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招生模式(通用7篇)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 篇1
为适应高中毕业生多元选择和高校特色发展的趋势,2011年浙江省率先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自主招生模式———“三位一体”招生模式,该模式将中学的学业水平测试、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等纳入考评。目前,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尚不成熟,在实施过程中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企业管理领域,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成为高校组织管理的重要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决高校招生中的问题,构建起招生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以此提高人才选拔的有效性,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Mitchell认为,利益相关者的认定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提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三个属性之一。高校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与高校有密切利益关系的人”,根据与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的利益密切程度,可以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
(一)直接利益相关者。
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模式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校(高校和中学)、教师、考生及其家长。政府由于其特有的组织特性而成为高校招考政策的决策主体,政府通过宏观管理,控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随着高校自主权的落实,政府下放了部分招生权力给高校,但是政府本身是一个利益集团,有着自身的集体利益诉求。高校作为高校招生政策的参与者,具有政策主体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高校是高校招生政策的执行者。另一方面,高校又是高校招生章程与方案的规划者和制订者,履行着决策主体的作用。在保证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客观性、有效性等方面,高校作为高校政策的参与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及中学教师是高校“三位一体”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负责向高校输送“生源”,提供“三位一体”招生中要求提供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材料,是学生的重要教育者和评价者,是学生综合组织提升的培养者,对“三位一体”的认可度和配合度直接影响该招生模式顺利实施与否。考生及其家长是高校“三位一体”招考政策的利益主体,“三位一体”招生为那些考试成绩或许不突出、高考成绩发挥不正常,但是综合素质能力很强的学生上好学校提供机会,其操作的公平性、规范性等关系到学生与家长的切身利益,他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表达对政策的意见和要求。
(二)间接利益相关者。
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的间接利益相关者为社会招考组织、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等。首先,社会招考组织是高校招生政策的咨询主体,能够提供招生考试服务,由于社会招考组织具有公益性、自治性、民间性等组织特征,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反映考生、家长及中学在“三位一体”招生中的意愿与需求。但在当前已经实施的“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中,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是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间接受益者,高考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性向,直接影响在大学的专业水平提升,经相关调查表明,“三位一体”学生体现出对专业更强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学生的专业水平最终影响着他们毕业时服务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质量。
二、高校“三位一体”自主招生带来的新问题
(一)引发民众对该模式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质疑。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是招生制度改革中的新生产物,民众对其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的关注也就提上日程。首先,对学生能够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关注。当前,由于城乡、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的客观存在,往往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机会和资源。高校在“三位一体”招生中的综合素质测试考核环节,设置了考生素质特长加分项目,如艺术特长、学科竞赛等,这无疑是对城市和发达地区考生有利的。在高校综合素质面试环节,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相比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三位一体”招生中处于不利地位。该模式无形中把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排除在这一选拔渠道之外,从而剥夺普通考生的公平竞争权。
其次,引发民众对“三位一体”招生可操作性的质疑。一是综合综合素质测试方法和目标的合理确定,如何在学生参加面试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反映出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
如何能够保证不同考评小组的评价标准都大体一致?一是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校招生的录取指标,其重要性与考试组织的严密公正性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凸显。二是“学生选择权”操作性不强,高考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对高校专业和自身特长的分析不够,在参加招考时,部分考生靠盲目地报名多所学校来提升录取概率。
(二)高校招生压力较大,缺乏财力支持专业指导。
地方高校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模式试点,在人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高校独立组织自主招生的前期宣传、组织报名、材料审核到最终面试,每个环节都需要规范操作。随着“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实施,这一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试点高校在逐步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表示招生中成本最高的是面试,招生名额120个,但报考人数都在1800人左右,一个人10分钟,每个考场至少5位考官,这对组织考试的人力、财力都带来不小的压力。高校承担了综合素质测试的所有考务工作,虽然高校有组织大型考试的相关考务经验,但在组织高考这个高度的考试方面还是新手,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这方面的专业化指导是缺位的。
