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市场化论文(共12篇)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1
1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是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是指:企业创新成果以何种途径和方式进入实际的商业应用或市场销售。就企业自身的选择而言, 大致可分成三类战略:一是内部市场化战略, 即在企业内部应用或生产销售创新技术及其产品。内部战略的实质是“前向集成”, 就是在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建设或发展相应的生产和营销资源及能力, 以便为创新技术进入市场提供必需的互补资产。二是合作市场化战略, 即创新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实现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具体形式包括:联合投资、联盟, 或者是各个具备相应专业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所形成的区域性网络等。三是外部市场化战略, 如外包和许可协议。外包是指企业将产品或产品某一部分交与外部企业进行生产或销售, 以减少企业自身的投资和风险。许可是企业将自己的创新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生产和销售, 企业只获取创新技术的许可收益。外包和许可协议能使企业不用进行大量的生产或销售的投入, 就能立即获得相应的互补资产, 从而加快创新技术进入市场。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涉及的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整体考虑。在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中, 有三个优先性相等的问题领域, 一是创新目标, 即创新技术及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创新模式, 即哪些技术及产品应在企业内部发展, 哪些能够从外部获取;三是创新成果的应用, 即哪些技术或产品应在企业内部应用, 哪些技术及产品可给予 (或转让给) 其他组织使用?这三个问题领域包含了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即从创新目标的确定、创新技术的开发、最终到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或市场销售。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则是对这些问题领域的概括, 并对有关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
首先,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既是创新活动的结果, 同时也是其起点。由于企业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最终的标准仍是其成果的应用或市场销售。为此, 企业不能等到创新完成后再来考虑创新成果的应用或市场问题, 而是必须在创新战略决策中事先有所谋划。这之中,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创新模式的选择不是某种独立的决策, 现代观点更多强调, 创新模式应与创新技术的市场化相结合考虑, 即在创新模式的选择时, 就要考虑到今后创新技术进入应用过程或市场销售的途径和方式。实际上很多时候, 正是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考虑影响了创新模式的决策[2]。最后,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是有关企业创新和运营的整体考虑和谋划, 涉及到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内外环境制约、经营战略、市场或竞争战略及企业长远发展等多个方面。特别地, 创新企业为将自己的创新技术推向市场, 必须要有相应的“互补资产”, 即除了要具备创新资源和能力外, 还需要有相应的生产和营销资源及能力。也正是为此, 企业采用何种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 往往会从整体上对企业的创新及其运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 创新企业应重视其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战略与选择问题。
2 创新技术市场化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 创新企业选择何种市场化战略, 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1) 能力或资源。有观点将企业能力或资源分为直接能力和间接能力两种。直接能力指创新企业的R&D、生产和营销能力, 这些能力与企业的创新技术市场化有直接关系。创新企业是否具备这些能力, 是企业能否采用内部市场化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直接能力也影响到企业的外部合作, 因为即使是对外开展合作, 或者是采取外包战略, 也要求创新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以便有效地吸收外部知识和经验、或者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或外包企业。间接能力是指管理联盟或合作伙伴的能力, 它对创新企业是否采取合作战略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对外合作过程中, 合作各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知识的学习及转移、以及合作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 都是间接能力的某种反映。创新企业如果缺乏间接能力, 很可能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某种障碍。
(2) 市场化资金与成本。创新技术的市场化需要较多的资金, 一般认为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化之间所需的资金比例为1∶10。因此, 是否具有足够的资金是能否承担创新技术市场化的巨大费用成本的一个前提。现实中, 也不乏因缺少后续资金, 而使研发成功的新技术难以进入市场的例子。另外, 资金还影响到企业在与外部合作时的谈判力量, 特别是科技创业型企业在将自己的创新技术与其他企业进行 (产业化) 合作时, 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 也往往是决定科技创业型企业创新技术权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市场体制。市场体制是多方面的, 我们这里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体制, 其表现是对创新企业技术权利的保护状况。一般来讲, 知识产权体制健全严格, 创新企业的技术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则企业的市场化战略选择范围也较宽广;但若知识产权体制不健全, 创新企业很难有效保护自己的技术权利, 则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内部市场化, 以避免自己的技术秘密或知识产权外泄。
(4)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资产被其他企业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而不牺牲其生产性价值的程度。通常情况下, 资产专用性较低, 则市场交易程度高, 成本也较低;如果资产专用性较高, 则往往需要企业专门配置, 市场交易的程度低, 成本也较高。
(5) 不确定性。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确定性, 包括技术不确定性 (指技术功能得以全面实现的可能性或程度) 和市场不确定性 (指创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发展可能性) , 从而也使企业创新活动带有很大的风险。技术不确定性主要发生在R&D阶段, 因此创新技术市场化通常考虑的是市场不确定性。对一般企业而言, 避免不确定性危害的一个基本措施, 就是开展合作。
(6) 创新技术的战略适应性, 即创新技术与企业战略之间相适应的程度。通常的考虑是:创新技术适应企业现有产品线、业务或企业战略的程度;创新技术与企业其他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创新技术能否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基础或平台等。从核心能力的观点来看, 如果某一技术具有高的战略适应性 (或者说它是开发、生产其它多种产品的基础) , 则这一技术对企业就有重要意义。强调技术的战略适应性是要表明:在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过程中, 不能仅只从技术本身或经济方面来考虑, 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个技术和产品系统及其战略的综合性。
3 创新技术市场战略的选择
创新技术市场化战略如何选择, 现代很多理论都提供了相应的观点或依据, 如Silja Kasch, 和Michael Dowling就对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理论和知识产权理论作了讨论[3]。除此之外, 能力观、竞争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也都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性。
(1) 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
这两种理论都把资源或能力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 只不过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力观理论则强调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能力。两种观点虽然有区别, 但在创新技术市场化战略的选择上, 考虑问题的思路却是基本一致。首先, 企业应在内部发展对自身竞争优势具有基本意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 尤其是具有高的战略适应性的技术资源或能力。其次, 企业在发展自身独特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也要努力利用合作来取得其他资源或能力。如资源观理论认为, 组织应通过合作来获取组织自身难以发展、但又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组织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能力观尤其是核心能力的观点也意味着, 企业在发展自身核心能力与资源的同时, 其他能力和资源则需要或可以从外部获取。所以, 按照这两种理论, 企业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 应根据创新技术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关系而决定。对关系较大的创新技术, 其市场化战略可能要多从企业内部构建来考虑, 反之则可以外部合作、或者以外包及许可为主。
应该指出, 这两种理论都包含了间接能力的要求, 就是在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时, 企业应对外部资源和能力进行管理, 以求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 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在资源观和能力观基础上的扩展, 它强调竞争中有合作, 合作中也存在竞争。通过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来推动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实现共同优胜。所以, 竞争优势理论的一般倾向是企业应采取合作战略、或者是外包。就是企业只从事自己擅长的那部分活动, 然后与具有其他优势的企业开展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或者将自己没有优势的活动外包给那些具有优势的企业, 从而实现企业活动的整体优势。特别是单独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有时并不是很突出, 但若各个具有某种独特优势的企业通过合作, 会放大其优势效应, 而形成更大的整体优势。这种情况尤其在合作双方的资源具有异质性时表现最为突出。
(3) 产业组织理论。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更多地强调了企业间合作的意义, 特别是有关产业集群的观点, 更把专业化分工协作放在了一个重要地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从集群观点出发, 大力发展“外部范围经济”。也即将生产系统分解到不同的企业, 各个企业在专业化基础上着重发展核心能力, 再通过地理范围上的专业化产业集聚, 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使各个企业按价值链结成更大的生产系统, 来取得生产活动的经济性[4]。范围经济尤其是外部范围经济能更好地突出企业的专业化特点和优势, 以及在合作中共同创新、集体参于竞争的要求, 因此成为了有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趋向。按照这样的观点,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应倾向于合作战略, 或者采取外包形式, 为此企业也应加强自己的间接能力。
(4) 交易成本理论。
这一理论突出了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它认为, 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取决于交易成本, 当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较高时, 企业倾向于内部化, 即在企业内部完成某个行为;而在交易成本较低时, 企业便会开展 (外部) 合作。通常情况下, 企业将选择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形式。由于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等影响到交易成本, 因此是考虑问题的重要基点。对此, 威廉姆森指出, 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较低时, 市场 (无序的小企业) 是有效的调节手段, 这时交易成本最低;而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 企业 (科层组织) 就会出现;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双边、多边和杂交的中间组织形态 (即企业网络) [5]。总的来看, 通过企业网络来实现合作有很大优势。威廉姆森就认为,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增强, 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决定了企业之间需要合作, 这种合作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多样化契约来实现的, 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推动技术的联合开发和应用。
(5) 知识产权理论。
知识产权理论的重点在创新技术权益的保护和利用, 为此强调适宜性的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健全严格的市场体制的保护下, 企业可根据情况通过多种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取相应的收益, 如内部构建、合作战略、许可战略等。在这过程中, 知识产权理论强调:应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来实现创新技术的外部市场化, 例如专利许可和专利交叉许可。专利许可是指通过签订专利出让或许可协议, 将有关创新技术的权利或应用转让给其他企业, 以便及时获取创新技术的转让收益。实际上, 进行专利的转让或出售, 是现在许多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专利交叉许可是指依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不同专利权人同时许可对方使用自己的专利, 来换取使用企业自己所需要的对方的技术专利。在专利交叉许可过程中, 双方各自应付的费用互相抵消, 只需给付差价。这样既能节省研究开发的资金和时间, 避免企业之间的专利侵权, 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技术的市场化。
摘要: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是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通常包括内部战略、外部战略和企业间合作等三种选择。市场化战略选择中要考虑能力或资源、资金及成本、市场体制、资产专用性和技术协同效应等多种因素。资源观和能力观、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知识产权理论等为市场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技术,市场化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CESARONI F, M ININ A D, PICCALUGA A.New strategic goalsand organ izational solutions in large R&D labs:oessons from CentroR icerche F iat and Telecom Italia lab[J].R&D Managem ent 2004, 34:1.
