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探究

2024-05-12

“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探究(精选3篇)

“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探究 篇1

“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探究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广大教师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内外兼修”:其一是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其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情境上,激发学生研究新问题的热情;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这些都充分证明: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那么,如何加速教师“蜕变”,跨越传统障碍,尽快成长?千淘万漉始到金。校本教研的实践之路告诉我们:必备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内容,三者之间必须息息相连,各行其是只会事倍功半。改革不是重复过去,也不仅仅是为改变现在,而是在创造未来。

一、“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形成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研训一体、合作研究”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研训一体”主要指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相组合,融为一体,它是我国教师培训机构从实践中创造概括出来的一种实施全员培训的组织模式,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此外,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某些学校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能得到足够重视,更不能做到长期坚持;二是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存在“两张皮”现象,以至于教学支离破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有效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三,教研组工作缺乏吸引力,缺乏创新,教研模式陈旧,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发展需要; 第四,教研仅仅是一种学科教研的方式,没有在学科教学的特点上形成教研优势,缺乏发展意识和品牌意识。

如何借鉴“研训一体、合作研究”的模式,建立不断创新、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高效发挥校本教研的功能与作用呢? 我们大胆改革,构建小学语文“研、培、训一体”的教研模式。此种模式就是以教研活动主题为主线,将教师基本功训练、校本培训、主题教研三者相融合,化零为整,使得教研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某一主题为主线,以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训促研,以培促研。训、培、研的内容融会贯通,既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又落实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将训、培、研活动常态化,将60分钟的教研活动成效最大化。它既是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又是对教研内容的充实,更是层层推进、实现教研效度的有效途径,实现了语文教师全面提升的“一站式”服务。

二、“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操作方法

教研活动一般安排60分钟,具体操作顺序依教研主题的需求而定,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例,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具体如图:

第一板块 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

训→ 培→ 研

(基本功(校本培训)(教学研究

训练)活动)

10分钟 10分钟 40分钟

三、“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案例解析

教研主题:《飞向蓝天的恐龙》第3、4段教学设计

教研时长:60分钟

教研形式:小组合作

教研过程:

(主持人开场)

第一环节――训(10分钟)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技术”也正是本组课文的主题。于是本次教研中,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500字以内。(受时间限制,教师练笔须在教研活动前完成。)

活动开始,每组抓阄决定代表本组展示的老师,抓到的老师上台读自己的文章。每位教师朗读后,其他各组依据评价标准举笑脸牌进行评价,获得笑脸个数最多的一组积10分。

第二环节――培(10分钟微型培训)

联系文本体裁,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制定出的培训内容是:《小学语文中段说明文教学模式》解读,中年级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总模式:

A抓说明要点→B品语言特点→C拓说明练点

第三环节――研(教研主体部分)(40分钟)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3、4段中,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难点是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如何设计才能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尤其是第4段,如何长段短教呢?于是,以培训者讲解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作参考,开始进行研究。

研讨步骤一:看视频――《飞向蓝天的恐龙》第3、4段教学录像(本校老师录像课节选)。

研讨步骤二:组内评课,并针对录像课不足和自己的思考进行本段教学的再设计。

研讨步骤三:各组选代表交流,交流时先评课,再进行“再设计”说课,各组举牌评价,获得笑脸牌最多的获胜。

教研活动全程设记录员,在黑板上随时记录教研中有价值的信息。本次教研活动主要记录了两方面内容:1.记录了中段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及操作建议;2.记录了每组的优秀设计理念、设计策略。最后,记录员根据板书进行总结,提炼出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

总之,“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是立足教学的“草根教研”。它根据教师现实需求,最终实现师生“双赢”,无疑对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熟悉和掌握新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同伴互助的合作精神,形成“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育反思,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探究 篇2

流程一: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反思。首先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发现相关问题, 这一问题促使教师进行反思, 在此基础上, 教师个人针对该问题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搜集资料和反思解决原有问题, 并在新的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 同时引起教师新的反思, 不断反复, 持续改进。

流程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解决问题。在上一流程进行过程中, 当教师发现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和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时, 则通过教师共同体共同研讨, 解决问题。由此, 教师再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新的问题, 同时引起教师新的反思。如果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进入流程三。

流程三: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不能解决→教育专家研讨→提出共识性方案→教师实施验证→修订方案→解决问题。这是通过一、二流程都不能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时, 把问题转入教育专家研讨这一程序, 教育专家通过共同探讨提出共识性的方案, 然后把这一方案交给教师进行实施验证, 直至问题解决。

