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2024-09-11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精选12篇)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篇1

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应主要靠扩大内需解决, 人民币升值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当前中国大陆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投资增长过快, 信贷投放过多及贸易顺差过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能单纯依靠调整汇率, 应以内需结构调整为主。

1 拉动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分析

(1) 拉动内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背景下, 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要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发展, 我们看到国际股市暴跌,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 大量的机构、公司裁员, 钢铁、汽车等行业减产甚至停产。在这种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下, 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我国的GDP增速连续下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指出, 2008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为9.9%, 比2007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 消费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扩大投资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激活国内投资市场;通过增收、扩大信贷等经济杠杆, 激活国内消费市场, 从而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2) 拉动内需是使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今年一季度, 我国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7%, 4月份下降了23%。2008年上半年开始, 我国东南沿海带已经不断爆出许多中小企业裁员、倒闭的消息, 企业大量的产品外销受阻, 资金困难使其主动转型难以推行。而对这严峻形势, 政府必须在落实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过程中, 合理引导外向型经济转型, 优化经济增长结构。

2 当前需求不足的主要根源

2.1 投资膨胀

出口导向、过分倚重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激增,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是经济结构外部失衡, 并且出口需求过快增长体现出内生性:出口拉动投资的增长。出口的迅猛增长变相带动了投资的增长, 使其陷于循环增长。投资的增量中相当多的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 过度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 “假如中国政府在消除房地产泡沫后又在货币问题上让步, 就必须认真应对中国经济将严重缺乏增长动力的风险。”从1998年到2004年, 国家累计发行长期国债9100亿元, 由此形成了数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经过若干年不断的追加投资, 国债投资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形成较强烈的投资惯性, 在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开始转向住和行, 随着住宅、汽车、电子通讯等产业的快速增长, 直接带动了钢铁、有色金融等重化工业的发展, 从而导致我过投资率增长过快。另外, 随着国际资本向中国的投资以及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也加剧了我国投资增长的速度。

2.2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严重存在

在结构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市场调节机制, 加上原有的存量结构又非常不合理, 截长补短的任务相对较重, 这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能力没市场。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仍较突出。这里有两种性质的生产过剩:一种是绝对过剩。比如由过去盲目重复建设造成的某些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 虽然过去几年通过限产压库、关停并转已消化了部分生产能力, 但并没有全部解决。如冶金、煤炭、制糖、建材、电力、轻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另一种是相对过剩。二是有市场没能力。在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 与一般工业品相对过剩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每年要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这些国内短缺的高技术产品和高档消费品。

3 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目前,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有效地扩大国内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结构调整,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功能和作用,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打开民间投资的渠道, 这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改善投资效率

一直以来,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反周期性操作的基本原则是对总需求进行调控, 财政货币政策都侧重于如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投资驱动型的增长。这种粗放的投融资体制虽然有利地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使最有活力的部门得不到所需资金,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等等, 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所以当前, 投资增长率己非财政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而更应该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的问题, 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复投资, 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比如近年来, 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 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此, 宏观调控政策可从房地产开始采取一系列税收、信贷等政策,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3.2 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主要包括投资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区结构。从前者来看, 当前必须把基础产业即农业、交通、能源工业发展作为投资重点, 只有使这些基础产业得到应有的发展, 才不会出现瓶颈约束, 也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从, 后者来看, 在安排投资的地区结构时, 要处理好东中西部的关系, 既要保证发达地区的高速发展, 也要采取有效措施, 扶持落后地区, 鼓励中、西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把劳动资源优势同沿海地区的产业机构升级结合起来, 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全面实施货币紧缩的话, 对融资本身较难、流动性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 在货币政策上, 通过提高利率来对过热产业如房地产等的信贷进行结构性调整比存款准金率为代表的总量调整更重要。在提高利率的措施中, 尝试把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具体化, 在贷款利率提高的同时也应提高存款利率, 同时配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对贷款的窗口指导以及利率和汇率等综合手段, 并进行最优组合, 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货币市场不健全、利率机制作用有限等影响降低了传导机制的功效, 造成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阻和扭曲, 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效果。由市场形成的利率机制, 其自身具有一种内在平衡机制:经济扩张, 需求增加、利润上升、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利率降低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并抑制资金供给, 从而促使信贷资金市场达到新的平衡;反之亦然。在利率管制下, 经济扩张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不会推动利率的下滑, 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信贷过度扩张;在经济萎缩时,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缩小也不会推动利率上升, 从而导致信贷过度萎缩。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易宪容也表示“利率一定要调整, 固定不变的利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他指出, 贷款利率的调高给了企业一个预期:利率是会变化的, 企业作投资决策时要把利率风险考虑进去, 这对抑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冲动具有很强的意义。

3.3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尤其是世界经济普遍走软, 美国经济调整,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较大, 因此,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适当加大力度。回顾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特点之一, 政策效应明显。在经济相对收缩阶段, 实施财政政策由于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就可以直接扩大社会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时滞短、见效快。特点之二, 政策取向合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既注重总量扩张, 也着眼结构调整, 符合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的战略构想, 有利于短期政策效应与中长期政策效应的有机结合。各方面情况表明, 增加的国债定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的举措, 对刺激投资、改善经济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特点之三, 避免了挤出效应。在投资项目安排上, 选择投向的重点领域是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农村电网、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等项目。这些项目由于直接回报率低, 一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挤出效应。同时, 还规定凡是需要银行配套贷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都由银行评估。银行不承诺贷款的项目一律取消。银行认购的国债可以在银行间进行交易, 中央银行可进行国债回购, 不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特点之四, 控制政府的债券规模。尽管增发国债的规模较大, 但按国际公认的标准衡量, 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都比较低, 增发国债仍有一定的空间。另外, 从金融市场的应债能力看, 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呈偏松状况, 认购国债的能力较强, 加之购买国债有利于金融机构改善资产状况、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因此金融机构认购国债的积极性很高。特点之五, 避开了政府偿债高峰。今后几年内, 是我国财政偿债高峰期。

3.4 畅通民营投资渠道

民间投资增长活力有所加强, 但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扶持力度, 打开投资渠道, 驱除投资政策屏障, 加强投资引导。凡是已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 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对加入WTO以后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控股比例要求的行业, 也应先行向民营资本开放, 如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专业服务业等。此外, 凡是对国有、外资投资实行优惠政策的领域, 其优惠政策对进入该领域的民营投资同样适用, 如对国有企业的贴息技改政策也要对民营投资同等对待。凡是预期有收益或通过建立收费补偿机制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 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所有制界限, 破除地区和部门垄断,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尤其是民营投资的进入。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入, 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分析, 挖掘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提出了改善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畅通民营投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需扩大,经济增长,对策建议,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文龙.拉动农村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J].中国农村科技, 2008.

