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理论(精选12篇)
风险理论 篇1
风险资本是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 风险投资契约是有别于一般股权契约的特殊股权投资契约。其特殊性在于风险投资契约主体涉及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 此类企业的经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这一特征使风险资本融合了财务资本和风险资本家的人力资本。契约经济学所阐述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大量出现。因此, 本文分析契约经济学的道德风险, 探讨怎样的契约设计能够更有效地激励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努力工作, 约束其不会做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
一、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表现形式
(一) 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特征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产生于信息不对称, 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或证实另一方的行为, 二者的目标存在利益冲突, 另一方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选择努力水平, 没有达到对方的期望结果。而目前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对代理人的单边激励约束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殊性决定了在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十分严重。首先, 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比普通契约中的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 并且研发投入的金额和结果具有重大不确定性;而风险投资家的专长在于资本运作, 对于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技术并没有相应背景, 从而信息不对称风险增大。信息不对称即是道德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 高新技术企业的性质导致道德风险后果严重。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比例较高, 新的商业模式与新的盈利方式都能使企业估值大大提升, 道德风险的发生会阻碍企业发展, 使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迅速缩水, 从而无不道德行为的一方损失惨重。最后, 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监管困难。企业拥有风险投资家的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家获得企业的股份或董事会席位。这使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均需监督对方是否恰当运用权力, 促进企业发展。但一些隐蔽性行为难以被监控, 又无相应法律对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予以惩罚。
(二) 风险投资中的双边道德风险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 道德风险存在于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者双方。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所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 双方都存在对方无法掌握的信息。企业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等信息拥有绝对优势, 风险投资家对投资契约的了解, 风险资本的运作等具有天然优势。风险投资家也有机会主义动机和行为, 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也有可能发生。由于双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即为双边道德风险。所谓双边道德风险是指双方为追求各自的最大效用所采取的对方无法观察的利己行为。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包括努力不足;追求私人利益, 制造虚假数据, 不如实披露项目盈利水平;继续维持无效益项目;不计后果从事高风险项目;为了获得继续融资, 隐瞒企业亏损状况。风险资本家的道德风险包括过多干涉创业企业;同时投资于同行业的竞争性高新技术企业, 影响本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窃取商业机密和技术;以停止投资相威胁, 要求修改契约条款;企图架空风险企业家, 套空高新技术企业。这都是双边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 契约理论与双边道德风险
风险投资契约是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在风险投资的投入、运营、退出阶段设立的契约关系。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 契约条款是不完全的, 风险投资契约也不例外。不完全契约为双边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机会。为应对不完全契约, 化解未来不确定事项对契约双方的冲击, 减轻双边道德风险, 需要设计风险投资契约机制, 从而保证契约中的激励约束条款发挥作用, 提高当事人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成本。通过契约安排, 可以更好地对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双方实施激励约束, 减少道德风险发生风险投资中可能性, 使双方的行动选择与双方的利益一致。因此, 设立有效契约能够缓和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矛盾, 控制双边道德风险。
二、风险投资中双边道德风险治理方式
(一) 控制权安排
在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中,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契约安排应从激励和约束角度进行, 通过合理安排使二者相互制衡, 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风险投资过程中, 风险企业中控制权的配置的方式一般为风险企业家拥有普通股, 并有股票期权作为激励;风险投资家拥有普通股, 并有可转换证券及参与管理的权利。风险企业中管理者的报酬通常由较低的固定薪酬、业绩提成和股票期权组成。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资金, 这种报酬体系可以用未来期间可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报酬来弥补当期较低的薪酬。长期薪酬的引入可以使风险企业家的专注于公司的长期业绩, 减少短视行为。风险企业家会为了获得期权收益抑制从事高风险活动的冲动, 减少不道德行为。同时, 持股比例的增加带来对企业的控制权对风险企业家有强烈的激励效用。而未来股份流入管理层也会使风险企业家对企业控制力加强, 防止风险投资家为自身利益干涉企业运营、架空企业原始管理者。可转换优先股与可转换债券是风险投资中最常用的金融工具。可转换证券使风险投资家在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清算时, 拥有优先清偿权。当风险企业的盈利水平达到目标值时, 可转换证券就能按照契约约定转换为普通股。在实际应用中, 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达到一定的收益水平之后, 投资者才会行使转换期权转为普通股, 从而迫使企业家者提高投资的效率。同时, 可转换债券附带的控制权条款也能使风险资本家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监控, 防止资金滥用。这种契约设计可以改变双方承担的风险比例。可转换契约具有相机治理特点。在风险资本投资契约中, 在可转换证券与分阶段投资相结合时, 不同阶段投资的可转换契约的转换比例通常是根据企业盈利水平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调整。可变性能激励和约束风险企业家, 使其与风险资本家利益一致, 为减少风险资本家在以后投资阶段通过可转换证券获取普通股数量而努力。而风险投资者在多轮投资中, 企业盈利达到目标, 实行股份转换后, 也会为持有股份未来估值提升勤勉尽责, 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盈利不足, 未转换或未能转换优先股或可转债时, 优先剩余索取权也促使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付出努力。同时, 对于转换期限时间长度的设计与可转债赎回和回购条款的设计也是对投资者和管理者的相互约束。可转换证券的这些特点为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的双边道德风险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
(二) 资本的投入方式
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 已投入资本的去向难以被监控, 风险资本在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后, 道德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并难以控制。资本投入企业的方式包括:一次性全部投入与分阶段投资。一次性投入资本难以对上述风险加以控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投资契约中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在分阶段投资时通常约定评价企业业绩的各种指标, 根据企业本期的经营业绩进行企业估值, 作为下一轮投资的依据。分阶段投资契约赋予风险投资家考察企业经营业绩, 并决定继续投资或中断投资的权利。如果高新技术企业未达到契约要求的业绩, 风险投资家可能会停止继续投资或者要求更高的股权份额, 从而稀释企业家的股份, 可能导致企业家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因此, 风险企业家会选择与风险投资家的期待一致的行为, 努力经营, 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 分阶段投资也能使风险企业及时终止妨碍企业经营的风险投资, 如窃取公司机密的风险投资, 或利用较少的资金获取发展迅速企业中的过多股份。分段投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加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交流,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 经营模式和产品技术都在飞速发展变化, 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每一阶段投资中, 二者会为了下阶段的投资细节进行商讨, 对本阶段的发展进行评价及预期, 如再投资定价等。在商讨中, 能获取对方的私人信息, 并会为了下阶段投资的注入再次博弈。获取对方的信息就越多, 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少。因而在高经营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分阶段投资的间隔时间需要缩短。通常风险资本家趋向于在早期提供较少的风险投资, 随着投资轮次增加, 单个投资项目的金额也会增加, 用这种方式有效控制潜在的道德风险。在成思危在2011年的一项国内调查表明, 在712个披露了投资轮次的项目中, 第一轮的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都是最高的, 投资数量占总量的74.86%, 投资额度占总量的64.41%;第二轮投资数量迅速减少, 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分别占总量的16.15%和14.72%;但第三轮投资的平均项目投资额最高, 为第一轮投资的2.3倍;而第四轮投资数量仅占总数的0.7%, 平均投资额也远低于第三轮投资。这项调查表明目前风险投资中投资轮次与投资金额的分配能够控制道德风险。但从投资的有限轮次中观察出国内的分阶段投资虽然在广泛使用, 但实际应用程度比较有限。
(三) 风险资本的退出安排
风险资本退出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包括IPO上市退出、股权转让以及破产清算等。股权转让包括股份回购、管理层收购及转让给企业和其他风险投资机构。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是对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契约安排的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同时也是利益分配中的重要因素, 对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控制都有影响。2006至2010年, 我国有33.53%的风险资本采用上市方式 (不包括已经IPO但尚未退出的项目) 退出, 29.41%的风险资本通过股权回购退出企业。IPO是风险资本最理想的一种退出方式, 它能有效减轻双边道德风险。IPO对风险企业家在选择努力水平及行动时有影响在于, 风险资本的退出向资本市场传递经营状况良好的讯息, 这也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经营业绩的认可, 从而增加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同时, 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拥有后续融资的机会, 并且风险企业家手中原有股份的流动性大大提高, 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变现, 拥有私人收益。更为重要的是, IPO提供了使风险企业家重新获得企业控制权的方式, 从而激励其更好的治理企业。IPO也能激励风险投资家付出有效努力水平。若企业IPO成功, 风险投资家会获得高额收益, 成功退出高新企业, 投资于其他项目。相对的, 如果企业无法成功IPO, 风险资本只能选择其它方式退出企业, 而其它方式的退出收益大大低于IPO。经验研究表明, 若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为破产清算, 则风险投资家仅能收回投资额的64%。在契约条款中对股权回购作出约定则能约束风险投资家, 对风险投资家道德风险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股权回购是风险企业家在约定的情况下按照契约规定购买风险投资家拥有的股份, 从而收回控制权, 使风险投资退出。股份回购有利于公司股份的集中, 增强控制权。股份回购一般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规模、市场和发展前景都十分良好, 但风险企业家基于多方考虑以现金形式向风险投资家回购本企业的股权。这能够防止风险投资家过分享有公司增值带来的收益, 也能使企业管理者让过分干预公司经营, 妨碍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家退出企业, 是对风险企业的保护机制。同时, 回购条款的设计也能保障风险投资家在企业家做出不道德行为时能得到适当补偿。
(四) 声誉机制
