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市场论文

2024-09-03

调控市场论文(通用12篇)

调控市场论文 篇1

一、卷烟市场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 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是指在不考虑产品价格或供应商策略的前提下, 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所以市场容量实际上相当于需求量。市场容量由使用价值需求总量和可支配货币总量两大部分构成的, 仅有使用价值需求没有可支配货币的消费群体, 是贫困消费群体;仅有可支配货币没有使用价值需求的消费群体是持币待购群体或十分富裕的群体。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均称之为因消费要件不足而不能实现的市场容量。

对烟草企业来说, 市场容量就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 市场容量大小制约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目前我国卷烟市场容量等于调查测算的正品卷烟市场消费量、烟叶消费量折合的卷烟量及调查测算的走私卷烟市场消费量之和。全国卷烟消费总量从1952年246万箱开始, 在1953至1978年期间以年平均6.5%的速度增加, 在1979至1997年期间以年平均1.2%的速度增加。截止2010年6月份, 行业销售卷烟2519.5万箱, 同比增长3.5%。

我国卷烟市场的增加余地究竟有多大, 本文从人口数、吸烟率和人均吸食量这三个直接因素出发, 对未来卷烟消费需求总量的可能变化作初步的预测分析。

(二) 卷烟市场容量的影响因素

人口数、吸烟率和吸烟量是推算卷烟市场容量的三大支柱, 通过人口数和吸烟率可以得到烟民总数, 再结合吸烟量就可以得到市场容量。

1. 人口数

卷烟商品的市场容量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才有可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才能提供较高的市场容量, 才能为活跃的卷烟市场的出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 由于吸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人口总量直接决定着吸烟人口的数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87年以来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1988年以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10%以内。但由于人口增长惯性的作用,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国人口总数仍将处于增长阶段, 在2010年已达到13.8亿, 以后增速将会逐渐减小。大约在2030年达到零增长状态, 那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将维持在16亿左右。一般来说,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 商品的需求量。卫生部发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表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 吸烟者占26%, 且吸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增加, 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 15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0.16%。我国烟民人均烟龄逐年提高, 且吸烟者吸烟量有随烟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因此人均卷烟消费量也随之增长。

通常根据人口数量推算卷烟市场容量时, 还需要考虑人口的流动性和有效消费者。目前我国人口流向呈现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即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中经济发达的地区, 人口流动呈现流入态势。对于城市而言, 总体上呈现人口流入态势, 并且人口流入规模较大。在广东、苏南等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地区, 外来流动人口常常超过拥有本地户口的常住人口, 随着该地区流动人口增加, 卷烟需求量也增加。

2. 吸烟率

《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报告显示我国目前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吸烟者总数达3亿, 男性吸烟率为52.9%, 其中15—69岁人群的吸烟率为54%, 较2002年有微弱下降。女性吸烟率为2.4%, 吸烟人群达1260万人。全国目前的吸烟率,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起来, 居于中等水平。以吸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 目前日本大约为33%、美国为23%、澳大利亚为30%、独联体国家为29%。但是, 如果分性别看, 我国成年男性吸烟率在世界上是属于较高的, 不仅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水平, 也高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历史上的高峰值。而我国女性吸烟率, 由于经济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 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低, 但年轻女性吸烟率处于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到2025年, 全球女性吸烟率将由2005年的12%上升到20%。

在我国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存在不同程度吸食旱烟, 水烟的现象, 此类烟民因经济、吸食习惯等原因拒绝吸食卷烟, 因此在获取吸烟率的过程中对此群体需单独考虑。我国农村的旱烟吸食者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及东北的一些贫困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增大使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促使农村中因经济因素吸食旱烟的烟民逐渐转吸卷烟。现在吸食旱烟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消费者, 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口中吸食旱烟的比例在2010年已降到3%左右。这样全国吸食卷烟的人口规模在1998-2010年之间将处在小幅增加状态, 到2000年达到2.9亿, 2010年达到3.1亿左右。在今后的若干年里, 由于女性吸烟率、青少年吸烟率及居民的购买力均呈上升趋势, 加上现有吸烟群体对未来吸烟人口的巨大惯性作用, 预计我国的吸烟人口总数在2030年之前均呈渐升趋势, 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

3. 吸烟量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2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 (1996年人均价格) 是卷烟消费市场数量的“饱和线”。在此之前, 人均卷烟消费量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这之后, 人均卷烟消费量将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观察目前全国各地的市场情况: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4377元, 最低的甘肃省也达到了3108元。也就是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都超过了2700元的卷烟消费“饱和线”, 即全国城镇人均卷烟消费量都已过了高峰期, 现正处在逐渐减少的阶段。对于各地农村市场来说, 1996年全国已有22个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元“饱和线”, 他们的卷烟消费在数量上也已饱和。仅西南、西北地区8个省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400元, 即全国仅有1.28亿人口的农村卷烟市场可能仍然处在数量上小幅增加状态。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1997-2000年期间全国人均卷烟消费量以年均0.6%的速度下降;2001-2010年可能会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下降。全国吸烟者人均日吸食量, 将由1997年的17.5支下降到2000年的17.2支和2010年的14.8支以及2030年的12支。根据这个变化幅度来测算, 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卷烟消费总量大概如下表1所示:

几年中, 在全社会吸烟率、人均吸食量小幅下降的情况下, 大量走私外烟、假冒烟和小烟厂的超产烟的活跃, 使我国卷烟市场处在严重的供大于求状态。但由于人口的增长、成年人口比例的增加, 及几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 使我国卷烟消费市场仍然有增加余地, 且消费档次呈上升趋势。因此, 只要坚持“专卖专营”政策和“一要规范, 二要改革, 三要创新”的举措, 那么, 我国卷烟市场总量和空间仍然是乐观的。

卷烟市场容量除了受人口数、吸烟率和吸烟量的影响外, 还受到经济、人文、社会、政策因素导向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变化的方面, 还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变化方面。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可以用下图1来表示:

二、西安卷烟市场容量变化的特殊性

(一) 较大的人口流动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西安处于西北地区, 经济实力与东部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繁荣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 东南省份经济向好, 使省内打工外流人口增多, 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西安市场的消费能力, 同时也加剧了西安卷烟市场的不稳定性, 为卷烟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西安市人口与杭州人口最为接近 (人口比杭州多33万人) , 2009年销量却比杭州少20162箱, 单箱销售收入低14869元/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古城, 每年要接待4000万左右的国内外旅客, 这又为西安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也极大增强了西安卷烟市场的消费能力。

按照西安市现有人口822万计算, 卷烟销量应在36万箱以上。根据大西安规划, 未来西安辖区将在目前的基础上辐射至渭南富平县城、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 总面积达1329平方公里, 总人口1250万人, 届时卷烟销量预计达到44万箱以上, 人口的增加为卷烟市场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 西安相对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城市来说, 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动的人员外流, 还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而吸引大量观光者的人员涌入都会加大卷烟市场的总量波动。较大的人口流动性, 为西安卷烟市场的平稳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 较低的人均收入

受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制约, 卷烟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 西安卷烟的产品结构总体上偏低。根据资料显示2010年1-12月西安市公司累计销售卷烟380057.2箱, 同比增长5.6%。其中一类烟33547.8箱, 同比增长32.8%, 占总销量的8.8%;二类烟15007.8箱, 同比增长73.7%, 占总销量的3.9%;三类烟93040.0箱, 同比增长32.2%, 占总销量的24.5%;四类烟178456.6箱, 同比增长-2.9%, 占总销量的47.0%;五类烟60005.0箱, 同比增长-16.7%, 占总销量的15.8%。 (见表2)

