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2024-08-04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精选11篇)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篇1

1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关于企业财务本质、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资金理论、成本理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等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从以下方面入手, 并取得了了很大成就:

(1) 对财务本质的继续讨论, 提出财务本质“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

(2) 关于财务的职能, 提出财务的两种职能、三种职能、四种职能、六种职能等观点。

(3) 关于财务调控机制。

(4) 关于财务的主体。提出作为企业财务主体的, 应当是企业本身。

(5) 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

(6) 关于财务管理假设。

(7) 从产权角度对财务管理的研究。

(8) 关于宏观财务或国家财务, 即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与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经济权利及责任的学说。

(9) 关于财务理论体系, 即讨论财务理论体系的构成。

(10) 关于预算管理。

2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 有效市场理论。

说明的是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 即证券价格能否有效地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

(2)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给出了关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该理论用于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

(4) 套利定价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比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更为通用的定价学说和方法, 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 将资产的定价从单一因素模型发展成为多因素模型, 这样就更好地适合了现实中的复杂情况。

(5) 资本结构理论。

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 而节税利益的多少依所得税的高低而定。当节税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代理成本相互平衡时, 便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6) 期权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研究的是期权签出方补偿价格的确定问题。

(7) 股利理论。

股利理论是关于企业采取怎样的股利发放政策的理论, 分为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两类论点。

3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从以上的概述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 这表现在: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 着重研究资金筹集、投资行为 (主要在市场上) 和股利分配,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实务。研究的内容是这些财务活动如何开展, 具有哪些规律, 如何去做会更好。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概念,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的上层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财务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哪些概念, 这些概念应当如何表述, 相互关系如何, 等等。

从财务研究的客观环境看, 建国以来我国财务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务关系上。而西方国家财务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企业的财务关系, 最近美国的会计造假, 冲击了关国的经济, 这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其制度建设的重新审视。当前西方经济学, 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类经济学说, 研究和解决的主要是其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很少涉及社会经济制度, 这与其当前的财务理论研究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初的经济学说, 主要论述的则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

从财务活动的实践来看, 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处于变动和建设之中, 经济活动不稳定且无序, 这使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不可能像西方的研究者那样针对一贯性的财务活动进行研究, 这是中、西方财务研究对象和内容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和惯性来讲,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紧紧结合其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 与其经济、金融理论相辅相成, 水乳交融;这既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其他任何国家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不同。首先, 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主要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 研究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其次我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很少有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 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 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则完全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4 未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探讨的方向

(1)

就研究方向而言, 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应当进行下去, 但应有相当部分的力量转移到对财务实务的研究上来, 以使我们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更多地结合, 更好地指导现实财务活动, 发挥解释和预测功能。实际上,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重了对财务实务的研究, 比如对企业预算的研究即是一例。

(2) 就研究方法而言, 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 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 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为什么实证研究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较为可靠的依据之上, 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可验证性。应当说, 我们并非没有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证研究, 只是研究的量和研究面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 也越来越具备了开展财务实证研究的条件, 这种研究方法的大规模推广不应该太迟。

(3) 财务管理中加入量化方法。

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 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 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 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 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 做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 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 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 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 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4) 加大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 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 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 把企业内部各部门, 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 以平衡求发展, 使企业经济行为更科学、更合理, 从而实现财务目标。

(5) 建议用资本代替资金。

资本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资金, 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 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 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资本与资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 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 增值是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而资金只有在成为资本后刁有增值性。其二, 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 其外延过于广泛。

(6) 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关于资金, 有这样一些定义:“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的价值形式”等。这两种表述虽略有不同, 但以财产物资形态作为资金存在的物质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 知识、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经济活动中, 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 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资本作为财务管理客体, 就不能包含上述内容。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 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 这里认为, 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 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 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致使资金范畴扩大, 而资金概念理论上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

(7) 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 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在融资方面, 筹资渠道是日益增加, 其品种将丰富多彩, 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将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企业财务管理者应首先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再对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例如敏感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等, 确定不同风险的存在, 估计风险的大小及今后发展趋势, 结合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比较、分析、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方案, 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 并采取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桂芝, 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 2004, (3) .

[2]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淑娥.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 .

[4]刘志远.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 .

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 篇2

摘 要 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备受关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讨构建一套与世界会计准则趋同的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关键词 财务会计 理论框架 构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课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的设想。而由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纷繁复杂,要素关系层次难以分清。所以,构建一个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非常必要的。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理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創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

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

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

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①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

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性交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可以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南和判断现行准则的依据。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的理论体系,因而这些理论之间是相互关联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应把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位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以会计假设作为基础来构建,其主体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会计研究.2008(06).

[2]钟宜彬,王庭华.如何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财会月刊.2008(3).

[3]孙芳城,王海兵.略谈我国财务会计的构建起点.财会月刊.2008(1).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篇3

关键词: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一、前言

现阶段,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应该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坚持核心战略财务管理, 提高财务核心战略能力, 改变以预算为主, 片面强调会计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并且是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和规划现有的资源,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而使企业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二、认识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概念

(一) 分析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含义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这个新名词也是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企业发展变化而出现的。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不同, 它相较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坚持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利益, 并且坚持以回收期和净现值等指标的财务会计绩效评价制度, 使企业可以更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现有资源, 使企业能够持久的发展和获利。

(二) 分析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特征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动态性以及外向型四个特点。其中核心战略管理的整体性主要是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注重内部和外部的整体管理, 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战略相统一, 并且使财务管理分析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相协调, 最终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另外,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长期性主要是使企业确立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 并且加强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预测和应变能力, 增强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能力。还有,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动态性则是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动时, 学会以变制变,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财务战略计划, 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行为。最后,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外向性是使企业要加强财务战略系统内部环境的同时, 还有切实的了解财务战略系统外部环境,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坚持核心战略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积极意义

目前, 为了使我国企业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保障企业能够持久健康的发展, 就应该坚持核心战略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的职能范围不一样, 它比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更宽泛一些, 不仅能够注重企业的内部环境, 还能有效地关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比较全面的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扩展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视野, 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财务信息和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确定企业的发展定位和竞争能力, 分析出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实力差距, 使企业能够利用现有资源来更好地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扩大企业发展空间

现阶段,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趋势, 使企业也必须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企业要想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就要坚持财务核心战略管理, 这样才能使企业扩大发展空间, 使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 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实现经济效益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三)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要坚持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财务管理行为, 才能使企业有效的规划和安排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 建立起合理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并且能够使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有效地规避风险, 使企业能够长远稳定的发展, 并且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

当前, 虽然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 但是, 我国企业在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没有使企业形成完善的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 从而抑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为了优化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 就有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等合理有效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与企业财务核心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

国家政府要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要颁布与企业财务核心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要约束和监督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 另外, 企业也应该根据外部财务发展环境和企业内部发展条件来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 使企业要认真分析财务关键因素的变化趋势, 并且根据财务环境来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决策并且要适时地调整, 从而规避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使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得到长期性, 全局性的稳定发展。

(二) 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提高其职业能力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中的关键监督和执行者,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的积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能力的培训, 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提高其职业能力, 使会计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防止会计人员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发展。

(三) 完善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要随时代发展树立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创新的理念, 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 使企业确立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 合理配置相关的资源, 而且还应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总体发展目标相协调, 能够使企业适时调整战略目标依次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 克服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使企业实现最终的目标,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建立符合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治理结构

为了进一步优化核心战略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就要建立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为企业财务战略决策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拓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空间, 使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 我国企业改变以往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 而是坚持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但是, 为了进一步优化企业核心战略管理, 就要建立健全与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 并且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提高其职业能力, 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管理的工作效率, 还应完善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符合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治理结构, 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以及合理配置现有资源, 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佟岩.新型战略财务管理理论的内涵浅析[J].市场周刊.2010年第6期:50-51.

[2]李军, 谢泗薪.财务战略管理的最高境界:打造财务核心能力[J].企业研究.2012:62-64.

