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管理

2024-08-01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管理(共12篇)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管理 篇1

每个学校的财务部门都是这个学校的命脉, 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工作关系到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一个学校若想发展壮大, 就要学会合理利用好国家拨款和公益捐款等款项, 真正实现对学校资金的更合理的规划,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正常稳定运营, 计算好各个部门和校园的正常开销问题, 避免出现学校财务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这不仅是每一个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更需要有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制订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案才能实现。

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管理者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对财务会计管理认识不足, 并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 甚至都没有把财务会计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中。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认识不够, 使得财务会计管理在学校的管理中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

(2)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健全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依法办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学校的财务。但是目前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财务会计在面对学校非经营管理学校的财务时, 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最终选择无视法律, 站在自身的角度办事, 知法犯法。立场不坚定, 导致学校财务管理秩序紊乱。

(3) 财务会计监督不力。大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都不够, 无论在外部监督还是在内部监督上都没有发应有的作用。财务会计的内部监督是通过决策者的意图来监督, 而不是按照会计法规来监督。学校的财务会计监督显得形式化而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导致假账、营私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通过教育手段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1) 增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于已经招录的没有考取会计师证书及其他相关证书的员工, 可以实行鼓励员工考取全国注册会计师。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可以实行免费报名、免费培训的制度, 并对成功考取证书的员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已经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 也要结合校园文化进行相关的培训, 保证员工专业水平的持续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出于自身需要, 需要向社会招聘财务会计人才时, 可以相应提高专业水平要求, 还可以在应聘者面试时进行专业水平测试。当然高校如果想要招聘到自己想要的优秀人才, 一定要在考核、奖惩方面健全制度,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更加有利于获取人才为学校所用。

(2) 学校及相关教育培训单位要加强思想管理。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目前的状态来看, 普遍存在着财务会计不遵守财务管理制度, 上级领导违反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以及违规使用资金等现象, 严重影响学校利益。财务会计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 它不仅掌握了一个学校的资金动向和来源用途等, 还直接接触大量学校的财务、资金等国家资产。因此, 一个好的财务会计对于学校而言不仅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更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培养以及招聘财务会计时需要了解掌握员工思想认识, 还需要在招聘员工和培养员工时准确把握财务会计人员的人品等。

三、结语

总之, 在高校管理中, 财务作为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学校的命脉之门, 在管理上一定要用心、尽责, 这关乎学校的发展问题, 是合理利用国家拨款、公益捐款为学生创造更优良的学习环境, 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对此, 应当不吝于出资对财务会计岗位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思想政策培训等, 让员工时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此外, 学校等事业单位在培养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方面, 不能单一地注重对其专业素质的培养, 更应当着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 并结合该学校的校园文化培养综合性人才。在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方面, 需要做到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来约束员工, 将每一项工作准确落实, 依照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磊.如何加强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8) :14.

[2]杨梅芳.试论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J].中国外资, 2011 (11) .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管理 篇2

内容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兵役制度和士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顺应了市场和战场发展客观要求,为增强部队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今,士官 队伍已成为我军人员的一个重要层次,成为部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抓住了士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基层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就抓住了战斗力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其特点,重点做好其管理工作。依法从严管理士官,要依据条令条例统一士官的意志,规范士官的行动,确保士官队伍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使我军的法制化建设步入了实质性运转的轨道。新兵役法为部队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的同时,也给各级管理者的依法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士官队伍的管理,必须针对士官的特点,严格依据条令条例从严管理。

关键词:士官 管理 教育

一、突出士官队伍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带头人。如何适应新形势, 建立适应本单位管理工作队伍现状和士兵特点的管理教育模式, 是基层部队管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实践中, 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体会到, 部队管理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士官骨干作用的发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士官骨干是士兵构成的重要部分, 其作用体现在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 要加强士官骨干队伍建设, 多方面地激发和调动他们自觉服从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增强他们在提高管理教育成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部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为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多做贡献。

