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时代(精选8篇)
市场经济时代 篇1
我们将跨入崭新的大桥经济时代----一论迎接大桥经济时代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周仲平
百万舟山军民都在翘首等待着这一刻:大陆连岛工程二期2009年建成通车,舟山从此告别孤悬海上的历史,与大陆连为一体。这一天,离我们愈来愈近了!
大陆连岛工程催生了舟山的大桥经济。从大桥建设开始至今,大桥经济在舟山已是风起云涌。2004年10月10日,在大陆连岛工程一期建设接近尾声之际,市委主要领导在基层调研时首次提出“要迎接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之后,新闻媒体对大桥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宣传,引起经济界、理论界人士和干部群众的关注和研究。2005年,由93名市人大代表提交的《大力推进大桥经济,谋求舟山新发展》议案成为市人大会议的一项决议,发展大桥经济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大桥经济、迎接大桥经济时代作出一系列部署。最近,市政府又下发《全面推进大桥经济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初步方案》,要求提前做好充分的对接准备,加快推进对接工作,主动迎接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
大桥经济的初步成效有目共睹。无论是作为海洋经济龙头的港口经济、作为海洋经济重点的临港工业,还是作为海洋经济富有活力增长点的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基础的海洋渔业,这几年的发展都得益于大桥建设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这种效应在船舶工业发展中尤其显著。今年上半年,我市船舶工业产值76.15亿元,同比增长75.6%,首次超过我市传统主要产业水产加工业,成为全市工业第一主导产业。而众多外籍船舶修造企业前来落户投产,并不讳言是因为看中了大桥建成后的长远效应。
更可喜的是,这种效应也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2004年我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8%,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此后,我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质量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达到70.4%。
但目前呈现的大桥经济效应,仍然只是大桥建设期的先导效应,更直接、更猛烈、更深入、更广泛的大桥经济效应尚有待于大陆连岛工程二期建成通车。今年3月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舟山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今明两年 “是积极迎接大桥经济的关键之年”,这表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将到来。
我们跨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大桥经济时代。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大桥经济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这个恢宏的时代,才能以科学的决策和措施应对将要到来的机遇和挑战。
1.大桥经济是对舟山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将带来经济社会更加开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后五年的全面跨越,我们要“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这个“新起点”就是大桥经济时代,这个“新机遇”就是大桥经济将带来的机遇。
将“大桥经济”冠之以“时代”,就是说大桥经济作为一种舟山独特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把大桥经济时代作为舟山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来划分,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深刻的理论依据。
舟山自古以来一直孤悬海上,交通不便。目前虽有轮渡昼夜通航,但仍无法做到无缝隙交通,轮渡有时还要受制于气候而停航,海岛与大陆的交通仍然不能完全达到畅通无阻。大陆连岛工程,首先是舟山与大陆交通的一次大对接、大提速,继而是经济社会的更加开放。而回顾历史,有哪一次交通条件大改善、哪一次经济大开放,不是带来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因此,随着大陆连岛工程全面建成通车,我们将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在大桥经济时代,长三角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将涌至舟山,有更多企业将抢滩舟山。如果从更广阔背景去考虑,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正在不断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入发展,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正在持续推进,舟山凭借大陆连岛工程全面建成通车,将会有更多发展机遇。同时,大桥经济效应是综合性、全方位的,会促进舟山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甚至会影响舟山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是短暂的、暂时的,而是在若干年内不断积累,延续量变过程,实现质的提升,并影响到久远的年代。因此,大桥经济确实是对舟山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建设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要“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我们说,这个“新起点”就是大桥经济时代,这个“新机遇”就是大桥经济带来的机遇,“全面跨越”建筑在这个新起点之上,没有大桥经济时代就没有“全面跨越”。这是因为,按照社会经济学理论,全面跨越式发展的“跨越式”特征,主要表现为激发方式的暴发特性、速度的几何级数与数量级特性、周期的迅速凝聚缩短特性、目标的高起点性、思维的反正常特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手段的新特性等。而这些特征,都符合舟山大桥经济时代将要出现的变化。
2.大桥经济时代,在经济社会更加开放背景下,舟山的战略空间、战略资源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必然带来战略决策的创新。“以港兴市”战略部署,抓住了大桥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
