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2024-05-24

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共8篇)

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篇1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

[摘要]:会计基本原理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假设 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 会计准则 会计环境等

财务会计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程序,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主要采取通用财务报告形式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且国内外会计学界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信息、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准则等构成来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基础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假设。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很大困难,如不加以假设,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基础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本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 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

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笥进行考核与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已经拓展到事中与事前领域。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的,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而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

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数学表达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部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会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什么是会计准则?至今国内外会计界看法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础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

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各种内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科技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会计环境对会计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会计的发展,也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会计的发展。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影响会计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和会计检验,又影响会计实践及会计目标的实现,还会通过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本身。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还是双向的、相互的,也就是会计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环境。

财务会计的处理技术—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 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篇2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 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 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 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 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 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 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 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 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 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 笔者认为, 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 不但包括企业, 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 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 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 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 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 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 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 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 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 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 (风险与机会) , 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 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 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 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 如火灾、车祸等, 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大都适用大数法则, 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 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 如博彩、买卖股票等, 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 不适用大数法则, 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 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 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 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 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 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 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 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 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 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 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 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 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 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 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 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 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 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 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 风险管理的特点

2.1 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 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因此, 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 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 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 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 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 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 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 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 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 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 同时, 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 因此, 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 风险管理的目标

3.1 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 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 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 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②减少风险暴露, 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 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③社会责任目标。

3.2 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②持续经营目标。③稳定赢利目标。④持续成长目标。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 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 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 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 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 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 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 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 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 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 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 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 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 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 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 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 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 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 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 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 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 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 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 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 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 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 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 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 由此可见, 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 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 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 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 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 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 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 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 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 这并不是说, 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 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 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 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 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 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 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 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 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4.4 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同财务管理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风险管理理论的损失成本—收益的预测和分析、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融资等, 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学的支持。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单位各项收支和经营成果的综合表现, 财务管理以价值的形式反映风险管理单位业务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行、劳动耗费、财务成果及其收入分配等活动, 是风险管理单位规范化管理资金的反映。运用财务管理方法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它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 财务管理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财务管理理论只能识别、衡量资金的损失风险, 不能识别、衡量大量实物资产的损失风险, 也不能对已经发现的风险采取措施, 因此财务管理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摘要: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 风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到国家, 小到个人, 都受到风险的困扰,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本文就风险管理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

对财务基础理论的认识 篇3

【摘 要】对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的正确认识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本文从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特征及新发展对财务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只有对这些基础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财务知识。

【关键词】财务理论;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59-01

财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财务领域中财务运行规律的理论。它是财务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是对实践中的财务来源、研究客体的基本要求的理论总结, 决定了财务学科的性质, 反映出财务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 是其他财务理论的基石,也为财务行为理论和约束理论提供了必要前提和理论基础。

财务基础理论包括財务管理主体、客体、目标、假设、学科等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行为理论和职能理论以及财务发展史等。不同的学者对这些理论内容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财务管理职能有传统的“六职能说”、“五职能说”、“四职能说”等观点,也有建立在产权理论下的职能观念;财务管理目标有“利润最大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观点。

1 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

财务基础理论是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构成的概念体系。

财务管理内容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中外学术界的看法均存在一些分歧。而多数学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内容要从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本质入手。所以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企业财务活动,而财务活动又分为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和企业日常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因此,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三个方面。

财务管理的原则是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体现财务活动规律的行为规范。它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但它又对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的建立起指导作用。因此,财务管理原则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完成财务管理任务,在进行理财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技术。所以财务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根本落脚点,如果没有这一根本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就变得虚无缥缈,就无法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地进行研究并建立以财务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2 财务基础理论的特征

一是理论的指导性。财务基础理论指导财务实践,其指导性作用对财务实践具有普遍性和深远性的影响。所以,新的财务基础理论的建立会使实践具有较大的改变和显著的发展。

二是理论的抽象性。财务基础理论仅从整体上把握了财务运行的性质及其规定性,但其并未对财务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做出详细说明,因此仅具有财务基础理论对财务实践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 财务基础理论的新发展

我国现代财务基础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来源于西方,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创新,但大多是基于资本效率市场假设下进行的财务研究,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和西方的市场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西方较为成熟的财务基础理论在我国市场实践中屡屡失效。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实情,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西方财务理论的精髓,再结合我国特有的财务环境和财务实践,使之进一步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国情、逻辑缜密、框架合理、内容完备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基础理论体系。

