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假设检验

2024-06-20

统计假设检验(共7篇)

统计假设检验 篇1

1 假设检验概述

1.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的信息来判断总体分布是否具有指定的特征, 在管理方面有时称之为古典决策。在质量管理中经常用到它, 例如检验新产品质量是否有显著提高, 利用各种控制图判断工序是否出现异常现象等。在数理统计中, 把需要用样本判断正确与否的命题称为一个假设。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假设称为原假设, 记为H0;其对立面假设称为备择假设 (或对立假设) , 记为H1。提出假设之后, 要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决定是否接受假设, 称为假设检验或统计假设检验。

1.2 假设检验的步骤

一般来说, 假设检验需要经过以下操作步骤:

(1) 构造假设。

(2) 确定检验的统计量及其分布。

(3) 确定显著性水平。

(4) 确定决策规则。

(5) 判断决策。

1.3 t检验

t检验是用t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 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t检验分为单总体检验和双总体检验。单总体t检验时, 检验一个样本平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当总体分布是正态分布, 如总体标准差未知且样本容量小于30, 那么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离差统计量呈t分布;双总体t检验是检验两个样本平均数与其各自所代表的总体的差异是否显著。双总体t检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独立样本t检验, 一是配对样本t检验。

Excel为我们提供了3种t检验分析方法:“t-检验成对双样本平均差检验”。比较两套数据的平均值。但数据必须是自然成对出现的, 比如同一实验的两次数据, 且必须有相同的数据点个数。两套数据的方差假设不相等;“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假设两个样本的方差相等来确定两样本的平均值是否相等;“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假设两个样本的方差不相等来确定两样本的平均值是否相等。

1.4 F-检验

F检验又叫方差齐性检验。在两样本t检验中要用到F检验。

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 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 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 即方差齐性。若两总体方差相等, 则直接用t检验, 若不等, 可采用t′检验或变量变换或秩和检验等方法。其中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 就可以用F检验。

简单地说, 就是检验两个样本的方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这是选择何种t检验 (等方差双样本检验, 异方差双样本检验) 的前提条件。

1.5 Z-检验

Z检验是一般用于大样本 (即样本容量大于30) 平均值差异性检验的方法。它是用标准正态分布的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 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当已知标准差时, 验证一组数的均值是否与某一期望值相等时, 用Z检验。

2 一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

2.1 一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方差σ2已知

假设某班抽样测试10个女学生800米成绩, 经测定分别为3.28, 3.27, 3.25, 3.25, 3.27, 3.24, 3.26, 3.24, 3.24, 3.25 (注:小数点前代表分, 小数点后代表秒) 。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且方差为σ2=0.012, 试确定α=0.01下能否认为该批学生的平均成绩为3.25。

根据题意,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这是一个双侧检验问题,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新建一工作表, 将原始数据、方差、样本个数等输入到相关单元格中, 如图1所示。

(2) 计算Z统计量。单击B3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AVERAGE (A2:A11) ”, 计算平均值;

单击B8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NORMSINV ( (1-B6/2) ) ”, 得到标准正态分布α=0.01的双侧分位数;

单击B9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 (B3-3.25) / (B4/SQRT (B5) ) ”, 得到Z-统计量, 结果如图2所示。

单击B12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IF (B9

可以认定该样本所测试的学生平均成绩为3分25秒。

2.2 一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方差σ2未知

承上例, 假设某班平均成绩高于3分25秒, 10名学生的样本资料不变, 试问:样本数据在显著性水平为0.025时是否支持这一说法。

根据题意,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这是一个右侧检验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

利用上表资料, 单击B4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STDEV (A2:A11) ”, 计算样本标准差为0.014 3。

单击B9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 (B3-3.25) / (B4/SQRT (B5) ) ”, 得到t统计量为1.103。

单击B10单元格, 在编辑栏中输入“=TINV (2*0.025, B5-1) ”, 得到自由度为0.1, t分布的双侧分位数为2.26。

结果分析:由于t统计量为1.103小于2.26, 故接受原假设, 样本数据并不高于3分25秒。

3 两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

3.1 两个正态总体均值相等的假设检验:σ12=σ22=σ2已知

对某班学生铁饼训练, 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训练, 看哪一种方法的效果更显著。现从采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中随机测试12个人, 记录各自的成绩。

假设两总体为正态总体, 且方差相同。问两种方法的训练成绩有无显著不同。 (α=0.05)

根据题意,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这是一个双侧检验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

(1) 新建一工作表, 将两组数据输入至A2:B13单元格中。

(2) 假设检验。选择“工具”下拉菜单, 在打开的“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 作如图3所示的设置。结果如图4所示。

(3) 检验结果。分析结果t=2.76>t0.05/2, 12-1=2.201, 拒绝H0, 表明两种方法有显著不同。

3.2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相等的假设检验:μ1, μ2未知

检验上例中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

根据题意,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这是一个双侧检验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

(1) 新建一工作表, 将两组数据输入至A2:B13单元格中。

(2) 假设检验。选择“工具”下拉菜单, 在打开的“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F检验:双样本方差”, 作如图5所示的设置。结果如图6所示。

(3) 检验结果。由于F=1.684

3.3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不相等的大样本假设检验

前面所用的假设检验方法都有一个前提, 即样本数目小于等于30, 如果样本数目大于等于30, 就需用Z—检验。

将上例资料增至50人, 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训练, 看哪一种方法的效果更显著。

假设两总体为正态总体, 且方差不相同。问两种方法的训练成绩有无显著不同。 (α=0.05)

根据题意,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这是一个双侧检验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

(1) 新建一工作表, 将两组数据输入至A1:B50单元格中。

(2) 分别求出两样本的方差。利用分析工具中的“描述统计”功能计算。选择“工具”下拉菜单, 在打开的“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描述统计”, 作如图7所示的设置。结果如图8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均值、方差以及标准差等。

(3) 假设检验。选择“工具”下拉菜单, 在打开的“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z-检验:双样本均值分析”, 作如图9所示的设置。结果如图10所示。

