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重点学科

2024-09-30

临床重点学科(共10篇)

临床重点学科 篇1

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是公立医院的资源优化配置。在公立医院资源配置过程中,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居于核心位置,并主导医院的整体资源配置。它包括了临床医学专科中心(简称专科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两个部分,优秀的专科中心可被评为研究所。这两部分的管理方式、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评价方式相同,具有较为完整、性质相同的管理特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是所在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其数量、规模迅速增长。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如何提高效率,谋求集约式、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医院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式[1~2],也是推动公立医院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公立医院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作为决策单元,分析其建设和发展状况,探讨管理对策,并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将某系统公立医院的165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研究所56个,专科中心99个)作为研究对象,各随机抽取50%的个体,以被评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5年以上、主要数据全面和准确为基本条件,调查分析其2003年~2007年的建设情况。

以医学学科管理、卫生资源配置、医学技术为关键词,在MEDLINE、Springer英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和清华同方学术数据库检索基础上,设立调查题库,拟制调查表初稿,运用Delphi法对15名医院管理者、15名医院管理研究者进行3轮咨询,形成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2003年~2007年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调查表;调查表在两所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预调查和修正后,由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管理机构以正式通知的形式下发,统一培训各医院调查员并填报,各级管理部门审核上报。

经过调查数据核实和现场复查,7个研究对象因主要调查数据不完整、难以补充而被删除,最后确定71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作为决策单元,专科中心组共44个,占其总数的44.44%;研究所组共27个,占其总数的48.21%。

利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展开规模

2.1.1 床位与人员。

调查显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规模不断扩张,编制床位、展开床位、工作人员数量都有所增长。其中,编制床位增加了18.88%,展开床位增加了31.94%,工作人员增加了25.97%(表1)。展开床位与编制床位比例增加,但其床工比例则下降,工作人员增长幅度落后于床位扩张速度。

2.1.2 专用设备情况。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专用设备总值增长了78.33%,每个学科平均专用设备总值由1078.86万元增加到1893.75万元;平均拥有领先水平的专用设备数量由22件增加至33件;拥有10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42个,占总数的59.15%。专用设备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快速增长为技术创新和提高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之间专用设备水平差距较大。

2.2 主系列人才队伍

2.2.1 医师数量及结构。

医师是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主系列,其人数增加了17.55%,医师占工作人员总数比例由36.42%降至33.99%;高职医师数量增加了23.16%,其占医师比例由36.92%上升至38.69%;高学历(博士和硕士)医师增加了28.78%,其占医师比例由55.75%上升至61.07%(表2)。医师队伍的增长幅度落后于学科规模增长幅度,必将导致医师工作负荷过重,进而影响学科的发展潜力。而高学历医师人数和比例增加,则表明医师队伍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改善,基础素质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

备注:人才培训人数,指送出人员到国内外机构培养每次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人次。

2.2.2 学科学术带头人。

267名学科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50.81岁;其中,50岁以下者157名,占58.80%。硕士以上学历者96人,占52.46%。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8人次,在国家级学术组织任职143人次。博士后导师62人,博士生导师97人,硕士生导师164人。先后有51人次承担国际联合课题,308人次承担国家级课题;75人次获得过国家级科研成果奖,517人次获得全军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在学术地位、导师资格、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尤其50岁以下者占较大比例,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2.2.3 人才培养。

2007年共有博士后培养点34个,博士培养点43个,硕士培养点51个,联合培养研究生点40个。2003年~2007年度,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共送出人员培养816人次,国外培训303人次,国内培训513人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人才培训活动开展的很不平衡,有7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没有按要求开展学术培训[4,5],这将影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长远发展。

2.3 医疗工作数量与质量

2007年度较2003年度门急诊量增加了56.57%,住院患者增加了57.68%,平均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次数、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但个体之间在服务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质量上存在差异。2007年度展开床位使用率51.30%~100%,床位周转率次数2.10~56.77,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89.87%~100%,治愈好转率69.00%~100%。显示出一些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表3)。

2.4 科研与教学工作

2.4.1 科研工作。

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319项,平均每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每年承担3.72项;共受到科研课题经费资助47927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经费所占比例年均达到50%、51%、49%、62%、53%。共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221项,平均每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年3.11项。5年期间,有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的未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提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科研能力差别明显,影响了其科研能力的成长。

2.4.2 教学工作。

共培训进修生11312名,每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平均年培训31.86名;培养和联合培养研究生1068名,平均每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年培养3.01名。共举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411次,平均每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年举办1.16次。作为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技术创新和传播中心,大多数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积极为基层培训人才。3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在此期间未培训进修生,其技术优势和培训职能没有得到发挥。

2.5 经济状况与管理方式

2.5.1 经济状况。

与2003年度相比,2 0 0 7年度业务收入2 9 7 2 9 6.6 3万元,增长幅度1 0 1.4 6%;业务支出27165.52万元,增长幅度100.24%;基础设施投资31304.07万元,增长116.09%。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业务支出和基础设施(营房改造、病房装修等)投入明显增加。说明伴随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扩大规模、改善工作条件及修养环境的同时,成本也大幅度增加。2.5.2管理方式。2007年度,按传统方式管理的24个,设多个病区分别管理的35个,院中院形式管理的12个;按传统三级医师负责制的48个,主诊医师负责制的23个;床位由科室独立管理使用的52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所属科室间共享的13个,全院共享的6个。与2003年相比,设多个病区和院中院管理各增加5个,主诊医师负责制增加14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床位仍以传统管理使用方式为主,阻碍了整体资源共享,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4,5]。

3 问题与建议

3.1 主系列队伍增长滞后,需要增加数量、优化结构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总体床工比例有所降低;医师队伍作为主系列队伍,其增长落后于床位增长速度,医师占总人数的比例降低;加之社会发展对医疗技术、科研、质量提高的期待,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疗服务改善的要求等,主系列人员的工作负荷日趋加重。同时,一些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高学历人员比例还达不到上级规定的标准。主系列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以及其工作的支撑条件,决定了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持续发展能力。对此,一要着眼长远发展,确保医师的正常比例,减少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其陷入繁杂的常规工作,为提升临床工作质量、培育医师队伍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二要进一步加大高学历医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医师队伍高学历人员比例尽快达到标准,为提升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发展潜力作好充足的人才储备。

3.2 资源配置利用不均衡,需要转变观念、完善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等处于较低水平;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管理方式、医师工作方式、床位管理方式转变比较慢。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一是要着眼市场需求,根据发展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能够满足发展需求、资源高效率利用,就是合适的资源配置规模。资源配置要根据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技术发展要求,注重提高病种质量,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培育创新能力。二是要转变资源配置理念,创新管理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抛弃固定配置、专管专用思想,大力推行“激励—共享模式”,倡导以能力配置和利用资源,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方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5]。

3.3 科研创新能力有差距,需要联合攻关,梯次支持

有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没有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的未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对于存在的差距,一是要加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科研协作,发挥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专长,实施强强联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医院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调查显示,各医院对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和改善;但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上支持力度不够,这将严重影响所处医院规模不大、科研能力相对不强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创新发展。对此,医院应针对意义重大而又缺乏经费支持的课题,设立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形成包括医院在内的多层次科研项目创新支撑体系,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条件。

3.4 人才培养培训不达标,需要落实制度,绩效管理

有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研究期间没有按规定派出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学习进修;个别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未按照要求培训进修生,技术辐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原因是目前采取定期审查的方式进行管理,日常工作中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此,要运用绩效管理的思想,形成常规、惯性的管理监督机制。一是按照相关规定,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总结年度工作,以年报形式上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数据库,运用科学方法对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持续、系统的统计分析,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探讨其成长的管理机制,为不断提高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黄茂辉,李信春.跨世纪的医院学科发展与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22-327.

[2]孙金海,张鹭鹭,孙景海等.转型期医院临床学科综合发展能力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94.

[3]李静,陈羽中,连斌,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7):385-388.

[4]陈正英,王劲,王家铃.如何完善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度[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293.

[5]孙金海,张鹭鹭,郭强,等.军队医院临床学科资源配置模式发展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16.

