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模式

2024-07-08

调控一体模式(共10篇)

调控一体模式 篇1

0 引言

目前,全国各地级市的配网规模和管理水平不一,主要以分散调度模式为主。纵观各地区配网运行情况,现行配网运行管理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集约程度差,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推进难度大,优质服务和供电可靠性提升困难等方面的不足,改革现有的配网运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厦门电业局(以下简称厦门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地区之一,配网调控一体运行模式的改革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1 分散调度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效力。多个供电分局各自设置一个配调班,为满足运行值班模式的需求,每个分局均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值班调度员、运方专责及继电保护专责等人员,但是各分局管辖范围、服务对象类型、承担的生产任务性质各不相同;同时,因电网接线等因素,往往出现阶段性的各配调忙闲不等、工作效率低等现象,且配调间无法相互支援,使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效力,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制度不统一。各个供电分局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最突出的就是运方、继保等这些与调度有密切关系的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这给调度业务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不便,出现如继保人员在设置保护时不会考虑运行方式调整所带来的问题,而运方人员在制定运行方式时也没有同调度员进行沟通等问题。此外,使用的管理平台不一,无法进行调度业务的统一、规范化开展。

3)业务流程不规范、统一。各个供电分局的调度业务流程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制定,有的流程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流转才能最终到达调度部门,这不仅延长了业务办理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责任推脱。而各个分局的流程不统一,也给用电客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服务品质的提升。

4)业务支持系统繁多。调度员需要同时打开多个技术支持系统(包括工作票审核系统、指令票开具系统、运行日志系统及网络接线图等)才能完成一项工作。而各个分局的自动化建设水平不一,每个分局有各自配套的自动化系统,硬件投入较大,信息交互及共享困难,且有些分局因“三遥”的成功率低,有自动化系统也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综上所述,配调分散管理模式的不规范、业务流程不统一、配调工作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既难以满足电网规模快速发展及公司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也不利于优质服务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实现配网调控一体是解决配网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

2 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1)配网调控中心的隶属。分散调度模式下,配调班属各供电分局,而各供电分局的供电指标又由营销部统一考核、下达。配调集中后,有人认为调度毕竟属于生产部门,应隶属调度所。而配电网作为与终端用户紧密相连的一环,它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公司所承诺的优质服务和所履行的社会责任,配调运行与供电可靠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有人认为应属于营销部,便于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要求,最终形成地、配一体的模式,应隶属生产部门。厦门局配网采取营配合一管理模式,配网调控中心成立后隶属营销部管辖。

2)配网调控中心与各个供电分局的业务衔接。调度集中后,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还是集中后调度业务与各个分局如何进行业务衔接。在厦门局配网调控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经过调研全国一些实行集中配调的兄弟单位的经验,选择采用兼职工作联系人的方式。

3)构建坚强网架。构建智能电网前提下的配网调控一体项目,就应以坚强的配电网架为先决条件。单辐射线路在此线路部分进行检修或故障停电时往往整条线路都会停电,供电可靠性很低;单联络线路在线路负载重,无法被全部转出或联络线转供能力不足,即对于无法满足“n-1”的线路,同样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停电。在每年的供电负荷都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更要求在配网建设的过程中做好长远规划、线路留有裕度。应充分考虑配电网自愈能力的实施,对线路进行合理的分段及多联络,不断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

4)自动化工程的建设。要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就要进行自动化工程的建设。

厦门岛内配网自动化水平较高,兼顾保证配调机构合并的平滑过渡,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发挥已有资产效益,厦门局采用整合现有系统,以思明分局的配网主站系统为基础进行调整,将除思明局外的其他分局的系统图形、模型及数据库等整合进思明系统,并对各分局自动化设备进行调整,完成配网自动化新主站系统的最终整合,实现配网监视控制功能。厦门局配网通信网络采用基于工业以太网和EPON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信监控系统主要由综合监视、动力环境监视、光缆监测3个主功能模块组成。

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采取以“三遥”为主,“一遥”、“二遥”为补充的多样化的配电自动化模式。通过建设,新增了1 589个监控点,包括:378座站房“三遥”自动化终端,809座站房“二遥”自动化终端,402个架空线路“一遥”监控终端。新装调试1 589个监控点、新建234 km光纤通信网,实现了岛内150座一级,重要开闭所“三遥”覆盖率100%、2 152座配电站房自动化覆盖率100%,架空线路自动化覆盖率100%。

3 一体化技术支撑系统

厦门局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选型要求,以Oracle ALSB作为企业服务总线进行配网调控一体的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见图1)。

通过ESB总线,实现了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跨电力安全防护Ⅰ、Ⅱ、Ⅲ、Ⅳ区的工作流程及信息共享,完成了配电生产管理系统(GPMS,Grid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与95598系统、GPMS与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GPMS与用户信息采集系统、主网信息通过配电自动化主站与GPMS系统等标准接口的开发并投入实际应用。

在GPMS平台上建设停电管理系统(OMS,Outage Management System),提高了故障停电、报修、抢修、恢复送电等过程与终端用户的互动性,实现信息综合利用并根据需要外延业务流程,扩展和丰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功能,全面支持配电调度、生产、运行及用电营销等业务的闭环管理,为厦门95598呼叫中心GIS应用系统提供停电相关信息数据支撑。而95598呼叫中心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改进了停电信息的告知管理环节。在该系统应用前,配网调度员还需通过电话的方式来告知95598系统人员停电范围及停电用户,而在系统应用后实现了系统自动发布并告知停电信息。

厦门局基于GPMS的技术支撑系统,不仅将调度日志、设备异动、检修申请、调度指令票、倒闸操作票、设备异动及命名、停电计划管理、新设备启动送电等与配网调控相关的业务集约至GPMS系统上进行统一管理,还将数据SCA-DA、检修、故障、报修、抢修及95598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的交互、共享,也减少了生产人员重复维护系统及数据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自动化实用化水平,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降低了线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1)目前厦门局各个分局配电站房、线路及抢修人员配置不一,有的分局站房与线路、抢修分开,而有的分局站房、线路操作、抢修均由同一班组人员完成,这使得配网调控中心在下达检修操作指令出现较长时间的等待,延长了停、送电时间,不利于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建议配网调控中心能与分局进行更好的沟通,取其他分局之长进行适当改革,或者在操作时增加操作组进行相互间的配合,以减少倒闸操作时间。

2)厦门局原同安、翔安供电分局分布着31座小水电,可就近接入系统对外供电。此外,厦门已竣工投产1座中型电动汽车充电站、76个交流充电桩。在分布式电源的建设方面,建议可通过积累经验,做好关键技术储备,特别是分析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充放电等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研究相应的安全控制策略和实现手段。

3)进一步扩展、完善配电自动化建设。岛内思明、湖里2个分局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作为自动化试点区域,建设初有成效,但还应进一步扩展岛外集美、海沧、同安、翔安4个分局的城区配电自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自动化主站的建设,逐步改造成智能型配调自动化主站。

4)厦门局配网调控中心设置远程工作站,负责低压抢修管理,在厦门95598供电服务中心与配网调控中心之间建立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可及时向95598提供及时的故障停电信息,为95598提供后台支撑,同时,远程工作站汇集了全市所有报修信息,也为调度人员快速判断故障原因提供了信息支撑。