[3]秦正英.论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内涵[J].时代经贸.2008年1月第6卷:139-14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分析 篇4

谭金维

2012-11-7 14:56:24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期上

摘 要: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将导致社会腐败、国有资产流失和经济资源的浪费。本文主要阐述企业财务舞弊的ABC理论、有限性理论、契约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以分析财务舞弊的成因,为阻止财务舞弊行为发生及其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成因分析

财务舞弊就是单位利用不正当手段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目的就是粉饰业绩、获取非法利益。目前,西方国家对于舞弊理论从现有的理论来看,主要有四种研究理论,他们都是从舞弊成因的角度来思考的。

一、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同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用A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财务舞弊行为。财务舞弊行为C是由诱发性事件A和信念B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利益驱动下的股权融资事件及拟融资公司恶劣的基本面情况是财务舞弊行为C的诱发性事件A,制度和道德(即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三方)产生信念B。当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即未能满足证监

会的要求),制度和道德(职业道德)对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的行为不能产生正确的引导和约束,舞弊财务报告行为就发生了。

二、有限性理论

有限理性的概念最初是经济学家阿罗提出来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赫伯特·亚·西蒙在其著作《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西蒙从生理学、心理学两个层面对人的“有限理性”进行了科学而细致地分析,进一步把理性区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其行为结果的形成过程也不应该被忽视。用西蒙教授的有限性理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产生进行程序性分析,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结果这一非理性行为寻找到政府监管层、地方政府、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非程序性行为理论行为,从而为减少和监管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三、契约理论

由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发生在市场,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还可能发生于政府规制之中。现代经济学把关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社会契约安排的理论称之为契约理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二是道德风险问题。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现状、未来发展前景等私人信息或内部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价,从而影响帕累托改进的实现,这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会计信息是公司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利益关注的焦点,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通过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获取企业或自己的利益。而道德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直接影响到交易(契约)各方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通常作为企业业绩是否良好的衡量,而经常被运用于激励机制(合约)中。当会计数字与管理者的薪酬挂钩以后,虽然一方面可以促使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使企业健康地运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财务舞弊行为随之产生。

四、风险因子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

用冰山理论可以将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并将它们喻为海面的一座冰山。露出海平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每个人都可以看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属于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潜藏在海

平面下的部分,是更为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念、满意度、鼓励等等,属于舞弊的行为部分,这些行为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因而也更为危险。该理论强调在舞弊风险因素中,个性化的行为方面更为危险,需要更多的注意力。

五、财务舞弊的成因

财务舞弊以其理论基础作为支持,可将其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一)诱发因素

1、本质诱因。利益驱动是财务舞弊产生的本质诱因。卡尔·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财务舞弊的本质诱因是参与舞弊各方的利益追求。根据主体的不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利益驱动可以分为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

2、直接诱因。财务舞弊的直接诱因是股权融资。企业如果想通过上市筹融资,首先需要获得上市融资的资格,因此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就必须符合证监会的监管政策和条件,否则就拿不到通往资本市场的通行证。对于已上市的公司来说,可能会由于自身或其他的外资因素导致企业财务或经营的恶化,此时,上市公司会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再融资来解决经营或财务困境,或者企图保住壳资源。然而,证监会的监管政策直接约束了他们的再融资能力。由于股权融资困境的存在,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或再融资资格,在财务状况不好甚至恶化的情况下,为了迎合证监会的要求,可能会铤而走险,通过篡改报表数据或错

报、漏报报表事项等财务舞弊行为,以达到上市或提高发行股价或再融资的目的,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和报酬。因此,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直接诱因,而隐藏在股权融资背后的参与各方的利益驱动则成为了导致企业财务舞弊的本质诱因。

(二)决定因素。是什么最终导致了舞弊的发生呢?有人认为是行为人的信念决定了财务舞弊的发生,也就是认知行为学派的ABC理论中的信念B。在相同的诱发因素和基本因素情况下,行为人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用A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人们的行为信念主要是靠制度和道德来引导和建立的。制度依靠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提供了合法与非法的标准,通过他律来约束行为人行为的规范,是一种刚性约束。而道德是通过判断行为的善与恶来作为标准,主要通过行为人自律来约束行为人的行为,是一种软性约束。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融资活动基本上是通过证券交易所或证券公司进行的。我国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在两方面:证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处罚。因此,要抓好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约束,财务人员需要通过道德上的自律来促使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小结

自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国国内目前尚未发生严重的会计舞弊丑闻,但发生重大会计造假案件的风险正在聚积,由于经济增长减缓、外贸出口困难、证券市场波动等,导致一些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资金紧张,财务上容易进入困境,粉饰报表的可能性明显加大。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各界必须加大对企业的监管,预防舞弊事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篇5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的高度概括。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既对未来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财务管理实践来说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建立以财务管理要素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与表述,同时这对财务管理实践也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是一组以一定结构存在的有密切联系的元素组合,它以整体方式与环境相作用。

一、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具备的特征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这一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的高度概括。由于人们对此内在规律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理论体系也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对财务管理实践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如果所概括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不科学,那么它就会混淆视听,同时对实践也失去了指导意义,还有可能把人们带入歧途。判断一个理论体系的概括是否科学,应以科学理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来衡量。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所概括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要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要求。按照系统论的要求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也应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元素、财务管理的构成要素开始,进而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二,所概括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进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必须以它为指导。唯物辩证法中所阐明的事物与辩证思维性要求所概括的各元素、要素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能相违背。

第三,所概括的理论体系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范畴体系、基本概念要从基本命题以及原理出发推论,且这些命题与结论都可从逻辑上加以推理并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明。

二、我国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对我国目前几个具有较大影响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几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均未明确交待财务管理应该包括哪些要素,所以构成财务管理的要素不够明确。

第二,不能准确概括构成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的元素,主要表现在:

1.不能准确地概括元素的范围。有时很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没有概括进去;有时又概括的太过狭隘;更有甚者把不属于的理论也概括了进来。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元素范畴概括都不尽相同。

2.概念不够准确,很多概念没有进行区分,看似相同的词其实概念有时有很大的不同;有时把两个概念混淆。概念不能准确概括的话会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概念的真理性和完整性。

3.将元素概括的太过笼统,没有进行具体的归纳总结。有的把性质类容相似的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了基本理论元素;有的太过杂乱且与其他的元素相交叉;又有的把其他的财务管理理论也并列了进来。

第三,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各元素之间关系的概括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对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概括上。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对理论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本质的高度概括与反映。

三、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想

1.必须明确财务管理要素

以逻辑起点论、唯物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应具备的条件为依据,从财务管理活动分析概括发现理财人员、财务管理目标、资金运动、财务管理信息以及财务管理方法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运用专门的理财方法对理财客体进行管理,以达到实现理财的目标。

2.分析归纳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

理论体系应包括多少元素,有关的理论知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必须求教于唯物辩证法。依据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的思想方法来概括总结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元素,就可以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将所有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往往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要素。将所有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归类,可概括出五个财务管理知识单元,它们分别是理财目标元素、理财主体元素、理财客体元素、理财信息元素、理财方法元素。

3.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必须要明确各财务管理要素,各元素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结方式,以及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在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篇6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财务能力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对企业财务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有益的观点,有利地增强人们对企业财务能力的认识。从研究的角度看:

从财务能力的构成进行研究,Higgins(1988)研究发现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对财务成果作用显著;Beaver(1996)通过差异实证研究认为企业财务能力的主体应是其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荆新(2000)等认为财务能力包含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朱开悉(2001)认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包含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企业财务活动能力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李晓等(2005)则认为企业的财务能力体现在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等四个方面;刘全成等(2013)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能力,包括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关系能力。

基于柔性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财务能力研究,Billet MT,Garfinkel JA(2004) 以美国31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财务柔性水平与公司成绩正相关。赵湘莲(2005)指出面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柔性就是要快速而正确地做出财务决策,适时且经济地实现财务决策应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蔡维灿(2011)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是企业在长期的艰难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够迅速适应和利用变化的财务环境。吴树畅(2011)认为动态财务能力是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出一定的柔性和权变性,使企业财务“变柔”或“权变”的能力。

(二)CAS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研究

CAS理论以其对复杂性研究的独到的思想———复杂性来源适应性,使其在众多领域内得到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企业管理领域也得到了较广泛地运用。Sanchez(1997) 在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中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Warfield(1998)提出利用交互式管理的方法解决组织管理中的复杂性问题。Nonaka,Konno(1998)将CAS理论应用于知识管理研究,发现了自组织能让个体更加自由地吸收知识,更有可能创造出新知识。张兵(2004)等基于CAS理论发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以及核心理念、资源平台、位势平台、制度平台和能力平台五大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字塔模型。许萍(2007)等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剖析了复杂适应组织的适应机制。陈晶璞(2010)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演进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核心机制是适应性学习机制和涌现机制。

虽然CAS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运用CAS理论对财务能力系统进行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见。本文尝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复杂适应性进行分析。

