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调控(通用8篇)
配网调控 篇1
0 引言
目前,全国各地级市的配网规模和管理水平不一,主要以分散调度模式为主。纵观各地区配网运行情况,现行配网运行管理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集约程度差,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推进难度大,优质服务和供电可靠性提升困难等方面的不足,改革现有的配网运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厦门电业局(以下简称厦门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地区之一,配网调控一体运行模式的改革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1 分散调度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效力。多个供电分局各自设置一个配调班,为满足运行值班模式的需求,每个分局均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值班调度员、运方专责及继电保护专责等人员,但是各分局管辖范围、服务对象类型、承担的生产任务性质各不相同;同时,因电网接线等因素,往往出现阶段性的各配调忙闲不等、工作效率低等现象,且配调间无法相互支援,使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效力,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制度不统一。各个供电分局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最突出的就是运方、继保等这些与调度有密切关系的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这给调度业务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不便,出现如继保人员在设置保护时不会考虑运行方式调整所带来的问题,而运方人员在制定运行方式时也没有同调度员进行沟通等问题。此外,使用的管理平台不一,无法进行调度业务的统一、规范化开展。
3)业务流程不规范、统一。各个供电分局的调度业务流程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制定,有的流程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流转才能最终到达调度部门,这不仅延长了业务办理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责任推脱。而各个分局的流程不统一,也给用电客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服务品质的提升。
4)业务支持系统繁多。调度员需要同时打开多个技术支持系统(包括工作票审核系统、指令票开具系统、运行日志系统及网络接线图等)才能完成一项工作。而各个分局的自动化建设水平不一,每个分局有各自配套的自动化系统,硬件投入较大,信息交互及共享困难,且有些分局因“三遥”的成功率低,有自动化系统也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综上所述,配调分散管理模式的不规范、业务流程不统一、配调工作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既难以满足电网规模快速发展及公司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也不利于优质服务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实现配网调控一体是解决配网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
2 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1)配网调控中心的隶属。分散调度模式下,配调班属各供电分局,而各供电分局的供电指标又由营销部统一考核、下达。配调集中后,有人认为调度毕竟属于生产部门,应隶属调度所。而配电网作为与终端用户紧密相连的一环,它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公司所承诺的优质服务和所履行的社会责任,配调运行与供电可靠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有人认为应属于营销部,便于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要求,最终形成地、配一体的模式,应隶属生产部门。厦门局配网采取营配合一管理模式,配网调控中心成立后隶属营销部管辖。
2)配网调控中心与各个供电分局的业务衔接。调度集中后,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还是集中后调度业务与各个分局如何进行业务衔接。在厦门局配网调控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经过调研全国一些实行集中配调的兄弟单位的经验,选择采用兼职工作联系人的方式。
3)构建坚强网架。构建智能电网前提下的配网调控一体项目,就应以坚强的配电网架为先决条件。单辐射线路在此线路部分进行检修或故障停电时往往整条线路都会停电,供电可靠性很低;单联络线路在线路负载重,无法被全部转出或联络线转供能力不足,即对于无法满足“n-1”的线路,同样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停电。在每年的供电负荷都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更要求在配网建设的过程中做好长远规划、线路留有裕度。应充分考虑配电网自愈能力的实施,对线路进行合理的分段及多联络,不断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
4)自动化工程的建设。要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就要进行自动化工程的建设。
厦门岛内配网自动化水平较高,兼顾保证配调机构合并的平滑过渡,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发挥已有资产效益,厦门局采用整合现有系统,以思明分局的配网主站系统为基础进行调整,将除思明局外的其他分局的系统图形、模型及数据库等整合进思明系统,并对各分局自动化设备进行调整,完成配网自动化新主站系统的最终整合,实现配网监视控制功能。厦门局配网通信网络采用基于工业以太网和EPON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信监控系统主要由综合监视、动力环境监视、光缆监测3个主功能模块组成。
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采取以“三遥”为主,“一遥”、“二遥”为补充的多样化的配电自动化模式。通过建设,新增了1 589个监控点,包括:378座站房“三遥”自动化终端,809座站房“二遥”自动化终端,402个架空线路“一遥”监控终端。新装调试1 589个监控点、新建234 km光纤通信网,实现了岛内150座一级,重要开闭所“三遥”覆盖率100%、2 152座配电站房自动化覆盖率100%,架空线路自动化覆盖率100%。
3 一体化技术支撑系统
厦门局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选型要求,以Oracle ALSB作为企业服务总线进行配网调控一体的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见图1)。
通过ESB总线,实现了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跨电力安全防护Ⅰ、Ⅱ、Ⅲ、Ⅳ区的工作流程及信息共享,完成了配电生产管理系统(GPMS,Grid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与95598系统、GPMS与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GPMS与用户信息采集系统、主网信息通过配电自动化主站与GPMS系统等标准接口的开发并投入实际应用。
在GPMS平台上建设停电管理系统(OMS,Outage Management System),提高了故障停电、报修、抢修、恢复送电等过程与终端用户的互动性,实现信息综合利用并根据需要外延业务流程,扩展和丰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功能,全面支持配电调度、生产、运行及用电营销等业务的闭环管理,为厦门95598呼叫中心GIS应用系统提供停电相关信息数据支撑。而95598呼叫中心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改进了停电信息的告知管理环节。在该系统应用前,配网调度员还需通过电话的方式来告知95598系统人员停电范围及停电用户,而在系统应用后实现了系统自动发布并告知停电信息。
厦门局基于GPMS的技术支撑系统,不仅将调度日志、设备异动、检修申请、调度指令票、倒闸操作票、设备异动及命名、停电计划管理、新设备启动送电等与配网调控相关的业务集约至GPMS系统上进行统一管理,还将数据SCA-DA、检修、故障、报修、抢修及95598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的交互、共享,也减少了生产人员重复维护系统及数据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自动化实用化水平,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降低了线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1)目前厦门局各个分局配电站房、线路及抢修人员配置不一,有的分局站房与线路、抢修分开,而有的分局站房、线路操作、抢修均由同一班组人员完成,这使得配网调控中心在下达检修操作指令出现较长时间的等待,延长了停、送电时间,不利于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建议配网调控中心能与分局进行更好的沟通,取其他分局之长进行适当改革,或者在操作时增加操作组进行相互间的配合,以减少倒闸操作时间。
2)厦门局原同安、翔安供电分局分布着31座小水电,可就近接入系统对外供电。此外,厦门已竣工投产1座中型电动汽车充电站、76个交流充电桩。在分布式电源的建设方面,建议可通过积累经验,做好关键技术储备,特别是分析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充放电等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研究相应的安全控制策略和实现手段。
3)进一步扩展、完善配电自动化建设。岛内思明、湖里2个分局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作为自动化试点区域,建设初有成效,但还应进一步扩展岛外集美、海沧、同安、翔安4个分局的城区配电自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自动化主站的建设,逐步改造成智能型配调自动化主站。