[2]吕学山.扩大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J].东岳论丛, 2008.

[3]郑新立.应对危机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求是, 2009.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篇2

首页 >> 新闻 >> 世界报刊文萃

人才:中国未来发展的驱动力

(英国)FT中文网(2010-09-26)

今年6月,中国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编者注),为未来如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制定了系列的方针。这对于中国当前、未来30年、甚至更远的将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人才规划》的目标是使中国摆脱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体力劳动者”和“低端知识工人”的角色,由“世界制造中心”成为“世界创新创意中心”,提高自身从国民到国家的整体素质,最终由区域大国变为世界大国,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

《人才规划》的颁布之际,也正是中国政府面临经济转型、遭遇升级挑战、反思发展模式之时。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应当审视过去3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重新制定战略。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服务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将不是土地、能源,而是人才。因此,在未来中国众多的发展趋势当中,如何培养、引进并发挥人才对转型发展的驱动力作用,将是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1.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

过去30年中,中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是低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人数众多、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对铁路、公路、手机、互联网、电子通讯的巨大需求,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部分普及型知识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正不断加速。去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创历史新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725万飙升至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未来十年到三十年之间,中国将彻底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将不再存在。并且,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挑战也会日益严重,今年以来,全国发生多起工人对工资过低表示不满而引起的罢工事件,甚至自杀事件。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年轻人的整体负担只会日益加重;同时,内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国民的购买力,而大多数人购买力的提高必然来自收入的提高。中国将不得不慢慢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劳动力廉

价因素。

如果不把推动中国发展的驱动力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不仅仅知识经济发展不起来,未来,“制造工厂”也会从中国东南沿海迁到中西部,接着迁移到越南、墨西哥、印度甚至非洲、南美洲等更具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优势、交通也一样方便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形成“人才红利”,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维持国民绝对高收入以及在全球相对高收入中获得平衡性发展。

2.“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中国是最大的世界工厂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但享有的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却寥寥无几,世界500强里面真正有国际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一家。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国家科技发展,都缺乏重要的自主创新、整合能力。即使撇开计算机等高新产业,仅仅谈论国家科技,中国包括“两弹一星”都是追赶型而非引领型的科技成就。占据这些技术尖端并由此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正是原创或者说第一次自主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美国。同时,美国这些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爱因斯坦等移民到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人才带来了科技的变化。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那就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严重不足。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目前超过600万,其中大多数都遭遇了求职困境。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中将有近两亿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不足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知识经济和知识服务产业的不发达,进而形成了就业空间的不足。人才缺乏影响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又影响本土人才的培养。对政府而言,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政府机构吸纳就业的容量非常有限,解决大多数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企业——我们迫切需要能创造大量知识就业机会的创业创新人才。

因此,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不只是政府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为了使中国科技再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升中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打造在质量、创新和服务方面享有国际盛誉的知名品牌,中国需要重视人才,打造创新型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建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并贯彻执行。

3.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的转型

另一个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是关注过去中国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 万亿美元。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再创24543亿美元的新高,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全球最大出口,并没有带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企业的高利润与劳动者的高收入、以及中国企业的大量走出去与国际化。原因就在于人才的问题,使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更偏向于“加工厂”,而非掌握核心技

术与创新、创意环节的“公司”。引进技术可以让中国具备技术基础,能够轻易仿造高新科技产品,但是,缺乏人才导致缺乏自主创新、创意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就无法必需进行产业升级。

同时,中国保持贸易顺差已有多年,但就人才的引进来讲,中国却遭遇了巨大的人才外流赤字。这是个重要因素。自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共计162万人,然而截止至今,他们当中只有49.7万人回国。目前留学生和学者的回国率不足30%,而留美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等高质量人才的回国率仅为 8%。这一事实令大家开始认识到,仅仅拥有强大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能够运用这些资金的人才。因此,吸引原本从中国流出的人力资本回国以及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到中国来的政策措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影响深远。

4.从硬件建设到向软件建设的转型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调控,经常用“全民运动”的形式进行经济建设,导致了重投资、轻消费,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投资过于注重铁路、公路、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偏重于房地产等硬件建设。然而,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而不注重消费驱动,将来就可能面临经济产能过剩的危机。

同时,中国还可能面临社会发展建设滞后的挑战。在过去30年,从三峡大坝到高速铁路,从奥体赛场到世博场馆,中国建设了大量地标式的看得见的基础设施。然而,中国在看不见的教育、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等软件投资方面却略显不足。

未来,政府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尤其需要将投资方向转向教育、研发、公共卫生发展、节能与环保、体制建设、社会福利以及其它相关的、能够平衡中国发展的软件领域。中国需要转变观念,从热衷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人才、高技能劳动力以及专家和知识群体制定战略措施。

5.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人才驱动型经济的转型

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外国投资的增加。实际上,投资占到了中国经济的45%,这一持续的水平在中国和其它各主要经济体当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保持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中国必须平衡经济发展,更加重视减少居民储蓄、推动国内需求。为平衡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减少对固定投资和出口的依赖,鼓励国内消费的增加。这需要加强知识服务业等高薪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贸易性产业的依赖。

为了完成这一转型过程,中国必须在知识服务领域创造报酬更为优厚的岗位,包括专业人员、企业家、教师、工程师、医生、律师、会计师、咨询师、艺术家、IT专家、技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发展人才驱动型经济。此外,中国还需提高整体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要求有收入丰厚、训练有素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大批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国的劳动力构成需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6.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重视速度、规模到重视质量与效率。“中国模式”中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使得环境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单位GDP能源消耗巨大。中国GDP还不足美国三分之一,但很快就将成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世界水泥、钢铁和大多数原材料资源消耗第一大国,面临气候变化和绿色环保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应对目前世界的资源总量不足以支撑目前模式的中国经济完成崛起,进而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因此,未来中国需要转型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传统产业提高知识、科技含量,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关键在于高质量人才。

7.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分配”是重国家和集体,轻个人和居民;资本主导下的“分配偏好”是重大企业和资本,也轻个人和民营企业。过去中国的发展在处理公平和效率上一直偏向效率,“国进民退”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权利上的“国强民弱”、收入上的“国富民穷”,积累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也是“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基础。在要求机会均等、社会公正、实现个人价值的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前,加大对社会创新和政策开发的投资,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投资,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公共政策、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社会文化与理念创新,智库与NGO等公共组织的发展是关键。这些方面的发展,不需要任何能源,完全依赖于人才的创新、创意。高质量人才是关键。