二、CAS理论与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概述

(一)CAS理论简介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是霍兰教授在《隐秩序》一书中提出的。CAS理论认为系统中主体是主动地、活着的个体,其具有组织性。系统中主体仅仅能够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环境,还能够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提前地进行演化以适应环境。主体与所处环境之间、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不间断的。CAS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霍兰教授在《隐秩序》副标题中所表述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主体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不同于我们以前说知道的系统中的部分、局部。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主动性、适应性,它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它能与环境反复地相互的作用,CAS理论认为这是组织演化的动因。而CAS理论之前,人们认为系统中的部分、局部只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没自身的价值取向。

(2)主体与环境相互影响。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各种“流”的交换,比如说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这种交换使它们之间的影响成为一种交互式的,不存在一方主体而另一方被动的问题。

(3)系统具有层次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高层次是由低层次系统涌现出来的,每一次涌现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层次。霍兰教授还提出了复杂适应性系统应具备的四个特性与三个机制:聚集特性、非线性特性、流特性、多样性特性、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积木块机制,并认为具备这些特性与机制的复杂系统都可以认为是复杂适应性系统。

(二)企业财务能力系统

系统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从整体来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成果,有利地促进学者们对复杂问题的研究。系统可以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本文所研究系统是复杂系统。但对于什么是系统,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不同学者对系统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冯·贝塔朗菲(1987)认为系统是处于自身相互关系中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要素集合。乌约莫夫(1981) 认为系统是我们在其中发现了某种预先确定关系的属性的对象。钱学森(1982)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并且其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贾泽林(1980)等认为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并表现出那些组成要素自身单独所没有的新的质的一个整体。本文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一个共同的目标组成并表现出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的综合体,其本身往往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

有一些学者将系统论引入对企业及企业能力的研究中,提出了企业系统和企业能力系统的概念。企业系统与企业能力系统都是开发的系统不断的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这其中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此外,两者的活动都有明显地人为参与,可见它们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有学者将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对这两个系统的研究,促进了相关理论间的结合,并且发现在管理的实践中有企业应用复杂理论进行企业管理。

邓修权等(2007) 将分形理论引入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中,提出分形企业能力,理顺了各种企业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促进了企业能力的集成研究。张志峰等(2007)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以资金流为推动的企业系统熵变模型。苗成林等(2013)基于协同理论和自组织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企业能力系统各子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方程。高德华等(2013)利用CAS理论研究企业能力,论证了企业能力系统本质上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并对其复杂适应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埃德加·E·彼得斯(1999)通过研究发现混沌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被企业应用于管理之中,如LBS资本管理公司、预测公司、TLB合伙公司等。

企业能力是由企业内部各种能力组成的,包括营销能力、研发能力、人事能力、财务能力等。随着对企业能力系统的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有意识地将其思想引入对企业各组成部分的研究中,将各部分看做是一个系统来研究。出现了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概念。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财务能力与其他能力相互作用,还与其所处环境相互进行各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企业财务能力本身也由其他能力构成,如筹资能力、获利能力等等。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能力系统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人员的参与,可见其有明显的人为参与,可将其视为复杂适应系统。

结合CAS理论和对企业财务能力的认识,本文将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定义为其是由财务基础设施能力系统、筹资能力系统、分配能力系统和获利能力系统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三、企业财务能力系统CAS特性分析

(一)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复杂性

系统的复杂往往不是由于组成系统的部分是“复杂”或部分的种类很多,而是恰恰相反复杂系统常常是由一些简单的部分构成且部分的种类也较少。但是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自适性以及系统内部的部分间的非线性,才导致系统的复杂。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自适性。此外,子系统之间组合的方式是不确定、多样的,相互间交互关系是非线性和双向性,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也是不确定、多样的。这些部分的不同组合及其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得不同企业的财务能力、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能力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二)运用CAS理论分析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可行性

在现实世界里,人是最具有适应性的主体,所以有人参与的系统可以认为是复杂适应系统。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参与,所以企业财务能力系统表现出明显的人为参与的特征,因此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是那种对环境具有主动的适应性、会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影响、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作用的复杂适应系统。因此,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三)企业财务能力的CAS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是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在演化的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创造出适合其自身的发展的环境。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具有适应性,每个组成系统单元都在影响着其他系统单元及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演变。霍兰不仅认为具备相应特性与机制的复杂系统是复杂适应性系统,并且复杂适应系统应该具有这些特性与机制。

(1)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聚集”。复杂适应性系统中的“聚集”是指系统中不同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这个聚集体被称为介主体,它会像一个主体那样活动,在宏观上涌现出部分所不具有的行为。财务基础设施子系统、筹资能力子系统、获利能力子系统和分配能力子系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形成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具有主动适应性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涌现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高层次的企业财务能力系统。

(2)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非线性”。“非线性”是指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指整体不能认为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影响是交互的而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这就使得财务能力系统的发展变化不会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即不能认为财务能力系统是各个子系统加和,子系统能力的增强,整体就一定增强。这种非线性可能使企业财务能力系统表现出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变化而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却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外界环境一个很小的变化会导致财务能力系统剧烈变动。

(3)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流”。在企业财务能力系统中的“流”是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表现形式为企业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企业财务能力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资源流的协调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能力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速度。

(4)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多样性”。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不断适应导致多样性的产生。财务能力系统由于有人的参与,而参与其中的人在在学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财务能力系统各个部分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能力均有较大差异,各个部分之间影响能力大小也不同,这些不同在财务能力系统演化发展中会不断累积,使财务能力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5)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标识”。在对“聚集”描述时,已说明阐释了并不是任何主体之间都会发生聚集。不同主体之间的聚集不是随意的,只有为了共同目的的主体才会聚集,在聚集过程中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这种机制被称为标识。各个子系统聚集成一个财务能力系统时,标识也在起作用,引导着不同主体的聚集。标识所起的作用就如同战场上的军旗一般,将有共同目标的主体“召集”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协作。

(6)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内部模型”。霍兰(2000)用“内部模型”代表实现预知的机制。企业财务能力各主体在适应过程中会受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并合理调整自身的内部结构,来对刺激做出必要的反应,这种反应会被各主体“记住”在下次遇到同样或类似的刺激时会及时的做出反应。财务能力系统各个子系统都要在与环境交互、子系统之间交互中能够自主的调整“内部模型”。

(7)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积木块”。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由一些非常简单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是简单的部分可以称之为“积木”。系统的复杂性往往不是由于积木块的数量和大小,而是由于积木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导致的。企业财务能力各个子系统可以看作是财务能力系统的“积木块”。在企业财务能力系统中虽然每一个时期的情况可能不同,但是大都能在以前的经验中找到类似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一个系统就可以借鉴以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积木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这些积木块以及它们的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可以随着企业财务能力系统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不断地进行着分解和重组。财务基础设施能力子系统、筹资能力子系统、获利能力子系统和分配能力子系统等子系统之间的不同组合就能产生不同的企业财务能力系统。

四、结论

企业财务能力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适应性能力,其本身具有复杂适应性,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复杂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CAS特征,有利于开阔企业财务能力研究的视野,有助于深入认识企业财务能力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正确理解财务能力的内涵,从而丰富企业财务能力理论的内容。

摘要:企业财务能力对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说明了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的CAS特性。论证了企业财务能力系统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通过这些研究有助于企业财务能力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财务能力,复杂系统,CAS理论

参考文献

[1]邓修权、彭金梅:《企业能力的新视角:分形企业能力》,《管理评论》2007年第4期。

[2]朱开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财经论丛》2001年第5期。

[3]李晓、李娜、余玉苗:《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模型及其运用》,《财会通讯》2005年第7期。

[4]吴树畅:《环境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动态财务能力的分析框架》,《财会研究》2011年第2期。

[5]张兵、曾珍香、李艳双:《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支撑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1期。

[6]许萍、刘洪:《复杂适应系统观的组织变革——提升企业环境适应力的途径》,《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7年第2期。

[7]高德华、邓修权、白冰:《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能力系统研究:一个基于主体的仿真分析框架》,《系统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8]霍兰著、周小牧等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Sanchez R.Strategic Management at the Point of Inflection:Systems,Complexity and Competence Theory.Long Range Planning,1997,30(6).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篇7

