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理论(通用12篇)
财务报告理论 篇1
1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关于企业财务本质、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资金理论、成本理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等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从以下方面入手, 并取得了了很大成就:
(1) 对财务本质的继续讨论, 提出财务本质“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
(2) 关于财务的职能, 提出财务的两种职能、三种职能、四种职能、六种职能等观点。
(3) 关于财务调控机制。
(4) 关于财务的主体。提出作为企业财务主体的, 应当是企业本身。
(5) 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
(6) 关于财务管理假设。
(7) 从产权角度对财务管理的研究。
(8) 关于宏观财务或国家财务, 即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与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经济权利及责任的学说。
(9) 关于财务理论体系, 即讨论财务理论体系的构成。
(10) 关于预算管理。
2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 有效市场理论。
说明的是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 即证券价格能否有效地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
(2)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给出了关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该理论用于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
(4) 套利定价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比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更为通用的定价学说和方法, 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 将资产的定价从单一因素模型发展成为多因素模型, 这样就更好地适合了现实中的复杂情况。
(5) 资本结构理论。
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 而节税利益的多少依所得税的高低而定。当节税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代理成本相互平衡时, 便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6) 期权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研究的是期权签出方补偿价格的确定问题。
(7) 股利理论。
股利理论是关于企业采取怎样的股利发放政策的理论, 分为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两类论点。
3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从以上的概述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 这表现在: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 着重研究资金筹集、投资行为 (主要在市场上) 和股利分配,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实务。研究的内容是这些财务活动如何开展, 具有哪些规律, 如何去做会更好。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概念,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的上层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财务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哪些概念, 这些概念应当如何表述, 相互关系如何, 等等。
从财务研究的客观环境看, 建国以来我国财务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务关系上。而西方国家财务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企业的财务关系, 最近美国的会计造假, 冲击了关国的经济, 这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其制度建设的重新审视。当前西方经济学, 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类经济学说, 研究和解决的主要是其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很少涉及社会经济制度, 这与其当前的财务理论研究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初的经济学说, 主要论述的则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
从财务活动的实践来看, 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处于变动和建设之中, 经济活动不稳定且无序, 这使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不可能像西方的研究者那样针对一贯性的财务活动进行研究, 这是中、西方财务研究对象和内容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和惯性来讲,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紧紧结合其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 与其经济、金融理论相辅相成, 水乳交融;这既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其他任何国家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不同。首先, 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主要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 研究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其次我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很少有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 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 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则完全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4 未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探讨的方向
(1)
就研究方向而言, 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应当进行下去, 但应有相当部分的力量转移到对财务实务的研究上来, 以使我们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更多地结合, 更好地指导现实财务活动, 发挥解释和预测功能。实际上,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重了对财务实务的研究, 比如对企业预算的研究即是一例。
(2) 就研究方法而言, 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 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 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为什么实证研究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较为可靠的依据之上, 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可验证性。应当说, 我们并非没有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证研究, 只是研究的量和研究面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 也越来越具备了开展财务实证研究的条件, 这种研究方法的大规模推广不应该太迟。
(3) 财务管理中加入量化方法。
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 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 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 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 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 做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 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 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 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 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4) 加大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 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 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 把企业内部各部门, 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 以平衡求发展, 使企业经济行为更科学、更合理, 从而实现财务目标。
(5) 建议用资本代替资金。
资本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资金, 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 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 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资本与资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 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 增值是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而资金只有在成为资本后刁有增值性。其二, 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 其外延过于广泛。
(6) 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关于资金, 有这样一些定义:“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的价值形式”等。这两种表述虽略有不同, 但以财产物资形态作为资金存在的物质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 知识、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经济活动中, 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 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资本作为财务管理客体, 就不能包含上述内容。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 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 这里认为, 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 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 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致使资金范畴扩大, 而资金概念理论上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
(7) 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 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在融资方面, 筹资渠道是日益增加, 其品种将丰富多彩, 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将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企业财务管理者应首先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再对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例如敏感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等, 确定不同风险的存在, 估计风险的大小及今后发展趋势, 结合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比较、分析、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方案, 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 并采取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桂芝, 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 2004, (3) .
[2]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淑娥.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 .
[4]刘志远.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 .
财务报告理论 篇2
姓名 曹恒源 学院 商学院 学号
201322020101
班级
2013级工商管理1班
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 报告题目
维护民族团结 创建和谐校园 指导教师 牛军强 成绩
评语:
维护民族团结 创建和谐校园指导教师签字:
曹恒源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蒙、回、藏、满等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在神州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建国以来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交织在校园中,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成为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和谐 维稳 民族团结
今年内已连续发生云南昆明“3.01”暴力袭事件,“5.22”乌鲁木齐爆炸案 “5.8”新疆阿克苏市袭警案等多起在公共场合的重大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恐慌,防爆反恐,民族团结等问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落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少数民族同学,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西北师范大学地处我国西北,民族教育历史悠久,1985年教育部依托我校建立了全国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学来到我校学习,虽然在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但各个民族同学任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对于近来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各族同学一致谴责恐怖分子的暴力行为,对于危害国家和谐统一、挑拨民族团结的犯罪行为更是表示“无法容忍”。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和协统一的大家庭,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尊重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必要的、是丝毫不能动摇的。维护民族团结,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来看必要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们共同缔造的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同时也是各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是我国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和保证。在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人数超过1亿人,分布全国各地,民族区域自治区占国土面积64%,大部分在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国家坚持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大团结,民族宗教人士爱国爱教,共同维护着国家统一。
二、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民族问题只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得以解决。
三、民族团结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区域自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相对落后,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二者优势结合,不仅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均衡我国社会建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帮助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①。我校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也应该本着“团结、统一、尊重、和谐”的原则,我个人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团结和尊重。
首先我们说团结。团结少数民族同学,不是团结一部分,或者个别少数民族同学,也不能由于个人原因排斥其他民族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和如一家;再者,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共同聚集在大学里,不是来闹分裂的,虽然各自有各自的信仰,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周恩来总理说要求同存异,我们也应该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另一方面,要相互尊重,特别是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在我国,不少民族问题都与宗教问题有关,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先要认识和了解宗教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国家保护信教群众,公民有信教自由,各个民族宗教一方面是他们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也是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的传承。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首先要认识他们的宗教,尊重教义,不臆想教义;了解民族禁忌,这一般都与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相关,这便要求我们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在少数民族面前做不符合他们教义的时,不在少数民族面前吃忌讳的食物,在民族地区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我校,民族成分复杂人数多,学校为少数民族建设民族餐厅,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师生的需求。我所在的班级中,有五名来自回族、土族的同学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同学们大同小异,就餐均在民族餐厅,洗浴也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虔诚的穆斯林参加宗教活动,身着盛装欢度自己的节日,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仅仅是汉族人民的责任,也是少数民族的责任。汉族人团结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要团结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要相互团结。团结和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上,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个人,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各族人民间流传,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萨克族牧民卡热木的女儿努尔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别痛,她要生小孩了。可是,按时间算还不足月。于是,他们急忙从北山来到团部,因他们不太懂汉语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长石建新接待了他们。在介绍完情况后已是21时,当时医院的医生全部到外团参加考试去了,经护士初检后认为是难产,需要立即进行剖腹产手术。于是,护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试的医生联系迅速赶回,这边护士也在忙着给手术室消毒。医生到达后,经全面检查后就开始进行手术。24时手术成功,母子平安。7天后,努尔巴克出院了,由于没有车民警们又开车将她们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场的家。2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今年69岁的新疆奇台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阿力马洪和丈夫阿比包(去世)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孤儿,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共由6个民族组成。阿尼帕夫妇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旷世奇爱。2009年2月28日,阿尼帕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称号。今年40岁的阿里木大叔,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我国每一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只有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要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②。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今年在全国各地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无辜群众伤亡200余人,在境外恐怖组织的蛊惑和煽动下,许多青年产生民族仇恨,企图分裂国家,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应该坚决抵制这种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反人类的思想,共同维护伟大祖国的统一安全和长治久安,共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以民族团结为大义,遵守教义和国家法律,爱国爱教,团结同学,努力学习,构建和谐、繁荣的民族团结大氛围,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2009.9.30;
财务报告理论 篇3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动因
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及其规范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继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以下简称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主要包括的政策和程序有:保存充分、适当的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合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合理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以及资产的取得、使用或处置经过适当授权;合理保证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未经授权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代理人)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同时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如公司章程和法规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其实质就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一种契约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受托的责任范围也相应在不断扩大,同时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断发展又促使了审计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内部控制审计这项新业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管理层代理公司所有者制订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制订公司的内部控制,并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公司所有者作为委托方只能通过管理层提供的内部控制报告间接获得相关信息,处于信息劣势。这样就使拥有内部控制信息的优势者(管理层)对信息的劣势者(公司所有者)有欺骗的机会,这也是许多公司出现管理层舞弊导致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一)努力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但在实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性,注册会计师更适合于进行整合审计。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由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同一项目小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避免重复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两种不同的责任,但两者的工作可以互相利用。一方面,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果决定利用其工作,则可以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但无论是否利用企业的自我评价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对发表的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可能会发现企业自我评价没有发现的控制缺陷,提请企业予以整顿。此时,企业需要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正确对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整改落实,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合理。
(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它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这种方法要求财务报告审计始于财务报表层次,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自上而下法能够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最高的领域,通过对重要账户、重要认定、相关的控制等层层推进,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缺陷。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非财务数据,更多表现为业务活动,对其进行鉴证并希望实现合理保证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如,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完成控制测试后,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意见类型。其中缺陷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最困难的方面之一。鉴于各个不同公司、不同缺陷具有自身的特征,评估缺陷的任何方法都需要依赖高度的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张龙平,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回顾[J].审计月刊,2008,(9).
