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共12篇)
临床 篇1
早发型子痫前期 (early-onset preeclampsia, EOPE) 是妊娠期特发并且威胁母儿健康的严重病症。患者由于起病早, 病情严重, 而此时胎儿尚未成熟, 出生后成活率较低, 其诊治一直是妇产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难题。早在80年代, 美国学者就开始注意到了发生在中期妊娠的重度子痫前期常伴随着不良的母儿结局。时至今日,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和妊娠结局成为世界妇产科学界的关注热点。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循证医学证据推动了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认识和临床实践。
1 概念由来
多年前, 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病例的总结中发现, 子痫前期的起病时间对于临床的母儿妊娠结局有着明显的差异。起病越早, 症状越重, 孕妇并发症越多, 围生儿病死率也越高。大量的病例显示, 子痫前期在妊娠32~34周之前和之后起病, 其临床预后有着较显著的差异, 由此产生了“早发型子痫前期”这个概念。目前为止对早发型子痫前期仍尚无统一的界定范围。有学者将起病于32周前的子痫前期称为早发型, 也有学者将起病于34周前的子痫前期称为早发型。早发型子痫前期界定范围应取决于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结局的循证研究。Copper等学者研究显示早产儿的存活率在孕龄达34周时才得到明显改善, Sibai等的研究揭示重度子痫前期的婴儿结局与孕龄相关性胜于高血压本身对其造成的的影响。由此可见, 胎儿成熟情况可能成为确定此病范畴的重要因素。然而, 近期临床研究显示:以孕34周为界围生结局仅与终止孕周有关, 而以32周为界定值, 围生结局与发病孕周和终止孕周均相关, 故提出以32周为界定值更能反映早发型发病时间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基础研究中也发现在32孕周前, 早发子痫前期伴随肝损害, 孕妇的胎盘组织存在着明显的长链脂肪酸氧化酶表达异常。这些在病因、发病机制和预测方面的研究, 均显示出32孕周前发病者与晚发者存在明显不同, 因此近年已倾向于将早发型子痫前期界定在32孕周前发病者。目前, 如何进一步界定早发型和晚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范围, 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的循证研究去揭示。
2 病理研究
尽管目前为止, 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并没有完全阐明, 但普遍认为胎盘的存在是子痫前期发病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而胎儿和胎盘的排出是目前为止唯一最根本的子痫前期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与迟发型子痫前期有所不同, 种种假说中以“二阶段”疾病模式最具代表性, 即早发型子痫前期起源于第1阶段的螺旋动脉重铸异常, 而第2阶段可能是早发型子痫前期和迟发型子痫前期共同经历的, 在此阶段全身内皮细胞功能激活, 表现为孕妇的各种临床症状。
由于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子宫螺旋动脉的重塑障碍相关, 可表现出胎盘形态、功能异常, 同时也较早出现内皮功能紊乱的迹象, 目前许多研究尝试在妊娠早、中期开展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合一些较特异的生化指标检测,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胎盘生长因子 (PlGF)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sFlt-1) 、可溶性内皮蛋白 (endoglin) 、胎盘蛋白13、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APP-A) 、长穿透素 (PTX3) 、抑制素A等等。然而, 由于这些生化指标单独检测的敏感性较低、假阳性率较高, 需要更多基础和临床的循证研究来证明其可行性。
3 母儿结局
早发型子痫前期虽然发病率较低, 但是一旦发生, 其母儿预后极差。孕妇除了出现高血压、重度蛋白尿以外, 还容易并发其他致命的严重疾病, 如肺水肿、肾功能衰竭、HELLP综合征等等, 而且再次复发风险增加。 同时也有研究提示, 妇女远期罹患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
对于胎儿而言, 孕周越小, 存活率越低。 早发型子痫前期一般发病在30孕周之前, 同时由于早发型子痫前期起病于滋养细胞侵入障碍、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不良, 胎盘功能低下, 易发生胎儿生长受限 (FGR) , 死产率较高。 新生儿发生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甚至影响到子代的智能发育, 远期的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几率也增加。
4 棘手难题
4.1 早发型子痫前期期待治疗
循证医学资料表明, 期待治疗可以改善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围生儿预后。然而, 相对于晚发型子痫前期, 早发型子痫前期母体及胎儿情况不稳定, 临床处理上需加强母儿监护、合理控制期待治疗时间, 以减少母体并发症、提高围生儿存活率。
在期待治疗过程中, 多数学者强调应严密观察母亲终末器官受累的症状、体征和相应实验室结果的变化及其发生时间, 同时严密监测胎儿宫内安危和生长情况。孕妇应住在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的高危产科病房进行严密监护, 依据病情进行:①每日严密的医疗护理和临床观察、系列的血压监测和尿蛋白定性检测;②每周1~2次, 甚至每日进行24小时尿蛋白总量测定;③每周1~2次, 甚至每日进行生物化学检测、血象检查和凝血功能检测。对胎儿的监测包括:①每日的胎动和胎心率, ②每周甚至每日的无负荷试验 (NST) , ③每周或每隔周1次的超声检查胎儿生长情况和多普勒脐带血流变化。
孕周与胎儿的成熟度、早产儿的预后密切相关, 是决定期待治疗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当孕周小于24周时, 胎儿各脏器尚未全部发育, 围生儿存活率极低。24周后胎儿各脏器均开始发育, 28周后出现呼吸运动, 但胎儿肺发育尚不成熟, 出生后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随着孕周延长, 胎肺及全身各脏器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孕周超过34周, 胎肺发育基本成熟。因此, 目前较为一致的建议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期待治疗时限在34孕周。通过期待治疗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 可减少新生儿NRDS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围生儿存活率。
4.2 早发型子痫前期妊娠终止时期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基础研究目前还是侧重于病因研究和早期检测手段的发现, 其研究方法已经涉及到基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病理学、流行病学各个领域。但是无论基础研究如何发展,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 最终的临床结局才是最直观、最可信的。相比于如火朝天的早发型子痫前期疾病的基础研究, 临床性的病例研究似乎进入一个瓶颈, 近期少见有关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由于各种基础研究结果仍然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关于发病机制和早期检测的各种假设依旧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共识, 因此, 对于早发型子痫前期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最根本的治疗还是终止妊娠。
于是摆在产科医生的面前还是一个被动的选择——何时终止妊娠?起病孕周越早, 母亲并发症越重, 拖延时间越长, 对母亲各脏器的损伤越致命;孕周越小, 新生儿合并症越多, 存活率越低。如何在不危及母亲健康的前提下, 安全诞生一个健康的新生命, 这种几乎等同于"鱼与熊掌"的时机选择, 即使是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产科专家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 但也是每个产科医生所无法回避的。由此, 临床研究还是侧重于终止妊娠的时机选择。 欧美国家已经出台了详细的子痫前期治疗指南, 指出在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重度患者中可采取期待疗法, 尽量延长孕周。而对于<24孕周的早发型子痫前期, 由于新生儿结局不佳, 应以母亲安全为前提及时终止妊娠。
国内迄今只有少量有关早发型子痫前期终止妊娠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报道。 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 缺乏充足的医疗资源和全面的社会福利支持, 同时各地区围生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的使用水平差别极大, 不能盲目跟风于先进国家的临床处理经验。尤其是在目前较艰难的医疗大环境下, 普通大众缺乏一般的医学常识, 对妊娠结局普遍抱有乐观的心态, 对负性结局的心理承受力又是极差的情况下, 我国的临床医生对于终止妊娠的时机选择应该慎之又慎。尽可能从母儿双方近远期结局为出发点, 综合考虑医疗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合理使用, 选择最佳时机。
5 总 结
基础研究源自临床实践, 任何研究都不是无目的的, 基础研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临床难题。早发型子痫前期概念的提出来自临床, 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基础研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理机制中的研究发现, 有利于筛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病因;超声多普勒检查结合生化指标的早期检测, 可以早期筛查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人群。即使无法阻止疾病的发生, 也可以预测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 采取一定的预防性手段, 尽量延缓起病时间, 相对延长孕周, 以取得较理想的母儿妊娠结局。
作为临床第一线的妇产科医生, 除了要清楚地认识早发型子痫前期对母儿的近远期危害, 了解其病因病理机制以及最佳的处理方法, 更多的是要参与到基础研究中去, 更紧密地将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并不是说一定要找到特征性或某个发病因素, 但是大量临床病例的积累, 也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而且临床医生在第一线直接接触患者和其家属, 如果对疾病有着透彻的了解, 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 对于缓解日趋紧张的医疗大环境来说, 是个非常有利的方法。
鱼,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随着科学研究和医学治疗的发展, 两者皆可得也。
临床 篇2
肺血栓栓塞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肺脓肿临床路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 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 耳鼻喉科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 喉癌临床路径 鼻出血临床路径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甲状腺肿瘤临床路径 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
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路径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 下咽癌临床路径 腺样体肥大临床路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 口腔科 舌癌临床路径 唇裂临床路径 腭裂临床路径 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 下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 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临床路径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 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路径 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 乳牙中龋临床路径 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 个别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 外科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 肾结石临床路径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路径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临床路径 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 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路径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胸外科