建议

因此,在全球化和国际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必须正在面临艰巨的转型。中国需要把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把“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从重硬件建设到重软件建设,从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人才驱动型经济的转型,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型等许多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改进我们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改进我们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加强重视人才参与政府工作以及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改进相关绿卡和签证制度,建立专业的人才猎头机构,加强人才研究,打造全球性的中国国际人才网络,建立国家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完善科技园体系和留学人员创业体系,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业就业,建立人才特区,实行特殊人才特殊使用政策,让国际人才按全球定价使用,降低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打造一个广纳天下人才

为中国所用的中国梦。

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受惠于全球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中国制造”洒遍世界每个角落,与低工资劳动力相结合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当然,外国直接投资也给中国带来了低端高科技产业和资本,最终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贸易国,以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范围内许多研究甚至将中国经验概括为“中国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也日益严峻,中国需要面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转型发展。人才,则是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人才因素”将是中国下一个30年以及未来更长远的发展的新活力。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王辉耀博士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是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发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学院以及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智库型非盈利的研究机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课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篇3

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经济似乎在放缓。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持续存在,结构调整、市场竞争等因素在支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中国结构调整成效开始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结构没有大幅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既有主动因素也有被迫因素,中国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了经济增长。中国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逐步上升,甚至超出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超过GDP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高于GDP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内,电子商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远高于传统产业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2010-2013年期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6万亿元、7.85万亿元、1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3%、30.8%、29.9%;截至2013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万人,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680万人,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 00万。

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落后技术与设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巨大。2009-2012年期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分别为0.98万亿元、1.16万亿元、1.38万亿元、1.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7.8%、19.1%、19.4%,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

其次,市场竞争促进了民间经济快速发展。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中国加强了财政预算,控制公款消费。另一方面,中国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等给予便利化,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因此,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退出,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进入,并且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率。201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1%,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9.6%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1%,高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17.3%的增速。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9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1%。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11375亿元,同比增长48.3%。除了货物、服务、投资领域外,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促使维持当地经济稳定发展和居民充分就业。

第三,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和内需潜力正在凸显。中国拥有1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初步估计,收入水平居于中间阶层至少有数亿人,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这也是中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最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内需潜力逐步凸显出来,近几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中国居民生活方式也在悄悄改变,从重储蓄轻消费逐步转向享受生活,国内旅游、国内投资始终热度不减,甚至走出国门,私人海外投资、跨境消费等。

最后,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与中国是密不可分的,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今年伊始,欧元区经济逐步复苏,美国经济进一步好转,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这也有利于中国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支持中国经济增长。

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动力的思考 篇4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观点

1.1 新教伦理

1.1.1 天职观。

“德语里, Beruf (职业、天职) 一词和英语中的calling (职业、神召) , 或多或少地暗示着一种宗教概念———上帝安排下来的任务。这并不会使人误解, 因为我们在具体情况下越强调这个词的用法, 它的概念就越明确。而且我们如果将这个词放在文明语言的历史中进行推敲的话,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无论是在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的民族的语言中, 还是在古代民族的语言中, 都没有哪个词语的含义与我们所知的“职业”———一种终生的任务, 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相似, 但是在所有信奉新教的民族中, 这个词却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因此, 天职从现世中的一种职业成为了上帝所安排的任务, 世俗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新教徒获得是上帝选民的“自信的最合适的途径”。劳动是每个人一生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每个人的职业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而是神 (上帝) 的旨意, 如果想要得到救赎就必须无条件无理由的遵从, 只有恪尽天职、勤俭守时的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够获得上帝的荣耀。这些思想不仅促进了宗教的进化, 同时也促使了劳动者勤奋认真的工作, 并且使得资本家的经济行为趋于合法化。

1.1.2 预定论。

韦伯认为预定为上帝的选民的观念是加尔文教的最显著的特点, 他的教义认为上帝是全能和绝对超验的, 人世间的一切均因上帝而存在, 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 相反, 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因为这种教义的极端无人性, 必然给那些笃信它是完美辉煌的一代人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后果, 那就是所有人心中感受到的一种孤独感。对于宗教改革时代的人来讲, 能得到永恒的拯救必然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这一时代的人只能独自走下去, 勇敢地面对自己那个早已被决定、永恒不变的命运, 而且而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这种预定论一方面要求每个新教徒必须终生成为僧侣, 时刻坚定我是上帝的选民的信仰, 这就使得新教徒的道德行为秩序化。另一方面, 成为上帝选民的自信的最合适的途径又只能来自于为上帝增添荣誉的一系列善行之中, 并且这种善行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自我控制。因此, 只有恪守职责、勤苦劳动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1.1.3禁欲主义。加尔文宗通过将其伦理建立在预定论的基础上, 得以用一种精神贵族代替另一种, 也就是以今生今世就已预定为上帝的圣徒的精神贵族来代替那种出世、超世的僧侣式的精神贵族。禁欲主义新教的一项重要结果———系统地、合理地安排全部道德生活。路德教的恩典教义缺乏一种能够促进生活合理化的从心理角度有系统行为的标准。在新教伦理中, 禁欲主义所反对的仅是无节制地享受人生及它能提供的一切, 其目的是使人能够过一种警觉而又睿智的生活, 消除自发的、出于冲动的享乐, 使其信徒的行为规律化。所以, 韦伯认为, 新教禁欲主义的实际结果是:强制性的节省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积累, 消费的限制自然能导致增加生产性投资而增加财富。

1.2 资本主义精神

在韦伯看来, 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合乎道德伦理的明确的生活准则,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发展的一部分, 同时还能够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问题的立场中演绎出来。我们可以把韦伯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劳动是一项天职, 是一种美德和义务。劳动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职责, 不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到底是什么, 他都对此有责任和义务。“高度的责任心在这种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 只有这种态度才能完成这种工作。因此, 人们必须将劳动视为一种目的, 当作天职去完成。”对于那些有着宗教信仰的人来说, 他们实际上最具接受教育的能力, 他们的精神很容易就被集中起来, 而且具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并且常常与那些严格计算收入, 有着严密的经济头脑, 以及极高地完成工作的态度, 冷静、节俭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为以资本主义自身为目的, 以及将劳动视为天职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宗教教育最有可能战胜传统主义。