摘要:针对配网调控一体模式改革这个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厦门电业局配网调控一体运行管理模式的建设、运行,指出了现有分散调度模式的一些弊端,分析了分散调度在向集中调度过渡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探讨了适应配网调控一体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此模式有利于高低压间的相互链接。

关键词:配网调控一体,智能电网,调度模式,技术支持

调控一体模式 篇2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73-02

2010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战略部署,把实施“调控一体化”建设做为构建大运行体系的具体措施,在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和生产组织模式重构,简化生产管理流程,理顺生产关系、完善运行组织构架、转变调度运行模式,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大环境下,“调控一体化”模式进入过渡期,由“调度控制中心”+“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构成,电网调度与变电站监控合二为一,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

在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中,集控站除了变电站监控,还要负责运行维护,电网调度中心负责电网调度工作。这种运行模式,所需要的人力较多,而且存在着工作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后,调控中心除承担原调度班全部职责外,同时还承担变电站设備运行工况的监控及特殊情况下开关的遥控操作等工作,省调与220千伏变电站的上、下行信息全部经调控中心上传下达。运维操作站则负责调度指令的执行、运行巡视等工作。二者各司其责又紧密配合。这种管理模式,取消了县级调度,将全部监测工作集中,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也统一了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这种集约化管理不仅缩短了业务流程,更加有利于人员的统筹调配,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更加适应公司减员增效的管理思路。“调控一体化”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能在一个层面最大程度地解决更广泛的问题,环节结合紧密,减少值班流程环节,减少事故汇报环节,缩短事故处理时间,更好地实现“统一调度”职能。

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从建设初期的试运行到现在的逐步完善及成熟,几年的时间里,本单位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所辖变电站均实现了“无人值守”运行模式,此模式也被更多的人肯定,其优点也逐步彰显。

1.提高工作效率

调度值长从过去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对电网安全分析和电网稳定运行的思考上,更有利于提高全网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例如:110kV某变电站10kV I段出线接地,9月5日19时53分,某供电局调度监控室监控后台机报警、该变电站10kV系统电压遥测值异常,调度监控值班员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当值调度员汇报。调度员当即对10kV I段母线上的六条线路进行拉路判断,并通知线路维护单位对接地线路进行巡查和故障排除。“调控一体化”的实施,从发现故障至隔离故障使运行设备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仅用时10分钟。以前电网出现接地故障时,变电站值班人员要先打电话汇报调度员,由调度员根据汇报情况分析后再发布指令。而现在是监控和调度同步反应,在事故处理时,调度值长可以将一部分汇报工作交予监控员进行,使人员得到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和提高处理效率。又如:现在330kV电网系统发生紧急故障,省调调度员下令地调调度员将某330kV变电站3311开关断开,地调调度员即转令至监控人员进行“遥控”操作,整个过程时间很短。比较以前的模式——省调调度员下令至此变电站运行人员执行“就地”操作——要快很多,真正做到了快速切除故障。

2.人员合理利用

首先,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模式的实施,使变电站运行人员从“监控”屏前脱离了出来,专门负责设备消缺和检修的停、送电操作,以及设备巡视检查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了减员增效。其次,传统模式下,“有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只对该变电站的设备熟悉,业务水平局限性很大。而现在,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实行分片布点,人员合理分配,扩大了运行维护范围,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的现场学习,使许多年轻的运维人员迅速成长,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员做到了各尽其才、合理利用。最后,变电站运行人员脱离了“值守”模式,不但可以就当日工作量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还给部分人员提供了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在劳逸结合的状况下,不仅使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工作量也可以合理分配,同时提高了业务和技能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和传统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模式快速、全面、主动的优势已逐渐显露,然而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设备问题遥控操作无法顺利进行、信息分类不统一不规范、监控信息量大容易遗漏重要信号、人员整体素质要求达不到等。

1.监控系统信息采集不完整明确

本单位经过逐步的“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现35kV及以上变电站重要保护信息已基本可以正确上传至监控机,实现“四遥”功能。但是,信息采集和上传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快速性直接影响着调度员的工作效率。如:设备原因,某新投运变电站总是误发保护信息,这样的装置总是喊着“狼来了”却使监控人员难以判断真假。又如:某变电站开关突然显示“分闸”,但无任何保护信号,现场检查开关在“合”位,并运行正常。再如:某变电站开关遥控执行完毕后,开关变位信息延迟上传,只能通过遥测值的变化间接判断。这种情况下调度员只能通过其他信号间接判断,安排变电站运行人员现场检查才能知道真实情况。所以,实现“调控一体化”的关键就是信息是否能如实的反映现场情况,上传信号如同现场设备的汇报语言,应该能清楚地告知故障,这是调度员判断的依据。

2.监控系统信息未分层分类

本单位监控员负责监控52座35kV及以上变电站,如果遇有保护传动工作或电压越线无法调整时,相关信号就会不断滚屏,造成语音播报滞后,使许多信号来不及查看,加大了监控员的工作量,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遗漏重要信号。虽然,本单位现在也实行了事故跳闸推画面功能,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所以,监控系统未对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处理,不但加大了监控员劳动强度,而且不便于查看各种保护动作信号及事故信号,导致延误设备异常和事故的处理。

3.人员素质未达到要求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监控、调度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监控员不仅能正确、清晰的汇报事故信息,还要具有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的能力。然而,监控员多数为老集控站运行人员,长期的工作模式使他们已习惯于“有事汇报调度”就可以了,工作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解决,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其依赖性严重,事故处理时监控员总是干着急说不上话、插不上手,无法做到事故预处理,许多监控员的技能水平和现场经验得不到合理利用,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明显。所以,监控员要学习就要从日常工作开始,要有思想认识上的根本转变,提高对自己工作学习的要求,多想多问多思考。

4.运作模式难以标准化

“调控一体化”模式启动后,因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长时间无法解决,使得各单位采取的运行模式也有所不同。某调控中心采取监控组与调度组分管职责,监控组负责变电站信号监控、“四遥”操作、信号传动及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并汇报调度处理。调度组负责所辖变电站下令操作、事故处理、异常缺陷处理等工作,负责区调所辖设备转令操作、配合区调处理异常及事故处理。这种运行方式使监控、调度责任划分明确,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但是监控、调度人员就不熟悉对方的工作,增加培训难度。某调控中心要求调度员又操作又监控还要调度电网,这样既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又使本来就如履薄冰的调度工作更加困难,使电网反而缺少了稳定性。某调控中心要求所有调控员轮流进行监控、调度工作,这样有利于培训工作的进行,使所有人员可以快速学习所有业务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广而不专,增加了专业管理难度。

5.设备层次不同难以统一要求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设备要求较高,适用于高电压等级电网,而不适合县局这一级。首先,因设备老化,硬件勉为其难,且网架不规范,35kV变电站难以与110kV及以上变电站同步要求。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些地域是不适用的。最后,由于远动系统及设备的原因,给遥控、遥調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使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如:某35变电站需要短时停电,将负荷倒至备用电源供电,在断开主供电源开关后,备供电源开关却遥控合不上,延长停电时间。又如:某35变电站10kV系统接地,选线后,开关遥控合不上,只能由运行人员到现场恢复,造成对用户的突然停电。

