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规律(共12篇)
市场经济规律 篇1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作为既具有政治属性同时经济属性越来越显现的新闻媒体, 如今已全面走向市场, 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媒体与省级以上媒体相比, 除共同担负“喉舌”职责、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外, 其地方性、本土文化的特点亦不能忽视。因此,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体, 只有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媒体市场化经营,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土文化, 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并深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土文化的产生, 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它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这种特色既为当地百姓耳熟能详、情有独钟, 又能密切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具有勃勃生机和鲜活生命力。
地方媒体既然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当然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路线方面责无旁贷, 但地方媒体如果在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上一律机械地向“上级”看齐, 地方特色就必然黯然失色, 轻则失掉大批受众, 重则会使自己从市场中完全消失。有鉴于此, 地方媒体必须紧紧把握其地方性、本土化特点, 把文化节目的乡情乡味做大做浓, 唯其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才能贴近当地百姓、贴近当地社会、贴近当地生活, 也才能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激励群众的舆论宣传作用。
一、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 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 有效发挥地方媒体的社会功能。
如上所述, 市场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基本职能。既然其基本目的是有效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让人民群众能全面、深入、及时知晓, 以达动员、鼓舞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主张去奋斗的目的, 那么媒体的影响力和其市场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受众对新闻产品的信赖度, 因为人民群众在主动寻求新闻产品的过程中是有选择的, 而不是对所有的新闻产品都兼收并蓄, 特别是在新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体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的今天, 受众的主动性、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不断创造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新闻产品,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日照电视台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媒体活动中, 十分注意根据市场规律和群众需求去挖掘本土文化, 并努力把文化节目的乡情乡味做大做浓。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日照电视台与市委宣传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联手, 隆重推出了“推动日照经济社会发展的30位风云人物”大型评选活动,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我们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日照地级市建市20周年“质量兴市行业领导品牌展评”和“30位民营经济富民强市杰出人物评选活动”,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克服因市场疲软而导致的消费不振这一困难中, 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和宣传作用。另外, 我们还以挖掘本土文化为特色, 将《魅力日照》栏目重新编排为《魅力日照之魅力之星》、《魅力之旅》等, 大力挖掘日照的历史人物和旅游资源,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着眼于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经济宣传, 我们又开辟了《日照经济大势2009》, 把跟踪大项目建设、讲述创业故事、传播前沿信息作为栏目的主板块……由于注重了本土文化的挖掘, 文化产品绚丽多彩, 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日照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在有线模拟网播出的36个频道中一直稳居前4~6位, 本土化栏目自身承载的广告收入也相应增加, 达到近千万元。
二、大力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动漫产业, 以悠久的历史文化,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媒体不可能离开市场而独立存在, 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所有活动都需要通过市场来运作, 因而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市场法则也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中。目前, 动漫产业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而城市电视台作为区域性创意产业的骨干, 在动漫产业的开发上更应该有所作为。因此遵循市场规律、延伸媒体功能、讲究投入产出、核算所得效益, 就应该为地方媒体高度重视。
日照电视台在做浓乡情乡味的本土文化中, 着意加大了开发独具地方特色文化的动漫产业力度。我们先是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合作, 创作了《跟我走吧》的旅游动画栏目, 并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 2010年上半年, 我们又发起了全市首届动漫大赛, 要求作者以日照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 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味乡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也取得了德艺双馨的宣传效果。一时, 优秀动漫作品接踵而至, 不仅提高了广大受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以上策划和实践, 我台还取得了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 遵循市场规律、挖掘本土文化, 是地方媒体赖以生存并求得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勇于创新、勤于实践, 事业才能有新突破, 而只有大胆探索、不断提升, 工作也才能有新起色。我们相信, 只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把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地方媒体就一定能乘势而上, 创新发展, 也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市场经济规律 篇2
什么是直销经济发展规律?直销经济发展规律是指通过人们的直销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中国直销经济发展的展现出如下规律:
一、中国直销是一种不同于“博弈经济”的“经济博弈”现象
“博弈经济”发展为“经济博弈”,是市场经济步入健康的标志。“博弈经济”的实质是,它不再以诚实守信作为信用经济的市场基础,不再以守法遵规作为法制经济的制度规范,不再以公众利益作为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博弈经济”的危害必然表现在对诚信经济的公然背叛、对法制经济的公然藐视、对和谐经济的公然践踏上。 就是“博弈经济”的真正典型。
经济博弈论是在经济领域中研究如何在冲突局势下寻求合作的最优策略的形式理论,它为分析经济中竞争与协同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种普遍的可操作的结构模式。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直销企业会根据给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出生产和供应到市场上的商品的数量,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而寡头市场的情形要比完全竞争市场复杂得多,直销企业不知道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该如何做出抉择,市场的时效性又要求直销企业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中国直销企业的“经济博弈”是在有序竞争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种“经济博弈”与 的“博弈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中国直销的“经济博弈”,是一种诚信、公开、和谐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
二、中国直销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经济现象
所谓人本经济,实际上是与传统的物本经济相对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前者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点,后者则是以物为中心、以物为本、以物为基点,
中国直销经济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以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生命质量最优化为准则,自然便是中国直销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必要前提。
无论从直销企业提供的产品看,还是从直销经济活动的情况看,中国直销经济均反映了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保持人的生命质量最优化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系。要保持人的生命质量最优化,就要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财富以满足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保持人的生命质量的最优化,是中国直销经济最本质的要求。中国直销提出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对人创造性的重要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实人类的生存、发展、享受过程,就是一个痛苦与快乐的过程。中国直销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满足人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以实现人对快乐的追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三、中国直销是一种辩证运动的经济现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一系列难题的关键“节点”。要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关键是要认识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中国直销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直销正是这样一种辩证运动的经济现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直销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辩证运动模式:创新营销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资源,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较好的条件和回旋余地;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从而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踩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点” 篇3
为进一步了解财税体制改革、结构性减税计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新理财》特约采访了高培勇。
应更注重减税
《新理财》:此前,福布斯杂志发布了一个“全球税收痛苦指数排行榜”,把中国排在全球第二,中国由此被指责为“高税负国家”。事实上呢?
高培勇:事实上,单拿税收制度作为参照系,中国不能算轻税负国家,但有一个问题常被忽略,即税收制度中规定的税负仅是名义税负,除此之外还有实征税负。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按照税法规定,百分百地征收到所有税金,比如实征税负比较高的国家——美国为83%,日本为90%多一点,所以对比国家间的税负轻重还要看实征率。1994年,我国实征率为50%,到2003年,达到70%,仅此一点,中国税负较低。
目前,老百姓普遍有税负在提高的感觉,其中一个原因:实征税负和名义税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缩小的原因在于税收征管力度加强。这说明中国税务机关的作用空间非常巨大,未来可提升征管水平的空间同样巨大。
《新理财》:名义税负与实征税负之间差距达30%,是否说明中国偷税漏税的情况很严重?