[2]CHIESA V, et al.Standard-setting processes:evidence from twocase stud ies.R&D Managem ent, , 2002, 35:2.
[3]KASCH S, DOWLING M.Comm 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b io-technology firm s:An cmp irical analysis of the U.S.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2008, 37:45-47.
[4]王辑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 (6) :56-58.
[5]杨瑞龙, 冯健.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1) ;67-68.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2
章问卷设计:15.安排问题的顺序:问题排列顺序和结构的不同可能会引起回答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以下问题:(1)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和厌烦(2)造成调查员提问错误和被调查者回答错误(3)问题排列顺序不当可能产生诱导。16.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法如下:(1)按问题所能提供的信息及被调查者能够感觉到的逻辑性对问题分组。从被调查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由熟悉到生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细化。(2)先一般后特殊避免诱导。将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这样由于调查后期气氛比较融洽,被调查者得警惕性降低,有助于提高回答率。(3)问题或选项排列顺序不同可能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回答。17.根据测量尺度的划分,量表可以划分为:类别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18.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研究单位的属性不变,测量结果也不变,则这种测量师可信的,否则,就是不可信的。效度是指问卷能否真正测量到所要测量的东西,也就是能否达到测量的目的,是否正确衡量了研究者所要了解属性的程度。效度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量方式确实是在测量所要测量对象的属性,而非其他属性。二是测量方式能准确测量该属性,当某一测量方式符合上述要求他就是有效的。信度仅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不涉及测量结果是否达到目的,效度则针对测量的目的,考察问卷能否发挥其测量的功能,考察的是测量的有效程度。信度和效度是优良问卷所必备的两项主要条件,信度和效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就是说,问卷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不可信就是不可能正确,但是,信度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即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第六章19.抽样的特点:(1)节省费用,由于抽样调查只调查总体当中的一部分单位,调查的涉及面较小,因而可以大大降低调查费用。(2)调查周期短,时效快。抽样调查由于规模小,接受调查的单位少,调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3)有助于提高原始数据质量,抽样调查由于调查工作量小,有条件选择精干的调查员,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采用虽然复杂但是更为先进可靠的测试手段,同时督导人员可以对现场调查进行更为仔细的监督和检查,被调查者的心理负担也容易减轻,等等。这些有助于提高抽样调查原始数据的质量。20.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根据样本抽取方法的不同)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非概率抽样:是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的,是指抽取样本时并不遵照随机原则。因此,这种抽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样者的主观判断能力和经验。第七章21.调查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培训和项目培训。1基础培训:主要是对新聘用的调查员进行的。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1)责任心教育,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作弊行为,以健康和积极的态度面对访问工作,同时要为受访者和客户保密。(2)行为规范。按调查项目的要求,规范其行为,如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确定被访者。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包括提问,记录答案,使用卡片
等。(3)调查技巧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仅仅要告诉调查员怎么做,同时要解释为什么这样做。2项目培训:项目培训面对所有的调查员,其目的在于让调查员了解项目的有关要求和标准做法。使所有的调查员都能以统一的口径和标准的做法进行访问,同时进一步明确调查纪律和操作规范,项目培训的内容通常包括:(1)行业背景简介。适当介绍一些行业背景和与调查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有助于调查员理解调查问题的含义,更好地理解受访者回答的含义。(2)讲解问卷内容。向调查员解释调查问卷中没一个问题的含义,以及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3)其他要求。如受访者的条件,需要完成的样本量和时间进度的要求,介绍所需要的调查工具。22.培训方式:(1)讲授,指讲授培训的人员集合在一起,采用讲授式的方法进行培训。讲授的内容包括,介绍调查项目的背景资料,讲解调查问卷,讲解实施要求,介绍调查技巧。(2)模拟:在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模拟锻炼调查员处理各种可能局面的应变能力。(3)试访:试访是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调查员所进行的热身,试访后作出总结。(4)陪访:陪访即督导陪同调查员一起进行访问,实地检查调查员对问卷的理解程度,访谈技巧以及操作规范,然后由督导总结访问的情况。23.复核:复核的比例根据现场操作的情况可以有所不同,一般在10%--20%之间。第八章 调查资料的整理:24审核的阶段:(1)实地审核,一般包括调查员审核和读到审核。调查员在调查结果后及时审核问卷。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以及是否清楚易懂。实地督导审核应在收到问卷后立即开始,其主要目的是检查数据是否有比较明确的错误与遗漏,并且通过审核,有助于控制调查员误差,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对调查程序或具体问题的误解。(2)中心办公室审核:过一阶段的审核工作应在资料搜集工作全部结束后立即开始,中心办公室审核比实地审核更全面,确切和仔细,要求审核员的目光更加锐利,审核时更加认真。25.编码:将问卷信息转化为统一设计的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以便于对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26.前设计编码:要求事先已知问题的答案类别,主要应用于结构问卷中的封闭题和数字型开放题。27.后设计编码: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再进行编码设计。第九章 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28.SPSSV16系统的运行方式主要有完全窗口菜单运行方式,程序运行方式和混合运行方式三种。29.口头报告成功的基本要求:(3P)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是否进行了充分的练习,是否进行了成功的演讲。具体来说:(1)按照书面调查报告的格式准备好详细的演讲提纲(2)进行充分的练习(3)尽量借助图表来增效果(4)作报告时要充满信心(5)要使听众“易听易懂”(6)要与听众保持目光接触(7)回答问题要时机把握(8)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报告(9)口头报告结束后,还要请客户或有关人士仔细阅读书面报告。第十章 战略调研:30.竞争情报工作(CI):就是建立一个情报系统,帮助管理者分析竞争对手,以提高自身的竞争效率和效益。产品调研:是以产品为中心,以消费者为对象为公司制定营销计划服务所进行的市场调研,其调查内容一方面是对产品的概念包装,价格,促销方式等属性进行测试。以了解其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所接受,另一方面是评估目标消费群体所形成的细分市场的规模。第十一章31.包装的作用与包装测试:包装的三个最主要的作用是,容纳保护产品,促销产品和便于储存,使用产品。(1)包装最明显的作用是容纳液体,颗粒或者可分商品,同时它也使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以更具体的数量经销产品,对产品实物的保护是包装的另一个明显的作用。包装可以防止商品破碎,蒸发,外溢,腐烂,避免高温,过热,过冷和其他损害。(2)包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表面品牌,列出成分,突出特点和给予指示。它还使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使这种产品与同一生产商生产的同一系列的其他商品联系起来,生产商运用包装的设计,颜色,形状和材料尽量去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购买力。(3)批发商和零售商比较喜欢储存和在货架上放置的包装,他们还喜欢可以保护商品,防止腐烂和破碎,可以延长产品在货架上放置时间的包装。包装测试:(1)关于容纳产品的作用,包装测试需要确定多大的容量,体积是比较合适的(2)对于便于储存,使用产品的功能。包装测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种好的包装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相反,一个不合适的包装也会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负面的看法。有关包装促销的测试主要是考察消费者在单纯观看产品的包装时对产品的评价如何,了解一种包装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是否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十三章32.用户满意度的特点:1.个性化:对用户来说,满意与否是受自己的各种主观因素影响的,用户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需要和期望。评价动机等因素影响。2,普遍化:普遍化是指用户满意的心理感受属于广泛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用户一旦接受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后,就有了一个满意与否的问题,不论企业是否对此加以关注,是否去进行调查,用户的评价总是客观存在的。3,整体化:用户满意是对企业及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心理评价,这种评价是全面的,而不是只针对某一质量而言的。4,相对化: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是随着客观条件,特别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用户满意也跟着发展变化,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也会相应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会发生变化,甚至从满意转化为不满意。调查方案流程:确定调查目标内容——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式,方法——安排调查进度——制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3
究竟是卖产品还是卖技术?显然,市场最具“发言权”。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化”成为当下的关键词。实际上,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把技术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技术产品市场化就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整合全球的先进技术为企业所用;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化,技术成果产品化,技术产品市场化,实现从企业自给到行业供给;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行业整体供给保障力”。 在第二十届世界肉类大会(WMC 2014)上,金锣将技术产品市场化作为集团重点战略提了出来。