三、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电网运行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创新产物。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站监控合二为一、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人员得到了合理利用。当然,新兴产物的出现,总有许多问题接踵而至。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对当前技术水平尤其是远程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说明无论是我们的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还不能达到“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最终要求。问题是前进的动力,通过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人员的培训和学习,“调控一体化”模式将代表智能电网建设时代的管理水平。

地县调控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篇3

作为河南全省唯一一家地县调控一体化建设试点单位, 鹤壁供电公司紧密结合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 从地区调度数据网建设、调度EMS系统建设、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等方面入手, 调整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 建成了具有鹤壁特色的地县调控一体化体系。

1 变革:市县同步推进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改革创新, 对鹤壁供电公司来说, 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 一次成功的蝶变之旅。”鹤壁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潘龙介绍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该公司实现了地、县两级电网调度“组织结构、管辖范围、业务流程、管理标准、技术平台”的“五统一”, 大幅提升了电网应急处置能力。

鹤壁电网具有网架结构小巧、设备精良、管辖县数量少、交通便利等多个特点。鹤壁供电公司将所属2个县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建设和地调大运行建设紧密结合, 根据“标准化、一体化建设, 精益化、集约化管理”要求, 确保地县两级调度与设备运维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密切配合。

鹤壁地县调控一体化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模式调整、调度业务模式转型、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变电站集中监控管理、标准制度修编5个方面的内容。

针对淇县、浚县2家县供电公司的实际特点, 鹤壁供电公司指导县调编制工作标准8项、管理标准4项、技术标准2项, 建立健全了适应体制运转的标准制度体系, 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责调整。该公司完成县级调度数据接入及县级通信网改造等工程, 将淇县、浚县县域范围内所有厂站信息接入鹤壁地调监控系统, 县调配备地调调度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终端, 实现地县级电网调度监控技术支持系统一体化运行。

2013年9月, 地县调控一体化模式进入试运行阶段。鹤壁供电公司组织了地县反事故演习, 试验县域变电站监控权的预调整。2013年10月, 将县域范围内110千伏电网调度权、方式计划安排、继电保护整定职责全都上收至鹤壁地调, 鹤壁电网调度、监控、自动化专业整体技术水平及保障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2 协同:一体化高效运转

“所谓调控一体化, 即采取‘电网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的管理模式, 二者各司其责但又紧密配合。”鹤壁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副主任徐晓光告诉笔者。具体而言, 就是将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一体化设置, 该公司地县调控一体化是在原有调控一体化的基础上, 再将辖区进行县调全覆盖后打造的“升级版”。

该公司根据地县电网调度范围划分, 将两县辖区内全部110千伏变电站的调度职责进行调整, 县调负责区域内所有35千伏及以下电网调度, 地调负责110千伏及以上电网调度, 实现主网层面上的调度一体化。

目前, 鹤壁地区调度数据网, 已全面覆盖两县三区的8座22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 具备调度监控信息双通道采集条件, 满足调度监控信息高效、可靠采集, 实现了鹤壁地区变电站调度数据网络集中监控覆盖率100%。其中, 220千伏变电站平均监控信息接入量为420条, 与改造前相对比, 减少了810条。

鹤壁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 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它完美地诠释了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 是大运行体系建设理念的一个现实版缩影, 真正意义上使得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做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数据监控和调度。

为弥补县调在专业管理方面人员、技术力量的不足, 鹤壁地调从运行方式、调度计划、继电保护、二次管理等多方面协同配合、深入对接。该公司编制了《县级调度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全面强化在调度运行、系统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专业管理, 实现核心业务纵向拓展及专业流程优化配置, 切实做到地县调控管理一体化。

3 融合:打造坚强电网

地县调控一体化并不是简单的调度、监控业务合一, 它更加注重标准统一和信息融合, 这也是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生产组织专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最直观、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极大地提高了事故处理效率和电网调度应急反应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调度、监控业务, 该公司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事故处理环节, 调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 从发生电网故障到下达调度令, 鹤壁供电公司调度人员的处理时间平均缩短10分钟。“别小看这短短的10分钟, 它降低了电网故障的概率, 电网运行调控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进一步提升。”该公司调度班班长宋晓磊说。

目前, 鹤壁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或单人值守, 成立了浚、淇两县运维操作队, 运维人员由116人减少至68人, 减员率达到59%。淇县和浚县供电公司通过大运行体系建设和地县调控一体化的实施, 统一了标准和流程, 工作更加集中高效, 业务更加集成贯通, 人员工作效率提高了49%, 电网运行效率也稳步提升。

“鹤壁全市两县两区, 均实现了变电站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和监控远程查看, 通过‘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调度员驾驭电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宋晓磊介绍道。

调控一体模式 篇4

关键词:调控员;调控一体化;培训现状;方案拟定;效果评估

一、调控员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调控员培训现状分析

随着调控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推荐,调控员的培训也相应而生。目前调控员的培训主要是有两种:未脱产培训和脱产培训。

1、未脱产培训主要是在生产场所采取集中培训、自学、师带徒、现场实习等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及时迅速弥补工作上的技能薄弱点、知识盲点,节约时间,不会产生工学矛盾等问题。但是缺乏系统性知识的培训,缺乏对新岗位的全面到位的认识,对电网来说就是点到面思想上的一个转变,容易留下薄弱隐患。

2、脱产培训主要是将监控员和新员工集中起来,按时间节点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并按阶段进行考核。对于一个新的岗位,比較全面集中的培训至关重要。

(二)调控员培训需求分析

1、在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我局管理模式为“地区调控一体化型”就是将监视、控制业务高度集中并与调度业务相融合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运行业务主要工作如下:1)接受和执行上级调度指令;2)进行本地区电网变电站的运行监视及远方操作;3)调整所管辖电网的电压、潮流;4)调度管辖范围内设备运行操作;5)指挥调管范围内的异常及事故处理。

2、调控一体化调控员岗位技能:1)基本技能:规范使用调度术语,严格执行电力调度相关法律法规和正确执行调度管理规程,对所辖电网的运行工况能进行正确分析判断,熟练的使用相关调度系统的应用软件工具。2)电网监视技能:正确使用监控系统,对电网正常工况进行监视和判断,对电网异常及故障进行监视判断;3)电网调控一体化技能:及时准确进行电网电压频率调整,对电网潮流进行合理控制,进行电网经济运行调度;4)调控操作技能:正确进行输变电设备投运及停运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电网异常情况及电网故障。

3、在现有模式下地区调控一体化的调控员是由监控中心监控员和调度中心的调度员组成的,以上监控员和调度员都不能完全掌握上述各项技能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调控一体化调控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必须具备调控一体化运行业务必备的工作技能,才能满足调控一体化的运行工作要求,从而真正实现调控一体化,所以只有在知道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是什么的前提下,才能做好培训工作。

