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精选12篇)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1
摘要:财务管理各专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各种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却未整合, 对财务管理理论的整体框架还缺少系统性研究, 至今没有明确的理论结构体系。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 是将这些理论范畴发展成为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从而达到对财务管理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限于篇幅, 本文仅对以下两个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
1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
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 必须能够简明、客观、系统地反映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 (1) 什么是财务与财务管理; (2) 财务管理是如何产生的; (3)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4) 财务管理管什么; (5) 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五类问题可以由财务管理的本质、假设、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这五个基本理论要素来回答。
人们对于财务本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形成了三大主流观点:“资金运动论”将财务的本质界定为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财务关系论”认为财务的本质是资金运动过程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论”把前两个观点结合起来, 认为财务的本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笔者认为, 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与财务关系的处理, 其本质是对本金投入产出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财务关系的处理, 但财务关系以财务活动为载体。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 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 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 其本质是一种理性行为。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是其基础理论指导, 金融学是其思想指导, 管理学是其方法论指导。因此本文研究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活动的组织, 即财务管理活动方面的研究, 以此建立理论体系。
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 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进行财务管理理论演绎的前提, 是由若干独立假设共同组成的连贯一致的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符合合理性、独立性、非矛盾性、可检验性等条件。它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行为来构建, 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四个一级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派生一个或多个二级、三级假设,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
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每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 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由它可以推导出法人理财主体假设和自主理财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持续存在能执行其预计经济活动, 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或倒闭, 否则, 应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
财务管理目标说明进行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它的目标从属于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 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定性要求, 缺乏可操作性, 不能对其进行计量, 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 先后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流行甚广的观点, 但由于它没有反映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关系, 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 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股本所获收益额, 它体现了收益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 但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 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最后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进行计量, 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和收益与资本投入的关系, 是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结果, 也是财务理论研究逻辑推理的结果, 因而它得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财务管理要素是回答财务管理管什么的问题, 也就是解决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问题。财务管理要素是对财务管理对象按经济性质和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划分为融资、投资和分配三大要素。融资是解决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 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融通多少资金的问题。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融资管理也就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融资所得款项投资于不同的资产, 在形态上表现为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 继而对流动资产投资、对金融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和对无形资产投资。因此, 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管理。分配是指在企业利润中, 有多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有多少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配的基础是利润, 而利润是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因此, 分配管理实际上是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会计要素的管理。
财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是解决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 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而应具备的程序和运用的方法技术。财务管理的程序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节, 包括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五个环节。其中, 决策是最重要的环节, 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分配决策三大内容。财务管理的方法指在财务管理的程序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包括财务组织方法、财务预测方法、财务决策方法、财务预算和计划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控制、监督、激励方法。
2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建
成熟的理论体系一般具备演绎式的逻辑结构。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 由抽象的规定性逐步推导出一些较具体的概念, 并在思维过程中, 对财务管理的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复制。这种复制既要能够描述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 又要能够反映人们认识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们对财务管理研究的历史看, 财务管理研究过程是由分散零星的工作进入有系统、有组织的集体思考过程, 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 即从感性到抽象、从抽象到理性的过程。前一过程是从对财务管理及其外部联系的综合认识到反映财务管理基本方面的规定性;后一过程只是把反映财务管理各个侧面的规定性统一起来, 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理论研究的结果逻辑严密地描述出来。描述理论研究成果的方法, 就是抽象的规定性在思维过程中导致的具体规定性。应用叙述方法把财务管理理论系统要素按一定的逻辑排列组织起来, 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关键问题是在众多理论要素中正确选择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 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结构的出发点, 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范畴, 它对该学科的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财务管理的本质应该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上看, 人们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 是通过长期实践归纳总结得出财务管理的本质, 然后在此基础上, 开始研究其他的财务管理问题, 没有财务管理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提出财务管理的假设、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从逻辑上看,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标准:一是要有一个统驭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导向的要素, 这个要素的核心是解决财务管理应该如何工作的问题, 而且能自上而下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二是各理论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排列上要经得起逻辑论证, 高层次的要素是说明低层次要素的理由, 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 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 并非人们的主观认识, 这是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因此, 财务管理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既合乎历史的选择, 也合乎逻辑的选择。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2
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 篇3
关键词: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
一、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内涵特征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是指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过程中。为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目标。通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基于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而从事的一系列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
1国家出资人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对应的财务行为同样具有微观性。国家出资人是以出资为基础形成的,而出资行为本身是针对所出资的项目或受资的企业而言,而不是针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而言的;国家出资人制定的财务政策,其调整的对象一般应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非通常的规范性文件所调整的抽象主体。
2国家出资人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出资主体。不是一个行政主体,相应的财务行为只能按资本法则而非行政法则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法则必须谋求保值增值,为达成这一目的,资本必然按照等价交换的法则进入资本市场运行。这不仅表现在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的关系上。而且也表现在资本与经营者或企业的关系上,所有这些关系都必须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
3国家出资人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以国有资本在全部实收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为限享受所有者权益。这其实是现代公司制下有限责任的内容,但是对于国家出资人却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家出资人被迫成为国有企业的兜底人。事实上承担了无限责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家出资者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调整,是有限责任主体。没有义务承担兜底责任。
4国家出资人不同于经营者,它是以对国有股份管理和对公司重大经营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为基本行为,不直接从事生产运营活动。国家出资人进行财务监督的战略载体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应直接从事国有资本的运营行为,也不能随意干预运营公司内部的经营、人事、管理、财务等活动,而只能通过正当的程序来进行决策和监督。
二、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假设
1独立理财主体假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出资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财主体。独立理财主体假设的本质是国家出资企业以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依据,独立开展各项理财活动。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在宏观上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
2国有资本增值假设。国有资本是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对象。资本具有增值特征是由社会环境及其内在机制决定的,同样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必须假设国有资本是增值的,采用科学管理和计量方法去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
3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假设。假设货币是按一定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的。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促使国有出资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增加价值的基础。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加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重要前提,它要求国家出资企业无论是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以及资金分配活动都要注意降低成本,实现资金的不断增值。
4财务风险与收益匹配假设。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出资人财务活动充满着各种财务风险。出资人都要在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选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财务风险与收益匹配假设是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主要前提。由于经营与财务风险的存在使国家出资企业理财充满生机与活力。由于不断对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深化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与方法,创造了许多基于财务风险与收益匹配假设相关的理财数学模型。
5财务理性人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的本质是强调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与认同。可以利用这一假设,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利益调控机制。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利益的实现。财务理性人假设要求国家出资人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问题。财务理性人假设是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利益分配的基础,也是企业建立各种财务决策模型的基础。
6财务可持续发展假设。科学发展观要求宏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因为社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所以反映在财务学上就是要求现代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提出一个新的假设:财务可持续发展假设。这个假设的内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现代财务理论的本质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财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以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发展,那企业不会保持较大的发展潜力;企业不能保证顺利通畅的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那么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提出财务可持续发展假设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逻辑起点:国有资本金
1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由抽象的规定性逐步推导出一些较具体的概念。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系统要素按一定的逻辑排列组织起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关键问题是在众多理论要素中正确选择作为构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范畴。它对该学科的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国有资本金应作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2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国有资本起点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从基础理论看,本金的概念可以引出“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从而贯穿与联接财务的内容、规律、职能、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概念与理论。从本金的主体、特征与运动规律理论可以引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主体、目标、原则、方法等理论。本金是构建财务监督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即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可见,国有资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国家投入或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国有资本金起点论作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国家出资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
一是明确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运行是否健康,是关系到国有经济运行的质量,使得国家出资企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控制力量。将国有资本作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逻辑起点对于国有资本的管理、营运及其监督进行研究,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是界定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在内涵上属于国有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在外延上包括所有者财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者财务和国家出资企业财务三个层次,体现了国有经济活动的多层次性和财务关系多元化的特性。