大桥经济时代,在经济社会更加开放背景下,舟山的战略空间、战略资源将发生重大变化。大桥经济时代诸多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两大变化引起的。
区域经济中的战略空间,是反映要素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转移的空间定位的一个经济地理概念。以前,舟山虽然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但舟山本岛与大陆交通的局限性,岛与岛之间交通的相对不便,使区位优势的发挥受到制约,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人、财、物、信息、科技的低速度低效率流转与更新,更制约了舟山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
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版图上,离“龙头”上海愈近的城市,受到的辐射和拉动力就愈强。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长三角经济区有一个“Z”型轴,那就是沿江(长江)沿线(沪宁线、沪杭线、杭甬线),发达城市都分布在“Z”型轴上,舟山因交通不便离这条 “Z”型轴较远,所以经济实力排名才靠后。
显然,在大桥经济时代,舟山战略空间的这一障碍排除了,经济社会将更加开放,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通过大陆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东海大桥,舟山与上海将形成“3小时经济圈”,舟山与杭州将形成“2小时经济圈”,舟山与宁波将形成“1小时经济圈”。交通格局的变化,将大大提高舟山与内地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时效,促进生产要素向舟山集聚。
陆岛相连前,舟山经济在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政策资源等战略资源方面,均存在先天不足。陆岛相连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舟山因独特港口资源优势兼具低发展成本和高生态环境特征的优势,会快速吸纳各种战略资源,优先获取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的资源扩散力惠及,从而为舟山全面跨越提供充足的战略资源保障。
面对大桥经济时代的这两大变化,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了“以港兴市”战略部署。
“以港兴市”抓住了大桥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尽管港口优势舟山自古就有,而真正发挥港口带动效应则是近些年的事。如上所述,大桥经济时代将产生能量聚焦效应,使经济运动周期呈凝聚性缩短,速度呈几何级数与数量级上升。因此,在大桥经济时代,以港兴业、以港立城、以港带岛、以港带桥都顺理成章。这也是为什么是今天而不是以往任何时候提出“以港兴市”战略决策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只有在大桥经济时代才能真正“以港兴市”。
3.大桥经济时代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跨越,也是发展空间、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跨越。实现全面跨越,关键是要创业富民、创新强市,通过大力发展大桥经济,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面跨越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大桥经济催生和培育了大桥经济时代。但大桥经济时代不是一个仅局限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概念,而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综合发展的战略概念。
今年6月,市咨询委“大桥经济”课题组在《大桥效应和若干发展对策》一文中,将大桥建成后的长远效应归纳为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城市品牌效应、产业拉动效应、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互动效应、文化建设和思想观念的撞激效应。这五种效应已超出经济范畴,涉及到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
在大桥经济时代,跨越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跨越,也是发展空间、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跨越。全面跨越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让
全市人民共享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实现全面跨越,关键是要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民不富则基不稳,市不强则途不顺。而要富民强市,关键是要创业创新,通过大力发展大桥经济,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面跨越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总结近几年实践,我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大桥经济不仅能带来经济发展总量增加,更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建立起一种符合舟山实际、富有海洋特色,具有开放型、跨越型、持续型等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使舟山“走上具有海洋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跨越”。概而言之,大桥经济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到全面跨越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是舟山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才能比以往更理性、更成熟、更睿智。
对于在沿海发达地区中经济总量位次依然靠后的舟山来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加总量,不断提升质量,依然是我们的坚定选择;对于拥有雄厚海洋资源的舟山来说,继续在全省发展海洋经济中当排头兵、桥头堡,牢牢占据领先地位,坚持工业立市,推动服务富市,依然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对此,绝不能有片刻犹豫,绝不能有丝毫松懈,绝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
这就是舟山的大桥经济时代!我们要迎接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目光更加深远,思想更加解放,态度更加积极,作风更加扎实,干劲更加充足。让我们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崭新的大桥经济时代吧!