(4) 分析结果。检验结果z=3.16, 大于z双尾临界值1.96, 故拒绝原假设, 表明两种方法有显著不同。

统计假设检验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设计,实施

一、绪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叫颠倒课堂,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习惯(老师上课讲解,学生回家做作业)发生翻转,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而学习新的内容,课上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心得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1]。

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信息化教学模式,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由原来的起步阶段发展为快速发展阶段[3]。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是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判断时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是现在研究成果发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是科技、工程、检验等领域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课程是关于实验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的理论、方法的课程。课程已经开课多年,在教学中,关注实用性,简化理论推导,突出理论整体理解和掌握,重点教授利用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翻转课堂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针对课程中有较多专业软件实际操作内容、应用性强等特点,改变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特点, 分别采用集中教学、集中讨论和视频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理论部分集中教学使理论掌握扎实;算例采用课后筛选集中讨论,使学习和专业课题结合,更好地为把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统计应用到后续课题研究中做准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部分采用视频教学,使学生机动灵活跟随教师的讲解,针对自己的算例,实时实际在电脑中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从而总体教学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题,熟练使用SPSS、mintab等专业应用软件,使学生具备数据统计分析素养,在研究生课题完成中能学以致用,科学地使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知识,并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本文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即软件实现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 并结合第二部分筛选的与专业有关的算例及习题进行具体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以课程第四章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内容为例完成具体的设计与实施,首先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将课件内容按主题分解成10张PPT左右的小课件并完成视频录制。课程视频是为了学生课前方便、 灵活学习。按学习规律,人每一段学习注意力集中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所以视频长短控制在10分钟左右,保持高效学习状态。现在学生都有智能手机,随时可以观看视频,化整为零,可以利用等车、排队等小块时间灵活学习。在视频中间加提问,学生答对问题才可继续观看,在视频结尾加提问,学生答对问题才记录视频完整观看。

2.提前一周左右发课件和视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并完成例题软件操作。学生按个人信息登录后看视频学习,并回答视频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学生观看时间、是否完整观看等情况。问题是要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并完成整个视频。学习后完成例题,自己参考课件、视频内容自行用软件完成,并提交相关数据和结果文件到指定地址。

3.课堂转换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课上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并重点讲解重要内容。上课收集同学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有共性的和关键学习点进行重点回答和讲解。并系统重点讲解主要和难点内容。

4.学生课上完成习题。课堂答疑和讲解内容完成之后留习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允许同学互相讨论, 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统一答疑。

5.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并复习。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布置同学继续完成课后习题,并通过习题练习复习所学内容。

总之,通过上面步骤,将课程内容学习放在课前学生自行完成,课上完成讨论、重点讲解和课上习题练习,课后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练习巩固学习内容,这样将学习和练习进行了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三次重复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1.将课件内容按主题分解成10张左右的小文件并完成视频录制。按主题分解第四章讲解内容,满足主题突出、内容专一并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采用的录制软件是Office2013和Office Mix,最后生成MP4格式视频文件。具体分解主题如表1所示。

2.提前一周左右发课件和视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并完成例题。通过完成例题的情况反馈出学生基本完成视频观看,并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可以按照例题过程完成例题的软件操作。也有集中的问题出现,主要是成组和成对资料的假设检验有混淆。

3.课堂转换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课上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并重点讲解重要内容。根据同学反馈,集中重点讲解理论:统计假设检验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以单个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为例重点讲解软件操作过程和数据结果的解读;重点对比讲解单个样本平均数中u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和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中成组资料与成对资料的区别。

4.学生课上完成习题。最后15分钟左右,学生开始完成习题,集中问题还是前面强调的两个不同区别, 经再次反复强调明确,加深理解逐渐不再混淆。

5.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并复习。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基本正确,说明基本掌握了本章学习内容。

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最终期末考试和学生调查反映,这种翻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重点理论透彻、清楚,数据检验软件操作完全掌握。尽管看似多花了时间,但时间很灵活,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效率高,省去了课后自己摸索完成软件操作的时间,实际上是节省了时间。说明对于这种侧重应用和重点需要掌握软件操作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好于传统单纯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软件操作的教学模式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Kkv Skq Oi8CUo CGv2qt PCYUhkb Xrq Y10Bjo YUWKYLj Vy Rv-nb T_EYHsg G-hq-o Pq5xx N6LQSr Dc YQRqu Do XFy K[EB/OL]百度百科.翻转课堂.

统计假设检验 篇3

一、不可知的“会计假设”的由来

从19世纪20年代提出“会计假设”至今已有90多年, 现在西方会计界仍使用“会计假设” (假定) 。

早在1922年, 西方会计采用的会计假设 (假定) 就是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安德鲁·佩顿 (William Andrew Paton) 提出的。在其《会计理论》一书第二部分“专门会计理论问题”中他提出的第10个问题即“会计假设”问题, 并给出了7个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 (the business entity) 、持续经营 (the going on concern) 、会计恒等式 (the balance-sheet equation) 、财务状况和资产负债表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the balance-sheet) 、成本和账面价值 (cost and book value) 、应计成本和收益 (cost accrual and income) 和顺序性 (sequence) 。

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再次说明了以上会计假设, 并将假设 (Postules) 改为假定 (Assumpfions) 。此书明确了会计假设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93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程序委员会 (负责制定公认会计原则) 和会计研究处;1959年其停止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 重新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1961年会计研究处的主任莫里斯·穆尼茨 (Maurice Moonitz) 发表了会计研究论丛第一辑《会计的基本假设》 (ARS No.1: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 1961) 。该研究文集提出了3类14项基本假设, 把会计假设分为A类、B类和C类三项, 并系统详细地说明了三组不同的假设, 建立了会计假设的完整体系。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坎宁 (J.B.Canning) 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认为,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对会计假设的研究发展很快, 但学者们对会计假设的认识及其包括的内容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1977年, 美国麦格尔—希尔 (Mc Graw-Hill) 图书公司出版了西德尼·戴维森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 (第二版) , 书中指出:假设对概念的关系“要充分地认清概念的性质和它的局限性, 我们还要注意到存在于它根源上的各种假设。假设就是假定———不是那种武断的、蓄意的假定, 而是那种必需的、常常是未能识别的假定, 它们典型地反映着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对事实或事物趋向的最好的判断。……有人不主张用‘假设’一词, 而对于把它解释为假定尤为反感, 理由是会计不应依据假定行事。虽然我们支持这种说法, 认为不应当作出蓄意的、毫无根据的假定, 但是较为现实的态度终究还是要承认, 在游移不定的生活中, 假设是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的。”美国亨德里克森于1977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假设是指那些基本的假定, 即那些与会计有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基本建议。……假设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乃至现实的。”