高培勇:如此大的差距与中国国情有关。改革之前,虽然名义上保留工商所得税,但实际交税的主要是国企,而国企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是不同“口袋”的关系,那时税法的制定与执行并不那么规范,此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现行的税制在1994年才开始实施,运行的时间较短,需要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而且,还涉及税收部门的征收能力。事实上,税收部门与非国有单位打交道的时间不过30年,其征收水平也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成效已经比较显著。
《新理财》: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税收制度将做怎么的调整?哪些必须取缔,哪些必须坚持?
高培勇:今年我国财税政策基本会延续去年的政策,但对实施的力度、节奏和内容等将进行局部微调。
至于怎样微调,我主张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支和减税相比,更注重减税;其二,增加投资性支出与增加消费性支出相比,更注重增加消费性支出;其三,直接给钱与完善保障相比,同时兼顾。
最重要的是《预算法》修订应该尽快破题。现行的《预算法》是1994年推出的,当时的经济环境与现在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0年要把《预算法》的修订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法律的改革问题。
“转方式”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
《新理财》: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现在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
高培勇:通过这次危机,我们看到了两件事:一是中国之所以卷入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归结为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二是目前所有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例如,美国决定把研发费用提高到占GDP比重的3%,欧盟也开始向节能减排方向转变,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等。也就是说,经过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后,达成了一个共识:既有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必须转变。
通过这两件事,现在再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和危机联系在一起。举个例子,以前谈收入分配,常说缩小收入差距,现在则赋予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中国内需较低,原因在于收入不均;二是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而这些被注入的“流动性”终归要释放,何时释放?集中释放还是分散释放?对此,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通胀预期的说法。如果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一旦与“通胀”相碰头,极易引发社会动荡。所以现在谈收入分配时,它的份量不同以往。
因此,说今年是一个什么年份的时候,“后金融危机时代”更贴切,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新理财》:1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
4月1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逐步提高我国直接税的比重;在统一税政前提下,研究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修订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
那么,谢旭人部长的发文是否是一种回应的态度?是否意味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面纱已经揭开?
高培勇:这是长时间以来总结出来的改革发展方向,所有改革方向都是深思熟虑,长期酝酿的结果。正如我上面所说,我们现在推进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必须从政治、社会的高度来权衡的,是一项必须综合协调推进的工程。
改革须有法律框架
《新理财》:就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如何匹配、预算法修改这些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未来可能有哪些具体动作?
高培勇:其中大部分都不可能在今年实践,每一件都得慢慢推进,所以首先把他们纳入“十二五”规划,给它一个法律的框架制约。
其次,扎实地做一些基础工作。一旦决定写入“十二五规划”,就一定要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绝不能像“十一五”规划那样。实际上,这些内容中的一部分已经写进“十一五”规划,但没完成,现在将它搬到“十二五”规划中,希望不要再出现“规划内容”搬家的事。
最后,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要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以带动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支持财税体制改革的实现。
《新理财》:您一直着力于推动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作为研究者,在此轮改革中,您认为如何平衡政府、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权益与责任?
高培勇:任何部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点,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没必要看得过大,因为大家都在为国家做事。对待同一问题,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更多的源于所在的位置和对事件的体味。比如,各政府职能部门可能更多地看到本系统内部的事情,地方政府可能更多地看到本管辖区域内的事情,但他们之间有一共同点:踩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点”,将中国引向复兴之路。
市场经济规律 篇4
关键词:经济规律,政策,造价走势
0前言
近年来, 建筑工程每平米造价不断攀升, 引起了开发商、业主, 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股东们的困惑。为什么建筑工程平米造价越来越高?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控制工程造价?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1工程造价费用构成及计价方式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 (建标[2003]206号) , 我国现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直接费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等) 、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由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组成。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是指根据不同的计价原则、计价依据、计价目的确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计价方式遵循计划经济规则、市场经济规则;以预算定额、企业定额、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工料机单价等为计价依据;主要用于计算预算造价、清单报价、工程计算价。
1.1 定额计价方式
是指采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颁发的定额、计算程序和工料机指导价等确定工程造价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加强了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 要求工程建设费用的确定严格按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定额和价格计算工程造价, 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其形成的价格属于国家指导价格或国家定价, 体现出在国家宏观计划控制下的市场竞争很有限。
1.2 清单计价方式
是指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工程量清单, 自主选择定额、工料机单价和有关费率确定工程造价的办法。其价格的形成可以不受国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 而此时的工程造价也是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 由竞争形成、自发波动和自发调节的特点。
1.3 两种计价方式的不同点
定额计价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一切按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办, 定额的量和价都不能变。清单计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工程造价由建筑市场确定, 工料机单价自主确定, 甚至耗量也可以自主确定。清单计价方式的进步在于“统一了工程量和通过招投标确定承包商”。
2近年工程造价高的原因
近几年来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增幅加大, 其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人工费、材料费涨价, 规定应该缴纳的费用增多, 建筑结构类型变化,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构思等都使建筑产品的费用不断上升。
(1) 人工费涨价。
近几年我国经济大力发展, 建筑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 房地产持续升温, 为了刺激内需, 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带动了整个建筑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繁荣, 而在此时, 劳动力开发和供给的相对滞后, 现有和新增劳动力的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建筑市场上出现劳动力供需失衡状态, 人工工资猛涨。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 人工年平均单价由2004年的40元/工日左右的工资单价, 上涨到了2009年90元/工日左右, 涨幅约125%。
(2) 材料费涨价。
材料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物价因素的影响。建筑产品的大部分材料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据统计数值显示, 从2004年到2009年, 材料费涨幅达到40%左右。
(3) 规定必须缴纳的费用增加。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考虑行业的长期发展, 近几年国家增加和规定了不容许参与竞争的费用。不允许参与竞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每个工程中都必须计取;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费率计取。如安全文明施工费在投标报价时必须按照国家或政府的相关规定费率的双倍计取, 不允许参与竞争这使工程费用增加了约2%左右。
(4) 结构类型变化了。
随着建筑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建筑品质要求的提高, 近几年建筑结构也由原来的砖混为主转变成了以框架、框剪结构为主。建筑结构变化, 混凝土、钢筋等用量增加, 工程造价有所增加。
(5) 有关政策的变化。
在今年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新建建筑提高抗震等级。据有关数据表明, 以6度设防为例, 6度变7度设防增加造价约15%左右。
(6) 能源价格上涨。
绿色环保理念的逐渐受到认同,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环保、节能的政策, 在某些地区明确规定, 在建筑的外墙必须增设保温隔热层, 外墙上的窗必须设为中空玻璃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而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增加工程造价, 其涨幅约在4%左右。
就以上几个方面, 以2004年一般砖混结构的民用建筑为例, 每平米按600元计算。
人工费:125%×9% (占造价比重) =10.13%
材料费:40%×70% (占造价比重) =28%
规 费:100%×2% (占造价比重) =2%
节 能:4%
估算涨幅:44%
涨价估算:600元/m2×144%=864元/m2
同时, 考虑抗震烈度的提高, 6度设防变7度设防增加造价约15%, 则涨价估算价应为:
864元/m2×115%=994元/m2
综上所述, 由于人工费、材料费、规费的上调, 建筑结构类型的变化及有关政策的变化, 使得建筑工程造价比六年前提高了44%左右。这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干预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
3工程造价控制发展趋势
对控制工程造价, 节约项目投资, 为经济建设服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确定, 只有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才能有效控制和确定造价。
3.1 规范工程造价控制过程
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 建立健全的工程造价管理法规、制度, 采取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 以规范业主、承包商、招标代理等单位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同时应重视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 做好高素质的造价工程师队伍的培养工作。
3.2 推广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一项系统任务, 它应该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益, 避免各种因素造成的浪费。由于工程项目有着单一性、多次计价性的特点, 分解结构各异, 又要经历从策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分解、仔细计量、主动控制。在工作中, 我们应通过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 来明确工程造价总目标, 实现总目标要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控制, 及时纠正投资偏差。即强化设计环节的工程造价控制, 深入做好施工阶段及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认真做好工程项目造价审核和管理的全过程工作。
同时, 应该注意的是,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而人们只重视在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忽视了项目决策阶段和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人认为过高的工程造价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施工浪费严重、工料机价格上涨造成的, 而忽视了决策和项目设计原因引起的工程造价上涨因素。根据统计显示, 项目决策和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5%以上, 项目的决策和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
3.3 市场经济将实现真正的市场定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 特别是随着投资管理体制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实现“在国家宏观控制下, 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的工程造价改革目标, 这与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市场竞争机制相一致。同时, 业主应按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 代理机构也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招标投标程序办事, 以实现建筑产品价格由市场确定的目标。
