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

2024-08-08

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共7篇)

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 篇1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多方面忽视了人性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忽略了人生境界的审美教育,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拜金主义、物欲享受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怨忿;官员贪污腐化、社会暴力色情的盛行蔓延成了我们周围无法避免的生活常态。可以说教育主体的茫然及监护主体的不明真象使得审美教育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若不重视,会影响未来公民的审美素养,造成审美文化的低俗化与民族道德失落的悲剧。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许多学校和教师也由于忽视了教育系统工程中的教育子系统——学校审美教育这一基本的教育工程,造成中小学审美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学校对审美教育认识模糊

什么是学校审美教育?在人的精神生活无法对抗、超越、批判物质生活,反而被物质生活所同构的时代,学校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如何?到底怎么操作?这一系列问题对于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而言有待进一步明晰化。而且学校的审美教育受到学生日常生活周围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如高精尖技术降低了文化的人文含量,这使学校审美力度与高新技术的干扰强度相比较则形成较大反差,中小学的审美理念、内容和形式则显得相对落后,由此所导致的美育作用和效果相对有限。所以许多学校觉得自己的老师辛辛苦苦教了三年甚至六年所达到的效果抵不上学生一个沉甸甸的成绩单,抵不上每年学校在教育局的成绩考核,由此学校便对美育不够重视,认为在美育方面的投入不值得,甚至很多学校刻意减少本来应该到位的审美教育。这样便使审美教学工作不能够常态化,美育活动也无法正常展开,而缺少实践支撑的美育是真正难以达到培育人性目的的。

二、教师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明确

我国的师范类教育一直就存在着美育上的缺失,近年来这种状况在城区学校有所缓解、好转,但在农村中小学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有些学校或多或少地将一些不适合教语言类的教师安排到了美育教师的岗位;有的学校上级来检查美育教学,就让没什么教学任务的老师临时顶岗上课;有的农村学校语文教师兼教体育,数学老师兼教美术等等。可以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目前中小学美育临时顶课和因人、因关系设课、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就能够想象到美育教师对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不善于在美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塑造和培养,由此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美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再加上中小学审美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形式的陈旧、落后和单调,便严重影响到目前我国中小学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三、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状况令人担忧

从实际情况看,家长很少关注审美教育,很多家长认识不到美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长还没有真正从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由于受家长对美育认识的限制,导致很多中小学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审美学习也没有激情,认为只要在课堂上随便听听便罢了,学不学无所谓。学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审美,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美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实施。

四、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构建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而当我们面对社会弊端局面屡见不鲜时,我们都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如何才能使这个社会和谐呢?实际上也得依靠每一个在人格上和谐健全的个人,个人人格上的和谐健全,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而审美教育在这里就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下,我们要研究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抓好中小学审美教育。

首先学校要重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个教育体系中,音乐课和美术课一直不受到重视。然而我们要认识到艺术类课程对于审美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要重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要进一步认识到艺术课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小学学校音乐课、美术课教学的全面开展能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提高构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审美教育的核心教育——艺术教育就可以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并由此提升学生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全面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音乐的审美教育,它所采取的不是烦琐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使人易于接受,乐于参与,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育人的目的。朱光潜先生就认为,“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性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1]标语式、口号式的教育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深刻的。只有像音乐、美术这类情感浸染式的审美教育才是内在的教育,才能对人的心灵产生深刻影响,并产生持久的影响。特别是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类审美教育具有独特魅力,尤显重要。当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审美教育在建构和谐健全的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待于家长、学校以至整个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作用,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其次,要重视语言类课程的审美作用。语言类课程在审美教育中和艺术课程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语文的审美感情就与其他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感情具有共同之处.即具有超功利性和深层的愉悦性。比如语文教材中,余光中《乡愁》中深沉的爱国思家情怀、朱自清《背影》中真挚的父子亲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理性的人生思索,都可以使学生感性地了解人生,理性地把握世界。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2]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课文的讲解,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使作者体验过的感情浸润自己。学生学习中只要有了这种真诚的感受,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理想与追求、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等,从而追求现实生活与理想人格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的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显得相对复杂一些,这主要是因为语文中渗透的知识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科学知识、有道德思想;有关于历史的,也有未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教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展示的审美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能得到升华,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从而自塑完美的人格。

