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共12篇)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篇1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在看到财务管理学专业导读阅读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以后,我来到了校图书馆,看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书籍,在学院的要求下,我选择了《财务管理理论》这本书,并认真的通读了全本书,学到了很多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这不是一本介绍如何记账的书,而是一本探讨会计理论的书。对于已经接触过会计实务与方法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至少应该进修一门探讨财务会计活动如何影响经济体制公平有效运作的过程。本书的目的在于在考虑外部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多方利益的情况下,让读者认识当前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环境。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如代理理论能够解释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实证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会计“是什么”);二是规范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应当是什么”)。
本书的框架结构是由理想状态下“以现行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展开到现实中,分为逆向选择(即内部信息)和道德风险(即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两个方面。在逆向选择中,依次提到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问题(理性投资决策)、会计反应(充分披露问题)。在道德风险中,提到了信息使用者决策问题(雇佣合同,借款条约)、会计反应(“刚性的”净收益)。由此,为了达到协调,人们就想出了准则制定。整个书就是围绕这三个大框架进行的。
所谓的理想状态,是指经济以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机制为特征,也就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影响市场公平、有效运作的障碍,也即“最优状态”。但是在现实状况下,“理想状态”并不存在、因为“理想状态”并不存在,而该书又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所以在书中,主要研究的是在现实状态下,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就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
本书内就讨论了两类主要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一种是逆向选择,它的发生是源于一些诸如公司管理人员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状况及未来前景的信息。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以牺牲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来谋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在该部分提到的理性投资者决策又是指,投资者以实现财富的期望效用或个人满意程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当大量的理性投资者在一个有序运作的证券市场上作出相互影响的决策时,这一市场就会变得有效,会计在有效市场的环境中采取的措施是充分披露,即提供大量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做出自己的预测。
第二种是道德风险,它的产生是因为交易参与者或潜在交易者中的一方或多方在整个交易的履行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他们的行动,而其他参与方却不行。在这里,道德风险的具体内容就不进行赘述了。
在书中讨论完这两个原因后,书中就涉及到了准则制定的问题。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财务会计理论基本问题的本质。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公允价值提供了预测公司未来业绩最好的指示器。但是,管理人员可能认为,调整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所导致的损益不能够反映他们的经营业绩。这样准则制定者很快就陷入协调投资者与管理人员之间利益冲突的境地中。
通过以上的框架与内容的大体介绍,我们知道这本书同样也会使你看到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关性。这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第一,用简易的语言描述财务会计理论与研究,并通过他们指导会计实务的例子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在书中阐述了决策有用论及这一理论是如何成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基础。并且,本书列举了很多会计准则及其意义所在的例子,除了能使你了解这些准则内容外,还使你具备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它们。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对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达到引出和阐述相关会计理论的目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委托代理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础。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受托方接受资源投入方的委托,将承担其有效管理和运用受托资源、使之在保值的基础之上实现增值的责任;
(2)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3)随着公司治理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大,受托方还应承担着向利益相关者报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受托责任观要能够得到明确的履行,一般要求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受托方和委托方中的任何一方的模糊或“虚位”,都将影响到受托责任的履行。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的趋同性。会计是一个提供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或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事实上,信息生成的本身就属于管理的组成内容),而向外部使用人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财务报表;所以,财务报表的目标应该等同于财务会计的目标。
(2)财务报表应该提供有利于现存的、可能(潜在)的使用人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策的有用信息。理论上讲,所谓有用信息,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即是与特定使用人的特定决策相关。但是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通用信息,而使用人的多样性以及他们所进行决策的多样性对信息的“有用性”的要求存在着差异。
(3)财务报表应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使用人评估来自销售、偿还到期债务的实得收入金额、时间分布和相关不确定信息。
(4)财务报表应该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或事项和情况的信息。(5)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所确认的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说明企业获得现金净流量的现时和持久能力的指标,比单纯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状况)更加有用。
决策有用观适用的经济环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且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的,这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模糊性。
“联合概念框架”对“决策有用”所需会计信息的重新表述:
在SFAC No.1中FASB也认为,综合收益及其组成要素所计量的企业业绩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关注点,需要评判企业净现金流量的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使用者都会对此信息特别关注。而IASB概念框架则认为,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所反映的信息一样重要。因此,IASB和FASB在制定“联合概念框架”时一致认为,将单一一种信息作为财务报告关注点是不恰当的。为有助于决策的有效制定,财务报告应该提供那些能够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以及报告主体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信息。如果报告主体不能确定和计量其经济资源和要求权,那么也不能提供合理完整的有关财务业绩的信息(比如综合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因此,SFAC No.8在终稿中采用了“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报告主体的要求权”这一术语,明确了财务报告列报和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非是矛盾的或排斥的,相反,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受托责任观下,根据受托人提供的财务报告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或就此解聘本身就是一项基本的决策内容;而决策有用观下通过资本(股票)市场继续持有或抛售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受托责任决策,因为这是建立在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之后作出的,是一种间接地行使受托责任关系权利的体现。
还有比较重要的:“财务报告目标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质量特征又能促使目标的实现。同时,财务报告目标的重点在于明确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象及其特定决策的信息需求,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明确使会计信息能够有效地符合财务报告目标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对财务报告目标中的一个问题——“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提出了质量上的保证。所以,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目标才能贯穿于财务会计的有关确认、计量和列报等处理程序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的作出。质量特征可以看作是目标同会计程序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中介”
明确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保证让投资者获得有效信息的机制,虽然能够控制逆向选择,但却并不一定会是激励管理人员、控制道德风险的最优机制。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投资者最有利的信息。相关的信息是指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估公司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则是指精确地和不会被管理当局操纵的信息。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最相关的信息是那些刚性的信息,即与他们经营公司的努力程度高度相关的信息。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信息对于净利润报告的影响是十分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可靠的市场价值不容易得到。并且,以市价为基础的信息更容易被扭曲和操纵。这两种影响都减弱了信息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相关性。因为只能有一份财务报表,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如何调和会计信息的这两种不同的作用。