4小结
供求规律表明当供过于求时价格降低;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升高, 建筑工程也服从这一定律。目前我国建筑市场还属于买方市场, 建筑市场的供应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 竞争很激烈。那么, 在关注工程质量、建筑市场等问题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关注国家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向, 规范工程造价控制工作,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真正的市场定价。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2]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市场经济规律 篇5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同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对外交往方便等有利条件,通过设置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一系列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由模糊的概念变成了现成的模式。
(一)区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首先,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在中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在原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在东、中、西部相继建立起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一定经济基础的新经济区,如辽沈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等。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发展。其次,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等大大小小的经济区集聚了全国的主要工业产业,其经济总量在全国范围占有绝对多数的比重,广大的内陆、边缘地区和欠发达的中小城镇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落后。因而,各经济区代表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成为了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三,区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国家战略政策的扶持下,广大中西部新建立的经济区获得了政策、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有利于新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展现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区域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良好局面,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2)区际分工弱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当前,我国在东中西等各个方位都建立起了新的经济区,区域经济结构趋同,各经济区之间相互竞争,冲击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经济结构的这种趋同化,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3)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具有强烈的政策依赖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根本上也反映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不足。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及其规律
(一)区域经济由点带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由工业城市这些一个个“点”的发展带动起来的,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例外。建国初期,我国利用原有一些工业城市的基础,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合理布局工业产业,实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工业城市布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随着这些工业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在这些经济特区的带动下,加之东南沿海原有大中型城市广州、上海等的经济辐射作用,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城市群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上述城市群的出现,迅速凝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在此基础上,各城市之间通过产业的合理分工,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生产要素实现了最有效分配,推动了上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国家逐步开始布局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为此,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各地区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以期望通过经济区的成立和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内陆各经济区成立之后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经济建设,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一大批有实力的内外资企业纷纷入驻,内陆的经济区开始迅速崛起。在它们的辐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了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呈现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态势。
(二)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向逐渐均衡转变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出现阶段,区域内的大中城市总是凭借其基础和政策优势迅速崛起,把区域内的资源都吸收到自己附近,一定程度挤压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是,随着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饱和,其产业必然向周边进行辐射和转移,因而也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区域内城市之间发展的联动效应大大活跃了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东南沿海强,中西部地区落后。建国后,国家实施了“一五”计划,在内陆地区合理布局工业产业,以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大。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广大中西部地区却长期徘徊不前,为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战略等,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也产生了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大中西部地区凭借自身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势及国家政策扶持,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实现了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差距进一步扩大向逐步缩小差距方向转移。
(三)区域经济发展由政策推动向内力
推动转变无论是建国后国家在内陆城市进行工业产业布局,平衡东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成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实现率先发展,还是新时期国家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建立经济区,实现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区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直接结果。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区有严格的条块分割,各生产要素得不到自由的流动,也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得空谈。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讯、厂房、设备等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入,而这些投入地方政府很难承担得起,因而也就有必要依靠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来建立发展起来。各经济区发展的初期阶段无一不与国家政策紧密扶持分不开。国家的支持,为各经济区的发展破除了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利于推动经济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国家的扶持容易使得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出现懒惰的心态,认为仅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不注重去发掘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孰不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缺乏内在竞争力的产品必将为社会所淘汰。当前,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大量小企业倒闭正是没有注重培养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果。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早就以战略的眼光注意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直鼓励、支持经济区的企业采用和发展高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化也对我国各经济区的企业进行大浪淘沙,一大批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成本的不断上升而纷纷倒闭破产,或者向内地转移。部分采用高科技,注重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运用的企业则通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从而也推动了区域内其他企业采用高技术、发展高科技。例如:当前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在区域内则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不断增强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区域经济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变革而不断深化建国初期,我国在西部内陆省份布局工业产业,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与我国当时正大张旗鼓进行工业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建国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富强的工业国的艰巨任务,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工业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工业化的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而我国则由于长期的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未能有效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国家在东南沿海成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则是为了更便利的吸收和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铁路调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篇6
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后,中国铁路系统采取了一系列超强力度调整措施,全面大幅度降低了各条线路的运营时速,高铁一等车厢和豪华标准超过飞机头等舱的商务车厢设置及其票价也遭到了猛烈抨击,卧铺车厢还被取消。
然而,在事故激起的情绪浪潮平息过后,重新审视高铁曾经奉行的“高速+豪华车厢高票价”策略,不难发现这样做其实符合经济规律,而降低运营时速则违背了商业规律。
中国铁路产业运营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是公益性与商业性冲突。作为一项产业,铁路必须保持追求盈利的商业性动机,也只有保证一定的盈利,才能保证这项产业获得可持续的投入而滚动发展。但中国铁路服务覆盖面极为广泛,去年18.6226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乘坐1.4次,仅此一端就决定了中国铁路又不可能完全商业化,尽管特定地区的特定线路可以如此。
春运期间铁路票价上浮,但又不敢完全放开票价,通过经济手段从市场上驱除倒票的“黄牛”,只能通过加强执法打击力度来遏制“黄牛”,就充分体现了铁路产业在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的挣扎。
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一条出路是发展部分铁路拥有比较优势的纯商业性业务,用其盈利弥补公益性、半公益性业务的亏损。换言之,就是向高消费客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更高档服务,并收取高票价,以其盈利弥补面向中低收入客户业务的低利潤或亏损。
从这一视角出发,建设京沪杭、武广、京汉等350公里以上时速高铁并设置高档一等车厢、商务车厢、卧铺车厢,充满了商业合理性:
凭借350公里以上、甚至接近400公里的时速,地处市区的火车站,在这些人流量巨大的黄金线路上,乘坐高铁实际花费时间不比民航多,甚至比民航还少。而比飞机宽敞得多的空间,更大的行李携带量,受天气影响小,准点率更高等因素进一步加大了高铁相对于民航的优势。设置高档车厢、商务车厢和卧铺车厢,高铁不仅能吸引分流民航的大批乘客,特别是商务、公务高消费乘客,而且能发掘出潜在的高端旅游观光客源。这些乘客对价格敏感程度较低,有能力支付市场化的高票价,铁路也就可以用这部分盈利去弥补公益性、半公益性业务的亏损了。
然而,在高铁全面、大幅度降速之后,乘坐高铁实际花费时间与民航拉开了差距,这项基本因素就决定了在吸引愿意花钱买时间的高消费客户方面,高铁在很大程度上已自废武功,阉割了自身优势。即使是对那些潜在的高端旅游观光客源,在一等车厢、商务车厢设置降等,取消卧铺车厢之后,也大大减少了。
此外,降速对能源经济性有负面影响,这一点确定无疑;至于是否真能提高安全性,在技术上争议还很大。
更加贻祸深远的是,某些论者还主张降低在建和计划修建的高铁线路等级,这不仅是固定了上述决策错误,而且将把中国铁路交通体系锁死在落后的地位数十年无法动摇,进而拖累整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在发展中最大的阻力之一就是陈旧过时的固定资产或其他资产过高,以至于决策者难以下定决心废弃这笔巨额资产而错过跟上技术革命、产业结构更新的步伐。
在发展新兴高铁产业方面,我国相对于传统发达国家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旧技术固定资产存量微乎其微,这正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段名言的本意所在,为什么要自废武功消灭自己的后发优势?
