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理论

2024-07-12

财务管理理论(共12篇)

财务管理理论 篇1

1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关于企业财务本质、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资金理论、成本理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等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从以下方面入手, 并取得了了很大成就:

(1) 对财务本质的继续讨论, 提出财务本质“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

(2) 关于财务的职能, 提出财务的两种职能、三种职能、四种职能、六种职能等观点。

(3) 关于财务调控机制。

(4) 关于财务的主体。提出作为企业财务主体的, 应当是企业本身。

(5) 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

(6) 关于财务管理假设。

(7) 从产权角度对财务管理的研究。

(8) 关于宏观财务或国家财务, 即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与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经济权利及责任的学说。

(9) 关于财务理论体系, 即讨论财务理论体系的构成。

(10) 关于预算管理。

2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 有效市场理论。

说明的是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 即证券价格能否有效地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

(2)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给出了关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该理论用于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

(4) 套利定价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比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更为通用的定价学说和方法, 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 将资产的定价从单一因素模型发展成为多因素模型, 这样就更好地适合了现实中的复杂情况。

(5) 资本结构理论。

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 而节税利益的多少依所得税的高低而定。当节税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代理成本相互平衡时, 便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6) 期权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研究的是期权签出方补偿价格的确定问题。

(7) 股利理论。

股利理论是关于企业采取怎样的股利发放政策的理论, 分为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两类论点。

3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从以上的概述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 这表现在: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 着重研究资金筹集、投资行为 (主要在市场上) 和股利分配,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实务。研究的内容是这些财务活动如何开展, 具有哪些规律, 如何去做会更好。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概念,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的上层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财务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哪些概念, 这些概念应当如何表述, 相互关系如何, 等等。

从财务研究的客观环境看, 建国以来我国财务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务关系上。而西方国家财务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企业的财务关系, 最近美国的会计造假, 冲击了关国的经济, 这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其制度建设的重新审视。当前西方经济学, 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类经济学说, 研究和解决的主要是其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很少涉及社会经济制度, 这与其当前的财务理论研究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初的经济学说, 主要论述的则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

从财务活动的实践来看, 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处于变动和建设之中, 经济活动不稳定且无序, 这使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不可能像西方的研究者那样针对一贯性的财务活动进行研究, 这是中、西方财务研究对象和内容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和惯性来讲,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紧紧结合其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 与其经济、金融理论相辅相成, 水乳交融;这既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其他任何国家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不同。首先, 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主要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 研究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其次我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很少有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 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 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则完全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4 未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探讨的方向

(1)

就研究方向而言, 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应当进行下去, 但应有相当部分的力量转移到对财务实务的研究上来, 以使我们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更多地结合, 更好地指导现实财务活动, 发挥解释和预测功能。实际上,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重了对财务实务的研究, 比如对企业预算的研究即是一例。

(2) 就研究方法而言, 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 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 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为什么实证研究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较为可靠的依据之上, 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可验证性。应当说, 我们并非没有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证研究, 只是研究的量和研究面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 也越来越具备了开展财务实证研究的条件, 这种研究方法的大规模推广不应该太迟。

(3) 财务管理中加入量化方法。

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 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 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 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 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 做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 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 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 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 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4) 加大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 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 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 把企业内部各部门, 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 以平衡求发展, 使企业经济行为更科学、更合理, 从而实现财务目标。

(5) 建议用资本代替资金。

资本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资金, 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 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 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资本与资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 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 增值是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而资金只有在成为资本后刁有增值性。其二, 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 其外延过于广泛。

(6) 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关于资金, 有这样一些定义:“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的价值形式”等。这两种表述虽略有不同, 但以财产物资形态作为资金存在的物质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 知识、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经济活动中, 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 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资本作为财务管理客体, 就不能包含上述内容。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 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 这里认为, 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 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 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致使资金范畴扩大, 而资金概念理论上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

(7) 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 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在融资方面, 筹资渠道是日益增加, 其品种将丰富多彩, 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将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企业财务管理者应首先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再对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例如敏感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等, 确定不同风险的存在, 估计风险的大小及今后发展趋势, 结合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比较、分析、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方案, 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 并采取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桂芝, 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 2004, (3) .

[2]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淑娥.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 .

[4]刘志远.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 .

财务管理理论 篇2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界定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规律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作为对实践的能动反映,理论并非是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碎的,它侧重于研究行为主体及其行动的思想,阐明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什么应是这样,不能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不能采取那样办法的缘由,从而帮助行为主体在思想和观念之间寻求相互联系的思路、理由和目标,权衡可供选择的观念、程序和方法,扩大理论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可见,理论对实践具有本能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等方面。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人类在长期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它是理论一般在财务管理这一具体领域里的体现。系统化认识要求有一定内在结构。结构是系统的“部分的秩”,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或者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同其他系统的结构一样,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

1、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展示其整体框架,使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

2、揭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

3、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指南。

4、有助于推演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改进财务管理实务,促进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的现状分析

过去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理论也十分贫乏。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是引用原苏联的财务管理理论,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有用成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步履仍然十分迟缓,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至今仍处于朦胧状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不完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等部分问题上,而对其他理论问题,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则研究不够。从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看,对财务管理客体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全面,面对财务管理主体理论,如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观念,长期以来则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更谈不上将其纳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中,这种人为地把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的现象,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本质性的阐述。

2、层次不清楚,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中,一般都是将财务管理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难以确认其层次结构。这种状况致使人们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对象、任务、功能等认识不清,有时往往把两个层次理论研究目的相混淆。