实际上除了语文,其他课程中都可以进行审美教育。如政治课、历史课中也有审美内容存在。政治课中一些具有道德价值的故事等,通过老师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共鸣,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历史课总要讲解到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物。在这些人物、事件和文物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再如数学的抛物线、圆形等形式;物理中的许多自然物;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物质反应,也都可以作为审美的形式来看待。注重考试成绩无可厚非,但在教学中教师对审美教育因素重视程度若能有所提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受到的审美教育还是很好的。

第三,利用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一是老师讲授课程所使用的语言就能对学生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优美标准、言简义丰,娓娓动听,抑扬顿挫,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由此审美教育就蕴含于其中。教师设计的板书也是另一种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好看的粉笔字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粉笔字写得优劣,对讲授内容的传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大方,通过线条美就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美的素养。美观的粉笔字加上均衡匀称的板书结构布局,板书的美育效果也就凸现出来了。另外,老师上课时的着装打扮、行为举止一定要合适宜,这是教学中的重要审美因素。教师的服饰美,应该考虑学生的审美观念,显示服饰美的最佳搭配就是社会性和私人性达到和谐统一。教师的着装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具有美育人的效果,我们不能小觑。

最后,把校园建成审美教育的园地。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环境的空间分布、教室的布置,都应考虑渗透审美教育。校园建设规划时要合理安排校园功能布局,注重校园景观的新旧结合,设计要显现出清新自然、朴素大方、色彩明快的风格。整个布局要把握校园文化特点,符合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构思立意上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材料,为校园文化环境注入积极向上、启迪心智的景观元素,突出校园环境的审美感染力。在教室中可以悬挂一些有水平的美术、书法作品名人照片、名言警句。午间操时间可以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时时刻刻生活在美的氛围中,从而尽最大可能性发挥学校的审美教育作用。

摘要:很多中小学校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造成学校美育的缺失。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提倡素质教育之时,学校要重视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审美教育的方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校,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C].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第6页

[2]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46~47页

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 篇2

构建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体系

——仙居县应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有效解决“联而不动,应而不急”这一矛盾,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社会面控制能力和部门单位执行力,从2010年开始,仙居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指挥、分责处置、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挖掘整合公安、反恐、消防、交通、公共卫生、防汛指挥、紧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政府管理资源,加强社会管理应急联动规范化建设,对构建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在组织机构上,构建了一个平台,在服务范围上,体现了一应俱全,在指令下达上,实现了一竿到底,在响应体系上,达到了一呼百应,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了一目了然。

一、搭建一个平台,树立指挥权威

县委县政府成立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政法的领导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

常委、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府办、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维稳办、县公安局等单位为成员,赋予指挥调度、通报协调、检查督导等指挥职能。领导小组下设仙居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政府授权指挥中心发布工作指令。由县委常委、公安局长任总指挥;县府办联系政法副主任、县委维稳办主任、县公安局分管副局长任副总指挥。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县应急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从而架构起一个权威高效的指挥平台。

二、构建二大体系,有效整合资源

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代表县委、县政府组织、协调、指挥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对治安、消防、交通、反恐、公共卫生、防汛、紧急救援、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等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为此,着力构建了二大体系,确保资源有效整合,指令有序畅通。

(一)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仙居县委县政府投资2100多万元,建设“天网”工程,划拨200多万元专款,建设了全市一流的监控中心,在公安机关原来110、122、119“三台合一”的基础上,整合了全县所有信息资源,集报警指挥、动态监控、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社会服务、反恐防暴、视频侦查、情报信息于一体,— 2 —

配备了电子地理信息、卫星定位(GPS)警力调动、无线指挥、无线数字视频传输、区域防范报警、应急现场指挥等系统,还配备了15台车载移动视频,从而使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在服务上体现了“一应俱全”,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一目了然”。

(二)整合指挥渠道,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实行双轨制,既独立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又服从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全县各联动队伍,设立了正副指挥,建立了短信群呼系统。中心指令实行电话(电脑)、短信同时直接下达到基层队伍,做到“一竿到底”,实现扁平化、点对点指挥,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置速度。现场处置队伍实行“双反馈”制度,即到达现场、处置结束必须向指挥中心报告,属于重大突出事件的,要随时报告现场动态情况,并按规定渠道,上报信息。在正式反馈单里面,详细填写相关内容,特别是需要后续处置的,须写清责任人、责任单位。