市场经济规律 篇7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马克思认为, 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更发达、更复杂的经济形式, 它的运行必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 平等自愿规律。在市场经济中, 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相互并存、相互对立。“在任何情形下, 在商品市场上, 只是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 他们彼此行使的权力只是他们商品的权力, 商品的物质区别是交换的物质动机, 它使商品所有者互相依赖, 因为他们双方冲没有他们自己需要的物品, 而有别人需要的物品。” (1) 因此, 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不拥有任何特权, 交换是一种自愿的行为, 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交换。“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 个人, 每一个人, 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 (具有决定作用的) 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 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因此, 如果说经济形式, 交换, 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 那么内容, 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 则确立了自由。” (2)
第二,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而科学地阐述了价值规律理论, 并指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早期是作为外在于人的自然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 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3) 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商品所有者之间不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在交换中也是等价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商品交换活动。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是商品所有者市场交换活动的基本规范。
第三, 竞争规律。竞争是市场的伴生物, 有市场经济就存在有竞争。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实际是协调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在马克思看来, 竞争可分为3种类型: (1) 卖主之间的竞争。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不同的卖主供应, 谁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卖同一质量的商品, 谁就一定会战胜其他卖主, 从而保证自己有最大的销路。于是, 各个卖主彼此间就进行争夺销路、争夺市场的斗争。他们每一个人都想出卖商品, 都想尽量多卖, 如果可能, 都想由他一个人独卖, 而把其余的卖主排挤掉。因此, 一个人就要比另一个人卖得便宜些。于是卖主之间就发生了竞争, 这种竞争降低他们所供应的商品的价格。 (2) 买主之间的竞争。面对同一种商品, 存在着许多买主, 每一个买主都想出高价尽量地多买, 所以买主之间的竞争导致商品价洛的上涨。 (3) 买主与卖主之问的竞争。“买主与卖主之间也有竞争。前者想买得尽量便宜些, 后者却想卖得尽量贵些。买主和卖主之间的这种竞争的结果怎样, 要依上述竞争双方对比关系怎样来决定, 就是说要看是买主阵营里的竞争激烈呢还是卖主阵营里的竞争激烈些。” (1)
二、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市场经济运行有规律性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还深刻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 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质上就是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 这是各个社会形态中都共同存在的一般经济规律, 只不过由于条件的不同, 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中, 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在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调节功能中, 市场机制不失为一种灵敏、有效的调节手段, 但它也存在有缺陷。
第一, 市场调节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市场调节的对象是市场经济活动, 即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对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非市场经济活动, 如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科教卫体等公共性领域, 市场调节就不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第二,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之后, 由于供需之问可能不一致, 从而导致价格的变动, 而价格的变动又反向地影响供求关系, 或抑制需求和刺激生产, 或刺激需求和抑制生产。价格变动通过影响供求关系, 进而影响下一轮生产过程。而在前一轮生产过程中, 由于产品不对路, 或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 就有可能会出现损失, 这是市场无法起调节作用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价值规律“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 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睛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 (2)
第三,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调节表现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双向作用, 这种调节是一种自动运行过程, 但同时又具有盲目性, 因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究竟会导致什么结果, 达到什么目标, 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规范。在价格信息的指示下, 商品生产者无法把握准确的生产数量, 其生产就必然带有盲目性, 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纳入平衡—不平衡的单向循环。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问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 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 (3)
三、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等问题的论述, 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的东西, 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的,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理论来源虽然是多元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始的市场经济理论无疑应该成为其中的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直接理论来源, 而其他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济学则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间接的理论来源。因为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品质所决定, 其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只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主导地位, 才能把握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也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至于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理论, 虽然不乏优秀成果, 但由于这些经济理论学派林立、学说各异、错综复杂, 特别是研究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 受资产阶级利益关系左右, 使其研究目的和成果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其吸收和借鉴必须是有条件的。其一,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统摄,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对待这些经济学理论。其二, 在对待这些经济学理论问题上, 必须严格区分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辩护内容和在技术上的某些有用之处。 (4) 总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中, 必须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斗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的文化成果, 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摘要: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市场经济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不但论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还深刻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为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也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市场经济,规律
参考文献
[1]宋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 1994, (2) .
[2]胡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0, (4) .
[3]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高成就[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4, (4) .
[4]李炳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J].海派经济学, 2009, (8) .
市场经济规律 篇8
现状:投入补贴最多, 技术水平中下
去年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爆发, 电动巴士销量超过25万辆, 可以说:我们是全球电动巴士拥有数量第一的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但是推动力从哪里来?就是政府巨大的财政补。去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超过300多亿人民币,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累积投入已占国民经济GDP接近0.01%的份额, 中国的巨大投入超过其他6大国家投入的总额 (见图) , 而技术水平却位居中下水平。
讲到政策, 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钻研, 国务院的各种专家、工作小组都在研究制定政策, 考评指标经常在变, 下一轮会出台什么新办法?怎么拿补贴?谁也不知道下一轮又会出台什么政策, 因为制度不透明, 也不公开。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现问题 (如“骗补”) , 一问责就指向企业, 企业家是商人, 按政策规定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 全部经过相关机构的审批, 完全按照政策的要求来做, 这个棍子打错了方向, 我们应当反过来问一问:这个政策有没有问题?