根据市政府的五年规划——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会行列保持GDP年13%的增长率, 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这仍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购买力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卷烟消费水平, 加之交通、通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西安周边农村卷烟销售网络滞后, 农村卷烟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村卷烟销售难以跟上或适应现行的卷烟营销模式, 销售服务难造成了卷烟销售局限性增大。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等项目的启动, 国家对西安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西安作为全国36个卷烟销售重点城市之一, 近年来每年的经济运行增长都在10%以上,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随着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 卷烟销售持续升温, 无论是从总体销量, 卷烟规格, 西安市场都在不断的提高, 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二类香烟的市场容量不断上升, 特别是零售价超过200元/条的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名优香烟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西安烟草专卖局 (公司) 的销量与利税也连续多年保持高度增长。

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市场, 给全国各个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多个品牌在工商共同培育的环境下成功立足西安市场。2010年, 西安市场在销国产卷烟规格数合计152个 (不含外烟和雪茄烟) , 外烟12个、雪茄烟5个。品牌数:国产烟41个, 外烟6个 (红双喜、555、爱喜、七星、建牌、大卫杜夫) , 雪茄烟3个 (王冠、狮牌、长城) 。 (见图2)

随着国家拉动农村消费政策的逐步落实和西安县域经济的不断壮大, 农村卷烟消费将持续增长, 成为拉动卷烟销售结构提升的重要支撑。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目前低档烟的骨干品牌“软蓝金丝猴”正在向“软蓝猴王”置换。根据统计, 2010年1-12月, 西安市场在销低档烟共5个品牌6个规格, 累计销售60004箱, 同比减少16.6%。在销卷烟规格分别是:“延安” (硬红) 、“延安” (软红) 、“猴王” (软蓝) 、“金丝猴” (软蓝) 、“前门” (软) 和“哈德门” (软) 。主导牌号“猴王” (软蓝) 共销售29822.4箱, 占低档烟总销量的49.7%;“延安” (硬红) 共销售26033.9箱, 同比下降3.4%, 占低档烟总销量的43.4%。两个主导牌号合计销量55856.3箱, 占低档烟销量的93.1%。西安卷烟市场出现高度增长, 促使一些企业鉴于计划和利润的原因, 盲目提高所生产卷烟的的结构,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不断减少4、5类烟的生产, 但是这些烟在陕西的农村市场还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 因而造成未来西安市场的4、5类香烟会有较大的市场缺口。

三、把握市场容量, 有效掌控市场

市场调控就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有效控制商品在流通环节的供、销渠道, 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下发挥调控作用, 稳定市场秩序,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卷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 它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建立在《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基础上, 是一种在专卖管理体制下由国家垄断经营的特殊商品。因此, 有效的市场控制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稳定卷烟市场秩序, 提高卷烟经营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 做好市场调控工作是卷烟经营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

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社会阶层、消费市场差距十分明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 烟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工商分离、取消烟草商业企业县级法人、一号工程、百牌号、订单供货、卷烟生产企业整合等一系列规范卷烟生产及市场行为举措的实施, 全国卷烟供需环境呈现总体平衡状态, 但地区间、卷烟生产及销售企业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利益冲突日益显现。要实现对卷烟市场的科学调控, 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库存数量、存销比、市场零售价格等基础信息, 达到卷烟经营“保牌、稳价、规范、增效”目标。

(一) 保牌

烟草工业是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卷烟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卷烟品牌繁多, 总体上产大于销,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消费者购买卷烟开始向品牌转变.烟草工业的竞争也因此步入“品牌竞争”的时代, 创卷烟知名品牌成为西安烟草工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根据资料显示, 西安市场的省产烟比重一直保持在53%左右, 而省产烟品牌大多不是全国性大品牌不利于更好地开展品牌培育。西安是全国的重点旅游城市, 再加上本身没有烟厂, 因此对烟草广告相对来说控制的比较严格, 由于省公司的原因, 广告促销工作比较难于审批。整个陕西市场超过一半的销售都是由西安市公司完成的,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促销成为各个厂家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随着大型的商场超市在商业形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在进行烟草促销活动时, 4个城区营销部和7个区县分公司按照市局的要求和部署,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 以定点促销为手段, 以提高品牌知名度, 挖掘潜在消费群体为目的, 推动卷烟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由适应市场向引领市场转变:结构上将消费者向“降五类升四类、降四类升三类, 进而提升一二类卷烟销售比重”的方向引领;偏好上将消费者吸食口味向低焦油卷烟上引领;品牌上将消费者向购买全国性大品牌方向引领。二是西安市局 (公司) 在目前的合作水平上进一步深化工商协同, 为全国性大品牌的引入提供优质的卷烟经营环境, 保障全国性大品牌在西安具有长足的发展能力。同时结合零售终端建设, 充分利用“品牌形象店”, 采用“卷烟零售示范店+品牌体验中心”双模式, 进行品牌宣传。甄选领袖消费者, 发挥消费引导作用, 以领袖力量影响消费观念, 拉动消费行为。

(二) 稳价

卷烟市场能否保持稳定, 关键在于价格稳定。保持卷烟价格稳定, 不仅关系到品牌的信誉, 而且直接关系到零售客户的正当利益和经营信心, 因此要把价格变化作为调控市场的第一信号。

(三) 规范

近年来, 营销队伍无论从人员学历、素质还是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上都较以往有所提升, 这为卷烟上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营销人员不断加强卷烟销售的跟踪及市场动态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通过销售系统, 实时地对零售户卷烟销售进行跟踪通过市场走访, 广泛收集客户进销存信息, 对大户数量严格控制每月对月进货量超千条的零售客户进行清查, 将不符合要求的超千条客户, 降低协商总量到其真实的销售能力范围内。同时加强对应急用烟的管理, 强化应急用烟手续的审核, 确保应急用烟解决的是消费者“急需”需求。以“技术求突破”为依托, 进一步完善ISO9001工作体系, 深化全体营销人员的流程驱动工作意识, 细化方法、创新模式, 不断完善计算机货源分配管理办法, 打破区域界限, 在国家局客户分类基础上对客户进一步进行细分实行计算机分配货源, 确保在西安辖区同一类别客户分配的货源一致, 体现货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

(四) 增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局对烟草电子商务营销高度重视, 西安市烟草公司认真贯彻加快零售终端信息化建设步伐, 通过宣传引导、指导培训、增值服务三个方面逐步提高网上订货率。随着网上营销工作的快速发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 截止2010年5月底, 已实现网上订货客户27076户, 占客户总数28769户的94%。网上订货质量稳步提升, 网上订货有效订单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在确保已取得成绩的同时, 继续完善系统功能, 加强客户服务, 不断提升西安烟草电子商务水平。在推广网上订货的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客户特性采取方法多样的推广方案;在深入开展网上订货的过程中, 积极创新工作方式, 致力打造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平台。利用该系统的信息传递优势, 全方位的进行重点品牌推介、滚动条图片展示、新品发布等信息展示, 增强工业企业的品牌宣传, 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

摘要:卷烟作为一种特殊的嗜好品, 近年来其消费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观念, 特别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发生巨大的改变, 烟民吸烟量和吸烟率呈下降趋势, 吸烟档次逐步提高。同时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区域市场封闭被逐渐打破, 卷烟生产企业开始兼并重组、扩大产能。这些年来烟民和烟草行业内部重大变革使得卷烟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在此重要阶段, 卷烟生产企业和各级烟草公司不约而同的开始关注市场容量、消费结构, 以指导卷烟的生产和投放。本文从卷烟市场容量的定义出发, 分析了影响卷烟市场容量的主要因素, 同时结合西安卷烟市场容量的特殊性, 提出要实现对卷烟市场的科学调控, 必须把握市场容量、有效掌控市场, 方能达到卷烟经营“保牌、稳价、规范、增效”目标。

关键词:市场容量,卷烟市场,掌控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刚.洗牌风暴席卷中国烟草大局[J].西部大开发, 2004. (11) .52—54

[2]吕忠信, 李万兴.世界烟草经济[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谭艳华.中国烟草品牌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4) .214—215

[4]岳阳.消费者行为对我国卷烟品牌培育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09. (11) .215—216

[5]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年鉴[Z].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调控市场论文 篇2

略论市场经济的道德调控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德治经济.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调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应从改善道德调节机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制定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确立道德调控标准;培育市场经济道德主体,奠定道德调控根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道德调控的环境条件等四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市场经济的.道德调控.