打牢基础,使士官“能管”。“能管”是士官发挥管理主体作用的基础。士官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素质,才能在基层管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一)打牢政治思想基础。政治素质是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所在。首先要抓好士官自身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理论水平。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武装士官头脑, 打牢政治理论基础;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使士官坚定政治信念, 确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增强国防意识。其次要强化爱国奉献教育。要培养士官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培养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责任感、光荣感、使命感。(二)打牢专业技术基础。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士官只有具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和专业技术,才能在管理训练工作中叫响“看我的”、“跟我来”的口号,才能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进行专业技术训练是提高士官业务素质的一个根本途径。在专业技术训练中, 督促士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学习新经验,要做到“眼勤、手勤、心勤、脑勤”,通过学习训练,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组织训练能力。

传授方法,使士官“会管”。“会管”是士官发挥管理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培养士官的管理素质,应从管理方法、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加强培训力度。进院校培训是提高士官管理素质的有效手段。制定长远有效的培训计划, 区分培训层次,积极选送业务精、素质好的士官到士官学校学习管理知识或送教导大队进行培训, 通过正规的培训渠道提高士官的管理能力。(二)加强学习指导。士官是基层管理的骨干力量,拥有高素质的士官管理队伍, 对基层的正规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培养士官传授知识、说服教育、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基层主官应采取集中学习或个别指导等多种方法, 积极指导士官学习管理知识,打牢管理理论基础。注重引导士官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干部要加大理论指导的力度, 帮助士官消化吸收, 并引导士官把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 灵活运用以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管理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三)加强传帮带。干部帮助士官分析管理中的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重要阶段、关键环节, 实施重点帮教, 传授士官带兵方法、带兵经验,提高士官的管理能力。注重搞好士官与士官之间的传帮带。让高级士官带初级士官, 管理经验丰富的带管理能力薄弱的,管理方法灵活的带管理方法呆板的,并经常组织管理经验交流,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善创“三心”条件,使士官“愿管”。“愿管”是指士官主观上愿意抓好管理工作,是士官工作的动力源泉。(一)让士官参政议政,强化其主人翁意识,使士官管理“尽心”。要利用士官队伍相对稳定、工作能力相对成熟的优势,大胆让他们在基层战备训练和管理教育中唱“主角”, 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两防”工作中当“助手”,增强士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基层三大组织要吸收他们参与;要经常听取他们对基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连队建设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增强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做基层管理工作的“主人”;促使他们在管理中能“换位思考”, 感觉到抓好管理是自己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从而尽心尽力地抓好管理工作。(二)大胆授权定责,解决他们工作的“难题”,使士官管理“顺心”。领导者要根据士官的职责和某一阶段内所负责的工作,大胆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保证他们能按职责开展工作,大胆果断地处理问题,不干涉“内政”, 不搞一竿子插到底。对一些临时性、独立性比较强的工作,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干,努力为他们搭设好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坚持责权利统一,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士官工作上遇到难题或出了一点问题, 要少指责多帮助,帮助他们查找原因, 研究改正的方法。同时, 干部也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不要动不动就把责任往士官身上推,确保他们能顺心顺意地抓管理工作。(三)解决士官后顾之忧, 使士官管理“安心”。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妥善解决士官家属临时来队、家属随军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当士官个人、家庭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帮助解决时, 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采取办夜校、周末育才学校、函授、专业培训等形式,为士官第二次就业创造条件。从学习、工作、生活上处处关心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解除后顾之忧,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而能安心地抓好管理工作。

二、调动士官队伍的工作热情,发挥职能作用,使他们成为基层连队士兵与军官的桥梁和纽带。士官处在军官和士兵的中间位置,是联系军官和士兵的桥梁和纽带,是基层“两个经常性”工作的中坚和联结点,充分发挥好他们在连队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落实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积极引导,增强士官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信心。当前,一些士官在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中,认识上还有偏差,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最突出表现是信心不足:有的片面认为思想工作是干部的事,士官起不了多大作用;有的认为肩上不扛星,说话没人听;还有的感到素质能力不具备,工作做不好。因此,针对士官的思想倾向,要及时地加以教育引导,帮助其明确责任、认清优势、树立信心。首先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充分认清士官的地位、作用,增强责任感。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士官职责以及军委首长关于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其次要帮助他们认清自身优势,树立信心。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与干部相比,士官在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与战士心理上的相融性。士官和士兵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有共同语言,相互间心理易沟通,做工作易被战士接受;二是了解战士真实思想的准确性。士官身处兵中,战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其视野之中,因此,观察问题直接,发现问题、掌握战士思想变化准确;三是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士官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在干部少、精力难顾及、分散执行任务时,能够及时弥补干部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工作;四是思想工作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基层士官队伍数量大,分布广,能有效地结合连队阶段性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广大战士的思想反应,把经常性思想工作渗透到广大战士之中,贯穿于各项工作任务的全过程;五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协调性。士官能在干部和战士之间发挥上传下达,呈上启下的作用,多做穿针引线的工作,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官兵之间的误会和矛盾。

