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模式

2024-05-20

“一体两翼”模式(精选11篇)

“一体两翼”模式 篇1

三、以强化重点管理为翼, 夯实设备管理基础

积极实施“全员参与、立足基层、强化管理、重在落实”的管理思路, 对重点设备、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实施重点强化管理, 固本强基, 努力攻关, 挖潜创效, 夯实了基础, 有力保障了油气生产正常运行。

1. 推行“五位一体”设备现场管理方式

中国石油重组上市后, 辽河油田根据生产模式和设备种类的变化, 将与生产结合最紧密的抽油机、机泵、热采锅炉、加热炉、车辆5种设备列为重点设备进行管理。将设备现场管理归纳为“润滑、软化水、回场检查、强制一保、档案资料”等五项基础工作, 形成“五位一体”的设备现场管理模式。通过加强重点设备基础工作的管理, 有效带动了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上水平。

(1) 润滑管理

一是设立具备省级检测资质的润滑油检测中心, 为基层配备检测仪器, 开展润滑油质量跟踪检查工作。二是制订下发《设备润滑管理规定》, 明确管理程序, 对润滑油供应商进行了资质审查与考核, 从源头有效控制润滑油品质量。三是推广润滑油工程车用于抽油机等现场设备的润滑, 提高了现场设备换油质量, 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2) 软化水管理

对老旧的锅炉软化水处理装置进行合理改造, 为设备提供合格充足的软化水, 节约了成本。坚持车辆防冻液定期检测, 避免冻坏设备。

(3) 维护保养管理

坚持维护保养为主、修理为辅的原则, 认真按照“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的十字作业法, 对主要生产设备实行定期强制一级保养, 同时对车辆坚持回场检查制度, 有效保证了设备的完好性。在加强维护保养工作的同时, 辽河油田还探索应用可靠性理论建立了总费用最低情况下的设备检查保养周期的数学模型, 得到了设备检查保养周期与失效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计算结果确定抽油机等设备的检查保养周期, 取得了较好效果。

(4) 档案资料管理

对《抽油机运行修保记录》等4种设备运转记录和《注采集输设备档案》等3种设备档案进行了格式简化统一, 确保了主要生产设备运转状况得到及时准确记录并保存、建档。同时还推广应用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装备管理信息系统,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备基础信息采集、统计和分析网络体系, 为提高设备运转统计信息的质量和设备购置的选型选厂管理提供了准确科学的依据。

2. 开展设备安全隐患治理

(1) 总体情况

热采锅炉、加热炉、抽油机是辽河油田稠油开采的关键设备, 由于设备老化程度较高, 长期在高温、高压下运行, 安全隐患问题逐步凸显。从2005年起, 辽河油田积极筹措资金, 开展重点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对治理项目实施油田设备管理部门与设备使用单位“一把手”联合挂牌督办,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资金专款专用, 治理不留隐患。

(2) 治理效果

3年来, 通过局部改造、技术升级、淘汰更新等措施, 整改热采锅炉、加热炉安全隐患1867台次, 通过治理, 设备技术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热采锅炉设备新度系数由原来的0.25提高的0.33, 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了40%, 加热炉监测效率上升了4个百分点。抽油机互锁式刹车装置的应用受到中国石油安全与设备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有效预防了抽油机刹车失灵事故发生, 确保了操作者的安全。

3. 开展设备管理技术攻关

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 对地面设备技术要求和井下工具技术等级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 辽河油田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积极开展攻关, 有效解决了制约稠油开发的设备瓶颈问题。

(1) 解决超稠油开发地面设备不适用难题

辽河油田实施的超稠油SAGD (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 开发, 大幅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单井日产液量达到400t, 井口温度高达摄氏180℃。原有游梁式抽油机由于机型小, 无法满足载荷要求, 原有输油泵也不适应高温超稠油输送。为此针对超稠油开发特点, 积极开展设备管理技术攻关, 成功应用22型塔架式无游梁抽油机, 并研制天轮防跳槽装置, 满足了高产油井生产需要, 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停机率。同时将原来单偏心转子泵改造为双偏心结构, 研发引进输油泵保温套式放空管、输油泵抽空报警装置等技术, 有效解决了高温超稠油采出后输送难的问题。

(2) 解决井下抽油管杆泵修复工艺落后难题

由于开采难度大、检泵周期短等因素, 辽河油田的管杆泵不仅周转量大, 而且清洗修复难度也大。2002年以前, 由于管杆质量问题每年发生管、杆、泵断脱漏900余井次,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500万元。同时由于各油管厂设备普遍老化、技术相对落后, 不仅修复主要依靠外委, 而且人工判废使管杆泵报废率也较高, 每年判废抽油管达15万根, 其中至少十分之一可以修复。为此从2002年起, 辽河油田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 提出了一整套油管厂管杆泵修复改进工艺, 逐年投资, 建成了4座工艺先进、设施完善的油管厂。其中冷水洗冷管、热水洗热管清洗、电磁探伤及涡流分选等装置在国内同行属领先水平。通过改进管杆泵修复工艺, 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实现了管杆泵自修为主, 年减少判废油管1.5万根, 提高了修复质量, 累计节约投资和成本4 500万元以上。

4. 开展设备挖潜创效活动

为了盘活存量, 提高使用效率, 辽河油田坚持深入开展闲置设备调剂利用, 不仅满足生产急需, 而且通过组织调剂生产设备, 几年来共节约投资4 163万元。深入开展设备挖潜专项活动, 向所属单位下达挖潜指标与考核机制, 实施“盘活资产挖一块, 节约挖潜省一块”, 通过修复组装旧设备、对外处置报废设备残体等途径, 3年来实现挖潜创效5 000万元以上。

四、以突出特色管理为翼, 推进设备创新管理

结合自身实际, 突出设备管理特色, 是辽河油田不断提升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通过开展设备集中预算管理、探索现场基础管理新方法、推广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实施设备节能减排、开展燃料结构调整等特色管理工作, 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创了设备管理新局面。

1. 推行设备全面集中预算管理

投资与后续支出是企业设备价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河油田结合自身实际, 借鉴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制定设备预算体系标准, 从2007年起率先在中国石油各油气田企业中全面推行设备购置、租赁、修理、挖潜、报废、处置等六个设备管理关键环节的集中预算管理, 并完善考核机制, 初步建立起一套“预算有标准, 执行有约束, 决算有考核”的设备集中预算管理框架体系。

(1) 预算标准管理

制定车辆、计算机、仪器设备等非安装设备的配备标准, 统一全油田设备挖潜创效的计算口径, 明确设备退出使用状态的役龄、技术状况等标准, 形成了一套合理统一设备预算体系标准, 为编制设备全面预算确立了测算依据。

(2) 预算执行管理

重点突出集中管理、统筹编制、有效执行三个特点, 集中管理改变了以往发生一项业务二级单位申报一项、油田层面审批一项的零散式管理方式, 变分散为集中, 集中力量解决以往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而难以解决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单位实际情况, 发挥预算导向作用, 明确重点, 科学编制年度总体和分项预算;有效执行预算内项目, 约束预算外的项目审批和实施, 强调预算的严肃性。

(3) 预算考核管理

将预算执行情况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相结合, 奖优罚劣;同时将预算执行情况列入全年设备管理评比之中, 在管理上体现考核权重。

(4) 实施效果

通过推行设备集中预算管理, 实现了企业设备资源的集约化管理, 统筹式调控, 突出预算导向作用, 实现了降本增效。全面实施设备集中预算管理以来, 集中资金实施老旧抽油机改造、油管厂建设与设备配套等以往资金分散无法落实的项目;并且通过压缩租用车辆、控制修理费用、实施挖潜创效, 共降本创效7 000万元以上;同时加大设备报废力度、积极开展废旧设备处置变现, 优化了存量资产结构。

2. 创新设备现场基础管理方法

(1) 推行设备检查站管理法

具体做法是在二级单位作业区建立设备检查站, 由作业区资产员担任站长, 工程技术组、安全组的技术干部和抽修班人员为成员。作业区每月初下达抽油机、注输泵等主要设备检查运行计划, 检查站每天按月度运行计划开展专业化检查, 并进行打分和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每月进行一次小结。建立“设备检查站”, 在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下, 充分发挥了设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作用, 进一步充实基层设备管理力量, 扎实有效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提高了设备完好率。

