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优化

2024-05-18

调控优化(精选10篇)

调控优化 篇1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地提高, 国内电网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而且电网系统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变电运行与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 智能电网成为电网建设的发展大势。随着智能电网技术与理论体系的日益成熟, 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例如, 电力信息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智能电网模式的应用进行高度的重视, 并将其与电网调控一体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使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当前, 在促进电网运行效率方面, 智能电网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 在电网管理方面, 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智能电网的优势与效能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 因此, 对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进行分析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智能电网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2.1 实时性

智能电网模式下, 电网调控一体化所具有的实时性主要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 在厂站与遥测等技术的基础上, 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即时地收集与整理, 并将其纳入到数据库中, 便于调控人员与运行人员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系统能够使遥控指令得以及时并快速的响应, 从而保证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到厂站端, 使调控指令的有效控制与执行得以实现。

2.2 开放性

在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对相对来说比较开放的, 且具有较强兼容性的平台进行构建, 并保证其能够允许第三方软件的介入, 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数据库以及通讯系统等连接起来。

2.3 系统性

(1)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对电网网架与各变电站的实时监控, 当电网出现故障的时候, 能够进行快速及时地报警; (2) 以系统收集到的信息为前提, 评估电网的运行状态, 对潮流进行分析, 并考量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从而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 (3) 在分析与整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之后, 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 从而使电网运行管理人员能够正确的做出决策, 使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得以切实有效的提高。

3 目前电网调控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从当前电网的管理情况来看, 其在运行维护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对于一些城郊接合部或者是城市的郊区来说, 线缆混合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与电缆及线路运维等多个部门有着较大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 还会涉及到一些供电营业站。由于多个部门的参与, 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的难度, 管理方面也会存在一些漏洞, 甚至可能会出现管理真空的问题, 而这种模式将有可能会影响到调度发布指令的及时有效执行, 甚至会对其产生一定的阻碍。

3.2 缺乏可靠的数据

电网调控一体化中, 数据信息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一。如果调度管辖有着比较广的范围, 在该种情况下, 如果需要对调控的精确性得以保证, 仅仅依靠相关电力运行信息与工程图纸是远远不够的。另外, 在电网调控中, 会涉及到多种电力设备, 调控人员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数据的是否精确有着重要的关系。从目前来看, 在电网调控中, 可以参考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

3.3 盲目调控十分常见

由于调控人员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再加上分散式管理的影响, 电力调控一体化一直没有得以切实有效的实现, 而上述因素的影响, 也使得调控人员盲目调控问题十分常见。现阶段, 在我国一些电力部门中, 其采用的调控方式仍然是比较传统的方式, 这与当今智能化时代对于调控质量与效率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管理电网架空线的过程中, 有些调控人员对其开关进行不正当的变更, 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 是难以对其进行控制的。再加上, 电网运行部门在对配网调控数据信息上报到上级有关部门时, 通常是将一张电网以及单馈路图进行上报, 仅有一小部分的电力部门上交的是区域性的电网图, 如此一来, 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调控人员难以清楚地认识到调控设备的功能, 进而出现盲目调控的现象。

3.4 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在智能电网模式下, 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对其进行顺利地实施。但是, 当前的调控人员对于调控一体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关的技能与素质也比较缺乏, 从而使智能电网下的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的优势难以充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 智能电网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技术措施

4.1 对调度系统的性能进行提高

通常来说, 主网是在输电线路与变电设备的基础上形成的主导网络体系, 其第一要素是安全。而配网是面向广大电力用户的, 使客户的用电需求得以更好地满足是其主要的目的。鉴于此, 为了能够使电网调控系统的针对性得以切实的提高, 使其能够与一般的调控运行系统不同, 需要对具有电力地图的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充分地利用, 并对线路、电缆、变电站以及电力用户等各类电网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信息, 使调度操作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得以不断地提高。

4.2 发挥GIS系统的优势

GIS能够在电力地图的基础上, 将电网线路与地理位置融合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 使归类与分层管理成为现实, 进而有效地提高电网调控管理的质量;其对于盲目调控方面具有一定规避作用。另外, SCADA系统能够将电网的实时信息在图纸上直观地反映出来, 这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电网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图形的二次绘制等问题, 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实际上, 电网调控一体化就是在配网SCADA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升级。原先的调控分开的运行模式中, 尽管能够在线监控线路等设备, 但是, 自动化覆盖率仍然不高,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调度操作运行全面有效地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智能电网模式下, 对GIS技术进行充分地利用, 并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能够使调度与监控的有机融合成为现实。

4.3 利用正确的管理方式来管理调控人员

现阶段, 在我国的电力部门中, 不仅存在着人员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存在着分工不合理以及各个工作人员压力大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力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缺乏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人员应该全方面的认识与了解目前我国电网运营的现状, 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地调整, 对于存在较大操作难度的电网设备, 应该多配备工作人员, 而对于那些工作量不大的地区或者是部门, 应该对人员的安排进行适当地减少。有些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管理者应该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外, 电网部门应该对科技建设进行重视, 对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或者是引进, 从而使电网操作的成本得以降低, 切实提高电网部门的经济效益。

