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时代

2024-06-12

共享经济时代(共12篇)

共享经济时代 篇1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于1978 年提出的,但直到近几年才流行起来。这一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实现个体之间直接的商品与服务交换。

从本质上来说,共享经济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拥有者将闲置的物品,包括汽车、房屋等出借或出租给使用者,实现物品的最大化利用和收益。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收入的能力。2011 年,这种“合作消费”的模式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

共享经济崛起的基础之一是闲置的产能,这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共享经济崛起的另一重要基础,这使得闲置物品的交换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第三方应用平台不断发展,交易与支付条件、评价体系日臻成熟,交易双方能够方便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约关系,加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的本质———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出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全民移动化,尤其是服务提供者(如出租车司机)开始接入移动互联网,打开共享经济的前端供给;移动支付:移动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普及,支付的全面应用成为保证共享经济平台的便利性、中介性的最重要条件;共享经济平台提供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互相评价机制、动态定价机制,成为共享经济发展最佳的支撑。

共享经济龙头已现。Uber和Airbnb作为全球共享经济产业内的龙头,在过去三年迅猛发展,两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企业,当前估值已经分别达到510 亿美金和255 亿美金。其中,Uber公司成为全球估值达到500 亿美元用时最短的公司(5 年零11 个月),并超过小米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公司。

Uber自2009 年成立以来,以一个颠覆者的角色在交通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Uber打破了传统由出租车或租赁公司控制的租车领域,通过移动应用,将出租车辆的供给端迅速放大,并提升服务标准,在出租车内为乘客提供矿泉水、纸巾、充电器等服务,将全球的出租车和租车行业拖入了一轮新的竞争格局。

Airbnb房屋共享公司。这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公司,在全世界192 个国家三万个城市中提供了25 万套房间供人们租用,平均每晚就有四万人在这里租到了房子,不过给他们提供床位的不是连锁酒店而是个人。主人和客人都是通过Airbnb房屋共享公司在网络上来选房配对并支付房款。这个网站自从2008 年上线以来使用人数已达到400万,单2012 年一年就有250 万人注册。经济学家发现Airbnb租金低于酒店,因此造成人们在旧金山逗留时间更长,平均每人花费1100 美元,高于酒店旅客的840 美元,14%的Airbnb客户表示如果没有Airbnb,他们不会来旧金山旅游。

共享经济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以及生活服务及旅游领域,优秀的共享经济公司不断涌现:从宠物寄养共享、车位共享到专家共享、社区服务共享及导游共享。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供给端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体验。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再中介化: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 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在共享经济的平台下,供给端的创造力被激发,他们更倾向于提供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形成个人产品独特的品牌。共享经济平台的极大优势在于:整合线下资源;降低成本,提升配置效率;提供非标产品。

共享经济平台所提供的机制凸显了个人的品牌、信誉。供给方不再使用商业组织的头衔而直接面向顾客提供劳动或服务。他们在庞大的商业组织中,被忽视的能力和才华,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得到进一步的发掘。而通过提供的优质、个性化的服务,他们更获得了比在商业组织内更大的成就感、知名度。

随着共享经济的理念逐步普及,相关的新型经济活动迅速崛起,各种各样提供商品或服务共享与租用的公司遍地开花,共享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同时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比如Uber在全球多个地区都面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抵制,一些监管机构和劳工组织抱怨称该公司以无证出租车公司的模式运营,扰乱了市场秩序,蚕食了既有市场,涉嫌不公平竞争。Airbnb也遭到酒店业的抗议,监管部门对于Airbnb提供私人出租房屋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漏税的问题。

针对这些新情况,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着手制定相关规范。需要看到的是,任何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发展都必然给传统市场带来“破坏”,但另一方面,这些新模式的迅速发展也意味着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得到市场的认可。相信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市场需求和变化会建立起更完善的自我规范机制,监管机构也应根据新的经济模式发展,调整或制定相关规范,引导和帮助相关行业的发展,适应共享经济的潮流。

摘要:共享经济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共享经济崛起的基础之一是闲置的产能,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共享经济崛起的另一重要基础,这使得闲置物品的交换成为可能。共享经济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关键词:共享经济,闲置产能,第三方应用平台

共享经济时代 篇2

关键词:新时代;

共享经济;

发展;

现状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合,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它依托互联网技术,共享相关的物品和服务。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设施的不断完善,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已经拓展到商业、金融、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它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创新,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经济和传统的租赁模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个人或机构将自己的闲置商品或服务提供给要素需求者,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共享经济中,拥有某项资源的用户与需求某项资源的用户会建立一种匹配的关系。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使用成本。同时,对服务提供方的评分制度引入也会激励他们提供更优质完善的服务。同时共享经济创造了新的价值:闲置物品的再利用,降低了服务的使用价格;

要素提供者和要素需求者的大量涌入,使闲置物品的供给和需求更有竞争力。

二、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共享经济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产物,虽说相应的产业链具备相当的活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体制建设来看,整体上仍然十分落后,不足以支撑共享经济的持续稳固发展。如果无法加强良好的法律制度建设,这不仅会带来很多无序现象,对于共享经济自身的成长与壮大也会形成诸多阻碍,这是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市场经济的持续有效运转背后依托的是一整套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保障。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错,维护其稳定发展背后的社会法制制度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仍然有待建设,现有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还不足以为共享经济的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共享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直接受挫。

3.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间存在冲突

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必然会和已有的经济模式间发生冲突,而目前产生的很多实例让我们看到,这种冲突的化解并不理想,这个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滴滴打车和优步产生后,由于前期得到电商的大量补贴,使得这种出行模式一度取代了传统出行模式,这让出租车行业极大受挫。有些城市甚至发生了出租车司机联合罢工游行的状况,二者间的冲突可见一斑。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给传统经济模式带来的冲突很直观的体现在了共享经济的产生上。如何能够化解与调和二者间的矛盾冲突,这不仅关乎共享经济自身的持续发展,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4.补贴取消后盈利状况堪忧

共享经济的各种业态在刚刚进入市场前,通常会受到电商的大量补贴,这是前期其进入市场,为公众熟悉与接纳的一种策略。但是,当补贴结束后,如何实现盈利,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很多共享经济产业一旦补贴结束,立刻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不仅没有找到可以实现盈利的经济模式,自身的运转和维系都较为困难。这个问题是共享经济在稳固发展中需要扫除的障碍,也是当前共享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三、共享经济发展策略与思考

1.政府发挥充分的监管作用

在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监管作用,要维系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并且不断在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上跟进。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很多时候已有的法律条款难以有效覆盖对于这些新的经济模式的监管。这时政府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做好对于相关行业的监管的同时,也要不断在法律和制度上进行更新。约束一些不规范的商业行为,维护整个市场的健康与稳定。

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不仅会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依托,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体系的基础。首先,国家要在法制建设上进一步强化,只有法制体系完善健全才有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针对共享经济的各种业态也可以完善对其监管。比如,很多共享经济业态对于用户一开始会收取保证金或者使用押金,一旦有些公司难以经营后,一定要监督保障原有的押金被如数退还。

3.提升共享平台的信息安全

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的,因此,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和很多其他高中生一样,作为共享经济的消费者和使用者,我们非常关注个人的信息安全,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盗用,会给自身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因此,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要关注于这一点,既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也要在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维护。

4.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新的消费需求

共享经济的维护需要良好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作为依托,尤其是在前期商家对于共享经济的各种补贴消失后,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这可以从利用技术手段来积极开发新的消费需求着手,这是推动企业在共享经济背后下能够留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卓君.浅析共享单车的共享经济模式[j].经济师,2017(09)

