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假设体系构建论文(共7篇)
审计假设体系构建论文 篇1
一、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发展现状
(一) 政府审计缺乏全方位监督
政府审计机构拥有对企业的审计监督权力是国际惯例, 由于我国企业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 监管方式也多种多样, 造成政府审计出现一些问题。第一, 政府审计机关缺乏足够的能力完成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对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以及事业单位等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第二, 政府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各级政府, 都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这种单一性导致政府审计很难满足企业诸多利害关系人的共同需要。第三, 受到政府审计力量和权限等因素制约, 政府审计难以到位。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局限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其独立性和公正性而成为一种权威的审计手段, 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 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审计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其次, 就审计标准来说,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根据独立的准则进行审计, 也就有可能无法满足所有者监督的需要。最后, 就审计权限来说, 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 其权力由委托人决定, 对于一些无权审计的范围, 注册会计师就无法出具意见, 导致审计监督缺乏全面性和彻底性。
(三) 企业资产监控体系不合理
为了健全我国的企业资产监控体系, 加强企业审计监督工作, 我国有关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 例如财务总监外派和2003年颁布实施的内设监事会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第一, 外派的财务总监和企业的监事会职能相近, 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职责重复、资源浪费。第二, 企业内设监事会通常难以发挥作用, 因为监事会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通常是一致的, 就难以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 而且监事会成员一般是非专业人员, 造成财务监督不能发挥作用, 形同虚设。尽管我国目前的企业审计监督是一个多主体、多层面的体系, 但它是在企业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的情况下逐渐建立的, 缺乏系统全面的设计, 因而难以避免存在缺陷。此外, 因审计主体之间相互独立, 缺乏交流与合作, 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进而增加了企业成本,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效益。
二、企业审计监督主体分析
(一) 基于公共资源管理者的审计监督, 即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包括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两种方式, 这种审计监督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 政府监督的这种经济监督行为具有行政性的特点, 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相互独立, 没有经济利益关系, 这就可以保证审计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第二, 政府审计的调查权和处罚权由法律赋予, 审计主体能够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的企业进行处罚, 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同时也能保证政府监督的严肃性。第三, 政府审计能够保证审计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从而能够从整体上审查企业资产的运营情况, 及时全面地发现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不至于使问题扩大化, 避免遭受不利影响。
(二) 基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审计监督, 即注册会计师监督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 其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多个方面, 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生产销售、采购材料、依法纳税等, 因而其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多个方面, 诸如政府、供应商、消费者、员工、债权人等。各类利益相关者通常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 比如债权人通过对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而消费者会关注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性, 员工则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利润情况。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注册会计师监督由于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得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认可, 一个企业如果想真正得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认可, 就要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一份公允、真实的财务报表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并及时控制、解决问题。
(三) 基于资产所有者的审计监督, 即外派监事或监事会的审计监督
企业监事会有三种组成形式:第一, 监事会成员全部由外派人员组成;第二, 监事会成员由外派人员、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第三, 从企业员工中选聘监事会成员。外派监事或监事会具有以下优势:首先, 企业监事会的组成形式符合《公司法》规定, 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 这样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次, 监事会成员的经济地位相对独立,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舞弊行为和腐败问题的发生。最后, 外派监事会成员中一般有会计专业人员, 从而能够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
(四) 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审计监督, 即内部审计
在当前, 我国部分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从健全企业制度角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企业内部专项开支、进行年度预算和决算、明确企业内部责任等多个方面考虑, 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 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继而审计工作开展的局限性较大, 加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等。因此, 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全面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加大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其在企业的地位, 为内部审计工作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制度, 使审计工作有据可依, 从而减少审计工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使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更加规范有效。
三、企业审计体系的基本结构
(一) 审计范围的合理调整
根据我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 审计机关是根据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来确定审计监督范围。政府审计通常是从整个资产监管体系来考察企业资产的经营利用情况, 其审计范围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行使资产所有者权利的资产监管机构;第二是负责资本运营的资本营运机构;第三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因为政府审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只能在独立审计机构的基础上进行间接审计监督。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国应该调整各审计监督主体的审计范围, 使审计工作全面而尽量不重复, 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 也使审计主体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全面彻底。
(二) 审计目标的协调与配合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 其审计监督的目的主要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经营服务, 相对来说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针对性, 具体目标则由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故而, 各个审计主体的目标具有关联性, 这也奠定了审计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此外, 应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审计监督体系, 对于社会审计和监事会没有完成的审计监督工作, 应该由政府通过专项或详细审计来完成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则可以依据监事会和企业内部审计监控来预测并控制审计风险。而外派监事会应该受到政府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并能够使用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进行财务监督工作, 也可以让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志民.论内部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10, (5) .