(2) 推行现场设备固定编号管理法

针对抽油机、井口加热炉和变压器等因生产需要拆装调动频繁的实际情况, 实施了设备固定编号管理方法。基本做法是为每台设备焊上一个永久使用的编号, 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 根据固定编号及时记录设备变动情况, 从而准确掌握了每台设备的动态。同时推行现场设备固定编号管理, 有效保证了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3. 推广“一加一”设备状态监测管理方式

(1) 总体情况

从2003年起, 辽河油田通过应用试点、逐步展开、全面推广三个阶段, 自上而下逐步推广应用了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推广设备状态监测技术进程中, 辽河油田坚持硬件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 选定技术支持合作伙伴, 统一为各单位配备监测仪器与故障诊断系统。同时积极与技术支持合作伙伴在技术与实践上相互结合, 我方人员实施现场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工作, 对方负责多轮次技术培训和应用过程中解疑答惑, 形成了“一加一”捆绑式技术支持模式, 促进了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 共享我方现场监测的大量数据也进一步丰富了技术支持商的实践经验, 促进了系统完善与升级, 更加符合辽河油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应用实际, 提升了应用效果。

(2) 应用效果

经过几年的总结推广, 辽河油田已在10个主要采油单位成功应用了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形成了一套油田指导、二级单位实施、基层单位配合的管理网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积极拓展应用领域, 一是动态监测设备运行, 有效分析设备故障原因;二是准确诊断设备故障, 预防设备机械事故发生;三是检测设备技术状况, 开展新设备和修复后设备质量验收, 避免不合格产品的流入。通过推广状态监测技术, 促进了辽河油田设备故障管理由事后管理向预知管理的转变。

4. 大力实施设备节能减排

(1) 开展设备节能改造, 降低设备运行能耗

在机采效率方面, 积极引进节能型抽油机、开展常规抽油机下偏杠铃节能改造、应用调速电动机进行抽油机井管杆泵优化组合, 使机采系统效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注水系统方面, 应用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有效减少注水泵节流能量损失, 大幅降低注水能耗。以沈四联1 800kW注水泵电动机安装高压变频器为例, 平均注水单耗降低1.64kW·h/m3, 有功节电率达到21.5%, 年节约电费136.7万元。在输油系统方面, 针对外输原油黏度大的情况, 应用大排量螺杆泵并辅以高压变频器进行输油, 大幅度降低了输油能耗, 每年节电125万kW·h以上。在热采锅炉方面, 结合实际对辐射段和对流段进行改造, 曙光采油厂对13台热采锅炉对流段改造已累计节油1 155t, 效益显著;特种油开发公司对新引进的2台热采锅炉进行了设计改造, 将对流段原来151根炉管增加到200根, 辐射段由原来的56根炉管增加到64根, 经监测热效率提高5%。

(2) 实施设备减耗减排, 实现采油污水零排放

辽河油田所处地理位置使其环保减排的责任十分重大。由于稠油开采能耗高, 不仅消耗大量清水, 而且采出的稠油污水也难以处理排放。经过多年实践, 成功研究并应用了稠油污水回用注汽锅炉技术, 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已建成4座污水深度处理站, 将稠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循环利用于热采锅炉注汽, 实现了采油污水零排放, 仅2007年上半年就处理稠油污水1 000万m3以上, 创效益1.2亿元。应用这一新工艺每年可节约淡水15万m3。

5. 积极开展燃料结构调整

辽河油田是一个投入开发多年的老油田, 已进入开采中后期, 设备燃料用油大幅上升。为降低成本, 增加产量, 辽河油田积极开展设备燃料结构调整。组织加热炉、热采锅炉“以煤代油”研究试验, 先后进行改烧原煤、型煤、热煤气、水煤浆等试验, 降低了原油消耗;大力倡导“以气顶油”, 对天然气实行开源节流, 在完成外供任务的前提下加大自用量, 同时引进新型油气混烧燃烧器, 实现了设备油气混烧;开展技术攻关, 推行和试验渣油、石油焦替代原油, 年替代原油4万t以上。

五、效果

通过推行“一体两翼”设备管理模式, 做好设备常规管理, 强化设备重点管理, 突出设备特色管理, 进一步推动了辽河油田设备管理科学健康发展, 设备管理水平位居中国石油领域前列, 并连续三次荣获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同时也为确保油田勘探开发高效进行、油田储采接替率大于1、实现辽河油田科学及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结归纳“一体两翼”设备管理模式, 有以下3点结论。

首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继承传统管理经验, 创新管理理念, 拓展新的管理模式是保障设备管理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前提。

其次, 辽河油田“一体两翼”设备管理模式, 以管理体系为体, 以基础管理和创新管理为翼, 相互融合, 互为促进, 强化体系, 拓展两翼, 在实践应用中注重总结归纳方式方法, 较大幅度提升了设备管理水平, 同时降低了设备运行费用, 提高了运行效益。

第三, 辽河油田“一体两翼”设备管理模式, 有效融入了设备经济技术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设备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推广、“五位一体”设备现场管理方式、设备全面集中预算管理探索与实践、“一加一”捆绑式状态监测管理等先进管理方式方法, 也有效融入超稠油开发地面设备配套、油管厂修复工艺改造、设备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和工艺, 推动设备管理科学健康发展的同时, 保障了油田开发建设, 提升了综合经济效益。

(全文完)

“一体两翼”模式 篇2

赣州市文清实验校中学部校长

吴中鸿

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被学生所接受。为了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为了适应学生的变化,从2013年九月开始,中学部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迈开了课改的步伐:一方面,通过自主管理、活动育人,抓实以“中学生文明礼仪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建设“一体两翼快乐高效课堂”。

今年三月,中学部经过充分酝酿,在七年级全面推进“一体两翼快乐高效课堂”建设:所有学科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落实预习自学,探究问题——分组合作,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检测过关三个重点流程;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编排学习小组,推选、培训各组组长,树立组长威信,拟写组名、组训、组规,培养组员良好的集体荣誉感,营造组内良好人际关系;按照“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激励性、团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完善班级、小组评价体系,健全《“一体两翼快乐高效课堂”评价表》、《作业评价表》、《考试评价表》、《小组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表》、《小组积分升级方案》。

短短两个月,七年级各班级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把时空还给学生,课堂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鸣”,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地体现,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由“主演”变成了“主导”,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重点是指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以及如何展示学习成果,关注小组的全员参与;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自主学习的人,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协作互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小组的凝聚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面越来越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互助式学习的氛围明显浓厚了,班级学风焕然一新。在七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笑逐颜开,积极举手发言,争问抢答,解决疑难,经常听到的是学生响亮的发言之声、热烈的讨论之声,激烈辩论之声。为学校的“幸福教育”中教学的目标“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体两翼”模式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季枫(1972- ),女,江苏靖江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SJM08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56-02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新教育概念,指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的提出,为建立新的教育哲学观开拓了新视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新要求,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开辟了新天地。

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以教育部确定的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引领,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但这与国外创业教育蓬勃开展的态势相比,无论是在实施对象的广度上,还是在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深度上,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和问题。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落实到日常教学与管理活动之中,逐步探索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塑造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能源基地,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使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通过技术服务的方式向周围群众辐射、扩散,促使农村、城镇进行个体或小群体的创业致富活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从而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性。

创业教育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依附型人格的弊端,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更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或一毕业就马上创业,而是在大学期间播下创业的种子,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和怎样创业,当机会来临时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树立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培养和形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二是塑造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缜密性和外向性等优良品质。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心理品质对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创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品质。三是培养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的基本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四是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应具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构建。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必要条件。

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较为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较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较高的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岗位立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本领,初步形成开创性个性。

二、构建“一体两翼”的创业教育模式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此为宗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可采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即以创业课程教学为主体(“一体”),传授创业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实施“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环境建设”为支撑(“两翼”),广泛发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直接参与创业实践,进行创业的初步训练,发展他们的创业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成长为创业型的人才。

(一)创业教育模式的主体——创业课程教学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传统课程模式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重知识的纵向领属关系,轻知识的横向通联关系”;而模块化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围绕技能或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该摒弃独立分散的课程设置,运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按照创业者能力的具体要求,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通过组织教学,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以下三个教学模块组成:

1.创业基础理论教学。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未能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基础理论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讲授企业家精神、创业政策、创业法律等内容,使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认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具备创业者的法律和道德意识,了解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对创业活动的促进和限制作用等等。