“技术是基础,市场是导向,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双轮驱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曾几何时,这样的观点广为中国企业所接受。无论技术还是产品,只有真正作用于市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面向消费大众的肉食行业而言尤其如此。
近年,金锣一直在尝试让“技术产品市场化”战略在内部“生根发芽”。金锣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不惜重金打造了集办公、研究、开发和检测于一体的国家级肉食科研中心,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支持技术应用及产品中试生产。用金锣人自己的话说,公司以每天一项改革创新的速度,正迅速完成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低端竞争向中高端经营的转变。
有了技术成果的支撑,产品化也有了实现的可能。金锣在国内率先引进冷鲜肉工艺技术,大力推广分割冷鲜品;不断创新产品,先后推出肉粒多、无淀粉系列产品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星产品品类。在诸多肉食企业中,金锣在产品化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
技术革新推动了金锣技术产品市场化战略,骨汤类、骨素类、油脂类、骨油等在内的优质调味品类产品应运而生,推动金锣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供应商之一;通过采用最前沿设备,百分之百控制肉制品的包材安全和质量,成为全球重要的肉食包装材料公司之一。此外,金锣在其大豆深加工产业中颇有建树。作为世界分离蛋白技术的开创者、亚洲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企业,金锣不但能满足自身肉食主业需求,积极供应行业,而且还创新研发了低聚糖、大豆肽、抵糖等系列高端营养保健食品。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型消费产品和普惠行业的产品与服务,谋求从消费市场到行业供给的全面覆盖,金锣的大健康产业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而其行动也赢得市场和行业的双重认可。资料显示,金锣在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246位,在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位列第48位。近期中国肉类协会公布的“2014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名单中,金锣亦榜上有名。
技术产品市场化为金锣带来的是“乘法效应”。事实上,技术、产品、市场不是单一的存在,在企业运营中更不是简单的相加,技术产品市场化,最终实现的是效益最大化。
无论企业选择什么行业,制定何种战略,唯有遵循市场化的游戏规则,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编辑:苗东明 435588163@qq.com
浅析安卓开发技术的创新与市场化 篇4
安卓是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的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 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 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近些年来安卓逐渐占据了国内移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这主要归功于安卓开发的三大优势。首先安卓平台允许任何的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安卓大家庭里来,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安卓平台。其次安卓系统的网络集成性很高, 可以适应不同的无线网络, 让用户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覆盖区域轻松地享受网络资源。最后是兼容性, 安卓能够有效地兼容许多版本的手机硬件与软件, 而且自身携带了大量的应用软件, 这也是其倍受广大生产商与消费者的青睐的原因之一。几大优势奠定了安卓在移动市场的地位, 同时安卓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让其时刻地跟紧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1 安卓开发技术创新
1.1 开放性手机平台
众所周知, 安卓系统源码是可以被公众使用。这就意味着允许任何的移动终端厂商可以加入到安卓大家庭里来, 有利于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安卓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 打造出不同风格, 功能强大的安卓。从另一方面来看, 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开发成本, 缩短了开发周期, 生产团队不必准备大量的仪器设备只需几台开发机和测试机就能进行相应的开发工作, 这一点吸引了许多的智能手机厂商以及对安卓开发抱有极大热情的人们参与进来。
显然, 开放性已经让安卓开发成为了一项大众参与的开发工程, 丰富和完善这个系统也不再是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公司的任务了。一个普通人可以同时充当一个安卓用户和一个安卓开发者的角色, 极大地方便了对系统缺陷的发现和修改, 也有利于让安卓产品更加地个性化, 更加地受到市场的青睐。
1.2 网络集成性能好
据统计, 2016年1月,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942.1万户, 同比增长11.8%, 总数达9.8亿户。1月,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5.4亿G, 同比增长120.9%。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日常生活已与网络息息相关, 不可分割。对于智能手机来说谁能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谁就可以掌握移动市场的主动权。显然安卓系统在这一方面又走在了市场的前端。现如今大到超级市场, 小到家庭住户都少不了WiFi网络。对安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来说, Wi-Fi网络系统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1]应用程序可以使用Wifimanager提供的API接口管理Wi-Fi的连接及使用情况, 比如:启动或禁止Wi-Fi网络、请求扫描接入点、返回网络配置参数列表等等。因此安卓手机用户可以十分便捷、有效地享用身边的Wi-Fi网络。
此外, 在安卓平台下提供了很全面的网络接口, 通过安卓提供的Telephony Manager和Connectivity Manager都可以获取到Networks Info对象, 所以要获取手机设置的网络接入方式更是轻而易举了, 这对开发来说是十分方便的。
1.3 兼容性能强
评价一个操作系统兼容性的好坏必须要从对硬件的兼容性与对软件的兼容性这两个大方面来看。一个好的操作系统不仅要对软件进行有效地兼容而且对硬件系统也是如此, 它的作用就像是连接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指挥中心, 负责各方面资源的安全管理与有效调配。
在硬件方面, 由于安卓的开放性, 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产品样式繁多,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到数据的同步。各种不同型号的手机就像是各有特色的外壳, 但其中的灵魂依旧不变。生产商就不必再发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研究兼容性的问题上面, 而是更专注于研究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多功能产品。
在软件方面, 目前安卓市场的软件数量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之多, 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软件且种类繁多, 这一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随着安卓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安卓市场将会更加完善并且充满活力, 更多的免费软件也会应运而生。
2 安卓开发技术市场化
2.1 使用频率高
安卓终端普遍具备触摸屏、高级图形显示和上网功能, 与苹果等其他智能手机相比, 具有更为强大的搜索功能, 用户可以在安卓系统中查看电子邮件、搜索网址和在线观看视频节目等,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是一款融入全部Web应用的强大平台[2]。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强大功能的支持, 安卓系统才能始终紧跟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潮流, 激发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让安卓市场充满生机。
2.2 应用快捷便利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不必由人们亲手去完成, 像现金交易、数据分析与统计和资料收集等任务都可以由一些应用软件来代替, 从而给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据市场研究公司Sensor Tower的最新报告, 在2016年第一季度, 用户从i OS和Android应用市场下载的应用数量高达172亿个, 同比增长8.2%, 从下载数量而言, i OS仍排在Android之后。由此可见, 用户对于应用的需求仍然十分庞大并且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难理解, 人们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少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当这些问题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对这些问题快速解决的需求, 这就让安卓市场始终处于无限商机之中。同时安卓凭借着其丰富的功能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2.3 技术通用性高
安卓系统不仅仅只是应用于智能手机这一块领域, 它凭借其丰富的功能支持, 已将应用领域拓展到家居设备、车载系统和办公智能等多方面。
在家居方面, 具有安卓系统的智能设备通过GPRS、3G、Wi-Fi连接到家庭内部网络, 控制网关通过以太网连接到家庭内部的网络, 家庭中所有设备都会与家庭网关相连, 家庭网关配有Wi-Fi模块与3G模块[3]。用户使用智能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发指令代码通过网络到控制网关, 控制网关在接收到指令后, 就会根据指令对家用设备进行控制, 并执行相关动作;在车载系统方面, 安卓终端可以实现实时导航功能, 对当前路况做出合理分析;在办公智能方面, 安卓手机打印软件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实现打印, 让打印变得快捷方便。
总而言之, 安卓技术的通用性让人们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轻松与舒适。
3 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安卓系统已经让大众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许多繁杂琐碎的事务从此远离人们了。尽管人们无法预知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但是安卓系统可以通过其开放性的平台, 让大家集思广益, 通过大众开发的力量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激发大众参与安卓开发的热情也会随之而生, 安卓市场仍旧潜力无限。不得不说的是在安卓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令用户不满意的产品, 可正是因为不满意的存在, 才让更多更加合理的想法产生去填补这些不满意。依靠大众开发的力量, 安卓平台将继续紧随互联网发展的潮流,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利。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潮应运而生的安卓系统已经位居全球移动系统市场份额第一, 同时显著的开放性使安卓拥有更多的开发者, 拓宽和丰富安卓市场, 让其始终充满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安卓系统,开放性,安卓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法海, 杨斌.Android系统中Wi-Fi网络的研究与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0 (5) .
[2]刘志龙.浅谈安卓系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软件: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2 (8) .