二、建立三类队伍,完善应急网络

按照“统一指挥、分责处置、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挖掘整合公安、反恐、消防、交通、公共卫生、防汛指挥、紧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政府管理资源,建立三大类共40支队伍。

(一)23支公共应急救援队伍。即:县级综合应急救援

队伍,医疗救护应急队伍和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和20个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分队。

(二)16支专业应急队伍。即:反恐防暴应急队伍,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队伍,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城市综合执法应急队伍,供电保障应急队伍,供排水供气保障应急队伍,交通设施保障应急队伍,食品药品管理应急队伍,卫生防疫应急队伍,环境保护应急队伍,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队伍,社会救助应急队伍和网络舆情应急队伍。

(三)建立应急专家队伍。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县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的通知》(仙政办发„2008‟148号)要求,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3名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综合管理五类。

同时,每支队伍均建立指挥机构,确定指挥、副指挥和队员,明确了职责任务,制定了工作预案。

四、强化四个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织保障。要求各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成员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它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好应急队伍、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工作保障上,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保障民生、维护

稳定上。

(二)人员保障。应急队伍的人员配备,原则上要求:一类镇(街道)不少于20人、二类乡镇不少于15人、三类乡镇不少于10人,反恐防暴、处置群体性事件、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均不少于50人,县级医疗救护队伍不少于20人,其他各专业应急队伍一般掌握在10-20人。指挥中心将各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应急队伍的名单、职务(身份)、专长等情况以及接警电话、联系电话进行进门专门登记备案,在电脑上建立专门短信群发系统,并将指挥体系(包括各支队伍正副指挥)联系电话在指挥大厅上墙,便于操作。

(三)责任保障。加强对应急队伍建设、运行情况的考核检查,纳入综治和平安创建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制度装备建设、日常应急联动工作以及年内部署的各项应急联动工作贯彻落实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抽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年进行考核通报、年终总评排名。

(四)财物保障。县、乡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应急队伍经费渠道,确保应急救援需要。根据工作职能配备相应的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登记造册,明确储存种类、数量、地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报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办公室备案。

三、完善五大机制,确保高效运转

(一)统一指挥机制。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代表县政府指令各应急队伍处置相关警情,负责日常指挥、协调、综合等工作,对全县所有警报警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各应急队伍服从统一指挥,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救援、救助、抢险等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队伍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做到值班人员落实。需赶赴现场处置的,城区或本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区域的白天20分钟内、晚上30分钟内到达现场;从城区出警的应急队伍赶赴其他乡镇处置的,白天15分钟、晚上25分钟内集结完毕,迅速赶赴现场。

(三)现场处置机制。涉稳类、治安类事件,由公安局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救援类、救助类事件,由县政府相关工作的分管副县长担任现场总指挥;一般性事件和救援救助事项,由各专业应急队伍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严格反馈责任制,24小时内将处置情况和结果反馈给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及时向县相关领导报告应急事件和处置情况。

(四)交流检查机制。每季度召开应急队伍成员单位例会,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召开会议。会议认真分析、总结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作情况、及时交流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

作经验,通报应急处置和救助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办公室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或不定期对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开展明查暗访和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五)培训演练机制。各有关部门根据不同队伍的专业特点,加强培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县应急办视情组织有关应急队伍之间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演练,提升应急大联动能力。2011年7月13日,2012年1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两次组织开展了应急集结演练,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以及人大、政协领导参加了演练,既锻炼了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又提升了应急联动工作的地位。

构建乐视大生态体系 篇3

目前,2016赛季中超联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球迷都通过乐视体育观看中超赛事转播。足球之夜记者对雷振剑进行了E-mail采访,雷振剑详细的回答了关于中超赛事转播、是否实行收费等广大用户关心的问题。

(Q:足球之夜 A:雷振剑)

国安引援不力,乐视会介入

Q:雷总,首先我们的问题还是立足中超展开,在乐视入股国安后,本赛季初期球队的成绩并不理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和季前引援不力有关。那么乐视方面,会不会考虑加大球队的引援力度?