[2]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6).
行为财务理论浅析 篇4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 (EMH) 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 投资者无法利用相关信息牟取超额回报。但是, 大量证据显示, 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 出现了大量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规模效应、日历效应、逆向投资策略等。而且, 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 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 实际的决策往往会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
行为财务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中来。行为财务认为, 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入手, 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行为财务的内容
1. 投资理论
(1) 投资者非理性
因为市场是无效率的, 投资者的非理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价格甚至是投融资政策, 从而导致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转移。
(1) BSV模型。BSV模型是一个投资者情感模型, 该模型从保守主义和代表性启发式这两种认知偏差出发, 解释了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有效市场假设的预期。
(2) DHS模型。D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知情者和不知情者两种, 股价由知情者决定, 但他容易受到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这两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导致对私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
(3) HS模型。HS模型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角度提出了资本市场中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模型。
(4) 羊群效应模型。羊群行为 (H e r d Behavior) 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观察并模仿他人的交易行为, 从而导致某段时期内买卖相似的股票。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2) 管理者非理性
有证据表明企业家容易表现为过度自信和乐观主义。Cooper, Woo和Dunkelberg (1998) 研究发现, 68%的企业家认为他们自己的投资机会比相似的企业更好, 只有5%的认为自己的投资机会更差。Landier和Thesmar (2004) 对法国的企业研究发现, 企业家们低估了公司成立之初的困难, 在公司启动时, 5 6%的人预期企业会在近期发展, 只有6%的人预期到了困难。
2. 融资理论
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著名的M M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行为人是非理性的, 市场也并非像“有效市场假说”描述的那样有效, 从而MM理论的两大假设前提被完全否定。
在过度反应的市场中, 行为公司财务从行为人角度出发, 认为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信息, 在传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寻求最佳融资策略。
3. 公司股利政策理论
(1) 自我控制说。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认为股利和资本利得具有相同价值, 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即使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 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也不可能完全替代。
(2)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 而对损失的函数是凸函数, 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 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 随着收益的增加, 其边际效用递减。
(3) 不确定下选择的后悔厌恶理论。后悔厌恶理论的核心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 投资者决策时会将现实情况和过去类似的但决策不同的情形进行比较, 最终投资者会为了避免后悔而不愿意对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负责的事项进行抉择。
(4) 心理账户和习惯行为。投资者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由于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 所以一元的股利收入或损失与一元的资本收入或亏损对投资者心理有不同的影响。
(5) 对红利折现模型的改进。Shiller等发现实际股价的波动远远不能为红利折现模型所说明。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小数定理”效应导致人们对股利变化反应过度, 从而夸大股利对投资导向的作用, 进而加剧股价波动。
4. 重组与兼并
Shleifer和Vishny (2003) 提出并购的市场时机选择模型。该模型假定收购方的价值被高估, 因此, 并购的动机并不是获得协同效用, 而是将长期持股者所获得的暂时高估保持下去。
三、行为财务的意义与运用
综上所述, 行为财务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 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 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同时, 它也合理解释市场异常现象。
尽管如此, 行为财务理论还存在诸多不足。行为财务模型虽然能结合市场中的某些异常现象, 但行为财务尚缺乏一种能够普遍解释各类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或模型;同时, 面对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的改变, 异常现象出现的幅度和强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体看来, 行为财务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还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范围。随着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 行为学和财务学研究层面上的发展与深化将不断完善行为财务学的理论体系。因此, 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围绕资本市场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微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向南俞佳: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经济论坛, 2005 (20)
[3]孙培源施东晖: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4 (8)
[4]冯炳英:行为财务理论浅析[J].理论视野, 2006 (12)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及其运用[J].理论视野, 2006 (11)
个人政治理论报告 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个人项目实践报告
项目类别:影视观览题目: 长征--一首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黎雨欣班级/学号:电气1101 / 2011010892指导老师:郭春燕学期:第5学期
长征
--一首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最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长征》真实再现了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看过《长征》,回顾历史,我感慨万千。长征的精神像电流一样,激荡我的心灵,而后荡起的余波久久在心里回荡,那种气魄与勇气是种无可比拟的灵魂的力量。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文秘114版权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行了战略转移,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震惊中外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
整个长征的过程是那么的艰苦,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匮乏,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但是红军战士排除万难,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勇敢的浴血奋战,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延安,取得了胜利。在整个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长征的路上象这样的战斗还少吗?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还有金沙江、腊子口。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其实从一开始红军就胜利了,因为他是正义之师。红军深得民心、团结奋战、保卫祖国。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少炮弹;也无论多么少的食物和多么恶劣的天气。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红军的步伐。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些勇士们,象他们一样勇敢的走下去,为我们的祖国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走下去……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
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红军的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个人项目实践报告ppt
项目类别:影视观览
题目: 长征--一首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黎雨欣
班级/学号:电气1101 / 2011010892
指导老师:郭春燕
财务主体理论研究观点综述 篇6
【关键词】财务主体;一元性;多元性;国家财务主体
一、引言
财务活动是以明确的财务主体为核心发散展开的,财务主体的确定,会直接影响着财务行为。“如不论其主体,财务必然在经济运行中迷失方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如同谈会计而不论其主体一样,会造成会计范围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的逻辑就是明确财务主体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财务主体的模糊而造成的。只有在财务主体明确的基础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够进入实质阶段。可见,财务主体理论研究非常重要。确定的财务主体不同,对财务行为的影响的差异会很大,财务行为不同,对企业价值,股东财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差异也将是巨大的。
纵观研究历史,我国学者对财务主体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主要围绕财务主体一元性与多元性问题、以及国家财务主体问题等相关主题展开。
二、一元性财务主体观
早期研究中,以汤谷良、伍中信、刘贵生为主要代表,从不同的理论和角度为起点进行了研究,认为财务主体是企业本身。
汤谷良(1994)从企业财权独立出发得出企业是财务主体的结论,但他认为财权在企业内部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这一观点形成了他详细论述财务分权分层管理理论的基础。但是在他看来,由于企业才是财务主体,因此“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后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
伍中信(1999)从财务本质的“财权流”理论出发,提出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财权(产权),进行独立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即财务主体必须具备财权独立性、经济性、目的性。以此为基础,二元化的财务主体,必然会带来二元化甚至多元化的财务目标,最终会导致企业财务无所适从,因此企业独立的财权是其作为一元化财务主体的根本保证。
也有学者通过区分和比较财务主体与财务管理主体的异同,提出了一元财务主体的观点。如,张捷飞(1998),徐莉萍(1999)认为:财务管理主体是根据企业内部决策机构组成,具体行使财务管理权力的机构;而当存在商品经济,有资金运动发生,企业作为法人组织,便理所当然是一个财务主体。即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
三、多元论财务主体观
除上述财务主体一元性的观点之外,我国有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财务主体是多元的,并主要明确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两种财务主体。
刘李清(2000)认为,应将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财务主体确立为:所有者主体和经营者主体。就公有资产(股份)而言,出资者(或所有者)主体中国家行使准终极所有权,全民(或劳动职工)行使终极所有权,企业法人作为经营者行使独立的经营权。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的财务主体。
干胜道(2002)认为: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是独立的财务主体,忽视哪个财务主体都是行不通的,所有者财务主体与经营者财务主体并存。
吴本洲(2002)提出:只有所有者和经营者才符合财务主体的三个基本特征(独立的财权、理财上的经济性和真实的利益主体),故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才是真正的财务主体。
综上可见,持多元论财务主体观点的研究者,一致认为财务主体主要有所有者和经营者。具体来说,完整的财务主体也应该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财务主体;二是劳动所有者作为企业财务主体;三是二者结合作为企业财务主体。至于何种类型的财务主体才是最佳的企业财务主体,则有赖于企业最佳所有权安排的确定。
四、国家财务主体观
对企业或盈利性组织财务主体的研究属于微观层面,我国学者还就国家管理国有资产这一宏观层面,研究了国家财务主体确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早在1986年,郭复初首次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认为国家财务是国家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及其形成的经济关系,其目标是以较少的国有资产占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该观点在《国家财务论》中得以理论化与系统化。这实际上也是认为国家有财务职能,可以作为财务主体。一般认为代表国家行使财务主体职能的应是国资委。
兰虹(2002)提出应积极确立与国家管理体系相匹配的国家财务主体:设置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国有资产受托管理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平行的国有资产监事会,形成管理、执行、监督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国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国有资本在国有经济内部正常运作,良性循环。说明其与郭复初教授持有相同观点,积极肯定了国家财务主体的作用和地位。
高严和毛丽华(1998)年也认为我国传统的两层财务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弊端,国家是全部国有资产的唯一所有者,要对巨量国有资产在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之问进行分配;要对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资产运营情况进行了解、指挥、监督;要对所有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盈亏进行统一计量、收缴或弥补;甚至对各经营主体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微观的经营活动也要进行全面控制。这样,第一财务主体由于缺乏充分选择第二财务主体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国家财务管理的低效和混乱;又由于企业不能成为财务主体,也势必导致无经济利益驱动和无财务风险制约。
五、总结与展望