看一看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 这是从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演变出来的, 计划在十个城市进行示范, 现在已经演变成全国推广的活动, 全中国所有地方愿意使用电动巴士的城市, 中央政府补30万元, 地方政府再补贴30万元, 不再是“十城千辆”, 而是遍地开花。罗兰•贝格的“电动交通报告”, 从产业、技术、市场三个方面比较七大国的情况, 我国花的钱最多, 比其他六大国家花的钱的总和还要多, 但技术却排在第5位。
讲到理想, 在公共交通运营中, 电动巴士要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首先就是产品价值 (低地板、宽通道) , 第二方面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发展电动巴士?我们知道公共交通的演变过程是从公共马拉车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 汽车, 现在又要回到电动巴士, 我们的电动化有很多种所谓的技术路线可选择, 我们应当怎么走?我们的政策出发点并不是公共交通的电动化, 而是要培养国家的汽车工业, 试图在电动汽车领域要超越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性 (所谓的“弯道超车”) , 现在我们发现, 我们的电动巴士没有超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正在驶入弯道中, 人家的电动巴士在许多方面已经跟我们不一样。
政策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很多民营企业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所谓的正规部队得到大量的补贴, 而很多的创业公司都是民营的, 他们在做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技术路线的探索, 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大潮中很多资本家的进入, 推动了电动巴士产业的技术进步。公共交通电动化显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它要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设施等许多方面, 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 不是简单地用电驱动就可实现的过程。
理想:遵循经济、环保和社会公平原则
我们的电动巴士很多都是把原来的柴油发动机拿掉, 换上电池, 再换一个工业电机来驱动车轮,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 只是为电动而采用电池作为动力。如果我们认真考虑, 像飞机的分布式推进系统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飞机都可以用分布式推进系统, 汽车为什么不用四个轮子来驱动呢?在汽车工程学上来讲, 四个轮子来驱动岂不是效率最高?公共交通电动化一定要结合行业特征, 才会找到最好的方法。所以, 从全球角度来看, 公共交通电动化, 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经济。现在电动巴士还达不到商业化的水平, 我们的政府可以支持它一下, 再过两三年在经济性上就可以可持续发展了, 如果我们补贴三年、五年, 十年都补不出头, 这在经济性上来讲就是不可行的。过去一百多年, 为什么汽油车和柴油车会统治市场, 就是因为经济。
第二个原则是要可持续发展, 除经济因素之外, 环保和社会公平原则也得考虑。中国汽车环保标准跟国外其实有很大差距, 我们现在实施国Ⅳ标准, 欧洲已经实施欧V标准, 部分城市开始推行欧Ⅵ标准, 我们是不是要一下子从国Ⅲ跳到电动巴士水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不现实, 中国还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承受能力, 现在只能小范围示范, 政策似乎已经在做推广应用了, 示范与推广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你会发现电动巴士方面, 在整个能源消耗中, 汽车工业与交通运输领域所占的份额是不同的。追求电动化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包括混合动力, 都可以节省能源, 又减少排放, 还有无轨电车也可以节能减排, 未来的氢燃料巴士也可以节能减排, 只要是用电机来驱动车辆行驶, 它的效率会很高, 因此, 电动巴士有三个发展方向:无轨电车、混合动力、纯电动, 它们所带来能源的节约包括节省燃料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是两个不同的值。
而且, 商用车的燃油标准、国家补贴标准, 目前都是用发动机在不同道路环境下的模拟来测量的。事实上, 公共交通运营商在城市道路上运营, 按照实际的道路环境来测试能耗, 不就一清二白了吗?国际公共交通联盟 (UITP) 正在做这个标准, 把公共巴士走走停停的运营状态划分为三种模式, 用这三种模式当做循环来测量不同运营速度下的能耗, 这就是《标准化的道路路试》 (SORT) , 因为欧盟法规要求招标买巴士, 花老百姓的钱来补贴公共交通, 就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巴士的能耗。
公共交通运营中, 我们的电动巴士大多采用插头方式充电, 这不太符合公共交通的特征, 无线充和充电弓方式会更好。从无轨电车不用一点电池, 到车载百分之百的电池, 有多种的选择组合, 各条线路可结合实际来决定。如果把整车全部装满电池, 跑500公里或1000公里都有可能, 但是这已经本末倒置了, 不是我们发展电动交通的目标, 我们应当朝着经济、环保和公平的原则可持续发展, 电动巴士是运送人员的, 而不是用来运载电池的。
讲到电动巴士的推进系统, 把柴油机换成电池组, 混合动力将发动机变为电驱动, 然后用一个中央电机来驱动车辆行驶, 这是传统汽车的设计路线。就像汽车发明的时候采用马拉车的形式一样。就可以把电机分布到车轮边上来驱动, 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将来在轮子里面直接安装一个电机来驱动, 没有齿轮传输, 这样的技术路线就是理想的电动推进系统:轮毂电机。分布式推进系统在技术上有许多好处, 传统汽车工业当中的许多机械装置都被电机取代了, 电动巴士的地板可以很低, 低地板巴士方便老年人, 只要一小步就可以上车, 而不用走两到三个踏步, 再加上巴士车厢里边的通道又很宽, 适合乘客上上下下的流动, 这就是电动化带来的交通进步。轮毂电机欧洲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还作为电动巴士车型的标配投入生产了。未来的电动巴士原型, 跟我们城市中的电动巴士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每一个车轮驱动车辆行驶, 每个电机的功率按照分布推进的要求配置, 多轮驱动的好处不仅在于成本大幅下降, 电池还可以放在车身上面, 增加乘客空间, 充电巴士、有轨电车运营都可以实现同样的方案。而且, 将来电动巴士也实现无人驾驶, 这就是更美好的电动交通情景。
观点:电动巴士补贴政策已经失灵
欧洲很多国家都没有钱, 但他们的生活品质比我们高, 欧盟有一个零排放的城市巴士系统项目, 只有35辆电动巴士参与示范, 但是这35辆巴士在方方面面都做了论证:电动巴士的好处、购买电动巴士需要哪些决策工具、运营中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 大家都可以共享。中国的“十城千辆”工程, 远不止“十城千辆”, 但我们在哪个城市的项目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分享呢?