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清晰的知道,近年来是财务会计理论富有挑战性、甚至是令人激动的年代。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认识到财务会计在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该书运用了大量简单易懂的实例,让还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很容易理解,对于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种丰富。通过这次的导读专业书籍阅读的实践活动,我了解到课外专业书籍的阅读对于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利用平实的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讲课外阅读与课程学习相结合,以更好的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篇2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布罗代尔曾经指出,直至1867年马克思还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但吉登斯依然愿意承认,卡尔·马克思比其他经典作家有更大的重要性而敬仰他,这是因为他也认为和以前的社会形式相比较,资本主义虽非是塑造现代性的惟一力量,但它是架构现代性的至关重要的力量。按他的理解:“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是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被雇佣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吉登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资本主义企业强烈的竞争与扩张本性;经济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彼此“隔离”,或者经济关系对其他关系的极大的支配性;私有制国家对于资本积累的依赖等等。由此可见,吉登斯是有选择性地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
二、工业主义的新发展
工业主义不仅指机械化的技术和工厂生产,机械化的运输和交往方式的发展,工业主义预先设定了生产的规范化组织,目的在于使人的行为、机器与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协调。在“工业革命”的原初时期,工业主义首先出现了燃煤与蒸汽动力,后来又出现了巨大而沉重的机器在工厂里忙乱的情景,而现代工业是在高科技领域的驰骋,在这里电是动力源泉。此外,工业主义不仅影响着工作场所,而且也影响着交通、生态、通讯和家庭生活等等。
三、监控系统的完善
监控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控的重要性决不只限于政治领域。监控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监控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可以看出,监控虽然只涉于政治领域,但也可以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是一个独立的制度丛结”。随着现代民族和国家监控的不断密集化,一方面,会提高统治精英牢固把握权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以及整个世界体系也会昭示出迈向民主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他比韦伯对未来更抱有些许的期望。
四、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吉登斯指出:许多有影响的社会理论流派,他们都未对军事力量,这个对现代性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涂尔干“明确反对必须以阶级革命来重组当代社会的做法”,所以他是拒绝革命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过战争,但由于他秉持“工人阶级没有祖国”,所以自然就认为相比于阶级斗争,民族之间战争的重要性会日益降低。而韦伯尽管亲身体验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屠杀,也没有预见到如今骇人听闻的军事暴力。吉登斯指出:20世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性世纪’”。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中,他非常明确地质疑“在现代社会中,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已相对衰落的假定”。他认为,在20世纪“战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导致了敌对时期或稍后的重大变迁,它们还蕴酿了具有深远效果的转型,不管是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制度,还是世界体系中其他社会类型的制度,都是如此”。
五、结语
吉登斯认为以上四个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资本主义的竞争为工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动力,工业主义反过来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这二者“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张与西方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加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生产的扩张,为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空前的基础。如果说“军事社会被基于工业主义或更一般的经济交换关系的社会所取代”,在19世纪还是切中肯綮的论题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军事社会”中,如果认定军事力量和现代民族的暴力,它们主要受制于资本主义企业运行动力的推动,那就过于幼稚愚钝了。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权力从根本上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进程的影响。现代性并不能必然性地把我们指向更为安全和人道的世界,所有昭然若揭的乌托邦痕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代性社会中的个人所承接的风险、适应性反应及调整。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篇3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动因
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及其规范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继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以下简称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主要包括的政策和程序有:保存充分、适当的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合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合理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以及资产的取得、使用或处置经过适当授权;合理保证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未经授权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代理人)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同时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如公司章程和法规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其实质就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一种契约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受托的责任范围也相应在不断扩大,同时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断发展又促使了审计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内部控制审计这项新业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管理层代理公司所有者制订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制订公司的内部控制,并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公司所有者作为委托方只能通过管理层提供的内部控制报告间接获得相关信息,处于信息劣势。这样就使拥有内部控制信息的优势者(管理层)对信息的劣势者(公司所有者)有欺骗的机会,这也是许多公司出现管理层舞弊导致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一)努力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但在实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性,注册会计师更适合于进行整合审计。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由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同一项目小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避免重复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两种不同的责任,但两者的工作可以互相利用。一方面,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果决定利用其工作,则可以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但无论是否利用企业的自我评价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对发表的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可能会发现企业自我评价没有发现的控制缺陷,提请企业予以整顿。此时,企业需要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正确对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整改落实,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合理。
(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它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这种方法要求财务报告审计始于财务报表层次,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自上而下法能够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最高的领域,通过对重要账户、重要认定、相关的控制等层层推进,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缺陷。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非财务数据,更多表现为业务活动,对其进行鉴证并希望实现合理保证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如,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完成控制测试后,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意见类型。其中缺陷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最困难的方面之一。鉴于各个不同公司、不同缺陷具有自身的特征,评估缺陷的任何方法都需要依赖高度的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张龙平,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回顾[J].审计月刊,2008,(9).