市场技术部部长职责 篇5
1.在厂领导下工作,带领所属员工贯彻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程项目的各项程序,确保各岗位的工作标准达到要求;
2.协同厂领导规划各类工作目标及市场营销体系方案,为销售人员提供工作指导及相应的帮助;
3.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训,提升部门人员的业务能力;指导部门员工工作,并培养新人;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工作教育,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在工作岗位上的人身安全;
4.对各个项目进行宏观组织、协调和控制,认真考察所管工程的工作区域、工作难度、工作进度,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对设计人员和现场项目负责人等进行定岗定员;
5.根据不同的岗位分工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协同厂领导制定各岗位的考核、评比、薪酬管理制度、奖金激励政策等,对部门里表现优秀的员工和违纪员工实施奖罚;
6.制定周期工作计划并确保完成,检讨计划未完成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撰写各类文件报告及工作总结;
7.在职权范围内审核批复所属员工的各类假期,检查员工的每日出勤情况,审核所管项目员工的月考勤;
8.听取设计人员和项目现场主管等的工作汇报,协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绪,确保人员稳定;
9.参加厂里及公司要求参加的各种会议,并向下属传达相关会议精神;
10.定期组织并召开各工程项目的专项会议,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好会议记录并存档。
11.定期组织召开销售专题会议和回款分析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对各类工作计划和回款计划进行分解,确保任务的完成和货款的及时回笼;
反思市场换技术 篇6
中国27年的“市场换技术”,该盖棺定论了。4月17日,广汽本田理念品牌第一款合资自主车型S1面世,揭开了此前备受推崇的“市场换技术”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在这之前,“市场换技术”在中国一直非常有市场。
当然,中国用合资27年,建立了完备的零部件体系,也培育了中国汽车产业庞大的人力资源。但是,中国如约给了市场,而技术却没有换来,战略上的一厢情愿和战术上的各自为战,中国用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换来的是外资的竞技场。
来看两个有趣的故事,最新的故事发生在广汽本田——这家十年来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之一。从2007年7月份宣布到最终面世,在等待了接近4年之后,历经坎坷。
是的,合资自主——一种拗口但是鲜活的品牌类别诞生在磅礴发展的中国。“合资自主是一种创新,它为中国汽车合资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不久之前这样解释合资自主,“不走合资自主之路、不搞研发,你就没有载体,无法得到自己的技术。”
还有一个故事在十多年之前,当时,奇瑞汽车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汽车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
德国大众马上要求一汽大众的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绝不会在竞争市场上培育自己的对手,这是再明了不过的商业逻辑。
我们不要用道德来斥责大众汽车的合理产权诉求,把外资想像成慈善家?这和当初制定“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一样幼稚。
所以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每一个国产的螺母都要送抵狼堡(大众汽车总部)认证,在本田汽车、丰田汽车和其它每一个合资公司中,天天都发生这样的故事。
要知道,从上海大众27年之前成立那天开始,外方从来没有放弃对收回合资公司中股权的野心。每年每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总会有好事的专家跳出来说“汽车合资公司放开50:50股比限制”这样不经过大脑的烟雾弹,来刺探民意。
可以想像,在外资品牌轮番游说放开50:50股份未果之后,从2011年开始,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将成为折衷方案的一种,预计在未来三年内,继广本理念、东风日产启辰等之后,南北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主流合资公司,将会陆续推出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这些品牌逐渐在低端的市场对现有外资品牌进行替代和补充。
必须承认,合资自主让原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二元化的中国汽车发生重要变革,在合资和自主品牌之间,创造性地提出“合资自主”新模式。
那么,合资自主会真正实现技术的获取吗?
我们目前很难定义合资自主的未来,但合资自主品牌的面世,宣告近30年合资道路上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彻底失败;另外一方面,作为尝试性的替代战略,合资自主为分享外资技术提供了一个合法和有效的手段。
尽管外界诟病合资自主只是陈旧平台和技术的有限分享,但是总比此前技术封锁进了一步——当然,如果合资车企中的中方丧失真正的学习动力除外。
“有时候,我挺佩服尹同跃(奇瑞汽车董事长)他们的。”已经退休的一位中国合资公司总经理三年之前和我说,“他们的确做得很艰辛,但是至少他们在努力地实践中国人的汽车梦,在合资公司,实际上,外方早就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防火墙。”
这位为合资公司奉献超过20年的老人,带着遗憾卸甲归田、含饴弄孙。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7
军民两用技术 (Dual-Use Technology) , 最早在1992年由美国国会在《国防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中提出, 意指能满足军事需求, 又具有充分商业应用价值, 可以支持一个可行的生产基础的技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自身国防工业过程中均采用了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 促使本国在军事及经济双方面的迅速发展。面对此国际形势, 我国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南京地区军工资源丰富, 在航空航天、电子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如何将这些军工资源与地方经济结合发展, 促进其产业化, 对做大做强南京经济, 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南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主要涉及到两用技术的投放者 (军民两用技术转出企业) 、接受者 (技术转移及产业化平台) 和使用者 (军民两用技术使用者) , 三者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关系到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防科技工业中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运行机理, 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构建南京地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分析其内部构成与要素关系, 寻求加速南京地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并实现产业化的途径和方法。
二、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运行机理
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过程中, 其转移的出发点和归宿均为市场, 参与主体主要有军民两用技术输出企业, 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平台, 军民两用技术输入企业。技术输出企业与技术输入企业通过市场平台进行技术转移。为了保障该过程的正常有效运转, 需要有相应的保障体系支持其运作。 (见图1)
(一) 军民两用技术输出与输入主体
随着军品技术、民品技术的不断发展, 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不再是固定的输出主体与输入主体, 二者不再固定, 在某项交易中的输出主体有可能成为下一次交易的输入主体, 而输入主体有可能成为输出主体。因此, 在此输入与输出主体可以是军工企业、科研机构也可以是民营科技企业。
1、军转民。
南京地区军工科技资源丰富, 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在国内拥有优势。南京地区现有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2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工委下属企业4家: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南京北方光电公司、宏光空降设备厂;下属研究所5家:南京电子设备研究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4所、28所、55所。这些军工科研单位历年来承担着诸多国防建设重大项目的科研生产, 同时业已成为南京地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坐拥雄厚的军转民技术资源的南京, 在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向民品转化的空间很大。一方面可以利用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现有先进技术通过改革向民品工业技术转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雄厚的科研基础进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
2、民转军。
目前南京地区的民用技术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截止到2006年南京已拥有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所拥有的许多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将其进行技术转化应用于军用技术, 一方面可以促进军工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一部分军工产品的研发费用。
(二) 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平台
南京地区要想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有效的转化离不开市场平台的支撑, 在此, 市场平台包括企业平台与服务平台。
企业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在政府的主持与指导之下成立科技中介企业, 这类企业主要承担转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者可来自于南京各大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各自领域中的先进技术, 将其向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进行研究, 同时进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
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平台和交易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要求构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数据库, 军工企业及民品企业均可通过该平台发布相应的技术供求信息。交易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军民两用技术在主体之间的交易提供服务, 包括为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活动提供服务的资产评估、法律、金融、保险等。
(三) 军民两用技术输入主体
军民两用技术输入主体一方面将来自于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平台的两用技术转化为自身的生产技术, 另一方面要将应用该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推向市场。作为技术输入主体, 只有将军民两用技术推向市场, 获得市场的认可, 才是军民两用技术的成功转移。
(四) 市场需求
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最终需求来自于市场, 如果说没有市场的需求, 也就没有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 这里的市场需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民品需求市场, 另一个是军品需求市场。军民两用技术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 才能为社会和国防事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南京市的军工企业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化意识, 对民用产品市场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的变化规律, 比如曾经风云的“伯乐”、“蝙蝠”、“三乐”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逐渐退出市场。因此, 在实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过程中, 作为军工企业必须对市场需求有深刻的了解, 即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 进行市场细分, 选定目标市场, 开展营销活动, 从而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跨越。同时可开展与民品企业的合作, 因为民品企业处在市场的最前沿, 对于市场及其变化的理解最为深刻, 因而在技术创新的选项和立项上, 能够从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市场的需求。
三、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保障体系分析
(一) 政策保障
综观英美等国家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均是在政府的指导计划下开展进行。我国也已明确地提出了“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政策, 各级政府应在该指导思想的指导之下, 制定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
首先, 结合军民管理体制。过去, 二者总是分开管理, 导致二者之间信息流通不畅, 通过结合管理可以有效的沟通相关信息技术。
其次, 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政策环境是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的孵化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 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政策、规章的制定和实施来为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一, 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和制度。市场的良好运作, 需要通过政府对市场规则的制定, 市场运行的监督, 各种具体的财政, 税务政策的指引。同时产学研合作的推进, 两用技术转移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 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也都缺少不了政府的干预和指引。第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政府相关机构的有效运作, 建立和完善与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市场竞争机制有关的许可证制度、招投标制度、投融资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军标制度、合同制度、合同纠纷仲裁制度、价格管理制度以及资质认证、工程质量的监控、国家投资的审计等各项制度, 从而规范两用技术转移、创新和市场化的行为, 保障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企业及人员的权力和利益。最后, 建立市场化社会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的效率, 政府应该延伸其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 建立政府的支撑服务, 加强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性行政管理服务功能, 拓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内容, 扶植、培育和健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和法律等公共性中介服务机构, 以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
第三, 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府军事采购不再紧盯军工企业, 可以向民间进行公开招标。这有利于推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化进程。政府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根据军事需求和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可能, 向市场提供准确、稳定的需求信号, 引导科研生产单位有效竞争和健康发展。另外, 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要求,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生产的招投标制度和合同制度, 使招投标和合同双方的行为都有法可依, 共同按照制度办事, 以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
(二) 人才保障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素。在实现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人员, 管理人员。在对这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第一, 要注重其专业技能的培养, 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不仅要培养出一批技术型的专业人才, 同时也要注重对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 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的优势资源充分的结合和利用。第二, 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防止人才的流失以及促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报酬方面可采取当期的报酬激励结合股权、期权激励的机制, 以此充分调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 并激发其创造力。同时,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效率与公平兼顾, 风险与收益对等, 这样才能在充分地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同时规范其行为。这种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那些对技术产业化起关键作用的核心人员的积极性, 如核心技术负责人、开发者, 重大项目主持人、管理者。只有有了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市场化。
(三) 资金保障
军民两用技术应用前进广阔, 但是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所以长期以来的资金一直来源于财政拨款, 没有形成多渠道的融资。
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 应该引入多种融资形式, 拓宽融资渠道, 以解决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首先, 政府应打破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的障碍, 为民间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其二, 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服务机构要积极参与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给予投资企业多层面、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促进我市军民两用技术领域的改革健康、持续发展。其三, 引入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作为近几年在我国新兴的融资手段, 在众多领域已经得到较好的开展, 虽然目前仍需进一步的完善, 但对军民两用技术而言, 引入风险投资不仅能够解决军民两用技术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同时也是对民间投资的一种示范和导向。作为风险投资而言, 风险投资公司一旦投入风险资金, 其将依靠自身出色的专业经营管理能力对企业的运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能够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的进程。其四, 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目前, 我市军工企业中上市的极少, 较具代表性的便是航天晨光, 对比航天晨光和金城集团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航天晨光的发展步伐快于金城集团, 究其原因, 资本市场的融资是其重要差别之一。
四、结论
实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市场化, 不仅能够提高南京地区的国防工业能力, 同时其市场化、产业化也能有效的带动南京经济的发展。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市场化过程中, 需要军工企业、科研院校、民企、银行以及政府的多方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地推动技术的转移及市场化。为保障军民两用技术的顺利转移, 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摘要:南京地区军工资源丰富, 对军工资源的有效利用, 有利于促进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南京军民两用技术运用现状, 从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运行机理出发, 分析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之上, 分析南京地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转移,保障
参考文献
[1]龚国平, 徐昕炜.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战略浅析[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 (4) .