声誉机制是一项隐形契约, 在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形成约束。在多轮投资中, 风险投资家处在优势地位, 会给予其在下一轮投资中恶意压低企业价值的机会, 但基于声誉考虑, 可能会抑制这种行为。声誉效应的作用机理在于, 重复博弈中双方基于未来合作与收益的考虑, 会采取有利于达到双方共同目标的行为。因为在重复博弈中声誉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所以风险投资家如果采取一次性全部投资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企业, 声誉机制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反之, 分阶段投资的投资特点使上一阶段的投资结果成为下一阶段是否继续投资的重要依据, 博弈次数的增加为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此时, 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之间形成了多阶段重复博弈。同时, 对风险投资家来说, 声誉价值是风险投资基金的潜在投资者衡量其经营业绩的标准之一。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委托代理契约, 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面前, 前期投资回报率是后期是否持续或增加投资的依据。因而, 风险投资家能力的证明是以前投资的经营业绩, 这也是其建立良好声誉并成功筹资的保证。如果风险投资家培育的IPO企业越多, 报酬率越高, 风险投资家就越能获得市场认可, 风险投资基金就更易获得资金来源。声誉机制同样在风险企业家市场与投资家市场发挥作用。风险投资家可能与一家风险企业只有一次合作, 但是风险投资家会向其他风险企业继续投资。在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中, 如果风险投资家窃取了风险企业家的商业机密, 其声誉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从而以后就很难再通过风险投资从高新企业获取商业机密。不道德行为导致其潜在合作企业家意识到其不良声誉, 对是否合作进行重新考虑。从而声誉机制能够减轻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而在风险企业家市场, 一个企业家往往在不断失败中寻找新利润点进行创业。多次创业的企业家为取得风险投资家信任、赢得良好声誉, 在将来收获风险投资, 在经营过程中会考虑风险投资家的利益, 勤勉经营。在声誉机制下, 博弈双方均会基于声誉因素, 在选择行动时采取有利于高新企业的行为。因此, 声誉机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披露机制, 也是一项能够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的隐形契约。
三、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治理对策
(一) 完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 仍落后于实践。法律上企业可以考虑到更多创业者权利, 产权应更明晰, 如建立技术股、风险股、创业股、股票期权、管理股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安排。并且需要为金融契约的建立提供法律支持, 使其激励和约束作用充分发挥。目前, 一些协议安排如风险投资中的对赌协议, 没有被证监会认可, 甚至有对赌协议被宣布无效的前例。而对赌协议在国外是广泛应用的平衡风险投资双方风险的协议。此外, 我国对金融工具的应用存在法律上的限制。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发行条件严格, 应用主体限于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而目前需要风险投资的企业大多数尚未上市, 导致用于防范道德风险的金融工具无法在创业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这就需要在法律上为可转债的发行降低门槛。
(二) 注重金融创新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尚存差距。可转换优先股目前不能在我国风险企业中应用, 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之前, 我国风险投资契约的主要金融工具仍为普通股。而普通股受到我国《公司法》中“同股同权”等条款的限制, 无法具有可转换优先股的众多特点, 从而不能对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治理。因此, 应该在目前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金融创新。通过借鉴可转换优先股的原理, 在设计普通股的投资契约时加入可转换优先股的核心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通过可转债与普通股的组合来达到这一效果。从而使风险投资契约中投资者与管理者承担风险的程度发生变化。在投资方式上, 应注重金融工具的选择、控制权划分和以及引入分阶段投资机制。此外, 在引入分阶段投资时, 充实限制条款与保证条款, 如加入对风险企业家的某些特定行为的具体要求、对企业盈利目标的设定等。根据我国国情, 把金融工具创新性地应用于风险投资契约中, 能更有效地防治道德风险。
(三) 拓宽退出渠道
我国投资机构的退出途径依然狭窄并受到多方制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限制条件较多, 退出渠道狭窄, 退出方式较少。在IPO上市退出方式中, 本土上市门槛高, 不适合成立时间不长的企业, 早期的高技术企业上市往往绕道往香港、美国等境外市场上市。近年来在本土上市难度有所降低, 2012年A股进行IPO改革, 但仍比较困难。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进入机制需借鉴国外市场的制度, 降低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门槛, 大力支持高科技企业上市, 使我国IPO退出制度更有吸引力。股权回购退出也受限于我国股票回购政策难以实际操作。而在国外股权回购是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应放开对与股票回购的限制, 使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更完善。
(四) 强化契约精神
契约的订立需要双方的尊重及遵守, 契约精神是订立合约相互信任的基础。风险投资市场中, 只有双方都遵守契约订立的规则, 契约才能有效发挥遏制道德风险的作用, 否则契约只是一纸空文。在中国市场上, 信任总是和地缘、亲缘紧密相连, 基于契约上的信任有所缺失。而健全的市场需要具备诚实守信、拥有契约责任感的市场成员, 若订立契约只为将来在不利于己方时寻找其他方式解除契约, 契约精神荡然无存, 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存在莫大危害。同时, 在契约精神成为市场主流精神时, 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节约风险投资的监管费用。所以我国需要提高人员素质, 强化契约精神, 建立信用体制。
摘要:风险投资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双边道德风险是风险投资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契约理论角度阐述了风险投资中的双边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双边道德风险的治理方式, 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的现状,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双边道德风险,高新技术企业
参考文献
[1]曹国华、潘蓉:《风险投资中双边道德风险、双边逆向选择及其治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
[2]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年鉴 (第l版)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1年版。
[3]刘明辉:《风险投资契约型组织形式的收益模型及其效率比较》, 《决策参考》2009年第16期。
[4]李先江:《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关系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5]张正国:《风险资本与财务治理:基于融资契约的分析》, 《商业研究》2009年第10期。
风险理论 篇2
2.1.1 风险的界定
一,风险的含义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意义上,风险可看作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但是,对于这一基本概念,在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决策理论家和保险学家中间尚无一个适用于他们各个领域的一致公认的定义。尽管在风险管理领域没有在风险的定义上面达成一致,但所有的定义都有两个共同点:不确定和损失。二,风险类别的主要内容
风险类别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财务核算风险,账款回收风险,资金管理风险等39种风险类别。
三,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的第一步就是获得尽量多的关于企业及其经营情况的信息。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生产流程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保险调查法。
其中,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3.1.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
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
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
3.1.2财务表格分析法
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3.1.3保险调查法
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
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2.1.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管理主体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置,从而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使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如何确认、评估与控制风险。
一、风险确认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的确认。风险确认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将是企业明确其面对风险的性质和暴露于该项风险的程度。工作。风险确认工作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l、风险确认的方法
在企业中风险确认和量度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它要依赖企业自身活动的帮助才可以实行。一般而言,风险确认方法是避免损失和控制风险的一部分。在处理风险之前,我们必须先确认风险,然而传统的风险确认方法却是观察已发生的损失,从而寻求防止类似损失再发生的方法。
2、风险确认的工具
风险潜在于模糊的地方,所以并没有一个确认风险的最好方法,而风险确认是风险管理的必要步骤。一般而言风险确认的工具包括风险分析问卷、项目检查和保险列项等。企业在风险确认时,并不能单靠一种确认工具,风险管理学家常常同时提出多种工具以供使用,同时结合利用公司内外部资料文件做出更全面的分析,从而取得所需信息。
二、风险评估
当风险确认后,接着要做的就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对确认所存在的风险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度量,分析这些风险可能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即风险衡量。然后再作进一步的管理,从而将公司的损失降至最低,及将其控制至可接受之水平。风险评估通常是以重要性排序,而排序在损失暴露的案例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损失的可能程度和可能频率或损失几率。
“暴露”一词是指某人(企业)、地方或物件暴露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第一个定律是:不要冒一些无法承担损失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时,我们需要了解:(1)度量风险损失暴露的程度,据此决定风险重要性的分类排序。(2)衡量风险可能损失的幅度,来决定应对风险的具体策略。
风险损失有两类,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例如一家公司的仓库发生大火,直接的代价就是被烧毁的货物和财产损失。除此之外,该公司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而受损失的公司商誉、公司员工士气等,可归类为间接代价。在评估一些财务以外时,直接代价是最为明显的,但对于间接代价也不可忽视,因为间接代价也可成为直接代价。因此需要全面的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损失的程度、风险发生的连带损失、风险发生的频率、风险发生事件的长短等。
三、风险控制
1、风险控制的含义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整个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变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程度,而风险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公司怎样避免风险、避免损失、降低损失的程度,以及当损失已无可避免的时候,务求尽可能降低风险对公司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每一家公司采用的风险控制方法各有不同,它取决于各家公司所要面临的风险的性质。控制风险的工具通常有:风险回避、避免损失、降低损失程度、信息管理、风险转移,以及风险保留等技巧。
2、风险控制、风险评估和风险确认
风险管理理论明显而又具体的把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部分:风险确认、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在理论上,每个部分都有其完整的概念以及独立的功能,但在实际
应用上,这三个步骤地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确认了风险的存在以后,很自然的便会评估它的重要性和严重程度。在风险确认和评估的过程中,对风险的确认和获取的资料已经为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例如,一家公司通过风险确认发现其在营运过程中,员工有受伤的潜在风险,跟着会做得便是对这种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而风险评估所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员工受轻伤的机会比较大,又或者是结果相反,受重伤的机会大于轻伤。无论如何,这些资料可使公司及时了解究竟如何控制此项风险。例如,是应该选择用财务性风险转移工具来赔偿受轻伤的员工,还是通过风险的控制以避免员工受重伤。从这个例子看,风险管理的三个步骤是一气呵成,并且非常连贯的,绝不能对其分割独立处理。
2.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经营效果的不确定性,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2.3 风险预测
浅谈现代风险测度理论 篇3
一、前言