4.4 对人才的培养进行重视

采取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电网调控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 (1) 对岗位职业培训的方式进行充分地利用, 从而使专业化智能电网调控人才的培养成为现实; (2) 对良好的技术学习环境进行营造, 引导电力运行人员进行不断地学习, 并对智能电网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使配网调控技巧得以提高, 并对自身的效能进行更好地发挥。电网调控一体化对原有的调度模式进行了简化,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并且能够使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进行减少, 这对于故障抢修时间的缩短十分有利, 并使调度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得以有效地提升。有必要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使调控一体化的硬件基础得以提高。同时, 需要对调控人员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 对调控一体化的软实力进行提高, 从而使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

5 结语

随着电网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目前, 电力系统中已经普遍实现了电力自动化。作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电力调控一体化在实际发展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但更重要的是, 需要对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加强, 使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得以不断地提高。在高度的管理模式下, 对高科技核心技术与企业人才进行充分地利用, 不断实现电力企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昌龙, 张荣华, 周定松.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J].科技信息, 2010 (16) .

[2]傅书逷.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20) .

[3]王承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方法[J].金田, 2013 (4) .

调控优化 篇2

摘要:将过程改变法应用到铁厂用水系统改造中,对其用水网络进行调优,实现废水排放量最小化.在厂区用水情况调查基础上,确定用水系统范围及限制杂质;并计算所确定用水系统的最小新鲜水用量和最小废水排放量;最后对其用水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改造后的`铁厂用水网络新鲜水用量节约57.7%,废水排放量减少75.9%.作 者:田建茹 周培疆 刘俊良 汪彦博 TIAN Jian-ru ZHOU Pei-jiang LIU Jun-liang WANG Yan-bo 作者单位:田建茹,周培疆,汪彦博,TIAN Jian-ru,ZHOU Pei-jiang,WANG Yan-bo(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刘俊良,LIU Jun-liang(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保定,071001)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9(12)分类号:X703.1关键词:过程改变化 铁厂节水化 用水网络化 调控优化

调控课堂生成及策略优化 篇3

【案例一】调控生成,脱离了目标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口算”,学生计算44+38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出现了6种口算方法。

生1:我是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12+70=82。

生2:我是先把38分成6和32,然后用44+6=50,50+32=82。

生3:我是把38分成30和8,用44+30=74,74+8=82。

生4:我是用38+2=40,40+42=82。

生5:我用的是44+8=52,52+30=

82。

生6:我先用38+40=78,78+4=82。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很投入,教师也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教师说:“你们真不简单,找到了那么多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课后调查却发现大部分同学仍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方法,更不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关注了表面形式,当学生生成了不同的口算方法时,这位教师没有及时调控生成,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因此,尽管表面上看方法不少,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只理解、掌握了其中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标也就成了空谈,也别指望算法的优化了。

【案例二】调控生成,偏离了价值

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创设了情境:“熊妈妈买来了许多苹果。熊妈妈拿出8个苹果准备平均分给4只小熊,小熊连连摇头;熊妈妈就拿80个苹果给准备40只小熊,小熊拍拍脑袋,求妈妈在多给一点;熊妈妈慷慨地拿出800个苹果平均分给400只小熊,这次小熊开心的笑了,熊妈妈也笑了。”

讲到这里,师问学生:“谁的笑是聪明的笑?”

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说是熊妈妈的笑是聪明的笑,因为小熊分到的苹果数不变。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熊的笑是聪明的笑。”

教师一愣,问:“问什么?”

这个学生大声的说:“如果只拿8个苹果分给4只小熊,其他的小熊一定会蜂拥过来争抢,要打架的。”(此时全班哄堂大笑)

此时教师还表扬说:你真帮!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吗?我们来讨论讨论吧!”

于是,全班就此问题就争论起来了。气氛非常热闹。

事实上,数学课上的生成有其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没有对智慧挑战的生成更是无效的。

以上这些课堂教学,表现上热热闹闹,生成了一些有效和无效的资源,但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调控的“度”和“量”,没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那调控课堂生成有哪些策略呢?

一、重视课前准备,预设生成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的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多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在袋子中放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它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摸出长、正方形。当学生准确的摸出时,再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问:为什么不摸出这些图形?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了长、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剪刀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研究长、正方形的特征。我又指明研究的目的,提示研究的方法,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又有了很多新的生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之间的联系。由于课前我已作了充分预设,所以课堂上才异彩纷呈,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要“粗”“细”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少;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太杂。所以,教师在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精”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所谓“粗”就是弹性设计,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以学定教。当然“粗”并不是无原则的粗,有时更需要在“细”上下功夫。如创设的情景要尽可能的真实有效,贴近学生近期发展区,关键性的提问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精心设问,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重视信息的调整,促进生成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形,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如教学四年级《搭配的规律》时,我设置了一个举家春游的情景,我准备了实物3顶帽子和3副眼镜给女儿选择,让学生找出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我的女儿选择?本想借此“刁难”学生,激起学习欲望,可部分学生一下子报出了有9种搭配方法……显然预设的教学程序也无法匹配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于是我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我问“你们说的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想办法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表示在作业纸上,比一比谁的记录方法最简单。”学生反馈时,真是让我不得不感叹学生的思维,有用字母表示的,图形表示的,文字表示的,数字表示的,简笔画表示的……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不仅悟出了搭配的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及时的调整了教学思路,不仅实现了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重视适时点拨,创造生成

