提升, 2015年我省技术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到1.32%, 较“十一五”末增长了0.21个百分点。从全国排名来看, 2015年甘肃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居于全国13位, 较“十二五”初前进了两位, 如图2所示。
1.5 技术流向结构不断优化, 对外辐射量大面广
“十二五”期间, 甘肃技术输出合同5262项, 成交额274.0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58.1%。流向甘肃省内的技术成交额186.5亿元, 占39.6%;流向港澳台地区的技术成交额2.4亿元, 占0.5%;流向国外的技术成交额8.5亿元, 占1.8%。技术输出遍布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 、港澳台和五大洲。
从比例结构来看, 甘肃技术输出流向本省与流向外省市的比例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甘肃流向本省与流向外省市的比例结构为47:53, 2015年比例结构调整为39:61。流向外省市的比例从2011年的52.3%增长为2015年的60.6%, 说明甘肃技术辐射面和辐射量都快速提升。流向国内其他省 (市、自治区) 的合同中, 流向陕西的合同最多, 成交额达25.4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的5.39%;其次是北京市, 总成交额为25.3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5.37%;排名第三的为新疆, 总成交额为18.8, 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4.0%。
1.6 企业成为主力,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十二五”期间, 企业依然是技术交易的主体力量。全省626家技术卖方机构中, 企业422家, 占67.4%;事业法人129家, 占20.6%;机关法人29家, 占4.6%。从技术输出看, 企业技术成交额达346.8亿元, 占73.6%;事业法人成交额101.4亿元, 占21.5%;机关法人成交额18.0亿元, 占3.8%。从技术吸纳看, 企业共吸纳技术合同11633项, 成交额390.8亿元, 占82.9%。
1.7 产权市场完善, 知识产权类型更加丰富
“十二五”期间, 共有5880项技术交易涉及知识产权, 涵盖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生物医药新品种权及设计著作权等七类技术, 成交额169.1亿元, 占35.9%。其中技术秘密合同交易额73.76亿元, 占15.6%;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类型的技术交易增长迅速, 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47.5亿元、35.29亿元, 占10.1%、7.5%。
2 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1 创新主体参与度不高
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320家, 而开展技术合同交易的仅有52家, 成交额62.3亿元, 占年度企业总成交额70.7%;仅有5所高校和30家科研机构有技术输出, 成交额分别为1.4亿元和30.4亿元, 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我省创新主体成果转移转化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联动, 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技术转移体系, 加快促进技术转移到企业。建立企业早期介入机制。
2.2 区域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十二五”期间, 从技术合同的登记地点来看, 兰州、天水、酒泉3市的成交额占全省交易总量的54.1%;从技术输出额来看, 兰州、酒泉、天水、张掖、平凉5市输出金额379.9亿元, 占比80.1%;从技术吸纳额来看, 兰州、武威、酒泉3市吸纳金额327.4亿元, 占比70.6%。因此,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创新基础好, 科技实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区域性与行业性纵横交错的技术转移组织体系。
2.3 交易机构技术规模偏小
“十二五”期间, 甘肃省626家卖方机构中535家机构仅完成全省成交额的17.5%。10092家买方机构中9226家机构成交额在千万以下, 成交额107.9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的22.9%。因此, 加强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政府投入为引导, 融资担保、风险投资配套衔接的科技投融资平台, 促进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融合, 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结合, 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摘要:技术市场作为连接科技与经济的纽带, 是先进技术源源不断流向生产领域的桥梁, 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进程, 推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十二五”以来, 甘肃省技术市场取得了非凡成就,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25%, 超全国平均增速和《甘肃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15%增长目标, 技术市场对甘肃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技术市场,甘肃省,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荣良骥.发展技术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开发研究, 2011 (5) :141-143.
[2]常海星.我国“十一五”期间技术市场交易情况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325 (7) :1-4.
