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2024-09-12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共8篇)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1

一、财务管理假设概述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

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假设、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假设等。目前学术界对财务管理假设又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公认的假定、设想, 是人们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实践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对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述的财务现象, 根据客观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理推断。还有人认为财务假设是指财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财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断定, 是日常财务管理的必要前提。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财务管理假设是对财务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根据客观情况或趋势所进行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它实质上是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预测, 是财务对象和财务目标研究的必要限定条件具有一定事务依据的假定和设想, 是进一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这个定义揭示的财务管理假设含义有两点:一是对于一些不确定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判断或推断;二是作为财务理论构建的重要前提和财务实践的重要基础。第一点揭示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 第二点揭示了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有重要的理论地位。研究财务管理假设是构造系统财务理论结构的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在财务学中占基础地位。研究财务规律, 首先从财务实践开始。最初这种研究是为了解决当时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随着财务实践的发展, 各种财务矛盾充分暴露。理论研究内容日趋复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科学体系, 使各个局部的研究成果相互协调, 从这个意义上讲, 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实践, 但又不是财务实践的初步描述, 而是财务概念最高层次的抽象。研究财务管理假设是遵循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如前所述, 在构造理论和建立模式时要遵循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 即研究的方法是由“规定问题——制定假设——演缉结论——接受或修正理论模式”五个不同阶段组成。如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一开始就给出一个理性经济人和完全竞争的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 演绎出供求关系变动对价格产生影响的结论, 这一结论是否可靠取决于经济人的假设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可见假设对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性。财务学作为一门经济应用科学, 也应有其基本假设。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地位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意义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由多种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理论要素构成, 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假设、推理、实证等过程实现。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需要先提出一定的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根据财务活动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 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有着不同的观点, 笔者赞同将财务管理的假设作为其逻辑起点, 而试图从其他理论要素开始推演出财务管理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 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 也不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对于本金起点论, 在企业这个层次上本金与资金、资本并无差异。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实际上还是在探讨财务的本质问题, 与本质起点论并无实质性差异。如果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作为起点则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 任何理论的研究起点都应是其本原点, 显然财务管理目标不符合这一点, 因为财务管理目标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理财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 很难确定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地位, 因为目标无法推出假设。而财务管理的环境只是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外因, 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需考虑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不能成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线。而且财务管理的环境范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地位

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 财务管理假设属于财务范畴有着丰富的财务内涵, 可以从财务管理假设推演出财务目标等财务理论。其次, 研究起点应具有客观性, 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要求。财务管理假设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客观存在, 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 是对财务管理工作规律性的反映。最后, 研究起点不能由其他前提条件派生而来。起点理论是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概念, 客观存在并始终起作用且影响研究对象的范畴。从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假设是其他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提, 而不是由其他前提条件派生而来, 所以财务管理假设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

三、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及性质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什么是财务管理的假设, 怎样构建财务管理的假设, 是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假设的构建原则不够明确, 明确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有利于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假设理论。 (1) 必要性原则。任何学科都是以客观世界的某一局部为研究对象, 而一些合理的假设或设想是建立一门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或基础。财务管理假设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必不可少, 没有了这些假设就无法进行推理和做出结论。 (2) 解释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必须对财务管理存在的客观依据, 财务管理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作性做合理的解释。在确立财务管理假设时必须把握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属性。 (3) 预见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以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 是对客观事实性质和规律的概括反映。在建立财务管理假设时, 必须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经过抽象概括后能反映财务管理实质和规律, 能为大多数客观事实所证明, 这样的财务管理假设才能对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未来事项做出科学的推理。 (4) 简明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在逻辑上要简单明了, 财务管理假设越简单财务管理理论所包括的内容就越丰富, 应用的范围就越广, 解释力也越强。这是财务管理理论成熟程度的反映。 (5) 发展性原则。任何一门学科的假设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 客观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 所以此时的假设在来来就有可能失去成立的条件。只有不断改进假设, 理论研究才能得到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假设不是一成不变它必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性质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本身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有着自身的特点: (1) 系统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不仅不能存在矛盾冲突, 而且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各项假设之间能相互协调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 贡献性。财务管理假设除了说明其对系统有所贡献, 还应隐含更为丰富的命题, 使假设体系具备演绎性。 (3) 独立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 任何一项假设不能推导出另一项假设, 否则就应将这两项假设合并为一项假设。 (4) 历史性与动态性。财务管理假设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总结出来的,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的认识水平。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认识的不断深入。 (5) 简单性。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 即财务管理假设体系中所包含相互独立的假设应尽量简洁通俗、便于理解, 但这并不是指假设理论内容的浅显。 (6) 普遍性。财务管理实践丰富多彩、千差万别, 其反映出来的具体假设也不一样, 因此财务管理假设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代表性。

四、财务管理假设的构建

(一)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观点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分类观点有如下几种: (1) 广义和狭义的观点。有学者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郭收库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管理基本假设、财务管理基本假定和财务管理假定三个层次;狭义的财务管理假设指的是财务管理基本假设, 财务管理基本假定是指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假定是指在进行财务估计、使用财务管理方法时的假设条件。他认为采用狭义财务管理假设的概念更加合适, 并且指出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应由有效市场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财务分期假设、委托代理假设四个假设组成。 (2) 内外环境的观点。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主体内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和主体外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李双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发展的,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应分为主体内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和主体外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 (3) 基本和派生的观点。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宋志伟指出, 财务管理假设可分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和财务管理派生假设。每个基本假设又可根据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次要假设, 各个假设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高玉玲指出, 综合目前各学者的财务管理假设, 可以看出其中至少存在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两个层次, 将这些假设运用于实践又产生了技术性假设。她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理性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没、有效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和财务可控性假设方面。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具体内容

由于财务管理假设有多种分类, 每一种类别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 因此, 财务管理的假设数量众多。但构建财务管理假设应遵循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其内容必须符合财务管理假设的相关性质, 并且能够较好地与客观环境相容。财务管理假设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起点, 任何派生的假设观点都应该被排除。因此, 应该在保证其贡献性的基础上体现简单性。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垫支资金, 运营资金到收回资金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资金运动规律以及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的学科。财务管理的假设必须与以上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才能保证其贡献性,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最基本的原生性假设。学术界提出的财务管理假设主要包括:理财主体假设;增量现金流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代理成本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自主理财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现金至上假设;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假设;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理性理财假设;资金流通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信息可靠假设。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仅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财主体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是指有独立的现金流量, 能够独立从事财务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 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确定企业的财务主体, 确定企业财务工作的立场。在经济关系纵横交错的市场中, 企业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才能清楚区分和正确处理企业财务活动与其他经济主体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职工及与本企业有经济联系的其他企业等。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都是与企业有关的财务主体, 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财务关系。 (2) 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 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企业财务活动无限延续的一种科学推断。其目的在于财务主体确定后, 为其确定一个正常的财务活动范围, 从而在处理财务活动业务时立足于非清算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经济中,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激烈的竞争和风险, 其经营的持续时间带有不确定性。但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按正常的程序方法进行.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各类使用者的决策和利用, 只有将财务主体的财务活动当作能一直持续到实现其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因此,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 反映了与财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所有集团、阶层的愿望。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 首先, 企业破产、倒闭财务活动就会中止, 财务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就不再适用。其次, 如果企业的资金运动不能持续, 那么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也许不能在日后还本付息, 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也许不能取得投资报酬, 如果资金运动在某一环节中断, 企业的财务也必将陷入困难。 (3) 资金市场假设。财务管理活动所处的资金市场是有效的。有效的资金市场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它使得企业能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或将闲置资金投放于有利的项目中。资金在市场中的流通充分透明, 当企业需要资金时, 能以合理的成本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 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同时, 这些资金流通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清晰、真实的反映。这三个假设分别涉及了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和环境。基本包含了所有的原生性假设, 从这三个假设可以得到其他结论。财务主体或理财主体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 正因为是理性主体才会有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也正因为存在理性主体, 才会有包括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一系列代理成本问题。并且财务主体必须能独立进行财务活动有独立的现金流量, 因此本身也包含了独立理财的问题。而在资金市场假设的条件下, 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在这样的市场中, 资金流通假设和财务信息可靠假设已经成立。而在以上假设均成立的基础之上, 财务管理假设也是显然的。