三是理清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独立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国家出资人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营运体系和监督体系的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
四、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双目标论:EVA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目标应是国有资本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是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目的是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带来收益或创造利润,通过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来实现。其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国家利益是复杂的、多元的,国有资本具有其他资本所不具有的控制性和引导性。因此。国有资本追求的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表现为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还表现在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另一个目的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这两个目的总体上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可以为国家贡献直接利益。通过国有资本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以优化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促进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发展,为国家提供间接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资金支持。宏观经济调控可以为保值增值创造更好的条件。可见。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目标是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成为国家资产监管的最重要、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目标取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总目标。但是。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一种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其进行计量。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现。
在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理论和实践中,先后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由于它没有反映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股本所获收益额。它体现了收益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但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目标最后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及收益与资本投入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结果,也是财务理论研究逻辑推理的结果,因而它得到了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在衡量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时,看到的不应该只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e Value Added,E-VA),即EVA最大化。经济增加值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赢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EVA的定义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这里,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少数股东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流动负债合计-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EVA=当年EVA-上年EVA。
EVA是经济利润而非传统会计利润的概念,它必须在传统会计利润上减去投入的所有资本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股东股本金所包含的机会成本)。在众多国际性大公司中,EVA取代传统会计业绩评价指标,成为衡量国有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的主要标准。EVA不仅可以准确衡量企业获得的实际营运收益,而且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经营资产、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方面也成效显著。EVA有利于将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协调一致。维护所有者权益,E-VA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股本财富的一个标准,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常用评价指标每股市价或股票价格相比,EVA的进步之处在于;
一是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资本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了投融资效率。EVA促进经营者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转变经营者的投融资观念。提高资金运营效果,更好地维护所有者权益。
二是每股市价最大化作为出资人财务监督目标实际上很难普遍采用。上市公司股票市价受多种因素,包括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并不总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难以准确体现股东财富。EVA的适用性则很广,非上市公司都可采用。
三是据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EVA与股票市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EVA增加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涨和股东财富一定程度的增长。一个公司如采用EVA来评价经营业绩,经营者必然尽量降低资本成本并努力增加营运利润。这会很大程度地改善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增加公司的价值。
五、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企业改革发展变化,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理论根基和结构框架都需要创新。重视和加强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研究,创立科学合理、结构严谨的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已是我国财务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其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是界定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展示其整体框架。使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揭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梳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指导和促进出资人财务监督实践的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出资人财务监督提供理论指南:推演出更加合理的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原则、程序和方法。
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系统结构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表现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结合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管理论结构研究起点和双目标,认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管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目标理论、应用与发展理论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国有资本金理论,第二层是目标理论。第三层是应用与发展理论,共同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
一是国有资本金理论作为该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处于整个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的统帅地位,这主要基于国有资本金的运动规律决定财务本质一财务职能一财务对象等财务基础理论,本金运动的目的与财务本质决定了财务目标——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方式、手段等财务应用理论及发展理论更好地达到国有资产监管目标要求。形成国有资本金运动的基础理论。
二是以EVA最大化和宏观调控的目标理论是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体系中的中心部分。该理论直接对现行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实务做出解释。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篇4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 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 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 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 指导和推动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 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 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把诸财务管理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组合而成一个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的体系, 关键是要从诸多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中正确地选择一个充当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要研究财务理论首先就要研究其逻辑起点。
二、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
鉴于逻辑起点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备如下特征:
1.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应具有统驭性。
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出发点, 它在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中能起到统驭的作用, 从它开始, 通过逻辑推演, 层层递进, 再现其他理论要素, 从而构建起前后一贯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同时对其他理论要素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相互协调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内在逻辑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要素, 它是财务理论体系中其它理论建立的基础, 即作为逻辑起点应当具备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只有这样, 它才可能成为整个财务理论研究的主线, 从而使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3.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关联性。
现代财务理论研究不仅注重规范性研究, 更注重实证性研究, 从而使现代财务理论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财务理论的研究起点不仅要在财务领域起到出发点和统驭的作用, 还必须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同时, 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 使财务理论体系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 并指导理财活动。
4.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有唯一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惟一的, 即财务基础理论、财务应用理论和财务实践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否则, 多个逻辑起点只会引起理论结构的混乱和不连贯。
三、当前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几种认识
1.假设起点论
假设起点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 因为它为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研究需要一些合理的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及其理论研究的前提, 自然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要素。但是以财务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首先, 财务管理假设是依据财务管理环境作出的。因此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财务运行所处的外部环境。而财务管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当财务管理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 原来的假设就可能失去作用, 从而不利于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其次, 财务管理假设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既包括对财务管理有全面性影响的假设, 也包括对财务管理有局部性影响的假设, 还包括对某种财务管理活动或事项有影响的假设。最后, 财务管理假设只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定性的理性认识, 因此不可能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起到统驭作用, 更不可能由此再现其他理论要素。
2.本质起点论
本质起点论认为:财务本质体现了财务的内在规律性, 并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由此而进行财务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是科学的、合理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都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 逐渐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原则、方法和任务等。这一观点符合我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强调了财务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但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范畴, 可以作为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起点, 但作为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太合适, 因为:首先, 财务管理本质不能沟通理论与实践。财务管理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 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 作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次, 财务管理本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人们对财务管理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再次, 以财务管理本质作为逻辑起点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符合逻辑。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 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 以财务管理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 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最后, 以财务管理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其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目标起点论
目标起点论认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于规范和指导财务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少学者主张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认为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 因而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突出了理财目标在财务理论结构中的作用, 也是理财理论趋于务实的一种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理论脱离实践的缺陷。但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一, 财务管理目标只是一个实践要素。财务管理不是揭示财务管理实践一般规定性的基本概念, 因而它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要素。第二, 财务管理目标不是纯客观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 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 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此外, 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 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 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
4.环境起点论
环境起点论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产生的, 而财务管理实践又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的, 财务管理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变化, 是财务管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必须适应现代理财环境变化的要求, 以现代理财环境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 从而根据环境的需要确定出财务管理目标, 进而确定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财务管理环境对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把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 财务管理环境只是财务管理及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不是现代财务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 不能将其自身与财务管理及其理论联系起来, 更不能演绎推论出财务管理其他理论范畴。因此, 将其作为逻辑起点难以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的深层次研究。其次, 财务管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以它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理论结构, 就很难建立起相对稳定、成型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合理选择——财务管理对象
笔者认为应以财务管理对象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以财务管理对象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其针对性较强,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 以财务管理对象作为逻辑起点能够连接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 而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财务管理对象就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对象, 只有以财务管理对象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 从而进一步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由此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其次, 以财务管理对象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更具有可操作性。财务管理对象是关于财务管理实践的一般规定性的理论认识, 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不仅注重规范性研究, 更注重实证性研究, 从而使现代财务理论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摘要:研究财务理论就要研究其逻辑起点。本文提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 分析了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几种认识, 指出应以财务管理对象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杨淑娥, 王爱芳·论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体系构建·当代经济科学, 2000, (02) .