西方会计中会计假设 (假定) 的概念, 没有严格的界定, 常同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相混用。会计假设 (假定) 包括哪些内容, 认识也不一致。在美国P·H.沃尔金巴克等人所著《会计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会计基本原则就有:会计主体;会计期间;重要性;稳健性;一贯性;全面反映;客观性;继续营业;计量单位;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与收人相配合;在销售时点确认收入实现;确认收入实现的其他基础。之所以采用会计假定, 西方国家的一些会计学者认为:在实行自由竞争的社会,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游离不定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和结果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而要采用会计假设, 以便据以进行会计工作。

我国会计学界,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了对会计假设的讨论。在出版工具书方面:如龚清浩、徐政旦总纂的《会计辞典》, 1982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没有“会计假设”辞目;钱培钧主编的《商业会计辞典》, 1986年6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没有“会计假设”辞目;李宝震、谷祺和王盛祥主编《工业会计辞典》, 1989年11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会计假设”辞目;龚清浩、徐政旦主编的《会计辞典》 (增订本) , 1991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会计假设”辞目;杨纪琬、娄尔行主编的《经济大辞典·会计卷》, 1991年5月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有“会计假设”辞目。

其间, 一些会计学教授和专家在著作中介绍了西方的会计假设, 并对会计假设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对会计假设的认识 (于玉林, 1994) , 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会计假设的内容就是裴内·米勒《会计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7项内容, 有的为4项内容 (会计主体假设;连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 有的为5项内容 (除前4项外, 还有权责发生的假设) 。会计界对会计假设的争议, 不在于假设能否在会计领域中运用, 而是在于对什么是会计假设、会计假设的作用和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等方面在认识上不一致。

笔者认为, 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什么是会计假设?其内容是否还是“假设”?

二、实践检验有争议的“会计假设”

历经90多年的实践,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对“会计假设”进行检验和判断, 是已被认识而不再是“会计假设”, 还是未被认识仍然是“会计假设”。

(一) 关于会计假设定义的讨论

什么是会计假设, 有多种定义:美国裴内·米勒在所著《会计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会计是在某一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环境里, 不确定性是一个特点, 只要有不确定因素存在, 就不会有完善的认识。所以, 我们必须在确立会计学的理论结构时, 作出各种假定。”“‘假定’是指那些为了能够得出结论, 而姑且认定其为不成问题的‘既定因素’, 尽管在我们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距或缺陷。”其同时提出会计假定有:“ (1) 特定独立实体的假定; (2) 继续经营企业 (或持续性) 的假定; (3) 货币计量单位的假定; (4) 历史成本的假定: (5) 会计时期 (定期性) 的假定; (6) 营业收入之承认的假定; (7) 配合的假定。”美国阿迈德·贝克奥伊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假设是一种不证自明的陈述或公理, 由于它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相统一, 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它描述了必须由会计发挥作用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法律的环境。”他提出的是主体假设、继续经营假设、计量单位假设和会计期间假设等4项会计假设。

在我国, 有的学者给会计假设下的定义是:“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事理的判断, 而形成的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或者说:“会计假设是在会计学领域中, 对某些经济现象, 在无法确知其发展趋势与最终演变的情况下, 根据对该现象的合理推想所作出的合乎情理并尽可能接近实际的一些推断。”

综上可以看出, 会计假设包含二点:一是对不确定的因素, 假定为确定的因素;二是以这些假定因素作为会计工作的公理或约束条件。对于依据会计假设进行会计工作,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国家也存在争议。在采用会计假设的美国, 也有人不主张用‘假设’一词, 而对于把它解释为假定尤为反感, 理由是会计不应依据假定行事 (西德尼·戴维森, 1982) 。有人认为, 我国应将会计假设改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才是如实地反映了现实情况。同时, 也有人认为, 我国应沿袭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会计假设”概念, 表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

(二) 对会计假设的检验

按照会计假设的概念, 会计假设是对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所作的假定, 那么这些被假定的内容是否是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呢?对会计假设的内容, 在认识上并不一致, 有3项会计假设论, 4项会计假设论, 7项会计假设论, 14项会计假设论等。现以其中相同的4项会计假设为标准, 依据会计实践对有争议的“会计假设”进行检验, 以期判断从1922年提出会计假设历经90多年后, 还是不是会计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

该假设是指每个主体都是一个与其业主或其他主体相独立的单位。实践检验: (1) 主体单位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12月25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 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 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709.9万个, 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 增加了193.0万个, 增长率37.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005年修订) 规定:第三条, 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 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公司登记机关。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9年修订) 规定: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以下统称单位) 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5)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主体单位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规定的, 已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还需要说明在会计主体单位中, 企业与公司的关系,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 企业划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所以, 公司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体现。

2. 继续经营假设。

继续经营假设或称连续性假设认为, 一个经营主体将持续其经营活动, 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的责任为止。实践检验: (1)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从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观察,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体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析:2008年为9.6%, 2009年为9.2%, 2010年为10.4%, 2011年为9.3%, 2012年为7.8%, 这说明企业总体上是持续发展的。 (2) 企业破产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2006年) :第二条, 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第一百零七条,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规定宣告债务人破产的, 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和管理人, 自裁定作出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 并予以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4年) 、财政部《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 (1996年) 、《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1997年) 等。 (3)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主体的继续经营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即使有个别的或极少数的企业破产, 对其处理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这已是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

3. 货币计量单位假设。

在会计中, 统一的计量单位应选择货币计量单位。一切可用于交换的商品、劳务和资本都要运用货币单位计量。实践检验: (1) 货币的职能。它具有价值尺度 (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流通手段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即购买手段) 、贮藏手段 (退出流通领域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 (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和世界货币 (世界范围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五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充分发挥着货币职能的作用。 (2) 货币计量的优点。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用货币计量, 克服了实物计量单位的多样性及其不能综合性, 也克服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 货币计量单位具有简捷性和综合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4)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的货币计量单位, 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并有相关法规的规定, 这已是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

