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共12篇)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1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扩大招生的趋势下,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文化素养和整体知识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采用传统教学以老师,书本为中心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显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来有效地解决英语教学困境,本文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
1.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听说大班,读写小班。大学英语课堂目前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根据大学英语听说课和读写课侧重培养不同英语技能的特点,大学英语课堂形式多数学校均采用听说大班读写小班,因为这种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它的优点;对于侧重听力和口语的教学, 听说大班即可以采取安排不同水平的两个班级一起学习互相交流,这种班级对班级的活动,可以使高水平的学生感觉良好,因为他们能帮助其他班级的学生,而低水平学生也因为能与语言比他们好的人进行交流而受到鼓舞(jeremy Harmer: 39),同时有利于口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与它班学生互相学习,互补有无,提高教学效率,形成良好的互助学习机制;对于侧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英语学习策略, 以词汇、阅读和写作为主的读写课,小班利于进行个性化教学,由于人数的减少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频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创新教学手段和策略——构建现代外语课堂。在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传统英语课堂上的媒体如书本、语言和板书显得比较单薄枯燥,在课堂教学的手段上可以形成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争做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有效结合,构建现代外语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记忆及理解能力,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如学习«新视野英语教程二»第三单元A successful career这一主题单元阅读时, 可以给学生提前看TED时长几分钟的演讲,名为成功的8个要素,看完后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积极思考和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同样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英语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采用多媒体为载体的教学,应注重从教材选用到教学策略选用均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而设定,在教学内容和策略上应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加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防止多媒体运用过度,注重形式,内容偏差;同时把握多媒体使用时间,避免运用过度造成师生间交流机会的减少和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鼓励和引导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评价相结合
随着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也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与研究者的关注。“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80年代,在Holec看来“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1981:3),随着理论的发展Little(1991:4)把自主学习界定为“一种独立地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自主学习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方法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英语语言学家Stem(1999:311) 指出,能否有意识而且有效地控制学习行为,是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是不可缺少的。
在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自主学习的平台变得日益多样化,在保证充分利用纸质英文刊物,原著阅读的同时,基于计算机和英语专题网站的学习受到学生的喜欢, 我们可以适当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装上英语词典,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即学生可以访问各种网站(先由教师指定)找要用于课堂项目的信息(jeremy Harmer:106)。随后老师可在上课时或通过QQ、E-mail等途径了解和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信,并且进行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可通过课堂提问,问题讨论, 拓展任务等方式进行了解。
另外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构建虚拟的语言实践教学空间便于学生课外的自学,实施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立体化公共英语教学,建立英语课程的自主学习平台,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源。这种基于网络,依托数字技术的英语自主学习,因其内容形式和设计方式的多样性,自主评价体系多元化、情景化及具有激励功能的优势,英语教学实践已证实在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和老师一致认可。
三、创新拓展课外实践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互促进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一要求指出了英语课外活动是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更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吸收和灵活转为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学习实践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校内积极开展大学英语学习活动,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英语社团活动、英语角、英语写作赛、英语口语赛、英语小品赛和英语歌曲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提升第二课堂认可度,最大程度发挥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校外可以由学校组织安排或学生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大大拓展校内英语活动的范围,促进英语职业能力的发展,实现第一课堂的有效延续与联动。如很多专业安排的实习机会,学校还可以安排如涉外展会或赛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署期社会实践等,对于学生个人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社会兼职.如英语家教、英语翻译、英语培训机构助教、涉外导游等。因此, 学校和老师应根据学生爱好和个性发展的特点,提供和组织适应学生需求的相应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各种形式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加深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方式。
四、结束语
在学习和认知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作为高职教师,探讨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英语课堂,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拓展课外实践是教学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善构建英语现代课堂的方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引导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习惯,提供给学生更多校内校外的实践机会来运用所学知识。
摘要:在高职院校扩大招生的趋势下,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和整体知识结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鉴于此,文章认为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可以有效地解决英语教学困境,可以采用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外实践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2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燃烧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匹配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构建基于过程考核的三元评价体系方法。针对该课程教学不足,介绍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特点、设计及实施方法,该模式可形成一个内容―方式―评价的有机整体,使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科研创新训练三项活动形成互动机制,相互促进,增强成效,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燃烧学;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209-02
目前,世界总能源的80%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而且绝大部分污染物和CO2的排放也源自于燃烧。《燃烧学》正是研究燃料化学能向热能转换的一门专门课程,在能源高效利用、污染有效控制等节能减排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国内著名高校在能源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燃烧理论》课程,《燃烧学》不仅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骨干课程,还可服务于自动化专业、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本科教学。国内高校通常把本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大约48学时。[2]《燃烧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多、发展迅速、实用性强,涉及化学动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热化学、工程技术和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在教学内容上,燃烧原理和燃烧技术在课程中都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4]
中国矿业大学于2008年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需对《燃烧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化学热力学和热科学传递现象耦合过程过于复杂,产生了火焰结构、火焰传播速度、火焰稳定、火焰极限、点火和熄灭等诸多物理化学现象或知识,导致概念难理解、现象不直观性和理论缺乏前沿性。[3](1)学生对于传递现象、Fick扩散定律方程以及Arrinus定律这些抽象模型的物理本质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2)学生对于层流预混火焰、层流扩散火焰、液滴火焰等燃烧现象没有直观认识。(3)目前,无论是燃烧理论还是燃烧技术,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而《燃烧理论》课程的内容却是相对固定的,难以适应教学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