市场经济时代 篇2
一、树立“德利合一”的利益观
我国传统的价值导向是“重义轻利”、“正义谋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传统的师德观教育教师要“安贫乐教”、甘当“蜡烛”、燃烧自己、无私奉献。然而,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社会上出现了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倾向。受其熏染, 少数教师以功利主义思想对待事业和工作, 甚至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作为价值取向。
教师追求更高的物质利益, 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 提高生活品质当然无可厚非, 但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正确地看待金钱和利益。我们并非一概地排斥“利”, 但是一味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我们主张的是仁中取财, 义中取利, 利以义取, 也就是采用靠自己的知识和一技之长, 用正当的手段, 追求正当的利益, 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勤劳致富。作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应把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牢记社会理想和职业责任, 保持教师的尊严、为师的品质和做人的人格。
二、树立“以身立教”的职业观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型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职业学校生源发生变化, 在校生人数锐减, 教师岗位随之减少, 使岗位竞争变得十分激烈。职业院校教师已不再有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 伴随的是激烈竞争的压力和下岗失业的困惑, 这也使得传统的师德职业观面临挑战。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 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树立“以身立教”的职业观。何为“以身立教”?即要求教师具备对职业一片热忱的赤诚之心、自我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立足于本职岗位, 成就事业, 实现人生价值。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信息技术发展、知识传递方式变革、素质教育推进, 特别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职业院校的师德发展观教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传统教育中, 知识以文本形式存续, 教师以知识积累的丰厚和学高为师, 只要吃透教科书即可完成教学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 教师原先所学的知识很快会变得陈旧, 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之在知识经济时代, 出现了知识以信息流这样的超文本形式在互联网上流动的现象, 教师、学生都以相似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知识和信息, 且相比之下, 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面对教师知识权威所受到的严重挑战, 教师在教育观念、创新品格、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 迅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若不能与时俱进, 随时都有被无情淘汰的可能。
四、树立“平等互爱”的师生观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逐渐形成, 使传统的师生观面临挑战。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今天, 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 树立一种兼具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新型师生观。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走下“神坛”, 舍弃“以自我为中心”, 坚持以学生为本, 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爱的关系。教师不要怕自己不懂, 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做到“教学相长”;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彰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倡结论的多解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鼓励实践和创新;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 用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教育、感化学生。需要指出的是, 职业教育虽然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 强调应用性, 但并非意味着要在“特色”和“专门”的强化中淡化“育人”的根本宗旨。因为不论何种教育, 首先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 使其成为一个能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义务的现代人, 而不仅仅是只会做工的人。
五、树立“立身唯正”的诚信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市场经济 篇3
政府频繁干预市场。由于国有企业比重在要素市场中的绝对优势,使得我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很大,我们称这种行为是强势政府行为。不管是在资源的有效性配置,价格的形成还是利益的分配等经济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政府的影子。其实,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政府也会干预经济只是程度很小,我们可以称为弱势政府行为。在强势政府行为下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会被扭曲,人们会产生一种误判就是政府会为市场买单。在这种经济意识下,道德风险会加速蔓延。道德风险会加剧信用危机,特别在金融市场,一旦失控会造成经济的动荡,泰国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经济发展模式滞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不断进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低下,所以只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初加工贸易。08年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使得中国清醒地认识到,由粗放型加工业向集约型创新产业过度是当务之急。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通胀,使得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出口贸易在西方双反政策下,贸易额波动较大。新兴经济体国家一贯奉行投资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见效快、可操作性强,但是会造成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而且这些问题又往往会被高速经济增长所掩盖。09年以来中国钢铁和煤炭等行业大量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是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长久以来高货币发行和高投资造成的。
市场缺乏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就像人体里的器官,维持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由于我们的市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这就注定其公有制部分具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是极其缺乏竞争性的。我们讲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讲创新,其实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创造力。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为什么转型是这么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张维迎老师多次提到的企业家精神,正是滋生创新的土壤。国有比重过大,政府垄断资源往往将企业家精神扼杀掉,谈创新只是一纸空话。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中国,也面临这方面的抉择。
二、关于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建议
1.转变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