郭复初(2006)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发挥现代财务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并且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充分整理和吸收的基础上,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和谐管理理论引入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当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管理理论与现有财务理论的有机融合,因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财务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转轨经济体制阶段,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结构失调、市场体系残缺、管理乏力、市场扭曲以及权力腐败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的问题,企业缺乏诚信、无视社会责任、短期利益至上、财务关系混乱等状况比较普遍。为了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企业有责任和义务重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财务管理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之路,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财务管理的应用,对于改善企业财务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基础理论作为财务理论的基石和其他财务理论的基础,从理论层面上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对财务运行机体相对正确的理论认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抽象法;从实践的层面上,它告诉我们在弄清假定前提和认清限制条件的基础之上,我们能够很好地运用财务理论来正确地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财务基础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财务基础理论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财务知识的掌握,也将有利于指导财务实践工作者科学地开展财务实践活动。

げ慰嘉南:

[1] 郭复初.现代财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0

[2] 冯建.我国财务理论体系探析[J],四川会计,1997,9

基础理论知识 篇4

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与水体污染

1、水与水循环(1)熟悉水环境保护(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

(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局部、区域性、全球性(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对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成因

(1)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二)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1)了解地球大气特征(2)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3)掌握气象要素

2、大气污染化学(1)了解降水与大气污染(2)了解酸雨化学(3)了解臭氧破坏化学

3、大气污染扩散模式(1)了解点源扩散模式(2)了解线源扩散模式

三、固体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

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3)了解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二)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工程

1、固体废物处置概述(1)了解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2)掌握处置基本要求(3)了解处置方法的分类

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方法

(1)了解固体废物在填埋场中降解的机理(2)熟悉填埋工艺的分类、基本工艺流程

(三)了解噪声基础知识

1、噪声污染特点与危害

2、声源的种类

3、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4、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5、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6、噪声的频谱分析

7、噪声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

(一)废水预处理

1、废水的收集与提升

(1)掌握废水的收集:废水流量确定与废水量计算(2)掌握废水的提升:集水池容积计算、水泵扬程计算

2、废水的预处理(1)熟悉筛除过程及方法(2)熟悉沉砂过程及方法(3)熟悉除油过程及方法(4)熟悉水量及水质调节

(二)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

1、物理处理法

(1)熟悉筛滤法:格栅过滤、筛网过滤、颗粒介质过滤、微滤机过滤(2)熟悉重力法: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3)熟悉离心法:离心分离的原理、离心分离方式

2、化学处理法

(1)掌握中和法:中和及pH调节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几种中和法(2)了解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常见沉淀法的应用(3)熟悉氧化还原与消毒: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常用氧化剂(4)熟悉吸附法:吸附法基本原理、常见吸附工艺及设备(5)了解电解法:电解法工艺原理及流程、常用电解法类型

3、物理化学法

(1)了解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反应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2)熟悉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超滤(3)了解其它:萃取法、吹脱法、汽体法

4、生物处理法

(1)掌握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基础、常用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净化机理与过程(2)掌握生物膜法:基本概念与流程(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5、自然净化处理

(1)熟悉氧化塘:氧化塘概念和类型

(2)了解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和类型

(三)污泥处理与处置

1、污泥的来源及特性

(1)掌握污泥的来源、种类

(2)熟悉基本特性

2、污泥浓缩与预处理

(1)熟悉污泥的浓缩:污泥浓缩基本理论、常见污泥浓缩方法

(2)熟悉污泥的预处理

3、了解污泥的干化与脱水

4、污泥的最终处置与利用

(1)熟悉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泥厌氧消化与污泥好氧消化(2)了解污泥的综合利用

(四)污(废)水处理工艺

1、熟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2、熟悉工业废水处理工艺选择

二、大气污染防治

(一)烟尘污染与颗粒污染物控制

1、燃料燃烧与烟尘污染

(1)熟悉燃料种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其它清洁燃料(2)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3)了解燃烧条件(4)掌握颗粒污染物的成因

2、除尘技术

(1)熟悉除尘基本原理

(2)掌握除尘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机械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

(二)物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气态污染物成因与控制(1)熟悉气态污染物形成机理