4)厦门局配网调控中心设置远程工作站,负责低压抢修管理,在厦门95598供电服务中心与配网调控中心之间建立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可及时向95598提供及时的故障停电信息,为95598提供后台支撑,同时,远程工作站汇集了全市所有报修信息,也为调度人员快速判断故障原因提供了信息支撑。
摘要:针对配网调控一体模式改革这个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厦门电业局配网调控一体运行管理模式的建设、运行,指出了现有分散调度模式的一些弊端,分析了分散调度在向集中调度过渡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探讨了适应配网调控一体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此模式有利于高低压间的相互链接。
关键词:配网调控一体,智能电网,调度模式,技术支持
配网调控 篇2
1.国网廊坊供电公司;2.国网固安县供电公司;3.国网廊坊供电公司 065000
摘要:智能电网作为电网体系中的一种新兴模式,这种科学化的模式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智能电网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为配网调控一体化提供坚定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配网调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配网调控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智能电网;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基本概念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配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的概念是针对现有配网存在的调度和控制功能相对分离的情况提出的,是智能配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1、能有效满足区域电网的发展需要。
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配置,主要是按照设计水平年要求进行的,它具备远景年的发展扩充能力;该系统充分考虑到了今后一段时间,电网调控可能发展的层次,其系统的设计符合国家的标准,系统真正实现了开放性的目标,便于该系统的扩展,从而做到即插即用。
2、该系统能提供完整的DMS、AMR、SCADA功能以及GIS等应用
该系统各功能可实现分步实施,同时也预留了一定的扩展能力,各功能模块的接口标准实现的统一;该系统采用了图库一体化的建模技术,并对其进行动态的带电分析等;系统支持WINDOWS、UNIX、以及LINUX等智能操作平台,并建立了ORACLE等多种数据库。
3、安全保障特性较强
该系统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并执行一些重要功能的冗余备份。有效地实现了集控、调度、配电以及计量的一体化,能够有效地满足区域电力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它实现了人机联系界面的高度集成;自动化系统的软、硬件严格地遵循先进性、可靠性、通用性、实用性以及开放性原则,从而符合了国际工业标准以及国家电力工业的标准要求。
三、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经过国家电网企业相关实践,配网管理工作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目前配网管理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以输电为主,对配电缺乏应有重视的格局。我国于2010年明确要求强化智能电网建设,在智能电网中实现统一组织,统一策划并统一实施,并对现阶段配网中薄弱环节予以大力解决。而通过对现阶段配网调控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需不断对配网系统统一规划、组织并着力开展,实现其和主网架间有效规划,保证配网系统规划与城乡中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现有效衔接,从而解除智能电网配电管理的不合理问题。在智能电网模式下,应加大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力度,增加配网建设和改造的力度,特别要将中压配网与低压配网投资比例予以合理扩大,构建结构合理、经济性高、网络稳定、运行安全而灵活,环保节能的配网调控体系,对供电系统中突出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促使配电网供电系统可靠性与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在实施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时,需对配网智能化调控予以积极推进,不断加大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力度,逐渐提高配网技术水平与相应装备,确保配网规划与社会电力发展形势相符,同时可有效满足时代发展下的相应需求。
四、配网智能调控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管理方式有待更新
当前,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个变电站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的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于大量的电网设备来说还是不足的。因此,当前的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合理的,导致了人员对电网设备的监管力度不够。针对配网的人力调度来说,配网相对于电网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表现在操作广、变化多,因此,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也大。这种人员的调度不合理就导致了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形成速度减慢了。
2、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很多大城市的配电网正处在从架空线向电缆的转化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整个配网线路都要转向电缆化。现在,配电网络的一个特征就是一条输电线路可能会有电缆分支箱、开关站以及用户等,这就导致了配网的管理困难加大了,因此,急需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实现,来更新这种旧的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来对配网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人力、物力等资源,从而优化配网的业务流程,把管理链条的长度尽量缩短,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进而达到精益化、专业化的工作目标,真正的提升整个电网和配网的智能化工作水平。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个城市的配网维护由很多个分散的部门负责,这样的分散管理,各管一面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或者混乱的状况的出现,对当前实施的统一化管理而言,加大了工作难度,同时还伴随着用户资料的不断更新,更难有针对性的来设计用户的用电容量,严重影响了调度运行方式管理。
3、盲目调控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的配网调控中对人力资源的调控模式还是存在着很大局限性的,同时,分散式的管理模式也给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最终还是导致了配网系统中调控管理出现了盲目调控的状况。通過对当前配网运行的状况进行观察,得出,当前很多的配网运行还是依赖于原有的经验和方式来实现现在的管理,可想而知,这种管理方式是很难满足智能电网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要求的,它很难满足智能电网对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要求,从而也就限制了智能电网配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五、解决措施
1、合理分配工作人员
我们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电网的运用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那些工作压力和强度较大的配网部门就应该多布置一些工作人员,对一些小地区,工作力度小的地区少分配一些工作人员,这样就可以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做到对配网设备的有效维护。与此同时,我们要减少人员对电网的管理,逐渐加入智能化的管理,这样可以做到配网调控的精细化和准确化,做到配网的精细化管理。
2、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智能电网的模式下,GIS平台下的配网调控能够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中老化的方式,以配网数字化为管理前提,连接上配网自动化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实现监控与调度完美结合的配网调控一体化。以电子地图为工作前提条件的GIS平台,能够很好的突出配网的线路能够实际的与地理位置相结合的特征。
3、 应用先进的SCADA系统
在自动化设备上应用先进的SCADA系统,从而很好的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同时,还要求各个系统以及调控平台把数据采用以数据为中心的结合方式来确保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安全性、稳定性。
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认识到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发现配网调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航航,李文亮,赵国昌,等.“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在地级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
[2]刘东尧.智能电网技术[J].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
[3]郭文武.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初探[J].电源技术应用,2013(5).