风险管理在各行各业的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控制无疑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内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风险管理在金融界更是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测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合理地测度出了风险,才能基于测度的结果给出好的解决方案。
二、现代风险测度方法的进展及评价
1、现代风险测度理论的开端VaR
VaR最初由J.P.Morgan提出,并很快被推广成为了一种产业标准。VaR方法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的金融风险测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传统风险测度工具主要有,方差、久期、凸性、beta值等,它们主要适用于单一风险及单一产品下的测度,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金融交易,传统测度方法显出了其不足,所以VaR诞生了。
VaR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金融产品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有很多优点:VaR可以测度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产品构成的复杂证券组合和不同业务部门的总体市场风险暴露,为战略投资者比较不同业务部门的风险暴露大小、资本配置和风险限额设置等提供了方法;VaR量化的损失值比较适用于各类信息披露;VaR充分考虑了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价格变化的相关性,这可以体现出投资组合分散化对风险的贡献;特别适合于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所以现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欧盟都接受VaR作为风险测度和风险披露的工具。
同时VaR还是有一些不足:首先缺乏次可加性;VaR是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如数据分布的正态性等,有时这些假定与现实是不符合的;VaR的计算有时极为复杂;当市场风险处于正常变动时,VaR比较有效,但当出现股市崩盘等极端情形时,VaR的处理能力有限。VaR计算的是资产组合损失分布的一种百分数,它没有考虑当VaR值被超过时损失究竟是多少的问题,从而无法进一步识别风险是可以忍受的还是灾难性的。基于此1999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CVaR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法进一步识别的问题。
设 是描述证券组合损失的随机变量, 是其概率分布函数,则条件风险价值(CVaR)可以表示为:
CVaR解决了刚刚提到的VaR不能进一步识别风险的问题。不仅如此,CVaR还具有可加性,这意味着多样化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对VaR却不一定。其次,CVaR是投资组合头寸的凸函数,可以用凸规划计算,这大大简化了风险的控制与组合的计算。VaR与CVaR作为风险测度的基本区别是:VaR是尾部损失的乐观下边界,而CVaR给出了尾部的期望损失值。所以CVaR满足了风险管理日趋严格化的要求,是一种比VaR更加保守的风险测度手段。
当然,CVaR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当证券组合损失的密度函数是连续函数时,CVaR模型是一个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具有次可加性,但当证券组合损失的密度函数不是连续函数时,CVaR模型不再是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即CVaR模型不是广义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
2、一致风险测度
一致风险测度主要是基于VaR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来的,Artzmer等在1999提出了一致性风险测度概念。一致风险测度主要是需要满足以下四条公理:
一致性的概念之所以能成为风险测度好坏的基本标准是因为:一致性风险测度引进了次可加性的要求,与现实中利用对冲或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的现象相符,并且其它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满足以上4条公理的2理低风险的现象相符,并且其它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只有测度才可能是一个好的测度。
上面提到的CVaR是一致但不是广义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所以ES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
ES模型是CVaR改进版,它是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如果损失的密度函数是连续的,则ES模型的结果与CVaR模型的结果相同,如果损失的密度函数是不连续的,则这两个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有一定差异。
考虑的不是收益分布的分位数,而是损失超过VaR时的条件损失。ES关于置信水平是连续的,即置信水平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ES发生巨大的变化,说明ES是稳定的。ES还可以通过构造功能函数来计算,从而把问题转化为凸规划问题,若通过样本求解,还可进一步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在得到ES的同时也算出了相应的VaR,因此可对风险实施“双监”。但是在计算ES时我们采用的是单一的风险权重,与现实中人们对不同风险有不同的态度不相符,所以应该根据人们对风险的不同的态度来构造不同的主观风险权重,这也是提出谱风险测度的一个原因。
谱风险测度根源于ES的思想,是ES的一种推广,同时,谱风险测度是一大类一致性风险的概括,谱风险测度只是引入了投资者对风险的主观厌恶程度。Acerbi首先提出了谱风险的概念并讨论了该理论的性质。目前虽然理论界对谱风险测度的讨论才起步,但其优良的数学、统计特性赢得一些学者的青睐,它采用了主观风险函数,在风险测度中融入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对坏的事件赋予较大的权重与人们规避风险的事实相符,在构造功能函数化为线性规划问题计算时,可得到一序列的VaR,便于实行“双限”监管。由于它的优良性质和稳健、灵活多变的特点,相信谱风险测度能拥有美好前景。
三、结束语
从传统风险测度理论到现代风险测度理论,它们在现实世界的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当然这些理论不能说就已经非常完美,他们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理论还是存在对市场情况描述过于理想化的问题。所以,对于风险测度理论,它仍然是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的,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睿.金融市场风险度量方法论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3.
[3] 姜伟,黄安定.金融风险测度理论发展及评价[J].当代经济,2007(8):137-138.
[4] 魏宇,温晓倩,赖晓东.金融市场风险测度方法研究评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0(4).
[5] Acerbi, C, 2002, Spectral measures of risk: A coherent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risk avers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 1505-1518.
风险理论 篇4
研发产业以及研发开发过程的特殊性,使得研发产品在开发周期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常常导致研发项目失败。根据Standish Group对美国公司的一项调查,只有28%的研发项目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1]。
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法是引入风险管理技术。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其中风险评估是做好风险管理,保证研发项目成功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之父Barry Boehm在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系统化定义与分析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以风险的影响大小来量化风险,从而对已知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进而控制风险。他将风险影响水平定义为:风险当量(RE)=P×C,其中,P是出现不如意结果的可能性,C是不如意结果发生带来的后果[2]。这是目前研发企业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所用到的最简单、适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又在风险当量中考虑到了风险的可控性指标。
随后,国内外相继开发了各种风险评估技术:定性分析方法(如专家判断法)、AHP方法(层次分析法)[3]、模糊综合评判方法[3]、灰色评价方法[4]等。继Pearl于1986年提出采用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来研究不确定性知识的表达和推理后,贝叶斯网络也逐渐被应用于研发项目风险评估:Chin-Feng Fan和Yuan-Chang Yu就应用贝叶斯网络进行研发项目风险管理[5],唐爱国等也将贝叶斯网络应用于研发项目风险评估中[6],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金俊丽等将遗传算法和EM算法与贝叶斯网络结合起来,有效减少了人为构建贝叶斯网络及其参数带来的主观性,使研发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合理[7]。
但是,由于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而且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设计和计算比较复杂,还不能普遍应用于研发项目风险评估中。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的研发项目风险评估方法,它以贝叶斯理论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贝叶斯概率公式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大大减少了模型计算的工作量,并有效地弥补了先验概率精确度低的问题,提高了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准确度,为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科学的方法[8]。
1 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
1.1 理论基础
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在有历史数据时,决策者可以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通过类比法分析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没有历史数据或历史数据不充分时,决策者往往会根据专家判断法,由根据专家的知识经验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概率做出主观判断。但是,这并不足以反映客观现实情况,这时就需要对专家判断的概率进行修正,而贝叶斯网络就是一种修正先验概率的科学方法。
贝叶斯概率公式表述如下:
设有n个事件Xi(i=1,2,…,n),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集合,而存在另一个事件Y,只在任一Xi发生时与其同时发生。设已知Xi发生的概率为P(Xi),事件Y在Xi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为P(YXi),由此可得事件Y发生的概率P(Y)为:
undefinedXi) (1)
则可推出:
undefined (2)
式(1)和式(2)就是贝叶斯网络中最基础的贝叶斯概率公式。在公式中,由于P(Xi)是先验概率,而P(Y/Xi)就是所要求的概率,即后验概率。
简单地说,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就是利用先验概率和相关的条件概率得出后验概率,并基于后验概率进行决策。由于先验知识得到的先验概率并不是很准确,贝叶斯决策方法就是修正了先验概率,使得决策更加完善和科学。
1.2 贝叶斯风险决策
贝叶斯风险决策是依据事件状态的先验分布和后果的损失函数进行分析的,通过推理得到贝叶斯风险最小的决策规则,这就是最佳风险决策。下面以一个随机事件Y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贝叶斯风险决策[9,10,11]。
(1)定义一个先验分布π(θ),以及一个决策函数δ(Y),则相应的损失函数为L(θ,δ(Y))。
然后,定义风险函数如下。
R(θ,δ)A Eθ[L(θ,δ(Y))]=∫YL(θ,δ(Y))dPθ(Y) (3)
则称
R(δ)A∫R(θ,δ)π(θ)d(θ) (4)
就是贝叶斯风险。
而
R(δY)A∫L(θ,δ(Y))π(δY)dθ (5)
就成为贝叶斯后验风险。根据积分次序的可交换性和Fatou引理可以证明:当supR(δ)<∞时,贝叶斯决策函数和贝叶斯后验决策函数是等价的,因此,根据后验风险准则来寻求贝叶斯风险决策解即可。
2 基于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的研发项目风险评估模型
对于风险决策来说,贝叶斯网络为风险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确科学的决策方法,即遵循贝叶斯风险最小原则。在研发项目中,由于存在很多不明确风险,而项目人力和物力有限,因此只能着重控制风险发生概率高和风险发生后损失大的风险事件,这与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是相通的,只不过这里要找到贝叶斯风险中最大的几项风险。
由于项目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决策中的风险分析有所不同,所以需要重新建立研发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其具体操作如下:
(1)定义先验概率分布,由于研发项目发展较晚,并没有较完备的风险数据资料,所以这里可以由专家进行判断。
(2)给出相关的条件概率参数,并结合先验概率计算出相应的后验概率。
(3)定义风险损失函数(风险严重性:指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危害程度)。由于研发项目风险评估与风险决策不同,这里的风险损失将依据表1所示的原则进行定义[12],根据风险对项目工作量增加程度的大小分为5级。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对于风险严重性的确定标准,是以工作量作为标准来进行的。在对研发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时,还可以以成本或其他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的确立应根据研发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4)将贝叶斯后验风险概率与相应的风险严重性等级相乘可得到最终的贝叶斯风险,并根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以便风险控制。
3 实例验证(实际应用)