(2)了解燃烧过程中气态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2、气体吸收净化(1)熟悉吸收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收平衡与吸收流程(3)了解吸收设备与吸收剂的选择

3、气体吸附净化(1)熟悉吸附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附设备的分类和特点(3)掌握常用吸附剂及其选择的基本要求(4)了解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分析

4、气体燃烧净化(1)熟悉气体燃烧法原理(2)了解气体燃烧法的分类和特点

5、气体催化净化(1)熟悉催化反应机理(2)了解催化剂性能

(3)熟悉气体净化常用的催化反应

(三)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

1、熟悉汽车尾气有害物的成因

2、了解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3、了解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危害

2、熟悉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一)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1、熟悉固体废物处置场(厂)的选址

2、了解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二)固体废物转运与预处理

1、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贮存(1)熟悉城市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2)了解城市固体废物的运输及贮存(3)了解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2、了解城市垃圾中转站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工程

1、垃圾好氧堆肥技术

(1)了解垃圾好氧堆肥处理工艺(2)了解堆肥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堆肥工程设备的选型(4)掌握垃圾好氧堆肥的原理与过程(5)熟悉垃圾好氧堆肥的分类与方法

2、垃圾厌氧发酵技术(1)了解厌氧发酵原理

(2)了解厌氧产沼气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掌握垃圾厌氧发酵的原理

(四)固体废物焚烧、热解处理工程

1、熟悉焚烧处理系统的工艺过程

2、熟悉常用焚烧炉设计的一般原则

3、了解城市垃圾、农业秸秆等固体废物的气化热解工艺流程及常用设备的性能

(五)固体废物填埋处置工程

1、固体废物填埋的特性及填埋场的主要设备(1)掌握固体废物填埋作业的基本程序(2)了解填埋工艺设计及主要作业设备的性能

2、渗滤液、填埋气体的产生、控制及监测评价(1)熟悉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体的收集、导排(2)熟悉防渗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3)了解填埋场的主要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六)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1、了解煤矸石、尾矿、粉煤灰、钢渣和其它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途径

2、了解常用工艺方法及工程设计的基本要点

四、放射性污染防治

(一)基本概念

1、掌握放射性的基本概念(核素图、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单位)

2、熟悉射线及其基本特性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等)

3、熟悉辐射源的种类

(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非密封源和射线装置等)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对象

(贯穿辐射、放射性流出物、放射性废物)

2、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

3、了解辐射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3)放射环境管理办法(4)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5)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放射性废物

(1)了解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途径及所含核素种类(2)熟悉放射性废物(源)的分类和处置方式(3)了解放射性废物(源)监督管理基本要求

5、放射性表面污染

(1)了解放射性表面污染来源和核素种类(2)熟悉表面污染的去污

6、放射性事故

(1)了解放射性事故类型和事故后果及处理(2)了解放射性事故管理

(三)辐射防护

1、掌握职业照射、公众照射和医疗照射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率、剂量当量/率等)

3、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4、掌握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5、熟悉辐射防护的标准和限值

(四)辐射监测

1、了解天然放射性和环境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2、熟悉外照射个人剂量和内照射个人剂量的监测

3、熟悉工作场所外照射和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

(五)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

1、了解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目的

2、了解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内容

3、了解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五、电磁污染防治

(一)基本概念

1、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掌握电场、磁场、射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电磁噪声与干扰概念

3、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

(二)电磁辐射污染

1、熟悉电磁污染源的分类

2、掌握电磁污染源的产生和电磁辐射体的分类

3、了解环境电磁污染的原因和状况

4、了解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引燃引爆、电磁干扰、影响身体健康

(三)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影响

1、掌握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熟悉热效应的产生

2、掌握非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熟悉非热效应的产生

(四)电磁辐射监测

1、熟悉电磁污染源监测方法

2、熟悉一般环境电磁监测布点原则

(五)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

1、了解电磁辐射的应用范围

(工业、军事、科学、通信、医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

2、了解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的目的

3、熟悉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的基本原则(屏蔽、减少辐射源、加强个人防护)

4、了解电磁环境管理法规、标准

(1)《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令第18号

(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96

第三部分 行业法规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二、环境标准

(一)了解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二)了解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2005)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北京市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39-2007)(3)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

3、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12523-90)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2)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