A:在涉及俱乐部和球队重要事项方面,我们会通过俱乐部战略发展委员会表达意见和建议,包括球队外援的引进。

收购章鱼TV、搜达足球,构建UGC生态系统

Q:在国足征战世预赛亚洲区小组赛期间,我听说乐视体育并购了章鱼TV,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A:乐视体育正在瞄准发展迅猛的UGC直播,要进一步巩固乐视体育在体育视频内容和直播方面的优势。完成收购后,章鱼TV将成为乐视体育旗下UGC直播平台,依托乐视体育全球版权资源开放支持,构建以主播为中心的UGC生态系统,鼓励更多年轻草根出镜解说比赛,方便更多网民通过直播分享户外运动的乐趣。

Q:乐视体育收购了数据企业搜达足球,体育和大数据有什么关联呢?

A:中国体育产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搜索、社交和电商之后,运动健康有望成为互联网大数据最具价值的第四极。

Q:相对于传统媒体,乐视体育有什么不同之处?

A:乐视体育是互联网体育公司而不是媒体,能够更好的抓住机会,背靠乐视集团,率先布局全产业链生态,构成电视、手机、汽车、电影、互联网、金融相互支持的大生态体系,然后在赛事版权、内容制作、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另外,乐视体育对人才更重视,采取全员持股政策,同时为每位精英提供发挥自身能量的平台,不断有创新,充分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所以吸引了众多精英加盟。

看中超付费,乐视体育愿做先行者

Q:乐视体育已经成为不少球迷看中超的赛事转播平台,乐视体育目前在乐视电视上有哪些赛事播出?储备了哪些版权内容?

A:乐视体育目前在乐视电视上有34个轮播台,包括西甲、英超、意甲、德甲和中超等足球项目,还有CBA篮球,除了大球类项目,也包括高尔夫、极限运动、自行车等小众项目。

乐视体育的赛事版权在业界是最多的目前已拥有300多项,12000多场赛事的版权,同时也是全球体育版权资源最为丰富的公司,而且其中80%是独家版权。

Q:据说乐视赛事转播即将实行收费制,在这方面是基于什么考虑?

A:当然,如此巨额的投入势必会让人们联想到乐视体育如何实现产出,一个敏感的字眼——收费模式也随即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收费模式将是必由之路,不实现收费,中国的体育产业很难获得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乐视体育愿意做一个先行者。乐视体育部不会在本赛季全面实行收费观看中超的模式,但会针对一些场次进行一些试点,真正进行全面收费会等到两个赛季以后,也就是乐视体育两年新媒体独家版权到期之后。

Q:说到付费,我们众所周知的乐视付费模式是乐视会员,而且乐视网也有乐视体育的频道,乐视网现在和乐视体育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付费的话,乐视体育的收费和乐视网的收费是统一的还是说再分开?

A:乐视体育早期是乐视网的一个频道,2014年3月实现了分拆,乐视网是乐视体育的一个股东。

关于付费产品,我们整个技术团队,包括我们的商业团队,正在做一个准备工作,将会推出独立的乐视体育的付费包。大家知道乐视网的会员付费包是490的年包,我们在今年会推出乐视体育的独立计账的付费体系。未来我们会基于整个体育内容和体育周边产品给用户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

用中超IP打造打造一个基于足球产业的垂直生态链

Q:独家买断毕竟是挺大一笔钱,成本怎么样去覆盖,又怎么考虑盈利?

A:关于中超的投入和产出,第一,对于中国市场和体育产业,中超是排名第一的资源,一定是市场的最大引擎和原动力。乐视体育致力于在整个中国市场打造一个基于体育产业的互联网生态,所以对于中超资源的判断,我们和其他平台有非常大的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中超价值的判断,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就是说能不能投入IP的同时,可以基于这个IP创造新的用户价值,这是我们判断所有IP采购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传统电视制定的那套模式和逻辑,只是把电视台的屏幕搬到互联网上而已,这给用户创造不了新价值,投入和溢价在我们自己来看也会是不合理的。

从大的乐视角度来说,是乐视大生态体系,围绕着我们七大子生态,围绕着我们跨产业链生态重构的逻辑,把七大生态体系全部纳入到中超未来的新模式中来。从乐视大生态体系来说,中超以及因为中超带来的和足球相关的所有内容入口,一定会为乐视大的生态体系带来一个非常强大的用户支撑。这个用户支撑其实可以为未来我们在电视,在手机,甚至是汽车等其他的子生态上产生非常大的化学反应,这个恰恰是我们看重的。