至于其他假设, 笔者认为都不属于财务假设的范畴。首先, 自主理财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和资源分配的集中化决策下, 企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和指标完成经济任务, 不存在财务管理活动。只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经济单位才能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自主的理财。因此, 自主理财是财务管理活动所在环境的必然结果, 是市场环境假设的一部分。它不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的判断或推断, 而是在已有假设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其次, 谋求价值增值假设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 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而并非作为财务管理理论假设一部分。另外,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价值有着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中财务管理目标包括股东价值或股票价值最大化, 即股东价值增值;考虑债权人价值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即企业价值增值;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即考虑了企业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观点。再次, 货币的时间价值假设是财务管理研究中资金运动的必然规律, 而不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的理论假设。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也是资本循环的必然结果。它包括由于时间延长从而资金周转次数增加所带来的增值, 还有上一次周转带来的利润又被重新投入周转而带来的增值。作为资金运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投资中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最后, 现金至上作为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所得税是企业总利润分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得税会影响到债务的税后成本及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必然对财务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五、结语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对于财务管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学本身的发展, 财务管理的假设也必将是一个演进的系统。通过本文的论述, 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如 (图1) 所示。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资本经营会计理论初探》, 《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邵世丽:《深化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考》, 《管理观察》2009年第32期。

[3]李永乐:《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综述》, 《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

[4]富秋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综述》, 《辽宁经济》2007年第3期。

财务管理假设及财务管理原则研究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假设;原则

1.有效市场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1.1市场的含义

目前学者都认为有效市场假设中的“市场”指的是资金市场或资本市场。假设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本市场健全、有效并长期存在。本人认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综合价值管理方式,这里所说的“市场”不仅包括金融市场,还应延伸至其他要素市场,如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人才市场、信息资源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健全、有效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上大量利益独立的供求者之间的竞争机制形成公平、合理的价格,引导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1.2市场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是指市场价格的有效性,也就是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反映了交易者对价格的集体预期,同时也显示信息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包括资本、商品、人才、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市场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可以按照可预期的合理价格在资本、商品、人才等市场上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本、商品、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以满足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需要。其次,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市场环境,将闲置资本以适当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以满足企业资本增值的需要,将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以实现价值增值,将设备等闲置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进行重新配置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再次,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等理财成果可以通过市场得以恰当反映。

1.3有效市场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有效市场假设可以推演出以下几个财务管理原则:

1.3.1市场中心原则

企业的理财活动要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要面向市场、依托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资源需求量。企业要以金融市场为依托,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实现较低成本与较低风险的筹资。企业要以商品市场供求为依托进行有效投资,取得高于市场收益率的超额利益。市场中心原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与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具备在市场经济中科学理财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掌握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供求状况,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1.3.2双方交易原则

双方交易原则是指市场的每一项交易都至少存在两方,在一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时,另一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行动,其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因此,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时要考虑对方的反应,在交易时不能“以我为中心”,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注意对方的存在。

1.3.3信号传递原则

信号传递原则是指行动可以传递信息,这比企业的声明更有说服力。信号传递原则可以让接受信息的人根据企业的行为判断企业未来的收益状况,因此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行动方案本身,还要考虑该项行动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以影响市场交易的价格。

2.财务主体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2.1财务主体的空间属性

财务主体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①绝对财务主体和相对财务主体。绝对财务主体是指拥有并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它必须拥有独立的资金,并承担与资金相匹配的财务责任,享有独立的财务权,绝对财务主体就是一個法人。相对财务主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实体更多的是在绝对财务实体内部进行独立经营的分厂或分公司,相对财务主体同样也拥有并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只不过其控制资源的范围或能力受到限制。②实体财务主体和虚拟财务主体。实体财务主体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财务主体。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某些所谓企业为完成某种产品或作业而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企业主体(如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它们分工协作、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样就产生了虚拟企业。

2.2财务主体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主体假设可以推演出以下几个财务管理原则:

2.2.1理性理财原则

理性理财是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所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预先设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避免财务管理的盲目性。

2.2.2风险、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该原则是财务主体理性理财的必然选择,它要求财务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所付出成本与所获取的收益达到均衡,也就是在风险、成本相同情况下选择收益最大的决策方案,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风险、成本最小的决策方案。财务主体总是会采取一定方法回避或分散风险,为追求较高报酬而承担较大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报酬。

2.2.3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增值,这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并贯穿于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决策等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该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运用折现的方法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流入或流出折算为同一时点的货币流入或流出,以便比较。

2.2.4资源配置原则

在财务主体中存在着各种资源,这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它要求企业在资源配置时做到资源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保持平衡。

3.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3.1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的内涵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是指财务主体将其理财活动持续至实现它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这一假设是基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的持续时间不确定而提出来的。该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财务主体能够持续生存并将按照现在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存续期内不断地进行其经营活动;②财务活动伴随着其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进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进行破产清算;③财务主体能够通过理性理财行为,确保财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理财活动的持续进行;④财务管理将按管理要求划分出若干连续的财务管理期间(如年、季、月、日),实行分期管理。这一假设从时间上限定了财务管理的具体范围,使财务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和财务管理方法有了时间上的归属。

3.2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可以推演出以下几个财务管理原则:

3.2.1财务分期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财务主体在制定财务目标时应针对不同期间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目标;考虑不同期间财务环境的差异性,要分期间进行财务预测;要区分不同期间财务经营成果,借以正确评价不同期间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要分期间进行财务报告。

3.2.2可持续理财原则

这一原则表面上和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相同,但实质是不同的,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侧重于对财务主体未来存在性的估计,可持续理财原则是对财务主体理财提出的要求,也是在理财过程中应坚持的一项原则。可持续理财原则要求财务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财务活动,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要采取理性的理财行为,促使财务主体持续地发展下去,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 篇3

一、现有财务管理假设的主要观点

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在财务管理实践中, 有些不确定的或无法正面论证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认识不清楚或不一致会导致理论的混乱和财务结论的不一致。如果不对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假设进行明确的表述和有效的讨论, 将无法在财务管理中进行推理或做出结论。从现有文献看, 目前我国尚无公认的财务管理假设。

在我国最早研究财务基本假设的是王广明和刘贵生 (1989) , 他们认为财务基本假设包括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资金市场健全假设;连续经营假设。