绿色经济引领碳市场发展 篇9
一、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但由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当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 迫切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 顺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的统一。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 循环经济核心是提高资源的产出率, 努力做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尽可能少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保护环境, 力争做到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吃干炸净, 最后出现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低碳发展就是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增加森林碳汇, 降低能源消耗的强度和碳强度, 绿色发展是综合了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破解我国资源能源结束、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多赢的必然选择。为此, 国家制订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 编制了“十二五”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节能减排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 为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确定了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并奠定了政策基础。根据这些规划要求,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在五省八市开展了低碳省市的试点, 在一大批企业、园区和城市以及各省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 这些试点和示范会对我国绿色低碳的发展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二、市场机制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过去七年的努力下, 我们推进了节能增效减碳, 累计节能7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7亿吨, 这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结果。为此, 我们也投入了2万多亿的投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未来我国推进节能、增效、减排, 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节能、增效、减碳的长效机制, 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来实现节能减碳的目标, 同时, 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我们当前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其中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产业在“十二五”期间一年总产值要达到四万六千亿。逐步建立碳排放市场是我国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增效、减碳的重要手段, 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条件。目前我们正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国内碳市场的建设, 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七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鼓励试点省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大胆尝试市场化减排。试点工作启动以来, 各试点省市抓紧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在, 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开始进入操作阶段, 广东省也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市场的运作, 这些地方都在开始操作。各地也都在制定交易的管理办法, 确定交易的范围, 开展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 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三、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有关政策考虑
碳市场建设是一项社会面广、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 国际上相对成熟的欧盟碳交易体系已经运行了近十年的时间, 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市场成熟度比较低, 社会低碳意识普遍不高, 相关基础能力还比较薄弱, 建立碳交易市场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有序地推进国内碳市场的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 要将碳市场的建设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相结合。“十二五”节能减碳的目标是约束性目标, 需要各级政府运用各种手段来确保完成, 主要还是企业参与。碳市场的建设要为实现节能减碳的目标服务, 成为降低全社会节能增效减碳的行为, 只有这样,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才有推动的动力, 工作也容易顺利的开展。我们已经有了自愿减排交易办法, 一定要有些强制性的措施来辅助实施。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通过了交易的管理办法, 全市根据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分配指标, 确定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指标, 然后确定一个合理的配额, 现在正在各个企业之间做调查。一定要有国家和省市确定的减碳的目标, 有了这么一种机制, 这种交易才能够进行, 并且可以用更低成本实现减碳目标。
第二, 要科学合理的分配碳排放配额。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要结合自身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 科学的设定碳排放总量, 合理的确定配额。最近欧盟碳交易市场疲软, 除了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之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配额发放过多, 造成碳的价格大幅度下调, 因此, 试点单位的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既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又要保证一定的市场需求, 为碳交易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 逐步的培育和完善国际碳市场。建立碳市场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至关重要, 今年6月出台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下一步将通过试点来探索更有效的措施, 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 将企业参与自愿减排活动与完成自身的节能减碳目标、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创造更多的社会需求。在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主要还是以现货交易为主, 条件具备以后, 将考虑期货交易。此外, 加强监管也十分重要, 主管部门要及时的掌握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 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来维护碳市场的稳定。
第四, 要做好相关的支撑能力建设。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格式和核算方法指南, 筹备建设重点企业、事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推进认证核查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 加紧设计并建立碳排放交易登记注册系统, 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总量设定方法等基础研究, 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实际上现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都在讨论能不能在次区域或者区域建立碳市场的可能性。先把国内自己的工作做好, 积累经验之后再参与碳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
建立碳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做好试点工作, 探索和积累经验, “十三五”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我们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增效减碳当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节能增效减碳的长效机制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 篇10