[2]王振玉·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 03·
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意义 篇5
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意义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着力于对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进行研究.“它的意义远不止于物理学和化学”(托夫勒),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本文着重对其生态意义进行分析,欲从另一个角度阐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作 者:王谋 WANG Mou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1 13(9) 分类号:B-49 关键词:耗散结构 熵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6
关键词:工程结构结构试验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TU7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098-01
1、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和类别
1.1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
在工程结构试验的对象上,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以及目前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外部环境条件下,如风力、重力、温度和变形等,经过测试出结构上的各种参数信息和数据,如结构的变形度、位移大小、振幅和频率的大小等来进行测算和分析,以便对结构工作性能上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为结构的计算理论的发展提供可信的事实科学依据。
1.2工程结构试验的类别
1.2.1生产鉴定性试验
工程中实际结构构件生产出来,要通过生产鉴定性试验的检测,对构件做出技术类的科学报告以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鉴定结构的质量。在一些重要的结构构件生产出来后,要通过一些试验来综合性的检测构件质量的稳固性。对一些其他构件,在出厂安装前要通过抽样检查来判定其样品是否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和检验标准,否则不让安装。
(2)测试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在一些旧建筑上改建或者加层等过程中,需要测试结构的承载能力,为改建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
(3)处理工程事故时提供技术数据。对地震等外部因素造成结构损伤或违法有缺陷的结构,通过检测和试验,判断出原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为结构的再次使用和处理事故提供技术依据。
1.2.2科学研究性试验
科学研究性试验是按照先前考虑的详细计划针对专门为试验设计制造的对象上进行实施的。在试验对象的制造上把试验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出来,忽略一些对结构影响的次要因素,使得试验更加的突出研究部分,更好观测试验的数据以便分析和总结,以达到研究理论的目的。
(1)假设验证结构设计的理论。在设计结构过程中,人们通常先假设构件的计算样式和结构的关系,通过试验来验证,这个关系在实际工程中的结构构件中是否满足结构计算。
(2)提供设计依据。在我国为了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许多结构试验和实体建筑试验,为编制和修改结构设计规范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信息。对一些特殊结构用理论的方法达不到效果的时候必须通过结构试验的方法确定结构的计算公式用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提供实践经验。结构试验可以对一种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进行反复的试验,积累更多的数据信息,使设计计算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
2、工程结构试验的过程
工程结构试验的过程大概分成四个阶段:
2.1试验规划阶段
试验规划作为一个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划的内容要详细,步骤要清晰尽可能全面的描述不能有一点疏忽大意,不然会导致实验失败。科学的规划应根据研究的方向,制定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选定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设备以及其他安全研究事项,费用开支等等。
2.2试验准备阶段
试验准备阶段就是要完成辅助试验,把相关的设备按照设计的要求安装到位,并进行实际的考查达到与规划阶段中制定的要求。在辅助试验完成后,要测试试验结果并与规划阶段确定的指标进行核对并做一些必要的修改以达到试验的精准性。
2.3试验加载测试阶段
试验加载测试是整个试验工作的重要环节,试验中,每个人员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有疏忽大意,试验应该按照指定的程序进行,在试验进行过程中及时做好数据更新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数据与原理论数据有偏差应立即查明原由,排除故障。试验工作中,还应该认真观察构件的形状是否变形、有没有破坏特征,如果有损坏特征应该记录下来作为资料保存以便研究和分析。
2.4试验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得出来的有关资料和相关数据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归纳总结试验的数据报告,以便解决试验研究中所同到的各类问题。
上面四个阶段虽然分工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是相互制约的,必须兼顾每个阶段的进程不能只考虑某个阶段,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要制定出整体性的策略。
3、工程结构试验在工程结构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两方面,科学的发展标志着技术的突破,理论研究与试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试验验证理论,理论的发展带动试验的突破,两者紧密相连。理论的方法在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计算方面的难题,它只能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构件如几何形状,承载能力等,假设一些与实际大小相等的条件计算出结果,具体的还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这个结果是否可行。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构件只能通过试验来验证才能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实践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一个源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工程结构学中,随着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人们对结构的性能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且结构理论为了被更好的研究和应用,结构试验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天稳.土木工程结构试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易伟建,张望喜.建筑结构试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周明华,王晓,毕佳等.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7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耗散结构及其特点
耗散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稳定有序结构。是一种“活”结构, 它可以从一种耗散结构向新的更高级的耗散结构跃迁和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是生命体。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系统。耗散结构是在开放环境中生成的, 系统和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二是系统要远离平衡态。系统是在非平衡条件下生成的, 始终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系统中存在非线性作用。线性的正反馈作用可导致系统失稳, 产生分叉。只有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作用, 才能使其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从混沌向有序转化、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它解决了建立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解释不了的问题。
企业系统的耗散性