下面将以某研发项目需求风险为例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说明。将需求风险命名为Y,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X1需求变动风险、X2需求不明确风险、X3需求变化管理风险,并建立相应的贝叶斯网络。案例中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对需求风险中的3个子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进而找到风险最大的风险事件,并着重对其进行控制。
(1)根据专家判断,赋予3个子风险事件先验概率,分别为:
P(X1)=(0.7,0.3);
P(X2)=(0.6,0.4);
P(X3)=(0.4,0.6);
(2)根据专家知识赋予相应的条件概率参数,分别为:
P(X/X1)=0.7;
P(X/X2)=0.8;
P(X/X3)=0.6;
进而依据公式(2)可以计算出3项风险的后验风险分别为:
P(X1/X)=0.405;
P(X2/X)=0.397;
P(X3/X)=0.198;
(3)依据表1确定的风险严重性判别准则,并根据基于DELPHI的专家判断法得出3项风险的严重性等级权值分别为:3、4、1。
(4)可以得到最终的贝叶斯风险值排序,如表2所示。
根据分析可知,需求不明确风险和需求变动风险的贝叶斯风险值较大,项目经理应着重对其进行控制,如有必要甚至需要改变计划,而需求变化管理风险的贝叶斯风险值较小,不用投入太多的成本和人力。
为验证本文所示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在对本文中的案例进行风险评估时,除了用本文中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另外一种常用的风险优先级确定方法来对其进行评估。即通过评估出该项目风险的概率(风险可能发生的程度)和严重性,并将概率乘以严重性,确定风险的优先级,风险优先级也称之为风险系数,是指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影响,定义为风险严重性权值和风险可能性权值的乘积,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到项目风险的可控性,乘上风险的可控性系数。风险概率的确定如表3所示,评估的优先级顺序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其判断结果与本文的判断结果差别非常大,而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方法的评估结果更加接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后,就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通常情况下,风险响应的措施如下:对于风险优先级比较低的项目,如表4中的“需求变化管理风险”,项目采取的措施是不予响应,因为对于低等级的风险进行响应,固然会提高项目的安全度,但项目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不必要也不划算;对于优先级处于中等级的风险,由项目经理负责响应,项目内部制定补救、缓解措施,如表4中的“需求不明确风险”;而对于高等级的风险,因其会对项目及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由公司高管直接参与制定补救、缓解措施,并亲自审批风险管理措施,如对于表4中的“需求变动风险”。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既不付出额外的成本,但又能确保项目有序、安全的完成。
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对于风险的管理一般分为4个层次:危机管理(风险已经造成麻烦后才着手处理它们)、风险缓解(事先制定好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但不制定任何的防范措施)、着力预防(将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作为软件项目的一部分加以规划和执行)、消灭根源(识别和消灭可能产生风险的根源)。根据这4个层次的划分,我们应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风险进行预防,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够预防的,所以还必须建立一个应付意外事件的计划。所以正确地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项目的风险系数和优先级,是制定合理风险应对措施和进行风险监控的基础,也是关系到项目成败的重要一环。
4 结语
总之,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是研发开发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研发项目成败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控制4项主要活动,即首先要识别出项目的风险,评估风险之间的关系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及影响范围,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并对风险进行跟踪和控制。研发项目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量化项目开发活动中可能碰到的各类风险,估计风险的可能性和对项目开发的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的优先级,为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及对风险进行监控提供依据和参考。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在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风险管理成败与否的关键。
本文主要通过采取基于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的研发项目风险评估模型来对研发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实践证明,该方法比较简单有效,且容易实施,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工作量,采用这一模型可以有效地弥补先验概率精确度低的问题,提高了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准确度,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该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有些数据的获得依赖于专家知识,鲁棒性比较差,下一步将通过调研企业的实际数据,引入建立在实际数据基础上的更为客观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Project Failure and Success Research Report[R].Standish Group International Chaos,2005
[2].Boehm B W.Software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and practices[J].Software,IEEE,1991,8(1):32~41
[3].段秉乾,司春林.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创新风险评估模型[J].同济大学报(自然科学报),2008,36(7):1002~1005
[4].庞庆华.一种软件项目风险的灰色评价方法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23(9):7162~7165
[5].Chin-Feng Fan,Yuan-Chang Yu.BBN-basedsoftwar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Systemsand Software,2004,(73):193~203
[6].唐爱国,王如龙,胡春华.贝叶斯网络在软件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7):62~65
[7].金俊丽,赵川,杨洁.基于EM-GA改进贝叶斯网络的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4):1360~1362
[8].N.Fenton,M.Neil.Making decisions:using Bayes-ian nets and MCDA[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1,14:307~325
[9].Rajendra P.Srivastava.An introduction to evidentialreasoning for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Bayesian andbelief function 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1,12:126~135
[10].Xiaomo Jiang,Sankaran Mahadevan.Bayesian risk-based decision method for model validation under uncertainty[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7,92:707~718
[11].朱慧明,韩玉启.贝叶斯多元统计推断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6:41~44
风险理论 篇5
姓名:
.-../../..-/--./..-/../.-./---/-./--.学号:2EDEC5F1FD
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1.风险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按照通常的定义,是指遭受危险或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性大,就是风险大,反之亦然。对企业来说,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的分类标准不是绝对的,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类是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危害性风险,按其来源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在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时,人们会用到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概念。按其是否有盈利的可能又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2.企业风险
按照2006年6月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对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发现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组织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4.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2006年6月国资委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之后财政部、全国工商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指引或规范。5.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自身活动和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对方违法犯罪、侵权违约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的不理法律后果的可能性。通俗来讲,法律风险就是基于法律的原因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其他不良后果,即在法律上是不安全的。6.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对方违法犯罪、侵权违约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7.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指企业对法律风险进行的评估、识别、监控与化解等活动的总称。
8.企业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指企业对法律风险进行的评估、识别、监控与化解等活动的系统工程。
9.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
法律危机就是法律风险事故,系指组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法律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危机常常给企业带来恐慌,根据危机的大小,企业承受损失的能力不同,这种恐慌的程度也不同。事实上,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角度,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没有爆发的法律危机称之为法律风险,失去控制的法律风险就是法律危机。
10.法律风险与诉讼 所谓诉讼,简而言之就是告于司法机关以争辩是非曲直。多数的法律风险爆发最终体现为诉讼形式。诉讼作为法律纠纷的最终解决方式,是法律风险爆发的重要体现形式。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它是与外部法律风险相对而言的。像债权债务纠纷、合同风险等就是外部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因公司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行为不合法或者劳资关系不和谐导致的法律后果。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公司内部纠纷——最持久的危机;经营行为违规——最易发的风险;刑事责任风险——最危险的陷阱。从我们接触的实务案件来说,今天我就主要谈谈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中投资风险、劳资纠纷、内部管理风险三类。
(一)投资风险
因投资发生内部纠纷往往是因为公司的内部设置不规范引起的,体现为股东、董事、高管人员的行为与《公司法》相冲突。这种纠纷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后院起火”,自家后院起火有时比外贼来访更具有杀伤力。这种纠纷不像外部纠纷那样,它不是一次性的,如果有了矛盾,它会用各种方式经常性的爆发出来,因而可以称之为最持久的危机。(案例:邰武淳和芦女士是中复电讯创始人,中复电讯注册资本2000万元,这对夫妻各出490万元,各占49.5%的股份,另有两名股东,其中臧某是邰的外祖母,王某是芦的母亲,这两人各出10万元,各占注册资本0.5%。邰和芦于2006离婚,同年11月,芦女士与母亲王某主持召开董事会,作出罢免邰武淳董事长职务的决议,由芦女士担任公司董事长。在被前妻“逼宫”的情况下,邰武淳诉至法院,在起诉书中,他自曝王、臧二人的股东身份虚假,称中复电讯在1996年变更成立时,他与妻子芦某为保证公司股东仅为他们夫妻二人,便虚构了王某、臧某作为股东,且伪造了王、臧二人身份证复印件、出生日期等身份信息,办理了工商登记。因此他请求法院撤销董事会决议,确认王、臧二人不具备股东资格,二人在中复电讯所占1%股权为自己所有。后法院向户籍管理部门查询后确认,工商档案中记载的王某、臧某的相关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符,遂于2007年10月27日作出终审判决:支持邰武淳的诉讼请求,判定该公司两名股东王某、臧某无股东资格,且董事会所作的罢免邰武淳的决议无效。但原告没有证据证明1%的股权系原告本人出资,该诉请法院未予支持。