其实,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是政府干预多一点,主要表现是市场中国有成分偏大,特别是要素市场。政府过度干预会造成价格扭曲和市场发育不足。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政府过度干预金融市场,往往会削弱了市场本身识别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市场经济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合理的价格导向是核心,自由平等的交换和明晰的私人产权是前提条件。政府的频繁干预会打破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且产权经济与职权经济的并存诱发很多寻租现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我的理解是进一步缩小职权经济的范围,扩大产权经济。市场能做的应当由市场来做,政府作为守夜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私人产权和保证公平自由的交换,维持市场的秩序。市场则以合理的价格为导向,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多目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过去我们一味的强调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忽视经济结构的转型,造成了很多“短视问题”。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多隐患,一旦经济放缓很多问题就显现出来。自09年以来,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高货币发行催生楼市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我们知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如果我们不能顺利过渡又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就会重蹈泰国的老路。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决不能只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这个单一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拓宽经济维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度。在这一点,上包括张维迎吴敬琏老师在内的多名经济学家都达成共识,认为适度放缓经济增长,理顺市场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从投资推动转向消费主导。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及时转变,导致经济动力增长不足,最终经济长期停滞的现象。长久以来,中国奉行投资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快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成本只考虑了生产成本而忽略了外部成本,所以造成了很多短视问题。09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问题的突显使得很多学者开始担心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避免我国经济陷入到这个阶段的关键,就是把经济发展的模式从投资推动转向消费主导。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来看,消费主权是深化市场经济的趋势。这是一种行为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供给会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首先是思想上要有这种转变,然后采取渐进式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定价是消费主导经济的根本保障,这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其次,我国应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特别是加快发展服务业。许小年老师曾提到,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制造业的相对衰落和服务业的兴起。
3.增强市场活力
打破国有垄断的市场格局。转轨时期的中国滋生了更大的腐败案件,其根本原因不是监管的缺失,而是两种产权的并存,建立在职位基础上的产权和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产权[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07-14.]。现阶段的中国应该说是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大的比重,政府垄断大量的资源,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解决,市场会失去创造力,而价格在资源配置中会失真。道理很简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一定是通过创造财富而是想办法通过收买有职权的人获得资源。企业家会把开拓市场的精力转移到分析政策上来。所以下一步要通过市场主导经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用价格机制合理的配置资源,市场能做的让市场来说做,政府主要从事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发展。
充分利用“人”的要素。我们讲创新不能离开人这个行为主体。中国拥有13亿之多的人口,这是一个包袱也是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对“人”的要素的利用有待提高。改革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对人的解放。过去计划经济下生产完全靠指令,人只是接受和执行命令的工具。改革开放给人民更多的自由,市场经济让人民各尽其能。之前我们提到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在市场经济下营造创新的土壤,把那种敢于冒险和创造的苗头培养出来。对于这个“幼苗”的保护主要依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因为明晰的产权是企业家创造财富的动力。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转变分析 篇4
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销售目标,定期收集消费者市场需求,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动向。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扩大消费者范围的手段也愈来愈多,留住消费者的方式也越来越新奇多样。但有一个道理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需求。有需求才会有供求,因此,时刻注重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3.2注重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
网络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和技术发展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各行商品市场的界限被打破,导致了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难以琢磨。这样的变化,要求企业,要不断研究消费者心理,不断改进产品生产技术,不断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企业在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将多种先进的,有效的经营方式,整合成一种适应本企业,该社会发展的经营能力,从而获得一种有效的经营能力。这种经营能力是支持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也是企业不被日益变化市场淘汰的强大后盾。
3.3建立合作型关系
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是网络经济时代的重要体现,大量新奇,好看,优质的新产品涌入商品市场,这些新产品的出现,带来了商品企业的技术变革,它刺激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然单个的企业对其科学技术的掌握不全面。这就需要几个或多个企业的技术团队联合起来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掌握新产品的技术要求。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式下,单个企业想要一枝独秀是很困难的,只有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5]。总而言之,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市场,冲击了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企业的市场音效一定要从,服务质量,营销观念,消费者需求,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创新的经营理念来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孟琪.论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J].管理学刊,,03:48~51.