(3)国家危险污染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4)国家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5)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6)国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7)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8)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2008)

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五)了解商标的定义

(六)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七)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素描基础理论 篇5

一、素描基础知识

(1)(2)明暗五调子:亮部,半亮部,明暗交接线,暗部,反光。形体:在几何学中,抽象出形体的基本概念就是点、线、面、体。

(3)明暗:明暗是光线作用物象而又反映视觉的物理现象,反映物体

受光线照射由明到暗变化的刻度。它不仅受光线亮度变化的限制,同时也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及质地。(3)空间:物体之间的空隙与余白。(通过透视关系可以更好地表现空间感觉)透视:(4)

二、素描的基本画法

1、怎样运用线条组织色调?

素描造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运用线条,它是表达素描的语言。在线条组织技巧上,我们可用软硬适中的铅笔或碳笔进行练习,用笔的技法多采用侧锋、平锋和中锋,用线的方向及变化可打直线、曲线或弧线。运用不同线条可表现不同形态,组织不同轻重、缓急、疏密的线条展示不同的色调,这是素描人像造型的重要技法语言。不同明暗的色调,主要依靠线条排列的疏与密,用笔力量的轻与重而获得,笔轻线条排列疏间则为明色调;下笔重线条密集或反复重叠,色调则由明变暗。

2、如何把握黑、白、灰三大色调中的色阶及微差?

运用碳笔或铅笔在白纸上画线条,很容易产生色度。如果我们用深浅不同线条排列组织,或从轻到重,或从疏到密,各种组合会产生许多变化,这种色度变化主要由明暗中的黑、白、灰三个大的色度区形成对比层次关系,即我们所指的素描关系。我们作画应控制色调,不管色调如何丰富,千变万化中的线路必须把握在黑、白、灰三大调子统一整体下进行。

黑色区的变化:形体背光的大暗面,虽然统一在黑色区,但形体处在立体与环境空间之中,加以结构形体的转折状况,明暗交界线、暗部灰面及反光便产生了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空间黑白调微变,这种变化依据光与形体的角度有一定规律可循。

白色区的变化:它处在形体的直接受光面,白的变化主要由光照角度的远近,形体结构前、后、左、右转折而形成亮调子中的渐变。它可以凭对光照角度和形体转折中准确感觉和判断变化的线路。灰色区的变化:它是在侧受光与形体转折面中形成的灰亮色调,它使黑白两调的强烈对抗得以缓冲,并使结构转折的黑白之间得到自然衔接,其变化规律与黑白的道理是相同的。

同时,在暗部也有反光和暗灰面过渡,它的变化规则是光(环境反光)与形体空间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必须统一在暗面。尤其是反光,不管它给人的感觉(有时是错觉)如何强,但它毕竟是处在大暗色调中的一部分,必须服从整体统一暗部的要求。

三、静物写生1、2、构图

基本形体:(1)各个形体的形态特征与相互间的比例关系(2)各个形体的透视分析(3)以线为基本表现方法,表现出形体结构与各形体之间的总体筐架并表达出一定的体量、质感和空间层次。

3、黑、白、灰层次:过这些调子来进一步表现物体的体积、色素、质感和空间。

四、石膏像写生

1、头、颈肩、的关系

头部,椭圆体是固定形体;颈部,圆柱体是可变的连接形体;前胸,梯形断面的立方体也是固定形体。以颈部为中轴,头部有平行的左右环顾运动,俯首的半圆旋转与仰视的半圆旋转。

2、头骨与四条弧线的透视关系

我们假设头骨中央有一条中轴线,那么有四条横弧线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头在各个运动角度中的各部位置,并寻找到透视的轨道。他们分别是眉额弧线、颧骨弧线、上颌弧线、下颌弧线。

3、画面的整体关系

形体对比;明暗对比;主次对比;虚实对比等关系

五、真人头像写生

1、头部骨格结构及外形(见下图)

2、头部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通过观察头像面部正前方,可总结出成年人头部的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眼在头部的二分之一处。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鼻宽。

又有人把头部五官比例归纳为“三停五眼”。

三停:发际线至眉线,眉线至鼻底,鼻底到颏底线为同等距离的线。

五眼:右耳孔至右眼外角之长,右眼长,两眼间距离长,左眼长,左眼外角至左耳孔长为同等距离的长。

以上的头部基本比例关系,适于供初学者作画时做基本参考,使初学者在开始作画时不至于偏离比例太远。但实际上不同人的头部特征各不相同,他们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寻找他们的差异性、个别性,切不可生搬硬套“三停五眼”。

