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2024-07-16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精选2篇)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篇1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感悟

重庆石柱 崔坤祥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般的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而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却不是这样的二元结构,而是一个独立的三元结构,即在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材)之外,还有一个起指导作用的因素(教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包庇者,“大语文”教育的理论很好的处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传递--接受”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框架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框架归纳起来为:强化“一基两翼”,深化“三段四步”,活化“五加二大于七”,优化“六个结合”。“一基”就是指课堂教学基地,“两翼”就是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教育氛围。“三段四步”是指“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分“课前自学--课中探讨--课后拓展”三段,“课中探讨”又分为“确定目标--小组探究--大组探究--迁移运用”四步。“五加二大于七”,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教学计划中的七节语文课一分为二,拿出五节为阅读,作为教师教学用;拿出两节为阅览课,作学生自由阅览用。二是指学生在学校的五天的正规学习,加上两天的双休日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六个结合”是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各学科结合、文情理结合、学与用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

“大语文”教育模式

“三段四步”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三段四步”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主动选择(目标、方法、内容),主动学习(质疑、析疑、解疑),主动探索(规律、新知)。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具体结构如下:

教师活动:提供方案 提供实例 提供舞台

认知过程:

学生活动:主动选择 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课中探讨”又分为四个具体步骤:

教师活动:目标定向 设疑导学 指导点拨 提炼引导

认知过程:

学生活动:明确目标 质疑理解 讨论探索 迁移提高

“三段四步”作文教学模式的操作

“大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作文训练主要是指学生在生活中主动作文,包括作前积淀、作中畅言和作后磨炼。生活作文训练模式:

(厚积薄发) (有感而发) (蓄势待法)

(自由选材)

(自选题材)

(自选形式)

(自由评价)

作前积淀:自觉观察、自觉实践、自觉积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万明友、尝万般鲜、干千件活、闻万种味、辩万类物、上万页网、赏万段乐、品万缕情)。

“三段四步”课外阅读模式的操作

模式结构:

三段:读前引趣--读中迁移--读后反馈

四步: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法迁移--放手大量阅读--期盼厚积薄发

本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从“迁移”出发,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以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三段四步”课外阅读模式的操作

模式结构:

三段:(师生)

(教师)

四步:

(学生)

“大语文”教育内容

大语文教育内容的基本框架是“一基两翼”。“一基”指大语文的基本内容,它包括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等。“两翼”是指大语文教育活动内容和语文教育环境内容,构成大语文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

“大语文”教育内容框架网络

(左翼) (一基) (右翼)

“大语文”教育策略

优化“主体”策略: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学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教师精讲多练,实施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基本上作到“三个精心”: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练”字上作文章,使学生“好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也利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疲劳。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优化教学环境策略。导思,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导疑,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养成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导读,引导学生沿作者的思路读书,养成熟度精思的习惯;导练,引导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刻苦训练,养成求异创新的习惯。

(注:本文参摘自--重庆出版社.10月.文兰森主编《百部中外教育

理论专著导读》)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网友来稿)]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篇2

基于此, 多年来, 我们坚持以“大语文”教学思想统领学校工作, 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将语文教育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以“六个结合”为立足点, 全方位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做好人”, 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一一、构建“大语文一体两翼”的教育发展框架

“一体”是语文课堂教学, 是大语文教育的基础, 是教学的主阵地。“两翼”分别是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和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

1.广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但我们不囿于课堂, 给学生充分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音乐、美术、自然、科技、舞蹈、手工制作等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 思维得以发展, 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情操得到熏陶。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地画大赛、动手实验、主题节主题日活动、文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 实现大语文教育的课内外结合、学科结合、学用结合等,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激发学习兴趣, 检验学习成效,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力。

2.精心营造语文教育环境。

注重建设校内外语文环境。加强厅廊文化、学生阅览室、图书室、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等硬环境建设, 满足语文教学和实践的需求;注重学风、校风、宣传标语、国旗下讲话等人文环境的营造和渲染;开展教科研活动, 建立语文学习评估机制, 间接推动语文学习。此外, 也注重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周边文化氛围、地域特色等校外“大语文”教育环境的建设。

二二、加强“六个结合”, 落实“大语文”教育

为保证“两翼”的“伸展”, 我们在“六个结合”上做文章。“六个结合”正体现了“一体两翼”的具体内容。

(一) 大语文教育与科研相结合。

注重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及如何搞好教科研工作的专题培训, 树立大语文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学体系, 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在“大语文”这一课题下, 教师们进行了小课题的行动研究。如: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何把积累转化为运用?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解决了教师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所遇到的困惑,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操作策略。