作 者:时丽茹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刊 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TUDY年,卷(期):2003“”(3)分类号:B82-053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 道德调控

文化市场的调控 篇3

(一)市场发展不完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不够繁荣

由于新旧体制交错并存,多年一贯的体制限制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由于文化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之间比例不协调。管理者多如牛毛,生产经营者人力匮乏,造成了文化市场发展的缓慢。由于我国文化艺术生产力很低,文化市场比较狭小。文化艺术落后的旧局面一下子改变不了,决定了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文化商品供应总量和不能适应群众正当消费需求的矛盾。供求矛盾较大,市场还不能及时地满足群众对文化商品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格调的不同需求。由于文化产品单调、匮乏,生产周期过长,且单纯追求“高、精、尖”,许多新的文化品种的开发也跟不上发展变化的形势,造成人们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和某些文化现象的畸形发展。

(二)市场运行机制弱,流通通道不畅,价值体系不合理

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功能的发挥,靠构成市场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但这些经济杠杆所发挥的作用在现有体制下是极其有限的。这几年,我国文化市场开始闯出了一些新路,但仍未能摆脱无序状态。长期以来文化管理只注意文化艺术生产,而不大注意文化艺术产品的流通,文化产品没有严密的产销渠道,没有信息反馈系统,文化产品的生产既不掌握消费者。又不能预测未来的发展。仍处于较封闭状态。

由于我国文化市场发育不良,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造成某些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合理,在思想价值和经济价值上,过分偏向于经济价值,不合理的现象也导致文化艺术生产的盲目性。时下物质产品价格与文化产品价格的差较大,无形中贬低了文化产品的价值。影响了文化生产的积极性。并且。从文化产品价值看。低格调、消遣性的文化产品价格暴涨,而较富艺术价值健康高雅之作却常受冷落,无人问津。这势必使一些文化组织竞相涌向利润较高的浅层次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高层次文化被冷落,造成文化事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三)市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法制不建全,规章制度零乱不成章法,市场秩序差

由于文化市场在搞活的同时,管理意识跟不上形势。管理体制又不合理,管理措施也不配套。造成了文化市场的困境和出现一些失控的现象。如发展不平衡,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繁华街市网点密集。冷僻处都是空白。特别是音像制品市场、书刊市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多头领导,又没有统一管理,造成实际无人领导的状态。

营业性的录像播放。虽然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但场地秩序混乱,声像效果不佳,录像节目良莠不齐,有害无益的内容不少。文艺演出市场,音乐茶座、舞厅时有不健康曲目的演唱及不健康行为发生。书刊出版市场,也面临严重困境,发行不畅。一批学术书籍纷纷下马,高质量的图书印数暴跌、或出版社因涉赔钱原因而被迫冻结。与此同时,那些充斥低级趣味庸俗的文艺作品,内容多为荒诞的凶杀、色情,迷信之类的“血”“肉”文艺书刊杂志。却颇为行销。

可以说,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没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缺少维护文化市场各方面利益的专门法律。生产者缺乏法律依靠,消费者正当利益得不到保证,对于文化纠纷处理无章可循,各项政策和配套设施不完备。文化市场“谁都管,谁又都不管”。文化市场秩序紊乱,执法又缺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进行正常的文化经营。严重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

所谓文化市场的调控,就是指国家依据价值法则和文化生产自身的规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和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调节控制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文化的调控,直接关系到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是否建立起正常的市场秩序。我们要以“繁荣市场,健康发展”作为文化市场调控的基本目标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研究如何使文化市场尽快地繁荣起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下去。文化市场的调控,既要有利于发挥激发、鼓励、保护和推动的激发机制作用,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又要有利于发挥约束、控制、限制和防范越规的约束机制的作用,以保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纠正当前文化市场的困境,需要在重视激发机制的同时,也重视约束机制的功能。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奖励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文化市场不良发展的因素。以繁荣活跃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的调控。要在坚持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前提下。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讲求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生产力发展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提倡健康的。扶植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有害的,取缔违法的,打击犯罪的”管理原则,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方法,在积极疏导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之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正确解决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是今后发展文化市场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文化市场开放不够,市场机制引入不够,不少文化商品生产者、管理者头脑中未真正树立起市场观念,缺乏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行政机制的引导、控制作用减弱,文化生产和经营出现无秩序状态。旧体制排斥市场机制,就把市场搞僵化了,导致文化市场发育不全:但听任市场机制自发盲目起作用。搞“市场万能”。就会产生拜金主义。导致文化市场发展畸形。美国著名社会学者丹·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写道:“尽管(美国的)文化娱乐机构基本上是受文化市场支配的,而比较严肃的作品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基金会赞助人的赞助。”美国常以此办法做一些补救。我们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更应注意这一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绝不能让财神爷来主宰。总之。只有克服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各自的弊端。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机制为主导。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二者有机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才有利于今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需要,尚需从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调控,使其正常发展和不断繁荣。大体来说,对文化市场和调控可着力于以下方面。

一是要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向进行定向控制。投入文化市场的各类文化产品都是社会生活在文化艺术生产者头脑中的反映,都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意识、想象和情感。而我国目前全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就要求对文化市场和政治方向注意引导和加强控制。同时,还要根据文化市场出现的经营趋向。运用市场调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把文化生产、流通、经营、消费引导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上来。

二是要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行定度控制。也即是要对投入文化市场的产品数量、产品活动和服务质量加以控制,把文化市场的发展控制在一定的经济限度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限度,事物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文化市场的发展也是如此。例如,在黄金时间过多地播放外国影视剧,就会妨碍国产影视剧的发展。

航运市场复苏关键看运力调控 篇4

近日,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报告 (下文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 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 中国航运景气指数已经七个季度处于景气分界线以下, 中国航运业景气状况继续恶化。2013年第二季度, 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86.70点, 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在整体行业低迷的背景下, 船舶运输企业低迷更甚, 经连续十个季度处于不景气区间, 而且有持续深度恶化的趋势。

“船舶运输业基本都是亏损的, 整个行业都不景气, 主要原因就是运力增长过快。”河北远洋运输集团高管魏进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航运业全行业严重亏损, 对航运本身和造船等相关行业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来自证券市场的消息也证实了这一点, 统计A股上市航运企业半年报预告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企业上半年仍将亏损, 整个行业估计还将在底部徘徊一段时间。在两市9家主营航运的企业中, 中远航运已于日前率先披露半年度业绩快报,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 净利润为亏损7802万元, 其营业利润的降幅高达373%。另有四家公司在一季报中曾对半年度业绩进行了预计, 其中三家亏损一家业绩下滑。中海发展预计集团2013年上半年累计净利润仍为亏损, 原因是国内外航运市场仍然持续低迷。招商轮船预计1—6月累积净利润可能亏损。宁波海运也预计上半年累计净利润可能仍为亏损。拟申请破产重整的*ST凤凰日前发布半年报预告, 预计上半年亏损3.35亿元至3.6亿元, 虽然较上年同期的亏损4.46亿元有所减少, 更让业内心惊。

运力过剩是主因

“目前航运业在干散货、油轮、海内沿海运输三个方面都受制于运力过剩。在需求放缓、运价下滑的背景下, 新增船舶却保持高位, 导致运力供需矛盾加剧, 航运业更是雪上加霜。”航运业专家张守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前几年国际航运市场炙手可热, 吸引大量资本进入, 引发轮番造船高潮, 导致运力增速远超市场需求。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一部分原计划2009年、2010年交付的新船被推迟到2011年及以后交付, 加剧了航运市场目前供需失衡局面。业内普遍估计今年全年我国新船运力将首次突破千万载重吨, 增速为24%左右。国际著名海运咨询机构德鲁里则预测:今年全世界海运物流总量将比去年增长8.1%, 但船舶承运能力比去年增长12.5%。在运力大量增长与市场需求两大因素的叠加之下, 加剧了航运市场供需失衡。