(2) 专心致志地谋财致富是个人事业的成功, 体现了个人的才干美德。在富兰克林的理论中, 如果利用诚实的外表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 过多的美德只是多余, 而这些美德之所以被认同, 是因为它对个人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美德是具有功利性的。富兰克林的那种伦理观所宣扬的“至高之善”, 也就是指尽量地多挣钱, 加之那些与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相抵制的规范, 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更谈不上享乐了。“赚钱、获利总是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并将其视为一生的最终目的。”“只要合法, 赚钱就是某种能力与职业道德的体现”, 在这种理论中, 我们不难发现, 他不是把获利当做人生幸福的手段, 而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2 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动力的启示

2.1 伦理动力之诚信:我国古代儒家贵“信”, 强调信为立身之本

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说道“信用就是金钱”, 在我国儒家思想里, “信”是儒家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之一。《说文解字》解释说:“信, 诚也。”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运》中的“讲信修睦”这句话时说:“信, 无欺也。”“信”即是“诚”, “忠”即是“诚”, 因此在“忠”和“信”中都包含着“诚”。儒家主张“言必信, 行必果”,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 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 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因道德失范而造成的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其中, 信用危机最为引人注目。企业经营者, 企业成员都应该以诚信为立身之本, 严格约束自己行为, 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渗透到行动中去, 进而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企业要盈利, 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 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 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牢固地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 信誉至上, 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和言而无信。企业成员要诚实、忠实、老实、要坦诚相待, 信守承诺。要诚心待客, 货真价实。要恪守信用, 严格履约, 通过自律、自省、自觉, 从思想上消除“机会主义动机”, 减少“道德风险”。

2.2 伦理动力之勤俭:我国儒家贵“勤俭”, “勤俭持盈久”

韦伯的勤俭理论与禁欲有着同一的一面, “勤”很多时候是为了“聚财”, 而“俭”可以是反对享受, 也可以是“珍惜财富”的意思。古人云:“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 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 要想生存, 要想发展, 都离不开勤俭这两个字。就是说, 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儒家的勤俭理论, 主要是世俗儒家的伦理, 很多时候是以物质的, 世俗的利益去规劝人们勤俭。世人熟知的《勤学诗》就赤裸裸的拿“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来劝诫人们“勤学”, 《增广贤文》中“勤俭持盈久”, 《醒世恒言》中“富贵本无根, 尽从勤里得”等等这些在传统中国很有影响的格言告诉了我们要勤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发展经济, 创造财富, 进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毛泽东曾提出“厉行节约, 勤俭建国”的治国方略, 现在国家又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 这一理念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 内涵更广泛, 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 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 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基于此, 必须着眼于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节约资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把节约资源纳入经济转换方式的重要内容, 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同时, 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

2.3 伦理动力之荣辱观:以荣辱观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员工的职业素养

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 早在2000多年前, 就有古人提出了“礼、义、廉、耻”道德观, 到了宋代, 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 并成为中华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当代我们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合乎道德伦理的, 理性化的社会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 就如“新教伦理”之于资本主义的作用一样, 践行八荣八耻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顺利发展。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吸纳优秀传统道德内容的基础上, 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确提出了社会应该弘扬的道德品质、道德精神。“八荣八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为企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形成了内在的约束力, 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有助于理顺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员工承受度有机统一起来;八荣八耻一方面要求企业文化从人本的角度多为员工考虑, 为员工做些实事, 另一方面, 丰富了员工的精神世界, 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这样有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 从而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7.

[2]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M],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不仅速度在加快,而且其流向也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在各省区市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城乡与工矿区之间,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也在逐步增加。是什么原因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呢?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性、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

(一)关于劳动力的流向

首先分析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根据现有的资料,从迁移和暂时居住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在省际之间流动.从劳动力迁移状况看,近年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大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负值;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小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正值。,东部净迁入人数比西部和中部分别高40.2倍和5.2倍,东部地区除福建、山东、广西三省其余9省的净迁入人数全部为正值,西部地区除西藏、陕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净迁入人数都是负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净迁入人数为负值。从劳动力暂时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远大于省际迁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20全国外出务工、经商、服务、当保姆的暂住人口为3786.3万人,其中72.9%集中在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有1241.1万人,占暂时居住人口总数的32.8%。西部占12.57%,中部占14.54%。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及人口由西向东流动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及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出现向东部流动的倾向,最主要是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与此相适应,三大地带的劳动者的报酬出现了较大差距。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省区市之间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力的有计划配置,从而使劳动力的流动非常缓慢,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不明显,即便在某个特定阶段出现了劳动力流动的某种倾向性,譬如六十年代出现劳动力由沿海向内地流动,那也是政府行为的产物,而非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提出了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方针,东部地区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社会等有利条件,迅速推动其经济向前发展,从而使东部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劳动者收入上的差距随之逐步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劳动力的计划配置制度被打破,严格的户籍管理逐步松动。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一部分劳动者开始由收入低的地方流向收入高的地方,这是一种利益驱动性流动。因为东部的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有些地区的差距高达一倍以上。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地也存在差距,但差距远没有现在这么大。正是这种较大的收入差距诱导劳动者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根据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今后劳动力的.流动仍将存在强化的趋势。

其次,讨论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的汇总数据推算,1985年7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全国跨市、镇、县的迁移人口共有3384万,比1987年调查的迁移数量上升约三分之一。其中,迁入城市2088.4万人,占61.7%。由城市迁出628.9万人,占18.6%。迁入迁出相抵,城市净迁入1459.5万人;迁入集镇679.5万人,占20.1%;由集镇迁出637万人,占18.8%。集镇净迁入42.5万人;迁入农村616.1万人,占18.2%。由农村迁出2118.1万人,占62.6%。农村净迁出1502万人。城市和集镇净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迁入1500万人(《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3,第434页)。这表明,我国劳动力流动呈加速的态势,其主要流向是由农村迁入城镇。从暂住人口的城乡分布看,按照国家统计局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1990年10月1日在外县市区的人口有332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的2041万人,占61.4%;居住在集镇的333万人,占10%;居住在县的949万人,占28.6%。全部在外县市区的人口中,农村在外县市区的人口1986万人,其中,居住在城市和集镇的1195万人,占60.2%;居住在县的791万人,占39.8%(《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第213页)。可见,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同样是城镇。

农村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向城镇流动,原因可以列出很多,诸如追求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了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等等。然而就大多数人而言,最基本的动因仍然是经济利益。由于劳动者从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所以,只要城镇的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只要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民的收入,在国家对城乡劳动力流动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城乡发展的差距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愿望就越强烈。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但国家为了控制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采取严格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结果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数量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时扩大有时缩小。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曾下降到2以下,其他多数年份保持在2以上,最高达到2.86。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势必强化农村人口进城愿望,与此同时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改革,农村人口进城比计划经济时期容易多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进入城镇。他们中有条件的将户口迁入城镇,另外一部分则举家暂住在城镇,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地在城乡之间流动。