1 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建立前的准备工作

1.1 企业基础材料收集

在建立财务信息管理模式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相关材料,尤其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由多家子公司组成,各个子公司情况又各不相同。材料收集的第一步是详细了解集团公司的整体状况,包括子公司、全资公司、控股公司等的个数,以及所从事的行业等;其次对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状况以及近几年的发展状况等信息进行收集;最后详细了解集团的财务结构,因为集团与各个成员公司的投资关系不尽相同,因此,集团对各成员公司的财务权利也不完全相同,需要进行差别对待[2]。

1.2 将信息理论引进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它能够将其他经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起来,因此,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营非常重要[3]。在经济信息化的趋势下,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集团公司的各分公司执行统一的核算和报告制度,便于企业整合财务资源,加强财务监管力度,实现资本良性运营和企业健康发展。

2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而言,它具有单一法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面:投资、筹资和分配收益。更为主要的是它具有单一法人企业财务管理所不具备的方面:财务规划、财务监控、财务协调和资本运作。下面进行简单说明。

2.1 集团财务规划方面

相比于单一法人企业,企业集团需要进行长期、全局和创造性的财务规划,同时还要确保财务规划在各个子公司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财务规划的制定要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具有战略性特点,而且还要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整体价值[4]。

2.2 集团财务监控方面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尤其对于公司集团而言,连接企业集团各个分部的主线是资本,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基础是控制。由于企业集团内部的主要连接纽带是资本,只有加强集团财务监控,对集团成员实施一体化管控,才能使集团财务活动有效开展。

2.3 集团财务协调方面

为了避免企业集团内部和集团与外部不对称信息情况发生,集团财务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公开和披露财务报表等方式,实现财务协调,不仅能够提升投资者、债权人的信息沟通效率,同时对于转移定价机制的建立,集团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冲突发生概率降低和信息流动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5]。

3 基于信息理论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两种模式,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应对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再提出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方法[6]。

3.1 分散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3.1.1 全面管理方面

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分散财务管理会造成财务管理分权现象,导致财务管理的一致性缺失。集团从战略高度统一安排时,会出现各子公司互相推诿、各自为政的现象,使整个集团机构涣散,没有凝聚力,不具备整体优势,影响综合利益最大化的发挥。

3.1.2 资金管理方面

分散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各成员公司的闲置资金会分别存放于不同的银行账户内,使企业集团整体的资金利用率降低,而且由于执行分散管理,企业集团对各个成员的资金流动情况并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内部成员分别与银行进行各自所需的交易,很容易产生三角债务、互相拖欠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财务费用。分散财务管理模式会让企业集团无法有效管理和决策,也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资金和经营风险,还会导致集团由于规模小不能享受融资优惠,还有可能失去融资机会,最后影响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

3.1.3 会计核算方面

由于企业集团实行分散财务管理模式,集团的各成员公司会计核算标准各不相同,这就增大了业绩考评的难度,也失去了业绩考评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而且,集团各成员公司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会计核算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对于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问题的处理也不相同,这就导致账实与账表存在不符合现象,使财务会计资料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1.4 预算管理方面

对于预算的管理,由于集团各成员公司执行分散财务管理模式,导致各自的预算体系不同,易出现成员公司随意改动现象,与企业集团的预算不相符,最终导致预算形同虚设。预算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就缺乏事前计划能力,不具备事中控制能力,为财务管理隐藏了巨大风险。

3.2 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3.2.1 决策方面

集团各方面的变化均需要以集团决策倾向为基础,集团的决策倾向受企业集团的财务分配影响。如果想达到最优的决策部署,就应对影响战略决策的因素进行财务控制。集团进行决策所要参考的主要信息是财务会计信息,企业集团通过对各个分公司的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然后根据总体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配,做出战略决策。同时在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能够实时监测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集团决策的贯彻实施情况,有利于集团范围内统一支持集团战略规划,便于统一管理,有利于建立共同目标,集中力量完成决策。

3.2.2 资金控制方面

实施集团财务信息集中管理模式,在资金方面能够实现统一规划。可以在集团所属的财务管理中心设置专门的资金信息管理部门,对集团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使集团资金能够发挥规模效益,同时集中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有助于强化集团对资金的控制,使各公司资金得以有效运转,使整个集团的筹资能力得以提高,资金使用成本得以降低而效率得以提高。

3.2.3 核算质量方面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各个分公司执行相同的财务核算方法,保证了各种报告的编制程序的统一,也更加精确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对于分散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某些分公司篡改数据、捏造事实、瞒报虚报等现象,在集中管理情况下就很难出现。另外,集中管理有助于财务信息的沟通,还能够使得财务费用降低。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下,各个分公司之间可以进行财务管理技能的交流学习,使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3.2.4 运营成本方面

分散管理模式下,各个公司都需要配备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包括管理者、会计、出纳等,一旦实施集中管理,许多岗位能够合并或者省去,整个集团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总数得以精简,办公设备使用效率提高,集团人力资源成本得以降低,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3.3 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建立

3.3.1 构建网络环境

基于信息理论的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的硬件基础是: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环境,使财务信息可以得到传递和共享,各个公司的财务才能从技术上实现统一管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局域网,使得集团财务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借助信息网络和财务Oracle系统给出的信息,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资源的联合效应。通过网络环境,企业集团的财务政策能够迅速传递到各分公司,便于经营战略的及时调整,最终实现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

3.3.2 规范财务流程

在信息化时代,变革旧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创建新的能够适应企业集团管理要求的财务流程,才能够实现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在横向上,财务流程体现了与其他部门并不是差别存在的,相反,其与其他部门的功能趋于融合,分工界限也非常模糊;纵向方向上,财务部门的管理幅度应较大,而中间管理层需较小,也就呈现出一种中间小两头大的状况。这样高层领导到底层财务管理人员的距离就变小,也便于网络化的实现。基于信息理论的财务管理流程应是一个集成的、高效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规范财务信息管理流程,能够使集团的报销、借款、结算、预算等操作更为简单方便,而且企业集团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能够为集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发展。

3.3.3 应用ERP系统

ERP系统应用于财务管理能够实现集团各分公司间信息高速传递,通过财务信息网络,财务人员还能够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以便于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ERP系统中的Oracle财务系统,是在财务业务工作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具备了财务管理软件所具有的优点,还具有能够把物流、人力资源、供应链等资金流结合起来的独特优点。Oracle财务系统能够将所有资金流统一起来,形成先进的、高级的、全面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优点,而且Oracle财务系统还具有非常优秀的运行效率和广泛灵活的适应性。

4 结语

信息理论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也是必须。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建立集中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能够提升资金流通效率、合理配置资金,实现最大化的集团整体效益。针对企业集团的特点,提出了建立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方法,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月明.企业集团财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雄胜,陈丽花.集团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徐静.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4]王月欣.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吴从曙,占东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09.

前景理论下的财务决策分析 篇8

一、风险条件下的传统财务决策

风险是由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是未来结果无法达到期望的可能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未来的结果令人失望, 不确定性只是风险的前提条件。传统财务决策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报酬均衡。达到风险与报酬的均衡是风险与报酬矛盾协调的结果。财务风险决策的过程就是风险与报酬矛盾的协调过程。风险与报酬均衡隐含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风险厌恶假设。根据风险厌恶假设, 只有获得额外风险报酬的投资者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并且, 风险报酬的补偿必须与风险程度均衡:风险程度越高所要求的风险报酬也越高;风险程度越低所要求的风险报酬也就越低;在基本无风险的投资中所得到的报酬率就是社会平均报酬率, 即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期望效用理论对待风险的观点

风险本身并无有利与不利的差别, 有利与不利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和接受能力。正因为如此, 人们面临风险时的心理感受对决策过程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期望效用理论认为,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否选择最优方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期望效用理论假设个人是理性人, 而且在面临风险时都是风险厌恶型决策者。

Von Neuman和Morgenstern (1944) 的期望效用 (Expected utility, EU) 理论是关于不确定性决策的规范理论。根据期望效用理论, 决策者对风险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过程符合效用原理, 那么他一定是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选方案。期望效用是备选方案的结果发生的概率与该备选方案的效用的函数。在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 Savage (1954) 提出主观期望效用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SEU) 最大化理论, 认为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遵循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

传统财务决策中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等值效用原则, 即期望效用最大化。效用价值在风险与报酬的均衡过程中起匹配标准的作用, 风险投资的目的是提高资本的效用价值。如果风险项目的预期效用低于无风险项目的, 投资者就会选择无风险项目, 不会无谓地去冒险。只有风险项目的预期效用大于无风险项目, 投资者才会选择风险项目。如果风险项目的预期效用与无风险项目相等, 则投资者不再关心两者的选择, 因为两者都能得到相同的效用满足。等值效用原则要求在风险程度提高时, 报酬要提高到足以使预期效用与原效用相等的水平。因此, 效用价值更值得关注。

