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假设

2024-10-22

财务会计假设(精选12篇)

财务会计假设 篇1

一、财务会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法务会计应遵守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但是如果真正将财务会计假设运用到法务会计理论中, 是否都适用呢?下面就此展开分析:首先,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的单位或经济实体。凡是能够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 在会计上我们都把它设定为是一个会计主体。而法务会计的发展前提并不是会计主体, 如交通事故、船舶碰撞等具体事件, 不属于任何实体。所以, 会计主体假设不适用于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实际上应遵循的是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其次,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而法务会计中的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可能存在于持续经营实体, 也可能存在于非持续经营实体, 如离婚诉讼中的财产纠纷问题。所以法务会计根本不可能适用财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当然, 如果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存在于持续经营实体, 法务会计人员在查验其会计资料时应考察其是否遵守了财务会计的各项原则, 并以遵守这些原则所得到的会计资料来推断财务会计事实的真相, 但这并不能说明财务会计原则变成了法务会计的原则。再次,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报告, 从而及时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从会计核算的本义来看, 一个实体的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只有将其开业至歇业的整个过程全部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来说, 若一个实体经营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 到时所获的会计信息已失去时效, 变得没有意义。因此, 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分期进行。而法务会计的使命在于查清与待处理法律事项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不管其涉及多少个财务会计意义上的会计期间都必须一一核实, 并且法庭只有等全部事实查清之后才能对案件进行最后处理。这决定了法务会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分期进行调查、验证、报告业务情况。最后,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 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具有同一的价值属性和广泛应用性,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可以实现对一个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各项要素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计量与综合, 并获得相关的经济总量信息, 以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因此, 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实体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业务经营情况, 并假设币值保持稳定。法务会计针对出现的法律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取证、提供有力证据协助法律机构或委托人。这就决定了法务会计针对经济纠纷必须查实其涉及的财产损失、纠纷金额、犯罪金额等财务数量信息。因此它也和财务会计一样需要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 适用货币计量的假设。但由于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仅仅依靠货币计量假设还不足以反映出某些法律事项的本质, 有些不能以货币计量但是可以量化的要素, 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的形式, 如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混合计量等;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信息, 可以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综上所述, 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中只有货币计量假设一项经补充完善后可以适用于法务会计。

二、审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一) 国外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

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步于美英审计理论界, 目前我国研究者熟知的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八项假设、托马斯·李的三类十三项假设、尚德尔的五项假设。一是莫兹和夏拉夫的八项审计假设: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管理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送审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不正当的舞弊行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一贯应用公认会计原则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述;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 对被查企业来说, 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 将来也将被认为是正确的;当财务数据的审查目的是为了发表一个独立意见时审计人员只能唯一地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独立审计人员承担着与其职业地位相对称的职业责任。二是托马斯·李的三类十三项假设:审计必要性假设:未经审计的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信性;最迫切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验证,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根据法律要求和职业规范进行审计, 是提高会计信息可信性的最好办法;外部审计可以验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股东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 通常不能自己验证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审计行为假设:在审计人员和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妨碍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可信性进行验证的利害冲突;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没有什么法律会妨碍他对会计信息可信性的验证;审计人员在精神和形式上完全处于独立的地位, 能够客观地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进行验证;审计人员具有胜任审计工作的技能和经验, 能够圆满地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质量和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审计职能假设:审计人员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 搜集和评价充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材料;内部控制的存在, 可使会计信息中不存在重大的舞弊和差错;公认的会计概念及与企业业务相适应的会计基础, 如果能得到恰当与一致的使用, 审计人员就会对会计信息提出公允的审计意见。三是尚德尔的五项假设:审计目的假设;审计判断假设;审计证据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和审计传输假设。

(二) 国内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提出了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独立性假设、可确认假设和有效性假设五项审计假设。武汉大学廖洪提出了正当怀疑假设、可验证假设、独立性假设、证据可靠假设、内部控制有效假设、审计效益假设六项假设。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研讨会上, 有学者提出了审计时空假设、有效控制假设、适当怀疑假设和可验证假设。2003年第2期《上海审计》上提出了可验证假设、可信赖假设、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和内部控制局限性假设四项假设。

(三) 审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审计假设中提得最多的是“可验证性假设”、“独立性假设”。那么它们是否可以运用到法务会计假设中呢?下面对此进行分析。首先, 审计学中的可验证性假设是指经济责任可以验证, 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来确定被审计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否则, 要实施审计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这一假设是针对复杂经济环境中许多事物是不可验证的而提出的。凡无法确认和验证的事物不应包括在审计之内。离开经济责任的可验证性这一假设, 收集审计证据和制定审计评价依据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法务会计也是搜集相关证据据以为委托人等提供法律上的协助, 由此可以将“可验证性假设”引申为法务会计人员收集的财务资料等证据是可验证的, 否则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就没有了依据, 无从检验其真伪, 失去了法务会计存在的意义。其次, 审计中的独立性假设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能够排除干扰、个人利害关系, 不偏不倚地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如果没有这一假设, 审计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制约, 独立性遭到破坏, 那么他的审计意见就失去了社会各方面的信任。法务会计同样需要满足独立性假设, 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应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独立地勘验相关资料, 收集、审查证据并表达意见。如果独立性遭到破坏, 那么法务会计报告就失去了委托人、法院、律师等社会各方面的信任, 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 笔者认为, 法务会计假设可以借鉴审计假设中的这两项假设。

三、我国学者关于法务会计假设的观点

戴德明认为法务会计的假设是:执行人士具备法定职业任职资格;职业人士依据当时可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职业判断, 至少令自己信服;职业人士及其组织的工作程序符合职业规范体系的要求, 无程序或者形式上的不当。张苏彤提出法务会计的假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留痕假设。按照刑事侦查原理, 任何犯罪都必然要留下痕迹;征兆表现假设。欺诈虽然是隐蔽地实施的, 但是事物之间总是普遍联系着的, 任何欺诈行为终究会通过其他的途径以关联形式显现出来, 欺诈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欺诈的征兆;20%+40%+40%假设。学者们通过对业已发现欺诈的研究并经过推理, 认为欺诈包括三种主要类型:已经发现并向公众揭露的欺诈;已经被发现但还未公开披露的欺诈;还没有被发现的欺诈。其中第一类欺诈大约占欺诈总数的20%, 第二类和第三类欺诈各占欺诈总数的大约40%。上述有关法务会计假设的论述,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法务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等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作为法务会计假设, 不符合法务会计假设是对未肯定或未确知的事项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逻辑推断。二是仅从法学角度予以了考虑, 没有体现出法务会计是一门综合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边缘会计学科。

四、法务会计假设

借鉴财务会计假设、审计假设和国内知名学者提出的法务会计假设, 考虑法务会计的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法务会计假设由以下六项假设构成。

(一) 法律事项假设

法务会计所考察的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它围绕某一法律事项开展业务, 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 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 属于事项会计, 凡是该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事实都必须查清、核实, 并向委托人报告。实际上, 法律事项假设相当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划定了财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 法律事项假设划定了法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因此法务会计遵循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

(二) 欺诈留痕假设

欺诈虽然是隐蔽地实施的, 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普遍联系, 欺诈行为终究会通过某些征兆显现出来。如资产流动必定会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材料上有所反映。通过查询会计资料, 一方面可以了解和掌握欺诈者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物资财产的保管和进出情况、成本和利润情况、债权和债务情况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查明欺诈事实, 发现欺诈线索和证据。

(三) 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都表现为货币计量信息, 法务会计必须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来明确经济业务中的纠纷金额、损失金额、犯罪金额等。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为了把调查结果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双管齐下”, 计量中可以参考运用法学、证据学方面的计量方式, 如调查表、流程图等计量手段。对于不能以货币计量但可以量化的要素, 可以采用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混合计量等。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 可以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予以说明。

(四) 可验证性假设

可验证性假设是指法务会计人员所收集的财务资料等证据是可验证的, 如果脱离可验证性假设, 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就没有依据, 无从检验其真伪。

(五) 独立性假设

独立性假设指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人员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独立地勘验相关资料, 收集、审查证据并表达结果。

(六) 可信赖假设

可信赖假设指法务会计工作的结果可信赖。由于法务会计人员是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从业, 并具备执业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谨慎态度, 其表达的结果是值得信赖的。

参考文献

〔1〕白岱恩.法务会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陈矜.法务会计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盖地.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J〕.河北财会, 2000 (1) .

〔5〕孟祥东.关于法务会计基本原理的探讨〔J〕.经济前沿, 2006 (9) .

〔6〕谭立.法务会计若干问题之我见〔J〕.经济管理, 2005 (17) .

〔7〕张苏彤.论法务会计的目标、假设与对象〔J〕.会计之友, 2006 (1) .

