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2024-05-29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精选6篇)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篇1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养生的方法, 但历史最悠久, 内容最丰富的, 最具特色是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传统养生思想。“养生”一词, 最早出现于《庄子》:“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中国养生又称摄生, 养性、保生, 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 探索研究人类延年益寿规律。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经过历代演变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养生乃至疾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利用价值。系统整理历代养生思想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 进一步挖掘传统精神潜力, 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 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社会价值, 也有文化、科学方面的学术价值。

1 学派林立, 相互渗透

中国养生思想体系形成较早, 养生学派众多, 他们相互渗透, 相互借鉴, 其中影响最大, 理论体系最完整, 传播最广泛的是儒、释、道、医家的养生思想。儒家治世, 把生命的价值与养生的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 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 这种长生不老的思想队科学聚友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李约瑟, 中国科技史) 道家消极治身, 强调形神, 内外兼养, 以清静恬淡寡欲为内养, 反对违反人性的绝欲、禁欲。佛教的“消除业章, 身心自在,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与儒家的“大德必得其寿”同理。佛教不以养生为其终极目标, 但佛教的教义与活动内容对养生均起着积极的作用。《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 书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可见, 医家以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极为突出。儒、道、佛、医的等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体系的四大流派, 它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养生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并规范了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2 方法繁杂, 由少到多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养生学发展过程, 可以看出养生方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由浅道深, 由实践到理论升华的复杂历程。其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张弛有度、上下贯通、刚柔相济, 养形、养神、养心、养气、养德兼备, 形成多维-立体养生思想构架, 以此为出发点演绎出众多的具体养生方法, 如书画、音乐、饮食、芳香、导引等, 正所谓:“流水之声可以养耳, 青禾绿草可以养目, 观书绎理可以养心, 弹琴学字可以养脑, 逍遥杖履可以养足, 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内经·素问》说:“久视劳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内,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五劳所伤。”这都说明养生更应该注意动静结合, 动静兼修, 动静适宜。人在运动时应该顺应自然, 动于外而静于内, 动主练而静主养神。“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3 主体多元化, 参与群体广泛

“自先秦以迄明清朝代积有丰富养生文献干余种, ……历代王朝的古代养生学者流派众多, 具有贡献学者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近百名。”[1]儒、释、道、医、武、文人、隐士、帝王将相, 如此广泛的群体, 如此广泛的时空穿越, 为养生的研究、整理、传播、实践提供了宽广、悠远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儒、道、佛、医不同时期依据各自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养生思想, 而文人、隐士、帝王将相成为自觉的实践者。养生的结局各一, 有受益颇多的, 也有方法不当, 夭折短命的。后世医家对儒、释两家的养德思想十分重视。道家、儒家亦吸取医家的经验, 在养生思想方法上各有进展, 其中出现了医道双兼, 或儒、道、医合一的养生家, 如葛洪、陶弘景、孙恩邈等名家。《辞海》记录高僧、名医、历代帝王分别是62人、42人和154人, 平均年龄为72、73和51岁。明清时期书法家平均年龄79.6岁。百岁以上的有3人, 晋代佛图澄116岁, 唐代澄观101岁, 唐代神秀100岁。[2]

4 文献极其丰富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大辞典》记载, 我国现存中医养生专著900多种, 秦汉隋唐40多种, 宋金元40多种, 明清250多种, 近现代450多种, 而散见于非医书中的资料也相当可观。《易经》蕴含深刻的辩证思想, 奠定了我国养生学的哲学基础, 指明了古代养生的正确道路。“秦汉以后, 养生内容多集中在中医学和道家、道教的书籍中, 在儒家和佛教书籍中也有论及。”[3]“养生”概念在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中出现了6279次。据明《正统道藏》辑录有5485卷, 其中涉及养生内容就多达2000余卷。历代经史子集、医书、文学著作、笔记、史书、诗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 有的言简意赅, 有的古朴深奥。中国古代养生学由于强调个人的实践, 没有使其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这也使许多养生典籍充满了神秘色彩。