陆建桥 (1995) 提出了财务管理的5项基本假设: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不确定性假设;财务预期假设;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

王棣华 (1997) 提出七方面的假设: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谋求价值增值假设;财务风险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财务环境、文化决策假设;财务科管理假设。

吴树畅 (2003)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假设:财务主体假设;资本增值假设;市场有效假设;经济人假设。

王化成 (1999) 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对象和财务管理的行为分别安排五个一级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

二、对财务管理假设主要观点的评述

从研究的内容看, 上述观点对财务假设分歧较大,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财务假设分别为财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 在什么环境中研究财务管理都离不开特定的主体, 对财务主体做出假设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我们把财务看做一种价值运动, 持续经营是这种价值运动存在的必要环境。由于探讨的财务管理的环境不同, 又形成了大量不同的假设如资本市场, 财务风险, 财务分期等假设。但所提出的假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 概念模糊不清, 将财务目标、财务原则、财务客观规律与财务假设相混淆;二是, 对财务假设的种类和层次认识不清。

三、财务假设的内容

本文认为根据财务假设逻辑思维抽象层次的不同, 可以将财务假设体系分为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各个假设都应来自复杂财务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提炼, 基本假设主要是针对财务环境中的空间、时间、环境三方面因素形成三个基本假设 (一级假设) 分别为:独立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人员实施财务行为, 实现财务目标的需要形成四个派生假设分别为:理性主体假设、财务风险假设、时间价值假设、资金增值假设, 其中前三个假设为一类用于约束财务行为以实现财务目标形成财务行为约束类假设, 资金增值假设为一类用于指引财务行为确定财务目标形成财务目标假设。具体财务假设体系可以用下图1来表示:

(一) 基本假设

1.独立财务主体假设

独立财务主体假设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外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凡是能够拥有或控制一定经济资源, 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理财活动, 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资利益的经济主体都可以被称为是财务主体。

独立财务主体假设在空间上限定了财务活动的范围, 可以说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 投资活动以及收益分配活动都是围绕企业这个财务主体展开。独立财务主体假设, 说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没有财务主体的存在, 就不能有效地组织财务活动和调节财务关系, 就无法说明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财务管理。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独立财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 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时间范围, 是对企业财务活动无限延续的一种科学推断。

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 具体反映在, 在进行筹资决策时, 要注意合理安排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关系;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要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收益分配时, 要正确处理各个利益集团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这些决策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3.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设明确了财务管理活动的市场环境, 在这种有效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能够以合理的价格筹集到企业所需的资金, 并能为企业闲置的资金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 同时企业资金的流通能够在有效市场上得到清晰、真实的反应。

有效的资金市场是企业财务活动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是建立财务管理原则, 决定筹资方式、投资方式, 安排资金结构、确定筹资组合的理论基础。企资金市场正是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如果市场无效, 很多理财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都无法建立。

(二) 派生假设

派生假设是结合财务管理活动及目的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必须先有基本假设, 才能产生派生假设。没有基本假设, 一切派生假设就没有意义了。

1.行为约束类派生假设

行为约束类派生假设是指进行财务理论研究或实施财务管理实务时必须对这些假设进行考虑, 如果不考虑将会造成财务活动的结果出现错误。

(1) 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是指独立财务主体都是理性的, 因而, 他们的理财行为也是理性的。他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在对众多方案进行选择时, 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理性行为假设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 建立财务管理原则, 优化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论前提。例如, 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 财务管理的决策、计划和控制方法等都与此项假设有直接联系。

(2) 财务风险假设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通常有筹资风险, 投资风险, 收益风险, 外汇风险, 政策风险等。财务风险假设为企业为企业指明了面临的外部环境, 内部条件变化可能出现的风险。在财务管理原则中必须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原则, 要求企业科学预测风险, 有效回避和分散风险。

(3) 资金时间价值假设

资金时间价值假设是指货币是按一定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的。与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有关的现值、终值、利息、利率的计算, 都是这一基本假设的有效应用和发挥。

财务风险和资金时间价值都已成为一种客观的经济规律, 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时, 必须考虑财务风险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必须以这两个约束条件为前提。

2.财务目标类派生假设

资金的增值假设是指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营运, 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这一假设实际上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4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是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他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的管理观点和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问。他认为, 有关人的性质和行为的假设, 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 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鉴于此, 他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

首先, 麦氏把传统的管理观念叫作X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大多数人是懒惰的, 没有什么雄心壮志, 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 宁可让别人领导且容易受别人影响;工作目的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等。根据X理论的假设, 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相应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物质 (金钱) 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

与此同时, 麦氏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研究发现, 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 当人们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 这种管理方法就失效了。因为, 那时人们行动的动机主要是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而不是“胡萝卜”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了。在对人的特性和行为动机有了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 麦氏提出了Y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于其而言, 可能是一种满足或一种处罚。是自愿执行还是逃避, 取决于环境;外来的控制和惩罚, 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的机会, 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等。

“人性假设”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如此, 学校管理亦不例外。依据麦氏“人性假设”的Y理论, 我们应从管理职能、激励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使学校走上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 管管理理核核心心:营造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

教师的工作环境包括教师具体从事工作、学习活动的校内外环境。根据Y理论的假设, 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创造一个使教师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从而使教师在达到学校管理目标的同时, 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

和谐舒心的工作环境是教师最需要、最向往的。而现实中, 有些学校的工作环境确实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校用人方式失之偏颇, 造成的信任感缺乏。比如, 有的学校, 教毕业班的总是几个“老面孔”, 他们感觉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没有理由不接受;为取得好成绩, 不辜负领导希望, 他们废寝忘食, 紧张忙碌——其实, 他们迫切需要休息和“充电”的机会。而那些教不上毕业班的教师更是颇有微辞, 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教学工作, 但领导却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不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所以有怀才不遇之感, 甚至满腹牢骚。 (2) 领导服务意识缺失产生的和谐度降低。比如, 有的学校管理者看不到教师的实际困难, 听不到教师的真实心声, 无视教师的辛勤付出;有的学校管理者习惯了发号施令, 不能接受教师提出的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久而久之, 教师不满、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便逐渐产生。 (3) 管理方式僵化导致的专业发展停滞。比如, 有的学校的教育管理由上而下的要求过多、过细、过死, 教师疲于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竞赛等, 无暇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经年累月, 教师的知识体系不但没有更新丰富, 反而出现老化、退化的迹象, 导致教师产生高度的心理焦虑, 心态也疲惫不堪, 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身心健康与否, 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而且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此, 学校管理者要有充分认识, 进而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高雅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 不只是校容校貌的美化, 也不只是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 这些和教师的工资、福利一样都只能算是外在因素;管理的重心应是营造令教师和谐愉悦工作的软环境, 即和谐的关系 (领导和教师的关系、同事间关系、师生关系) 、合理的制度 (约束性制度、激励性制度、常规管理制度) 等。

1. 改进学校管理, 营造和谐愉悦的内部组织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的人本思想, 不断改进管理方式, 努力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融合, 刚性和柔性相济的管理境界。比如, 应着眼于学校的发展, 尊重教师的权利, 理解教师的情感, 洞察教师的心理, 倾听教师的心声;在决策全局工作时, 应注意换位思考, 多从教师角度加以考虑,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2. 办好家长学校,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在的中小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 但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许多仅仅是“摆设” (挂上一块牌子而已) , 只是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为持久深远。学校应全力办好家长学校, 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努力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 从而使家校互育产生强大的合力……如果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得法了, 学生的行为习惯端正了, 教师的工作便能得心应手, 从而避免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