关于经济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学者们都在努力地进行探索, 虽然学术界众说纷纭, 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但是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弄清楚的。我认为主要包括:经济学的概念、经济规律、经济体制、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哲学这门学科主要围绕市场经济展开, 其中, 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有了尤为突出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哲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并且引出了许多新的、前沿的研究课题。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
综上所述, 研究经济哲学首先要找出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 然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 才能将二者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地向前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关系, 总体来说, 就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研究表明, 哲学研究离不开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哲学, 哲学原理依赖于经济学, 经济学又受到哲学思想的指导。
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发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第一次把经济学和哲学结合起来, 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关系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列宁也是从哲学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把经济作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把哲学作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方法。再到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实质都是将经济学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上这些哲学家的理论不但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 也丰富了哲学理论, 既从哲学高度深入分析经济活动, 又从经济理论中探讨哲学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也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哲学研究也应该聚焦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市场经济与哲学互相依存, 经济发展的好坏, 不仅是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关系, 同时还与经济哲学对市场经济的指导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求哲学工作者要有市场经济观念,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密切关注市场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还要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哲学反思, 指导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关系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 经济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所以一切哲学研究应当扎根于经济学之中。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所以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三研究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意义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需要经济哲学提供一般思想上的指导, 再结合我们上述两者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积极开展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研究, 对经济理论和哲学理论的改革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的哲学同政治关系密切, 但是与经济关系较为疏远,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哲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工作, 市场经济不能轻视唯物论和辩证法。现阶段,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全面实现现代化, 哲学研究也需要深入扎实地进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搞好经济建设, 不仅要抓住经济的发展规律, 还需要哲学在思想上的指导。经济活动需要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认识价值可以在经济活动中转化为经济价值。
几十年的实践经验都在证明一个真理:凡是重大的经济决策, 如果离开了哲学的正确指导, 不但不可能成功, 还会导致失败。缺少哲学指导的经济学, 其科学性是不能保证的, 是值得怀疑的。同样, 没有哲学理论指导的企业, 也不可能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所以现代经济的工作者们应该用哲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善于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论作指导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它不但要求哲学提供思想上一般的指导和支持, 而且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在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确立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正处于萌芽时期, 需要我们用心经营, 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哲学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性, 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特征、功能、现实形态发展趋势, 还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进行决策分析,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做指导性的见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哲学问题, 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地位, 在管理体制上的统分, 在市场主体间的竞争与协作, 在内外关系上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 还要研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分配关系的问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的问题。
总之, 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问题, 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一个新的前沿课题。在当今中国, 能否正确并且妥善处理好市场经济和经济哲学难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 我们的学者们务必加强对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的研究, 尽早把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哲学、市场经济哲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的系列学科建立起来, 并尽快把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黄卓炎, 彭正穗, 李格非, 朱刚.试论经济哲学及其对象和特点[J].中央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86 (3)
[2]刘学义, 于静华.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J].甘肃理论学刊, 1995 (6)
[3]朱高鹏.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协调发展 篇11
协调发展提出相应五项措施。
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作为债券发行和买卖的场所,属于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债券市场规模上来看,2008 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面额达到15.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2.3%。从券种结构来看,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分别占市场总余额的 32.49%、31.80%和 24.42%,三者合计 88.72%。与 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结构比较,国债的占比降低了 5.18%,央票、政策性金融债、中短期票据和企业债市场占比分别增加了 2.08%、1.06%、1.12%和 0.89%。从投资者持有结构看,银行、保险和基金三类机构分别持有 64.22%、9.25%和 7.86%,三者合计较去年提高了 1.68 个百分点12。
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推动了各国金融资产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并进而影响到企业与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量与结构,导致企业与居民的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发生变化,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场所是股票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而股票市价总值与GDP比值直接反应了股票市场的规模。