[2]马国红.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06:84.
[3]王春波.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4,35:38.
[4]郑红霞.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探究[J].中国市场,,23:19,27.
信息时代的速度经济 篇5
因为传统的“规模经济”之路将越走越窄。
新经济时代将是“速度经济”代替“规模经济”的时代。
【关键词】 新经济 速度经济 规模经济
“速度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它的意思是“因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
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说,在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这就是说: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代替企业的规模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因为反映最快的企业总是能够占据最佳位置,从而能够最先获得市场。
所以速度将代替规模而成为新经济自然淘汰的方式已成为必然。
1.传统“规模经济”
1.1“反垄断法”的存在使企业将走向规模经济的误区。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新古典学振”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题: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要长期面临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两难选择。
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
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又会使经济丧失活力。
1.2经济全球化,使’规模经济”发展受限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同一类型产品在同一地区通过大规模的经营而产生的,但是,由同一类型产品在不同地区组成统一管理下的企业,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就不一定,因为规模经济一般主要采购的规模经济。
固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
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
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垒球化经营,每个子公司分布在全球上相距遥远的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
1.3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
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使标准化这个规模经济的基础不复存在。
同时,从企业角度看,产品的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产的方式才能生存。
在日本电子行业,每隔30分钟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在瑞士的钟表行业,每隔2O天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产品寿命周期变短的趋势还会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来实现规模经济呢?
1.4规模经济”信息反馈滞后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由其市场规模决定的,没有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造成产品过剩。
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不象生产规模扩大那样,这个月我引进生产线买进原材料.下个月就有可能上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至少要以年计算一般来说,一项新产品的市场寿命会经过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新产品介绍期企业往往高收入和性格较为开放的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企业在此阶段可采用高价策略以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市场规模可能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竞争者也日益增多,产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下降,利润空间也不断受到“蒸发”。
虽然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扁”。
这样“规模经济”所实现的规模效益就受到时间的稀释如果企业想重新获得超额利润的话,只有采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垄断地位采用垄断高价。
这样.企业叉步入了“规模经济”的误区,受到政府“反垄断法”的打压。
2.速度经济”的发展
2.1速度经济”时代。
时间的有限性正是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价值”概念的根源。
价值的本质是时间的有限性,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是作为一种最根本资源的时间的稀缺性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把时间作为价值的度量。
如果想办法替顾客节省时问,“速度”便成为一个竞争力工具。
换而言之,顾客会对重视他们时问的企业心生感激,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价格。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副总裁伊斯凡是所谓“时间本位策略”的支持者。
他说:“总有一天速度必将超过成本或品质,成为涵盖全体的首要经营目标。
2.2只有“速度经济”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规模经济是通过经营成本的节省而获得的。
对于消费需求变化快、时尚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则是创新的速度创造价值。
因此,时间和适时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企业进入速度稍慢,就有可能面对一个步入衰退期的不断萎缩的低利润市场。
正如《兵经百篇·速》中所讲:视而不见,人将先发。
发而不敏,人将行发。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
迅尔行之,速哉”。
这说明时间、速度的重要意义。
比如我国目前竞争激烈的彩电行业,洋彩电虽然市场份额不占优势,但它的新品迭出,即它们已进入一个“速度利润时代”。
别人没有的它们有,“舍我其谁”,赚取的是超额垄断利润。
一年前,索尼,东芝的纯平电视登陆中国,当时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几个月后等我国彩电企业跟进时,已吃饱喝足的洋电视迅速放水,价格打到5000—6000元,国内彩电企业的获利空问被压扁。
等国内企业再一窝蜂进入争抢这桶清汤寡水时,洋彩电已整体战略性撤出,转而推出背投、等离子彩电和壁挂式高清晰度彩电,攀上新的市场制高点。
洋彩电的制胜之道说明,以规模降低成本获得的利润是有限的,但通过自主创新以速度获得的垄断利润是巨大的彩电行业的前景应是看好的,但行业前景不等于每个企业的前景,企业制胜之道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先机。
未来的商战是速度利润战胜规模利润的时代,速度利润的获得主要靠企业快速的自主创新能力。
2.3网络时代“速度经济”如鱼得水。
新经济的支柱就是网格,而网络本身就代表一种速度。
一方面通过同络,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即时快速地了解各部门、各公司的经营全貌,运筹帷幄,并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下发到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
各部门、各分公司每天经营的情况,包括财务、物资报表(例如出库单、入库单)通过网络即时、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总公司的数据库中,实现企业内部数据信息汇总的自动化。
各部门、各分公司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总公司的相应数据库,了解产品的生产、库存等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企业还可以与客户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及时与用户进行信息的沟通,并可在全球提供24小时服务,迅速地了解和满足用户。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使企业比过去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做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立时互动”,以赢得时问上的优势。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企业实施快速生产提供了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可以很方便、迅速地完成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而不像大量生产那样,每次转换品种就要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生产,只有靠大批量生产才得以弥补相应的品种转换设计费用。