浅析优化提高调控系统的能效方案 篇4

我认为这样的系统至少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1) 前台人机交互、使用———明了化、简单化、共享化;

2) 后台程序采集数据、统计分析———复杂化、智能化。

首先, 作为监控全网信息、调度全网潮流、维护电网稳定的调控人员, 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关键点, 提前发现设备的异常。为了使人员更快地熟练掌握调控系统, 它的文字表述要像杜甫的诗一样通俗易懂, 人机交互过程还要像windows系统一样简单方便, 不同的系统之间还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尤其是人员的日常遥控操作, 要在共享原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资源前提下集中体现。当遥控开关、刀闸等一次设备后, 通过查看现场实际设备状态指示是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此时, 若遥控到位后, 在调控系统上直接打开该间隔画面, 远比在另外的视频监控系统画面中寻找到该间隔再点击查看, 要更快、更无误。同时遥控的情况, 也应能够直接从监控机中导出到日常记录系统上, 从而使调控人员能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保证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上。

其次, 后台程序在满足可靠性的条件下, 除了收取变电站的数据信息外, 还要能够将数据进行统计, 作更深入的分析。

一、复杂化

指的是在采集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的数据基础上, 还要完善一、二次设备的基础信息。

为便于未来日渐繁多的变电站管理和更好的进行事故处理, 个别站存在特殊点时, 可以在该站的主画面提供如下信息, 例如:

1) 区别与常规站的备自投投入方式;

2) 线路上标注:是否接有重要用户、小电源、冲击性负荷等。尤其是事故处理时需要优先恢复供电、限荷时需要优先考虑供电的重要用户。

二、智能化

一方面, 对于某些常规情况需要执行的操作, 则由调控系统自行判断、执行, 仅当有异常时提出。例如:当并列的主变存在档位不一致时, 系统应自动调节到档位一致, 仅当无法实现时, 才提示监控员进行干预。又如:对于某些开关在不同运行方式下, 具备不同保护定值区时, 当涉及到的开关状态发生变化后, 系统自行检测采集到的当前定值区号, 并核对该定值区下相应的开关状态是否满足要求, 若存在差异, 则发出报警。

另一方面指的是系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方案, 便于在发生事故时, 进行更高效的处理, 保证供电的服务质量。

对线路停电期间、或者保供电期间, 若发生跳闸事故时, 会造成大面积停电或较大影响的情况, 可以预先事故演习, 并将正确的事故处理的指令设定在系统中, 当判定的变电站达到相应的条件时, 就发出提示。界时, 只要调控员一个命令, 就可以根据已拟写好的程序自动控制。以3条馈线, 1个主变为例, 若发生全站失压, 仅断开失压开关的下令、复诵和操作完毕后的汇报时间, 就至少需要3分钟, 更不提在系统上遥控开关时需要对逐个间隔进行确认、操作所耗费的宝贵时间。又如:当接地且需要试拉馈线时, 系统首先自行将该段还在运行的电容器退出, 然后根据之前设定的失地时的试拉馈线次序表, 逐一控制, 直到找到失地点为止。

甚至, 在上面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更近一步———通过不断的记忆、学习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电量数据, 形成分析库, 根据得出的结论, 进行模拟判断, 在实施之后, 还要验证效果, 为下一次的操作提供依据。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在查找到失地点后, 还要统计并分析出相应时间内, 失地次数最多的馈线, 在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 告知、建议调控人员可以优先试拉该线路。

该功能对于AVC系统 (电压无功控制系统) 尤其重要。当系统检测到一段时间内出现电压不平衡时, 由于此时电压波动较为严重, 若还在AVC控制周期内, 易发生反复下发相反策略的情况, 所以只要发出提示即可, 待系统恢复正常后, AVC再根据常态下的规则对全网的电压、无功进行控制。又如:对于某些地区的枢纽站, 它的一动一静都会影响全地区所有变电站的无功和电压分配, 若无功经常越上限, 但电压又会越下限时, 可以跟踪每次不同容量的电容器投切或主变调档后的全站功率因素、该段电压变化, 在以后的调节中, 逐步做出相对最合适的选择。

本文仅是提供简要的分析优化提高调控系统的能效方案, 希望能为各位同仁的工作带来便捷, 能更好的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为社会发展带来助力!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优化提高调控系统的能效, 来更好的提升调控工作的效率, 保证电力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关键词:调控系统,事故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超, 李六富.浅谈电力调控监控业务[J].科技风, 2012.

[2]石承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方法[J].金田, 2013.

[3]陈长清, 李永康.基于图形平台的电网调度运行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2.