[2]吴翟.以共享单车为载体的我国共享经济的分析[j].市场论坛,2017(12)

共享经济,一个新时代来临 篇3

“共享经济”已经来了,可我们貌似还很陌生。

前传:生于经济危机

“共享经济”也叫作“协同消费”,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学者们对汽车共享进行了研究,而它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当遇到经济危机这样的当头棒喝时,人类对于自己买了太多“无用”物品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欧盟关于“共享经济”的一份报告里估计,世界上有10亿辆汽车,其中有7.4亿属于一个人独自拥有和支配,此外,一间房子里有3000美元的东西是闲置无用的。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排队进入了消费社会,不再追求使用价值和炫耀财富,而是这件物品所带来的符号意义。可时尚和品位谁又能说得清楚呢?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使用价值,到虚无缥缈的符号意义和视觉体系,消费没有回头路。它短暂地带来愉快,然后就让人们陷入痛苦,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储物空间。

旺盛的购买欲望主要依靠贷款,而不是储蓄,20世纪90年代美国家庭平均储蓄率是8%,10年之后减少到1%,2007年,许多美国人入不敷出。银行又推行了次级抵押贷款,它只需要很少或者不需要现金支付,就可以购买本来负担不起的房地产。2007年,房价暴跌、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的困境常常在经济新闻里被讨论。

2009年底美国失业率达到10%,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失业率的最高水平。经济的寒冬里,“迈克”、“琳达”们清点自己家闲置的房间、汽车、物品,放到互联网的平台上换钱贴补家用或者以物易物省钱。这是“共享经济”的前传,在中国它是个令人愉悦的时髦,可是在初始阶段,它是个伤心的故事。

对闲置资源的利用,理论上也符合人类社会的趋势。比经济危机更难于弥补的是恣意生产和消费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劣。量化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到21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有可能上升3摄氏度,而1.5到3.5摄氏度的变化,可以导致动植物在不到100年内大量灭绝。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它看起来跟人的眼前利益最远,却与全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

核心价值:使用权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数十亿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虚拟网络里联系在一起。Airbnb里闲置房间的租用、网络上音乐的无限复制,放在互联网的背景里,是财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早在2000年,杰里米·里夫金就在《使用权时代》里写道:“摒弃市场和产权交易,从观念上推动人际关系以实现结构性转变,这就是从产权观念向共享观念的转变。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这种转变是难以置信的,就如500年前人们难以相信圈地运动、土地私有化以及劳动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一样。25年之后,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所有权的概念将呈现明显的局限性,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做出预言的15年后,使用权的地位已经显现。在美国,最先接受这种财产观念的是生于1982年到2002年的“千禧一代”。他们是美国最新的一代,也是最“穷”的一代,当他们即将工作的时候,遭遇了经济危机和危机之后缓慢的恢复。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2012年的失业人口中45%是18岁到34岁的美国人,而年轻人的就业率是过去40年中最低的。他们生不逢时,时来运转的机会也不大,按照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美国人一生平均70%收入来自工作前10 年。

“千禧一代”并不是对财富不感兴趣,而是对物质财富并不过度占有,更务实。他们衡量的标准是创造性,科技和创造的结合有无限的可能,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稀缺资源。他们更多地关心社会利益而不是个人成功。2013年一份调查报告里显示,“千禧一代”在进行采购决策时,89%的调查者在价格和质量相等的情况下,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同一年,对美国高中生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最喜欢的工作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前十位里虽然有谷歌、微软这样的强势品牌,但是还有其他三个卫生保健机构以及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他们选择雇主时把社会或者道德原因放在重要位置。

这种价值观与“共享经济”的精神天然契合。绕过所有权,务实的只重视“使用权”,共享产品和服务,节省金钱、时间、空间和资源。除了Airbnb,美国还有玩具共享的项目,年轻的父母们知道孩子很快就会对新玩具失去兴趣,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的钱。他们每个月交一定的会员费,就能收到4~10个共享玩具,玩具在配送前都进行了消毒,不用担心卫生问题;连服装也可以投入到“共享经济”的循环里,有出租领带的公司,还有租用礼服、珠宝、手包的平台。

可行性基础:信任

“共享经济”从理论上和价值观上都像人类经济与环境的一条新出路,可能否落地,结果是开放式的。欧盟的研究报告里指出,从客户的角度讲,这种创新最大的挑战是信任。其实比起网上购物、社交网络等“前辈”项目,“共享经济”被网友接纳一点儿困难都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了人的延伸,越过障碍连接在一起。陌生人在虚拟空间形成社交网络,分析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回复别人的评论。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信任就达成了。

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互联网里的通行证,越分享越丰富,越孤家寡人不与他人分享,越稀少。在这种规则之下,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大量的痕迹,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形成对键盘边的人大致的印象。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24小时都在活动,要想在网络上隐藏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共享经济”开始之前,互联网已经高度透明,网友们前所未有地信任陌生人。可如果市场规模巨大、有涉及到线下的实质性交往,这种信任就太脆弱。

2013年12月,旧金山发生一起造成一死两伤的车祸,遇难者家属起诉了Uber,称肇事司机在事故发生时正在使用Uber应用而分散了行车的注意力。2014年12月,一名印度的Uber司机因涉嫌强奸女乘客而被逮捕,他在3年前就因涉嫌强奸罪被逮捕过,但当时因双方达成和解而没有被判刑。Airbnb早在2011年就发生过房客把房主家洗劫一空的信誉危机。

共享是悲剧还是喜剧,在“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模式出现之前,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几轮的讨论。最有名的是1968年生态学家哈丁的论文《公地悲剧》,哈丁的结论是:“虽然每个人普遍克制对大家都有利,但个体受到各种刺激却常常阻碍那样的结果成真。”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消共享,变成私人化,一种是政府管制。

1990年,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发表了《共享管理》的论文,她认为,共享是可以不被破坏的,因为人们能够认同对公共资源的长期保护优于个人利益。之所以打破规则追求个人利益,是因为惩罚力度太小的缘故。共享本身就是强大的管理机制,需要的只是设计原则,让参与者内部形成监管。

在讨论“共享经济”时,两种观点都被拿来引用过。如果互联网自带的信任无法保证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转,要设计怎样的制度来为信任增加砝码呢?《公地悲剧》的前提,人是自利的,总试图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的好处。《共享管理》的前提是,人不是完全自私的,也会考虑到他人的幸福、集体的利益。前提不一样,制度设计的方向就不一样,期待政府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

而现在“共享经济”最受人关注的专车和订酒店领域,这些条件都是不完善的,冲突和争议不断。

争议:破坏力还是建设力?