二、培训方案的拟定

(一)培训目标

1、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和培训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通过对调控员进行培训需求的现场调研,组织培训的人员才能准确掌握调控人员的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训方案。如果不能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只是为培训而培训,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会使受培人员产生情绪抵触,这样的培训毫无意义。

2、监控人员具备一定的变电运行工作经验,对地区内变电站的现场设备及信号释义比较了解,但是缺乏对电网的认识、电网事故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需要加强电力调度方面知识以及电网事故处理能力等的学习。

3、在新的调控一体化模式下,需要把个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在值班时做到运用自如。

(二)培训内容的设定

一名调控员的培训阶段可分为实习培训阶段、在岗培养阶段及管理提升阶段,根据不同培训阶段需要达到的培训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突出学习侧重点,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密切跟踪培训效果。现针对调控员实习培训阶段的学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电力调度法律、法规、规程及相关文件学习,电网调度运行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相关知识、变电站信号释义分析处理、设备缺陷处理、调度实作业务学习。

1、电力调度法律、法规、规程及相关文件学习部分,该部分主要学习电网调度管理、运行操作、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由于调控员的人员组成机构差异,监控员和新员工网架意识薄弱对电网运行方式、异常和事故分析上往往没有一个面的概念,只局限于将关注点放在运行设备上,而忽略了一次事故对整个电网系统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影响。通过对电网调度知识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对电网不熟悉的学员建立起电力系统网络的概念和思维,并结合电网实际情况做到学以致用。

2、电网调度运行操作部分,主要掌握电网运行操作规定及相关规定;学习填写调度操作指令票和指令记录;涉及电网调度的所有标准术语;电网倒闸操作、监控倒闸操作等技能并进行操作时信号监视、处理练习。填写调度操作指令票和指令记录是调控员必备的一个基本技能,作为调控员必须具备该技能,以此来提高自身事故处理的整体能力。

3、电力系统异常及事故处理部分,主要学习电网事故处理原则及流程;线路、主变、母线、发电机、断路器异常处理原则;系统频率异常、系统解列事故、系统振荡事故、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原则;根据电网实时运行方式、潮流情况开展反事故演习。电网事故处理也是调控员的基本技能之一,我们只有在建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不断的事故反演,才能有助于提高调控员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4、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相关知识部分,主要学习各变电站保护配置情况;保护原理、保护定值单定值含义,安全自动装置原理及配置情况,典型继电保护动作情况分析;熟练掌握保山电网继电保护定值配置情况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情况;熟悉保山电网低频减载方案、事故拉闸序位表及超计划用电等。该部分的讲解重点是原理讲解,结合保护说明书、保护定值单、故障录波分析报告等技术资料分析讲解保护动作过程。通过该部分的培训学习,有助于提高调控员进行事故处理、异常信号分析能力。

5、变电站信号释义分析处理部分,主要通过学习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信号的含义及分类原则,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信号的发信原理及传输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正常运行是否有影响。是否需要对调管设备进行停电和消缺处理等等。在日常信号监视工作中,由于通信问题导致的误报信息和漏报信息,经常会干扰到调控员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最终会导致事故的扩大。而大部分的通信问题都能通过异常信息进行简单判断,我们只有学习信号传输的自动化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对变电站信号的监视。

6、设备缺陷处理部分,主要学习缺陷处理流程,从接到缺陷到处理结束整个过程调度员应采取的手段及控制措施,覆盖面应包括各类发、变电设备,历年来保山电网内发生的缺陷。通过对这部分的学习,使调控员充分掌握整个设备缺陷的处理过程,设备缺陷发生时表象是什么,通过监控后台所发的信号,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信号和保护及设备状态有那些必然的联系等等。作为调控员都应该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现场报上什么,我们就接收什么,要懂得去筛选、追问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在需要对系统电网设备进行倒闸操作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设备缺陷也不会因为而放过,甚至将其扩大。

培训内容各模块知识主要针对的培训对象如图所示

(三)从图表上来看对于监控员来说,我们的培训计划的侧重点,应该按照副职调度员的培养方向,进行调度知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弥补监控员应会上的不足。对于在岗调度员来说应侧重于变电站现场设备的熟悉、變电站信号释义的培训及电网事故处理能力的加强。而实习期满的新员工,应全面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及调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从培训对象的不同考虑,有侧重点的进行学习计划的调整,真正的做到提升技能而培训,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培训而培训。

三、培训实施

(一)在培训实施阶段,我们要思考的是要通过怎样的一种方式、培训氛围或者说是培训的手段,而来达到一个好的培训效果。使大家对参与培训心理不那么抗拒,而是抱着应该学、把它学好,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心态,积极的参与到培训中去。

(二)在设定的培训内容中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是基本技能的练习。在理论知识方面,例如继电保护知识培训、电网调度基本知识等,我们可以采取自学、集中培训、师徒结对、知识分享、知识比武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在基本技能的练习方面,例如电网倒闸操作、电网异常和事故处理模块,我们不仅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讲解,还要借助一些技能平台,例如建立一个防真的培训系统,在仿真培训系统上,集调控员、变电站运维人员、电厂运行人员等角色扮演,根据各种现象、参数变化在逼真的仿真系统上对事故状态下的信号分析和处理判断。在没有技术支撑的基础下,我们也可以通过桌面演习的方式,通过分配不同角色,各自扮演好自己角色,以出题的形式反复的进行事故演练。有助于调控员熟练掌握电网的各类事故和处理原则。还可以通过技术比武,进行有奖励的比赛,以赛促学。

(三)在现有模式下,由于一部分的调控员仍在上监控班,所以脱产培训不符合实际工作开展,所以采取的是未脱产的培训,存在的难点是现有条件下调控员培训均为占用休息时间进行,且无法做到一次性集中,即使分两次培训也难以做到所有人全面覆盖。这就会导致知识传递的不及时,进度滞后,知识点的脱节等问题的暴露。

(四)现就培训实施过程中采取哪些培训方式,使培训即能按照培训计划的时间节点开展,做到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能做到有趣,大家积极参与,从而有显著培训效果。现就以下培训方式的开展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探讨。

(五)集中培训,就是将受培人员按照培训计划时间,集中起来以讲授法的形式,通过培训师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优点是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知识,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缺点是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学习效果易受培训师讲授的水平影响,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六)实际操作的培训 ,可以利用防真系统在该系统上设定与工作环境现状相符的培训环境,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接受犹如亲临现场的培训,通过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演练,从而来提升自身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来支撑此项工作的开展。

(七)综上所述是我们在开展培训中常用到的培训方式,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培训方式,将对培训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在培训效果中有所体现。

四、培训效果评估

(一)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培训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着培训开展成功与否。培训评估不仅仅是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还可通过对培训的理论知识、技能考核,技能比武等形式开展,理论知识、技能考核以及技能比武,都是对培训效果的间接反映。

(二)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个模块的学习进行时间节点的考核,然后对整个大的培训阶段的完成,开展这个阶段的技能比赛或者是知识竞赛,由培训组织者,来制定比赛的方案和比赛具体内容,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进行有奖励的比赛。做到以赛促学,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五、培训激励制度

(一)培训激励制度的目的是强化培训结果,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我们内部的培训师资队伍,完善班组的培训管理模式,使班组的培训工作能蒸蒸日上。

(二)建立班组内部的培训激励办法,通过制定相应考核原则、激励方法,对每个培训阶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进行物质或者其他的奖励。班组内部的培训激励办法,也可以和调控组绩效管理办法挂钩,对于在培训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绩效的加分,反之按规定进行扣分。

六、结束语

随着南方电网“调控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推进,调控员的能力提升迫在眉睫,建立合理并且有效的培训机制,使新入职的调控员和现有的调度员都必须掌握应知应会的系统知识和事故处理等的系统培训,并且按阶段进行考核,做到有奖有罚,促使大家积极的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成为一名合格的调控员。本文所述的调控员的不脱产的培训方案是根据我局的运维模式、培训人员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局调控员的培训就是按现在的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培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南方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南方电网安监,2014.