[2]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6).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篇4
——读《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有感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15国防班级
学号2015202051 手机:*** 电子邮箱:929787351@qq.com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的作者是新中国档案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前档案系的吴宝康老师。该书宏观地研究了我国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为我国档案学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一书为四部分,共二十讲,四部分分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与档案、档案学及其历史、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学的研究及其今后发展和档案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该书充满了历史与哲学的气息,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我国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当中的各种问题,为我国档案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档案事业应当坚持党性原则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档案学属于社会科学一类,按照毛泽东同志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说,档案学的知识属于阶级斗争知识。档案学是为了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而发展。档案学就是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一门科学,档案可以包括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档案工作则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存、管理和利用等活动。各个国家都有档案学,但是各个国家的档案学又不一样,这是由各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其发展应当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带有阶级性和政治性,也即吴宝康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档案学的党性。
档案和档案馆更明显的具有阶级性,档案馆又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是科学文化性质的机构。①科学文化性质的机构往往承担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而统治阶级往往会控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其有利于统治,档案馆更是属于统治阶级管理的机构,因此档案馆和档案是有明显的阶级性的,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执政党,因此说当今档案事业是为了共产党的领导服务的,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所以说,档案事业应当坚持党性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坚持党性的档案事业也就应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在研究档案学或者说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档案时,就必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实际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依据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研究和分析档案工作历史发展和和业务实际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②
二、运用《矛盾论》的原理分析档案工作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档案工作中的矛盾是普遍的。毛泽东同志说过:“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 ①②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档案工作肯定也是存在矛盾的,而且矛盾肯定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之中的。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保存、管理、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存在矛盾,如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收集和利用之间的矛盾等等。档案每个环节的本身也存在矛盾,如收集的分散和集中的矛盾、保存中的公开与保密的矛盾等等。基本矛盾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一样,因为基本矛盾是从始至终贯穿事物发展的。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矛盾肯定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若是不看清档案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就会费时费力,档案工作还得不到很好的开展。作者在书中指出归根到底,档案工作的众多环节可以归结为档案的管理和档案的社会利用两大方面,正是这两大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方面构成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推动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的管理包括收集、整理和保存等,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将档案更好地提供给需要的人,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档案的利用势必又会给管理带来问题,但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都是只要一方存在,另一方就必定会发生的,因此这一对矛盾伴随这档案的存在而存在,贯穿档案工作发展的始终。同时,这一对基本矛盾也会彼此促进,档案管理得当能够方便档案的利用,而档案的利用情况又会反过来改进档案的管理。把握住档案工作中的基本矛盾是推动档案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抓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影响或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基本矛盾贯穿始终,但是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因此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出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将主要的工作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的次要矛盾,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过去的次要矛盾也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
上述两个方面只是《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所研究的档案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该书给现代档案事业的建设留下的理论财富还有很多。该书虽然老,却不过时,许多地方为现代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档案馆作为国家和社会重要的科学文化机构,档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当重视理论研究,同时善于结合社会实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贡献。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我们需要逐渐明确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更为系统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所见所闻决定我所想。因为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熏陶较多,因此在思考问题时,我才会运用这些理论而不会想到其他理论。