回到体育产业本身,对乐视体育来说,足球特别是中国足球一定是我们耕耘体育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撬动点。所以当我们拿下中超以后,可以看到我们之前一系列的布局和中超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冠名北京国安,还是收购搜达足球和章鱼TV,以及前期差不多在全国拿下了近150块左右的足球场,我们非常需要中超这样的入口型IP去打造一个基于足球产业的垂直生态链。

再回到我们的梦想,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为中国的球迷、为中国的体育用户打造一个真正的新型生活方式,作为一个体育产业的从业者,我认为这是一个终极梦想。大家去欧美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人,很多我们身边的人,一起参与、享受体育的生活状态。过去中国体育产业只是一个低价值的附属体,我们希望用最强势的平台,以及最强势的内容重新改造,我们希望未来中超是每一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认为这个投资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相信大家未来看到的中超,一定是和以前的中超会有巨大的不同,为每个人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

Q:你们和中超版权方体奥动力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合作模式呢?

A:从合作模式上来说,我们和体奥动力资本的互相入股,能把我们双方对体育产业耕耘的决心,通过资本的方式可以确定下来,这恰恰是我们两家未来对于中国体育市场的决心和信心。至于说这个模式,和滴滴快的的合并,和阿里投资苏宁有非常大的不同。

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 篇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 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 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 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 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 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 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 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 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 (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 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 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 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 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 并希望了解他人, 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 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 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 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 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 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 “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 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 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 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 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 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 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 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 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 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 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 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 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 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 我们的学生要掌握, 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 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 篇5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新型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了学院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下面就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等问题谈些个人见解。

一、依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提高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家在各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实行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使企业的用人机制产生了根本性变革。按所需职业岗位引进人才,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求职者的文凭,更注重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设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其中对某些行业按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便学生就业。

建筑业属传统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建筑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职业岗位群。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职业岗位划分和职业标准越来越规范。就建筑业来说,按专业的不同,可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按执业资格的不同,我国已建立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在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中即将推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员、建设工程造价员质检试验员等从业资格制度。高职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设置,必须使学生具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取得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证书,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注册建造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检测工程师、工程测量工程师等)设置相应的专门方向,使培养目标明确,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行业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使在建筑工程大专业内按职业能力设置针对各职业岗位的多专门化专业成为可能,使学生既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以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教学中还能够根据大专业范围内各专门化间的关系,进行专业优化组合,进一步体现行业办学的优势和特点,能使建筑工程专业进一步办成具有一定的专业覆盖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专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根据当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各职业标准和要求,开设了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监理等技术与管理型专业,也开设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操作技能型专业,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宽的职业选择空间,而学分制的实施对形成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有力推动。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优势,在于可充分地利用同一大类专业各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而学分制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专门化方向和专业课程,促使学生按职业能力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试验设施,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在相关大专业范围内具有获得多个职业资格的能力

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学生要想获取建筑工程专业某专门化的结业证书,就必需获得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某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三部分的学分,而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对各专门化方向来说是公共的,职业岗位技术课随专门化方向不同而不同,学生如再想获取本大专业第二专门化的结业证书时,公共部分的学分可重复使用,只需修满第二职业岗位技术课的学分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明确。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使学有余地的学生选学另一专门化的课程,从而拿到第二专业的结业证书,有利于学生获得多个职业资格。

(三)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职业学院按系部招生创造了条件

按大类招生,学生来校后有一定时间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对有关职业岗位的了解,多了一次再选择职业的机会。同时,可以保证专业的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按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大专业多专门化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一)大专业多专门化教学模式应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各专门化技术人才培养应针对具体职业岗位

建筑工程专业首先应依据建筑行业的职业划分和职业标准分析其各专门化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上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合适地确定公共专业基础课和各专门化方向岗位技术课的组成及学分的计算。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岗位虽多,且有不同的职业标淮和工作内容,但针对建筑工程大专业而言,许多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相同之处,这就为建筑工程专业设置多专门化的公共平台提供了依据,使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能建立在本行业较宽的专业面上。由于各专门化的设置是建立在相关职业岗位基础之上的,有明确的从业范围,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建筑业对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基础。

对构建“会计大监督体系”的思考 篇6

一、当前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虽然《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 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制约, 会计人员作为内部监督主体并不具备独立地位, 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人员身份的双重性:作为内部监督主体, 必须不留情面, 严格监督;而作为单位员工, 其个人利益关系依附于单位, 碍于情面和个人利益, 又不能严格监督。这种尴尬境地, 严重制约了会计人员监督的能动性, 挫伤了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积极性, 导致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2.会计监督活动困难重重。