[2]云南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总体工作方案.云南电网系统,2014.

[3]云南电网保山供电局调控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保电系统,2014.

县级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应用 篇5

砀山供电公司(以下简称砀山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三集五大”决策部署,在市调的密切关注和指导下,按照省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方案的实施要求,全面完成本公司的“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优化了电网资源配置,提升了本地区电网运行调控能力和安全、经济运行水平[1]。

砀山供电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从2012年2月底开始启动,3月份完成《砀山供电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审核,同时上报了 “大运行”方案差异化说明及操作方案。7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公司专业组安全验收。2013年,持续深化 “大运行”体系建设,规范主配网业务,全面完成各项建设目标。

1整体建设情况

砀山县调负责县域范围内35 k V及以下电网调度、监控运行管理、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调控中心自动化主站系统采用国电南瑞ON3000自动化系统,截至目前,砀山电网35 k V变电站(公用)共16座,全部接入主站系统,均实现无人值守模式。目前共有人员13人,其中调控班9人, 综合管理岗位4人。

实现地县电网调控运行、继电保护、运行方式、 调度计划、设备监控、自动化专业、配网抢修一体化管理。在市调统一指挥与安排下实现了配电网调度管理全覆盖,统一编制地县电网运行方式、年月周停电计划,统一各级保护定值计算与定值单编制、下发和10 k V配网支线继电保护定值的复算、校核。

2主要做法

1)认真编制“大运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可操作、易操作、见实效。砀山供电公司在市调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 “大运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方案差异化说明及操作方案,结合实际深化细化实施方案,周密制定人员组织架构调整、技术支持系统、标准制度修编、值班场所改造、风险管控等配套方案,真正做到了方案细、措施实、具有操作性的工作要求。

2)标准制度建设。针对运行组织结构和调度功能调整的变化情况,统一制定调度运行内部、上下级调度间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完成了《国网安徽砀山县公司“大运行”体系全面建设方案》、《国网安徽砀山县公司配网抢修指挥体系建设操作方案》、 《国网安徽砀山县供电公司地县一体化建设操作方案》的编制及报批工作。细化编制、修订适应“大运行”的标准制度体系,统筹协调调度部门与设备运行维护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职责范围,全面完成县级调控中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核心业务流程的编制、修订工作。

3)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调控中心自动化主站系统采用国电南瑞ON3000自动化系统,配置2台数据服务器、2台前置服务器和1台Web浏览服务器;视频监控系统配置服务器1台,具备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CADA)、“四遥”和视频监控等变电设备集中监控功能。现全县16座35 k V变电站均已接入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并进行了调试试验,确保了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公司共完成16座变电站的4 892条遥信告警信号、3 124条遥测信号、735条遥脉信号、368条遥控信号的接入和遥控试验。

4)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完成了省地县一体化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及调度数据网相关建设任务。 共采集变 电站电表177只,安装电能 量采集终 端15台,安装调度数据网路由及交换机共45台,核心路由及交换机2套。

5)承接配网抢修指挥业务。完成配网抢修指挥相关业务承接工作,砀山供电公司于2014年4月初成立了配网抢修指挥班,并公开选聘班长1名,值班员4名,暂与95598班组合署办公,截止目前共处理抢修类工单1 943起,超时工单18起,超时率1.7%, 各项业务流程运转正常,提升了现场抢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了服务质量。

6)优化调整配网设备调度管理范围。完成配网设备调度管理范围调整的相应工作,按照省公司下发的配网设备调度管理范围调整工作措施及进度计划,梳理10 k V配网内各类、各个设备,重要、高危、 双电源用户情况,更新健全配网设备基础台账,编制配网设备清册,绘制电子版配网条图;依照《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配网设备调度管理范围调整指导意见》[3]明确了调度管辖范围和许可范围,编制了调度管辖和许可设备划分清册。

7)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针对业务、人员变化的实际情况,为强化调控整合期间的电网调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调控中心认真编制相关业务工作流程、开展业务培训工作[4,5],以确保“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业务安全平稳交接。推动关键技术岗位兼职兼岗培训,实施一岗双责、一岗多责,倾力打造“全能调控员”。

3特色亮点

1)调度监控岗位深度融合,建立更为高效的工作模式,整合调控专业优秀技术力量、优化值班人员结构、改变工作观念,以形成综合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确保调控运行协同运作高质高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2)建立调控专业深度融合后重大事项处理流程,各主要节点如下。1发生重大事件时,调控值班员自行判断事件等级,直接进行事故处理,隔离故障点,防止故障范围扩大。2县调值班员根据事件等级进行,及时向上级进行报告,特急事件10 min内、 紧急事件20 min内、一般事件1.5 h内上报市调。 3发生特急事件时,紧急事件中心主任要及时赶往调度台进行指挥、协调,同时县调值班员判断是否需要上级调度指导,县调调度员指挥操作队及相关部门专业班组进行处理。

3)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新运行模式精简了业务流程,减少了不同运行单位间的往复工作联系。新模式实施以来,砀山电网变电设备遥控操作时间平均减少50%,事故处理时间(从发现事故到开始处理事故)平均减少90% 以上。

4具体案例

2013年8月9日凌晨3时左右,砀山县遭受龙卷风及强降雨的突然袭击,瞬间风力达到13级。恶劣天气造成全县大面积停电、停水,其中良梨、李庄及关帝庙三镇为重灾区。

灾情发生后,调控中心第一时间应急响应,加强值班力量,积极进行电网抢修指挥处理,调控员直接进行故障研判及事故处理,直接远方遥控操作开关试送10 k V线路达200条 / 次,当天晚上10 k V主干线路便恢复了80%,大大节约了事故处理及现场恢复供电的时间。

5实践效果

实践证明,调度、监控专业深度融管理效果明显,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切实可行。目前,调控深度融合各项措施稳步推进并达到预期效果,各项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规章制度及主业务流程修编已经完成,ON3000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的调度运行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OMS) 系统、调控工作录音系统运行正常,功能不断完善, 更加人性化、专业化,负荷预测准确率、电压合格率、 自动化系统运行可靠率、异常信息发现率等各项电网数据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值内。通过邀请专业人员培训、导师带徒、同值人员内训及专业间互训、理论知识学习、技能知识学习、变电站现场调研、集训、角色互换式联合反事故演习、试岗培训、专业人员持证上岗考试等一系列的专业培训,有效提高调控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6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践 篇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网的规模也在飞速发展, 为了适应国家需要, 提高电网企业的管理水平, 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电能和更好的服务,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调控一体化便是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 是基于集中监控, 对变电运行管理的创新[1,2,3,4]。同时, 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管理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 因此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介绍调控一体化的运行实践及效果。