喷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食管癌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 漏斗胸临床路径
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路径 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纵膈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食管裂孔疝临床路径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食管平滑肌瘤临床路径 纵膈恶性畸胎临床路径 心脏大血管外科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一)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临床路径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临床路径 法洛四联症临床路径
主动脉瓣病变临床路径
(一)升主动脉瘤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二)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二)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路径 二尖瓣病变临床路径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临床路径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临床路径 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路径 泌尿外科
肾癌临床路径
(一)膀胱肿瘤临床路径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 肾结石临床路径 输尿管结石临床路径 肾癌临床路径
(二)肾盂癌临床路径 输尿管癌临床路径 前列腺癌临床路径
肾上腺无功能腺瘤临床路径 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 精索鞘膜积液临床路径 精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肾病学
终末期肾脏病临床路径
狼沧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 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 I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路径
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路径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路径 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路径 内分泌科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嗜络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路径 库欣综合征临床路径 Graves病临床路径 垂体催乳素瘤临床路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路径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路径 尿崩症临床路径
原发性甲状腺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路径 消化内科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路径
喷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路径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颅后窝脑莫临床路径 垂体腺瘤临床路径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大脑中动脉瘤临床路径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三叉神经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椎管内神经瘤临床路径 眼科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上脸下垂临床路径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
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路径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临床路径 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临床路径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肿瘤科
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结肠癌临床路径 胃癌临床路径 妇科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宫颈癌临床路径 输卵管妊娠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 癫痫临床路径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 产科
胎膜早破经阴道分娩临床路径 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临床路径 完全性前置胎盘临床路径 过期妊娠临床路径 医疗性引产临床路径 产钳助产临床路径 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临床路径
经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临床路径 产褥感染临床路径 小儿外科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 尿道下裂临床路径 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 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儿童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路径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
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临床路径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 梅克尔憩室临床路径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临床路径 肾母细胞瘤(1-2期)临床路径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低位)临床路径 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路径 隐睾(睾丸可触及)临床路径 血液内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初治APL临床路径 完全缓解的APL临床路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临床路径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临床路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血友病A临床路径
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临床路径 皮肤科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 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
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临床路径 白癜风临床路径 淋病临床路径
慢性光化性皮炎临床路径 荨麻疹临床路径 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路径 寻常座疮临床路径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 骨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肱骨髁骨折临床路径 尺骨鹰嘴骨折临床路径 尺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下端骨肉瘤临床路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路径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临床路径 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股骨头坏死临床路径 髋关节发育不良临床路径 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膝内翻临床路径
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普通外科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 直肠息肉临床路径 门禁脉高压症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路径 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临床路径 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临床路径 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路径 肝门胆管癌临床路径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路径 胃癌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胰腺癌临床路径 胰腺假性囊肿临床路径 肠梗阻临床路径 小肠间质瘤临床路径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 肠外瘘临床路径 肛裂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小儿内科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 麻疹合并肺炎临床路径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初治儿童(ALL)临床路径 完全缓解的儿童(ALL)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初治儿童(APL)临床路径 完全缓解的儿童(APL)临床路径
矮小症临床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 川崎病临床路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 癫痫临床路径 I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路径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原发性肾病综合症临床路径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 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镇痛分娩在临床应用的临床观察 篇3
(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四川成都610081)【摘要】目的:探讨镇痛分娩对产妇镇痛效果、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对200例产妇分娩时实施镇痛分娩(观察组),并与200例未实施镇痛分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镇痛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区别,但镇痛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胎儿无不良影响。结论:镇痛分娩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产妇易于接受、胎儿无不良影响、不影响产程、不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值得临床采用。【关键词】镇痛;分娩;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03-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c delivery on the effect of maternal analgesia, the stages of labor, neonatal Apgar sco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cesarean section rate. Methods: 200puerperantes implement analgesia delivery(observation group ),and another 200puerperantes with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algesic delivery(control group)a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evide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in the duration of labor, neonatal Apgar sco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less obviously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is no adverse effect on fetus. Conclusion: the analgesia deliver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cesarean section, accept easily for puerperantes, without adverse effect for fetus,. It does not affect the the stages of labor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Therefore, it is worth adopting for the clinical.