5 形神合一

《吕氏春秋》记“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最早提出“动以养形”思想, 华佗继《庄子》的“吐故纳新, 熊经鸟申”思想之后, 创立“五禽戏”, 后世又创编了“八段锦”、“十二段锦”、太极拳等。静以养神思想源于老庄, 如《老子》记“淡然无为, 神气自满, 以所谓不死之药。”,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 《内经》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 所谓的“形”即形体, 指人的机体而言, 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 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生命表现, 只有形神统一, 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6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养生学, 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为背景的知识体系。整体观的核心是“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化、收、藏。是以,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故器者, 生化之宇, 器散, 则分之, 生化息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 。顺应自然是中国古代养生的基本原则, 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目的。《灵枢·本神篇》中说:“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温,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医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道家归真返朴、佛家清静的寺院环境等都体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结束语

综观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发展历史, 可以看出, 其形成较早, 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并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系统, “无论从理论上的”静以养生“或”动以养生“, 还是从方法上的服食、导引、食气、房中以及神仙方术, 先秦楚地的养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已具有后世养生的基本框架, 后世养生只是在其内涵与外延的细节上有所延伸。”[4]逐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富的养生思想体系, 其动静、内外兼修观念蕴含着传统的阴阳学说思想, 充满辩证统一思想, 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家林.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探讨[J].大众商务, 2009 (8) :279.[1]张家林.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探讨[J].大众商务, 2009 (8) :279.

[2]李晓东.中华名家养生精解[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103.[2]李晓东.中华名家养生精解[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103.

[3]孙中堂.中国古代养生概述[J].中华医史杂志, 20104 (3) :185.[3]孙中堂.中国古代养生概述[J].中华医史杂志, 20104 (3) :185.

[4]贾海燕.先秦楚地养生文化的特色及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8 (5) :31.[4]贾海燕.先秦楚地养生文化的特色及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8 (5) :31.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篇2

青年期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正确走向

人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来自建立在健全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完整的自我.青年期是人的自我意识由幼稚走向成熟,人的`自我由浑沌走向升华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青年期个体“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正确走向是由五个阶段衔接构成的连续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 者:邓丽亚 许若兰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10)分类号:B842关键词:青年期 自我意识 自我 发展走向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篇3

中国煤炭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中, 煤炭占70%以上。研究和掌握中国煤田水文地质特征和规律, 对于科学有效的预测和防治煤矿突水, 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促进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地质发展历史

1.1 晚古生代

中国重要的成煤地层始于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自4亿年前的泥盆纪至2.3亿年前的二叠纪末, 延续了1.7亿年。其中石炭纪、二叠纪是地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古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华北地区自奥陶纪中期海水退去以后, 上升为陆地。经过中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纪的长期风化剥蚀, 至晚石炭纪才重新下降接收沉积。晚石炭纪整个华北地区地壳升降频繁, 引起海水多次进退。当海水退去时, 陆地沼泽广布、植物繁茂, 形成有利于成煤的环境;当地壳下降时, 发生大面积海侵, 形成海陆交互相的石灰岩、砂页岩及煤层组成的煤系地层。二叠纪初期, 气候潮湿植物繁茂, 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物质, 形成了重要的含煤地层下二叠统山西组。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末, 气候变得干燥, 在盆地中普遍沉积了红色的砂页岩。

华南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面貌较为复杂。加里东运动导致扬子地块与东南地区连为一体, 形成了地史上的华南地块, 并且大部露出海面。泥盆纪早期, 仅在黔贵滇及粤北、湘中和湘南一带形成粗碎屑沉积, 其它地方均遭受风化剥蚀。中泥盆世以后发生大规模海侵, 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 超覆在不同时期的地层上。这次海侵一直延续到早二叠世末期。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成煤期包括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三个时期, 前两个时期只有个别地方有煤生成, 煤层薄, 煤质差, 多为无烟煤;晚二叠世煤系几乎在华南都有分布, 经济价值大, 为开采的主要煤层。