1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简介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即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一体化设置, 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与运维操作站结合共同进行电网管理, 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

在传统的电网管理中, 电网调度中心负责电网调度工作, 而集控站则将变电站监控、运行维护等责任集于一身, 这种管理模式, 不但所需的人力较多, 而且存在着工作不均衡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各个集控站阶段性的忙闲不匀, 忙时表现为人手不足, 闲时则人员闲置, 人力成本高且人力资源浪费严重[5,6]。

调控一体化管理, 其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为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 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 电网公司服务意识的增强以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追求。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后, 调度控制中心负责承担电网调度、变电站监控及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遥控操作等工作;运维操作站则负责调度指令的分解和执行、运行巡视等工作, 二者各司其责又紧密配合。这种管理模式, 取消了县级调度, 将原集控站负责的监控工作部分由调度控制中心完成, 将全部监测工作集中, 有效地整合了资源, 也方便统一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2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

当前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都在进行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试运行, 本文仅介绍所在单位的情况。

为了优化业务流程和资源有效利用, 结合公司电网运行管理现状, 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实施“调控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调控一体化实施后, 原集控站的运行班部分职能转化, 不再承担监控职能, 人员相对充裕,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运行管理运转模式, 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和管理流程, 满足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要求。变电工区根据目前运行人员的年龄和技术现状, 组织原县调、集控主要负责人进行充分讨论, 反映出部分运行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 不熟悉现场设备, 无法进行现场安全操作, 某些值班长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问题, 因此考虑对全部运行人员进行考试考评, 及时调整运行班组人员分工和工作流程, 确保了调控一体化和日常维护工作顺利进行。

县级调度撤消后, 35 k V变电站全部设备由调度中心统一调度, 专门监控组负责监控所辖变电站所有信号, 远方拉合试验由监控组人员完成, 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操作由基层运行班人员完成, 对于几座尚未完成综合自动化改造的变电站, 事故、异常信号由值守人员观察和汇报, 发现问题和隐患时, 运行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再将处理情况汇报调度中心。公司调控一体化实施后, 运行人员增加, 人员力量和技术水平均可满足运行维护需要, 从领导到各级人员要求严格, 运行管理措施得力, 执行力强。

3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 其优点也逐步彰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作效率提高

调控一体化模式下, 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更加清晰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缩短业务流程, 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 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和安全可靠性。由于调度中心能实时、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运行和告警信息, 在应对紧急情况时, 可以更为快速地作出决策。以某事故处理为例, 该站一台电流互感器出现故障, 调度中心借助变电站实时采集并传输的信号和视频监控系统, 快速分析判断, 并在第一时间通过遥控直接断开相应开关, 隔离了故障点, 防止了事故的蔓延, 并同时通知变电运行人员前往处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则需要变电站运行人员首先发现情况, 然后上报调度中心, 由调度人员作出判断后再向运行人员下达操作指令。调度中心无法获得实时信息, 与现场人员没有处决权的矛盾, 通过调控一体化模式得到了有效解决, 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2 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人力成本的提高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做到减员增效, 一直是电网企业的目标和追求。采用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实行人员集约化的统一管理, 可以根据所辖变电站任务的繁忙情况和工作量, 统筹调配运行人员, 任务量大的地点增加人手, 任务量小的地点减少人手, 避免了人员限制和人员不足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 不但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运行人员从监控工作中脱离出来, 专门负责运行巡视等工作, 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仍以具体工作为例, 变电站停送电需要运行人员到场操作, 并保持在现场配合工作,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多个变电站停电或者大型变电站停送电时, 由于需要多个操作人员配合完成, 往往出现人员过于繁忙或者人员不足的情况。通过统一管理, 仍利用原有人员, 在同样的工作情况下, 人员一直保持充足, 而且劳逸结合, 休息人员还加强了综合技能培训, 提高自身综合业务素质,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图1和图2的对比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图1所示, 传统管理模式下, 虽然部分站点 (站点1) 人员和工作量相对应, 但有部分站点 (站点2) 却存在工作量较少, 大量人员闲置的状况, 而又有部分站点 (站点3) 工作量远大于人员能够承受的工作量, 人员极度疲惫或者根本无法完成工作。由于工作的不均衡性, 在不同的时间内, 可能又出现站点2忙碌而站点3人员过于清闲的情况, 因此也无法通过人员调整来解决。

如图2所示, 在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 总人数与总的工作量不变, 但由于统一的人员管理, 不但可以适当的安排人员, 还给部分人员提供了培训和学习的时间 (如图中培训人员部分) , 可以在劳逸结合的状况下, 使整体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工作量合理分配, 同时提高了业务和技能水平。

4 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 是适应当前形势的电网运行的创新。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一体化设置、一体化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当然, 调控一体化的实施, 也与当前技术水平尤其是远程监测和控制水平的提高有极大关系, 其代表了智能电网建设情况下的管理水平。

摘要:介绍了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概念、创新及其实践, 分析探讨了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和取得的效果, 对于调控一体化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调控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红蕾, 戚伟, 陈昌伟.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陕西电力, 2010, 38 (5) :90~93

[2]马冬雪.视频监控在安阳供电公司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 (21) :128~130, 133

[3]韦平.全方位管理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 (下) , 2010 (11) :254~255

[4]孙宏斌, 张伯明, 吴文传, 郭庆来, 张沛.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9, 24 (2) :1~7

[5]高红亮, 郭金莲, 范晓丹.基于Petri网的变电站电压协调控制[J].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9, 25 (3) :14~17

调控一体模式 篇7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电网在市场经济改革和电力建设改革的大潮中, 电网的智能化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国家对电力企业配网投入的增加, 配网调控一体化也应运而生。

一、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所谓电力系统调控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将电力监控与调节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充分利用高效的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 将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运用到对电力网络的控制中, 以此来实现电力企业对电力系统的无人值守、避免故障和维修、进行中心实时动态化监控的管理模式。

实现调控的一体化主要是指控制与维修两部分内容:控制主要是指电力企业指派专人对网络进行监督、管理、远程遥控, 并对电网的各项工作参数进行调度;维修主要是指电力企业要求有专人负责维护、管理、巡视、检查等工作, 并对突发的故障采取应急处理的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 配网一体化的发展逐渐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开始, 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自动化技术, 形成了图形管理与电网指控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模式。

但是, 目前我国配电网络调控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管理机制不匹配、网络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的结合程度不完善、维修维护工作严重滞后、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发展。

二、实现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具体策略

(一) 重视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国电力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管理理念, 在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的支持下加强对配网调控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岗位培训的方式, 要求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人员必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再例如:电力企业可以为配网调控人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确引导电力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 提高对配网调控的应用技巧, 以便他们能够在配网调控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二) 全面提升调度系统的性能