3、逻辑不严谨。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应该首尾一贯,协调一致,做到前后呼应,逻辑自治,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由于没有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因而前后不能贯通,首尾不能一致,不能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上述问题说明,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发展。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择定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

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进而阐述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等理论问题。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来看,对财务本质进行比较科学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使一些理论争鸣难以受到实践检验,

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以财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以财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缺陷促使我们重新择定逻辑起点。近年来,有人提出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其理由是:“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理论脱离实践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使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同一性,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是,“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同财务本质一样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因而难以担当逻辑起点的重任。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能动思维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显然不具备这一特性,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将是一种基础不稳固的理论结构。再次,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而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此外,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无论是财务本质,还是财务管理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财务本质和财务管理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理财环境中。因此,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总之,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符合推理逻辑。而且,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想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造,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事业等单位资金运动规律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科学,它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它的基本规律性是资金运动规律,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则是对资金运动规律性的应用。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看应包括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看应包括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

第二种观点是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内涵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外延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可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以财务管理原则为中间环节,以财务管理方法为归宿的一个结构体系。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都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起点不明确或不恰当等缺陷。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涵的分析,结合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信守的原则及研究起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行为理论四个层次组成。财务管理起点理论即理财环境理论,它主要研究理财环境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制约及要求等问题。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即理财环境,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

方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对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造具有质的规定性,即具有决定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理论。它是构建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根本,是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包括定性理论、定位理论、定责理论三个层次。其中,定性理论层次包括财务本质、财务管理性质、财务管理特点等理论元素;定位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实践地位和财务管理学科地位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定责理论层次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等理论元素所构成。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表现和实现的理论。它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为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观念要求两个分层次,后者又包括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原则等内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联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运行理论的“桥梁”,有了该层次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才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探析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目标;资本优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0-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指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向。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认为: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桥梁。笔者认为之一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当前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目标管理现状存在不相契合之处,本文将就企业財务管理目标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二、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质疑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最终指导实践。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结果,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分析,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欠妥,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目标的主观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人们对各种研究目标的主观能动思维的产物。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目标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当前是不存在的,不能作为研究行为的逻辑起点。强行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构架起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具有基础漂浮的硬伤。

第二、理论结构是众多客观事物属性在逻辑学上的体现。财务管理理论就是人们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经过逻辑学和主观思维的整理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而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财务管理的对象,而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结果。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目标不具备基于逻辑关系的科学反映财务管理理论的功能和资格。

综上所述,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架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做法欠妥,财务管理目标的逻辑起点设置还需进一步讨论。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

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管理以及营运资本管理几个部分。而财务管理目标也可以分为多层,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三层:

第一、财务管理最终目标。财务管理最终目标决定着分部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目标的内容,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方向,是企业财务活动的起始点和终点。

第二、财务管理分部目标。财务管理分部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具体方面目标,分部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由最终目标决定,各个分部目标构成了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具体说来,分部目标涉及到筹资管理目标、营运资本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以及收益分配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

第三、财务管理具体目标。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是在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充分制约之下,进行某个特定财务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基础部分的目标实现,做好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方面工作,对分部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保障性意义。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西方众多的管理学者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长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如下几个经典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净现值最大化理论、利润最大化理论、公司财富最大化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以及资本成本最小化理论等几个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我国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起步较晚,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研究出很多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理论:产值最大化理论、经济效益最大化理论、利润最大化理论、每股利润最大化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理论、资产结构最优化理论以及效率最大化等理论。

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运动以及资本运动过程中涉及和形成的财务关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是协调企业筹资、企业投资、企业运营以及企业分配等方面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现代企业各个部门希望企业的充分提高资本运动的质量和效果,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笔者窃以为:资本运动最优化应当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化结果,在考虑全部资本运营质量和下过的同时,充分考虑货币时间的价值以及各方面风险要素,是企业财务管理最优化目标。企业在确立资本运动最优化作为资本管理目标的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辅助财务管理目标,才能促进企业资本运动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企业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不能作为建立财务管理工作框架的切入点和逻辑起点。本文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展开了讨论,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进行了质疑,得出了财务管理目标不能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理论框架切入点和逻辑起点的结论,分析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最终讨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有关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初探 篇4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 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效益的情况下,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发生基础是绿色治理, 而绿色治理思想主要是解决企业与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企业要想获得市场, 取得社会的支持只有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来分析产品成本费用和利润, 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 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 使企业产品“绿色”化,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这是一种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的有效措施。

2.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可使企业获得政府方面支持的优势。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解决环境问题的要害在于变革传统的经济模式, 而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能使变革后的经济模式获得政府的支持。在现如今的法律环境下, 任何一种活动要想持续下去, 除了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外, 还要获得政府的承认。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既是资源的利用者, 又是污染的制造者, 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企业只有在获得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的前提下, 通过采取措施, 才能使其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绿色财务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方法。

3.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相统一的。

当前,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需要根据绿色财务管理理论的目标制定出长远的绿色目标, 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眼前利益与未来长远利益, 也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考虑企业、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还要结合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等问题, 制定长远目标, 寻求实现的途径和所要采取的措施。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 绿色战略目标的前提也是企业盈利。这里的盈利是广义的盈利, 不单指短期的利润, 而是指对所有企业都有利的盈利。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毕竟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财务管理, 因此, 在考虑企业盈利性的前提下, 考虑企业的环境资源问题。倘若财务管理方案中利润较小但对环境有利, 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 从而在长久竞争中获胜, 也是值得考虑的方案。