西方国家的“柔性生产体系”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谓柔性生产体系”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能生产多品种、多型号的产品。
新经济时代的ERP 篇6
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e-ERP思想将企业资源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了全球。e-ERP支持企业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营销环境下,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求客户和供应商,扩大市场覆盖面、降低采购成本。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e-ERP支持企业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一对一的营销和服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个性化的服务发展和培养忠诚客户。
e-ERP思想继承了原ERP对物流、工作流管理的思想,对企业可利用的所有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综合管理,e-ERP思想认为这是企业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基础。同时,除了对原有ERP在企业内部管理思想的继承,e-ERP更使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可能。
实施e-ERP系统,企业可以迅速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的B2B企业电子商务应用(ASP)模式,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订单执行成本),扩大市场机会,直接将企业的运作模式转变为电子商务模式。
e-ERP系列产品继承了传统ERP对企业内部的完善管理,结合企业电子商务门户和B2B扩大了销售市场和采购市场,加快了商务进程。
通过e-ERP,全面实现CRM的概念,紧密结合Internet技术,为企业实现最好的`客户满意度。企业的客户在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享受互动性的交流,能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满足客户人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市场经济时代 篇7
1 公共服务的属性分析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往往会拥有公共和私有服务等两种类型的服务, 其中公共服务一般会涉及法律制度、国防等制度形态的服务, 以及涉及公共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从传统的公共服务理念来看, 公共服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非竞争、不可分割效用性以及非排他性等, 但是私人服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竞争性、效用可分性以及排他性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随着20世纪60年代危机在一些福利国家的不断出现, 政府从最开始的主导型和唯一性角色逐步退出, 不同类型国家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演变证实了私人服务或者一些第三部门等相关角色均可以十分成功地通过不同的方式,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些模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往往更具有生命力[1]。
在对当前公共管理服务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以及批判反思的前提之下, 以登哈特教授夫妇为代表的学者们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并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相关问题的深思和重视。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解释, 政府的存在以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进行市场失灵的调控, 为社会提供市场经济所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 应该制定公平的市场规则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市场环境, 政府不应该作为一个微观主体依靠垄断地位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也不能成为公共服务的垄断性主体。
2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现状及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原因分析
2.1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现状分析
从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情况来看,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模式: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权威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这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传统的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模式。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化以及民营化的公共事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但是政府作为一个宏观的主体始终是最有市场竞争机会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角色。但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使得搭便车现象层出不穷, 这就对社会化以及民营化的公共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权威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 政府承担了高额的风险和较低的利润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共事业提供了保障, 但是也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2]。
二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商业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这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企业以盈利为基本目的, 通过一些市场交易的方法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企业为主导的商业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产生绩效,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这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财政负担, 对于私人投资者以及企业来说, 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对于消费者来说, 在竞争机制的环境之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但是, 由于以企业为主导的商业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盈利目的性, 容易产生政府腐败、企业之间恶性循环竞争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规章制度体系有效管控以企业为主导的商业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是以个人或团体为主导的志愿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这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有无偿捐赠、志愿服务以及非盈利性收费等几种作用模式。这几种作用模式的综合性特征都是出于自愿性的特征, 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水平提升的综合表现, 以个人或团体为主导的志愿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促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三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般都是通过有机组合模式来实现公共事业的健康运行, 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需求情况来看, 需要在基于国情的基础之上, 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成功供给模式, 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3]。