【Key words】analgesia; labor; clinical observation随着产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现象令人担忧,剖宫产率持续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表明:我国剖宫产率46.2%,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的3倍,居世界第一。中国妇幼保健协会6月10日在京启动“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旨在通过系列措施给剖宫产“降温”。要降低剖宫产率就必须提高自然分娩率。分娩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分娩产生疼痛主要是子宫收缩引起的,对大多数产妇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尤其是初产妇更恐惧分娩痛,使很多产妇都因恐惧而直接选择了剖宫产,这违背了自然分娩的生理过程,也增加了剖宫产率。所以为了减轻产妇疼痛,树立信心,鼓励自然分娩,我院于2005年开展了无痛分娩,并取得满意效果和一定临床经验,现将镇痛分娩在临床中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产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分娩初产妇400例,其中要求分娩镇痛200例作为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5.6岁,平均孕周39+1周;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时期阴道分娩初产妇200例,平均年龄26.2岁,平均孕周38+4周。两组在产妇年龄孕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象均无剖宫产指征,无妊娠合并症,无硬膜外阻滞麻醉禁忌症。 1.2 镇痛分娩方法: 指在规律宫缩且宫口开大3cm左右,送入产房,做好医患沟通后由麻醉师取左侧卧曲膝向胸部體位,经L2—L3或L3-L4棘突间隙穿刺硬模外腔,头向置入导管3cm-4cm,,试验剂量(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10ug)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10ml。2小时后再次推注上述浓度试剂7-10ml,阻滞平面保持T10-S5.每隔5-15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待宫口开全后停止注药。并用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测直至分娩。每次注药后观察30分钟,评估镇痛效果。疼痛评级根据产妇主诉记录,分为4级:I级(无痛或稍感不适、活动自如、无汗或微汗);II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微汗);III级(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合作欠佳、出汗、肢冷);IV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呼喊不安、出汗、肢冷)。I级、II级者为镇痛有效;III级、 者为镇痛无效。此外观察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等。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疼痛比较 镇痛组200例中,镇痛I级者165例,占82.5%;II级者35例,占17.5%,有效率100%。对照组镇痛I级者0例,II级者9例,占4.5%;III级者169例,占84.5%;IV级者22例,占11%。两组比较分娩疼痛情况有明显不同,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表1 两组疼痛比较n(%)2.2 两组产程比较,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观察组与对照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剖宫产率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详见表2。表2 两组产程(min)及剖宫产率比较2.3 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3。表3 两组产后出血量及Apgar评分比较(例数)3 讨论3.1 第一产程:要求产科医生必须严格掌握镇痛分娩的恰当时机,即宫口开大3.0+cm,才可在分娩室请麻醉师评估,如无禁忌由麻醉师行分娩镇痛,如果宫口不到3cm,一般不做镇痛分娩,否则可能会导致潜伏期延长。估计2小时内分娩者不再主张注镇痛药;镇痛开始后,由助产士必须用手触宫缩情况,也可用胎监持续胎心及宫缩监护,如发现宫缩减弱,低于活跃期宫缩强度,予以0.5%缩宫素静滴加强宫缩。在麻醉师注药后要每15分钟对生命体征进行检查,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麻醉师及产科医生协同处理;镇痛分娩前必须先建立静脉通路以备及时用药;持续胎心监护,注意胎心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宫口开大情况;鼓励产妇多饮水,多食高热量营养食物;鼓励产妇2小时解小便一次,避免膀胱充盈影响胎头下降,引起潴留,下床时防止产妇摔倒。3.2 第二产程:严密监测胎心音及先露下降情况,宫口开全后不主张继续给药,目的使产妇感觉到宫缩痛,有利于产妇用力,避免产力不好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并做好新生儿用物及窒息复苏准备。3.3疼痛和因疼痛引起情绪紧张,可引起子宫收缩不协调,子宫血流量降低,从而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和酸碱平衡失调,因此分娩时适当的镇痛和麻醉对母亲是有利的[1]。分娩镇痛方法有多种,其中硬膜外阻滞由于具有镇痛效果确实,对循环动力学影响小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抑制作用,可控性大及取得产妇主动配合等优点,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2]。我院采用L2-3或L3-4,硬膜外腔注射罗哌卡因+芬太尼阻滞平面保持T10-S5行镇痛分娩,镇痛效果显著,对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对胎儿无不良影响[3]。镇痛分娩对某些盆底和阴道软组织坚厚、宫颈坚韧的产妇镇痛分娩降低了宫颈、盆底肌肉和阴道张力,致经阴道自然分娩率升高[1]。罗哌卡因阻滞麻醉后,可使母血儿茶酚胺明显减少,子宫胎盘血流量增加[4],利于改善胎儿的供氧状态,降低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所以通过镇痛分娩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产妇易于接受、胎儿无不良影响、不影响产程、不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值得临床采用。参考文献[1]毛菊芳.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3):122[2]应寺达.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法的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5):296[3]郭建荣,姜虹,崔健君。分娩镇痛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产科杂志,2004,20(1):61.[4]范先阁译。美国无痛分娩现状[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87,14(5):291.作者简介:杨刚,毕业于北京大学,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临床研究
临床药师指导临床用药探讨 篇4
目前,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内容包括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监测、处方与病史调查分析、查房并参与临床治疗方案设计[1]等。而参与临床用药方案设计, 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建议, 是临床药师直接面向临床和患者、最体现其价值的一种方式, 也是卫生部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的界定, 体现“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最核心的内容。
1 治疗目的
疾病的发展可以是基础疾病的进展和复发, 也可以是诱发因素或并发症引起病情的发作或恶化, 应当加以分析并且区别对待, 而治疗的目标可以是消除病因或祛除诱因, 也可以是减轻症状、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 还可以是功能康复或预防复发。当然也可以针对上述几个环节进行处理。
2 用药时机
有些疾病在实施药物治疗前需采取一些非药物措施以便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治疗的剂量。如螨过敏性哮喘, 可对居室采取除螨措施。职业性哮喘患者应考虑改变工作环境, 高血压病患者应限制摄盐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酒, 并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
3 治疗原则
3.1 药动学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胃排空速率、胃液pH值、药物的首过效应、肠肝循环、相互作用等都会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不同给药途径, 也可以影响其吸收和分布, 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3.2 药效学
如果不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及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 用于治病的药物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致病。
3.3 药物相互作用
多药合用时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 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不仅包括配伍禁忌等药剂学上的相互作用, 还包括药理学上的相互作用。
3.4 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都存在不良反应。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各个国家、地区时有发生。2001年, 降血脂药物西立伐他汀 (商品名:拜斯亭) 因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 撤出市场;COX-2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罗非昔布、伐地昔布由于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而撤出市场, 该类药物中塞来昔布也被限制使用。预防、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药师实施药学监护的一个重点内容。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 对治疗窗窄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等。
4 药物的选择
根据病情:如哮喘轻度发作可吸人短效支气管扩张剂, 而重度发作哮喘应早期足量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根据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孕妇应避免用致畸或可能损害胎儿的药物。根据药物特点:主要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如根据抗菌谱、MIC选择抗生素。颅内感染不应使用难以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5 剂型和给药途径
理想的制剂应包括血药浓度可控性、病灶选择性和治疗对象的适从性。如对于新生儿患者几乎所有的药物都静脉给药, 因为他们的胃肠道功能不成熟, 药物吸收差, 而且新生儿的肌肉组织非常少, 不能采用肌内注射。夜间哮喘应当用控释制剂才能控制夜间发作。哮喘用药经雾化吸人有起效快、用药量少和副作用轻等优点。
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不断深入, 临床药师不仅是在药剂科的区域范围内开展处方与病史调查分析、血药浓度监测、编辑药品手册等外围工作, 在查房时满足于回答医师的药物咨询、药品信息等, 而是要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参与用药方案设计, 纠正临床不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供用药建议, 这才是临床药师最核心的工作内容。
当然, 临床药师的培养和下临床查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是医师掌握处方权, 临床药师的意见和建议采纳与否由他们决定[2], 所以, 目前要做到参与临床治疗过程, 既要具备全面的临床药学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交流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临床药师,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Griffiths C, Miles K, Aldam D, et al.A nurse-and pharmacist-ledtreatment advice clinic for patients attending an HIV outpatient clinic.JAdv Nurs May, 2007, 58 (4) :320.