债券市场与股票流通市场不协调的原因
政府调控市场。首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发展模式。证券市场的发行、数量等一直被政府控制。然而,由于一些企业债券不能到期偿还,为了控制风险,国家政策限制企业债券的发行。这种调整使得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而政府在市场利率下调时,加大了国债的发行额度,使国债市场快速地发展起来。
市场分割。债券市场与股票流通市场不协调的第一个原因便是市场分割,由于市场分割,导致在不同的市场上,资金的价格差异很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金融资产价格参照的选择。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之间分隔和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而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这些原因都使得资金流动的成本增加,使投资品的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等不稳定的情况。
利率变化。股票和债券的价值受利率的影响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导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性被改变。为了稳定经济的波动,政府会提高基准利率的水平。但基准利率水平提高速度的快慢也能影响经济的发展,若大幅度地提高利息,并超过了市场预期,那么会造成金融市场的冲击;若逐步地提高利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因幅度而不同。
货币供需和资金流动方向不稳定。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处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市场上资金的供给状况能影响市场的行情。社会的总资金供给与需求以及金融和证券市场的政策者两因素结合,便会促进资本大规模的流动,从而对社会主流资本的流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促进债券市场与股票流通市场协调发展的措施
丰富交易种类,分散风险。一个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品种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选择范围以及市场的平稳有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基金以及可转换和回购债券,其中最主要的产品为股票。而我国的股票市场由于品种单一、欠缺规避风险工具,交易品种可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要,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实现良性发展。使得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剧烈波动。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基础上,适时导入卖空、买空保险机制等衍生产品,推动我国股票市场更加多元化发展。
股票市场资本化率。资本化率即每年末股票总市值与该年度名义 GDP 的比值。资本化率越高,说明股票市场规模越大,相应的筹集资金和分散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股票市场发展越完善。我国主要年份的股票市场总市值和资本化率如表 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资本化率呈现波动较大的现象,1999年到 2001 年为规范调整阶段,资本化率不断上升,2001 年到 2005 年之间逐年下降,2006 年有稍微上升,2007 年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加强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一般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对其监管的重点仅仅放在净资产收益率上,指标过于单一。因此,要将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指标多元化,针对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情况,推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价格的真实性,以便投资者做投资决策。
优化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现象较为严重,为了加快市场化以及二级市场的进程,我国要不断地完善国债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债市场的货币政策作用。我国由于国债的流动性不强,造成了市场的基准利率并不易国债利率为准,导致国债市场资源配置以及价格发现的功能逐渐衰退。因此,我国要大量地增加发行一些短期国债,使国债的品种更加多元化。除此之外,要积极地调整债券市场的发展策略,提高企业债券的地位,放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重新整理国债、企业债券以及金融债券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应当不断地拓宽企业债券的发展,取消其利率的上限,实现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并且,要建立债券评级的相关制度,不断地丰富企业债券的品种,提高企业债券在市场上的流通性。
市场分析不够客观缺乏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投资者为中小散户,因此,我国要发展机构的投资者,包括保险基金、金融机构以及共同基金,其中一个不足是针对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协调性的研究很多是定向的,缺乏定量研究,因此不够客观和具体;,于此,本文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指标体系,对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进行定量的研究,争取用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增加说服力的同时,发现股票市场与债券协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国外较为成熟的债券市场,各种类型的基金以及金融机构均是参与者。将债券市场上的参与者放宽,能有效地提高国债在市场上的流通性,避免市场资金的趋同性。并将投资主要流向效率高的企业,使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能呈现良性的发展。
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随着股票市场行情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溢出方向,这与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和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关,然而,其中不免最不可调控的因素,笔者认为是在与中国超大基数的股民面素质密不可分的,中国股民的层次三六九等各不相同,知识层面各不相同,对债券、股票认识、感悟以及操作策略模式都不相同,而市场又是一散户为主导,因策,散户的的认识与素质将成为市场协调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建立一个政府、公司与股民三者相互协调的健康的金融体系将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以金融市场的健康为纽带,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才能全球金融体系下,真正的协调发展。
区域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12
1.1 区域资本市场的概念
区域资本市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融资期限在一年 (不包括一年) 以上的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区域资本市场的期限长、借贷量大、风险高、收益高。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资本支持、品牌提升、战略并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区域资本市场的共同特征
首先, 在区域资本市场中, 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旗鼓相当, 有明显的区别特征表现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其次, 在区域资本市场范围内, 出发点要主要以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贸易的全局背景主, 具有明确的区域战略主导产业、产品链, 对于本地区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依靠主导产业来进行带动。同时,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对相关产业及产品进行发展, 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连锁效应得以实现。此时, 区域资本市场起着资金融通、资本运营、产权流动的关键作用;第三, 在统一资本市场中, 区域资本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推动的同时也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推动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也得到了加快;第四, 对于促进地区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首先, 我国国情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 区域内活动的资本资源流量越来越大, 且区域特色也比较明显, 从而使需要通过区域资本市场来引导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长也逐渐地从产业推动型转化为资本推动型, 而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也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活力, 当然资本市场也是如此。