纵观我国对财务主体的研究,可见对于财务主体是一元或者多元、国家财务主体地位是否应该明确和肯定,学者的观点各异并没有定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同的学者思考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有时是分析的理论起点不同,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要关注的利益主体不同。财务主体为谁,财务目标和财务活动就会围绕谁展开,谁的利益就能最大程度的得以保障。
从这一角度出发,财务主体是一元或者多元的争辩、是否应该明确和肯定国家财务主体地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即只有通过对已明确的财务主体进一步研究各个财务主体目标实现和价值增值才有意义;笔者认为,上述学者们就财务主体的研究均具合理性,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究竟哪种观点更合理。而应该更进一步拓展财务主体的研究范围,并深入研究如何兼顾从不同角度或理论明确的财务主体的既定利益,更好的实施财务活动、进行财务管理,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协调后的整体最优。而对于是否将国家视为财务主体学者,学者们可以持求同存异的心态,进而研究如何将国家宏观管理与企业的微观运营更好的结合起来,以保障国家资产的合理配置及企业的经营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会计研究,1995(6)
[2]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1994(5)
[3]杨君伟.动态的财务主体观.财会月刊,2002(9)
[4]干胜道.两权分离与财务主体的二元性研究.财会月刊,2002(4)
[5]高严,毛丽华.论财务主体与财务改革.财务与会计,1998(3)
柔性财务理论构建探析 篇7
一、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一) 理财假设方面的不足
理财假设包括理财主体、持续经营、有效市场、资金增值及理性理财假设 (王化成, 2006) 。但这些假设缺乏与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容性, 即一味的继承新古典经济学遗留下来的诟病而缺乏“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容的时代特性。诸如理财主体表现出浓厚的“理性经济人”色彩, 在决策时很少考虑人的感性社会效果而一味追求理性经济效果;理财主体为了实现资金增值而忽视社会伦理、缺乏社会责任,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由此带来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等。一方面, 这反映了我国财务学发展未能跟进财务环境变迁, 却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这对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 这正是太多的“刚性”财务理论无法应对财务环境的变迁所表现的缺陷。由此, 笔者认为, 缺少社会责任假设是近来诸多污染事件发生的主因。社会责任假设更多的体现了企业“财务柔性”的特点, 继而缓解了“财务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不仅有利于让企业在财务意识上得到社会责任的积极意识反射, 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前提下, 成文的规定在潜意识方面更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更能规范企业的行为。正如法律诉讼上的“无罪辩护”, 先假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在财务上是负有社会责任的, 如果企业违背社会责任假设, 一方面, 正如“无罪辩护”一样企业会在社会的监督下难以自圆其说, 也就不用解释就“有罪”;另一方面, 因为假设企业是负有社会责任的, 但却由于利益驱动而违背了这一假设, 其后果就是企业既会遭受道德的谴责而且与相应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必会负有较高的社会成本并被社会竞争机制淘汰, 毕竟声誉的丧失、遭受舆论的谴责及罚款支出的增加在纳税时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都将会减少社会对它的信任进而失去顾客的支持、债权人的融资支持及投资者的青睐等, 进一步引起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最终引发现金流短缺而面临财务危机。
(二) 财务目标方面的不足
在财务学教科书上, 企业财务目标包括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学术界经过激烈争论后最终更倾向企业价值最大化, 尽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 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 而且扩大了财务目标主体的范围, 即根据重要性原则, 从只考虑股东利益转变为考虑股东、债权人、职工及政府 (王化成, 2006) , 但这不足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利益相关者观点, 还是属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强权及股东利益至上观点。首先, 财务目标主体考虑不全。它忽略了对社会公众、供应商及客户的考虑, 想“以偏概全”来体现利益相关者观点实为欠妥。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界对财务环境变迁的漠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逐渐进入知识经济及“顾客至上”的时代, 如果企业还秉承原先的重要性原则, 而忽视市场资本的提供者———客户及供应商与社会资本的提供者———社会公众的力量, 在追求“用户体验”及重视“社会和谐”的当下, 无疑会让企业在产品竞争及价值创造方面落败, 从而无法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更不可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次, 财务目标作为企业财务的风向标及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向导, 企业价值最大化并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通常, 在定义表述上,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但查阅各种财务教科书, 不难发现企业总价值的计算仍旧是股权价值与债权价值之和, 而且在定义表述上也未体现利益相关的性质。此外, 从计量角度考虑, 这会阻碍财务计量模型的建设及财务理论在发展上的创新, 继而陷入路径依赖恶性循环。对此, 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真正企业总价值应包括股权价值、债权价值、市场价值及社会价值。在定义表述上笼统的说明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及在价值计量上舍弃市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计量, 这些不免让财务目标显得太晦涩而依旧重复着“股东至上”的财务逻辑, 这也体现了主流财务理论漠视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所要求的利益相关特性而固守本原。
(三) 财务内容方面的不足
根据财务分层管理理论, 财务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及财务经理财务 (汤谷良, 1997) 。笔者出于财务柔性角度考虑, 对财务进行了新的划分, 即它包括财务代理人财务与财务委托人财务。首先, 财务理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是詹森与麦克林代理理论的建立, 它是区分近代与现代财务的根本标志。代理理论的建立也正体现了在财务理论及实务研究中重视不完全信息对财务影响的作用。由此, 委托代理问题是财务困境形成的主因。其次, 随着两权的分离, 企业财务运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财务负责人, 即财务代理人。财务代理人具体表现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与总会计师等。他们在企业中的职位以及地位也正反映了他们对财务运行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至此, 在财务内容方面, 笔者引例财务代理人来加以论证。
财务内容包括了资金的筹集、投入、收回、分配, 也就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 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 (郭复初, 1999) 。在财务内容方面的不足, 着重体现在对财务活动形成特定的财务关系的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处理财务代理人的关系上。通常, 在财务活动中, 财务代理人被当作“经济人”, 而忽略了其作为“社会人”的特点以及企业领导者缺乏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应用及理解, 进而引起财务代理人在财务行为选择上的偏离而不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从激励角度考虑, 在筹资上, 由于缺乏“自我实现”层次的激励, 财务代理人在筹资渠道及方式上产生错误的选择, 例如, 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 可以进行债务融资的, 最终却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股票融资等;在对内的项目投资上, 当现金流充足时, 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在对外的金融投资上, 不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地风险评估而冒险地投资风险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分配上, 对于股东的股利支付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规则采取低股利政策, 保留更多的现金在企业以供自己在职消费;在营运资金管理上, 对存货保险储备、最佳现金持有流量的考虑不周等。当然, 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这些是很难察觉的, 这也体现了财务代理人具有“内部人控制”的影响。从相机治理角度考虑, 如果缺乏对财务代理人激励的重视, 那么公司很难将财务治理结构与战略管理结构相结合而实现企业有效价值增值。因为在组织治理中, 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性” (张维迎, 1996) 及“人力资本的产权相当特别:只能属于个人, 非‘激励’难以调度” (周其仁, 1996) , 如果对财务代理人激励不足, 且财务代理人作为财务治理结构与战略管理结构的主导者, 那么原先价值增值的部分势必或多或少地转化为代理成本, 从而使企业财务目标难以实现, 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同时也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 理论研究起点方面的不足
我国学术界对理论研究的起点仅仅局限于财务本质、假设、目标、本金, 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客观财务环境的作用。其实, 以上理论研究起点无不是客观财务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离开客观财务环境来研究财务理论, 那么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无法真正促进财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重视财务“刚性”的研究而忽视财务“柔性”研究所造成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证明。诸如在列报上, 财务报告的列报不能适应财务环境变迁的影响导致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完整;在计量属性选择上, 财务报告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使会计要素的价值显示出更多的滞后性而不能真实的反映各会计要素价值。这导致对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不全, 如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完全而产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现象, 从而导致中小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 使资本市场不能真正起到它内在的资源配置作用与价值发现功能而表现出更多的内涵与外延的脆弱性, 更无法引导企业积极应对由于财务环境不确定性而引起的一轮轮财务危机。
二、柔性财务理论构建
(一) 柔性财务的理论研究起点与内涵
为了了解柔性财务的理论研究起点, 必须了解企业的本质。围绕企业本质的探索, 学术界形成了企业资源理论、竞争理论及知识理论。企业资源理论认为, 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 并认同企业与市场 (或环境) 的价值置换功能, 并有确定的界面以及发生在界面间的资源交流。此外, 该理论也提供了企业为了进行价值的置换与创造主动应对环境不确定的可能性。企业动态竞争理论认为, 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需要有“创造性毁灭”的动态竞争能力, 而关键在于强调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不断更新自身的技能与提高相应的优势。基于以上理论, 不难发现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所以财务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 与环境的联系密不可分。再者, 从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让绝大多数企业陷入诸如资金链断裂的财务困境及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 充分说明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财务环境变迁影响的重视不够。如果企业真正能认识并重视财务环境的影响, 就一定会拥有柔性财务的功能安稳度过危机并实现价值的创造;如果学术界能较早重视财务环境的起点作用, 随着财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对企业应对由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财务危机能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措施与方法。因此, 柔性财务的理论研究起点是财务环境。
在管理学领域, “刚性”的基本含义是面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 企业通常在管理活动方面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而相对于“刚性”, “柔性”较多地体现了企业面对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在管理活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基于企业柔性学习观角度, 万伦来等 (2002) 认为, 企业柔性是指企业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至此, 我国财务学术界关于企业财务柔性内涵基本都是基于万伦来的企业柔性观点来定义的。邓明然等 (2000) 认为, 企业理财系统柔性是快速而经济地处理理财活动中环境变化或由环境引起的时时、处处不确定性的能力, 这种能力应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赵华等 (2010) 认为, 企业财务柔性是企业系统的一种适应财务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系统的不确定性、有效管理财务风险的财务综合调控能力。此外, 西方财务学者认为, 财务柔性表现为一种应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对公司现金持有量或者投资机会的把握, 以此产生对环境不确定性及时反应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Franck等, 2011;Denis, 2011) 。针对中外关于财务柔性内涵的定义, 两者共同点都在于应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 但在财务柔性研究的侧重点、方法上略有不同。在侧重点上, 我国学术界更注重理论的研究, 西方则更注重实务。在方法上, 由于侧重点不同而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 目前我国对柔性财务学的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状态, 而西方则以现金持有量或投资机会为突破口来探索柔性财务研究的方法。
出于财务环境起点的考虑, 笔者认为, 财务柔性是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而应对未来财务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被动型能力与主动型能力。其中, 被动型能力为缓冲、适应能力, 主动型能力为创新、整合能力。基于我国学术界已对被动型能力有较大篇幅的论述 (邓明然, 2000) , 笔者主要就主动型能力进行阐述。首先, 创新能力就是所谓的对旧事物的变革能力。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 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寻求组织有效变革。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理念、思维与生产方式, 才能与竞争者形成产品差异化、生产专业化, 成本优势等, 获取动态竞争的优势, 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价值创造。其次, 单纯只有创新能力是不够的, 因为没有终端的整合能力, 企业很难真正实现创新能力所带来的价值。正如格兰特 (Grant) 认为, 企业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将存在于许多个人中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 然后将整合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劳务。由此根据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柔性财务也就“天然”地继承了企业的整合能力, 而这种整合既包括对财务资源, 也包括对非财务资源 (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等) 的整合。