4. 会计期间假设。

凡是能陈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 都应该定期予以公布。

实践检验: (1) 会计期间的客观现实。会计期间亦称会计分期, 分为年、季、月。年是时间单位, 是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 因为有余数, 所以公历规定,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 3个月为一季,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

(2) 世界各国的会计分期。 (1) 采用历年制 (公历制为1月至12月) 的有: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巴拉圭、洪都拉斯、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塞浦路斯、约旦、朝鲜、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中非帝国、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赞比亚等。 (2) 采用4月至次年3月制的有:丹麦、加拿大、英国、纽埃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科威特、新加坡、尼日利亚等。 (3) 采用7月至次年6月制的有:瑞典、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冈比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苏丹、坦桑尼亚等。 (4) 采用10月至次年9月制的有:美国、海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 (5) 其他类型的有:阿富汗、伊朗:3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尼泊尔: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土耳其:3月至次年2月;埃塞俄比亚:7月8日至次年7月7日;阿根廷:11月至次的10月;卢森堡:5月至次年4月;沙特阿拉伯:10月15日至次年10月14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第十一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4)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 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期间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并有相关法规的规定, 这已是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

以上会计假设 (假定) 通过实践检验表明, 会计假设的“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已被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所认识, 并形成为会计科学理论。会计“假设”的使命已终结, 将由有关部门规定的形式所代替, 并随会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三、“会计假设”研究已结束, 向科学理论转化

在会计研究中, 假设 (假说) 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假设亦称假说, 是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共同性, 这种方法也在会计研究中使用。假设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的事实,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对未知的事实及其规律所提出的推测性的说明。假设 (假说) 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在会计研究中采用假设的研究方法, 可以发展会计理论, 开拓新的会计理论, 促进开展会计研究活动。

对“会计假设”的研究运用假设方法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它包括提出假设、假设论证、假设验证和建立科学理论等环节,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提出会计假设。在会计界, 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不确定的未被认识的内容, 从而作为会计假设提出, 会计假设有几项及多种建议, 如提出4项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继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单位假设;会计期间假设。

二是会计假设论证。提出会计假设后, 要对假设进行论证, 一般要从理论上、事实上和逻辑上进行论证。在假设的论证过程中, 可采用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假设经过论证, 使假设成为理论的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系统。

三是会计假设验证。会计假设是否正确要经过验证。验证分理论验证与实践验证。 (1) 理论验证:4项会计假是可检验的, 在技术上其也是可检验的;假设的科学性、逻辑性、清晰性和预见性等方面进行检验后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验证:如前所述实践检验, 4项会计假设已通过实践被人们所认识是确定的、正确的, 能反映实际情况和经济活动的规律, 并能指导实际工作。应该说, 实践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标准。

最后, 建立会计科学理论。会计假设经过验证, 要转化为科学理论。验证与假设一致, 表明会计假设是正确的, 可以向理论转化。当会计假设转化为科学理论后, “会计假设”研究已经结束, 已完成了探索未被认识的事物, 使之成为已被认识的事物, 因而再不是会计假设而应该是一种科学理论。

四、可知的“会计假设”实是规定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通过会计实践是可认识和可知的, 而对于会计假设的内容实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是仍采取会计假设的形式予以确定, 还是采用其他形式予以确定, 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 为了与国际会计趋同,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会计假设的概念, 结合我国的情况, 仍采用会计假设的形式确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另一种意见认为, 根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及会计体制采用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的原则, 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适于采用由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形式予以确定。

笔者同意后一种意见, 既然会计假设的“假设”不存在, 结束了“假设”的研究, 就应该以其现实的存在采用相应的形式确定;同时, 采用会计假设与采用规定的会计核算前提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未确知而待实践检验, 后者是已被认识而具有强制性实施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为会计核算工作事前规定的必须遵守的条件, 它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其具有如下特征:客观性, 是会计工作规律性的反映;确定性是明确的规定, 可据以执行;广泛性, 是适用于各方面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

如表所示, 在我国, 可知的“会计假设”实是规定的“会计核算前提”, 我国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是由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通过某种形式给予规定。各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已由《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规定,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

在我国, 对于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讨论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只有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而第五条、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的内容, 并没有“为前提”的文字。在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第一章基本准则“第二节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中, 提出“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认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表明制定者和作者对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我国会计理论界, 是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还是采用假设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至今还没有共识。在高校编写的会计原理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教材中, 有的采用规定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有的采用“会计假设”。可见, 有关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假设的讨论, 还需解放思想, 正确对待引进理论, 消化吸收再提升, 基于“可知论”而进一步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1] .西德尼·戴维森著.娄尔行译.现代会计手册 (第一分册)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2

[2] .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 陈今池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1987

[3] .P.H.沃尔金巴克等著.厦门大学财务会计教研室译.会计原理 (下册)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4

[4] .于玉林.会计假设评析.财会月刊, 1994;10

[5] .约翰逊·金屈莱著.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会计译丛》小组译.潘兆申审校.斐内·米勒《会计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6] .阿迈德·贝克奥伊著.杨进, 王海民等译.会计理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7] .杨纪琬, 娄尔行.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8] .龚清浩, 徐政旦.《会计辞典》 (增订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参数假设检验中的“逆向思维” 篇4

参数假设检验是对总体参数未知数值做出推断。无论是双侧检验还是单侧检验, 在参数检验中“=”号必须出现在原假设, 否则, 无法进行检验。因此, 参数假设检验有且仅有三种形式, 即:

双侧检验H0:θ=θ0H1:θ≠θ0

左侧检验H0:θ≥θ0H1:θ<θ0

右侧检验H0:θ≤θ0H1:θ>θ0

如上所示, 参数假设检验中的假设均由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个互补的假设构成, 排除了存在其他假设的可能性。通常把研究者想收集数据予以反对的假设作为原假设, 予以支持的假设作为备择假设。研究者收集样本数据的意图是要反对原假设, 支持备择假设。如果假设检验的结论是拒绝原假设, 那就意味着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反之, 如果假设检验的结论是不能拒绝原假设, 则意味着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一旦出现不能拒绝原假设的结论, 总是令研究者感到失望, 因为他收集样本数据予以支持的假设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的支持。