3、事物本身是存在规律的,这个世界也是靠一定的规律来运作的,而矛盾论只是我们解释这些规律的一种学说,而这种学说在一定条件下看来是真理,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在不同的条件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学说就有可能被推翻。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又是如何预见人类社会的未来的呢?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篇5
1.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目的: 更多了解当前关于资本成本、杠杆作用和资本结构
等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
2.字数:4000字左右
3.读书报告格式:是读了某一本书、期刊文章后的总结或对书中某一问题的认识
及感想。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
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主要写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课程论文格式:是对当前成本管理会计领域中比较热门或前沿的一个问题作出
分析,即写成课程论文。基本格式与上述相同,只不过将上述
副标题当成正文标题即可。第一部分基本内容介绍改为背景资
料介绍。
基本格式如下:
《……………………….》读书报告
——(副标题指明论题或视角)
课程:学号:********姓名:********
摘要: 300字左右
关键词: 3-5个
前言
一、(一)
1、2二、三、参考文献:
《弦理论》读书笔记 篇6
第七章讲述的是大型强子对撞机和超对称。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大希望是它可能会发现超对称。超对称是使超弦理论平衡下来的对称性,它通过切除快子使快子问题迎刃而解。超对称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额外维度。我们将这个额外维度称为费米维度。正常的维度都可以用数字来度量,而超对称必须用反对易数来度量。而超对称的发现才能证实弦论走的路没走错,可超对称的发现还在一个遥远的等待中。
以前的我一直认为弦论走的路不会错,可现在我想弦论的路难道真得没错吗?不禁联想起生活,转而又迎来了这个问题,我走的道路真得没错吗?这个问题盘桓于我的脑海之中,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之路。生命之路,是条未知的路,终点不知在何方。但我想虽然命运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但我想命运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手中紧握着控制命运的绳子。那条绳子是选择。命运这辆火车开多快我们无法决定,而我们却能决定它驶向哪里。命运的火车是驶向繁华的都市,是驶向恬适的田园,是驶向黑暗的绝望深渊,还是驶向光明的成功彼岸。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选择。
三毛的上吊,海子的卧轨,顾城的杀妻。这是文人脆弱的心破碎后的选择。陶渊明的采菊东篱,陶弘景的独自怡悦,林逋的梅妻鹤子。这是诗人厌倦了广场沉浮后的决定。周勃的绝食,屈原的投江,项羽的自刎。这是因为尊严而做出的决定。
而我呢,我生命之路的决定又该是什么呢?我茫然。至少现在的我选错了道路。以前的我总在游戏人生和严肃对待生活的岔路口前徘徊,最后却还是选了游戏人生的路。我,仗着成绩还马马虎虎,就上课时恣意妄为,随便插嘴以抒发自己的观点,下课时无法无天,追逐打闹玩各种危险游戏。有一次老师因我上课插嘴讲了好久自己的观点而忍无可忍,找我谈了话,就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甚至看得出来老师极力的遏制。你有没有考虑过的感受?我人生的道路真的选对了吗,我有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呢。虽然这句话给那是的我带来了一丝心灵的触动,却很快被我弃在了时空的长河。直至今日,这句话才被我重新拾起。
《长寿公司》读书报告 篇7
关键词:生命型公司;长寿公司;宽容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80-01
一、此书由来
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有些公司如龟般缓慢成长,却能长寿,有些如兔般快速发展,却短命。有些公司,只领风骚一二年,而有些却可以长领风骚上百年。有些公司好比练武功,各种门派各种招式都学,而有些公司专于其一。
读这本《长寿公司》,便是让人思考为什么有些公司寿命长,而有些公司如昙花一现、绚烂短暂好似空中花火?什么样的公司特质铸就了长寿公司?在当今瞬息万变、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活力伫立于强者之林,是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让公司立于不倒神话之中?这也是作者阿里·德赫斯写此书想要探究的。
二、主要内容
在《长寿公司》这本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学习中的组织”这个概念,也许这正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关于学习型组织思考的前身。
作者还提出了“生命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之间的区别。生命型公司把自己当作富有潜力的、处于永久成长中的团体来看待,并以此来造就自己。而经济型公司只纯粹忙于为一小部分或个人创造财富。作者认为长寿的生命型公司为生存而管理,经济型公司为利润而管理,公司壮年夭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管理者过于拘泥于生产与服务行为,忘记了他们所在的公司组织的真正本质是人类社区。
总结了这些发现后,作者提出了长寿公司的四项长寿基因特质:
(一)长寿公司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他们与周围的世界都非常和谐。他们总是善于调整自己,能够因时制宜,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及时反应。
(二)长寿公司通常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员工有较强的认同感。这意味着企业具备营造内部组织气氛及特色的能力。虽然这些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犹如空气般无声无息,不易察觉,但正是这些整体意识,对于公司的长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企业,也许因为少了组织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危难中就彻底成为了历史了。
(三)财务层面上,长寿公司一般实行保守主义的融资理念或稳健的财务运作。保守的财务策略,代表企业具备自我成长管理及掌控自我演进的能力。这一点虽然常常被认为是传统或保守的,尤其是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新经济”时代,但它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经营方式可以灵活,经营品种可以多变,但财务上一定要谨慎。
(四)长寿公司的一般都是宽容型公司,而宽容为公司带来活力。高包容度与分权想法,代表企业对周围生态的理解。常情况下,公司领导者允许脱离常规的“边缘事件”发生,也允许核心事业之外的活动发生。公司的决策与管理结构不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垂直型”、“金字塔型”,而是充分发挥各层次各部门和授予员工创造性权力的分散结构的管理模式。
然而作者认为,这四项长寿特质并非最后的答案,它们只代表一个开端。由此开始探询有关商业组织的本质与成功,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基础性问题。
三、作者的心智模式
首先,作者界定了长寿公司。
然后提出了长寿公司的四项特质。
通观作者思维,作者是把公司看做生命体。
作者在文中,借用了来自生物学、生态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免疫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把有活力的企业看作是一种有机体(生命体)。它需要有免疫系统来维持健康,有神经系统来辨别环境和做出反应,有运动系统来协调各部分的活动,有社会系统来交流和学习。简言之,有生命力的公司的思想和行为更像是一种高级生物,而非由石块堆砌的堡垒。
公司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和所有组织一样,长寿公司的存在首先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发挥出它的潜能,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公司因何而长久不衰?