(二) 柔性财务的假设
柔性财务的假设分别为理财主体、社会责任、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首先, 理财主体是指独立地具有以财权为核心, 并伴有相应权利 (经营权、控制权等) 进行财权配置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组织或个人。理财主体假设的设立, 使得柔性财务学有了财务目标主体, 为柔性财务活动提供了主体支持, 明确界定了理财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的关系, 也为柔性财务学目标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其次, 社会责任假设体现了我国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它融合了资源观、环境观等相关理论, 让企业真正意识到价值创造过程中应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重要性, 并且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 这不仅会带来社会效益的提高, 而且为企业有效把握财务环境的变迁提供支持, 从而降低企业社会成本, 促进企业资源的创新与整合。最后, 环境不确定性假设与风险及报酬同增假设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它符合柔性财务的内涵, 且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依存关系也奠定了两者的这种必然联系, 由此在柔性财务假设上也得以体现。
(三) 柔性财务的目标
柔性财务学的目标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首先,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比, 在定义表述上没有陷入资本强权论及股东至上的逻辑之中, 而更多地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这与柔性财务中社会责任假设形成呼应, 达成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相容性。其次, 它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利益相关特点, 重视了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 使组织内部更易于产生良好的财务文化氛围。良好的财务文化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代理成本, 使利益相关者在总体目标上步调一致, 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再者, 这也增强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增强科层组织间的有效沟通, 避免了企业内部的财务冲突。最后, 基于所有权理论, 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 (张维迎, 1996) , 这更能唤醒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积极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与价值创造。一方面, 源自状态依存所有权的作用;另一方面, 即使按照资本强权论来理解, 股东与债权人是企业财务资本的提供者, 经营者与普通职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 供应商与客户是企业市场资本的提供者, 政府与社会公众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提供者, 因为企业的所有权归于资本所有者, 考虑到各自的利益关联度, 在财权配置中利益相关者势必都会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
(四) 柔性财务的内容
柔性财务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财务代理人财务来构建, 它既包括传统的财务内容, 即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收益分配管理, 而且也包括柔性财务特有的内容, 即柔性财务治理。在传统财务内容方面, 企业应牢固认识财务代理人“非理性”的意识、机会主义行为, 并有效把握这些根据质量互变规律体现在财务活动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针对财务代理人的财务行为企业应设计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对财务代理人的财务激励计划, 如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 使财务代理人与企业主体产生利益关联并意识到自己对企业的责任意识, 这样在企业财务内容各方面避免了不必要的价值损失。具体表现为:根据财务环境的变化, 在筹资上, 企业能有效地进行多元化融资;在投资上, 有效地捕捉投资机会;在营运资金管理上, 合理保留最佳现金持有量、存货保险储备等来应对财务危机;在收益分配上, 合理运用股利政策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公司的发展信息, 以此获得利益相关者在投融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应发挥财务委托人的作用, 对财务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管。基于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既包括财务委托人财务对财务代理人财务的内部牵制也包括前者对后者的外部管制。在内部牵制方面, 有待于企业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外部管制方面, 有待于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并建立委托人集体诉讼制度等。柔性财务治理贯穿于传统财务内容始终, 它着重表现为处理与财务代理人财务关系方面的内容, 意在降低公司代理成本, 进而在应对未来财务环境不确定性时形成较好的财务关系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增值的过程。如果不重视柔性财务的治理内容, 财务代理人主观主义、福利主义及功利主义等会影响企业传统财务内容价值创造过程而无法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且财务代理人对企业贡献更少的财务柔性同样不利于价值创造与增值, 这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本创值的重视, 从而也就忽视了财务环境变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结构》, 《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2]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 《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4]邓明然、钟丽萍、代继平:《企业理财系统柔性及其评价研究》,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郭复初:《财务通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财务本质理论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财务本质,财务活动,财务关系
一、关于财务本质的几种观点
1、资金运动论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 “资金关系论”一直是我国财务学术界对财务本质认识的主流观点。较早出自1964年邢宗江等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 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 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业财务。”夏乐书等人在1964年也提出“财务是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企业等单位的资金运动称为财务活动, 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称为财务关系”的观点。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资金运动或财务活动是财务的现象, 资金运动或财务活动中体现的经济关系是财务的本质。企业资金运动过程自然蕴含着经济关系, 因此用不着从理论上把“经济关系”单独提出来, 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为企业资金运动就行了。该观点的缺陷在于阐明财务的本质时主要强调资金运动中体现的经济关系, 而把资金运动 (财务活动) 视为财务现象, 显得偏颇。
2、价值分配论或分配论
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财务本质新观点, 由王广明、刘贵生在1989年提出, 他们认为, 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价值分配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其论据是从企业经济角度考察, 企业财务正处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分配环节。
3、本金投入及收益论
郭复初教授在1996年提出了这种观点, 资金按经济性质与用途可分为本金与基金, 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 具有周转性与增值性等特征;而基金是国家行政组织和各类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与运用的专项资金, 具有一次收支性与无偿性等特征。财务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这样, 可以把基金与本金加以区分, 并划清财务与财政、信用的界线, 突出财务的经济属性。
这个观点很有创新, 但它是在“国家财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而似乎偏重于站在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角度来考虑财务的本质, 基本应归属于“所有者财务”的范畴。
4、财权流论
伍中信教授提出的财权流论是最近比较新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 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 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 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 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 即财权流。这种观点强调产权管理, 强调产权必然涉及财务主体, 要维护主体的产权权利, 有一定的新意。
“财权流”是在吸取了“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下得出来的。但是笔者认为, 该理论并没有完全概括企业在现实环境中的财务关系。
二、对财务本质理论发展历程的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1) 对财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不同人对“什么是财务”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不同, 财务的不同定义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务现象的认识水平, 反映了财务实践的不断发展; (2) 历史观点没有考虑现代新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财务本质的影响; (3) 多数人认为财务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财务活动又包括财务现象, 多数人也赞成企业财务是典型的财务, 应以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企业财务、细化企业财务。
综上所述, 财务本质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 学者对于财务本质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货币”展开。例如, 货币收支活动论和货币关系论都是把财务理解为“货币”, 这种理解不完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经历了上述阶段之后, 对财务本质的理解又发展到“资金”层面, 即“资金运动论”。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对财务本质的认识继续发展, 在经历了将财务的本质理解为“货币”、“资金”和“价值”的阶段之后, 对财务本质的理解开始丰富起来, 出现了对财务本质不同角度的界定。例如:从职能角度理解财务的本质, 即财务职能论;从本金和收益角度理解财务的本质, 即本金投入与收益论;从两权分离的角度理解财务的本质, 即所有者—经营者财务论。
最后,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 出现了比较完善的财务本质理论, 如“财权流”观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论。以前的几种观点, 都是把财务的本质理解为与“财”有关, 后来不断发展的财务本质理论也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财务的本质, 没有把“财”和“务”结合起来。但是, 现代财务本质理论重视对“财”与“务”的结合。
三、财务本质理论研究价值及继续研究方向探讨
财务的本质 (性质) 是回答财务“是什么”的问题, 即财务管理的对象 (内容) “是什么”的问题。我国财务理论界一向主要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 因此, 财务的本质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正确认识财务这一客观范畴的质的规定性, 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认识财务的内涵和外延, 认识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推动财务管理学科的向前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财务的本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至今众说纷纭, 尚未得到明确和定位。
随着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 同时引进西方先进财务理论成效显著, 系统的财务理论论著相继问世, 我国财务本质理论的研究方向应该是重视人的因素, 更加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可能是一种思路, 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可能随着财务理论的细化, 各种不同性质的财务主体有各自的财务本质理论。笔者相信, 用发展的理论还指导实务,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作为社会经济核心的功能, 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梦:《对企业财务的本质的思考》, 《财会通讯》, 2008;3。
财务本质理论研究综述 篇9
关键词:财务本质,资金,价值,货币
1财务本质理论相关观点及评析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本质, 因为财务本质是对财务现象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最基本解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本质的研究视角不同, 因此在财务本质漫长而深刻的发展历程中, 出现了价值分配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货币收支活动论、资金关系论等诸多理论, 本文在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下,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并作简要评述。
1.1与资金有关的理论
(1) 资金关系论。
自从这种观点在我国出现后, 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对财务本质理解的主要依据。这种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流动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就是财务的本质。邢宗江等 (1964) 提出, 社会主义工业财务是由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所导致的, 能体现企业的各方面经济关系, 并形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荆新、王化成 (1994) 也赞同这一理论, 认为企业的资金收支以现金为主的称为企业财务活动, 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则称为企业财务关系, 对这两者进行管理的工作则为财务管理。同年, 陆建桥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 也认为财务是一种体现资金的经济关系, 是由资金在社会生产中运动所产生的。
(2) 资金运动论。
在对资金关系论的不断研究后, 有学者提出了资金运动论, 认为经济关系是由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产生的, 资金运动包涵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分配, 因而其才是企业财务的本质。这一理论特别强调由于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关系, 因而从理论上将“经济关系”提取出来没有多大意义。
1.2与货币有关的理论
(1) 货币收支论。