1.2 中生代

中生代从2.3亿年前开始, 延续至0.7亿年前, 历时1.6亿年。中生代初期, 华北地区早已成为陆地, 而华南仍大部分为浅海。至三叠纪末, 由于印支运动, 华南大部分成为陆地。在中生代, 我国境内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干旱到潮湿再到干旱的变化。从晚三叠世开始, 气候逐渐转为潮湿, 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煤的聚集。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聚煤时期—晚三叠世和侏罗纪。我国中生代含煤地层西南及华南多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华北为中侏罗世, 东北多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有较明显的西南到东北渐变的趋势。这反应了中生代的潮湿气候带最先分布在西南, 随时间的推移, 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

1.3 新生代

新生代从0.7亿年前延续至今, 是地壳演化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新生代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发生在新近纪中晚期。新生代后期, 中国的海陆分布大致已与现代相近, 仅在东部沿海边缘地区曾发生过海侵。新近纪气候比较温暖, 有利于植物大量繁殖, 因此成为地史上一个重要的聚煤期。由于当时中国常受干旱气候影响, 所以新近纪含煤地层在中国分布不多。但这一时期的个别煤层仍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其中常赋存厚度超过百米的特厚煤层。如辽宁抚顺和云南昭通是最著名的代表。

2 中国煤田地质分区

2.1 华北区

本区北以阴山—燕山—沈阳—辉南—和龙一线与东北区相接, 南以秦岭—大别山—张八岭一线与华南区分界, 东濒黄海, 西以贺兰山—六盘山一线与西北区为邻。本区的主要聚煤期为石炭二叠纪, 次为早、中侏罗世, 还有个别的晚第三纪煤田 (黄县煤田) 。

2.1.1 含煤岩系基底的水文地质环境

华北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基底在华北大部分地区是奥陶纪碳酸盐岩, 仅在贺兰山、桌子山一带是前震旦亚界或震旦亚界, 豫西的宜阳、平顶山等地是寒武纪碳酸盐岩。

2.1.2 含煤岩系内部的水文地质环境

(1) 上石炭统太原组含煤岩系的组合特征。上石炭统太原组的岩相局部为陆相, 其余皆为海陆交替沉积, 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煤层和少量砾岩。 (2) 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岩系的组合特征。下二叠统山西组的岩相以陆相为主, 可分为三种类型:1) 以陆相为主的山前冲击平原型。分布于阴山古陆南缘、秦岭古陆北缘以及西部桌子山、贺兰山等地, 以陆相沉积为主。2) 以陆相为主的滨海冲击平原及滨海平原型。分布于华北广大的中部地区, 包括渭北、晋中南、太行山东麓, 豫北、冀北、冀东及山东等煤田。3) 以陆相为主的泻湖海湾型。分布于秦岭以南, 包括豫西、皖北及苏西北等煤田。以陆相沉积为主, 并有过渡相为特征。 (3)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含煤岩系的岩性特征。下石盒子组厚度为30~270m。总的变化趋势是南北厚, 中间薄。组成下石盒子组的岩石主要为粗碎屑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等。 (4)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含煤岩系的岩性特征。上石盒子组地层沉积厚度300~500m, 最小120m, 最后可达700m。岩性主要为砾岩和各种粒度的砂岩泥岩。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华北的南部地区。

2.1.3 含煤岩系盖层的水文地质环境

在山西、陕西、太行山东南麓和山东、江苏、淮南的中低山区和丘陵地区, 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上的第四系盖层很薄。有的裸露地表, 山麓斜坡地带多数为冲洪积和坡积沉积, 渗水性好, 基岩风化裂隙发育。这些地区矿井充水水源是风化带裂隙水、薄层松散层孔隙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黄淮平原的一些地区, 煤系之上覆盖有50~200m厚的第四系松散层, 一般由2~4层的孔隙含水层, 含水性强弱视其成因类型和岩性组合而定。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的是第四系底部附近的松散层含水岩组, 其中岩性粗的砂砾岩层含水丰富, 对矿井开采有影响。而砂砾岩中含泥质多的松散层含水性弱, 甚至为隔水层。在第四系厚度超过200m的地区, 构造上往往是断块构造。这类地区的第四系松散层内的孔隙水对煤矿开采没有影响。