〔8〕张苏彤.法务会计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财务会计假设 篇2

请欣赏:《传统会计假设的起源、影响和批评》

李艳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运用的会计假设的起源,以及由假设引申出的会计原则,并对这些假设在当代的发展或显出的局限性作了评述。

【关键词】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假设这个名词,在1922年佩顿《会计理论》一书中即已出现,但在以后未见普遍应用,直到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的会计名词委员会第1号公告中,才再次出现此名词,这时,对会计假设的探讨已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的主题。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会计假设的认识以及它应包括的内容还有许多歧见。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7月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中提出了两项基础性假设:持续经营和权责发生制;欧共体1978年批准的《指示草案》承认四项基本会计假设:持续经营、一致性、权责发生制和谨慎;美国1965年格雷迪《企业公认会计原则》列举了十项会计假设,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以将其扩展为十二项,其中第一至四项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又如,台湾大学幸世间《会计学》将会计假设定为四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价值不变。因此,我国经过会计学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广泛讨论,在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了这四项假设,并以会计前提的名义表达了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我国把它们作为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接受的会计工作前提。目前,随着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兴起,这四项传统假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本文通过追本溯源对它们逐一反思。

一、起源

会计主体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它规定了会计对象和报表内容的空间范围,要求会计各要素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业主之间区分。

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独资或合伙企业,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康美达合营公司,15世纪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冒险性公司都是合伙组织,它们客观上要求会计将企业视为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将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分开。因为在法律上,独资和合伙企业不独立法人,它们的资产和负债仍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业主、合伙人对此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会计上必须假设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

持续经营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持续经营假设产生股份公司的创建。17世纪英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为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永久性资本,把企业视为持续经营。16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起初每次航行都作为一次独立的冒险活动,发行有限期的股票,结束后进行清算。但是船舶、贸易站和其它长期资产从一次冒险活动结转到下一次非常麻烦。16东印度公司开始出售为期四年的认股单,并逐步发展为拥有永久性资本的持续经营公司。可以说,股份公司的出现使持续经营观念具有法律效力。18世纪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使这一观念得到发展,到19世纪被制造商们广泛采用后,持续性就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成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大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会计分期假设是由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15世纪商业是一系列不相关的冒险活动,会计报表只在一个主要项目结束后才加以编制,一般不需要会计报告期间,当企业的生命经过多次冒险活动而连续存在下来时,到清算期再编制报表就不实际了。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要求,企业出现了趋势:在较短的间隔期内编制报表,最后形成了一种编制年度报表的基础。18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采用在每年业务经营的淡期结束的会计年度。因此说,公司的持续经营导致了会计报告的定期性。

货币计量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编制的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尽管会计产生于货币之前,但自货币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会计记录资产和债务的计量工具。古代会计只反映商品的变动,公元前630年,希腊人发明了铸币,开始采用货币作为通用的计算单位,但以实物数量反映实物资产,以货币单位反映货币财产,而且不同城市的货币混记在同一会计帐簿中。11~14世纪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商业交易开始按货币单位来记帐,并延续到今天。

二、影响

会计假设的设立是为了引申出相应的会计原则,如:

持续经营假设可说是最重要的假设,它是资产计价的最重要基准,衍生了历史成本、折旧、资本保持等会计原则。它使会计的重心转向了未来,资产计价应依据公司的长期收益能力,除非资产价值的变化对持续经营价值产生影响,否则就没有必要对资产进行再估价。加上币值稳定假设,历史成本就成为资产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固定资产的购置是为了长期使用,应采用折旧的形式,按使用期限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分期转为费用;由于股份公司必须保持资本完整,才能确保经营的连续性,而为保全资本,企业只能从累计利润支付股利,又导致了精确区分资产和费用的必要。

会计分期假设首先为持续经营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其次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会计信息是否可比、会计方法是否一致等问题。会计分期以计算定期收益,使成本需要与收入配比;又由于企业在某一较短时期,各项资产和权益的变动与现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不相吻合的,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基础,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在持续经营假

设下,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考虑应计和递延费用,以精确计量利润。

三、不足

上述四项会计假设的观念早在19世纪就已经形成,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又不断丰富了它们的内涵,或者证明了它们的局限性。并且有的假设其局限性是自身造成的,如会计分期假设,因为会计期是人为划分的,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有明显的估计性和不确定性。

会计主体假设一般指企业本身,随着集团公司的出现,母公司和子公司各为独立法人,为了合并编制财务报表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假设发展为合并个体,再扩展又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政府的国民帐户核算体系。而今信息时代造就的网上公司更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会计主体假设由此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并引出虚主体如何建立会计程序,提供会计信息的新课题。

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其运用一直是不充分的。20世纪初,迪克西就指出资产按持续经营假设估价时,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不严加区分会引起原则性错误,流动资产应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后来,哈特菲尔德也对持续经营进行了全面剖析,得出:如果持续经营是资产估价的关键,由于固定资产不是为销售而购进,其售价是不相关的,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存在是为了销售,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其售价;1981年佩顿更发展了持续经营的含义,主张按资产的市价而不是成本记录。总之,理论上的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排斥了清算价格,要求按使用目的对资产计价,即对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而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强调对所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20世纪代,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已很明显,稳健主义阻止了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的做法,那时开始占支配地位的收益实现原则又为历史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较高的计价会产生未实现的收益。最后,政府的所得税法等强化了保守的资产计价观点,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被不完整地运用于会计实务中。

而过去被持续经营排斥的清算前提,在今天则被频频运用。一浪又一浪地公司合并、重组,使任何环境下的企业必须具有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才能迅速改变其产品和业务经营,不仅流动资产应按变现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也决非不相关的。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产生了网上虚拟公司,由于知识以思维的速度更新、扩散,网上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并呈现短暂性,而不是永久经营。因此,以持续经营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流地位渐渐受到了以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

货币计量假设引起的争议最大。首先,以货币计量不能表现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信息,使会计信息局限于货币性和定量性的。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和企业员工越来越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力资源会计将会计信息扩大到定性的信息,但它是以人力资产的成本可以和实物资产一样用货币计量为假设的。事实上,电子货币的出现强化了货币计量这一假设,会计信息本质就是数字化的货币性信息;其次,由于20世纪初通货膨胀的出现,特别是二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遍及全球,动摇了作为历史成本前提的“币值稳定”假设。因为会计报表上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不能正确地计量收益,由此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它们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之争在于币值变动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否会产生收益,历史成本会计的维护者如利特尔顿认为物价变动自身是不能产生收益的。而且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物价上涨指数普遍回落到50%以下,已可不必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国放松了对利率、汇率的管制后,面对随时变动的货币市场,企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等回避货币变动的风险,这使币值稳定的假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四、总结

知识经济与现代会计假设创新 篇3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组成部分面临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与经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会计基本假设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空间范围。而知识经济时代,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即便是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也会形成一个报告主体。而且虚拟公司的出现,则突破了“空间”的概念,使得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即传统意义上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的“媒体空间”,各种“网上实体”便处于“媒体空间”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加强,“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如何对这种不确定性会计主体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管理,以降低其带来的风险,是对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首先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它将一系列会计方法、原则、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历史成本原则,配比性原则等。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本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具体表现为“商品价格、利率变动反复无常;知识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品和设备会很快过时,所占的市场份额和边际利润会在倾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在这种风险环境下,企业随时都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因此,在知识经济下,如何完善“持续经营假设”,充分研究其存在的前提和必要的外部环境,对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会计分期是为了及时确认每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截止期末的财务状况,使各有关方面能及时地获取会计信息。但传统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反映企业历史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高科技、搞投入、高风险是其显著特点。现行定期的年度报告或中期报告制度,向外界提供的是“过时”的会计信息。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必须加以改变。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然而,笔者认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货币计量假设的内涵主要包括:货币计量、币种惟一、币值不变。现行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表现得愈加明显。

原因一,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从而严重影响了控制货币量的运作形式。加之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例证。

原因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近年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十分重视信息的相关性,期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的信息。知识经济的到来,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等,如果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信息,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假设的改革创新

1、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可定义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这种“相对”的会计主体拓展了以往的传统有形会计实体假设。会计上不论是“虚”的“网上实体”还是实体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的计量及有关的记录和报告都应该适合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时间范围,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基础。从“网上实体”的角度看,这个假设在虚的“媒体空间”中的适应性较差。根据“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确定为项目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有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及其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对一些经营业务的处理,如收益、费用等,以避免出现跨期摊派等调整事项。

3、会计分期假设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公司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整合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对于这种短暂的经营过程,再去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恐怕已无必要,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帐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等问题,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篇4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只有明确规定了核算的主体, 才能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的经济实体区别开来, 才能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在会计主体所有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才能明确会计处理的立场 (为谁服务的问题) , 才能划定会计工作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具体范围,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 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现会计的目标。在网络经济中, 会计服务对象呈现如下特征:首先, 企业界限日益模糊。刷卡消费、电子汇款、异地通存通兑、网上证券业务、网络代理越来越多, 加上企业相互持股也逐渐普遍化、全球化、母子公司关系日益复杂, 企业之间边界一步步扩大, 越来越模糊, 越来越体现出一种相互依赖、难分你我的整和关系。其次, 网络经济还给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价值链带来了全方位的深远的影响, 企业内部任何一个部门再也难以封闭起来独立经营了, 开始同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经济事项很难明确界定究竟属于哪一个或几个企业的活动, 从而企业的理财对象、信息收集、加工和披露等会计问题也难以用一个单一主体作界定。其结果是会计工作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阔。形式上讲, 互联网的会计系统中, 会计人员无需远行, 足不出户, 这样似乎缩小了会计的空间范围。而从本质上讲, 会计人员虽然足不出户, 但是通过把地域距离变成鼠标距离, 只需通过远程监控, 理财能力就能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网点。再次, 网络经济增加了企业的相互依赖性, 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和全球化浪潮, 使企业之间边界扩大、界限模糊, 最终导致会计主体 (或说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 不断扩大, 并且日益复杂化。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指在可预见的将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传统财务会计中, 待续经营假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愿望和目的, 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许多会计基本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 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 都是基于该假设而提出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会计工作才有了时间上的归属, 会计方法的采用才能保持前后一致, 才能进行资产估价、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企业才有望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所负担的各种债务, 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 否则, 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方法, 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也使企业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方面, 由于技术的更新周期缩短, 市场需求的变化显得更为频繁和多样, 使得研究与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本身应蕴含着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 作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性、联盟性, 时而膨胀, 时而缩小, 还有可能立即解散, 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与收入的按期配比变得不能切合实际。此外, 信息时代将科学技术引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天地, 受此影响, 企业的兼并或分拆, 资产重组或剥离变得愈加频繁, 已经难以按传统的假设, 判断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 受到了来自许多动荡不定因素的挑战。

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企业的经济活动最终都体现为货币量。知识、技术、人才日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衍生金融工具广泛运用, 企业越来越重视经营战略、技术开发、信息沟通、人才储备、地理位置、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等非货币性因素, 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也逐渐加强, 导致企业无形资产对利润的贡献率将会超过有形资产, 在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加大。然而, 货币计量是基于一定的交易价格而发挥作用的。企业内务自创的人才再造工程、专有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 因为未来对进行交易而缺管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价价值, 使这部分对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的度量变得非常模糊。虽然人们也在努力将一些统计或数学的方法引入无形资产计价的体系中, 但是由于货币计量属性的限性, 也一直难以有所突破。信息的电子化、多元化, 对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造成了巨大冲击。在网络经济中, 网上的交易也日渐频繁, 电子货币逐渐深入生活, 无纸化趋势将成为货币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 使货币更多地体现为观念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尺度和流通符号。无纸化货币使币值稳定的前提显得更加抽象、更加难以把握。网络将世界更为紧密地联接在一起, 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商品的价格、汇率、利率的变动更为剧烈。

参考文献

[1]、陈华东, 唐丽.网络时代会计人员的任务[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1 (2) .