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远离平衡、非线性作用, 作为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统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 也可以是社会的。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 具备耗散结构的诸多特点, 亦可视为耗散系统来加以研究。
第一, 企业是一个具有多元组分的开放系统。事实上, 任何社会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就企业系统而言, 它需要从外部输入原料、人力和信息等资源, 通过技术与运营的有机结合, 变换成产品向市场输出, 以满足社会需要, 并获取利润。输入 (买入) 、变换 (制造) 和输出 (卖出) 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通过买和卖, 企业与市场间实现了物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因此, 企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企业系统没有能力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资和能量时, 也就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输送给市场, 这时, 企业就处于封闭状态。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迅速转化, 势必趋于无序、解体和死亡。
第二, 企业是一个远离平衡区的系统。对开放的企业系统而言, 平衡态是相对的, 非平衡态是绝对的。管理者水平、员工能力、资金保障、技术差异、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等级等等, 都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部的差异、分化和远离平衡, 使系统功能趋于复杂和完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责、权力、义务要分开, 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要各司其责;收入水平要分出档次;在系统各个部分的发展上, 也应有优劣先后之分。系统内部差异越多, 分化程度越高, 系统功能水平越完善, 其发展的综合能力也越强。开放的企业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 演化为一种远离平衡的耗散有序状态。企业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 才能向动态、有序的方向演化。
第三, 企业系统本质上具有非线性特性。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企业系统不是各种资源的简单堆积, 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 最终形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例如, 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个人之间, 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这些反馈通常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导致系统时间上、空间上对称性的失衡, 引起物质、能量等资源信息在各部分的重新搭配, 从而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源泉。
第四, 企业运营中存在涨落和突变。涨落通常指企业的运营在动态有序的稳定点附近来回振荡, 在宏观上保持着动态的有序性, 也就是说, 企业运营中时刻存在着涨落。当涨落被放大后, 会出现突变, 这时, 企业就有可能转换到一个新的运作状态。
可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着资源交换的开放性的、远离平衡态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系统, 具备耗散结构生成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如果在外部环境的负熵流作用下, 企业系统完全可以形成稳定化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在系统发展过程中, 将不断从外界引入熵流, 并以引入的负熵流来抵消正熵的增加;当负熵达到一定域值时, 涨落形成突变, 通过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才有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我们用dis表示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所产生的正熵流, 也就是企业内部有效能量的耗散与减少而引起的熵值的增加 (dis>0) ;用ds表示系统熵增量;用des表示系统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 这一熵值可正、可负、可为零。只有当des<0, 且ds=des+dis<0时, 也就是从外界输入的有利于减少企业系统熵增的要素 (包括管理者主动导入的新技术、新机制等改革创新、抑制熵增的措施) 足够大时, 输入能量才能达到某一临界状态并大于耗散能量, 企业系统才有可能处于稳定态或演化状态。
企业系统的耗散性可以为我们如何经营和管理企业带来一系列启示:
企业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开放性
企业要发展, 必须使其保持开放, 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 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封闭会导致企业内部熵增, 并陷入极度混乱;开放才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熵增, 使总熵逐步减少, 维持系统有序或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一个良好的企业系统, 必然是一个有序、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通过对外界开放, 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人员、资金、物资和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 保持新陈代谢, 才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 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应不断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积极引智, 并保持人员的流动与开放, 通过交流、培训和创新, 使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术被导入系统, 不仅使企业内部的领导、员工的思想得到更新, 并力争使整个团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更新, 而且由于新员工的加盟和新知识的流入, 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以崭新的视角和方法开展工作, 从而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式, 激活企业系统, 使其远离平衡, 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如果企业永久封闭, 内部员工受惯性思维影响, 看不出企业有待改进之处, 也不会有变革和提高的意识与动力, 使整个系统缺乏竞争氛围, 必然是死水一潭。系统的开放与交流, 还可以在无形中给内部员工带来压力, 激发斗志, 产生“鲶鱼效应”, 实现团队素质的循环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开放系统都能达到有序, 因为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得到的既可能是负熵流, 也可能是正熵流。后者不仅不会促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 相反会加速系统无序化的进程。例如,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系统适应环境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 也是打破封闭, 建立开放系统的重要手段。然而, 并购的结果可能会使企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并购, 企业吸纳了能与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的良性要素, 生成负熵, 使原有企业由混沌走向有序或由有序走向更高一层的有序。二是由于企业对新事物的消化和融合能力有限, 比如在企业文化和理念贯输和互融方面, 包括诸多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导入, 都会导致正熵增加, 使企业系统走向混沌无序。不同的并购背景和形式, 其开放程度不同, 交换的能量不同, 熵的大小不同, 企业有序状况也不同。因此, 对开放的企业系统, 应积极导入能够遏制内部熵增的负熵流, 防止正熵的导入。
非平衡态是企业系统有序之源
耗散结构只能存在于非平衡系统中, 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时候才能出现, 远离平衡是耗散结构出现的前提条件。耗散的企业系统一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企业系统如果处于无差异的平衡状态, 其内部就不存在势能差, 无势能差的平衡系统服从势能最小原则, 因而它必然是一个低功能的系统。而一个充满内在活力的企业系统, 必定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只有远离平衡, 才能形成动态特征, 才能使功能更加完善。而平衡态下的企业, 其内部混乱度最大, 无序性最高, 结构最简单, 信息量最小, 企业维持这种状态不变, 就会缺乏竞争陷入低效益的局面, 很难取得前进和发展。这种表面上的平衡, 实际上会对现代管理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 成为官僚主义、推诿扯皮和腐败滋生的温床, 是现代管理所不能容纳的。动态、远离平衡的有序结构应是现代企业系统机制完善的标志, 是现代管理者力求达到的目标。
