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要求

2024-07-25

市场经济要求(精选12篇)

市场经济要求 篇1

面对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几十年来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失信行为,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没有经济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就没有市场竞争,在市场交易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损人利己现象,道德下滑、诚信缺失、欺诈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无道德。

市场经济确实有与诚信原则冲突的一面。市场经济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善良、公平和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是利己心、竞争和对财富的贪欲,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什么,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我们每天能吃上肉并不是来自屠夫的仁慈,而是来自于他的利己心。市场经济下的个人和企业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逐利原则是市场行为主体违背诚信原则的强大内在驱动力量。另一方面,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对诚信缺失带来极大的可能性。再次,市场范围的广阔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又一特点。它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地域狭小的熟人社会,依靠熟人之间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判断对方的信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范围的极度扩展,活动空间前所未有,绝大多数交易是双方素昧平生甚至视跨越国界的交易,这为假冒伪劣、欺瞒哄骗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有着对诚信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就是市场经济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更加需要诚信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基础。

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1]。“资本主义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碎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哪里时间就是金钱,哪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1]经营者从诚信到不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须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需要道德。

现阶段诚信的缺失主要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原有的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社会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是:

1. 利己利他。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商业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中,正是千千万万个个体对利益的追求,才使社会发展进步。市场竞争使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社会物质财富更快增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增大了市场主体的个人财富,而且增大了社会的共同福利。因此,市场经济承认经济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个人私利是合理的,并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不把利益主体对利益的合理追求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为人利己,舍己取义,与功利无关,是修身的要求。而市场经济首先承认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权利,这是传统道德观和市场经济道德观不同的地方。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要求个体追求自身利益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利己不能损人,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利人利己,公平交易、平等互利。

2. 现代道德是逐利活动中的道德,而非道德理想主义[1]。

虽然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扶优解困,以高尚的道德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市场经济道德和传统道德不同的地方在于,市场经济主体讲究市场经济道德比如诚信,它是逐利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和功利无关的道德理想主义。人们做出某种承诺往往不像传统道德不以功利为目的,履行诺言也是没有功利目的的道义行为。现代诚信的基础是人的理性,而不仅仅是人的道德情感,当人们意识到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只有为别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时,才愿意恪守道德和诚信。人们相信,信誉就是金钱。

3. 权利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与封建特权意识有根本区别的平等意识。自由的商品交换以其特有的方式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等级意识,客观上要求交换各方权利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自由的进出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各种选择。在尊重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他经济主体自由参与市场竞争和获得利益的权利。市场经济的道德不承认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同等受到尊重。这和中国传统道德上对人的要求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传统道德讲究长幼尊卑,纲常伦理,对于一些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对另一些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权利责任道德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原因是与权利相适应的责任关系不明。责任不明的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在经济转轨时期,真正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尚在发育中,责任不清使逃避责任相当普遍。也有的是市场主体无力承担责任。在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大量的个体经营、“皮包”公司不断出现,很多企业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都相当有限,因此,承担责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上的信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个人人品的信任,重要的是对当事人能力的信任,对交易主体履行义务、责任的能力的肯定。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明确的产权关系使责任明晰,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并且使每一个市场主体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4. 市场经济的道德建立在广泛的契约基础之上,而非熟人之间的忠诚。

传统社会诚信是一种身份伦理,而现代社会诚信是一种契约伦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有限性和非经常性,个人身份、人格、品德就是担保,人们进行经济往来时主要依靠个人的道德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可能只建立在熟人之间情感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和契约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熟人间的关系是少数的。由于市场经济分工的全面性,使人们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依赖性空前加强,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关系。遵守契约,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中国目前的迫切的是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既不要悲观地认为道德滑坡,也不要天真地认为可以回到传统的价值观。正如人们所说:中国目前道德状况是道德“失范”也就是原来的道德观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观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构建诚信社会重要的是应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使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32.