配网调控 篇3
一主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发展及意义
2012年7月11至12日, 南方电网公司各省电网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业务交流会的召开, 为来自南方电网五省区电网规划研究中心的参会代表就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培养技术人才、运作管理模式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达成了共识, 要求下一步南方电网公司的电网规划研究要提高电网运行的系统化、一体化运作。“所谓‘调控一体化’, 即采取‘电网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的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电网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 使得电网的运行更加的主动、更加直观、也更加快速, 因此, 这种运行管理模式下的电网, 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
在主配网调控一体化中, 监控中心主要是负责整个地区的电网监控 (一般是110kv以上变电站) , 监控的责任比单一变电站要重大, 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负责现场的倒闸操作和事故异常处理, 避免了电网运行的频繁故障, 同时, 对整个地区电网的了解和调度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另外, 值班方式上实现了无人值班, 减少了人员的调度与分配, 可以通过集控站的运行, 实现到变电站的运行与操作, 监控班最终会划归调通中心的调度科, 运维班不需要再有专门的人员来监控, 大大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二主配网调控一体化图形平台设计
1.方案制定
主配网调控一体化就是导入主网图形以后, 与配网的图形通过拓扑进行连接, 并且在电力图形平台上统一展示出来。在具体的运行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在监控系统中, 找一台电脑用客户端软件通过网络把图像接到中心, 若是用一套监控软件管理所有的摄像机, 要保证价格投入的合理性, 若是采用嵌入式系统, 可以用一条单端线路接一个接到的bnc输出端上, 然后把的图像通过网络接到已有的数字监控系统软件中。如果是pc式的, 可以那就把pc式换成嵌入式, 然后接到已有的系统中。
其次, 通过单端线路将主网图形跳转连接, 形成一站式直达, 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分出若干个网段, 用3层交换机接2层交换组成一个局域网络, 在3层交换机里面进行子网划分, 其他科室的电脑全部通过2层交换机进行连接, 监控系统直接接3层交换机, 从而形成若干个子网和子系统。
另外, 监控系统主要有2根线, 一根视频线SYV75-5和一根电源线RVV2x1, 视频线中间最好不要有接头, 若是必须要设置, 则需要分几层连接号, 但是一定要将接口焊接好, 并且分层包扎。电源一般有220V交流到摄像机附近时接12V直流变压器后供电给摄像机, 还有就是集中供电, 变压器在机房或集中地, 但这种距离一般不要超过50M, 否则衰减后到摄像头电压和电流都很小。
2.主配网图形平台对接
在系统中, 需要从主网能量管理系统中导入主网图开, 从配网系统中导出配网图形, 将两种图形式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模型, 将他们作为相关的数据信息载体, 用软件控制各子系统实时监控录像。主系统主要是利用数字矩阵和流媒体服务器, 进行控制, 并与总系统形成对接, 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另外, 还可以从对应用的电网中进行数据传输或者交换, 这样既可保证系统定位或者监测的精度, 而且也有利于做实时数据处理或者事后的数据处理。另外, 对于两个主配网系统图形的实时对接, 意味着从任何一个系统中都能阅读对方的监控信息。
3.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 数据一体化管理。在主配网图形一体化系统中, 需要通过一条对等网线, 可以连接后进行数据传输, 并使用局域网软件, 如网络人, 组建局域网, 设置图形和数据共享。
其次, 调度一体化管理。关于电网主配网调度的一体化管理, 其主要是建立在可视化监控系统的基础上,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硬件进行数据采集、软件预测监控、下位机进行数据采集、上位机进行控制系统, 下位机准备用DSP去处理数据, 并将数据传到上位机中。在上位机上采用VC++6.0做软件开发, 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在软件预测上, 准备采用SQLSERVER数据库进行管理, 前台控制软件由VC++完成。其中, 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如何控制系统和实现整个系统功能, 因此, 在电网在运行时, 需要加强对监视控制的进行, 其内容主要包括:负荷的增减和调节, 对于峰值负荷的处理, 对于电网故障的处理等等。这个监控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 由运行调度员进行人工干预, 这就是信息化主配网监控的根本任务。
第三, 操作模拟系统。主配网调度一体化, 通过系统接线图, 针对电力系统特有的运行进行绘图管理, 一方面, 其不要求精确定位电力设备 (电厂、变电站、线路) , 而是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简单来讲, 就是通过拓扑关系或者是联接关系, 显示线路的大致长短和设备间的大致距离。与此同时, 操作模拟系统还可以实现全网的联动模拟与管理, 可以模拟各个环节, 从而减少电网运行以及调度过程中, 可能发生的风险, 从而做好后期运行过程中的警示与管理。
另外, 运行辅助分析。在主配电网中, 需要提高供电可靠性, 通常情况下, 会采用合理的对接方式。这种对接方式要能够对系统故障的分析与判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尤其是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 一旦系统发生故障, 那么其就属于一种单相接地故障, 这样, 对于系统而言, 其内部的线电压与相电压仍旧保持平衡性与对称性, 再加上对于流过故障点的接地电流而言, 其本身又属于电容电流, 这种电流的数值不大, 一般不致于能形成稳定的电弧燃烧, 而且其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熄灭, 进行保证了电网的继续运行。与此同时, 系统也无需通过任何设备令断路器跳闸。根据相关的规程规定, 允许带故障运行1—2小时以内, 方便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消除故障, 便于寻找接地线路, 同时, 还不会引起对用户供电的中断。
此外, 运行方式的监督。在系统中, 通过监控系统与图形系统的对接, 要根据计算相关参数, 并结合电力安全计算规定和国家电力安全技术规范的具体内容为参照标准, 确定变电站的负荷, 选择正确的运行线路, 从而保证调控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 主配网图形一体化系统与传统的电网在内涵和理念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 通过电网图形的对接, 确保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利用可靠的系统网架, 强化电网的输送能力, 全面提升电网安全可靠, 另一方面, 还实现了电网运行的经济高效性, 提高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 促进能源高效利用, 促进了电网建设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发展。
摘要:主配网调控一体化既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又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极大地促进电网的快速发展。在这里, 主要针对主配网调控一体化图形平台设计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主配网调控一体化,图形平台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1]林榕, 王永红, 张会贤.智能调控一体化系统在河北南网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 (02)
[2]李樊, 刘天琪, 李兴源, 江东林.矢量距浓度免疫算法在配电网重构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 (01)
[3]IEEE1613a-2011.变电站中通信网络装置用环境和测试要求.修改件1:定义, 直流电源要求 (5.1) 和附录E的增加.历史记录[S].2011
[4]张永旺, 李欣然, 李金鑫, 孙谦, 张广东.牵引供电系统综合负荷实测建模[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 (01)
配网调控 篇4
一、配网调控及抢修指挥业务实现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实施精益化管理, 充分地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社会责任的理念与方法为指导, 始终坚持“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理念, 实行对配网调控和抢修业务的精益化管理, 能够为电网的健康和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精益化管理时, 以问题为导向, 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主要是因为我国配网调度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 当电网出现故障后, 不能够进行准确、快速地抢修, 给恢复供电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再加上农村和城市边缘供电能力较差, 不能够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 由于在短时期不可能改善硬件设施, 这就需要充分地挖掘现有潜力, 加强精益化管理, 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供电服务。