某著名电讯企业在成功的顶峰“打碎”原有业务的做法, 就是人为打破平衡, 使企业重新处于非平衡态的一个典型事例。在企业处于成功顶峰时期, 通过人员调动, 改编组织结构等重大变革, 来“打碎”原有业务, 让员工之间产生互动, 激发创新, 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事实上, 向企业系统人为地导入了负熵, 使其重新远离平衡, 促使系统向新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演化。
企业系统是各要素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组织系统, 企业要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并使系统重新稳定到新的平衡状态, 在保持开放和远离平衡的前提下, 必须通过企业内部构成要素间非线性、立体网络式的相互作用来完成, 达到所得超所望的非线性因果关系, 即一个小的输入就能产生巨大而惊人的效果。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自我放大机制, 产生突变行为和相干效应, 重新组织自己, 实现新的有序。相反, 如果只具有线性作用, 要素间的作用只能是线性叠加, 带来量的增长, 就难以产生质的飞跃, 很难实现功能更加完善的新的有序。一项新的管理创新或核心技术成果, 应用于企业系统, 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一系列非线性相关作用, 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现质的飞跃, 从而形成功能更加趋于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
某国际著名移动电话生产商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电讯业巨头, 缘自于一次次的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所产生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在手机行业, 许多新概念和功能都是由它率先推出的。比如, 第一个推出了手机换壳的概念, 使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时尚消费品;第一个推出了手机铃声下载和屏幕保护新应用, 不仅为运营商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而且培养了一批无线内容提供商;第一个推出手写输入手机;开发推出了第一款照相手机……实践证明, 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企业, 其内部非线性自组织作用越强, 新管理、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越明显, 往往会实现更大的飞跃。
涨落导致有序
企业系统中的各要素时刻处于涨落或起伏的动态变化中, 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 发生质的变化, 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态, 形成耗散结构。因此, 涨落是一种启动力, 可以导致有序, 也可能将企业带入到新的混乱状态。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马鞭效应”。比如, 企业为应对竞争, 对价格敏感性强的产品只做一个很小的价格上调, 却极有可能使大量客户转而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造成销量大幅下滑, 进而导致经营亏损, 甚至资金链断裂;相反, 如果对质量敏感性强的产品作一个小的改进, 却很可能把大量用户吸引过来, 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销量和效益。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把握“趋势”, 通过调整制度、发布指令、优化决策、调配资源, 识别和导入负熵流, 使涨落引发的非线性相关作用, 向着有利于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方向演化发展, 遏制正熵膨胀, 推动企业系统“自组织”功能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8
关键词:旅游,熵理论,耗散结构,系统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因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垄断性和不可再造性使旅游业成为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旅游理事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提供给国际游客, 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中心。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因此, 全国各地对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掀起了开发的热潮。但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在理论指导方面比较滞后,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多限于新景区、景点等方面, 而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多行业、多部门协同作用, 加强景区自然环境等涉及旅游系统性、整体性不被关注。本文将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引入旅游开发管理中, 从学科交叉角度探讨旅游开发中的管理, 为旅游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二、旅游耗散结构系统中熵的产生
1、旅游系统中熵产生原因分析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 熵的产生是在耗散结构系统内部伴随不可逆过程而发生的熵的增加。[1]针对一个旅游开发系统在其内部存在自然环境、社会事件、旅游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的建立与维持等, 这些不可逆的过程对旅游系统的存在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 可能产生致命的甚至毁灭性破坏。
自然环境如风化、侵蚀等因素对旅游系统产生的影响。如风化使各种旅游吸引物体受到破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原有的魅力。同时因风化作用也会使各种旅游设施等发生老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在众多旅游风景区, 因游客数量增加, 游客活动与风化作用相结合, 加快风化的作用, 如敦煌的莫高窟位于西北, 在旅游系统开发成形前受到的最大破坏就是风沙的影响。侵蚀作为一种自然的破坏现象, 伴随冲刷、土壤流失等现象, 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景观和设施的破坏也是一种人为的侵蚀现象, 如雕刻、敲打等不文明行为对风景区的文物、建筑、设备等造成的影响在许多风景区非常明显和突出。
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同样也影响到了旅游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灾害作为一种有害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对旅游系统破坏巨大。如2005年突发的印度洋海啸地震同时由此引起的海啸, 影响波及东南亚, 南亚和非洲东岸, 对沿岸的旅游胜地如泰国的普吉岛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对四川周边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如银厂沟、青城后山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对于政治风波、流行病等社会突出事件使很多旅客疲于避险而无心旅游。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 对我国几亚洲广大地区的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05年7月发生在埃及的沙姆沙赫的恐怖事件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2、对于旅游耗散系统中熵的解构压力分析
前面论述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因素都会出现不利影响, 对于一个旅游耗散系统来说, 除以上压力之外还有更多的外在压力, 本文中理解为解构压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耗散结构系统是一种在生态经济上不完备、非独立而有序度非常高的系统。[2]如果一个系统在生态上越不完备, 则对外界依赖性就越强, 在生态经济方面面临的破产风险就越大。因此一个旅游耗散结构系统不仅需要从外界输入负熵以抵消不可逆压力, 同时也输入负熵以阻抗解构压力。只有引入负熵满足这两部分需求还有剩余, 则该系统才能取得发展。
对采取措施解决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解构压力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即旅游从业队伍建设和旅游后勤保障系统的建立。旅游从业人员是耗散结构总最具能动性的部分, 发挥其才智和创造力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这需要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生活待遇问题和从业人员才能的提高。一个旅游耗散结构系统中必须把取得的收入一部分投入到员工中, 维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技能的上升性, 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 系统才不至于解体。旅游中后勤保障建立问题, 因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在生态上的非独立性和不完备性, 要维持其发展, 必须提高相应的物质条件, 保证物质条件供给的畅通, 否则会影响到旅游的正常进行, 其产生的耗散结构系统就会失去动力而使系统解体的危险。