市场经济要求 篇2

《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环节考核方案

班级:11营高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学时:4/周学分:3 为了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突出《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实践性特点,考察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开卷考试。实施细则如下:

一、考试内容:

1.题目:关于*****市场调查报告

2.要求:

(1)结合身边实际,选择超市连锁店、某品牌的汽车、家电,或自己和同学们消费比较多的手机等作为一个目标,撰写市场调查报告。

(2)第16周布置考试内容,让学生确定选题,上报任课教师。

二、考试写作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内容

1、调查背景及目的2、调查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3、调查方式及时间

4、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5、结果分析与讨论

6、结论与建议

(二)其他要求:

1.字数要求:1800——2000字之间。2.出现错别字一个扣2分;

3.出现雷同一律成绩为“0”分;4.网上抄袭成绩为“0”分;

5.上交文章日期:19周统一上交,延期上交拒收。

三、卷面形式

1.一律要求打印。2.统一用A4纸打印,单面打印,左侧装订。

3.行间距统一为1.5倍。4.字型统一使用宋体字。

5.字号要求:标题用小2号字体;小标题用小4号字体;正文用5号字体。

6.页边距要求:上下为2.54cm;左右为3.17cm。

7.封皮字体为黑体字,字号可根据标题内容而定;(内容可包括标题、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四、期末成绩计算:以百分制计算

1、期末成绩=实践考核成绩50%+日常表现(出勤和课堂表现)20%+作业10%+期中考试20%

市场经济要求 篇3

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求经济民主,而且要求政治民主。

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经济民主的问题。中国为什么经济需求结构不合理,投资率偏高?从企业投资情况来看,从2004年到2008年,国有企业在城镇投资中占半壁江山。国有企业之所以要投资,是因为它们的利润除了交税以外,其余部分没有一个分红的渠道,只能用于投资。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在分配环节中落实不下去。

所谓产权机制在分配环节不落实,根源在于,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如此众多的股东难以像一般企业那样通过股东大会进行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只能委托某些代理人代行股东权力。问题在于,全民股东们对于代理人的产生和行为,能否具有决定性的制约权?如果失去了这种制约权,则股东们的产权将会形同虚设。所以,这里涉及的民主,与其说是政治问题,不如说是经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把这一民主称为经济意义的民主,简称经济民主。

所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全民股东应有的经济民主权利,使产权能够在分配环节落实下来。譬如,作为一个过渡步骤,可以通过社保基金账户,让国有企业20%的利润转入每个股东的账户,使得全民股东具有实质上的分红权利。中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企只缴税,税后利润归企业所有。而据有关测算,2010年中央级国有企业利润用于社会保障类支出只有15亿元。解决股东们实际不能分红问题的必要性在于,如此众多的股东如果不能获得应有的收入,则低消费、高投资的结构难以调整。

进一步的措施,应当是确定分红的体制机制,使其规范化。可以考虑在人代会中通过特定程序并按照一定的条件选举产生国有企业股东代表委员会,研究决定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事宜。关于利润分配数量以及如何转社保基金账户,直接由这一股东代表委员会决定实施,不再经过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国有企业职工收入也应提交股东代表委员会研究决定。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七个垄断行业有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则占全国职工年工资总额的55%,这种局面在现有体制中无法真正解决,只能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而改变。

上述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让政企分开,全民所有企业回归企业身份,行政机构不再对国有企业行使权力,国有企业同时剥离特殊行政资源和垄断地位,使其在市场化环境中提高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满足全民股东的要求和愿望,也使股东们能够真正行使所有者权力。

其次,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政治民主问题。这一立论也是基于经济结构的相关情况。

从经济需求结构的情况看,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自筹资金为118510.4亿元,62%来自中央和各地的预算外自筹资金。其中,地方约占88%,地方投资驱动力可见一斑。政府通过土地管理权多方获益的机制,强化了对房地产的投资驱动,刺激地方通过经营土地进行粗放式的扩张发展。

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民主选举主要限于村级,其他层次还处于试点状态。而这一级的民主选举对于土地资源的处置、使用、交易等没有太大的制约,相关的农民没有发言权,因而粗放式的投资驱动难以得到合理的制约。所以,在这一意义上,需求结构的调整以民主机制的健全为条件。能否保证民众的主体地位,是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同时,这也是解决政绩观和评价机制的基础。

同样,从供给结构的情况看,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前提。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又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主体地位为保证。从目前的情况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等还没有实现,还不能有效形成产学研政介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要推进双引擎战略,解决供给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必须保证企业家、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意义上,民主机制的确立,既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更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落实问题。