同时, 通过精益化管理, 能够实现对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流程和步骤进行优化, 向全体员工普及社会责任和服务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提高全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要求员工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实现专业工作与社会责任的有效融合, 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二、推进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精益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1. 推广和应用各种先进技术,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为了实现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的精益化管理, 在进行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管理时必须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各种先进技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为了提高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的信息化水平, 需要推广和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SG186系统以及调度D5000系统等, 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并且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平台为支持, 既能够实现和调度、抢修人员的实时沟通, 还能够将调度和抢修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客户, 以便于客户能够真实、准确的了解故障的抢修状况, 获得客户的支持与理解, 同时提高电网调度和抢修人员的履责能力, 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此外,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技术考核系统, 把技术支持系统应用水平和使用率, 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同时根据用户满意度、工单处置效率等, 进行是否利用技术支持手段进行故障判断进行反推, 同时创建自我诊断、分析、解决以及改善管理机制, 能够有效地提高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
其二, 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使用率和实用性, 保证信息系统能够正常、稳定地运行, 尽可能地将在线运行率控制在100%, 一旦发生故障, 对配网故障进行及时、准确地研判, 然后做好相应的调度工作, 通过信息系统对现场抢修工作进行指挥, 这样能够有效地缩短故障报修响应时间, 快速地抢修, 能够有效地缩短停电时间和降低故障造成额损失。
其三, 综合应用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通过创建“集中信息资源、快速联动响应”的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对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处理, 并由各个部门进行相互联动相应, 这样能够显著地提高配网事故抢修体系的运行效率, 实现被动抢修向主动抢修的转变, 能够更加准确、更快地判断设备和线路是否存在故障, 并对故障位置进行确定, 为故障抢修人员的抢修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 快速地将故障排除。
其四, 创建PCS-9000配网一体化抢修指挥系统, 该一体化抢修指挥系统充分地利用了智能化技术与网络技术, 能够实现对配网的实时、动态和智能监控和管理, 为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该一体化抢修指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配网调控和抢修管理作为主体, 创建了科学、合理的抢修体系和日常维护体系, 能够对配网运行的各种故障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 然后制定合理、可行的抢修方案, 准确、快速地将配网运行故障消除, 保证配网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并且利用该系统的在线监视功能, 还能够为配网调控、运行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
2. 创建调控机制, 实现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的融合
首先, 应该创建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岗位轮换制度, 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人员定期地到彼此的岗位进行学习, 通过在具体岗位上的学习, 能够有效地解决对彼此岗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在上下联动的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协同机制下, 进一步地增强配网调度、设备检修、事故抢修等部门之间的跨专业、跨部门协作, 在双方的共同协作下保证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展开, 同时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其次, 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明确上岗标准, 只有持相应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 并且在上岗之前应该做好专业知识考核, 保证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掌握岗位的专业知识, 培养具备配网调控、抢修指挥等综合知识的专业型、全面型人才。再者, 需要做好配网非正常运行状况下的电力用户服务工作, 在对配网进行检修时, 配网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 配网抢修指挥人员需要对配网运行进行合理地调整, 以此保证非正常运行状况下, 准确、全面地将停电信息录入系统。
最后, 对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流程和步骤进行优化, 一旦发生突发故障, 能够快速地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 并诊断故障发生的原因, 然后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人员的共同协作, 能够尽快地将故障排除和恢复供电, 不断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将“你用电, 我用心”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到实处, 保证供电服务工作能够满足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 进一步地提高电力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形象。
3. 加强培训, 提高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人员的综合素质,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电力企业应该创建实训基地或者培训中心, 要求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人员到带电作业班、线路维护和抢修班进行根本学习, 这样能够短时间内提高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其次, 定期、按批次地安排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人员到上级调控中心进行跟班学习和经验交流, 并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以及实践考核, 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 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再者, 开展以优质服务为内容的专业技能竞赛, 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所有人员主动参与到竞赛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客服优质服务水平。
4. 强化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
首先, 需要制定科学的配网检修计划, 并且保证检修计划定期、刚性地执行, 尽可能地降低停电次数和缩短停电时间。
其次, 加强配网设备异动管理, 保证配网接线图的完整性和准确率, 为配网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再者, 应该制定应急事故预案, 当故障发生后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尽快地恢复供电。
最后, 为了提高配网调控和检修指挥业务安全风险管控水平, 还应该创建完善的安全风险管控保障制度, 以制度为规范加强管理, 明确配网故障评判标准, 规范配网调控和抢修执行业务流程, 每天对配网故障研判准确率以及故障主动处理率进行通报, 要求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人员不断地完善基础数据, 以此实现对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安全风险的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以及精益化管理, 尽快地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保证配网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 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工作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推广和应用各种先进技术, 创建调控机制, 加强培训, 强化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 能够有效地实现两者的精益化管理, 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摘要:本文针对配网调控及抢修指挥业务实现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推进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业务精益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希望能够为我国电网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配网调控,抢修指挥业务,精益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甲庆, 和贝.推进配网调控及抢修指挥业务精益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11) :36.