二、假设检验的逆向思维方式

研究者想收集样本数据予以支持的假设, 如果在常规的假设检验中得不到充分的证据的支持, 那么, 接下来可以按照逆向思维方式来检验:有没有充分的证据反对它?与之相反的假设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据的支持?当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不能拒绝原假设时,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做进一步的检验, 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结论:有充分的证据反对研究者想收集样本数据予以支持的假设, 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与之相反的假设。举例说明如下。

例1微软的Outlook是一款被广泛使用的电子邮件软件。微软的一名执行官声称, 至少有75%的互联网使用者在使用微软的Outlook。一家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公司怀疑微软的执行官高估了Outlook的使用者人数, 于是, 从互联网使用者中随机抽取了一个容量为1000人的样本, 发现有78%的互联网使用者在使用微软的Outlook。能否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微软执行官的观点?

(1) 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解:H0:π≥75%

H1:π<75%

结论:不能拒绝原假设, 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

例1中研究者的企图或目的是明确的, 收集样本数据是为了反对微软执行官的至少有7 5%的互联网使用者在使用微软的Outlook的观点, 支持自己的互联网使用者在使用微软的Outlook的人数不到75%的观点。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结果是:没有充分的证据反对微软执行官的观点, 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研究者的观点。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微软执行官的观点一定是对的, 也不意味着研究者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2)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解:H0:π≤75%

H1:π>75%

结论:拒绝原假设, 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

在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时, 给常规思维方式下的备择假设加上一个“=”号, 使其变成原假设;去掉常规思维方式下原假设中的“=”号, 使其变成备择假设。常规思维方式下的左侧检验, 在逆向思维方式下变成右侧检验, 当然, 如果在常规思维方式下是右侧检验, 那么在逆向思维方式下则要变成左侧检验。例1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结果是: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研究者收集样本数据予以支持的不到75%的观点 (事实上也拒绝了等于75%的观点) , 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超过75%的观点。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单侧假设检验, 在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不能拒绝原假设时,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都能拒绝原假设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请先看下面的例2。

例2有一个牧场开发出喂养小牛的替代奶, 它想知道刚出生的小牛在第一个月中用替代奶喂养是否比用牛奶喂养体重增加得快。已知刚出生的小牛在第一个月中用牛奶喂养增加的体重服从均值为15千克、标准差为4千克的正态分布。用替代奶喂养的刚出生的16头小牛在第一个月中平均体重增加了16.5千克, 标准差为4.2千克。假定用替代奶喂养的刚出生的小牛在第一个月中增加的体重也服从正态分布, 那么能否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判定用替代奶喂养的小牛比用牛奶喂养的小牛体重增加得快呢?

(1) 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解:H0:μ≤15

H1:μ>15

结论:不能拒绝原假设, 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

(2)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解:H0:μ≥15

H1:μ<15

结论:不能拒绝原假设, 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

可见, 两种思维方式下的假设检验都不能拒绝原假设, 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结果是, 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小牛用替代奶喂养比用牛奶喂养体重增加得快;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结果是, 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小牛用替代奶喂养不如用牛奶喂养体重增加得快。

实际上, 左侧检验与右侧检验有一部分共同的接受域, 如果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检验统计量的值落在了这个区域, 那么无论是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还是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结论都是不能拒绝原假设。所以, 当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而不能拒绝原假设时, 有无必要再按照逆向思维方式做进一步的检验, 可以把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检验统计量的值与单侧检验的临界值进行比较, 看它是否落在了共同的接受域。如果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检验统计量的值没有落在共同的接受域, 则它必定落在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拒绝域。

例1中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接受域是 ,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接受域是 , 因此, 共同的接受域是 , 即 ,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z值是2.191, 落在共同的接受域之外, 即落在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拒绝域。例2中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接受域是 ,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的接受域是 , 所以, 共同的接受域是 , 即 ,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t值是1.429, 落在了共同的接受域。

三、结论

假设检验中的“逆向思维”是“常规思维”的延续。一般认为, 从研究者的立场来看, 得到一个有充分的证据反对他所支持的假设的结论, 比一个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他所要支持的假设的结论更有意义, 因此, 假设检验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当研究者按照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单侧参数假设检验, 所得结论是不能拒绝原假设时, 只要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值没有落在左右单侧检验的两个临界值之间 (左侧检验与右侧检验的共同接受域) , 就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以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反对他想收集样本数据予以支持的假设。

摘要:参数检验中的“逆向思维”是“常规思维”的延续。当研究者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参数假设检验, 所得结论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时, 可以按照逆向思维方式来检验“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反对自己的观点”。把两种思维方式下的结论结合起来考虑, 有助于研究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统计假设检验 篇5

概率论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实际推断原理.对于自然界中的随机现象,虽然无法确切地判断其状态变化,但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能够把那些概率接近于1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看成是必然事件;而把那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看成是不可能事件.例如,人在马路上行走时,被汽车碰撞的机会,虽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不可能事件.

所谓假设检验,就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随机变量总体的分布或参数作出某种假设,记为H。,称为原假设.然后用样本的观察值来对H。进行分析推断,看产生什么结果,如果导致不合理现象发生(这里的不合理现象是根据实际推断原理来判断的,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观察或试验中,可认为不会发生),则表示原假设不真,因此,应该拒绝这个假设;如果没有导致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则不能拒绝原来的假设,称原假设是相容的,即是可以接受的.

2004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第3章的3.2.1特别规定:“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实测项目为关键项目(在文中以△标识),其合格率不得低于90%,且检测值不得超过规定极值,否则必须进行返工处理”.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评定中的关键项目,因此必须满足以上要求.我们通常计算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单点合格率的方法为:单点合格率=检测合格值的点数/总的检测点数.由于我们质量抽检是一个随机事件,抽检结果是否与实际相符存在一定偶然性,因此需要在概率的层面上进行研究.