风险与效用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在期望报酬相等时, 两个不同项目之间哪个风险越大, 它的报酬的效用便越低。 (2) 在期望报酬相等时, 风险厌恶者总是偏好低风险投资项目, 因为投资者不愿意为只是可能的高报酬而承担高风险。 (3) 报酬本身不直接包含风险, 效用价值是风险与报酬关系的平衡点, 是风险与报酬的均衡标准。 (4) 损失会减少效用, 报酬会增加效用, 风险是期望效用的可能偏离。

三、阿莱斯悖论:心理实验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挑战

早在1952年, 法国经济学家阿莱斯 (Maurice Allais) 针对期望效用理论的偏好关系提出了挑战, 该挑战被学术界称为“阿莱斯悖论”。这个悖论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

在下面两组实验中, 要求人们分别对其中的两个备选方案做出选择:

第一组实验包括:A:确定得到1 000 000美元。B:10%的机会得到5 000 000美元, 89%的机会得到1 000 000美元, 1%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第二组实验包括:C:11%的机会得到1 000 000美元, 89%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D:10%的机会得到5 000 000美元, 90%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在第一组实验中, A被看成“11%的机会得到1 000 000美元”和“89%的机会得到1 000 000美元”的组合, 这样, 用第一组实验的A和B去除一个具有完全等同结果状态“89%的机会得到1 000 000美元”, 于是可分别得到第二组实验的C和D, 所以按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中的确凿性原则, 人们如果选择了第一组实验中的A或者B, 那么根据效用不等式可以逻辑地推导出在第二组实验中人们应该分别选择C或者D。

阿莱斯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发现, 虽然在第一组实验中大多数个体确实选择了A, 但是在第二组实验中大多数个体却选择了D。这样一来, 阿莱斯发现了一个问题:实际上, 人们做出的决策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结果不相一致。

按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人们是要选择具有期望效用最大化的那个方案。既然人们在第二组实验中选择了D, 说明U (D) >U (C) 。在第一组实验中人们选择了A, 根据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说明U (A) >U (B) , 而同样根据该理论中的确凿性原则, A和C、B和D在逻辑上是可以互相推导的。因此, 由U (A) >U (B) 可以得到U (C) >U (D) 。很明显, 同样是根据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却得到了互相矛盾的结果。

阿莱斯悖论表明对个人来说, 并不能用数学期望值的最大化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因此, 他主张人们在实际决策的时候有某种心理上的东西在起作用, 从而使得人们的选择行为并不总是满足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和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描述了理性人在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但实际上人并不是纯粹的理性人, 决策还受到人的复杂的心理机制的影响。因此, 期望效用理论对人的风险决策效用性的描述一直受到怀疑。例如, 期望效用理论难以解释阿莱斯悖论、偏好的不一致性等行为;现实生活中也有对期望效用理论中理性选择上的优势原则和无差异原则的违背;实际生活中的决策者对效用函数的估计也违背期望效用理论的效用函数。这就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们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思路, 这也是前景理论诞生的背景。

四、前景理论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修正

前景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于1979年提出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论。前景理论有三大定律: (1) 大部分人在面临收益的时候往往会规避风险; (2) 大部分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往往会偏好风险; (3) 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损失的痛苦要远大于获得收益的快乐。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卡尼曼等心理学家却认为, 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在面对风险时, 人们并不是一味地规避风险, 也不是一味地偏好风险, 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是不停地转换的, 这种不停地转换受到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做决策时, 并不是去精确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和效用, 而是利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进行判断。财富的增加在某些时候并不能代表效用的同等增加。

1. 前景理论的理论基础。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概率和价值评估等判断依赖于有限的可供利用的数据, 运用这些有限的数据进行判断会产生系统性偏差, 这些系统性偏差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 代表性偏差, 人们通常以两个事物的相似性为依据, 通过一个事件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另一个事件。虽然变量之间的相关信息能提高预测者的信心, 但既然两个事物不可能完全相同, 那么预测的偏差就在所难免。 (2) 可得性偏差, 人们在预测和决策时大多数情况是利用自己熟悉的、容易获取的信息作为依据, 这不够科学, 很容易出现直觉偏差。 (3) 锚定效应与调整, 人们在评估问题时所依据的参考点不同, 其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而参考点的不同可能会使做出的决策出现偏差, 于是就需要进行调整。如果只遵循锚定效应, 按照事先给定的发生概率行事, 那么人们通常会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 而低估分离事件发生的概率。 (4) 认知分歧与群体影响, 人们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 与多数人观点不一致的少数人容易受到人数多的群体的影响。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发现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时发生系统偏差的机理。他们认为人们做出经济判断一般不是依靠环境, 更多地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做出判断, 这些捷径或原则有时与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存在着系统偏差。一个基本的偏差就是人们应用小数法则, 对从小样本中得到的经验平均值赋予相同的概率分布, 这违反了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根据大数法则, 某一随机变量大样本观察值的平均值集中分布在该随机变量的期望值附近, 并随样本数量的增加而使样本均值的方差趋向于零。而根据心理学中的小数法则, 人们会认为小样本均值的分布也集中在随机变量的期望值附近。例如, 投资者观察到资本市场上某只股票一段时间内呈稳定上升趋势往往就会认为这只股票的发展潜力很大, 因此对其评价就很高, 而实际数据的统计结果可能无法对其做出相同的解释。

2. 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前景理论框架下, 风险决策过程包括“编辑”与“评估”两个顺序阶段。在编辑阶段要对信息进行处理。首先, 确定一项活动的结果到底是收益还是损失, 而收益或损失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点或期望水平而言的 (即在参照点时其值为零) 。其次, 把有关前景中共性的东西去掉, 以便决策者在选择时着重注意到其差异方面。编辑阶段的基本功能是为决策形成构架, 同时也为评估阶段做好准备。

评估阶段是对已被编辑过的前景进行评估。评估过程可以描述为事件发生的价值函数。在前景理论中, 价值函数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某一中立的参照结果 (常指现状) 用正负离差 (收益或损失) 来表示。因为人们在选择时只注意其差异, 如果保持现状就等于不需要做出选择, 所以现状作为选择的中立参照点它本身的价值为零。价值函数的第二个特点是决策者在价值为纯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 而在价值为净损失时表现为风险偏好。这个特点来自决策者的“确定性效应”, 即决策者在同确定性结果相比较时一般趋向于低估随机性结果的效用。价值函数的第三个特点是人们通常对于损失一定货币的不高兴程度要比获得同额货币的高兴程度高。根据这三个特点, 可将价值函数描绘成S形状 (图略) 。

五、前景理论下的财务风险决策分析

由上述可知, 前景理论是对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的挑战和冲击。由于传统的财务决策都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在理性人的假设下进行的, 所以前景理论会不可避免地对传统财务决策产生冲击。下面就如何运用前景理论的观点对传统财务决策进行改进做些分析。

1. 经营过程中当收益达到一定程度后应该注重收益的稳定性, 努力避免收益的波动。

根据价值函数的特征, 当收益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资本收益递减, 会使得在企业再增加收益的情况下而给投资者所带来的效用呈现递减趋势, 况且收益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收益的难度也加大了。所以这时企业关注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保持收益的稳定性上。前景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考虑一项风险投资时将会分别考虑收益和损失, 因为投资者对边际损失比边际收益敏感, 在风险决策过程的编辑阶段, 人们要对信息进行处理。收益或损失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点或期望水平而言的 (即在参照点或期望水平时其值为零) , 在企业虽然盈利但总体收益下降的情况下, 投资者即使将参照点设定为企业以前的业绩水平, 这时企业仍然是“亏损”, 投资者的心理效用就会大大减少, 对企业的信心也会减弱。因此, 当收益达到一定程度后应将重点转移到保持收益的持续稳定上来, 这样才能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2. 企业在风险收益管理决策中应该更加注重亏损的管理。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说明, 在零点附近很小的收益会使投资者的效用有很大的增加, 相反, 即使很小的损失也会导致投资者的效用更大程度地减少。这表明投资者对很小的损失反应非常敏感。因此, 对于稍微亏损企业的管理者来说, 他们有动机通过向上的盈余管理来避免投资者的负向反应而获得正向反应。前景理论提出的小数法则和直觉判断表明投资者往往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做出判断, 这往往取决于管理者如何理解投资者。因此, 如果某个企业出现不景气, 投资者就会因此认为其不再有发展前景, 即使是偶然的因素造成企业的亏损, 投资者也会认为是必然的因素造成的, 而不会去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这促使出现亏损和在亏损临界点附近的企业的管理者去进行盈余管理。这也为实证研究中发现的“处于亏损边缘的企业更有盈余管理动机”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Burgstahler、Dichev, 1997;魏涛、陆正飞等, 2007) 。