(二)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

按照劳动力迁移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可以推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对于那些具有迁移愿望的劳动者来说,收益较高的群体应当是最有可能迁移的群体。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2000年的专题调查,1992年以来,由于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人才外流的数量明显增加。1980―1985年六年间,宁夏共迁出26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早年来自国内东中部地区支援边疆和民族地区的人员;1992―八年间,则迁出7000多人。在这7000多人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占80%,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占67%。

关于不同学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据国家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的工资抽样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这次工资抽样调查的范围是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各种类型的职工,调查人数共80万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职工的学历层次高低与其收入水平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学历层次低,其工资就低;学历层次高,其工资就高。收益的高低制约劳动力的迁移,劳动者的素质则直接影响其收益。由于高学历的劳动者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在迁移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具有高学历的劳动者进行迁移将比低学历劳动者更有利。高学历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迁移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低学历的劳动者迁移很可能得不偿失。这就是高学历劳动者更具有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三)不同地区对劳动力流动的态度

经济发达地区:(1)对高素质劳动者流动的态度。和欠发达地区相比,虽然发达地区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要高得多,然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高素质劳动者所拥有的较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较高的潜在生产力,对发达地区仍具有很大吸引力。只要我们浏览一下发达地区21世纪的人才发展规划,基本上都有积极吸引人才这项内容。为了把这一人才战略落到实处,各地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在户口、住房、工资待遇诸方面给予优惠等等,不一而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人才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为了限制城市的规模,以往一直采取十分严格的户籍管理办法,即便是高素质劳动者也不易迁入。近年来一反常规,为了吸引高素质劳动者,对原来的户籍管理办法作了重大调整。如有的地方规定,对于外地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要本地有单位同意接收,就可以在该地落户;有的地方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愿意在当地工作,可以先落户再找单位。(2)对普通劳动者的态度。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资本积累及投资能力较强,所以这些地区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较大。发达地区所需要的普通劳动力除了,由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一部分以外,还有相当部分需要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来补充。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工作本地劳动力不愿意干,必须招聘外地劳动力;一是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要求的报酬较低,用人单位愿意聘用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发达地区对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劳动力持欢迎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地区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普通劳动力多数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可替代性大,加上收入较低,所以迁居发达地区的可能性比高素质劳动者要低得多,他们中的多数人很难象高素质劳动者那样直接迁移到发达地区就业,而只能季节性地到发达地区劳动一段时间,然后再返回老家。

欠发达地区:(1)对高素质劳动者流动的态度。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自然、经济等方面条件较差,对人才吸引力较小,所以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对人才的需求更显得迫切。为了稳定和吸引人才,一方面许多欠发达地区在财政较紧张的条件下,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高素质劳动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稳定原有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为避免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失,许多欠发达地区在努力提高这些劳动者待遇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限制高素质劳动者流失的政策措施,以抬高这些劳动者流出的门槛,阻止高素质劳动者外流。(2)对一般劳动者流动的态度。与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失不同,欠发达地区对一般劳动者的流动持积极的态度。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这些地区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资本积累能力低,投资不足,劳动力就业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大;二是生产效率较低,劳动者收入不高。基于上述原因,欠发达地区一般都希望通过劳动生产输出来缓减其就业压力,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在发达地区就业,虽然这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可能低于当地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但仍会高于欠发达地区,这是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愿意到发达地区寻找就业岗位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一般劳动者的流出是有利的,所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及其他欠发达地区都十分重视劳动力输出,各级政府都设置了专门机构,有的省市在发达地区派驻了办事机构,由这些机构组织劳动力输出,收集劳动力需求信息,帮助劳动者解决外出中遇到的困难。

二、相关结论与建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流动趋势具有不可逆性。除非相关的条件发生变化,劳动力流动的这种趋势不会发生逆转。

2.从劳动力的流向看,不论是迁移还是暂时居住,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经济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虽然人口流动率可能低于劳动力流动率。利益驱动是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3.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素质劳动力由条件差的地区迁居条件好地区的机率高于低素质劳动力。由于高素质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高于低素质劳动者,所以前者和后者比不仅更容易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其劳动报酬要高于后者,于是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往往表现为迁移,低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则表现为暂时居住。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其收益的多少是决定劳动力流动形式的主要因素。

4.在对待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上,政府和劳动者已基本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理性地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这对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是有利的。

为了促进全国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优化配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快全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世界性的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对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必然加快。在此过程中,将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那些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流动。全国各地应以此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创造条件。首先要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分隔的制度壁垒,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其次,城市要对所有居民实行统一待遇。不论原有居民还是外来居民,在购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等方面都应实行统一政策,平等对待。再次,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根据我国城市化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2)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城镇的聚集经济功能,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城市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人为地“制造”。经验表明,违背客观规律而人为地制造的“经济中心”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及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和聚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确定我国城市体系的布局和结构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设想未来中国城市体系应当是:以现有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镇形成数百个城市聚集体,以此为依托形成以东部及沿海地带为重心、东中西部布局合理、规模不同的数十个城市化地带。它是未来中国工商业中心和大多数人口。的聚居地。

(3)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人力资源素质与其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越高,它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同。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可能设想在一个文盲占比重很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较快向城市转移,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从而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现在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及不少家庭已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连年较快增长。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来源,使人力资本投资总量能更快增长。同时要不断扩大教育的规模,积极发展各种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全民族的素质不断提高。

支撑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三大动力 篇6

首先,塑造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一定要抓住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的重要机会。众所周知,中国彩电工业饱受缺芯少屏之痛。从2009年开始,TCL着力向产业上游转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TCL集团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工厂建成投产,TCL打破平板上游产业链中一道道重要的技术及利润屏障,实现了垂直产业链的全线整合与创新;今年8月,总投资达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5代线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依靠自主创新、独立建设的国内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它的投产将改善我国液晶彩电产业核心部件对外依赖的现状,促进中国液晶彩电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的建设和带动效应,可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企业通过产业创新,形成新型支柱产业,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循环。下一个10年,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全新的大型支柱产业,比如可再生能源、环保回收、基因工程等行业。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在这些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对新技术的需求将极为旺盛。今年5月,TCL奥博家电回收拆解处理项目在天津正式投产。作为产业链末端的重要一环,电子垃圾具有鲜明的双重属性,即资源再生性和潜在的环境污染性。TCL奥博环保公司的建立,将助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和环保产业化,为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该产业尚处于发展期,目前进入该产业,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第三,中国企业要提高全球竞争力,要抓住消费的爆炸性成长和互联网革命的结合的重要机遇,带来商业模式的突破和服务经济的高速成长。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互联网革命的不断深入,将给中国企业在零售、服务等领域的模式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前不久,TCL多媒体启动“云生活”战略。我们的云生活战略是以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为云通路;以云计算、云存储、超级智能为核心技术;以丰富的云软件、Android+云平台、超级智能云电视为驱动;提供七大超级智能云服务,并无限扩展;将为消费者带来海量、共享、便捷、立体的精彩云生活。