构建审计干部核心价值体系探析 篇2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也是刘家义审计长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 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 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要求审计人员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塑造审计精神, 恪守审计职业操守, 坚守审计职业道德。
当前为什么提出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审计机关的青年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一、为什么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 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为人处世, 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 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 不可或缺。同样, 一个机关、一个群体, 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
建立核心价值观:一是有助于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揭示了新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动力, 体现了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审计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审计工作者理解国家审计本质、坚定国家审计发展方向, 制定符合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念。二是有助于提高审计的统一性。对于同一个事物,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 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如果核心价值观无法引起共识, 审计工作同时出现多个目标, 就会使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 无法达到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要求。提出建设国家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 通过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在多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三是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是巩固审计机关全体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二、审计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形势瞬息万变, 也在考验一个人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概述, 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审计干部具有的核心价值观, 应体现在审计人员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中, 重点表现在:
(一) 树立正确的三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 或解决得不牢靠,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取得好成效。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 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 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 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 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 富有使命感, 能做到淡泊名利, 克己奉公, 无私无畏;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 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从而由此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 才能开拓创新, 经受住社会种种诱惑, 树立清廉的文明形象、保持永久的活力。
(二)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基础
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才会是有希望的国家, 没有责任感, 就容易产生敷衍了事的思想。审计监督不仅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审计机关具有客观、公正、独立、超脱特点, 在审计中, 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责任感或责任心不强, 难免就会出现“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 审计的力度将大打折扣, 甚至出现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容易被金钱诱惑, 无法自觉遵守廉政纪律, 很难站在公正立场做出评价, 也就无法履行审计职责, 更谈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给审计事业。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都承担起责任, 只有如此, 才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核心价值。
(三)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审计是监督检查部门, 我们在审计工作当中, 经常要遇到对与错, 原则与非原则, 罪与非罪等问题, 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 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 努力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客观公正不仅表现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还表现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上, 审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计业务水平, 才能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 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四) 科学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审计的核心价值。创新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针对审计目标、审计领域和审计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的新形势, 适时提出新的审计工作目标;才能在经济环境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 探索出环保审计、计算机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技术方法, 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如何构建审计干部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 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长期工程, 更是审计实践的长期积累。建设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 需要广大审计人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审计理论文化修养, 认真履行党和国家及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 为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一) 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 要把审计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贯穿到审计实践中去, 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 推动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更新理念。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决不能一蹴而就, 应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 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基本价值取向, 唤起审计人员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 对审计事业的信念和追求, 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审计机关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自觉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二) 加强学习, 在提升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审计人员打造正确的价值观, 必须要有很好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作支撑。因此, 学习就成了打造价值观的首要任务, 只有不断学习, 汲取知识, 提高自己, 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 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学习是固本之举, 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能担当得起责任, 做到能审、会审、善审, 在信息化的今天, 审计干部不仅要掌握财税、金融、法律、投资、土地和社会事业制度等知识, 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通过学习, 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 努力践行审计人员的价值观, 拥有全面的审计技能。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审计技能才能有条不紊, 处变不惊的处理审计事务中的各种问题、迎接各种挑战。
(三) 求真务实, 在推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打造审计人员价值观, 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 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在审计事业的道路上, 要激发赶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待困难和问题不避让、不推诿, 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争创审计佳绩。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 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用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审计工作, 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发展观, 想问题、干事情、抓落实, 把每一审计工作、每一审计事项做好抓实。
(四) 廉洁自律, 在完成职业使命上下功夫