[2]苏雪源, 詹建荣, 邱炳煌, 等.基于生产管理系统的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研究[J].供用电, 2013, 30 (4) :31-34.
配网调控 篇5
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配电规则与详细进程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电网十分重视配电系统, 想要彻底的改变以往的陈旧面貌, 将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都是在大力的整合改建当中, 并且把力度主要集中在配电环节上, 而不是以往的输送环节。国家电网倡导, 在现代电网系统中, 从发电到配电到用户全程进行大规模的整修, 意在提高配电能力解决用电贵、用电难等重大问题, 实行电网的智能化配置一体化, 彻底解决大面积停电等问题。特别要注意改进偏远地区的配电力度与配电效率, 完善电力的普及化与合理化。要重视低电压的用户的实际需要, 加大对中低端电压用户的合理化, 保证配电安全, 做到用户满意。加大配电智能化的研发施工进程, 推出相关的心设备、新技术大力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化技术化, 提升施工作业的水平。让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1.1 在电网内部大规模的进行智能电网的运营使用
智能配电主要分为主机站、区域子站、机器调配站等。在这些组成部分中主机站的作用是最强大的, 他控制着整个智能电网系统的运行。实现智能配电以后的地区用电规则和其他地区相比有了提升, 并且在用电效率上也是提高了很多。消除了以往区域断电的弊病。但是, 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还是不高, 在一些小的区域智能电网设别等同虚设, 根本没有发挥相关的作用。有好多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 智能电网的系统利用率不到一成, 有大部分都在待机状态, 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力智能不是原有电力的升级而是一种电力的改革, 简单的升级改变不了以往的用电弊病, 只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才可以是电力的飞跃发展, 一定要提高配电机制与水平。
1.2 把智能电网的注意力集中到多框架方向上来
根据调查, 实现智能配电以后的地区用电量在改网后用电量有了一部分的下降, 但下降的幅度并不是那么的明显, 还有一部地区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了。究其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不到位, 施工工期短的原因。智能电网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可以自动的控制电力的配送和电力的开关控制, 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 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2 为什么在智能配网系统下的运行效率低
初步进行智能配电的地区智能调度系统的效率低下, 这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我国在实现智能配电的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 进行智能配电一体化, 本来就没有先前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有的只是摸索, 在摸索中前行。支持也是不够, 技术的落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国内的智能电网中多数都是延续老一代的配网方式, 这样的方式在现代用电量激增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尝试也是一种好的创新。在智能电网中有好多设备是靠人工去控制的, 在智能配网系统中的工作量巨大, 而且安全因素也是非常多的, 不适合用人工去控制智能的系统, 而要用机器控制系统, 这样不仅解决了人员的安全性问题, 而且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配送效率。
我国电力智能化系统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化、实用化。在城市的逐渐发展中, 伴随着用电量的增加, 配电方式也是在变化着的, 这就是现代电力网络的主要特征。伴着主要特征一起的还有好多挑战, 在新旧配送方式的交替中, 会不会是电价长高, 或者会不会影响到用电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配电方式中也是考验电力部门的好时机,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电力部门内部也应该进行改革, 大力的抓好工作人员的素质素养, 在这样的智能电力系统下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集体再为之努力为之服务。
正是因为在电力调配的时间里, 人员的调配跟不上电力智能的需求, 就导致了电力系统的运行低下, 甚至瘫痪。这样的模式是不适合在智能电力系统中生存的, 应该加大改革力度, 加大对人员的管理。使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达到最大效率。
3 在地理位置上的研究与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调试
主网是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 只有保证主网正常的运行, 才可以使整个电力系统有很好的运行效果。配网是在用户端, 在配网中应该保证配网完全无误的运行, 并且保证配网的运行过程安全, 让客户安全的使用。所以, 主网必须有良好的设备和良好的系统为核心, 让主网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而配网要以客户的利益至上, 只有客户的利益有保证, 电力部门的利益才有保证。
现在电力要通过各种复杂的环境,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电力智能化也有着不同要求,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中的研究就更显得重要, 在用电量密集的城市就应该加大配电力度与配电的持久连续性, 而且在这样的大用电量的地区, 就应该更加重视电力智能化在配电系统中的地位, 让电力系统有个好的运行环境, 这是非常重要地。在用电量比较小的乡镇就必须有着好的硬件设备, 在乡镇的用电量比较小, 就没有必要使用过多的资源, 这样的地区的电力不会有过少的时候, 即便有时候不够用, 也是非常容易调配的, 所以乡镇的资源尽量要少, 城市的资源要尽量的多, 以保证安全应用。
4 总结
电力系统关系着国家的命脉, 把握电力系统的稳定使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而且在资源日益枯竭的现代, 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 基于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就是对电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的例子, 虽然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的, 这也是国家为何大力倡导电力智能化的原因。现代电力系统的不足也是一个大难题, 在发达的城市经常会出现区域停电或者城市熄灯等现象, 这样的电力弊病有待于急切的解决, 电力的旧运行系统已经不再适合新形势下的电力形式了。通过对人员控制变为智能控制的好处就是提高电力的充分快速应用, 得到更好的用电标准。
摘要:智能电网模式是当代电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在大形势下电力改革的必需品。对于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就是在原有电力系统下的再次升级, 是对电网的最大优化和完善, 本文主要讲述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优势与在大形势下的电网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智能电网模式,最大优化和完善,配网调控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意见[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2009.