3、头部的肌肉结构及外形(见下图)

4、五官具体结构

眼结构组成:眼由眶、睑、球三部分组成。外形上,我们能见到的有眶上缘,眶下缘,外眶缘,内眶缘。

眉的结构组成:眉起自眶上缘内角而延至外角,内端称为眉头,外端称为眉梢。眉分上下两列,下列眉呈放射状,内浓外淡,上列眉覆下列眉之上,走势向下,上列眉自眉头三分之一处开始生长,外端面积大于内端。两列眉相交而成眉尖,形成眉的浓密处。

嘴的结构组成:嘴是由上唇、下唇、口缝、嘴角组成的半圆形弧状形体,上唇从人中开始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中间是上唇结节突起,下唇中间略凹陷,弧形的半圆体很明显。

1、人中

2、上唇结节

3、鼻唇侧沟

4、口角

5、口缝

6、颏唇沟 鼻子的结构组成:鼻子由鼻根、鼻梁、鼻尖、和鼻翼组成。

训练基础理论讲稿 篇6

近年来,部队着眼有效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战斗力建设抓得比较紧,从严从难训练锤炼部队战斗力,成效比较明显.但官兵训练伤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训练伤不仅直接损害官兵身体健康,引发畏难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且干扰基层正常工作,降低了参训率和出勤率,对部队战斗力,凝聚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思想层面上来看:搞训练就会有受伤,训练伤不可避免的观念比较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官兵防范训练伤的意识还比较弱;部分干部骨干关爱士兵的态度和方法不正确,认为越严越好,越紧越好,越苦越好,没有考虑到官兵身体承受力和思想实际,强制性训练和惩罚性训练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组训能力上来看:基层骨干缺乏在运动学,生理学和训练伤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训练中凭老观念,老套路的多,根据个体差异因人因才施训,循序渐进施训的少,训练中因拔苗助长,盲目蛮干造成的训练伤比较多.从兵员质量上来看:近年入伍的战士中独生子女明显增多.这些兵员入伍前大多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缺乏运动锻炼,身体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特别是兵员征召制度改革后,部分地方征兵部门把关不严,有伤病史的新兵增多,训练强度和难度稍微增大就容易出现训练伤.要切实减少训练伤,必须把准脉,下对药,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训练等手段,解决好训练伤问题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提高训练效益,维护好战斗力建设的根基.一、训练方面

统筹好防训练伤与保训练质量的关系,做到主动训练.许多基层干部骨干感到,当前部队训练参训人员多,室外作业多,实弹实爆多,受个体体质差异性,客观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训练伤的发生具有一定不可控性.保安全,防伤病就要降低训练难度,严格训练就会造成训练伤”的两头难问题还相当程度困扰着基层单位.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做到:(一)普及好训练伤防护知识.通过专题授课,本级培训和送学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一线带兵人的知识结构,着力培养一批精通生理学,运动学和训练伤防护等方面知识的行家里手.同时,要把卫生防护知识教育纳入经常性教育中,贯穿军事训练始终,组织力量编写相关知识手册,使参训官兵明确预防训练伤的意义,提高练伤的思想警惕,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二)改进施训方法

.重点抓好因人因才施训,循序渐进施训等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等粗放型训练模式,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训练,坚决克服不按规律急于求成,任意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让训练尖子“吃得饱”,训练水平低的”跟得上”.(三)加强训练组织管理.训练中,要做到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训练,医护人员不到场不训练,动作要领没讲清不训练,场地设施不完备不训练,热身运动不充分不训练.注重灵活穿插各项训练科目,因地制宜地开展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和思想鼓动工作,让官兵在训练中感受到乐趣和激励,从而有效调节训练节奏,缓解训练疲劳,以避免因长时间单一重复训练导致训练伤的发生.二、官兵关系与保障方面