其中, 识字教学策略——趣味识字、环境识字、专题识字, 积累背诵中识字等, 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作文教学策略——低年级“拼音开路, 自由写话”、中高年级“即兴观察, 说写并行”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 评点式、鉴赏式作文教学模式等, 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作文难、教师上作文课更难的问题;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堂教学增加语文信息量的方式方法研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方式”、“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作文能力”等子课题展开研究;积累与运用的策略研究中, 教师们研究出了名言警句、成语的积累, 课外知识的积累, 国学知识的积累, 资料信息的积累等方法。这些策略的研究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 大语文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大语文教育”在德育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除了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利用课文进行思想感情渗透外, 还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相联系, 采用下列具有“大语文”特色的德育措施。

1. 配合阅读教学补充必要的辅助资料。

补充作者的言论和事迹、课文主人公的言论和事迹、课文的背景材料及其他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2. 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活动。

如针对学生学习上马虎不认真的现象, 我们以“收集写作素材, 丰富知识积累”为名, 提供一组“不认真的悲剧”资料,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再发动大家收集此类资料, 汇集“不认真的悲剧集”, 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

3. 说写训练与社会问题相联系。

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 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 以讲故事、演讲、辩论的形式进行说话或作文训练。比如针对“高收入、高消费”的倾向, 我们提出“现在时代发展了, 生活富裕了, 是否还需要提倡艰苦奋斗”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等。

(三) 大语文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立足于课堂教学, 我们在“主题教学”上做文章, 将“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大作业”观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识字教学——一字扩多词;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诗词教学——一首带一类;语文园地——学一项拓展一项”的教学模式。例如:低年级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教授生字、扩展词汇的同时, 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利用环境巩固识字, 通过从报刊、广告、宣传单中寻找熟字的方式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高年级教师在教授新课前, 引导学生阅读收集有关新课主题的文章, 进行课前感知;教学中补充阅读片段或文章, 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课后推荐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本进行阅读, 并在阅读课上进行交流。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采取一首带一类的方式, 引导学生多诵读, 多积累。通过课前查阅资料, 课上散点渗透, 课后专题拓展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呈现方式和贯通古今的主题积累方式, 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

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学中, 我们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 课下再搜集同类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由点及面, 拓展了视野, 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几年来, 我们在大语文思想指导下, 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建构和实践, 使教材变得厚重, 教学充满了张力, 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培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帮助。

(四) 大语文教育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

为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阅读面, 确保阅读量, 丰富语汇,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大力建设书香校园,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早诵、午读、暮省”活动及“诵读经典”、“师生同读”等系列活动的开展, 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读写”是“大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引领学生跳出狭隘的语文课堂, 多学科整合, 课内外兼容并蓄, 面向生活, 广闻博览, 多读多写, 将大读写观分支成“大阅读观”与“大写作观”。

1.“大阅读观”关注下的阅读能力培养。

首先, 打造“书香教师”, 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师生共同在“诵读经典美文, 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在“阅读名家名篇, 汲取文化精华, 提高人文素养”上做文章。实施大语文教育, 我们首先注重打造一支胸怀“大语文思想”的教师队伍, 以浓厚书香全面武装起来的教师队伍, 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学者型、思想型教师的转变。为此, 我们制定了《六纬路小学教师阅读工程考核制度》, 成立了教师书友会, 开设教师读书沙龙, 推介书籍, 争论教改中的敏感话题, 让读书与思辨同行。定期举行教师书香行活动, 评选书香型教师, 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 开设教师读书论坛, 进行下水文比赛、教师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 使读书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源头活水。

其次, 打造“书香学生”, 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书香, 在“诵读经典美文, 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以“继承传统, 激扬经典”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让学生“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从诵读中明理启智, 在阅读中获得做人的真知;我们坚持通过活动弥漫书香, 为学生搭建读书展示的平台, 编织孩子们读书交流的纽带, 使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大节及各种主题活动成为孩子们个性飞扬的舞台。体育节里, 同学们积极为大会写稿件, 设计横幅书写标语;艺术节里, 开展课本剧的创编与表演;科技节活动中, 学生们写科技小论文, 办科技小报, 制作知识卡, 开展科普活动, 举行科技成果展示等;读书节里, 同学们走进红领巾书市, 实现课外书的资源共享。古诗文展评、背诵大王和小作家的评选、读书知识竞赛、大型诵诗会、不背书包读书日等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自由畅游书海……

此外, 我们注重让评价激励芬芳书香。学校制定了“六纬路小学诵读博览工程”评估标准, 开展了古诗词背诵星级班、背诵大王的段位升级、阅读考级活动, 在语文测试中增加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诵读的项目,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