“共享经济”的专车领域,全世界都在发生冲突。它的价格比出租车低,在市场份额和道路资源上对出租车构成强烈的冲击。可它也有弱点,运行的基础“信任”问题无法解决,安全性、一旦发生事故要承担怎样责任,这些保障的空白显而易见。

虽然专车和出租车打得不可开交,可汽车生产商们已经开始现实地拥抱“共享经济”。2008年,戴姆勒和一家租车公司合作推出Car to go,除了缴纳注册费以外,没有任何固定成本,客户每次用车的时候付款。宝马也推出了Drivenow,只要在网站注册,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搜索附近的汽车,在项目覆盖范围内使用,费用以分钟计算,使用完可以停在任意地方,而不是归还原处。

汽车领域的转型是从出售所有权变成出售使用权。零售行业则鼓励“共享经济”的另外形式,市场的再流通。2010年,宜家在瑞典推出网络平台,允许客户在上面转卖用过的宜家产品。这个系统虽然不会直接给宜家带来利润,但是,解决了对旧物的处理,也许可以提高新产品的销售量。

联邦快递是把自己的网点资源充分利用,他们推出了修理电子设备的服务,客户不需要去路途遥远的维修店,而是把电子设备送到联邦快递,他们的运输网络会把电子设备送到统一管理的维修店。

结盟也是一个选择。跟传统企业相比,穷游网算是新鲜事物,它通过用户自己生产旅行信息放在平台上提供给其他用户。现在它与Airbnb战略结盟,Airbnb进入中国的发布会就是在穷游网的办公室里举行的。穷游网首席运营官蔡景晖告诉记者,Airbnb在中国主要推广的还不是房东,而是中国的旅行者,而穷游网的“粉丝”大部分是境外游的爱好者。穷游网一直是booking agoda的合作伙伴,蔡景晖告诉记者,虽然从穷游网掌握的数据来看,Airbnb的用户还没法跟传统订房网站相比,但进入中国一年以来,增长速度很快。

“共享经济”已经不是个陌生的概念,但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还在各个领域里推进,按照杰里米·里夫金的说法,传统模式和“协同共享”在很长时间里会混合存在。他们有时候在彼此领域里寻求协同性,以提升相互价值;有时候相互激烈竞争,取代对方。最终结果如何,还是未知的。但是,变革已经到来,它也许会改变世界。

共享经济时代来临 篇4

“共享经济”在金融和经济危机中被接受和广泛传播, 最初和最接地气的功能是给身陷困顿的人们提供了赚钱和省钱的方法。它继而飞得更高, 被赋予道德上的意义, 这种利用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的模式是对过度消费的反思,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前传:生于经济危机

“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是一种经济手段, 真金白银地改变生活。“共享经济”也叫作“协同消费”, 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 学者们对汽车共享进行了研究, 而它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之所以对“共享经济”感兴趣, 着眼点不全是普通家庭收入的增加, 而是这种新经济模式创造社会财富的可能性。世界规模最大的IT博览会之一——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继2011年“云计算”、2012年“信任管理”之后, 在2013年把“共享经济”作为中心议题。2014年, 英国商务部启动了一个独立调查项目, 为如何把英国打造成全球“共享经济”的中心提供建议。英国商务部负责商业和企业的国务大臣马修·汉考克说:“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的闲置资源, 并让它们在市场上获得最好的价格, 这使全国上下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赚钱。共享经济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英国要确保站在这一领域的前沿。”

对闲置资源的利用, 理论上也符合人类社会的趋势。

核心价值:使用权

曾有人把网络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程序员之间可以自由共享网络规则。第二阶段是人们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第三阶段,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 就像You Tube和Flickr。而第四个阶段, 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在现实世界里分享各种财产。

复制把所有权分离为支配权和使用权。这种转变让认为财产天然具有排他性的现代人很难理解。但财产闲置不用, 又不让别人使用, 是一种浪费。而伴随着以租代买的兴起, 支配权和使用权再次分离。

Airbnb里闲置房间的租用、网络上音乐的无限复制, 放在互联网的背景里, 是财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早在2000年, 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就在《使用权时代》里写道:“摒弃市场和产权交易, 从观念上推动人际关系以实现结构性转变, 这就是从产权观念向共享观念的转变。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 这种转变是难以置信的, 就如500年前人们难以相信圈地运动、土地私有化以及劳动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一样。25年之后, 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说, 所有权的概念将呈现明显的局限性, 甚至有些不合时宜。”做出预言的15年后, 使用权的地位已经显现。

“共享经济”的精神, 是绕过所有权, 务实的只重视“使用权”, 共享产品和服务, 节省金钱、时间、空间和资源。

可行性基础:信任

“共享经济”从理论上和价值观上都像人类经济与环境的一条新出路, 可能否落地, 结果是开放式的。欧盟的研究报告里指出, 从客户的角度讲, 这种创新最大的挑战是信任。

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 是互联网里的通行证, 越分享越丰富, 越孤家寡人不与他人分享, 越稀少。“共享经济”开始之前, 互联网已经高度透明, 网友们前所未有地信任陌生人。这种信任就是只要你没有做坏事, 人人都先觉得你是个好人。这种朴素的“民风”让“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能够运转起来。

1990年, 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发表了《共享管理》的论文, 她认为, 共享是可以不被破坏的, 因为人们能够认同对公共资源的长期保护优于个人利益。之所以打破规则追求个人利益, 是因为惩罚力度太小的缘故。共享本身就是强大的管理机制, 需要的只是设计原则, 让参与者内部形成监管。

而现在“共享经济”最受人关注的专车和订酒店领域, 这些条件都是不完善的, 冲突和争议不断。

共享“共享时代”作文800字 篇5

所谓共享,字面上理解便是共同享有,共同享有某种物质,财富,信仰,精神,抑或是某种心态。

拿共享单车来说,共享单车究竟有什么益处?在上海这种大城市,堵车是一道常见的风景。住在高架旁,更是可以看到每天的车水马龙。这时,骑着辆单车,在车群中如鱼儿般自由穿梭,是不是会大大减少路上的时间呢?但你可能又会觉得去车行挑车太费时间或花费太高,现在,只要拿出手机,下载一个软件,支付少量押金,便可成功开锁家门口的共享单车,是不是很便捷呢?所以说,共享单车共享的是一种物质,财产,但也共享了一种便利。

再细细想来,上海这种大城市,早晚高峰有着如此之多的车辆,尾气排放量早已超标。作为市民,难道你想让上海变成下一个雾都吗?当然不想,而使用共享单车便是提倡低碳出行,这共享的,难道不是一种低碳出行,一种环保的生活理念吗?

所以共享单车,不仅共享了一种便利,更是共享了一种环保出行的生活理念。

再来看看共享书店。这种书店里的书,大家是可以一起读的。这可以大致理解为借书。其实古人早就有这种书非借不能读的思想,共享书店,更是让人们共享了一种精神食粮,给人宣传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思想。

共享篮球也是如此。当你想与同学打球,却没有场地时,便可到共享球场“大快朵颐”。这共享了什么?有人说是物质,但我认为,共享球场共享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心态。这可以给人便利,这实质是宣传一种多锻炼保持健康的心态。

但这些共享基于什么?

基于真善美。基于要所有人以纯真的心理去看待这个共享的物质。

这似乎符合老庄思想。回到原始社会般的纯真,来看待这些被共享的物质,而并非像社会上某些人,对这些物质进行破坏,抑或是占为私有。

社会在渐渐进步,但人心也变得急功近利。所有人都被利益熏昏了头脑,或只是因为法的限制,暂且收回了自己的利心,虚伪地展现出自己的纯真。

共享时代的来临,人们不应真正放下自己的利心,别去想那些不当之财。

共享经济时代 篇6

在全国闻名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又一个以“天使”命名的新型孵化器——“天使空间”诞生了。现在,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南北两端,一边是“天使汇”,一边是“天使空间”。无论从哪一端走进中关村创业大街,你都首先感受到“天使”的关怀。

名字上的相似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是“天使空间”和“天使汇”最大的不同在于目标和定位。由前中央媒体总编、互联网金融创业家陈海砚联合清华、北大、中欧EMBA近百位实业家众筹创建的“天使空间”,是以打造创业孵化投融平台为目标的,为优秀的早期项目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简言之,“天使汇”是要让靠谱的项目找到靠谱的钱,而“天使空间”是要让人人都成为天使,让创业变得更容易!