统筹好严兵与爱兵的关系.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士兵.调研表明,当前部分单位领导在落实从严训练,从严管理要求上出现了偏差,严过了头,违背了科学训练和管理的规律,不符合以人为本要求.一些单位出于以训促管的考虑,不仅在正课时间安排大量体能训练,甚至在正常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也过多安排训练,导致疲劳性训练伤较多.对此,要做到:(一)树牢文明带兵理念.切实端正各级干部骨干对部属的根本态度,引导他们用兄弟般的情谊教育人,引导人,感化人,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对训练受伤人员要主动靠上去,帮助其正确面对伤病,不让带伤,带病,带思想问题的人员参加训练,让每个人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各项训练中.(二)加强思想和心理疏导.基层干部骨干要区别对待战士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深入分析症结所在,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帮促和说服教育,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切实把个人成长进步与训练成绩挂起钩来,营造苦练出精兵,训练能吃香的氛围,激发官兵爱军习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深人开展心理评估和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训练场地建设和心理训练力度,增强官兵应对高强度,高难度训练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三)提高卫勤保障质量.建立完善医疗巡诊、会诊制度,突出抓好基层各级卫生员的培训,不断充实提高基层卫生所常用药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要培训好司务长和炊事员队伍,提高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基层连队伙食搭配调剂的科学性,改善饮食条件,为官兵强健体魄,增强抗摔打和抗伤病能力奠定基础.三、训练考评方面

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篇7

一、建立资产评估理论框架的重要性

随着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接轨, 资产评估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例如牵涉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措施之一的房产税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合理评估房产的涉税价值, 又如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级贷款价值评估问题,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不良资产的甄别、价值评估问题, 以及在国际经济交流中越来越重要的知识产权应如何评估价值问题。

但与资产评估行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对资产评估理论体系还没有达成统一和成熟的共识。有些学者如余海宗 (2001) 是按照评估步骤来组织评估理论, 汪海粟 (2010) 按照经济学视角将资产评估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余炳文等 (2012) 从资产评估内涵和哲学角度, 将资产评估理论框架分为质、内核、外核、环境四个嵌套的层次来进行构建, 但理论结构又过于复杂化。

资产评估学与财务学相比较, 同属于工商管理类下面的二级专业, 在很多高校是将资产评估作为财务管理方向来进行设置和管理的。资产评估学最早也脱胎于财务会计学,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 资产评估理论的专业性越来越突出, 如何合理、清晰地界定资产评估理论框架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由于资产评估理论与财务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财务理论框架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相对成熟, 本文试图借鉴财务理论, 思考和总结资产评估的理论框架体系。

二、基于财务理论构建资产评估理论框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 这些目标和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财务理论框架是一套目标和理论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财务理论框架看成包含各项财务要素, 以财务目标为逻辑起点, 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以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为主体的框架体系。而资产评估要素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目的、评估假设、价值类型、评估方法、评估原则、评估程序、评估时点、评估结论十部分。笔者的思路是借鉴财务理论框架脉络, 通过界定评估要素的内涵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构建和组织资产评估理论框架。

1. 以评估目的为逻辑起点。

资产评估实质上是一项专业的价值分析与判断工作, 评估目的是由资产评估性质及其基本功能所决定的, 所以评估目的就天然成为资产评估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这一层次包含了评估主体、客体和评估目的三要素。本文所指的评估目的特指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而非特殊目的 (暂不考虑资产交易或引起资产评估的特殊要求, 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确定资产在评估时间的公允价值) 。

资产评估目的可归纳为价值发现, 是一项动态的行为特征, 表现为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分析、判断和估算过程。资产评估理论体系的实质是如何发现与确认价值, 其价值发现的前提、价值的内涵和类型、价值发现方法都是价值发现实质的逻辑层次表现, 这也构成了资产评估理论框架的起点。

而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财务会计目标,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流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应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受托人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其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某种意义上, 资产评估的价值发现也是为资产转让、企业兼并、纳税评估等产权转让或非产权转让行为提供价值决策依据, 资产评估的价值发现目的也适用于财务理论的“决策相关”目标范畴。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要强调, 价值发现仅仅是一项专业性的咨询服务, 而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公正性的作用, 区别于财务理论具有公证属性, 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品牌评估价值百亿, 而侵权赔偿仅百万”的特殊案例事项, 并能引导解释“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型过程中不同阶段资产价值发现的不同行为特征”问题, 对资产评估理论的外部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