二、实行绿色财务管理需解决的基础问题

(一) 制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

1.进行注册登记。企业需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交体现其绿色财务管理的文件 (如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规划书, 绿色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 通过管理部门审批后, 得以注册登记。

2.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送经营活动的资金资料。

3.以环境保护法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法进行规范。

(二)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辩认和确定过程。如将“自然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 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计量中, 最困难的是自然资产的价值计量, 其总的框架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 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等方法来计量。

绿色会计还要考虑公平和未来两个因素。

环境是全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共同财产,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环境会计不仅要考虑环境因素, 还要考虑公平和未来两个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本的性质。会计所计量的资本除了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 还有自然资本, 而自然资本在以往会计学中被忽视了。一般来说自然资本随着人工资本的产生而减少, 绿色会计要考虑公平和未来, 就是要披露这两种资本之间的转换, 并计算出最佳的转换比率, 以利于保持社会资产的总平衡。

三、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应采取的措施

(一) 发挥政府职能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因为长期内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一致的, 所以不存在企业不愿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因为, 待企业认识到以后, 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已无法挽回, 所以, 当前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根据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 那么, 在不同类型的市场上, 企业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政府干预后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每一个行为者只占极小的市场份额, 以致于没有人能够独自影响市场价格, 市场上所有的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独自决定如何行动, 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对于这类市场上的企业来说, 经济实力很弱, 如果靠企业单独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进行经营活动, 企业没有那个能力, 也不会产生效益, 因为企业没有定价权, 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无法弥补, 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进行干预, 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与市场上其他产品区分开来;通过对不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以平均可变成本定价, 使其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而对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合理定价, 这个定价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成本, 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那么这个定价, 要以居民的平均收入程度及其消费需求的比例进行定价。 对于生产者来说, 在销售收入抵补生产成本且加有同行业以前的利润水平的差额由政府进行生产补贴。对于垄断竞争市场, 由于厂商间存在着由于产品差别而带来效益的问题, 所以企业会利用政府的绿色标识形成的差异来创造效益, 从而自动形成企业间的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相互监督, 利于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 政府要加强对厂商间串通而实际上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管和检查。对于垄断市场, 政府的措施就是价格管制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实行绿色财务状况及程度的资料给予公布, 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的话, 国家可以考虑收回国有进行经营。

(二) 发挥部门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1.定期进行绿色财务审计。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使得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及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共享及相互支持, 同时也会引起企业间的重组。

3.管理部门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给予公布及宣传, 对于非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名单定期公布, 引起消费者及投资者的注意。

4.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标识的产品, 使人们愿意购买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产品, 使企业形成绿色财务管理治理理念, 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以追求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值。

参考文献

[1].吴向东.刍议绿色财务管理[J].北方经贸, 2003 (7)

[2].余永定, 张宇燕, 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阎晓红.刍议绿色财务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01 (4)

财务理论管理案例论文 篇5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 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 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 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 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 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4]王延玲、吕宪军:《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赵善庆:《试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0期。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管理与理论结合 篇6

关键词:管理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

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因此企业若要在如此复杂的生存环境中长久存活下去,必须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学自从1900年出现伊始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保障系统的时代是管理学的第一个阶段,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频繁救火,最常用的管理手段是检验;发展到第二阶段时,企业管理模式由防御性逐渐转变成为小步伐进攻型;现如今人们正处于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将管理当作利润中心驱动,具有战略性,以使客户超额满意为最终目标。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管理机构或人员对于企业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活动总称。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越来越能发挥其作用,无论身处哪个机构或组织,管理都显出出勃勃生气,如今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巨大,中国企业如果要在国际市场有立足之地就一定要加强管理的力度,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求得生存和发展。现代化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随机化及制度化的相继出现令很多企业制度杂乱不堪,做不到一视同仁,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制度的制定要与企业管理的理论相结合,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1]。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企业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认知大不相同,传统理念认为企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现代理念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企业与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企业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经营需求,必须不断适应其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强调人文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注重于对“物”的管理,现代管理制度注重“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每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大家的积极性才会大大提高,企业对于员工并不只是一个付出劳动领取酬劳维持生计的地方,企业对于员工要负有社会责任,并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三)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实行的是系统化管理,即将企业视为由一个或者多个关系紧密却又各不相同的因素组成的整体或系统。企业在完成目标的时候,仅仅考虑其中几个环节或者部门,最终的结果多半是以失败告终,而如果同时将各部门的关系实时联系起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那么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构趋于多元化、弹性化。由于各企业发展方向不同,企业规模差异越来越多,导致企业结构逐渐走向多元化,企业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彰显其存在的价值。职能式、分权式、矩阵式、模拟分权式及系统式是企业机构的五大基本类型,而多数大中型机构的企业其组织结构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体。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趋向于精练、分工明确,达到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及管理层次协调的最大化。70年代后期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各大企业逐步建立企业内部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传统的直线式领导逐渐转化为网络化管理。缩小了企业最高领导者与企业基层管理者之间的距离[2]。

(五)科学成果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通信网络的普遍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改变了很多传统做法,渐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及科学管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适应环境是企业唯一可行之路。企业的应变能力对于企业在未来的生存能力来说至关重要,是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共同前进还是落后于时代渐渐被环境吞噬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

(六)面向顾客的新原则。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顾客的选择空间也愈来愈大,商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市场的主权逐渐被顾客群体掌握,无论多么好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有立足之地。因此顾客至上的理论悄然而至,各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都是想尽办法使顾客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意。美国彼得斯和奥斯汀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面对市场,而顾客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无论在哪个方面考量,顾客满意度都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唯一标杆,只有了解顾客善于为顾客着想,才能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其一直成为该企业的拥戴者。这才是企业能够长久存活于市场最好的办法[3]。