再次, 将重点放在以“读书博览工程”为总体规划的校本课程研发上, 并间周一次上课。我校教师根据自身以及班级特点, 自主开发了“好书推荐课”、“名篇欣赏课”、“读书交流课”、“成语接龙课”、“好词积累课”、“诵读交流课”、“对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阳光诵读课”、“童话创编课”、“绘本欣赏课”等20余种特色校本课。多种方式指导阅读, 引领阅读。

另外, 充分保证阅读时间。除每天“早诵、午读、暮省”外, 严把作业关, 将作业布置向阅读积累靠近。每周三为无作业读书日, 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集体阅览时间, 双休日读书不少于四个小时, 平日读书不少于每天一小时。学校规定, 每周一到周四早自习半小时为“读书博览”时间, 有固定内容, 不得占用。如每周三早晨为“班级读书会”时间, 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 要求教师每学期选出一本书为全班学生读, 带领学生读, 每学期师生至少要同读完一本书。

2.“大写作观”关注下的写作能力培养。

首先, 在听说训练上下功夫。注重“以说促想, 以说练听, 以说带读, 以说助写”, 最终形成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依据教材中的看图说话、口语交际等专项听说训练, 将课文朗读、复述、讨论等非专项听说训练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课外通过召开故事会、演讲赛、辩论会等, 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其次, 在作文训练上做文章。我们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在字词教学中训练说话造句练习, 中高年级在课文学习中紧抓读写结合点引导和训练写作, 组织学生深入观察体验, 在生活实践中练习写作。鼓励指导学生利用日记、周记等方式记下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积极参与投稿、竞赛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励其成长。

再次, 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学校自主开发了以“说、写、积累、运用”相结合的《阅读让梦想起飞》校本教材, 以正在学习运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核心, 让学生收集整理在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中收集的好词好句, 练习说话、仿句。低年级从用词写话、仿写简单句子做起, 中年级注重段的练笔, 高年级连段成篇。

另外, 我们还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结合自编的校本教材, 做好相关笔记和作业。各班有自己积累读书成果的特色作业。低年级有积累本、采蜜集, 中年级有剪报集、读书卡, 高年级有摘记本、读书笔记等。学校定期组织特色作业展评, 意在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 增强写作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开展练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自办作文小报、语文小报、红领巾信箱等活动, 历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大语文教育学科之间相结合。

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各学科间相互联系、融合与渗透。

1. 丰富大语文内涵。

我们在推进“大语文”教育的过程中, 注意各学科渗透, 要求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充分展现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朗读和发言、作业书写、思维与方法等方面充分表达出来。把听、讲、答、问都当做听说训练, 各科学习中丰富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 各学科中的道理、定义、人物、事件等都可以用做写作和说话的素材。

2. 学科知识的迁移。

带领学生体察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着的自然、科技、历史、地理等诸多知识, 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种教育。教师在注意挖掘语文本身的教育功能基础上, 更要研究如何拓展大语文教育观念, 加强“大语文”教育的力度。比如数学课上要求学生以流畅准确的表达进行学习总结, 音乐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思品课上组织学生讲名人小故事, 科学课上边做实验边口头叙述表达, 综合课上的校园提示语创作等, 拓展了“大语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让师生真正体验到了多学科渗透的魅力。

3. 阅读结合点的挖掘。

大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情, 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都担当起大语文教育的责任。在科任课中, 充分挖掘“阅读”点, 引领学生广泛阅读。数学课上,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简练的数学语言运用、巧妙的解题方法指导、讲述数学家的故事等, 让学生领悟到语文能力在数学课堂上运用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阅读华罗庚、高斯等人的故事;外语课上, 通过体会外域习俗和风情, 激发起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索热情;科学课上, 教师与学生谈论《时间简史》;思品课上, 引入《英雄人物的故事》……各学科与语文教育的整合与渗透, 探索出了以大语文教育为轴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 大语文教育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校内外联系是拓展大语文教育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把语文教育纳入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少先队自主生活之中, 形成一种大教育、大环境的氛围。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手段、机制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以此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语文与家庭联系, 表现在鼓励家长参与“大语文”活动。通过校报“六纬家教指南”和与家长委员会联系等形式, 呼吁家长与孩子一同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用书香装点墙壁, 建立家庭书库。开展“我和父母逛书城”亲子阅读活动。学校定期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书香型家庭”活动, 并进行评比表彰。

大语文与社会联系, 表现为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 让学生走向社会, 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丰富阅历, 增长才干。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 当“语言医生”, 看哪些字写得不规范、哪些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让学生晚上收看电视节目, 第二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培养学生做一个能言善辩的“评论家”;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 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上一篇:学生会纪检部工作策划下一篇:发行员工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