2.从教学方式来看,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通过燃烧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燃烧学知识;但教师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从评价体系来说,原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对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二是知识考核多,能力考核少,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因此,很容易形成“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作风,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燃烧学》课程特点以及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课程实践中提出“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难以理解的定义、机理、技术原理;缺乏直观认识的燃烧现象;发展中的前沿性课题),以三种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多样性的课堂讲授,简短、开放、快捷、灵活、互动的大学生微视频为形式的自主式互评活动和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构建基于过程考核的三元评价体系(闭卷考试、微视频材料、科研报告),从而形成一个内容―方式―评价的有机整体,使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科研创新训练三项活动形成互动机制,相互促进,增强成效。该教学模式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就一些前言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达到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设计。以《燃烧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综合评价体系。(1)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根据三项教学方式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科研创新训练三项活动的有机结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多样性的课堂讲授。采用问题驱动的知识引入、启发式的提问方法及板书和多媒体工具的交叉应用,将枯燥和抽象的理论与概念形象化。(3)以大学生微视频为形式的自主式互评方式。微视频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短、快、精”是其最大的特点。它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这部分教学实行团队制度,即6~8人自由组成一个团队参与研讨活动,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积极主动对评价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4)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通过开展课程内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设计难度适中、应用性强、趣味性强的科研训练题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训练,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研究课题。(5)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由于实行多种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成绩就不仅仅依赖于考试成绩,而是一个基于过程的包括多项成绩在内的综合成绩,从而实现评价体系的过程性和多元性,以获得一种更准确的评价结果,同时可以改善某些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风气。
2.课程实施。根据教学过程可分为备课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下作业阶段和成绩评定阶段。(1)在备课阶段,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微视频内容及科研训练课题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难以理解的定义、机理、技术原理等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完成后两部分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为挑选和设计容易制作微视频的直观燃烧现象,并介绍制作微视频的预备知识,让学生对微视频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初步了解,从而引出所要进行的微视频的内容;第三部分为选择适宜的科研创新训练前言课题,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科研活动。同时,注意添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点:在“燃料”这一章补充一些新奇的燃料,诸如吃火锅用的固体酒精、海底的绿藻、南极的可燃冰等。(2)在课堂教学阶段:①采用视频展示、图片展示、表格对比等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课堂讲授,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来解释一些抽象的燃烧理论。例如:例用家用多孔燃气灶来详细解释扩散预混火焰;在讲解活化能这个概念时,可利用origin软件详细讲解活化能的求解过程。②以大学生微视频为形式的自主式互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营造一种会话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谈论,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激励、掌握进程、突出主题、加强引导”的原则,保证过程的活跃性和可控性。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燃烧技术(如富氧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脱硫、脱硝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和储存方面的最新技术,并引导学生从燃烧原理角度对这些新技术进行解释。(3)在课下作业阶段,实施基于团队合作的微视频及科研训练准备工作。根据各自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理清思路、准备视频、撰写报告,如何进行汇报,如何分工合作。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4)在成绩评定阶段,构建基于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判的方式,综合点名成绩、自主式互评成绩、研究报告成绩、闭卷考试成绩等因素,构建一种基于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多元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燃烧学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学生难学、教师难讲的问题,是目前多数青年教师一直思索的问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勇于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模式;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04-4
新课程初中物理编写意图旨在让学生的物理学习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突出了物理学习的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探究性,真正使物理学习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具体联系之中。然而现行初中物理新教材虽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这个环节留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但由于知识衔接不够系统详细,这不仅让教师对教材、教法感到难以理解、把握和驾驭,而且更给学生独立自学物理带来相当的困难,从而影响到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现状,笔者经过最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课改实践,逐步探索构建了“自学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这“三位一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自学预习为课堂教学先导,以互动讨论为课堂活动主线,以探究发现为课堂目标生成,突出将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要求。现将这种“三位一体”物理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设计阐述如下。
1 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先导,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前移关口,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提前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形成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过程和方法的明确,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在抓好课前预习的环节上,还必须有以下几点保证措施:
(1)认真编写自学导纲。鉴于新教材初中物理知识跨度空间大,过程和方法不够具体、明晰,为了指导学生自主预习、钻研思考,形成认识上的初步感知。这就要求科任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能力,为学生设计、编写比较系统、详实的自学导纲(也称导学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自主预习。
(2)明确预习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课前的自学预习进行得有序有效,教师还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具体的预习要求及方法指导,一是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了解预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了解相关的原理、规律或定律的产生过程与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注意观察、采集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的有关物理学现象,并开展自主猜想与思考;三是引导学生研读自学导纲和课本的有关例题,明白解决物理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过程方法,并尝试模仿例题的方法思路去解决有关预习思考题;四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疑问,以便带到课堂中来互动探讨。
(3)反馈了解预习质量。为及时查询了解课前预习的质量效果,教师必须在每天提前做好面上的有关预习质量的查询指导。特别对那些敢于提出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赏识、鼓励与支持。对少数在预习上有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思想障碍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指导与帮助,使其坚定与增强自主预习的信心与恒心。
有了上述的几点措施落实,将保障课前的自主预习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知识铺垫。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乐音和噪声》这节内容时,由于这节内容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贴近,教者在课前编写的自学导纲中设计了一个研究性问题。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广泛调查社区、工厂、车站、交通要道及校园内的噪声污染情况及控制措施。在这项调查研究中,教者设计了下列一些研究性问题供学生去调查、思考与分析:
(1)列举你在生活中所喜欢的乐音有哪些?所厌烦的噪声又有哪些?
(2)调查你所见到的社区中的噪声主要有哪些来源?噪声污染的程度如何?
(3)你感觉噪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危害?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控制噪声的大小?
(4)我们生活的校园是否存在噪声?如若有,你认为该如何减少或消除?