该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其对财务本质进行了简单的定义, 认为货币的收支活动其实就是财务。笔者认为财务活动绝不仅仅局限在货币性这点上, 企业的财务其实还包含了许多非货币性经营活动。
(2) 货币关系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货币流通所产生的关系是财务的本质, 其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种关系, 是企业的最基本财务活动。1992年徐大海认为, 货币关系论对于社会主义的财务活动、意义以及作用定义的非常好。这种理论扩大了财务的范围, 并引入了关系概念, 但对财务本质的理解仍然只是局限在货币相关的范畴内。
1.3与价值有关的理论
(1) 价值关系论。
这一理论是由资金运动论发展而来的, 认为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才是财务的本质。耿汉斌 (1991、1992) 先后两次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 其认为价值的范畴要大过资金, 也就是说企业资金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其价值的运动, 因而对于财务的本质, 其实质就是价值运动。
(2) 价值分配论。
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 王广明、刘贵生 (1989) 认为财务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的分配, 主要体现在微观的层面上。刘贵生 (1993) 后来还指出,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产要素和成果的分配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由于企业财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分配过程, 其影子可见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等多方面, 因此该理论对于财务本质的定义有所缺陷。
1.4与契约有关的理论
(1) 财务契约论。
2008年张正国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财务本质进行了定义, 他认为财务本质为一种契约, 或者说其包涵了契约的属性。之前对财务本质的定义, 从很多理论来讲都只考虑财务的活动过程, 而该理论从财务的内在属性来研究, 从某些角度看来更为合适。
(2) 财权契约论。
该理论由宋丽梦 (2008) 提出, 她认为企业的财务本质上是一种产权价值的交易过程。由于投资者对于风险偏好、财富约束、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 于是对于企业的契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利益冲突, 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达到和谐的状态并让企业能够不断发展, 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对企业财权的安排。因此可以说“财权契约”是企业财务的本质。
该理论与前面的财务契约论都将“契约”与财务的本质相连, 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财务契约论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务本质, 而本理论则是基于产权的角度。
1.5经济关系论
1988年徐兴恩提出了这种观点, 他认为财务本质是一种经济关系, 是由财产的数量或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但后来郭泽光 (1995) 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经济关系一说是属于政治经济学, 如果财务的本质是经济关系, 那就将财务纳入到了政治经济学当中了。
1.6财权流论
财权流理论是从现代产权理论角度来分析财务本质的。伍中信等学者认为财务管理实质上是“价值”与“权利”的管理, 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以达到控制产权来完成的。财权流理论说明企业财务的本质是处理企业中相关“权利”的财务关系问题, 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由原先的财务本质理论在吸收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的思想而出现的, 是财务本质理论的又一进步。
2研究总结
通过对财务本质相关文献的简单梳理, 笔者认为:财务本质理论大体经历了货币到资金再到价值的过程, 后来逐渐从不同的视角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 如生产力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契约论、财权流论等。
企业财务主体理论研究 篇10
一、财务主体一元论
倪静 (1998) 在其《对企业财务主体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企业是财务主体的观点;张捷飞 (1998) 在其《财务主体不等同于财务管理主体》一文中也指出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等均是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管理运作, 故其只能称之为财务管理活动的主体, 能称为财务主体的只能是每个独立的企业;伍中信、贺正强和梁栋在《财权分层理论与财务主体一元性》 (2005) 一文中以财务主体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 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是不适当的, 因其承担的管理责任使得他们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 只有企业本身才是真正的财务主体。在该文中作者主要是从两权分离和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界定财务主体的。因为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企业的治理层往往会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称为管理者, 所有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所有者财务”或“经营者财务”出现交叉重叠的部分, 主体范围界定不清。另外, 在两权分离后, 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并不大, 因而财务主体只能是企业本身;同样地, 王跃武 (2005) 在其《论财务主体一元性与财权主体多元性》一文中首次提出自己对财务主体的看法即财务主体只能是企业自身。而后又在其《财权、财权主体与财务治理:我国制度财务学发展的逻辑主线》 (2009) 一本中以财权理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认为在该理论的解释下, 财务主体必定具有独立进行财务运作、展开并有效配置其拥有或控制的财务资源并使之实现保值增值的能力, 而这是以拥有独立而完整的财权做为前提的, 因此, 企业财务主体是唯一的, 就是其自身。
针对该观点, 有学者虽同意财务主体是一元的, 但却认为一元应该是动态的, 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杨君伟。他在其《动态的财务主体观》 (2002) 一文中指出, 在正常情况下经营者应该承担起财务主体的责任, 因为所有者的主要职责并不在于参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 而是选择和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创造价值, 而这一行为不属于企业财务活动范畴, 故所有者不能称之为企业的财务主体。在非正常情况下, 财务主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此时所有者可能成为企业财务主体, 并且其认为经营者和所有者不能同时成为财务主体。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在正常情况下, 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所有者除了监督职责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参与企业的决策, 因为经营者毕竟只是企业的受托管理者, 不拥有企业资本的所有权, 这就会致使他们的经营战略方向与所有者的目标背离, 所以所有者必须要参与经营者的决策活动, 以防止自身拥有的资产的流失。其次, 在非常态情况下, 作者认为债权人、雇员均不可能成为企业的财务主体, 理由是当债权人或雇员控制企业时, 企业处于破产状态, 不可能正常运转, 企业自然不存在财务活动, 也就没有财务主体的必要了。照此说法, 在非常态情况下, 再谈论财务主体已没有意义, 那所有者自然也谈不上是财务主体了。
二、财务主体二元论
财务主体的二元论主要是站在财权分割的理论基础上, 认为财务主体具有双重、并列的特性, 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具有不同目标的企业财务主体。
刘贵生 (1995) 在《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中以财务分配权的归属为理论出发点来探讨财务主体问题。若企业的性质为独资、合伙性质, 由于其产权与资源所有权归于一处, 其财务主体是一元的;而在股份制企业, 企业的产权虽是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但却是独立存在的, 故公司本身便是一个独立的产权主体, 即财务资源分配的主体。但由于企业法人和原始产权主体均享有企业财务分配权的一部分, 因此成就了公司所有者集团或股东集团成为股份制公司的另一财务主体。
高严和毛丽华 (1998) 在《论财务主体与财务改革》一文中认为, 财务主体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财务主体是资本的终极所有权持有者, 第二财务主体是资本的法人财产权拥有者。但是对于这两个财务主体的职责、关系以及如何区别, 作者并未进一步进行阐述。而程宏伟 (2003) 在其《企业财务主体的主导性与从属性分析》一文中, 从财务治理和如何决策的角度出发, 分析认为财务主体具有主导性、从属性之分。
干胜道 (2002) 在其《两权分离与财务主体的二元性研究》一文中认为, 在两权分离制度下, 所有者为了自身权利得到充分行使和实现, 必须要对所有者财务主体进行定位, 企业的财权必须要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进行分割。在其《论财权分割与财务主体二元性》 (2006) 一文中, 针对王跃武《论财务主体一元性与财权主体多元性》一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企业是由契约而构成的一个结合体, 这个结合体本身不具备产权主体的条件, 自然也不能成为财务主体, 而能成为财务主体的只能是、必须是掌握企业财权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他们也是对企业投入要素的签约人。
杨君伟 (2007) 在其《二元财务主体下的财权动态安排》一文中认为由于出资者和经营者自身能力不同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原因, 企业的财权安排呈现动态性。不同于其《动态的财务主体观》的一元动态的观点, 杨君伟在该文中认为企业的财务主体的本质是二元性, 即出资者和经营者财务并存, 但作者并未对自己这种观点的变化做出解释。
三、财务主体多元论
汤谷良 (1997) 在其《经营者财务论 - 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一文中纵向的按管理层次对企业财务的作用程度和影响对财务主体加以划分为三类, 分别是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 并强调这其中的精髓是经营者财务。
张兆国 (1997) 在其《试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主体》文章中, 通过研究认为财务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并且应该从企业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划分。即在纵向角度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四个财务主体, 在横向角度划分是在这每一个财务主体下按照分权管理原则、从上到下可以细分为多个具体的财务主体。
刘丽花等 (2008) 在《多元财务主体下财权动态配置探析》一文中, 认为多元化的财务主体观点 (即将财权主体纵向分为投资者、经营者和债权人) 更适合现在企业的现状。投资者、经营者和债权人通过各自的谈判与博弈能力来决定自身拥有企业哪些财权及拥有的程度, 这种财权流的动态配置, 可使企业运用有限的资金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冯建和罗福凯 (2002) 在其《论分工水平与财务主体多元化》一文中, 以分工为理论基础, 提出随着社会分工水平的细化, 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更加明显, 这造成财务主体也向着多元化发。这样, 只要能够独立进行资本投入、运作, 进而创造收益、创造价值的私人、企业和国家都可以成为财务主体。但他们认为:一个财务主体的实现, 必须要遵循分工与财务主体准则。因为任何一种分工都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否则这种分工就是不合理的、不经济的、不科学的, 由此分工产生的财务主体是不必要的。据此得出财务主体必须是一个财务经济组织, 有相对独立、完整的财务活动。如若不具有完整财务活动的业务或组织, 其交易成本将大于分工效益, 造成财务主体浪费。
四、相关评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者将自己的资本投入企业, 自身并不直接拥有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后, 这些资本都归企业所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与收益实际上都归属于企业。从这方面看, 企业拥有独立、完整的财权, 具备了成为财务主体的一个条件。但是笔者认为要想成为财务主体, 还必须具备能够独立决策的能力。正如干胜道教授所言, 企业只是一个契约的结合体, 它自身并不能进行决策, 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故企业自身是财务主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独立性是财务主体确立的一个核心特征。它是指财务主体能够在不受外界直接干扰、影响的情况下, 自主的进行投资、融资、分配等一系列财务经济活动。在公司治理中, 管理层的决策最终要经过企业所有者的批准之后才能具体执行, 他们没有独立进行决策的权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 “经理革命”逐渐蔓延到许多企业, 即管理层实际所拥有的权利已经远远超过其应有的权利范围, 甚至已经在资本所有者的控制范围以外, 内部人控制越来越严重。于是有些人认为经理层成为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但是此时人们往往忽略了经营层权利扩大的原因,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所订立契约的不完整性、契约实施环境不完全理想、理性经济人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有对企业独立控制的权利。实际上, 无论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权怎么扩大, 其地位如何提升, 都不可能完全占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他们的行为依然要受到所有者的监督和约束, 是非独立的, 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称为财务主体, 真正的财务主体只能是企业的所有者。
财务主体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就财务的立场只能有一个, 只有这样其行为的出发点才只能有一个, 否则也就谈不上主体了。如果像有关学者研究所述, 企业的财务主体可以有两个或多个, 那么在进行经营决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意见分歧, 甚至是企业战略方向、目标的分歧。例如, 管理层的目标更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 所有者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债权人的目标是企业按期偿还本金等等, 在实务中很难做到这些目标的统一。所以财务主体也不会是多元的。
综上所述, 企业的财务主体只能是所有者, 其立场就是实现自身财富最大化, 在这个唯一的立场下, 财务的管理者 (即管理者) 才能把握判断、决策的大方向, 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当然在实务中由于我国投资者尚不成熟, 他们对其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不太明晰, 会造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现象, 这需要我国要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养力度, 明确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职责权限。
参考文献
[1]伍中信, 贺正强, 梁栋.财权分层理论与财务主体一元性, 财会月刊 (理论版) , 2005年第11期
[2]王跃武.财权、财权主体与财务治理:我国制度财务学发展的逻辑主线》.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年第24卷第3期
[3]王岚, 张汇澜, 何满年.对财务主体理论的重新认识, 财会月刊, 2006年第4期
[4]蔡刚, 干胜道.论财权分割与财务主体二元性, 财会月刊, 2006年第6期
[5]杨君伟.二元财务主体下的财权动态安排, 财会月刊, 2007年第5期
[6]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 会计研究, 1997年第5期
财务报告理论 篇11
一、引言
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旧《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两则”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与会计领域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之后的十几年里,以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为基调,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伴,我国的商法体系也在不断修订之中得以完善成熟,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公司法》(2005)、《证券法》(2005)、《所得税法》(2006)等;与此同时,具有标志性的财务、会计、审计法规体系出台实施。其中,以《企业会计准则》(2006)《企业财务通则》(2006)(以下简称“新《通则》”)、《审计准则》最为令人瞩目。