调控优化 篇5

链接一:总体学情反思

纵观整节课:

教学流程(对比式谈话引入“饿”—扣“饿”体会无水之苦—扣“饿”体会有水之乐—领悟课文反衬的方法—说写结合,升华情感)大体是按自己“精致”预设去有效实施的。

教学目标的达成性也较好:《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我主要定位于以下三点:一是“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文字,理解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含义,从而感悟水的珍贵及为村里人带来的欢乐,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二是“渗透品析词语的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揣摩、感悟文本。”三是“理解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快’,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也较好:“扣‘饿’体会无水之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的链接,促进学生在扣词品悟过程中有感而发、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内化文本的过程中情为所动,初步引领学生触摸情感的同时也牢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扣‘饿’体会有水之乐”环节,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再针对每一段放手让他们交流感受,相机进行重点词句的品读训练,并辅之以想象练说、情境表演、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在激情促悟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情感。而“领悟课文反衬法”及“说写结合,升华情感”这两个教学环节也可谓过渡无痕。

相对而言,本节课学生思维深度的达成性却不是如原先预设那么理想,“扣‘饿’体会有水之乐”的核心环节,学生在自主交流2~5自然段的阅读感受时,文中一些本该能促人深思的地方学生普遍谈得不够深入。

链接二:睿智调控反思

聚焦课堂众多的教学细节,其中针对几个生成性处理的睿智调控印象较深刻,自我感觉还颇满意。因为这样的睿智调控,确实有效调动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从而使大多教学设想得以优化实施。

睿智调控细节一:

针对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谈谈“哪些字词震撼了你,为什么?”当学生说到“我从‘十公里之外’体会到村里人挑水的路途很远的相关话题时,我原先预设针对这一回答根本没打算进一步生成引领,只是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作出这样的应答式引导:“到‘十公里之外’去挑水,可是挑回的只有—— 一担水。”

可实际教学时,当学生作出这样的回答时,我脑海里不由快速思考起来:十公里路程到底多远,大多数孩子有实际的概念吗?如果没有实际的概念,他们又怎能真切地体会到村里人喝上水的辛苦呢?于是,灵感刹那间产生,我做了如下的睿智调控:“十公里到底有多远呢?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听一听。假如我们坐中巴车到乡下,由金坛到后阳大概有8公里的路程,那十公里的路程中巴车就还要再往前开2公里。怎么样?远不远?”

如此生成性调控,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村里人生活的苦,也为后面感情朗读积淀了情感的铺垫。

睿智调控细节二:

(第一自然段“触摸情感”板块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如果也生活在这个严重缺水的村子里,会有怎样的感受”的基础上,促使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现村里人缺水的艰难和苦涩似乎已水到渠成。原先设想就是指名读、再集体读这句话,可当本班素有“朗读高手”之称的李凌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我猛然意识到:学生读得好,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给予激励,或让其他学生给予积极评价,这也是课堂迫切需要关注的人文性理念。我想到了让其他学生借助李凌的成功朗读去想象画面——“听了李凌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既促进了学生在文本有效再内化的过程中情感的迸发,还无痕地肯定了李凌的朗读。

这一两全其美的睿智调控,成功演绎了学生齐读时“情到真时自然浓”的美好境界。

睿智调控细节三:

针对“说写结合,升华情感”的结课环节,“精致”预设时,我只给了这个环节2分钟的时间,考虑到实际教学的时间调控,所以师生创作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说写结合”环节实施完毕,我还安排了一个机动环节,即提供三则摘录的节约用水公益用语:

①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

②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③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如果时间来得及,就让学生齐读后再相机结课: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珍惜生命之源!

实际教学真如预设一般,时间较紧。整个结课环节其实是“超时”的,大概有2~3分钟。当时我不由得犹豫了:“超时”的情况下要不要实施机动环节?思量再三,我果断地予以了实施,花时也只不过20秒,“动口之劳”而已。

可这20秒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尤其是摘录的最后一则节约用水公益用语——“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定会久久地叩击着学生的心扉,从而转化为一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通过上述板块的反思,我深刻地体会到:磨课,的确是自我反思的一面多棱镜。而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教学细节,教师更要树立睿智调控的积极意识,因为这是追求优化效应的必经途径。

调控优化 篇6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电力系统生产电能的效率越来越高, 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但是, 电网建设也逐渐复杂化, 其安全性与稳定性运行问题时有发生, 对电力系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要求有关技术工作人员要不断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与优化调控, 实现这一问题的完满解决。

一、电力负荷特性

1.1电力负荷的周期特性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负荷特性有多种表现类型, 但是最为常见的有三种, 即居民用电负荷、工业用电负荷和商业用电负荷。并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三种类型的负荷特性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及规律。电能在生产完成后无法进行大量的存储, 因此电能的生产与使用通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具有极强的及时性, 相应的电力负荷的变化就具备周期性的特性[1]。并且电力负荷的周期性变化并不是进行简单的重复动作, 还存在着随机分量, 从而使周期在运转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除此之外, 电力负荷还具备连续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能够保障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被较大的电流冲击, 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

1.2电力负荷的季节性特性

电力负荷的季节性特性主要是由负荷结构决定的, 因此极易受外界气候环境等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会发生不同的变化[2]。首先, 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气候适宜的季节中, 不会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高温或是低温的情况, 所以相应的电力负荷受到影响程度就较小, 电力系统的运行也不会发生大的波动。与此同时, 降水量、风力等变化也会对电力负荷造成影响, 电力负荷具有连续性的运行特点, 所以变化过程中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跃变。