3. 巨额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

价值函数的第二个特点是决策者在价值为纯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 而在价值为净损失时表现为风险偏好, 即前景理论中的处置效应。出现巨额亏损企业的管理者也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但是由于亏损的程度很大, 要成功地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亏损相当困难, 而且处于巨额亏损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强烈。从处置效应来看, 投资者倾向于继续持有亏损企业的股票, 所以对亏损企业反应不敏感。这一结论可从价值函数图中直接地看出来。随着亏损的增加, 投资者的效用曲线呈水平状, 企业继续亏损时投资者的效用损失很少, 因而对亏损不敏感。所以对于巨额亏损的企业而言, 短期内让企业亏损, 长期内进行积累以图某一时期扭亏为盈, 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投资者的效用水平。这似乎为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企业“一次亏个够”以图来年盈利的“洗大澡”现象提供了解释 (李远鹏、刘建军, 2007;曲晓辉、邱月华, 2007) 。

4. 投资组合分层化。

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前提是投资者是理性人, 并且对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做出了一些严格的假设:只有预期收益和风险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既定风险水平下寻求最高预期收益。在此基础上, 马柯维茨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

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强调建立组合时各证券收益的相关程度, 即相关系数。也就是说, 对一项资产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关键不是这项资产本身的风险, 而是该资产对证券组合风险的贡献。不同证券组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 其基本原理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只要所有的证券不是完全正相关, 某些证券的亏损就可能被其他证券的盈利抵消, 最终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

在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中, 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其隐含的重要假定就是市场上不存在混合类型的投资者。但是, 现实中的投资者很难是完全理性的, 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决策会表现得不一致, 对风险的偏好也会出现反转。前景理论中的处置效应认为, 投资者在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亏损时则表现为风险偏好, 所以他们会继续持有亏损企业的股票而卖出盈余企业的股票。依据前景理论, 一个投资组合中更多保留的是亏损企业的股票, 投资组合内部的相关性就变得很高, 因而并不能有效地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 即使随组合企业数目的增多其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程度也不显著。可见, 前景理论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的结论并不一致, 企业进行投资组合并不能有效地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谢福林和斯塔特曼 (Shefrin、Statman, 2000) 通过引入多重心理账户等概念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认为投资者并不像传统投资组合理论假设的那样会将所有组合看做一个整体, 而是将投资资产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 在每一个心理账户里投资者还是按照类似传统均值方差模型的方法来确定最优组合的, 投资者的总体效用和投资组合只是各个层次上的心理账户共同影响的结果。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某个心理账户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一致的, 而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其偏好则可能出现偏差。行为投资组合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前景理论中的处置效应现象, 投资者将盈利的证券和亏损的证券划入不同层次的心理账户, 从而出现不同心理账户下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而导致的与传统投资组合理论不一致的行为。通过设立更多层次的心理账户就可以模拟出更多、更复杂的投资决策方案。

摘要:期望效用理论是在假设决策者是理性的且厌恶风险的条件下寻求风险与报酬的均衡的, 但是人们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用期望效用理论进行财务风险决策会出现偏差;而前景理论假设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 面临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 面临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偏好, 存在处置效应。本文运用前景理论对传统的财务决策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处置效应

参考文献

[1].易宪容, 赵春明.行为金融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易阳平.行为金融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周国梅, 傅小兰.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心理科学, 2001;2

[4].丁际刚, 兰肇华.前景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 2002;9

[5].李永鑫, 黄宏强.卡尼曼的心理学思想述评.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5

财务分析理论发展和定位研究 篇9

关键词:财务分析,会计变革,科学定位

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信息更新替换越来越快,财务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到的信息范围也越来越大,那么在这个影响缤纷复杂的情况下,市场对于财务分析师也就会更加的重视,人才需求空间也将是巨大的。目前在国际范围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新加坡,很多大学都在他们的课程中安排了C FA的科目,C FA目前在这方面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所以,我们在创新改革中,要根据国内外环境从多方面考虑。要想真正实现财务分析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对现阶段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结合,从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财务分析的创新发展主要在于怎么改变教学的模式,财务分析在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门学科中,它的核心实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本文主要是在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基础上弄清楚与财务分析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针对其市场现状,得出一套理论体系,知道该如何发展。

一、财务分析发展现状

什么是财务分析?什么是财务报表分析?什么是财务报告分析?它们各自都有什么含义?它们每一个都有什么联系和不同?我们经常会面临这些问题,甚至有时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正常来说,大家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在乎,通过目前市面上的书籍名称就可以说明他们之间拥有相近的本质。仔细看来,也存在差异,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其他关系:财务活动是作为财务分析的对象,财务报表是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财务报告是作为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他们之间又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我们目前主要从其教育方面去研究其发展方向。财务分析的方向主要是建立在会计学和财务学的基础上,所以也就包含这两方面的财务分析。

(一)会计学中的财务分析与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的多个方面去了解财务分析,首先是从这方面的书籍中去查证,然后从这一方面去进行研究。

1. 会计学中的财务分析。

现在在我们会计学方面的教材中涉及到的章节非常少,并没有太多的进行介绍。但是它应该介绍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其财务比率体系进行分析和论证。

2. 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

这个的出发点主要是会计报表的信息,然后找出一些影响因素,再综合其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鲜有少见的科学。

(二)财务学中的财务分析与基于财务学的财务分析

这个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利用财务学的角度去进行财务分析。

1. 财务学中的财务分析。

这里的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根据财务分析确定财务管理的职能;二是奠定财务管理的基础,提出财务管理中的有用信息;三是根据财务比率分析,确定这一系列的内容。

2. 基于财务学的财务分析。

其一般具有几个特点:一是独立而完整;二是目标导向性;三是广泛性。

最后从其现状来看,不管是谁之中的财务比率分析都不能体现出其原本的面貌,但是从这几个方面却足以体现出了财务分析学的广泛性、边缘性和独特性。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财务分析也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变得更加多样性。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着重地考虑财务分析的发展以及如何在实战中去应用。

二、财务分析发展和定位的思考

财务分析到底属于哪一个类?是会计学?是财务管理?是金融学?还是统计学?目前一直都存在争议,因为它独特的性质与各个方向都有关系,所以无论是基于哪方面财务分析来说,我们都应该从其性质来考虑它的发展。

从各个方向与它的关系来看,会计学目前对其应用的范围和需求有了一些改变财务分析学也会在所分析的各个方面去提升自己。

不过,财务分析具体怎么定位方向还是需要对其现在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对它的现状进行分析。未来它的专业方向也将会从会计学拓展到各个与经济、财务相关的领域。

三、经济环境变化对财务分析的挑战

在对财务分析的属性分类和发展方向来看,一定会经历经济环境变化对它的考验,它包括来自体制、市场、制度和会计准则等多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我国必须要突破各种困难,通过创新建立起财务分析这一发展体系,以此对财务分析这一类的地位起到稳固和提升的作用。

(一)金融市场对财务分析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金融化正在不断地加快,我们应该建立和稳定金融体系,让其在市场发展中起到关键的效果,当然也会在这一体系的传统发展中接受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二)企业管理决策与控制对财务分析的挑战

现阶段,市场上的各类企业都面临生存阶段的改革转变,希望通过资本或者市场来实现本身资本的盈利,都必须在管理上面做出许多革命性的决策,这一切决策都需要财务分析来获取企业想要的信息。由于很多传统的企业在财务使用上的转变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所以财务分析在这方面又会有新的挑战。

(三)会计变革对财务分析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现有会计制度也不能坐以待毙,会计学也需要和国际接轨,得到相应的补充,让其更加完善,从而才能不断地发展,所以会计改革这一过程对于财务分析来说也是另外的一种挑战。

四、财务分析理论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来看,我们必须要对财务分析这一相关体系进行思考和创新,在研究方向设定上添加财务分析专业,以此对财务分析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目标的思考

财务分析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使用这些信息的人的复杂性,必然让财务分析目标也变得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二)财务分析的内涵与分类思考

判断它的内涵对财务分析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利用财务分析技术,对一切财务信息的变化进行分析,为市场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监督等各方面提供依据。

(三)财务分析的体系与内容思考

关于如何构建这一体系和内容,主要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包括财务分析的原理、财务分析的实务和财务分析的专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改革来分析财务内容整体体系。

(四)财务分析专业设立

我国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才让财务分析从零到一得以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创新,才有了今天这样较为完善的面貌,它经历了每一个专业方向都经历过的发展过程,也看到了大家的努力。不过目前,市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财务分析在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和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通过此文来让人们深切的关注财务分析的发展,多多投入,让财务分析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7(06).