临床重点学科 篇2

1、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的临床教学行政查房,由医教科、教学办公室提议,分管院长主持,参加部门包括:医院临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教学办公室、医院办公室、医教科、护理部、总务科、临床教学教研室、教学组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2、按照安排完成医院临床教学讲座(理论大课),进行集体备课,督促完成教案、组织新老师的试讲及评价等工作。

3、教研室每两周应进行一次针对实习生的临床小讲课。(要有内容,有记录)

4、组织并规范开展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的教学查房,要求每两周进行一次。(要有内容,有记录)

5、组织本学科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原则上每两周进行一次。(要有内容,有记录)

6、完成全年本学科临床教学工作计划及年终总结。(要有内容,有记录)

7、负责推荐本学科的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医师候选人工作。

8、完成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

9、每学年在实习医师到院前一周,检查教学准备工作、岗前培训医德医风教育有关资料、完成实习实施计划、落实实习轮科表等。布置并落实有关教学执行情况,落实各教学组的临床教学安排情况。做好入科前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日常带教、实习生考勤、理论大课、临床小讲课、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查房、诊疗操作指导、出科考试和考核等工作。

10、教学组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教务活动,集体备课。参加每两周一次的所在科室的临床小讲课,每月一次的全院性的理论大课。参加每两周一次的教学查房和教学病例讨论。收集典型教学病例及少见病、罕见病病例。出科医学理论考试。出科基本操作考试。集体评议出科鉴定。

11、医教科对每批来医院学习的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医教科在实习过程中每年至少开展医德医风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4次。教学组、有关科室每年至少开展医德医风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4次。

12、全院的临床业务讲座(理论大课)由医教科组织,教研室临床大课由各教研室组织。教研室和各教学组每年开展集体备课分别不少于4次,每次集体备课应有详细的记录。集体备课应在讲课前一周举行,参加集体备课的老师不少于4人。参加集体备课的成员由教研室(组)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13、全院业务讲座(理论大课)由教学办公室和医教科组织,每月组织一次,每月的第一周的星期四下午15:00—17:00在医技行政楼五楼举行。根据各高 校的毕业实习大纲和医院的教学进度表的有关要求,由教研室集体备课确定讲课题目、讲课内容,医教科编制讲课安排表。理论大课原则上由副主任医师和科主任主讲,提前一周将讲义提交医教科。

14、科室的临床小讲课由二级学科教学组组织,每二周组织一次,按照实习生轮科时间,一般在每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四下午15:00~17:00在所在科室或教研室举行,各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时间。根据各高校的毕业实习大纲和医院的教学进度表的有关要求,由教学组集体备课确定讲课题目、讲课内容和讲课安排表,并报一份医教科备案。临床小讲课原则上由主治医师及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人员主讲,提前一周准备好,讲义提交教学组主任审议。参加听课的实习医师和其他人员要做好签到。理论大课结束时应进行讲课质量评价。

15、教学查房由教研室或教学组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由主治医师或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主持。查房前实习医师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包括熟悉病例、完善资料备查房用具等。查房时首先由实习医师汇报病史,住院医师补充;主持人要从医师所能承受或理解的角度来分析临床情况,有意识培养实习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查房后由实习医师或住院医师负责登记及过程记录。

16、针对实习生的临床教学病例讨论由教研室或教学组组成。原则上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通知应提前半天至2天发出,包括讨论地点,病例资料,影像资料,应参加的人员等,应参加的实习医师要求每人撰写讨论发言稿。讨论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主持。参加讨论的实习医师准备的发言稿讨论后交教学组备案,讨论结束后指定人员负责讨论记录。

17、实习医师在病房轮转实习时应书写完整病历,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完成l份、病历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完整病历标准参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2010年版《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完整病历书写后应及时提交给上级医师修改,上级医师应认真审查,严格修改,每页如修改5处以上则应叫学生重抄。

18、直接带教老师有指导实习生掌握常用临床诊疗操作的义务和责任。操作前带教老师与学生讨论操作过程有关注意事项。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 进行操作,老师及时指导纠正。操作完毕后带教老师总结,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

19、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收集典型教学病例。各教学组在主任的领导支持下认真制定典型教学病例的收集方案并做好典型教学收集工作。临床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具有良好的教学价值病例包括少见病、罕见病应予以收集登记。收集的方式可以有实体标本、影像资料、病案资料。属于典型病例的病案,在首页示教栏目相应位置注明。

20、主任(副主任)医师教学职责:主持开展教学查房工作和教学病例讨论,至少每周举行一次,组织包括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在内的教学查房及教学病例讨论。主持开展本学科临床教学的教研活动,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每年至少开展或指导开展一项教学改革或教研科研。

21、主治医师教学职责: 带领本科实习医师的日常查房、实际技术操作工作。指导实习医生的临床操作时,查体示范要规范化、手法、顺序要正确。开展教学查房工作,每两周至少举行一次。组织临床病例讨论,每两周至少举行一次,结合实习内容及本科室实际经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本学科临床教学的教研活动,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每年至少开展或参加一项教学改革或教研科研,或完成一篇教学论文。

22、住院医师教学职责: 每天具体指导实习医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具体指导病房诊疗工作、病历书写、医嘱、申请单、临床诊疗操作等工作。按时检查修改学生的医疗文书,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协助上级医师组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对学生进行出科考试、考核等工作。积极参加本学科临床教学的教研活动,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

23、带教老师教学规范培训制度:教学组每年至少进行2次规范教学查房示范表演,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带教查房比较规范的带教老师表演,组织科内带教老师参观、评教、学习。医教科每年组织一次全院的教学查房示范,或邀请院外教学专家做教学讲座和教学查房示范。

24、教学年度考核制度:

教学主管:每年组织主持召开全院临床教学工作会议2次以上,主持召开带 3 教老师座谈会2次。每年组织主持教学行政查房2次以上。每年检查督促医教科、教研室、教学组落实工作情况4次以上。

医教科:协助制定有关教学管理制度与职责:做好有关教学计划、布置、实施、总结、检查、指导等工作。做好教研室、教学组、带教老师等教学质量检查考核等工作。完成各高等医学院校的各种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实习)大纲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习实施计划、教学进度表、实习轮转安排表等。完成学生上岗前培训、医德医风教育、实习结束前的考核鉴定等工作,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教研室:每年有临床教学计划、总结,完成教学任务好。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每年有4次教学工作会议、4次的集体备课、4次的医德医风教育。检查、督促教学组带教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完成落实情况;及时整改、纠正缺陷。开展教学研究,每年有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教学组:每年有临床教学计划、总结,完成教学任务。每年有4次教学工作会议、4次的集体备课、4次的医德医风教职工教育。每两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每两周开展一次教学病例讨论。布置完成学生出科考试考核,实习集体讨论评价制度。典型病例搜集登记完整、每年有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临床重点学科 篇3

【关键词】:纤支镜;经皮气管切开术;重症医学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49-02

在重症医学科为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可为他们建立有效、安全的人工气道,便于管理气道,可长时间使用,让人工气道死腔大大减少。同时它还可作为长期机械通气人机连接的一种途径,有效防止气管插管而引发并发症,对救治重症患者具有理想的效果[1]。以往在重症医学科所实施的传统气管切开术(OT),由于所需时间较长,给患者身体带来的创伤较大;当前采取的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PDT)方便操作、可缩短手术时间,缩小切口,减少出血量。本研究对一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观察对象及方法

1.1观察对象:抽取重症医学科需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患者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他们的年龄为28-80岁,平均年龄为(48.6±11.2)岁。排除了曾有过气管切开史患者,以及颈部解剖不正常患者。其中38例患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2例为脑出血、13例为慢阻塞肺疾病、5例为脑梗死、2例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气道存在较多的分泌物、呼吸困难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气管切开术(OT);治疗组采取在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下,由一位专业操作人员在旁负责纤支镜操作,让患者取仰卧位,将颈部及肩部撑起,头部后仰。穿刺点取第2、3或第3、4气管环节间正中线的交点,2%利多卡因作为局部浸润麻醉。在穿刺点横行做切口,切口大小以可容纳气切套管即可,借助纤支镜,穿刺针接上注射器,在穿刺点往下方垂直方向刺入气管,若回抽出现气泡说明刺入成功。将穿刺针退出,导引钢丝置入,把扩张器套在导丝上面,刺入皮内转动扩张器,让扩张器穿过气管前壁为止,再将扩张器取出。在扩张钳的尖端把导引钢丝穿入,让扩张钳沿着导引钢丝往下扩张,将软组织进行钝性分离,把扩张钳张开并拔除。沿着导引钢丝在气管内将气管导管和管芯插入,把导引钢丝及管芯拔出,再对气管导管加以牢固,气囊充气[2]。

1.3观察指标:采取不同的气管切开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2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9.5±4.2)分鐘;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18-45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33.5±10.5)分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2.2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为5-22毫升,平均出血量为(9±3.2)毫升,将气管套管置入后出血都得到控制;对照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1-55)毫升,平均出血量为(23.6±5)毫升,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2.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术中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食管损伤、血管损伤及气管撕裂等,术后治疗组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皮下血肿、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还有1例发生术后出血,治疗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中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传统的气管切开术容易发生并发症,而且术中所需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给患者身体带来的创伤大。因此,重症医学科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采取一种更简便、有效、安全的气管切开术。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PDT就是一种微创气管切开新技术,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应用。此技术采用扩张钳对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专用钳让外力可沿着钳头表面平均分配,在扩张时,气管周围的组织所需切口不必太大,也不用完全暴露气管周围组织,有的还无需将气管暴露出来。在危急情况时,快速穿刺进入气管后开放气道,可马上让低氧血症得到改善。PDT操作范围较小,所涉及到的组织少,出血量也较少,不会给患者带来太大的创伤。但是,PDT手术术野所处的是较为盲区状态,因此,在术中容易给气管周围组织、食管或者气管后壁带来损伤,在扩张时如果深度较深或者偏离正常途径,那么导引钢丝就不易抽动。因此,在操作时要反复抽动导引钢丝,避免损害到上述这些部位。因为PDT切口小,而且切口和皮肤纹理保持平行,患者愈合后皮肤瘢痕不会很明显,对美观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此,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比较,PDT主要优势体现在: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范围小、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皮肤瘢痕不明显等[3]。从本研究可见,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也明显比对照组少,且观察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发生并发症,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总而言之,在重症学科借助纤支镜引导,实施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可避免损伤到气管后壁或者食管,可缩短手术时间、所需切口范围小,出血量少,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瘢痕不明显,适宜在重症医学科及急诊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志勇.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2):146-147

[2] 王小文,赵松,陈秀凯,等.重新评价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19(2):107—108.