除了运力过剩外, 近年来不断上涨的人力、燃油成本也使得航运企业负担颇重。上海一家船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航运的价格一直涨不上去, 高企的油价却不断侵蚀着航运业有限的利润。尽管最近原油市场价格有所回落, 但过去几年的翻倍上涨, 已使得燃料成本占船舶总成本的比重, 由2010年前的约20%上升到50%。航线船舶燃油成本占运输总成本50%以上, 即使油价下降, 但由于沿海加油站点供油量不足等原因, 船舶加油价格实际上是明降暗升, 船舶加油价格居高不下。此外, 国内航运业的经营成本压力很大部分来自现行税负, 在经济贸易大环境不利之际, 也加剧了航运企业的负担。

面对航运持续数年的低迷, 业界对其复苏普遍报以相对谨慎的态度。业内专家指出, 航运业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 当今世界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 国际经济走势正经历着新的一轮的波动, 处在缓慢复苏之中, 且面对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 还是新兴经济体, 经济增速都出现了回落, 对国际海运业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冲击。

而就我国航运企业而言, 新进实施的“营改增”使得约半数的航运企业税负不降反增, 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可抵扣的项偏少。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报告显示, 一方面由于航运企业2012年1月1日之前购置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进行抵扣, 另一方面由于航运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劳动资料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20%左右, 而支付给自有职工的薪酬无法抵扣, 再加之资金成本、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不能进行抵扣都使得航运企业的税负增加, 不利于我国航运业走出困境。

淘汰老旧船调控运力

为了应对危机, 近来不少航运企业抱团涨价, 以求突围。魏进超对此表示, 提价只是短暂行为, 对于解决航运企业亏损意义不大。国内航运专家吴明华则认为, 在目前的脆弱需求下, 航运企业的涨价能够坚持多久, 值得怀疑。这主要是因为航运业是充分竞争行业, 同业协同提价可利益均沾,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全行业巨亏;但若航企各自提价幅度不一致时, 小幅提价的公司可能乘机抢占更多市场, 从而拉动行业竞争开始新一轮恶化。

在7月16日召开的华北片区海运发展专题调研会上, 海运企业、港航管理部门等被调研对象一致表示, 海运企业经营形势已经严重恶化, 希望政府能够果断、尽快采取措施, 恢复运力供需平衡, 避免海运企业大面积破产潮的出现。而鉴于海运业已到了生死关头, 振兴航运业最有效的办法, 还是应该把淘汰老龄船作为突破口, 以解决运力灾难性过剩的问题。

“政府考虑的解决方案虽具有指导性和系统性,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措施多, 牵涉的方面多, 所以需要的时间长, 并且减一些税费, 给一些补贴, 对‘大市’的好转没有太大帮助, 也解决不了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 振兴航运业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解决运力的灾难性过剩, 把淘汰老龄船作为突破口, 业内也都认同这一方式。”魏进超告诉记者, 国际航运界和世界海事机构公认20岁以上的船舶为老龄船, 目前20岁以上的老龄船约占世界船队总量的25%, 一旦能够淘汰这批船只, 运力过剩的问题将得到大大的缓解。

由于老龄船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建造时间早、技术落后、设备结构老化、安全标准低、排放严重超标。同时老龄船也是影响海上安全的主要隐患。为此中国船东协会代表航运业, 曾在今年5月向交通运输部提出严控老旧船舶投放市场的建议。建议主要涉及“限龄”和“降龄”两项内容:一是禁止8万吨以上、超过20年 (含20年) 船龄和8万吨以下、超过23年 (含23年) 船龄的从事国际航线运输的干散货船进入我国港口。由于当时没有讨论油轮, 对于油轮来讲, 还应禁止15年 (含15年) 以上的老龄船进入中国;二是尽快降低我国沿海运输船舶的强制报废年龄, 把沿海运输的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杂货船的报废年龄统一降至28年, 客轮、油轮和化工品船的报废年龄降至25年。

上海锦江航运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外“限龄”和对内“降龄”措施可以说是航运界自发的要求, 航运企业一致同意请求政府把淘汰老旧船作为振兴航运业的突破口。

该负责人表示, “降龄”和“限龄”措施对中国航运业意义重大。关于“降龄”措施, 交通部发布的“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中规定, 从事沿海运输船舶的强制报废年龄, 集装箱船、杂货船是34年, 散货船、矿砂船是33年, 油轮、化工品船是31年, 客轮是30年。这一规定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船龄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现有船舶载重吨约1.5亿吨, 据统计老旧船舶大约在1000万载重吨左右, “降龄”后将调控约8%左右的运力。在具体做法上国外也有先例, 如印度两年前就规定超过25岁以上的船舶禁止入港。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8万吨以下的散货船, 平均船龄低于15岁;8万吨以上的散货船, 平均船龄低于10岁;超大型油轮平均船龄不超过5岁。如果实施“限龄”措施, 淘汰老龄船的效果将可以很快显现。原因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运国家, 举足轻重。此外, 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主要海运地区和国家环保条件限制严格, 一般不使用老龄船。因此目前国际上的老龄船大多航行在中南美洲到中国和远东到中国的航线上, 只要中国坚决禁止老龄船进入中国港口, 就可以加快市场复苏。“上述措施如果能够得以实施, 将有效缓解运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对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 能有力提升我国沿海和港口的航行安全状况, 极大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需求放缓、运价下滑的背景下, 新增船舶却保持高位, 导致运力供需矛盾加剧, 航运业更是雪上加霜。

调控市场论文 篇5

云南省发紧急通知,授权各州(市)自行决定延长临时价格干预的执行时间 春节前原则上不得出台新的提价措施

昨天,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出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确保物价稳定和市场供应的紧急通知。要求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春节,将授权各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粮油肉菜、大众餐饮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情况,自行决定延长2010年已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执行时间,春节前原则上不得出台新的提价措施等,以缓解当前的通胀预期,保持社会稳定。通知要求,各州(市)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本地价格总水平涨幅。其中要求,1月至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涨幅超过4%的州(市),要力争回落到3.5%左右;累计涨幅在3.5%-4%的,要控制在3.5%以内;累计涨幅在3%-3.5%的,要保持基本稳定;累计涨幅在3%以下的,也要加强价格调控,避免出现新的物价上涨。

2010年5月10日,由于云南省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省发改委宣布在全省实施临时价格干预,保障物价水平稳定。通知明确: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春节,省政府将授权各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粮油肉菜、大众餐饮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情况,自行决定延长2010年已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执行时间,春节前原则上不得出台新的提价措施等。针对粮油、蔬菜涨价迅猛的态势,通知还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从现在起到2011年春节前,由粮食部门视情况定点投放储备粮和食用油,商务部门在必要时将储备肉定向定量投放市场,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物价。

针对2010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的情况,民政、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的措施,必要时可增发临时补贴,缓解价格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的影响。

另外,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粮食、食用油、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测,把握市场动态,及时遏制跟风涨价和不合理涨价;工商、物价、公安、质监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囤积居奇、以次充好、擅自散布涨价行为、串通涨价、牟取暴利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都市时报 记者 毛亚南)