二、主动解难,排减士官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干扰。士官大多处于事业、家庭的“上坡路”,面临的实际困难多,自身解决力不从心。在基层,困扰士官队伍的主要问题是休假时间难保障,学习计划难实现,婚恋问题难如愿,家庭负担难减轻,复员出路难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士官队伍的思想和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基层干部应当密切关注士官的实际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以爱心促进士官安心。对于士官的实际困难,基层干部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士官正确看待,正确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思想不够稳定、工作消极的士官,要主动靠上去,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另一方面则要竭尽所能,帮助士官解决。一是严格按条令条例保障士官休假。干部不能只图自己轻松、安逸,让士官连轴转,要根据部队工作、农事季节、婚姻状况、家庭实际等因素,合理安排士官休假;二是对来队士官家属要安排好食宿,热情接待,干部要主动登门看望慰问,尽力满足合理要求;三是大力支持士官学习成才的愿望。充分发挥高学历官兵的优势,组织帮学对子,对士官进行帮助和辅导。建立士官学习室,提供学习场所。非工作需要,尽可能不占用士官的学习时间,并为他们购置必要的学习书籍,从人员、地点、时间和经费上适当加以倾斜;四是对于士官婚恋和家庭的困难,基层干部要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同时积极通过政治机关,主动与其所在地的妇联、居委会、民政部门和人武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三、善于“搭台”,挖掘士官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内动力。你不放心,我不尽心。要突出士官在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基层干部必须转变观念,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士官,用老办法管理和使用士官。应当充分尊重、相信士官,为他们发挥作用搭设舞台,调动他们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区分工作的层次。干部要学会通过士官传达自己的意图,依靠士官实现自己的决心,形成干部带士官,士官带全体的工作路子。鼓励士官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解决问题,不能把士官的职权一把揽过来,一竿子插到底,把士官抛在一边;二是要合理赋予士官“官”的权力。要赋予他们日常事务的处置权,重要问题的参与权,敏感事务的监督权,让他们有职有权,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干部缺编的情况下,可以指定优秀士官代理干部职务,连队党支部还应当根据本单位党员的具体情况,适当吸收优秀士官党员进支委,让其参政议事、献计献策;三是要为士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要优先考虑到士官的特殊作用,尽可能让其“当先锋”、“打头阵”。部队组织比武竞赛、科技练兵活动,要让士官登台亮相,尽可能展示其才华。在经常性的训练、工作、学习中,也要发挥士官的特殊优势,让其担任“小教员”。

四、加强帮教,提高士官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素质。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一门艺术,仅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士官相对于干部来说,理论水平、能力素质、工作经验要弱一些,因此,基层干部要着力帮助士官提高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素质。一是要帮助士官提高理论素养,打牢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础。理论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方向,而且决定了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水平。因此,要引导士官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帮助他们掌握精神实质,学会理性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帮助士官掌握工作路数,打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动仗。认真组织士官学习掌握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特征、疏导方针、指导原则、方式方法、主要内容以及战士思想变化的规律,使士官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帮助士官提高工作能力,争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坚持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各项制度,采取难题“会诊”、交流经验和具体传帮带等方法,对士官进行经常性培训,使士官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形成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