(七)强调民主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民主一直是所有人的信仰,然而由于各个阶级的不同,民主化在很多方面被压制。现代企业管理推崇的理念是民主化,即尊重员工意愿、接纳员工意见、参与公司决策等,以各种奖励形式调动员工积极性,重视员工培训。领导者切勿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员工,平时的相处中尽量将员工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使员工感受到被爱护的感觉,而不是一件挣钱的工具。

三、结语

作为生存在新时代的企业,与时俱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企业的管理与企业可以创造的效益息息相关,因此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否则势必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杨志军.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周海江.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剖析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

1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

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 必须能够简明、客观、系统地反映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 (1) 什么是财务与财务管理; (2) 财务管理是如何产生的; (3)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4) 财务管理管什么; (5) 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五类问题可以由财务管理的本质、假设、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这五个基本理论要素来回答。

人们对于财务本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形成了三大主流观点:“资金运动论”将财务的本质界定为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财务关系论”认为财务的本质是资金运动过程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论”把前两个观点结合起来, 认为财务的本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笔者认为, 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与财务关系的处理, 其本质是对本金投入产出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财务关系的处理, 但财务关系以财务活动为载体。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 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 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 其本质是一种理性行为。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是其基础理论指导, 金融学是其思想指导, 管理学是其方法论指导。因此本文研究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活动的组织, 即财务管理活动方面的研究, 以此建立理论体系。

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 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进行财务管理理论演绎的前提, 是由若干独立假设共同组成的连贯一致的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符合合理性、独立性、非矛盾性、可检验性等条件。它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行为来构建, 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四个一级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派生一个或多个二级、三级假设,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

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每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 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由它可以推导出法人理财主体假设和自主理财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持续存在能执行其预计经济活动, 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或倒闭, 否则, 应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

财务管理目标说明进行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它的目标从属于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 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定性要求, 缺乏可操作性, 不能对其进行计量, 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 先后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流行甚广的观点, 但由于它没有反映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关系, 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 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股本所获收益额, 它体现了收益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 但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 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最后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进行计量, 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和收益与资本投入的关系, 是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结果, 也是财务理论研究逻辑推理的结果, 因而它得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财务管理要素是回答财务管理管什么的问题, 也就是解决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问题。财务管理要素是对财务管理对象按经济性质和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划分为融资、投资和分配三大要素。融资是解决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 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融通多少资金的问题。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融资管理也就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融资所得款项投资于不同的资产, 在形态上表现为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 继而对流动资产投资、对金融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和对无形资产投资。因此, 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管理。分配是指在企业利润中, 有多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有多少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配的基础是利润, 而利润是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因此, 分配管理实际上是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会计要素的管理。

财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是解决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 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而应具备的程序和运用的方法技术。财务管理的程序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节, 包括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五个环节。其中, 决策是最重要的环节, 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分配决策三大内容。财务管理的方法指在财务管理的程序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包括财务组织方法、财务预测方法、财务决策方法、财务预算和计划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控制、监督、激励方法。

2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建

成熟的理论体系一般具备演绎式的逻辑结构。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 由抽象的规定性逐步推导出一些较具体的概念, 并在思维过程中, 对财务管理的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复制。这种复制既要能够描述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 又要能够反映人们认识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们对财务管理研究的历史看, 财务管理研究过程是由分散零星的工作进入有系统、有组织的集体思考过程, 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 即从感性到抽象、从抽象到理性的过程。前一过程是从对财务管理及其外部联系的综合认识到反映财务管理基本方面的规定性;后一过程只是把反映财务管理各个侧面的规定性统一起来, 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理论研究的结果逻辑严密地描述出来。描述理论研究成果的方法, 就是抽象的规定性在思维过程中导致的具体规定性。应用叙述方法把财务管理理论系统要素按一定的逻辑排列组织起来, 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关键问题是在众多理论要素中正确选择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的探讨 篇8

1 财务职能

这个问题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有关财务教材中有正面的论述以外, 历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进行正面的探讨。尽管这些年提出来的说法很多, 但都未展开深入论述。研究财务职能问题应紧紧把握两方面问题。其一, 财务的本质和职能, 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财务的本质决定财务的职能, 财务的职能是财务本质的具体体现。财务的职能, 是指它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或所起的作用。财务的职能可以细化成多个, 但其基本职能应当概括为两个: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和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第二, 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 如筹资、投资、分配等区别开来;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 (方法) , 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原则, 如财务协调等区别开来;要把财务职能同资金运动规律, 如垫支资金、增值价值等区分开来。认为, 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原则, 资金运动规律各有其科学内涵, 研究这些问题, 应注意严谨性。

2 财务管理内容

根据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投放管理、资金耗费管理、资金收入和资金分配管理。这几方面的内容是受资金运动过程决定的,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此外, 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

3 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和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从根本上讲, 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应该是, 一方面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有益产品, 另一方面为国家积累更多的生产建设资金。但是, 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 在体现上述根本目标的同时, 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1 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把总产值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当时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主要有八项, 总产值指标不在八项指标之内, 但在企业界流传着八大指标老九挂帅的说法, 老九即总产值指标。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把总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目标存在如下缺点:

3.1.1 讲产值, 不重视产品配套性、同步

化、多批次生产, 结果产值上去了, 但不能形成适销对路的商品产品。

3.1.2 重视产品数量, 不重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因为开拓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都会妨碍产值的增加。