[2]、杨宝纲.会计信息系统[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学东.企业电子商务管理[M].高等到教育出版社, 2003.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5]、王琼, 王鲁平.论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

[6]、崔军利.网络时代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兼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假设[D].东北财经大学, 2003.

财务会计假设 篇5

注册税务师考试《财务与会计》每日一练: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单选题

在会计核算中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会计分期假设

B、会计主体假设

C、货币计量假设

D、持续经营假设

【正确答案】A

财务会计假设 篇6

摘要会计假设反映的环境特点,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会计环境,并对如今的会计假设提出来挑战,因而对会计假设做出修正与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修正创新

一、引言

近几年以来,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在全球有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分配要素。所以,一种较为新型的经济范畴重点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及其使用之上,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便应运而生了。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不能确切地知道或不能证明的经济事务和会计现象或趋势,根据常理推断出的客观情况,是日常会计处理的条件的必要先决条件。会计假设反映的环境特点,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的统一体,并将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潮流,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必将对传统会计假设构成巨大的冲击:

(1)企业盈利分配模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含量将成为产品生产和产品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知识将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因而使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企业所得利润的重要依据,这是对企业所得利润分配方式是一种创新。

(2)对会计信息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强大的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是国际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各种的要求必将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

(3)加快加深会计国际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将大大加快,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国际化必将加快加深。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进行,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些交易可以在网络上瞬间完成,使得经济活动的空间加大,从而带来了整个会计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会计活动的难度加大,很多一切可以顺利进行的现在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会计活动实际上是人为的推断和猜测,很多时候由于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导致了会计反映结果与客观经济现实都或多或少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是由于会计假设本身的缺限所造成的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假设与现实经济越来越不一致,这就向会计假设的实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及时适应积极应对,尽快做好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四、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创新

知识经济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无形的经济和人才经济。从会计的观点来看,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形资产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增加显著,特别在是一些科技产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比固定資产的比例还要多。一个企业的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质量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会计创新的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本身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活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一些空间活动,再到媒体世界,改变会计核算的主要扩展,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新的“相对会计主体”,一般被定义为“与经济利益有关的一种联合体”,这个“相对”的会计主体,扩大过去传统的物理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会计和报告的时间范围的限制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相匹配的原则的基础上。从“网络实体”的观点,这个假设在虚假的“媒体空间”中的一般适应性比较差。据“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瞬时”介入出和转换特性,可以判断项目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是关系到形成联合体“的经济利益,从一开始就实现业务目标的时间已。

(3)创新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网络的成员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在短期内跟随一体的综合性公司的形式,可以在短期内删除这个联盟。对于这样一个企业的短期课程,当问到去人工分多的时间间隔不再需要,那么你可以为了“网上交易实体”作为会计分期,每笔交易报告的编制均在交易之后进行。这将使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间与调控,成本和费用的分配比例问题,如问题人不存在时的问题。

五、结束语

会计假设并非是永远不变的,会计假设自身本来就是会计人员单单根据有限的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而做出的判断。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计人员就必须对会计假设不断做出修正,或者进行创新。现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网络经济造成了对财务会计假设巨大的冲击。同时,会计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财务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的新的途径。总之,会计知识型经济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的会计研究。只有不断地积累会计理论与实践,大胆地探索,并且勇于创新,以此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丹.浅谈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现代经济信息.2009(11).

[2]姚荣辉.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模式创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3).

财务管理假设探析 篇7

一、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

财务假设是对财务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根据客观情况或趋势所进行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它实质上是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预测, 是财务对象和财务目标研究的必要限定条件。财务假设包括财务学基本假设和具体假设。财务学基本假设是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最根本的前提、假定, 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演绎出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方法等。具体假设是基本假设的具体化, 也是基本假设的逻辑推演。对于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 财务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我们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对那些无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和财务现象所做出的一种合乎逻辑、情理的估计和推断。这一定义所揭示的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属性有如下两点:一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推断, 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结果;二是其推断虽然与财务管理逻辑发展相关, 但并不是对财务管理的实际指导和规范, 而仅仅是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些假定。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性质

财务假设的性质分为基本假设和整体假设两个部分 (李泸松) 。但大部分学者提及的财务管理的性质都是指它的整体性质。如陈兴述在《试论财务管理假设》这篇文章中描述的, 具体包括:

一是客观性。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 是对财务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反映、普遍性。财务管理实践丰富多彩, 反映出来的具体假设也不一样。

二是抽象性和代表性。作为一门学科的假设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代表性, 只有普遍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假设才能推导出一系列财务管理概念和理论。

三是独立性。财务管理假设中的每一项内容应各自独立, 各项假设不能重复交叉, 其间没有从属关系。

四是包容性。几项财务管理假设结合之后, 应该隐含更多更为丰富的命题。

五是系统性。财务管理假设中的各项内容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态性。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发展变化着的。若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使某项假设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 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三、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

支持财务管理假设起点论的学者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是指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是该学科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 财务管理假设不仅是财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对财务理论体系的构成具有决定作用的理论前提。但还有学者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理论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作用不能忽视, 但假设不是随意的猜想, 它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而提出的合乎逻辑的假定, 并经过不断实践得到验证, 在反复验证中探索出科学的奥秘和正确的理论。但是, 我们也不能盲目夸大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财务管理假设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抽象范畴, 但它并不能对其他所有的抽象范畴进行推理。所以, 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起点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财务理论体系。我们应正确评价财务管理假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建立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是建立和完善财务理论体系的先决条件;建立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是改进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建立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是繁荣财务理论研究、促进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王棣华先生认为, 财务假设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 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认识, 并认真地表述出来, 这对于完善财务理论、更好地理解财务概念会有一定帮助。

四、财务管理假设的具体内容

一是理财主体假设。理财主体是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的经营权和财产权的法律实体。该假设从空间上明确了财务管理活动的范围, 将各个理财主体的理财活动区分开来, 使财务主体、财务客体、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方法具有了空间归属和特定的经济含义。同时, 该假设也明确了财务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在我国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企业正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 具有了财务管理上的自主权, 能够自主地从事融资、投资和分配等理财活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自主理财并不等于将理财主体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完全集中在财务管理人员手中, 而是理财自主权在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分割。企业作为独立的理财主体, 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 实现政企分开, 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 科学划分理财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持续经营假设。这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关闭或被兼并, 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从时间上限定了财务管理要素的具体范围, 它是企业财务管理进行预测、制定财务决策和计划, 进行财务控制的前提条件。如果下一期企业不能继续经营, 则对企业下一期财务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计划便无必要。在财务管理上, 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倒闭, 否则, 都假设企业可以持续经营下去, 在现实中这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唯一选择, 也是被公认的假设, 没有持续经营假设, 其他一切财务活动将无从谈起。

三是有效市场假设。根据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有关某个资本商品的全部信息都能够迅速、完整和准确地被某个关注它的投资者所得到, 进而该投资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明确地判断出该资本商品的价值, 从而能够以符合价值的价格购买到该商品。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资本商品在某一时点的价格都已经充分反映了该资本商品的全部信息。有效市场假设就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只有在有效市场上, 财务管理才能正常,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才能建立。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财务管理原则, 决定资金方式、投资方式, 安排资本结构、确定筹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如果市场无效, 很多理财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都无法建立。

四是资本增值假设。资本增值假设是指通过对资本的合理营运, 能够使资本的价值不断增加。这一假设也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企业资产的价值在经营过程中只会出现三种可能:增值、贬值和价值不变。财务管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企业的资产实现增值。这一假设为企业以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 力争低成本, 实现高利润创造了条件。这也成为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决策, 编制财务计划, 加强财务控制的理论先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社会总资本的增值是一种规律, 它来源于社会的生产过程;但对于具体的理财主体而言资本的增值只是个假设, 因为企业在做出一项投资决策时, 一定是假定这笔投资能够带来收益即能实现投入资金的增值, 如果假定出现亏损, 企业是不会选择该项投资的。

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务假设,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应该对财务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往往对财务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财务假设;其次, 一定要明确财务假设的本质是什么, 否则研究出的一系列财务假设理论, 要么科学性不强, 要么就不具备理论意义, 对实际工作也谈不上什么促进意义;第三, 财务假设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不是一种主观臆断;第四, 要正确评价财务假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也不要过分高估其作用;第五, 要注意财务假设与其他相关财务概念的区别;第六, 任何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财务假设也是如此, 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系, 所以自财务理论假设提出以来, 出现了许多的观点, 这些观点都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完善的。

参考文献

论公司财务学假设 篇8

一、众说纷纭的公司财务学假设

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尽管在很多财务学教科书中财务学假设尚未被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进行探讨或介绍,总体看假设问题在财务学体系中尚属缺位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财务假设问题的研究或关注。在可以搜索到的财务学文献中,有关财务学假设的归纳和描述依然有很多种:

美国学者爱斯华斯·达莫德伦教授在《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函数”下的公司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归纳为四组:

(1)有关股东与经理相互关系的假设:假定股东凭借他们的能力聘用或辞退经理,并制定补偿合同,从而监控经理的决策;而且,经理会根据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制定决策,即使该函数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

(2)有关股东与债权人相互关系的假设:为防止股东牟取债权人利益而产生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我们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这种保护可以在诸如投资或股利决策中制定明确限制牟取债权人财富的合约。此外,可以通过维护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良好声誉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为公司可能在将来还要进入债券市场筹资。

(3)有关经理与金融市场相互关系的假设:如果目标函数确定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我们必须假设存在一个价格能有效反映信息的金融市场。信息本身应能通过公司经理或该公司的分析人员及时、真实地传送到金融市场。市场效率这一概念并不要求市场价格总是等于真实价值,但它应是真实价值的“无偏”估计,虽然产生误差。

(4)有关公司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假设:一般当确定公司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时,我们假设因此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像其他成本项目一样可以向公司追索和收取补偿费,或者相对财富最大化所产生的价值,社会成本很小。

王化成教授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一书中将财务管理假设概括为五项,即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同时在书中介绍了其他学者的一些观点,而这些观点把诸如不确定性、财务预期、财务信息可靠性、财务资料可选择性、财务关系多重性、财务可控性、财务可管理、财务风险、财务环境和财务文化决定等概念纳入了公司财务学的假设体系。

实际上,是取名“财务假设”还是“财务管理假设”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未完全一致。关于名称,王化成主张使用财务管理假设而非财务假设。笔者更倾向于使用“财务学假设”。在与财务相关的学科领域里,人们最熟悉的假设概念是“会计假设”。所谓取名“会计假设”而非“会计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实务标准化的结果。在会计领域,“会计假设——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实务标准(会计准则)”三位一体和逻辑一贯。也就是说,当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等假设在支撑会计学理论体系或概念框架的同时,也在支撑着一整套会计准则的建立和依据会计准则展开的会计实务工作。如同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所言:“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计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一般假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前提或假设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和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因此,这些假设,对会计学理论的意义和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意义几乎是等价的。

但在公司财务领域,实务工作尚未标准化。假设的意义对会计与对财务是有差别的。对财务来说,假设最主要的意义是建构公司财务学的概念或理论及方法体系,而依据这些假设所涉及的概念和方法体系未必就是并且在多数场合下也很难就是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标准或指南。以人们常说的“理性理财假设”,可以肯定的说,现有的公司财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确实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推理和设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的理财工作就都是理性的展开的,从而也并不意味着以理性为假设基础推导的财务学方法体系就是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南。因此,财务领域的假设,更多的是服务于财务学概念与方法体系的推导和设计,而不是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标准的设计和运行。正因如此,财务领域的假设一非稳定或确定,二存争议。有鉴于此,对公司财务来说,假设的意义总是与财务学的构建联系在一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之为“财务学假设”这个最严格的名称。在一些情形下,直接称之为“财务假设”也可以理解。

二、公司财务学假设的体系结构

根据《韦氏新国际辞典》的解释,“假设的最贴切定义看来是:(1)就人们所认为当然地主张或公理所提出来的一种建议;(2)一种基本前提或假定。其中第一个定义是关于那些被假定为人们所公认的,而其有效性为其他假设或原则、准则、程序所需要的假设的阐述。”假设的提出,一般认为是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事物或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作出合乎事理的判断或推断。

实际上,假设是针对环境的不确定提出的。换句话说,假设的现实基础是环境不确定性,同时假设又指明社会的哪些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更相关和更重要。也正因如此,享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称假设为“环境性假设”。

不确定性表示事物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状态。公司财务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人们从事财务活动的动机追求和思维方式的不确定性、公司经营持续和生存周期的不确定性、利率和汇率变化的不确定等等。面对众多不确定的环境因素,公司财务学在设计自己的决策与分析体系时,需要通过假设的方式,把财务决策和分析方法人为地置于环境可确定的状态之中,否则就难以设计出一套前后逻辑一贯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

但是,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活动的影响范围、方式和程度是有差别的。有些不确定性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活动产生直接的、全面的影响,而有些不确定环境因素仅仅影响个别财务决策与分析方法。据此,我们可以把环境、进而把环境性假设设计为由若干层次构成的一个假设体系。笔者的看法是,公司财务概念框架所依恃的假设体系包括基本假设和具体假定两个层次i。其中:

基本假设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假定性命题,这些命题构成建构公司财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或主要逻辑基础,为推导出概括性的财务学基本概念、也为公司财务基本原则的建立及将原则应用于具体的财务决策和分析事项,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框架,因而是财务学最基本的命题和概念。

财务学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这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肯定,达莫德伦所推导出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函数”的四项合理假设,都属于财务学的基本假设,但基本假设远非只有这四项。在西方的分科传统中,财务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一个分支。即使我们不把财务学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也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财务学日益经受经济学的重大影响。从财务学的学科归属以及财务学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看,一些被经济学所认可的基础性假设或基本假设,实际上也适用于财务学。这些假设至少包括:资源稀缺性假设、公司系合法虚构假设、经济人假设、零嵌入性假设等。这些基础性假设,实际上也是新古典分析范式的重要构件。另有一些命题,不属于经济学的普遍命题,但在财务学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并构成财务学体系建立的前提,包括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债权人权益得到保护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现金流动制假设等,自然也构成财务学基本假设的范畴。

值得关注的是现金流动制。在会计学领域,国际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纳入会计基础性假设的范畴,财务学显然不是遵从权责发生制的假设,财务学的收益与成本等相关概念,都是假设在现金流动制假设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一点,对正确理解和把握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会计学基本概念的关系尤其重要。比如利润概念,在会计学上,利润是依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和计量的,而财务学的利润是依现金流动制的基础确认和计量的。在财务学上,利润与现金流量的数量关系是“现金净流量=利润+折旧”,而在会计学上二者的数量关系等式是“现金净流量=利润+折旧±应收应付等往来差额”。这个差别的形成,显然是与两门学科所依侍的基本假设的差别有关。

有些概念被纳入财务学假设体系是不适当的,比如不确定性、财务环境和财务文化决定等等。财务环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环境不确定是假设提出的客观基础或依据。这样理解的话,再把“不确定性”作为“假设”来看待就不合适了。类似的情形还有财务可管理、财务关系客观性或财务关系多重性。至于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也就是常被批判的“环境决定论”。

技术性假定常常是假设研究领域被忽视的领域,即使是会计学假设的研究也不例外。然而事实上,许多对具体财务决策与分析问题产生影响的假设,也就是技术性的假设,是理论建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PAM),仅就作为其建立基础的马科威茨模型,就内含如下具体假定:(1)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越好,效用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又是投资收益率的函数;(2)投资者能事先知道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3)投资风险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标识;(4)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收益率和风险两项;(5)投资者都遵守主宰原则(Dominance rule),即同一风险水平下,选择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同一收益率水平下,选择风险较低的证券。至于附加的条件就更多了,而所有附加的条件均可以视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技术性假定。

基本假设与具体假定的理论意义是不同的。基本假设是对一些事物的基本命题,是其他财务学概念的基础,应纳入财务学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在整个财务学概念框架中占有独立席位,并且是与财务目标函数处于同等地位的概念要素。至于具体假定,因其对财务学理论不具有整体性影响,可以不纳入财务学概念体系。这里的分析也说明,笼统地把财务假设或财务学假设说成是财务学理论的组成内容是不恰当的。

三、公司财务学基本假设释义

基本的财务学假设中,经济人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等,已被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所熟悉,本文仅就其中很少被研究者纳入假设体系的或者是需要重新理解的几项基本假设的内涵做些阐释。

(一)资本稀缺性假设

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的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公司财务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一家公司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本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并将新创造的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财务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单个公司的资本是稀缺的;公司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

资本稀缺性作为一项财务学假设,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财富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定位;二是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所决定的公司对发展或投资机会的最大化追求和因此而决定的对资本的无限需求;三是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资本供给的有限性。

把资本稀缺性假设作为财务学的一项基本假设,至少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资本稀缺性是财务学永恒的研究主题。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公司无法无限地把握投资机会,公司必须做出选择,选择用有限的资本做有限的投资。面对着资本的多种用途和目的,公司必须进行有效的选择,这恰恰是20世纪60年代财务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以来,所孜孜不倦研究地主题;二是稀缺是交易的基础,而资本的交易又是现代财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社会学上,稀缺是交易的条件则是普遍的观点。在经济学上,常见的解释是稀缺使资源有了价格,这实际上也是把“稀缺——交易——价格”三位一体的结论。现代财务学关注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的还是与资本市场联系到一起,并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研究资本市场平台上的资本交易及借助资本交易所完成的资本的流动和配置,而这些都与资本稀缺性假设难以分离;三是稀缺还是产权制度产生的基础。现代财务学非常关注产权问题。而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产权与稀缺是有机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家阿尔钦就曾说过:在本质上,经济学是对稀缺资源产权的研究,也就是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的配置就是对使用资源权利的安排。

(二)公司系合法虚构假设

“公司”概念被经常使用,并且在很多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中被作为“理财主体”来使用。多数人理解,所谓的“公司财务”,实际上就是以“公司”为主体的财务活动,或者说就是“公司”内部的财务及管理活动。从形式上看,这样的理解似乎是正确的,因为教科书通常就是把“公司财务”视为与“公司决策”而不是与股东决策或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关的事项。

但是,也许人们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在主流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中,“公司”的独立性或独立地位是没有被认可的。尽管我们在相关的文献中经常看到“公司财务”的概念,但“公司”一直是被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虚构来看待的。且看对公司财务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代理成本模型的创始人或倡导者詹森和麦克林在其1976年的经典论文中的一段经典描述:

“企业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种法律假设,它可以作为一个复杂过程的聚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相互抵触的诸多目标会被一个契约关系的框架带入均衡。在此意义上,企业行为就像市场行为,也就是说,是一个复杂的均衡过程的结果。我们难得会坠入将小麦市场或股票市场描述成为一个个体的圈套之中,但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组织视为有刺激的和有意图的个人。……企业视为一组个人间契约关系的连接可以使这样一种观点得以澄清,用提出诸如‘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这类问题来暗示企业的人格化是种严重的错误。”

在财务学上,把公司视为契约的联结点,或把公司视为一种法律假设,等于是要把公司确认为股东的附属机构,进而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设定奠定基础。如同詹森和麦克林所指出的,当公司系法律假设时,提出诸如“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这类问题是个严重错误。公司不是实体,因此没有自己的目标函数,所谓的目标函数只能是针对它的所有者——股东的。

(三)零嵌入性或社会成本为零假设

“嵌入性”(embeddedness)是揭示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概念,是对待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立场。嵌入性有三种类型,即零嵌入性、强嵌入性和弱嵌入性。主流的公司财务学在对待公司及其财务行为与社会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就是零嵌入性。在财务学领域,零嵌入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公司财务行为与社会不存在直接的和重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结构因素对公司财务决策及控制行为没有影响,或者即使有所影响但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基于零嵌入性假设,公司财务学在设计财务决策模型时,完全不考虑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也不考虑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在一系列财务决策模型中,所考虑的因素都是对公司范围内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或对股东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现金流量因素。甚至于,在整个公司财务学的教科书中,通篇就看不到“社会”二字。

但是,从现实看,公司的行为确实会导致社会的后果,有许多社会的影响,给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成本或损失,诸如环境破坏及损失、资源耗竭与损失、社会诚信体系的损害等。在很多情况下,公司行为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而不是忽略不计的。这些社会成本或损失,原本应该构成公司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在“零嵌入性”假设的支持下,主流的财务学倒是视而不见的。这也说明,零嵌入性假设及其所支撑起来的财务学体系是远离现实社会的体系,因而也是需要改进和优化的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假设

在有关财务假设或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中,学者们几乎普遍性的认同“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不过,是取名“持续经营”还是“可持续发展”,也是值得讨论的。

在会计学上,“持续经营”是一个基本假设,其意义是指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否则会计上都假定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和目标持续不间断地经营下去。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相关、可靠、有用的信息,与企业“经营”采取“简单再经营”与“扩大再经营”的形态或方式无关,持续经营假设仅仅为设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提供一种基础。财务学就不同了。主流财务学的意义是,公司财务的目标函数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无论何种最大化概念,在目标函数的导向作用下,公司都应该选择“扩大再经营”的经营方式,换句话说,财务意义似的“经营”应该是“扩大再经营”而不是“简单再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便于与会计学的持续经营假设区别开来,笔者认为财务学上适当的名称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假设”。

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客观现实基础是企业寿命的不确定性。但是,可持续发展假设毕竟还是从财务目标函数推导出来的一个假设。要实现股东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就必须不断的或可持续的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有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或投资项目。因此,可持续发展假设要求公司财务学在内容上的安排应该是“注重投资而不是筹资”。在西方财务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提法是公司财务主要解决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内容,在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安排上,通常也是把“投资决策”置于首先的位置,其中的奥秘就是最大化目标函数和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自然会派生出财务分期的假设来。

其次,可持续发展假设为财务决策标准的选择和设定提供了基础。由于假定公司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决策分析中估算现金流量、确定风险和报酬、选择计价基础等要素时,其时间因素易于把握。而当明显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形时,清算财务又提供了明显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然,可持续发展假设也会受到挑战。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笔者曾于2009年明确提出“阴态财务学”的新概念,基本观点之一就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这种极端化的经济运行状态(或者称为“阴态经济”),直接冲击和挑战主流理论的经济常态运行和公司可持续发展假设,也冲击和挑战着以此为基础或前提的主流财务学理论,因此需要研究并建立适合“阴态经济”这种特殊状态的特殊财务理论——“阴态财务学”。

(五)现金流动制假设

众多周知的事实是,会计学的构造以权责发生制假设为基础,但同样的概念并不适用财务学。财务学和经济学逻辑一贯的假设是现金流动制,或者收益性与流动性具有一致性假设。

市场经济中,收益性与流动性、物流(或业务流)与资金流,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分离的状态可以是先有资金流再有物流,也可以是先有物流后有资金流。针对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关系,财务学与会计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别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财务学中的收益都是带来现金流入的收益,财务学中的成本费用都是产生现金流出的成本费用,财务学上的净收益或净利润也都是导致现金净流量的净收益或净利润。同样的概念或术语,在财务学与在会计学上的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显然是现金流动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别造成的。

现金流动制在概念上不同于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基于已经“实现”的收或付,其时间基础是面向历史或过去的,而现金流动制的确认范围可以是已经实现的也可以是可能的或虚拟的现金流动,可以处理现在或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动。在数量确定的方式上,收付实现制所选择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而现金流动制最为理想的计量基础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财务学主要是解决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投融资决策问题,因此,选择面向未来的现金流动制比收付实现制更为合理。

SUMMARY/概要

有些概念被纳入财务学假设体系是不适当的比如不确定性、财务环境和财务文化决定等等。财务环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环境不确定是假设提出的客观基础或依据。

参考文献

会计基本假设内涵扩展研究 篇9

(一) 研究背景

无论会计理论研究以目标为起点还是以假设为起点进行构建, 会计核算都别无选择地必然受到客观时空环境的局限, 影响着会计核算的各方面, 并在理论上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内容之一——会计假设, 对会计理论要素内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不断准确把握经济环境变化下会计基本假设内涵的发展和外延, 形成恰当的理论体系为会计实务中做出合理判断和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才能及时、准确的为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符合现实的财务信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农业、工业社会不同, 它以信息技术、高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基础, 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形式的新型网络化联系结构组织。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联系方式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新的“场所”的同时, 创生出新型的企业组织存在形式———虚拟公司,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新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务层出不穷, 资金运营本身也成为一种会计主体出现, 其本身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 对资金的及时清算和终止要求较高, 每天都需要适时的提供相关信息, 其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显然与传统企业不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作用的凸显, 无形资产等无形资源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计量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广泛应用, 使货币计量形式产生变化。而会计信息失真、舞弊重大事件的不断出现, 会计诚信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给企业造成信誉的伤害, 使生产成本增加, 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 并对会计本身存在的前提产生影响。基于当前会计所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影响, 企业经营者及相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提出了新要求, 为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更可靠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 生成并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外延及扩展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二) 会计基本假设争议及挑战

会计所处的实际时间空间环境复杂, 但被理论与实务界较为普遍认同的会计合理环境界定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方面, 然而对这些会计假设适用性的质疑至今仍争论不断。

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最具争议的假设之一, 一般解释为“假设为某一特定企业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而“服务于某一特定企业”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实, 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 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论。认为会计主体规定会计工作服务的对象 (或称为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特定主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即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和其他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 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论。认为会计主体假设实质是明确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 即任何会计主体不仅独立于其他主体, 而且独立于它本身的所有者 (业主) , 会计主体假设最终界定的是会计工作所反映、核算的经济业务背后所隐藏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把企业同其所有者 (业主) 在内的其他主体在经济上、财务上完全分离, 独立反映其资源产权归属。第三, 会计人和组织论。认为会计主体是会计人, 会计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 管理者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运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的人和组织机构, 而把被管理者———企业主体作为主体, 这违背了管理学的理论原则。

在新经济环境下, 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使持续经营面临挑战, 争论焦点主要有:第一, 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经济全球化多变环境下, 技术快速发展使产品和设备更新加快, 各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各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市场和利润可在瞬间被侵占, 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随时可能面临淘汰、兼并、破产风险, 以至于对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提出挑战。第二, 持续经营保证责任承担问题。各国会计制度一般均明确规定, 企业管理层负有经营责任, 进而也就负有对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披露的责任;而独立审计人员从独立性和职业能力角度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适时向投资者报告。但是企业管理者通常受所处环境牵制及高层压力等影响, 并不想主动披露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等相关问题, 可能做出与职业素养相悖的行为,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时有发生;而审计由于其固有局限性也可能存在发表不符合实际审计意见的可能, 从而产生对持续经营评估和披露承担责任的争议。第三, 持续经营期限界定。会计信息提供以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为基础, 而破产、清算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企业不可能总是保持持续经营的状态, 而“可预见的将来”所推演具体时间长度的界定则成为问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和划分的合理性引起质疑:第一, 存在必要性。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可实时生成, 信息用户可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动态会计报告, 而不必等会计期间结束。出于企业市场竞争等方面考量, 决策者对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定期报告, 而且提出实时信息需要;在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满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用的要求, 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质疑。第二, 分期导致信息失真。分期假设人为划分会计期间, 人为的处理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如在会计分期假设前提下,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报告, 需要对仍在进行中、结果未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暂估入账, 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该估计可能与未来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第三, 分期假设是否应被替代。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公司可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 然后自行解散, 会计分期非常困难, 应以交易期间或清算期间代替会计分期。

主流观点认为, 会计计量应主要选择货币作为衡量企业信息的尺度, 且多支持确立功能性货币的主体地位, 即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这种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人们把会计定义为一门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在假设中隐含了币值和物价相对稳定或波动不大的重要内涵, 然而现实经济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会计发展史上历史成本计量问题也是屡遭质疑, 并提出修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在实务中有选择地使用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尤其是电子银行和虚拟公司的兴起, 商品交易方式以“电子货币”为支付手段成为常态, 电子货币具有交易更便捷, 成本更低廉的优点, 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际迅速聚集与分散, 使货币供给与需求频繁波动, 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不断受到冲击, 客观上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能够长时间保持显然相当困难, 直接影响到历史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但要解决计量标准不稳定问题, 从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 对特定核算会计主体而言难度颇大。