五、严格要求,增强士官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说服力。身教重于言教,事实胜于雄辩。基层干部要把对士官的使用和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士官的自觉性,处理好士官与战士之间的兵兵关系,防止情绪对抗,使士官真正成为士兵的榜样,通过他们的良好形象来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基层干部要适应士官制度改革的新变化,自觉依靠组织管理、依靠制度管理、依靠条令条例管理,切不可脱离法规,搞“土规定”,降低对士官的要求。一是强化三种意识。通过不断强化士官的“条令意识、纪律意识和兵的意识”,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别人的工作首先要管好自己,只有在行为上让战士心服,说理上才能让战士信服;二是及时化解士官与战士之间的矛盾。士官与战士难免会发生矛盾冲突,基层干部要因势利导,及时化解,防止士官与战士之间的关系恶化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热点”问题上,要增强透明度,严格按程序、按标准、按条件,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及时树立典型。士官当中不乏小专家、小能手、小权威,因此,针对不同特点及时树立典型,并结合对优秀者的表彰,能够有效地增强士官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说服力.这是思想工作的,作用其它还在.装备管理方面这是军队作战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消防部队进行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中,消防器材装备保障准备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如何能让手中的消防器材装备发挥其最大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斗的成与败。消防部队基层中队器材装备管理工作的内容,是根据灭火战斗的需要来决定的。消防车辆和随车装备是消防中队的主要技术装备,作为保管和使用它们的驾驶员,自然在部队的作战、训练和执勤备战中担负则重要的责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士官制度实施几年来,士官在部队兵员中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士官一般分为专业士官和非专业类(管理)士官两大类。专业士官主要是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士官,这部分士官一般有专长、有特长,掌握了比较过硬的专业技术,在消防部队来说,主要就集中在消防车驾驶员这一岗位上。按福建省莆田消防支队的实力统计,全支队共有士兵96名,其中士官49名,这其中驾驶员有28名,占到了士官总数的57%和兵员总数的29%。可见,如何发挥专业士官的技术骨干作用,是关系到加强基层中队器材装备管理水平的大事,值得做一番认真的研究。

一、重视专业士官的技术骨干地位.基层中队驾驶员的配备基本上是一车一人,比较固定,而且基本上是士官。他们一般都是从士兵中的优秀分子成长起来的,而且经过总队统一的正规驾驶培训,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基层中队不可忽视的一支技术力量。对于他们的管理和使用,不仅是“开好车”的问题,而且要提高到整个器材装备管理的高度上来,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在现有装备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专业士官的技术水平。

作为灭火战斗人员,应能充分熟练掌握器材装备,做到“四会”,即会使用、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而专业士官要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主要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1、熟悉装备器材的操作规程。专业士官不仅要会操作装备,而且要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装备损坏和事故。

2、熟悉装备器材的检查。专业士官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检查装备,注重发现故障,这样才能达到检查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而检查,只注意形式,不注意内容。

3、熟练掌握装备保养技术。专业士官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装备保养上,象爱护家用电器一样爱护装备器材。懂得为什么保养、怎样保养、保养什么,从而高标准地搞好维修保养,提高装备的使用寿命,使其更好地发挥战斗效能。

4、熟悉一般的装备维修技术。随着器材装备使用寿命的延长,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作为专业士官要在熟悉装备性能、原理、构造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故障、准确分析原因、采取正确措施实施维修。特别在灭火作战中能快速有效地排除故障。

三、发挥专业士官技术骨干作用的方法。

1、要求士官以模范行动把义务兵“带”好。专业士官要运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动义务兵一起进行装备保管和使用工作。要手把手地教,让他们在岗位上及早地学会熟练的技术,带动义务兵刻苦学习、研究技术,带动义务兵养成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尽早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2、要求士官以全局观念把干部“帮”好。中队干部一般调动频繁,不一定都能熟练地掌握器材装备的维修保养技能,作为专业士官就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理所当然地冲在第一线,亲自动手排除故障,协助干部搞好技术运用。要把自己的技术看成部队战斗力的组成部分。

3、要求士官以高度责任感把技术“传”好。专业士官的技术是部队培养的,要毫不保留地传给其他战友。保守的把知识看作私有或者变成与组织讨价还价的条件,就失去了士官的存在价值。要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师带徒,专业士官的技术只有传下来,发扬光大,才有真正价值,才有部队效益。

四、基层中队在专业士官管理上的几个可行措施

1、建立专业士官的选拔、培训、使用和激励机制,促进专业人才的生成。要根据各队的实际情况,出台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克服专业士官管理上的随意性和“关系学”,创造一个“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争当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专业士官有干头、有盼头、有学头,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努力地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作用。

2、由一名士官负责中队装备和技术人员的管理,担任干部在装备方面的“顾问”。消防器材装备是消防员的武器装备,是消防部队参与灭火战斗的武器,在后勤管理上要求各基层单位,要有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而对基层中队来说,我们可根据中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士官中采用民主推荐的方法,挑选一名思想过硬、技术精湛,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先进分子,担任中队技术带头人的角色,负责监督其他专业士官履行职责,负责检查督促对全队器材装备的管理使用,参加队务会,当作中队的一名班长级骨干,为干部提供专业士官和器材装备方面的助手作用。以一教十,以一管十,促进管理落到实处。