3. 加强心理辅导, 调节紧张状态。

为缓解教师来自多方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建立和健全以行政为主体、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以用课题的形式, 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 防止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可以开辟“休闲吧”, 让教师以读书、看报和喝茶交流等休闲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从而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二) 民民主主管管理理:变制度约束为为自自我我控控制制、执行决策为制定决策

1. 学校民主管理的含义和本质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 它也是一种联合方式, 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学校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学校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和决策, 它是以发挥教师主人翁地位为基础, 以责权利统一为前提, 与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相联系的, 教师参加并以自己的主体意识影响学校的目标和决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它本质上是广大教师与学校管理层真诚沟通、相互合作和分权的过程。因此, 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所隐含的基本逻辑是: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意识的凸显,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人翁——在政治上体现广大教师当家作主的地位;在职能上发挥教师参政议政, 对学校工作实现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的作用。

2. 从“人性假设”理论看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

“人性假设”理论认为, 在管理制度上应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 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 实现管理权力的分享,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制度约束为自我控制, 变执行决策为制订决策。由此可见, 为切实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 除了通常的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校长和中层制度等, 还有如下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学校管理层的竞岗和轮岗。学校管理层包括:教务处、德育处、教科教技室、总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各管理层竞聘上岗可以极大地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学校也可以通过竞聘解决以往管理层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 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除了竞聘上岗, 还可实行管理层的轮岗。从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来看, 轮岗可以增进对他人工作的理解, 增进对学校工作的全面了解, 让管理者挖掘自己的潜力, 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管理层的竞岗和轮岗, 根本目的是激活学校的用人机制。

(2)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决策制订措施。学校规章制度和决策的制订, 应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流程:决策制订前, 应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 采纳合理建议, 暂时搁置有争议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规章和决策, 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3) 重视非正式组织对教师情感的影响作用。对教师进行情感管理是影响教师工作情绪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位教师都有情感交流的需求, 在管理过程中, 除了重视发挥正式组织的作用, 更应重视非正式组织对教师所带来的影响。就学校而言, 工会、团委、妇联属于学校党委或党支部领导下的正式组织。当下, 学校的非正式组织还很少, 可以依托工青妇等正式组织, 引导志趣相同的教职工自发组织一些非正式组织, 如车友会、书友会、歌友会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教师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介。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正确引导教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使学校和教师真正成为休戚相关的有机统一体。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5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历史演变

“人性假设”源自西方。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提出“人性假设”这一概念。他认为, 在每一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背后, 都隐藏着某些关于人性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 即人性假设。关于人性问题,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如中国古代“性善论”和“性恶论”之说。古希腊哲学家也对人性进行了广泛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后人将之总结为“政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性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关于人性的研究, 管理学界将其归纳为四种观点。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源于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描述“经济人”的含义以后, 约翰·穆勒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 提出“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利, 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故可称其为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它认为, 人天生好逸恶劳, 一切行为都是趋利的, 管理他们就要诱之以利, 惩之以罚, 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其为X理论。这种管理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为应用的管理模式。泰勒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他建议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中国最早提出性恶论的是先秦大师苟子, 后其弟子韩非将其思想推向“人性恶”观点。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是管理学家埃尔顿·梅奥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梅奥于1927-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在经过一系列实验后得出:人是社会人, 影响人生产积极性的因素, 除物质因素外, 还有社会、心理因素。所以, 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必须使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类似的观点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社会人假设所主张的管理方式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不同之处是管理者应将注意力放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人的需要上, 而不是局限于完成任务上。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 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 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麦格雷戈借用了这个思想, 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理论, 即“Y”理论。即人是勤奋的, 能自我管理与控制;在适当条件下人能将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人是有责任感的;人具备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现代企业条件下人的能力只是部分得到发挥。该理论认为, 管理者应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 转移至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使得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我实现人”假设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于经济人, 经济人理论强调的是外部的控制、监督。而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人是有自控力的, 可以自我管理, 管理者考虑的应该是创造怎样的条件, 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4.“复杂人”假设。

由于人的复杂性, 用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来解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行为很难全面、完整的反映人性。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理论。其观点:人的需要是多样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需要层次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各种需要可以相互结合, 形成动机的多样性。这种理论类似于常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的假设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 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时期,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管理方法和技巧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环境面变化, 强调鉴别情景、分析差异、诊断问题的洞察力是管理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体现。

二、人性假设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及启示

在现代管理中, 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能的人性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重要趋势。人性综合了善与恶, 但没有绝对的善或恶。人性善恶的表现, 往往受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而言, 他们重视精神上的激励, 更多地追求激励因素, 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 对他们的管理, 应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 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由于影响每位教师工作的需要和动机不一样, 有的教师可能倾向于对名誉的需要, 有的倾向于对职位和权力的需要, 有的倾向于对经济的需要, 有的倾向于社会的需要, 还有的可能倾向于休闲的需要等等, 归根到底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需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同时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指导其职业生涯设计, 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为教师提供发展通道, 使他们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其满意度, 实现其成就感, 激发其创造力。以人为本, 改变传统等级制管理, 让教师积极参与决策, 多渠道沟通信息,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 也是个人在精神、智力和娱乐等各方面获得发展的物质基础。此外, 精神需要的满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讲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特别强调:人在较强烈的高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时, 会不懈地追求, 从而产生强烈的激发力量。当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又会给自己增加新的个人理想和崇高的信念, 会产生更高标准的自我实现的目标。高校教师的需要有自身的独特性:①渴望社会、领导、同事、学生的尊重, 渴望对其自身价值认同的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②渴望学习、进修,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③渴望施展才华, 取得成就, 实现自己理想发展的需要。因此, 高校管理者应该在关心教师的物质需要的同时, 更要看到教师的需求中与物质需要密切相关、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需要, 对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 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 建立公平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消除不公平感。

由于教师之间常存在着相互比较的心理, 比较产生竞争, 从而影响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竞争分良性和恶性。良性竞争有利于个人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而恶性竞争会导致高校资源内耗, 阻碍高校和教师的发展。目前, 高校尚缺乏科学公正的教师评聘体制和评价机制。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采取终身制, 能上不能下, 没有危机感, 缺乏动力, 失去活力。教师考核和评价流于形式,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错乱。因此, 应尽快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的评聘体制和评价机制, 注重激发教师的潜能。首先应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教师评价体系,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与奖惩有机结合。其次要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为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应在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同时重视科研工作, 科研能够充实教学内容, 一些在科研上颇有造诣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只有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 才能相得益彰。

3. 发挥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加强教师情感管理。每个人都有情感交流的需要, 情感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情绪和结果。在管理过程中, 既要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也不排除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教师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介。这就要求高校除做好党政领导工作外, 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正确引导教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密切与教师联系, 使学校和教师真正成为息息相关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对高校教师的情感管理, 应从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良知感入手。①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 即将自己与学校视为统一的、难以分离的情感, 它使教师心甘情愿地与学校同努力、共发展。②提高工作责任感, 即将认真的、积极的工作态度当作是自己应尽职责的情感, 行使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③坚持正确的教育观, 强化对教书育人的良知感, 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8.