(三)操作规范性的质疑,招考主体存在权利寻租。
“三位一体”是由高考、会考和高校自主测试三部分组成的,各高校自主测试的形式不尽相同,考核标准有一定的弹性,制度规范不严密,存在某些漏洞,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这都给相关职能部门和负责人留下权力寻租的空间。高校自主测试环节虽然只占总成绩的30%左右,但一分之差,就足以改变考生命运,一方面是如何在一两天的集中校考时间里,选拔出符合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如何在考生短短的面试中,较为全面的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是招考高校应该思索并不断改进的。另一方面某些中学在艺术、体育特长生的材料证明把控环节容易存在“暗箱操作”,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招考公平,也影响了“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声誉。
三、“三位一体”招生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均衡表达机制。
从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看,政府、学校、学生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比如国家想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高校通过“三位一体”招生选拔更适恰生源,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选拔、挖掘有潜质的学生;中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只强调素质教育却无法落实的尴尬;对考生来说增加了多元录取的机会。从不同的主体分析,他们的利益需求貌似是不一致的,而从“整体利益”的层面考虑,他们的利益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兼顾各方利益,使得利益相关方平等博弈,在两难抉择中寻找相对的均衡点,在报考机会公平方面建立一种利益的均衡表达机制。
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倾听各利益阶层的意见,要尊重中学工作,充分利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倾听一线中学教师的意见;给高校一点点呼气的空间,多一些体谅,使得高校能充分当好“伯乐”,要将好的材料锻造成好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考生有所侧重,在高校综合评价测试中,在面试题中改革“城市化”的价值取向,选取贴近城乡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兼顾城乡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同时细化综合素质测试环节的评价标准,明确面试标准与依据,降低由于人工评分带来的误差。高校要采用多种途径宣传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例如通过走访学校,举办高校展览会,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从而保证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有效落实。
(二)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参与机制。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共同治理有可能导致无人治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要先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划分,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高校、中学和社会协同共治体系。具体而言,地方政府要以“善治”为目标,加强政策上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多采取政策指引、信息提供和经济扶持等方式发挥自己的影响,为高校分担压力,同时也要严格监督高校综合组织测试选拔的公正性和严密性,为招生改革做好坚强的保障。高校一方面要逐步形成符合自身专业培养的选拔机制,系统设计方案,细化各环节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保证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主动接受来自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规范招生中的每一步。
就中学而言,要将“三位一体”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契机,主动对接高校招生改革,加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人才选拔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吸纳、引入社会第三方和民间机构组织参与“三位一体”招生改革,通过扩大社会各界在招生中的话语权和监督权,逐步形成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实现“三位一体”招生的和谐共治。
(三)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全面监督机制。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给予了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利,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暗箱操作的空间进一步加大,这会剥夺其他考生本该拥有的公平竞争权,所以在“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构建全方位监督机制十分重要。首先,要充分完善招生信息公开机制,提高信息公布程序的刚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招生信息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行为进行责罚。具体而言,要增加招生透明度,实现“阳光招生”,从招生简章的发布、招生候选人资格的审查、组织综合测试及最后的录取都要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及时公开招生的条件、专业、录取人数、报告名单、笔面试成绩及评价标准等信息,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查询与监督。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监督作用,提供集体监督的平台。此外,高校要建立诚信体制,对中学规范诚信要求,明确法律责任,对中学评价材料等严格把控,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促进“三位一体”招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是由浙江等省份率先探索出的新型自主招生模式。当前,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背景下,高校“三位一体”自主招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为解决这些新问题,使高校招生中各利益主体达到利益最大化,需要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均衡表达机制、多元参与机制和全面监督机制,从而建立“三位一体”招生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三位一体”招生,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MA:Pitman.1984.
[2]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15-19.