审计人员价值观需要每个干部来遵守和维护。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在形象上自重, 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 尊重人生, 珍惜荣誉, 塑好形象;在思想上自省, 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 注重点滴养成, 防患于未然;在纪律上自警, 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 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上自励, 拒腐蚀、永不沾, 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审计事业上。始终保持崇高的审计职业操守和审计人格,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做一名永葆纯洁的审计干部。审计职业因长期工作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中, 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审计干部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吴宏彪.核心价值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3
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表现在:在投入上, 表现为资金使用是否节约, 是否合理利用物质资源, 是否恰当配备教师及管理人员;在管理上, 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科学, 办学机制是否灵活实用, 管理手段是否先进、高效等;在效果上, 表现为是否培养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人才。所以高校绩效审计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针对学校对资源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 进而促进资源管理, 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帮助寻找管理漏洞, 防止损失浪费, 挖掘工作潜力, 以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质量, 提高其经济效率,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的特点
高校的活动和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 因为高校不是以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高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社会效益, 所以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有其独有的特点, 而不同于政府、企业和行政部门绩效审计评价。
(一) 模糊性由于高校是以培养人才和产出科研成果为目的, 而人才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当培训出来的学生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就都是人才, 而如果当前社会不需要, 就是再优秀的毕业生也不能称其为人才, 当然高校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也是一样。另外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一直就是困扰教育研究工作的一大难题, 首先教育成本不好归集, 教育成本包含的内容过于宽泛;其次关于教育成本的配比也是一大难题, 具体到每位学生的教育成本根本无法准确计量。所以对于对于高校进行的绩效审计是一个笼统的评价, 是比较模糊的。
(二) 长远性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及学生的培养的效果不是立马可见的, 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出来。所以高校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的特点。
(三) 宏观性高校是为社会服务的, 其效益性应该从社会这个大的层面来考虑, 而不应该是局限于高校范围内, 它对于全民素质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其次高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很大部分是潜在的, 属于一种潜在的资源。所以对于高校活动的效益评价必须是宏观的。
三、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高校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审计事实为依据, 围绕审计目标, 紧扣审计主题, 突出审计重点, 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公正、科学, 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 标准性原则标准性就是指建立标准的指标, 使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得出相同的审计评价。
(二)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就是要求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必须实事求是, 必须客观公正, 不受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偏见的影响。
(三) 代表性原则绩效评估涉及到很多个方面的内容, 但评价体系不能包罗万象, 能够涵盖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整体特征、目的和宗旨, 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四)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指标的构建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指标内容和标准的设置要简明实用, 便于理解, 还应该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要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
(五)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前面高校绩效审计评价的特点可以看出, 高校的绩效审计中, 有些绩效是可以定量的, 但是也有很多绩效是不可以进行定量评价的, 如说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
(六) 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针对审计主体 (评价主体) 提出的。绩效审计需要占用审计资源: (1) 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绩效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2) 财务资源, 包括按照费用标准计算的审计人员外勤经费、专业咨询费、差旅费、摄像和其他零星费用。所以在制定指标时要适度, 指标不能过粗或者过细, 指标过粗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指标过细就会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加大, 审计成本要增加。
(七) 权责对等和可接受相结合的原则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所确定的内容必须体现出被审计对象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要对等, 不能偏向于哪一方面, 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广泛的被接受。
(八) 可持续性原则因为高等教育事业是不断在向前发展的, 在制定评价其活动效益的指标时, 也要具有超前性, 要符合高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起到为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向前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也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绩效审计帮助寻找管理漏洞, 防止损失浪费, 挖掘工作潜力, 以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质量, 提高其经济效率,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最终目的。
四、高校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和资金运行状况, 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的通知 (教高厅[2004]21号) 中指标体系, 在这里把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投入的经济性指标, 管理的效率性指标和产出的成果性指标。
(一) 投入的经济性指标一是教学基本设施指标, 主要包括: (1) 校舍状况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 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 ; (2) 实验室、实习基地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 (3) 图书馆及馆藏图书册数 (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 (册) ) ; (4) 校园网建设状况; (5)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生均运动场面积) 。二是教学经费指标。主要包括: (1) 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2) 四项教学经费的增长率; (3) 经费来源结构; (4) 经费自给率; (5) 资金筹集的合规性。三是人力资源指标。主要包括: (1) 师生比; (2) 教师、科研、行政、后勤等各类人员比重; (3) 教师、行政、后勤等各类人员年龄、学历、职级等结构; (4) 高层次人员情况。
(二) 管理的效率性指标一是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 包括: (1) 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 (2) 教师教学水平; (3) 各层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积极性评价等。二是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 包括: (1) 单位经费支出结构; (2)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 (3) 人员经费比重; (4) 业务费用比重等。三是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 包括: (1) 教室利用率; (2) 实验室开放时间 (次) ; (3) 图书借阅量 (次) ; (4) 教学设备利用率; (5) 先进性、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四是学校发展规划指标, 包括: (1) 学校定位准确, 办学思路清晰, 发展目标明确, 措施得力; (2) 年度和中长期工作计划重点突出、切实可行; (3) 组织架构合理, 部门分工明确, 权责利相一致等。五是各项规章制度指标, 包括: (1) 规章制度是否设置完善; (2) 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效果明显; (3) 规章制度及时更新, 信息传递畅通。六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指标。 (1) 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 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 (2) 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3) 总体思路清晰, 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有力, 执行良好, 改革成效显著; (4) 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 执行严格; (5)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成效显著; (6) 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7)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七是教学管理指标, 包括: (1)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 稳定, 素质高, 服务意识强; (2)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3)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4) 质量标准完善、合理, 体现学校的水平和地位, 执行严格; (5)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 运行有效, 成效显著。