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塑造,一定是要站在上述三大环境考虑:一是产业环境,即产业战略安全;二是技术环境,要迎接技术革命;三是国家环境,即社会责任担当。要迎合这三大环境,吻合国家之需,顺应社会发展之势。

过去10年中,韩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崛起,特别三星、LG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崛起,正是以“社会责任担当的魄力、迎接技术革命的能力、成为国家产业战略屏障的潜力”为前提,才成为韩国主导下的产业支柱。借鉴韩国工业崛起的经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潜力作为家电业的推动力,在迈进规模的前提下,进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本框架。

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未来的全球领先企业将是使命驱动,愿景引领,有清晰的战略,强大的文化和扎实的管理的全能型选手。这样的企业将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中国企业的希望,也是百年老店的雏形。

创新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篇7

在21世纪我们必须将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而实现这三者的结合, 则需要靠创业教育。我们还需明白两个现实。首先, 技术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社会问题, 都需要依靠新技术来实现。其次, 创新对治理非常重要。民众会越来越不满意于当前, 他们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希望政府解决这些问题, 但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 智慧地解决问题。

思考创新和创造力, 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方法和点子, 把它转化成解决方案, 最后进入商业化运作, 人们才会去购买。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 怎样的环境才是最好的、最有利于支持创业的?当我在斯坦福当教务长时, 想建立自己的公司的学生只是少数, 但慢慢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 我们的思维应包含创新理念, 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和大的环境。

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 而且创业创新已经得到中国国家层面的重视。但除了融资支持外, 好的点子想要真正转化成实际的财富, 还必须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首先是法治, 每个人必须要相信在法律的治理下是平等的。第二是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中国的机制建设更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帮助创建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来促进创业者的发展。

创业是不是可以被教育?创业精神是否可以被教授?类似这些问题如今被很多专家所讨论。我的观点是, 不仅可以教授创业, 而且应该教授创业。

我们可以看到在大的环境中, 已经充满了创造力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人类相互沟通的渠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 有了创业精神并不是说每个人最终会成为创业者, 但如果一个人已经被我们发现, 他有这样的创业想法和激情, 想要找到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商业化, 你就可以改变一些方法, 帮助他创造好的公司。当然, 创新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研究来源, 也就是说在好的大学进行这种创意学习非常重要。虽然中美的教育体系不同, 但中国无疑有很多很好的大学, 能够帮助年轻人产生这些非常好的理念和点子。当我们一旦理解了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有想法的年轻人。在斯坦福, 除了传统的商学院, 我们还有一个设计学院,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学院, 它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 很多学生都被鼓励参加这些项目, 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组, 他们可以共同地来解决一些问题。我们会给学生一些建议, 在必要时进行转型。

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篇8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率高达20%, 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拖至低谷, 中国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浪潮中中流砥柱, 在整个世界经济拉动作用中超过了50%, 为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中国经济总量排名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GDP增长率7.7%, 同时期的美国与日本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9%和1.7%。

2012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外需下滑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 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 国内开始出现对中国经济发生“硬着陆”的担忧。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因为当前7.5%的经济增速是在全球经济乏力国内经历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提下一个正常的增速水平。这一经济增速对提升我国经济质量与效益水平以及防止各种后遗症的产生是利好的, 这个经济增速不但符合中国当前的潜在增速同时也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 而且这一增速在全球依旧属于较高的水平。中国经济的良性稳健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正面外溢效应。通过测算中国在2014-2020年间进口商品总额约为15万亿美元, 对外投资超过5500亿美元, 处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经济都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牵引亚洲经济的火车头

中国在为亚洲的头号经济体为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都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整体上与亚洲其他国家发展起到了良性互动的效果。

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亚洲经济的火车头,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有效的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假如没有中国经济的强有力牵引那么亚洲在近10年的经济地位将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假如21世纪以来中国的周边贸易额从1000多亿美元翻升至当前的1.4万亿美元, 一跃成为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及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与投资市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周边贸易总额甚至超越了中国与欧美各国贸易总额。在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浪潮当中中国对地区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

(1) 中国主要与亚洲各国建立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运营, 双边经贸活动日益活跃, 截止到2013年8月份中国与东盟的商品贸易总额突破4500亿美元大关, 同比上涨10.9%, 东盟也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对象。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 以及CKJ (中韩日自贸区谈判) 在中国的极力推动与支持下已经全面启动。

(2) 中国全面深化与亚洲各国的财政金融合作。在清迈2012年提出的将多变化资金规模提升至2400亿美元的倡议下, 中国积极响应并且将出资份额提升至32%的比例。积极的促进区域经贸往来维护区域经济的稳定。同时, 中国还绘制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未来蓝图---搭建丝绸之路经济走廊、新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带以及印缅经济体。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以及成为了亚洲地区与世界联络的经济枢纽。在亚洲地区的国际生产链上, 中国所处位置不同于其他的亚洲国家。日韩以及东盟主要是向中国出口拥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 然后由中国负责终端的组装与出口欧美市场。正是由于中国处于生产链的组装环节, 成为亚洲与欧美发达国家联系的经济枢纽, 带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出口同时也增强了亚洲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

三、援助非洲经济发展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 中国一直注重于非洲各国的合作, 对非洲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界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与非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迈入新世纪中非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中国为非洲商品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过去的3年间, 中非贸易总额占整个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16.3%同比增长了12.3%。其中, 非洲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占整个非洲出口总额的18.2%同比增长了14.3%。中国也一跃成为了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并且中国也是非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13年中非商品贸易总额超过2097.03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为936.24亿美元;非洲对中国出口额突破了1170.24亿美元;各项数据显示中非贸易总额屡创新高。在2010年至2012三年间, 我国一共向非洲51个国家及地区以及非洲联盟区域组织提供了总量为893.4亿元人民币的支援, 主要的援助手段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以及低息贷款三种模式。