表面看, 会计监督过程并不复杂, 只要严格把关, 一切按照财务制度行事, 即可避免多数违规行为, 达到监督之目的。但在现实工作中, 做到这一点可谓困难重重。因为财务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它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问题, 而是牵涉到一部分人的特权与利益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扩大自主权后的企业里, 领导对财务支配的自由度更大, 受利益驱使, 他们往往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账;迫于各种压力, 会计人员很难抵御, 从而导致内部监督功能荡然无存。可以说, 在外在权力控制与干扰下会计监督是难以发挥其有效职能的。

3.没有形成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从理论上讲, 一种制度能够有效运作, 必须有一个适合该制度存在的社会大环境。当前, 全社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还没有真正理解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一些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 甚至会被认为办事太死板, 工作不配合, 不为本单位谋福利等。会计监督职能能否有效发挥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行业, 更关系到全社会。但在现阶段, 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 缺乏监督社会氛围, 广大公民还没有积极参与到会计监督活动中来。

4.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由于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职业意识、保密意识淡薄,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会计监督的根基与先决条件, 如果根基出了问题, 就等于监督源头出现了问题, 这必然导致会计监督的有名无实。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 造成当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处于低效运转状态, 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我国会计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会计监督体系运转不畅, 各监督环节经常出现脱节现象。

新《会计法》出台之前, 我国会计监督理念上处于较低的层面, 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体系。新《会计法》出台后, 明确了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弥补了监督理念上的不足, 但问题在于虽然会计监督的骨架构建起来了, 但可供操作的标准化模式还没有形成, 致使具体运作不够顺畅, 经常在某一个监督环节出现问题, 最终导致监督的失灵;内部监督不充分, 外部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 内、外监督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不够顺畅, 操作过程不够细化、具体化, 导致监督体系没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内部监督主体地位不明确, 监督行为屡受羁绊, 内部监督主体自我角色认识不到位。

当前, 我国会计内部监督人员与被监督对象经常处于同一利益链条上, 造成内部监督者身份、地位的不明确, 这种“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 经常受到人们的误解, 导致监督群体在行动过程中左右为难, 顾虑重重, 难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由于监督风险过大, 监督者担心自己利益受损, 害怕打击报复, 无法真正做到从内部实施监督。

内部监督主体自我角色认识不到位, 主要关涉会计人员自我意识问题。会计人员处于市场经济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 工作形式复杂多样, 专业性极强、地位特殊。但目前社会对会计人员及其所从事的业务工作, 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 总是认为会计不过就是写写算算, 不是什么专业人员。这影响了会计人员对自己职业重要性的认同, 有时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职员。会计人员不应该是被摆布工具, 而应该是经济和社会的高级管理者。

3.对违法者的惩治力度不够。

会计监督的主要机制有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制衡与牵制作用, 二是来自外部强大的威慑力, 目前, 两者都处于疲软状态。内部制衡与牵制最难实施的是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 也是当前中国会计监督体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对特殊的违法者, 监督人员有法难依或有法不依, 个别会计人员甚至屈服于压力, 帮助做假账, 伪造会计凭证。加之对单位负责人违反监督行为的处罚较轻, 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导致一些人敢于肆无忌惮地顶风作案。

4.尚未建构出标准化监督“样板模式”。

当前, 为会计人员行使监督权时提供参照, 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典型样板”或“模板”尚未建立起来。从理论上讲, 一种业务活动, 不管怎样复杂, 也不管怎样调整, 其总体结构、运行理念是不会改变的。从此意义上讲, 设计一种可供会计监督行业参照使用的操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会计大监督体系”的构想

1.构建监督“结构系统”, 形成“监督的循环”。尽管当前我国会计监督体制业已形成, 但条块分割, 各自为战现象严重存在, 利用率较低。应该构建一个综合监督体系, 即把各种监督机制调动起来, 形成综合性监督体系, 不是孤立地强调某一种形式的监督, 而是把监督看成一个完善的“结构系统”。