2.2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原因分析
多年以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公共服务事业在质量上以及数量上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公共服务事业还存在一系列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 公共服务事业在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还停留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差、供给效率低下、分配不均及成本高昂等几个方面。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资金瓶颈。如何为公共事业发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政府往往是通过财政来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数量以及质量的不断增加, 政府的财政支持已经难以成为长久的支持后盾。如何通过全方位的融资渠道获得稳定的资金流支持是亟需解决的难题[4]。
二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垄断性供给者和支配者, 不仅使得政府自身的压力繁重, 而且容易造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以及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问题, 不仅不利于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而且有损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公信力。
三是政府对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往往会将重心均放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对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投入力度不足, 从而导致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
3 公共服务传统供给模式的弊端分析
当前我国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过于单一, 以政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模式从公共服务筹资建设到公共服务提供等各个阶段均是在政府部门的核心管控中, 市场竞争的力量以及民间参与主体均被排除在外。这种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形成, 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公共服务搭便车行为, 政府会通过垄断的手段提供统一性的公共服务回应市场失灵现象, 但是这也同时暴露了政府失灵等问题的出现。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公共服务传统供给模式表现为政府全包型, 政府以垄断者和支配者的角色为社会提供全部的公共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需求的日益增长, 政府已经无法通过财政力量满足日益膨胀的公共服务需求, 这就为我国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除此之外, 由于政府在公共服务基本理论方面的偏见, 导致社会市场的力量被排除在外, 导致了我国公共服务主体的单一性和唯一性, 使得整个公共服务质量以及供给效率的下降[5]。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的缺位与错位现象。公共服务供给在缺位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没有将供给方面的职能发挥到位。一些本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却有所缺失,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过于干预企业以及民间组织的职能, 习惯于用一些行政政策干预市场, 利用垄断性地位强制将企业以及民间组织投资排除在外, 不利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的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在错位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政府与市场以及企业之间的职能分工不清, 存在供应错位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对公共服务平衡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监管机制。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监管机制, 政府在职能方面以及管理权限等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监管机制以及相应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将市场化轨道作为推卸责任的一种方法, 从而不断放松对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监管。
4 市场经济时代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建议
市场经济时代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构建首先需要对公共服务有一个新时代的认识, 将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纳入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 明确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 具体建议如下:
(1) 政府应不断淡化对准公共服务的垄断性支配, 专注于提供纯粹公共服务, 比如积极服务于涉及全民共同利益和行政管理相关的公共产品, 同时按照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原则, 将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功能做好适当合理的调配, 从而从各个公共产品服务层面有效保障公共服务最大供给效率。
(2) 不断将市场化理念纳入到部分准公共服务中, 不断发挥市场机制在准公共服务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企业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之下参与到部分准公共服务的竞争中。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之中, 消费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最佳的公共产品, 任何垄断性行为和违规行为均需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和惩罚。总而言之, 市场经济时代可以在准公共服务中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促进我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6]。
(3) 不断将社会民间力量纳入到公共服务中, 政府应该充分支持鼓励民间力量不断构建完备的社会组织, 包括一些行业协会、公益组织以及社区组织等, 让社会组织踊跃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去。比如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绿色环保等类型的社会公益事业, 可以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其中, 在法律政策上给予支持, 大量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鼓励社会各界以志愿者的行为担当公共服务供给功能, 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4) 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配置一个科学、完善、全方位的配置体系, 包括公共服务监管机制、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评估反馈机制等。由于市场机制以及社会方面的力量不断涌入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之中,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政府应该始终担当起重要的监管使命, 担当起公共服务的引导者、调节者身份, 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公共服务整体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及基本特征, 然后分析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现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原因以及公共服务传统供给模式的弊端, 最后从政府层面, 市场层面以及社会组织层面, 提出了市场经济时代公共服务最佳供给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庆琦, 谢洪伟, 叶芳.底线公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实践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 2012 (10) .