2.创业专业知识教学。创业专业知识教学是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给学生传授一些必须掌握的、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教育活动。通过创业原理、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融资分析、创业风险预测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初创企业的组织形式、营销方式、融资渠道、财务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3.创业实习、实训教学。创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创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创业过程,理清创业基本思路,可切实锻炼学生管理创业企业的能力,激发其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素质。通过这种课程训练,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在帮助他人管理企业或创办自身企业时,能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包罗万象,独立的创业课程体系不可能穷尽一切,因此要在各种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业教育。这种方式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只需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将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融入现有的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对现有的专业实践实训课按创业教育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造,着重将创业教育理念引进到现有的实践实训课中,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模式的左翼: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主线。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过程,以完成创业实践任务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创业教育影响,从而使大学生不断在实践中体验和运用所学创业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全面提高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学校的各种活动,如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可以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进去,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同时,安排寒、暑假打工和勤工俭学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从事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接触并融入社会生活实际,了解企业经营活动。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帮助企业公司推销新产品、参加企业咨询、法律服务或经营策划等尝试创业。

2.开展创业专题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参赛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完成一份从创意、市场调查分析到公司的运营管理、产品营销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具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商业计划,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选择创业项目和创业程序、创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通过报告会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的融资和理财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作企业等实际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3.校内创业实训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指导下,学校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一方面,通过组织“营销对策”“谈判技巧”“产品的市场预测”等模拟创业活动或开办模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帮助学生理清创业思路,培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大学生打印社、大学生超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等校内资源,为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少量资金、项目等创业基本条件,学校选配教师对其进行全程化的指导,使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知识,激发学生萌生创业意识,确立创业目标。

4.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联合社会力量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加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是真实的创业环境,也可以是模拟的创业环境。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到创业型企业参观实习,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兼职指导,使学生学习到全方位的创业本领,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组织学生到新创企业参与管理。在这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创业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创业项目的管理和落实,创业形式的选择和组合,都将得到矫正、孵化和发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创业技能显著增强,创业素质得到升华。

(三)创业教育模式的右翼:创业环境建设

创业环境建设作为一种教育影响,具有丰富的创业教育内涵,是一种潜在的创业教育资源。我国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创业的惰性,自主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浓,社会支持不足,社会成员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欠缺。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构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1.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高校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理想的活力之源。首先,学校要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创业知识竞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氛围;组织“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和“成功创业校友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学校要利用广播、校刊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通过悬挂和张贴有关创业内容的格言、警句或名人画像,让校园洋溢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氛围;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尤其是可通过对本校毕业生创业历程的宣传,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激情,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2.建立有力的创业支持体系。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良性互动的创业支持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取消对大学生创业的诸多限制,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应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题网站,成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向学生介绍创业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学校也可以针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实务;学校还可以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管理规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提供充裕的时间、免费的营业场地、全程的技术指导和一定的资金资助,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

[2]钟凤宏,刘恭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3]何锡涛.借鉴国际课程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高职课程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4]丁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一体两翼”模式 篇4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一) 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收集数据, 参照Albrecht&Sack (2000) 和林志军 (2004) 问卷框架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整理对比我国七所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重点关注其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计;第二层次调查不同市场层次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知识需求特点 (1~5分别代表不重要、不太重要、无所谓、一般、很重要) , 第三层次调查学生现有会计实务教学过程能否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估 (1~5分别为不能提供、部分提供、不清楚、基本提供、完全提供) ;第四层次访谈在校学生对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的建议。

(二) 问卷发放

针对第一层次的问题, 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 (原西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七所农林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为调查对象;针对需求方调查, 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及毕业校友所在的企业进行邮件沟通;第三层次以上述七所农林院校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第四层次访谈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已全面接触专业课程的大三学生和正在求职的大四学生参与讨论。

(三) 问卷回收及访谈组织

问卷的发放和收集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 共发放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32份, 其中华中农业大学有效问卷59份, 占总体44.5%, 企业和事务所收回33份, 占总体的25%。访谈分两次完成, 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参加。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 高等农林院校培养目标定位

对比七所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发现其本科教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结构方面与综合性高校及财经院校大同小异, 只是在课程设置时间和专业选修课有细微差别。该现象表明农林高校忽视本校优势资源和办学特色, 参与其他综合和财经类院校的通用型会计人才的竞争中去, 并未形成自己办学理念和风格, 同质化倾向严重, 导致涉农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脱钩, 无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二) 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调查

本调查的职业能力需求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两方面, 设计了十大专业知识要素和十大职业技能。结果表明: (1) 会计从业人员最需要的五大知识结构依次为财务会计 (4.70) 、金融学 (4.47) 、税法 (4.30) 、管理会计 (4.13) 、信息系统 (4.10) 。 (2) 最重要的五大技能依次排序为综合分析能力 (4.19) 、职业品行 (4.10) 、计算机应用 (4.06) 、表达沟通能力 (3.97) 、外语能力 (3.80)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市场层次对各项知识和技能重要性选择有明显差异:在知识要素中, 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把税法放在第二位, 而会计师事务所却把金融学排在第二位;会计师事务所把持续学习和团队表达沟通能力排在前二, 而企业界普遍认为最应该加强的三项能力分别为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品行和计算机应用。

(三) 学生对现行会计教育供给认知

会计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会计专业人才的产出质量, 对职业能力的培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了以下两方面:对目前会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会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

对教学质量调查结果如下: (1) 课程设置合理性评价得分2.98分 (5分为最合理) 。受访学生反映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重不当, 个人很难融会运用各科知识点解决结构性问题,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跨学科课程是不需要的。 (2) 教学团队力量平均得分为2.3分, 反映学生对农林高校师资的认可度不高, 具体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农林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平时从事农林经济问题的科研活动, 难以围绕会计专业问题展开研究, 导致教学过程中前沿涉猎少, 案例较陈旧;同时多数会计专业老师来自农业经济教育背景, 又与实务界几乎无联系, 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讲授知识过程中只是照搬书上理论, 这也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3) 教学效果评价得分偏低, 仅为2.5分。教学方式呆板是最突出问题, 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听讲或者记笔记等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传授和吸收知识, 但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 导致学生只学不思, 无法锻炼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足够的创新。学生认为目前会计教育中教学方法陈旧, 手段单一, 对创新性评价最低 (仅为1.3分) 。其中最不受认可的教学方法是书面作业与角色扮演。而大量课后作业的练习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结果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尤其是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会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评价: (1) 从目前就业以及社会需求反馈情况来看, 农林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还没有被社会和企业广泛认可, 就业率明显低于综合和财经类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从找工作的大四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社会需要“深”而“精”的毕业生, 而不是学校培养的“宽”而“泛”, 企业在第一轮的笔试中往往会淘汰掉基础会计知识不扎实的学生, 而农林高校学生的会计基础及对企业财务的诊断和决策能力相对来说弱一些。 (2) 由于师资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授课知识陈旧;学生缺乏实践平台, 无法抓住会计发展趋势和把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面试时无法抓住会计发展的主流, 无法迅速适应实际工作, 给应聘单位反应迟缓的印象, 进而导致应聘失败。 (3) 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单一。由于目前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来选拨学生, 重期末轻平时, 重记忆轻应用, 重理论轻实践, 高分低能大有人在。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综合专业潜质, 也无法适合市场对所选人才高素质的需要, 使供需双方无法实现均衡。

三、“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 制定农林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通用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满足农业系统和涉农企业要求的创新性人才, 贯彻“通才+专才”的最佳培养目标组合。

(二)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是指, 以经、管、财知识复合为主体, 以强烈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为两翼的涉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人才培养路径方面, “一体”是以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两翼”分别是指“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持续学习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体系”。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

(1) 构建农经管财复合知识为主体的质量工程体系。我国会计规范建立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标准。农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展农业会计教学与研究的必然性, 而农林高校应当成为农业会计教育和研究的主阵地。其课程知识体系必须注重农、经、管、财复合, 突出农业院校优势资源与特色, 在课程设置打通会计通用知识的平台上, 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农学等领域知识。在基础课模块设计中, 对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增加学时和难度, 新增应用写作课程;专业课模块中, 对重复、脱节的课程进行调整;通识课模块, 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的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前沿与特色课程模块, 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对四个模块的重塑, 实现学生农经管财知识的复合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才能对教学质量提供保证。鼓励教师攻读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或派遣教师到财经院校进修, 盘活存量;招聘博士生充实现有师资队伍, 引入增量。结合学校优势学科, 围绕财会问题从事科研工作, 提升科研能力;加强与实务界联系,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下企业进事务所积累实战经验。每个老师按照“六个一”标准考核:听好一门课, 讲好一门课, 融入一个科研团队, 申报一项科研课题, 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 联系一个企业。