临床重点学科 篇4

1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5年数据调查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为对象,分层随机抽样15所医院(大医院7个,中小医院8个)各1个重点学科,对195名管理者、医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管理者65名,医院领导占32.73%,部门领导和医疗管理者各占25.45%、34.55%;医师130名,科室主任、副主任人员占28.44%,各级职称大致平均分布。

1.2资料来源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筛选拟定了各含65个问题的管理者、医师两类调查问卷,在预调查基础上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总体评价、文化氛围、技术水平、人才队伍、交流合作、技术培训、工作负荷与报酬、资源配置、医患关系、工作环境、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管理环境等15个方面;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各含1个开放式问题。共调查管理者65名,有效应答问卷55份,有效应答率84.62%,cronbach’a系数0.843,1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76.95%;调查医师130名,有效应答问卷109份,有效应答率83.85%,cronbach’a系数0.9 1 2,1 1个因子累计贡献率71.90%。

1.3研究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严格核实、纠正数据,用SSP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满意)≤85%的条目,进行两类调查问卷满意度对比分析、不同等级医院(编制床位大医院≥500张,中小医院<500张)比较分析及描述性选择题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管理者调查结果

针对管理人员特点,调查问卷包括40个问题,其中正向等级选题32题,描述性选题7题,开放式选题1题。

2.1.1正向等级选题。

管理者对重点学科的总体评价、文化氛围、技术水平、技术培训、质量管理、管理环境等方面满意率较高。满意度低下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资源配置、交流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环境、对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指导方面共11个问题。其中,对其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资源配置、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满意率<75%(表1);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满意度最低,为52.73%。

大医院和中小医院管理者对比,满意度低下共同集中在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资源配置、院内外技术交流合作、人才队伍稳定方面。大医院管理者对重点学科工作环境、指导基层医疗单位和开展技术培训满意度较低,在对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指导、与各大学、研究所等的技术合作、医患关系、资源配置、社会地位上满意率<75%;中小医院管理者对重点学科内部技术交流合作、人才梯队建设状况、专业技术培训及区域竞争优势满意率低下,在人才梯队建设、资源配置、内部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设备、社会地位上满意率<75%(表2,表3)。

2.1.2描述性选题。

认为当前影响中心技术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投入的占78.18%;在医师队伍最薄弱环节上选择技术骨干的58.18%,选择青年医师的20%;感到医生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和繁重的占94.54%;对重点学科医生工作风险、工作压力选择非常大和较大的占89.10%;觉得员工付出与报酬非常相符和的占63.63%;选择医务人员主要应关注患者疾病诊治的50.91%,应关注患者整体健康的占3.64%;在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上,选择外部环境的占60%,其次为选择医生的占16.36%。认为在医疗工作中应该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占94.55%,生物模式的占3.64%,不确定的占1.82%。

2.1.3开放式选题。

在影响重点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上,论述人才队伍建设的占52.73%,管理方式的占23.64%,军队政策的占14.55%,市场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各占5.4 5%和3.64%。

2.2医师调查情况分析

针对医师特点,调查问卷包括50个问题,其中正向等级选题41题,描述性选题8题,开放式选题1题。

2.2.1正向等级选题。

医师对重点学科的总体评价、文化氛围、技术水平、质量管理等方面满意率较高。满意度低下集中在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医患关系、工作负荷与报酬、资源配置、交流合作、管理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环境方面共15个问题。其中,对其社会地位、医患关系、工作负荷与报酬、资源配置、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满意率<75%(表4);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的满意度最差,为12.84%。大医院和中小医院医师对比,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共同集中在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医患关系、工作负荷与报酬、资源配置、交流合作、管理方式、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其中,对其社会地位、医患关系、工作负荷与报酬、资源配置、与外部的交流合作、管理方式满意率<75%;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的满意度均为最低。大医院医师对医患关系、工作负荷与报酬、资源配置、管理方式、工作环境满意率更低;中小医院医师在对外交流合作、社会地位满意率更低(表5,表6)。

2.2.2描述性选题。

认为影响重点学科技术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人力资源的占33.94%,其次为资金投入占26.61%,科研条件占19.27%;认为医师队伍最薄弱环节为技术骨干、青年医师各占35.78%;感受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繁重的占88.99%;感受工作风险、工作压力非常大、很大的占89.91%;感到工作风险、工作压力最大因素为医疗工作占36.70%,其次为医患关系31.19%,第三为科学研究24.77%;选择医务人员重点应关注患者疾病诊治的占50.46%,应关注整体健康的占4.59%;医患矛盾主要原因选择外部环境的占67.89%,医院管理的占13.76%;认为在医疗工作中应该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占84.40%,生物医学模式占6.42%。

2.2.3开放式选题。

在影响重点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论述人才队伍、医疗设备、管理方式、军队政策、市场环境的分别占30.28%,15.60%,11.93%,23.85%,18.35%。

2.3比较分析

2.3.1总体情况。

管理者与医师均对重点学科的总体评价、文化氛围、技术水平、质量管理等方面满意率较高;均对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资源配置、交流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环境方面满意率较低。两类调查均在其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资源配置、与外部交流合作的满意率<75%;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的满意度都是最低,但程度有明显差异。管理者在重点学科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技术指导上满意率低;医师在工作负荷与报酬、管理环境上满意率低。显示重点学科管理者与医师对重点学科各方面的评价既有相同的认识,又有不同的看法,且在一些方面认识差距较大。

2.3.2大医院情况。

大医院管理者与医师均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资源配置、交流合作、工作环境、设备先进性的满意率低,其中医师对社会地位、医患关系、设备先进性满意率明显低于管理者。管理者对重点学科的队伍稳定、对基层医院开展的技术培训、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技术指导满意率低;医师对工作负荷与报酬、管理方式、重点学科内部技术交流与合作、人才梯队建设、技术培训满意率低。显示大医院重点学科管理者与医师对重点学科的认识差距较为明显,一致性较差。

2.3.3中小医院情况。

中小医院管理者与医师均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设备先进性、内外部的交流合作、资源配置、人才梯队建设、医患关系满意率低,其中医师对社会地位满意率明显低于管理者。管理者另外对重点学科的队伍稳定、人员技术培训、在本地区具有优势满意率低;医师另外对工作负荷与报酬、管理方式、对重点学科重视程度满意率低。结果显示:中小医院重点学科管理者与医师在满意率不高的项目上比较集中,满意率接近,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医师社会地位、工作负荷与报酬、管理方式、领导对重点学科重视程度的满意率较低。

3建议

3.1重视认识差距,加强交流沟通,增强发展合力

调查显示,由于工作性质、看问题的角度等差异,重点学科管理者与医师在一些问题上认识不同;而不同规模医院的重点学科管理者之间、医师之间,对一些问题上的认识也有差异。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一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将造成管理者与医务人员的矛盾,影响重点学科长远发展和医院的整体建设。作为医院管理者,一是要加强与医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医务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认识差距,才能增强医院发展的合力。二是在宏观管理上,要针对不同层次重点学科的特点,在制定和实施政策上有所侧重,或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使重点学科的管理者能够结合实际开展管理,将对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三是顺应需求开展管理改革,管理者总计有96.37%表达了重点学科管理改革的愿望,而大医院管理者则为100%,反映出重点学科的管理迫切需要修改、完善。因此,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大医院管理者应分析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

3.2转变服务理念,改善宏观环境,和谐医患关系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医师,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和医患关系的满意率极低。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将影响医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医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群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医患矛盾的原因中,管理者与医师选择外部社会环境的均达60%以上,均占第1位。同时,医师选择医疗工作应该贯彻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占6.42%,认为在服务中尤其应关注患者健康的仅占4.59%;说明还有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掌握和运用现代医学模式。对此,一是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的定位,理顺功能、职责及经济运行机制,扭转体制和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医院管理机制;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正确宣传医疗卫生服务的复杂性、风险性,正确认识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促进医患沟通交流,和谐医患关系。三是医务人员要学习和贯彻现代医学模式,以患者整体健康为目标,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主动改善医患关系[3]。

3.3营造文化氛围,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发展潜力

管理者与医师在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三个方面(中心内部、中心与院内其他科室、中心与院外科研院所)满意度均较低,体现了对拓展内部、外部交流合作的愿望。重点学科要巩固其领先地位,关键要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即其掌握的关键技术和能力与竞争对手所掌握的技术和能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相对竞争优势就越明显,学科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而差异性只能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获得。医院要增强重点学科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信任、学习、交流、共享的适应知识管理要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能够把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人员集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共享,能够提高作业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同时,学科发展必须有其他专业或辅助科室的协同配合,科室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彼此加深了解,促进合作,提高效率。而与院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则可以迅速改善科研条件、提升创新能力,尤其是重点学科的临床技术优势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条件结合,更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效应。因此,医学中心的管理者,必须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倡导重点学科开展医院内部、外部的交流与合作,从战略高度谋求可持续发展空间[4,5,6]。