配网调控 篇6
自“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在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以来,为更好地提升配网故障抢修处理水平,优化配网抢修业务流程,实施调控运行与配网抢修指挥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调控运行与抢修指挥信息融合,依托一体化运维的业务支持系统,构建了适应“大运行”体系的新型配网抢修指挥体系。
1“大运行”体系下配网抢修指挥体系建设概况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整体方案,为发挥调控机构信息汇集、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的优势,整合现有信息、人力、物力资源,将配网故障研判、抢修指挥职能纳入调控机构统一管理,统筹配网抢修指挥业务,进一步强化电网调控运行的集中指挥功能。国网公司在各地市公司调控中心成立配网抢修指挥班,同时深入开展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信息融合的配网抢修指挥体系建设,加强调控运行与抢修指挥之间的业务联系和专业协同,构建适应“三集五大”运转模式的新型配网抢修指挥体系,提升配网抢修指挥工作效率,为安全供电和优质服务提供更有力保障。实施调控运行与配网抢修指挥的集中统一管理,一要具备涵盖调控运行业务和抢修指挥业务的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应用平台;二要建成适应调控运行与配网抢修指挥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运维管理体系。因此,高效、智能的配网抢修指挥体系是构建世界一流城市供电网的重要环节。
2 基于数据总线的信息交互技术
在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应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以海量数据技术支持平台为纽带,通过信息交互总线技术,整合国网系统中GIS信息、PMS信息、营销信息等信息资源建成的智能配网抢修指挥平台,为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
2.1 信息高效融合的配网抢修指挥平台
应用于配网抢修指挥业务的技术支持系统配网抢修指挥平台,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将国网系统框架体系中的GIS、PMS、营销管理、用电信息采集、配电自动化等系统打通,通过构建数据接口,实现停电管理、配电故障抢修、95598业务流多向互动,实现各业务系统间各类实时数据、静态数据、图形数据的交互,消除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孤岛,达成系统应用智能化的集成与共享。
以充分利用现有各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原则,实现抢修可视化展示、计划停电管理、实时停电研判、抢修指挥与抢修资源管理、保电管理、分析统计与查询、图形化辅助决策支持、风险预警与管控等功能应用。集成共享的信息平台为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在业务上的协同交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调控、运检、营销基础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
深化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功能应用,通过配网抢修指挥平台与调度OMS系统实现计划检修申请票与计划停电互联,优化了调控运行与抢修指挥之间的业务联系机制,提升了系统功能。准确关联检修计划工作使得停电范围和停送电时间更加准确,为抢修指挥人员提供了精确的故障研判结果。依靠配电自动化系统馈线自动化(FA)功能,自动快速判断线路故障位置,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抢修指挥平台的交互,配电自动化系统及时迅速地将故障区域、停电影响的范围、用户情况发送至抢修指挥平台,为抢修指挥平台对报修工单的智能研判提供可靠判据。
3 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
3.1 实现调控运行体系的统一指挥、集中管理
充分发挥配网抢修指挥平台信息汇集、统筹指挥、统一调配的作用,实施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集中管理。配网抢修指挥班与调控运行班采用相同值班模式,相互熟悉掌握值班人员与联系方式,方便班组人员及时进行业务联系与沟通。在配网抢修指挥班配置调控运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包括计划检修申请票系统、操作票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方便抢修指挥人员随时了解计划检修和故障消缺工作开展情况。
3.2 线路故障情况下调控与抢修的协调处理
当发生线路故障时,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同时发出故障掉闸信号,辅助调控运行人员和抢修指挥人员进行故障判断和工单研判。同时系统自动或人工手动将故障信息推送至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将停电区域和停电设备明细反馈给抢修指挥人员,指导抢修指挥人员对故障工单的研判。遇有设备临时紧急消缺情况,调控运行人员第一时间通知抢修指挥班缺陷处理情况,告知停电设备明细、停电时间和预计恢复送电时间等信息,抢修指挥值班人员及时做好记录和相关工单的处理工作。
3.3 探索配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一体化运维管控模式
开展配电网调控和抢修指挥一体化运维建设,通过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支撑配电调度和抢修指挥业务,促进配电调控和抢修指挥人员的融合。打破传统模式下配网管理的专业壁垒,实现配网运、维、修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为配电、调控、抢修业务融合提供基础,最终形成全电压等级电网调控管理体系。
4 配网抢修指挥体系常态管理机制
4.1 常态化业务评价机制
在抢修指挥业务日常工作开展当中,定期对工单派发、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积累经验。针对异常工单进行专项分析总结、专项整改。将抢修到达现场及时率、工单派发及时率、工单派发准确率、工单回复及时率、工单回复规范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对配网抢修指挥业务进行量化考评,形成常态化的评价机制。
4.2 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业务技能融合的常态化培训
围绕配网抢修指挥工作中工单接收、故障研判、派单指挥、工单催办、回单审核等核心业务环节,开展常态化培训,同时积极开展调控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配网相关设备培训,参与联合反事故演习,建全抢修指挥人员常态培训机制,将配网抢修指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纳入调控中心统一培训体系,提升抢修指挥人员与调控人员的协同能力,提高员工综合业务水平。
4.3 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一体化的应急抢修机制
将配网抢修指挥业务纳入调控一体化应急体系统筹考虑,建立紧急状态下抢修指挥梯队值班机制及应急管理机制。依照一体化运行指挥体系建设要求,建立故障抢修指挥应急工作机制,将配网抢修指挥业务纳入电网调控运行应急管理统筹考虑,全面提升配网抢修指挥业务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应急条件下调控中心专业支撑能力。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修订完善电力调控中心应急综合应急预案,优化调控专业与配电抢修指挥专业间的应急处置流程,建立配网抢修指挥专项预案,从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工作程序、应急人员到位要求等方面对配网抢修指挥应急工作流程和内容进行固化,建立按照配网抢修工单数量分级启动配网抢修指挥应急处置方案的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配网抢修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了调控运行与抢修指挥资源信息的高度共享,故障信息传递快速准确、沟通过程全面提速,借助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实现抢修工单的高效、快速流转,应用营配信息贯通成果,积极开展故障抢修工单智能研判,通过对现场抢修人员有针对性地派单指挥,进一步提升了故障抢修工作效率。
下一步将以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应用为核心,业务流程为载体,制度标准为引领,绩效考核为标尺,风险控制为保障体系,实现配网调控运行与抢修指挥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全面建成职责明确、业务协同、快速高效的配网抢修管理体系,促进专业管理水平、业务指标的全面提升。
摘要:依据配网抢修指挥业务在“大运行”体系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配网调控与抢修指挥业务融合的信息交互技术,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的业务协调沟通机制。通过配网抢修指挥业务实际应用,结合常态化管理,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配网抢修指挥业务支持系统,建设配网调控运行与抢修指挥高效融合的配网抢修指挥体系。
关键词:配网调控,抢修指挥体系,信息融合,协调沟通
参考文献
[1]周伟锋,庄晓丹.基于营配贯通的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5(4).