二、电力负荷优化调控方法

2.1电价引导负荷平衡法

电力企业通过对电价进行合理的制定, 能够实现电力负荷的优化控制。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垄断特性, 所以在电价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注意不能单从经济利润的角度进行, 还要对用户的接受范围、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自身的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 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针对当前电力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电价措施来实现电力负荷的平衡性控制, 从而促进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升。可以采用边际成本定价法, 对商业用电负荷、居民用电负荷以及工业用电负荷等主要用电负荷进行有效的平衡处理, 实现电力负荷的平稳。

2.2需求侧管理平衡负荷法

需求侧管理简称DSM, 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管理领域中的一种先进的资源规划方法, 将其应用在电力负荷的管理中, 对其平衡性与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DMS管理办法一经推出就受到各领域的广泛好评与应用, 在热力、供水、煤气等方面的管理中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3]。但是, 在不断的推广与使用过程中发现, 此种办法对电力管理效果最为明显。DSM主要是指导电力部门运用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方面的手段, 来控制电量的消耗, 减少电力的需求量, 从而提升电力行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种优质管理办法。电力企业也是处在市场经济下进行发展的, 因此进行电力负荷特性的优化调控也要满足市场竞争发展需求的需要。

通过此种办法中的不同提调控手段的运用能够实现对电力负荷的有效平衡, 首先, 在行政手段方面, 政府以及相关的电力发展部门可以依据相应个、法律法规的制定来规范电力市场中的销售与消费行为, 从而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状态维护, 确保电力负荷的稳定。其次, 技术手段方面, 电力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和负荷管理技术, 从而有效的改变电力系统的供电方式, 以此提升用电效率, 达到电力负荷的平衡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 通过对用电负荷特性的有效分析与研究, 制定相应的用电负荷平衡办法, 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用电负荷具有周期性与季节性等特性, 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变化, 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发展。因此可以运用电价引导负荷平衡法、DSM等办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控制, 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力俊, 牛亚平, 韩伟国.城市电力负荷特性分析及其优化控制[J].现代电力, 2005, 03:89-93.

[2]师瑞峰, 崔灿.电力负荷分配模型及其优化方法综述[J].陕西电力, 2011, 04:10-15.

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研究 篇7

当前, 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能的需求, 不断提升供电质量, 逐渐扩大电网建设的规模, 积极地将电力调控运行系统进行了应用, 以在确保电网经济安全且可靠运行的同时, 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 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但是, 在实际应用调控系统的过程中, 一系列问题的呈现促使电力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对该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以适应当前电网智能化发展需求, 充分发挥出这一系统的作用与价值。

1 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作用与应用现状

1.1 作用

电力系统结构复杂,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要想确保各环节的稳定可靠运行, 以提升供配电质量, 就需要强化对整个系统的监管与控制,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能够为实现对各环节的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 通过相应的调度平台, 调度人员能够直观且全面地掌控电网运行的状态, 以科学决策的及时制定与落实来规避运行安全故障风险隐患, 进而提升电能质量并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电能的需求与要求, 电力企业不断扩大了电力系统的建设规模, 相应的运行操作系统也随之变得更加的复杂, 因此, 要想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就需要针对电力调控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以充分的发挥出该系统的作用。

1.2 应用现状与所呈现出的问题

1.2.1 现状

从目前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看, 针对电力运行系统, 当前主要以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调控管理的水平, 并确保相应的调度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之需, 实现规范且专业的操作, 能够为进一步提升调度质量、规避人为故障问题奠定基础, 进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并提高供电质量。基于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促使电力调度逐渐实现了智能化, 通过相应自动化调度平台的构建, 能够以实时监管的落实与故障预处理措施的制定来全面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通过调度方法的优化提升了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但是, 在此过程中, 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应用依旧呈现出了一系列问题, 亟待解决。

1.2.2 所呈现出的具体问题

第一, 尚未给予相应管理工作以充分重视。在实际应用这一系统的过程中, 电力企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完善应用上, 进而忽略了对这一系统的管理,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基于传统粗放型管理理念下, 并未实现管理职责的明确落实, 且尚未针对相应的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完善的培训, 致使因管理缺位导致系统因人为因素而引发故障问题;第二, 相应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基于调控运行系统应用实践时间尚短, 进而尚未针对相应管理工作实现完善制度体系的构建。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调度操作不规范, 相应系统的作用被弱化, 难以确保电力系统实现安全可靠运行;第三, 现有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偏低。要想确保这一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 就需要相应技术人员实现运维管理工作的完善落实, 而因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不足, 加上个人素质偏低, 导致难以实现对调度系统的完善应用与管理维护, 调度运行系统故障隐患的存在导致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 优化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方法