由于这些研究性思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觉在课前深入到社区、工厂、车站、交通要道以及校园等场地,开展了广泛的有关噪声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程度的调查、分析。而且各个小组在调查、采集信息活动中,既能做到成员间的明确分工,又能做到相互间的合作支持,进而快速有效地完成了这一研究性问题的调查任务。在经过课堂交流、讨论后,学生不仅清楚了噪声来源的诸多因素,而且更对其危害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如何减少噪音的污染与危害,提出了多项有益的认识建议。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园内自觉规范文明行为、讲究文明习惯、增强文明素养、杜绝喧哗吵闹,是减少校园噪声、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证。
2 把“互动讨论”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其实质是体现合作学习、互动学习。以自学导纲的预习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组织学生对“自学预习”环节中的学习收获、认识体会、存在疑点进行课堂内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产生认识上的碰撞。在互动讨论中,首先是各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动讨论交流。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各小组讨论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辨析与释疑,让每一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形成新的认识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观察、能表达、能思考、能操作、能总结、能解决,都由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去完成,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例如,在学习第一册物理第六章第一节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天平使用说明书》之后,通过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大家认识了天平不同部位的名称,清楚明了天平的基本使用规则及操作方法,并知道了使用天平前应如何进行平衡调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应在左盘中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然而几个合作小组在观察天平读数时,对“游码所对的刻度值”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应看游码的左边刻度,有的认为应看游码的右边刻度,各执一端,争辩不下,认识在这里产生了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正确读数,而是引导各个小组分别用一个标明质量的砝码放到左盘中去秤量,并观察游码所在的刻度值究竟以左边刻度为准还是以右边刻度为准,经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学生很快对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取得了统一的认识,各个小组都表示心悦诚服,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让学生对天平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天平的使用”这节内容的学习,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合作,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互动热烈而有序,学生思维活跃而敏捷。对疑难之点,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大胆的辨析求通,使问题立刻迎刃而解,开展互动学习,还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全班有差异的学生的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不同认知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使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把“探究发现”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其实质就是前面两个环节的延展,在自主预习、讨论互动的基础上,继续对新的问题和新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猜想、质疑、探究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产生新发现。
例如,在第一册物理第九章第9节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把课前“自学导纲”的内容讨论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口,结合大量的生活中的有关浮力现象。通过“互动讨论”解决了有关浮力的定义及其方向;接下来,在进行浮力大小的讨论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发现”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材中图29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浸在一杯水中的金属块(或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教师设计了下列几个探索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浮力大小形成探究思路:
(1)金属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读数将如何变化,其大小变化与什么有关?
(2)如何知道金属块所受浮力大小?
(3)金属块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感知,通过猜想、讨论很快就清楚了其中的道理。一是测力计的示数将随着金属块逐步浸入水中时而减小,减小的原因是因为受到浮力作用,金属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就会变得越小,这就说明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越大;二是测力计所减小的示数应该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G-F;三是金属块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则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再共同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结果是探究与猜想完全吻合。完成上述探究验证后,学生已基本明了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了。接下来就是要定量的探究出浸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关系,继续利用教材图30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装满水的塑料袋(也可用橡皮气球来代替塑料袋装水)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实验探究前仍要求学生先去猜想这样的问题:
(1)装在塑料袋中的水的密度与杯中水的密度是否相同?
(2)把装水塑料袋放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是否等于装水塑料袋的体积?
(3)弹簧测力计在水中称装水塑料袋重力时,读数大小将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猜想后对第一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对第二、三问题猜想则意见不一,带着这样的疑问,仍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同样还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而明确探究的思路:一是先测出装水塑料袋在空气中的重力,二是把装水塑料袋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拉力F大小,三是计算出浮力的大小,即F浮=G-F。
明确思路即开始探究。当把装满水塑料袋完全浸入水中称时,发现测力计读数为零,这就说明弹簧测力计完全没有受到塑料袋向下的拉力,据此学生很容易得知,装水塑料袋的所受浮力就等于其重力大小,即F浮=G水,而这时装水塑料袋所排开的杯中水的体积就等于其自身的体积,所以塑料袋所排开的水的重力就等于袋中水的重力,即G排=G物,也就是F浮=G排。
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就是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此时还可再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如果把物体浸入到其它液体中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呢?教者可以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还是利用课堂刚开始的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浸在盛有酒精的量筒中的金属块所受的浮力大小。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注意观察,并记录两组数据,一是观察金属块先后悬挂在空气中和浸在水中的测力计的读数大小,二是观察金属块未浸入酒精前的量筒液体示数和浸入酒精后的量筒液体示数。然后在进行具体的浮力计算:一是由F浮=G-F计算F浮的大小;二是根据V排大小算出G排的大小(G排=ρ酒V排g);最后比较F浮和G排的数值,从而得到F浮=G排。由此而推广出有关浮力大小的一个普遍规律,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就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这就是经典的阿基米德原理。
围绕这个浮力大小的实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学生在经过一步步的猜想、思考、探究后,不仅对实验的设计、探究的思路、实验的操作有所明确,而且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的计算分析,终于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经典原理,即F浮=G排。整个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都是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中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自学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这“三位一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三年多的课改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地尝试。但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时,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牢固确立生本思想,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坚持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积极引导学生确立物理学习的科学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内在动因。同时还要充分地挖掘、利用、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把实验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之中,使物理课堂更富有情境化、实验化、兴趣化、探究化,从而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试基地,食品企业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除了激烈的竞争因素外, 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 大学生的自我创新和创业能力也极其有限, 种种因素制约着毕业生走向社会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当前高校教育模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所有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归根结底, 就是如何使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接轨[1,2]。为了大学生毕业后能直接适应社会的需求, 尽量使其在读期间, 创造更多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本文依托“食品保藏与加工工艺实验”和“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 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技能,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实验教学延伸到市场。
结合食品工艺学的学科特点, 将教学实验安排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3]和设计型实验[4], 并且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开放力度, 使食品工艺实验教学面向产业发展需求[5], 其基本方案是: (1) 进行市场调研, 结合当前市场需求设置实验内容, 食品工艺实验的环节也要与时俱进, 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论基础上, 要不断尝试改进、创新。 (2) 学生要深入工厂或教学实习基地,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实验方案, 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3) 把“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变成“模拟生产车间”, 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动手制作副食品,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并与市场上的同类食品进行比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操作, 参与市场调查、成本核算、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品质检验及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2.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
(1) 专业认识实习, 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这个环节中, 主要是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企业, 通过到相关企业去参观学习, 使学生对食品加工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 认识到先进的食品科学技术, 观察到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食品加工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 从而加强学生的目的性学习。 (2) 专业生产实习。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食品加工与管理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在本环节中, 让学生深入到食品加工企业, 亲自参与到产品的加工生产中。通过车间生产, 使学生直接接触和了解产品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 认识到学习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为日后去企业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3) 专业大型作业。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产品配方和工艺流程, 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拓展思维, 加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二、“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我们对2010年度选修“食品保藏与加工工艺实验”和“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的6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98.3%的同学对“三位一体”教学感兴趣;95%的同学认为在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中学生有较多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大胆创新的机会;100%的同学认为应该有自主性研发实验;100%的同学想亲自参与“中试基地”或“企业”的产品生产等。基于上述调查结果, 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具体为:1.食品保藏与加工工艺实验。基础型实验占30分;综合型实验占30分;设计型实验占40分。2.食品工艺学实习。规定性产品生产占30分;自主创新性产品研发占40分, 把“中试基地”变成“模拟生产车间”, 由学生在“生产车间”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参观占30分, 通过专家讲解, 使学生能够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熟悉主要设备的构造、作用原理。考核方式:采取“优秀” (90分以上) 、“良好” (80~90分) 、“中等” (70~80分) 、“及格” (60~70分) 和“不及格” (60分以下) 五级记分制。
“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 结合市场需求,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不仅把食品专业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其创新思维, 更早地与社会直接接触, 获取更多的社会经验, 为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改善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时也为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赤翎, 刘永乐, 吴苏喜.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 2002, (1) :19-21.