[2]符晓薇.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J].科学与管理.2002, (1) .

[3]王蕊华.人性假设理论视角下的学生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6

一、会计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工作原则主要有:成本计价原则、收入确认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贵发生制原则以及会计披露原则五种。在这五种基本的会计工作原则中, 有的会计工作原则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形成, 并一直沿用下来的, 比如成本计价原则而有的是在其他两种原则上创新出来的, 如权贵发生制原则。但不管这五项原则的来源如何, 其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开展会计工作必须要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成本计价原则

成本计价原则, 实质是指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这项基本原则在传统会计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软资产的价值进行了忽视没有物质形态的无形资产。

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大量的超额经济效益, 但如果利用历史成本计价方式来对无形资产所创造的, 或者说可能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计价, 则很可能出现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现象, 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排除计价, 将无形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现象发生。

2、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环境也是瞬息万变, 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说, 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而为了敦实企业基业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企业管理者就必须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和管理企业, 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便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实行会计管理, 绘制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 但如果在具体实施时将历史性的会计信息当作决策参考, 则往往会误导管理者的判断, 导致其做出不正确, 或者不符实际的管理决策, 阻碍企业发展。

3、成本计价模式的优势在不断降低。

时代的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都使得传统历史计价模式的优势不断降低, 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且由于拓宽了企业获取资料的途径, 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资料获取成本, 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 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 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 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具有较高的增值性, 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

(三) 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 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 应作为资产处理, 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 (2) 系统和合理地分摊; (3) 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 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贵发生制原则是在收入实现原则以及费用配比原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统会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下,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再利用权贵发生制原则来实施会计管理, 则面临着很大难题: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 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 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 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一旦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二) 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之后, 企业想要在新变化的经济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从内部管理机制入手, 改革现有的会计基本原则, 摒弃过时与落后的管理模式去, 并引进和提出新的、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架设理论, 探讨其可行性后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从根本上促进会计管理事业的发展,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结合当前时势, 本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理论作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指出会计环境以及会计工作理念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比如货币的计量方式等, 只有改进计量方式和手段, 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会计财务报表的信息容量,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系统且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基本假设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谷强平, 张东, 李玉凤.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12)

[2]刘瑞鸿.试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 (02)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7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总是错综复杂的,人类既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又置身其外。一般的科学观点认为,在动物王国当中我们无法超越自然的选择,然而通过技术的操控,人类可以不断的改造和重塑自然环境。从这一点来看,人类既是参与者又是遵守者。既然我们能够塑造和影响环境,那么我们也应该能够观察和记录我们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认识的不断提高,也重新对传统的经济、道德、会计假设提出了质疑。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传统管理范式的局限性产生疑问。Chastain(1973),Gambling(1974),Ullman(1976),Dierkes and Preston(1977)等研究了会计,组织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关注点开始转向环境问题。近年人们更加关注环境可操作性问题,本文试图寻求理论框架及其前提假设分析对环境会计和报告进行了研究。

二、环境会计和报告理论模型分析

(一)理论框架

在讨论环境会计和报告理论模型之前,首先要建立一个理论框架,见表(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包括五个主要的部分:环境危险;公司责任;工业和环境之间新的关系;计量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披露和报告工业对环境造成的Á影响。

(二)环境危险第一个假设前提:

环境处于危险当中。虽然危险的严重性和性质值得商榷,但是大量的科学资料证明环境问题是我们进入第三个千禧年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Kovel(2007)编目了一个很长的环境指标,这些指标显示了从1970年到2000年生态环境退化内容。环境危险以环境风险的形式进行了理论研究(Beck,1992,1999)。人类正处于环境风险当中并被这些风险所威胁。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风险的社会,这个社会和以前的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风险是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原子辐射已经“忘记”国家的边界。即使富人和有权利的人也不能从这当中幸免于难。这些不仅对健康是危险的,而且对合法性、财产和利润也是危险的(Beck,1992)。生态环境不断的下降不仅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也威胁着财产和商业利润。那些从事大量化工行业的城市和有着大量工业的城市证明了这一点。一些人反对这样的观点,对环境问题持有怀疑的态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发展自己公司的业务,躲避监管,提升私人财产权利的地位。现在最主要的环Á境风险也许是气候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全球变暖加剧了这个变化(The Stern Report,2006)。污染不断加剧并且也阻止了热气离开地球。而这也使得冰层开始融化造成海平面不断的上升。目前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即人类的行为造成了气候的改变。但是仍然有人质疑气候改变的重要性和人类行为对气候的影响(Cater,2007;Lewis,2007;Morris,2007)。环境问题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如大气的臭氧层已经被破坏(Faman,1990;The Stern Report,2006)。由于近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不断的上升,空气质量也受到了影响。酸雨造成环境的损害和退化。和空气一样,我们的海洋、淡水和土地都遭受着污染的威胁。大量的有毒物质被倾倒海洋中,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由于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学制品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Pretty,1990)。实际上,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都受到了威胁(Vida,1989)。这个问题的规模很大: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正遭受荒漠化的风险;从1960到1990年我们的热带雨林有40%消失了;濒临绝种的物种的目录从230个开始已经超过了35000个(Adem,1990)。Kovel(2007)指出:从1970年到2000年,物种正以一个6500万年都看不到的速度在消失;40%的农业土壤被污染了;世界上的森林有一半已经消失;世界上的湿地有一半已经枯竭或者被填满了。由于污染、农药和过度的捕捞,陆地和海洋中的栖息地损失和物种损失十分严重(Harmon,1990)。因此,如果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马上采取行动。