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增加和改进案例教学、引入情景式教学和公司实习等教育方法, 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真正实现互动, 理论和实践真正能够结合,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及其应用。如在实践中对于审计课程, 以项目组为单位, 扮演一个项目从了解被审计单位, 签业务约定书, 预审编制审计计划, 进驻被审单位及出具审计报告的各个角色, 整个过程下来, 学生对于审计课程有了最直观的了解, 既传授了知识, 又学会了资料收集整理程序并培养了团队合作、谈判技巧和模拟了商业决策, 学生满意度较高。改革现有学生评价制度, 将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突破考试题型与题目传统模式、突出专业知识运用的考核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践中改革财务分析学课程考核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 一个小组追踪一个企业, 按照课程进度分析该企业的会计政策和能力, 课程结束后再对企业做综合评价及价值预测, 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 这门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将分析书和最后的答辩进行加权即可。学生普遍反映此种方式的考核最能体现知识把握程度, 甚至有学生凭借分析报告书进入了该企业任职。

(2) 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设计联系紧密的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实验教学体系, 构造会计操作与实务模块、法务学习与风险控制模块、企业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与经济在会计中的应用模块等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实验教学模块, 形成分层次、模块化、开放的会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形成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互衔接的实践过程体系。具体做法是:首先依托农业大学自身特点, 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 实行产研学结合。我校会计专业已与税务局、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共建, 每年向这些固定的实习机构派出学生集中实习, 此方法可以保证实习大纲顺利完成、老师易于指导管理、实习针对性强等。同时, 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 主要形式是以老师项目带学生的方式,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与财务实际问题, 提高自己的判断与创新能力。

开展职业生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实训拓展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作品创作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术科技活动等各种课内外科技创新实践, 推进学生学习、团队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能力与素质。在我校的改革实践中, 这些实训拓展取得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后可以抵专业选修课的学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已获得挑战杯全国金奖两项, 银奖四项, 效果显著。

(3) 构建以持续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体系。根据目前财政部制定的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线图可看出, 未来一段时间内, 新财经法规、新理论思想、新的核算方法是会计改革的主旋律。如果会计专业学生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 以现有的知识储备, 将极大限制其职业发展, 会计专业人才持续学习能力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从而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我校的改革实践如下: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语言和写作能力是学生持续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 学习能力培养应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 将其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如会计专业讲授的税务筹划课程, 组织学生辩论比赛, 在辩中明筹划效果, 锻炼学生的口才;在财务分析课程中, 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财务分析报告, 以证券分析师的身份答投资的提问;市场营销课程中宣讲营销策划方案;国际贸易课程中以英文写作往来函电, 并创造意境给学生宣读, 训练听说应用能力。其次, 以第二课堂为延伸, 拓展教育空间, 开展多形式活动。如我校开办五方论坛, 每期请杰出校友和著名专家讲解热点问题, 然后在BBS上展开讨论, 进行思想火花碰撞及大辩论, 很受学生欢迎;积极和校友联系, 推荐学生到上市公司从事相关岗位实习, 写实习日记以供交流及下一届学生参考;鼓励学生自荐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助理审计员工作, 并展示其审计工作底稿等。

加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现有的会计毕业生经过专业训练后很多表现为会计技术的熟练工, 知识面过窄, 文、哲、史、理、工、农知识的沉淀不足, 文化艺术修养不足等问题, 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训练加强其文化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志军:《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2]陈小林、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 《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一体两翼”模式 篇5

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我校“一体两翼”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及其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一体两翼”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

我校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能力、全面预算管理能力、资金融投资能力、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纳税管理与筹划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体两翼”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思。根据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学习一一能力培养一一实践体验”为路径,以“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一体两翼”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即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平台,集中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学分学时的设计。按照以上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思,以及广外南商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总学分158学分,其中课程实践教学33学分,独立实践教学12学分,共45学分,占28.5%;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含实践教学4学分,纳入社会实践学分;“创新能力”最高4学分。总学时2503学时,课程实践教学540学时,占21.6%;表内“实践教学”不统计学时,学时数另计。

“一体两翼”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践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财务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由低到高依次设计为:学科基础课程一一专业会计课程一一财务管理综合课程,具体主要实践课程分布见表1。

另外,我们还鼓励本专业学生开展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历的学习,接受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多元化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军训与军事理论”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军训与军事理论”1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第一学期新生入校后进行,时间一般为2周。

“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社会实践”4学分,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1)》、《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2)》共1学分,38学时,分别于第二、第七学期开设,每学期0.5学分,19学时,由招生就业办公室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社会实践1》、《社会实践2》共2学分,分别于第二、第四学期认定学分,每学期1学分;学生处、团委组织《社会实践3》1学分,于第七学期认定学分。

“一体两翼”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实践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编制适用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材是本专业实践教材建设的目标。结合国内外财务管理环境及学科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探索信息化、立体化实践教材开发模式,力争建设以数字教材、网络课堂、虚拟仿真和典型案例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素材库,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構建真正信息化、立体化的新型实践教材。

实践考核标准。按照财务管理专业实习计划,严格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如各种实训、实习成绩的记分形式、成绩评定标准及成绩评定过程等。

“一体两翼”模式 篇6

一、高校团学工作的现状思考

1. 组织有激情, 但时间一长易乏神, 沉浸琐事不脱身。

高校团学工作的主体是各级各类团组织。从学校团委到学院分团委或团总支, 再到各年级各班团支部, 团组织发挥着团学工作的主体作用。高校各级各类团组织在从事组织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非常有激情, 因为团组织是学校党群组织中最年轻和最具有青春活力的组织。但在具体的工作中, 各级各类团组织主体往往沉浸于具体事务, 缺乏全局的调控和宏观的思考, 团组织工作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特色的成果[1]。

2. 成员有活力, 但贯彻执行易乏力, 自身定位不明确。

高校团组织所属还有学生会和社团及班委会和班级兴趣小组等。他们在各级各类团组织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以外的日常工作或校园文化活动等发挥着中坚的作用, 是团组织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但他们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贯彻执行不力、定位不明确的现状。比如学院的团总支学生会和社团之间的关系, 学生会职责主要在完成学校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任务, 社团职责主要在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但在实际工作中, 社团要组织大型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力量不够, 必须要社团挂靠的学院学生会支持, 两者都参与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互相扯皮和模糊定位的倾向[2]。

3. 工作有内容, 但千篇一律易乏味, 特色创新不鲜明。

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内容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内容丰富。但这些内容和形式往往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还相同, 盘点一下的结果是千篇一律, 没有眼前一亮、心里一动的特色活动项目,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团学工作要有特色、有影响、有亮点的呼吁。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理清工作思路, 没有具体工作抓手。

二、高校团学工作“一体两翼三重点”模式构建

高校团学工作有主体、有队伍、有内容, 但是由于上述现状及问题的存在, 迫切需要高校团学工作主体即学校各级各类团组织创新工作思路, 构建工作模式, 使团学工作出新出彩出成效。笔者结合团学工作一线的实际, 理出“一体两翼三重点”的团学工作思路, 并将之贯彻于具体的团学工作, 使之规律化、程式化, 形成了“一体两翼三重点”的工作模式。

1.“一体”。

团学工作的“一体”就像飞机整体架构中的机身, 它指的是团组织自身建设。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 以及党组织或上级团组织交给的各项日常工作。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交给的各项日常工作是团学工作的工作常态, 团组织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团组织的组织建设是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方面, 是增强各级各类团组织战斗力的关键。团组织要定期召开团委会议、团总支会议和团支部会议, 通过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分配任务、安排工作、学习交流等。各级各类团组织还要召开主题民主生活会。同时还要做好团费收缴工作, 团校教育工作及推优和团员素质拓展工作。除了党组织或上级团组织交待的日常工作和自身的组织工作之外, 高校团组织的宣传工作也是加强其自身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团组织的宣传要建设一批上下联通无障碍的坚强宣传队伍, 队伍里要有宣传骨干, 有宣传联络员, 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介, 比如海报、展板、报纸、期刊、网络及网络中各种形式, 深入广泛地将团组织的工作宣传好, 展示团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团组织的自身建设要通过集体智慧, 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效率化, 使团组织日常工作、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走上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两翼”。