2 假设检验——u检验法

设随机变量X总体的方差σ2已知,期望值E(X)=μ未知,μ。为已知常数,我们建立假设H0:μ≤μ。,对该假设检验的原理和过程分述如下:

样本X1,X2,……,Xn相互独立且同分布,则由中心极限定理知统计量U=(X¯-μ)n/σ的极限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记为N(0,1).

当显著性水平α给定时,Ρ{U<Uα}=12πua-∞

e-x22dx=1-α

根据给定显著性水平α,在标准正态分布表中,求临界值Uα(图1)满足:Φ(Uα)=1-α

使P{│U│≥Uα}=α,即得区域[Uα,∞),称为否定区域,于是,由样本值及μ=μ。算得U。=(X¯-μ。)n/σ,当U。≥Uα时,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故拒绝假设H。:μ≤μ。;而当U。<Uα时,接受H。,即认为H。为真.

以上方法称为u检验法(这里介绍的为单边检验法).

3 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检验的数学模型

我们假设一条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的整体合格率为p,根据几何概型的原理,在这条路上任意取一点,这一点合格的概率为p;这一点不合格的概率为1-p,我们设为q.由于每一点的面积相对整条路面积来说很小,在连续检测时,各点抽样可以近似看作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抽取每一点时,合格的概率为p,不合格的概率为q.以上条件符合贝努力概型条件(也叫二项分布),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Pn{x=k}=Cknqkpn-k

Pn{x=k}表示为:随机抽取 n个点,出现k个点不合格的概率.

贝努力分布的数学期望E(X)=q,方差σ2=pq.

4 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假设检验的具体计算方法

根据前面论述,以下举例说明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假设检验的具体计算方法.

例:今用路面雷达测厚车对某条路检测1公里,检测100点,有14点厚度不合格(路面厚度底于合格值),问这1公里路的路面厚度是否满足标准?

在这个问题中,显然样本的不合格率14/100=14%>10%,但不能因此肯定这一公里路厚度不合格,因样本有随机性,抽样时恰恰有抽到不合格点的可能性,就此下不合格的结论,那是片面的,以下用假设检验的方法解决.

我们建立假设H。:μ≤μ。=q=0.1

1)由X¯=14/100=0.14及H。:μ≤μ。=0.1算得

U。=(X¯-μ。)n/σ=(0.14-0.1)100/0.1×0.9=1.33

2)据显著性水平α=0.05,于标准正态分布表中,由

Φ(Uα)=1-α=0.95查得Uα=1.65

3)显见U。≤Uα,故接受H。,也就是说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这1km路厚度的单点合格率符合标准.

从以上例子看出,样本的不合格率超过标准,是由于抽样过程中的随机性引起的,但当样本的不合格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就不能用样本的随机性来解释了,那时可能就是由于总体的不合格率超过了规定标准.

5 结束语

这里只是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检测为例对假设检验的方法(本文只提到U检验法中的单边检验)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我们质量检查过程中,许多涉及不合格率越小越好的问题,都可以用假设检验的方法进行解决,这种方法使我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

摘要:对概率论中的假设检验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将此方法应用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单点合格率的检验中。

对参数假设检验中几对关系的研究 篇6

1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按照假设检验的原理及步骤, 首先要根据问题对总体参数做一个尝试性的假设, 该尝试性的假设即为原假设H0, 而后再定义另一个与原假设的内容完全相反的假设, 记为H1, 称作备择假设。在假设检验的过程中, 二者成对出现, 但在应用中, 如何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不显而易见, 二者若交换, 就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例如, 某品牌电视机生产厂家, 声称其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质管部门随机抽取了500台进行检验, 经检验, 发现480台为合格品, 那么根据样本数据, 有充分理由相信该厂家的说法吗? (a=0.05)

解:首先经判断, 确定检验统计量为

说明Z未落入拒绝域, 因此不能拒绝H0, 即没有理由认为该产品合格率低于95%。

模式二, 假设

同样, Z未落入拒绝域,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没有理由认为该产品合格率超过95%。

在上例中, 同样的样本, 同样的检验统计量, 当交换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后却得到两个不同的结论, 从区间的角度来看,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a下, 模式一的接受域为:[-Za, +∞) , 交换原假设后, 接受域为 (-∞, Za], 因此两种情况下, 接受域有公共交集[-Za, Za], 当样本观测值落入该交集后, 则会产生相反的结论。因此, 若想改变这种现象, 可以适当提高显著性水平, 从而缩小接受域的交集。另外, 还要慎重选择原假设。根据皮尔逊和奈曼的统计思想, 当原假设为真时, 拒绝原假设 (即第一类错误) 的概率为显著性水平a, 而a一般很小, 且可以控制, 所以提倡设置原假设时, 在控制第一类错误的概率a下, 尽量使第二类错误的概率β小, 即我们只对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a加以限制, 而对β的具体取值不用考虑, 因此, 假设检验的目的更倾向于拒绝H0, 而H0往往是受保护的, 要想拒绝它需要很充分的证据。所以在设定原假设时, 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 原假设往往是有事实依据的, 没有足够的证据一般不能拒绝。

2) 应把拒绝时导致的后果更严重的假设作为原假设。

3) 无论是单侧检验, 还是双侧检验, 等号往往出现在原假设中, 即如下三种形式:

2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小概率原理, 即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但不等于绝对不发生, 于是存在两类错误, H0为真却拒绝的错误为弃真错误, 即第一类错误, 其概率为显著性水平a, 是在研究设计时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预先规定的允许犯第一类错误概率的最大值。反之, 若H0不真而被接受, 则形成取伪错误即第二类错误, 其概率记作β。

在假设检验的过程中, 不对β进行设置, 因此, 不能只根据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a就盲目接受H0, 而只能说“不能拒绝H0”, 相反, 若p≤a, 就可以明确下结论:拒绝H0, 因为, 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不会超过事先制定的概率a。

以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比较的单侧Z检验为例, 说明a与β的关系。设, 若H0为真, 由则不能拒绝H0, 此时犯第二类错误, 概率为β, 从图中可见两种错误之间的关系:

1) α+β不一定等于1;

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两类错误一个增大, 则另一个就减小。在图中可见, 当临界值Xα向右移动时, α减小, 则β变大, 反之亦然。

3) 当增大样本容量n时, 则的标准误差变小, 则H0和H1的分布曲线向各自的总体均数压缩, 因此α和β同时变小。

3 P-值法与临界值法

当用检验统计量的值来提供证明是否拒绝H0时, 可以借助两种方法:P-值法与临界值法。P-值是一个概率值, 是由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测值得出的原假设可被拒绝的最小显著性水平, 用来衡量样本对原假设的支持程度, P-值越小, 说明对原假设的支持程度就越低。

关于P-值法的计算原理, 以正态总体中均值μ的检验为例, 当σ已知时, 确定检验统计量为, 若H0为真, 假设由样本资料计算出的统计量值为A, 则左侧检验, P=P{X<A};右侧检验, P=P{X>A};双侧检验, P=P{|X|>A}, 将P值与事先给定的α比较, 即可得出结论:当P≤α, 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拒绝H0;当P≥α, 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接受H0。

临界值是指导致拒绝原假设的检验统计量的最大值。同样以正态总体中均值μ的检验为例, 检验统计量仍为, 左侧检验时, 若Z≤-Za, 则拒绝H0, 此时, -Za为临界值, 即标准正态分布的下侧面积对应于α的Z值;右侧检验时, 若Z≥Za, 则拒绝H0;双侧检验时, |Z|≥-Za/2, 则拒绝H0。

根据上述对P-值法和临界值法的应用原理的描述, 可以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1) 、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有关假设检验的结论肯定相同。

2) 、当α=P值时, 则P-值法中统计量的值A刚好等于临界值。

3) 、P-值法能更充分验证结果的显著程度, 是一种实测显著性水平, 而临界值法只能验证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显著。

4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参数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都是用样本来统计推断总体的方法, 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很强的相通性。

以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为例, 在σ已知的情况下, 总体均值的100 (1-α) %置信区间估计为, 说明在置信区间中, 有100 (1-α) %将总体均值包括在内, 有100α%没有将总体均值包括进去, 说明在原假设为真时, 以概率α拒绝它。因此, 构造一个100 (1-α) %置信区间并且当区间不包括μ0时拒绝, 等价于在显著性水平α下进行双侧假设检验。

从上述两种方法的相通上可以得出二者有着如下关系:

1) 两者解决问题思想方法一致, 都是利用样本资料来推断总体指标, 在推断过程中, 选取同样的统计量, 使该统计量落在某个已知区间上的概率为。

2) 两种方法推断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风险性。

3) 区间估计的置信度100 (1-α) %与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密切相关, 而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中的接受域相同。

4) 对已知资料的掌握程度不同。区间估计对未知参数一无所知, 利用样本资料, 在一定的保证程度下估计出它的可能范围。而假设检验对未知参数有所了解, 但不能确定, 因此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判断。

5) 由相同的统计量构造的事件不同。区间估计得到的是一个大概率 (100 (1-α) %) 事件, 而假设检验利用的是小概率 (α) 事件。

5小结

假设检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但在应用的过程中, 若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思想及运算方法, 则不能有效实现它的用途, 本文沿着设置假设到完成检验的过程, 从深入剖析假设检验中几对重要关系出发, 对假设检验的精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希望为该推断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参数假设检验中存在四对密切相关的概念: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P-值法与临界值法、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深入了解这些概念及其原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准确把握假设检验的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参数假设检验,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P-值法与临界值法,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参考文献

[1]Anderson, D.R等.商务与经济统计[M] (第10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

[2]颜虹.医学统计学[M] (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

统计假设检验 篇7

电子巡航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巡航的缺陷,为提高海事监管能力,实现监管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同时能够更好地为内河航运及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快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水运体系的建设,对我国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有学者[2,3,4]对电子巡航的技术架构、运行模式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整体而言,其特征及运行效率等问题还没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以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实施前后应用现状为例,运用假设检验进行效能分析,以深化对电子巡航运行模式的认识,促进其在海事监管中的应用。

研究电子巡航运行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子巡航系统的技术优势,促进电子巡航系统由建设期向发挥效益期发展,加快海事信息化发展和监管模式改革以及促进海事监管现代化、执法规范化[5]。

1电子巡航运行模式

1.1基本工作流程

电子巡航的主要工作内容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1搜集和发布水文、气象、航道等通航安全信息,向船舶提供安全信息服务;2对辖区内船舶交通和通航环境进行巡航监控,尤其是对重点船舶的过程监控、重点水域的实时监控和重点时段的区域监控;3对辖区船舶交通秩序进行组织和维护,对船舶违章行为实施远程纠正,或指挥调动巡航救助执法大队到现场予以纠正;4协助开展水上事故及险情的应急处置及调查工作[6]。图1所示为某地方海事局电子巡航工作流程。

综合电子巡航工作流程现状[7,8,9],可将电子巡航工作流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1)感知阶段。电子巡航值班人员通过系统平台监控,获取监管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水文、气象、船舶交通流等。

2)识别阶段。值班人员通过系统报警提示判断,识别需要进行执法干预的问题。

3)处置阶段。发现问题后,先通过VHF进行处置,对船舶交通秩序进行组织,要求行为人立即停止违章行为。在远程处置无效时,通过海巡艇巡航进行现场处置。

4)反馈阶段。在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置之后,一方面要解除系统报警,另一方面需要对处置的过程、结果等内容进行记录备案,并反馈给上级,以便跟踪管理。

1.2电子巡航运行模式划分

按照电子巡航实施主体的不同[10],可将电子巡航运行模式归纳为以下3类。

1)指挥中心运行模式。指挥中心运行模式中,各组织机构职责可概括为“指挥中心是实施主体,承担平台监控工作;海事处辅助实施,完成指挥中心分配的任务;执法大队保持巡航待命,根据指令实施现场处置”。