(三)公司责任

在公司责任这个大的框架下,有三个依次的假设前提:(1)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第二个假设前提:人类,特别是工业对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大陆很大程度上来说从事的是农业活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般来说,人类的活动塑造环境。但是,现在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工业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活动的界限。工业要对许多破坏环境的事件以及栖息地的减少负责。例如1989年美国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东南部搁浅,1100万加仑石油尽泄海中;亚马逊河流域大量原始森林的破坏。另外,工业大量的耗费原材料,回收利用的却很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不断使用间接的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工业活动造成了空气、土地和水污染。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来自于经济活动中的排放,特别是燃料的燃烧正在改变着地球的气候(Stern,2006)。(2)社会合法化。一般来讲,环境会计研究者认为第三个假设前提是:如果组织接受最低的道德标准和接受集体社会道德责任,那么它的活动也许被社会认为是合法的(Wicks,1992)。如果社会感觉到组织正在经营一个有价值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和这个社会自身的价值系统是相称的,那么组织就可以在这个社会继续存在下去(Gray et al.,1996)。如果社会合法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并且尊重社会准则,它也会得到回报。也就是说社会和组织之间的“互惠”是存在的。然而一些人认为商业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而无需考虑社会责任。因此,他们不赞成上述所讲的社会合法化。当然,这种观点不会被广泛的接受。人们普遍的认为公司接受一定层次的社会责任是合适的。(3)个人和组织要对自身行为负有责任。第四个假设前提是:当面对着环境的潜在威胁的时候,政府、组织和个人(包括经理和会计)都不会感受到幸福,因此,个人和组织要对自身行为负有责任。潜在的环境威胁从好的方面来说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在最坏的情况下,环境威胁隐藏着灾难性的变化。用会计思维定势来讲,自然资本资产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部分,必须要进行保护以确保地球上生命的延续(Barton,1999)。对于环境的威胁,应该谨慎持有一种防范于未然的思想并且也应该预先采取一些措施。不要等到事情发生时在采取相应的行动。那时我们可能会为自己太迟采取有效的行动而感到后悔。“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都认为地球的资源必须被保护。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来看,尽管自然界没有固有价值,但是它有着很多品种繁多的可利用价值。人类和自然界是错综复杂的绞结在一起。我们需要清馨的空气呼吸,干净的淡水饮用,健康的食品下咽。对于贸易来说天然产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为新的农作物或者药物提供基因库。所有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使用自然资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Costanza et al.(1997)估计17个生态系统每年为整个生物圈提供了33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这个数字超过了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估计是18万亿美元。这17个生态系统仅仅包括可再生能源,不包括非可再生燃料、矿藏和空气。从长期来看,由于自然界具有可利用价值,所以企业必须保护自然界。然而,一些企业为了个人私利在短期会“剥削”环境。它们为了个人利益掠夺一个共同的利益。如果企业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控制或者政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一些企业为了获取短期的自身利益也许还会侵害社会,更有甚者为了长期的收益可能也会这样做。“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具有固有的价值,因此地球上的所有资源都应当被保护。我们应该关心生物圈是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所在(Rolston,2006)。基于此观点,很多人认为人类从道德上有责任履行一个管理者得角色:保护物种,保持自然群落的完整性,确保生物圈的良性运转(Nelson&Callicott,2008)。生态学家相信:非人类生活也有它自身的固有价值;人类没有权利破坏性的干扰非人类生活,除了满足重要的需要;人类现在对非人类的生活干扰是过度的并且是有害的。因此,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都要求进行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Folk,2003)。

(四)工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果前面四个假设前提能够被接受的话,那么需要对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根本性调整。从长期来看,需要补救对环境的损害,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修复减少的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而这也许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减少人口,至少要限制人口的增长直到达到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短期来看,人口零增长或人口控制这样根本性的调整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需要的,但是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为调整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目标。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许多企业和政府所接受。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务实而实际的初步解决方式。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的未来长期的根本性调整,如长期的人口零增长和深层生态(人类与动植物及环境保持协调的生态活动),能够建立起来。可持续发展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这个概念以现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为基础,并且在当前财务报告的范式下建立起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环境指标,如可持续发展业绩指标、完全成本法会计核算和自然存货等都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WCED,1987)。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可持续性的本质是至少要保护特定的资源,如自然的栖息地、野生动物、水和空气。而对于非持续性的资本必须进行管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况下,各个系统必须也要做到相对的可持续发展(Simon,1989)。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可持续收入。可持续收入是来自于对“希克斯收入(Hicksian Income)”的改编。它是指:在没有环境消耗和退化的前提下,一个组织就存货和资源而言期初和期末相等的情况下,收入消费的最大数额。Daly(1991)指出陆地上的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对非光合作用的生命来说是基本的食物资源)只有40%的部分是适合人类的。他用图解的方式解释了这个数据对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威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威胁对野生植物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变得很大。在短期来看,最小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成果相比,前者是更加前途有望的。可持续发展能够缓和而不是根除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扩展到将来的子孙后代。可持续性要求我们这一代应该把自然资源馈赠给我们将来的一代。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际上,这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之间的一个权衡。没有“代内平衡”,要实现“代际平衡”是不可能的。随着地球资源受到的威胁不断提高,实现“代际公平”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和全球变暖)没有纳入到政府决策的合法范围内。因为这些问题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意味着是莫须有的约束。在当前的世界环境下,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受到挑战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与在传统会计和财务下运行的世界经济模式有着冲突。这个概念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姻”。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的改善作为牺牲而获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自然环境改善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迫切性之间的妥协。这个妥协中充满了潜在的矛盾(Gray,2009)。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概念,这个概念被塑造成能够满足各种相互排斥的结果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和当前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和人口发展趋势不相符(这些内容消耗并且加压于当前的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发展而不消耗资源,而资本主义意味着为资产阶级产生利润。