[2]刘希宋, 姜喜龙, 夏志勇.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运行机理及开拓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6, (24) .
[3]甘志霞, 吕海军.从军民融合的战略高度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3) .
[4]雷延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型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 2007, (2) .
[5]赵建元.国防产业领域建立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理论探讨[J].中国军转民, 2007, (2) .
[6]吕海军, 甘志霞.我国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11) .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8
一、文献综述
(一) 技术并购与并购溢价
刘开勇 (2004) 认为, 技术并购是指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对拥有特定技术的小企业进行并购的企业经济活动。现有对技术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并购绩效。Myriam Cloodt等人 (2006) 研究发现, 企业进行技术并购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会对以后并购创新绩效发挥积极作用。Juha-Pekka Kallunki等人 (2009) 研究发现,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当年的市值会大幅增长, 而并购后的未来收益会比非高新技术企业更多。二是技术并购整合。侯汉坡、刘峰 (2007) 提出并购后技术创新能力整合管理的策略和步骤, 以及整合管理的三个重点, 包括知识识别和分类管理、管理方式、激励措施等。
近年来技术并购研究在以上两个方面的成果突出, 但忽视了对并购活动决策的研究。本文拟主要研究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因素。
并购溢价在一般文献中是指主并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目标企业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之差。本文将之确定为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与目标企业被并购前净资产价值之差。
目前研究并购溢价依据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价值创造理论。并购溢价会受到并购后创造的价值以及购买方议价能力两个方面的影响 (Varaiya, 1987) 。 (2) 市场竞价理论。并购过程中会出现众多的竞争者, 并购方会支付较高的并购溢价, 以得到对被并企业的控制权 (Slusky&Caves, 1991) 。 (3) 委托代理理论。Jensen (1986) 指出, 管理者倾向于用自由现金流去购买其他资产, 以扩大可使用的资源, 而对于项目的选择并不严格, 最终导致高额的并购溢价。Roll (1986) 还提出管理者自大假说, 他认为管理者因过分乐观而高估目标企业在并购交易中的价值。
上述研究大多忽略了主并企业外部环境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因此, 本文拟将技术并购活动中主并方所在地投资者保护水平与市场化水平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 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二)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并购研究
自1997年以来, La Porta等人的法学与金融学的系列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对投资者保护这一外部制度因素的关注。La Porta等人 (1998) 的研究发现, 投资者保护制度会对资本市场发展、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价值和股利政策等方面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国内学者在LLSV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将投资者保护纳入并购活动的研究范围。曾亚敏 (2009) 研究表明, 收购企业处于国家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地区, 其跨境并购目标企业收益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唐建新 (2010) 研究发现, 地区投资者保护是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吴红军 (2009) 认为, 企业进行并购决策的动机一部分来源于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当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 大股东侵害外部投资者的成本也越大, 大股东进行并购活动对投资者的掏空行为也会有所减少。因此, 本文将投资者保护制度对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纳入研究框架。
(三) 有关市场化水平的研究
市场化是指建立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并由此形成统一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 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增长 (Falcetti et al, 2000) 。国内学者也研究得出结论, 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资本配置效率 (方军雄, 2006;方军雄, 2007) 。
市场化水平会影响企业并购效率。并购市场化环境滞后是造成企业并购绩效较低的一个原因 (田满文, 2010) 。另外, 不同市场化进程下高管激励契约的成本与选择是不同的, 当市场化水平提高时, 货币薪酬契约成本将减少, 因而在契约组合中薪酬契约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陈冬华等, 2010) 。其他方面包括企业债务期限结构 (孙铮、刘凤委和李增泉, 2005) 和股利政策 (雷光勇和刘慧龙, 2007) 等。因此, 本文将企业所在地市场化水平对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加入研究框架中。
(四) 有关行业竞争的研究
技术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现有对与行业竞争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绩效。杨震宁 (2010) 认为, 行业竞争强度对运营绩效、扩张绩效和动态相乘绩效均有显著影响, 企业技术战略同时对扩张绩效的调节效应是正向显著的。二是企业资本结构。陈晓红 (2010) 研究发现, 资本结构的提高会提高市场份额, 且会随着行业竞争程度的下降而下降。三是企业管理者薪酬。刘凤委等 (2007) 研究发现:政府对企业干预越多, 会计业绩的度量评价作用越小;外部竞争程度越低, 会计业绩与经营者的奖惩关联度越弱。
行业竞争程度与并购活动之间的文献在我国较少, 因此, 本文把主并方企业行业竞争程度对技术并购溢价的调节效应也纳入考察范围。
(五) 有关政治关联的研究
政治关联一般可以给企业带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法律保护水平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 政治关联可以作为法律保护的一种替代机制, 以保护企业的资源不受政府的平调;另一方面, 企业通过政治关联可以向政府争取更多资源 (Chen、Li、Su, 2005) 。潘红波 (2008) 研究发现, 政治关联对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还有大量文献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Faccio, 2006;余明桂和潘红波, 2008;宇文超和何勤英, 2013) 。因此, 本文将企业政治关联对技术并购溢价的调节效应也纳入考察范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投资者保护与技术并购溢价
投资者保护机制通过如下途径影响上市公司的并购决策:第一, 良好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帮助公司降低市场摩擦, 获得更好的并购绩效 (唐建新和陈冬, 2010) ;第二, 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惩治劣质并购, 提高并购质量 (陈玉罡和陈文婷, 2011) ;第三, 良好的制度环境能显著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降低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 (杨华军和胡奕明, 2007) 。可见, 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减轻企业技术并购的成本, 降低技术并购溢价水平。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技术并购溢价与主并企业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水平负相关。
(二) 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
在我国, 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区域上具有差异性。市场化水平越高, 企业的技术效率也越高。研究还表明, 被并方企业R&D投入强度的提高会增加技术并购溢价 (邹彩芬, 2013) 。因此, 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将通过增加企业的研发强度, 从而提高技术并购的溢价水平。同时, 不同的市场化水平能够影响企业高管的薪酬与市场价格的敏感性, 当市场化水平提高时市场价格的敏感性会提高 (陈震等, 2011) 。由于高管对技术并购决策具有直接影响, 因而, 当高管的业绩敏感性提高时, 其决策会更多地考虑技术并购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降低并购溢价。另外, 田满文 (2010) 研究发现, 并购市场化水平的滞后会降低并购活动的效率。因此, 当市场化水平提高时, 技术并购效率提高, 而技术并购溢价则减少。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技术并购溢价与主并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水平正相关。
假设2b:技术并购溢价与主并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水平负相关。
(三) 投资者保护、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
市场化程度是由投资者保护质量所决定的 (LLSV, 1997;LLSV, 1998) , 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升能够使企业更容易地获得外部融资、提高公司价值, 最终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市场化水平影响着投资者保护程度, 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郭金凤 (2009) 研究表明, 市场化水平与投资者保护的共同作用对企业的并购规模会产生影响, 进而会对技术并购的溢价水平产生影响。市场化进程速度越快的地区, 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 地区并购规模越小。程敏 (2009) 研究发现, 若市场拥有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更有效的市场监管以及信息披露, 则能够提高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水平, 并影响企业的股利政策。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投资者保护和市场化水平两者的共同作用与技术并购溢价负相关。
(四) 行业竞争、投资者保护、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
江伟 (2011) 在研究中运用外部治理机制变量, 检验了管理者权力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行业薪酬基准使用的解释力, 发现我国对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以及被保护性行业的上市公司, 外部治理机制的弱化增强了管理者对于薪酬契约的影响, 因此这些地区公司的管理者会因为公司采用行业薪酬基准而获得薪酬的增长。当公司处于被保护性行业时管理者会得到更多的薪酬, 而不会更多地考虑技术并购活动对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 从而提高了技术并购溢价的支付水平。根据并购溢价的市场竞价理论 (Slusky&Caves, 1991) , 当行业竞争程度越高时, 主并方得到被并方的控制权会提高并购溢价水平。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a:当主并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共同作用显著低于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
假设4b:当主并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共同作用显著高于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
(五) 政治关联、投资者保护、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
政治关联作为投资者保护的一种替代性机制, 往往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Allen等, 2005) 。从已有经验结论看, 政治关联可以作为法律保护的替代机制, 来保护企业产权免受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损害 (潘红波等, 2008) 。企业与政府建立关联的动机是因为外部制度环境的不完善, 企业在做出技术并购溢价决策时, 政治关联与投资者保护机制是相互促进的, 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另外, 在研究政治关联与市场化水平关系的文献中发现, 市场化水平越高, 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低 (邓建平, 2012) 。政治关联、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是相互作用的。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在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两者对于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共同影响显著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
三、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2007~2012年间我国沪深两市发生技术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并购事件的基础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和聚源数据库。为了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 保证实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 本文的初始样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 选取制造业 (机械设备仪器、电子、医药生物) 、信息技术业的上市公司; (2) 剔除并购标的为房地产业、采矿业、金融投资行业的上市公司; (3) 选取在并购后能获得控制权的上市公司; (4) 剔除ST类公司; (5) 选取公告中有披露估值溢价相关数据的上市公司; (6) 剔除海外并购上市公司; (7) 剔除相关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筛选后, 最终得到178对技术并购事件, 其中国有主并企业有51对, 民营主并企业有127对。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完成。
本文所使用的政治关联数据系根据CSMAR数据库中“高管个人简历”信息以及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得到。此外, 本文衡量地区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数据来自于樊纲等所著《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一书。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 变量定义。表1列出了相关变量的定义与计算方法。这里重点对两个调节变量做些说明。
(1) 政治关联PC, 借鉴已有研究 (潘红波, 2007;潘红波等, 2008) 的成果, 将上市公司的关键高管 (董事长或总经理) 至少有一人现任或曾任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 设变量PC=1;否则, 变量PC=0。
(2) 行业竞争Inco, 参照江伟 (2011) 的方法, 将行业属性分为竞争性行业和被保护性行业两大类, 处于石油化工、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为被保护性行业, 变量Inco=0;其余为竞争性行业, 变量Inco=1。另外, 采用樊纲等 (2011) 提供的投资者保护指数 (Prot) 和市场化指数 (Mark) 来衡量主并企业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水平。
此外, 结合前人对并购溢价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了资金充裕度、跨区域、关联交易、支付方式、目标方盈利能力、目标方资产规模、年份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 来控制它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 模型设计。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 (1) 用来检验假设1, 即投资者保护与技术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 若α1显著为负, 则假设1成立。
模型 (2) 用来检验假设2, 即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 若α1显著为正, 则说明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a成立。反之, 则假设2b成立。
模型 (3) 用来检验假设3, 即在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对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 在模型 (1) 、模型 (2) 的基础上加入交叉项, 若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 则假设3成立。
模型 (4) 用来检验假设4, 若α1显著为负, 则假设4a成立;反之, 则假设4b成立。
模型 (5) 用来检验假设5, 即在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显著大于非政治关联企业, 若α1显著为负, 则假设5成立。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克服极端值对本文结论的影响, 我们对技术并购溢价 (Prem) 、市场化水平 (Mark) 、投资者保护指数 (Prot) 等变量前后各5%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 变量Prot的标准差为5.178, 这说明不同地区之间的投资者保护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 相关系数分析