事实上,创业很艰难。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4年1-12月,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达到291万余人。但是首次创业者的失败率也是相当高的,这个事实无法改变,即使在美国那样有30万天使投资人支持的国度,也不例外。而中国天使投资人的数量只有3000人,只有美国的1%。难怪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也明确表示“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一群有冒险精神的人,一群有情怀的人,一群帮忙不添乱的人,一群在创业者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展开双臂提供帮助的人。”“天使空间”创始人、CEO陈海砚这样理解他眼中的天使投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陈海砚将新型孵化器命名为“天使空间”!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人们更关注的是它接下来打算怎么干。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孵化器遍地开花,作为后来者,“天使空间”能否突出重围,闯出一片新天地?

让我们来看看“天使空间”究竟有哪几把刷子!

项目路演全国联播

2015年10月20日,也就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双创周”发表重要讲话的第二天,“天使空间”全球路演中心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盛大启幕。“天使空间”也由此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其“力”何以体现?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探寻一下“天使空间”究竟是什么来头。

据陈海砚介绍,“天使空间”是由来自清华、北大、中欧EMBA近百位实业家发起众筹创建的。“实业家”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展开各种想象。不过看完下面这些名单,或许你会发出像周杰伦在《中国好声音》中那样的感叹:“哎哟,不错哦!”

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洪泰基金合伙人陈文思,平联Bank董事长陈菁,琨晟地产董事长郭剑伟,广银集团总裁骆正文,茂益工程董事长张世利,安徽省商业科技研究所董事长郑忠,云研社CEO王尔漫,外交官集团总经理黄彦达,中解商业军校创始人陈兆武……这些大咖都是“天使空间”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使空间”是由洪泰天使基金领投的。公开资料显示,“洪泰帮”重要成员——洪泰天使基金是由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和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前总裁盛希泰共同成立的天使基金,募集资金2亿元,于2014年11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洪泰天使基金的LP(Limited Partnership,有限合伙)团队堪称豪华:约20人的规模,每人至少出资1000万元,多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沈南鹏、王中军等都在其列。

背后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团队,“天使空间”自会别出心裁,其全球路演中心就开创了项目路演全国联播新模式。比如“天使空间”遴选的优质项目,通过路演中心平台及全国联播系统,能快速传达至全国数十家分公司现场,同时传送到达数以千计的天使空间投资人俱乐部成员。

“‘天使空间’能做起来的关键因素是人,近百位有理想、有情怀的实业家参与创建,大家用包容、整合的心态一起务实合作,一定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陈海砚告诉记者,“未来,‘天使空间’将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布局,无论是东部发达城市,还是中西部地区,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城市,我们都要进驻,包括全球各地也有拓展计划。同时我们将通过天使空间创业擂台赛、天使空间创业特训营、天使空间投资人俱乐部等,为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群体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投融平台互助共赢

以Airbnb、Uber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科技企业出现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股热潮,用共享的思路解决消费者在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需求。

从本质上来说,共享经济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收入的能力。2011年,这种“合作消费”的模式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

“天使空间”推出的“天使投资+合伙人制+天使合投(股权众筹)”的模式正是共享经济时代的产物。这一模式与中关村的主流模式高度契合,“天使空间”进驻寸土寸金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便顺理成章。目前,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模式。在中关村已有的40多家创新型孵化器中,虽然各自的创业服务模式都有所不同,但都与“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这一主流模式密切相关。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相对车库咖啡、3W咖啡等机构,“天使空间”是一张新面孔,2015年10月才鸣锣开业,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后起之秀。目前,“天使空间”已经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了地方天使空间站,包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昌、南宁、武汉、合肥、太原、石家庄、西安等近30个城市,并积极筹备其他城市天使空间站的建设。作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新贵”,“天使空间”在全国的广泛布局,对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辐射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天使空间”的未来发展,陈海砚信心十足,“天使空间全球路演中心将以国际化的视野,发掘并服务于最具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增进创业者与投资人的沟通与交融,促进创业项目成长壮大,成就伟大的创业家与天使投资人。我们致力于成为推动创业创新力量成长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成为中国众创空间领域第一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海砚的这份信心同时也感动了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和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他们在“天使空间”启幕当天都发来了视频贺词,给予“天使空间”莫大鼓励:“祝愿‘天使空间’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取得很好的成就,成为中关村创业大街为大家服务的典型,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为中国的创业创新做出重要的贡献。”

启幕现场,“天使空间”还分别与宝泽金融集团、澳大利亚亚太证券交易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促进会、IT时代周刊、创客100、中解商业军校、广银集团、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北领地孵化园、海淀律师协会会长单位炜衡律师事务所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成为创业者的精神家园,成为全中国有梦想的青年聚集地。“天使空间”启幕,给中关村创业大街又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正如中关村西区管委会领导在启幕仪式上所寄望的:希望“天使空间”全面融入中关村创业大街,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优势,融合科技、人才、市场等多种要素,加速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与相邻的创新型孵化器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面提升地区的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而这也正是陈海砚梦寐以求的。

共享经济时代 篇7

1 共享经济的兴发动力和正向效益

从经济发展的层面出发,原来的GDP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其质量较差,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外延式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是内涵式的升级非常缓慢,因此需要向绿色环保、集约节省的方向转变。“互联网+”是我国的发展战略,需要结合社会总体的复合需求,网络传媒技术自身具有囊括能力和咨询传播效率,社会产业升级换代和人们的多元发展需求都会得到满足。共享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就是资源循环增效环境友好型,使人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有效增强,促进社会的进步。

1.1 共享经济可以满足循环流转节约和文明建设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共享经济适合当前的国情。共享经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节俭理念处于治国持家的高度上,具有非常牢固的文化基础。共享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使其资源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使各种耗费和环境破坏的情况尽量减少,使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益大幅度地提升,可以实现全民共享图书馆、医疗机构等资源,使其服务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保护。整合网络化的公共资源,属于一场比较深刻的改革,使公共服务时代更快地到来。利用共享经济,可以将非理性的资源滥用情况进行减少,使文明建设的各种目标要求得到满足。共享经济可以将当前社会上闲置资源进行盘活,使实物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2 共享经济契合人们的情感利益需求和产品共赢的要求

人类属于万物灵长,依靠原始社会的生存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私有制的发展使人们受到自私自利的影响,使各个阶层产生争斗。市场交往文明不断地发展,人们再次推崇互利共赢关系,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在网络传播当中随处可见各种信息、知识、情感,提升了社会生存质量。一些新媒体经营公司,结合互联网传媒的交往精神,使技术产品得到投入,拓展社交关系,可以吸引大量客户,并从中获得更多商机。

当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多元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达到共赢发展。通过经济报偿,可以抵消各种不良的交互模式,使共享经济更好地发展,使社会的总福利得到有效增加,将大范围的资源进行有效调动。共享经济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使人际交往的信任体验得到有效提升,将产业的经济格局进行有效改变,在线共享,可以将交通、旅游等更多的行业进行改变。

2 传媒共享经济的创新价值和传播价值

在当今社会,创新最为重要,因此需要在创新上找寻突破口。共享经济的发源地是美国,美国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平台,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支持条件,需要结合社会交往的需求,共享经济是创新型的经济形态。我国传媒产业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当中,利用多维形式,采取适应性改造,利用内在服务传媒,将经营理念进行有效改变,利用持续完善的产业结构,将传播功能和成效计划进行有效拓展,使产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多元化的创新。