(三) 产出的成果性指标一是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指标, 包括: (1)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2)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指标, 包括: (1)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2) 论文或设计质量。三是学生就业指标, 包括: (1) 一次性就业率; (2) 学生工作后发展情况等。四是科研能力指标, 包括: (1) 年度科研经费投入总量; (2) 年度科研立项数; (3) 学术成果:教师人均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刊物等级、获奖情况等; (4) 学术成果的转化率等。五是社会声誉指标, 包括: (1) 招生录取率; (2) 第一志愿录取率; (3) 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4) 全国、同类高校中的排名、位置、作用等。
五、意见及建议
首先, 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 同时还强调“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 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创建若干一流大学, 培养杰出人才”。可以看出, 国家对高校进行的改革还将不断深化下去。所以作为评价高校活动效益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也必将随着的不断改革而不断改革。在具体审计工作中, 必须随着具体情况的改变对衡量指标不断加以修正, 还应随着被审计对象所承担的任务和目标的变化、事项本身的性质和管理活动的特点及时做出调整。
其次, 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审计的基本基础和技能, 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 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所以高校要搞好绩效审计, 首先必须要加强对现有的审计队伍的培训工作, 创新培训模式, 加强交流合作, 掌握现代化的审计手段;还有就是可以加强专业审计人员引进的力度, 选派本单位优秀人员从事审计事业;还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 弥补专门技术力量的不足。
最后, 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出一套统一的教育系统绩效审计标准、程序、方法, 以引导各高校在内部绩效审计中做到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浅析项目审计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4
1 项目审计后评价框架体系
审计项目后评价框架是关于审计项目后评价的系统认知, 用于解释人们如何收集和处理后评价信息、获取审计项目后评价结论, 揭示审计项目后评价活动的范围和内在规律, 是人们组织审计项目后评价活动所遵循的规则。从系统分析审计项目后评价活动入手塑造审计项目后评价框架。系统分析是一种成熟的跨学科方法, 能够在系统结构不清晰的情况下, 发现系统存在的缺陷及其根源,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审计项目后评价研究中, 需要将审计项目后评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 即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元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 具有后评价功能的有机整体。
审计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思路:
1) 后评价派出机构确定后评价目标, 选择适应后评价目标要求的后评价主体和后评价客体;
2) 后评价主体根据后评价客体的特点, 设置后评价指标、确立后评价标准、设计后评价模型;
3) 后评价主体运用后评价模型, 获得最终后评价结果, 编制后评价报告;
4) 后评价派出机构根据后评价报告, 调整未来工作计划、表彰或处分相关审计人员, 这个环节是上一轮审计项目后评价的终点, 又是新一轮审计项目后评价的起点。
基于这一思路, 笔者认为审计项目后评价由后评价目标、后评价主体、后评价客体、后评价指标、后评价标准、后评价模型、后评价报告7个要素构成。
2 项目审计后评价的构成要素
项目审计后评价是由系统要素相互融合而构成的一套结构严谨、首尾衔接的体系。审计项目后评价整体功能的实现, 需要各系统要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2.1 后评价目标
后评价目标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价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除了对审计项目的内在价值进行选择排序外, 审计项目后评价可以实现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等核心目标。后评价目标必须经由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一系列过程实现:首先, 明确审计项目后评价的方向及相应奖惩措施, 引导审计人员根据后评价标准的要求实施审计;其次, 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价判断审计项目的优劣, 比较审计项目之间的差距, 寻找缩短距离的方法;最后, 依据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 对审计人员实施奖惩, 调整后续的审计计划。
2.2 后评价主体
后评价主体是实施后评价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当审计机构对自身业务进行后评价时, 后评价主体由本机构内部专业人员构成, 其中应包括少数实施被评估项目的审计人员;考虑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和专业知识的需要, 也可以聘请审计机构外部专家辅助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价, 但应考虑审计机构业务的保密性。
2.3 后评价客体
后评价客体是后评价主体所要评价的审计项目。通常情况下, 审计项目后评价可以在本年度审计工作终结时定期进行,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组织实施;后评价客体在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中选取, 应当覆盖不同业务类型, 优先考虑规模大、社会关注程度高、审计风险大的项目, 同时对于审计机构的主要业务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足够的关注。当审计项目后评价作为全面质量监督和评选优秀审计项目的手段时, 后评价应该针对审计机构的所有审计项目。
2.4 后评价指标
后评价指标贯穿审计项目后评价的全过程, 是审计项目后评价的基础。后评价主体应该根据审计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在审计质量、审计效率及审计难度等方面, 设置客观、操作性较强的后评价指标对审计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此外, 后评价目标和后评价客体的性质差异也会影响后评价指标的设定;后评价目标要求、审计项目所属业务类型、审计项目所处阶段等因素是决定后评价指标选择和后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的重要因素。
2.5 后评价标准
后评价标准是衡量后评价指标优劣的尺度。后评价主体应当根据后评价指标的内涵以及后评价目标的要求, 设定恰当合理的后评价标准。定量指标的后评价标准应当是量化、准确的数值或数值区间;定性指标的后评价标准应当尽可能明确、具体, 以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后评价主体可以将本行业的先进水平或平均水平、本机构的预算目标、本机构的历史数据、经验判断值等数据和事实作为后评价标准。
2.6 后评价模型
后评价模型是对后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所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在后评价模型中, 引入经典的评价方法, 不仅可以简化后评价模型的论证环节, 还能够增加后评价报告使用者对模型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国民经济核算、生产函数、效益费用分析、逻辑框架法、矩阵分析法、多目标决策等。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不尽相同, 应该根据审计项目后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要求等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7 后评价报告
后评价报告是审计项目后评价的最终结论。后评价报告应当清晰、完整地反映被评价审计项目的总体状况和本次审计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过程及成果, 包括审计项目概况、后评价主体简介、后评价程序及方法、后评价内容及标准、后评价结论及建议等内容。后评价主体应该在既定时限内向其派出机构提交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 以便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3 影响项目审计后评价的环境
项目审计后评价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审计后评价的影响因素众多, 不仅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等宏观环境, 还涉及后评价派出机构、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委托人等微观个体。
3.1 宏观环境影响
3.1.1 经济环境影响
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审计监督, 为财务信息提供合理保证, 这决定了审计项目后评价要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后评价目标。此外, 审计项目后评价可以在审计机构中引进竞争机制, 调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审计机构面临的生存压力。从这一角度来看, 审计市场竞争以及宏观经济状况决定了审计项目后评价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3.1.2 法律环境影响
法律规定了合法行为的限定条件, 并以其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是否有相关法律文件的支持, 是否存在具体审计准则对该审计业务类型进行规范和指导, 是确立审计项目后评价标准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计项目后评价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以法律形式规范审计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使审计项目后评价有法可依, 可以促进审计项目后评价的发展。
3.1.3 文化环境影响
与审计项目后评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能够指导和改善审计项目后评价实践:审计项目后评价框架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解释审计项目后评价的范围和规律性, 为审计项目后评价实践提供模板;审计项目后评价流程的研究成果可以改进后评价流程, 提高审计项目后评价的质量和效率;审计项目后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后评价主体明确审计项目后评价的方向, 为设计审计项目后评价指标提供参考, 提高审计项目后评价结果的精度。
3.2 微观环境影响
3.2.1 后评价派出机构影响