2.2 华南区

本区是指我国秦岭—大别山—张八岭以南、西昌—昆明一线以东的地区。本区的主要聚煤时代为晚二叠世, 次为晚三叠世。

2.2.1 含煤岩系基底的水文地质环境

华南晚古生代上二叠统龙潭组是华南的主要含煤地层, 它沉积在上二叠统茅口组、童子岩组和官山段等地层之上。早二叠世栖霞期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遍布华南地区。茅口期早期, 华南大部分地区仍为浅海碳酸盐岩及硅质岩沉积, 只有在华夏古陆的西北侧。茅口期中期, 在华夏古陆西侧的闽西南、赣东北、粤中一带发育了童子岩组的下部含煤段, 而远离古陆的地带则为浅海碎屑岩沉积。

2.2.2 含煤岩系内部的水文地质环境

华南晚二叠世早期的聚煤环境呈现多样化的特色, 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滨海冲击平原型。此类型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型。东部主要分布于古怀玉山、武夷山、万洋山及云开山的东南侧, 包括浙西、赣东北、赣南、闽、粤东南等地区。西部主要分布在川滇古陆东侧, 近古陆地区为粗碎屑沉积。 (2) 滨海平原型。此类型分布于苏北、苏南、皖东南、浙北、赣中、川南、滇东、黔中等地。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 局部地区含有薄层石灰岩。含水性中等稍弱, 矿井冲水以砂岩裂隙水为主。 (3) 滨海三角洲型。此类型分布于武夷山古陆南段西侧湘中、湘南、粤北以及川滇古陆东侧滇东、黔西等地。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及薄层石灰岩, 含水性中等稍弱。 (4) 滨海浅海碳酸盐岩型。此类型分布于雪峰山、江南古陆西北侧及淮阳古陆以南的鄂西、湘西北、湘中、川东、黔东、桂中、桂西等地区。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可采煤层的直接顶板为隔水的泥质或铝土质岩层;另一类为可采煤层的直接顶板和底板均为含水性强的灰岩, 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等地, 称为合山组。一般厚度150~200m, 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 是中国南方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含水性最强的地层。此地区矿井充水以岩溶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为主。

2.2.3 含煤岩系盖层的水文地质环境

华南地区主要含煤岩系多数赋存于低山丘陵或中高山地区, 第四系松散层很薄, 多为基岩原地风化后堆积形成, 岩性粗, 渗水性大, 但储水性小。这些地区的第四系盖层起导水作用, 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的良好通道, 无阻水作用。

2.3 东北区

本区是指阴山—燕山—沈阳—辉南—和龙一线以北, 内蒙狼山以东, 我国国境以内的地区。本区主要成煤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 其次为新近纪。东北属温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400~600mm。按煤系形成条件和含煤沉积特征可分四个类型: (1) 以阜新、铁岭为代表的断陷盆地。早期为山间盆地, 晚期演化为山间谷地。煤系基底为义县组岩浆岩系, 含水性一般较弱。主要含煤岩系是阜新组, 是河床相沉积的砂岩, 含水性中等;煤系上部常为新生界的松散层覆盖, 浅部煤系受山间谷地的河溪地表水和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影响。 (2) 以元宝山、胜利为代表的断陷盆地。煤系基底为兴安岭岩浆岩系, 含水性弱, 主要含煤系是上侏罗统九佛堂组和白垩系阜新组。九佛堂组一般为山麓冲击相的粗碎屑砂砾砂岩, 含水性中等;地表水和松散层的地下水常为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 (3) 以营城、辽源为代表的坳陷陆相盆地。煤系基底为晚侏罗世早期的火石岭组中基性岩浆岩系, 含水性弱;主要含煤岩系为沙河组, 由含湖相泥岩、粉砂岩、薄层细砂岩和煤层组成, 含水性弱, 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 三江—穆棱河近海环境下的坳陷盆地。该区位于黑龙江北部三江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范围内, 包括鸡西、勃利、双桦、双鸭山、集贤等煤田。下部为滴道组中性、酸性岩浆岩和火山碎屑岩, 含水性弱;含煤盆地两端岩石组合以中粗粒砂岩为主, 含水性中等;煤系基底为震旦系变质岩, 含水性弱, 煤矿水文地质环境简单。