[3]贾汇亮.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吕慈仙,乐传永.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1):98-104.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 篇2
我小学时候成绩并不突出,但是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初中乃至高中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高中曾获得过多次三好学生和学习积极分子的称号。虽然成绩有时候会有上下的起伏,不过波动在所难免。总的来说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而现在我认为最有意思的科目莫过于物理和化学了,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和千百种物质,数不尽的反应,都充满了神秘感,能够激发我探索的欲望。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我都不是一个善于表现自己的男生。不过我也有我的优点,一旦我开始做某件事,我就一定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完美。不仅如此,我还乐于助人,如果看到同学有困难,我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在学校中的人缘不算差,也容易结交新朋友。
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对身体的锻炼我也不会落下。我喜欢打乒乓球,为此家中也摆放了乒乓球桌来满足我的需求。在小学时我也算是学校乒乓球队的一员,替学校争取过一个不错的名次。在初中繁忙的学习之余,打乒乓球是我最好的放松方式。即便是在高中,我偶尔也会抽出时间来锻炼一下,放松一下。
高中时我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和共青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在假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定期参加社团活动等等。我认为只有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为以后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的学习目标,来源于我对电脑、对科技以及对理科的兴趣。我向往成为一名有现代工业理论基础,有开拓进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地发挥自己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兴趣和特长。为了能够成为电子工业相关方面的人才,为了在毕业之后才能做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职业,觉得参加贵校的三位一体招生是我求学路上最好的选择。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教学管理
1.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
1.1按“大类招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从世界各国的高校发展经验来看,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通用方法。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也可译作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通才教育等。例如,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本科教育都采用通识教育,实行新生入学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1]。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 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 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
1.2按“大类招生培养”是“以学生为根本”的需求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一级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以学科大类招生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经过2-3年的统一基础培养后,学生再结合就业、兴趣再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这种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做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正逐渐被国内高校所采用。而且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讲也能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市场适应性。
1.3按“大类招生培养”是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的必要条件。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培养模式使学生过早地进入专业学习,由于所学知识的过于专一,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灵活应变能力薄弱;另一方面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志愿和特长。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广阔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
2.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招生体制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深受科举制度影响,我国教育强调以广泛的人文教育提升人的基本文化素养为根本,但其政治化的目标、狭窄的内容和僵化的训练方法,使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应试教育步调一致、标准答案式的培养方式,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试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把大学生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变成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庸之才。与之类似的是全国范围内所有高校的相同专业,具备相同课程、相似教材,甚至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造成无法突出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特色,导致千校同腔、千人一面的教学后果[2]。
2.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使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共性问题。从表面上看,招生多可能会造成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但事实上社会急需人才,急需过硬人才。有些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造成二流三流人才相对过剩,一流人才匾乏。根据统计,目前高校学生本科毕业10年后,仍然从事原来专业的不到5%;博士毕业5年后,仍然从事所学专业的不到40%。
3.大类招生培养的优点
3.1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人才素质
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扎实的基础。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考大学时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客观条件等情况,恰当地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进程,这样既可加大实施跨学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较大的范围内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使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2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体现“按需培养”的原则
近年来,考生在录取后要求调换专业有增多的趋势,但各专业教育资源的限制和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等原因又制约了学生专业的调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专业。而按“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宽、基础扎实、知识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时,可以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和学生个发展而灵活设置。学生在修完平台必修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市场需求、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产生,选择专业方向和模块,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通过2-3年的按大类培养,推迟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有利于考生更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选择自己将来愿意从事的事业,这无疑缩短了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就业时学非所用。
4.构建大类课程结构体系
作为地方院校,佳木斯大学以教育教学规律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思路,设置“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开放选课和专业流转机制,构建从学科大类基础培养到专业发展与特色培养的分层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原则,在不断完善其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新增创新学分,基本思想是: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设置由学院统一要求,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体现各专业特色。学生入学后前一年半完成主要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和数学基础课等20余门核心课程,后两年为专业培养阶段,按照人才市场需求、个人志愿和综合平衡的原则,分专业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并完成所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5.展望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处于一个积极探索、大胆实验、稳步前进的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坚信,只要领导重视,学校支持,学生配合,教师理解,新的模式一定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41.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 篇4