2.1 传媒产业经济新型理念实践和理论创新价值

我国传统媒体经济革新受到意识形态阵地理念的束缚,一些相关的制度也给予管控,我国传统经济在经营层面上具有很多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的财富转化和经济增值。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将创新运作思维进行有效的转变,新经济需要以创新为基础。共享传媒创新经济形态,将各种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资源的租赁,与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进行共享,利用有形的物质基础,进行整合,利用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传媒影响力,将发展空间进行有效创新,将服务经济的内涵进行有效延伸,利用各种无形资本进行有效增值。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有效的配置和组合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要素,科学组合经济要素,就会创造和发展经济。利用传媒数据库,将社会关系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共享经济关系当中的创新活动,将各种节制商品进行植入,提高传播经济的效益。

2.2 传媒产业经济功能创新和传播成效拓展的价值

将互联网技术平台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使经济连接和资源整合得到有效拓展,使共享经济形态得到有效创新,利用传媒的社会经济关系,强化其渗透功能,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可以促进传媒服务能力的扩张,将其成本降低,传媒产业可以获得很大效益。

有机共享经济资源,可以将互利共赢的理念进行有效扩散,始终遵守相关契约,构建出基本的准则体系。将我国的勤俭节约的美德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共享经济活动如果以传媒为主导,需要将社会的正能量及时反映出来,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有效疏解,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和实际生活质量,将其传播功能进行有效拓展。新型共享经济的价值开发,需要依靠各种娱乐精神,将智力经济创新发展动能进行有效激发。针对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传媒需要将信任体系进行健全,将其传播督导功能给予扩张,增加消费者的幸福指数。共享经济模式属于新兴模型产物,因此其形态发展需要得到完善,需要集体创新平台作为支撑,组织更多的创新行动,将创新经验进行不断总结,使实践功能和成效不断拓展。

3 传媒共享经济战略的发展

网络传播不断发展,代表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大众的生活和生产具有很大的意义,使大众可以更加便利地传递信息。共享经济主要依靠的就是网络传播,在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改善社会经济基础水平和提升良好交往的关系,还可以将自然环境恶化的进程不断减缓。要想将这些目标全都实现,就需要借助传媒经营管理运作战略,构建相关的制度,作为有效保障。

3.1 传媒推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利用广义虚拟经济,可以加强传媒经济的内容传播公信力,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利用舆论的效果,将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创新。将时间免费模式的共享经济进行大力发展,利用传媒免费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共享资源行动当中,使民众的人生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得到更多的服务价值。传媒系统对共享经济的产业链给予了有效优化,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共享。将自身的资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共享经济的创新中,大力发展新型的节约经济,可以将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进行消除,使交往的复杂环节有效减少,使城市环境压力有效降低,使民众得到更大的便利。

在“互联网+”时代,传媒需要将各种资源进行大胆腾挪,在实体经济中给予有效投入,将各个资源链条进行有效拓展,使经济跨界运行的实际范围得到有效扩张,构建新的规模经济,创造传媒产业的发展利润流。传媒主要就是发挥核心主导功能,在共享经济当中,使传统经济当中的资源潜能进行有效提升,构建共享经济生态,带动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3.2 传媒促进共享经济转变经营思维

针对我国的传统经济,主要是以市场经济的人理性为原则,其主要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的时空当中,使产业资源的整合得到促进,但是出现了过于自我的利己取向,带来了外部效应,使经济交往出现多方的对立对抗,使人和自然经济的矛盾逐渐变得突出。共享经济的精神理念统一了利己和其他价值观念,当前现实的需求更加需要合作共享资源,利用各种知识生产共享形式,提高经济交往的外部效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引领效应。传媒不仅要得到积极的推广,还要将各方的共识得到有效改善,使合作路径得到规范,将共享经济精神的特征给予有效显现。

当今的互联网,可以将人类协调发展的潜力给予激活,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异化得到有效摆脱,以促进共享经济战略向更高层次的新经济发展。传媒内部发展高效共享资源,在合作的氛围当中,将团队的关系进行改进。传媒管理者需要具备长远眼光,将制度体系进行有效完善,促进共享经济的战略发展。

4 结语

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综合考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挥传媒共享经济优势,满足各种复合需求。经济模式不仅要具备社会意义,还要具备经济意义,结合相关的鼓励规范制度,可以给予措施保障,从而发挥长远作用,取得更好成效,以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共享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应运而生。推动和参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持平台就是传媒,利用传媒将共享经济的进步思想进行有效传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传媒共享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传媒,共享经济

参考文献

[1]曹俊卿.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创新科技传播方式实施“科学定制”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传播,2014(20).

[2]方兴东,胡智锋,潘可武.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2015《现代传播》年度对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1).

[3]喻国明,樊拥军.传媒产业集成经济平台的建构——兼论集成经济下的复合经济效益[J].当代传播,2015(01).

互联共享开启网络时代新课堂 篇8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24时记时法等内容后学习的。虽然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建立了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但那些认识都是零散的。对于时空观念初步形成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单位仍显得抽象。为此,笔者想到,可以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开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探究,互联共享(指导操作)→互动交流,引发规律思考(引导点拨)→操作感知,巧妙记忆→判断大、小月,及时巩固(组织评价)→(电脑计算器)计算、讨论、了解全年天数→在线选题,即时评价(监控评价)→内外链接,答疑解惑(引导总结)→结束。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发展。初步培养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乐于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精心设计了“年月日之旅”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设有“一览万年”“探索日记”“记忆博士”等超链接网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完备的知识系统。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运用巩固、总结提升四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主动建构。

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年月日知识就在身边

课的一开始,我首先出示生日场景,引导学生在伴奏中齐唱《生日歌》,然后从学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引入课题。这样的整合,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为后面师生融洽、平等地交流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小组探究,网络汇总,年月日关系清晰显现。既然学生对年、月、日已有一定生活经验,那新知环节就该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究。传统教学只能让学生借助有限的“年历卡”来探索,不具普遍性,且无法直观显示。整合后,我引导学生打开专题学习网站中的“一览万年”导航,从1900年至2100年中任意选择某一年份观察每月天数,小组合作完成“探索日记”中的“各月天数统计表”并上传,经后台程序汇总后,快速反馈给大家的是全班同学的探究结果。看着这样充足可信的材料,自然引发了学生对年月日关系的思考。

(2)操作感知,巧妙记忆,大小月规律牢固掌握。在揭示年月日关系后,如何记住大小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按要求对大、小月进行涂色,从涂色结果中,学生很快就直观感知了大小月排列的规律。然后,再打开“记忆博士”导航,学生自由浏览“歌诀记忆法”和“左拳记忆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记忆方法。朗朗上口的歌诀,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代替了传统课堂中枯燥的讲解,使学生对大小月的记忆成为有意义的记忆。

三、运用巩固———在线选题,即时评价,个性化学习促其上手

该环节,我设计了“星级考场”导航来帮助学生检测本课学习效果。预设了A、B两组难易不同的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组别和做题顺序。如果学生答对,会得到“☆”的奖励,答错会看到“再想想”的提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个性化学习,更是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总结提升———打开链接,答疑解惑,互联网资源轻松共享

全课最后,我设计了“为你解疑”和“信息向导”两个导航,列举了与本课知识密切联系的一些趣味问题,学生只要分别点击,即能找到相关答案。同时,还推荐了相关网站,以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快捷地获取更多信息。

当然,该课教学中除了以上整合外,教学时还通过网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大、小月,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上的计算器工具计算全年天数等等,这些环节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共享经济时代 篇9