一对夫妻离婚这本来是件平常事,但因此而引发了夫妻俩对公司的控制权之争,这场纷争是由中复电讯在十年前成立时存在的隐患带来的——股权结构有假,董事身份有假。从表面看来,原告邰武淳董事长的位子是抢回来了,但此案没有赢家。因为这会使中复电讯的企业形象受损,而且也会导致邰、芦二人的矛盾加深。鉴于公司尴尬的股权结构,每人49.5%,当一件事项需要提交股东会或董事会表决时,没有对方同意谁也决策不了。如果二人不能坦然解决婚姻和事业的矛盾,以后的官司会不断,这只是二人争夺控制权的一个开端。)我觉得要避免公司出现内部纠纷,应当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
1、公司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应当一致。实践中,有很多公司在成立时为了迎合《公司法》对投资主体、资本等特殊要求,规避法律要求设立公司,导致真正股东和名义股东不一致,这种情况主要有:(1)影子公司。真实的投资者由于特殊的原因,不方便或不能作为股东直接投资,就寻找别人替代作为名义上的股东。比如法律禁止公务员经商,港澳台居民、外国人不能在内地直接注册公司,需要经过审批,为方便起见就以内地人的名义注册公司。还有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股东就安排他人当名义股东等等。名义股东与实际股东之间有君子协定,名义股东需要听从实际股东指挥,受实际股东操纵,就像实际股东的影子。我们把这类公司称为“影子公司”。如果他们配合默契,就会相安无事甚至公司还能运作自如。但一旦二者的关系或感情出现变化,名义股东厌倦了这种控制,违背了“君子协定”,问题就会出现,公司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2)娃娃公司。即隐瞒股东的真实身份和年龄以未成年人的名义注册公司,这种公司从成立之始就存在重大瑕疵。比如2007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银行千名娃娃股东事件”。
(3)职工公司。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人数限制,必须在50人以下,有些公司让职工掏钱买股或者推行职工持股,这样总数就超过了50个,为了能够成功设立,就把很多个职工的股权集中交给一个人来管理,注册在一个人名下。公司成立以后,这个托管人与广大职工之间很容易产生纠纷。
(4)借贷公司。投资者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约定投资者每年保底红利或利息,这样的协议会被认定为无效。
2、公司产权应当清晰 提起企业的产权纷争,由于民营企业诞生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风险和获得一些优惠,一些私营企业便主动戴上“红帽子”,挂靠在一家集体组织之下,伪装成了集体企业,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种种原因,产权隐患便凸现出来,一些被挂靠单位把这些企业当成自己的了,产权纷争便不可避免了。
还有的民营企业是属于家族式企业,兄弟姐妹一起上阵,刚开始亲情重于法律,大家一心扑在创业上,都没有注意产权问题。一旦成功,问题就出来了。在创业之初,每个人投资不同,在企业中的贡献也不同,到底按什么进行分配,难免有冲突,产权问题就出现了。
产权纠纷案件有一个共同点:企业在起步阶段问题不大,纠纷不会出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规模越大企业效益越好,冲突就会越明显越激烈,解决不好企业就会被搞垮。产权问题纠缠不清的企业解决得越早越好,所以重新界定产权要赶早!
3、确保公司财产的独立性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公司的形式。公司制的好处之一是有限责任,也就是说股东承担的投资损失最多就是他的本钱,即出资额,公司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损失最多是公司的全部资产,如果公司资不抵债,股东和公司都不需要对公司还不起的钱承担责任,公司通过破产程序关门就行,损失由债权人来承担,股东再设立一家公司就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由此可见,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对公司和股东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想要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是保证公司的独立性,否则债权人就有权请求法院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让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这样,你的企业就不叫公司,成了合伙企业或者个人独资企业,需要拿全部家庭财产或者个人财产来承担债务。
常见的会导致公司财产不独立的情形有:A、股东与公司不分家:如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夫妻店”公司,家庭共同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人组成多个公司,各个公司表面上独立,但实际上财务不分、人员不分、资产不分);B、董事、高管人员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分。公司法所讲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经理、监事、财务负责人,不包括股东。在中小企业,股东担任经营管理人员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出资人认为公司是自己投资设立的,自己又是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因此可以任意处置公司财产,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由其引起的行为是违法的,具体表现为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这些都是侵犯公司法人财产的违法行为,轻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重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很多人因此招来牢狱之灾。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界限就在于违法数额的大小,比如职务侵占,五千至一万就认为是数额较大,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重视公司章程的作用,避免形式主义
公司章程是公司法授权公司股东自由约定公司内部关系的法律文件。章程被称为“公司自己的宪法,是公司内部的自治法。”但是,公司章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体现为本来应该千人千面的公司章程变成了千人一面,每个公司有自己不同的情况,章程的内容也自然各不相同。新公司法也允许公司自由约定章程的具体内容。但是,很多人都误把章程当成应付工商注册的形式文件,从网上下载一个模版,填上股东名字就交上去了,至于里面什么内容一概不知。各个出资人按照他们自己口袋里的入股协议、出资协议或者合作协议来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但是,如果这个协议的内容与章程的内容或者法律的内容发生不一致,纠纷就会出现。
这里请注意,章程与法律发生冲突,冲突的部分无效。如果协议内容违反了章程和法律,协议也会无效。这样一来,你重视的这份协议就成了一纸空文。法院会按照你从来没有重视的章程来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
5、大小股东和平共处
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大股东、小股东只是出资额之分,股权比例之分。股东不管出了多少钱,如果章程没有特别约定的话,一般来讲应当至少具有这几个权利:(1)知情权,表现为有权知悉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2)决策参与权,表现为可以参加股东会。(3)选择董事、经理等经营者。(4)分红权,表现为公司如果获得收益的话,股东有权依照法律规定或章程规定提取红利。(5)转股权和退股权,表现为
股东不想干的时候可以进行转让,或者特定情况下要求公司回购。
由于大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决策力量自然与小股东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大股东不能意识到小股东的上述权利,不能做到与小股东和平共处,纠纷就会出现。实践中我们偶尔就会遇到公司被大股东把持,从来没分过红,从来不向小股东提供任何财务信息,从来不开股东会,把小股东逼急了只好找律师帮他打官司。新《公司法》赋予股东广泛的诉讼权利,使公司诉讼进入了多元化时代。这种多元化表现为股东可以下列原因起诉:(1)股东对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依法请求确认无效或撤销之诉;(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要求公司提供查阅会计账簿”之诉;(3)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的退股权保护之诉;(4)因董事会或监事会怠于行使职权而产生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5)针对董事和公司高管侵犯公司权益的股东直接诉讼制度;(6)公司出现僵局时股东享有解散公司诉讼权。
(二)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管理牵涉到很多方面,企业法律风险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因此,企业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今天我重点谈一谈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
企业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且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想重点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的现有企业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很忽略的,有的甚至没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新的形势下将是非常重要的。从上面我给大家介绍的关于商业秘密的概念可以看出,在法律上应当是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才称得上是商业秘密。但从目前各企业对这些信息的保护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保密措施。如企业产品图纸、工艺流程、客户名单等都没有加密,没有秘密标识,对接触这些秘密信息的职工也没有保密协议。
商业秘密涉密的主要途径有:
一、企业内部管理不严。职工保密观念淡薄,接待参观疏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各种资料到处乱堆乱放,没有专门的存放室和管理人员。
二、员工的流动。人才的流动、技术人员的兼职等都是造成技术涉露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应当树立保密意识,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三、外部流失。如展览会、推销会等推介活动,销售人员销售中的过失,领导专家的考察等。
四、其他原因。如发表学术论文,写宣传性质的文章,盗窃,贿赂知情人等。针对这些途径,企业都应当采取措施,对商业秘密加强保护。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护经济成果,也有利于排除法律风险。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风险理论 篇6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用主导性地位,银行业风险管理在银行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08年国際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启示性作用。本文在综述银行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表外资产、补充资本金以及汇兑风险,并且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发生,标志着根据最低资本要求控制银行风险的措施是完全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此次危机中非常清楚的展现给银行家和金融监管者,银行家为满足监管者的资本要求而通过证券化把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但是这种证券化与经典的资产证券化并不完全相同,银行仍保有这些转移至表外风险资产的大部分风险,并且这些风险资产被证券化后产生的证券又被投资银行再次进行证券化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最终导致证券化链条如此之长以至于投资者、最初的发起银行(原始风险资产的提供者)和金融监管者都不能认清这些证券化产品的真实面目,不清楚这种证券化过程的真正风险在哪,最终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风险沿着链条不断冲击着银行、投资银行和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回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简单阐释,最终提出合适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建议。
一、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业对风险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主要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在银行业发展初期,银行只进行基本的存贷业务,当时的银行家认为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外生的,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贷款,因此极其重视对资产的风险管理。在资产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银行家对资产业务的认识不断加深,先后出现了“真实票据理论”、“可转换能力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真实票据理论是指商业银行的放贷应基于真实的商业行为,贷款具有自偿性。因此在这个阶段,银行主要发放短期贷款,并以企业间交易的商业票据做抵押。这种理论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一方面银行规模较小,无力发放大额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客户较少,银行不能形成持续大量的沉淀资金。
可转换能力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存款人提款不需要充分的现金准备,可把部分资产投向于短期的、流动性较高的生息资产。这样即便是有存款人突然提款,银行也能通过及时出售这些资产来满足提款人的需要,并且银行能赚取一定收益。在这种理论假设下,银行也没有必要只发放短期贷款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可以将部分沉淀于银行内部的资金投向中长期贷款。
预期收入理论相对而言是具有革命性的一种理论,通过另外一种角度来管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的期限和类型并不重要,真实商业票据贷款也会可能随着经济的萧条变成坏账,所有贷款能否偿还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未来收入,因此只要未来的收入有保障,银行就可以发放分期偿还的长期贷款和消费信贷。预期收入理论的问题在于对银行家具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信贷质量和是否发放主要取决于银行家的主观判断。