一、独立学院在招生就业工作模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招生、就业各自为战
招生与就业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很多的独立学院都是将两者剥离开来, 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独立学院招生过分依赖母体学校, 招生的手段和方法单一。就业方面, 尽管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独立学院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对策。这是因为:其一, 独立学院的就业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其二, 独立学院的体制尚不完善, 各项措施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很多独立学院因此放弃了促进就业的相关措施。
2. 人才培养指向偏颇
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为社会输送人才。但是在办学定位上, 很多独立学院为了扩大办学规模, 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上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 一味地求大求全, 造成了与社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的现象。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不够,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学生无法就业, 心怀不满, 在社会上的负面宣传直接影响学院的招生工作。
3. 就业实习实践模式流于形式
由于考虑到成本及学生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加之就业基地建设和就业市场开辟力度不够, 独立学院的就业实习实践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主要体现在: (1) 地域狭窄, 一般实习实践单位就在独立学院所在城市的学校或企业, 学生无法与沿海等发达城市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接触, 犹如“井底之蛙”。 (2) 实习实践单位数量屈指可数, 出现了实习学生多, 实习单位少的现象, 很多的单位由于接收的实习生太多, 无法安排实习岗位, 以致大都采取了“放羊”的政策, 学生愿意实习就实习, 不愿意的也不勉强, 到了实习期结束, 在实习鉴定表上草草盖章了事。 (3) 实习实践时间不够。一般实习期为8周, 实际只有4~6周的实习时间, 实习实践时间太短, 学生刚刚接触实际工作就被强制喊停, 学生工作能力难以得到全方位锻炼。
二、独立学院招生就业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构建
1. 组建一个机构
为解决招生和就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 我们急需组建招生就业一体化模式专家指导委员会, 作为常设决策咨询机构。该机构由校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 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 并参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实习见习指导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2. 树立两种观念
(1) 树立以就业为参照的品牌招生观。独立学院如何科学定位, 张扬个性, 办出特色, 并用个性、特色去参与生源市场竞争,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独立学院在确定招生战略目标时, 要参照学院历年来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以优势专业为基础, 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道路, 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等, 打造特色专业和学科, 不去拼规模有多大, 而要注重特色与优势, 以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经营品牌来招揽生源,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创出名牌, 办出特色。
(2) 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众就业观。面对新形势, 独立学院要认识到,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 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 还要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此外, 独立学院有责任向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 使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思维方式, 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职位要求, 鼓励他们到基层去, 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
3. 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1) 政校联动机制。独立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 依托母体高校而兴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主导角色, 真正将独立学院的发展纳入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 并做好统一规划。具体表现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或引导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制定政策、激励评价等多种手段, 在独立学院的学校规模、招生政策、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和监督, 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二是适时组建独立学院教育协同联盟。通过积极协调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利益, 搭建合作平台, 构建政校合作联动机制, 使教育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2) 校企联动机制。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独立学院要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 探索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促互动的机制和全面深入的新型校企关系, 使校企真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生产。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 校企合作要在深层次展开, 要让企业全面深入地介入学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 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修订、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编写、校企师资互动、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 校际联动机制。同为独立学院, 应当打破各自为战、相互排斥的传统招生模式和就业推荐模式, 建立切实有效的招生、就业工作联动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互补和统筹协调作用, 谋求在招生生源质量、数量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共赢。校际联动机制主要包括:共同分析招生形势, 制主要招生战略和目标, 规避各自招生优势的冲突;共同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的信息平台和网站, 建立就业指导课合作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
摘要:独立学院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 正由于是全新的运行模式, 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文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势, 提出了建立独立学院招生就业一体化工作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招生,就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陈世庆, 鲍硕来.地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67 —70.
三位一体招生面试技巧 篇5
综合测试和高考测试是两个概念,综合测试更多地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为主。不少高校招办负责人建议,家长和考生之间要建立沟通桥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考生的自信。
面试题没有固定模式:能不能答上就看积累多不多
上周末,省内近20所高校进行了“三位一体”招生考试。4月9日,浙江工业大学迎来了“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日,今年学校计划招考135人,文科20人,理科115人。报名人数1627人,最终参加面试的有830人,将近1:8的录取率竞争也是相当激烈。
“报了名来试一下,儿子平时课余喜欢做模型,这个考试我相信他可以的。”来自宁波鄞州的陈女士很淡定地说,“也是一种上大学的新渠道,实在不行就看高考。”
记者在浙工大“三位一体”测试现场看到,虽然学校安排了家长休息室,不过多数家长一直站着朝楼上的考场看。
跟去年一样,浙工大今年的综合测试只有面试,分两部分,各有三个考官,限时15分钟。第一轮是指定材料,参考提问;第二轮是自由问答,考官根据考生提交材料随机提问。
上午11点半,来自台州一中的杨雨露考完试后有些失望,因为考官问的题目和她准备的大相径庭,“材料的内容是木桶原理,肯定了长板的优势。通过木桶的长短板问题,考官问了很多问题。”小杨说,考官问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都各有优势和劣势,这四人如何互补发展,如果给你猪八戒和沙僧,你会怎么用?