此外, 电动交通还包括信息的应用、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欧洲人是从小型巴士往大型车逐步发展, 中国是从大型巴士往小型巴士发展, 欧洲人对材料动力电池不看好, 他们认为未来氢燃料电池可能会更好。中国政府对锂电给补贴, 你可能不知道在迪士尼乐园中, 迪士尼公司禁止采用锂电池作为电动巴士动力, 但不是美国标准。在电池的认知上, 企业与政府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理解。
我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同事告诉我, 在贵州的某个山区, 一辆私人面包车, 拉了6个孩子, 周末送他们到学校去上学, 十公里的路程收了10块钱, 住在北京皇城根下的人, 一块钱就可能要坐10公里。大家反思一下, 这辆载运学童的车是非法营运黑车吗?希望大家一起来反思一下, 摸着良心说, 假如你是企业家, 你是乘客, 你是官员, 我们的政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
市场经济规律 篇9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 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其黄金发展时期, 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1.房地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其中我国的房地产投资直接或间接影响上下游如钢铁、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家电等60余个行业, 据统计, 目前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超过20%,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2.房地产开发推动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城市的发展往往依靠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 重点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而房地产开发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 极大促进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一个楼盘改变一个区域, 一个区域带动一个城镇”已不是神话, 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能够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充分营造带动能力, 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推动新兴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对人民的生活环境可产生巨大提升作用。
3.房地产经济发展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带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房地产经济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中, 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收入总值具有显性正相关性, 显著提高了我国国民收入, 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带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其起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
二、房地产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经济在发展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最为显著的问题是房价过高所引发的社会争议,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了社会矛盾。据笔者研究发现, 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之处
房地产经济的“暴利”时代吸引大量的房企涌入, 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加上政府监管制度、力度、指导能力相对滞后, 有些区域出现了对土地的不良开发, 对能源、资源也有所破坏。如:耕地、山地被建造为住宅区, 填海造地开发建造一些旅游或商业区。一方面, 缺少科学论证的房地产开发破坏了森林和海洋等生态资源;另一方面, 盲目的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还有的是政府主导的开发, 片面追求GDP增长导致了空城、鬼城的出现, 不仅没有助推当地经济, 还使政府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导致人与社会、自然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 与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
2.房地产价格与价值背离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 房价过快过高的增长, 已引起政府以及众多经济学家的担忧, 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论此起彼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价格应围绕价值波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目前, 房价已远远偏离了价值, 究其原因:与国家的政策调控、房地产开发商的恶意囤地和非法销售手段, 以及炒房团的价格哄抬, 甚至贪腐有着很大关系。此类问题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房地产经济本身受到巨大的风险考验, 并随时有“崩盘”的可能性, 一旦泡沫破裂将会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3.我国政府对房价的调控政策影响度不高
我国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控制房价, 但是收效甚微。如:增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对住房供应结构中小户型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作出了量化规定, 此后的调息、二套房利率上浮、住房限购、银行限贷、限制用银行贷款缴纳土地款、提高税率等各种手段, 房地产市场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但密集的调控政策仍难以撼动房价高攀, 单纯针对控制房价的政策并没有切实解决本质问题, 房价调控预期效果难以实现, 在长期发展之下可能会逐渐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存在不协调发展的矛盾, 主要原因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所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协同一致, 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十八大后, 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深层问题, 并逐步把“是市场的”还给“市场”。
1.政府调控逐步淡化“行政手段”, 重视“市场调控”
我国的经济增速由过去的10%左右下降为2014年的7%, 由于整体经济增速放缓, 房地产市场也步入了“白银时代”, 行业原有优势因素已发生较大转变。目前房地产面临高库存、去化周期长、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看跌、行业利润降低等。政府调控也发生转变, 逐步淡化“行政手段”, 重视“市场调节”。
(1) 建立长效市场机制引导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2015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长期看, 不动产登记有助于明确不动产权属、盘清存量, 为下一步房地产税制改革提供数据支持。笔者认为, 该项措施有助于抑制房地产投机性投资, 鼓励合理的改善型投资, 有利于保持房地产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2015年2月15日, 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取消暂住证制度,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这一举措有利于保障外来人口权益, 促进城市管理和人口有序流动,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移, 未来人口聚集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有利于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3) 进一步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
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开始从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入手实施试点, 2014年逐渐将邮政服务业、铁路运输业、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的时间表也将临近。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 需增加可抵扣项, 促使房企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精细化管理, 提高精装修住宅比例、增加增值性服务特色。这将会加速该行业的“去地产化”进程, 激发房地产经济在供应层面加强需求研究, 提高质量管理, 避免盲目投资。
2.政府应加强宏观政策引导, 促进房地产经济的转型升级
2015年11月3日, 我国对外发布了“十三五”规划, 提出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人口红利对房地产行业是利好信息, 一方面放开二胎会提高人们的购房需求, 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也加速房地产经济向养老地产、银发旅游地产的转型升级。向低利润的养老服务和向非一线城市和地区辐射, 可减轻房地产经济给城市建设造成的压力。
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也是一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制度的贯彻离不开有力的监督, 政府应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金融监管。如: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合作时, 要对房地产企业的借贷业务与资金流动进行严格审核, 确保房地产企业拥有合理的资金结构, 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针对各项业务形成完善的制度和流程, 并严格把关, 在优化信贷模式上下功夫, 通过严格的信贷监管, 督促和加强房地产企业提高自身的管控, 有效规避开发建设风险。
四、小结
笔者从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入手, 通过对房价居高不下和近年来政府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分析, 查找出房地产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市场经济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阐述, 阐明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 并强调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 给出了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淡化行政干预、重视市场调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建议, 以出台综合的宏观引导性政策, 指引房地产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才是有利于与我国市场经济协同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新经济时代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陛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3, (7) :4.
[2]汲坤.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24) :240.
[3]胡军伟, 李静.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理性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134-137.
[4]毕武义.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理性思考[J].中国经贸, 2014, (10) :87-88.
我国A股市场的月度规律研究 篇10
关键词:A股市场,月度规律,时空动态发展,研究
一、经典证券市场分析理论
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 为了发现和掌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 研究者们陆陆续续建立了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证券市场分析理论, 以指导人们的投资行为。其中, 有些分析理论比较经典, 被人们沿用至今。
1. 基本面分析理论