3、目前可由驾驶员兼管高技术装备,落实责任制。对于各中队现有的高技术装备既专勤装备,如果简单地分工给战斗员是不科学的,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驾驶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机械常识和维修保养知识,可以分工给他们负责保管,工作强度不大,又能确保管理和保养到位,减少高技术装备损坏和保管不善的可能,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措施。

总的来说,专业士官在消防中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突出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骨干作用,才能真正把器材装备的管理水平提高档次。

兵役制度改革后,士官已经成为基层队伍的主体。特别是二级以上士官多数是班长、骨干,又具备不同岗位的专业技术,因此成为基层中队执勤训练、灭火救援的中坚力量,二级以上士官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层队伍的稳定。然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基层中队对二级以上士官管理难度大,普遍存在“兵”的意识差、不注意个人小节、在请假、婚姻及消费观念上存有误区等。因此,多数基层干部将二级以上士官视为“刺头兵”,不仅未能发挥他们的作用,甚至有些士官在中队起反作用,影响了队伍的整体建设。那么,如何发挥这些二级以上士官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换个角度去管理,不仅要用行政手段去管理士官,更应该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作用。的确,多数基层单位未能强化党员意识来加强士官的管理,管理上大多是采取行政手段,造成士官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有所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士官党员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不深,认为只要技术过硬就行,把技术强等同于觉悟高,从而忽视了思想改造、有的认为只要关键时候上得去,平时工作无所谓等等。

以及《充分发挥士官在部队基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士官,是部队建设的骨干与中坚力量。随着新兵役法的颁布实施,如何充分发挥班长在部队基层管理中的作用,尤其在继承传统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兵管兵”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各级领导机关尤其是基层干部关注的问题。

一、“兵管兵”重要意义所谓“兵管兵”就是指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班长管理为主体的士兵群体相互管理随着新《兵役法》的颁布实施,大量的优秀士兵将选改为士官,作为部队建设的骨干力量予以较长时间的保留。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独立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好,并且在士兵行列中与义务兵朝夕相处,熟悉条令条例,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带兵能力,这首先为“兵管兵”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兵员文化素质的显著增强,班长队伍素质也会随之有较大的提高,这同样为“兵管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日趋现代化,大量良莠并存的思潮也在不断冲击着军营,为管理者知兵增添了较大的难度。而班长作为一个兵头将尾,与兵之间最熟悉、最了解,他们在时空上易于接近,感情上易于沟通,充分发挥其班长作用既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也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消除管理工作中的盲区,达到“拾遗补缺”之功效。因此,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兵管兵”比“官管兵”具有更多的优势。其次,我军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之上的,并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开展“兵管兵”既是我军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群众路线在基层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而且,通过“兵管兵”活动的开展,还能激发基层士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接受管理、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其在管理中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对干部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产生“1+1>2”的管理。