“后面一个环节没发挥好,考官问的都是很随意的问题,比如问我家乡在哪,有什么特色。我之前组织过一些活动,考官还问我之后再组织一次同样的会在哪方面改进。”小杨表示这和她准备的一些问题完全不一样。
在“自由问答”环节,问题十分多样,更注重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来自余杭高级中学的小张认为,考官的问题都比较针对考生各自的特点,“我平时比较喜欢物理,考官问我晚霞是怎么形成的?我还比较喜欢篮球,考官问我NBA里谁的三分球最准?另外,我对棋类也挺感兴趣,考官问我李世石九段是几比几输给机器人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取代人类等。”小张认为,这样比较容易发挥,只要平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多积累就行。
不过也有不少学校的考题专业性比较强。今年浙江科技学院通过“三位一体”综合测试计划招生123名,其中理科建筑学专业不仅要通过面试,也要有笔试环节。
学校学生处副处长张掬婴说:“建筑学需要有绘画基础,原来高考进来不需要做专业的素养测试,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功底,现在‘三位一体’报考这个专业我们有专门的绘画笔试,昨天晚上进行的,这样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针对性。”
面试环节考生普遍压力大 家长应多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信心
记者上周末采访了进行“三位一体”招生考试的在杭高校,多数学校综合素质测试仍采用面试方式进行,主要从学习潜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心理素质和个性特长等多个维度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潜质。学校为招到合适的学生,考官阵容也是比较强大,1个考生3个考官面试,这对高三学生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
“很多问题背熟了没用,还是看临场发挥,有点慌了。”来自宁波慈溪的小赵考完后有些失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是慌了神,匆匆回答,显然考场发挥并没让她自己满意。
“老爸,刚才有些紧张了,支支吾吾的,好几个没答上来,对不起你的请假了。”从台州赶到杭州来考试的小张,考完就半撒娇地跑向自己的父亲。昨天下午,在浙江工商大学的考场,不少高三考生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紧张。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王忠华表示,“三位一体”招生主要看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面试对高三考生也是一次锻炼”。
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潘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实很多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上锻炼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然而记者采访了20位家长,其中只有5位家长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学科好一些、来考试倾向什么专业等,其余15位家长均表示不知道,“看他自己喜欢什么,我们反正就陪他过来。”记者得到的多数是这样的回答。
“你们在后面等着吧,我去里面准备,你们也帮不上什么忙。”4月9日中午,在准备下午考试的小余将自己的父母打发,自己去复习了。这是考场外,多数考生和考生家长的缩影。
记者看到,考场外的家长个个都很疲惫,却没能帮自己的孩子太多,都是一副无奈等待的脸。“其实‘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考试是不一样的,一些学科上的知识家长可能爱莫能助,但是综合素质测试家长其实可以起很大作用。”潘老师说,只有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特长,才能产生共同话题,“综合素质测试,考官的题目都不会难,关键看考生的心理,在这方面父母和孩子沟通到位,无论是鼓励还是平时训练问答,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一个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1对3面试的高三学生,能从容发挥,要求确实有些高,不过这也是我们选拔学生的初衷,这个环节家长大有可为。”潘老师坦言,了解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去锻炼。
考场出现不少“熟面孔” 合理报考学校能事半功倍
上周末,记者在各高校采访时遇到了不少熟面孔,不少学生在之前已经参加过其他学校的“三位一体”招生考试。
由于浙江“三位一体”招生考试考生报考学校数量没有限制,因此很多学生选择报考2所或以上的学校,以保证自己的“通过率”,这一现象直接体现在上周末各学校最终面试环节的学生数量大量减少上。
来自温州的小李除了参加电子科技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试,昨天还参加了浙江科技学院的测试,“很多考生都这样,有一个女同学还参加了三场,要是请假方便,我也会多选择几所学校。”小李说。
我省高校“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考试前两个周末部分学校已经完成,记者发现,上周末各高校“三位一体”考试报考学生明显少于之前的学校,且最终面试人数连报名人数的一半都不到。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试基地;食品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87-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除了激烈的竞争因素外,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大学生的自我创新和创业能力也极其有限,种种因素制约着毕业生走向社会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当前高校教育模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所有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使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接轨[1,2]。为了大学生毕业后能直接适应社会的需求,尽量使其在读期间,创造更多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实际领域,本文依托“食品保藏与加工工艺实验”和“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技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1.实验教学延伸到市场。结合食品工艺学的学科特点,将教学实验安排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3]和设计型实验[4],并且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开放力度,使食品工艺实验教学面向产业发展需求[5],其基本方案是:①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当前市场需求设置实验内容,食品工艺实验的环节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论基础上,要不断尝试改进、创新。②学生要深入工厂或教学实习基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实验方案,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③把“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变成“模拟生产车间”,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动手制作副食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市场上的同类食品进行比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参与市场调查、成本核算、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品质检验及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①专业认识实习,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企业,通过到相关企业去参观学习,使学生对食品加工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认识到先进的食品科学技术,观察到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对食品加工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目的性学习。②专业生产实习。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食品加工与管理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在本环节中,让学生深入到食品加工企业,亲自参与到产品的加工生产中。通过车间生产,使学生直接接触和了解产品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认识到学习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为日后去企业工作打下实践基础。③专业大型作业。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产品配方和工艺流程,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拓展思维,加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二、“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我们对2010年度选修“食品保藏与加工工艺实验”和“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的6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3%的同学对“三位一体”教学感兴趣;95%的同学认为在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中学生有较多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大胆创新的机会;100%的同学认为应该有自主性研发实验;100%的同学想亲自参与“中试基地”或“企业”的产品生产等。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具体为:1.食品保藏与加工工艺实验。基础型实验占30分;综合型实验占30分;设计型实验占40分。2.食品工艺学实习。规定性产品生产占30分;自主创新性产品研发占40分,把“中试基地”变成“模拟生产车间”,由学生在“生产车间”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参观占30分,通过专家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熟悉主要设备的构造、作用原理。考核方式:采取“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记分制。
“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把食品专业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其创新思维,更早地与社会直接接触,获取更多的社会经验,为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改善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赤翎,刘永乐,吴苏喜.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2,(1):19-21.