在“教、研、训”一体化模式主导下, 各个学校由于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不同, 问题探讨和解决的方式也不同, 在实践过程就形成了以下模式:

一、“日反思、周交流、月研究、学期总结”模式

“日反思”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 对自己出现的问题或经验进行理性化认识、归类, 并把它记录下来。“周交流”是教师围绕自己“日反思”的内容, 参与本学科教研组研讨活动, 教研组对“日反思”进一步认识、讨论, 形成教研组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共同体的作用再去实践、认识, 其成果代表教研组参加学校开展的“月研究”活动。“月研究”是学校教研组之间的一个交流活动, 使学科教学经验得以有效整合并推广应用。“期未总结”是学校为本学期校本教研搭建的一个交流、总结的平台, 通过这一活动, 总结表彰学校学期教研活动成果, 发现学校共同体研究的问题和教师需要培训的方向。这一历程集中体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问题为本”的校本教研核心理念, 以本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研究解决本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突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针对性。这一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也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这种模式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 把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内化为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二、“五个一和五张卡片”模式

“五个一”和“五张卡片”的校本教研模式是按照“发现问题→开展活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思路一路走来形成的。“五个一”指教师每节课做一次教学反思, 每月写一篇教学个案, 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 每月提供一个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反思的问题, 每学期有一本学习笔记。“五张卡片”指教学问题卡、评课卡、课题登记卡、参与教研活动登记卡、教学金点子卡。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围绕学校确定的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 填写教学问题卡和教学金点子卡, 由教研组和教务处组织记录课题登记卡、评课卡和教研活动卡, 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开展研究, 及时总结和汇报交流, 将教学金点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实践, 推广教学方法, 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这一模式促进学校建立了每周例会交流制度,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同伴交流。

三、“同伴互助式”模式

同伴互助式模式是“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流程二的实践模式之一, 既是一种群体反思的过程, 更是一种交流性学习的过程。这是在开展备课、评课和说课活动中提升的一种模式, 主要形式有:

1.“集智式”备课。

即全员参与, 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说课分析、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先由教师分块备课, 然后备课教师进行说课分析, 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们再根据各自的风格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改写。重点课文由一位教师率先进行尝试, 大家听取其教学反思后再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教学准备, 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共享式”备课。

组内同伴分工负责,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如教学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制作等, 每位成员要尽量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自己所知道的网站, 把找到的课件、图片、地图、视频、习题等加以整合, 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 提交给各位同行共享。

3.“沙龙式”评课。

全校教师评课时既分学科, 又不分学科, 进行综合式的评课。评课要强化参与意识、研究意识和互动意识, 没有指令, 突出多元、反思和生成。教师人人有发言的机会, 个个有交流的时间, 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所了解, 教师与教师之间有所互动。

4.“1+1式”评课。

即活动结束后的互动阶段, 要求每人就这堂课或这次活动谈一点成功之处与一点需改进之处。要求:事先布置强调;规定发言时间;发言者要体现自身水平。这种互助方式, 有利于克服互动双方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比赛式”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等教学预案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考核人员展示出来, 达到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比赛式”说课, 是集体备课后, 由参赛者展示出来的。说课时, 内容要正确, 重点要突出, 过渡要自然, 时间要合理, 表达要清楚, 媒体要和谐, 仪表要得体, 理论要有依据, 个性要张扬, 准备要充分。

四、“三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模式

这一模式是学校融合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合作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协作行动, 实践教师人人是主体、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实践过程中, “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教师“习得性”学习, 包括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教育学术讲座和报告、进修班、观察学习专家演示等。第二种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包括课后小结、随笔、小论文、教师职业成长的叙事记载及其分析、课程故事、教育教学案例探讨、教师行动研究课题等。第三种方式是分享交流性学习, 包括参加各种讨论会、学术研讨会、参观考察先进学校的教育、备课组备课活动以及教研组教科研沙龙活动等。

五、“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模式

这一教研组的建构, 首先要制定“教研活动行动计划”和“教师学习行动计划”, 明确规定各教研组进行小组学习与研讨的时间、内容和次数, 保证相互学习活动的开展。其次, 以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抓手, 如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模拟练习、问题研讨、合作探究等, 其研究过程见图2。