[2]高梦祥, 严奉伟, 王辰, 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教学研究, 2009, 32 (4) :57-60.
[3]王卫东《.食品工艺学》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J].决策管理, 2009, (20) :123.
[4]董士远, 曾名湧,刘尊英.综合设计性食品保藏与加工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 2009, (3) :52-54.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银行业务逐渐发生变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日常业务的操作技术性以及复杂程度在逐渐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也是理论和方法充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在世界金融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改革金融体制,所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完善的案例资源数据库和考试测评系统,并且为学生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通过利用模拟银行实验室开展银行业务,加强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1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化形式的加快,我国的部分高校在财经类课程教学中逐渐引入国外教材资源,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为PeterS.Rose和SylviaC.Hudgins(2011)的《商业银行管理》(Bank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es)。这本教材一共包含了20个章节的内容,教师只有讲解14个章节左右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框架。在引入国外教材时,教师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材内容,补充国内商业银行管理知识,才能使教材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材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细节以及财务会计原理需要进行深入讲解,适当地引入经典案例,增设课内与课外的实际联系,而且要保证每周的课时量充足,才能使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我国的部分高校进行研究发现,许多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学时安排比较短,一般只有3个学时左右,所以只能給学生讲授少量的课程内容,如“走马观花”一般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内容的大概,而且没有給学生建立模拟实验室,缺少网络辅助教学设备,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课程知识体系框架,而且没有深入理解业务操作流程、细节内容以及财会的工作原理。同时,在每周3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教材的.章节内容,没有給学生引入经典案例、各种视频音频资料的运用不足,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缺少,所以导致学生无法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与对比。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如果完全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来給学生讲授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将会导致学生缺少真实的操作体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三位一体 评价改革 探索
【分类号】G712
教育引领着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如何使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技能、素质等方面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尽可能保持一致,是一项关系到中职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中职校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工程。因此,进一步探索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职教学评价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学校、企业、行业对接的新型“三位一体”校企深度合作教学评价模式。
一、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最终体现,是中职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摆在各中职学校面前最重要的課题。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也指出,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所以,构建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当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作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示范专业,积极开展“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践与探索,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上的突破,必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也必将带动其它学校和专业开展评价模式改革。
二、“三位一体”教学评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体是指学生是主体,三位指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和评价人才。“三位一体”教学评价模式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心理能力”的工学结合、信息对流的“会学习、能实践、善协作、敢创新”的实用型、创新型职业人才。通过“三位”即通过学校、企业、行业平台的三方共同构建信息对流的环路,最终形成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评价模式改革,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的需求、岗位的现状和用人的实效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前景与现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自己的“短板”,适应社会的需要;避免企业实训和教学环节产生脱节现象,为人才培养方案能进行动态调整提供保障,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能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
三、“三位一体”教学评价模式的基本思路
联合行业企业,探索适合本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主体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参与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定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按照企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标准,以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健康心态和理性价值观等内在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第一,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学校要多形式构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互动机制,形成“三赢”局面,即以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评价、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最终形成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第二、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应该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参与研讨,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思想指导下,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岗位标准的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生产性校内实训条件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了各种配套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教学评价模式。
第三,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实践教学以“实践+应用”为主旨,构建“项目教学、仿真实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采用“1+0.5+0.5+1”的教学模式,即第1年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和实务训练相结合的学习,第2年第一学期到企业跟班学习,第2年第二学期回学校学习和进行技能训练和鉴定,最后1年顶岗实习。
四、“三位一体”教学评价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建立学校、企业、行业一起的研发团队
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企业、行业一起的研发团队,共同开发和实施企业课程、社会课程以及相关教材。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企业、行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企业、行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社会知识、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提高不同岗位的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构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以“三位一体”教学评价模式为依托,建立学校、企业、行业组合成的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对每门课程从课程定位、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和说明与建议等方面建立课程标准,从而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设计。最后从学制及招生对象、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规格与质量标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与评价和说明等方面形成专业教学标准。endprint
(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的专业要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学校教育保持与企业教育的沟通、对话和衔接。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展项目开发、科技创新,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开发、科技创新的机会。企业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培训,教学方法采用企业师徒制,因材施教,集体培训与单独传授相结合,师资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由高级工程师、“双师型”专业教师组成,同时,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了解企業文化,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前提条件,为学生减轻就业压力,为企业减轻岗前培训的压力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四方共赢。
(四)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模式
一方面通过建立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与认证方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校内教师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项实训、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内为主;专业见实习、顶岗实习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外为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采用“一教双证” (即“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进行考核,以行业考核为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社会公众、媒体、用人单位、第三方认证等方面建立外部监控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定量的方式判断学校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判断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及时收集来自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六)改革课程方法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技能考核和综合职业素养评价。