笔者在这里主要讨论《企业财务通则》的逻辑,涉及以下议题:第一,《通则》的理论依据及其逻辑体系是什么?第二,分析《通则》融入了当今世界哪些主流的财务管理意识;第三,对新旧《通则》进行分析比较。
二、新《通则》的理论依据及体现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通则》,是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应执行的一部财经法规。它的出台,适应了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有利于企业明晰产权、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包括:制定财务战略,并从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和信息管理等各方面,回归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属性,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通过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控制财务风险,从而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可见,它的实施对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中国企业产权制度沿革下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为:(1)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2)国家以大股东身份,有权行使其剩余控制权,包括公司财务战略在内的重大决策事项具有审批和审议权等;(3)更重要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有权以出资者身份对其进行增资、并要求其分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要求)。国有及国有控制企业的存在,是新《通则》颁布实施的核心依据。
从理论角度,财政部所颁布的新《通则》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人们已经对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有了深刻的了解,主要体现在:(1)明确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价值增值应成为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财务管理体系应体现“财务”的特性,即以财务或价值的标准来讨论与分析公司管理中的融资、投资、分配、日常运营及并购重组等重大决策事项、管理内涵;(3)财务管理要体现组织的“管理”属性,即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公司治理为背景框架,以流程梳理和内部控制程序为依托等。
但是,由于中国企业特有的制度背景,政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来没有削弱过。突出表现在:(1)政府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者;(2)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充当着公共行政管理的职能,参与并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成为财务管理活动的管制者;(3)有时,政府会直接参与企业各项财务管理的决策,如投融资审批、政府补贴等,并对企业日常财务规范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企业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和折旧制度等。1992年的《企业财务通则》,无时无处不反映出政府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这些角色。笔者认为,当时,在我国商法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确实需要一部规范其财务行为的规则体系,以便正常开展各项财务活动,如资产负债的定义、收入确认、费用开支标准等,这是其一;其二,在没有理清政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之前,在我国商法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之前,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经济健康发展,政府还必须从政府行为、企业规范角度来行使其对所有企业(而不单单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制度规范权。然而,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作为一个法人,有其自身的管理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受托的经理人阶层;同时,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也不再成为所有企业的“股东”;更重要的是,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要求其企业中的角色由原来的“两职合一”,转化为两职的分离——即要明确出资者与行政管理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对企业的管理有着两种不同的体系、思想与方法。看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首先要从规范政府行为开始。公司财务管理应当依据于“法人”这一主体的治理框架进行分层决策、管理,回归于公司财务管理的本质。新《通则》正是遵循这样的逻辑框架,并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
三、新《通则》融合了哪些主流财务管理意识
(一)财务分层管理思想
对政府在财务管理中的双层角色的讨论,首先来自于理论界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深层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郭复初教授(1991)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试图将“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以明确政府的双层角色:国有资本所有者角色和公共行政事务管理者角色,并指出国有资产管理应是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职能,它不属于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范畴。应该说,这是理论界在当时对财务管理本质认识的一大突破。其后,干胜道博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有者财务”的概念,进一步指出了所有者财务有别于公司财务的概念(1995)。
而将问题引向公司内部且基于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并对公司财务进行系统化的讨论则属谢志华、汤谷良、王斌三位教授所提出的财务分层管理思想。谢志华(1997,2001)全面提出了“出资者财务”的概念,从理论上分析了出资者财务的概念、内涵与实质;汤谷良(1997)则从公司经营者的财务责任这一本源出发,提出了经营者在公司财务中的责任定位;王斌(1997)则从公司内部财务经理的角色,重新定位了财务部门管理重点是现金流量管理。其后,王斌教授则从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建立的角度,在梳理了上述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三者财务职责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财务分层管理这一理论概念和现代企业财务制度这一制度框架(王斌,1998)。
财务分层管理思想及其财务管理主体安排,是与以两权分离为典型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和股份公司制密不可分的,它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来看待公司财务主体及相关责任问题。表1就是对这种分层管理思想的简单勾勒(王斌,1998)。
事实上,在新《通则》中可以看出,政府职能转变及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双层角色的定位、分离越来越明了,其管理职责在逻辑与理论体系上也越来越清晰。
1.政府的行政管理角色——服务。政府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职责并不会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而消失,而是由原来的直接政府干预到提供间接服务。在新《通则》中,可以看到其职能,如:参与审核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重要改革、改制方案;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服务。所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政府作为行政管理者在企业财务中的角色定位。
2.政府的投资者角色及财务管理职
责——决策与监督。出资者所拥有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是通过民商法体系(如《公司法》)来体现和规范的。但是,在中国特有的产权制度背景下,国家作为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出资者,如何规范政府的行为,则需要通过其他的法律法规形式来进行规范。对此,新《通则》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作为出资者,其应履行的职权,包括国有资本金的筹集和投资、资产运营、资本收益及分配、产权转让收入的取得以及重组清算等活动等权利,其财务职责包括:审议批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决定企业的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监督执行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按照财务关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等。
不难看出,政府作为出资者的权利,在新《通则》中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
3.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执行。新《通则》强化了经营者的财务职责,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从逻辑上,经营者作为公司资产责任的受托人,应当在出资者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其财务执行权和部分财务决策权。为此,新《通则》明确,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责主要包括:拟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战略、财务规划,编制财务预算;组织实施企业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方案,诚信履行企业偿债义务等工作。
(二)激励约束机制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企业风险也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
1.财务决策程序化、内部流程及管理控制等方面不严所导致的企业风险(在委托代理成本中,此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可被归为“剩余损失residual losses”);
2.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没有有效预警体系来保证经营者对企业财务运营质量、财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3.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来促使经营者尽职尽责,从而使其目标函数偏离股东意愿等等。
应该说,上述所涉及的这些问题都不是中国特色的,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共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企业在改革深化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且是国外公司在治理与管理中普遍急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系列管理问题,国外主流的财务管理意识是什么?归纳起来也只有两点:
第一,激励机制。从激励设计上看,笔者认为,它应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组织的授权激励。经营者如果没有良好的被授权,没有赋予其必要的权责,显然是不足以期望他(她)对决策、管理过程和结果负责的,在这一点上,授权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组织激励。二是报酬计划激励,国外流行的“工资+奖金+长期股权激励(如期权)”等模式,所追求的就是让管理者与投资者目标一致,目标在于减轻由于代理矛盾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在这一点上,报酬计划设计的重点不是报酬数量的多少,而是在组织范围内其报酬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公平激励的目的。在过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无论是在组织授权激励上还是报酬计划激励上,都没有达到让其对资产经营负责的应有程度,因此,代理问题非常严重,而且代理成本巨大(如投资决策失误、渎职)、发生方式非常隐蔽(成本转移、在职消费等)。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由其自由放任发展,倒不如规范其激励机制,充分尊重经营者的管理业绩。在这一点上,新《通则》中的一大亮点是,首次从法规上提出了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通则》要求“以回购股份对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实施股权激励的,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应当预留回购股份所需利润”。
第二,约束机制。从约束与行为规范角度,笔者认为,规范与约束经营者行为是投资者的根本责任。规范与约束经营者的管理行为,不可能完全依据于其过程监督(在这一点上,内部审计监督的直接报告主体不应当是经营者,而应当是董事会或股东会),但可以通过制度形式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过程。为此,人们不仅需要对财务结果进行监督(如股东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进行审计监督),还需要过程中的内部审计监督。而更重要的监督机制,可能是依靠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来规范经营者决策行为的规则,使经营者在决策、管理过程中,依据这样一套流程导向(process-oriented)制度体系来进行自律,这套内部流程的自律体系即为内部控制程序。同时,为保证这一内部控制的自律程序能发挥其真正的效力,需要经营者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在这一点上,美国安然事件后的SOX法案(尤其是其中的404条款、302条款),代表着当今世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主流管理意识。从新《通则》中不难发现,这一主流管理意识对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影响。在新《通则》中,无处不体现这样的流程与内部控制的精神,如: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控制财务风险;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建立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建立交易报告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等。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起源于政府,但完善于现代企业。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管理思潮的影响,“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分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从而促使了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进行,企业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对实现发展战略的作用在增强,尤其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实现集团整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新《通则》在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且在投资者财务管理职责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中都有相关内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可见,新《通则》融合了我国财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梳理财务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新旧《企业财务通则》的比较分析:创新之处