作者:毛亚南

加强文化市场宏观调控 篇6

深化对文化市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认识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形态,宏观调控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文化产品不可能像物质产品那样精确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如马克思指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人们能准确知道,做一张桌子,需要多少人工,制成某种产品,需要某种劳动量应多大。许多‘非物质产品’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这里,达到某种结果所需要的某种劳动量多大,和结果本身一样,要靠猜测。”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品的创造,不仅凝结着创造者全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和艺术功力,还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并受到时间、地点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从过去到现在,即使在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产品也难以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等价交换。因此,市场法则不能完全适用文化市场。扶持高雅艺术,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是文化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其次,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它的使用价值实现则与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密切关联。同读一本《红楼梦》,有人读出其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封建社会兴衰的渊源,有人从中学习谈情说爱的技巧,也有人把它当淫书来读。由此可见,文化市场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不能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和腐朽落后的文化需求。只有从文化内容上加强宏观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才能有效地制止文化糟粕和精神垃圾在文化市场中传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但道德的沦丧、艺术的堕落、精神的颓废也有可能借机泛滥。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互联网的普及等,对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政府文化部门必须审时度势,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进行有力调控,努力防止和消除高科技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文化市场的负面影响,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四,文化具有民族差异性。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国文化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文化市场。我国文化市场有被西方文化蚕食的危险,因此,文化市场调控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的战略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市场宏观调控应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改革文化市场投融资体制,开放文化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文化体制已经相当松动。文化产品市场基本放开,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基本上通过市场消费实现。但是,我国还处于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阻碍文化体制改革的许多观念性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要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已经形成“战略性”短缺。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文化市场的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目前,关键的问题,要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逐步开放文化资本市场。通过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

引导文化市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文化经营单位过多过滥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文化市场散滥小差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直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规模过小,形成不了竞争实力,抵御不了市场风险。因此,必须转变文化市场增长方式,优化文化市场结构,尽快制定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引导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按照现代市场格局和产业形态的要求,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架构,逐步使我国文化产业走出散滥小差、低水平、低层次恶性竞争状态,走上产业化、规范化的繁荣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经营,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要培育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文化市场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域,文化市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能损害我国文化市场的国际形象。离开健康发展的轨道,背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市场发展再多再快,也不科学。当前,文化市场调控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依法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着重解决影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一是打击走私盗版音像制品,加大音像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力度;二是坚决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违法经营活动;三是坚决打击娱乐场所的色情陪侍、淫秽表演活动,绝对不允许这些社会丑恶现象在文化市场存在,绝对不允许把这些社会丑恶现象当作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软环境”加以保护。

大力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对于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文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致富手段,拓宽了农村的就业门路,优化了社会环境,对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黄、赌、毒”等问题不断向农村转移、扩散,危害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我们要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的重要性,把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引导和服务上下功夫,启动农村文化市场;在培育和扶持上下功夫,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在丰富和治理上下功夫,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在健康和有序上下功夫,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同时,还要关注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生活,引导文化市场要为他们提供廉价的文化消费项目,充实精神生活。

改进文化市场宏观调控方法

一是要从行政手段调控为主转向以法制手段调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市场宏观调控大多采取行政手段,对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再以行政手段为主来调控文化市场已经不合时宜。前年,苏北某县主要负责人看到网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下令关闭了全县数十家网吧,引起网吧业主强烈不满,纷纷上诉状告政府就是一个例证。改进文化市场宏观调控,关键还是要靠法制。现在《行政许可法》已经实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适应这场革命,坚持依法行政,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调控文化市场,切忌用由领导说了算、拍脑袋等决策方式调控市场。该放开要放开,该限制要限制,该禁止要禁止,该处罚要处罚。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是要从全能政府调控方式向有限政府调控方式转变。过去,我们重要的失误之一,就是管事太多,大事小事都要经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批、许可。这样既管不了,也管不好。今后,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坚决贯彻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自主决定优先,市场竞争机制调节优先,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自律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不该由政府部门做的服务性事务交给行业组织去做,切实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按照文化市场行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文化市场总量控制要向总量调节转变。经济总量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当发展过快、总量过大时,提高审批条件,使新进入市场的总量减少,从而控制总量扩张过快;反之,就降低审批条件,从而加快文化市场发展速度。过去,我们由于对总量控制的误解,往往采取控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的办法,前几年,我们曾用压缩比例的方式压缩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单位的数量,最近,我们又使用直接数额分配的办法,控制网吧的发展数量。其实,这种总量控制手段并不能有效准确控制市场总量,在实践中显示了弊端,而且由于过度控制了经营单位数量,人为造成未经审批的非法经营单位的大量存在,影响公平经营,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了政府依法行政和诚信形象。因此,我们要摒弃这种计划经济的调控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主要通过规划和政府指导、信息发布,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对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行预警制度,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制度,实现从控制经营单位数量到调节市场总量的方向转变。

四是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力度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宏观调控是硬手段。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发展都要坚持积极稳步前进的方针,要把调控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注意把握调控节奏和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妥善处理文化市场调控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始终保持文化市场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对一些重大的调整政策要进行反复讨论,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调整方案和政策措施切实可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调控市场论文 篇7

关键词:政府,市场,房地产

1 引言

我们对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继续遵循计划经济路线,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十二大主张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仍然强调国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国家,推行计划经济,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忽略市场的作用,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寻租和腐败盛行,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另外一些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国家主张自由化、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实施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只有以韩国为代表的少数经济体,既强调市场主导作用,又发挥政府调节作用,成功地由低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

2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基础

自从1776 年 《国富论》问世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经济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因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而区分开来。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个体( 消费者和厂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使社会福利提高,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通过价格调节资源配置,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干预市场。

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市场存在局限性,有时会失灵。1936 年凯恩斯 《通论》的问世,标志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产生。他们认为,政府应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干预市场运行,以便纠正市场失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政府竞相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学派。

20 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产生了滞胀,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新古典主义重新回归,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肯定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同时把政府活动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新凯恩斯主义吸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非完全排斥,而是有机补充,相互协调。当经济萧条衰退时,政府应当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干预; 当经济繁荣稳定时,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当占据主导地位。以市场设计理论( Market Design) 为代表的当代最前沿经济理论主张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够建立充满活力和有序的经济形态。

3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连同上下游几十个产业一起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但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住房价格涨幅过快,甚至高于同期的国民收入增长幅度。特别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在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翻倍增长。

自2010 年起,政府几乎每年都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收效甚微。上述调控政策,分别针对当时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短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中长期并没有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房地产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房价快速上涨,是供求严重失衡造成的。显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我们应该重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这个指导性原则,尊重市场规律,改变过度依赖行政性手段的宏观调控。

影响我国住房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从1978—2012 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 5 倍,年均实际增长7. 4% ;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 8 倍,年均实际增长7. 5% 。另外,大量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未被统计。高、中、低收入家庭分别趋向于投资性、改善性和刚性需求。其次,城镇化进程。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指出,中国2014 年城镇化率到55% ,远低于发达国家90% 的水平。国家统计局 《2012 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人数逐步增加,截至2012 年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 万,比上年增加983 万,增长3. 9% 。201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 万,2014 年将达到727 万。半数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未来都将在城市就业,会产生巨大的刚性住房需求。最后,货币超发。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9 月末,我国广义货币( M2) 余额107. 74 万亿元,约为当年GDP的两倍。由于国内缺少投资渠道,国外投资又受到限制,大量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快速上涨。

从住房供给角度讲,住房价格决定于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已经达到35% ~ 55% ( 杨波、杨亚西,2005) 。影响我国土地价格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土地制度。二是土地财政。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指出,土地出让金从2005 年的0. 6 万亿元提高到2011 年的3. 3 万亿元,累计增长5. 7 倍,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从不及40% 上升到60% 以上。在客观上,地方政府受益于高房价,因为高房价不仅带来较高的财政收入,还能够推动当地GDP的增长。

市场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政府应当推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制度,保护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进行房地产税制改革,抑制投资性需求。总之,政府不要频繁使用宏观调控手段,而应进行制度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4 结论

必须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经济体制,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如果能这样做,中国经济还可以保持比较快速的发展,到2020 年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2010 年的水平上翻一番,成为中高收入经济体。

参考文献

[1]廖英敏.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2(20).

[2]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

[3]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杨瑞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易宪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纠结与政策走向[J].财经界,2012(3).