3.4转变利用方式,更新管理观念,优化资源配置

被调查者对重点学科的资源配置,特别是设备配置的满意率不高。目前,重点学科主要依据展开床位数量固定配置资源、独立管理利用,使资源配置与医疗需求脱节,容易滋生本位主义思想,阻碍了资源共享;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抑制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霸权、技术垄断、隔代培养等问题,影响学科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科资源配置与利用要推行“激励—共享”模式,以技术资源与医疗需求匹配为切入点,以技术骨干力量为支撑,运用激励竞争机制,带动学科医疗人力资源优化重组,促动学科知识资源整合,形成充满竞争和活力的资源配置模式;其它资源以床位资源整合为牵引,通过实行床位统一调配使用等制度,伤病员相对集中收治,实现床位优化共享,提高临床学科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创造了更大的效益[7]。

3.5强化骨干队伍,完善工作条件,减轻工作负担

管理者和医师对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满意率不高;认为影响中心发展最大问题是人才建设,认为人才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骨干。人才建设是重点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技术骨干则是重点学科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重点学科的管理者,必须把技术骨干的引进、培养、使用作为保障中心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任务,创造栓心留人的事业平台,营造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和稳定技术骨干队伍[8]。管理者、医师均对重点学科的工作环境满意率不高,均认为医师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同时,管理者、医师认为医务人员工作付出与报酬相符的满意率仅为63.63%、56.88%。长期繁重、超负荷的临床工作,加之对工作风险和报酬不满意,必将对医师的身体、精神造成伤害,影响医务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而影响重点学科的长远发展。因此,管理者应调整思路,改善工作环境,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使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与报酬匹配、临床与科研协调发展,谋求持续、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9,10]。

3.6发挥辐射作用,开展技术帮带,提高整体水平

管理者在重点学科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技术指导上满意率不高;大医院管理者对开展基层医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上满意率不高。这一方面因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单位距离较远、环节多,开展技术帮带和指导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医院重点学科的技术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帮带基层医疗单位的主动性不强。重点学科一般在等级高、技术服务层次较高的医院,开展的医疗项目具有高、精、新的特点,是一定区域内该学科的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负有传播先进技术、促进区域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职责。基层医疗单位虽然以多发病、常见病为主,也需要高水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作为医疗卫生系统的一部分,大医院的管理者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帮带和指导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性;重点学科的医务人员应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基层医疗单位培训技术人员,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11]。

摘要:采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分别对15所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的管理者、医师队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分析,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交流沟通、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交流合作、减轻工作负担、开展技术帮带等对策。

关键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管理者,医师,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志勇,龙文武,傅克刚.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9):62-63.

[2]张淳瑜,闵钟炎,薛迪.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对医疗纠纷成因的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7):451-453.

[3]Jackson,-J-R.The urgent call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edicine[J].Physician-Exec,2000Jan-Feb;26(1):28-31

[4]周典,陈柏钧.医院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193-196.

[5]姜鸿.对新增长理论的改进与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133(4):13.

[6]Phillips,Rhonda G.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s:how effective as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J].Technology in Society Volume,2002,24(3):299-316.

[7]Nimnath Withanachchi,Yasuo Uchida,Shyama Nanayakkara,etc.Resource allocation in public hospitals:Is it effective?[J]Health Policy,2007,80(2):308-313.

[8]郝模,陈立今.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和障碍[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2-6.

[9]戴光强.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合理补偿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改革与发展[J].中国医院,2004,6(4):9-12.

[10]John D Sterman.?Learning from Evidence in a Complex World[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6,96(3):505-515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篇5

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第三章症状学

症状:是指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是指病人主观感受的不适或异常的感觉)第一节发热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稍有波动。发生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3~38℃;②中等发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考] 第四节腹痛

√ 临床表现:1.部位;2.性质和程度; 3.诱发因素; 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考] 第四章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 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考] 视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 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听诊: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嗅诊: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第二节一般检查

√ 生命征(※ 组成、正常值):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

① 体温:正常值36~37℃;②呼吸:13~18 次/分;③脉搏:60~100 次/分;④血压≤140/90mmHg。[考] 体型分: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考]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治疗主要是:化痰止咳,多从四点入手:对因、对症、一般治疗、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 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感染是(吸烟后引起的防御力下降后)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考] √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有些患者伴有喘息。[考]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的持久扩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且无明显的纤维化。主要症状:渐进性气促(在原有的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体征:表现为胸廓的前后径增加。

肺炎是肺部感染的代表性疾病。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肺实质炎症。病因:肺炎链球菌引起;诱因:机体抵抗能力下降。[考] 肺炎病原体主要是细菌。细菌包括球菌和杆菌。球菌代表是肺炎球菌(95%~98%),治疗首选抗生素:青霉素,杆菌代表是克雷白杆菌。

主要症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铁锈色痰)。[考] √※P169 和P222 高血压

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临床表现的综合症。[考]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考] 高血压并发症:①高血压危象;②高血压脑病;③脑血管(最常见死因:脑出血);④心力衰竭;⑤慢性肾功能衰竭;⑥主动脉夹层瘤。

√ 判断高血压:收缩压(SBP)≥18.62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11.97 kPa(90mmHg)[考] 致病有(遗传因素:40%;环境因素:60%): ①抽烟、酗酒;②工作压力大;③超重;④少运动;⑤高盐饮食;⑥口服避孕药;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 治疗:1.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减轻体重和运动、减轻心理压力。

2.※药物治疗: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断剂;③钙通道阻断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考] 高血压三高:①发病率高;②致死率高;③致残率高。[考]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冠心病主要五种类型:①心绞痛;②心肌梗死;③无症状型心肌缺血 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猝死。[考]

一、动脉粥样硬化

√ 易感因素(主要):1.年龄、性别(女性发病率低);2.血脂异常;3.高血压;4.吸烟;5.糖尿病。[考]

二、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 心绞痛的特点:①部位:胸骨后,心前区;②性质:钝痛、呈压榨样、表现胸闷、常不自觉的停止原来活动; ③诱因:情绪激动、劳累、饱餐; ④持续时间:一般3~5 分钟,不超过15 分钟;⑤缓解方式:休息、含服硝酸甘油。

√ 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见的检测方法。[考] √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检查出病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考] 治疗原则:①.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耗氧;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 治疗:1.发作时治疗:①休息:停止活动;②含服硝酸甘油、或其他药剂(喷雾吸收、硝酸异山梨含服、亚硝酸异戊酯敲碎改鼻部)。

2.缓解期治疗:①硝酸酯制剂(如:硝酸甘油);②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③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④中医治疗:活血化瘀、祛痰通络;⑤其他治疗。[考]

三、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1.先兆:前数日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燥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

2.症状:①疼痛:心前区剧烈疼痛(最显著特征); ②全身症状:发热(疼痛后24h 后出现)、心动过快; ③胃肠道: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④心律失常;⑤低血压和休克;⑥心力衰竭。√ 心肌坏死标志物:1.白细胞增多;2.血清心肌酶增高[考]

√ 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再灌注心肌。※贫血(P299)

贫血是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 国内诊断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妊娠期血红蛋白<100g/L。[考]

治疗:①对症治疗:减轻致命影响,为对因治疗赢取时间;②病因治疗:(是贫血治疗的关键)。[考] √ 再生障碍性贫血指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病。

病因:①化学因素(多用药造成);②物理因素(长期接触γ、X 射线); ③生物因素(多病毒感染)。发病机制:①造血干细胞缺陷②造血微环境缺陷③免疫功能紊乱。[考] √※ 临床表现: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①贫血: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②感染:多为发烧,体温39℃以上;③出血:皮肤、黏膜及内脏都有不同程度出血(※脑出血是出血死亡率最大的一种)。[三点出填空] 2.非重型再障:①贫血:苍白、乏力、头晕、心悸及活动后气短; ②感染:高热比重型少、易控制,少持续一周以上;③出血:较轻,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

一般检查:血象(全血细胞出现减少说明贫血)。※ 诊断:

AA 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②一般无肝、脾大;③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④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病。治疗:1.支持治疗:①预防感染;②防止出血。

2.对症治疗:①纠正贫血(可输浓缩红细胞);②控制出血(输血小板制剂);③控制感染;④护肝药物。

糖尿病(P345)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或无反应。√ ※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考]

√ 诊断标准: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餐后2h 后静脉血浆血糖≥11.1mmol/L。[考] 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反应2~3 个月血糖总体水平(糖尿病金标准)√※ 治疗包括:①饮食治疗;②体育锻炼;③药物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治疗);④糖尿病教育;⑤血糖监测。[出填空题] 病毒性肝炎(P427)

肝炎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临床上将病毒性肝炎分:①急性肝炎;②慢性肝炎;③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硬化。[考] ①、戊型肝炎:消化道途径;

传播途径: ②乙型肝炎:注射途径※、母婴、性接触; [考] ③丙型肝炎:输血(输后获得),社区获得性(非输血)。

丙型肝炎最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甲、戊型没有慢性肝炎。[考]

脑血管疾病(P389)

分类:1.由神经功能缺失分:①短暂性缺血发作;②脑卒中;

2.病情严重性分:①大卒中;②小卒中;

√ 3.病理性质分:①出血性卒中;②缺血性卒中。[考]

√ 危险因素:①高血压;②心脏病;③糖尿病;④TSA 与脑卒中;⑤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酗酒;⑥高血脂症;⑦饮食运动问题。√ 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栗粒样动脉瘤(90%)[考] √ 脑血栓最常出现的有:失语、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考] 栓脂来源①心源性(最常见):心房心颤②非心源性:大血管粥样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考] 临床表现:①颈内动脉TIA :单肢无力、偏瘫 ②椎—基地动脉系统TIA :眩晕、平衡失调。√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考] √ 口诀:①动作发育: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②语言发育:一哭二静三会笑,四咿五啊六妈妈;七摸八仿九会意,一岁理解单音连。