谈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篇4

胡锦涛主席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做的方面很多, 但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特别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符合国家发展规划, 适应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变化。转换观念, 调整角色, 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改革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而最大的挑战主要不在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差距, 而在于体制方面, 是对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挑战。因为, 未来经济发展目标是由政府宏观调控, 它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管理必须在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下,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进行。在中国加入WTO后, 还意味着中国政府承诺遵守WTO规则, 表面上看, WTO是贸易规则, 但是, 它首先是对WTO成员做出约束, 通过约束各缔约方的政府行为实现国际贸易的便利化。世界贸易的现行规则说到底就是现行的市场经济原则, 加入了WTO, 就得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运作。比如: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 政府是不能作为配置资源的主题来存在的, 政府不能干预经济活动过深, 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重新调整和企业的关系, 不调整就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然, 我们不调整也就不能是我们的企业应对市场发展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政府和企业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作为政府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观念, 我认为当前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树立以下观念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政府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

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 政府不是天然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存在的, 政府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生产力的最主要的组织方式, 政府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 要为企业服务。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 始终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 因此,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政府要为企业服务的观点。

2 政府不再成为配置资源的主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一般不能配置资源, 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靠市场, 企业获取资源的最主要途径是市场,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 而非政府, 所以, 政府要大规模的从资源配置过程中退出来。即使有些资源需要政府配置, 也必须市场化。比如:土地, 不能由政府批租, 而应该进行市场拍卖;政府负责的公共工程, 不能政府说给谁就给谁, 而是要通过招标;政府自身的消费, 也不能由政府各个部门自行进行, 而是应该政府采购。拍卖、招标、政府采购等方式都是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方式。

3 政府和企业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活动主体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 就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来讲, 他们之间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 都是依法活动的主体, 即:企业依法经营, 政府依法管理, 在法律地位上看他们是平等的, 是地位平等的两大活动主体: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 企业是经营的主体, 两者在法律的范围内各司其责, 只要企业没有违法, 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就没有必要管理企业。因此, 政府和企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活动主体, 各有各的事, 各司其职, 不能相互代替, 更不能相互干预。

4 政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交易秩序

政府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政府自己并不能直接去组织和发展生产力, 而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即良好的交易秩序。因为, 政府并不是生产力的载体和组织者,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企业的经营秩序, 而不是具体负责生产力的发展和增长。发展经济是企业和市场的事。如果, 政府自身去搞经济了, 即使经济发展的很快, 但是, 社会秩序却会异常的糟糕, 政府依然是失职, 因为政府不是发展经济的主体, 而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即社会秩序的主体。

5 政府不能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

政府不能作为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产权的代表存在, 因为政府是超越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之上的, 是为所有经济成分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 是超越于产权的社会管理主体。也就是说, 政府是社会的公正机构, 而不是代表某种产权的产权机构代表, 政府是经济活动中的裁判, 既然是裁判, 就不能作为运动员而进入比赛。政府不能再作为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存在, 未来的国有资产代表机构, 应该是非政府的法定机构。

6 政府对企业利益的收取应该以其提供的服务来决定

政府自身是不直接创造财富的, 但政府做为社会管理机构, 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经费从哪里来, 必须从企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中, 通过社会的再分配来取得, 即政府要向企业收税。那么, 政府向企业到底该收多少税呢?收多了好, 还是收少了好, 实际上, 政府的收税多少, 关键应该由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来决定, 也就是说, 政府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 决定了税收的多少。如果, 政府服务的范围很小, 而且服务质量很差, 那么就应该少收税, 如果政府不减少税收, 却不断的增加税收, 那就是不对的。现在, 人们习惯上把税收与国民收入进行比较, 认为国民收入增长了, 税收就应该增长, 把税收看成是由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决定的, 而不是由政府的服务状况来决定, 其实,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7 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应该是备案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企业该干什么, 不能干什么, 政府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权, 而是由企业在社会的法律框架内自行选择。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 依据法律对于企业的某些经营方向及经营标准和技术标准有行政管理权, 但是, 对于政府来说, 这种行政管理方式并不是必须采取审批制, 而主要是为企业制定准入条件, 谁符合准入条件谁就可以干, 备案即可。在社会法律框架内进行自我选择, 是企业的最根本性的权利, 自由创造繁荣, 自由选择创造活力, 也是市场经济为企业所应该提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以上七点虽然不多, 但我们现存的观念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目前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 还需要做许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在市场经济规则下, 政府的职责就在于:提供公共产品, 搞好公共服务, 营造良好环境, 也就是要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上来。要下大力气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 在政府不该介入也管不好的领域, 大幅度削减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把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彻底解决提供服务不热心、热衷于抓审批权的问题, 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良好环境上, 而不能忙着管企业、办企业、搞项目。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挑战, 不断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提高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我们应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结合起来, 改变以行政方法和手段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和模式, 调整政企关系, 政府主要通过搞好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 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维护游戏规则,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提供信息咨询, 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当然, 从某种程度上看,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是消弱了, 而是更有艺术性了。国内外市场相互开放, 贸易磨擦、贸易争端难免, 一方面政府要按照WTO规则进行协调、管理, 尽量减少贸易政策、法规上的冲突;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WTO赋予的权力和政策措施, 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国际经贸往来的种种经验表明, 谁对世界贸易规则学习、运用得越充分, 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越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转变职能, 肩上的担子不是变轻了, 而是更重了。这是由于世界贸易的各项规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它规范了每一个成员的政府对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管理, 这对行政管理的观念、制度、方式、手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 就是要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用世界贸易的运行规则来调整我们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 来规范我们各级政府的行为, 实现各级政府机关真正意义上的职能转变, 从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以科学发展观来实践三个代表。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丁煌.行政学原理.第一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新疆财会.2003年3月刊.