“两翼”就像飞机整体架构中的两翼, 具有使飞机上升的作用, 在团组织中它指的是学生会和社团。学生会和社团就像高校团委或团总支的两翼, 机身固然非常重要, 但没有两翼产生的升力, 飞机就不会起飞, 所以两翼对于高校团委或团总支来说就是团学工作运行起来的动力。高校团委和团总支的日常工作和特色工作都是靠学生会和社团来具体执行而完成。学生会的基本任务简要地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完成校团委或团总支交待的各项日常工作, 另一方面是在校团委或团总支的指导下, 树立主体意识, 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效能,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学生会的日常工作除了团委或团总支交待的任务, 还有来自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各职能部门的相关办公室下发的各种具体工作。因此, 高校学生会的部门也与实际相靠近, 比如宣传部、纪检部、助贷部、就业部等。

社团是高校比学生会更为活跃的群众性组织。它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 是高校发挥育人职能、使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益补充。学校的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力主要是通过社团文化活动来实现。但诸多高校往往重视学生会而忽视社团。国家相关政策也影响了社团工作的积极性, 如每年选调生的报名条件明文规定报名的学生需要做班级学生干部满一年或一年以上, 但社团干部不在此列。事实越发显示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需要学生会组织, 更要依靠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近年来, 很多高校每年都举办社团文化节、科学文化艺术节等, 这些“节”的核心还是社团承办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因此, 高校应该将社团文化活动视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可以将其学分化, 配备专业指导教师, 结合专业开展特色活动, 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式发展。

作为高校团委或团总支的“两翼”, 学生会和社团还要互相配合, 互相支持, 合作化、机制化、平衡化, 使高校团学工作组织走上正规化的可协调发展道路。

3.“三重点”。

“三重点”就像飞机整体架构中一前两后的三个轮子, 起着飞机起飞和落地的支撑和平衡作用, “三重点”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团学工作应该以“三重点”为抓手, 抓实抓好抓牢靠。“三重点”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结合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活动特征和文化传播的具体特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在地方的文化资源, 以其新鲜性和多样性吸引、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信阳师院历史文化学院依托专业, 充分挖掘整理革命老区信阳的红色文化资源, 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弘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三重点”其二是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身在校园而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和活动的一个主要途径。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因为找不到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而往往流于形式, 比如到一个地方做一场演出, 或做一个调查, 拍一些照片, 发几篇新闻就算完成任务。信阳师院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实行项目征集制, 征集项目时实行贴近重大节日、贴近地方现实、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 优选方案, 高度重视, 认真落实, 及时总结,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祖国六十华诞之际, 信阳师院历史文化学院团总支创新活动方式, 暑期他们与信阳日报社联合开办“我与祖国同岁”专栏, 访谈了不同职业的六位60岁老人, 通过他们的讲述让学生见证了祖国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学生跟记者一起学会了采访、写作和摄影的技能技巧。

“三重点”其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 也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师院历史文化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依托社团品牌项目, 以品牌活动项目带动社团发展, 带动校园文化活动繁荣。该院经纬史学社打造了“我来讲历史”学子讲坛, 文化创意社打造了大学生创意市集, 红色文化研习社打造了红色文化资源调查, 助学家教协会打造了社区家教服务。这些品牌活动结合专业特点, 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创新了活动形式, 也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校园实战平台。

作为高校团学工作的“三重点”, 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还是校园文化活动, 都要着眼于内涵发展, 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 有创意、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

三、高校团学工作“一体两翼三重点”模式的构建意义

高校团学工作“一体两翼三重点”的思路在实践中规律化、程式化, 使之成为一种常态, 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团学工作就像一架飞机, 要有机身、机翼和机轮方能构成一个整体, 才能正常起飞和落地。因此, 我们也可以将“一体两翼三重点”团学工作模式称之为“飞机型”团学工作模式。“一体两翼三重点”团学工作模式的构建, 有利于理清团学工作思路, 把握团学工作全局及进程, 避免无序化;有利于整合团学工作队伍, 提高团学工作力度和效果, 避免形式化;有利于抓住团学工作重点, 增强团学工作特色和影响, 避免一律化。

参考文献

[1]陈凝.新时期团学工作新思路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6) :130.

“一体两翼”模式 篇7

1“一体两翼”现代畜牧业科技服务模式定位

“一体两翼”即以县 (市) 级政府畜牧主管部门技术推广系统为主体, 以农业大专院校和畜牧养殖合作组织 (协会) 为两翼。“一体”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体。以县 (市)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为主体、以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分站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主要技术力量, 三者共同构成技术推广体系主体躯干, 在畜牧科技推广中发挥主导作用。“左翼”为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农业高等院校的人才科技及科研优势, 根据“一体”反馈的科技需求信息, 通过研究、实验或科技攻关等形式, 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右翼”为技术的实施和推广体系。利用养殖合作组织 (协会) 对生产一线农民进行组织引导, 及时将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实践和推广。

2“一体两翼”畜牧科技服务运行及建设模式基本思路

2.1 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系统的运行

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系统通过“一体两翼”体系将畜禽新品种、养殖新技术、营养新观念、养殖政策分析、养殖市场信息分析、养殖经济效益分析、绿色环保等养殖新技术新观念输送给畜禽养殖核心示范场, 然后向其他养殖场户进行示范推广。建立核心示范场的企业档案, 合作社依照档案信息及时准确为核心示范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 使养殖效益最大化。

2.2 畜禽重大疫病预警系统的运行

随时掌握核心示范场的基础免疫状况、畜禽健康状况、病原微生物分布状况、病原微生物药敏状况、环境卫生状况、新发疾病特点等信息, 通过对上述信息的综合分析, 绘制疾病分布及流行动态预警图, 对本地区畜禽重大疫病做出预警。然后根据预警级别的需要将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到技术推广辐射场, 获得更为详实可靠的疫病预警效果。

2.3 畜禽疾病防控系统的运行

将畜禽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技术、新产品推荐给核心示范场, 然后进行扩展推广。建立畜禽疾病专家会诊制度, 从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等方面对临床发生的畜禽疾病进行综合分析, 给出最佳治疗方案。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失, 减少药物不规范使用导致的耐药菌问题, 杜绝畜禽产品药物残留问题, 消除畜禽产品不安全隐患。

2.4 科研攻关互动系统的运行

协会负责收集整理畜禽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由畜牧局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将生产难题项目化, 交由大学项目攻关课题组。通过研究攻关, 通过养殖户对生产技术的实践和完善, 切实解决畜禽养殖生产中的难题, 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2.5 行业人员培训系统的运行

由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和协会选拔具有潜力的从业人员, 通过大学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主要开展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每村1名大学生培养、专升本教育、兽医大专班培训、畜牧大专班培训、专项技术短期培训等。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素质,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6 畜牧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设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推广办公室。从畜牧局技术人员中筛选在畜牧生产、动物防疫、兽医诊治等方面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20名组成项目组, 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 分析农业政策, 落实惠农政策, 搜集发布养殖行业信息和市场信息, 组织科技推广, 整合处理养殖企业反馈信息, 设立提高养殖水平的各项研究专项, 筹备推广所需经费。

2.7 农民合作组织——技术传播与反馈体系的建设

设立技术推广实施办公室、养殖企业信息反馈办公室。技术推广实施办公室职责为:发展养殖户加入合作社, 增加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筛选示范户;组织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配合督促项目落实。企业信息反馈办公室职责为建立养殖企业档案, 收集养殖户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难题, 并将信息反馈到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2.8 健康养殖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以大学教授为主体, 组成养殖技术服务专家组。专家组下设畜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中心, 负责建立科技服务团队及网络服务平台, 组织实施养殖科研专项, 培训推广养殖新技术, 建立畜禽疾病预警体系, 建立重大突发疫病快速反应预案。

2.9 现代畜牧科技服务制度的建设

为了促进课题各项计划的完成, 按时结题, 也为了规范科技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 明确职责, 提高效率和质量, 在“一体两翼”农业服务网络体系的各环节都制定详尽的工作制度。主要有: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培训制度、信息收集上报制度、监测点工作制度、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分站工作制度等, 并与大学专家组、养殖合作社均互相签定技术服务合同、网络服务合同等。大学也制定了专家工作制度、问题解决反馈制度。养殖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培训制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等。

3 结语

“一体两翼”模式 篇8

2009年,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随着规划的实施,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业将迎来又一发展机遇。物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物流人才作为有力支撑,这便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剧。据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1]。现今,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紧缺的十二类人才之一。然而,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剧相比,却出现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2]。因此,如何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相匹配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定位和物流学科特征,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期望为我国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新思路。

2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1992年,原北京商学院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经专家论证和教育部批复,1993年,物流管理专业就取代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第一次在我国高校的专业目录中出现了[3]。至2000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虽然说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上的不足,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宽泛,缺乏针对性、实践实训教学不足[4],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5],缺乏对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6]等。这些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少实用性和创新性[1]。