(五)计量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以某种方式对工业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计量是非常重要的。计量可以使先前无形东西变得可见。能够捕捉到物质隐藏的属性。作为人类,计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如对于时间我们用小时,分钟和秒来表示。对于距离用公里,米和厘米来测量。在商业活动中,是通过会计数字对经济活动进行量化。这样的量化方式能够帮助理解和评价公司的活动和业绩。如果认为计量商业活动的影响是必要的并且被接受,那么这时就有两个相关的假设前提:传统的会计不适合环境会计和报告;需要发展新的环境会计系统。(1)现行会计的不足。第六个假设前提是:传统的会计不适合环境会计和报告。按照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不能够获得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信息。许多学术团体和实践者认为需要环境会计和报告,因此对年报当中的环境披露和单独的环境报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将讨论传统会计的六个缺陷。而这些缺陷抑制了传统会计对环境会计的适宜性。首先,资本主义的观点本文所讨论的传统会计是指盛行于西方的会计,是以资本主义为依据。现代资本主义会计的世界观是局限的。支撑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的要点仍然是1494年卢卡帕乔利所阐述的内容。帕乔利的簿记系统能让意大利商人系统有序的记录,并且能够计算出交易是否获得了盈余。随着时间的流逝,复式簿记发展成为现代会计。现代会计的关注点在于利润,而这正是与资本主义紧密的纠缠在一起。从历史来看,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组织生产的方式。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敌对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合作的系统。公司的目标是从正在从事的交换活动中榨取利润。Beder(2006)指出,跨国公司不断的欺骗政府,成百上万的人死于受污染的水和空气。为了实现资本主义可以牺牲环境(Maunder&Burritt,1991),资本家的利益和环境之间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目标。有人认为环境在商业活动的影响下是安全的,这种观点是有争议的,最起码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Gray,2008)。Beder(1997)和Monbiot(2000)两人用文献资料说明了公司是如何破坏民主进程和环境运动的。现行会计的特点主要是关注于利润的计量并以此作为股利分配的先导,这一点主要是为大公司的利益和他们的股东服务。其他利益相关团体和利益(包括环境利益)是无法满足的。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市场的出现,会计、资本主义和环境被放置在一起。而这给环保主义者带来问题,认为自己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这也给会计准则制定者们带来很多问题:原来无成本的活动现在要计算成本。此外,公司还要被迫采取新的思维方式并且要克服新的国际外部性。其次,业务重点。传统会计采取的是狭隘的以商业活动为导向的观点。出发点是记录和计量商业活动。传统会计没有以任何方式找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世界按照会计的术语被重新定义。但在会计的思维定式中,森林是被视为储存资产“木材”的仓库而不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海洋是作为资产“鱼”的储藏库而不是独特的生态天堂;水和空气一般被视为免费的物品。实际上是在利用环境进行商业开发和赚取利润。第三,新古典经济学的依赖。会计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容作为它的理论基础。收入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模型、代理理论等都是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为前提。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密切相关,资本主义把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作为主导的政治思想。金融经济学的研究也被这种思想所占领,并且排斥其他的理论基础(Whiteley,1986)。新古典经济学赋予市场机制于特权用来解决环境问题。赞成运用经济手段作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种方式并且扩大产权作为环境保护的奖励,如可交易的排污权的运用。从理性上和历史上来说,新古典经济学的权利来源于排他性并且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嵌入了产权和所有权的概念。在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下,社会、组织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在会计中被大部分的忽视了。第四,数值量化。会计核算也是基于数值量化的基础上的。数字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尺度,通过这个尺度数字可以被相加或相减,当然也可以被操纵。一些数字并没有共同的来源或者缺乏共同性,但是通过求和或相乘的方式将这些数字毫无意义的组合在一起。如碳会计当中,会计人员将排放权等效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商业活动中,“量化”有时表示了商业活动自身的结束。在真实的自然世界里,“量化”仅仅具有有限的价值,很多时候“量化”都是无果而终的活动。数字是有用的抽象,但没有能力将复杂而相互依存的事件当中发生的行为包含进来,即使是单独的商业活动中发生的行为。“量化”的问题本身就在于“不能量化”。Hines(1991)指出,会计可以进行量化,但所量化的钱能等同于一个橡胶树么?作为计量技术的会计复式簿记方法已经显示出局限性。人们不能仅仅采用数字的方式对商业活动进行记录。第五,货币的依赖。数值量化通常是通过货币的价值来反映的(如美元、欧元、英镑等)。量化的计量用其他方式进行也是可能的,如石油储备用升来表示,天然气用立方米来表示,二氧化碳用吨来表示。但都是把这些可选择的计量标准转化为标准的货币进行计量。在经济核算中货币价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Weber,1976)。但是只有那些具有货币价值的项目才被记录下来。这意味着大量的外部性没有被记录下来。就环境的事项而言,与之进行的都是非货币性交易。因为生物圈当中的绝大多数实物都没有涉及到价格,如水、空气、共同的土地、栖息地、物种、臭氧层等。自然界被排除在会计核算之外(Hines,1991)。在很多案例当中,外部性目前都没有被估值。这不是说外部性缺乏价值,而是现在的计量系统量化外部性的价值具有困难。如果空气和水的质量被严重降级的话,生活的质量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在不断的发展,尝试着将那些被排除在经典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学之外的外部性纳入到计量的范围中来(Daly,1980,1985)。最后,专门的会计实务。会计当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实体理论,周期性)的使用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会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实体理论划定了一个人为的社会构建的实体,而这个实体就是会计核算的所谓“单位”。企业(如有限公司)是有效、合法、无形的实体,而这些实体的边界是不断变化并且不清晰的。这些“单位”外的“外部性”全都被忽视了。另外,这些实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许也无法辨认和记录(Savaranamuthu,2004)。周期性理论人为的将时间划分为分散的期间。在财务报告中这个期间一般来说是一年。众所周知,在现代公司的实践中会计核算的期间是短期的。然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这样时间上的不匹配使得会计和环境之间的结合视乎变得很困难。因此,配比原则忽略了环境成本,短期管理战略通过污染水、空气和陆地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损失(Savaranamuthu,2004)。(2)新的整体会计。第七个假设前提是基于会计、组织和环境的一个整体的“系统”观点基础之上。这个观点认为会计、组织和环境这三者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和相互关联的系统。本质上说,会计有利于这个整体“系统”。如对特殊的财务活动和交易的处理。组织被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它对经济和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贡献。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中进行经营,而宏观经济同样是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的一部分,那就是自然生态系统(Daly,1991)。“交换”的网络将系统和子系统连结起来。这些相互作用包括可计量(如货币)交易和不可计量(非货币)交易。这些相互作用也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系统。Gray(2002)认为“系统”的观点可以作为有益的启发用来考虑财务和会计的界限。在极端的情况下,“系统”的观点认为地球都是一个生命的系统(Lovelock,1982,1988)。传统的宏观经济范式关注点主要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意愿,结果忽略了世界上的正在恶化的生物资源基地。因为环境没有成本,所以它就没有价值。环境没有价值是因为它是非市场因素,这种失败的认定有着深远否定的影响(Repeto,1992)。一个国家可以砍伐他的森林、侵蚀他的土地、污染他的含水层、猎杀野生动物和鱼类直至灭绝,但是他所计量的收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即使这些资产消失(Repeto,1992)。更有甚者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为了取得“进步”而采取的行动。实际上,忽略生态系统将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Costanza et al.,1997)。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土地是消极的、准备着并愿意由人类和资本进行开发(Daly&Cobb,1989)。土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在资本主义进程中的使用所赋予的。土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库是处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的。宏观层面上环境的边缘化和微观层面上环境的边缘化是一样的。传统会计没有试图将环境的事项纳入到它的核算范围中来。通常来说,土地一般是以成本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当然,有时也会重新估价。但报表当中从来都不会对栖息地的类型或者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进行分析。土地被商品化并被视为是人类的一个拥有物品。人类在运用市场价格模型对土地进行买卖。因此,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管理范式并不提倡对环境或自然界负责任的态度。

(六)披露和报告的影响

理论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第八个假设前提是:组织应该为环境负责。因为是环境的管理者,同时这也是“开明的自利(合理的利己主义)”。所有的组织都包括人类,尽管人类名义上都坚持一个特定的组织目标(如赚取利润),但人类同时也是公民、父母或社会当中的一员,肩负着责任(Ostapski&Isaacs,1992)。如果受托责任被履行的话,公司对环境的影响的披露和报告是需要的。从小的方面来说,组织能够以管理的自然资产为股东负责。从大的方面来看,组织能够为自己所拥有的自然资产(如栖息地)负责以及对自然所进行的侵犯行为负责。受托责任意味着并不是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就拥有了破坏土地的权利。换言之,为了创造土地的市场价值,土地所有权并没有赋予破坏土地使用价值的权利(Sagoff,1989)。这个逻辑在法律条款上已经被承认。所有权并不意味着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是表示责任和权利的共担。受托责任的主张也许可以被看做是企业为了被社会承认合法化的需要而出现的。环境资产(如野生动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资产,他们是共有资产。环境资产没有确定的经济寿命。对环境资产进行估值本身也是对他们基本特征不充分的描述。与对会计实体来说相比,环境资产对公众来说具有更高的价值(Barton,1999)。环境资产是“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不能产生收入,也不能轻而易举的被销售。尽管一些自然资源,如化石燃料、矿物质、农业用地和林地,显示出一些私人财产的特征,但是其他的资源(如河流和野生动物)并没有具备这样的私人财产特征。如果这些观点被接受的话,组织必须负责任的管理他的资源。Rubinstein(1992)认为公司作为它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对自然资源负责。“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范围应该扩大,延伸至包括我们的后代(Willis&Goodfellow,1991)。“受托责任”的概念既包括私人的财产也包括公共的财产。公司在受托责任的基础上经营管理他们的资源,而这也需要公司负责任的披露行为对社会和第三方带来的影响。大多数公司通过单独的环境可持续性报告或在年报中披露财务或非财务活动,以此方式向股东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雇员、政府和公众)履行责任。考虑到地球面临的众多威胁、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社会企业的合法性、利益相关者群体等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一个公司所要报告的内容是多样的。对于这些信息的准备、交流和传播,会计人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实际上,这表示了一种“开明的自利(合理的利己主义)”(Adam,1992)。成功的组织通过对环境的负责以及将环境责任向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告知这种方式寻求一种合法性。“开明的自利”能够导致企业的差异化和市场竞争优势(Hartman,Rubin&Dhanda,2007)。更为讽刺的是,环境报告对于公司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大肆宣传取得的环保成就。受托责任已经被承认作为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一个重要会计目标(Drebin,Chan&Ferguson,1981)。传统上的受托责任的定义仅仅只包括狭义的财务资产。更加广泛的受托责任的观点认为:公司不仅要爱护环境,还要为对环境施加的行为负责。这样的责任应该正式的进行报告。这一点现在已经被做了,这主要是通过在年报中对环境影响进行披露或者是通过单独的环境报告进行披露。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八个假设前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环境的威胁让我们的地球处于风险中。鉴于工业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以及社会宣布工业的合法性,因此工业应该向环境施加的行为负责。工业使地球处于危险中,因此需要在工业和环境之间建立新的关系。长期来看需要对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但是在眼前的短期,应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前的目标。需要一套计量系统来衡量工业的影响,但是现在的会计由于一系列的缺陷(前文已经讨论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需要一个“整体性会计”将公司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会计当中来。最后认为公司由于具有受托责任的功能,因此它需要向相关利益者报告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