2. 以资产评估假设为理论前提。

资产评估假设是对评估行为作出的符合逻辑的假定说明, 主要表现为外部环境假设、技术性假设等。资产评估假设的目的是价值判断, 而财务会计假设的目的是会计计量, 所以资产评估理论与财务理论的假设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资产评估的假设能够使得评估委托方更清楚价值发现的前提、应用范围以及风险, 在评估中需要关注假设的变动性、限制性。在资产评估假设中, 有两个假设是重中之重:其一为交易假设, 是指资产价值评估是在假设交易基础上完成的, 因而导致其产生两种不同行为——产权变动下的价值评估和非产权变动下价值评估。真实产权价值评估代表产权变动下资产价值评估, 而非真实产权价值评估代表如纳税价值、抵押价值评估等, 两者都要求按照假定交易前提判断其价值水平。其二为市场环境假设, 按照市场特征是否满足信息对称、买卖双方平等、双方理性等限制条件, 分为公开市场和非公开市场。公开市场和非公开市场都可以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 只不过体现的具体价值类型不同。

而财务会计理论假设体系中四大基本假设为——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以及货币计量假设。除持续经营假设与评估假设中的资产使用状态假设有关联外, 其他三项假设与评估前提体系基本无关。对于资产或企业状态的假设, 财务理论与资产评估理论有联系, 但两者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为对资产价值计量行为、环境的假定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与资产评估理论的计量或评估方法的选择。

3. 以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为理论基础。

FASB推荐公允价值广泛应用是近些年推动资产评估行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因素, 因而价值内涵及价值类型的确定构成了资产评估理论的框架基础。

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可以看成是在特定资产评估用途和目的下如何选择评估客体价值的具体计量属性。由于“公允价值”概念广泛地应用于资产评估理论和财务理论, 所以这一层理论框架的讨论就围绕着财务与资产评估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展开。

公允价值是资产评估和财务理论联系的最重要的结合点, 但两者对于公允价值内涵的表述并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其基本要素是公平交易, 交易信息获取无障碍、交易双方自愿理性。从上述表述可知, 财务理论中的公允价值实际上相当于公开市场条件下资产评估理论所确认的评估价值。

资产评估理论框架中的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专业评估师认为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最可能达成的交易价格, 其价值是在交易假设和市场环境假设基础上确认的, 因而结合评估假设中的市场环境假设, 可以衍生出公开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 (公开市场价值) 和非公开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 (包括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清算价值、重置价值等) 。

对上述两种理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可知, 资产评估理论中的公开市场价值等同于财务理论中的公允价值, 而非公开市场价值是在不满足公开市场特征的其他类型市场环境中所实现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公允价值。因而, 资产评估理论中的公允价值概念更加宽泛, 所采用的资产计量属性更灵活。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这是因为财务理论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在更重视客观性、可靠性的同时, 兼顾相关性, 所以财务理论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以及公允价值, 而公允价值是要求满足特定市场上能够客观、可靠取得的交易价格, 而这个市场环境只能是公开市场条件。资产评估理论中的价值类型是价值发现的表现形式, 体现为特定评估目的下不同的评估结果属性, 是一定外部环境和假设限制下的价值内容, 可以有相对更多、更灵活的表现形式:如从市场环境假设角度, 按照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可将价值类型分为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按照价值观分析, 从卖方视角来看价值应由成本内容构成, 从买方视角来看价值应由未来收益的效用构成, 从买卖均衡视角来看, 价值应由市场价格构成。所以, 价值类型包括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现行市价等多种。不论如何分类, 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评估价值内涵, 更好地发现价值, 这也是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哲学基础。

4. 以资产评估方法体系为理论框架主体。

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绝对是资产评估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包含评估方法、评估原则、评估程序、评估结果等评估要素。评估方法体系的核心是评估方法, 但还包含评估方法的行为依据与准则、评估方法实施程序以及评估方法对评估结论的解释说明, 因而评估方法、原则、程序、结果共同构成了评估方法体系。这一层次围绕着评估方法计量属性展开。

资产评估方法是评估理论体系的内核, 是指获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收益法最科学, 但对未来收益、折现率等参数的估计也最主观和困难;市场法最简单, 但要求的公开市场环境最严格;成本法在我国评估实务中使用频率最高, 但也是三种方法中涉及参数最多、实践应用最不规范的一种。