临床 篇5
(一)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
1.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脏骤停及严重心律失常;
2.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及上消化道出血;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气胸及呼吸衰竭;
4.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急性白血病;
5.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6.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脑卒中、颅内高压及昏迷。
(二)其它
1.高血钾、低血钾心电图特点及治疗原则;
2.洗胃机的使用;
3.食道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片诊断,胃癌的上消化道造影。
执业助理医师
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塞及心脏骤停;
2.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
3.支气管哮喘、气胸及呼吸衰竭;
4.贫血;
5.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6.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临床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 篇6
医学检验的概念和地位
医学检验是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及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手段,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分析方式,对人体血液、尿液、粪便及其他各种体液和分泌物进行物理学、化学和形态学的检查,为临床及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检验医学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的一门学科。由于医学检验所进行的检查项目均须在实验室内完成,故又称为实验医学、实验诊断学。检验医学同时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均为医学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实证。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和数据,结合临床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推理、逻辑分析,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科研等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现状和意义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促进医院综合能力的发展,我科采取了多种方式,与临床科室互动交流,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通過检验人员直接参与到各临床科室进行沟通、调查,我们了解到检验科与临床医护人员有某些问题仍需改进,如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造成检验结果误差。我们经常在门诊看到病人送检的粪便标本是“正常”的,而实际上是他不了解应送检含有黏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另外,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也不完全熟悉临床知识,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有明显异常或通常不太可能的结果时,检验人员应积极询问相关科室医生或病人,了解具体情况再做出正确判断。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互动
目前,我省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大多处于脱节状态,尤其是在二级甲等医院,即临床科室人员不了解检验的情况,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资料,临床科室对检验科普遍存在着一些意见和误解。检验科的检验项目是病人病情检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师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之一。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检验医学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技术的更新都会对彼此带来促进和挑战。检验科在开展新的项目时,有时会对临床科室宣传不彻底、不及时,也会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当今检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使一项新的检验项目让临床接受,是检验科的责任,所以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检验人员应深入临床科室与患者及临床医师交流
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中指出:“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其首先就强调了检验医学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和对话。在临床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如饮食或输液后、临床用药后对结果的影响。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获得。临床医师、护士可以影响检验标本的真实性,但对于一份真实的标本,其结果的准确性则依赖于检验技术人员对质量的控制。
临床医务人员主动到检验科与检验人员交流
为了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交流,现在我省有很多医院新进的临床医师到检验科轮转,以了解检验项目和检验科工作特点,这是加强医检交流的好办法。医生到我们检验科来,既可以了解新近开展的检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也可以对检验结果与临床信息不相符的地方提出新的建议、办法。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这就要求医师在认识疾病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区别探析 篇7
1临床试验的科学范畴[2]
临床试验是一项在人体进行的、以回答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包括新药、新的医疗器械、新的治疗与诊断技术应用的安全与有效性的评价, 新的临床治疗方法的探索与验证等。虽然临床前相关研究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试验药物的安全有效性;但药物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这些研究结果不能替代临床试验结果, 药物的临床试验, 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的不可逾越的桥梁, 通过这一过程, 研究与评价者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和样本中, 获取更多的安全有效性信息, 且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人们寄予这一过程更多的期待。
临床试验是以临床医学 (包括治疗、诊断、伦理等) 为基础, 并丰富以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物统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学等内容的一门复杂的新型学科, 它集相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于一体, 服务于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改善人类健康的崇高事业。由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 相关领域人员只有通力协作, 才能较好地完成每一个试验工作, 而从事这门学科研究工作的群体, 自然承载着更加神圣的社会责任。
2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比较[3]
2.1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主要区别
2.2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区别分析
2.2.1 目的
临床治疗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个体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促进患者健康。而临床试验是以受试者群体为核心, 以未来患者受益为目的的生物医学研究,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体试验, 探索和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新的药品对特定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获得可普遍性的知识。
2.2.2 基本方法
临床治疗是针对个体的综合征状, 施用常规治疗方法和伴随药物, 并根据个体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法加以调整改变。而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 减少人为的偏倚, 临床试验通常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等方法, 并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 一般不能根据受试者的病情变化而改变, 其更侧重的是研究目的, 而非受试者本人的健康利益。