后评价派出机构是审计项目后评价的组织者和决策者, 可以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审计机构及其上级监管部门。业务市场竞争、总体战略规划等因素, 都会促使后评价派出机构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价, 以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后评价派出机构需要根据后评价目标、审计机构业务状况选择后评价主体和后评价客体, 综合后评价报告的建议, 调整新审计业务的决策和实施, 表彰或处分相关的审计人员, 以保障后评价目标顺利实现。
3.2.2 微观个体影响
在审计项目后评价过程中, 后评价主体需要向相关单位和个人索取资料, 以对审计项目进行后评价。审计信息使用效率、审计建议采纳率、纠正金额的比率和类型、审计项目的满意程度等资料需要由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委托人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相关单位是否配合后评价主体、相关资料是否真实和完整, 会影响后评价主体对审计项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程序及方法[J].审计月刊, 2002 (12) .
[2]王剑.审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6) .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篇5
一、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作为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审计工作水平的关键因素,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生存与发展, 因此客观地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 有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降低审计风险。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可以使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 有效把握内部审计质量中的关键点, 合理配置资源, 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不断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 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可以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按照准则和制度的要求, 有效实施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 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审计建议的可行性, 同时还能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不断的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寻找差距, 明确目标和改进方向, 通过接受教育、进行培训、参加考试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执业水平。
(三) 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可以帮助内部审计在组织架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增加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度, 增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 同时能够为各层级提供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增进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理解, 为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好地执业环境, 对于促进内部审计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可行性
内部审计质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组织、指挥、执行、协调等, 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制约, 具有系统性, 要全面深入评价其成效, 应结合所在企业经营环境、行业特点、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治理架构、业务复杂程度等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评价体系, 它将企业的目标、使命和发展战略同业绩评价联系起来, 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 实现战略制导的评价管理。这种从战略出发、多层面评价的理念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表现出充分的适用性, 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于此, 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维度。
科学设置适用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基础。平衡计分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 但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有显著差别, 因此, 在引入平衡计分卡时需要解决:如何选取驱动因素和衡量标准和指标、非财务指标的量化以及平衡计分卡如何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一致等问题, 并根据内部审计的特征, 设计适用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
本文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目标为导向, 将内部审计增值层面、客户层面、审计业务流程层面和审计人员层面等四个层面作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并形成如下关系, 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四个维度, 对各层面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 (图1)
1、内审增值层面。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增加价值。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无法为企业创造有形的价值, 主要是通过开展内部审计项目减少企业发生损失, 降低企业成本或资本支出, 从而间接增加企业的价值;此外, 作为职能部门, 也要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 通过成本控制, 尽量减少内部审计的成本、经费投入, 以实现审计目标。
2、客户层面。
随着内部审计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展, 内部审计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通过提高审计意见与建议的质量, 来满足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师等使用者的期望。
3、审计业务流程层面。
审计业务流程质量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根据内部审计项目实施程序, 对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以及后续阶段工作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审计项目更加规范化。
4、审计人员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决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对内部审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 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参加专业技能考试, 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才能适应内部审计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 可以通过开展岗位资格证书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 开展专题业务培训, 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上述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加强, 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内部审计增值层面同内部审计的目标相一致, 是质量评价的聚集点, 是指标体系的核心, 而客户、审计程序以及审计人员层面都是围绕增值层面来开展的, 同时, 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能够促进审计程序的严格执行, 从而可以为企业控制风险、改善管理提供最大的保证, 内部审计才能取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上述四个维度战略目标和重点关注内容分析, 结合国外指标体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 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经验, 选取各维度具体衡量指标,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表1)
(三) 综合评分法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在构建的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拟通过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具体步骤为:
1、确定各维度及具体评价指标权重。
首先, 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 四个维度的权重之和为100%、各具体评价指标权重之和为100%;其次, 使用专家打分法或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四个维度、各具体评价指标权重。
2、对具体评价指标赋值。
对于定性数据, 可以采用问卷调研法, 为避免主观判断所引起的失误, 增加定性指标的准确性可采用隶属度赋值法, 将定性指标分成若干档次, 分别赋值, 由于在赋值判断过程中已内含标准, 可以直接计算评价得分。对于定量指标, 可以按照指标的释义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收集, 由于各项定量指标的内容、量纲各不相同, 直接综合在一起比较困难, 因此, 需要将相关指标原值转化为评价值。
3、进行综合评价。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 得出综合评价得分:
(1) 具体评价指标得分=具体评价指标评分×该指标权重
(2) 各维度得分=Σ该维度具体评价指标评分×该指标权重
(3) 内部审计质量综合得分=Σ该维度得分×评价维度权重
值得注意的是,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对各维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且包含了详细的具体评价指标, 但鉴于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四个层面影响程度, 会随着不同企业及相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及战略重点的变化, 各维度及各具体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也会改变;同时由于企业的差异化, 各维度关注重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 在实际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 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确定、补充和删减, 并确定合理的权重、赋值。
参考文献
[1]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 2013.2.