近些年对时间概念的研究, 有台湾政治大学的钟蔚文和臧国仁, 他们认为“新闻记者借由使用不同的时间语汇, 以及对这些词汇进行不同的段落安排, 建立起原始事件的时空背景, 展现对真实事件的诊释, 其内容与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实际时间流程未必等同。”[3]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媒介时间概念并进行研究的是卞光磊, 他认为媒介时间本身具有瞬间、零散、无序的特点, 在宏观上, 它又呈现一些具有社会影响的特征:时间结构的无秩序性, 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关注当下的时效性。[4]邵培仁等则指出, 电子媒介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生活空间, 颠覆了人们对于时间形态的传统认识, 其对于日常生活的时间的建构将更加明显和直接。[5]。

与上述研究相比, 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 不是对时间概念本身或宏观意义进行研究, 而是针对时间概念的一个具体特征———“去时间化”进行探讨。文章旨在阐明“去时间化”概念的提出、内涵、对传播学的借鉴意义, 并据此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传播中的现实表现, 指出其对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意义。

一、“去时间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去时间化”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Clifford Geertz) 在阐释巴厘人的文化经验时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来源于他对时间意义的理解。他认为时间有三种文化意义:一是由正在消失的现在的同伴亲密关系所引起的体验;二是由对过去先辈的决定性沉思所引起的体验;三是由对未来后代的可塑性预测所引起的体验。[6]

上述第一种意义强调的是时间的共时性, 偏向现时;第二种和第三种意义强调的是超越个人的时间的线性流逝过程, 偏向过去和未来。格尔茨认为, 巴厘人更多地考虑由纯粹的同代人在相遇中所产生的纯粹共时性, 因而创造了“去时间化”的时间概念[7]。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 一个是“共时”, 一个是“去时间化”。根据文中讲述, “共时”并不确定于某一准确时刻, 而是指某一段时间, 公众共同进行某项活动的时间段落, 是一个横向的概念。“去时间化”的内涵则是, 它不去关注现在是什么时间, 不去计算时间的流逝, 也不去强调流逝了的时间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 而是对时间在人类经验中所展现出的特性和意义进行标识和分类。

在这里, 格尔茨强调的是时间所具有的特定思想和宗教意义。他认为,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或社会文化语境中, 人们却能够对某些事件进行跨时空的共享, 我们应该尝试描述这一“共时性”的意义, 而不是只关注时间本身的数字变化。对此, 格尔茨赞同巴厘人的做法, “巴厘人将时间分成有界限的单元, 不是为了计算和累积它们, 而是为了描述它们的特征, 以便表述它们不同的社会思想及宗教意义”。[8]

他以巴厘人两种历法 (阴阳合历和轮换历法) 为例, 向我们说明, 不同名称的历法周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与文化意义。比如轮换历法, 它通过时间的循环, 而将时间的概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 通过活动的重复而使得时间再现。而阴阳合历, 则又是通过固定的时间告诉人们这个概念的意义, 而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格尔茨从巴厘人的生活角度指出历法时间在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对社会的维系:它确定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 确定了寺庙节日, 还侵入了被称为世俗生活的日常生活。换言之, 由时间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已经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他们并不关注时间的流逝, 而是忽略掉时间概念本身, 无止境地、不停顿的、不可计算地循环着这些活动内容。这里的历法时间概念“并不是告诉你现在是什么时间, 而是告诉你现在是哪一种时间, 即时间的意义是什么。”[9]

二、传播学领域对“去时间化”观念的引入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 (James W.Carey, 1934-2006) 汲取了格尔茨的“去时间化”观念, 并把它引介到传播学研究中。

他认为, 与注重信息的空间“扩散”、“传送”与“撒播”的传递观相比, 传播“共享”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 因此它的着眼点不在于信息的广泛传递, 而在于社会成员对某种文化观念与价值的共享。

可见, 凯瑞并不强调信息的瞬时传播与扩散, 而是关注信息在文化传播环境中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在他眼中, 只有得到公众文化认同, 并因此影响到公众社会生活真实建构的信息, 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这应该成为新闻人的共同追求目标。所以, 凯瑞明确指出, “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 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 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0]

那么, 如何才能构筑起这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凯瑞认为, 可将传播看作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11]也就是说, 传播通过呈现与公众相吻合的共同价值或文化观念, 唤起公众内心的共鸣, 吸引他们参加到传播活动中, 共享活动中的每个信息, 使整个过程如同宗教成员参加一个神圣的仪式或典礼。这些典礼的形式, 如戏剧、新闻事件和演说等———由一系列的人工符号构成, 通过不同符号的选择和使用, 构筑起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世界, 其作用“不是提供信息, 而是一种确认;……不是为了履行功能, 而是为了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 (fragile) 社会过程”。[12]

因此, 凯瑞的“共享”观念认为,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亦即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成员以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共享某种神圣的仪式。他们在共同体中分享的是共同的价值或观念而不是被控制。

凯瑞提到的这种“共享”忽略了时间的线性流逝, 而强调一种忘却时间概念的共时性。在他的观念里, 传播是“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对世界的记述而是描绘戏剧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 它常在替代式的社会角色的基础上, 邀请我们参加其中。它不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性时间中, 而且也突破时空的限制, 促使不同时期的受众达成文化共识。

这里所强调的是, 传播可以忽略时间的历史纵向发展, 通过文化内容的整合与维系, 实现跨时空的信息共享。

凯瑞在提到新闻的时候曾指出, 新闻是由18世纪的中产阶级发明的一种文化形式, 它反映了一个特定的阶层在特定时间所特有的对经验的渴望, “即一种废弃史诗、英雄与传统, 偏爱独特、原创、新奇和新鲜的愿望”。[13]

“偏爱独特、新奇和新鲜的愿望”体现了一种“去时间化”的思想观念, 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三种不同的时间内涵被统合成“共时”, 即忘却事件本身发生时间的信息共享。这种观念借助大众媒介而与大众发生着日常性的互动, 使读新闻成为一种自然、重复性活动。

尽管这种对新闻的渴求并不代表普遍的口味, 但它却使得特定族群在“去时间化”的不同空间共享同一新闻事件。每天茶余饭后, 或打开电视或翻一下报纸或看一下网页, 看看当天的重要新闻信息已经成为许多不同年龄阶层的共同爱好。大家并不刻意去安排某个准确的时间做什么, 而是关注获知了什么, 读新闻在这里转化成一种很自然的日常行为。

具体地说, 在公众的阅读行为中, 所有的时间概念, 如“日前”、“当前”、“今日”、“昨日”、“未来几天”等等, 都被模糊成“最新”, 公众关注的是这个时间概念下的最新事件是什么, 以及事件所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而不是这个时间数字本身。

三、文化解读:不同媒介时代下的共时观念

不管是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媒介时代, 还是网络兴起后的新媒介时代, 公众获取信息的媒介渠道不同, 但是行为本身的文化意义却没有改变, 都体现一种“去时间化”的共享观念。

在报纸与电视的传统媒介时代, 新闻有着相对固定的发行或播报时间, 但是公众共享新闻的时间却并不确定于某一准确时刻。或者早上或者晚上, 在某段时间, 大家很自然地进行阅读或收看之事, 并没有谁去刻意地定义某一时间是读报或看电视时间, 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件很自然的生活习惯。如今几十年过去, 虽然报纸和电视报道新闻的形式不断翻新, 新的竞争性媒体也不断出现, 但是男女老少不同年龄的人坐在一起共享某一新闻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美好时光。可以说, 报纸和电视维系了几代的不同受众。

与传统报纸电视时代相比, 在网络语境下, 公众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程序化的空间框架内进行共享, 而是通过留言、发信息等方式使共享的时间有了延长。