[4]周德绪.现代行政管理学.第一章.科学普及出版社.

市场考察要求 篇5

作业时间:第7、8周主题:

1.以分到的题目类型为主,进行市场调查

2.相关资料、数据来源要求具有科学性

3.A:超市B:楼盘C:广告公司

D:运动品牌E.美容机构F.餐饮

4.本次调查需包含以下内容:

 主要针对钦州(南宁)市场的现有品牌

近2年内出现的品牌

 品牌分类:

5.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第七,提出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建议。

作业提交:实践活动表一张,市场考察报告一份(word、PPT各一份),市场考察调查表一份

提交时间:第9周星期一

李玮玮:***

市场经济要求 篇6

关键词 石化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适应; 市场经济; 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基层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在不断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这就为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及时研究和解决这些新课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1 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性要求,强化素质意识,积极为干部职工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商品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列宁说,“商品经济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表明,当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价值出售就要亏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反之,当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超过实际劳动耗费的额外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而发财致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显然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在动力,推动产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商品生产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在市场经济竞争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干部职工由于感到自己辛苦工作而得到的报酬并不能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便产生了“跳槽”、另谋高就等想法。对此,一些领导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既然选择了石油化工行业工作,就不能怕苦怕累,就不能想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工作,而应在本职岗位上干好”;有的认为 “既然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考虑付出与回报”。其实,这两种不同的看法都有其合理性,又有其一定的片面性。

2 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公平性要求,强化平等意识,坚持民主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实中,有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石化企业讲统一、讲纪律、讲服务为借口,对干部职工个体的独立意识、平等要求听不进、看不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商品交换关系,体现了交换双方的意志关系和利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这就决定了交换双方各自行使自主经营的权力;同时,“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对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强买和强卖,彼此之间必须平等相待。石化企业干部职工之间的平等,重要的是体现在相互尊重方面。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平性,在人际交往中坚持平等原则,这是不是意味着干部职工关系可通行商品等价值交换原则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虽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按价值规律办事,但并不适用于其它领域。在坚持民主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党已经创造了许多经验。近年来,各级开展的建设和谐企业、与基层职工“对话”等活动,以探讨和解决职工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把发扬民主与正确指导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职工的思想很活跃,领导也需要及时了解和解决。

3 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多变性要求,强化应变意识,勇于破除保守、僵化的观念

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跟不上新的形势,思想僵化,观念陈旧,进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总是随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我们的内部关系,其实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现在干部有很多新的情况,职工也有新的特点,教育对象不一样了,教育没有新的内容不行,我们就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

4 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利益性和公有性要求,强化报酬意识和奉献意识,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统一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个人消费分配的依据是按劳分配原则。这两点从不同角度确认了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不少人对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的关系一直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的人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人们的报酬意识和利益观念必然得到增强。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实际上讲的是劳动补偿和等价交换。但是,讲求报酬,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决不是让人们的思想觉悟仅仅停留在“按酬付劳”的水平上,只讲物质利益,而不讲无私奉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基础上的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实现其社会联系的方式,既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