首先作者发现了学习力。学习型组织对自身周围的环境具备敏感性,因时制宜,随变而变。学习,是由感知开始的。因而在一个多变的世界中生存和繁荣,长寿公司首先要有对公司环境具有敏感性的管理。这种敏感性并不是事后的调整,而是一种预见变化,继而思考如何做的学习力。其次,长寿公司很关键的特质是,组织高度的凝聚力和员工的认同感,能把组织从危难中从分裂中凝聚起来而获得新生。那么是何种力量让公司能长久存活于员工心中呢?作者提到了愿景。愿景是就组织为什么要存在的理由。正是通过愿景共享,每个员工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才让公司能够持续发展,才能让公司长寿。
四、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对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也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正像德赫斯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企业管理者必须在建设“生命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之间做出选择。长寿的“生命型公司”是为生存而管理,而“经济型公司”是为利润而管理。文中提到的长寿公司在四个方面的独特品质,对中国企业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的企业要把握好商业发展的脉搏,很好地融入到外部世界中。管理者应该培养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洞察力,保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新事物的敏感,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会倾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其次,企业要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长寿公司的调研表明,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比民族文化更能够创造并维护团体感及团体价值。尤其在公司经历困难或是变革的时期,他们的凝聚力能够使公司走出困境实现变革。这主要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及团体感,让公司每位员工都团结在一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再次,企业要注重员工内在潜力的开发。长寿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而不是只追求新的生产线,建设新的办公楼或购买新的办公设备。经验表明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职培训,这可以采取集体攻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来组织实施。
最后需要借鉴的是长寿公司的宽容型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突出表现为对员工创意的包容。在我国企业变革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管理方式对发挥员工积极性、激发我国企业活力,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但是,实施宽容型管理,绝对不是指企业不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要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而是指这种制度与体制,以宽容为特征,积极鼓励支持员工的创造性活动,以求得企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现代政府理论》读书笔记 篇8
通过对《现代政府理论》的阅读,我发现它把国内政府发展总结出的经验和国外政府理论吸收到的成果有机结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我就是带着“怎样向现代政府转变”这一问题对其阅读的。通过对这本书的了解,我知道了它是目前国内对现代政府现象的梳理最为系统,结构安排相对科学、理论分析比较全面的现代政府理论力作,可望对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一个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层次较高,开放性较强,便于不断进行“可持续”的研究工作;二是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现代政府现象和现代政府理论问题,内容丰富。
“现代政府理论”四维框架主要是以“职能”、“机构”、“体制”和“过程”四个重要范畴为基础的。本书首先介绍和论证政府的概念、政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现代政府的主要特征、政府与宪法、政府的合法性。再次从四个重要范畴渐次分析:第一是“职能”,包括对政府的职能比较、政府的功能和职责、“政府失灵”现象;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与政府编制、政府的非基本要素、政府的组织;第二是“机构”和“体制”,包括政府体制的组织原则、中国和西方典型国家的政府体制;第三是“过程”,包括政府过程的主要环节、政府周期与公共政策调整、政府更迭、政府规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政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本书积极而又稳妥地面对中国政府发展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较好地注意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这本书中,我着重注意阅读了“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小节,因为中国政府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好几年了,但还是在反复强调,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执行起来的艰难性。在《现代政府理论》这本书里,通过政府职责的缩小与适当扩张、调整政府职责的纵向划分、提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并没有谈到政府职责转变的制约因素,我认为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使读者理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转变本身是不能直接操作的,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具体措施加以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在实践上的操作与进展也远不如理论上那么纯粹规范和来得快。政府职能转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其它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其进程、力度要受制于政府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许多因素,因而理想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促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彻底改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之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可能按照理想的目标去操作,也不可能真正到位。而政府能否尽快从旧体制下的职能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履行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又是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的关键。其次,政府职能转变要受观念、利益和旧的行为方式的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比较浓厚,而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服务观念、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加之长期以来,行政人员习惯于计划体制下的一套下计划、下指令管理方式,政府职能方式要从支配型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型的转变,需要克服文化价值观念的障碍。另外,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公职人员并非天然的公仆,他们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政府部门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样,政府部门手中的权力常常成为获取个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篇9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安生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那样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摒弃了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犹如亲临课堂倾听陈力丹老师讲课,直白生动,深入浅出。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讲话、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另外,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受益颇多,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
第一,形式新颖。