√ 儿科最常见四种病:①腹泻;②肺炎;③贫血;④佝偻病。

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 缺乏,钙磷代谢失衡的慢性营养性疾病

√※ 最常见病因:①日照光射不足;②维生素D 摄入量不足;③生长过速,需维生素D 多;④疾病因素(胃肠道、肝胆病影响维生素D 吸收)⑤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使体内维生素D 不足)。[考] √ 佝偻病骨骼的变化:

前囟过大或闭合延迟,指压枕骨有压兵乓球样的感觉,方颅、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肋、“O”型或“X”型腿。[考] 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

①口服维生素D(1,25-(OH)2 维生素D3); ②注射法;③补维生素D3 时补钙剂;④外科手术矫治。

√※ 眼科疾病

1.近视眼常发生于婴幼儿。(错)

2.白内障是目前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对)3.老视是年龄性调节减弱所致(对)

4.青少年发生的屈光不正类型最多见的是近视(对)5.老年性白内障是玻璃体的混浊(错)改成:晶状体 6.近视常用凹透镜矫正(对)7.散光眼要用圆柱镜矫正(对)8.远视眼配眼镜必须散瞳(对)9.远视眼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对)10.睑腺炎是化脓性感染(对)11.近视眼的矫正原则是以低度数为准(对)1.国际标准视力表的1.0 相当于对数视力表的:D A.4.1 B.4.5 C.4.8 D.5.0 E.5.1 2 关于近视,错误的是:A A.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B.远视力较差 C.近视力常正常 D.配镜以低度数为原则E.常用凹透镜矫正 3.正常人的瞳孔大小应是:C A.1-5mm B.2-5mm C.2.5-4mm D.3-6mm E.3-5mm 4.正常人的视力应达到:B A.1.2 B.1.0 C.1.5 D.0.8 E.2.0 5.白内障主要是哪个眼球组织的病变:C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6.关于近视,错误的是:E A.是青少年屈光不正的最常见类型 B.远视力较差 C.近视力常正常 D.以低度数为原则E.常用凸透镜矫正 7.一个人走近距视力表3 米处才能看清0.1,此时其视力相当于:C A.0.1 产科

√ 决定分娩因素: 产力,产道3,胎儿,精神心理

自然流产: 表现

1、阴道出血;

2、腹痛。8周前胎盘未成形流产胎盘易排出,流血少;8 周后则相反,流产时胎盘难排出,流血较多。√ 流产因素:胎盘因素、母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环境因素

※ 流产类型:①先兆流产;②难免流产;③不全流产;④完全流产。[考] B.0.01 C.0.06

D.0.08

E.0.3 第八篇妇产科疾病

※ 治疗:①保守治疗;②药物治疗;③手术治疗。检查:HCG 测定: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妇科

子宫颈癌:好发部位是:宫颈鳞柱交界区。主要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考] 病理: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2.宫颈浸润癌(基本全部癌变):①鳞状细胞癌,医学上最常见的是鳞癌; ②腺癌,其中最常见的是黏液腺癌; 3.宫颈原位癌(自由表面有癌变)。[考] ※ 癌变区主要转移途径:①淋巴转移;②直接蔓延。[考] ※ 三大症状:①阴道出血;②阴道排液;③疼痛。[考] 诊断方法:①宫颈刮片;②碘试验;③宫颈活检。

※ 诊断最有效的方法是:宫颈活检(先碘试验,在刮未染色区检验)[考] 治疗方法:①手术治疗;②放射治疗;③化疗。子宫肌瘤:30~50 岁最常见的良性肌瘤,高达20%。[考] 良性肌瘤出现继发性变化有:①玻璃样变;②囊性变;③红色样变;④内瘤变;⑤钙化。[考] 症状:组要与肌瘤生长部位、有无继发性改变有关。①月经改变;②腹部包皮;③白带增多;④压迫症状;⑤疼痛;⑥不孕;

⑦寄发贫血。[考] 治疗原则:①肿瘤大小;②症状轻重;③患者年龄及生育要求;④诊断是否明确;⑤最近情况及并发症。[考] 卵巢肿瘤: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考] 外科感染(P495)

感染指病原体入侵机体、滞留并繁殖而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

外科感染一般有:①常发展成几种菌的感染;②局部症状明显;③常引起化脓、坏死、愈合后疤痕影响组织器官功能;④常需手术治疗。

外科感染分为:①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②特异性感染。[考] ※ 典型浅表软组织感染的局部症状表现:红、肿、痛、局部压痛、反跳通、功能障碍、化脓。[考] 病

病菌

[考] 疖(单个毛囊急性化脓)

痈(多个毛囊急性化脓)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β-溶血性链球菌 破伤风杆菌 丹毒(皮肤淋巴管网急性炎症)破伤风(病菌的毒素引起的特异性感染)

甲沟炎甲下积脓时,处理的办法:及时实施拔甲。以引流脓性物质。[考] 丹毒的临床特点:①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②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③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④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考] ※ 脓性指头炎的治疗:脓性指头炎是由外伤引起的手指末节掌间的皮下经组织化脓性感染,一般手术引流,手术切排后,予以热侵法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吸收消退、可以达到冲洗排脓的作用。[考] ※ 脓肿的治疗原则是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一般护理,手术治疗的方法有①切开引流;②切除病灶。[考] ※ 破伤风的治疗原则:①消除毒素来源;②游离毒素;③防治并发症;④控制和解除痉挛。[考] 创伤疾病(P577)

影响创伤修复的因素:(1)感染;(2)异物存留或失活组织过多;(3)血流循环障碍;(4)局部制动不够;(5)全身性因素:①营养不良,②使用皮质激素、消炎痛、细胞毒药物、放射线等,③免疫功能。

症状表现:①疼痛;②肿胀(局部岀血、炎性渗出);③功能障碍;④伤口或创口(开放性创伤共有的)。

最常见的并发症:化脓性感染。[考] 骨折:古德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时称骨折。

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固定不易发生移位者。

大多数骨折均有移位,发生因素有:①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性质;②肢体远侧段的质量;③肌牵拉力;④搬运及治疗不当。骨折的移位方式可分为:①成角移位;②侧方移位;③缩短移位;④分离移位;⑤旋转移位。[考] 完全骨折体征:畸形、异位活动、骨檫音或骨檫感。[考] 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肌肉舒缩)。[考] 泌尿系统疾病(P279)※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是一组以急性肾炎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考] 临床表现:起病前常有一前驱感染期(在1~3 周前有感染)。

表现:①肉眼血尿(一定具备的表现);②蛋白尿或管型尿;③水肿; ④高血压; ⑤肾功能异常。[考] 检查:①抗链球菌溶血素O 抗体(ASO);②免疫学检查:血清C3一过性下降。治疗:(1)①卧床休息;②低盐饮食;③低蛋白饮食;(2)对症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和急性基本一样):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病史达一年以上。

治疗:①控制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②预防肾衰竭;③预防并发症; [考] 控制高血压药物可改善肾小球“三高”(高内压、高滤过、高灌注)※ 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征是以(三高一低):①大量蛋白尿(>3.5g/d);②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并发症:有感染、血栓和血塞、急性肾衰竭和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考] 治疗:①消肿利尿;②减少尿蛋白。药物治疗有①糖皮质激素;②细胞毒药物。※ 尿路感染:

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治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大肠杆菌(70%以上)。[考] 约95%的尿路感染由上行感染引起(排尿不通畅、不完全)。[考] 临床表现:(1)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

(2)肾盂肾炎:尿频尿急尿痛;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烧、头痛、乏力等)。[考] 检查:①尿常规:尿白细胞增多;②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尿细菌定量培养(尿含菌量≥105/ml)。[考] 诊断:①尿频尿急尿痛;血常规尿白细胞增多;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

临床重点学科 篇6

湖南省人民医院作为卫生部重点联系医院, 在“创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的基础上, 申报了卫生部“临床护理专业建设”项目。由于近几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护理学科发展迅速, 护理服务在医疗活动中的价值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 从而顺利地成为了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入围医院。身为院长, 为护理队伍在医院发展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动、欣慰的同时, 对于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医院护理学科的发展感触颇深, 认为护理学科只能够从深化护理服务内涵、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提高护理服务效能下功夫, 把“质量、安全、服务、效益”作为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 才能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基础管理, 促进护理学科持续稳步发展, 实现护理专业的职业价值。

护理学科的属性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职责

护理的历史源远流长, 可以说,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护理— (Nursing) 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 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护士的职责是:护士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病人的身心状态, 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遇紧急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医生不在场时, 护士应当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 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 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 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阐述了护理概念和护士工作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 护理的对象、任务和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即:护理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病人, 而是扩展到处于疾病边缘的人以及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着眼点是人而不仅仅是疾病, 其任务除完成治疗疾病的各项任务外, 还担负着心理、社会保健任务;护理的目标除了谋求纠正人生理上的变异外, 还要致力于人的心理社会状态的完满与平衡。护理的目标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它通过“促进健康, 预防疾病, 恢复健康, 减轻痛苦”来体现。