三、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熵管理目标
旅游耗散结构系统中的熵多变而复杂, 有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 物质量能和信息使用方面的, 对其熵管理首先分析各种熵现象, 研究熵变化中的主要因素。
依据熵值所揭示的耗散结构形成的一般条件[4], 设一个旅游风景区的因素有游客数量, 从游客身上获取的平均收入, 接待每个游客的成本, 这样将收入与熵流联系, 成本与熵增联系。由此可见, 要维持该系统结构的生存与发展,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每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应不小于旅游区在每位游客身上的接待成本。当游客的消费与接待成本相等时, 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总熵不变, 系统相对稳定。当游客消费大于接待成本时, 旅游景区获利, 则可开发新景点, 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 使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更加有序。[5]
四、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熵管理
通过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熵目标的分析, 其熵管理包括了熵的交换与产生两个方面, 为了实现熵管理目标, 主要策略为使游客平均消费增大, 使旅游接待成本减少, 增加系统的负熵值。
1、增加旅游景区游客平均消费的熵管理
首先从旅游景点的特色看, 游客平均消费的大小同旅游景观等级、特色及定位有关。从熵的角度理解, 就需要从影响景观质量的因素入手, 如针对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开发, 由于景区受地质、地形、土壤植被等的影响, 从植被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太阳短波辐射输入的负熵问题。对其管理通过人为介入方式对植被等进行维护、改造, 充分利用物质能力在不同形式的熵之间相互转换的原理[6]。
其次是观念、思路、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对游客消费产生的影响, 将这类资源引入到旅游耗散结构系统中, 无疑是引入了优质的负熵, 但这些负熵转化为由游客消费来体现的旅游经济负熵, 包括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建立良好的机制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系统中, 应仔细分析当前旅游市场状况, 从市场供需两方面入手, 同时认清自身的资源、区位优势, 特别是分析景区已有景点、风景对旅游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把旅游产品与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之间结合就是将产品、观念和技术等有效结合, 形成高度有效、具有灵活性的旅游耗散结构开发系统, 不断将资源转化为经济、产品、竞争优势并通过负熵体现出来。
2、减少旅游接待成本的熵管理
从旅游开发的成本角度分析, 包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接待成本引进资源成本和税负成本等。从熵管理角度, 旅游开发成本是由克服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内存在的不可逆压力和解构压力而产生的。
管理成本主要体现在景区各管理机构的运转费用, 应考虑其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了从这方面减少游客接待成本, 应从人员机构方面精简, 提高管理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旅游产品与一般商品不同消费者不能在购买前通过市场对商品接触, 则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应重视其宣传作用。应注意产品的市场定位, 合适的传播媒体及传播技巧, 在宣传营销各环节上进行努力, 以较小的营销费用取得较大的宣传效果。接待成本是产生在游客接待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从目前状况看各旅游景区减小接待成本应主要靠提高接待人员的工作效率和降低接待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引进资源成本与引进资源数量、质量相关, 与引进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相关, 这方面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引入会用的资源, 在引进资源同时量力而行, 配备有效的配套设施。维护成本是为了消除景区内景点、设施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的损毁而付出的代价。降低其代价一方面是消除维护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同时加强管理, 提高精神文明上下功夫, 将景区维护工作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从根本上消除人为的破坏, 将自然力作用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小。税负成本是景区上缴财政的赋税。从熵角度理解, 税负成本包括避免政治风波、社会事件而付出费用和为改变社会旅游环境而付出的费用两部分, 这都有利于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因此降低税赋使景区开发者尽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并作为一种具有的无形资产而有利于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
五、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熵管理的实例分析——以四川都江堰景区为例
都江堰旅游景区的系统性开发, 从熵的角度考虑, 前期利用了历史传承下来的价值, 即充分利用了都江堰的建筑及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也就是在负熵的创造方面主要是利用了历史价值。没有完全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随着生态旅游的提出, 都江堰景区旅游系统的开发开始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 在旅游品牌的宣传中, 充分利用其自然中水的优势, 提出了“拜水都江堰”的宣传用语, 并把与其相关的传统节目和节日联系, 增加了旅游游客的数量, 从耗散结构中熵管理的角度就是增加了游客消费值, 使开发系统中的负熵开始增加。
随着旅游景区系统开发的观念开始提出, 都江堰景区在系统开发方面从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资源增加负熵值进行转变。2006年, 都江堰景区制定创建5A级景区的工作方案, 投入5000万元对旅游景区的交通、游览、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七项进行改造和提升, 着力改善景区的硬件设施, 提升软件水平, 突出景区“水文化特色”和“道教文化特色”。景区对基础配套设施的改建, 短期内形成接待成本增加导致旅游开发系统的负熵减少。从耗散结构系统角度分析, 负熵绝对数量减少, 但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所转换而来的是游客消费的增加, 人均游客的成本降低, 最终使负熵增加。因此, 以改建方式进行旅游系统的开发是增加的景区的负熵值。
2008年5月的地震以自然力破坏的方式给都江堰景区造成了破坏, 破坏了旅游系统的开发结构, 造成系统开发的负熵值减少。但在地震后, 旅游管理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目的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旅游, 使旅游系统开发因自然力因素中断时间减少。如景区主要古建筑二王庙、伏龙观遭到了严重损坏, 但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没有受到大破坏, 因此其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目前开发的措施, 如:对部分破坏严重的经典采取修复或者重建、对景区在特定时间免费、百万感恩卡终身免费旅游活动, 体现出来的是负熵大幅度的减少, 系统的有效性明显降低。则灾后景区旅游系统的开发应建立系统而全面的观点, 在充分体现其历史和民俗风情旅游价值基础上, 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山地的自然地理优势, 将修建和改建、新开发的景点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从人文气息、自然景观方面体现出旅游开发系统的更高功能。
参考文献
[1]吴雪娟.耗散结构系统的负熵及其实现过程[J].系统辩证学学报, 1995, (4) .
[2]王谋.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 (9) :13-15.
[3]杨新军.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 1998, 13 (2) :33-37.
[4]A.J.Vea.Education for Toursim;the Challenge of a Multi-discipinary Curricu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Science, 2002, (2) :1-9.