(一)新《通则》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准则趋同
在新的《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和陆续施行的情况下,为了在新环境下适应上述法律法规及准则的变化,新《通则》也在很大程度上作了相应调整,其中的很多规定也实现了与新法规及准则的趋同。如:对投资者出资形式,允许有包括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股权、特定债权等形式的出资,这与《公司法》中第27条的规定是一致的;新《通则》中有关职工薪酬、即期奖励以及股权激励的规定及处理方法,与《公司法》第143条的规定相一致,而且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第5条和第6条的相关规定。新《通则》的这些变化不仅实现了与《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对接,也为新《通则》在实际中的运用铺平了道路。
(二)新、旧《通则》章、条的变化
旧《通则》全文共12章、46条;新《通则》共10章、78条。与旧《通则》相比,新《通则》虽然少了“外币业务”、“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但新增了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第八章“信息管理”和第九章“财务监督”,而且第四章“资产运营”是对旧《通则》3、4、5、6章的合并,可见从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来看,新《通则》都增加了不少。
在新《通则》新增的章节中,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强调实行财务分层管理,明确了投资者、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能;建立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第八章“信息管理”明确指出要构建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对财务信息制度的建立、财务信息的管理、财务信息的披露、经济运行监控制度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等内容都做了规定。第九章“财务监督”从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三个层次构建企业财务监督体系,明确监督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些都是在新《通则》中增加的内容。
(三)新、旧《通则》的内涵分析
1.从通则制定的目的上看,旧《通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定本通则”。而新《通则》则是“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通则”。新《通则》与旧《通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明确了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且将其定位为从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这样的规定既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阐明了当通则与法律法规相冲突时,应当服从于相关法律法规。
2.从通则针对的对象看,旧《通则》是“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而新《通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适用本通则。金融企业除外。其他企业参照执行。”从这一变化来看,新《通则》更侧重于对国有企业而非所有企业的财务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从中也折射出政府对企业财务行为管理思路的转变:即对于非国有企业,企业的财务行为应当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不干预其财务管理活动;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由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存在着诸如“所有者缺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急需通过制定通则的形式来对其财务行为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3.从通则的执行方式上看,旧《通则》是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具体的财务事项。而新《通则》是由各级财政部门来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主要职责包括:监督执行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按照财务关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检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实施企业财务评价,监测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等。新《通则》还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于同级财政机关。避免出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权责不明以及“自己监督自己”等混乱局面。
4.从通则涉及的内容来看,旧《通则》包括了资金筹集、企业清算、财务评价以及对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可谓是对“财务”和“会计”的“大杂烩”;新《通则》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大财务管理要素,并结合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政策要求做出了规范,真正实现了专门针对财务行为的管理和规范。
5.从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看,旧《通则》主要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依法计算和缴纳国家税收”方面来进行管理和指导;而新《通则》的指导思想则是“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则的指导思想决定了财务行为的发展方向。新《通则》明确指出企业财务活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现金为王”的观念为核心,遵循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强调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这样的指导思想更符合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的管理思路。
6.从企业财务管理层级上看,新《通则》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包括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构建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并规定“企业应当依法接受主管财政机关的财务监督和国家审计机关的财务审计。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本通则有关规定的,投资者可以依法追究经营者的责任。”而这些在旧《通则》中都没有提及。
7.从可操作性上看,旧《通则》全文都只是停留在一个介绍性的层面上,而且更像是对会计科目、要素的概述,并没有多少真正能指导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对规范企业财务活动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也很难得到实施。新《通则》明确了作为投资者、经营者的职能,从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资金筹集的方式及审批管理流程、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建立成本控制系统、收益分配顺序、进行“三流”整合、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等全方位、多层面地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和指导。虽然有些方面仍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但较之旧《通则》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8.从保护对象上看,旧《通则》主要是为了保证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和保障国家税收;新《通则》主要强调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明确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如:审议批准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决定企业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要事项;经营者的职能,如:拟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战略,组织实施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方案等权利;加强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明确指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者听取职工、相关组织意见的财务事项,依照其规定执行,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的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对风险控制的强调,如: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控制财务风险,保护了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都较旧《通则》有了很大进步。
总结起来,新《通则》与旧《通则》在内涵上的差异如表2所示。
五、简要小结
以上只是简要地讨论了新《通则》中所涉及的相关财务管理问题,并比较和分析了新、旧《通则》。需要指出的是,《通则》作为指导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对所有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 篇12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
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假设、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假设等。目前学术界对财务管理假设又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公认的假定、设想, 是人们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实践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对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述的财务现象, 根据客观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理推断。还有人认为财务假设是指财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财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断定, 是日常财务管理的必要前提。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财务管理假设是对财务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根据客观情况或趋势所进行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它实质上是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预测, 是财务对象和财务目标研究的必要限定条件具有一定事务依据的假定和设想, 是进一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这个定义揭示的财务管理假设含义有两点:一是对于一些不确定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判断或推断;二是作为财务理论构建的重要前提和财务实践的重要基础。第一点揭示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 第二点揭示了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有重要的理论地位。研究财务管理假设是构造系统财务理论结构的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在财务学中占基础地位。研究财务规律, 首先从财务实践开始。最初这种研究是为了解决当时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随着财务实践的发展, 各种财务矛盾充分暴露。理论研究内容日趋复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科学体系, 使各个局部的研究成果相互协调, 从这个意义上讲, 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实践, 但又不是财务实践的初步描述, 而是财务概念最高层次的抽象。研究财务管理假设是遵循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如前所述, 在构造理论和建立模式时要遵循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 即研究的方法是由“规定问题——制定假设——演缉结论——接受或修正理论模式”五个不同阶段组成。如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一开始就给出一个理性经济人和完全竞争的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 演绎出供求关系变动对价格产生影响的结论, 这一结论是否可靠取决于经济人的假设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可见假设对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性。财务学作为一门经济应用科学, 也应有其基本假设。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地位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意义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由多种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理论要素构成, 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假设、推理、实证等过程实现。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需要先提出一定的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根据财务活动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 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有着不同的观点, 笔者赞同将财务管理的假设作为其逻辑起点, 而试图从其他理论要素开始推演出财务管理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 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 也不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对于本金起点论, 在企业这个层次上本金与资金、资本并无差异。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实际上还是在探讨财务的本质问题, 与本质起点论并无实质性差异。如果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作为起点则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 任何理论的研究起点都应是其本原点, 显然财务管理目标不符合这一点, 因为财务管理目标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理财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 很难确定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地位, 因为目标无法推出假设。而财务管理的环境只是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外因, 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需考虑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不能成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线。而且财务管理的环境范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地位
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 财务管理假设属于财务范畴有着丰富的财务内涵, 可以从财务管理假设推演出财务目标等财务理论。其次, 研究起点应具有客观性, 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要求。财务管理假设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客观存在, 财务管理假设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 是对财务管理工作规律性的反映。最后, 研究起点不能由其他前提条件派生而来。起点理论是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概念, 客观存在并始终起作用且影响研究对象的范畴。从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假设是其他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提, 而不是由其他前提条件派生而来, 所以财务管理假设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