国外护理工作与国内的护理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护理实践的侧重点不同, 国外偏重于生活护理, 大部分护士的工作是满足病人的生活需求, 联系、计划、组织、准备各项检查及出院病人的护理计划;国内护理工作侧重于医疗护理及疾病的治疗, 护士多侧重于病情的观察, 参与、协助急救和疾病的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关于《护理工作范畴的报告》中内容, 我认为, 临床护理作为专业学科, 每个护士都须了解护士的职责, 以此去透视把握职业价值的取向, 展示服务社会人群健康需求之魅力, 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医学照顾。医学照顾不同于家庭照顾, 应有较强的专业性, 医学照顾最基本的是用专业知识去照顾。目前, 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专科护理发展、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纷纷进行了探索, 专科护理活动同步于社会进步与医学学科发展, 能满足专科领域内护理服务对象的护理需求的程度。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需要的是长期的、几乎皆是终身的医学照顾。

二是协助治疗。护士需遵医嘱执行口服、注射、其它途径给药治疗及采集检验标本, 在深入病房, 做好基础护理、健康指导、交流沟通、陪检等工作的同时, 还要协助医师执行患者的诊疗计划, 并对患者病情和治疗后的反应进行观察, 及时与医师沟通, 协助做好治疗工作。

三是协调沟通。沟通是达到协调管理的工具、方法、桥梁, 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 转移信息的过程, 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座桥梁, 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 消除误会, 增进了解。现在的护士不仅仅只与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 还要与各部门沟通, 体现在各项工作中的协调沟通, 也成为了医生、患者和各部门人员之间的粘合剂。

四是促进健康。护士通过对病人、病人家属开展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 一方面促进病人康复, 减少病人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另一方面, 护理是健康维护的主力军, 透过“健康教育、健康预防、健康保护”三个层面的努力, 促进人们掌握健康知识, 形成健康意识, 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养成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疾病, 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达到增强正向健康与预防负向健康的目的。

临床护理学科价值的载体:质量、安全、服务、效益

护理的价值通过什么来体现呢, 无疑, 是质量、安全、服务和效益。由此, 我们每个护士只有真正认清护理的价值, 才会真正以夯实基础护理为己任, 达到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 促进医院护理稳步发展的目的;而与之同时, 护理价值的最大化, 也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保障。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和基础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一切合理需要的综合, 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脉络为:医院管理、科室管理和个人管理, 个人管理是基础, 科室管理是重点, 医院管理是核心。护理质量和护士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密切相关, 科室质量管理要以实现高效管理的目标为出发点, 充分调动护士主观能动性, 实施最优化控制手段达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因此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机制是医院管理的有效手段。

护理之路, 如履薄冰,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标。护理工作面对的是“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群体, 护理过失可直接导致病人的疾苦和生命安危, 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安全护理是一项复杂费时的工作, 需要护士拥有扎实的理论、高度的责任心, 规范的护理服务行为及高尚的综合素质来为病人服务。在临床工作中, 质量监管机制要前移, 安全重心要下沉;管理者要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护士, 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为此, 在新形势下构建行之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制度、流程迫在眉睫。在更深的层面上, 我们要着力培养护士知法、懂法、守法,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及优良的服务, 有效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树立新一代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做好护理服务最关键的就是, 要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病人至上。护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服务观念, 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护理, 深入细致做精专科护理, 落实优质服务措施。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要构建起尊重病人、方便病人的人文环境;要全面加强护理质量内涵管理, 经常性开展护士综合素质培训, 如, 加强在临床工作中主动介绍、主动宣传、主动解答病人疑问、主动沟通的培训, 从而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 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次操作的常规。病人满意就是最好的质量, 最好的服务, 这也是护理专业价值取向的不懈追求。

我们所说的护理成本效益, 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即护理服务使社会获得的使用价值与护理服务在创造这些价值时所消耗劳动的比较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护理服务正在向医院和社区两大主体发展, 护理成本效益研究有利于护理的整体发展, 如何做到护理通过小投入, 做到大健康产出;而只有大健康的产出, 才能体现服务大效益,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病人来医院, 通过护理找到关心、体贴、照顾, 安心、静心、放心的感觉, 这样就可以使病人流连忘返。好的医疗技术吸引病人, 而优质的护理服务才可以留住病人, 只有两者的相生相依、相依相托, 才能架构医院日新月异、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景。

临床护理学科的建设与价值取向

护理学科在医疗卫生和医院整体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 护理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市场化、科技信息化、服务多元化的新形势, 以及在新形式下如何推进学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家实施新医改对医疗机构来说是挑战, 更是机遇, 它的一系列举措直接影响到护理事业今后的发展。护理已成为国家一级学科, 现临床护理专业首次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标志我国护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护理事业的建设发展必须从现在开始, 在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上力求新的突破, 注重护理发展的独立性,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体现出新时期护理服务的真正价值所在, 将提高护理内涵和扩展护理外延有机结合, 造就高素质复合式的护理队伍。

护理是平凡中见伟大的工作, 在近年来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如抗击非典、抗病救灾、抗震救灾、三聚氰胺奶粉筛查、手足口防治等, “白衣天使”无私无畏、保卫生命的事迹, 让人们心中对护士的偏见与芥蒂消失, 而以敬佩和尊重代之。

近几年来, 护理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 党和国家给予护士的政治、物质待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 护理学科建设无论是思想认识, 还是工作落实, 各方面投入或政策倾斜等都还存在诸多不足, 加强护理学科建设依然是卫生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营造利于护理发展的良好氛围, 仅仅依靠护理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 需要在医院整体系统积极配合, 大力辅助, 需要各级领导把护理学科建设放在全局建设中去规划、去推进!

只有真正把素质提升了, 护理质量提高了, 服务态度改善了, 科研成果多起来了, 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了, 社会与公众才能看到护士群体、护理行业的崭新的面貌, 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潜能, 而这也正是临床护理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人民医院是一所百年老院, 护理的发展倾注了历代护理人的艰辛努力, 更得到了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临床重点学科 篇7

1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意义

临床重点专科聚集了医院人才、技术、科技和设备设施等优势资源,是医院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对医院其他专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1]。重点专科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在行业内所处地位。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2]。因此,加强重点专科的遴选、建设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以创建研究型学科为抓手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2.1 研究型学科与临床重点专科在本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

我院提出把创建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把研究型学科建设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的根本途径。研究型学科是以产生和传播新的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为使命,坚持临床、教学、科研并举,注重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催生高水平成果,并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研究型学科要体现一流的标准,即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平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术地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保健水平和一流的科室服务。临床重点专科就其特征、任务和建设目标而言,与研究型学科一脉相承,具有高度一致性,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临床重点专科首先应满足研究型学科的条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则是优中选优,其科研、临床、教学水平代表国家先进水平。

2.2 研究型学科的标准条件

医院从人才队伍、临床技术、科技创新、科室管理等方面对研究型学科的标准条件进行规定。

2.2.1 人才梯队方面。

要求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领衔作用突出,老、中、青专家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各年龄段人才无断档,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注重实效,各层次人才相互密切配合,尽职履责,传、帮、带效果明显[3]。

2.2.2 临床技术方面。

要求专科特色鲜明,临床分工明确,具有3个以上亚专科或具备亚专科条件的专业组,临床诊疗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主要工作指标居于国内本学科专业领域前列,能够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与创新,医疗质量提升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良好。2.2.3科技创新方面。要求自主创新意识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多学科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方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科研支撑条件良好,科研经费充足,高等级成果、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新药证书、成果转化等各项科研效益指标显著。

2.2.4 科室管理方面。

要求学科领导班子团结,管理理念先进,保障措施具体,内部各项制度完善,内外关系融洽,学科建设形成合力。作风建设、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工作协调发展,学术交流广泛,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学科发展潜力较大,建设势头良好,有望取得新突破。

2.3 研究型学科评选

综合研究型学科的标准条件,医院制定《研究型学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组织研究型科室评选工作。评选每两年组织一次,按照学科自主申报、临床部推荐、机关形式审查、专家委员会集中评审、院党委审定的程序进行。自2008年以来,医院先后评选出33个研究型学科,基本包括了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军专科医学中心、研究所、专病中心所在学科,较好地代表了医院重点学科的建设方向。

3 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研究型学科为代表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专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学科建设办公室,领导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把握学科尤其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向,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各重点学科建立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小组,由院士或知名专家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学科发展方向,规划学科总体建设,并督促检查学科的发展,评估学科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发展规划目标实现。

3.2 给予积极政策支持

医院赋予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相应的权利,包括学科建设规划权、一定的用人权和专项经费使用权等,积极优化学科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并在学科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和课题申请、学科科研实验设施条件以及临床床位展开数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研究生导师增列、招生等工作给予优先,高级技术职务可适量超配,优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3.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医院增加临床重点专科经费预算,设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加大学科建设支持。重点保证和支持重点专科申请国家、军队重大攻关课题,优先支持和启动重点专科中有可能形成特色或领先医学技术的创新项目,给予人、财、物方面支持,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3.4 优先改善硬件配置

医院对临床重点专科优先安排购置仪器设备,有计划添置、更新科研教学设备,保持其学科所属实验室的科研教学设备处于先进水平。医院对临床重点专科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予以有力支持,从推广转化收入中提出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发展的硬件优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再投入。

3.5 鼓励对外交流

医院鼓励临床重点专科与国内外一流学科建立学科间联系,互派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人员,支持重点学科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科际间交流、访问等学术活动。医院资助选拔重点学科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及时把握该领域学术前沿,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4 以学科评估为手段实施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质量管理