[2]高梦祥,严奉伟,王辰,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教学研究,2009,32(4):57-60.
[3]王卫东.《食品工艺学》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J].决策管理,2009,(20):123.
[4]董士远,曾名湧,刘尊英.综合设计性食品保藏与加工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09,(3):52-54.
[5]康懷彬,朱文学,侯颖,等.《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09,(17):231-232.
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10JY08)
构建三位一体“激活”再生水模式 篇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地位越来越凸显。再生水的开发、利用将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再生水有水量大、稳定等自身优点,与其他水资源开发手段相比更具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然而再生水在我国现状不容乐观,处在“一潭死水”局面。通过笔者调查,结合相关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笔者提出了较为完善、科学的三位一体“激活”再生水模式。这是贯彻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再生水 三位一体 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凸显。面对日益枯竭的水资源,社会需要从开源、节流两大方面做好工作。居民平时除培养自己的节水意识外,还需做好开源的工作。相比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等开源手段,再生水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开源手段更具优势。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再生水的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污水质标准。再生水具备水量大、水质稳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小等自身优点。它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再生水凭借自己众多优点,与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很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再生水的效益
1.1 社会效益 再生水合理利用能维持生态平衡,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改变传统的“开采-利用-排放”开采模式,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并对城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再生水合理回用还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这也是贯彻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具有可观的当前与长远社会效益。同时,随着城市自来水价格的提高,再生水运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回用水量的增大,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突出。
1.2 环境效益 再生水合理利用不但可以清除废污水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进一步净化环境,美化环境。它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生水应用其实已经有很长历史。美国早在50、60年代就开始使用再生水。目前,美国已经广泛把再生水应用到工业、农业及其社会基础设施用水等多个领域。再生水在美国的普及使得美国这一工业和农业大国的水资源利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色列是世界上再生水利用最为先进的国家。它有42%再生水用于灌溉,30%回灌地下,回灌地下的再生水再抽出至管网系统,输送到南部地区,最南部地区甚至将它作为饮用水源。再生水的广泛应用使得水资源十分缺乏的以色列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而中国在再生水利用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端的位置。从再生水生产开发看,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级别上都十分缺乏。从再生水使用状况看,存在一半以上再生水没有人买单尴尬局面。居民使用再生水意识淡薄、对再生水疑虑多。在赵继成的《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研究{D}》和李燕群等著的《城市再生水回用现状及利用前景》都指出我国再生水起步较晚,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分散、规模小、发展慢,与当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多元化需求极不相称。在一些景观用水使用再生水出现水华、富营养化,存在一定风险。据笔者调查发现,中国居民对再生水认识上整体不高,对使用再生水存在很多疑惑。调查中也发现居民的再生水认知度与使用度与居民的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有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纵观我国和世界再生水利用状况,再生水的独特优势及当前我国水资源频频告急的局面,加快我国再生水的开发、利用步伐刻不容缓。居民是使用水的重要客源,做好居民再生水意识的宣传、使用推广是有效推进我国再生水发展的重要举措。