3.1.3 讲产值, 不讲效益。

在产值目标支配下, 有些投入的新增产值小于新增成本, 造成亏损, 但因能增加产值, 企业仍愿增加投入。

3.1.4 抓生产, 不抓销售。

在总产值目标的驱动下, 企业只重视生产, 不重视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因此, 往往出现“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情况。

3.1.5 重投入, 不重挖潜。

也即企业愿意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 而不重视内涵扩大再生产。因为大量投入易于完成产值指标。由于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缺点, 因此, 以总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不符合财务活动的规律。

3.2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随着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经营权限不断扩大, 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确认, 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关心市场, 关心利润。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首要指标, 把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利润逐步成为企业运营的主要目标。

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有其合理的一面。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就必须加强管理。开拓品种, 改进技术, 讲究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重视经济核算, 节约资金, 降低成品。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但是,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如下缺点:

3.2.1 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

3.2.2 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 这可能会使得企业不顾风险去追求最大的利润。

3.2.3 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定

带有短期行为, 出现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情况, 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应该看到,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只是对经济效益的浅层次的认识,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 利润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目标。

4 财务管理地位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生产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 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在企事业里处于管家人的地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质量和效果, 大多可以从资金运动中资金、成本、盈利等价值指标综合反映出来, 而通过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 又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地加以促进。因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对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政策性很强, 财务活动的一收一支往往涉及多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 关系到财经制度、财经纪律的执行。财务管理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 要揭露那些损失浪费大、产销不对路、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还是揭露乱挤成本、挪用资金、提高开支标准、滥发奖金、截留利润、偷税漏税、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等违法乱纪行为。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有利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制度、法令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企业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5 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现实世界的三大要素, 这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相区分的科学基础。在企业中,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 属于物质流;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 它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活动属于职能性管理。会计的对象的是综合的信息运动, 属于以资金运动信息为主的信息流;会计对于经济信息运动是直接管理, 而对于资金运动是间接管理, 它通过对经济信息的采集、交换、输出和反馈等观念总结活动, 参与经营决策, 进行经济控制, 属于基础性管理。实体活动同对实体活动进行的信息活动, 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马克思早就指出过:“生产和记载生产的簿记, 终究是两回事, 就像给船装货和装货单是两回事一样”。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 财务管理同会计处于同等地位, 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学科。财务管理与会计对象不能混同。

参考文献

[1]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1]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2]孙铮, 谢荣.国企改制与财务会计-来自国际的经验和借鉴[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2]孙铮, 谢荣.国企改制与财务会计-来自国际的经验和借鉴[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周首华.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3]周首华.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财务管理理论 篇9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是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他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的管理观点和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问。他认为, 有关人的性质和行为的假设, 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 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鉴于此, 他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

首先, 麦氏把传统的管理观念叫作X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大多数人是懒惰的, 没有什么雄心壮志, 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 宁可让别人领导且容易受别人影响;工作目的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等。根据X理论的假设, 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相应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物质 (金钱) 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

与此同时, 麦氏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研究发现, 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 当人们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 这种管理方法就失效了。因为, 那时人们行动的动机主要是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而不是“胡萝卜”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了。在对人的特性和行为动机有了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 麦氏提出了Y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于其而言, 可能是一种满足或一种处罚。是自愿执行还是逃避, 取决于环境;外来的控制和惩罚, 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的机会, 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等。

“人性假设”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如此, 学校管理亦不例外。依据麦氏“人性假设”的Y理论, 我们应从管理职能、激励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使学校走上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 管管理理核核心心:营造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

教师的工作环境包括教师具体从事工作、学习活动的校内外环境。根据Y理论的假设, 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创造一个使教师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从而使教师在达到学校管理目标的同时, 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

和谐舒心的工作环境是教师最需要、最向往的。而现实中, 有些学校的工作环境确实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校用人方式失之偏颇, 造成的信任感缺乏。比如, 有的学校, 教毕业班的总是几个“老面孔”, 他们感觉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没有理由不接受;为取得好成绩, 不辜负领导希望, 他们废寝忘食, 紧张忙碌——其实, 他们迫切需要休息和“充电”的机会。而那些教不上毕业班的教师更是颇有微辞, 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教学工作, 但领导却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不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所以有怀才不遇之感, 甚至满腹牢骚。 (2) 领导服务意识缺失产生的和谐度降低。比如, 有的学校管理者看不到教师的实际困难, 听不到教师的真实心声, 无视教师的辛勤付出;有的学校管理者习惯了发号施令, 不能接受教师提出的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久而久之, 教师不满、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便逐渐产生。 (3) 管理方式僵化导致的专业发展停滞。比如, 有的学校的教育管理由上而下的要求过多、过细、过死, 教师疲于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竞赛等, 无暇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经年累月, 教师的知识体系不但没有更新丰富, 反而出现老化、退化的迹象, 导致教师产生高度的心理焦虑, 心态也疲惫不堪, 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身心健康与否, 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而且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此, 学校管理者要有充分认识, 进而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高雅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 不只是校容校貌的美化, 也不只是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 这些和教师的工资、福利一样都只能算是外在因素;管理的重心应是营造令教师和谐愉悦工作的软环境, 即和谐的关系 (领导和教师的关系、同事间关系、师生关系) 、合理的制度 (约束性制度、激励性制度、常规管理制度) 等。