实施学科评估,是对临床重点专科进行科学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科评估,能够反映各重点专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带有规律性或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针对建设,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4]。

医院建立、健全了学科评估工作的各级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学科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学科评估工作办公室和学科评估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有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各级组织结构职能和相关人员职责。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简捷性、可测性并重的原则,依据《研究型学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制定包括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科室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以科室自评为基础、专家委员会评审为主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重点考核学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学科发展现状、差距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学科下一步建设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5 体会与思考

5.1 进一步深化对研究型学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以研究型学科建设为抓手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在创建研究型医院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命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要进一步研究临床重点专科与研究型学科的关系,深化对研究型学科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研究型学科评价标准,把握和协调好学科建设中医疗、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研究型科室的评价机制、保障措施、管理体系,切实把以研究型学科为代表的临床重点专科评选好、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保障作用。

5.2 树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理念

医院学科建设应该坚持整体筹划,坚持优化组合、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分层管理的建设理念,以临床重点专科引领发展、同类学科聚合发展、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为支撑,以重点病种、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为切入点,形成“抓大带小、抓强带好、抓点带面”的学科管理发展思路和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重点专科建设,努力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医院影响力。积极构建由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专科研究所、专科中心、专病中心共同构成的重点学科体系,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学科发展格局。

5.3 正确处理重点专科和普通专科的关系

重点专科是龙头,普通专科是基础,普通专科建设孕育着重点专科。处理好重点专科与普通专科的关系对医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各种资源特别是学科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为提高竞争优势,要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倾斜投到重点专科,但同时也必须兼顾普通专科的发展,既要发挥重点专科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也要挖掘普通专科的潜力,找准其突破方向,通过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优化,在主要标志性技术上形成特色优势,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5.4 要处理好重点专科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互为条件,互为基础,是辩证的统一,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实现相互促进,把握不好就会导致相互制约。只有专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实现重点突破;只有不断实现重点突破,才能更有力地带动专科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重点专科的建设既要选好主攻方向,实现诊疗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枝独秀,同时更要把这种突出优势形成对专科全面建设的拉动力,提升专科全面建设的层次水平,以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不断促进新的主攻方向的生成。

5.5 要以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构建优势学科群

构建学科群是适应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双极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优势学科群有利于医院资源的高效运用、实现学科低成本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和创新技术,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临床重点专科在医院发展中应发挥倍增器的作用,以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和整合,把潜在的竞争实力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刘同亭.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5-128.

[3]吴佳佳.研究型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5):8-9.

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 篇8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于1978年国家科委正式确立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级学科。之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产、学、研等领域很快发展起来,于1980年1月成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因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其范围较广,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工程、医用电子、康复工程、影像工程、生物体材料、生物力学、医用激光技术、医学信息网络技术等。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形成

医院成立医学工程科

一般把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和解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问题的分支学科称为医学工程学(Medical Engineering),而运用工程技术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临床医学中实际问题的分支学科又称为临床工程学(Clinical Engineering),或称为临床医学工程,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二级学科。它是改善和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保障病人和医护人员生命安全与医疗新技术质量,实现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技术保障。我国约2万所县级以上各级医院,自1977年开始陆续引进大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医疗设备,如何正确使用、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和有效,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已成为医院发展中一个重要技术问题。如果现代化医院没有医学工程师与医护人员合作,还只靠医护人员是很难胜任的。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医院都先后认识到这点,所以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医院都根据工作需要相继引进工程技术人员,成立医学工程科,并成为医院的一个独立科室(医院这个科的名称各不相同)。迄今为止,该科室在我国医院的发展中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史。

医学工程科的任务和作用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医疗技术工作主要依靠三部分人员,即医生、护士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由他们分工合作,驾驭现代化医院的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医学工程科是院长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医技部门,不同医院其工作任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一些任务: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和医用耗材的购置选型和管理;负责全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管理与监测,作好质量保证工作;负责培训有关医护人员和医技人员会正确使用与维护现代仪器设备;负责全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能尽量做到维修及时、方便、省钱,提高仪器完好率和使用率;负责全院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报废处理工作;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医疗新技术、开发在用仪器设备的已有功能,使已购设备充分发挥应有效益;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软、硬件的设计和日常技术管理等。

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能全面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很多医院的医学工程科正在为全面完成上述任务而努力。随着医疗现代化的发展,医学工程科的功能重点已应转换,应从现在以仪器设备“购置和维修”为重点向医疗新技术“应用与质量保证”为重点转换,这已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提高,除医学本身发展外,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发展,特别是要依赖于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的合理应用。可以说现在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已成为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水平,保障在用仪器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有效的正确使用,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部门。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医学工程学科发展30年来,虽然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因多种原因仍发展滞后,无论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落后于医学发展的需要。粗略统计现在我国各级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工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共约10万人左右,一般县级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人员为3~10人/所,省、市级以上较大医院为10~40人/所。而各不同医院医学工程部门的人数、技术水平、人员组成等均差别很大。总体来说,目前各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学术水平偏低。有的医院医学工程科的组成人员很杂,具有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还不到40%,多数为转业和非专业人员,严重地影响着这个学科的发展和在医院的作用与地位。近些年来,已有些医院开始重视这个科室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建设,使医学工程科人员全部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的还引进了硕士和博士生,已形成实力很强的学术梯队,可出色地完成医院交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但目前多数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尚很薄弱,专业水平偏低,主要靠经验进行维修和购置、管理仪器设备工作,有关人员亟待培训提高。而因多方面原因,有些本专业技术人员在医院工作还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发展。希望有关领导要关注这个学科技术人员的培养,这已是本学科在发展中一直关心的问题。

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亟需有组织地团结起来,便于举行学术活动,互相学习和交流,快速发展和提高本专业学术水平。为了满足广大同行们的要求,本专业的一些先行者于1988年开始筹建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因申请成立正规学会要经过组织程序,需创造一定条件,要有一定学术活动基础,本学会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于1988年10月成立“中国医学物理学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在2年内组织三次学术会议,发展集体会员单位200余个,每次会议代表150~200余人。于1990年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改名为“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华医学会下属的三级学术组织。之后每年组织一次学术会议,并开始承办《医疗设备信息》杂志,团结全国各级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或向杂志投稿和订阅杂志,开始成为全国同行们互相沟通和学习交流的桥梁,为晋升二级学会创造了重要条件。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93年10月成立“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这时本学会的主要成员,除医院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外,还有全国从事医学工程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销等工程技术人员,已聚集了全国各有关行业和单位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本专业专家、教授荟萃,知识密集,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学术团体。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自1993年医学工程学会成立以来,本学会召开了9次全国学术年会,23次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根据当年医疗卫生重点工作和本学科的热点问题选定“会议主题”,并广泛组织和征集学术论文,编制论文集,邀请本学科著名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积极宣读论文和研讨,每次参会代表约200~300人,学术气氛浓厚,对与会代表提高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拓宽眼界等方面帮助很大,颇受同行们欢迎和赞扬。

加强本学科组织建设

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按学会会章组建本学会委员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有四届委员会。委员们多是本专业工作突出、具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教授,可代表全国各省(市)同行们的意识,积极为学会工作。本学会按中华医学会发展专科会员的要求,已发展300余名专科会员。并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临床医学工程专家库”发展200余名专家,协助组建10余个临床医学工程研究基地。积极为有关卫生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从医学工程角度献计献策,起好参谋和助手作用。在本学会组织和促进下,各省(市)积极组建临床医学工程分会。现已先后成立省级分会19个(山东、浙江、重庆、新疆、山西、河南、内蒙、上海、吉林、湖北、广西、贵州、安徽、四川、陕西、天津、江苏、黑龙江等),有的省(市)还正在积极筹建。已成立分会的省(市)正结合本省(市)实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术气氛活跃。

承办会刊《中国医疗设备》杂志

该会刊原名《医疗设备信息》,已创办公开发行23年,成为本学会会刊已19年,并且自2004年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现为月刊,每期160页,每年可刊登论文800余篇。刊出的文章都是同行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已成为本专业人员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会刊为促进我国医院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学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欢迎。

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临床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这个专业的科班人才奇缺,要求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是综合型人才。但我国这个学科的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低,距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为尽快提高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整体水平,我们学会除积极组织学术会议、承办本专业学术期刊外,还做了如下几项主要工作。

开展医学工程技术培训班

为解决医院等单位的燃眉之急,需首先提高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我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分别主办3年期、1年期、半年期、2周等医学工程技术培训班,共办17次,培训学员700余名。这些学员提高了技术水平后,在医院工作得心应手,多数成为科室骨干。

积极促进医学工程本科教育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1977年,之后陆续有很多高校创办这个专业。但各不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理工科院校创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主要侧重培养理工学基础雄厚的医疗器械和生物体材料等研制、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才。现在这类学校全国已有40余所。另一类是由医学院校创办(或与理工院校合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侧重培养理工基础扎实、可医工结合的医学工程技术人才。这类学校自1978年开始至现在已有20余所。各学校主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临床需要,培养临床急需的临床医学工程师。这类学校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人。本学会为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工作,专设“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学组”,先后组织了8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研讨临床医学工程办学方向,交流教学经验,组织编写教材,促进这个专业的教育能按社会需要顺利发展。每次研讨会都有30~40余所院校参加。

组织国际临床工程师技术培训与认证

随着临床医学工程师在医院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已成为一种从业资格。而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后期,就由一些非官方、非盈利性学术组织组成“临床工程师技术认证委员会”,负责对本国或世界的临床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和认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临床工程师队伍已有很大发展,为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我国临床工程师也应与国际接轨。

自2005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与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联合开始举办“国际临床工程师培训与技术认证”工作。为与国际接轨,特邀请美国国际临床工程师考试委员会主席David Yadin博士等国际著名专家做培训班讲授和命题(英文笔试与口试题)。截止2008年底,已先后举办三次国际临床工程师技术认证考试,第一次通过26人,第二次通过49人,第三次通过52人。从初步开展这项工作的结果来看,我国临床工程师队伍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技术水平正趋与国际接轨。这项工作现已得到广大同行们的支持和响应,各基层医院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这项工作若继续开展下去,并能做大、做好,必须得到有关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特别是要把其与我国临床工程师技术认证工作结合起来。这正是医学工程同行们所期望的,我们也正为此而积极创造条件和做准备工作。

上述主要侧重本学会为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所做的部分工作,还很不全面。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仅仅30年时间,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经全国各相关学会和协会同行们的共同努力,现在这个新兴的学科已经形成,而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渐成熟和壮大,在医疗卫生界已具有一定影响,为本学科的继续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姜远海.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和现状[J].医疗设备信息,2003(9):2-4.