市场经济要求 篇7

一、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实现最优化的管理, 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

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来看, 强化会计监督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基于市场经济的特殊环境下, 会计的监督职能面临着复杂的供销关系。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仅依靠市场是不够的, 同时也需要会计的监督。针对于会计所进行的经济业务, 都是要通过会计监督的审核与控制, 这就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的有效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益。由此可见, 基于市场经济要求下强化会计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有利于实现经济决策的合理性, 提高资金的运用率

强化会计监督是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的, 它充分体现了转化后的经营机制,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会计人员在制定经济决策时, 在会计监督的职能下能够纠正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这就保证了分析、评估以及监督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同时, 在资金的运用上, 会计监督可以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 这就提高了资金的运用率。由此可见, 基于市场经济要求下强化会计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3、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所以, 会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其它事后监督不同, 会计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不足与缺陷, 这就保证了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同时, 针对于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会计监督也能够及时的给予指出与纠正, 这就实现了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由此可见, 基于市场经济下强化会计监督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4、有利于确保提供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在会整个会计的工作中, 会计监督不仅贯穿于始终, 同时也是反映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与控制经济活动时, 会计要提供关于决策的经济信息, 以便实现总结与分析的合理性。并且, 通过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中呈现的经济信息更加真实性与有效性, 这就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的重要职能。同时, 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是密不可分的, 并是全面反映经济监督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 基于市场经济要求下强化会计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1、构建合理的约束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 会计监督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关系着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因此, 要想加强会计监督, 应构建合理的约束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而言, 如果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 这就影响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执行。因此, 为了实现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应不断完善内部监督的约束机制。由此可见, 构建合理的约束机制是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2、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目前, 随着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在以往的管理体制中, 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这就制约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应扭转传统的管理体制, 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不但要突出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的地位, 而起也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重要职能。由此可见, 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是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3、构建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在会计的整体工作中, 会计人员素质在无形中关系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 要想加强会计监督, 应构建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不但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养, 而且也要注重职业道德上的教育, 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 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时, 应从多个角度出发, 以便培养出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 从而给会计监督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由此可见, 构建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手段。

4、构建完善的会计法规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仅要强化会计监督, 同时也要构建完善的会计法规。其中, 会计法规不但是实现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 而且也是保证会计监督能够有法可依的中重要手段。在完善会计法规的过程中, 除了会计的基本准则外, 也包括道德规范等其它规范。因此, 为了满足会计法规的需要, 应从全面的角度构建企业的会计制度。由此可见, 构建完善的会计法规是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改革, 会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其中, 会计监督不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会计的重要职能, 会计监督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 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由此可见, 基于市场经济的特殊环境下, 强化会计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朱艳霞.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思考[J].网络财富, 2010, (17) 1、朱艳霞.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思考[J].网络财富, 2010, (17)

[2]、贾舜儒.试论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5) .2、贾舜儒.试论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5) .

[3]、姜明, 于冬梅, 陆放.企业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创新途径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10, (19) .3、姜明, 于冬梅, 陆放.企业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创新途径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10, (19) .

适应新常态要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篇8

关键词: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战略研判。如何顺应“新常态”要求,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确立市场化的改革趋向,为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腾出空间、留出时间,成为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把握新常态对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

新常态“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发展思路的大转折”①。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要求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减速”,要求经济增长目标向合理区间“收敛”,这必然对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1、新常态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新常态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体系。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更好地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大市场”为趋向,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平等交换。在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以社会总需求为切入点,进行适度、有针对性的调控,增强微观活力,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市场和政府合理分工的治理模式,完善法律制度,实现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

2、新常态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突出结构优化

传统产业供过于求,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的作用逐步增强,产业组织呈现出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②。经济新常态,必须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正向一元结构转型,农村资源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并不断加快,农村发展现代化程度快速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趋势正在形成。

3、新常态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有新动力

需求拉动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投资需求在传统产业已经基本趋于饱和,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新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逐步成为消费主流,对产品质量安全和供给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需求总体疲弱,国际竞争中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消失。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不断减少,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正在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来自资源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转移,还将更多地来自部门内、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4、新常态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注重提质增效

据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适应新常态,必须在产业内部通过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企业来提高效率。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还要有效化解经济增速下调暴露出的各类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都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既要减轻一次性风险冲击带来的影响,又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威胁。