(七)改革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式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双证书”毕业,实现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通过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评介,实现评价主体全方位转变。在学生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习过程中,由企业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岗能力、职业素养等。
(八)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注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企业三者组成,建立了以学校考核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社会与企业参与的评价模式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按照企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标准,以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健康心态和理性价值观等内在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总之,“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新形势下,既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需要,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一种有益探索。只有推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为社会培养急需技能人才,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芦茂季.构建高职高专“三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3]冯建军,黄金火.高职高专“三位一体”合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7
1 隧道工程课程特点
隧道工程是指用作地下通道的建筑物, 开设隧道工程课程的目的是要求掌握有关公路隧道的勘查、设计、构造原理和有关计算方法;理解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施工方法的关系;了解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之一, 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隧道工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隧道工程涉及多个学科, 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 要学好隧道工程, 要求掌握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理论、岩石力学、测量学、建筑材料、岩土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
2 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隧道工程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 由于学时压缩、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学生基础知识不完备等原因, 该课程的教学任务面临新的挑战。近几年隧道工程课程教学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
(1) 学生专业基础课程较差, 掌握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理论较难提高。隧道工程课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2], 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看, 开设这门课程应有先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铺垫, 要先期开设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理论、岩石力学、测量学、建筑材料、岩土力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 使学生具备学习隧道工程的基础, 才能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然而对开设该门课程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 因缺乏这些隧道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背景, 所以很难理解课程中出现的知识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2) 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该门课程从原先的64学时锐减到现在的48个学时, 要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把繁多内容讲精、讲透、讲通, 难度较大。
(3) 学生对隧道工程缺乏感性认识, 这是教学工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材内容重点介绍有关隧道工程的一些方法和原理, 与工程结合较少, 针对性不强, 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补充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照片, 但学时有限, 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隧道工程教学的效果, 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当前形势下, 探索隧道工程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位隧道工程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新问题。
3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它们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系统化与规范化[3]~[4]。针对当前隧道工程课程教学诸多问题, 据作者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3.1 加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习
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多, 学时相对少, 因此, 必须精选内容, 精心设计课程, 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为实现该目标, 需要学校给予专业课老师更多的自主教学权, 在以往传统的新生认识实习和大四毕业前集中实习的基础上, 增设专业课程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在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 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现场实习, 这样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立足突出学生的隧道工程施工应用能力的培养, 安排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专题实训、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生产 (毕业) 实习几部分。这些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达到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 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肯于吃苦、勇于挑战的精神, 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另一方面, 聘请企业专家为隧道工程课程特聘兼职教授, 定期来学校授课、专题讲座, 即时讲解国内外隧道施工的新问题、新难点, 介绍一些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此外隧道工程每年不定期邀请隧道施工专家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介绍隧道工程的发展动向、科研成果和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将隧道施工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活动中, 并解答隧道专业学生的一些提问, 这样以拓展隧道专业学生视野, 开阔学生思路。同时这样集学校教学优势与企业实操优势于一体, 培养市场急需的技能, 比单纯学校教学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先进性。
3.3 效果检验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考试环节,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形式, 融平时成绩、作业成绩、现场教学成绩、实验教学成绩和考试试卷成绩于一体, 对各部分成绩加权汇总, 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此种方式考核, 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 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客观反应。通过对考核情况的深入分析, 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4 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尝试进行理论、实践、效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从课后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信息及毕业生走到工作岗位以后的适应能力来看, 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沿着这一思路不断探索、完善,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工程技术型创新人才。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隧道工程课程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作者结合近几年的隧道工程教学实践, 就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理论、实践、效果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隧道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孙明磊, 朱正国.“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 2009 (20) :60-61.
[2]陈彪, 韦尧兵, 周琦, 贺连娟, 陶涛.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综合训练, 培养工程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9) :75-76.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8
美术高考的复习指导, 笔者主张的三位一体的模式从操作的形式上说是把素描、色彩和速写结合起来训练; 而在理论上说可以把“教材、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考要求”简称为“教、编、考”三者具体要求的结合, 构成“三位一体”, 目的是为了高考。
高中的美术教材, 重点是放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上。使学生能得到更多的美术历史知识和美术鉴赏的基本理论。但是, 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更注重的是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就是把素描、色彩和速写考好。因此教材对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要求, 我们要深刻领会它, 而且对教材在编写意图上与高考有相衔接的地方, 在复习中要凸显出来。美术高考对考生有具体要求, 可能每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样, 把“教、编、考”三者要求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是美术高考理论上的要求, 千万不可忽视。
美术高考强调的是在作画操作的实践上, 能不能录取进入高等美术院校就读, 关键是美术高考作画的水平, 能不能达到本科线要求。而想要达到这个要求那就得在素描、色彩和速写上化功夫。严格地把素描要求学精学透, 把色彩要求掌握得心应手, 把速写要求运用自如。这三者的共性是点、线、面的理解和布局。
绘画通常的要求是从直线到曲线, 由点到面。素描和速写就是要从掌握线条的发挥和运用着手, 一幅画通常是由线条开始的, 画面上最初的线条应该说是组成纸面的四条边。线条成为我们构图时界定形状、分割空间、组合调子、控制节奏以及表现质感的手段, 在素描和速写技法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绘画中, 长线和平行线总是给人以平静的感受, 垂直线给人的是威严与庄重感, 斜线给人不稳定以及无序感, 弧线是具有非常优雅的动感线条。