[2]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之我见[J].中国医疗设备,2009(1):1-2,116.

[3]姜宗义.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1996(5):38-39.

[4]汤黎明,吴敏,刘铁兵,等.医院中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建设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4(9):1-3.

临床重点学科 篇9

1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咨询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

1.1 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念

学科馆员制度就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指定馆员与对口院系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

1.2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的兴起和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是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国外图书馆界建立的一项专业化、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制度。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称之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 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Free Guide).在加拿大,一些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这种对口服务模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国内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1989年《河南图书馆季刊》刊登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一文。标明了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开始;1999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发表文章,论述了该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做法。1998清华大学年率先在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20多所大学图书馆陆续实行或试行这一制度,另外,我国港台地区大学图书馆普遍设有学科馆员。

1.3 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咨询服务的新措施,即针对学科专业,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和(或)学科专业人员来分别担任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他们一方面宣传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即将不断引进的新资源、推出的新服务,及时向所负责的学科宣传介绍,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参与图书馆的学科文献建设,向图书馆等部门及时反馈专业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建议,从而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信息资源,调整服务模式。

2 医院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2.1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信息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面临挑战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

2.1.1 学科馆员制度是解决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矛盾的有效措施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趋势下,由于虚拟图书馆广泛的链接功能,大量的医学文献信息呈现一个无序的大系统状态,传统意义上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主的评价指标已变成了图书馆可供检索所获得的文献数量,从而使得大量的随着现代技术产生的新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现代用户需要一种系统化、个性化、专门化的创造性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正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利措施。

2.1.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医院图书馆参考馆员主要凭借对馆藏资源及其布局十分熟悉的专业优势,为到馆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今医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资源浩繁庞杂的形势下,对文献提供高层次的研究型信息咨询已成为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由于医学学科覆盖面宽,专业涉及众多,任何高水平的参考馆员也不可能为所有科室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由学科馆员深入各科室了解医教研工作者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分析研究,主动为各科医务工作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2.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图书馆自身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医院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内部没有形成竞争机制,也没有评价体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员的潜能。设立"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将大大激发工作人员的强烈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示我们在建设参考队伍时,应注重参考馆员的学科知识背景,不但要强调参考馆员的信息技术、工作方法和日常工作技能,而且更应重视其是否具有"了解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需求及掌握该学科的信息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主动服务"的才能,从而建立起一支既有学科知识背景,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效而精干的参考咨询队伍。

3 医院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措施

3.1 明确相关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容

3.1.1 图书馆根据工作能力和知识背景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若干名作为各科室的学科馆员,并制订出学科馆员管理考核办法。学科馆员重点为对口科室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接受图书馆和对口科室双方的监督考核。

3.1.2 医院各科室须推选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医务人员作为图情教授,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科室的研究动态及其信息需求,并配合学科馆员做有关工作。

3.1.3 学科馆员和图情教授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和不定期地交流信息。

3.2 制订相应的学科馆员工作职责

学科馆员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医院各科室的联系,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帮助广大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3.2.1 经常向全院医务工作者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与培训。

3.2.2 征求对口科室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3.2.3 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

3.2.4 负责各科室医疗教学参考书书目的收集工作,供采购参考。

3.2.5 负责试用、评价对口科室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收集反馈意见,为数据库引进提供参考。

3.2.6 协助对口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专题文献检索,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医学、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3.2.7 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和维护学科导航信息。

3.3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3.3.1 由相关领导牵头,图书馆和各个科室积极配合,组织培训学科馆员学习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等相关知识,使各科室学科馆员能深刻了解本科室临床科研动态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在掌握了信息资源检索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及时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数据库检索等知识介绍给本科室医护人员,并指导他们使用;同时又能更好地反映本科室需求,与图书馆及时交流。

临床重点学科 篇10

1研究方法

首先设计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情况调查表, 根据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调查结果、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设计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选择有经验的科室主任、科室技术骨干及博士研究生共计30名, 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 最后确定了博士授权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7名教学评估专家, 用所构建的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校的4个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进行试评估。并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评价信息进行汇总, 并用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实用性、操作性和科学性。

1.1 评价指标的遴选方法

分解目标法: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的特点,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及国家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提出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评估的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指标、划分层次、逐层研究、逐层分解, 使指标具体化, 最后订出末级指标。

归类合并法:通过分解目标得到大量本级指标, 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删除重复项目, 从实际出发分析可行程度, 决定取舍, 完善指标体系。

1.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1.2.1 专家排序法:

由专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以及对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大小, 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并根据排序结果计算权重。一、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了此方法。

1.2.2 层次分析法:

它是解决多指标多层次权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步骤为: (1) 选定因素, 建立层次结构; (2) 构造各层的判断矩阵; (3)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层因素的权重系数; (4) 计算多层合并因素的综合权重系数, 并检验总体的一致性。三级指标权重确定采用此方法。

2结果

2.1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情况调查

2.1.1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核心竞争力调查 (见图1) 。

A.SCI论文 B.国内交流 C.科研课题 D.出版专著数E.研究生教育 F.学科带头人 G.实验室条件H.研究方向 I.核心技术 J.学术队伍 K.党支部建设

由结果可以看出, 提高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选好学科带头人, 并建立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积极申请科研课题, 并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 临床工作中积极

开展新技术、加强实验室建设, 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以上六个方面是提高医学博士授权学科建设的核心, 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1.2 实验室条件满意度调查 (见图2) 。

由结果看出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待近一步的提高, 应增加资金的投入, 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 构建先进的实验室研究平台。

2.1.3 对学校学术环境满意度的调查 (见图3) 。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要加强学术交流, 把优秀的中青年专家送出国去学习深造, 加强学科与学科, 国内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

2.1.4 研究生培养满意度调查 (见图4) 。

由图4可看出对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加强研究生的学习和指导, 导师应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业务学习, 汇报研究生实验研究进展情况。学校应定期组织研究生论坛, 并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

2.2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2.3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评估结果 (见图5)

我校烧伤科是全国的重点学科, 其得分最高。其次是全军呼吸病研究所, 为军队重点学科。皮肤科和血液科是我校的一般学科, 其得分较低。此评价结果符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评价结果可信。因此, 说明我们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科学的。

3讨论

专家选择合适与否是课题成功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来自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专家调查和专家及学术骨干座谈会, 评价人员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专家人数符合统计学要求。在评价信息汇总方面, 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该模型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 比较适用于要求整体指标优化的情况, 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医学博士授权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是学科带头人、SCI论文、科研课题、学术队伍、核心技术、实验室条件六个要素。一般情况下, 这六个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一个好的学科这六个因素是协调发展的, 只要确定了其中的三个, 其它的三个也相应地被规定了, 这是一种学科运行的机制。而发展不好的学科, 从学科内部自身来讲, 往往都是这六个方面不能协调发展导致的[4]。

医科大学的发展水平是以博士学科发展水平为基础。诸如学校的科研经费总数、发表论文总数、获得奖项总数等是学校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研中的基金项目数、重大成果数、高等级奖项数、高影响力论文数等是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正如学校竞争力是以学科核心竞争力为依托, 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也是以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基础。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核心竞争能力是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 是医科大学运行、发展的动力源。因此, 搞好医学博士授权学科建设, 才能提高医科大学的学术水平[5]。

搞好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的建议[6]第一, 选好学科带头人, 要把有思想、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做为学科带头人;第二, 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选送一些中青年专家出国学习深造, 培养优秀的学科接班人;第三, 选好研究方向, 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加强学科与学科, 国内与国外交流与合作;第四, 完善和建立激励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 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人员和学科给予限期改正或撤销;第五,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交流的环境和条件,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第六, 加强与国外医科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攀, 许苹.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14 (6) :407.

[2]周祖德.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2 (1) :43.

[3]崔宝善.坚持科学发展观, 深化军队医院建设与发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06;8 (1) :4.

[4]张娣, 宋飞.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J].人民军医, 2009;52 (7) :477.

[5]白波.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推动大学快速协调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4) :49.

上一篇: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下一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