二、有效破解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

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转型升级,但转型升级的过程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当前,经济体制转型进入攻坚期,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艰难推进,开放模式亟需升级。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才能够顺利完成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1、转变政府职能

传统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束缚了市场的作用,如主要能源价格由政府部门制定,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受政府管控等,导致靠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习惯于冲在经济发展一线招商引资,由政府给企业定项目,为企业融资提供财政担保,甚至替企业定投资方向、定技术路线,这些行政行为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抑制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削弱了市场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功能。因此,必须从顶层开始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职责范围,列出保留的权力清单,程序公开,依法行政,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产业发展及企业的设立和业务许可、经营等列出负面清单,做到“法无禁止(限制、约束)皆可为”。政府部门更多地致力于建设和完善制度、标准以及对市场的统一、规范和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处罚等,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管理和安全审查、反垄断调查、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企业创造权利、机遇、规则和准入均等的机会。

2、更新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实行赶超战略,经济发展侧重于把“蛋糕”做大,过于重视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但在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区域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越来越低。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不够,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这些都说明当下的发展理念滞后于改革的现实需求,未能实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打破“路径依赖”,正确理解新常态对增速换挡的要求,放平心态,保持战略定力,不以GDP论英雄,不搞大规模刺激政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在经济速度、结构、动力、制度和政策的态度和力度、方式选择等方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

3、改革科技体制

科技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基础。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体制沿袭原有模式,行政化特征明显,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致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有效的载体和纽带,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④。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行政化,大学专业设置难以反映市场需求,创新驱动缺乏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支撑。这就要求必须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

4、重塑市场主体

企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靠垄断地位和优惠政策谋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政策依赖相当严重,对成本、价格不够敏感,主营业务利润明显低于非公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偏低,拖累经济转型升级。非公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经营粗放、“家族式”管理、经营行为缺乏长远规划等突出问题。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打造坚实的微观基础,是经济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

三、理清思路,重点突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关键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大市场、强政府”的新型市场与政府关系。

1、建设法治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不等于削弱政府在发展中的作用,在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给市场的同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既要把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的交给市场,又要按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因此,必须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治环境,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改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主体合理有序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弱化“速度思维和规模意识”,强化对基层党委政府在质量和效益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核。统筹城乡、区域规划,打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统一的制度环境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梯度发展。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对涉及民众利益的决策和权力行为实行信息公开,不仅是征询意见,也要赋予民众法律知情权、参与权和诉讼权。要鼓励和保护群众各种形式的举报,并建立起对权力行为不当和权钱、权色、权权等交易的查处制度和机制。

2、推进产权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国有企业的功能,明晰各类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使命,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提供方向。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主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不同功能的企业建立有区别地考评指标体系、经理层选聘和薪酬制度,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以混合所有制引领国民经济创新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

3、强化创新驱动

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改革,明确界定政府在科研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为企业技术创新打造公共平台。赋予科研单位更多的研究自主权,以创新为导向建立面向市场的科技主体,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作用,理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鼓励高校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研发能力。

4、优化开放模式

支撑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走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⑤。顺应“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国际经济交往新趋势,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的作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中韩自由贸易区等链接周边、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建立由我国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空间。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质量与效益提升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充分借鉴创设“亚投行”的成功经验,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转向积极参与规则制定转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EB/OL].人民网,2014-12-12.

[2]杜传忠:新常态关键应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EB/OL].搜狐网,2014-11-01.

[3]“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和升级[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8-11.

[4]张占斌:新常态经济是全方位转型升级的经济[EB/OL].人民网,2014-10-15.

[5]张占斌: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EB/OL].光明网,2014-10-15.