国际上,针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多围绕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与技能培养、教学方法等展开。Gravier和Theodore Farris(2008)通过对文献进行综述,给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物流人才培养关注点变化趋势[7],如下图1所示。

可见,国际物流教育界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从多关注于围绕回答“物流是什么”的课程设置逐步转向对于“如何进行物流教学”等教学手段的讨论。

围绕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国情,物流教育工作者就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围绕培养目标所进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丰富讨论。符瑛(2009)、赵艳丽和徐小平(2005)从师[7]。资队伍、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讨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曹细玉(2011)建议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格,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内容构建课程体系[8]。徐文静,陈世金和谢彬(2011)提出通过“四优化”,即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验教学的优化、课程考核评价的优化、师资队伍的优化来培养应用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9]。李德才等(2010)从构建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方面探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思路与方式[10]。霍红和陈娜(2004)则以建立多层次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为视角,探讨现代物流人才培养[6]。

尽管物流教育界已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做了深入思考和广泛研究,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对于创新型物流人才和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体系设置上,除了“985”等一批重点发展的一流高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外,还有一批高校是有一定行业背景的地方类院校。此类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目标,然而,以此类高校作为背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相关成果还相对缺乏。

3 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迅速发展[11]。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度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现在许多普通层面的高校,办学时间不长,缺乏教学管理的积累,往往借用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而传统的精英教育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12]。因此,现阶段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术标准和管理体制来规范大众化教育,必须从精英教育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13]。特别地,对于一些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它既不同于聚焦于创新型精英培养的一流大学,同时区别于以培养强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高职类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为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种应用型创新人才既不同于精英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创新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高职类院校重点培养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具有一定理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又能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一种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

另外,鉴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其培养出的人才也应是符合专业特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从学科发展看,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一方面,它以其他一些已经成熟的学科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1],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等;另一方面,物流管理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子系统,涵盖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因此,工程学和社会学的相关基本原理也将有所体现。其次,从物流业务性质看,物流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三方面[2]。因此,虽然物流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它同时也是一门强调系统优化设计的学科。据美国奥尔良州大学主持的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为92%的人有学士学位,4l%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可见,物流从业人员不再是传统储运公司里那些受教育层次低,只懂得对库存物品进行简单的收、发、存管理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的专业人员[14]。再者,从产业视角看,物流产业既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上述特征决定符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理应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有理论创新思维又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

4“一体两翼”式培养模式

围绕以上针对一般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以及物流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分析,论文提出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体,以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成,以及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置如图2所示。

图2中,最上方的橙色实体圆表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中间的类三角形表示“一体两翼”中的“一体”,而左右两侧水平放置的类梯形分别为“两翼”,即实践应用“翼”和科研创新“翼”。

4.1培养目标

立足于一般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兼顾物流管理的学科特性,论文提出一般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此类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通过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实训、社会实践等,他们已经具备物流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并具有在工作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好的学习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第二,面向经济服务时,面向高度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对现有物流运作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敏锐捕获物流运作发展新态势,并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物流路径优化、物流流程再造、物流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价值增值。第三,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完整的人格、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潜能,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管理协调能力以及卓越的物流业务执行能力。

4.2“一体”

“一体”是指理论课程教学主体。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理念,“一体”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构成。其中,基础课是根据上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程序设计、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它集中在1-3学期开设,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学习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将学生引流至专业方向的重要途径。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如物流学、供应链管理、运筹学等,一般于第3-5学期开设。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专业认识的不断加深,为了获取更深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第6-7学期需要进行诸如物流英语、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在物流业务所涉及领域范围内就业时的优势所在。“一体”实现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方为学生和教师,教师通过综合运用任务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解剖麻雀式”的案例教学[10]、现场模拟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辩论教学等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通过听、讲、问、讨论、辩论、作业、答卷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接收,双方互动完成这一主体过程。

4.3“两翼”

“一体两翼”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两翼”分别为实践应用“翼”和科研创新“翼”。比照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应用“翼”旨在实现让学生在离校前“具备物流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并具有在工作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好的学习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诸如参观企业、沙盘模拟、课程实训、岗位实习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参观物流企业或企业相关物流业务过程的形式,增强拟培养人才对物流体系的感性认识,因此,它适合于第二学期期末或第三学期进行。沙盘模拟、课程实训、岗位实习环节是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拟培养人才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程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它们适合在中高年级中进行。

与实践应用“翼”相平行的是科研创新“翼”。科研创新“翼”旨在实现拟培养人才“能对现有物流运作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敏锐捕获物流运作发展新态势,并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物流路径优化、物流流程再造、物流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价值增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科研助理的形式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训练,让他们掌握科研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加深对专业领域问题的认识,开拓视野;另外,通过诸如创新团队和workshop的形式加强拟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训练,促进科研创新潜力的释放,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再者,鼓励拟培养人才参加专业领域相关学术会议,以此增强其对专业现状、前沿、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为创新奠定基础。

如图2所示,在“一体两翼”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体”是实践应用“翼”和科研创新“翼”的基础,只有通过“一体”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实践应用和理论创新。“一体”为“两翼”输送养料,提供支持,“两翼”必须依托“一体”才能得以实现,同时,“一体”还是最终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另外,实践应用“翼”和科研创新“翼”是对于“一体”的检验和升华,它们在最终培养目标达成过程中起到强化作用。总之,没有“一体”的“两翼”是缺失原动力的“两翼”,没有“两翼”的“一体”是不能腾飞的“一体”。“一体”与“两翼”共同支撑起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它们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整体。

5 总结与展望

论文在对已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一般地方高校特征和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出发,提出面向一般高等院校的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体,以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为两翼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两翼”模式 篇9

(一) 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中企顾问网 《2015—2020 年中国英语培训行业监测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显示:未来10 年, 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将达到5000 亿元的规模, 16 岁以下少儿英语、品牌英语、加盟连锁三大因素占主流。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 在2012 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中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对英语能力有一定要求的相关岗位或岗位群。利用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组建应用英语专业建设团队, 对学校所在的德阳市区的多家培训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专业调研, 确立以培养“少儿英语培训师资”为核心, 以“少儿英语培训教学与管理工作”为岗位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英语基础+ 专业技能”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教学进程;突出以“语言技能、少儿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为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使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更为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于2012 年9 月首批招收应用英语专业 (少儿英语师资方向) 学生, 目前就读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 “专业+实业”“一体两翼”高职外语产学研的新探索

2014年国务院第19 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在此大趋势下,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以高职学院“专业系部”为主体, 依托外语专业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学实训设施, 创办“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产学研校内企业实体。实体与应用英语专业 (少儿英语师资方向) 密切结合, 让市场机制、企业理念进专业, 专业为项目实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互促进, 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

二、“一体两翼”引领下的专业人才体系

(一)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英语少儿师资的培养具有专业性强, 实践性强的特点, 围绕培养“少儿英语培训师资”的人才培养核心定位,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采用“英语基础+专业技能”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课题设置体系, 严格按照两条主线齐头并进, 各年级有所侧重。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齐头并进, 第一学年重点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开设语音、综合英语、语法、听说、写作基础等基础语言课程, 同时开设少儿心理学、少儿教育学、并专门设置一周的教学见习专用周, 一周的教学实习;第二、三学年重在培养专业技能:增加专业语言技能课程, 如教师口语、少儿英文经典视听、少儿英文经典阅读、英语歌曲童谣、少儿英语教学法、少儿英语授课技能、英语课标及教材研究等。并且通过教师礼仪、多媒体外语教学、少儿卫生保健、少儿教育活动设计、手工制作、音乐、形体训练等课程加强专业技能。同时增加教学实习时间, 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以在第三、四学期开设的“少儿英语教学方法与技能”为例, 遵循少儿英语教学规律, 根据工学兼顾的要求, 设定课程目标为培养少儿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英语教学技能, 具体包括:掌握地道的英语发音、熟练的课堂英语、漂亮的英文书法、逼真的简笔画、动听的英语歌曲和歌谣、丰富多彩的英语游戏、引人入胜的英语故事、展示表演才能的英语短剧, 而且还要掌握课堂教学设计和说课的技能。课程本身就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课堂上老师讲授少儿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 利用学校的实业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和各种教学理论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到实业的儿童英语教学实践中去, 最终实现教学技能向教学能力的转化。

(二) 双肩挑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科班出身的师资丰富, 有深厚的行业和专业背景;然而少儿英语培训自有其特殊规律和发展特色, 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把握行业特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