旅游市场调控涉及的法律问题 篇8

关键词:旅游,市场调控,法律手段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消费水平能力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者群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也相应增加, 这直接推动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 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两个群体的快速增加, 也引发了旅游市场上的大量旅游纠纷, 而相应旅游法律依据的缺乏, 无法最大化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反而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1 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主要内容

1.1 市场调控的概念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 人们一般认为, 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 并引导微观经济主体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政府则采取一种放任自由的态度, 其主要职责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然而, 基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各种有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因此, 为了整个经济体健康、稳定、有序的运行, 政府会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 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实现最大化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手段游的市场潜力, 尤其要做好其营销旅游策略的规划与实施, 以经营促进登山经济的发展, 以实施科学有效的营销提升登山旅游的快速发展。

3.1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 促进登山旅游营销推介活动的开展

政府应当从发挥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职能出发, 要以积极营造登山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为目标, 通过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做好登山旅游发展的信息提供, 牵线搭桥作用, 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当地登山旅游资源的投入与开发, 尤其要通过组织以登山为媒介的招商活动外, 还可举办登山研讨会, 吸引当地登山旅游专家的关注与讨论, 从而引发社会的关注, 营造良好的登山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 帮助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 逐步形成“政府指导, 社会参与, 企业运作”的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格局, 推进登山旅游发展的“安全、环保、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3.2举办类似登山大会的登山旅游活动

登山大会是典型的登山旅游营销活动, 它的特点是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宽、社会关注度大, 虽然人均旅游收益不高, 但对营造登山旅游的人文环境, 扩大登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取得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解决登山旅游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促进群众性登山旅游消费意识的增强, 扩大登山旅游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营销价值, 是登山旅游创立品牌的基础。

3.3加强登山旅游资源的共享与营销整合

针对不很多地区登山旅游资源分散零散, 尤其是在登山项目和法律手段是最常用的市场调控手段。

1.2 法律手段下的旅游市场调控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或政府依靠法制的力量, 通过立法和司法程序, 运用法律法规和条例来调节各项市场交易活动, 同时为市场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保护市场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保证经济体健康、稳定、有序运行的方法。法律手段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 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 运用一定技术, 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对于旅游市场而言, 立法是指立法机关制定和出台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为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法律依据, 保护其旅游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即法的适用, 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 具体应用法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对于旅游市场而言, 司法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已制定旅游法律法规和条例, 对旅游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和审判, 惩罚和制裁各种旅游犯罪行为。

2 目前旅游市场法律调控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市场上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大量增加, 因旅游服务产品比例不协调, 服务标准不规范, 收费差距大的情况, 本地应当从登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以登上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形式, 加强登山旅游发展企业的沟通, 统一登山旅游发展经营行为和标准, 促进在服务标准、收费、管理等方面的协调, 尤其要加大小型发展企业的整合, 提高登山旅游服务的层次和效益。3.4加强登山旅游营销链条的发展

登山旅游发展是一个分工协作, 与当地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产业。因此, 要打造登山旅游发展的营销链条, 不但要从登山景区内部发展上重视营销产品打造、登山活动的赛事组织、登山品牌的创立等, 还要重视登山旅游景区的交通、餐饮、房地产、商业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实现与登山旅游发展的有机协调发展, 互动共促发展, 形成当地登山旅游发展的产业链条, 全面推动登山旅游与当地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特莱佛·索费尔德, 项怡娴.尼泊尔登山旅游:村庄社区与旅游发展

的影响——以高喜马拉雅Syabru Besi和Thulo Syabru村庄为例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2]靳建明.登山旅游的发展与接待[J].旅游论坛, 1986, (2) .

[3]何平.以登山旅游节促科学转型[N].大众科技报, 2009-06-07 (A02) .[4]宝磊.专项登山旅游推荐[N].光明日报, 2001-04-13 (B03) .

活动引发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 这些纠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之间的争抢客源而引发的市场不正当竞争, 比如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窃取对方的旅游商业秘密, 雇佣人员或专业公关公司损害别的旅游企业的名誉;另一方面是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发生的冲突, 旅游企业拥有大量的信息, 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 损害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主要表现在:单方减少旅游合同的服务项目;在没有争取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变旅游行程;旅游企业与景区的商铺合作, 对旅游消费者进行强买强卖;旅游企业订下的餐饮住宿处, 餐饮质量低劣, 住宿环境差。

因以上问题引发的旅游纠纷, 部分可以通过现行的消费者权益法、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来解决, 但因为专门调整旅游行为的旅游法的缺失, 部分纠纷无法通过现行的法律法规来解决, 导致各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 用法律的手段来调控旅游市场的各种纠纷成为必然。而目前旅游市场法律调控也存在以下问题:

2.1 旅游市场法律调控体系的不健全

2.1.1 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系统性差

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 二者之间发生的旅游纠纷可以根据已制定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来解决, 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多样化、旅游行为的复杂化, 一些新型的旅游纠纷无法通过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概况规定来解决, 无法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目前, 我国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系统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规范旅游业和旅游市场的根本大法“旅游法”迟迟无法出台, 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界定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使得旅游纠纷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无法解决;第二, 我国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条例等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 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 特别是缺乏在程序方面、资质方面的规定, 致使这些法规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操作, 成为一纸空文。

2.1.2 旅游市场法律调控呈现出多层次性特点

目前, 我国涉及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等种类众多, 法律效力等级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既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有国务院颁布的法规, 也有相关部委和地方行政机关颁布的条例、细则和办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旅游市场进行全面调控, 但目前这些调控旅游市场的法律、法规、条例等过于分散和重复, 造成了有限立法资源的浪费, 另外, 部分法律、法规和条例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尤其体现在地方行政机关颁布的条例上, 主要是基于地方旅游保护主义) , 导致在旅游纠纷出现进行法律适用时需要司法机关根据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来判断具体适用哪一内容, 降低了司法的工作效率。

2.2 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司法难题

旅游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只是旅游市场调控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 即司法手段解决旅游法律纠纷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难题。首先, 旅游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没有为旅游纠纷的司法解决提供足够的法律依据, 司法审判的结果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 无法保证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其次, 旅游市场的各种纠纷存在多重复杂性, 司法审判的难度加大, 效率也相应降低, 无论对于争议的双方还是司法机关而言, 司法解决的成本过高。比如司法管辖的问题, 旅游一般跨越市、省乃至国家, 当纠纷发生, 由何地来进行司法管辖比较容易引发争议, 如果不是在纠纷发生地进行司法管辖, 则取证的难度加大, 执行司法审判结果的难度也相应加大;还有旅游过程中引发的纠纷, 是按消费者权益法、合同法还是旅游法来进行法律适用, 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3 完善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途径

3.1 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法律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法律调控体系, 为旅游市场的各种纠纷能够最大化、高效率地解决各种旅游纠纷, 保护旅游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第一, 进一步强化国家旅游立法的地位和效力。国家的旅游立法法律要先于地方制定或颁布的旅游规章、条例, 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旅游规章和条例要与国家的旅游法律相互协调, 强化国家法律在基层的适应性, 细化国家旅游立法的实践操作性。

第二, 国家要加快旅游业根本大法旅游法的立法进程。旅游法是规范旅游市场各种旅游活动行为的综合性实体法和部门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 旅游法对旅游市场的规范具有“宪法”的效力, 能够为旅游单行法、国务院和地方的旅游行政法规提供立法依据和指导;健全和完善旅游的行政立法, 国务院根据根本大法旅游法颁布的旅游行政法规, 是对旅游法的各个调控的细化, 实际可操作性比较强。

第三, 地方立法机关的旅游立法要与根本大法旅游法和国务院的旅游行政法规相协调, 尤其是针对地方政府的旅游保护主义行为, 地方立法机关不能为了地方政府的利益, 而违背旅游法和旅游行政法规的基本要求。

3.2 完善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司法适用

首先, 健全的旅游市场法律调控体系, 为旅游纠纷的司法适用提供了详细的法律依据, 使得旅游纠纷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具体而言, 旅游纠纷可以按照旅游法的条款来解决, 旅游纠纷的司法管辖、证据搜集与采纳审判执行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明确化, 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其次, 各地司法机关在解决旅游纠纷时, 应该严格遵守司法的公平、公正原则, 不能屈从于地方政府的旅游保护主义,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 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的不断发展, 旅游业将获得更快的成长, 旅游活动中的纠纷也将随之增多, 对旅游市场进行法律调控成为必然。现阶段而言, 对旅游市场的法律调控主要是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的法律调控体系, 完善旅游市场法律调控的司法适用, 从立法和司法的双重角度, 保护旅游参与者各方的合法权益, 推动旅游市场健康、稳定和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艳.我国旅游消费者安全权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9, (02) .