2.4 西北区

本区包括贺兰山—六盘山以西, 昆仑山以北, 包括中国西部和西北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广大地区, 包括有准格尔煤、伊宁、塔里木、柴达木、青海大通河、甘肃靖远会宁。本区主要聚煤期为早、中侏罗世, 其次为晚三叠世及晚石炭世。

早、中侏罗世和晚三叠世含煤地层均为陆相沉积, 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中虽有少量薄层石灰岩, 也不含岩溶水, 均以裂隙水为主。本区绝大部分为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不足100mm, 只有河西走廊、伊宁等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300~400mm, 地下水非常贫乏, 补给条件差、矿化度高。本区地表和地下均严重缺水, 生活和工业用水困难, 水源问题成为本区煤田开发的主要问题。仅少部分地区有地表水和老窑水造成的水害。

摘要:中国水文地质研究内容丰富, 不仅水文地质类型多样, 而且水文地质特征区域性明显。地质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国各煤田水文地质特征有显著影响。按区域性特征将中国划分为五个大区。每个大区的特征从煤层的基底、内部、盖层分开描述。

关键词:煤田水文地质,中国,规律,特征

参考文献

[1]葛亮涛.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与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 1996 (6) :46-53.

[2]华解明, 傅耀军.中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 (7) :40-43.

[3]杨孟达.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篇4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通过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被揭示出来的。作为人类社会结构之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又可以被分析为生产的技术关系和生产的经济关系。前者标志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生产力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后者则是制约这种技术水平的生产力实现的社会性力量。只有通过社会经济关系这个中介,我们才能够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社会政治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才能够更为深入地把握社会的内在规律。

作 者:杨谦  作者单位:天津纺织工学院社科部,天津,300160 刊 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7(2) 分类号:B03 关键词: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规律   生产的技术关系   生产的经济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篇5

近年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贵金属找矿工作的进步, 在此情况下, 找矿的准确性不断提升, 相关机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但在贵金属找矿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 因此, 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贵金属成矿与找矿有关内容, 并且还要对专业的找矿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以促进我国贵金属矿业的良好发展。

2 中国现阶段贵金属的勘查现状

2.1 金矿近年来的勘查现状

现阶段, 相比于世界其他各国, 我国在金矿行业的勘察技术、开采实力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对于矿床的开采的方式, 大体可分为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 (图1为干式充填采矿法示意图) 、崩落采矿法, 同时, 我国金矿资源十分丰富、类型更多、覆盖面积更广、资金投入量大等优势。按照类型划分, 可将金矿具体分为沉积作用中形成的金矿、火山岩型中形成的金矿、侵入岩中形成的金矿等。目前, 在我国火山爆发地带、破碎地带、长江中下游地带等地区, 均能够发现金矿的存在。

此外, 在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带, 在金矿开采过程中, 还可以发现金矿与其他矿种集中分布于一处, 这表示一个地区往往会出现多个类型的矿床集中分布的情况。根据有关地质勘探结果发现, 我国金矿数量可达千个, 但其中小矿多、大矿少。矿石品位一般属中上, 中小型矿床品味变化大, 品味较高;而大型金矿品味不高, 但均较为稳定。我国单一成分金矿较少, 而伴生金较多。有关数据表明, 伴生金年平均产量占据中国黄金总产量的1/4, 由此可以发现, 伴生金资源在我国金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2.2 银矿, 铂族元素近年来的勘查现状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银矿的分布大多不均匀, 资源含量较为丰富, 所以通常很难勘察到独立的矿床的出现。近年来, 在我国的广东、四川等地带已经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银矿床, 这表示银矿的开采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

当前, 我国在铂族元素的投入工作力度不大, 可即便是这样, 四川地勘单位依旧发掘出了三大湾、硫磺厂等新型矿床。我国开始在西北部、华北地带北缘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含铂铬铁矿矿床、砂铂矿床, 以期今后能在相关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3 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