素描中最基本的是用线和线条技法, 其次是抹、擦、揉、抠等。一般我们画一幅作品时几种技法结合起来用比较好, 起稿构图时用线, 表现大明暗关系时使用纸擦、手揉、抹等技法, 最后收拾画面的时候还是回到线条, 用线和橡皮来收拾整理画面。
无论是构图还是区分明暗度都需要运用线条的勾勒和填涂。石膏像的素描值得注意的是, 石膏像是单色, 单个复杂体, 单色有利于观察和表现物体的结构与光影。单色使物体的明暗层次变化明显, 反光与明暗交界线的特点更强, 灰部变化更丰富, 亮部的光感更突出。将黑白灰分为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五大层次。在色彩上掌握从点到面逐步展开。等到熟练掌握了色彩的运用才可以挥洒自如。
去年省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的考试科目为造型基础 ( 素描) 和色彩基础两科。造型基础 ( 素描) 主要考查考生对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和表现能力。素描科目一般采用人物头像、石膏像、静物写生或默写等方式进行考查, 旨在通过写生或写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式, 考查学生对物象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空间感、质感、量感的把握以及表现对象的能力。考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 1) 具有对客观对象形体结构及明暗变化规律的观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2) 具有运用素描常用工具材料表现对象的能力; ( 3) 具有把握整体画面的能力。
在色彩考试上, 色彩静物写生经常会要求学生对提供物体进行自由构图, 因此, 构图成为构成画面最不可缺的要点之一, 构图的目的在于增强画面表现力, 表达画面内容, 使主题鲜明, 形式新颖独特。主题突出, 意图明确, 具有形式美感是构图的基本要求。色彩画常常需要默写 ( 画) , 色彩也需要构思设计, 但是尽量贴近生活实际。大致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白。默写相当于创作, 在落笔之前要进行揣摩构思, 打好腹稿。打腹稿的过程, 是展开创新思维、展现自己艺术灵感的过程。如果考生过去曾画过应考静物的成功之作, 也要通过回忆思考, 使之在脑海小再现。切忌拿到考卷, 不假思索, 信手动笔。
2. 在作画过程中, 一定贯彻局部为整体服务。主次分明, 防止局部突出, 喧宾夺主; 如果用水粉画表现, 可以先画物体暗部和投影处, 要注意到暗不等于黑, 防止暗部画成漆黑一团, 要画出暗部的透明感; 如果用水彩画表现, 应力求体现水色交融, 清新明快的特点, 防止涂涂改改而出现灰、火、脏、乱现象。
3. 若作品完成后, 请再次检查一下, 如果发现有不协调处, 可做适当调整, 切忌大动干戈。
高考美术色彩考试的最大误区, 在于无经验的老师会跟你说要比较, 多比较去找色彩, 而忘记告诉学生色彩最佳状态是想象力的产物, 国内美术教育培训中一直没有真正找到色彩的秘诀是忽略了色彩大师莫奈的忠告, 看任何东西的色彩不要超过十分钟, 色彩是一种观察到记忆到想象的产物, 如果只是不停的观察只会让色彩变得无力, 因为人的瞳孔对映像放大细节的投射规律, 会造成对色彩本体的阻碍, 所以色彩在高的层面上讲是想象力的产物, 考官看画只看第一眼的感觉不会坐在那里分析具体的对与错, 而且每个人每个年龄段的瞳孔对色彩的差异化很大, 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因此在色彩考试中, 比较是其次, 感觉和想象力是你胜出的法宝。
再来看看速写问题。速写是高考美术的考试科目之一, 近年来, 随着艺术教育的改革, 美术高考的相应变化, 速写愈显重要。高考美术生怎样画好速写? 经验之谈是: ①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 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简便的学习方法。通过临摹, 一方面可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表现方法, 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②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 利用速写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只有多画多练才能提高专业水平。
③画感觉。画必立意, 意在笔先, 作为画者, 面对一个人物模特儿对客观对象经过观察分析之后, 必然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冲动, 这也大概就是所谓的“感受”吧, 或曰: “第一感觉”。这种“感受”, 往往影响着画者的情绪波动, 这种波动又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 导致作画方法的变化, 这是画画至关重要的东西。因此, 学生在作画的时候, 先要抓住这种东西。
④勤用脑。学习绘画是一种艰辛的劳动, 画速写决不是照抄对象, 所以在速写写生中应注意多动脑筋, 结合优秀示范作品认真对照思索。
⑤由慢到快。速写训练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 由慢到快, 这是速写训练中, 在时间限制上要遵循的原则。慢, 是指以较慢的速度将对象较准确地记录下来, 形体的准确是重要的。但速写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速度只能在速写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
速写的表现方法很多, 一般以线表现为主仰或线面点结合的方法。
①以线为主的速写
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 从结构出发, 将物象的形体转折、变化运动和质感用概括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它应具备造型严谨, 形态自然生动, 线条运用得当, 整体效果好等特点。它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达主次关系、空间关系。
②以线为主, 线面结合的速写
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表现形式, 在写生中, 尤其在课堂较长时间的针对美术高考的训练中, 能较好地发挥速写的特点, 这也是目前速写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部分明暗交界线及暗部、衣纹处调子的补充添加, 来表现物体, 其特点是层次丰富, 表现力强。
总之, 在美术高考辅导中, 考生千万要注意考题的动向究竟有何意图, 然后将素描、色彩和速写三者的共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注意点、线、面的结合, 注意构图布局的整体效果, 以美术鉴赏的理论来指导创作, 对自己的作品的客观效果边操作边思考, 在创作绘画中, 先思考好了再下笔, 切忌跳跃式的思维, 随意更改构图和画面, 切忌涂改设定的色彩。在速写上也同样切忌随意更改观察角度, 随意取舍材料的重点。因为高考是在特定时间内的考试, 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以高标准、高效率发挥自己最高水平完成作品。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9
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 有或重理论轻实践、有或是重实践轻理论, 或两者没有有机结合, 成系统、统一、实效性强的教学模式。对于从未有过任何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 首先要让学生听懂课, 其次要让学生愿意动手做, 最后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 研讨系统性强、模式清晰、实用度高的教学模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涵义
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 “知识”指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技能”指的是学生所掌握会计实践技能;“证书”指的是本课程相关证书,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实操师证书”。通过“知识、技能、证书”三个环节滚动循环渐进, 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系如下图1 所示。
2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1“知识”指的是《基础会计》的课堂理论教学, 其具体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具体课程安排可根据实际课时数进行分解) 。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简单定义、特征、性质的讲解会显得有些枯燥, 也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应融入更多的解释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的事物进行启发式的讲解。如, 在对借贷记账法进行讲解的过程, 从会计要素这一章就应该引导学生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六大要素的如何变动;在说到会计账户时, 同一笔经济业务就需要说出引起具体账户的名称, 如此启发式引导, 学生在学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时, 就可以形成习惯性的思考, 有助于本门课程重难点的突破。
2.2“技能”指的是学生掌握会计实践技能;利用课堂教学穿插单项模拟实训, 教师演示并全程指导;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实训, 并和校企合作单位密切配合, 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真正实现边学边做、“学做一体化”。
2.3“证书”指的是通过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考取和本门课程相关的证书, 达到具备从业的资格,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3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不再是一卷定终生。采用学习效果的全过程考核, 在考核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无忧会计从业考试题库的实际操作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 结合单项和综合实训操作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 提高了学生对实际财会业务及流程的综合掌控及运用能力;同时, 在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坚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 坚持过程重于结果原则, 学生三环节中有任何一环节不合格, 本门课程即为不合格。具体构成如下:
平时成绩权重占30%, 依据:出勤率10%+ 课堂测试10%+ 课后案例解答10%;
理论考试占30%, 期末考核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
实践操作占40%, 其中平时参与单项技能实训的成绩及学习态度的考核占20%, 期末实训考核成绩的占10%, 校外实习成绩打分占10%。
通过对学生进行分三阶段、全方位的能力测试, 从而能够客观、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财会基础专业技能, 而且这种考核评价伴随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能够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成果, 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努力学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 现有的教学成果表明: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变的更加多样,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模式来对学生进行会计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更利于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全方位的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质素, 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4.1 理论知识扎实、够用。
《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但整个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中也是重要的基础。会计理论也同样来源于会计实践的总结, 是对会计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讲好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强调理论教学, 并配套仿真模拟题库, 通过练中学, 学中练, 随时进行检测, 大大减少单纯老师主体的理论讲解的枯燥感, 通过此种模式, 学生可以扎实掌握基础会计的核心知识。
4.2 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真实。
基础会计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为了单一的巩固和理解理论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引导, 实践通常是片面的集中在机械地模仿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及编制报表上, 学生都在忙于计算各种实训数据, 并反复逐一校对具体填列格式, 反复练习会计核算技能, 使得学生在实训课上感觉很是被动, 从而感到在上会计“动手”课, 并不能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容易磨灭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 不仅有仿真度很强的单项和综合实训, 还配合有一个月的代理记账公司实习, 仿真和真实的实训结合, 先通过基本单项技能的训练的铺垫到综合实训的巩固提高, 再通过真实的校企合作单位实训, 让学生有从事会计工作的成就感, 找准学习的方向, 因此实践时学生不仅停留在仿真的数据状态, 真实会计世界也有一定的实践, 通过仿真、真实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将会有质的变化, 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取得与之相关的技能证书。