本书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每一节犹如一节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另外,因为本书是由录音整理, 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好像一位长者站在对面与你交流心得, 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直白生动,深入浅出,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 讲得让人入境。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交流、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第二,厘清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不管是作者对新闻的定义的分析,还是宣传、舆论,亦或是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甚至是“有闻必录”。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评。
第三,审慎、批判的学术态度。
例如开篇时,作者说不是讲什么是新闻,而是“通过比较来体会‘新闻应该是什么’”。再如,提到舆论时,“你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作者举出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以示佐证。并且强调,用这个词的时候必须要谨慎,说“舆论认为”,要有调查数据作支撑,或者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再如,作者批判了关于其他著作断章取义的引证恩格斯关于传媒党派属性的那段语录,即”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它永远也不会违反自己党派的利益”,忽视了对恩格斯关于英国社会当时言论自由的表现特征的论述,明显是对恩格斯原话的歪曲。作者把恩格斯的这段话完整地予以展示,在上述这句话后面,恩格斯写道:“而这种情况也不会破坏论战的自由,因为每一个派别,甚至是最进步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机关报。”作者说明,恩格斯叙说的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即欧洲主要国家从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时期转变过程中新闻自由的表现形式。在行文之间,作者对引证的例子、名人言论不是单一的截取出某个字词、某句话,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现原作者的原意,这样审慎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另外,作者还对“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的“喉舌”一词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1896年梁启超在《实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思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梁启超把报刊比喻成喉舌,认为报刊既可以做皇帝的喉舌,又可以做百姓的喉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党的喉舌的比喻出现频率最高。博古曾经在讲话中使用过这一比喻,而这样的表述得到了党的新闻工作领导人和其他高级领导人的肯定。
第四,寻求一个“平衡”、一个“折中”。
首先是在冲突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对报道双方态度、立场的平衡。在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中,在对《羊城体育》揭露裁判陆俊赛前接收了客队20万元现金的《“首尾”之战场外音》文章分析时指出:《羊城体育》报道时完全忽略了“平衡”这个客观性原则的操作要求。在冲突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如作者所言,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这个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在于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和客观的报道方式,为涉事各方提供应答机会,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其次,传媒身兼的两种职能:文化产业和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之间的平衡。从大众传媒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同作用入手,从自由、自由保护、传播、舆论、媒介职能、观点一致性的显现等角度作出比较。以《新京报》
转载其他报纸照片“我是小偷”的新闻报道为例,把小偷绑起来,把其脸画成鬼画符状,挂着“我是小偷”的牌子示众。这种做法显然是非法的、侮辱人格的。按理说,这样的照片是不应该登出来的,但是传媒在处理这张照片的时候,市场的逻辑占了上风,社会的逻辑被打败了。“两类传媒的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矛盾,需要协调,从而达到一种折中。”再次,在提到传媒与政治的关系时,指出我国的新闻,通常是有组织的和一元的,带有国家的意识形态印记。但是,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在对新闻的整体进行分析时缺失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痕迹。如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受多种无形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力量之约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要求与中央权力组织的观点一致。作者既看到了宏观上的意识形态印记,又看到了微观层面,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比如某一个演员表演得好或不好,只是大家的评价不同,而不是要像“文革”时荒谬的上纲上线到阶级性、政治性。新闻有没有党性、阶级性、政治性?总体上是有的,但是不能太绝对,这时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五,既批评得鞭辟入里,又和蔼、温和。
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分析、和当下传媒“紧跟快转”的新闻的剖析时,作者写道:“学习能够立竿见影, 谁也不相信。但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昨天公布了一个很长的讲话, 第二天传媒上就说某个地方学习这个讲话如何见了行动。” 这类情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谁这样公开提出批评了呢? 很少。批评是为了警醒, 也是为理想的坚守。作者在前言中说:“我的目的就是告诉你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儿的”。另外,作者批判法西斯主义的宣传观念时提到了艺术评价极高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直截了当的指出其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该纪录片是由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执导,可以说拍电影时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法西斯分子。但作者仍提及她的另一面:“二战后瑞芬斯塔尔受到审判,之后就隐名埋姓仍然从事摄制工作,一直很努力,晚年在非洲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第六,书中穿插大量案例和图片分析,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有报纸的原样、有单纯的新闻图片,也有制作的分析图例,大大提升了阅读上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对案例分析,解说穿插于案例之
间,既一针见血,也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达到透彻的效果。如关于《人民日报》在1952年12月关于黄继光牺牲的报道的分析。在引用该篇文章时,直接以括号注释的方式,直接批评,如“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你怎么知道是由于强烈的意志把他唤醒了?带有太强烈的作者的主观想象”等等评析。
第七,高屋建瓴,开放包容。
作者视野开阔、兼容并包,打破了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意识形态局限,从世界的眼光来看新闻、讨论新闻,例如,作者有意避开出处而引证了一段话:“为了确保新闻真实就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接着他分析道:“中国以外的人大多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难道他们报道的新闻就做不到真实了吗? „„ 世界的观念是多元的, 你的观念存在,也应该允许别人的观念存在。” 再如,书本上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通讯《中国铁嘴沙祖康》,标题中为之贴上“中国铁嘴”的标签。文章的本意是为了形象的表达沙祖康在国际会议和谈判过程中激情张扬,勇于击败对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中国外交官,总之传媒认为这是个正面的帽子。但是陈教授援引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洪俊浩教授关于“中国铁嘴”的见解,从东西方传播文化理念的差异性方面来评述“铁嘴”称谓。他说,外交上的“铁嘴”在国际上是反面形象。沙祖康是外交官,咄咄逼人、寸步不让的形态,不是一个外交官应该做的,外交官的风度应该是温文尔雅、柔中有刚,因此这实际上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再如,关于大众传媒的职能,没有像以往那样简单地说传媒具有党性、阶级性,而是说“从总体上说是有的”,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党性、阶级性不能落实到新闻的每句话、每个字,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所有的具体问题。