通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 , 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大多在0.3以下, 属于可接受的水平, 可以认为回归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三) 回归结果分析
对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模型 (4) 、模型 (5) 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如表4所示 (见下页) 的检验结果。其中, 基准模型给出包括所有 (5个) 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这里重点对两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做些说明:
关联交易 (Connect)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这说明关联交易支付的并购溢价明显低于非关联交易支付的并购溢价, 这与裴慧奇 (2011) 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目标方盈利能力 (Roe)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并且在模型 (1) 至模型 (5) 中也是如此, 说明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支付的并购溢价水平越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文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模型 (1) 中, 投资者保护的回归系数为-0.006, 且不显著, 这表明投资者保护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的支付水平不相关, 假设1不成立。
模型 (2) 旨在检验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的关系, 结果发现市场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92且不显著, 即投资者保护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水平不相关, 因此假设2不成立。将两者单独与技术并购溢价进行回归, 结果均不显著, 这表明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不直接对技术并购溢价产生影响。
模型 (3) 将交叉项Mark×Prot放入基准模型中, 考察两者相互作用对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 回归后的结果显示交叉项Mark×Prot的系数显著为 (-0.053, p<0.01) , 结果与原假设一致, 这说明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的共同作用会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支付水平, 假设3成立。
在此基础上, 我们考虑行业竞争程度与政治关联对技术并购溢价的调节作用, 为此, 本文分别加入交叉项进行检验。模型 (4) 的回归结果显示, 交叉项Inco×Mark×Prot的系数显著为正 (0.017, p<0.1) , 说明假设4b成立。即当主并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共同作用显著高于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
模型 (5) 的回归结果显示, 交叉项PC×Mark×Prot不显著。考虑到不同产权企业会对回归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接着采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组方法进行检验。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这一组中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 (-0.015, p<0.1) 。说明与没有政治关联的国有上市公司相比,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的共同作用对具有政治关联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更强烈, 这验证了假设5在国有企业中是成立的, 而在民营企业中不成立。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 是由于民营企业政治联系相对国有企业较少, 其不存在受政治关联、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
五、结论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必须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而技术并购作为获取目标企业核心技术的并购活动, 能将组织外部的技术资源转化为组织内部的技术资源, 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首选手段。
本文运用我国2007~2012年间发生技术并购的178对事件样本, 检验了投资者保护、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并购溢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行业竞争程度和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投资者保护单一因素不直接对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溢价决策产生影响。
2.市场化水平单一因素不直接对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溢价决策产生影响。
3.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的共同作用对降低技术并购溢价具有显著影响, 这说明在企业技术并购中, 投资者保护须与市场化水平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 发挥联动作用, 才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于投资者与监管部门来说, 都希望规范资本运作。只有当主并企业所在地投资者保护水平与市场化水平都有所提高时, 同时增强监管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等, 才能较好地抑制估值溢价过高的现象。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 中为t值。
4.行业竞争对两者共同作用的调节效应是正向的, 即当主并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降低技术并购溢价的作用显著低于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 企业处于竞争程度较为激烈的行业会面临更高的技术并购溢价。
5.政治关联对两者共同作用的调节效应是负向的, 即相对于没有政治关联的国有上市公司, 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化水平的共同作用对具有政治关联公司的技术并购溢价的影响更强烈, 而在民营上市公司中并不显著。结论很好地解释了在当前我国市场环境和投资者保护机制逐步完善的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通过政治关联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上述经验数据为我们解释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并购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还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由于研究范围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使得数据样本不够充足。另外, 在分组测试时, 由于国有企业分组样本个数较少, 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参考文献
[1] .张丽英.技术并购与技术创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3
[2] .Hunter W.C., J.Jagtiani.An Analysis of Advisor Choice Fees and Effort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2
[3].刘开勇.公司技术并购战略与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4] .Myriam Cloodt, John Hagedoorn.Hans Van Kranenburg.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Research Policy, 2006;35
[5] .侯汉坡, 刘峰.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技术并购整合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2007;3
[6] .Slusky A., R.E.Caves.Synergy, Agency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Premia Paid in Merger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1;39
技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9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历史上看, 西方国家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 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和德国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增长潜力的大小。据研究测算,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上升至50%, 20世纪80年代达到60%~80%。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通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市场、高科技孵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方法激励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 在肯定前期成果的同时, 我国技术创新的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各国特有的技术发展路径, 因此, 在全面学习先进国家科技发展机制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特点, 分析和寻找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
二、我国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市场化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 我国技术要素的配置经历了一段完全由计划主导的时期, 国家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 研究课题由国家下达给国有的科研机构, 经费也由国家垂直拨款, 技术成果由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教育等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计划手段虽然有很多弊端, 却很好地发挥了其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 使我国在国际封锁、国内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 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及一系列科研成果, 缩小了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商品交由市场来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技术市场,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交易的绝对主体。然而, 由于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一)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 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 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 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 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2000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9年达到5802.1亿元, 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 创历史新高。从研发结构来看,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 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 年平均增长23.9%。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 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 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 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 是2000年的6.7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研发仍然有待发展和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经费总体投入较低。虽然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7%, 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1995年该指标就超过了2%, 日本2007年甚至高达3.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表《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中数据计算得到。
(2) 研发结构不合理, 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到一国的根本性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当是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持续偏低, 一直处于5%~6%的水平, 而美国一直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 提倡自主研发, 2006年这一指标为18.56%, 日本在经历了初期的模仿创新之后近年来也转到自主研发上来, 2005年这一指标为12.65%。
(3) 企业自有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 从2000年至今,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已经达到73.26%, 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绝对主力, 而同期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8.80%下降至2008年的17.58%, 高校研发经费由2000年的8.56%出现了四年的上升, 随后降至2008年的8.45%。根据以上数据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 然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公报》同时指出,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水平不高, 表现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 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 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 虽然近年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没有大的起色,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 但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为主, 特别是国内企业, 其专利基本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称得上发明的只有6%,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专利则以发明为主;二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研发投入用在了技术的购买和消化吸收上, 在技术研发上非常被动, 没有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 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市场。
(二) 技术产业化渠道
技术研发之后必须经过市场化的程序才能够真正转为商用, 发挥其高科技促进经济的作用, 并逐步收回技术投资, 进入下一次循环。这部分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和出路, 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市场化的渠道不通畅, 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将被浪费掉。迄今为止, 高科技产业化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风险投资: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特别是在创业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由政府推动成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 大量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2005年的数据显示, 风险投资支持的项目中, 78.3%的项目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然而, 我国风险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行高效循环, 而丧失了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