(1) 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非洲是中国目前第二大境外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当地的市政道路、公路、铁路、立交桥以及港口项目的建设。在当地农业发展、社会公益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债务危机方面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并在非洲各个国家遭遇到重大灾害的时候及时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和自主发展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提供大量的经济建设资金支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非洲对外吸引投资额的急剧下滑, 可是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却不降反升。金融危机后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总额由14.32亿美元激增至24.92亿美元, 年均增幅高达19.8%;同期存量由92.86亿美元提升到213.06亿美元, 投资总量的扩张, 中国在非的投资合作范围也不断的拓展, 由基础的农业、矿业及建筑也扩展到金融与商贸等服务业。非洲日益增强的竞争力与中国资金的大力援助有着密切的关系。

(3) 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本核心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依据本国的实际国情, 借鉴但不照搬别国的成功发展模式与经验;以改革开放为契机, 紧握时代的最新变化与动态, 顺应时代的发展, 打破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以一种完全打破西方模式的方式展现出来, 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及经验的借鉴。

四、助推欧美经济复苏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欧美经济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严重的影响了欧美经济体的发展, 欧美国家的经济地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也持续的下滑, 相关的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政府债务在整个GDP的占比持续攀升, 且很难再短时期来首先有效的下降;其次, 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失业率高位波动以及相应社会问题的频发;最后, 常规货币政策出现失灵, 不得已需求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促进流动性。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欧美经济复苏, 为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后的国家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利好因素。

(1) 通过实际行动推动欧美国家走出金融与债务危机的阴影。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43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 助推全球应付经济风险与挑战, 同时也为欧债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截止到2013年年底,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高达1.28万亿美元, 极大程度的缓解了美国的财政压力。

(2) 中国成为欧美各国出口增速最快的境外市场, 为欧美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就业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国的国情注定了中国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累计从欧美等国家进口商品近3.06万亿美元, 直接和间接为其带来了数千万的就业岗位。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篇9

从2005年末试生产以来, 道依茨产品就批量匹配解放卡车。在北京奥运圣火内地传递承运车的招标中, 承运商经过对国内、国际知名卡车和发动机的检验与比较, 最终选择了25辆配装我公司生产的道依茨发动机的解放悍威道依茨重卡, 作为国内奥运圣火传递承运车的唯一动力。历经高温、高海拔的考验, 历时108天, 行程近20万公里, 解放悍威道依茨重卡圆满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使命, 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道依茨发动机现已成为解放换代准重型卡车J6M主配产品, 并将继续为解放自主品牌实现“国内品质领先, 国外成本领先”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道依茨产品在卡车市场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 在客车和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农用机械等领域的优势正逐渐显现出来。道依茨产品为用户提供专业欧洲客车动力解决方案。首批生产的200台道依茨发动机就配装在丹东黄海客车上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目前, 道依茨发动机已在大连、上海、北京、沈阳、福州、武汉等城市公交线路上批量使用, 并成为这些城市更新公交车的首选动力。道依茨产品还为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东临工等国内主流工程机械厂家批量供货, 为中国中、高端自主工程机械品牌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世界动力”;为上海宝马格、无锡阿特拉斯、维特根、赛迈道依茨等独资或合资工程机械、农机企业批量供货, 替代进口产品。

我们坚信, 凭借道依茨发动机成熟的技术、显著的性能、高的性价比, 必将引领中国动力产业向欧洲动力标准迈进, 推动中国自主商用车、客车及工程机械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浅析 篇10

从建国以来, 我国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政治发展成就主要有这些:

首先, 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 着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制度。建国以后, 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即使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 我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 创造了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模式的奇迹。

其次, 在改革开放之后, 不断地进行政治体制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政治。改革开放之后, 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国不断地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等。

再次, 坚持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并不断进行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一国两制制度, 废除了领导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等。

二、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政治发展动机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首先,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创新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 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而中国现时代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创新力明显不足, 这导致了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新近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后, 温家宝总理认为, 如果中国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那么不仅经济体制改革难以开展, 已经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不能坚持, 甚至有可能冲重蹈文革的悲剧。因此,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显著的议事议程。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意味着对现有的政治体制形成一定的冲击, 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而这方面,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其次,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动力不足。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具有不同的意见。但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和谐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以及社会制度, 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则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特色政治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 中国的政治改革迟迟不能进行, 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 社会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不断积累, 和谐的政治文化都没能形成,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政治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因素。

三、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对这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虽然中国在政治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也还存在动力机制的问题。因此, 从巩固已有的政治成果出发, 要不断地对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完善,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不断增强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创新力。中国政治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但是, 目前我国的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修小补, 对于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则应该不断地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 如同一国两制一样。只有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才能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 并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第二, 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政治发展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必须持续不断的发展经济。既要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和发展过快的现象, 也要防止经济的停滞。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回出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政治文化。和谐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反映,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化, 这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地方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政治文化应该从传统的中华文明出发, 寻找能适应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核, 并适当的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

第四, 完善中国社会制度, 加强社会管理。不断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范围内积聚, 如果处理不好就影响已经取得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巩固和限制新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取得。因此, 要不断地解决社会矛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推广成功的具有扩散性的社会管理经验。

总之, 中国的政治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其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巩固已有的政治发展成果和继续取得新的政治发展成果的角度出发, 要求对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应该从增强政治制度创新力, 大力发展中国经济,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文化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 2009第5期

[2]、关海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北京党史》, 2011.5

[3]、谢庆奎:《新中国50的政治发展》, 《理论与学习研究》, 1999 (5)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篇11

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9月26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说,作为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滨海新区已编制了“三年改革计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以重大自主创新平台为载体,滨海新区将初步形成高科技企业的聚集效应,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滨海新区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子越迈越大,而作为“先行官”的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滨海供电)也正以豪迈的气势为中国第三只经济“引擎”加油助力。

超前规划,促电网均衡快速发展

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17%以上。

“随着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成或投产,滨海新区的用电需求迅猛增长,预计到2010年,滨海新区的用电负荷将达357.4万千瓦,平均年负荷增长率将达29%。”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分公司副总经理陈银清说。

面对滨海新区的发展形势,天津电力按照规划一批、开展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超前规划、随时调整滨海电网建设项目,促进滨海电网均衡快速发展。

事实上,在天津电网“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天津电力就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部署,将适应滨海新区大发展的形势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天津电网规划投资508亿元,其中一半将投在滨海新区。陈银清介绍,“十一五”以来,滨海供电将加快电网建设作为真诚服务电力客户的根本保障,掀开了滨海新区波澜壮阔的电网建设画卷:

——2006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4.6亿元,是“十五”期间电网投资总额的5倍。