第七,“得有一个前进或效仿的目标,但是很可能根本达不到”——建构新闻理想。
《蒲寿庚考》读书报告 篇10
关键词:《蒲寿庚考》;桑原骘藏
该书作者桑原骘藏,是日本东洋史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師从日本著名东洋史学家那珂通世。桑原骘藏于1909担任京都帝国大文科大学教授,讲授东洋史,一直留校直到退休。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视野广阔,详略有序。东洋史由那珂通世于1895年提出,他认为“在西洋史之外,另立东洋史学科,讲授以中国历史为主的东亚诸国的历史。”
桑原骘藏对东洋史的看法是,“在地域上,以东亚中国为主,兼涉与东亚历史有关的南亚、中亚的意识沿革涵盖了满蒙、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及印度、西域、朝鲜、蒙古、安南等周边异族民族和国家。在内容上,是以中国历史为主,还宽泛地包含了地理、经济、宗教、艺术、政治等诸多领域在内的大历史。”他的观点在《蒲寿庚考》一书中都有所体现。全书以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为为中心,讲述各个贸易港的兴衰与管理、居民生活等情况,在相关注释中介绍与中国通商的东南亚各国的位置、风土人情等。这要结合具体章节说明,如第二章藩客侨居中国之状况,讲的是对藩商的管理、藩商在中国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社会习俗,考证了昆仑国的位置,大食到中国的航程时间,介绍南洋贸易船只的构造、与航海有关器械的使用,外国人对国人的称呼,该章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全面的体现了东洋史的研究范围。
其次是作者精于国学,引经据典。一直以来,日本研究中国的学派分为两大主流,一是东京学派,一是京都学派,按照学术谱系来看,桑原骘藏属于京都学派,该学派精通中国的传统典籍,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在论证问题上经常旁征博引。在第三章蒲寿庚之先世中,涉及很多零散琐碎的描述,桑原骘藏引经据典,一一详解,如[注十六]大食之蔷薇水(第101页),他先截取《太平寰宇记》百七十六中有关蔷薇水的记载:“其(占城国)王释利因得漫遣其臣蒲诃散等,来供方物,中有撒衣蔷薇水一十五瓶。”随后点名《册府元龟》中的使臣萧诃散是蒲诃散的误写。不仅如此,他还再从南宋初蔡绦的《铁围山丛谈》检索出蔷薇水制法的记载。在此注释中既有官修文集,又有个人记述。对个人笔记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他引用《萍洲可谈》、《岭外代答》、《梦粱录》等笔记中的很多记载,此处不再类举。在有的注释中,他还以历史事实或古人的习惯来解释,如第四章的[注三]蒲寿宬(第124页),列举古人兄弟命名的规律所在,古人名字之间也存在联系;[注五]楚材晋用主义(第125页),运用史实说明“华人素不排斥外人。”随后附举了汉唐引用之实例。在书中对唐宋诗词的运用倒是不多,第一章[注二十八]Zaitun名称之解释(第32页),引用宋赵令衿“偶然游宦刺桐城”和王十朋“刺桐为城石为笋”,别处很少见到诗词的运用。
再次是考证严密,博采众说。同时,他又受到东京学派的影响,他强调“科学的历史”,十分注重文献的收集与考证,以确凿的史料来求证历史事实,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便不会下结论,正如他所说“没有调查的事我绝对不说。”如他在第四章[注二十一]蒲寿庚降元之年(第140页),便采用了各类史料予以考辩,先后采用了清绍远平的私人著作《元史类编》卷十八中的记载;“蒲寿庚……见宋军不可支,以全军来降。”他认为此说不可信;又采用正史《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四年(西一二七七)六月条和《元史·董文炳传》至元十四年四月文炳谒世祖时语的记载推出蒲寿庚之降元在至元十四年四月前;再又结合《宋史·瀛国公本纪》景炎元年(西一二七六)即至元十三年十二月条:“蒲寿庚、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的记载,又加上宋陈仲微《宋季三朝政要》附录:“景炎元年十三月[元军]至泉州,蒲寿庚降。”的描述,最后他得出结论蒲寿庚之降元“景炎元年十二月说最可信。”在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原骘藏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他兼采诸说,再详细对比,最后才下结论。桑原骘藏在说明问题时还参照诸说,先列举各家之言,在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详细考证,如第一章[注五]Khanfou之位置(第9页),先后介绍了Khanfou为杭州说、为广州说两种说法,接着他以“新旧《唐书》及当时各记录,”断定Khanfou为广州;[注二十八] Zaitun名称之解释(第32页);第三章[注三十三]外人称中国为唐(第80页)解释Taugas时也是列举诸说,最后考证。
同时,桑原骘藏还十分注重利用西方的资料来研究中国,他不仅精通汉语,还可以熟练的运用英、法、德文。无论是上文列举的外文文献中几处地名的考证,还是南海各国位置、人名的考证,都在使用不同语种外文,如乃劳特《印度中国见闻录》、希尔德与柔克义《中古地理新资料之赵汝适》等。
以上内容就是读了《蒲寿庚考》一书后的感想,此书无论是在论证还是在考据方面,都堪称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日]桑原骘藏(著),陈裕菁(译). 蒲寿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11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发生很大的转变,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习新课程之后,我们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和蓬勃生命力的活动形式,它给幼儿园素质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也使我们老师对主题活动有了认识,对新纲要有了新的理解。
一、主题活动以幼儿为中心。
幼儿是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主体”,让幼儿在公开无限制环境中,允许自由学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所要得到的东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节集体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因此课程设计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天赋为中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被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看到,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觉得奇怪的现象、幼儿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在“新年”这一主题中,通过对幼儿询问:“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喜欢过新年?”“过新年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通过这些话题,得出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从“外国人过新年”、“新年服装”、“新年里的活动”等活动便在幼儿的兴趣下铺展开来。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向儿童生活回归有了新的启示。
二、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学习的潜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这种探索性、直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注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水平、思维方式,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直接的“对话”。如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幼儿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我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到小学里去,亲眼看个明白,亲自去问小学生和小学老师,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支配权,因而他们的学习也就更自主、更快乐。
三、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幼儿园,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超市里的调查、农田里的收集、小学里的访问……幼儿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尝试、去发现、去收获。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清新、有趣的探索活动,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具有多样性的。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调查访问、动手制作、模拟体验、问题讨论等等。期间,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从封闭式思维到开放式思维;从单向思维到多元思维……。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因此活动也不拘泥任何教学形式,集体活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的区角活动等,教师亦可由幼儿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比较幼儿差异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我们看到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棋类游戏飞行棋、跳棋等等,课间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或桌子上,或地上,聚在一起掷小骰子玩棋。看到孩子们对棋类游戏如此感兴趣,联想到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心一刻”,灵光一闪,主题大棋应运而生。我们把废旧报纸做成跳棋格子铺在地上,将主题活动中的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以及各种情绪设计成跳棋中的障碍或好运,而幼儿就是棋子,在大大的棋盘上跳跃。这个游戏既融合了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又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给幼儿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游戏感觉。