三、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及性质
(一) 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什么是财务管理的假设, 怎样构建财务管理的假设, 是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假设的构建原则不够明确, 明确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有利于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假设理论。 (1) 必要性原则。任何学科都是以客观世界的某一局部为研究对象, 而一些合理的假设或设想是建立一门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或基础。财务管理假设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必不可少, 没有了这些假设就无法进行推理和做出结论。 (2) 解释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必须对财务管理存在的客观依据, 财务管理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作性做合理的解释。在确立财务管理假设时必须把握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属性。 (3) 预见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以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 是对客观事实性质和规律的概括反映。在建立财务管理假设时, 必须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经过抽象概括后能反映财务管理实质和规律, 能为大多数客观事实所证明, 这样的财务管理假设才能对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未来事项做出科学的推理。 (4) 简明性原则。财务管理假设在逻辑上要简单明了, 财务管理假设越简单财务管理理论所包括的内容就越丰富, 应用的范围就越广, 解释力也越强。这是财务管理理论成熟程度的反映。 (5) 发展性原则。任何一门学科的假设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 客观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 所以此时的假设在来来就有可能失去成立的条件。只有不断改进假设, 理论研究才能得到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假设不是一成不变它必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性质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本身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有着自身的特点: (1) 系统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不仅不能存在矛盾冲突, 而且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各项假设之间能相互协调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 贡献性。财务管理假设除了说明其对系统有所贡献, 还应隐含更为丰富的命题, 使假设体系具备演绎性。 (3) 独立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 任何一项假设不能推导出另一项假设, 否则就应将这两项假设合并为一项假设。 (4) 历史性与动态性。财务管理假设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总结出来的,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的认识水平。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认识的不断深入。 (5) 简单性。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 即财务管理假设体系中所包含相互独立的假设应尽量简洁通俗、便于理解, 但这并不是指假设理论内容的浅显。 (6) 普遍性。财务管理实践丰富多彩、千差万别, 其反映出来的具体假设也不一样, 因此财务管理假设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代表性。
四、财务管理假设的构建
(一)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观点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分类观点有如下几种: (1) 广义和狭义的观点。有学者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郭收库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管理基本假设、财务管理基本假定和财务管理假定三个层次;狭义的财务管理假设指的是财务管理基本假设, 财务管理基本假定是指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假定是指在进行财务估计、使用财务管理方法时的假设条件。他认为采用狭义财务管理假设的概念更加合适, 并且指出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应由有效市场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财务分期假设、委托代理假设四个假设组成。 (2) 内外环境的观点。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主体内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和主体外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李双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发展的,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应分为主体内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和主体外部环境的财务管理假设。 (3) 基本和派生的观点。主张把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宋志伟指出, 财务管理假设可分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和财务管理派生假设。每个基本假设又可根据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次要假设, 各个假设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高玉玲指出, 综合目前各学者的财务管理假设, 可以看出其中至少存在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两个层次, 将这些假设运用于实践又产生了技术性假设。她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理性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没、有效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和财务可控性假设方面。
(二) 财务管理假设的具体内容
由于财务管理假设有多种分类, 每一种类别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 因此, 财务管理的假设数量众多。但构建财务管理假设应遵循财务管理假设的原则, 其内容必须符合财务管理假设的相关性质, 并且能够较好地与客观环境相容。财务管理假设应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起点, 任何派生的假设观点都应该被排除。因此, 应该在保证其贡献性的基础上体现简单性。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垫支资金, 运营资金到收回资金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资金运动规律以及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的学科。财务管理的假设必须与以上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才能保证其贡献性,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最基本的原生性假设。学术界提出的财务管理假设主要包括:理财主体假设;增量现金流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代理成本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自主理财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现金至上假设;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假设;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理性理财假设;资金流通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信息可靠假设。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仅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财主体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是指有独立的现金流量, 能够独立从事财务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 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确定企业的财务主体, 确定企业财务工作的立场。在经济关系纵横交错的市场中, 企业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才能清楚区分和正确处理企业财务活动与其他经济主体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职工及与本企业有经济联系的其他企业等。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都是与企业有关的财务主体, 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财务关系。 (2) 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 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企业财务活动无限延续的一种科学推断。其目的在于财务主体确定后, 为其确定一个正常的财务活动范围, 从而在处理财务活动业务时立足于非清算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经济中,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激烈的竞争和风险, 其经营的持续时间带有不确定性。但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按正常的程序方法进行.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各类使用者的决策和利用, 只有将财务主体的财务活动当作能一直持续到实现其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因此,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 反映了与财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所有集团、阶层的愿望。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 首先, 企业破产、倒闭财务活动就会中止, 财务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就不再适用。其次, 如果企业的资金运动不能持续, 那么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也许不能在日后还本付息, 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也许不能取得投资报酬, 如果资金运动在某一环节中断, 企业的财务也必将陷入困难。 (3) 资金市场假设。财务管理活动所处的资金市场是有效的。有效的资金市场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它使得企业能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或将闲置资金投放于有利的项目中。资金在市场中的流通充分透明, 当企业需要资金时, 能以合理的成本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 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同时, 这些资金流通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清晰、真实的反映。这三个假设分别涉及了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和环境。基本包含了所有的原生性假设, 从这三个假设可以得到其他结论。财务主体或理财主体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 正因为是理性主体才会有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也正因为存在理性主体, 才会有包括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一系列代理成本问题。并且财务主体必须能独立进行财务活动有独立的现金流量, 因此本身也包含了独立理财的问题。而在资金市场假设的条件下, 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在这样的市场中, 资金流通假设和财务信息可靠假设已经成立。而在以上假设均成立的基础之上, 财务管理假设也是显然的。
至于其他假设, 笔者认为都不属于财务假设的范畴。首先, 自主理财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和资源分配的集中化决策下, 企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和指标完成经济任务, 不存在财务管理活动。只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经济单位才能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自主的理财。因此, 自主理财是财务管理活动所在环境的必然结果, 是市场环境假设的一部分。它不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的判断或推断, 而是在已有假设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其次, 谋求价值增值假设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 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而并非作为财务管理理论假设一部分。另外,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价值有着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中财务管理目标包括股东价值或股票价值最大化, 即股东价值增值;考虑债权人价值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即企业价值增值;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即考虑了企业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观点。再次, 货币的时间价值假设是财务管理研究中资金运动的必然规律, 而不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或无法论证或不需论证的因素做出的理论假设。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也是资本循环的必然结果。它包括由于时间延长从而资金周转次数增加所带来的增值, 还有上一次周转带来的利润又被重新投入周转而带来的增值。作为资金运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投资中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最后, 现金至上作为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所得税是企业总利润分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得税会影响到债务的税后成本及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必然对财务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五、结语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对于财务管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学本身的发展, 财务管理的假设也必将是一个演进的系统。通过本文的论述, 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如 (图1) 所示。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资本经营会计理论初探》, 《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邵世丽:《深化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考》, 《管理观察》2009年第32期。
[3]李永乐:《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综述》, 《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