合理调控出租汽车市场发展的措施 篇9

关键词: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市场,管理机制,规范,非法营运

目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物资和人员的高速而频繁地流动,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 这种流动和交往就会越频繁, 这催生了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当前出租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公共交通和运输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城市综合服务的深化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价值, 特别是在中国梦的实现和努力过程中更应发挥出租汽车行业灵活而基础性的服务作用, 在发挥出租汽车行业优势的基础上, 形成对城市化和科学发展的支撑。在具体的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过程中应展开对行业发展实际的描述, 对出租汽车行业现有的代表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形成以思想、策略和机制为手段的新时期指导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管理方法, 更好地实现出租汽车行业正规化和市场化, 在壮大出租汽车行业的同时, 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1 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实际

1.1 出租汽车行业的综合价值大

出租汽车行业是城市服务的重要行业, 事关城市综合能力的发展, 对于解决城市生活问题, 方便人们交往和沟通, 促进物资流通和交换有着重要的行业价值, 是当前国家交通事业重点帮扶的门类, 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有着支持的价值和作用。

1.2 出租汽车行业的构成复杂

出租汽车行业中各种主体类型和数目众多, 以期限和功能可以划分为审批资质的出租汽车, 公开拍卖类型的出租汽车, 服务质量招标类型的出租汽车, 不同类型和主体的出租汽车, 在管理方式、管理重心和管理手段上都存在不小差异, 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 出现了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上的复杂性。

1.3 出租汽车行业的种类复杂

一般来讲出租汽车行业主要以承包、合作、挂靠、个体四类经营方式为主, 受传统问题的影响, 出租汽车行业的经营种类复杂, 各种方式和种类的管理存在特殊性, 要想真正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针对各种类型, 以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确保出租汽车行业的全面发展。

1.4 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方式不同

当前对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存在两种行业的认知, 一是强化监管, 认为政府向出租汽车行业经营者让渡市场的经营权, 为了规范市场和加快出租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强政府和行政部门对出租汽车行业的监管。二是弱化监管, 这种思想的主旨是对于市场经济的尊重, 认为应该将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交付于市场, 而政府和行政部门应退居二线, 更多地做好为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进行服务的工作, 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中加以区别应用, 只有在管理方式系统化的基础上, 才能够实现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正规化和科学化, 完成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目标。

2 出租汽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定位问题

当前, 对出租汽车行业在管理方面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论, 出租汽车行业是公共交通基础还是公共交通补充的争论广泛存在, 即使在同一省份和地市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种争论和定位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的出现, 难以形成从整体和全局上对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和规范。

2.2 出租汽车行业的行政色彩明显

政府特许经营是出租汽车行业的共性, 以政府特许经营方式进行监管, 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对出租汽车的运价、数量进行调控, 而且要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和特别的监管, 这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2.3 非法营运问题严重

各地出租汽车行业中非法营运现象普遍存在、非法营运屡禁不止, 长期以来严重影响我国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秩序。

3 合理调控出租汽车市场发展的措施

3.1 明确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方向

通过明确发展方向、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经营权管理, 形成定位合理、规范有序、服务满意、监管有效、和谐稳定的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格局。

3.2 制定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办法

尽快制定新的出租汽车管理办法, 或者直接制定出租汽车管理条例, 明确出租汽车行业定位、经营权出让、监管模式、经营模式、劳动用工关系、事故责任、风险分担机制、非法运营的打击、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管理体制、主管机构性质、各主体的权利和法律责任等重大事项。

3.3 理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

明确一个管理部门, 负责对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规范、指导和协调, 尽快使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监管部门向行政单位转制, 以提高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要立足实际, 把握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规律, 探讨出租汽车行业在实际过程中问题的处理和防范, 以科学部署、有效管理、完善体系的措施实现出租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 应将加快提高出租汽车行业规范的重点放在管理者素质提高上, 要通过学习、交流和研讨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 达到对出租汽车行业更准确地把握, 在发展出租汽车行业的同时,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为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出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江琳.出租车数量管制的行政法分析———以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 2010, (03) :34-36.

调控市场论文 篇10

一、房地产市场要素分析

市场营销对市场的定义是:某种产品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总和。该定义只考虑买方,认为市场构成的三要素是人口、需求和购买力。本文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基于市场营销的视角列出了该行业市场要素的分类,如表1所示。扩张房地产市场可以从增加购买人口、刺激需求和增加购买力三个方面出发,反之亦然。

1. 人口要素。

包括本地人口、本国外地人口和境外购买者。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的住房是统一分配的,都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方。住房市场化后,福利分房取消,货币化购买成为人们获得房产的主要途径;同时一些人出于投资等目的开始选择异地置业。2001年,温州炒房团进军上海,此后沿海大中型城市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外地购买者甚至是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从2002年9月1日起,以前只能卖给北京本地购房者的内销商品房正式向境外购房者开。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海外机构、个人在中国购买商业用房、住宅。房地产价格在2003-2006年间出现了大幅度的价格拉升,而2003-2005年正是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的高峰期。[1]

2. 需求要素。

分为自住需求、投资需求和落户等其它需求。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制度,开始了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人们不再享有以前几乎免费的住房福利,获得房屋必须货币化购买。自住需求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初动因。市场敏锐的购买者很快看到了房产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投资功能。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保持了近10%年GDP增长率。国人收入也大幅提高,一些居民在满足有房可住的基本需求后,看中了房产的保值升值功能,纷纷购买二套房、三套房等。广州市为了消化市内空置积压商品房,剌激广州市房地产市场,于1998年出台了“买房落户”的蓝印户口政策,随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纷纷出台类似政策(广州、北京、上海后取消该政策,但其它很多城市仍保留该政策)。由于一二线城市占据了孩子入学、高考分数、工作等大量资源,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为了落户而购房。此外,因为拆迁、城市化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郊区、农村购房者。

3. 购买力要素。

分为首付款要素和金融贷款要素。房地产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从投资到消费各环节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对于大部分购房者来说,房产属于大宗消费品,需要花费年收入的数十倍。因此首付款比例和房贷政策制约着人们的购买意向。同时,房贷政策也是调节房产市场的重要因素。当住房市场是一个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当住房市场预期价格会上涨,同时又有较高金融杠杆及信贷便利时,住房投资者一定会抢购性进入市场。[2]

二、房产市场政策的演变

本文梳理了自1978年至今的房地产政策。根据政策目的和类别等要素,以时间为纵轴将政策分为六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2)、调整阶段(1993—1997)、稳定发展阶段(1998—2002)、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8.10)、扶持阶段(2008.11—2009.9)、遏制阶段(2009.10—今)。每个阶段的重要政策如下所示。同时对各阶段的房产政策用市场要素理论以分析。

1.1978—1992年,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有了突破,相关政策提出建立房地产市场。制定诸如公积金等与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相应的配套制度。

2.1993年—1997年,调整阶段。该阶段以非理性炒作开始,很多企业、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以海南为代表的第一次房产泡沫。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开始调整、规范房产市场。本阶段政策以紧缩类的为主。

3.1998年—2002年,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国家取消了货币化分房,很多居民因为刚需进入买房市场。该阶段买卖双方都比较理性,房产价格没有太大波动,房产市场比较平稳。本期出台的政策一般都是中性政策,对市场影响不大。