3.1 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金矿床一般形成于各个时代, 其中, 中生代与新生代金矿床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当前规模较大的一些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新生代, 例如福建的紫金山。近年来我国开采和发现的金矿床也大多为中新生代, 例如贵州的水银洞。

基于我国金矿床近年来的应用情况可发现, 新生代金矿是找矿作业的重点。就目前情况来看, 金矿床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并且在不同的矿集区中, 均富集了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例如:砂金矿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长江水系的汉江和嘉陵江流域。此外, 我国当前单一类型金矿的矿集区比较稀缺, 同一类型的金矿也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矿集区, 而在同一矿集区也有可能出现类型比较丰富的金矿。

3.2 银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中国银矿床的成矿时间与世界上银矿床主要成矿时间基本一致。我国银矿床大多为中、新生代矿床, 基本占据银矿床总数的68%左右。此外, 银矿床的矿集区与其他类型金属矿床集区的分布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 火山岩控矿区的银矿分布范围作为广泛。

3.3 铂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对于我国铂金属矿床的形成, 主要是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代。其中, 对于由前寒武纪时代形成的铂金属矿床, 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台边缘, 而对于新生代的铂族金属矿床, 其不仅在华北地台边缘、天山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些砂铂矿, 在三江的斑岩铜矿中也具有铂金属的伴生矿。

此外, 基于当前贵金属研究情况来看, 中国铂族金属矿床资源在各个时空分布都具有规律性, 到目前为止, 大约已经形成了8个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例如华北地台及其北缘前寒武纪年成矿远景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成矿远景区等。

4 中国贵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4.1 金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对于中国金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通常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老矿区进行进一步发掘, 查明老矿区周围是否还存在伴生矿。 (2) 对新矿区深入发掘, 通过勘查示范对新矿区进行深入研究。 (3) 采取科学选取冶技术、综合利用技术, 将表外矿床变成可供使用和开采的矿床。当前, 中国的卡林型金矿已经成为金矿主要的找矿方向。 (4) 通过对矿区带的研究, 促进选区工作的快速发展, 形成新的远景区。 (5) 通过对成矿系列、成矿规律的分析, 寻找金矿新的生长点。其中, 成矿系列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 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

除此之外, 依据金矿成矿时代与主导成矿作用性质、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 可将中国主要类型的岩金矿床细分为39个成矿系列。通过有关研究成果发现, 到目前为止, 中国拥有的独立金矿床成矿系列较为稀少,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金矿床与其他矿种有着非常密切的共生或伴生关系。这一成矿系列特征对金矿床找矿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银矿主要找矿方向

通过中国银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分析可知, 银矿的分布较为广泛, 成矿时代也有许多。银矿成矿背景可能是造山带也可能是盆地, 但受地质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现象比较明显, 容矿围岩不仅有变质岩, 还有岩浆岩和沉积岩。

此外, 依据中国当前银矿床开采情况可以发现, 加强对锰矿区含银性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区断裂带与锰、银化探异常吻合地区, 要高度重视岩体的剥蚀程度, 只有这样, 才能为银矿床主要找矿方向的确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铂族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通过对中国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于研究, 可以基本确定不同类型的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方向。例如:华北地台边缘属于多种类型铂族元素矿床矿集区, 此矿集区种, 钒钦磁铁矿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此外, 中国铂族元素矿床类型多样化, 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当前地质探查结果显示, 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成矿条件最好, 已知矿产资源最多, 所以必须加大对该地区开采资金的投入, 加深找矿方向的研究工作, 保证矿产资源开采工作顺利进行。

5 促进我国贵金属矿床找矿发展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贵金属找矿市场的市场秩序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贵金属找矿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地质找矿企业不断增多。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贵金属找矿行业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能够获得较多的效益,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地质找矿行业。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贵金属矿产分布不均匀, 不同地域的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也大多不平衡, 其中的部分区域的贵金属找矿市场发展较为迅速, 导致全国找矿市场秩序不全面, 常发生恶性竞争的现象, 给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基于此, 必须要不断健全我国贵金属找矿市场秩序, 以确保贵金属找矿市场的资金与资源能够获得最优的配置与利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中恶性竞争出现的频率, 为贵金属找矿市场的顺利运行提供必要的保护,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5.2 优化贵金属找矿机制中承包体制的发展