2.1 针对调度运行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的措施

整个调度运行系统的功能较多且结构复杂, 在实际进行优化与完善的过程中, 需要在明确相应优化原则的基础上, 对相应的设计目标与系统构架进行有针对性优化措施的落实。

2.1.1 相应优化原则

首先, 遵循开放性原则。指的是要以开放性为原则, 确保调度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间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并将信息冗沉与产生冲突的几率降至最低, 进而为提高系统的兼容性, 并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其次, 实用性。指的是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要确保优化升级后的系统具备良好的实用功能, 这就要求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要基于原有系统的基础上, 结合现阶段电力企业实际发展之需, 实现资源设备的完善应用, 以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 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为相应管理与运维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最后, 实现系统的可拓展性。这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了确保这一系统能够实现可持续应用, 以降低总体投入的同时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就需要遵循系统可拓展性这一原则, 确保系统具备良好的适应性, 以满足技术更新升级的需求。

2.1.2 在设计目标与系统构建上的具体优化对策

首先, 在设计目标上。需要秉持经济性的原则, 将系统优化的成本降低最低, 所以在系统的设计上需要以平滑过渡为出发点, 确保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来避免大规模改造;在网络与主站上的设计, 需要提高网络运行速度的同时, 实现调度监管平台的完善搭建, 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全面反映并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存储, 以确保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且高效运行。其次, 在系统结构的优化上, 需要针对主站系统进行优化, 通过对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的优化来确保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 并满足动态监管之需;同时, 需对变电站端进行优化, 以实现对调度信息的有效处理。此外, 还需要针对主干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整个框架体系进行优化, 以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为实现该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2.2 优化监控运行系统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升该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 在保证实现实时动态监管的同时, 实现相应数据信息的有效录入, 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就需要针对监控运行系统进行优化。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监控运行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优化与升级, 比如针对预警系统, 需要实现该系统的完善应用以确保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实现有效解决, 通过自动化处理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同时, 针对PLC与电能监控系统, 需要以智能化电度量表的应用来确保实现对相应信息的动态监管, 在提高数据信息准确度的同时,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并提升电力企业的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 就需要针对电力调控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针对当前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解决, 同时, 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对调动系统设计目标与整个系统的重点结构部分、网络格局以及整体构建进行优化与完善, 并实现对监控运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以充分发挥出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作用, 确保电力系统实现经济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温晖, 王小军, 张红光.探讨优化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6:242.

[2]林韬.电力调控运行系统优化的必要性与改进措施[J].科技与创新, 2015, 10:143-144.

[3]陈志君.关于电力调控运行系统优化方法的探讨[J].科技风, 2015, 18:38+40.

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探析 篇8

1. 环境的定义:

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 体育教学的硬环境。

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学校体育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 学校实际情况。

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法,对环境、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

[3]高云,唐艳婕.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7-339.

调控优化 篇9

一、兴趣调控, 引发求知欲望

法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指出:“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 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 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欲望。”特别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注意力通常受到兴趣的影响与支配, 对所学内容兴趣较高时, 才会主动学习, 乐此不疲。所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特点, 运用多变手段、多样活动, 满足小学生喜新猎奇的心理,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进而快乐学习。

首先, 发掘英语教材自身的趣味因子与素材, 巧用课文插图, 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 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其次, 能够结合教学实际,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 变换运用英语游戏、多媒体、故事、口诀等手段与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将同学们引入知识海洋, 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自由翱翔, 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感与盎然的学习兴致, 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如教学牛津版3A Unit 11 A boy and a girl时, 根据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 以趣味手段与多样竞赛与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比如以“Hello, pupils”的英文歌曲导入, 渲染氛围, 师生合作演唱歌曲, 给新课学习奠定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情感基础;教学“girl”“boy”词汇时, 既利用课本人物图片, 也让不同性别的同学做范例, 知道女生是“girl”, 男生是“boy”, 增强教学直观性, 活跃气氛;学习short、long、small、big等形容词时, 创设真实情境, 配合各种手势比划, 让学生竞赛猜单词, 加深印象, 体验学习的乐趣, 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会深受感染, 主动参与活动, 大胆发言。

二、意外调控, 营造动态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学对象是一群生性好动活泼、个性鲜明的、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的孩子, 给课堂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会出现各种预设之外的“意外情况”, 使教师措手不及, 难以驾驭课堂。如若处理不当, 会损伤师生之间的情感, 影响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因而, 由教育教学角度看,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心理特点、成长规律, 以宽容态度对待学生制造的“意外事件”, 灵活引导, 机智而巧妙地调控,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感态度。

如某次六年级英语教学, 上课铃响了, 还有不少同学在玩扑克牌游戏, 看到老师进来了才不得不停下游戏。面对如此情况, 我并未直接批评, 而是先赞赏他们争强好胜的这种精神, 而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扑克牌中各花色的英文名称, J、Q、K代表哪些人物, 其英文全名各是什么?此时, 学生一个个好奇不已, 露出了迫切求知的神态。我再简单讲解相关知识, 并因势利导:你们看, 扑克牌中都蕴含了如此丰富的英语知识, 所以, 英语还是很有用的, 现在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英语王国中“争强好胜”吗?于是学生自然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相反地, 如果为维持教学纪律, 教师直接没收扑克牌或者强迫学生停止游戏, 可能带来不良效果, 影响师生关系。