总之,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发展中实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城市生态理论相关论文读书笔记 篇12
一、论文题目和出处
读的论文题目为《芬兰生态城市》,出自2009年第3期《江苏城市规划》;《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浅谈生态城市理论》出自2007年12期《广东农业科学》;《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思想源流》,出自《长沙大学学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出自《山西建筑》2009年3月第九期;《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出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3期;《生态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出自《规划建筑》2010年7月;《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二、论文研究主题内容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也必然带来新的城市问题与
环境问题, 激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要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和思维模式,生态城市的概念就是基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几篇论文中《浅谈生态城市理论》、《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思想渊源》、《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等都着重介绍生态城市的概念,论述了生态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举例说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不足,举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做法。而《生态理论述评》、《生态城市源流》以及《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就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和建设与国外的理论实践都进行了说明和比较。通过《芬兰生态城市》对芬兰生态城市Vuores的介绍,了解了生态城市的结构,同时举出了芬兰生态城市的生态构成要素,让我们对国外生态城市有个大体的了解。《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则通过吸取瑞典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概括出国内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指标战略规划,提出“共生城”的想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则比其他论文更细致的剖析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发展与实践的关系,另两篇研究生态城市结构与空间理论,把视角放在了生态城市的空间趋势。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假设
论文的研究方法大多都是通过对生态城市理论或是空间等方面进行现状描述或概念理解,再通过过去和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的提出,用规划的视角提出解决的办法,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最后做出总结。论文《芬兰生态城市》则是对整个生态芬兰城市的描述,特点概括。《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也是通过对瑞典经验的借鉴,引出对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市建设亮点的介绍。
四、论文的研究结论
思考》、《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的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综述》研究结论大体上都是说明了无论是国内外都有较完善的生态城市理论,国外生态城市理论更注重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环境和社会问题结合紧密,一般能很好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国内的则整体性强,理论跟系统。《浅谈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源流》结论,生态城市现在越来越热,要向建设好生态城市,则要首先了解生态城市理论,知道管理和规划中的不足。《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涵相关性》告诉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关于城市空间的两篇论文,《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认为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是与自然演进协同。《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重要性。《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认为中国生态建设的两大挑战:协同整合和规范创新。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也要相关规范部门配合。
五、给我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生态城市的提出,使生态城市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直到现在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生态规划还是理论实践方面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飞跃发展。现在国内真正实质性的生态城市还是很少,就理论方面而言,理论还是比较健全的,我国的生态理论很系统完整性强,但是对于创新实践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就拿芬兰生态城市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市而言,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吸取了瑞典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再来进行规划。所以我国现在的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脱节,还需要一段时的发展,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要根据自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
研究生态城市,城市空间与生态是很有关系的,因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要加强源于自然生态视角方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生态视角分析,对城市生态研究的量化分析,对建设生态城市都会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基于生态视角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还是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都会发觉生态关系以及城市的空间发展关系。工业革命以后带来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人们开始不停的研究空间结构理论为的就是使得趋于生态城市的发展,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也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和谐社会与生态城市如何相互协调,如何建设并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等都需要学术界和规划人更多的思考。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推荐阅读: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08-02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框架06-22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09-18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10-06
多元智能理论财务会计11-27
财务基础知识会计理论08-28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探讨11-25
对资产评估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差异的分析12-01
财务报告财务会计05-22
会计报告财务会计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