[2]杨辉.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分析影响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08).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 篇10

【摘要】笔者认为,把企业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是一种新的探索。本文从阐述当前高校财务再造的必要性和目标入手, 提出高校要对财务管理的观念、体制、财务组织结构和约束机制等内容进行再造。

企业再造理论是20世纪后20年最重要的管理创新理论之一。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企业改革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因此只有对企业现有的管理观念、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再造,才能帮助企业迅速获得再生。1993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和咨询专家詹姆斯·钱皮(J.Champy)以《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一场工商管理革命。企业再造是一种思想,它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其本质是通过企业各种业务重组的方式,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企业再造中,财务再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再造的基础。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来说,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引入企业再造理论重点在于对现有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再造,以适应当前高校改革的需要。因此,把企业再造理论运用到高校

财务管理再造中,对于提高高校的财务运作效率,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进行再造的必要性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务管理难度大

目前高校日益增长的经费需求和经费投入相对增长较慢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高校的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以湖南省为例,据统计,2004年湖南省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为2718元,居全国第28位。同时在现有高等教育投入中,政府经费投入又显得相对不足,2004年湖南省高等教育投入61.13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性投入仅为16.21亿元,占26.52%。由于缺少经费,不少高校负债率偏高,加上近年高校扩容,历史遗留债务较多,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加大,财务工作压力很大。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许多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不合理的问题。在财务决策和审批上不能严格执行“一支笔”制度,表态的人太多,形成多头管理、责任界限不清等问题。在财务监管方面,满足于现行制度而忽视制度创新、满足于建章立制而忽视检查落实等问题比较普遍。

(三)财务管理观念淡薄、缺乏理财意识

主要表现在:1.从组织形式上忽略了财务管理,许多高校没有专门负责财务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2.在重大项目决策中,凭领导经验决策的多,让财务部门参与决策的少。

(四)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为广大财会人员没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高校的财会队伍中缺乏高层次的财务分析人员,高校的财务管理只进行表面的账务处理,缺少深层次的财务分析,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再造的目标

财务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目标是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学校由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转化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要求高校财务管理需从计划经济财务制度向新型的市场经济财务制度转变,资源分配的财务制度向资源效用优化的财务制度转变。

(二)充实高校财务管理职能

充实财务职能就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全部职能,配置好高校现有的资源。为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的财务部门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融资、投资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应有的职能,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三)增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使得高校的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高校财务风险增大。以中部某省为例,2003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增长速度十分惊人。高校通过财务再造,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加强对贷款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高校财务再造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业务精通、勤勉敬业的财会人员,就没有财务再造的成功。

三、高校财务管理再造的内容

“再造”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规范,再造新的管理流程,从而获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大突破。高校财务管理再造主要包括财务制度、组织结构、财务人员的约束机制再造等方面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再造

1.树立理财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

目前高校经费的管理仍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不太注重效益分析,成本意识相对淡薄。因此,财务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在筹资、投资及资金的运营上都要强调投入产出比,要注重开源与节流并重,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财务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市场经济中充满了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因素以及一些突发性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实际的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财务收益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学校有经济损失的可能;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负债运行,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将会产生财务风险。

3.树立竞争观念

竞争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活力,创造了机会,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要加强学习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强化财务管理在资金运营、收益分配中的决策作用,并在竞争中不断增强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使高校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从而使高校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4.树立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在经济活动中,财务人员会涉及到各种经济业务和形形色色的人物,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切实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和遵循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腐能力。在恪守职业道德的同时,财务人员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做到知法守法,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

(二)财务管理体制的再造

1.实行各级经济责任制,强化财务工作的领导体制

实行各级经济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高校各级领导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学校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认真防范和纠正一切违规违纪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全面贯彻依法理财、勤俭办学的指导思想,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保证高校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2.建立以院或系为实体的内部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由集中管理向分级管理转化

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内部的各种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有必要实行财务预算分级管理,适当下放财权,使管理重心下移。预算分级管理是一种学校、学院或系的扁平化的分权管理模式,学校根据各院系上报的全年收支计划,经过财务处审核、调整后统一划拨到院系,实行全年包干、节约归部门、超支不补的管理制度。学校将资金配置给院系后,在经费使用和学术决策等方面给予院系充分的自主权,鼓励院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本着发展的目的,积极开拓、参与办学、科技服务等进行创收,从而真正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理念,调动院系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1)要加大对领导经济行为的约束力度、强化重大财务决策集体审批制。对重大经费开支和经济决策,领导要集体研究,集体从源头严格控制资金的集中投向和投量,防止片面性。(2)要建立适度公开制度。对重大经费开支要发扬民主,公开透明,采取集体把关、定期报告逐级公开等措施。扩大领导成员和教职工对重大开支、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减少经费开支中的违规行为。(3)加强审计力度,定期对内部控制、监督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审查高校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确实把内部控制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4.建立和完善财务评价制度,提高财务分析处理能力

高校通过建立财务分析制度,能够正确地掌握学校财务运行状况,比如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与无效、损失与浪费、资金配置是否合理、教学设备的利用是否充分等问题。高校财务管理要注重发挥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的作用,通过客观地总结学校财务管理的经验和揭示存在的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参与决策过程,提高财务决策的水平,真正发挥财务部门的参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

(三)财务组织结构的再造

从组织结构的权变理论来看,组织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从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动态活动中建立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组织结构的关系类型。组织管理的实践也证明,建立一个科学的组织结构对提高组织绩效起着重要作用。组织结构的再造是实施高校财务管理再造的保障。只有建立了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财务再造才能顺利地进行,实施高校财务管理再造的。

根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的目标,在减少重复机构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设置如图1所示的财务机构基本模式:

图1包括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结算的基本职能,符合高校精简机构、厉行节约原则的要求。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之上,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调整主要是在综合管理科。会计核算科和财务管理科可以根据高校财务业务对职能进行细分,比如,根据“收支两条线”原则,高校财务收支可以分别由会计核算科和财务管理科来承担,收入在财务管理科,支出由会计核算科执行。预决算部分是高校财务的重点工作,规模大的高校可以考虑单独设置预算管理科或者计划管理科对预决算统一管理,同时协助别的科室的工作,规模小的高校可以由综合管理科来承担这项工作。

设置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是为了加强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科学领导。作为高校财务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校(院)长任主任,分管校长或总会计师任副主任,并由财务、人事、科研、后勤等各部门负责人及聘请的有关财经专家任委员。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制定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负责财务预算并对学校资金运转进行宏观调控,对学校重大项目进行决策等宏观职能。

(四)约束机制的再造

1.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办法作为评价所有在岗财会人员工作业绩的依据。高校可以结合财务组织机构各科室的职责要求,实行岗位聘任制,并建立季度、年终综合考评制度,评选出优秀财务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综合评比差、反映意见多的财会人员,限期学习改进,学习之后考核仍不合格者,调离工作岗位,组织下岗培训。

2.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流动上岗、定期轮岗”制度

通过岗位和职称考评,对财会工作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因才施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会计工作岗位,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动性,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熟练掌握各岗位的工作技能。

3.建立财会人员培训机制,提高其业务水平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有利于提高财会队伍整体素质,使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应建立财会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还可以增强学校财会人员的凝聚力,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配合。

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博弈理论分析 篇11

自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就一直存在, 并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近几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危害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问题做过不少研究, 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和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由于博弈论是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理论, 采用博弈模型对公司财务舞弊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章不多。

胡贇等 (2007) 运用博弈论对财务人员在不同立场下是否财务作假进行研究, 得到减小财务舞弊发生可以通过扩展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舞弊曝光率;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对财务做假的惩罚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完善再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就业机会等方法。陈国辉、张金松 (2008) 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 同时辅以案例作为支持, 分析了产生财务舞弊的原因且提出治理财务舞弊的有效途径, 即加大对舞弊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惩处力度, 并加大政府监管的概率。