二、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外延分析

(一) 会计主体边界与量的延展

科技发展、计算机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形成, 使会计主体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变化。传统中会计主体主要以企业的有形经营组织实体为界限, 侧重于将“资本、厂房、设备”等有形物质资产作为会计主体核算对象。而以网络联接为主的新经济环境下, 直接导致新型网络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网络企业的出现,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 它更侧重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社会成本、知识产权、企业地理环境”等无形资产资源, 有些无形资产甚至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 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重大。虚拟企业的存在作为会计主体类型之一登上历史舞台, 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空间局限, 与传统会计主体相比, 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可变性, 且寿命短、极具灵活变化等特点, 它往往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 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 使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 从而模糊了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边界, 拓宽了会计计量的领域。但无形资产资源的重要性要求会计主体拓展核算范围边界, 而其难点在于现行会计制度规范还没有找到更合适、全面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这些有用信息定量化纳入其中, 导致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模糊,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全面, 严重影响企业所有者及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分析。

第二, 会计主体总体总量变化。网络会计的普及对会计主体核算范围边界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会计主体总量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的急剧流动, 致使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企业间不断进行重组、兼并, 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强强联合, 成立跨国集团公司。以前由于受技术限制和管理成本的影响, 总公司难以对境外子公司进行统一集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子公司往往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而现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 极大地突破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空间局限, 应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远程监控等手段, 使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能延伸到全球任意子公司。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会计主体得到整合, 会计主体涵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 整个市场上会计主体也相对由多变少。

会计主体边界和量的变化, 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会计主体假设, 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类型与内容形式, 拓展了其应核算反映的范围边界, 而新技术在具体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导致了会计主体内涵量的增大和具体数量的相对减少, 因而在理解会计主体内涵时, 需要突破传统的对会计主体主要包括实体组织和实体资源为主的理解, 适应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主体内涵的延伸拓展。

(二) 组织“持续”经营状态合理设定

传统上持续经营假设指在可预计的将来企业不会发生破产、清算, 它界定的是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但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第一, 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诸如设备更新加快、产品使用寿命缩短、利率剧烈变动、金融市场频繁波动,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使得企业随时可能发生兼并、收购、破产、清算, 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可能在毫无反证情况下得到改变, 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挑战。第二, 无实体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及发展对持续经营假设期限界定提出了质疑。虚拟企业是一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跨越物理空间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可能为了某一特定任务需要, 将众多个体在短时间迅速建立起临时的联系, 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但从稳定性角度看, 当前虚拟企业更多的是短期合作, 一旦合作的某个或某组项目完成, 这种关系就可能结束, 即会计主体对项目进行清算。因此建立在传统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很多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再适合特定会计主体, 需要对经营假设合理性做出调整来反映虚拟企业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无实体虚拟企业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散即破产、清算, 而是为了实现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 短暂存在的虚拟企业以企业的短暂经营为基础, 从而能够进行会计核算, 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与这些企业交易, 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意义;并且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也并非无限制的存在下去, 也会面临兼并、改组、破产和清算的风险, 但这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对企业的界定。

持续经营假设从本质上来看, 是对组织经营状态在时间期限上的一种合理判断, 而组织的合理经营状态必然就因组织经营目标、组织形式不同而存在长期和短期之分, 或两者之结合, 因而称之为“经营状态”假设更为贴切, 其内涵应包括长期正常经营状态、短期正常经营状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经营状态、项目清算经营状态等几类情况, 并在具体实务中根据组织的实际经营形式、目的和类型来具体界定。而在会计实务工作实践中, 破产企业采用清算基础经营假设是必然选择, 也不乏企业组织采用短期持续经营进行会计核算, 如企业提供非跨年不超过一个营业周期的劳务经营项目, 在会计核算上实质就是采用的项目清算基础进行核算, 一般在项目结束时一次性结算成本、收入和盈余, 再如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每周都有新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 一般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三) 会计分期依赖经营状态

传统上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 会计分期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将企业持续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进行会计核算结算盈亏和编制财务报表, 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本身经营管理及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其定期财务报告生产及披露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本市场中具有稳定的不可变动地位, 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就明确规定了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 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

但实践中, 经营状况并不以制度为蓝本进行, 制度总是滞后于动态的经济变化, 正如前面组织经营状态长短期限合理设定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实时提供财务信息趋势, 以及经营决策信息需求的适时要求, 引申出对会计分期是否必要 (即是否需要分期) 、分期的长短及在什么时点分期等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会计分期有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必要空间, 并一直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会计会按月、季度、年等划分期间, 按期对外提供通用的财务信息, 大多信息使用者以此获得所需的相关决策信息。但如果使用者有疑问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会计资料则途径较少, 更多的可能需要揣测、理解和依靠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判断, 即会计信息传递是一种单向阶段性静态流动模式。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有些虚拟企业迅速组建和清算解散, 其经营期限极短而不必进行会计分期、或会计分期越来越短。而且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公司”、“电子商务”、“数字化平台”等使会计系统转变了传统模式, 创建出信息互通的会计报告模式, 理论上组织可以在任意时点分期会计信息, 企业可以对大众披露公平、公开的财务信息, 相关信息使用者在理论上也可以依据权限不同通过网络适时分享更及时更充分的会计资源, 因此, 缩短会计分期期间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会计分期应根据具体主体经营状态不同, 决定分期与否, 分期长短, 从“单向”静态假设, 向“双向”甚至“多向”的定期报告与实时披露相结合演变。

(四) 会计货币计量选择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 它内涵着币值稳定、货币计量和币种唯一等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 会计货币计量中币值不稳定及计量单一问题凸显出来, 且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以货币表示的会计信息。

现代知识经济环境下,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货币形式逐步趋于单一化、标准化, 虚拟货币形态得到普遍应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货币和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货币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加快了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速度, 使得资本决策在瞬间完成, 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货币风险, 汇率和物价变动日益频繁, 经济波动剧烈, 客观上使货币币值难以保持稳定。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越来越重视那些很难用货币表现出来, 但却对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财务信息, 如人力资源收益、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而会计货币计量远远不能囊括这些重要内容。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否定货币计量, 从统一角度来看, 货币计量是历史根据经济发展做出的最合适的一种计量选择。虽然货币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计量标准, 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横向和纵向可比以及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计量别无选择地需要货币这个统一的价值尺度。只是由于经济社会剧变, 导致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予会计信息更多期望, 将一种计量手段的恰当选择上升为一种稳定环境假设的预期高度, 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更多的指责。因而在理论上, 纠正这种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货币计量手段, 同时对会计面临经济环境提出新的、合乎事理的新界定就显得必要而关键。

三、会计基本假设新构想:增加会计诚信假设

(一) 基于社会道德角度的考虑

从社会道德角度看, 诚信是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是引导和支配人们处事的重要行为规范, 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范和秩序, 它具有维护社会基本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 包括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经济与非经济活动的秩序。作为社会一种非正式制度存在, 具有良好诚信环境的社会可因此极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而其建立成本往往分散且不会产生更多的额外运行成本, 或者说其成本由社会成员在成长中得以解决。从世界主流经济体制体系看, 市场经济在当前及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将持续存在并发展着。从很大程度上讲,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是一种诚信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大众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体系内基本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反映, 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为各类信息需求者所使用, 其内容的真实可靠往往通过资本市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显然, 在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虽然实践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 都是差强人意, 企业会计信息诚信问题依然不断, 无论是监督的实施成本还是最终出现问题的社会成本, 从已有显性数据来看成本都是巨大的。

(二) 基于市场经济行为角度的考虑

从引起市场经济中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看往往体现为:第一, 利益的驱使, 短期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部动因。在诚信与利益面前, 为了追求短期或个人利益最大化, 企业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第二, 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和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也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体系不严密的缺陷使会计信息提供者钻了“空子”, 同时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法制制定滞后及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执法不严等问题。第三, 政府的行政干预, 也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对证券市场的准入审批等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然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局部利益而失信也是屡见不鲜。

细究各种失信行为, 其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体人及其组成的组织诚信理念的严重缺失, 甚至根本无视社会行为规范理念, 更勿论诚信的理念框架。因此为预防和治理会计行业环境中的诚信问题, 从社会道德规范及法律各方入手,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规范体系, 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上规范社会的诚信体制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鉴于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及其作为会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将其纳入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显然合理而且必要。因为在会计诚信假设基本前提下, 在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主流的当前, 会计人员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确保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管理者拥有诚信经营的思维理念, 才能形成良好不欺的企业文化, 提供诚实可信的财务信息;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资本, 诸如银行信贷机构等相关者才能为其提供合作。会计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 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地繁荣发展显然具有重要作用, 重视会计的诚信问题, 将“会计诚信”纳入会计基本假设体系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因此, 笔者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会计假设, 纳入到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之中, 对会计行业本身及促进和构建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经济环境发展复杂多变, 新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实质和内涵产生影响, 因此对相关会计基本假设内涵进行拓展, 完善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会计主体类型边界和量的变化、组织“经营状态”合理的辩证界定、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分期的划分和货币计量假设面临难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假设, 补充扩展到会计基本假设理论体系中, 显然具有当前的适时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万雪丽:《论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2]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3]魏许莲、庞圣玉:《电子商务与财务会计理论改革》,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年第5期。

[4]徐迅雷:《“5855亿:谁为不诚信买单”》, 《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14期。

[5]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 三联书店2001年版。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10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