首先, 使现有的监督体系的功能最大化、最优化、最强化。挖潜措施就是优化监督过程, 形成“会计监督的良性循环”。具体做法为:细化已有监督过程, 不留死角;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不仅监督别人, 也要监督自己;同时, 会计监督主体自身也要成为被监督对象。如此环环相扣, 形成会计监督的良性循环;其次, 将“宏观—中观—微观”监督体系看成一个活的循环系统, 强化其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功能, 防止脱节现象发生;突出系统的协调性、衔接性、有效性, 避免监督机制的空转。再次, 在结构体系中, 监督管理力争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突出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做到让制度管人, 防止脱管、漏管现象发生;最后, 发挥监管体系里的多主体监管功能, 强调透明化、多层次、立体化;将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国家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由会计监督走向监督会计, 由机构监督走向社会监督, 真正形成“监督的良性循环”。

2.构建“会计大监督”模式。将“三位一体会计监督体系”放置到更大的“社会监督体系”中, 使“会计监督”走出会计行业, 让全社会都明白其重要性。通过法制教育, 使每一个公民认识到经济活动中数据信息的有效性, 不仅仅是会计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事情, 更是全社会的事情, 是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会计监督不仅维护的是国家、企业的利益, 更是在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利益。

3.开发会计信息管理软件, 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为“会计大监督系统”提供软件支撑。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拓宽会计监督思路, 寻找会计监督尽可能多的“突破口”。目前, 主要从科技创新上下功夫, 加快会计电算化步伐, 设计出功能完善的会计业务电算化体系, 使会计监督程序化、透明化, 减少人为干预, 规避人为操作风险, 提高会计监督质量。加快电脑应用会计软件开发, 这些软件应具有实时查证、网络查证等功效, 会计信息录入一旦确定, 有效存储后予以固化, 凭借个人权限不能修改, 杜绝人为销毁和做假账的可能性。

4.构建会计监督样板, 使“会计大监督系统”具有操作性。根据不同监督客体对象, 通过科学合理分级, 尝试建构一种标准化的样板监督,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控制“样板体系”。该“样板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公开性、透明性、简便性。会计监督人员看过该样板之后, 有所吸收, 有所借鉴, 可以“照着做”。操作样板既具有标准化特点, 又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特征, 它把所有能够标准化、固化的地方都予以标准化、程序化, 若不按程序运作, 整个体系就不能运行, 迫使从业人员照程序办理, 以起到强化内部监管的作用。

5.强化法律体系, 加大会计监督力度, 为“会计大监督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从目前效果看, 新会计法对违法者的制裁力度还不够强, 对违反会计法的行为, 大多以罚款了事。针对这一现象, 国家应抓紧调查研究, 作出具体的定量、定性分析,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适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同时, 加大执法力度, 一旦违法, 予以重罚。另外, 还应制定严格的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信用档案, 不给违法乱纪者留有生存空间。

6.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为“会计大监督体系”提供文化平台。大力弘扬会计职业道德, 培养坚韧不拔的会计人格。主要做法是营造有利于会计监督实施的人文环境。会计人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 其监督行为如果不被人们所理解, 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要培养业务精通、原则性强、性格坚毅、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会计队伍, 就要建构一种“会计文化”, 通过文化濡染, 培养会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 让他们明白依法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法制社会赋予的一种高尚权力。有了这样的精神人格, 在遇到监督冲突时, 就能有效规劝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放弃僭越会计制度的想法。

四、结语

会计监督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不能有“短板”出现, 一个环节出现漏洞, 先期的监督也就前功尽弃。因此, 会计监督应拒绝单一体制, 提倡复合监督体制, 既不能只强调法制, 也不能只强调人治;既要重视内部监督, 也要积极构建外部监督, 营造良好监督氛围。应针对不同监督主客体, 设计出不同的监督方案, 做到持久恒常, 相互衔接, 讲究实效。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态度, 立足现实, 全面、均衡地进行监督、控制, 就一定能构筑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会计大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保卿.论会计监督系统及其运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2) .

[2]钟希余.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4 (3) .

[3]刘小玉.关于完善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理论学刊, 2005 (10) .

[4]乔建荣.加强会计监督遏制财务造假[J].商业会计, 2007 (3) .