“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是实践“群体科研”的组织形式。群体科研是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 在教育教学现场情景中进行的草根型科研活动。群体科研的“群”表现为研究主体的群众性和课题的多样性,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搞教研, 把教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合作发展型”教研组织不仅涉及问题的解决, 还涉及问题的提出和界定, 它拥有最重要的诱因就是治学精神——教研内涵。教师一旦对教研内涵产生虔诚的向往, 也就成长为发展型教师。其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为开展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1) 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 围绕主题学习理论, 形成理念。然后切入一个课例, 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 设计改进的授课计划。 (2) 按改进的计划上课, 通过观察课堂、共同诊断, 引发对疑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 (3) 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 寻找改进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 接着再讨论, 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

2. 建立说课制度。

首先把说课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围绕说课内容,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 做到在学习的基础上说课, 在说课中深入学习。其次是说课与授课相结合, 说课与评“说”相结合, 说后要评, 提出改进建议, 评后应通过授课实践检验, 课后再议, 进行总结提高。最后是说课与撰写论文相结合。把说课与教学研究、撰写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说课情况, 指导教师写说后感、教后感、教学一得、教学经验、教学论文等文章,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培养科研型的教师。

3. 开展教研组科研成果展示活动。

“研、培、训一体”教研模式探究 篇3

一、课题统领,覆盖村小,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我校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教学模式环节有效性》这两项主导课题,通过蹲点教研、跟踪调研等形式,深入村小,深入教学一线,积极查找问题,针对目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方式单一、教师教法不够灵活、引导能力不强的共性问题,确定了我镇“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教师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的实验研究”两项课题。学校的业务领导和各个学科骨干教师都围绕总课题和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各学科模式,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子课题,比如,语文学科确定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默读的研究》、数学学科确定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科学学科确定的《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的研究》等。各村小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分别确定了“小班化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等校本小课题,做到了课题研究全覆盖。目前全镇上下人人有课题,人人研究问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板块推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

我们对校本问题进一步梳理,把它定为一般性问题、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三个板块,列出研培问题清单,采取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名师专家典型引领三种方式,进一步整合研培力量集中攻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以教学视导来解决一般性问题

每学期开学第二周,中心校业务领导对各村小进行教学视导,每个村小半天时间,随机听课、说课、评课后,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教师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上,并由业务领导作总结培训。比如,在松柏小学的视导中,针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视导组总结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展活动激发兴趣、课件使用激发兴趣这样三条务实管用的经验,就这样,我们边研究、边总结,把一些村小教师的困惑都处理在萌芽状态,我想,一所学校“只有用研究接地气,用学习笼人心”才是硬道理。

2.通过片区活动来解决共性问题

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之间不能够理解消化的,我们将问题提升为主题,通过片区教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把全镇村小按地域划分成3个片区,每次片区活动前,我们把本次活动主题、讲课人、讲课内容、活动要求发到教师备课群中,让片区学校校长和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自己的任务。课后所有与会人员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业务校长结合活动主题做专题培训。通过这样的形式,既有效解答了教师的困惑,又解决了村小教师出外听课少、学习机会少的问题,使村小教师真正有所触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名师专家引领来突破难点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各校讲三课中发现的优秀村小教师,在全镇教师集体备课时以示范课的形式做典型引领,深入解决难点问题。其次对于一些我们中心校拿捏不准的问题,我们通过邀请进修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帮助指导解决。

依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科研、教研和培训三者不再是孤立的三条线,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做到研中有培,以培促研,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建立制度,加强管理,落实研培的长效机制

为使研培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增强研培效果,我们不断总结研培一体化好的做法,研究制定了31种管理制度,形成了《华家小学研培管理制度集》,用制度去规范,用管理去提高,使我们的研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重点抓好了三种制度的落实。

1.落实常规管理制度

在常规管理上,我们倡导“十字方针”,要求教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要求所有教师贯彻实施。

2.落实校本培训制度

在本学期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分别针对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做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课堂22条》《课堂提问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专题培训8次,有针对性地解答教师的疑难困惑。

3.抓好教科研协同制度

我们建立了教科研协同制度,将科研课题向村小延伸,中心校所有立项课题都必须有村小教师参与。为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校本教研平台,建立了华家小学教研博客和教师个人博客,教师可随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困惑、工作感悟通过博客互动。网络教研平台的开通,拉进了中心校领导、村小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与交流,有效提升了领导和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专业化研究能力。

上一篇:假期作业七年级答案下一篇:双赢是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