很多公众不再像传统电视时代那样固定在电视机前进行被动的收看, 而是更经常随意地从网络中搜索相关的电视节目进行随时地观看和交流。新闻报道的时间仍是特定的, 但是公众共享的时间却明显有了延伸, 即不限于在报道新闻的时间现场进行的即时交流。如, 在“百度贴吧”中, 关于“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帖子发布时间从2010年10月, 一直到2011年2月。公众共享新闻时间的延长, 这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 但从文化意义上说, 它更凸现了公众读新闻行为的“去时间化”观念。

其实, 在网络语境中, 公众共享时间的状态是变换、随意的形式呈现的。在传统报纸与电视时代, 公众的交流活动经常受到在场时空的限制, 一个话题经常随着彼此间的交谈而出现, 而又随着交谈的结束而消失, 即便是有了电话等媒介交流手段, 却依然要受到在场时空的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中, 公众之间共享的话题可以突破这种时空的限制, 将不同时空中公众交流的话题同时呈现在一个公共空间。因而, 网络语境下公众共享的时间是以变换不定的、更加随意的形式呈现出来。

网络语境下, 公众这种“去时间化”的随意状态, 导致分享内容的分化。在网络中, 每个媒体, 每个节目或事件、每位主持人或记者, 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文化空间, 而每个空间又都蕴含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尽管不乏有相同的文化取向, 但就整体而言, 在网络语境中, 要想再像传统媒介时代一样维系一个永恒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几乎不太可能。

上述不同的文化意义维系了具有认同感的不同时空的公众, 因而, 网络语境下的新闻共享, 呈现出更多的共时状态。

四、“去时间化”的现实启发及意义

上述不同媒介语境下受众时间概念和行为的变化, 要求媒体在内容提供上不能局限于线性的、不可逆转的瞬时传播, 而是应该切中公众感兴趣的重要话题, 实现“去时间化”的信息共享。

(一) 从瞬时传播到“去时间化”报道的观念转变

媒体应尝试在新闻报道话题的选择上转变观念, 不应仅追求新闻事件的报道速度, 在事件发生之后马上就停止报道, 而应该考虑一下, 这个事件与当地的民众是否有相关性, 如果有, 应该做哪些后续报道或追踪式报道, 来赢得当地民众的关注与思考。也就是说, 地方媒体不应仅仅报道篇幅短小的新闻消息, 还应在一些与当地相关的议题上进行精耕细作, 进行细致全面的深度解读和分析。只有引发民众关注与思考的信息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信息, 也只有这样的信息, 才能实现“去时间化”的精神共享和情感共鸣。

因此, 作为有远见的当地媒体, 不应只关注信息在横向上的传播广度和速度, 还应从纵向的时间概念上考虑, 媒体传播的信息有没有成为长久性的社会存在, 有没有成为民众茶余饭后讨论和关注的话题, 并因此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建构。

(二) 地方新闻的“去时间化”共享

那么什么内容才能实现长久的信息共享?直接将中央媒体报道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进行改编, 实现地方化, 是一个办法, 但在笔者看来, 这并非是最明智的办法。因为网络带来的便捷性, 使地方民众有比传统媒体更丰富的渠道来接触国际国内信息, 这些地方外的信息对他们而言, 并不是不够, 而是过剩, 而只有被重量级媒体忽略、力不能及的独特地方新闻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挖掘引起当地民众共同兴趣的地方新闻资源, 促进公众的热情参与, 可以真正实现忘却时间存在的新闻共享。这些“去时间化”的共享新闻应该与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前不久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 如果地方媒体不是跟着中央媒体人云亦云, 而是通过详细的资料背景分析和前景预测及时告诉公众, 影响核辐射范围的风向和天气状况如何, 核辐射对当地的水质和生态影响程度如何, 什么程度的辐射能造成身体危害, 目前的监测结果如何, 大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通过这种长期的、忽略时间存在的信息沟通, 媒体可以成功地实现精神共享。

(三) 在“去时间化”共享中塑造媒体品牌

上述谈到的“去时间化”的新闻报道观念和地方新闻共享, 是打造良好媒体品牌的基础。曾有相关人士指出, 报纸外观和公关活动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方面。[14]但是, 笔者以为,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媒体的报道品质。赢得品质的方式有很多, 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 提供忘却时间存在的重要信息, 赢得民众的心理认同。道理很简单, 如果在危机事件中 (比如之前的非典, 最近的日本核泄漏) , 媒体能够和民众站在一起, 共同关注事态的进展, 及时进行心理安抚, 那么, 再遇到惶惑不安的公共危机时, 民众能不及时记起这个媒体吗?

当然, 与民众共享信息的渠道不应仅仅限于纸质媒体, 还应借助网络资源维系住本地的受众或已经迁徙的原当地民众。或者是开办当地民众的论坛, 或者在各自的媒体网页上提供全面丰富当地的新闻信息, 使关心地方的所有民众都获得“去时间化”的信息共享与满足, 从而赢得良好的媒体品牌。

以上本文试从格尔茨“去时间化”的概念视角, 从文化意义上探讨了媒介传播过程中公众阅读、收看和交流的行为特征, 这是研究媒介时间的微观视角之一, 而并非构成其全部。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针对其他时间特征进行更多的微观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下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下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3.

[2]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7.[2]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7.

[3]臧国仁, 钟蔚文.时间概念与新闻报道[J].台湾:新闻学研究, 1999 (83) .[3]臧国仁, 钟蔚文.时间概念与新闻报道[J].台湾:新闻学研究, 1999 (83) .

[4]卞冬磊, 张红军.媒介时间的来临:电子传播媒介的时间的想像[J]台湾:新闻学研究, 2007 (90) .[4]卞冬磊, 张红军.媒介时间的来临:电子传播媒介的时间的想像[J]台湾:新闻学研究, 2007 (90) .

[5]邵培仁, 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J].当代传播, 2009 (3) .[5]邵培仁, 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J].当代传播, 2009 (3) .

[6][7][8][9]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韩莉,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459-460, 459-460, 460, 463.[6][7][8][9]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韩莉,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459-460, 459-460, 460, 463.

[10][11][12][13]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7, 7, 8, 10.[10][11][12][13]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7, 7, 8, 10.

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走进新时代 篇10

“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消除信息孤岛,打造一个基于统一标准、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换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这是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全国培训会上绘制的一个蓝图。

6月13日~14日,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全国培训会在杭州召开。此次培训会由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主办,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办,旨在进一步宣贯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发挥标准的指导作用,推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化。

特别报道:Reports>共享平台需要标准>共于标准升级>共享标准意义深远

据悉,此次培训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情况;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及标准化情况;数据元、道路运输电子单证和物流站场(园区)电子单证3项行业标准宣贯及应用案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宣贯及应用案例。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区域交换节点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及技术支持单位的技术人员,已互联及有互联需求的物流企业、物流站场(园区)、制造商贸企业的技术人员,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等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共享平台需要标准

目前,我国物流业不断创新发展,并朝着整合的现代物流发展。而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标准化,因此我国物流业发展需要一个符合标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早在2012年9月,交通运输部就建立了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致力于推动行业信息化、推进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基础服务网络。

随着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用户不断增加,对于标准的功能需求也扩大,平台原有的3.1.1版本标准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针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加以修订和完善,推出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