[5]Stacey, R.D.Complexity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J].London:Barrett-Koehler, 1996.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9
关键词:结构可靠度理论,水工结构设计,工程管理
结构可靠度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情况下, 结构完成预定的功能的概率情况。而结构可靠度理论, 自从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进行研究开始, 已经具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水工建筑物的质量由于其受到设计, 施工, 使用和管理等每个阶段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的控制, 使得在安全性, 使用性, 耐久性方面表现出相应的不稳定特征。对于这些特征, 一般是需要结构可靠度理论才能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合理表述, 这样可以让工程人员和使用者对结构的可靠性有更直观的理解。
一、结构可靠度的由来与简述
以前的水工建筑物多是按照“定值安全系数”进行设计的, 其取用的安全系数根据结构及构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根据实际效果表明, 这种安全系数取值越大, 结构的安全性可能越高, 不过根据对一些结构破坏的统计资料的分析, 事实并不是取值越高安全性就越高。这也说明了采用安全系数取值表示结构的安全性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工作中的水工建筑物结构破坏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共同作用在一起而造成。结构可靠度理论通过对结构处在极限状态下的分析, 以此作为依据, 把影响结构性能的一些偶然因素作为随机的变量, 同时把结构的失效的概率和其可靠程度的大小用作对结构安全程度的表示, 可以比较恰当的反应出这些随机的因素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所以, 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要比采用定值安全系数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的多。当然现今工程领域采用定值安全系数控制结构安全性的方法越来越少了, 这种方法在上个世纪采用的比较多。以下对结构可靠度理论进行一个简述, 以便人们对其在水工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方面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是要设置一个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方程, 这个方程设为:
Xn是指代各种可能影响结构性能的一些随机变量, 依据可靠度的定义, 我们可以知道结构的失效概率是Pf, 可以把其表示为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 F=﹛x〡g (x) <0﹜表示的结构实效的域, f (X) 是X= (X1, X2, ……Xn) 的联合的概率密度的函数。
一般来说, 直接用这方程计算结构的失败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时候还得不出需要的解。所以, 人们一般不会采取直接积分的方式求解, 通常是采用选用近似值的方法。首先求出结构的可靠的指标值, 再解出结构的失效率。
二、可靠度理论在水工结构设计中的优势
目前, 对于结构的可靠指标和失效率的计算成果已经有非常之多了, 用这些成果和方法完成了对现代许多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和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度的测算。其结论已经作为确定水工结构目标的安全性能可靠的一个重要决策依据。
由于在水工设计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早先时期在设计的时候, 因为对科学的安全度缺乏认识, 在一些系数的取值上竟是采取了折中的偏安全的设计量安全取值, 已达到在整体上的结构安全。不过事实往往并不理想, 采用折中处理方法的, 并没有给结构赋予一个明确的安全程度。不过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却是可以克服这种缺陷, 达到一个人们希望的效果。有时候, 工程设计人员因为使用方便, 对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了分项系数的表达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与传统相比是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因为分项系数的选择是经过了可靠度分析后才确定的, 而传统的设计方法并没有采用结构可靠度理论进行分析。
三、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水工管理中的一些应用
1、预测水工结构的性能变化规律
水工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之中, 结构的缺损, 负荷承载, 环境的变化, 结构的修补的一些原因, 结构使用的性能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结构可靠度理论, 通过方程求解, 把结构的实效概率和时间的关系求解出来, 把某个时刻上的实效概率通过各式的方程模式解出来, 以发现水工结构的性能变化规律。这个规律一般是和时间挂钩的, 意将来某个时刻, 其结构的实效概率是多少等。通过这个计算, 预测出水工结构的安全度。
2、确定水运工程的最佳检测方法与维修对策
根据经验, 检测和维修是确保工程能够正常工作的重要的技术手段。水运工程中多是大型工程, 涉及范围广, 工作条件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工程也要复杂的多, 所以对工程的检测维修的费用往往是非常昂贵的。尽管现在在检测方面实现了自动化, 微机化, 但是, 这些技术依旧有许多地方并不是能够立马发现, 往往还需要人们加强对工程的人工检测。然而这样一来, 就会像没有采用自动化管理之前一样, 带来许多的经济负担, 而且对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浪费。所以结构可靠度理论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空间。其可以对人们的检查工作和维修工作提供一些决策上的改进, 既可以不浪费人力, 又可以减少经济的负担。
3、水工建筑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按规定的质量, 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工程管理的过程就是质量控制。设计达到了要求之后, 就需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把关, 这个过程涉及到工程材料性能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结构可靠度理论, 分析材料性能, 结构抗力等参数, 工程造价等之间的关系, 可以实现在生产等一些过程中的最优控制。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结构可靠度理论也正在逐步完善, 其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工程设计的许多领域, 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仅是应用领域的一个方面。用可靠度理论指导和控制水利工程各阶段的工作, 相比于传统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但是作为工程人员也不能盲目滥用理论, 而是要做到对其原理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出结构可靠度理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贡金鑫、赵国藩:《国外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土木工程学报》, 2005年。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篇10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熵,耗散结构,管理
1975年5月,我国派代表到墨西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继续教育”这一概念从此被引入中国。198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为我国继续教育步入正规化办学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目前尚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本文借用物理学中的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系统,透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以使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方面有更新的突破,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熵理论与管理熵
1. 熵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Clausius)把可逆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与温度之比值称为熵(Entropy),克劳修斯对熵是这样定义的:[1]
其中,P0为起始状态,P为终了状态,S0、S为相对于P0、P状态的熵值,T为绝对温度,Q为热量,S-S0叫熵的变化量。若系统经历一个可逆过程,上述熵变即积分值是与积分路线无关的物理量,只与系统的初始和终了状态有关,是系统的一个态函数。现在用熵来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可逆过程中系统的熵变化量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与热源温度的比值,在不可逆过程中,熵变大于热温比。由此得出结论:系统经历一个不可逆热过程时熵变大于零,即熵增加原理,系统经历一个可逆过程时熵变等于零;不可逆过程都是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的过程,平衡态对应的熵值最高。
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一文中提出了“负熵”的概念,[2]将热力学中的熵应用到生物学领域,熵对应的是系统的无序性,负熵则对应生物有机体的有序性。这就为跨学科应用熵的概念开了先河。
2. 管理熵
我们将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学中,得到管理熵的概念。[3]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就是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
管理系统与自然界的各类系统在自身的变化过程中的不可逆性是相似的,我们可以借助热力学中的“熵”来定义“管理熵”,本人从管理效能的角度认为熵是系统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系统运动过程中呈现出的管理效能的一种度量,系统熵增加意味着“管理效能”不断减少、不断消耗。
二、管理熵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结合点——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1969年提出的。所谓耗散结构理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信息与能量,在系统中某一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能发生突变,从而由原有的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它命名为“耗散结构”。[4]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其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的规律科学。
耗散结构理论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又有三种状态: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
2. 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特点
(1)高校继续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高校的继续教育系统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作用、不断地输入输出的动态开放状态下,该系统的开放性,第一,表现为在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协调方面,存在着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与具体实施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二,表现为接受继续教育对象的开放性,即教育对象来源的社会化。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
(2)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对各类继续教育需求趋旺,继续教育正逐步朝着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格局发展,各种民间培训机构积极介入到该领域来,它们凭借全新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给继续教育领域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受到社会的瞩目。毋庸讳言,这将驱使着高校继续教育系统远离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状态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3)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社会系统本质上是非线性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心理、情感、智力等精神因素,不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其组成要素之间都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三、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效益的主要策略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职能在于尽可能避免正熵的增加,消除一切可能导致正熵增加的不利因素。当高校继续教育出现正熵增大时,管理者的工作便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内部生成或从外部引入一定的负熵流,以维持高校继续教育这一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当务之急是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使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形成耗散结构。
1. 借助社会力量,营造开放的高校继续教育系统
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提倡和鼓励教师跨行业供职、任课,与厂矿、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提倡和鼓励与兄弟院校之间互聘、联聘教师,增强校际学科间的合作,以及聘请企业单位的专家为兼职教师,逐步建立继续教育师资资源共享机制。
2. 引入竞争机制,构筑远离平衡的高校继续教育系统
继续教育机构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自身成为一个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健康组织,最大限度调动内部的积极性,以确立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种能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灵敏反应的调节机制,并根据运行目标,对自身教育培养活动做出及时调节,以确保高校继续教育的动态发展。
3. 强化民主管理,协调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内部的良性互动
为了使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民主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我们要建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社会约束为框架的新机制,强化学校对继续教育的统一管理,理顺社会、学校、办学单位等几方面的关系,将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①[比利时]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曾庆宏,沈小峰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22.