通过对国家经济与公司的基本情况分析, 来预测证券市场的变化。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投资者心理分析、公司所在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等。宏观分析是指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环境;投资者心理分析是指要善于把握投资者的心理, 在证券市场上往往是少数人盈利, 多数人亏损;行业分析主要是指要研究上市企业所在行业的景气度、发展状况等;公司财务报表及其数据是研究证券市场行为的重要依据。
2. 技术分析理论
通过对市场行为本身的分析来预测市场的变化, 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动、交易量等资料, 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成图形或图表, 或形成一定的指标系统, 然后根据这些图形、图表或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以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技术分析理论的运用包含三大假设, 即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 历史会重演, 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技术分析理论包括许多流派, 经典的有K线形态分析、量价理论、指标分析、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
二、时空动态发展理论
在研究证券市场, 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的时候, 理论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但所用的分析理论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 这种理论对投资者本人来讲, 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很难起到有效作用。我们在长期研究经济与产业的过程中, 逐渐归纳、创立出了时空动态发展理论, 并以此来指导对股票市场的研究。
所谓时空动态发展理论是从经济发展场概念延伸而来的。在研究大自然的过程中, 科学家们建立了“场”理论。物理学家认为, 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一种特殊物质, 它是无形的, 但它确实存在, 比如引力场、电磁场等等。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 场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 例如电磁场的性质可以用场源、场力、场强和场势等场量来描述, 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它们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 是可以相互叠加的。
1. 经济发展场
我们借助自然科学的“场”理论, 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 提出了“经济发展场”的思想和理论。我们认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现象, 仍然可以用电磁场、引力场等经典物理场的“场理论”来解释, 它们都具有“场源”、“场力”、“场强”、“场势”等相互作用要素, 都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 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 是可以相互叠加的;它们都具有相互作用、连续性等主要的特性, 并通过相互作用, 形成作用网络, 形成“场”的一体化, 且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 构成动态场或时变场, 我们称之为“经济发展场”。
2. 经济发展场的空间性
我们认为, 经济发展场的空间特性具体体现在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上, 也就是所说的区域经济学或经济地理学。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在城市上, 称为增长极, 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地理空间上一般表现为某个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不断发展, 在其周围吸引、集聚了一批城市, 形成城市群落, 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空间区域范围, 称为经济圈或城市群, 不同的经济圈或城市群通过陆、海、空等各种交通带连接在一起, 这些交通带, 又称为经济带或产业带不仅具有空间长度, 还具有空间宽度, 它通过自己的传动作用, 把不同的圈 (群) 联接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区域, 这样, 经济增长极、经济圈、经济发展带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连成一片, 形成一个区域、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产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经济发展场的时间性
经济发展场是时空变化的函数, 时间是经济发展场的自变量之一,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 经济发展场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认为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果的体现, 它应该服从人类生命周期规律和人类活动周期规律的制约。
人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出生、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衰亡等8个阶段;人的活动周期一般也对应划分为几个基本阶段, 人的幼年、少年、青年阶段主要是努力学习, 掌握本领;人的青年、壮年阶段主要是安生立命, 繁衍生息;人的中年阶段一般是思维理性, 事业有成;人的老年阶段一般是遵纪守法, 安享晚年。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往往受人的生命周期和活动周期规律的影响制约, 经济发展场是由人的活动形成的, 同样受到人的生命与活动的时间的约束。
综上所述, 我们借助自然科学的“场”理论, 提出了经济发展场的概念与思想, 并进一步提出, 经济发展场就是经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经济发展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 并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把这个理论概括起来, 称之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时空动态发展理论。
三、我国A股市场的月度变化规律
我们把时空动态发展理论运用到股票市场, 凭此来分析、研究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 就形成了股票市场的时空动态分析理论。笔者认为, 在众多投资者的参与下, 股票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也是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间角度看, 股票变化的时间点有分时线、小时线、日线、周线、月线、季线、年线等, 从空间角度看, 股票的空间包括国家宏观、微观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企业发展状况等所导致的股票价格上下涨跌的空间。
我们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 从月线的角度出发, 运用时空动态分析理论, 对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月度运行规律进行了研究。我们从我国股市成立的1992年起, 一直到2012年, 把这20年的每年1月到12月的每个月涨或跌的幅度统计出来, 得出下表, 然后对该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下图。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注:负号代表跌)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由于我国股市不太成熟, 做空机制不太健全, 个人投资者一般只能通过做多来获得盈利, 因而, 我们从做多的角度来分析。从上图来看, 1月到5月, 股市上涨的概率达到了50%以上, 特别是2月、3月、4月上涨概率超过了60%, 适合进行投资;6月到12月, 下跌的概率达到了50%以上, 特别是7月与10月超过了60%, 不适合进行投资。11月有点特别, 上涨的概率超过了60%, 可能是前几个月跌得过多, 超跌反弹导致了上升。投资股市的人常说的“五穷六绝七翻身”似乎不太准确应改为“五穷六绝七翻不了身”。
从每月的均涨幅或均跌幅来看, 涨跌的幅度都比较可观, 波动的幅度在5%-10%之间, 投资正确, 盈利多, 投资不正确, 损失也大。概言之, 1、2、3、4、5月份, 即上半年, 是投资的黄金时间, 值得投资, 6、7、8、9、10、11、12月份, 即下半年, 是投资的暗淡期, 投资要谨慎。随着月度的变化, 股票市场也变化着, 我们的投资行为要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再把1月、5月、12月的数据与每年的年度涨跌数据对比分析一下, 发现1月份如果月线收阳线或收阴线, 年线也同一地收阳或收阴的概率为90%, 5月份如果月线收阳或收阴, 年线也同一地收阳或收阴的概率为70%, 12月份如果月线收阳或收阴, 年线也同一地收阳或收阴的概率为85%, 这样, 我们就可以根据月线的表现, 来预测股市年度的变化。
我们研究的上证A股的月度变化规律是以概率为基础的研究。既然是概率就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管理学中也有个例外原则, 因此, 月度变化规律不能生硬地使用, 要防范意外情况的出现。按照我们的时空动态分析理论, 股市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而时空是随时变化的, 变化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 面对以概率为基础的规律, 我们要具备随时应变的思想, 对于我们的预判, 要随时进行调整。可能, 证券市场里, 最大的规律就是“变化”。
参考文献
[1]谢百三.证券投资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罗伯特D爱德华兹, 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 篇1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自主创新;产业转移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揭示和运用了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本文旨在让大家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科学性质和特点,并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产业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总体。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以及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以上都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新兴经济学科。它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对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进行着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产业经济学既涉及了宏观经济的问题研究,也涉及了微观经济的问题研究。产业经济学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的是企业行为,和它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中所存在的密切关系[1]。
2. 产业经济发展规律
重工业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长部分。产业转变的趋势,不仅仅是各国产业的不断努力,更是滚滚而来的时代浪潮。近20年以来,亚洲的经济迅速的崛起,使全世界刮目相看。国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亚洲已成为世界三大经济区之一。近20年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世界的经济中心将从大西洋移动至太平洋,未来的时代,将是“太平洋时代”[2]。 产业经济的组成,有以下三个重要模块:
(1)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的重要过程,当前正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各个国家,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按照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意愿对国内外市场做出选择。某种程度上,经济一体化让世界各国的经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出现国家或地区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则极有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甚至对世界都能造成很大影响。