2.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银行在经济系统中重要性的不断上升,上世纪60年代银行家开始注重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将重点转向存款业务和主动负债。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客户提款不必保留较多的流动性储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完全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同时银行在争取到优质客户时可以不局限于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资产。银行家不仅可以通过被动吸收存款来开展贷款业务和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还可以通过主动式负债来扩大放贷规模和流动性需求。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突破了银行家的观念,赋予银行家激进的精神,但是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负债经营会造成杠杆过高,一旦经济出现下滑会导致大量银行破产;二是银行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产生错配,往往是借短放长,一旦后续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者负债风险管理都是不合适的,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银行家必须同时关注资产和负债。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有些差别,导致银行利润波动加剧,对银行股价也有较大的影响。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是利率敏感缺口和久期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当缺口为正时,利率下降会降低银行收益;当缺口为负时,利率上升会降低银行收益,因此银行在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取零缺口的风险管理策略可降低收益的波动性。久期缺口是指资产的久期减去负债的久期,也可以理解为银行净值的久期,采取零缺口的策略会降低利率对银行净值的影响。
4.资本管理理论
毫无疑问,巴塞尔协议是资本管理理论的代表作。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为了维持资本市场稳定、减少国际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降低银行系统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推出的资本充足比率要求。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资本的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并且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二是风险资产的计算,主要包括对表内资产和表外项目风险权重的确定,通过上述两部分最终确定银行应具备的最低资本规模。巴塞尔协议的局限性在于仅通过关注银行的资本来控制银行业风险是不充分的;即使可以通过资本要求来控制银行风险,为什么是固定的8%;8%的最低资本要求没有考虑宏观形势的变化等等。
巴塞尔协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对巴塞尔协议的反思推出了“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二是监督检查,监管者可以通过检测决定银行内部运行是否违规,并可提出改进方案;三是市场纪律,对银行信息的披露提出具体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一方面是对巴塞尔协议的肯定;另一方面增强了监管者和市场对银行风险的约束。
二、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去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同比2008年多增4.69万亿。天量信贷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将着重介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去年末开始引起银监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估计2009年新增贷款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主要投向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而2010年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额度为7.5万亿,较2009年下降2万亿,势必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空间,贷款跟不上势必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部分基础建设项目烂尾,甚至可能会引发大量的坏账。同时,地方政府贷款其实是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隐性担保,加大地方财政压力。此外,地方政府项目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在短时间内项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最后,地方政府平台良莠不齐,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有自己的融资平台,市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均有较高的风险。
2.银行的表外风险
2009年的巨额放贷导致部分银行资本压力较大,为满足监管要求,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将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其中,最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发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该方法是通过银行发行该类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募集来的资金交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发放给银行指定的贷款客户;如果风险随着资产一并转移给信托公司或者理财产品投资者,对银行业没有较大的风险,关键在于该类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而贷款期限较长,那么在理财产品到期时这部分贷款又转回到表内,或者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使这项贷款一直处于表外,但是当政策或者流动性不足,新的理财产品难以及时发行时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由于银行提供理财服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因此这部分贷款就不会进入表内。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把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会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者的要求,风险在于监管者难以清楚地知道银行到底发放了多少信贷,银行业的杠杆率有多大,以及真实的资本缺口有多大。
3.补充资本金的风险
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把部分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的方法已被银监会高度关注,银行业将不得不面临补充资本金的要求。银行从外界补充资本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二是发行股票补充核心资本。但是自年初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一蹶不振。证监会控制新股发行市场,投资者对银行增发股票募集资本的行为也比较恐慌,认为银行通过“抽血”来保证银行自己的安全而不顾投资者的损失。另外,次级债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购买方主要是银行,因此发行次级债相当于银行间互相拆借来补充资本金,不能满足监管者的要求。因此银行从外部补充资本金面临很多的限制条件,现在只能通过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来自给自足,补充资本金的速度较慢,银行的压力仍然较大。
4.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对银行的影响较为复杂,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并且两方面的影响均较难量化。首先,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大量外汇涌人中国,推高银行的资产规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成本,有大量资金用以放贷赚取利息收入,外汇的汇兑也会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外汇涌入国内会推高各种资产价格,增加中国居民财富,提升信贷质量。然而,人民币升值会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上升,降低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并且由于我国出口型企业部分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但是对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企业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是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的“阵痛”,如果能够把握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银行依然能间接受惠于人民币升值。
三、风险管理和监管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建议。
1.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银监会和银行已经采取行动进行摸底。笔者认为应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需要正确评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險暴露程度,摆正态度,必要时实行“行长负责制”。二是银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应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统计贷款的投向,譬如建设了多少条高速公路、多少座大桥、多少飞机场等,重复性是否高,是否能充分利用,评估这些项目建成之后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流偿还贷款。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A银行借款修了一座飞机场,该政府的另一融资平台又从B银行借款地方的另一辖区又修了一座飞机场,但从两个银行的角度并不能发现问题,但从整体的角度就会发现很严重的问题。三是尽量保证好项目贷款的持续性,在控制信贷规模时不能对所有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一刀切”,防止大量项目由于缺乏资金继续建设造成之前的贷款变成坏账。
2.针对银行的表外风险,笔者认为应尽早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于理财产品的短期性,导致风险不能完全转移出表外,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期限较长,与银行贷款期限具有较好的配比。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原始资产其实是一个资产池的概念,信贷资产较为分散,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3.关于补充资本金较难的风险,笔者认为一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部分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l另一方面应从长远考虑,首先通过内源融资缓慢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降低银行对再融资的依赖性,可以在在资本充足时购买本行股票,在资本充足率较低时通过销售库存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然现在国内不允许这种行为,但是应该可以逐步放开。
4.从监管者的角度考虑,固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不合适的,应当采取可调整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宏观经济较好时,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此举可以防范经济出现下滑时银行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经济形势较差时,可适当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降低银行危机时的压力。
关于贷款风险防范的理论综述 篇7
[1] J.Song.Firm capabilities and technology ladders: Sequenti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of Japanese electronics in East Asia.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 23):191-210.
[2] D.J.Ketchen,Jr.,T.B.Palmer.Strategic responses to po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test of compet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9,( 25):683-706.
[3] V.P.Rindova,C.J.Fombrun.Construc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firm constituent interac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 20):691-710.
[4] J.T.Eckhardt, S.A.Shane.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333-349.
[5] A.Ardichvili,R.Cardozo,S.Ray.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 (18): 105-123.
[6] G.Hawawini,V.Subramanian,P.Verdin.Is performance driven by industry or firm-specific factors? A new look at the evid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6.
[7] 简新华. 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 141-148.
[8] 黄宪.中国银行业效率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8(7):32-35.