评估方法体系的重点不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公式、计算程序, 而是以评估价值类型为基础, 联系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 深入比较三种评估方法的应用前提和视角差异。 (1) 市场法的重点在于如何量化待评估资产与参照物之间的差异因素, 并借助参照物的市场价格估算被评估资产价值, 代表买卖双方均衡交易时市场价格的评估思路。 (2) 收益法的核心是三个参数, 是通过对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来反映待评估资产的投资现值水平, 代表从资产卖方角度评估的资产未来效用满足程度的思路。 (3) 成本法完全区别于财务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其涵盖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技术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四个参数指标。其中, 实体性贬值类似于财务理论中的折旧概念, 技术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是由于技术进步和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未来收益减少所折现的贬值额, 是基于买方角度所衡量的重新购置资产所付出的成本费用水平的一种评估思路。

而财务理论中的计量属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FASB列举了企业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的五种可能的计量属性, 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些财务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与评估方法的价值计量属性相似, 其中, 市场法类似于公允价值, 收益法类似于现值, 成本法中包含重置成本同时还需减去各项贬值。

可以看出, 资产评估方法理论与财务计量属性理论有很多相通和共同之处, 但评估方法体系的理论更加综合, 是在一定评估原则的基础上, 依照资产评估程序和环节, 依据外部环境所作出的价值发现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相对于财务计量属性理论, 资产评估方法体系选择的价值计量属性更加综合与灵活。

三、结论

本文认为, 资产评估理论框架可分为四个层次, 以评估目的为逻辑起点, 以评估假设为理论前提, 以价值类型为理论基础, 以评估方法体系为理论主体, 将资产评估要素包含在这四个理论层次框架中。这一理论框架体系可以用来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行为, 解释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指导资产评估实务操作, 为资产评估理论框架体系构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但毕竟资产评估理论与财务理论有着本质的差异, 借鉴财务理论来构建资产评估理论框架肯定会有不足和缺陷, 在现在的资产评估理论框架中缺乏对评估环境、评估道德风险理论层次的探讨, 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完善资产评估理论框架的工作思路。

摘要:资产评估行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 但对评估理论框架体系还没有统一结论。本文借鉴相对成熟的财务理论框架体系, 认为资产评估理论框架可分为四个层次, 以评估目的为逻辑起点, 以评估假设为理论前提, 以价值类型为理论基础, 以评估方法体系为理论主体, 并将十大评估要素包含其中,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评估理论框架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理论框架,评估目的,评估方法,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炳文, 姜云鹏.资产评估理论框架体系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2

[2] .朱义令.现行会计准则下完善资产评估教学的思考.财会月刊, 2010;1

[3] .姜英兵.财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会计研究, 2007;8

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篇8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动因

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及其规范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继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以下简称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主要包括的政策和程序有:保存充分、适当的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合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合理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以及资产的取得、使用或处置经过适当授权;合理保证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未经授权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代理人)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同时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如公司章程和法规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其实质就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一种契约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受托的责任范围也相应在不断扩大,同时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断发展又促使了审计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内部控制审计这项新业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管理层代理公司所有者制订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制订公司的内部控制,并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公司所有者作为委托方只能通过管理层提供的内部控制报告间接获得相关信息,处于信息劣势。这样就使拥有内部控制信息的优势者(管理层)对信息的劣势者(公司所有者)有欺骗的机会,这也是许多公司出现管理层舞弊导致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一)努力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但在实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性,注册会计师更适合于进行整合审计。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由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同一项目小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避免重复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两种不同的责任,但两者的工作可以互相利用。一方面,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果决定利用其工作,则可以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但无论是否利用企业的自我评价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对发表的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可能会发现企业自我评价没有发现的控制缺陷,提请企业予以整顿。此时,企业需要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正确对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整改落实,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合理。

(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它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这种方法要求财务报告审计始于财务报表层次,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自上而下法能够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最高的领域,通过对重要账户、重要认定、相关的控制等层层推进,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缺陷。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非财务数据,更多表现为业务活动,对其进行鉴证并希望实现合理保证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如,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完成控制测试后,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意见类型。其中缺陷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最困难的方面之一。鉴于各个不同公司、不同缺陷具有自身的特征,评估缺陷的任何方法都需要依赖高度的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张龙平,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回顾[J].审计月刊,2008,(9).

[2]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6).

上一篇: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经典题记下一篇: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