(1) 找矿企业不仅要不断完善承包招标的制度建设, 还要严格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文件与法律执行有关制度与措施, 严禁“暗箱操作”。 (2) 找矿行业上级矿产部门还需依据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不断增强对下属企业承包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尽可能落实承包项目招标竞标的公平公正, 确保承包过程的透明化, 严禁“内定”现象的存在。 (3)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严格规范贵金属矿产找矿收费制度。一般情况下, 地质找矿工程设备与物资采购规模巨大, 资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通过承包过程, 可以对承包企业是否具备此种资金实力进行全面的了解, 进而有能力去购买质量合理的找矿物资与设备设施, 确保贵金属找矿技术与财力。 (4) 在承包竞标期间, 需要对收贿受贿现象进行严格的监督, 一旦发现, 必须进行严厉的惩罚与处理。此外, 要想真正优化承包竞标制度, 就必须要从根源抓起, 以确保贵金属找矿机制的合理有效。

6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的贵金属资源蕴藏较为丰富, 在此情况下, 要想全面的发挥出贵金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 为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促进我国贵金属找矿行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矿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贵金属具有较好的投资与收藏价值, 其矿床开采的难度也相对较高一些。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现阶段贵金属的勘查现状, 其次对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贵金属矿床找矿发展的建议, 以确保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完全开采, 显示出贵金属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尔斯别克·玖尼斯汗.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4) :184~184.

[2]张瞡, 陈远荣, 谢桃园, 等.团结沟金矿矿床成因、构造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浅析[J].中国地质, 2010 (37) :1710~1719.

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的再探索 篇6

一、坚持意识形态自身发展与相关利益相协同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每个人的奋斗都与自己的追求、目标或者理想密切相关。在《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对鲍威尔鼓吹的理想目的至上的唯心主义学说作了深刻的批评, 他说得很明确, 如果一种思想想脱离利益的藩篱而存在, 出丑这种事情就变得必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意识形态的发展一定是和利益相关的, 一定是为某种利益服务的。这种与利益相关和服务的本性使得意识形态本身必然具有利益性这一重要属性。不同社会体制下的意识形态必然具有不同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追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是为我们国家服务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在我们国家, 人民是主人, 所以我国的意识形态必然是为我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和践行者, 所以坚持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就是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们无论在逻辑上还是现实上, 都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必须要高度发展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让这种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不断在我们神圣而伟大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 这就是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协同规律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二、意识形态发展多主体、多维度综合推动的规律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发展, 绝对不可能是某一单个主体单独作用的结果, 其余力量, 无论是来自经济上的、政治上的还是文化上的, 都必然会对其发挥或多或少的作用, 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语体系, 学者们对如何理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也有着各自的概念体系, 然而不论如何, 就算是同一种形态的理论体系, 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本身也呈现出很复杂的理论逻辑的体系划分。不同主体的推动本身自然会构成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 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就明确表示, 一种意识形态, 从来都不是一种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简单反映, 而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有着冲突的、甚至矛盾的世界观必然在意识形态这种宏大的叙事体系中尽显无疑。我们必须坚持一元主导, 这个元在我们国家, 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强调这个一元, 是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决定的, 是历史和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己的选择, 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中, 永远只能坚持这个一元。

三、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和创新本身就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 其中, 继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继承本身就有创新的含义在里面。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而创新则是继承的必然结果和自然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必须要尊重和遵守的规律, 意识形态也不能例外, 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意识形态发展这一重要的规律, 这样就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很好地为我们理论实践提供有益帮助。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 就是这一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到那时这种最新成果一定是在历史发展沉淀的基础上完成的,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凝聚着全党智慧的二十四个字在国家层面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角度称之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个人情感上理解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事实上, 都可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找到“根”找到“魂”。

摘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一项长期工作, 本文拟从意识形态本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 指明意识形态建设的三大基本规律, 从而为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 核心在于必须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规律,再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千兆光纤以太网下一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