其次, 社会进步、社会分工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或者在经济社会中我国各地区的差异都较大, 那么要以相同的模式进行发展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 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 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换可以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而快速、有效的完成, 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级能够迅速的形成, 并且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共同高速发展得到了加速;其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区域资本市场在自己的分工体系、完成市场定位形成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内的合理利用资金、有效避免重复投资, 区域资本市场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够促进合理分工协作, 从而使得那些低级别的竞争性内耗能够得以防止;再次, 区域资本市场的成熟运作, 不仅会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它是强化市场机制的主要途径;最后, 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 从而使得资本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得以提高。
4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
4.1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
4.1.1 开放性发展的原则
区域资本市场的运行首先要对区域内外的联系有利, 要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开放和区域内的横向联合与协作, 并且还要对区域资本市场中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促进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限制和束缚受到了全球化商品生产的影响。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对不能超过市场容量的限制给予考虑, 从而在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时把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
4.1.2 总体最优原则
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受到宏观高层政策法律法规和低层次经济发展区域状况的限制, 同时还要受到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区域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 需要与其他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与磨合, 因此, 在空间上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资本市场与全国资本市场最大限度相适应, 在时间上, 区域资本市场的优化表现为一个整体。因此, 对区域资本市场优化问题的分析不能只从某一时点或者某一阶段进行。而是对其分析需要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来进行, 那么这就需要区域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总体最优。
4.1.3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原则
对于商品经济来说,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是客观要求, 区域资本市场要想发展就不能脱离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区域内发展何种产业、形成怎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区域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就是区域内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把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体现出来。
4.1.4 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效率和公平原则是一对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就可能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而人为的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又可能降低区域经济效率。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是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首要目的, 进而使得全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得以提高。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首先要服从区域内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目标, 其次对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能够承认并最终, 再次对于效率和地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
4.2 完善区域资本市场的建议
4.2.1 强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精神
首先, 要树立大市场观念。一般来说, 极强的流动性和地域的淡化性这两者特性是资本市场中资本所具有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现全球一体化, 在国际资本方面, 已经具有了以下特点:流动领域拓宽、流动速度快、规模扩大;在国内资本方面, 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对更大范围的资金进行运作, 已经没有了边界和地缘的限制。其次, 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
4.2.2 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
第一,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主要就是把改革速度的快与慢的关系、改革的点与面的关系、改革质量、内容和数量、形式的关系、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就行。第二, 加快企业主体的制度建设。第三, 加快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宏观体制环境建设。第四, 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促进体制改革创新。第五, 加快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在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中, 对区域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的改进以及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4.2.3 增强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政策推动力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必然会框定一个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创新等行为。区域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就是要根据本地区以及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 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发展阶段进行充分考虑, 从而对有限的政策、条例和法规进行实施。
4.2.4 在竞争中加快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对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各区域资本市场都应该能够适应, 各地域资本市场都应该培育、并购与重组以及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企业主体, 都应该对资本市场的至高点进行抢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竞争中, 各国资本市场都在互相交流和作用。对于这个大的体系, 区域资本市场应该积极地参与, 然后把先进的资本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学到手, 这对于区域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5 结语
总而言之, 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有利于促进资本的积累和转化, 能够把目前困扰许多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很好地解决, 从而使得区域内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还能够拓宽区域内各类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调节和改善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从而能够很好的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能够得到协调和平衡, 进而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 我国有些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现存的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完善。本文主要对区域资本市场、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资本,区域资本市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杨晓丽, 孙云辉.经济增长与区域资金流动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 2009, (02) .
[2]胡明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辽宁经济, 2010,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