2.2.3 风险与受益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潜在风险是难以避免的, 患者或受试者均需接受各种化验检查以及服用药物、注射、手术等医学干预措施。不同之处在于:临床治疗中患者承担的风险可以为“治疗为患者自身带来的受益”所抵消[1], 患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患者获得健康的受益要大于所承担的治疗上的风险。而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利益可以不是第一位[4], 其受益分为:①受试者直接受益;②他人受益 (如社会大众和未来的患者) ;其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 既有常规治疗本身的不良反应、副作用等治疗风险, 也有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而使用的设计方法、检测手段造成的试验风险, 如随机入组安慰剂组的受试者, 可能面临无法按照个体的特殊性使用最适合的治疗。因此入组病例时应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2.2.4 遵循的原则
单纯的临床治疗只是针对某一患者个体进行的治疗行为, 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设计, 它所遵循的是相关的治疗学原则。而临床试验需经过科学、严谨的设计, 并严格遵循《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涉及人类受试者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等伦理道德准则;遵循对照、随机、盲法、可重复的科学性原则;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试行) 》、《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2.2.5 患者的选择
临床治疗是针对同一病种中所有患者进行治疗, 而临床试验则是对同一病种的所有患者按照严格的特定要求筛选患者, 患者只有同时满足符合试验方案中入选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情况下, 才能入组试验。实际上, 同一病种的所有患者也只有少数患者能成为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
2.2.6 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疗程
在临床治疗中, 只要有利于治疗的药物均可选用, 药物的选择范围广, 其合并用药、个体化用药、综合治疗的情况非常多见。治疗用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可根据临床需要来确定, 同一种药物在治疗的不同阶段, 可选用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等不同的剂型。治疗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联合用药情况、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进行调整, 疗程不一。
而临床试验中, 试验用药品不能改变, 并严格限制使用合并用药。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合并用药时要符合方案的要求, 特别是要避免使用已知有效的药物, 以免干扰对试验药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试验药的剂型、给药途径是确定的, 在每一疗程中, 试验用药和每天用药次数、剂量、疗程等在试验方案中也有明确规定, 其剂量的调整要以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或体格检查 (如血压) 数据为依据, 并严格按试验方案规定的时间窗或特定的疗程进行。
2.2.7 知情同意
临床治疗的知情同意就是要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其做决定所必需的足够信息, 包括治疗方法、目的、优缺点、并发症、副作用等, 让患者在权衡利弊后, 对医务人员所拟定的诊治方案作出同意或否定的决定, 其所侧重的是医生的医疗告知义务。临床试验更为注重尊重人的自主性原则, 受试者享有自愿参加与随时退出试验的权利, 受到损害时获得治疗和赔偿的权利。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过程应符合完全告知、充分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 医生需要将试验的详细信息完整地告知患者, 患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同意参加临床试验, 医患的关系转换为“研究者”和“受试者”的关系;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试验, 其医疗权益不受歧视;在试验前的知情同意过程以及试验过程中知情同意书的任何修改都必须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实施, 受试者必须再次签署修改后的知情同意书。
2.2.8 病例脱落
临床治疗中, 并无所谓病例脱落的说法, 患者可凭本人意愿、喜好选择就诊医生或医院, 应诊医生通常是不需要收集该患者转科、转院治疗的后续相关资料。而临床试验则不同, 当患者成为受试者时, 虽然知情同意书承诺患者可随时退出临床试验, 但同时也会要求受试者尽量完成全部的试验, 以保证试验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和试验的质量。临床试验脱落的病例严格控制在试验总病例数的20%以内, 对于脱落病例, 研究者除需详细说明脱落原因外, 还需尽可能完成最后一次随访和相关的检查, 并将结果及时填写在研究病历、病例报告表中。
2.2.9 资料和数据
对于一个患者群体, 临床治疗是根据治疗的需要来收集资料和数据, 并不要求资料的完整和数据的精确。而临床试验需按试验方案的规定在不同疗程的特定时间窗内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 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填写在病例报告表、研究病历中, 关键数据不得缺失。在整个试验中, 数据的缺失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过多的缺失则直接导致试验的失败。临床试验资料中填写的数据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可靠、可溯源。
2.2.10 质量保证
在临床治疗中, 质量的保证体现在对患者的正确诊断、治疗, 并取得相对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临床试验必须严格执行GCP, 并按照试验方案、各种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工作。GCP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4个环节:质量控制、监查、稽查和检查, 临床试验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者。其中质量控制应由主要研究者 (PI) 全面负责, 由各个研究者或其他参与人员具体实施和执行。监查任务主要由监查员 (申办者和研究者之间的主要联系人) 来完成, 包括试验前、进行中及结束后对临床试验的各承担机构进行访视, 随时了解试验进行情况、核实试验数据、方案依从性、试验药物管理、受试者的保护, 以及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的纠正, 并将每次访视情况报告申办者。稽查是药监部门或申办者委托不直接涉及试验的人员对临床试验进行的系统而独立的检查。检查包括机构办的内部检查和SFDA组织的定期检查、有因检查、飞行检查或通知检查以及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复核检查等。
2.2.11 记录性文件
临床治疗中记录性文件主要是原始病历, 病历的记录包括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病情变化过程分析、护理等, 书写繁简不一、差异较大。而临床试验除做好原始病历记录外, 还有病例报告表 (CRF) 、研究病历及药物的分发、使用、保存、回收等等记录。CRF中不能出现受试者姓名、身份的信息, 它对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试验过程、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等都是以统一的表格形式来记录的。各种记录既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依据, 也是临床试验是否按照GCP、试验方案和SOP进行的主要证据, “没有书面记录就不承认有关行为发生过”, 所以准确、真实而完整的记录是保证临床试验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基础。
2.3 其他方面
临床治疗与临床试验的区别还体现在如临床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不良反应观察等方面。临床治疗中, 一般所需观察的指标是与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临床检验指标, 以及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一些特定指标等, 对疗效的判断多以某一个体疾病治愈与否来判断, 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观察仅要求报告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 对一般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特殊检查等有明确的要求, 对主要观察指标、次要观察指标判断标准也有详细的规定;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 则要求观察认真仔细、判断客观, 记录所有的不良事件, 并及时上报严重不良事件。临床试验对疗效的判断不是针对某一个体治疗结果的判断, 而是通过有限的试验例数,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临床试验过程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以期对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新的药品特定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客观的、恰当的评价。
以上是笔者在专家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从事临床试验工作的体会, 希望能对加深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认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林英.论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性误解及对策.医学与哲学, 2006, 2, 27 (2) :58-60.
[2]邵颖.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发展史与期望.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3, 24 (2) :180-186.
[3]高晨燕.试谈临床治疗与临床试验的区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http://www.cde.org.cn/search.do method=searchList&id=4.