[2]贾磊,赵裕啸.抢修指挥与调控运行业务协同机制的建设与应用[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9).
配网调控 篇7
1 电力网络控制调控一体化的认识
电力网络控制调控一体化是监控与调节的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 在电力网络的控制中应用自动化、智能化, 从而实现不需要人员值守、不需要多人维护, 需要中心监控的管理模式。在调控一体化的类型上, 主要分为两类: (1) 控制, 也就是由专人监督和遥控网络, 调度电网工作的参数; (2) 维护, 是由专人对电网工作进行维护、管理、巡查、检查等, 并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应急处理[2]。
在计算机技术普及后, 配网一体化也开始发展, 在初期阶段, 是将远程控制和电力设备之间结合, 随着技术的完善, 这项技术成为一项独立的自动化技术, 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被引入电力自控系统只能怪, 这就形成了图形与电网自控结合的技术模式[3]。电网控制一体化强调的电力控制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提高, 通过对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 对电网监控与维护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 与传统的模式比较, 一体化的模式基本如下: (1) 为地区智能化电网的样本, 根据得出的数据制定调控方案和措施, 并且组织实施管理, 进而提高了配网的管理效率和可靠性。 (2) 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 提高了配网调控的安全性, 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2 配网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1 配网信息深层管理与系统间交互模式不明确
正常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应与上级管理系统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共享关系, 尤其是在图形、模型、数据等方面与上级的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关系上要保证共享。但在电网现实的运营中, 配网自动化系统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上仅有一部分共享, 这就存在了较大的拓展空间, 并且配电网动态与静态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 要充分挖掘配电网的生产、运营、调度、运行环节上的数据与应用上的深层需求,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交互使用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 从而整体上提高配电管理水平[4]。
2.1.2 配网自动化信息展示方式未优化
目前, 配网自动化系统中, 站端所在上送信息的处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分类不明、不分主次等。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的上送信息与次要信息, 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 对调度运行人员准确及时的判断造成了阻碍, 使发生的事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 对于配网自动化系统信息要进行优化, 对上送信息进行分类、分级, 屏蔽检修传动设备相应信息。同时, 要分窗口显示事故的信息, 存在的异常信息, 进而减轻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发生事故后能够迅速判断事故的情况。
2.2 管理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2.2.1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管理方面, 配电网系统的应用水平还存在问题, 因此, 要想解决问题, 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 制定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相关内容, 保证配网自动化系统应用效果和管理效果得到改善, 提高供电水平和供电质量[5]。
2.2.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 各部门的工作开展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 尤其是配网自动化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因此, 电网企业的各部门要形成规划、设计、建设的沟通机制, 将科技信息管理与营销管理结合并纳入合作的机制中, 防止在交流和管理上出现空白。
3 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方法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 配网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改革中, 部门的设置发生了变化, 同时在投资上也有一定的倾斜。在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方法上, 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3.1 自动化建设
智能配电网实现的基础是配网自动化, 在配网自动化的建设上, 智能配电网可以说是为其指明了方向, 要实现智能配电网, 智能配电网的整体建设, 配网调控一体化是实现的必要手段和建设思路, 只有在加强建设配电网网架的基础上, 接入一次设备自动化、终端智能化、分布式储能、分布式电源, 进而实现配电网智能化。同时, 通过对配电网的数字化进行描述, 其中包括配电网络、配电设备的参数、配电设备的状态、配电设备的特征、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等的描述, 以及在配电网的检测、运行、控制动态数字化的描述, 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的功能。
3.2 信息系统的集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 配网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建设、统筹的方式, 实现PMS、GIS、OMS、ERP之间的集成, 在各个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共享, 这种信息共享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的。同时, 对PMS等系统的应用功能不断的扩充, 通过信息化技术给予生产管理以强有力的支撑, 使电网精益化管理的信息平台更加健全, 而且对配网中PMS、GIS等系统的应用要加强, 通过统一的设备图形与台账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检修管理等工作, 形成配电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等管理的信息化统一, 规范企业内部人员在生产、操作过程的流程, 促使企业生产管理实践标准化、精益化[6]。
3.3 配网网架结构的完善
在配网网架结构上, 坚持的原则是“主网稳定、配网可靠”, 分区分层梳理配电网, 以优化电网结构为工作的出发点, 实施配网多联络网架结构, 保证居民用电的可靠性。在配网系统中, 科学合理的接线能够减少线路中分段的情况及接线模式对供电和用电造成的影响, 提高了供电质量, 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而且科学合理的接线增加了电源点, 使网架结构的分段或互联会更具备合理性, 保证了配网系统在供电时的可靠性。
3.4 分布式电源及分布式储能的接入
社会在发展,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 电力企业要关注并研究如何在现有的电力系统中接入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分布式电源是节能减排的一种方式, 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措施。这种接入为电站的并网运行、监测、调度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强、完善度高的技术, 同时是对分布式电站的监测、调度培养的一种方式, 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对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一体化具有推广意义。
4 结语
电力是国家的命脉, 在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 谁能充分的利用资源, 谁就掌握了先机。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力系统智能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网系统智能化为电力疏松和管理带来了便利, 但在调度和监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 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逐渐确立, 并成为发展方向。这个系统建立后, 使调度和监控相互配合, 从而减少了人员操作, 发挥出智能电网的优势, 解决城市用电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天一.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管理观察, 2015, 1 (18) :57~58.
[2]谢玉辉.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通讯世界:下半月, 2015, 1 (1) :120~121.
[3]沈杏珍.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科技风, 2014, 1 (19) :50.
[4]刘长海.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36) :47.
[5]金跃东.基于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大观周刊, 2012, 1 (12) :75.