(2) 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并使其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从技术商品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发展较早的北京技术市场萌芽于1987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北京技术市场实现了技术向商品的转变, 但至今仍未真正形成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即是说北京技术市场仍处于技术商品交易的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的技术商品交换, 而并未形成客观有效地价格机制, 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市场也还很不成熟。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不到100项。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时间短, 程度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同时, 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是政府主导型, 因此存在很多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问题, 例如, 政府直接控制计划项目, 强化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每年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未能进入商品化阶段;政府对企业、科研机构干预过多, 制约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还造成了技术市场管理粗放、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等问题, 技术市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逐步完善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服务职能,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寻找企业持久的优势来源, 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拟在未来采取技术战略的高达83.5%, 但这些企业的愿景并没有实现。一方面, 庞大数量的专利权能够转入市场化的技术比例极低, 时效性一旦过去, 这些花费了国家投入的专利就变得一文不值;另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难以得到, 只能进行一些末端的试验研究。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到底在哪个环节上, 是研发不足还是市场化渠道缺乏?认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科技创新瓶颈。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后逐步建立的, 因此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路径背后的经济人文环境, 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一) 美国、日本科技研发模式比较
美国的技术创新一直坚持产品创新、自主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道路。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 而应用研究中能获得技术上成功的达到50%, 30%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根本性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 但却是提高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在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转移中可以看出, 每一次转移都由科技上的突破所引领, 二战后美国的技术创新78%为首创或根本性创新, 这成为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3所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初期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之后的模仿创新、过程创新, 后期开始转为追求自主创新。虽然许多高科技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日本对于技术引进后的产业化过程非常擅长, 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在规模和销售利润上均已超过欧美, 其科技地位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4所示。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看出, 一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模式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同时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照搬其成功的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金融环境、人文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且这些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
(二)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学习较多的是美国的模式, 政府大量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并建立高科技孵化基地、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等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上,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人文背景有着显著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国是资深的市场主导的经济体, 倡导自由竞争, 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 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根本区别直接导致了美国模式在我国障碍重重。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 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因而风险资本缺乏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资本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转化动力长期存在;其次, 我国民众的性格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 我国更讲究谦卑、礼仪, 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 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技术人员在能够得到相应收益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全力从事研发工作。因此, 大部分有专利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不会去创办企业。这两个原因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研发无法转变成经济利益, 这大大挫伤了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也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技术研发和相关专业的忽视。因此, 我国需要改变的是保持市场机制畅通从而解决激励问题, 想办法将技术研发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成市场为主导, 这才是我国技术发展根本性的解决方向。显然, 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并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条件。
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 日本的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在日本的产官学结合研发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产官学结合研发制度实际上代替了技术市场的职能, 将科研活动与大企业直接挂钩, 使技术研发的供和需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畅通了其成果市场化的渠道, 类似于技术市场中的技术研发合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有其优势, 大企业往往是经济的命脉, 其对于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同时有资金实力, 虽然我国并没有交叉持股的主银行制度和财团, 但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跟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因此,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在不改变大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情况下学习日本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表现为:
(1) 强化技术市场作为技术供方和需方中介的作用, 完善技术交易的途径。我国技术研发的政府主导色彩太强, 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在技术市场上表达出来。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多企业并不缺少货币资金, 缺少的是好的投资机会和技术成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技术, 而是发展技术耗时耗力, 这些企业缺少时间和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很多技术专利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需要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技术市场上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科研机构等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研发, 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企业, 获取相应的报酬。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研发的, 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其庞大的规模和资金支持也足以承受长期研发的风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高管的官员身份, 国企高管往往更重视短期的经营业绩和在职消费, 而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产品研发。从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来看, 国有企业和国家独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33.45万元,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19.72%, 新产品项目数合计29663项, 占比19.41%。安德鲁·泰利科特等学者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 他指出迄今为止,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仍未能在中高端的技术产业建立“内生性的”或独立性的技术发展能力, 根本原因是其所有权主体缺失导致的有根本缺陷的公司治理。事实上从短期见效的角度来看, 行政手段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享有官员的地位和身份, 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海尔、青啤等发展良好的国有企业, 其并没有改变高管的官员身份, 而是在收益分配和任期上实行了一定的变革, 就能够改变其短视的根源。同时, 对于那些不能在短期内改革的国有企业, 将研发成果和科技实力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我国技术市场未来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 能够快速改变我国技术发展困境的就是完善技术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技术市场, 现有的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科技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 从技术转化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强调市场机制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之外, 技术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一) 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缺乏走向市场的意识, 仅仅是按照学者的思路和政策导向进行立项研发,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因而研发成果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些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技术市场, 只有参与者数量上去之后技术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定价机制, 实现其联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职能。
(二) 技术交易方式单一
大多交易为技术买卖或技术开发合同, 而未实现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对于一些根本性创新来说, 其投入较大, 一旦完成其所有者并不愿意将其出售, 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有并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 这导致技术所有者只能选择自主创业融资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而这一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根本性创新难以得到产业化的机会。因此, 技术市场并未真正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一般的技术无法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真正好的技术又难以用钱买到, 技术市场需要向技术资本市场转变。我国法律早已允许技术入股, 但仍停留在企业初创之时, 技术市场需要的是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以资本投资的方式吸纳技术资本, 给予其股权、公司治理权等与财务资本再融资类似的地位。
(三) 交易程度不深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是技术商品, 而不涉及相应的科研人员或机构。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资本市场来说, 技术商品只是技术资本中静态的部分, 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突破和持久创新的是技术资本中的动态部分, 即依附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科研能力。因此, 深度的技术资本市场应当涉及动态技术资本交易, 而这种交易主要以给予股权、可转换债券等资本交易方式完成, 只有将技术商品交易转变为技术资本交易, 企业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技术, 而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所有者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避免自主创业所面临的融资和管理难题, 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技术人才的困境。
五、结论
我国技术研发应当采取以下路径:由政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资助技术研发, 形成技术成果后经由技术资本市场定价并交易, 交易方式和主体由谈判地位和资金实力等市场条件来决定, 应用型专利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这部分研究成果的交易主体为中小企业, 而发明专利耗时耗力, 应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接手, 交易之后各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继续消化、研究继而转入产业化。企业得到技术成果的同时, 前期的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顺利回收, 转入下一轮技术研发。其中, 技术资本交易的方式是购买、还是参股, 交易的对象是技术成果、还是包含研发人员和机构, 这些条件都应由市场决定, 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给市场。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路径, 我国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完善专利权、技术资本产权相关法律, 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日本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日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是激励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产业化收益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都低于发达国家, 1995美国立法强度的GP指数就已达到4.86, 而我国2008年也仅达到4.42、执法强度0.64, 即知识产权立法水平得到了64%的执行。 (2) 扩展技术市场, 使其成为技术资本需求方融资的主要场所、技术成果交易的聚集地, 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交流的市场。这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也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3) 将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商用的成果作为国企考核的重点, 促使其发挥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丰富的资源, 使其充裕的资金真正用到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上来,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增加泡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江雪:《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曹新:《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10