②C.K 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3:390.
③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http://www.gzii. gov.cn.2002.1.15.
论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结构 篇11
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在心理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将实验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理论抽象,并借助于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构建和整合的结果。
学校心理教育是指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是学校深化德育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反映学校心理教育的一般特点和总体操作的抽象图式,集中体现了心理教育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基本结构及相互关系。这个理论体系与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密切相关,是在目标制约下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的三维系统。根据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它应包括心理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个体目标系统和学校组织系统三个方面。
一、心理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
学校目标系统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结构(如图1),它是从学校整体结构上思考的,是以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应确定的目标为主线,对实现目标应调动哪些因素、采取哪些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1.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它确定了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体系(详见图1)。心理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和领域中实施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为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教育的目标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它既表明了学校中存在这样三项相对独立并相互影响的工作,又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在实现这三层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体系,学校必须确定心理教育的对象及具体操作方式,形成一个在目标体系指导下的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是体现心理教育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的首要因素。
2.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
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面向对象并非仅仅学生本身。因为个体的心理活动除了与自我意识有关外,还与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关。交往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比如,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除了自我感觉,还有家长干涉、教师评价等影响因素,成人与学生的认识一致与否,常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另外,教师、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也与学生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他们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相反,他们若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常常也会促成学生出现情绪烦恼和认知失调,甚至引起某些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中,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体,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教师和家长也作为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因为他们与学生交往最密切,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可控制变量。
3.学校心理教育的方式
心理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学校应根据现有条件来确定心理教育的可行方式。就目前来看,学校通过心理教育辅导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及家长,向他们普及心理学知识是简便易行的。心理教育深入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主体性教育的要求。换言之,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不能不包括心理教育。学科渗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各项素质协调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任何一种素质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要受到其它素质发展的制约。心理素质从中不仅起到内化社会要求的作用,而且对调动人的潜能、促进其他素质向社会化发展,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因此,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认识它、利用它,教学才能成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测量与咨询及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是学校完备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形式,对学生中的个别问题要及时咨询、辅导,给予矫正,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个别咨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系统
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系统是根据学生个体设置的心理素质理论结构,也就是说,学校要完成心理教育任务,应培养学生哪些基本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在教育方式确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哪些内容和途径。这些相关问题构成了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系统(如图2)。
1.学校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
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最终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协调、完善、高水平的发展为特征的,它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目标系统得以实现的基础。目前,人们对心理素质的界定虽然还未实现统一,但是都倾向于心理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及主体实践的综合影响下,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这里的心理能力指的是智力以外的、与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相关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素质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的、较高层次的心理素质,它区别于一般的基础素质(一般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又植根于一般的基础素质。它以一般心理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为基础,并需要心理能力趋于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不会形成人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2.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既受心理教育目标的制约,也受学生生活实际的制约,特别是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常常出现心理矛盾或冲突。从心理教育的主体性特征来讲,心理教育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内容确定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学习活动、交往活动、青春期发展、自我意识及升学就业指导等有关的问题开展工作。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做到自觉、自主、自愿接受教育,这样心理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有实效。
3.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它既是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物质化、外显化、操作化、行为化的过程,又是实现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心理教育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孤军奋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特别是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将直接推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进展。另外,学生自我教育是实现学校心理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提供的都是一种帮助,只有当这种帮助转化为自助的时候,才可能生效。
三、心理教育的学校组织系统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从整体上说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高度整合和极其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又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渠道的基层具体工作,因此,进行科学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极为重要。
在学校工作中,心理教育的组织结构是多层次的,是在校长领导下全员发动和全面配合完成的,同时也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的合作。根据各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在心理教育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列出下表。
1.心理教育以学校为主
开展学生心理教育以学校为主,这是由学校内部各因素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在这项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在学校内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心理教育同样如此。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每个人都要根据各自职责完成任务(参见表2),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各个因素中,心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为突出。他不同于一般的执行者,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主要由他来具体操作,他与学生之间的作用也最直接。他通过上课或心理讲座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主要由他来帮助解决。学校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体宣传及组织知识竞赛或演讲等活动,都由心理教师具体策划完成。因此,学校的心理教师要经过专业培训,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还应有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敬业精神。
2.心理教育以家庭为辅
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主要是家长与子女实现心灵沟通,避免由于家庭矛盾引起学生的不良心理。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需要家长给予心理疏导或理解安慰时,有的家长常常是火上浇油,使原本平和、温馨的家庭变得气氛紧张,因此,提高家长素质也是心理教育的内容。办家长学校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是政府行为,目前在我国由于条件所限,家长学校成了校中之校,由各学校承担了此项任务。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学校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学会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意识和能力。家长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与子女沟通,而且可以使家长学会做心理医生,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心理疏导,起到家庭对心理教育的辅助作用。
3.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教育是一种回归人性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主体心理获得健康发展是心理教育的目标。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其次,学生始终是心理教育过程的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咨询、辅导,都要重视启发学生自身的心理力量,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引导和激励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最后,主体发展变化是心理教育的最终体现。教育者启发、帮助、引导、激励作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地克服自身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浅谈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篇12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布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 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 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 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 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 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 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1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 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 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 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 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 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 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 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 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 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 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 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 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 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 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 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 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 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 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 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 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 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 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 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 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 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 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 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 避免虚假和误导, 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 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3 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 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 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 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 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 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 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 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 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 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4 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 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 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 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 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 (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 , 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 (又称利润表要素) 。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 才能规范会计实务, 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5 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 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 经济资源的配置, 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 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 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 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 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 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 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 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 一方面, 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 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 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 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推荐阅读: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10-06
新世纪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论文05-20
财务管理理论07-1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09-23
财务理论研究管理07-08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创新07-18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研究08-21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09-12
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08-04
对资产评估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差异的分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