[2]于嘉.我国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的构建[J].黑河学刊, 2005 (11) .
[3]于凤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4]王进.理论困境模式——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与供给模式[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 (6) .
[5]许继芳, 周义程.公共服务供给三重失灵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绿色经济时代来临 篇8
编辑王剑
投资于自然保护或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和钢铁等产业。而且,对绿色的投入将给经济造就更牢固的根基。
“绿色新政”复苏经济
“气候英雄”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是改变地球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资本的投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并于今年4月初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呼吁各国领导人实施绿色新政,在两年内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约7500亿美元投入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快速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5个关键领域。
许多国家的领导者和经济学家都对“绿色新政”表示了支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更关注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就意味着降低成本并且适合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投资于自然保护或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和钢铁等产业。而且,对绿色的投入将给经济造就更牢固的根基。
走低碳发展的道路,除了在环境方面获利之外,也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提供了一个思路。这里面的商机是巨大的。以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为例,利用现有节能技术,可将目前建筑物能耗降低80%,该领域的相关投资不仅将刺激建筑业及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复苏,还创造出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仅在欧洲和美国就可能因此增加200万~350万份工作,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潜力则更大,到2030年前,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6300亿美元将能够至少新增2000万个就业岗位。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已经积极行动了起来,欧盟在今年3月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开发绿色能源也是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在2015年前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提高到100万辆;在10年内,美国将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将美国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等。在中国政府公布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也有相当大的比重用于绿色项目。
地球需要你
实际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正迫切地需要资本的投入。比如,对捕获和存储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就急需注入资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月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增加对地球上森林、土壤、泥炭地、海洋和其他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管理的投资,让它们充分发挥捕获和存储碳的作用,可大大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碳捕获和碳存储是指捕获诸如化石燃料发电厂、炼油厂等集中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其转移到适宜的存储设备中,然后再注入地下或海洋深处存储,从而避免这些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以往世界各国为在发电厂捕获和存贮二氧化碳划拨了上百亿美元,但也许忽略了一个已经经过检验并使用了千万年的方法——依靠生物圈来固存碳。
森林,尤其是热带森林是最大的陆地“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其安危关系着生态安全。而目前全世界砍伐热带森林的速度约为每年1480万公顷。由于对森林的采伐和破坏,使森林存储的碳正在迅速地排放出来。这样一来森林反而成了一个二氧化碳的巨大排放源,据估算全球20%的碳排放量是由于滥伐热带森林而产生的,这甚至高于整个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因此,减缓砍伐森林的速度并促进森林再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经济途径。如果投入资金保护好这些天然碳存储库,不仅能大幅降低全球的碳排放量,而且能让这些天然“储碳库”和“吸碳器”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来看看“世界第八大洲”,这块漂浮于太平洋上的垃圾大陆不仅已经严重威胁到海鸟和鱼类的生存,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垃圾会像海绵般吸收杀虫剂等人造化学毒素,再辗转进入海洋动物的体内,并通过食物链扩大到整个生物圈……有专家警告说:“也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各色大鱼大虾,正是我们投入海中的那些废弃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而要阻止“塑料新大陆”的继续扩张,除了减少塑料废弃物之外,还要依靠沿途渔场出动拖网,捕捞旅途中的塑料垃圾。而据粗略估计,全部回收这数百万吨塑料垃圾,至少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