1 甘肃省技术交易情况
1.1 技术交易实现“一个翻番”和“两次突破”
“十二五”期间, 甘肃技术要素流动活跃, 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实现“一个翻番”和“两次突破”。“一个翻番”是“十二五”合同成交额比“十一五”实现翻番, “十二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471.3亿元, 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 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两次突破”是:201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2.6亿元, 突破50亿元;201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0.1亿元, 突破100亿元。
1.2 技术交易对甘肃经济发展贡献逐步凸显
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能够从直接贡献角度反映技术交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十二五”期间, 技术交易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从2011年的1.05%提高到2015年的1.92%, 增长了0.87个百分点, 保持高速并稳定发展状态。技术市场对甘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比2006-2015年甘肃省生产总值增长趋势以及合同成交额增长趋势, 得出:“十二五”以来, 合同成交额的增长趋势高于GDP增长趋势, 进入高速发展期, 这预示着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逐步显现, 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将趋于明显, 如图1所示。
1.3 技术合同成交额相对R&D比例快速增长
R&D活动的深入开展对技术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相对R&D经费的比例快速增长, 一方面说明技术交易活动相对R&D投入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技术交易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的经济规模效益在不断提高。2011-2014年, 甘肃合同成交总额相对R&D的比例从1.08增长到1.5, 说明技术交易活动相对R&D活动增速较快,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的经济规模效益已经凸显。
1.4 技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 全省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2011年的5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30.3亿元, 增长了2.5倍;技术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不断提升, 2015年我省技术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到1.32%, 较“十一五”末增长了0.21个百分点。从全国排名来看, 2015年甘肃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居于全国13位, 较“十二五”初前进了两位, 如图2所示。
1.5 技术流向结构不断优化, 对外辐射量大面广
“十二五”期间, 甘肃技术输出合同5262项, 成交额274.0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58.1%。流向甘肃省内的技术成交额186.5亿元, 占39.6%;流向港澳台地区的技术成交额2.4亿元, 占0.5%;流向国外的技术成交额8.5亿元, 占1.8%。技术输出遍布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 、港澳台和五大洲。
从比例结构来看, 甘肃技术输出流向本省与流向外省市的比例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甘肃流向本省与流向外省市的比例结构为47:53, 2015年比例结构调整为39:61。流向外省市的比例从2011年的52.3%增长为2015年的60.6%, 说明甘肃技术辐射面和辐射量都快速提升。流向国内其他省 (市、自治区) 的合同中, 流向陕西的合同最多, 成交额达25.4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的5.39%;其次是北京市, 总成交额为25.3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5.37%;排名第三的为新疆, 总成交额为18.8, 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4.0%。
1.6 企业成为主力,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十二五”期间, 企业依然是技术交易的主体力量。全省626家技术卖方机构中, 企业422家, 占67.4%;事业法人129家, 占20.6%;机关法人29家, 占4.6%。从技术输出看, 企业技术成交额达346.8亿元, 占73.6%;事业法人成交额101.4亿元, 占21.5%;机关法人成交额18.0亿元, 占3.8%。从技术吸纳看, 企业共吸纳技术合同11633项, 成交额390.8亿元, 占82.9%。
1.7 产权市场完善, 知识产权类型更加丰富
“十二五”期间, 共有5880项技术交易涉及知识产权, 涵盖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生物医药新品种权及设计著作权等七类技术, 成交额169.1亿元, 占35.9%。其中技术秘密合同交易额73.76亿元, 占15.6%;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类型的技术交易增长迅速, 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47.5亿元、35.29亿元, 占10.1%、7.5%。
2 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1 创新主体参与度不高
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320家, 而开展技术合同交易的仅有52家, 成交额62.3亿元, 占年度企业总成交额70.7%;仅有5所高校和30家科研机构有技术输出, 成交额分别为1.4亿元和30.4亿元, 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我省创新主体成果转移转化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联动, 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技术转移体系, 加快促进技术转移到企业。建立企业早期介入机制。
2.2 区域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十二五”期间, 从技术合同的登记地点来看, 兰州、天水、酒泉3市的成交额占全省交易总量的54.1%;从技术输出额来看, 兰州、酒泉、天水、张掖、平凉5市输出金额379.9亿元, 占比80.1%;从技术吸纳额来看, 兰州、武威、酒泉3市吸纳金额327.4亿元, 占比70.6%。因此,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创新基础好, 科技实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区域性与行业性纵横交错的技术转移组织体系。
2.3 交易机构技术规模偏小
“十二五”期间, 甘肃省626家卖方机构中535家机构仅完成全省成交额的17.5%。10092家买方机构中9226家机构成交额在千万以下, 成交额107.9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的22.9%。因此, 加强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政府投入为引导, 融资担保、风险投资配套衔接的科技投融资平台, 促进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融合, 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结合, 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摘要:技术市场作为连接科技与经济的纽带, 是先进技术源源不断流向生产领域的桥梁, 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进程, 推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十二五”以来, 甘肃省技术市场取得了非凡成就,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25%, 超全国平均增速和《甘肃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15%增长目标, 技术市场对甘肃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技术市场,甘肃省,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荣良骥.发展技术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开发研究, 2011 (5) :141-143.
[2]常海星.我国“十一五”期间技术市场交易情况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325 (7) :1-4.
激光技术引爆投影市场 篇11
激光是个好技术,但是以它目前的价位和使用模式,未来两年内并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机会。作为相对高端的技术,它推动投影机产品及技术的革新是自上而下开始的,普及速度不会非常快。2010年,奥图码就推出了激光投影机产品,但是只有非常少的用户可以接受其高价,而今年就将到来的万元激光投影机将引爆这个市场,而只有当激光投影机的价格降低至5 000元,激光投影机技术才能真正开始普及。激光投影技术的效率、可靠及安全问题已经达到实用标准,标志着该技术的成熟,随着销量的提升,整机价格将加速下降,2~3年实现对传统光源的取代。
占用空间较大和维护成本较高是影响投影机产品使用的主要障碍,奥图码已经找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过推出短焦以及超短焦产品,体积与空气净化机相仿,并且可以靠在墙壁上即能打出足够大的画面,奥图码最新的激光产品投射距离只有45cm,而画面尺寸达到80英寸,距离60cm后画面可扩大到100英寸,从而继续保持与其他显示产品相比在画面尺寸上的优势地位。随着未来3D投影的应用越来越多,足够大的画面会带来更好的视觉冲击感,特别是超过100英寸的画面能够为家庭用户带来真正影院级的画面感受。随着无线连接能力的增强,投影机的架设变得更简单,有利于投影机市场的家庭消费扩展。因为新技术导入及更为出色的移动能力,奥图码相信投影机相比大屏显示器,仍能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范孜恒fan_ziheng@chip.cn
技术市场化论文 篇12
关键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运作管理
随着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 大幅度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我国技术交易规模稳步扩大, 技术市场日趋活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但是技术交易的市场化运作还有待加强, 应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其快速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黑龙江省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 借助政策驱动, 科技成果不断增加, 伴随着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 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活跃。
1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十二五”以来, 黑龙江省持续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技术市场服务理念, 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推动技术市场发展, 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转移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实践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技术交易的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 技术交易总量增势明显。龙江技术市场已成为集聚多方资源, 结合科技推广、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2012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 亿大关, 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2014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1.21 亿元, 共成交技术合同2134 项, 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7.97 万元[3]。
2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管理问题
2.1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能力较弱。部分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技术成果需求较低, 而且技术成果对经济提升能力较差。2014 年, 哈尔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5 项, 占全省的47.09%, 占全省的30.41%;大庆市登记技术合同81 项, 占全省3.8%, 从技术合同成交额分析, 排在我省技术交易前六名的是省本级合同登记站、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 合计占全省成交额的99.51%。
2.2 部分产业技术交易活跃度较低。2014 年, 在社会经济目标构成中, 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农林牧渔业发展、其它民用目标成为主要目标, 成交额占全省总成交额94.07%。其中, 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4.58%, 所占比重位居各类合同之首;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成交额的36.85%, 位居第二位;农林牧渔业发展技术合同占6.39%;其他民用目标占6.25%。数据说明一些行业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的热情较低, 尤其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差较大。
2.3 公共财政支持的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 2014 年, 共有582 项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 成交金额17.56 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14.49%。各类计划项目中, 地市县计划占计划内项目成交额的80%以上, 达81.38%。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公共财政的投入项目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2.4 技术交易分析机制不健全。技术交易的数据不完整、报送体系不健全, 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区域、行业的技术交易数据的更新, 缺少技术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测、深度分析, 缺少对经济走向、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预警。
3 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对策
3.1 建设技术交易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增强技术市场的供应能力;提高技术成果的评估能力, 控制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
3.2 丰富、完善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技术成果推广平台, 通畅技术成果供求双方的信息渠道;完善技术市场的配套组织, 为技术成果的交易提供金融与法律等专业的保障。
3.3 建立技术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网络作用, 在各省科技局、高新区、技术交易密集县市及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设立技术交易信息采集点, 不断更新技术交易和行业区域数据库, 完善技术交易统计指标体系。
3.4 建立公共财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转移的薄弱环节, 政府计划项目应建立从立项到转移的有效机制, 加强过程监管, 强调转化成果。
3.5 构建技术交易大数据的预测预警系统。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 制定基于数据量化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体系, 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交易数据挖掘的全省智能经济分析系统, 实现技术交易的总量、分布、模式等方面的动态调控, 准确预测和定位全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和急迫性的技术需求, 为发挥技术交易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咨询。
4 结论
综上所述, 技术交易市场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我省技术交易市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过程管理, 完善激励制度, 进而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化程度,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晓艳.让技术交易更加市场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78-83.
[2]薛富宏.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技术市场化论文】推荐阅读:
市场换技术06-11
技术交易市场06-04
网上技术市场06-17
区域技术市场08-04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06-11
市场需求呼唤技术创新07-30
市场调查的技术方法10-04
机床技术在模具市场的差距10-14
我国LED技术及市场前景分析07-05
监管市场化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