构建大审美教育体系论文 篇7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大职业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的结果, 其是对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集中体现, 也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以大职业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导, 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析

(一) 内涵

职业教育体系是时代的产物, 特点鲜明[1]。一般来讲, 职业教育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 其教育体系总是贴合人才需求,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职业教育有着浓烈的时代色彩。虽然所处时期不同, 内涵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 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共同的特性: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面向现代化, 具有先进性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是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2]。因此,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推行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二) 特点

1) 现代性。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顾名思义, 其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3]。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应与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相适应、与我国建设现代化的现实要求相一致。结合现实, 可以对我国未来几十年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技术人才在将来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 都是市场中需求量比较大的人才类型, 该类人才成为劳动力主体的可能性比较大;高级技术人才与技术人才相似, 需求量也将不断上升, 并且市场对其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的要求会更高, 复合型人才将会更受欢迎;技术人才在未来发展中学历水平会有所上升, 职业培训将会成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

2) 系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一般包括结构完整、要素协调发展两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所以具有系统性特征, 与其发展要求是分不开的, 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系统性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解读:a.内部视角。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系统性对其内部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其内部管理系统、教育系统等系统之间实现协调的情况下, 职业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效。b.外部视角。职业教育发展需保持内外顺畅交流, 将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 实现统一和协调, 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与其他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联系, 必要时应积极展开互利合作, 以达到激活系统要素的目的,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环境与社会大环境。

3) 开放性。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目标是形成一个开放结构。该结构应接轨国际, 在纵向上应实现“贯通”, 横向上应实现“立交”。纵向贯通的基本要求是办学层次之间实现上下贯通, 朝着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横向立交的基本要求是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之间应建成“立交桥”形式, 通过接口促进教育形式形成多方沟通与衔接的新局面, 使其最终能够真正实现国际化目标。

4) 类型特性。在大职业教育理念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特性指的是职业教育中应关注不同的人才类型, 实行个性教育, 区别于普通教育和学科体系。从功能方面讲, 职业教育应实现市场性与公益性的一致;从办学方面讲, 不仅要使学校教育参与进来, 还要使企业也能够参与, 实行合作模式;从形式方面讲, 应实现培训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从内容方面讲, 应在关注技能教学的同时, 兼顾德育。总体来讲, 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应保持自身特色, 与普通教育区别开。

三、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

(一) 功能应尽量全面

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 应注意转变职业教育的观念, 不能再将职业教育单纯理解为一个技术传授的过程。当前背景下, 职业教育应兼顾技能与德育, 功能应尽量全面。从技能方面讲, 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技能培训和强化, 使受教育者掌握谋生技能;从德育方面讲, 职业教育应注重进行道德教育, 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修养。其中, 后者是职业教育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内容, 同时, 也是其存在意义的体现。在当前条件下, 职业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转变, 将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个人要求充分结合起来, 明确职业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实现全面教育。

(二) 推行全民教育

职业教育涵盖范围广, 因此, 适用对象也比较多,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在职人员, 均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 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赢得更好的未来发展。因此,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 应以为社会民众服务为基本要求, 重视完善自身功能, 不断改进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以造福大众、有益社会为落脚点。所以, 当前职业教育应注重扩大受众范围, 实现从个体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为亟待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员、期望改变现状的人员送去新的希望, 满足其提升自身能力的要求, 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

(三) 转变办学方式

职业教育办学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固定形式,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 应注重开阔视野, 将眼光放长远。职业教育办学应放眼社会, 对于社会资源应善加利用, 对有助于教育的可用资源, 应进行科学整合, 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封闭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开放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 教育部是主管职业教育的机构, 学校模式依旧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教育办学往往采取单一模式, 服务范围也比较有限, 继续教育方面尤为不足, 很难真正使受教育者满意。在合作成为助推经济发展重要方式的背景下,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结合时代特点, 积极更新办学理念, 打破传统的封闭局面。在具体形式方面, 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更具活力的新形式。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变化, 职业教育也在随之改变, 体系内涵较以往也有一些新的不同。但是, 无论如何变化, 其内涵始终在朝着先进性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保持着一致。就目前来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领域的事, 而是关系到我国人才战略实施的大事, 与国家未来的发展休戚相关。大职业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开放、包容, 因此, 在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现实, 在确保结构合理的基础上, 形成具有多元化、完整性、时代性的开放系统。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得教育理念愈加丰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大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大职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发展助推作用,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应以其目标为基础, 围绕其功能展开, 充分体现自身特点。本文对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简要分析, 以作参考之用。

关键词:大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玉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改革创新的核心关注点——对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张培.现代职业教育"三融合"发展机制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5.

上一篇:会计制度效率问题下一篇: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