据了解,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是以提高社会物流效率为宗旨,以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为核心,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以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消除信息孤岛为目的建立的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共享标准升级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对照物流业“四化”建设的目标,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的推出就占了“两化”——致力于提升物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公共平台”建设“标准是基础、交换是核心、应用是关键”,为了加强“公共平台”标准建设,由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牵头,联合各省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平台管理中心等成立“公共平台”标准工作组,在标准工作组的推进下,“公共平台”制定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方案(2013~2015)》,初步确定了平台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发布“公共平台”标准3.1.1版本和接入指南,共计9大类30个单证600余项数据元,约50万字的数据元代码。完成数据元、道路运输电子单证、物流场站(园区)电子单证等三项行业标准的报部审批稿。

然而,随着“公共平台”的快速发展,用户不断增加,对于标准的功能需求也扩大,“公共平台”标准3.1.1版本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公共平台”针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加以修订和完善,推出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并组织开展了这次全国宣贯培训。

共享标准意义深远

从培训会上得知,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国家平台门户,实现平台与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换,实现行业内相关信息平台交换标准统一,提供公正、权威的物流相关公共信息服务,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的应用对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互通共享,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悉,目前,基于“公共平台”标准已开展广泛应用,在全国建立了1个国家级管理服务系统,9个交换服务器,分别部署在浙江、黑龙江、河南、福建、湖南、安徽等省,基于“公共平台”标准开发和改造了物流标准软件32个,互联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供应链上下游等企业30万家,日数据交换量最高达200万条,“公共平台”累计交换量达7.8亿条,年均服务约1000亿元的物流货值。

“公共平台”作为交通运输部主导建设的公益、开放、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推动行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推进物流信息交换共享、提供基础交换和公共信息服务。

目前,“公共平台”所建立的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已较为成熟,它有效解决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无标准可循,物流信息交换共享难等问题,通过基于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换,协助企业提高协作效率,打破信息孤岛,为企业提供交换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和运输仓储货代等标准软件服务,并为企业集成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等创新服务提供技术条件;为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车货交易、订舱服务、园区一卡通、代收货款、保税物流等增值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条件。

dows·视窗

顺应时代要求实现共享发展 篇11

关键词:共享发展;缩小社会差距;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 A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76-2

0 引言

第一个百年计划就是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于“全面”二字上,要实现这要要求就必须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就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极其重要意义。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实现改革成果共享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彰显,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着力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 共享发展理念的含义

要想更好的实现共享发展,首先要搞清楚共享发展的定义。我们当前说的共享发展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内容:第一共享发展是多层次的共享,不仅仅是经济成果的共享还包括社会成果的共享、权利的共享。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观点,必须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公共服务、教育、卫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共享的权利。第二方面是共享对象的广泛性,尤其要注重贫困群体在享受发展成果上的落实度。不仅城市人口能享受到,农村人口也要享受到;不只是东部人口享受到,中西部人口也要享受到;不仅年轻人享受到,老年人更要享受到。

2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时代的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根据唯物史观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享理念是对唯物史观的正确阐释和践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正是对党的性质的体现,纵观我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建国初期我国百废待兴的场面,有计划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实现了从建国初期“翻身做主”的发展到谋求“防御性”的发展再到寻求“赶超式”发展的进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寻求发展的开放式发展;同时每一项制度政策的实施又离不开平民百姓的拥护与实践,我国从被动挨打到今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我们党正确领导人民的结果,更是每一位中国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结果,正是依靠人民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发展成果。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取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办事,让百姓能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必须肯定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绩而且贫困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就是过度重视GDP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府将主要的财政资源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而不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第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导致不同群体中的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由改革开放以前的0.16上升到了当前的0.47,国际上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是0.4,我国当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我们应该意识到多年未解决好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在我国高速发展中没有得到缓和,反而逐渐加剧。面对当前我国发展形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就显示出它的时代迫切性。

3 实现共享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着力解决好共享发展的两大难题:消除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我们发展的必须面对又极为艰巨的一个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具体做法是应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做好贫困地区的公务服务建设,注重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当地就业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争取在多领域各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做到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增加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而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众在建设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度。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百姓广泛认可的原因是百姓真正参与其中,从中享受到了实惠,也就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加强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和社会参与度。加强政治参与度意味着百姓不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各项制度和政策而是通过亲自参与来决策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政策,只有这样人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对于国家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特点是职位的开放性和阶层的流动性这就意味着社会成员参与共建的机会的增多,加强公众的社会参与度有利于我国社会各项建设的透明化和公正化。

第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在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方面,要着重加强中西部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建设,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尤其的突出,要想实现共享发展必须改善这一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决定了一部分人就无法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多形式多渠道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措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第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的人口不断增加如果不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会出现不断增多的人口分固定不变的“蛋糕”的局面,这就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另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我们要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不是让少数人富起来而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富裕幸福和谐的生活,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局面,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2]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共享经济时代 篇12

当今网络化和服务化条件下数据信息的共享模式

在网络化和服务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 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模式也应该采用一种新的模式, 在物联网时代发展, 也就是基于共享空间的一种数据v共享模式, 要重点解决数据的可见、可理解和可访问等重要的问题, 可以通过构建数据共享空间的方法实现。共享空间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使各个系统之间不需要预定义的接口就可以将信息进行灵活的交换。共享空间是一个逻辑空间, 任何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 可能以分布式的结构在物理上存在。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理解和可发现性, 共享空间中的两类元数据目录用于存放信息产品的结构化元数据以及发现元数据信息两个方面。数据内容仓库提供数据访问的服务接口并且存放信息资源的具体内容。信息的提供者在共享空间中把产品数据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 到相应的元数据目录的元数据信息是按照标准的格式注册结构化的元数据信息和发现元数据信息, 在共享空间中完成信息产品的发布。

实现共享的元数据技术是支撑物联网信息的技术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趋势下,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也在慢慢增多, 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信息量巨大导致人们在信息的查找和检索方面的问题就越来越复杂和困难。在网络当中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整个信息化的平台, 许多人都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快速正确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为此物联网提出了有效地解决查找网络资源这个问题, 元数据概念被提出来了。元数据还被人们称之为关于数据的数据, 用于专门对数据的特征和属性进行描述。元数据的的类型可以按照功能划分成五类:管理型元数据、描述型元数据、保存型元数据、技术型元数据和使用型元数据。元数据在网络资源组织方面也起五个主要的作用, 这五个作用分别是:描述、定位、发现、评估、选择。物联网作为对象元数据在资源描述和资源发现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面向服务化

关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数据资源和异构处理平台、多样化信息系统的大系统构造方式为了构建全局核心的服务功能, 解决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的互相关联的性能, 能够大限度的提高服务、业务、数据的复用性和互操作性可以通过以网络为中心、面向服务的构架, 采用同一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统一提供信息安全、信息搜索、信息编目等功能是通过物联网全局核心服务完成的。真正的实现信息资源的便捷的法是统一提供信息安全, 信息收索, 编目等功能这些核心服务与物联网资源中心互联互通, 从而能够实现各类信息的资源共享和每项业务能够协同办理。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当中的条块分割的现象可以采用支持各级部门和各大企业和用户之间数据信息的交换, 对海量的信息实现最广泛的应用便于使资源性能信息实现最快速和最便捷的共享。全局核心服务的一大优势是能够给物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资源共享的机制, 它能够帮助信息的提供者给予信息的注册以及发布的方法支持, 还能够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信息获取的方、手段。

总结

当今社会处于物联网的时代中,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物联网的数据资源共享在企业和单位当中的应用将原本封闭式的数据资源开放化, 这给物联网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机会, 我们在利用物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和机会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弊端, 在物联网数据资源共享技术的研究中渐渐使它的功能得到完善, 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地财富。所以在物联网的领域和不断深入开展的服务化信息平台中, 资源共享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上一篇:多余人下一篇: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