2)海事处运行模式。海事处运行模式中,各组织机构职责可概括为“指挥中心指导,海事处实施监控,执法大队保持巡航待命并实施指令巡航”。

3)执法大队运行模式。执法大队运行模式中,各组织机构职责可概括为“指挥中心指导,海事处监督,执法大队实施电子巡航和海巡艇巡航”。

根据对电子巡航3种运行模式的优缺点的综合分析可知,指挥中心运行模式因采取集中值班、 统一监控的模式,具有值班人员配备要求较少、部门间协同指挥相对简单、运行程序顺畅、搜救应急行动高效等优点。从优缺点及适用情形看,与其他运行模 式相比,指挥中心 运行模式 的优势明 显[11]。

1.3电子巡航协同运行模式

随着今后电子巡航系统功能及运行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电子巡航的运行趋向于采取统一的运行模式,以便于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在提出建议的电子巡航协同运行模式时,主要考虑不同运行模式优缺点、适用情形以及结合当前海事部门实施海事现场监管工作的组织机构及人力配置等因素。

当前海事各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同,由此对工作人员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也不一致。如由指挥中心来承担电子巡航值班监控,因采取集中值班、统一监控的模式,对人员数量要求相对较少,同时指挥中心所配备的人员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扎实,工作责任心强,有利于充分发挥电子巡航各项监管效能。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电子巡航宜采用指挥中心运行模式作为统一运行模式[12]。

2电子巡航运行模式效能分析案例

2.1研究假设与评价指标

判断电子巡航运行模式是否有效的本质在于判断监管效能是否有所提升,若该模式下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高于电子巡航实施前,说明电子巡航运行模式有效,反之则无效。据此,本研究提出的核心假设为

H。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电子巡航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

为使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能够得到实践数据的检验,即确定海事监管效能的可测量评价指标,选取了水上交通事故率、船舶违章率和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作为电子巡航实施前后海事监管效能评价的指标。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在核心假设H0下的3个子假设。

H1。电子巡航实施后水上交通事故率 <电子巡航实施前水上交通事故率

H2。电子巡航实施后船舶违章率 <电子巡航实施前船舶违章率

H3。电子巡航实施后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 >电子巡航实施前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

显著性检验标准值α 取0.05,即电子巡航实施前后某项评价指标的波动幅度超过0.05时,证明该假设有效。

2.2样本及数据采集

为获得上述“船舶违章率”“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和“水上交通事故率”3个指标的数据,选取了“船舶流量”“船舶违章行为总数”“远程纠违次数”和“水上交通事故总数”作为原始统计数据。

考虑到武汉海事局为长江海事局电子巡航试运行2个试点之一,电子巡航实施时间较长,管理工作成熟,故选武汉海事局作为分析指挥中心运行模式样本,电子巡航实施前取2009年7月 ~ 2011年6月间的数据,电子巡航 实施后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间的数据。

2.3效能分析结果

1)对子假设H1的验证及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子假设H1为:电子巡航实施后水上交通事故率<电子巡航实施前水上交通事故率,即对电子巡航实施前后水上交通事故率变化 情况进行分析。

武汉海事局2009年7月~2013年6月4年期间,水上交通事故率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下的波动起伏状态,如图2所示。

电子巡航实施后水上交通事故率较电子巡航实施前降低9.68%,高于显著性检验标准0.05, 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第1个子假设H1成立。

2)对子假设H2的验证及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子假设H2为:电子巡航实施后船舶违章率 <电子巡航实施前船舶违章率,需对电子巡航实施前后船舶违章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从电子巡航实施前后船舶违章率的变化情况来看,电子巡航 实施前,船舶违章 率平均值 为5.39%,电子巡航实施 后,船舶违章 率平均值 为5.43%,较实施前上升0.74%。

由于电子巡航实施后船舶违章率大于电子巡航实施前船舶违章率,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第二个子假设H2不成立。

3)对子假设H3的验证及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子假设H3为:电子巡航实施后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 > 电子巡航 实施前远 程纠正船 舶违章率。

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实施前,远程船舶违章率平均值为61.25%,电子巡航实施后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 平均值为91.05%,较实施前 上升48.65%。

因此,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实施后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91.05%)要高于实施前远程纠正船舶违章率(61.25%),且增幅(48.65%)超过显著性检验标准0.05,故本研究的第三项子假设H3成立。

4)对核心假设H的验证及分析。本研究的核心假设H为: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 电子巡航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由于子假设H1和H3成立而H2不成立,难以直接验证核心假设H是否成立,因此需要对3项子假设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电子巡航实施前和电子巡航实施后的海事监管效能分值。在计算海事监管效能分值时,采用简单 加权法[13](simple additive weighting method),将各项评价指标值与其权重值相乘并求和,最终得到海事监管效能的具体分值。

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实施前后3项评价指标值如表2所示。

%

考虑到各评价指标的数量级以及指标值的高低与评估结果的关系不一致[14]。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见表3。

由此可以得出M1= (0.903,1.000,0.673) M2=(1.000,0.093,1.000)。根据专家调查法, 得到3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向量为

由加权求和原理,可计算电子巡航实施前和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的综合得分值如下。

1)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综合分值:A1=M1·W=0.894。

2)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综合分值:A2=M2·W=0.998。

即有: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电子巡航实施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

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值(0.998)较电子巡航实施 前海事监 管效能值 (0.894)上升11.6%,高于显著性检验标准值0.05。

由此可知,本研究提出的核心假设H成立, 故电子巡航指挥中心运行模式有效。

3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巡航运行现状的分析,归纳出3种电子巡航运行模式,其优缺点及适用情形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2种运行模式相比,指挥中心模式优势较为明显,建议作为电子巡航的协同运行模式。

对所提出的电子巡航协同运行模式进行有效性分析,提出了该模式下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大于电子巡航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的核心假设和该核心假设下的3个子假设,并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和研究样本,对子假设一一进行验证,并计算电子巡航实施前后3个子假设的综合效能值,从而验证所提出的核心假设成立。

【统计假设检验】推荐阅读:

财务假设10-19

教育假设10-21

假设策略06-18

会计假设06-19

运用假设07-10

研究假设07-13

输出假设08-21

假设计算08-27

假设思想09-02

猜想假设09-16

上一篇:医学专业课程下一篇:诊治甲状腺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