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假设、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假设等。目前学术界对财务管理假设又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公认的假定、设想, 是人们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实践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对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述的财务现象, 根据客观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理推断。还有人认为财务假设是指财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财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断定, 是日常财务管理的必要前提。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财务管理假设是对财务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根据客观情况或趋势所进行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它实质上是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预测, 是财务对象和财务目标研究的必要限定条件具有一定事务依据的假定和设想, 是进一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这个定义揭示的财务管理假设含义有两点:一是对于一些不确定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判断或推断;二是作为财务理论构建的重要前提和财务实践的重要基础。第一点揭示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 第二点揭示了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有重要的理论地位。研究财务管理假设是构造系统财务理论结构的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在财务学中占基础地位。研究财务规律, 首先从财务实践开始。最初这种研究是为了解决当时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随着财务实践的发展, 各种财务矛盾充分暴露。理论研究内容日趋复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科学体系, 使各个局部的研究成果相互协调, 从这个意义上讲, 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实践, 但又不是财务实践的初步描述, 而是财务概念最高层次的抽象。研究财务管理假设是遵循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如前所述, 在构造理论和建立模式时要遵循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 即研究的方法是由“规定问题——制定假设——演缉结论——接受或修正理论模式”五个不同阶段组成。如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一开始就给出一个理性经济人和完全竞争的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 演绎出供求关系变动对价格产生影响的结论, 这一结论是否可靠取决于经济人的假设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可见假设对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性。财务学作为一门经济应用科学, 也应有其基本假设。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地位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意义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由多种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理论要素构成, 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假设、推理、实证等过程实现。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需要先提出一定的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根据财务活动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 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有着不同的观点, 笔者赞同将财务管理的假设作为其逻辑起点, 而试图从其他理论要素开始推演出财务管理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 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 也不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对于本金起点论, 在企业这个层次上本金与资金、资本并无差异。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实际上还是在探讨财务的本质问题, 与本质起点论并无实质性差异。如果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作为起点则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 任何理论的研究起点都应是其本原点, 显然财务管理目标不符合这一点, 因为财务管理目标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理财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 很难确定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地位, 因为目标无法推出假设。而财务管理的环境只是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外因, 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需考虑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不能成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线。而且财务管理的环境范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地位

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 财务管理假设属于财务范畴有着丰富的财务内涵, 可以从财务管理假设推演出财务目标等财务理论。其次, 研究起点应具有客观性, 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要求。财务管理假设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客观存在, 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 是对财务管理工作规律性的反映。最后, 研究起点不能由其他前提条件派生而来。起点理论是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概念, 客观存在并始终起作用且影响研究对象的范畴。从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假设是其他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提, 而不是由其他前提条件派生而来, 所以财务管理假设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

三、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及性质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什么是财务管理的假设, 怎样构建财务管理的假设, 是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假设的构建原则不够明确, 明确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有利于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假设理论。 (1) 必要性原则。任何学科都是以客观世界的某一局部为研究对象, 而一些合理的假设或设想是建立一门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或基础。财务管理假设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必不可少, 没有了这些假设就无法进行推理和做出结论。 (2) 解释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必须对财务管理存在的客观依据, 财务管理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作性做合理的解释。在确立财务管理假设时必须把握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属性。 (3) 预见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以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 是对客观事实性质和规律的概括反映。在建立财务管理假设时, 必须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经过抽象概括后能反映财务管理实质和规律, 能为大多数客观事实所证明, 这样的财务管理假设才能对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未来事项做出科学的推理。 (4) 简明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在逻辑上要简单明了, 财务管理假设越简单财务管理理论所包括的内容就越丰富, 应用的范围就越广, 解释力也越强。这是财务管理理论成熟程度的反映。 (5) 发展性原则。任何一门学科的假设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 客观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 所以此时的假设在来来就有可能失去成立的条件。只有不断改进假设, 理论研究才能得到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假设不是一成不变它必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性质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本身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有着自身的特点: (1) 系统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不仅不能存在矛盾冲突, 而且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各项假设之间能相互协调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 贡献性。财务管理假设除了说明其对系统有所贡献, 还应隐含更为丰富的命题, 使假设体系具备演绎性。 (3) 独立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 任何一项假设不能推导出另一项假设, 否则就应将这两项假设合并为一项假设。 (4) 历史性与动态性。财务管理假设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总结出来的,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的认识水平。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认识的不断深入。 (5) 简单性。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 即财务管理假设体系中所包含相互独立的假设应尽量简洁通俗、便于理解, 但这并不是指假设理论内容的浅显。 (6) 普遍性。财务管理实践丰富多彩、千差万别, 其反映出来的具体假设也不一样, 因此财务管理假设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代表性。

四、财务管理假设的构建

(一)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观点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分类观点有如下几种: (1) 广义和狭义的观点。有学者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郭收库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管理基本假设、财务管理基本假定和财务管理假定三个层次;狭义的财务管理假设指的是财务管理基本假设, 财务管理基本假定是指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假定是指在进行财务估计、使用财务管理方法时的假设条件。他认为采用狭义财务管理假设的概念更加合适, 并且指出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应由有效市场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财务分期假设、委托代理假设四个假设组成。 (2) 内外环境的观点。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主体内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和主体外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李双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发展的,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应分为主体内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和主体外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 (3) 基本和派生的观点。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宋志伟指出, 财务管理假设可分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和财务管理派生假设。每个基本假设又可根据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次要假设, 各个假设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高玉玲指出, 综合目前各学者的财务管理假设, 可以看出其中至少存在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两个层次, 将这些假设运用于实践又产生了技术性假设。她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理性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没、有效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和财务可控性假设方面。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具体内容

由于财务管理假设有多种分类, 每一种类别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 因此, 财务管理的假设数量众多。但构建财务管理假设应遵循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其内容必须符合财务管理假设的相关性质, 并且能够较好地与客观环境相容。财务管理假设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起点, 任何派生的假设观点都应该被排除。因此, 应该在保证其贡献性的基础上体现简单性。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垫支资金, 运营资金到收回资金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资金运动规律以及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的学科。财务管理的假设必须与以上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才能保证其贡献性,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最基本的原生性假设。学术界提出的财务管理假设主要包括:理财主体假设;增量现金流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代理成本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自主理财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现金至上假设;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假设;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理性理财假设;资金流通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信息可靠假设。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仅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财主体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是指有独立的现金流量, 能够独立从事财务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 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确定企业的财务主体, 确定企业财务工作的立场。在经济关系纵横交错的市场中, 企业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才能清楚区分和正确处理企业财务活动与其他经济主体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职工及与本企业有经济联系的其他企业等。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都是与企业有关的财务主体, 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财务关系。 (2) 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 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企业财务活动无限延续的一种科学推断。其目的在于财务主体确定后, 为其确定一个正常的财务活动范围, 从而在处理财务活动业务时立足于非清算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经济中,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激烈的竞争和风险, 其经营的持续时间带有不确定性。但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按正常的程序方法进行.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各类使用者的决策和利用, 只有将财务主体的财务活动当作能一直持续到实现其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因此,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 反映了与财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所有集团、阶层的愿望。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 首先, 企业破产、倒闭财务活动就会中止, 财务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就不再适用。其次, 如果企业的资金运动不能持续, 那么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也许不能在日后还本付息, 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也许不能取得投资报酬, 如果资金运动在某一环节中断, 企业的财务也必将陷入困难。 (3) 资金市场假设。财务管理活动所处的资金市场是有效的。有效的资金市场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它使得企业能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或将闲置资金投放于有利的项目中。资金在市场中的流通充分透明, 当企业需要资金时, 能以合理的成本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 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同时, 这些资金流通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清晰、真实的反映。这三个假设分别涉及了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和环境。基本包含了所有的原生性假设, 从这三个假设可以得到其他结论。财务主体或理财主体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 正因为是理性主体才会有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也正因为存在理性主体, 才会有包括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一系列代理成本问题。并且财务主体必须能独立进行财务活动有独立的现金流量, 因此本身也包含了独立理财的问题。而在资金市场假设的条件下, 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在这样的市场中, 资金流通假设和财务信息可靠假设已经成立。而在以上假设均成立的基础之上, 财务管理假设也是显然的。

至于其他假设, 笔者认为都不属于财务假设的范畴。首先, 自主理财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和资源分配的集中化决策下, 企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和指标完成经济任务, 不存在财务管理活动。只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经济单位才能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自主的理财。因此, 自主理财是财务管理活动所在环境的必然结果, 是市场环境假设的一部分。它不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的判断或推断, 而是在已有假设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其次, 谋求价值增值假设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 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而并非作为财务管理理论假设一部分。另外,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价值有着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中财务管理目标包括股东价值或股票价值最大化, 即股东价值增值;考虑债权人价值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即企业价值增值;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即考虑了企业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观点。再次, 货币的时间价值假设是财务管理研究中资金运动的必然规律, 而不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的理论假设。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也是资本循环的必然结果。它包括由于时间延长从而资金周转次数增加所带来的增值, 还有上一次周转带来的利润又被重新投入周转而带来的增值。作为资金运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投资中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最后, 现金至上作为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所得税是企业总利润分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得税会影响到债务的税后成本及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必然对财务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五、结语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对于财务管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学本身的发展, 财务管理的假设也必将是一个演进的系统。通过本文的论述, 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如 (图1) 所示。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资本经营会计理论初探》, 《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邵世丽:《深化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考》, 《管理观察》2009年第32期。

[3]李永乐:《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综述》, 《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

财务会计假设 篇11

关键词:网络经济;传统会计假设:冲击;表现:完善;理论体系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使传统的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会计假设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前,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会计假设理论体系,赋予传统的会计假设理论以新的内涵、新的发展,才能在新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假设理论的关系