对我国而言,经济一体化就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也将是异常残酷而严峻的挑战。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它们在投资和高新技术、国际生产、国际贸易上所铺垫好的的更高起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进度中已经为新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上的家底都显得十分薄弱,于是在全球经济化这场机遇里得到的收获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财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科学技术,培育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因此,全球经济化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的重要程度是历史性的。只有吸收更优秀的理念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逐步的充实我国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与理念创新,以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自本世纪开始,我国将步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这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新趋势,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是不可昨日而语。曾经的商品大短缺的情况已是不闻于耳,经济环境的变化翻天覆地,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我们已经优秀地走完了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前两步,社会经济都在全面向前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已经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即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第三步付诸实行。改革开放的设计者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就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分三步走。如今,关键是如何更注重质量地达成第三步奋斗目标。因此,我们一定是把现在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即从以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国民整体素质为主,作为第三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3)入世化
2005年才全面入世到位,光入世谈判就进行了13年之久,这是一段艰难但光辉的长跑。
入世后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1)经济环境改变,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市场分工越来越细节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主体多样化,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残酷。
(2)人才资源的变化,自从我国入世后,人才争夺的序章,在企业之间上演。人才们的待遇是越来越好,企业之间的战争却愈演愈烈。
(3)融资环境变化。入世后企业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多,外资的注入也成了企业之间的必争之地了。为解决资金短缺,世界范围内融资越来越普及,风险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3]。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热潮会不断的散发出更新、更强的能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下,产业经济将会更加的完整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取代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中,终有一天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在这个蔚蓝色的地球村大放异彩。(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晓雷.新中国经济理论史[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纪尽善.国有企业股份制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让房地产调控回到经济规律的轨道 篇12
无论上述商品是谁扰动了价格要素, 但最终表现的作用力是供求关系 (哪怕是短期的) 不平衡造成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地搞清楚一个原则问题:首先是供求关系在干扰价格, 其次才是人为干扰。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 我们解决表面问题可以从投机入手, 但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从供求关系解决。
当行政力量过度干预楼市, 舆论从打压、责难的角度关注房地产时给老百姓提供了浮浅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 人为地制造“间歇性需求停滞”或突破后“短期需求放量”, 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就“被不平衡了”, 楼市蓄势待发, 价格就积极响应, 开始了上涨的步伐。大家可能记得房价的规模化上涨是从2003年后开始的, 当时政府和舆论纷纷议论房地产开发商人为抬高价格, 告诉民众价格一定会降下来, 而后的价格却开始快速上涨。2006年房价成为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话题, 政府又出重拳打压, 但基本的策略都是减少房屋 (土地) 供给、提高购买门槛 (成本) 、提高土地价格和税费等措施。事实上, 近几年的供给量并不算小, 开发项目在开发商追逐利益的驱使下并没有停下脚步, 土地供应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不得不以多卖些地来养活地方政府的运行。
也就是说, 出现了土地的实际供给量并没有降, 而价格却持续上涨的经济学悖论的怪相。这却是我们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我们剥丝抽茧发现所有的问题是由政策相互矛盾造成的、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所谓亲民的舆论却是狭隘而短视的、结果是危害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 密集的调控政策只是在挤压弹簧, 尤其是简单而充满计划经济色彩的限购令。这些政策一出台市场就会有所动作, 价格在短期内会表现上涨或下降的简单反应, 这是社会生理系统本能的条件反射, 这不代表根本趋势。但片刻之后就要看政策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了, 市场上观望和回避的投机心理与政府的政策展开博弈。无论是民粹思想还是百姓情节;无论是政治作秀还是幼稚战术;无论是否判断出结果如何还是只看过程不看结果的路演;但我们经历过的有形的政策之手的调控往往在这个无形的市场面前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事与愿违"纵然成为了房地产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2003年以来, 调控房地产的结果是行政的办法只能是起到暂时的抑制作用而过后楼市价格却是报复性反弹上涨。8年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飞涨3-6倍!而同期的CPI指数、人均收入水平、其他价格指数等指标在房价变动指数面前可算小巫见大巫了。目前, 我们又在一个调控期, 抑制房价会有一点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没有!调控过后必然是又一个报复性上涨。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过去的历史, 政策的信用不断受到馋食。非专业的老百姓相信了舆论的话, 于是屡屡成为楼市的踏空者。房地产的波动让很多踏空者在这样一轮一轮的期盼房价下跌中继续踏空。当谎话破灭时大家蜂拥出动迅速推高房价。我不知道这种房价的波动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调控需要逆周期调控, 也就是在长远的、系统的产业规划下进行事先对策, 而我们总是执行顺周期调控, 而且不从长远解决系统性原因入手, 总是从民众最爱听的角度讲话……大话、狠话、假话、凉话, 等等, 但商品供给未增加 (哪怕是舆论信息) 、民间资本的出路纷纷被堵、房地产开发成本急剧增加。暂时拦住奋勇向前的买房人群无异于在河道中拦了个坝、在弹簧上突然加力。之后的房价在话音未落便应声而涨。
弹簧压下去是为了弹起来, 我们把买房人的欲望压下去是为了什么?能够把房价压下去吗?
把解决楼市问题回到理性的供求关系上来。中国的楼市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 而现实又把它变成一个糊涂问题。最近很多人从国计民生的高度把它提升到政治层面, 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 简单地把房价涨跌问题进行归类为政治问题、政策调控甚至过度干预的对象, 将适得其反。我们回想2005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结果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从6000元/平米上涨到25000元/平米, 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从2500元/平米上涨到5000元/平米左右。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 全国70个大中城市平均上涨3倍。
为什么调控?为什么屡调屡高?而且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政策对房地产的关注度越高, 房价的涨幅就越大。比如, 2010年初春季节北京等城市半年上涨30%左右, 北京四环内上涨l0000元/平米的“最后疯狂”。全社会民众惊愕、理论界失音、长期以来误导公众的大嘴们只好把故事讲到更远的地方让老百姓去寻找了。不谙世事的社会舆论积极配合让某些人能够自圆其说, 一曰房地产开发商太黑控制房价谋取暴利;二曰房价不久就会大跌, 力劝大家不要买房;三曰房子大部分被投机者买去了, 等等。最后的政策走向被引导成幼稚、滑稽的问题、甚至要上纲上线了。
我也非常认同房价上涨的确过快, 老百姓买房能力愈来愈弱, 开发商借势涨价, 有钱人投资炒房……
事实上, 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 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改善居住的客观需求, 也有中国人有钱后的首要任务是买房置地的民粹思想;有手里有钱没有投资出路的问题, 也有旅游度假的心理依托。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发现, 但凡股市不景气, 产业资金投入回报率底下的时候, 房地产、黄金珠宝就会成为首选的保值增值的避风港, 此类商品不涨价才是不正常的。然而, 在目前干扰和影响房地产因素比较多的情况下, 我认为这都不是影响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本质!
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经济学的第一规律……供求平衡原理在鞭打我们的幼稚和愚蠢。观察问题需要远观近察, 理清问题则需要高屋建瓴, 而解决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严格意义上的房屋供求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 平衡只是一种动态的, 心理预期的结果。就像我们不会去抢购、囤积大白菜是因为大家预期它不会断货一样。房地产则不同, 当市场出现价格上涨的趋势后我们的调控政策总是一个模式:首先, 舆论误导说要控制土地供应、提高税收、严格审批, 等等, 其次是政策在银根紧缩、土地价格和政府收费上调、开发进入门槛提高、产品上市手续更严等措施。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了。房价便应声而涨!海南岛2010年初一石二鸟的“两限”政策造成房价一个月内几乎翻番的“高明"经济学案例。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我认为有两条:一是政策没有搞清楚房价上涨的权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而这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民粹情结引导舆论打压、解气, 造成无的放矢,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实际供应量没有问题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政策的不信任而导致采取怀疑观望, 之后便是恐慌性抢购。二是土地供应量跟不上, 加之开发商受政策调控的影响、自然放慢开发节奏减少供应量的对策造成强化房价坚挺继而上涨。现在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结果是提高开发成本 (转嫁给消费者) 、放缓开发速度 (减少供给是提高房价、增加开发成本) , 暂时搁置房价涨幅问题, 这些都是提高价格的推手。更为可怕的是, 在已经有点躁动的房地产市场的通道上筑起了一道堰塞坝, 就像城市的街道上为了通畅被人为拦住了路。眼前空荡荡好干净, 身后呢?放开之后呢?
【市场经济规律】推荐阅读:
客观经济规律08-28
施工生产经济规律07-13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05-29
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08-12
市场经济与企业经济06-09
经济市场05-18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09-26
体育经济市场09-24
市场经济条件07-14
市场经济贸易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