本文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 希望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求解得到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然后, 对模型进行推广, 加入在公司舞弊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博弈方, 得到三博弈方的最优策略。总的来说, 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是一种既有效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能从理论上得到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途径, 对政府部门的合理监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与政府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本身的策略选择都有密切关系。监管部门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舞弊, 提高治理效率, 最好的方法是随机选择是否监管;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管, 获取最大利益, 最好的做法也是随机选择自己的策略。若一个博弈模型规定局中人在给定信息的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策略, 就称之为混合策略2 (Mixed Strate gie s) , 即局中人在不同行动之间做随机选择。因此, 我们可以构建两博弈方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研究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一) 模型的构建

为了研究二者之间的博弈, 做出如下假设:

1. 局中人 (playe r) :

博弈的参与者只有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 双方对博弈结果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是预先了解的, 并且为公共信息。

2. 策略空间 (s trate gy) :

上市公司只有两种选择, 舞弊和不舞弊, 唯一目标是实现自身最大的得益;政府监管部门也只能选择监管和不监管, 达到对公司舞弊治理的目的。

3. 得益 (pay off) :

L是上市公司选择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M是上市公司舞弊被监管部门发现支付的处罚成本, N是政府部门采取监管措施的成本。上市公司以概率a进行舞弊, 政府部门以概率b选择监管。

(二) 模型的求解

根据假设, 可以得到该博弈模型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得益矩阵, 如图1所示。

图1政府监管模型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得益矩阵

1. 纯策略纳什均衡

根据上图的得益矩阵, 当N>L+M时, 用划线法3可以得到该博弈模型的纯策略纳什均衡4为 (Pure Strategies Nash Equilibrium) (舞弊, 不监管) , 双方得益是 (0, 0) 。也就是说在政府采取不监管, 上市公司采取舞弊的策略组合下, 能使双方利益最大。但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舞弊治理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 因此在实际中不可能产生。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处罚成本来改变均衡状况。

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政府部门增加处罚成本使N

UG (a, b) =ab (L+M-N) +a (1-b) (L-M) + (1-a) (1-b) L=a[ (M+L) b-N]+L (1-b)

UC (a, b) =ab (-L-M) +a (1-b) (-L) + (1-a) (1-b) (-L) =b[L-a (M+L) ]-L

理性博弈方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在给定上市公司混合策略 (b, 1-b) 下, 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a作自变量。对监管部门来说, 要使UG最大, 即:max:[ (M+L) b-M]+L (1-b) 。根据a的取值范围为[0, 1], 做出如下分析:

(1) 当时, [ (M+L) b-N]>0, 此时取a=1, 使UG最大;

(2) 当时, [ (M+L) b-N]=0, UG与a无关, a可在取值范围内任意取值;

(3) 当时, [ (M+L) b-N]<0, 此时取a=0, 使UG最大。

由此得到在给定上市公司混合策略 (b, 1-b) 下, 政府部门的反应函数 (Reaction Function) 为:

同理可得到在给定政府部门混合策略 (a, 1-a) 下, 上市公司的反应函数为:

将两个博弈方的反应函数表示在坐标轴上 (图2) 就可以得到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5的均衡点 (Equilibrium Point) 为。就是说,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选择监管, 上市公司以的概率选择舞弊, 能够达到均衡。

图2政府监管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三) 模型的分析

监管部门提高治理效率的方法是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的概率。因此, 需要研究如何增大a*, 使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移动。根据分析, 博弈双方的得益函数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入L, 上市公司舞弊被监管部门发现所支付的惩罚成本M, 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所投入的成本N三个变量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N减小, 对舞弊公司的惩罚M加大都会使变小, 从而增加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概率, 能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的概率。同时, 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益L增大时也会增大, 同样能够加大政府部门采取监管策略的概率, 因而上市公司也会降低舞弊的概率。

虽然三个变量的改变都能够有效地抑制公司舞弊, 但实际上舞弊带来的额外收入很难由监管部门控制。因此, 只有合理的安排和控制监管和处罚成本才能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舞弊。

三、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除了与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有关, 还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有密切联系。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 甚至是商业机密, 而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是否合谋并不了解。如果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 那么政府部门将很难准确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治理舞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研究上市公司、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三者之间的博弈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模型的建立

为了分析三者间的关系, 我们构建一个三个博弈方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6 (I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 e s) 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1.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总是试图舞弊;2.上市公司只有两种策略选择, 即舞弊和不舞弊;3.注册会计师只有合谋与不合谋两种选择;4.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政府部门对各种策略选择下发生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是可以估计的;5.政府的唯一目标是对企业舞弊进行监管;6.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财务审计了解上市公司是否舞弊, 但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是否合谋不能事先了解。

A是上市公司舞弊的额外收入;B表示注册会计师合谋上市公司所给的贿赂;C是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D表示注册会计师不合谋被更换的损失;E表示注册会计师的名誉带来的收益;F是上市公司舞弊被政府部门发现的处罚;G是注册会计师合谋被政府监管部门发现的处罚;H表示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成本;注册会计师以概率p选择合谋。

(二) 模型的分析

根据所做的假设, 得到图3所示的扩展形 (Extensive Form) 来表示该博弈。

图3三方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首先, 分析上市公司不舞弊的得益。上市公司要支付注册会计师审计费, 得益为-C。此时, 上市公司没有支付合谋贿赂的动机, 注册会计师也没有合谋的必要, 其除了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审计费还能够获得良好的名誉带来的收益, 得益为C+E。监管部门不论是否进行监管都不会有舞弊损失, 他的得益为0。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降低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概率, 从而提高治理效率。

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进行舞弊时, 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策略。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的结果选择是否合谋, 而监管部门则选择是否采取监管措施。

从上市公司来看, 为了使舞弊的事实不暴露, 需要贿赂注册会计师合谋。使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策略就要提高合谋的期望得益。其合谋的期望得益分别为B+C-G和B+C-E, 其中审计费用C是一定的, 那么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合谋贿赂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合谋概率。同时, 不合谋的得益为C-D+E, 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增大不合谋损失来增加合谋概率。

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 提高治理效率的方法就是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和注册会计师采取合谋的概率。在上市公司采取舞弊的得益中, 只有A+B-C大于不舞弊时的-C,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提高舞弊处罚从而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期望得益来降低采取舞弊的概率。同时, 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得益分别为B+C-G和B+C-E。还可以通过增加合谋处罚和增加名誉收益的方法减少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得益, 从而降低其选择合谋的概率。

总的来说, 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增加上市公司舞弊和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处罚力度, 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名誉收益等方法都能提高对舞弊的治理效率。

四、结论

对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的博弈理论研究, 得到在上市公司舞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舞弊上市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惩罚力度不够, 监管部门未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力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和完善舞弊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惩罚机制。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 更要有效的监督存在问题的公司和个人整改。提高处罚力度能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和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概率, 有效的整改措施能避免舞弊事件再次发生, 都能够提高治理效率。

2.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监管成本。我国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存在权力交叉的现象, 不仅会因为推诿责任降低监管效率, 还会由于重复监督提高监管成本。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职责, 合理分工, 避免重复监管浪费社会资源, 同时提高治理效率。

3.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和任用体系。将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作为评价职称和能力的重要标准, 对不合格的人员取消从业资格。在会计师的聘用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 更应该注重职业道德, 强化对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

总之, 只有合理充分利用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监督,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效率。

摘要:本文采用经济博弈论原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状况进行分析, 寻求提高政府监管部门治理效率的方法。通过构建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它们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 得到均衡策略组合。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发现政府部门通过提高对舞弊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 减少监管成本加大监管概率等方法能有效提高治理效率。

关键词:财务舞弊,经济博弈论,纳什均衡,混合策略,动态博弈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2]陈国辉张金松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博弈论研究[A]《财经问题研究》2008 (1) 51-56

[3]胡贇都红雯白雪蕊财务舞弊动因之博弈分析《财会探析》2007 (11) 339

[4]邹晶陈莉刘慧明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 (2)

[5]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式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6 (4)

[6]钟远文王玉蓉公司治理与时务舞弊的研究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

[7]Ingram, Lee, Thomas A, Robert W.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rnings and operating cash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fraud[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749-786

[8]Eilifsen, A, Knivsfla, K.H.andSoettem.Cost of capital versus Tax[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9.481-491

上一篇:数据库安全体系论文下一篇:管理与营销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