1. 改进学校管理, 营造和谐愉悦的内部组织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的人本思想, 不断改进管理方式, 努力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融合, 刚性和柔性相济的管理境界。比如, 应着眼于学校的发展, 尊重教师的权利, 理解教师的情感, 洞察教师的心理, 倾听教师的心声;在决策全局工作时, 应注意换位思考, 多从教师角度加以考虑,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2. 办好家长学校,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在的中小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 但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许多仅仅是“摆设” (挂上一块牌子而已) , 只是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为持久深远。学校应全力办好家长学校, 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努力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 从而使家校互育产生强大的合力……如果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得法了, 学生的行为习惯端正了, 教师的工作便能得心应手, 从而避免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

3. 加强心理辅导, 调节紧张状态。

为缓解教师来自多方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建立和健全以行政为主体、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以用课题的形式, 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 防止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可以开辟“休闲吧”, 让教师以读书、看报和喝茶交流等休闲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从而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二) 民民主主管管理理:变制度约束为为自自我我控控制制、执行决策为制定决策

1. 学校民主管理的含义和本质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 它也是一种联合方式, 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学校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学校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和决策, 它是以发挥教师主人翁地位为基础, 以责权利统一为前提, 与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相联系的, 教师参加并以自己的主体意识影响学校的目标和决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它本质上是广大教师与学校管理层真诚沟通、相互合作和分权的过程。因此, 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所隐含的基本逻辑是: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意识的凸显,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人翁——在政治上体现广大教师当家作主的地位;在职能上发挥教师参政议政, 对学校工作实现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的作用。

2. 从“人性假设”理论看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

“人性假设”理论认为, 在管理制度上应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 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 实现管理权力的分享,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制度约束为自我控制, 变执行决策为制订决策。由此可见, 为切实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 除了通常的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校长和中层制度等, 还有如下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学校管理层的竞岗和轮岗。学校管理层包括:教务处、德育处、教科教技室、总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各管理层竞聘上岗可以极大地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学校也可以通过竞聘解决以往管理层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 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除了竞聘上岗, 还可实行管理层的轮岗。从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来看, 轮岗可以增进对他人工作的理解, 增进对学校工作的全面了解, 让管理者挖掘自己的潜力, 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管理层的竞岗和轮岗, 根本目的是激活学校的用人机制。

(2)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决策制订措施。学校规章制度和决策的制订, 应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流程:决策制订前, 应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 采纳合理建议, 暂时搁置有争议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规章和决策, 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3) 重视非正式组织对教师情感的影响作用。对教师进行情感管理是影响教师工作情绪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位教师都有情感交流的需求, 在管理过程中, 除了重视发挥正式组织的作用, 更应重视非正式组织对教师所带来的影响。就学校而言, 工会、团委、妇联属于学校党委或党支部领导下的正式组织。当下, 学校的非正式组织还很少, 可以依托工青妇等正式组织, 引导志趣相同的教职工自发组织一些非正式组织, 如车友会、书友会、歌友会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教师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介。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正确引导教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使学校和教师真正成为休戚相关的有机统一体。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篇10

一、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

1、筹资管理研究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

在这一阶段, 西方经济较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与贷款公司等己成为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重要因素, 为企业运用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筹资提供了有利条件。最早系统地研究企业筹集资金问题的著作是托马斯·格林纳, 他从公司外部筹资的角度, 探讨了大型私人企业筹资的有关问题。随后, 一系列公司筹资理论著作的问世, 奠定了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筹资理论模式。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欧文·费雪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市场是如何增加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效用—资本市场通过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 使投资者和筹资者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

2、日常资金管理研究阶段 (20世纪30代—50年代) 。

20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全面的经济危机, 企业产品大量积压, 资金周转困难, 支付能力削弱, 经济衰退, 大量企业破产倒闭。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 在残酷的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不应仅仅在于筹资, 企业必须使所筹集的资金得到有效率的配置和利用。因此, 在这一阶段, 公司内部的日常资金管理被认为是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1934年, 史蒂文森出版《财务组织和管理》一书, 在该书中, 史蒂文森详细地阐述了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所发生的问题, 如预算控制、销售顶测、生产过程中的财务控制、资产和费用的财务控制以及财务管理的协调等问题。

3、投资管理研究阶段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使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投资管理受到空前重视。1952年, 乔尔·迪安以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公司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初步奠定了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框架。1958年, 米勒和莫迪里亚尼发表了 ( (资本成本, 公司理财和投资理沦》一文, 该文奠定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的理论基础。米勒和莫迪里亚尼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为基础, 通过套利机制, 导出了两项不相关命题, 即MM模型。自50年代以来, MM模型一直主导着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

4、现代财务管理发展和完善阶段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

在这一阶段, 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资金运用日趋复杂,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更为数量化、更为精确的财务管理理论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 在这一阶段,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它涉及公司的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理论方面和资本结构理论方面。以M M理论为开端, 逐渐发展到破产成本理论、价差理沦、市场均衡理论、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从1977年开始, 以梅耶斯、迈缺里夫为代表的新优序融资理论为起点, 资本结构理论进入所谓“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阶段, 先后出现了以詹森、麦克林、梅耶斯为代表的代理成本理论, 以史密斯、华纳等人为代表的财务契约理论, 以罗斯、利兰等人为代表的信号模型, 以邓洛夫斯基、史密斯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 以及以哈里斯、拉维夫为代表的企业治理结构理论等。

5、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到20世纪70年代末,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基本构成, 随后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于完善和成熟, 在这一阶段, 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进行相关的决策。

二、启示

通过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回顾,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认识:

1、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筹资管理研究阶段到日常资金管理研究阶段、再到投资管理研究阶段, 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财务管理发展和完善阶段, 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资本结构, 因此, 在保持企业最佳资本结构下, 研究企业的资金链、进而评判企业资金链是否安全尤其重要。

2、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以及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都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因素中, 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因素, 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不可能超出当时的经济环境, 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财务管理上, 应该顺应经济周期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相一致, 顺势而为。在企业资金链管理上, 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策略, 在目前我们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下, 企业亦应顺应这种形势, 在企业内部实行稳健的筹资政策。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王江.“资金链”断裂, 理论解析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7期

[3]、陈峥嵘.以德隆为鉴:反思民企经营多元化[J]际金融报, 2004-11-05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篇11

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经济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对于各个学派的划分,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关于管理的思想虽然由来已久,但在西方称为系统的管理理论,则公认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此后,从其发展的历史内容来看,西方经济管理理论的各学派的形成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所谓的“古典管理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又译泰罗——编者注)(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51)、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1841—1925)、德国的韦伯(Max Weber,1864—1920)以及后来的美国人古利克(Luther Gulick,1892—1993)和英国人厄威克(Lyndall Urwick,1891—1984)等人。古典管理理论较系统地探讨了经济管理问题。如泰勒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主要探讨了在工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们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很大的。于是他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所谓标准的操作方法。用这种标准的操作方法对全体工人进行训练,并据以制定较高的定额。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为了使工人完成较高的工作定额,除了使工人掌握标准的操作方法以外,还必须把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以及作业环境加以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为了鼓励工人完成工作定额,他们提倡实行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他们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取得雇主和工人两方面的合作。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要使雇主和工人两方面认识到,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两者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泰勒等人认为,这就是雇主和工人双方“协调与合作”的基础。但他们并没有像后来的“行为科学”学派那样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来考察企业中“人的关系”。此外,泰勒等人还对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划分、职能管理制的采用和组织结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等进行了探讨。泰勒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1912年泰勒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对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的听证会上的证词,也是研究科学管理的一篇重要文献。

法约尔虽然同泰勒一样是个工程师,但两人有所不同。泰勒开始是作为普通工人进入工厂的,其后主要从事于工程技术工作。法约尔则从进入企业开始,就参加了企业的管理集团,以后又担任了一个大公司的最高领导,并在法国的多种机构中从事过管理方面的调查和数学工作,所以他的管理理论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而且他认为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他的管理理论主要包含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这六种职能活动,是企业组织中各级人员都多少不同地具有的,只不过由于职务高低和企业大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至于管理活动,则又包含五种因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对管理的五种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即:(一)分工;(二)权限与责任;(三)纪律;(四)命令的统一性;(五)指挥的统一性;(六)个别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七)报酬;(八)集权;(九)等级系列;(十)秩序;(十一)公平;(十二)保持人员稳定;(十三)首创精神;(十四)集体精神。法约尔还特别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进行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

财务战略管理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篇12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成果显著。但不容忽视的是, 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 对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环境复杂多变并实行战略管理的条件下,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现实层面上看, 以战略管理的思想方法为指导,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提高, 从而将之推进到财务战略管理的新阶段, 都是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必然发展。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 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必然要受到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极大影响。在现代高度竞争、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 企业经营者如果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已经无法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 企业对此做出的必然反应是把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的中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管理当然不能无视战略管理的要求。企业要实施其战略, 必须拥有将战略设想转化为现实的必要的资源, 以及推进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资金是一切企业战略实施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资源之一, 资金投放是推进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所以, 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整个战略期间内, 是否具有与其协调一致的资金支持。日本许多企业的成长发展之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 许多企业采取了以发展为首要目标, 以大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 日本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则长期采取了竭力扩大设备投资, 大量利用银行贷款筹集资金, 少发或不发红利以增加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等积极的措施, 为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证。日本企业周密的产品规划和销售战略, 加上其积极的财务战略, 使日本企业如虎添翼, 最终称雄天下。不难设想, 如果没有这种有效的资金支持, 日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很难实现, 从而也就没有了它们今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辉煌。由此可见, 企业实行战略管理必然要求其财务管理要反映战略的要求, 能够支持、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 而不能与之相矛盾, 更不能背道而驰。一项财务计划如果没有反映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制定的战略决策, 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财务战略涉及到了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 对其进行准确定义存在很大的难度,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取得共识。因此, 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中外专家、学者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力图形成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

国外财务战略方面的著作较少, 也没有对“财务战略”给出明确的定义, 更缺少系统的研究。自1985迈克尔·波特教授在 (企业与竞争战略) 一书中大量地运用了经济学术语, 为战略文献与财务文献之间的联结搭建了联结桥梁后, 一些有关财务战略管理的著作和论文也相继问世。David Allen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先行者, 在其《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Allen, 1991) 一书中, 认为战略财务管理是管理者为寻求实现其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套战略管理系统, 从而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长期健康发展, 并产生利用市场行为准则作为一种内部控制机制的效果。John Ellis在《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nancial Analysis》 (John Ellis, 1993) 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分析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会计的角度对利润、现金流量、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分析。Tony Ground在《Exploring 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Tony Ground, 1998) 书中从战略与价值关系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进行了论述, 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成本管理都纳入财务战略管理的体系中, 但他并没有给出财务战略管理的定义。

我国财务学者对财务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形成了他们对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不同定义:阎达五、陆正飞 (2000) 认为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 是指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刘志远 (1997) 指出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 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 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魏明海等 (2000) 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 以价值分析为基础, 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 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财务战略管理是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财务战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的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 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