临床使用钙制剂的临床药学探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门诊处方1500张, 在所有处方中, 用药处方为钙制剂共200张, 占所有处方的13.33%。
1.2 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处方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创建处方评价表对本院钙制剂用药处方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具体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性别、姓名以及年龄等) 、药品名称、药品使用规格、药品使用剂量以及药物使用费用等, 准确进行不合格处方的筛选, 并对其实施系统归类的统计分析, 观察患者用药后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钙制剂的使用情况
多数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钙制剂进行治疗, 其中患有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症患者最为明显;患者主要为老年、孕妇以及儿童。
2.2 钙制剂处方的具体情况
在筛选的200张处方中, 用药不合格的处方共15张, 用药不合格率为7.5%。使用碳酸钙维D片有10张不合格处方, 所占百分比为5%, 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有5张不合格处方, 所占百分比为2.5%。
3 讨论
导致临床用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使用钙制剂进行治疗过程中, 用药剂量较低,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表现不显著:临床使用时往往将使用剂量与口服补钙剂量二者相混淆, 1~3 g/d, 但是因为在钙制剂中, 含有Ca2+的成分较低, 所以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能够充分满足人体的需求。 (2) 针对钙制剂的生物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往的钙制剂在水溶性方面的表现非常差, 因此需要胃酸将其溶解, 老人以及儿童很难忍受, 最终导致人体不能充分吸收, 导致钙制剂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率。 (3) 没有详细考虑钙制剂中有关成分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不同的钙制剂包括少量的其他组成成分, 像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会对患者自身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如果患者长时间需要口服钙制剂进行治疗, 应该对摄入剂量进行有效控制[2]。
为了促进临床钙制剂的有效应用,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症用药、缺钙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儿童出现此种情况后, 可表现为夜间盗汗、性情异常以及骨关节出现畸形等。老年人出现此种情况后, 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出现骨质疏松、腰腿疼痛以及失眠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明确导致患者出现缺钙的原因, 选择正确方法对症治疗。 (2) 确定最优的补钙时间、对于人体内的血钙水平, 其在清晨以及夜间水平表现最低, 因此如果选择口服的方式补钙, 选择在清晨以及临睡前服用为最优时段, 能够确保钙剂被人体充分吸收并应用。 (3) 观察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钙剂治疗的过程中, 要求禁止同时使用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 等进行治疗, 避免其同钙离子之间形成了络合物 (不溶性) , 阻止吸收的情况;采用静脉方式对患者补充钙剂时, 需要对滴注速度进行合理控制, 防止患者临床出现周身发热症状以及过敏性休克症状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荣.临床使用钙制剂的临床药学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 (15) :105-106.
临床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男119例, 女79例, 年龄分布为44~79岁, 平均年龄为 (61.25±3.4) 岁, 其中99例患者为左半结肠癌, 均伴随有肠梗阻症状, 99例患者为右半结肠癌。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 结果显示共计有109例为类腺癌, 89例黏液癌。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常规检查, 并进行术前准备, 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 对胃肠进行减压, 改善患者体液平衡。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切除吻合术, 术前行全身麻醉, 对阑尾进行切除, 并由阑尾残端插入导尿管后将其缝合, 在近端肠管靠近肿瘤的部位将其切开, 将肠内容物排清后, 对肠道进行灌洗, 将导尿管作为盲肠造瘘管, 术后2周将其拔除。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 充分游离拟切除肠管, 把末端回肠牵拉至切口外, 在回肠与盲肠最接近的位置将其切开, 然后将肠内容物排清, 然后将盲部15cm位置的横结肠切断, 并将其送检。
在手术过程中, 将胃肠灌洗干净后, 灌入200ml的0.5%甲硝唑并置入7d腹腔引流管, 术后扩肛, 并给予患者输血等常规术后处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 部分消失。无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文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组间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理变化
术中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中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见表1。由表1中数据可知,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
见表2。由表2中数据可知, 患者的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 常见于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和横结肠等部位。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对于肠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肠癌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 由于结肠的黏膜血液较少, 因此癌细胞最深只侵袭到下层黏膜, 具有较小的淋巴转移危险[2]。
本文中对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期Ⅰ期手术切除,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左半结肠癌患者出现4例吻合口瘘, 主要是由于左半结肠的肠壁较薄, 其血运和胶原代谢情况差于右半结肠, 同时由于左半结肠内存在有较黏稠的肠腔粪便, 因此极易对创口造成感染。
部分研究中, 对肠癌患者实施Ⅱ期闭瘘, 以降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本文中, 通过术中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及时进行Ⅰ期切除, 避免癌细胞扩散, 以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同时, Ⅰ期切除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在肠癌手术过程中, 要对肠腔进行充分灌洗, 避免发生感染,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3]。