另外, 由教学资源开发角度来看, 课堂小意外与小插曲可能蕴含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如能巧妙利用与开发, “意外负担”也会变成新的教学“亮点”, 带来别样精彩, 也能保护学生自尊与自信,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秉着保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来宽待意外,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体验, 随机应变, 如幽默引导、借题发挥、将错就错等, 做到灵活调控,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三、反馈调控, 促进双向交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有些课堂以教师知识输出为主, 缺乏教学反馈, 影响教学调控。实际上, 教学反馈是重要一环, 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思维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可促进教学进程的调控。因为教师通过教学反馈可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 了解其学习效果, 或者发掘学生信息中的独特想法、有价值的问题, 抓住教育契机, 灵活调整预设, 巧妙引导与诱导, 给学生予以导向, 指导方法, 让学生自己“走路”, 更好地自学。而学生在反馈时, 可自我反思, 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再经老师指导, 取长补短, 积累经验。

所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反馈调控, 开辟多种信息反馈路径, 利用提问、看图说话、讨论、表演对话、写作等方式, 获取反馈信息, 再恰当分析与点评, 指导学生方法, 进而促进师生双向交流, 打破沉闷课堂。如教学牛津版6A Unit 2 Ben's birthday时, 课前和学生自由交流, 了解学生对月份、日期、星期等知识的把握情况, 帮助学生扫除词汇障碍, 给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 随时关注学生神态、言行, 推测他们是否理解所学语言, 是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是否存在疑问等等, 再灵活调节教学活动, 尽可能地让学生愉悦学习。

调控优化 篇10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1]。随着矿井开采的不断进行,通风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差的矿井,在通风系统的风流调控上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2,3]。如果通风系统风流调控不当,往往会导致工作面风量不足、污风不能及时排除等问题,甚至威胁到矿井的生产安全[4]。因此,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加强通风系统优化调控和通风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5]。

目前,我国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控领域普遍采用基于AutoCAD开发的通风仿真软件,这些软件只能绘制二维平面下的通风系统图。随着地下开采深度及广度的不断推进,矿井通风系统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大,二维通风系统图已无法直观地表达矿井通风系统中各巷道间的复杂空间层位关系[6]。因此,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控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是基于3DGIS技术开发的三维通风仿真软件,可帮助用户进行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日常通风管理、灾害事故动态模拟和安全监控管理。本文采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依据阳泉某矿巷道导线点的三维坐标数据,构建了该矿通风系统的真实三维巷道模型,通过阻力测定数据及通风网络解算获取该矿可靠的通风基础参数,对该矿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方案进行三维通风仿真模拟,以判定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方案的可行性。

1 通风系统真实三维模型构建

通风系统真实三维模型构建步骤如下:

(1)利用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巷道中心线生成巷道实体图。主要方法是将巷道的导线点连接起来,形成巷道中心线,然后将导线点的三维坐标数据赋值于中心线端点,最后将所有中心线导入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生成三维巷道实体图。

(2)修改巷道参数。上述生成的三维巷道实体图中,巷道断面形状、巷宽、巷高等参数都是系统默认值,需要根据矿井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3)输入矿井通风基础参数。矿井通风的基础参数主要包括巷道摩擦阻力系数、局部阻力系数、主要通风机工况点数据。其中,巷道摩擦阻力系数首先采用通风阻力测定的实测数据,后期通过通风网络模拟解算修正为实际值;局部阻力系数按照巷道布置关系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预设值中选取;主要通风机工况点数据按矿井实际情况进行输入。

(4)添加通风构筑物。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中,矿井的通风构筑物主要是指风门和风窗。风门和风窗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中可以先按固定风量进行预处理,在通风网络模拟解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后,将风门转化为风阻值,风窗体现其开口面积。

(5)修正通风基础参数。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利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的通风网络解算功能进行修正。

2 矿井通风基础参数获取

矿井通风基础参数的获取流程如图1所示。

可靠的矿井通风基础参数是保障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模拟结果准确的必要条件,矿井通风基础参数主要依靠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及通风网络模拟解算获取。

复杂矿井的通风阻力测定由于工作量大、测定周期较长、干扰因素多及测量仪器本身的误差等原因,使得测定结果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有效的解决办法:将通过通风阻力测定获取的矿井通风基础参数输入到通风仿真模拟软件中进行通风网络模拟解算,获得主要巷道的模拟风量数据,将其与矿井真实可靠的风量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如果误差小于5%(矿井通风行业领域认为巷道风量误差小于5~10%是可以接受的准确值,这里取5%),则说明获取的通风基础参数是可靠的;否则,需要对相关巷道的摩擦阻力系数进行修改,直至风量误差小于5%。其原理是依据矿井通风阻力定律,在主要通风机工况点确定的情况下,只要给矿井各条巷道的风阻进行赋值,依据自然分风的原则,通风仿真模拟系统就能准确模拟出各条巷道的风量;如果模拟风量值与矿井实际风量匹配良好,则说明巷道的风阻赋值准确、可靠。因为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能通过巷道的摩擦阻力系数,结合巷道断面积、长度直接计算出风阻值,所以,在图1中采用的方法是通过通风阻力测定获取巷道摩擦阻力系数。