配网调控 篇8
配网管理地位近年来有所提高, 并组成管理配网的专门部门, 在电网建设预算中增加了配网投资。并在2010年要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解决配网缺陷。统一规划配网, 有效衔接主网架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化解不合理电网结构。加大改造成城乡配网, 着力改善向中低压配网, 努力营建结构合理、环保节能、网络坚强、灵活运行的配网, 突出解决“卡脖子”问题, 保证供电可靠。
2 当前配网调度的不足分析
2.1 人力调管方式局限
调度管理西安10 k V配电网、蓝田与周至等35 k V电网, 保护整定计算郊县35 k V变电站, 建设与维护城区的配网自动化是西安供电所配网调度工作内容, 存在1000 km2的管辖面积, 人力调管显然力不从心。配网具有操作面广、变化快的特点, 精细化调度无法以他图纸资料实现。因电缆、开闭所、架空线运行方式差异, 设备种类多样, 基础资料不详细, 也不利于精细化配网管理。
2.2 分散管理模式的落后
当前, 西安市10 k V配电网正在由电缆取代架空线, 紧跟城市建设步伐实现电缆化。该时期配电网存在单条馈路混合模式。所以, 在管理配网调度时, 关系到开闭所、电缆与架空线等部门。急需在配网调控一体化基础上进行配网资源整合、理清管理机制, 精简管理链条、实现业务流程最优, 达成管理精益化、检修专业化与运行集约化的工作目标, 多方位提高配网的智能化与管理水平。当前, 维护运行配网职能部门较多, 比如, 供电分所保护线站负责架空线维护, 小区变班负责开闭所维护, 电缆共去负责电缆部分统一管理, 营销部门负责大用户资料管理。
2.3 普遍的“盲调”现象
盲调现象是基于调控模式分散与人力调配模式缺陷而存在的。管理调度运行仅以传统调度方式与运行经验操作, 不适应电网智能化、信息化现状, 可持续发展力薄弱。变更架空线路开关与架空线路分网是日常配网调度变更。比如, 变更架空线路开关, 随设简单的变动设备资料即可, 但要专门审核设备资料, 并在一周内由配网调度所命名, 方可调管;对于新出线架空线路或分网, 要审核新线路图纸, 并重新往电杆上喷涂编号与名称, 新线路图纸难以准时上交配网调度。因难以准确把握日常配网调度, 配网调度大多情况接收到的是运行部门上交的单馈线路, 不是区域电网图, 调度无法直观认识配网联络现状, 进而出现普遍的盲调情况。
3 配网调控一体化
3.1 对比分析主网调度系统与配网调度系统
主网通常面对变电设备与输电线路, 若出现故障, 影响范围大。因此, 主要目标应确保设备安全与可靠运行;配网对象为客户, 主要目的在于销售电量与提升满意度。设备是主网的核心, 客户是配网的核心。此外, 主网结构简洁、清晰, 配网则复杂, 和地理位置联系密切, 有开闭所、电缆、架空线等供电形势。
3.2 GIS基础上的配网调控一体化
配网调控一体化是SCADA系统的智能升级, 在原有的配电网调度、监控隔离状态下, 即使实现在线远程监控配网自动化线路, 但对于其余没有安设自动化设施的线路依然以手工图册翻阅为调管方式。构建于GIS基础上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解决了传统模式的困境, 在数字化配网管理前提下, 进行配网自动化信息接入, 达成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调度、监控管理方式。
在电网GIS平台上构建电子地图, 突出地理位置、配网线路的密切联系特性, 经分层、分类管理配网设备, 实现配网现状再现, 是直观、可视的配网管理方式, 是必要的配网管理工具。配网变化可由各班组直接在线维护, 盲调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主网地调中, SCADA已有多年的广泛应用, 可应用监控设施在线转负荷、分析、监控与操作配网。因为实时配网信息也会在SCADA系统以图形直观呈现, 所以, 在处理GIS与SCADA系统的交换数据时应防止二次绘制图形界面、重复录入电网数据与电网数据差异性问题。
3.3 关于SCADA与GIS系统互容
当前, 配网调度的主要工作在于配网管理能力的提升, 着力解决盲调, 以监控为辅助。所以, 根据配网管理特性, 自动化生产厂家可将GIS与SCADA系统互容, 实现功能互补, 将SCADA功能移植到GIS上, 进而达成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设计目的。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范, 考虑到西安现有配网, 为确保完整的配网数据, 以及将来的GIS电网平台要频繁的和用电营销、生产管理等各系统做数据交换, 建议GIS电网平台与其他各系统集成基础数据的方式为数据中心结合应用集成, 提升数据交换的可靠与稳定。建设内容有:因道路走径、地理位置影响配网, 配网现状应是管理配网调度的核心, 主要向已经实现自动化的设施接入相关实时数据。为实现一致性维护电网结构模型与设备台账, 可结合设备的运行信息、位置信息、静态参数、空间关系, 为在运行期间的设备管理提供支撑。构建科学集成机制, 充分挖掘GIS电网平台与SCADA系统的优点。减少不必要的数据维护工作, 提升工作成效。可在GIS电网平台上对需以图形呈现的电网部分构建图一体化数图模型, 应本地化存储设备的公用参数, 另外, 经唯一的设备标识, 其他系统可实现查询与统计配网设备。
通过此种业务集成模式, GIS的功能不只在于服务, 也包括图形应用集成框架提供。封装GIS集成的应用功能, GIS应用框架在其他系统的调用下, 可实现集成的大范围应用。若功能需求无法由框架实现, 那么应用集成可经GIS服务直接调用实现。
4 结语
国家电网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关乎到用户的切身利益。随着信息化与科技的广泛应用, 电网也日趋智能化。构建于智能电网模式基础上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是直接面对用户的优化, 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本文结合西安配网建设, 阐述了其现存的配网调度问题, 比如配网的分散管理、配网的人力调管形式等, 根据用户配网现实要求,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现状下, 规划配网网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 要人情主网地调与配网地调的差异, 结合实际, 针对性的解决盲调问题, 实现GIS系统与SCADA系统的最大化集成。
摘要:电力是重要的清洁能源, 由发电、变电、配电与用电消费等环节构成。新时期, 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加与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 电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提升电网管理运行效率, 促进电力系统全面发展需要走智能电网模式。本文以配网调控一体化为研究对象, 结合西安配网调控一体化工作, 简要分析配网调控原则与存在不足, 并对此提出管理模式。
关键词:智能电网模式,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璐, 程小伟.刍议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J].中国信息化, 2012 (20)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