综上所述, 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无1例死亡。术后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发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其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肠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彭淑牖, 何小伟, 刘颖斌, 等.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安全保证——彻底快速而无污染的肠减压术[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5, 4 (1) :8-11
[2]彭龙祥, 黄林峰, 李磊, 等.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18 (15) :1419-1420.
临床 篇10
关键词:胎儿窘迫,新生儿
胎儿窘迫是产科医生经常碰到的问题, 多发生于高危妊娠临产前后, 除可危及胎儿在宫内的安全外, 还可发生新生儿窒息或出生后永久性神经损伤后遗症甚至死亡[1]。胎儿窘迫处理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母婴的预后。对我院近5年来352例分娩期胎儿窘迫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胎儿窘迫的合理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分娩总数3626例, 其中发生胎儿窘迫352例, 发生率9.71%。年龄在18~42岁之间, 年龄平均为29.41岁;均为足月分娩, 平均孕周37.15周。分娩方式:剖宫产术177例, 占50.28%;阴道分娩175例, 占49.72%。
1.2 方法
孕妇自测胎动, 每日早、中、晚各取1h作胎动计数, 3次计数之和乘4计算出12h内胎动次数。采取夏普200型电子监护仪, 通过腹部间接监测法, 随时对孕妇进行无应激试验 (NST) 或缩宫素激惹试验 (OCT) , 监护时间一般为20min, 个别孕妇可延长监测时间至40min。已破膜者观察羊水性状。
1.3 诊断标准
以乐杰主编[2]的《妇产科学》第6版为标准: (1) 胎心率异常>160bpm或<120bpm, 胎儿电子监护宫缩应激试验 (CST) 出现多发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 (2) 羊水胎粪污染, 根据程度不同, 羊水污染分3度:I度:浅绿色、质薄;Ⅱ度:深绿色或黄绿色, 提示胎儿急性缺氧;Ⅲ度:呈棕黄色, 稠厚, 提示胎儿缺氧严重; (3) 胎动异常, 缺氧初期为胎动频繁, 继而出现胎动减弱及胎动次数减少;正常情况下, 12h内胎动数不得少于10次。
注:对相关组间进行显著性检验, P<0.0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对相关组间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胎儿窘迫的相关因素
352例中脐带因素169例 (48.15%) , 其中包括脐带绕颈100例, 脐带过短19例, 脐带扭转25例, 脐带真结或假结13例, 脐带隐性脱垂8例, 脐带脱垂4例。胎盘因素64例 (18.18%) , 其中前置胎盘出血10例, 胎盘早剥8例, 过期妊娠胎盘成熟过度46例。羊水因素40例 (11.40%) , 包括羊水过少19例, 羊水胎粪污染Ⅱ~Ⅲ度21例。母体因素14例 (3.99%) , 母体发热5例, 重度贫血2例, 重度子痫前期3例, 产妇低血压4例。胎儿因素9例 (2.56%) , 包括双胎输血综合征2例, 母儿溶血7例。产力因素22例 (6.25%) , 宫缩过强16例, 产程延长6例。另外有34例 (9.66%) 为其他不明原因导致的胎儿窘迫。
2.2 分娩期临床表现
胎心率异常216例 (61.54%) ;胎儿电子监护异常140例 (39.89%) , 包括CST出现多发晚期减速74例, 中度异常减速66例;胎动异常251例 (71.31%) ;羊水胎粪污染201例 (57.10%) 。
2.3 胎儿窘迫的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表1)
以上每组数据有明显的相关性, 352例胎儿窘迫中4种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臀位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证实此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结局有不利影响, 这进一步说明缺氧状态下, 合并胎位不正分娩时, 应尽可能及时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而会阴侧切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产程中如无头盆不称存在, 为了尽快娩出胎儿则采用此种分娩方式是可行的。
3 讨论
3.1 引起分娩期胎儿窘迫的因素
母胎间血氧运输及交换障碍。其中脐带异常是主要因素, 如脐带绕颈、脐带打结、脐带扭转、脐带脱垂、脐带血肿、脐带过短、脐带附着于胎膜等, 由于脐带和胎盘是母体与胎儿间氧及营养物质的输送传递通道, 其功能障碍必然影响胎儿的氧供应异常, 导致胎儿窘迫。
羊水污染可致胎儿窘迫。胎儿窘迫导致新生儿窒息。羊水过少是胎儿极其重要的危险信号, 反映了胎儿可能处于缺氧状态, 其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增高, 羊水过少时常呈现粘稠混浊, 当羊水Ⅲ度污染时尤为严重, 同时出现胎粪吸人综合征。羊水污染的程度与新生儿窒息密切相关。
胎盘功能低下。如过期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可使胎盘血运受阻, 导致胎儿缺氧。子宫血液循环不良。母体收缩压是保证胎盘血液灌注的决定因素, 若收缩压低于13.3kPa时, 胎儿会出现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胎儿能耐受的最低血氧分压为2.67kPa, 当宫腔内压>4.00kPa时, 能阻断母体血液进入胎盘, 但有2min左右的子宫松弛期足够胎儿恢复正常[3]。不恰当的使用缩宫素, 可引起宫缩过强或静止压升高, 导致胎盘气体交换障碍, 产生胎儿窘迫。产妇患心脏病, 严重贫血、高热等, 可使血容量不足而产生胎儿缺氧。胎儿自身因素;胎儿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母儿血型不合, 胎儿宫内感染均可导致胎儿窘迫。
3.2 胎儿窘迫的诊断
由于足月妊娠羊水污染率较高, 有人认为羊水I度污染并不一定表示胎儿在宫内缺氧, 而是成熟儿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的自发性胃肠蠕动和迷走神经兴奋, 以至在宫内有“生理性”胎粪排出, 故不主张单纯根据羊水性状诊断, 需结合胎心率的变化, 行胎心监护等综合分析。当子宫收缩时, 由于子宫-胎盘血循环暂时受到干扰使胎心变慢, 但在子宫收缩停止后, 很快即恢复正常。因此, 应以两次子宫收缩之间的胎心为准。胎心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并非一定是胎儿缺氧, 但如胎心率持续>180bpm或<120bpm, 或无诱因>160bpm或<120bpm时则提示胎儿缺氧。胎心率电子监护是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可表现多种形式, 如心动过速或过缓伴胎心基线细变异减弱、消失及伴其他异常图形;正弦型胎心率;延长减速反复发生或在严重变异减速、频发晚期减速后出现。早期减速多与胎头受压和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胎儿预后良好, 但连续多次早期减速要警惕发生胎儿窘迫的可能, 频繁晚期减速及变异减速则可确定为胎儿窘迫, 应迅速结束分娩。
3.3 处理
胎儿窘迫发生时应力争早期进行宫内复苏。改变体位;左侧卧位可改善胎盘血流量和供氧, 脐带脱垂受压者可抬高臀部。间断高流量面罩给氧;可提高血氧含量, 改善胎儿缺氧, 长时间连续给氧可导致子宫血管收缩, 降低胎盘血流量, 故应用面罩吸纯氧, 10L/min, 间隔5min。缓解宫缩;如不协调子宫收缩过强, 缩宫素应用不当引起的强直性子宫收缩影响母儿间的气体交换, 应停用缩宫素, 必要时应用宫缩抑制剂。应用药物;如羊水过少, 脐带受压, 可经腹行羊膜腔输液等。有报道产程中分娩期胎儿窘迫的规范化处理是母儿通过胎盘的气血交换, 而不是胎儿使用药物[4]。分娩期胎儿窘迫发生时, 采取宫内复苏还是立即使胎儿出生进行新生儿抢救是我们产科医生处理问题的焦点, 如果宫口开全, 应立即娩出胎儿, 进行抢救是最合理的选择, 宫口未开全应抑制宫缩, 在行宫内复苏的同时, 争取时间准备剖宫产术。胎心率>180bpm或<120bpm, 伴羊水过少, 胎儿监护CST或OCT出现频繁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者, 应及时行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60~364.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3~144
[3]程志厚, 宋树良.胎儿电子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29.