3 阳泉某矿通风系统真实三维模型构建

阳泉某矿属于特大型矿井,主采煤层为3号、8号、15号,通风系统非常复杂,现有2个水平、6个采区、7个进风井、4个回风井,矿井总回风量为76 618m3/min。

该矿的通风系统真实三维模型构建情况如下:

(1)该矿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的导线点数量共计3 538个,通过这些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再结合所有井口及部分坡度推算的三维坐标数据,勾画形成了该矿的巷道中心线。将巷道中心线导入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生成该矿的三维巷道实体图,共4 320条巷道。

(2)根据矿井设计资料、通风报表中的部分巷道断面情况及阻力测定的实测数据,对该矿的所有巷道的断面形状、巷宽、巷高等进行修改。

(3)为获取该矿的通风基础参数,进行了通风阻力测定工作。由于该矿通风系统复杂、采区覆盖区域大,故采用气压计基点法进行测定。一共布置319个测点,历时15d完成测定工作。测定的数据包括:地面的大气压力(每隔5min测量1次,用于对井下测定的压力值进行校正);测点的绝对压力、测定时间、温度、湿度、标高;测点所在巷道的风量、断面形状、巷宽、巷高、支护形式;4台主要通风机的工况点等。数据处理完成后,将巷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及主要通风机工况点数据、37个掘进巷道的风量输入到三维巷道实体图中,选取巷道的局部阻力系数。

(4)该矿共有84处风门、242处风窗或风障,这些均按固定风量在前述三维巷道实体图上进行输入。

(5)利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进行通风网络解算,通过与通风报表中的风量和用通风阻力测定获得的风量进行对比检验,修改小部分巷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后,若风量误差小于5%,认定获得了该矿可靠的通风基础参数。至此,完成该矿三维模型构建。该矿局部三维模型效果如图2所示,主要通风基础参数见表1、表2。

4 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方案模拟分析

该矿原有5个回风井,随着采掘更替,原东部风井附近采掘工作面的需风量逐年减少,为提升矿井的经济效益,停运了该主要通风机。在该主要通风机停运前,此区域还剩一个备用工作面,如果通风系统调整,其回风只能经北部风井排出,而北部风井区域的北回风巷、南回风巷和南回风配巷3条采区回风巷中,只有南回风巷与该备用工作面所在采区的回风巷相连接,但是南回风巷冒顶严重,只有200m3/min的回风能力。因此,在通风系统调整时,对该备用工作面进行了临时密闭。现由于采掘衔接原因,决定启用该备用工作面,因而通风系统需要进行优化调控。具体优化调控方案:(1)对南回风巷冒顶段进行整巷;(2)对南北回风的第1条联络巷冒顶段进行整巷;(3)拆除上述备用工作面的临时密闭墙。

投入生产时,备用工作面预计需风量为110 0m3/min左右,为了判断以上优化调控方案是否可行,拟采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事先进行通风模拟分析。首先将南回风巷和南北回风的第1条联络巷冒顶段的摩擦阻力系数分别更改为其正常段的值,即0.013 Ns2/m4和0.013Ns2/m4,其次将备用工作面的固定风量标志去除,然后输入主要通风机工作角度的特性曲线数据,之后进行通风模拟,模拟结果见表3、表4。

m3/min

根据以上模拟结果可知,主要用风地点的风量均满足用风需求,因此,可以判定上述优化调控方案是可行的。为了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矿方按照上述优化调控方案进行了工程实施,工程实施之后进行了现场测定工作,测定结果见表5、表6。

m3/min

根据以上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实测结果与软件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在三维通风模型通风基础数据可靠的基础上,利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进行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方案模拟所获得的结果也是可靠的,可以为矿井生产现场的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提供准确的指导。

5 结语

采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构建了矿井通风系统的真实三维巷道模型,在通过阻力测定数据及通风网络解算获取可靠通风基础参数的基础上,对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方案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方案实施后现场的实际测量结果与模拟结果发现,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及主要通风机的工况点风量均与软件通风模拟的结果较为吻合,误差很小,验证了基于三维模型的通风系统优化调控方案的可靠性。

在当前矿井通风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采用三维技术构建完全真实的矿井通风系统三维模型,利用三维通风动态仿真模拟系统,根据巷道摩擦阻力系数直接计算巷道风阻,能有效避免二维系统通风网络模拟解算修改巷道风阻所造成的同样巷道摩擦阻力系数不一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元平.矿井通风[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2]司俊鸿.矿井通风系统风流参数动态监测及风量调节优化[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3]王海宁,彭斌,彭家兰,等.大型复杂矿井通风系统的共性问题分析与优化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3):24-27.

[4]吴国珉.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防尘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贾敏涛,吴冷峻,张辉.罗河铁矿通风系统优化与调控技术[J].现代矿业,2015(6):134-136.

【调控优化】推荐阅读:

操作调控07-20

电网调控07-20

温度调控05-11

联合调控05-25

物价调控06-03

金融调控06-06

配网调控06-08

功能调控06-14

调控分析06-18

调控模型06-20

上一篇:演绎体系下一篇:3+1+3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