三、结论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8

半个多世纪以来, 现代资本 (融资) 结构理论中有关债务融资理论、债务融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为这一主题的后续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线索。这些研究不仅可使国内学者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脉络, 也可为他们对企业债务融资与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债务融资理论的历史演进

1.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基础———MM定理

1958年, 美国财务学家Modigliani和金融学家Miller在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财务等方面设定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认为, 在均衡状态下企业具有价值独立和资本结构, 并进一步认为企业的融资方式与投资是否值得并无关联。换言之, 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 企业的任何融资策略都是无效的。他们假定的严格条件主要有: (1) 市场是完善的, 债券及股票交易没有任何成本; (2) 资金可自由流动; (3) 无破产成本; (4) 信息是完善的; (5) 企业的增长率为零等。他们试图通过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研究, 最终达到找出“企业的融资策略是否与企业价值 (公司绩效) 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目的。

2.基于MM定理对“税收”因素的引入

MM定理假设中并未对税收因素过多考虑, 这样虽然保证了理论模型的简洁, 但是将其放入现实分析中时, MM定理的解释力就非常有限。1963年, Modigliani和Miller纠正了他们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中关于征税方法对企业价值影响的陈述, 在原有的MM定理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债务融资的税收好处远比原先设想的要大。另外, 他们也意识到在债务融资存在税收好处的同时, 并不意味着企业债务越多越好。随后, Miller (1977) 又将个人所得税引入已修正的MM模型中, 结果发现, 负债融资对企业价值或绩效仍无任何影响, 这与最初的MM定理相一致。

Brick和Ravid (1985) 则从债务期限长短的角度出发, 深入探讨了债务的期限结构。他们认为, 企业发行长期债券或短期债券要视情况而定, 在利率确定和预期收益为正时, 发行长期债券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 反之在利率不确定和预期收益为负时, 则发行短期债券。

3.基于MM定理对“破产成本”的引入

MM定理及随后税收的引入, 并未对MM定理的无破产成本的假设有所突破。于是, 西方学者从企业的破产威胁角度出发, 考虑这一问题。破产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有Stiglitz (1974) 、Smith&Warner (1979) 等。他们认为, 尽管债务融资能给企业带来税收好处, 但债务增加, 也使企业破产风险增大, 导致破产成本增加。一般而言, 当财务杠杆或资产负债率较低时, 企业通过举债所带来的免税收益可能大于由此而产生的破产成本, 此时增加债务是有利的;而当财务杠杆或资产负债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债务所带来的税收好处或免税收益就有可能小于破产成本, 此时减少债务更为有利。由此可见, 企业举债的确可以带来税收好处, 在财务杠杆比例较低时, 增加负债融资可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但是企业债务融资比例也因破产成本存在而并非越高越好。

4.基于MM定理对“信息不对称”的引入

鉴于现实中资本市场不完善, 各利益主体在资本市场上所获得的信息并非对称, 于是Ross、Leland&Pyle、Myers&Majluf等对MM定理的另一假设条件, 即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充分信息的假设予以否定。

Ross (1977) 将负债比例作为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信号, 他认为, 由于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远不如企业经营者, 外部投资者往往将企业融资策略作为判断企业经营业绩高低的重要依据, 认为只有企业具有较高业绩才会选择较高的债务融资水平, 从而得出了企业价值 (或绩效) 与负债比例正相关的结论。

Leland&Pyle (1977) 认为, 企业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他们往往在增加经理人持股比例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负债比例。因为经理人大都是风险规避型的, 在拥有较高份额股份的情况下, 提高企业负债比例可以视为传递未来企业业绩良好的信号。他们的结论支持了Ross的观点。

Myers&Majluf (1984) 也认为, 由于投资者所获得的企业资产质量信息, 远比企业管理者或内部人掌握的信息少, 因此当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为新项目融资时, 股票经常被错误定价而极易出现价格被低估的现象, 这样新投资者与现有股东相比, 从该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可能要多, 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放弃这一新项目, 从而出现“投资不足”问题。如果企业通过发行一种较难或不被市场低估的证券 (如债券) 进行融资, 就可能解决投资不足问题, 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

5.基于MM定理对“代理成本”的引入

随着MM定理及以后税收因素、破产成本等因素的引入, Jensen和Meckling (1976) 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 考虑债务融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也就是将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引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认为, 由于股东 (委托人) 与经理 (代理人) 之间效用函数不同, 经理并不总是根据股东的最大化利益行事, 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经理为了满足其个人利益会置股东的利益于不顾, 在其不拥有企业完全股份的情况下, 不需要为此付出完全成本, 这样经理就会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 从而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减少。而在当企业融资规模一定时, 通过增加债务融资比例, 相对之前股权融资比例而言, 经理所持企业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加, 经理在为满足其个人利益需求时所产生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大, 这样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便会趋于缓和, 这就是企业拥有负债的收益。

继Jensen和Meckling之后, Myers (1977) 、Diamond (1991) 也从委托———代理关系出发, 深入分析了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冲突, 并对企业债务融资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其结果大都支持了Jensen和Meckling的结论。

6.基于MM定理对“控制权”的引入

最早将控制权理论引入对融资结构的研究有Stulz、Israel、Aghion&Bolton等。Stulz (1988) 认为, 经理拥有的投票权比例随着企业债务水平变化而变化, 因为当企业债务水平较低时, 经理人所拥有的投票权会因企业股权融资而被稀释, 这样在对企业代理权和控制权的争夺中, 经理人处于弱势, 其经营投资决策受到较多约束, 从而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Israel (1991) 与Stulz的研究方法相似, 但他认为企业市场价值上升可能是由其债务比例增加引起的, 尤其是在企业存在被收购危机时。而Aghion&Bolton (1992) 则从不完备契约两期间断的特征出发, 对企业管理者和股权投资者或股东之间控制权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认为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控制权的配置, 决定了企业的融资决策。

结论

上一篇:师幼互动下一篇:赵庄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