商务部要求切实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篇9

健全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机制, 强化对生猪、食糖、食用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以及重点行业的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 正确引导生产消费和社会预期。依托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 建立和完善采购商数据库, 拓宽鲜活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

二、强化调控, 保障供给。

完善中央、地方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 科学规划库点布局, 增加肉糖等重要商品储备, 及时做好重要农产品收储投放。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作用, 加强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跨区调运, 合理安排紧缺商品进口。完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和调运机制建设, 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通过市场对接和社会救助等办法, 及时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搞活流通, 提高效率。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加强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和改造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 构建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网络, 加快生鲜超市、直供直销社区菜店等网点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 扩大对接规模。总结周末车载菜市场经验, 适度发展周末蔬菜直销市场、流动售菜车和早晚市。打造“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产销链条, 促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 探索建立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买贵”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监管, 规范秩序。

探究电子商务下市场营销新要求 篇10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 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规模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将继续,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近2.5倍, 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二是B2B电子商务市场地位稳固, 成为助推传统经济领域的关键因素:2011年, 网络购物交易额达8997亿元, 同比增长72%, 占社会零售品交易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3%升至4.9%。三是网络购物用户渗透快速上升, 社会零售占比持续攀升:2011年,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94亿, 用户渗透率由上年的35.6%升至37.8%;网络购物交易额达8997亿元, 同比增长72%, 占社会零售品交易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3%升至4.9%。

二、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的新特点

1. 传统市场的局限性被打破, 市场全球化显著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根本属性为开放性, 海量的信息、数据在互联网上无国界的交流, 为电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大量营销对象, 电子商务市场是实现营销效应最大化的最快途径。

2. 销售环节简化

传统销售模式依赖于层级众多中间商以及宽广的销售渠道, 众多企业曾致力于削减中间商数量, 拓宽销售渠道来达到减少销售成本, 增加销售量的目的。

3. 交易手段与支付方式的变革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与顾客进行直接交易, 利用网上银行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 为保证交易的安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金融平台对交易活动进行保护, 这种交易方式实现了交易的无纸化、货币虚拟化、无视时间与距离, 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 方便买卖双方及参与交易单位, 必将成为未来交易支付的主流形式。

三、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对市场营销方式的新要求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相关企业的营销重心由“推销产品”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 企业经营中心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传统营销理念中的核心内容“4P”加入新的内容, 即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提出的“4C”理论, 即客户、成本、便利、沟通。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 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 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企业营销重心将从产品转为顾客

传统的营销模式将众多的关注点集中于产品, 希望以优质的产品博得消费者青睐, 然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中, 中间商环节被削减, 企业将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顾客交流, 此时大量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将直接呈现在企业面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只能以“客户”为导向, “客户满意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 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一种新技术, 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

2. 追求企业与顾客双方的成本最优化

在电子商务模式中, 企业销售模式扁平化得到实现,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顾客购买产品时也存在购买成本, 只有当双方成本达到一个最优水平, 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更要在网络运营平台建设、品牌广告宣传、交易方式选择、第三方物流选择、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最大程度地减轻消费者购买负担与成本, 以此来获得销售量的突破。

3. 顾客体验与沟通将为未来市场营销的关键

无论国内外, 产品价格优势是吸引顾客购买的主因, 然而, 当行业内价格优势逼近一个临界值时, 顾客体验与沟通将决定一切, 顾客体验虽然是一种消费感受, 却贯穿于整个购买过程, 涉及搜索、个性化推荐、订单支付等各个环节。例如综合类电商当当网,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用户的购物时间, 推出了“订单统一结算”和“追踪系统”等两项升级服务。同时, 企业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快捷方便、全天候、交互方式不受地域限制、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等特点, 在更高层次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沟通互动关系。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企业表达自己独特的要求, 甚至可以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这样更易于把握市场需求, 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未来电子商务的竞争是顾客体验与沟通的竞争, 得到顾客体验与沟通者得市场。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 全新的市场环境必然对市产营销理念与方式产生全新的改变。因而, 探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市场营销的新要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互联网,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冬芹.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J].电子商务, 2012.2

市场经济要求 篇11

在今年国内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徐工系列产品走俏国际市场。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徐工系列产品国内市场逆市上扬,国外市场开拓也成为新的亮点。旋挖钻和水平定向钻机出口业务较去年同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徐工集团基础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徐工9台大吨位旋挖钻出口东欧、中欧和非洲,同时针对大吨位旋挖钻采购和未来需求成立了EM3项目组,以保证在生产、质检、发运、技术装配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水平定向钻机出口18台,初步打开东欧、中亚、南美市场。批量出口稳扎稳打,开启了徐工产品在国外基础工程机械市场的新局面。

市场经济要求 篇12

1 明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边界

该办法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是指通过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活动。

2 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相关主体义务

该办法明确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要履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市场信息报告制度、食用农产品检查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等义务。

3 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具体要求

上一篇:电子商务融合下一篇: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