主网重要是以输电线路、变电设备作为基础的网络体系, 它最大的要求就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配网是面对广大电力客户的、能够尽量满足电力客户用电需求的网络。因此, 必须尽可能提升配电网调控系统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其不同于其他调度运行系统的优势。

因此, 配网在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 例如: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平台, 将线路、电缆、变电站、电力用户等不同电网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全面、实时、科学地掌握电力信息, 为提高配网调度的正对性、准确性奠定基础。

(三) 制定配网管理的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模式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实施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化、科学化的工程, 因此, 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将配网调控的管理模式进行高度统一, 并制定出统一的参考标准, 为实现电网系统的互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创造条件。

电力企业在构建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过程中, 必须实现人与机器的高度融合。随着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中关于大力发展绿色电力的相关要求的出台, 各电力企业在绿色电力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努力。

那么, 根据绿色电力中的相关细则规定, 在配网调控的过程中, 重点工作就是必须要切实保障电网运行的可靠、稳定、安全。例如:在电力系统中, 主网中包括很多的变电设施、输电电缆等电气设备, 如果在运行中这些设备出现问题, 那么必将给广大用电客户造成巨大损失, 更为国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可见, 保证主网运行中的相关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事前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四) 实现智能配网的自动化建设

智能配网实现的基础环节就是保证配网的自动化发展。因此, 实现配网的自动化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 要想实现智能配网的整体发展就必须加强对配网条控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和思路。即:在配网网架构建的基础上将设备的自动化、终端系统的智能化与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等进行有机结合, 为实现配网的智能化创造条件。另外, 还必须实现对配网的数字化发展与描述, 保证配电网自动化的运行功能。

总之, 电力发展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各种资源不断枯竭的今天, 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就是真正掌握了发展与生存的先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为原来在电力企业中疏于管理、松散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但是, 面对监控与调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在智能网模式下加强对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步伐, 充分实现调度与监控的相互融合, 在尽量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失误的同时, 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发展优势, 为解决我国城市用电的需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贵和, 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15) :127-131.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篇8

据有关数据资料统计显示, 最近几年居民用电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促使现有电网不断改造升级, 新建电网数量不断增加, 这在满足广大用户电能需求的同时, 也给电网企业调控和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大大增加了难度。在此背景下,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与以往由集控站、后台操作组成的需要大量人员参与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不同, 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节能高效、高集成、高系统化优点, 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电网运行管理需求。

1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特点

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大量实践应用情况来看, 其给电网系统运行与设备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与所具有的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电网系统的运行调度效率和实现整个电网的高效化、集中化管理[1]。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将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独立分开完成, 改变了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需要大量人员参与的情况, 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 尤其是技术类人员。

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运用下, 电网系统的设备运行管理与系统的调度运行得到有效结合, 这不仅大大减少了设备运行调度环节, 简化了业务操作流程, 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而且使设备运行管理更加集中便捷。此外, 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对电网设备的远程监控, 将设备故障及时排除, 从而能够很好的保障电网系统设备运行管理工作可以稳定高效的进行。例如, 如图1~2是某地区电网企业使用的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系统。

2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设计

2.1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对电网系统保护数据和远程数据进行采集, 采集保护数据的目的是实现对电力系统内各个变电站保护动作的控制与管理, 采集远程数据的目的是实现对各个变电站数据信息的远程遥控遥测[2]。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对整个电网内各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处理, 并将采集来的数据信息传输给相应的数据处理单元, 从而为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

2.2 运行调度模块

运行调度模块相当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层, 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系统的高效调度和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当运行调度模块检测出电网设备发生故障或存在异常时, 就会立刻发出相应的警报, 提醒工作人员系统存在故障, 同时运行调度模块会自启动故障分析与判别功能, 对设备故障类型与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第一时间确定适合的故障处理方案, 将故障及时排除, 保障系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2.3 管理平台模块

当数据采集模块完成对整个电网系统运行参数信息的全面采集后, 就需要将这些信息传送至数据处理平台中进行分类处理[3]。管理平台中嵌入有管理数据库, 其中存储着之前已处理过的历史数据和当前正在实时更新的新数据。利用该管理数据库来对由数据采集模块传送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 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及高效综合利用。此外, 管理平台还能够对系统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

2.4 状态显示模块

状态显示层主要负责将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直观清晰准确的显示在相应设备的界面上, 以便系统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对整个电网进行实时管理与控制, 了解整个电网的运行状态。

2.5 软硬件结构

根据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功能特性的分析, 除了需要相应的编程技术、自动化技术、在线监控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外, 其在软硬件结构设计上还需要服务器、操作系统、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 用于对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管理, 对功能实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对于软件来说, 其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存储功能, 而且还应具备对电网设备的远程操控功能, 并能够应用于多种硬件平台之上, 即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4]。对于操作系统的选择需根据实际需要和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所用开发工具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使用最多的主要有Windows系列、Linux等系统。

3 某地区电网企业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建设

某地区电网企业在引入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之前使用的运行管理模式主要由变电站监控中心与维检中心模式、调度监控中心与维检中心模式和有人值守模式三大部分组成。如其中的调度、变电监控中心与维检中心模式。这种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是在变电部门处设立一座唯一的监控中心, 并根据实际需要和适当范围内设立多个巡检与维护中心, 以分别负责对所有无人值守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远程控制和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设备的巡检、维护与现场操作。在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下, 变电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对电网内所有运行设备的实时监控, 它不受作业范围限制, 可实现远程监控, 具有节约人力资源的优点。维检中心主要负责电力设备的巡检与维护, 调度中心不与电网设备直接接触, 只负责电网的运行指挥[5]。具体运行管理流程为, 首先由调度中心对维检中心下达指令, 并只负责下令与复令两个操作, 然后由维检中心向变电监控中心传递数据信息, 需注意两者之间信息的传递属于内部联系。这种模式虽分工明确, 但调度环节较多, 运行效率低下。

后该电网企业根据现有模式特点分析, 将电网调度、控制、设备监控等均放在自动化平台上, 开发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 即将调度与监控相结合, 对变电设备与调度运行进行有效整合, 并按照同一序列进行值班运转, 从而大大提高电网调控效率。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建成后, 该电网系统主要工作包括调度指挥、设备监控、系统监测和远程操作。调度控制中心负责运行系统的系统性操作, 并对其中相应设备实施远程控制, 维检中心负责对系统运行无影响的非系统性操作, 即负责对现场设备的操作与控制。以这种调度控制方式运行, 设备故障隔离、设备运行方式调整和设备检修方案均优先采用远程控制模式,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现场操作人员辅助设备的巡检与维修, 从而实现了电网设备的一体化控制。此外, 该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对系统信息的监测交由省级电网调度中心负责, 而其他地区调度控制中心则负责管理范围内系统信息的监测和设备紧急信息监测, 维检中心负责设备的定期巡检与维修, 负责设备的非紧急信息监测, 从而实现了电网系统各类信息的集中式监测。

自该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建成投入运行以来, 该电网系统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设备调度更为方便会计, 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管理逐渐趋于标准化、自动化与一体化。

4 总结

较之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虽然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功能更加完备强大, 在电网整体技术水平、系统运行管理效率、人力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也占有明显的优势, 但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今社会, 其还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为电网调控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推动电网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楼华辉.浙江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2]殷自力, 陈杰.福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与电工, 2011, 04:4~8.