[2]曹若沛.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新体系构建.中国内部审计, 2014.1.
审计假设体系构建论文 篇6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原则,责任
1 具体概念问题
我们通常意义上讲述的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领域的从业者在承接委托的时候, 需要执行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还包括因为一些失误等原因导致的社会群体遭受到的损害而需要担负起的相关责任等。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内容中的定义, 怎样划分也是我们当前很多组织较长时间以来致力研究的事项。依照作者看来, 它是理论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要将其置于知识结构中展开研究, 要根据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明确对其责任的划分。
2 审计假设--审计责任的下限
我国的审计知识结构有很多组成元素, 其中审计假设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是知识框架的根基部分, 而且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判定责任的参考信息。行业的专家夏拉夫曾经说过,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假设都和审计工作者的行使的权责有很紧密的关联;假如不能非常简单明了的表述出审计参照的假设, 那我们就无法非常有效地对从业者需要行使的权责制定制度。正是基于这种背景, 专家对审计的假设活动开展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活动, 形成了可靠的假设结构。上述的假设包括责任的一部分内容。像是第一个, 财务的各类数据以及报表存在可以证明的特点, 因为它们自身能够得到合理的证实, 我们的从业者才可以通过相关的工序得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然后针对公司的行为展开具体的判断, 判定是否存在不正当事项。所以, 通过上述的假设活动, 得到了证据理论、验证程序、概率论的应用和审计人员的责任界限, 即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上面讲述的一条假设之外, 我们还有很多假设事项, 比如, 如果没有非常合理有效地反面资料的时候, 接受审核的单位在审计以前界定为存在的合理的事项, 以后仍将继续合理存在。在我们的工作者审计单位财务的期末余额项目的时候, 早就对初始余额进行了真实性的假设, 要不然就需要对它开展有效地证明活动, 但是它又和之前的资金额度有很大的关联, 此时我们需要有效地向前推算, 那么我们的工作者的工作就会是非常繁琐, 而且无序的。在此之后的一些相关专家, 比如英国著名的汤姆学者以及加拿大的这方面的专家安德森等很多人多是在我们上述的假定思想之上进行研究的。因此, 我们发现审计假设给我们明确责任带来了很多必要的理论支持, 如果不存在它, 那么我们的责任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确定。
3 审计准则———审计责任的上限
我们站在审计的高度上来综合的分析, 我们单纯的遵照相关的规则并不就代表着我们将工作开展到最优秀的程度, 相反的我们做的只是符合了最基本的事项要求而已。不过站在责任的高度上来讲, 我们上述的最低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责任的最高要求。这是因为通过它我们可以得知, 审计工作已经符合相关的各项规定, 我们的从业者已经认真有效的完成了自身的任务。我们会对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具体事项开展调查活动。
之所以我们将审计的相关规定当成是责任的最高上限, 除了上面讲述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当前形式下的审计规定已经明确的界定了我们的从业者的具体权责和义务等。加拿大曾有专家说, 如果把审计的规定分成三种, 那么它主要指普遍的规定, 以及外勤和报告的规定等, 这几个方面存在的意义是更好的将从业者的责任表述出来, 比如责任指的是何概念,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以及它存在的意义。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也规定:“由委员会颁布的审计准则和程序应: (1) 定义审计责任的性质和程度; (2) 向审计人员提供履行其责任即对财务报告表述的可靠性发表一个意见的指导。”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在《国际审计准则———指导审计的基本准则》中指出:本准则阐述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执行审计业务应时刻遵守的规定。
1941年2月, 鉴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真实性的强烈要求,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5EC) 发布了第21号“会计系列公告”, 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 (CPA) 说明“是否按公认审计准则进行审计”。AICPA进一步发展了公认审计准则的概念, 并在1948年设计出了九条公认审计准则, 包括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但是, 公众对公认审计准则并不满意, 认为这些审计准则并未对CPA提出全面的要求, 特别是缺乏对CPA责任的说明, 于是AICPA在1954年又增补了一条新准则, 规定审计报告应就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总的意见, 或者说明不能发表意见。根据这一准则, 在任何情况下, 审计人员一旦与财务报表相关联, 就应说明他的工作的特性及承担责任的程度。由此形成了影响整个审计界的十条公认审计准则。可见, 明确审计责任已经成为制定审计准则的重要目标。
4 因为实际情况的原因, 易于出现期望差值
我们通常通过审计工作的研究意义来断定该行业的存在是为了开展何种形式以及内容的活动, 而且我们也针对此了解了责任涉及的领域, 也就是从业人员应该担负何种的责任等。社会需要以及审计水平会直接的作用于审计的目的, 前一种因素会给目的以指引的影响, 而后一种是起到非常关键的约束力。不过审计水平和我们的需要两者间会有很大的距离,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期望差值问题。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7
一、国内现有研究文献
目前学界对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类是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方法论研究, 例如祭增学等 (2007) 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指标分类等进行研究;第二类是对具体项目构建有针对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例如王世成等 (2010) 对大规模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第三类是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组成部分的研究, 例如李四能 (2010) 对建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中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的设计思路研究鲜有涉及, 往往均直接列出了评价指标体系而缺少指导性研究。