4.3 学习效果综合测评体系完备、系统、科学。
对学生的学习收获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是不科学、不系统、不完备的。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中, 基于全过程的考核, 学生全过程参与, 必须各个环节全过程参与并取得合格成绩, 本门课程的考核才合格, 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 学过、练过即得较易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从而具备《基础会计》的基本技能。
5 结语
在《基础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中, 把理论、实践及证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 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本职业证书也是走上会计岗位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中也引起了授课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会计教学中注意从业资格证的知识的渗透。此教学模式中, “知识、技能、证书”并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有机整合, 根据各高校的具体课时安排和任务要求适时调整, 实用度高。另外, 此模式还应该加强了专业学生的真实企业实践, 使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直观的认识, 通过企业实习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流程和重点, 把知识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促进对这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 同时也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摘要:由于《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学生碰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生在接触财会专业之前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 对于初学财会的学生而言, 《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理论抽象难懂、核算复杂多变, 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结合高职专业教育的现状和教学工作中的相关经验, 提出“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达到“真实应用”的目的, 希望对后续《基础会计》的教学有所帮助, 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知识,技能,证书,教学模式,基础会计
参考文献
[1]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 2011 (3) .
[2]宋士显.“课、证、训、赛”四维融合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理论纵横, 2014 (13) .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10
一、“教师兴趣点”的保持策略
教师的兴趣点表现在教师本身要对授课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体会到授课的乐趣, 产生精神的愉悦。人的情绪是可以传递和感染的, 喜则同喜, 悲则同悲。讲课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 声音手势、身体移动、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触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教师如受到外界 (家庭、社会) 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干扰, 心情烦躁, 表情木然, 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如教师情绪乐观饱满, 讲课富有感情, 那么学生受到的影响就会增强, 进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反应是教师情绪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节课, 把讲台当成知识的舞台, 要有精、气、神。
二、“课程兴趣点”的定位策略
抓课程的兴趣点, 就是要结合学生特点, 深入研究并吃透教材, 把握课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兴趣点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教师平时授课的经验和积累, 发现课程本身存在的兴趣点。二是通过交流或提问, 敏感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准确地定位课程兴趣点, 就能拨动学生兴趣之弦, 奏出和谐的课堂之音。
三、“学生兴趣点”的激发策略
抓学生的兴趣点关键在于抓住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具有间断性的特点, 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 之后便开始发散。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 其兴趣和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新奇的电子产品所分散 (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在上课时, 如何使学生的眼睛不再盯在手机微博上, 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运用一些技巧。
一是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 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授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幽默的时机, 发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幽默的运用要掌握分寸, 其目的不是为了逗乐发笑, 而是以诙谐风趣的教学形式来讲解知识点, 脱离了这一教学目的, 再风趣幽默的方法也只是无聊的噱头。
二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增强代入感。知识学习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现在的学生是网络的一代, 适当运用流行的网络词汇, 会无形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 使学生感到古代文学并非“屠龙之术”, 而是鲜活可用的知识。
三是保持学生的期待心理, 避免照本宣科。讲课的最佳状态是师生之间自然即兴的交流, 如教师一味宣读讲义, 缺乏对话和眼神的交流, 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距离感, 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刻板拘谨。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丧失“期待心理”, 因为学生知道教师接下来要讲什么, 没有悬念。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并适度调控学生的期待心理, 采取欲擒故纵的讲述技巧, 巧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制作讲义和幻灯片时, 应只列要点, 而不要列出全部内容。在展示幻灯片的同时, 教师应该加入精彩生动的讲解, 并适度扩展。换句话说, 把包袱和悬念留到讲述的时候, 而不是全部写在幻灯片上。
总之, “兴趣点”教学三要素中, 教师是引导, 学生是主体, 课程 (教材) 是桥梁, 事实证明, 三者如能有机结合, “兴趣点”就会变成“兴奋点”, 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08) .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 资格证书 竞赛 三位一体 体系结构
一、技能竞赛对教育课程改革有促进作用
技能比赛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它又像一个杠杆,“撬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使它加快发展。
(一)技能竞赛对课程目标制定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学生、职业的需求,它的确立核心就是要达成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技能竞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缕春风,从技能竞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并且在技能竞赛中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二)技能竞赛有利于学校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当前各职业学校在大力推广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采用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材,采用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他们采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任务的分解,对学生完成的阶段性任务进行总结,穿插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完成了若干个小任务后,组织起来,就是完成整个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求索的精神得以挖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整体提高学生的技能,不仅需要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校一般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指导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许多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就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积极考取全国高效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一)有利于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统一教师的教学目标
当前部分计算机教师没有明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常出现教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采用等级考试的教材统一,明确规定学生学完一个阶段后,必须通过等级考试。这样,教师和学生目标定位就很明确。
(二)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社会越来越轻学历重能力,如何检测高职生文凭的能力呢?“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可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是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证书。
(三)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多重性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人才就必须顺应多重性的要求,特出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等。这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合理、更能联系实际的系统的经过培训确认的人才认证。显然,考证是最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学生通过培训学习考取证书,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些持证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学校、企业、政府良好的互动,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有益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竞赛的水平,而参加技能竞赛,会促进我校的专业教学改革,明确了学校专业改革的方向,使学校、企业、政府进行有效互动,使学校与市场进行无缝链接。教学改革和技能竞赛的共同推进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社会名誉的提升。
(二)考证作为检测学生平时学业技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统一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点能详细的学习,通过考证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水平,进一步拓宽大部分同学的就业的渠道。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因为技能竞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它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职业学校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竞赛让学生有了展示技能的机会,使企业更加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对学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四、小结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心理诉求,建构,教学方法