通常认为,网络经济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联系而导致的经济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直接进行交易。企业可以不断拓宽其生产经营场所,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及时把握并不断提高和巩固竞争。网络经济的兴起,使没有经营场所、物理实体、确切办公地点的虚拟公司出现,它们在internet的一个结点上租用一定的空间,经过认证,便可在网上接受定单,寻找资源等买卖活动,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计算的活动,网络成为了“经济的新战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接触方式完成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能够进行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结算;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管理。而传统会计对此却无能为力。会计假设是指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断,而后形成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设。传统的会计假设一般包括4个方面: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会计假设是根据客观经济环境做出的判断。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处理时难免要运用判断和估计,这就需要先做出一定的假设。会计假设就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理论也应不断完善。尽管会计假设是对客观经济环境做出的合乎逻辑的理性的抽象。但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网络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旧有的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已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经济环境的理性的概括和总结了。据此会计假设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就很低,从而也使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的准确性降低,这又反过来加剧了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扰乱正常的会计秩序。即会计假设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较大变化,会计假设也就必须及时做出相应修正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也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与作用。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假设理论受到冲击的主要表现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1、网络经济条件下母子公司企业集团的会计主体具有双重性。网络经济条件下,母公司下设若干个表现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分支机构、若干个负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部和若干子公司,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难以把握,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有极强的不稳定性。这种由于控股而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具有双重性,对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冲击。

2、企业有关会计信息,需要突破传统会计实体延伸到企业外部。网络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局限性:网络经济使企业成本与社会绩效考核的会计信息成为必要,这些信息的提供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使用者利益来确定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网络经济下揭示和披露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信息显得十分必要。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突破传统会计实体延伸到企业外部。

3、虚拟公司的“虚拟空间”及自身可变性对会计主体假设理论的冲击。虚拟公司使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灵活地重购或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其外延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1、兼并浪潮的进一步迭起,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并购能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而不必通过漫长的积累之路,因此并购成为趋势不可避免,兼并浪潮迭起,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2、现代经济中,竞争愈演愈烈,风险日益增大,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性加大。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再次受到冲击。

3、虚拟公司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最直接的挑战。虚拟公司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它们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了。

(三)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1、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冲击使会计分期假设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网络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冲击,会计分期假设也就同样受到了冲击。可以说,会计分期假设受到冲击是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冲击的连锁反应。

2、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不同层次性、多元化和前瞻性。信息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提供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可以随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编制和报送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另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对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则阻止了这种前瞻性财务信息的获取。

3、虚拟公司的“短暂性”和“暂时性”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冲击。虚拟公司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整合公司的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时分时合。对于这种短暂的、暂时的经营过程,再去人为地划分多个时间间隔已无必要了,会计分期假设受到冲击。

(四)关于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越来越大,直接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控制货币量的运行模式。对于具有外向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则加剧了货币风险,直接冲击了货币计量币值不变这一前提。

2、网络经济时代,非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日益重要。网络经济时代,有不少信息,如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虚拟公司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反映,连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资产负债表上也毫无显示。如果再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对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都只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

3、虚拟公司及网上银行的发展使电子货币成为支付的主要手段,用电子货币进行结算的网络交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货币无形化、虚拟化,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货币。

4、数字化产品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被誉为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推动力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传统的货币假设理论需要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假设理论体系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1、可建立“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网络公司往往是依赖协议或联盟,利用外部资源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虚拟经济组织。它们在短时间内结合而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目标完成后随即解散。因此,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不管其究竟有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所组成,也不管其是否由协议规定的有关公司提供的经济业务构成的一个虚拟公司,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

2、根据虚拟公司界限的模糊性,会计主体假设可定义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虚拟公司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购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甚至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都可以形成一个报告主体。根据虚拟公司界限的模糊性,会计主体假设可定义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以适应其形式的不断变化。

(二)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1、根据虚拟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虚拟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短时间内项目目标完成后即时解散。各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所以,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划分。对于经营期极短的虚拟公司来说,其资产在购进时价值即可一次性地摊人成本。这样,可以简化会计核算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可建立“破产清算假设”。网络经济社会,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虚拟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经营性,它们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决定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因此建立“破产清算假设”。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资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

3、根据虚拟公司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确定为项目经营假设。虚拟公司随机遇获得而产生并随其消亡而解体。根据虚拟公司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确定为项目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有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及其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在存续期内,其成本内容可分次归属项目,这主要是针对存在时间较长的虚拟公司来说。

(三)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1、可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虚拟公司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财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的调节等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2、会计分期假设可变更为实时按需获得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和运用,摆脱了会计分期假设的束缚。会计分期假设应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可变更为实时按需获得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这样就可以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3、用“清算期间”代替会计分期假设。虚拟公司的“短暂性”的特点,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即告解散。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对虚拟公司不再适用,这也意味着,适应于虚拟公司的假设是“破产清算”假设。因此,可以用清算期间假设代替之。

(四)关于货币计量假设

1、改进计量手段,通过信息系统增加非货币化信息。这样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2、电子货币结算是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的创新。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商务,其结算主要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企业可直接将购货款支付给对方。

电子商务会计基本假设研究 篇12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主体,货币计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其迅猛的发展, 电子商务会计理念为从事会计研究的学者所了解熟悉, 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本文以现阶段一些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误区为出发点, 笔者认为, 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 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促使传统会计理论失去其应有的应用意义, 相反的, 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会计理论的观点。

1 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拓展

对于会计主体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仍然适用的争论大都起源于“虚拟企业”的影响。所谓虚拟企业, 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 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 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实现共享技术与信息, 分担费用, 联合开发的、利益风险共享的企业联盟体。有观点认为, 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假设违背了其理论提出基础, 已经不满足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要求, 即: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是否受到冲击这一命题, 主要有三种观点:以任永平教授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仅具有明确的企业边界, 而且由于其核心功能的保留, 也更具有竞争力的稳定性, 因此, 毫无疑问虚拟企业仍然满足会计主体的假设条件, 不会造成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而以孙克新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是也不可能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假设不因虚拟公司的存在而受到否定或变更”。以庄明来教授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实体企业和虚体企业尽管企业运作经营迥然不同, 但其共性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着, 既然承认它是一个企业, 因而也就不可能没有会计主体。两者因运作平台不同, 因而其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也就有差异”。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人们无需质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虽然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边界变得模糊, 但该虚拟企业仍明显独立于其他企业主体, 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和财务活动, 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虚拟企业仍是一个会计主体。另外, 类似于集团公司, 虚拟企业往往也由若干个实体企业组成, 所不同的只是其持续经营时间周期有不确定性。也许由于其所构成的价值链是最具竞争力的促使本虚拟企业得以存续较长的时间, 也可能由于市场出现某项需求而临时组建虚拟企业, 待完成该项需求后又立即解散。虚拟企业持续经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认会计主体的存在, 只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的形式扩大化了, 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会计主体。

2 电子商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 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 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企业”的出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虚拟企业是基于同一的短期或长期的战略目标而组建起来的, 其也许会在较长时期持续经营, 也可能很快被解散, 更多的可能是随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大大缩短了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 甚至使企业随时都有面临清算、终止的可能。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 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应电子商务会计的核算要求, 理由是: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应在放弃持续经营假设的同时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 并借鉴清算会计的某些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会计处理。 笔者认为, 将持续经营假设变为清算会计假设是不恰当的。因为, 即便是“虚拟企业”, 其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利, 在其存续期间内资产将被正常的耗用, 负债也将按时得到清偿, 信息使用者仍要求会计系统定期提供会计报告。这与清算会计的实质不符。事实上, 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从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目的就可以发现, 正是由于企业经营持续期间带有不确定性, 才假定企业可以永久地连续经营下去, 从而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虚拟企业”较之传统实体企业的稳定性较差, 也更容易解散, 但其存在的目的与传统企业是一致的, 信息使用者对其提供财务信息的要求也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 因此, 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是适用的。对于那些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来说, 持续经营假设无可厚非, 而对于单一由于市场出现的某项要求而迅速组建, 而计划在完成该项需求后立即解散的“虚拟企业”, 则可在其项目合作的计划存续期间作为其持续经营期, 待合作项目完成后转为清算会计。

3 电子商务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 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 称为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会计分期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 一系列的会计基本原则, 如收入实现, 费用配比等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仍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 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企业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合、解散, 因此会计分期失去存在的意义, 应以交易期间来代替会计期间, 而取消会计分期;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披露将实现实时化, 信息使用者可在网络上得到实时更新的会计信息, 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 因此, 会计分期也就不必要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会计分期仍有存在的必要, 而由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是不妥的。一方面企业的交易期间有长有短, 若某项目持续时间长达几年, 十几年甚至更长, 则显然等到项目结束再提供财务报告的不恰当的。另一方面,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确使会计处理工作实现了电子化, 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报送, 但目前对于会计报告的审计工作并不能实现实时化, 必须等到会计期末审计结束后,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而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 实时变化的会计信息会无限增大用户的信息负担, 用户往往为贪求更新的会计信息而陷入到不断重新搜索的困境中, 而无法做出恰当的决策。鉴于此,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应用会计分期假设。比如对于计划存续期短于一个月的虚拟企业, 即可用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而对于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 则仍按照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核算, 由于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 因此在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的缩短会计期间。

4 电子商务会计货币计量多元化

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第一, 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第二, 货币价值稳定不变。选择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共同尺度, 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 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代替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 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成为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然而传统的货币却无法满足对其的确认和计量。另外,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 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 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应建立多元化计量模式。在继续保持货币计量为主的前提下, 引入非货币计量, 增加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计量以及对员工素质、企业竞争力等的非货币计量。而会计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烦琐工作, 提高了会计处理速度和精度, 因此也使会计敢于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外, 增加币值变动的计量模式, 根据币值变动的实际情况记录经济业务。如在涉及外币核算时, 可按照经济事项发生当时的汇率即时折算入账, 以克服在会计一报告时产生的各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上的弊端。

5 结语

尽管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商务会计作为电子商务和传统会计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应用性学科, 不可能颠覆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 而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任永平.电子网络回倾倒会计大厦吗[J].财务与会计, 2001, (9) .

[2]孙克新.虚拟企业与会计基本假设[J].上海会计, 2001, (7) .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刘丹.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6.

[5]梁娟娟, 王喜成.电子商务会计初探[J].辽宁经济, 2005, (3) .

上一篇:城市品牌营销策略分析下一篇:教师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