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主要应用于系统工程类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项目投资管理、质量管理等, 也有学者将其应用于评价体系方面, 例如潘经强 (2009) 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式, 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构建了地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评价体系。当前, 将霍尔三维结构模式运用到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较少, 王继霞 (2009) 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式构建审计项目风险管理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与控制审计风险的思路与措施。
二、霍尔三维结构
霍尔三维结构是由美国通信工程师和系统工程专家霍尔 (A.D.Hall) 于1969年提出, 又称硬系统方法论 (Hard System Methodology, 简称HSM) , 是为解决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该模型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 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 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到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其中, 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 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 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 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 又可进一步展开, 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 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最优化、综合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特点。
三、运用霍尔三维结构的必要性
一是系统观为指标设计提供导向, 使得设计目的性更加明确。霍尔三维结构为评价指标设计提供了明确的系统导向, 遵循该结构进行指标设计, 为设计者提供了清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可以使评价指标更加直接的反映评价目的, 又不失完整性与典型性。二是逻辑维为指标设计提供步骤, 使得设计更加程序化。逻辑维作为每一个时间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遵循的思维程序, 步骤化的方式使得评价指标的设计更加有序, 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联系, 前后逻辑关系合理, 各个指标通过程序化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 标准化程度有所提高。三是时间维为指标设计提供关注重点, 使得设计更具典型性。时间维作为评价对象有关行为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线索, 以此为脉络对行为内容进行分析, 保证评价内容全面覆盖, 同时有针对性的对重点行为或行为的重点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使其能够反映评价内容的主要特点, 典型性更强。四是知识维为指标设计提供知识储备, 使得设计更合理、可行。知识维作为设计评价指标所需知识的范围, 列举了重要的知识类型, 审计人员在设计指标时可以主动应用知识维中所需知识, 能够丰富考虑问题的视角, 储备更加多元、有效的知识, 保证指标设计得更为合理、可行。
四、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设计思路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中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的定义, 笔者根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的特点, 总结和归纳了指标设计中涉及到的各个评价环节、评价对象行为普遍同质的行为顺序以及所需的知识类型, 并对霍尔三维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使其更有导向性的指导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一) 时间维
该维度主要对评价对象有关行为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归纳, 便于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有目的的关注每个时间节点评价对象行为活动的特点, 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典型意义。一是规划阶段, 该阶段主要对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进行规划, 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计划。二是决策阶段, 该阶段主要根据规划对行动的计划、目标、实施方案进行比较, 从多个可能的备选中进行选择, 确定最优选择对象的分析判断过程。三是建制阶段, 该阶段主要为确保决策目的的有效实现, 根据决策结果, 从组织体系、制度框架等方面进行设置, 确保组织框架能够满足决策内容的有效实现。四是配置资源阶段, 该阶段主要对组织内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 根据稀缺性不同在组织内或有关行为的各个环节做出分配, 对不同分配方案进行分析并做出选择。五是执行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为实现目标, 根据组织体系和制度框架的要求, 合理利用各项资源, 贯彻执行组织的各项要求, 履行相关职责。六是监督阶段, 该阶段主要指对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观察、检查和管理, 确保效果能够达到目标的要求。七是整改阶段, 该阶段要求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相关措施, 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顿并改革, 使得改革后的行为能够更好的实现目标。
(二) 逻辑维