临床 篇11
关键词:普外科;急性阑尾炎;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5-02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年龄段比较分散,具有起病急、病情恶化快的特点。容易引起阑尾炎穿孔和腹膜炎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和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急性阑尾炎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当前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一般采取的是手术治疗的方法,而术后护理是手术治疗的重点,治疗周期较长,对于相关技术设备较为落后的乡镇医院,主要采取的是保守治疗 [1]。本研究以我卫生院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探讨了急性阑尾炎临床治疗的一般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我卫生院普外科就诊的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41±4.5)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便秘、食欲不振等等,所有症状均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采取药物治疗,经检查确诊,单纯性阑尾炎16例,化脓性阑尾炎9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7例。
1.2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感染、补液、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让患者的身体状况保持稳定。询问患者症状表现,记录患者的病历,要求做到细致入微;让患者出示之前的诊断结果(如未进行相关检查则重新进行檢查),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用手触摸患者腹部,判定患者的疼痛部位以及疼痛程度,运用现有医疗器械对患者进行综合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针对患者的情况,运用抗生素与止痛药综合治疗;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治疗,对于症状较重且耐药性患者,则给予新型抗生素头孢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治疗等。同时,对患者进行止吐处理,指导患者进食,食物选择上,以流食与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对于腹痛严重、胃胀患者必要时作镇痛和消胀处理。此外,对患者进行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普及,让患者了解这一疾病的基本特征,增加患者的知情权,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2.结果
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有单纯性阑尾炎16例,化脓性阑尾炎9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7例,经保守药物治疗后,初步治愈率为90.6%,通过对3例病情严重患者进行针对性止痛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最终治愈率达到了100%。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年龄段比较分散,具有起病急、病情恶化快的特点,容易引起阑尾炎穿孔和腹膜炎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和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2]。根据临床经验,急性阑尾炎患者在诊断过程中主要注意一些几点:一是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变化,看患者是否出现下腹疼痛或反复腹痛的情况;二是参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从患者的B超、X射线等资料中观察是否出现肿块等;三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血常规和体温检查,看患者是否出现白细胞数量增加与核左移情况,是否出现发热的情况[3]。当以上症状出现时,可以判定患者为急性阑尾炎。
社会的进步和医学卫生水平的提高,使得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变得较为简单,通常采用的是切除术,即切除阑尾。从目前来说,阑尾切除的技术已足够成熟,其危险性也不大,但是这仍然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要在阑尾切除之后进行抗感染处理,防治切口出现感染产生病变威胁患者健康。急性阑尾炎通常又可以分为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等等。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方式,通常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只是针对患者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适宜进行手术而言的;同时,对于一些条件达不到手术标准的乡镇医院来说,保守的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它能够起到迅速止痛的作用[4]。本研究以我卫生院近年来收治的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探讨了急性阑尾炎的保守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抗生素和止痛药联合治疗。对于疼痛程度大的患者先给予止痛药缓解,而后根据患者的炎症程度和耐药性给予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总体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采取传统的药物治疗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且不宜感染,患者的医疗负担小,尤其是对一些技术较为落后的乡镇医院而言,有着良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舒增平.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150例诊治体会[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9):270-271.
[2] 刘兴元,施永平.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72例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6):84-85.
[3] 刘才贵.12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129-130.
临床 篇12
1 临床药师定义及目前临床用药存在问题
临床药学是药师通过直接参与医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接受用药咨询、参加病例讨论和会诊等方式, 向患者提供多方位药学服务的药学学科。目前, 全国都开始关注临床药师这个新兴的群体, 但其发展尚存在探索阶段, 整体水平进步缓慢且发展不平衡, 目前临床用药存在问题: (1) 用药指征不明确:患者有需要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但使用的药物却不相关, 其结果是导致误治甚至危及生命。 (2) 违反配伍禁忌、用药禁忌:中药违反“十八反、十九畏”, 西药不遵循配伍原则, 人为的产生不良反应。 (3) 用药剂量不当, 疗程不宜:给药剂量过大或过小, 疗程过长或过短, 造成治疗效果不明显, 产生毒副作用或过多的药物浪费。 (4) 给药途径不适宜:对疾病轻重缓急及预后认识不足, 未能选择最佳发挥药效的给药方法。 (5) 选择药物不当:尤其以滥用抗生素类药物最为严重, 遇到感染症状, 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 也不考虑病原菌的种类及细菌对药物敏感性, 动辄选用强效、广谱的抗生素。 (6) 合并用药过多:不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和给药方案, 无必要或不适当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或重复用药。 (7) 盲目选用贵重药物:医生受不当利益的引诱, 给患者开大处方, 贵重药。
2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用药
醒脑静注射液 (来源于无锡山禾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 是由祖国医学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经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新型中药制剂, 其配方主要有天然麝香、郁金、冰片、栀子等, 适应症为脑出血及颅脑损伤、脑梗死、脑炎、酒精中毒、CO中毒、安眠药中毒、麻醉剂过量、癫痫、肺性脑病、肝性脑病、高热,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症, 功效好。
在我院醒脑静注射液使用中, 坚持临床药师查房制度, 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 对临床用药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指导, 及时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更改建议并参与疑难病例的用药方案制订, 使我院用药 (醒脑静注射液) 更加合理化, 同时亦增加了医药双方的沟通和互动。
2.1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每次20~80m L, 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L500m L稀释后滴注, 或遵医嘱;儿童参考剂量:0.2~0.6 m L/k g/d。
用药中: (1) 醒脑静注射液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10m L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0%;20m L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40m L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 (2) 注意大剂量醒脑静及纳络酮治疗急性CO中毒29例疗效观察, 最大应用剂量在80m L/d以上, 痊愈率为93.1%。
2.2 用药时间
脑出血患者出血后6h后即可使用, 其他患者发病后即可使用。
2.3 安全性
安全可靠。据统计, 在目前近260万用药患者中只出现过7例不良反应报道, 其中6例仅为畏寒、发热、头痛及皮疹等停药后即缓解, 1例为过敏反应, 未有死亡病例报道。这可能与醒脑静注射液中所含有的天然麝香有关。
3 体会和感受
(1) 放下包袱:由于药学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医学相差甚远, 刚开始与临床医师、护士、患者沟通存在很大的困难, 导致药学人员进入临床信心不足。临床药师首先要有好的心态, 不要惧怕困难, 勇于战胜困难。在工作中要不耻下问, 在药学知识上要精益求精, 尽可能多地掌握药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进展。 (2) 注意药患沟通与药医沟通:临床药师在工作中要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信任, 同时给患者有用的药物信息, 并注意用药的注意事项, 出现什么情况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临床药师要积极主动多与医师交流, 并提供有用的药学知识, 携手共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摘要:本旨在探索临床药师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以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用药为例, 简述临床药师在指导临床用药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及向药厂索取资料, 全面收集醒脑静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各种运用文献, 针对醒脑静注射液在临床运用中的安全性、用法用量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论证, 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用法用量,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力, 李翠萍.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型脑出血201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 9 (3) .
[2]刘卫平, 章翔.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用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7, 4 (11) .
[3]黄炳峰.醒脑静注射液辅助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 12 (4) :253~254.
[4]张建军, 朱镇宇.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中抗高热和促醒作用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9, 8 (1) .
【临床】推荐阅读: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目录介绍06-03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与临床药学01-05
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自我介绍09-30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技巧及典型案例分析12-14
临床思维07-14
持续临床07-22
医学临床10-14
临床联系10-15
临床成果10-21
临床比照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