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探讨 篇8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 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 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 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 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 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 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 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 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 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 笔者认为, 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 不但包括企业, 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 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 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 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 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 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 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 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 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 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 (风险与机会) , 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 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 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 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 如火灾、车祸等, 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大都适用大数法则, 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 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 如博彩、买卖股票等, 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 不适用大数法则, 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 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 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 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 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 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 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 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 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 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 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 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 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 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 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 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 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 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 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 风险管理的特点
2.1 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 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因此, 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 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 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 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 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 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 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 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 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 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 同时, 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 因此, 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 风险管理的目标
3.1 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 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 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 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②减少风险暴露, 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 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③社会责任目标。
3.2 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②持续经营目标。③稳定赢利目标。④持续成长目标。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 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 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 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 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 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 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 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 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 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 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 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 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 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 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 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 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 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 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 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 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 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 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 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 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 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 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 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 由此可见, 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 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 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 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 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 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 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 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 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 这并不是说, 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 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 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 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 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 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 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 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 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4.4 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同财务管理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风险管理理论的损失成本—收益的预测和分析、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融资等, 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学的支持。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单位各项收支和经营成果的综合表现, 财务管理以价值的形式反映风险管理单位业务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行、劳动耗费、财务成果及其收入分配等活动, 是风险管理单位规范化管理资金的反映。运用财务管理方法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它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 财务管理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财务管理理论只能识别、衡量资金的损失风险, 不能识别、衡量大量实物资产的损失风险, 也不能对已经发现的风险采取措施, 因此财务管理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摘要: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 风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到国家, 小到个人, 都受到风险的困扰,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本文就风险管理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 篇9
金融产业在我国经济产业中处于非常重心的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让农业更加的现代化, 也更有利于我国国情的发展, 所以金融与农业经济两者之间有着剪不断的情怀。金融一直一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直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下农村普遍存在着金融风险, 如何改善当下的这一现状, 对于农村金融进行合理的改革, 完善与金融相关的体系, 是十分重要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有所发展, 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 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也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 但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而,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本身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见解
在20世纪后半期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有关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关理论。所谓金融市场风险就是金融市场体制不完善, 存在很多限制性的管制, 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并且处在一个循环周期的状态。它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类生产要素, 太过零散, 致使中国的市场处在割裂状态, 没有办法达到合理配置, 经济分割让金融体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
农业金融资源的配置一直都是存在问题的, 这与国家的产业政策, 国家金融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 资金的供给也就受到了影响。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等出现量小不足的现象, 导致农业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 农村信用机构的产权模糊不清, 结构也不完善
信用合作社是由社员出资组建, 产权关系并没有得到非常明确的划分。信用社最终的希望是国家能够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 同时信用社制定的相关制度也是徒有虚名, 治理方法也是残缺不全。问题的积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的比例直线上升。
(二) 贷款利率机制不够灵活
农村贷款利率的浮动相对较大, 金额小, 风险大, 相应的贷款成本也高, 由于活动问题, 商业就不能对自己的资本做到安全的回收。贷款的利率没有一个固定的循环方向, 贷款人风险大, 损失也会非常大。
(三) 民间信贷层出不穷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正规和不正规共存。民间信贷方便快捷大部分农户会从这个渠道来贷款。正常的民间信贷可以弥补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 但是非正规信贷机构的产生只能增加农民和部分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 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不清晰
近年来, 出现了相当多得不合理现象, 认为贷款就可以救济生活, 贷款也有出现挪用的现象。制度的不良那么信贷中资金也会不安全, 制约了农村和企业信贷投入。
(五) 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政策不先进, 组织性不强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存在有一定的原因是供不应求的关系, 从机构到资金都存在这个问题。制度安排的不恰当不合理, 同时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 那么从商业贷款来说, 风险大, 遇到风险后的信贷补偿措施也不完善, 坏账, 亏损现象严重, 政策跟不上发展步伐, 传统观念农民的贷款意识不强, 资金在农户种也会停滞不前, 少部分农民同意贷款但合约却是不正规的。
四、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对策
(一) 强化农业相关政策与银行结合, 发挥银行的基础支持
银行作为一个服务平台可以让服务模式更加的多元化, 结合当地实际, 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收购资金做好管理, 银行的贷款业务要更加的接地气, 重点在于让农业变得更加的先进。新企业抓好基础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制度完善, 内部机制健全, 政策执行力强。
(二)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决定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正式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变、调整发展方式的基础, 是推进农村金融转换、深化经营机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更加的明确, 信用社的管理权要让管理者拥有实权, 当地的政府机关也要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发挥本身的作用, 帮助农村信用社和谐发展。妥善处理之前的坏账, 由合理的部门来共同分担。
(三) 发展农村商业金融,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适当的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 金融机构扩大, 提高效益, 利用市场优势调整重点, 提升经营, 发挥商业金融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支持高科技产业, 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农业, 支持优势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增加金融有效供给
农业保险机制越健全, 就会降低农民贷款的风险, 对农村经济提供补偿, 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有关存款类的金融机构要对农村信贷提供支持, 基层农行也可做到大力的支持, 银行与信用社相互结合, 提高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效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促进农村资金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五) 鼓励金融创新, 优化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
让金融充分与市场相结合, 提高广度和深度, 制度, 环境, 结构都属于金融创新的范围, 从实际出发, 让金融变得更加多元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维护, 同时也可制定一定的考核机制,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加强宣传, 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和谐发展。规范中介的运营体制, 结合当地的市场, 制定处适合中介的服务标准, 在审批制度方面要做到非常严格, 培育正规的民间中介, 在相互竞争中让价格保持在一个非常平衡的状态, 努力提升专业水平, 保证民间中介的诚信机制。
五、结论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应集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要想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必须做好大量的改革。解决农村经济中的环境问题, 制度问题, 结构的不合理问题, 只有将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才能让农村经济不被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龙耀, 江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11, 07:98-113.
[2]张云燕.陕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基于突变理论的洪灾风险评估 篇10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 无论受灾人数、还是灾害的经济损失, 在各灾种中都占据首位或次首位。全球每年都因洪水灾害而造成巨大损失, 我国一直是受洪水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对该地区洪水灾害的风险性进行合理评估, 通过优化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减轻洪水的威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对于最大限度减轻洪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洪灾的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基于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构建了洪灾风险突变理论评价模型。在深入地了解大黄浦洼的自然情况和社会属性基础上, 构建了大黄浦洼滞洪区域的洪灾评价体系, 根据大黄浦洼典型村庄的降雨强度和淹没水深以及人口密度、经济财产分布等概况, 提取评价指标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参考有关规范、标准确定分级标准, 最后将突变模型应用到大黄浦洼36个评价单元的洪灾风险评价中, 得出各评价单元洪灾风险等级。
二、基于突变理论的多准则评价方法
突变评价法 (Catastrophe Theory Evaluation Method) 是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其主要步骤是: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即按系统的内在作用机理, 将其分解为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多层系统;
(2) 对底层指标 (控制变量) 进行原始数据规格化, 即将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 产生一种多维的关于复杂抽象目标的。
(3) 归一运算, 即利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递归运算, 求出评价系统的总突变隶属度值;根据初始模糊隶属函数值, 按归一公式可以计算出各控制变量的相应中间值, 这个中间值利用突变理论进行模糊综合分析与评判时, 必须考虑两个原则, 即“互补”与“非互补”原则。
常用的三种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为:
(4) 重复上述步骤, 分别计算出不同评价系统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 从而据此进行不同系统间的综合评价。