再次,通过“兵管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引发各级管理者对自身管理动机、行为与效果的大量思考,促使管理者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部队基层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认清当代青年战士的本质和主流,适应当代青年战士所具有的讲求民主、乐于参与、富于创新等思想特征;充分发挥班长在部队管理中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从提高对新时期战士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认识入手,把部队基层建设与士兵求进步、求发展的基本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动部队基层管理活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三、疏导士官队伍的心理问题,克服不良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部队建设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确保消防部队完成中心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是青年官兵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重要基础。经济飞速发展条件下观念的碰撞、利益的调整、竞争的加剧,使官兵心理压力增大;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各种诱惑、家庭问题因素的增多,官兵成长、人际交往、婚恋等都会给官兵带来心理影响、引发心理不适,尤其是消防部队担负着繁重的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对于官兵的心理和适应能力更是一个新的考验。近年来,因心理问题给部队管理教育带来的挑战逐步加大,引发的事故案件也时有发生并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当前,怎样搞好心理教育成为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清形势,认识到对官兵心理沟通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在部队开展工作,顺利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作为基层主官应不断增强做好官兵心理沟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清楚认识到官兵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单位工作开展的好与否。只有通过细心的洞察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官兵走出消极的心理世界,才能正常的开展好工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不仅受政治观点、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支配而且受到性格、情绪、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年官兵在自尊心受到伤害、进步受挫、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下,如果不能从心理上得到有效调节,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对基层官兵加强心理交流和沟通,并加以对他们进行矫治,再加上有时执勤执法任务的繁重,以及对执勤执法质量的不断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一时还难以适应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在执勤执法中也将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官兵的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完成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开展心理教育要有真情实感。进行心理疏导要满腔热忱,以诚相见,尊重战士,平易近人,尽量缩短与战士的心理距离,从而使战士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动人心弦的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有些基层政工干部往往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使战士不敢开口,不愿开口,无法开口,既挫伤了战士感情,又无法了解战士的真实思想;有些基层政工干部,故意做作,感情不真,热过了头,给战士有一种假的感觉,也无法与战士进行面对面的坦诚交流,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开展疏导工作,要有热情而自然的态度,稳定疏导对象的情绪,消除怀疑心理,形成和谐的交谈气氛。同时,要加大情感投入,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把关心战士的生活,帮助战士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战士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提高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效性。

三、全力做好“三个结合”,切实增强官兵心理教育的可操作性。开展心理教育,不能单纯心理教育而搞教育,必须联系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一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与两个经常性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际上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把两者分割开来,要通过坚持和落实两个经常性工作发现和解决部队官兵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二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与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解决官兵在生活学习、训练、家庭、婚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体现部队的温暖,战友的关爱。在官兵家庭受灾时,需要部队、战友伸出友爱之手,给予帮助。近年来,由于士官尤其是大龄未婚士官增多,部队又明文规定不允许在驻地搞对象,怎样解决士官的婚恋问题,各级组织应当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等等。如果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一味搞心理疏导,不可能有好韵效果。三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与一解决官兵关心的“热点”结合起来。成长和进步涉及每名官兵的切身利益,正确处理好官兵关注的学技术、考学、入党、奖励等问题,创造公平、公正的激励环境,能够为开展好心理教育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一旦在“热点”问题处理上有失偏颇,势必滋长部队的歪风邪气,影响部队的士气,即便我们开展了心理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赢得不了官兵的理解和信服。

四、营造良好环境,使官兵心理始终处在良好的状况下。官兵的情绪反应与外界的工作,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作为一名领导应尽量为官兵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量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一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上级要引导官兵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把人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的健康心理之上。二是营造公正的用人环境。在涉及到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上级应严格按组织程序办事,防止因用人不公而诱发官兵不满情绪及不良心理。三是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防止因不讲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使官兵产生厌恶感。四是通过开展读书、书法、棋类、球类等比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官兵的情操,使官兵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开展心理教育要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方式要灵活,不能死板。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念,运用社会环境这个大舞台,利用部队管理这个大课堂,灵活运用时机效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比如,在思想问题比较突出时,对于情绪比较平和者,可立即找其进行心理疏导;对情绪比较激动者进行引导,找机会再疏导教育;对情绪在火头上的,要等他冷静下来,再采用恰当的形式,耐心开展进行疏导工作。要灵活运用环境效果,如室外交谈可以使战士无拘无束。要灵活运用个性效果,对错误严重而又满不在乎的战士要开门见山;对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战士要委婉曲折、循循善诱等等。

总之,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消防部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在官兵的心理教育上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规律,尊重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前进,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为部队服务、为官兵服务、为推进消防工作和部队全面建设稳步发展服务。

四、规范士官队伍的个人养成,打造过硬作风,促进他们牢固树立按章办事与合理统筹的能力。士官制度改革至今8年,数量从过去的自愿兵到现在的士官翻了几十倍,岗位从过去单一驾驶员到现在的十余个专业数十个岗位,质量从过去的单岗位能力到现在综合岗位能力的体现,比例从刚改制时的40%多到目前为止的60%多,士官制度的改革使兵员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想过去这支队伍可有可无,看今天这支队伍不能忽略。为此,从士官的发展和未来看,它将成为消防部队建设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这支力量的生存和发展,事关消防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全体士官的自我成长与进步以及对职业的认识与看法。时下正值各级部队开展士官培训的有效期,现就士官如何加强六种能力、六个作用的自身培养谈点看法,供士官同志们参考。