西方学者对企业目标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 并先后形成了利润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并兼顾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等优点而成为目前公认的相对科学合理的目标。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是为实现企业战略总目标而制定的目标, 可分为财务战略管理总目标和财务战略管理具体目标。

(一) 财务战略管理总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战略管理总目标是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的指导思想, 也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核心部分。财务战略管理总目标突出了企业战略特点, 要求高瞻远瞩, 放眼未来, 积极进取, 运筹全局。财务战略总目标不仅影响财务战略的制定, 而且还指导财务战略的实施。所以, 能否正确确定财务战略总目标, 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制定企业财务战略总目标要与企业有关的诸多利益集团的各自目标联系起来, 因为企业财务战略总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通过企业财务战略具体目标—投资战略目标、融资战略目标和股利分配战略目标来实现的。投资战略目标是满意的投资报酬率和现金流量;融资战略目标是为投资的需要而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 并使资金成本最低;股利分配战略一方面要满足筹资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满足股东收益的需要。当投资报酬率小于或等于资本成本时, 或仅仅是微利, 则是竞争战略的结果:当企业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必须大于资本成本时, 往往是采取稳定战略的结果。

(二) 财务战略管理具体目标。

财务战略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而制定的目标。具体包括投资战略目标、融资战略目标和股利分配目标等。财务战略具体目标是财务战略总目标的具体化, 它既规定财务战略行动的方向, 又是制定理财策略的依据, 在财务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财务战略具体目标正确, 能取得筹资、投资的成功, 增强盈利能力和积累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财务战略具体目标错误, 可能使筹资、投资失败, 恶化财务状况, 丧失盈利能力, 造成企业经营危机。所以, 财务战略具体目标制定得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的兴衰成败。

四、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

(一) 财务战略的价值取向。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价值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 它既可以用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入到公司各个管理层和一线职工中, 又与企业资本提供者 (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 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的收益的目标相一致, 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二) 设计企业业绩衡量标准。

财务战略主要从提高竞争地位的角度来评价业绩, 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战略, 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标准。

1.管理层应当建立创造经济利润的理念。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其计算过程如下:经济利润= (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 ×投资资本总额。传统的会计利润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 而价值管理要求将管理的中心转向经济利润指标。

2.设计有效的以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指标体系。

在传统的衡量标准中, 产量和市场份额指标无法提供财务业绩方面的信息, 在亏损的情况下还会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 从而损害企业价值;产值、销售收入及其增长指标忽视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会计净利润、每股收益指标只注重账面利润, 忽视了资金成本, 因此都有可能损害企业价值。在价值管理理念下, 企业可以设计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体系, 作为管理层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应当实现的指标。这些指标尽管也有缺陷, 但是其衡量的目的是与价值管理战略目标相一致的, 并可以对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关键性的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利用率、生产周期、交货成本及其时间、应收应付款项周转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废品率等。

3.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

企业应当根据财务战略目标、业绩标准和价值管理的要求, 层层分解, 落实责任, 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财务组织模式, 并对各个组织层次的部门、人员设定业绩标准、考核要求、薪酬与福利等。

五、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定位

虽然在企业战略的各个层次中, 财务战略不过是其职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由于财务战略本身的特殊性, 使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 它以资金为链条将企业各个战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使财务战略成为企业战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功能性子战略。财务战略虽然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然而, 由于资本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财务战略也就往往构成企业战略的中坚。财务战略管理在战略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它与生产战略、研发营销战略一起共同构成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直接支持系统。同时, 财务战略又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执行战略, 它从财务角度对涉及经营的所有财务和产出也是由不同的财务指标加以表现和计量的。事实上, 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将企业各层次的不同战略准确地区分为哪些是财务性的战略, 哪些是非财务性的战略。例如, 企业的筹资活动要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 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是与整个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 即便是股利分配, 也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 它也取决于企业再生产和投资的需要。所以, 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可以说, 财务战略渗透在企业的全部战略之中, 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职能战略, 它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与企业战略之间也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无条件服从的关系。同时, 由于企业的竞争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 为保证企业战略的稳定性, 就需要根据企业战略竞争环境分析, 及时调整财务战略, 使财务战略能够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 始终保持对企业各种竞争战略的直接支持, 并借助于竞争战略搭起的企业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桥梁, 使财务战略能够在企业总目标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

因此, 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的基石, 是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综合性子战略。它不仅为企业战略目标和各种竞争战略的实现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与其它职能战略共同支撑起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金字塔”、它还通过资金这条主线以及综合的财务信息将企业各个层次的战略有机地连结在一起, 成为协调企业纵向战略、横向战略以及纵横战略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相互协调的动态反馈关系, 财务战略在企业经营战略中是一种具有从属性、局部性和执行性的战略。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必然要有相应的财务战略与之配合, 财务战略管理既从属于企业战略管理, 又制约和支持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现。事先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目标, 可以化解风险, 从而使企业竞争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企业竞争力。

摘要:加强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但财务战略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 本文试图对财务战略管理的产生、内涵、目标、内容和定位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指导财务战略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

关键词:财务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Allen.1991.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practice London:Financial Times Business Information

[2].John Ellis.1993.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nancial Analysis.Britain:Pitman Publishing

[3].Tony Ground.1998.Exploring 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New York:Prentice Hall Europe

[4].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J].会计研究, 2000, 9

[5].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6].魏明海, 施鲲翔.基于商业周期的企业投资战略管理[J].当代财经, 2000, 6

上一篇:程序知识论文下一篇: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