三、蓄滞洪区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蓄滞洪区是指位于江河堤防背水侧、用于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 是洪灾主要发生地带。作为高洪灾风险区, 蓄滞洪区一旦分洪, 损失十分严重, 因此, 构建蓄滞洪区洪灾风险评价指标, 是进行洪灾风险评价的基础, 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Civeg, 见图1。同一层次各指标按其对上一层指标的影响重要程度从左向右排序。
四、实例应用
以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之一大黄浦洼为研究背景, 将上述指标体系和突变平均模型应用到该蓄滞洪区洪灾风险评价中, 为该地区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减少洪灾损失提供决策依据。
1、大黄浦洼蓄滞洪区概况
大黄铺洼总面积274.11km2, 滞洪区包括108个村庄, 现有人口4.52万, 耕地面积7378km2, 国民生产总值87925万元。大黄浦洼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11mm, 七、八月份雨量较集中, 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大黄浦洼位于北运河的主要泄洪尾闾青龙湾减河中下游与北京排污河之间, 地处天津市武清、宝低、宁河三县境内。大黄浦洼蓄滞洪区担负着北运河防洪标准内的洪水滞蓄任务, 可使北运河下游的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是北运河下游地区的重要防洪安全保障, 因此该地区被列入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柳河干渠、清污渠、大尔路、九园路、西杜庄干渠等隔堤将其划分成Ⅰ、Ⅱ、Ⅲ、Ⅳ、Ⅴ共5个滞洪分区, 按现行防洪调度运用方案和北运河防洪规划总体布局, 北运河50年一遇洪水使用Ⅰ、Ⅱ、Ⅲ三个分区, 滞洪水位2.30m, 受灾面积150.68km2, Ⅳ、Ⅴ区可不再启用。
2、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突变评价法计算可知, 36个评价单元中, 洪灾风险等级为轻险 (Ⅱ级) 的有东丝窝、四棵树、李家河和北辛庄等4个村庄;风险等级为重险 (Ⅳ级) 的有汪曹庄、翟家庄、李家牌等3个村庄;其它29个村庄洪灾风险等级为中险 (Ⅲ级) 。
五、结论
洪灾风险评价的对象是滞洪区内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 属于多准则、多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 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论文构建了蓄滞洪区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大黄堡洼蓄滞洪区为研究区, 将突变理论评价法应用于洪灾风险综合评价中, 洪灾风险评价结果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调查情况相吻合, 验证了突变评价法的合理可靠性。该评价结果可为防汛救灾的各有关部门在宏观决策上提供有利依据, 对其它类似地区的洪灾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 为洪灾风险评价开辟了新途径。
摘要:基于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构建了突变理论洪灾风险评价模型, 并将其应用于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大黄浦洼蓄滞洪区内的36个评价单元的洪灾风险综合评价中, 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验证了突变理论方法用于洪灾风险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理论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财务风险;收益分配;转移;自留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风险加以预计、识别、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管理活动。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着手,认真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有效提高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财务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平稳的运营环境,同时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经营的信心,使员工精力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企业实现和超额实现经营目标,战胜风险、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作用。(2)财务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财务数据,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为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可能。使企业在有限风险领域用有效的资金创造更多的财富。(3)财务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全面科学地为企业的经营方针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了企业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为了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举债,增加了到期还本付息的负担,潜伏着不能还本付息或资不抵债的可能,以及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在纳税付息前收益下降时,普通股收益大幅度下降的可能。首先,筹集时间的选择是筹集资金的一个关键因素,筹集资金过早,会增加资金成本,给企业添加了负担;筹资不及时,则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进度,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营。其次,筹集的资金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增加财务负担,筹集的资金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但是由于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方式等的不定性,也很难使企业筹集到恰当的资金。(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就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是企业活动的关键步骤,对于企业来说投资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企业有限的资金,才能提高企业财务成果。由于企业投资环境很复杂,因此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主要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的风险两个方面:一是对内投资的风险。对内投资主要是指企业将资金投入到企业自有项目的研发,如扩大经营规模,技术改造等,由于市场环境复杂,有许多不确定性存在,因此研发的项目很可能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占有率低,投入得不到回报或者回报甚微,低于投入。扩大的经营规模可能没有带来同比例的经济效益,技术改造也可能不成功。二是外投资的风险。对外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本公司以外的企业,目的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资金创造出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润。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投资的项目的收益不是稳定的,比如股票证券等都会随着市场行情变换,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3)资金回收的风险。资金回收的风险主要是指在商品向货币转化的过程中,成品转化为货币资金时,由于转化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企业在回收资金的时候有可能不能收回全部或部分资金,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企业资金需要顺利回收,首先要求产品能够顺利地实现销售,完成由成品向结算资金的转化,主要由销售部门负责,但其转化的能力和速度往往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企业资金回收的另一个环节是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这一过程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销售收入能否顺利收回以及收回的金额和时间,将受到结算方式、信用政策、催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涉外企业,它们还可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4)收益分配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不当而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企业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声誉的下降等。它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这种风险在我国企业中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不当,少计成本费用,多确认当期收益,虚增当期利润,使企业提前纳税,导致大量资金提前遣出企业引发财务风险;或者多结算成本,多计有关费用,少确认当期收益,虚减了当期利润,影响了企业声誉。二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如果企业处于资金紧缺时期,却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就必然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规模;但企业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或单纯以股票红利的形式进行收益分配,也会挫伤其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造成股票价格下跌。
三、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技术
风险理论 篇12
一、城市风险不公平分配和代际传递
风险的分配与财富的分配有着不同的逻辑,王道勇提出“人类社会的分配过程从总体上看是对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配置: 一种是发展成果的分配,比如财富分配; 另一种是发展成本的分配,比如风险分配"[8]但与财富和风险都是按照社会阶层来进行分配,贝克指出”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风险像财富一样附着在阶层模式上的,但却是以颠倒的方式: 财富在社会上层聚集,而风险在社会下层聚集。“[9]而且贝克认为这种风险分配已经得到合法化,并且分配的两极分化还在加剧。”依阶层而定的风险分配的“规律”,以及因之而来的通过风险集中在贫穷弱小的人那里而造成的阶层对抗加剧的“规律“,早已经被合法化,并且风险的某些核心维度今天仍适用。”[10]
根据2013年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来看( 本文以下所有数据均出自于此)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处于城市财富分配的底层同时也处于社会风险聚集的顶层。该数据显示,有收入的少数民族总体月平均收入为800. 33元,低于全国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更是远远低于所在城市居民月平均收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关系保障覆盖率均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以及户籍人口。综合来看,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综合参保率仅为11% ,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12. 7% 以及户籍人口的33% 。具体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为17. 1% 、18. 7% 、2. 2% 、7. 7% 、27. 8% 、6. 1% 、13. 5% 、5. 5% ,汉族流动人口的参加比例为22. 8% 、23. 7% 、3. 4% 、4. 7% 、24. 7% 、7. 5% 、18. 2% 、8. 8% ,户籍人口参加比例为72. 2% 、59. 3% 、34. 1% 、11. 4% 、36. 1% 、16. 3% 、37. 8% 、27. 3% ,除工伤保险以及商业医保高于汉族流动人口外,其余社会保障参与率均为最低。[11]
笔者认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遭遇到的风险聚集主要来自市场和制度方面多维度的、多原因的遭遇的社会排斥,导致不同类别社会风险在他们身上聚集。一方面是制度排斥,中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使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的暂时性和流动性, 以及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供给上遭受歧视性对待,使他们的藩篱与偏颇、情感性认知及自我与社会认同的融入被城市所区隔和另类标签; 另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导致的市场排斥,由于难以获得足够而且合法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资源,加上受自身资源的短缺和不合理流动等的限制与影响,造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与边缘化境况不断恶化。因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基础很薄弱,导致他们实际风险的承担概率很大,而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又极低,导致他们的风险承担能力很弱。当各种疾病、受伤、失业等风险来袭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了城市当中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并且,聚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身上的社会风险会向后代传递, 风险依附于社会阶层进行再生产。在社会上层,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使资源、权力、声望等代际传递下去,形成近来社会瞩目的“富二代" 、”官二代“现象; 但在社会下层,社会风险以贫民窟、棚户区和连片贫困地区等形式传递给弱势群体的下一代,形成所谓的“农二代”、“新生代农民工” 等现象。社会阶层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再生产的原因,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到的各种社会排斥,导致其后代城市里面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 另一方面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缺位和教育投资的缺乏,导致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其他居民的后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难以给其子女提供理想的家庭教育,从休闲时间是否经常陪伴子女也能看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父母经常陪伴子女的比例为14. 3% ,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15. 1% 和居住地户籍人口的26. 1% ,相反几乎没陪过子女的比例为9. 9% ,高于汉族流动人口8. 3% 和户籍人口1. 5% 。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所得收入大部分用来维持生计,导致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极为有限。
二、风险意识觉醒和归属认同危机
玛丽·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和威尔德韦斯( A. Wiladavsky) 率先从文化理论的视角解释了公众关注科技风险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的新现象,她们在《风险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虽然事实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已经有所降低,但是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和察觉程度却大大增加。人们感觉风险的增多,更多来自处于特定风险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风险认知程度的提高。[12]贝克也认为风险和知识难以区分,他指出“风险就是知识中的风险,风险的感知和风险就是相同的东西。”[13]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其中初中毕业的比例占到35. 5% ,小学毕业的比例也达到28. 6% ,未上过学比例为17. 4% ,大学专科以上的比例仅为6. 2% . 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语言隔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初期,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在专家系统和媒体主导风险话语权的语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风险意识被压制。但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时间增长,认知能力将随着他们和城市文明互动增长而增强,这必然将带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风险意识的觉醒。
与风险意识觉醒相伴随的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始失去他们的心理认同和精神归属,当少数民族文化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始被现代流行文化所同化而渐渐消解时,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了适应城市生存的环境,部分甚至全盘接受异质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同时也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信仰的遗忘和丢失。于此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归属感尚未建立, 综合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仅有4. 5% ,低于汉族流动人口6. 8% 与居住地户籍人口23. 1% 。具体来看,不论是社区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政治选举活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参与率为10. 5% 、9. 6% 、3. 9% 、3. 3% ,均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16. 1% 、15. 0% 、4. 9% 、3. 8% 和户籍人口31. 3% 、35. 1% 、53. 3% 、17. 2% 。而这将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巨大归属风险,并且造成他们考虑其他风险时的心理焦虑。留在城市,他们面临着汉族流动人口没有的文化差异; 回到家乡,他们却发现祖辈生活的环境已越来越陌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逐渐意识到自身面临的巨大社会风险的时候,他们在城市却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归属认同,与城市居民在文化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距将加剧他们内心的焦虑。这种转型过程中长期的文化冲突,必将导致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强烈的价值冲突和角色中断,由于内心无所适从进而导致其行为失范,甚至诱发其违法犯罪的风险。
三、推进市民化进行风险再分配
第一,首先要确立强制工伤保险,将受职业病危害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其次要确立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大病住院保障机制,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会因大病影响其工作和收入。再次要建立一套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体系,以较低的缴费率和较低的工资替代率将他们纳入养老保险费体系之内,并且实行全国统筹,无论在哪里就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都可以得到保障[14]。最后,根据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建立缴费标准与收入水平联动机制,其社会保险缴费标准要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平均收入状况进行调整,保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能力参与社会保障。
第二,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不但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率而且要提高他们工作的稳定性,监督企业和少数民族职工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并且杜绝相关企业拖欠他们工资的情况,稳定的较高收入将大幅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在教育、医疗、 住房等方面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基本服务,将大幅减少他们的实际风险承受概率,这都将从源头上减少他们遭遇的风险。
第三,保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和信仰,使他们在面对社会风险能够找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柱。要寻找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互动渠道,规避语体差异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的认知障碍,让他们面对复杂城市时更有序和可知。城市政府和社区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依然能够有自己的精神归属,要保证他们的风险话语权并让他们参与公共风险的预防和治理,提高他们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一群体的社会风险。
摘要:在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偏远山村,向全国的各个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其过程及最终给流动人口家庭和后代带来的结果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面对这种不确定和不可知,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风险社会”理论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并结合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数据,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当中的社会风险的分配,聚集的社会风险如何进行代际传递,风险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归属认同危机的风险运作逻辑。并提出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从而使社会风险再分配。
【风险理论】推荐阅读:
风险决策理论05-14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09-13
财务风险理论基础05-24
金融风险理论-呆账核销06-26
风险管理基础理论07-06
探讨风险投资财务运作理论与实务09-15
风险风险09-12
债券风险:风险防范10-20
风险与规避风险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