为加强专职教师的复合教学能力, 在安排教师到协作培训机构听课调研、积累行业从业经验的同时, 外语系设置培训教研室, 探索“一体两翼”模式下适宜的“专业+ 实业”的体制和运作机制, 组建项目实体管理团队和专业建设团队, 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教师在实体项目中进行实践, 受到市场机制和企业理念的熏陶, 提升专业教学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掌握少儿英语培训的第一手资料, 找准英语与少儿教育的结合点, 从而将学术性、知识性和应用性、实践性更为紧密地结合, 规避纸上谈兵, 真正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 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行与少儿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用科研来促进教学, 培养创新力;促进传统的少儿英语教师角色重构, 向专业型、实践型师资转变, 教学和实践结合, 相互促进, 建立一支过硬的、名副其实“双肩挑”师资队伍。

从企业聘请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少儿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 发挥其在实践活动指导方面的优势;同时, 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采用灵活的形式合作教学, 利于双方各自发挥所长, 提高效率。

(三) 彰显产学研特色的实践教学

依托产学研项目平台的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了一系列的实训专用周, 第一学期的教学实习, 第三、四学期的教学实习, 第五学期的毕业综合实践。学生以实习员工的身份参与项目运作, 独立承担相关业务, 把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体系中, 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更加明确专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突出人才培养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色。

以第四学期的教学实习为例, 依托外语系产学研企业实体, 配合培训教研室的创业实践项目“暑期英语训练营”,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分组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 对德阳市英语培训市场和英语夏令营项目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 了解市场需求, 从而制定项目可行性报告、宣传营销策划和产品策划书。学生对夏令营项目进行实体运作训练, 精心制作宣传资料, 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如短信、网络、传单等方式在德阳推广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化项目运作和管理细节, 如招生、吃、住、行、安全等安排, 与相关部门进行衔接与落实, 组织应用英语专业同学共同参与对夏令营期间的课堂活动主题策划, 收集制作教学和活动的资料和道具, 制作PPT并反复演练, 完成项目的整体策划运作演练。学生在项目运作演练中深入了解少儿英语市场需求, 熟悉英语夏令营项目运作流程, 项目的策划、宣传实施、教学活动组织,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 锻炼学生项目策划、宣传实施、教学活动组织以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们自主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和独立组织英语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注重技能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体两翼”模式为多种考核形式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实现内容以“技能考核”为主, “知识考核”为辅;形式以“过程考核”为主, “终结考核”为辅;时间以“随堂考核”为主, “期末考试”为辅。

考核评价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综合性原则。如核心课程“英语课标及教材分析”, 考核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分为平时过程考核、教案设计、课程论文三部分。其中, 过程考核成绩包括考勤情况、课堂参与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和测验成绩等;方案设计要求学生对 某一指定教学单元内容进行教案设计;课程论文要求撰写课程论文一篇, 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 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解读, 于期末上交给教师评定成绩。

其中教案设计、课程论文均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 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利用在外语系产学研企业实体中担任助教、前台的机会听课、协助任课教师管理班级和准备教案, 思考教学管理过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在真实的课堂上得到展示和检验。

三、思考与启示

“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依托产学研项目平台, 学生以实习员工的身份参与项目运作, 独立承担相关业务, 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更加明确专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积累工作经验, 在校期间初步适应职场环境。教师投入经营管理, 受到市场机制和企业理念的熏陶, 提升专业教学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 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水平。在“一体两翼”模式下运作合二为一的校店实体, 让市场机制、企业理念进专业;同时专业为项目实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互促进, 实现专业建设与社会效益双赢。

高职少儿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和地方特色, 以服务地方为理念, 和相关产学研项目密切结合, 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切合实际, 更具可操作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基于目前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专业师资短缺, 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 (少儿师资方向) 在与四川德阳市少儿英语培训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 在校内建立外语培训实体, 探索“专业+实业”的“一体两翼”高职外语产学研新模式,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在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机制方面, 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适应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少儿英语,培训需求,“一体两翼”,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宇.少儿英语教育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3 (11) :11-13.

[2]田灵兴, 王鹏.高职院校外语专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业务的途径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43-46.

[3]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 2009.

[4]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1.

班级管理中的“一体两翼” 篇10

【关键词】一体两翼 学生 家长 科任教师 安全 健康 发展

班级有效、正确的管理,是一个班级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促进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成一只鸟,那么它振翅高飞的条件自然离不了它的躯体和两翼。现在我就从“一体两翼”这个角度来谈一下我的班级管理宗旨。

一、“一体两翼”之义

文学史中的“一体两翼”分别是以文学创作为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为一翼,文学传媒为另一翼。那何谓班级管理中的“一体两翼”呢?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在管理班级中无非就和“人”“事”打交道的最多。现在我将从“人”“事”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一体两翼”。

1.以“人”为中心的“一体两翼”

“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学生就是教育机构的‘顾客,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缴纳费用的消费者。”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顾客至上”的观点来说,班主任自然应该以学生为自己的顾客,把学生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中心、重心。按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现代教育倡导“以生为本”的观点,学生仍旧是班主任工作的主体。而现在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新的育人思想也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

“以家长为班级管理的一翼”。“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要有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的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好孩子都是家庭培养的。”“所谓的5+2<5,孩子在家待两天,学校就白教了。”所以把家长列为班级管理的一翼是非常重要而且是极为必要的,他们对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在整个班级管理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家长对班级一些附属事务的处理和帮助也会让班主任的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科任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另一翼。”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起着协调、组织和领导的作用,但与各科任老师的密切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全体科任老师同心同德,形成的教育合力,是推动班级工作的真正原动力。班主任只有得到科任老师的合力支持,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除了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科任老师了,他们几乎掌握了学生所有的课堂常规和各方面的能力特点。班主任如果和科任老师协调好统一的步调和常规等要求,“让他们参与到班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工作”中,那么班级管理肯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2.以“事”为中心的“一体两翼”

“以安全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而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班主任更应把“学生安全”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安全”一直是教育部门、学校和班主任以及教师的重中之重。“安全第一”的思想必须是我们谨记的第一条生命条令。倘若一个班级出现了安全事故,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所有的成绩都会被否定,都会化为泡影。现在国家为了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每天晨午检的检查和汇报都要逐层上报。看来安全,特别是学生的安全是班级的首要的任务。

“健康是班级管理的一翼。”这里的健康包括两点: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健康。这是学生能够学习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条件。

“发展是班级管理的另一翼。”学生到学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发展自己的一个环境和帮助自己更好发展的老师。现代教育教学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的发展。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

二、“一体两翼”之行

抓住了班级管理的核心,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些重点为管理班级所用这才是管理班级的关键。下面我将从“人”“事”两方面简述一下班级管理的技巧。

1.“人”之敬

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是一个有思想灵魂的独立的个体,有需要得到别人尊敬的需要。若要把班级管理好,对班级起主要作用的“学生、家长、科任老师”必须做到恭敬,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体的一种尊敬,还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基础。但是对“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恭敬又各有不同,需要有所侧重。

对于学生,班主任要做到“乐于尊重”。“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本身也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教授他们知识而任意的辱骂、殴打他们。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聊天。这样,你不仅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尊重,还能够了解他们心中之想、心中之疑,那样在帮助他们时我们就找到了病灶之源,可以对症下药,起到一箭数雕的效果。

对于家长,班主任要做到“乐于家访”。家访是一项特别耗时、耗力的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可是,如果真的坚持下来长期的不定时的家访,收获的果实确是意想不到的丰硕。在家访的过程中能让家长看到你对他家孩子的在乎和关心;能让孩子觉得他在你心中是多么的重要;也能让自己获得很多的关于孩子生活、学习的信息。在我们遇到处理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信息帮助我们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和家长、孩子的感情,这对我们的班级管理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科任老师,班主任要做到“乐于配合”。科任老师是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个团体,他们对学生的情况的了解可谓是知之甚多。而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和每个科任老师又是密不可分的,在每节课上的反映的情况和表现等都直接的关系到一个班集体的优与差。班主任应该和科任老师在一起商量一下他们对学生座位、班干部、班级纪律、查收作业等要求,然后给予积极的配合,根据每个科任老师的情况需求设计出符合班级发展的班规、座位等。这样既配合了他们的教育教学需求,有助于班集体的进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在校的总体情况可以因材施教,也有助于在每节课上正确、有效地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

2.“事”之效

处理好了班级人际关系,那么在具体实施班级策略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班级的中的主要方面。让班级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发展。