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在1972年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他们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所谓教学模式, 就是由课程与课业构成,通过选择教学材料,对教师的活动给予提示的一种范型或计划。美国学者冈特 (Gunter) 和施布瓦 (Schwab) 在1990年合著出版了《教学:一种教学观》一书,书中认为[1]“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日渐升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至今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没有统一,本文比较认同的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2]。或是以模式定义方法,如“师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引下,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3]。
基于上述定义,本文所提出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一种以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主体,使三者能够有机结合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思想,教师围绕该教学思想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来说,首先,学生是教学需要考虑的第一关键要素,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即学生学习的过程,主要是由“学”、“思 "、“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受益主体和参与主体,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关键在于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其次,要调动学生关注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输入和反思,因此, 教材内容的选择成为第二关键要素,只有那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存与命运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才更能抓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其关键在于有效建构;其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教学内容又关切其实际, 还需要辅以贴合教学内容表达的教学方法或形式,此即为第三关键要素,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形成极具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体系,主动运用方法而非套用方法。三者一一对应,相互配合并有机统一,使得“学”、“思 "、“习”、“行”四个环节落到实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二、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现实诉求
(一)“合班”教学现状的客观需要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所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合班教学,即每次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数量众多,通常两个班级或以上,参与教学的人数甚至超过百人。参与教学的主体增多,以及参与主体之间的班级交叉客观上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师生互动差、学生参与面狭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聊天、发手机短信、睡觉等违纪现象司空见惯;学生内心深层体验得不到重视,学习动机弱化等等[4],学生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 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有序进行,教师自身的教学情绪也受到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学生反感或是漠视该门课程,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做好“备学生”的功课尤为重要。
(二)基于课程特色所形成的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不同, 比如课程内容涉及新生适应问题,理想与信念的确立、人生价值与人生环境、道德的养成:自我的修养、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学生生存实际相关的法律常识、案例等等,强调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输入,更重要的是行为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通过“学”和“思 " 进行“习”,进而改善“行”的过程。教学主题紧密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看似容易,其实客观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高大的人生道理如何通过经典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既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导向,又能内化成自身的思想从而改善或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同时结合内容尝试更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技术性要求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而杂,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要求极高,教师既要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又要在某一领域专而研,对于新进教师而言,知识积累不充分加上教学经验不足导致了教学组织过程中困难重重,如果完全依赖教材容易陷入机械教条的教学泥淖,单纯研究教学方法又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需要,使课堂教学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繁荣上,比如教师为了打破“一言堂”的局面而迫使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而非从学生实际出发去研究和设计课堂教学中实用的问题,致使互动流于形式,甚而造成一种“鸟鸣山更幽”的尴尬[5]。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既可以不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又有精力使得教学涉及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同时又有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载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三、“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学生为本位,从“心”开始
以学生为本位,从“心”开始是说,把对学生心理诉求的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本位和出发点。一谈及研究学生,很多人会笼统地以为研究学生,备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对于一些专业课程而言也许是这样,但是基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的内容特点,仅仅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来研究学生是不够的。比如讲解新生适应这个主题,单纯补充学生需要掌握的适应新生活的知识是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还应该深入研究学生在适应方面的心理诉求,比如学生面临适应问题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潜在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提取出经典案例作为辅助,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有关如何适应新生生活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在内心感受到被理解,贴合自身实际,愿意听,愿意尝试。正如主体性教育理论所指出的, 受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教育者要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教育需求。具体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笔者主张做到以下三个点:一是分析教学主题所涉及的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查阅有关心理学书籍,把握清原理性的知识; 二是进行新主题的讲解前通过各种方式,譬如与学生交谈,或是让学生就下面即将讲解的主题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等,以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三是根据课堂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以教学内容为本位,建构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统一制定的教材,如果简单地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教学的内容,拘泥于此, 就很容易使自己的教学显得知识面狭窄、教条甚至脱离学生实际,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只是在复述教材时,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丧失学习兴趣。统一制定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核心价值的取向,要想通过教学使核心价值取向被充分理解和内化要求教师充分地借鉴更为广阔的知识资源,换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围绕教材核心价值取向建构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组织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并且意义建构的基础是围绕核心价值取向,围绕学生心理诉求,同时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在具体的操作上笔者的建议是:一、提取讲解主题的核心价值取向;二、分析核心价值取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结合点;三、广泛借鉴不同领域知识资源,对知识间的相关性进行整合。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建构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一方面使教学本身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以教学方法为本位,做到“人剑合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学内容建构得再到位,无论学生多么感兴趣,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作为载体,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很难达成的。以方法为本位,就是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尤其是教师针对个人教学特点,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形成自己教学的一套方法,使之成为自己的“利剑”,以不变应万变,并逐渐由此探索出自我的教学风格。当然,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探索出来的,首先,教师自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特点;其次,教师要对自我的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总结出符合个人风格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自己是擅长组织互动型教学还是更擅长讲授型教学,抑或是两种的有效结合等;三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探索出的教学风格,使之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05-20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06-18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08-07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09-21
一体化教学模式反思05-22
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06-26
基于四位一体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25
D-1-3-4-2 一体化教学模式总结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