4.2003年—2008年10月,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国家将房地产明确为国家支柱产业,房产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进行全面市场调控,2005~2006年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但仍然没有阻止房产市场的发展势头。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由建设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了更多资金进入房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大,房产价格持续上扬。一些大城市房价在这几年间的涨幅也达到了二到三倍,甚至更高。本期出台的政策虽然有些调控措施,但没有影响到市场要素的根本,政策总体上是扩张性的、中性的。

5.2008年11月—2009年9月,扶持阶段。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对金融危机预期的恐慌,人们买房的意愿大幅下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希望以此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来刺激房产市场。系列政策的累加效应激发了人们的购房热情,各地房产市场出现“井喷”现象,购房数量急剧增长,2009年个人从银行的贷款达到24600亿,这是2008年的4倍。

6.2009年10月至今,遏制阶段。因为前期政策的影响,引发了房产市场的复苏,也拉动了房价的大幅上涨。这引起了居民的不满和中央的重视。2011年密集出台系列政策,具体限购(限制本地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一户只能两套住房)、限贷(三套房贷款暂停发放)、限外(限制外地人购买),进一步调控市场。1月出台新国八条,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六成,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将调控政策延至二、三线城市。2011年,重庆、上海和深圳三市试点房产税。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这个政策客观上抑制了部分买方需求。

三、结论

对我国三十年的房产政策的措施和实效进行梳理和分析后,发现我国的房产市场(市场营销角度的市场,指买房市场)受政策影响很大。从购买人口、购买力、需求三个要素来调控房产市场,可以刺激或遏制房产市场。综合分析,购买力要素对房产市场的影响最大。2011年,出台的限购政策打击了炒房者。2011年12月全国限购城市环比降幅为0.26%,而未限购城市环比下降0.2%,限购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击作用十分明显。[4]

然而,对房产的限购政策毕竟是个短期政府行为,房产市场的调控形势依然很严峻,2011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已达6.17万亿元,同比增幅为27.9%,虽然一、二线交易量出现10-20%的萎缩,但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9%。这说明,人们购买房产的意愿还是存在的,未来10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购房需求会愈来愈。由于房产市场的特殊性,对房产的调控将是一个长期任务。总根本上遏制买房需求才能保证房产市场不出现2008年底、2009年房产市场的井喷现象。建议将房产市场进行细分,对每个细分市场实施不同的调控政策。房产市场根据消费者可分为: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享受性需求。刚性需求的购买者大部分是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他们购买力弱、但这部分人群基数大,可以通过保障房政策减少的商品房的购房人口。改善性需求的购买者一般是有自主房,他们有一定经济实力,可以通过限购、限贷的政策抑制购买力。享受性需求的消费者购买力强,要从征收房产税角度提高他们的养房成本,遏制他们的购买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宇明,倪克勤,李亚平.国际游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9,(5).

[2]易宪容.房地产市场的艰难抉择[J].西部论丛,2010,(08).

[3]柯象中.房地产市场调控向何处去[M].

特大城市人口调控要交给市场 篇11

核心提示: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有其规律,不要人为把人口和产业划分成所谓的低端和高端,这是一种新的歧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率先进行人口调控无可厚非。但近来种种调控政策收效甚微,说明其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特大城市的开放性空间无法阻挡大量的外来人口来此寻求就业机会,而基础设施供给压力又导致当地居民把原因归结为人口的高度膨胀。舆论的呼声中,唯一的办法似乎就是减少对新增人口的公共服务,或者是继续采取户籍限制,缓解新增公共服务的压力。

人们没有看到,在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同时高度集中的特大城市,人口要素的聚集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以及庞大的人口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的强劲需求,仍需要大量外来人员进行补充。因此,特大城市将长期面临多元人口进入、现代与传统产业并存的局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特大城市吸纳人口进行趋势判断,到底特大城市对人口的吸纳作用是会继续加强还是会减弱?

如果进一步加强,人口调控宜疏不宜堵,那么现在有些调控政策就是逆势而为,只会增加人口调控的难度和民众的不满。从大的层面来说,我国城镇化率才53.7%,其中还包括大量已经进城但不完全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农业转移人口,加之我国特大城市的行政层级高,行政主导配置资源力量强,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水平高,人口进入大城市的趋势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因此,特大城市人口调控要从根子上找办法。

一是去城市行政等级化,改变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对新增的公共资源配置,不要再依靠行政手段来实施,将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放手给市场,不要把他们集中在城区。对于曾以行政手段配置的公共资源,在调控的过程中,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要依靠行政手段去压低水、电、公共交通等要素价格,特别是用财政去大量补贴公共服务品的价格,无形中造成大城市生活成本的虚低。

二是不要用行政手段去调控市场配置的资源。有些资源配置是市场在自发过程中形成的,不要用行政手段去强行干预,要尊重市场规律。如北京提出的搬迁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做法,这种本末倒置的调控是起不到作用的,即使能解一时之需,但容易遭到市场更大程度的反弹和报复。

三是要用市场的方式来调控人口。政府主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至于高端的、差异化的、特色的公共服务要交给市场来做。大城市寸土寸金,地价高,成本高,产业转移升级和人口疏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四是人口是根据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来选择在哪生活居住的,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有其规律,不要人为把人口和产业划分成所谓的低端和高端,这是一种新的歧视,城市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另外,还要发挥周边中小城市的作用。比如,改变特大城市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将集中在特大城市的各种功能、各种资源合理分布到中小城市,重视区域的合作,给周边中小城市创造发展机会;要加强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轨道交通等大运量的交通工具,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向中小城市畅通无阻的自由流动。(支点杂志2014年4月刊)

调控市场论文 篇12

市场调控机制不断完善

面对新的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形势, 商务部不断完善调控手段, 增强调控的有效性、针对性, 调控经验日益丰富, 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 商务部进一步规范了肉类和食糖的储备管理, 落实中央有关储备肉、储备糖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则, 完善承储企业的资质、入储、投放等工作制度, 严格管理流程和程序, 提高了储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根据市场情况, 商务部将收储与投放有效组合, 把握调控的时机、力度、节奏和方式, 分期、分批实施, 竞价和定向结合, 避免了市场的过度反应。商务部还适时采用外贸手段, 促进国内市场价格稳定, 2010年组织进口了一批原糖, 有效弥补了国内供给缺口。

2010年, 商务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中央储备肉、糖和厂丝收储投放中, 全部采用公开电子竞价交易方式, 推进了储备管理的透明化,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了调控方式。此外, 针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增多的现象, 商务部制定了《保障今冬明春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方案》等应急预案, 通过调整增加经营条件好、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 发挥骨干企业和应急商品数据库在市场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应对能力, 并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做好重要商品市场调控

2010年以来, 受多种因素影响, 部分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根据宏观调控预期和经济发展需要, 商务部着力做好猪肉、食糖、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调控, 增强了调控的策略化、柔性化。

适时开展肉类收储和投放。针对2010年初猪肉价格持续下跌情况, 商务部先后5批实施冻猪肉收储;下半年为满足节日市场需求, 分两次组织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6.24万吨, 新疆肉孜节期间还及时组织投放中央储备活羊500吨。猪肉收储避免了猪价过度下跌影响生产, 稳定了农民增收;肉类投放既考虑了消费者承受能力, 保障了居民消费, 又抑制了价格过快上涨, 为管理好通胀预期做出了贡献。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监测数据显示, 2010年1-10月份, 生猪批发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回落0.4%, 2010年的最高价格比2009年最高价低4.4%。

组织储备食糖和厂丝的投放。2010年先后分5批加工中央储备原糖171万吨, 分8批投放中央储备糖162万吨, 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供求矛盾, 目前国内食糖价格已由每吨7500元降至6800元左右。分5批向企业投放储备厂丝1912.6吨, 确保了企业生产和出口秩序的稳定。

上一篇:来料控制下一篇:歧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