对于安全,要“勤于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让安全在班级、学生和家长中得到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落实,就要做到勤于教育,即随时随地的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安全知识,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逃生方法和急救知识”。比如,在春季防传染病教育,夏季防溺水教育等。这种教育不是一两次提到就可以了,而是要经常性的教育,随时给他们敲响安全的警钟。也可以“在班级里不定期的举行演练,让他们在演练中提高处理危急事件的能力,在危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同时,无论是在上课期间还是在节假日期间都要“勤”。当然,这种教育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口头教育,书面教育,也可以通过手机、QQ、飞信或打电话等多种教育方式。这样,不仅让自己真正落实到了教育部门的指令,做到问心无愧,也让家长和孩子感觉到作为班主任的你在随时关心他们。

对于健康,要“勤于关注”。学生的健康是他们生活、学习、娱乐的保障和基础。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健康随时随地在自己的监控范围内。关注他们的健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可以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和孩子们、家长、任课老师的聊天,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调查、小游戏等来确定。

对于发展,要“勤于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外,班主任还要营造、制造多种适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活动、游戏等,还要注意要关注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的有效地发展他们各自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这些活动,既能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再者,也很好的营造了一个先进班集体的发展氛围。

充分的掌握和发展班级管理中的“一体两翼”,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也可以让自己的班主任位置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著.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当代教育家》,2013年第8期.

[3] 黄明 著. 教育就是服务——苗禾鸣和他的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联盟[M].

[4] 鲁修贤 著. 班主任在其位[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5] 王守恒,但柳松 编著. 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M]. 安徽大学出版社.

[6] 郑学志 主编. 班级管理60问[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体两翼”模式 篇1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因为不断遇到挫折而感到疲惫不堪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症状, 是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人际关系压力大和个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原因造成的。Maslach &Jackson从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与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对职业倦怠进行界定。情感衰竭是指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 筋疲力尽、力不从心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人格解体是指对人持有一种消极、冷淡、疏远乃至放之任之的态度, 其典型特征是把服务的对象当“物”而不是“人”来对待, 毫无情感而言;成就感降低是指对工作和自身的工作能力持消极负面态度, 部分丧失或根本丧失工作成就感, 工作满意度降低。

教师职业倦怠由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主席在1979年首次提出, 随后在许多研究者的探究中其内涵得到延伸。陷入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 会不同程度地在情感衰竭、个人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出现症状。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精力、情感和态度的衰竭, 最开始它以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开始, 慢慢这种不自在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 并把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吞噬殆尽。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有些研究者认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有效平衡和协调在教师职业中出现的各种持续压力而造成的在生理、心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消极反应。还有学者认为教师倦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工作压力、紧张情绪及较低成就感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持有以上两种观点的学者倾向于把教师职业倦怠认为是一种非自然现象, 是教师职业中的心理问题。另一些学者则把职业倦怠视为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是一种生态危机现象。无论持哪种观点, 学者似乎一致认为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压力密切相关, 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呈现正相关关系。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 对其所服务的对象学生也势必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青年学生是民族、国家的希望和栋梁, 如果放任教师的职业倦怠不管, 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教育将是致命的打击。高职英语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 社会对英语教学成效的期望值较高, 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进修机会, 而多数学生存在英语基础不牢固等问题, 高职英语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在一些工科背景的高职院校里, 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两座大山, 一座大山是外语学科的边缘化境况, 外语学科一直在强势学科范围之外, 处于高职院校资源分配的边缘;第二座大山源于高职院校产学研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强势学科的产学研进行得如火如荼, 外语学科也要寻求在产学研项目中的突破, 外语类产学研项目的建设为高职英语教师本就脆弱的职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更容易加剧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 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英语课程改革成功和英语类产学研项目的推动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下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者对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成果颇多, 但主要表现在理工科方面。人文社科专业, 尤其是外语专业, 由于其专业特性和认识问题, 在产学研方面的发展步履蹒跚。校企合作大多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师互派、实习基地建设上, 产教实为“两张皮”, 产学研校内实体多为虚拟形式, 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内容。“一体两翼”新型外语类产学研模式即以自主创办的实体为平台, 以专业建设和服务区域文化为两翼。在企业实体运行过程中, 一方面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培养高素质英语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能发挥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战斗堡垒作用, 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 为广大市民打开一扇对外文化学习、合作交流的窗户。但同时, 基于这种模式下的产学研项目也加剧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一) 工作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由于自主创办实体平台的建立, 原本只需要完成高职学生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英语教师现在需要面对平台管理、培训服务项目宣传、培训项目实际教学等新工作的挑战。这些新工作的性质有别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需要教师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各学龄段英语课标、儿童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而学校层面未提供学习这些知识的正规途径和渠道, 教师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自修, 这更加重了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 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师的期望和压力

“一体两翼”模式下, 教师除了要面对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期望之外, 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产学研项目各类学员的需求。产学研项目学员缴费培训, 目的非常清晰, 希望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外语水平取得进步。一旦预期进步没有实现, 学员的学习动力受到影响, 势必会影响“一体两翼”模式的实行。相较于培训项目中社会学员的预期, 因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需要时间积淀, 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感受和反馈更为滞后。这极有可能造成产学研项目的教师潜意识将培训项目的学员需求放在高职学生的需求之前, 先期满足社会学员的学习预期。

(三) 教师外语专业素质提升的压力

“一体两翼”模式下, 各开设课程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 比如说成人精品口语、职称英语等, 这对教师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挑战。有别于教授高职英语的综合英语, 这些培训项目或需要教师自身在口语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或要求教师对职称英语的考纲、题型等有深入研究, 如果教师自身的口语还有提升空间, 职称英语考试研究不够, 在教授过程中, 教师会不断感受到自己专业素质的匮乏, 长而久之就会产生个人成就感下降的情况, 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三、基于“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从个人和组织层面给予职业倦怠恰当的干预, 对从业者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将有积极作用。因此, 为有效应对“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产学研项目的良性发展, 教师个体和组织均需有相应的对策。

(一) 个体层面

1.合理归因, 做内控型个体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个体认为行为都是自己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个体认为成败都是他人及运气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内控型个体会从自己出发找到问题所在, 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工作中积极面对压力和挑战, 这对于应对职业倦怠有积极作用。因此, 产学研项目下的高职英语教师应积极分析产学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把产学研项目作为拓宽自身知识的渠道和平台, 并加以充分利用,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出新的起点和高点。

2.不断学习, 拓宽知识领域, 夯实专业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学习的状态, 因为知识结构和领域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 这点也同样适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 如果抱着原有知识不去更新和补充, 英语教师会被职业倦怠感包围, 觉得自己语言能力下降, 无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理论, 教师正式任教后一般处于建立期和维持期两个阶段, 为巩固专业地位、专业自主及专业尊严, 防止职业生涯的衰退, 教师必须进行职后学习, 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组织层面

1.建立回归生命价值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

教师个体除职业特征外, 也是有自身发展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生命体。学校管理层面除在各方面实行考核之外, 也应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 在管理方面帮助教师建立职业幸福感。在考核时, 教学、科研、产学研项目的各项比例不应该对所有教师执行统一标准, 需按照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比例。例如, 参与产学研项目的教师的考核要以产学研项目参与情况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在职称评审方面也按照产学研项目的参与情况予以评定, 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比例应有所降低。

2.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后进修搭建平台

切合实际的认知和职业培训能够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 也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相关的技能。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经历普遍较少, 高职英语教师的进修经历更为缺乏。高职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 相关知识有所欠缺, 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使其在进行部分科研项目时举步维艰。除此以外, 参与产学研项目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中小学课标、中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比较匮乏。如果组织层面能够为其在这些领域搭建进修平台, 英语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压力极有可能会得到缓解。

四、结语

教师倦怠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教师个人和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组织层面, 需要多方的长期努力。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注重心理健康, 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层面需要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为教师制订符合其情感需求的政策, 并积极为英语教师搭建职后学习平台, 拓宽其知识领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了, 学生与社会也将从中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尹山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讨[J].外国语文, 2011 (12) .

[2]刘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学刊, 2014 (6) .

[3]范琳, 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 2015 (3) .

[4]马钊, 段汉武.论外语教育、外语学科与社会服务之良性互动关系——宁波大学外语学院2003-2005年产学研合作实践个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4) .

[5]汪鹤飞.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10) .

[6]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

[7]Weiner, 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4) .

[8]Super, D.E.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develop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 (3) .

上一篇: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下一篇:设计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