该维度主要对设计评价指标需要完成的程序进行归纳。一是识别评价对象, 确认评价对象的行为目的、性质、范围和特点, 审计人员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熟悉掌握评价对象的行为程序。二是对识别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重要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明确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根据评价内容, 寻找评价的切入点, 明确评价关注, 确定评价因素。评价因素可以是单一因素, 也可以是多因素。四是根据评价因素的内容和性质, 对所使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判断, 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 保证评价更加合理与可行。五是依据评价因素的内容和性质, 查找评价的依据, 评价依据通常包括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同业平均、同业先进和其他。六是结合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依据的内容, 分析和研究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评价意义且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针对某一特点对象设计个性化标准, 也可以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一般性标准, 这主要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使用范围。七是根据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 选择定量或定性的评价结果, 此时应主要评价结果分档的科学性。定量评价结果的优势在于分数直接反馈结果, 劣势在于负向评价有时很难直接转化为得分, 以及得分有时可能和定性评价发生矛盾;而定性评价结果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相对模糊, 容易沟通, 劣势在于评价档位设定的主观性较强。
(三) 知识维
该维度主要涵盖了设计评价指标所需的知识范围。一是管理学, 应熟悉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 重点掌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逻辑与分析, 逻辑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应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 思考问题符合思维的普遍规律, 分析主要体现为审计人员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 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 并以此解决问题。三是统筹与运算, 统筹指审计人员应通过对整体目标的分析, 选择适当的模型来描述整体的各部分、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评审指标体系, 进而综合成一个整体模型, 用以进行分析并求出全局的最优决策, 以及与之协调的各部分的目标和决策, 运算是指审计人员应掌握根据一定数学法则进行计算的方法。四是哲学与政治学, 哲学指审计人员应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政治学指审计人员需要掌握政治领域方面的相关社会科学。五是法律, 主要指审计人员要熟悉和掌握有关领域的法律制度, 识别法律风险。六是会计和审计, 主要指审计人员应精通会计、审计相关知识。七是专业知识, 主要指审计人员应掌握与评价对象和内容等有关的专业知识, 例如工程、建筑等方面。
五、设计思路的运用案例
结合案例, 笔者以用能成本控制为评价对象,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以霍尔三维结构为指导思想, 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 时间维
从时间维的角度, 应关注以下程序节点: (1) 规划阶段, 关注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 (2) 决策阶段, 重点关注用能分项计量的决策情况以及工作目标、计划的确定。 (3) 建制阶段, 关注用能、节能管理以及节能减排相关制度。 (4) 配置资源阶段, 关注人员配置、用能预算分配情况。 (5) 执行阶段, 关注用能监测、用能分析、分项计量、节能、应急管理与处置等情况。 (6) 监督阶段, 关注节能减排计划完成、节能减排考核完成、用能成本核算控制以及内部管理监督情况。 (7) 整改阶段, 关注内部监督发现问题或提出意见的整改及落实情况, 以及用能满意度调查。
(二) 逻辑维
以时间维中执行阶段的用能分项计量管理为对象, 从逻辑维的角度进行以下设计: (1) 识别管理行为的特点。目前用能分项计量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 推广力度较大, 但是由于用能分项计量的改造成本较高, 存在着一定的推广障碍。 (2) 根据典型性原则, 将监测、数据采集、分项计量确定为评价内容。 (3) 根据重要性原则, 从分项计量设置的覆盖程度、分项计量用能数据的采集、分项计量系统建设情况等方面设定评价关注。 (4) 针对分项计量用能数据的采集, 通过设定数据采集率的方式, 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 针对分项计量系统建设情况, 选择定性评价的方法。 (5) 查阅国家对用能分项计量的有关规定、被审计对象及其上级行的制度规范。 (6) 对于定量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即为评价标准, 对于定性评价指标, 审计人员应结合实际设定。 (7) 明确评价结果, 鉴于定性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 审计人员应采取双轨制的方法, 便于审计反馈时灵活的进行调整。
(三) 知识维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 将运用以下知识: (1) 管理学知识, 包括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 (2) 逻辑与分析, 主要运用逻辑维的思维方式。 (3) 会计和审计, 运用了成本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4) 专业知识, 主要指用能监测、分析与计量等方面。
(四) 构建用能成本控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根据霍尔三维结构设计了用能成本控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详见上页表1。其中, 评价类型对应时间维度, 而具体的评价项目和评价内容中包含着知识维度。
(五) 设计用能分项计量评价指标
在用能成本控制评价体系中, 可以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思路设计其中各项指标, 本文以用能分项计量评价为例, 详见表2。其中, 分项评价对应逻辑维度, 而评价关注和评价标准包含着知识维度。
六、设计思路总结
不难看出,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纵向根据时间维设计, 横向运用知识维有关知识储备, 斜向根据逻辑维设计评价项目中的每个评价指标, 三个维度始终贯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形成立体化的设计思路, 并指导审计人员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此外, 霍尔三维结构由于其系统论的特点,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四能.建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
[2] .潘经强.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地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8) .
[3] .王继霞.审计风险的控制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审计假设体系构建论文】推荐阅读:
审计假设体系构建07-31
议论文假设分析法范文05-18
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论文06-29
财务假设10-19
教育假设10-21
假设策略06-18
会计假设06-19
运用假设07-10
研究假设07-13
输出假设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