——2007年,上古林至海门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全线告竣,滨海220千伏电网实现环网运行;泰保220千伏变电站、春华路220千伏变电站相继投运,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电源。

——2008年,滨海电网的建设项目多达101项,总投资40亿元。截至目前,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化工区等8大功能区的电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空客A320、大火箭、大乙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电也有了可靠保障。

优质服务,托起企业腾飞的翅膀

在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的同时,滨海供电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宗旨,完善“优质服务”的各项服务措施,积极创建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滨海供电办公室主任李统焕介绍,2006年,滨海供电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常规8个月才能完成的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电力配套工程; 2007年,仅用常规工期的一半时间高标准建成美洲路110千伏变电站,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标志性工程——东疆港保税区的如期封关运作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针对10千伏以上报装业务办理周期过长的问题,建立起由专人全程负责电力大客户办理用电事宜的大客户经理制,优化了工作流程,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

“我们不仅在电网规划建设和公司运营上自觉遵守国际标准和惯例,还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和技术。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我们在硬件上把所有的营业厅都做了统一改造。针对滨海新区外商多的特点,我们对营业厅员工进行英语培训,在一二级的营业厅开展双语服务。”李统焕说。

空港物流加工区管委会建设副主任张爱国至今仍对滨海供电在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项目中扮演的“电力先行官”角色赞不绝口。

飞机生产是一个精密制造行业,如高质量的喷漆等工艺,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很高,不能出现电压底、频率不稳等问题。“针对这一要求,东丽供电分公司考虑了包括它未来发展要求的供电可能,电网规划上由空港2号站、卫国道220千伏站、民生村220千伏站共同为空客项目提供可靠的电源。另外,空客项目本身具有它的特殊性,包括其变电站主接线方式、运行方式都与我国习惯的接线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我国一个110千伏变电站,有两个受总开关、一个联络即可满足要求;空客一个110千伏变电站,却要有5个受总开关才能满足要求。”李统焕介绍,对此东丽供电分公司在规划中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调整,解决了相应问题。

空客项目落户天津后,天津电力总经理李晶生和东丽供电分公司有关领导更是12次带队到空港物流加工区进行调研和现场办公,深化优质服务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各项基础工作的顺利完成。

全新起点,树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经过“十一五”初期的快速发展,滨海供电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对电网企业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陈银清介绍,到“十一五”末期,为与滨海新区 “一个排头兵”的地位相适应,滨海供电将完成全部电网建设投资238亿元,资产规模将达到230亿元,变电容量达到1200万千伏安,售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面对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形势,滨海供电将加快电网建设速度,打造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坚强电网。以此为基础,推动优质服务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供电企业良好社会形象。”陈银清说。

新闻链接

滨海有个“黎明电力服务队”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篇12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配置和流动, 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 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在每个层面上互相融合, 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到现阶段, 全国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强, 经济资源开始频繁的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和流通。而对于中国来说,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个难得的机遇, 当然挑战也与机遇并存, 我们要理性的审时度势, 深入分析, 充分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来,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和条件来发展本国经济。

二、中国经济增长趋势

1. 中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后加速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滑趋势, 但到目前为止, 这种下滑的势态已经基本结束, 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速度上升的轨道, 走出了低谷, 并且经济规模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超过日本。

2. 中国经济要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还需要一定时间

虽然今年我国的经济复苏现象开始抬头, 但要真正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在我国国内一些企业还面临着相当的实际困难, 内需启动困难、就业和财政收支问题、出口额连续大幅下降等诸多问题, 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都会产生影响, 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所以中国经济很有可能保持相对较慢的增长速度, 而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是必要的。

3. 未来几年经济增长还需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金融危机过后, 只有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将其与改革、中长期发展相结合起来, 才能处理好稳中求增长的关系, 减缓经济被动的频率和幅度、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宏观调控, 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扩大内需, 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商品的竞争力相对较高, 中国商品的高竞争力是建立在超额的环境损耗和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基础上的, 因此我们要看清这一现状, 立足实际, 看准时机进行经济转型, 将国内消费高导做为经济增长转变的模式, 以缓解顺差压力。

(1) 加快产业结构调

加快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步伐, 促进科技开发能力的提高, 对于提升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性产业, 要加大投入其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传统的重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并积极推进高科技的研究, 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力量, 以期取得突破, 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主体;然后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等相关的出口照顾政策, 调整贸易和发展战略, 鼓励出口在当前形势下不应再做为政策目标, 应该调整进口政策来刺激进口;最后要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扩大QDII规模、推动国内优质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只是要考虑到近几年大规模投机性资本流入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需保持政策谨慎, 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

(2) 转变消费模式, 促进国内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国际市场的过份依赖, 不仅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当前形势下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 仍是推动形成内需拉动的经济平衡增长模式。首先, 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方面要发挥一定的作用, 以抵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紧缩效应。通过降低预防性储蓄积累的动机、放宽信贷限制等相关财政政策, 来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建设, 从而解决中国投资和储蓄不均衡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忽略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 要保证之前财政刺激政策的平衡退出, 不宜过度放松;其次扩大内需的政策调整要高度关注民生, 不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缩小贫富差异, 提升人民的整体实际消费能力, 还要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做为基础, 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医疗做为重心,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使人民无后顾之忧的消费。并且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使群众直接受益, 扩大政府转移支付, 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2. 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脚步

(1) 藏汇于民, 缓解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压力:现有的管理体制使货币当局处于被动地位, 吸收大部分的流入资金, 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又与外汇储备的吸收息息相关, 无形中就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落实和操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因此要积极推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对国内资本流动进行安全有效的保障, 从而实现缓解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 藏汇于民。

(2) 对于人民币汇率上升保持谨慎态度:人民币从200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升值趋势, 对进出口贸易企业和国家经济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储蓄过度和美国消费过多等结构性问题, 并非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如果人民币汇率加速大幅的升值, 会给正处困境的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沉重的包袱, 严重的有导致全球经济滑坡加剧的可能。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 应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防止货币剧烈升值造成冲击。

(3)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当一个国家在选择其本国货币的汇率时, 与其说是在跟市场竞争, 还不如说是在跟美国竞争, 因此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做为本位货币并不合理, 这次的经济危机就暴露了该体系存在的缺陷。因此世界经济如果要持续稳定发展, 那么就要尽快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而对于中国来说, 面对当前复杂的金融形势, 我们需要做的就晃让人民币走出国门,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 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科技、文化、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普遍现象和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全世界不同国家的生产和市场变得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汤跃跃张毓雄: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工业技术经济, 2005, 2

上一篇:虹吸式排水下一篇:地质矿产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