[3]王军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09:119+122.

[4]姚远.探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1:57.

调控一体模式 篇9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管理

一、管理理念及策略

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实际,以提升电网运行绩效为目标,不断优化整合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资源,推进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与地、县两级电网调度业务的高度融合,实现地县“调控一体化”管理;推进电网调度运行与系统运行、设备运行、调度计划、安全内控等业务的融合。实施“标准化、一体化建设,精益化、集约化管理”,优化调整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构建集中统一、权责明晰、工作协同、规范高效的电网“大运行”体系,提高电网运行调控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

二、主要管理做法

(一)调度业务模式转型

统一划分区域电网的调度范围和业务,将各电压等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分别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地调负责地区电网调控运行,系统运行、调度计划、继电保护、自动化等各专业管理职责;承担地域内110千伏电网和终端220千伏系统,直调所辖电厂调度运行;负责地域内公司资产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运行集中监控,实现地调层面“调控合一”。将市区范围内35千伏变电站监控业务并入配调,实现10千伏配网“调控合一”;将县域范围内35千伏变电站及配网自动化相关设备的集中监控业务并入县调,实现县调层面“调控合一”。

通过自动化、通信专业实时技术支持,加强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掌握县域电网薄弱环节,强化安全内控闭环管理。地调能准确的把握供电区主网接线及运行,县调能更切合县域实际进行配网的调度工作,降低了县调在进行110千伏电网调度操作过程中对上级电网掌握不清带来的安全风险,实现调度运行从“单一功能、单专业运行”向“全方位综合分析控制”的转变。

(二)“组织管理一体化”管理

为弥补县调在专业管理方面人员、技术力量的不足,地调全面强化在调度运行、系统运行方式、调度计划、调度二次专业、系统保护定值等方面的专业管理,各专业协同配合、深入对接,实现核心业务纵向拓展,专业流程优化配置,实现了“地县组织管理一体化”。

地调将县公司的年度运行方式、度夏、度冬方案纳入地调管理,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对县公司方式进行审核把关,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供电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停电检修计划集中到地调层面统一管理,严肃计划审核,加强停电计划的滚动编制,建立月度停电计划的后评估制度,实现检修计划执行考核的闭环管理,进一步提高调度计划管理水平;规范二次专业管理与运维的组织架构,明确分工界面,逐步进行地县二次系统和人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及共享,完善技术装备;将供电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继电保护整定集中到地调层面,统一计算分析,统一安排布置,进一步提高地区电网保护整定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涉及到调度、监控、运行、变检、通信、远动等多个专业,并延伸至县调。县调配备调度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终端,满足地调对电网调度运行、设备集中监控等业务需求和“地县调控一体化”运行需要。

地县一体化调度系统把地调与县调自动化系统广域远程互联,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大二次系统整合与集成,数据、技术和设备资源共享。实现了地域变电站调度数据网络全覆盖,具备调度监控信息双通道(专线+网络)采集条件,满足地县两级调度监控主站系统对变电站的集中监控、可靠采集需要,实现了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远程画面浏览。将调度对电网的监视职责进一步向设备监控延伸,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三、结束语

鹤壁供电公司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主线,紧紧围绕“地县一体化”、“调配一体化”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地县调控一体化建设原则,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地、县两级电网调度“组织结构、管辖范围、业务流程、管理标准、技术平台”的五统一。将所属县公司调控一体化建设和地调大运行建设紧密结合,以提升县级调度安全管控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为保障,开展大运行体系建设,调度、监控、自动化专业整体技术水平及保障能力其显著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盖泓.浅析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用电检查管理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2013,4.

[2]彭正东.变电运行事故的根原因分析[J].电源技术应用,2013,9.

[3]赵昕.浅析变电运行中设备状态的检修与故障排除[J].中国新通信,2013,8.

[4]袁晓燕.变电运行安全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13,6.

调控一体模式 篇10

一、实施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目前, 在我国电网管理模式中国家还存在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传统模式、集控站模式、监控中心+运维操作模式和调控一体化模式。这四种模式都先后出现在我国的电网管理运行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管理运行模式的不断革新, 各种电网运行管理模式都逐渐出现了原有的一些弊端, 都因其无法完全满足电网模式的进步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逐渐的被淘汰, 而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因为有着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而被采用。

经过实践证明, 在电网运行中实行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能够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 有效的减少电网中一些岗位的人员调动, 也减轻了配网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有助于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对比有着传统管理模式所没有的提高整个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开始大力实施和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时代的发展, 只有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是未来电网管理模式的首选。

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及其优势

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将以往传统的电网管理中的生产运行部门中的变电站监控的职责并入到调度部门中去, 在原有的电网调度业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电网的监控职能, 依靠着电网信息与智能完善的技术全面掌握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 进一步的提高电网安全运行的可控度。这种新型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有着传统管理模式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1. 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

调控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有利于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之间的融合, 减少在整个电网管理运行中的一些中间环节, 节省了不少工作时间, 同时也能及时准确的把握住电网运行的情况, 方便工作人员更加快速的了解和决断处理事务。在节省时间的基础之上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 提高了电网工作运行的效率。

2. 提升调度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有利于方便调度的工作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到电网运行的信息, 调度人员能够通过这些准确的信息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有效快速的解决, 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有调度的便利有利于工作人员在检测和工作中把握住重点, 更加有力的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工作的实施, 加强调度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

3. 促进电网运行技术装备保障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化的电网管理模式中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为了适应电网设备及技术等方面水平的提高, 而相反的新模式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的促进电网技术和设备水平的发展提高, 这种相互促进提高的方式能够使电网在运行管理中不断的促进和提升, 使得技术装备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1. 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

电网中实施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对于电网的安全保障会有一定的威胁, 通过有效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将会对工作流程中的不规范和一些风险起到有效的规避作用, 同时分步实施有助于电网工作中一些时间跨度较大的地方, 有利于提高实施的效率。

2. 着眼于全局, 注意电网运行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电网调控一体化是项系统繁琐的工作项目,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向全局看, 从整个国家的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上着眼, 从整体上提高电网运行企业的管理水平、竞争力和业务流程优化的提高。

四、总结

国家的电网企业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要在实施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多年的变革终于寻找出一个适应现在电网企业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即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实施管理下电网的发展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 从这种情况得出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在其功能发挥下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 电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规能源, 国家的智能电网也在随之快速的发展, 加上以往原有的电网的升级与改造, 自动化的电网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在我国电网模式基本上覆盖了城市以及周边一些地区, 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也实施了电网路的覆盖。电网的运行模式已经有了进步与发展, 电网的运行管理不能总是一成不变, 要不断随着时代的潮流进行实施改造, 对电网的运行模式进行一体化的调控就是我国的电网公司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改革, 在调控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电网运行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对网络的安全是否有保障以及实施这种模式的电网管理是否给电网的运行带来应有的社会与企业效益都是企业在实施这项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是针对此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关于运行管理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调控一体模式,电网运行,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论文下一篇:采购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