2 三位一体“激活”再生水模式
再生水的推广、使用不是居民单方面的单项导向,而是居民、政府、节水公司三者协调统一的三位一体的循环系统。
2.1 节水公司角度 节水公司是再生水直接生产、出售的供应商。在三位一体系统中,它处在一个本位位置,是整个系统的起点。再生水是节水公司的主要盈利点,他们自身有将再生水宣传推广出去的迫切需求。同时,该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节水公司要不断满足居民对再生水水质的要求。节水公司在再生水推广上需要做到:①在年龄方面,对年纪大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文为他们解释再生水。而在对青少年宣传时,需要注意这群人接受能力强,同时易受影响。对这群人宣传一定要抓核心,以点带面式开展。即:做好其中几名青少年的工作,从而形成再生水宣传的中间力量。②在学历方面上,学历高者对再生水接受度高,更能理解。学历相对低者,文化程度低,宣传时不宜学术性太强而应用生活的语言进行解释。③对不同收入居民再生水宣传、推广时需要注意的,要切合居民切实关心的利益。收入高者,水价提高几乎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故在经济角度上对再生水需求性低,因而对收入高者需要寻求其他需求点。(从生态平衡、其他辅助政策着手)收入低者,主要分布在郊区,在用水上不存问题,也不适合推广再生水。对收入适中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自来水价格的上涨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而他们对再生水的安全是最为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能有效促进这群人使用再生水。④区域宣传要有突出,要有主次。工业区是用水大户,要结合用水途径、价格宣传、推广。而对商业区、生活区集中点,需要建立一支强力的营销队伍。多开展再生水专题讲座及其宣传片播发等。⑤对同类型家庭用水用户用不同方式加以引导、营销。如非饮用水为主者,要借再生水价格便宜优势及再生水的无污染、安全特点进行推广。⑥专门设立独立的非饮用水管道,分类管理。再生水是居民用水重要的一部分,它和自来水是并存、互补关系。通过设立独立非饮用水管道,可以更加方便用户使用,也方便公司进行再生水的网络化管理、服务。同时,节水公司还需要做好再生水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再生水的水质,降低再生水成本。节水公司需要做好再生水信息的及时公布工作等。
2.2 政府角度 节水办等政府相关部门,这些作为再生水管理和服务部门是再生水的有力支持者。在三位一体系统中,它是一个起到服务、监督作用的平台。政府通过制定再生水政策制度可以加速再生水的推广,从一定程度上看,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再生水推广的催化剂、加速器。因为政府的高度重视,再生水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应用很广泛,并取得很好效益。在我国北京、深圳也走在再生水推广前列。
①政府部门、节水办应该把握推广、扩大再生水知名度的核心,推出新政策,以扩大其宣传力度和广度。②通过制定再生水文化节等举措,以电影、书籍、节目形式,定期做再生水的宣传。③适度提高自来水价格,提高在1元/吨以内。适度拉开自来水与再生水的价格差,从而增大再生水的优势。④对再生水设备、技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居民补助措施,从而将再生水推广到居民家中。⑤在部分区域推行居民再生水免费试用,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这将有效促进再生水到居民家中工作的落实。设立再生水信息公布台,这是对再生水透明化重要举措。再生水根据净化程度又分为几个层次。将再生水的层次、价格一一实现公布,这也将是推进再生水实现全覆盖的必要途径。这有利于改善居民对再生水的看法,增大其使用意愿。
2.3 居民角度 再生水将逐渐成为居民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球、全社会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北京、深圳等市居民在再生水推广、使用上已经获得良好的效益。但我国在再生水方面推广整体上还很不足。在三位一体系统中,居民处在主导地位。没有居民使用再生水,这个系统就中断。居民做为社会的一份子理应做再生水的实践者、推广者。居民做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再生水的宣传、尝试使用再生水。居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居民要主动学习、了解再生水的相关知识,对再生水有正确的认识。居民需用公平、全面的眼光看待再生水,去除对再生水的误解,摆正态度;家庭中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小孩做正面、科学的再生水引导。总之,居民作为再生水的直接使用者,要认清再生水的发展趋势,能够认识到再生水的利与弊,充分理解政府、节水办的相关政策。
节水公司、居民、政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管理职能,增强节水公司再生水销售和提炼技术,提高居民再生水认知、使用意识,可以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激活”再生水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继成.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研究[D].背景工业大学,2007.
[2]李燕群等.城市再生水回用现状及利用前景[J].资源与市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