一、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士官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前沿作用

从目前编制结构看,士官岗位有四个特点,一是身处基层第一线,在最前沿。二是常与士兵同甘苦、了解透彻。三是人数众多,大部分基层单位士官多于干部,对象面窄。四是与士兵身份比较接近,能听真话。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发挥好前沿作用。

(一)士官要理清对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据调研了解发现,现在的士官参与做思想工作有这么几种模糊认识:一是有的士官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干部的事,兵有了思想问题,干部会设法去做,“与自己无关”;二是有的士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坏都一样,反正后面有干部,出了事情责任是干部的事,“无碍我大局”;三是有的士官认为自己就是个官之下的兵,兵之上的官,权力小或是无权力,说话“人微言轻、没有份量”;四是有的士官认为自己文化水平没有别的高,讲道理,拼嘴劲不是士兵对手,“借口躲避”;五是有的士官认为少数士兵同志家庭条件好或是有理不清扯不断的关系,思想有问题,自然有人来跟他做,甚至出了问题有人会妥善处理“退避静观”。

(二)搞好培养注重帮带使其能够做思想工作。士官要参与协助干部做思想工作或做好思想工作确有一定的难度,其原因:一是兵龄短,说话的作用不大。二是阅历浅经历和了解掌握的知识方法受限制。三是经验少把脉不准,下药对不了症;四是方法缺,易犯冲动和急躁,可能会导致战友之间产生新茅盾。要解决能做思想工作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学习问题;其次解决好请教问题;再则是解决好观察问题。另外要解决好主题问题,还应解决好目的问题。

(三)加强交流、研究、探讨使之灵活做思想工作。多数士官认为自己和战士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思想工作做得再多,道理讲得再好也不一定有效。做思想工作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技巧,着重点应该掌握其艺术和技巧。我们应当针对战士的特点、个性、专长、文化、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社会状况进行摸排、了解,掌握一些与他本人息息相关的东西,在做思想工作时就能够主动地把握,容易进入角色,同时对待问题要分清是非,切实拿准其要害,切中脉博,对其实施定位、定性,使其心服口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掌握好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所在专业岗位的支撑作用。

消防部队士官岗位多,每一个岗位都有它专业性的特点、作用、所长,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个途径解决好专业技术能力问题,才能使士官立足岗位有竞争力:一是强化岗位意识,立足岗位练精兵。我们应本着“在什么岗位练什么专业,练什么专业就要精什么专业的原则”,无论你是主要岗位,还是辅助岗位。或者说是在个别少数的非专业岗位,都应把自己练成角色型的士官,真正在岗位有出色的表现。二是积极主动,移位渗透,多岗位锻炼自己。岗位练兵是士官专业技术培养的“主要途经”,一个岗位可以说就是一所学校,只要你经历一次就有可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应在完成本职岗位专业技术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变换角色,学习一些其它岗位的专业技术,我个人主张开展“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练兵观点,把自己锻炼成为“骨干型、专家型、一专多能型”的士官专业人才,在部队需时我能有名,遇到困难我能行,辅助时机算能人的士官技术人才。三是克服满足现状,勇于承担重任,不失时机磨炼摔打,使自己真正成为技术骨干的娇子。现在在这支旁大的士官队伍中,占一定比例的士官在改选晋级前拼命干,以掩人耳目进入士官队伍,达到目的后就盯着利益加油干,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一旦失去机会或受到一定挫折就乱求干,不顾部队声誉,有的甚至和干部比着或是对着干,找茬生是非。士官这个只适用部队的称呼,才带有官的含义,但他仍是士兵的组织部分,他与真正意义上的警官,军官有切然不同的区别,很浅显的例子,在现有的中队里,大部分中队的士官都在10名以上,而我们的干部为什么只3-4名,这就很能充分说明干部是管理者,士官是被管理者,这就是它的区别所在。所以,士官要克服满足现状,要勇于在第一线,承担艰苦而繁重的任务。要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磨炼摔打自己,切实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为完成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奠定能力素质基础,使之真正成为你所在辖区实施消防领域工作的有效支撑。

三、着力培养行政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士官在经常性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一)依据条令条例明职责,定责任。条令、条例,士官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管理规定和近几年总队组织实施的正规化建设现场会等对士官队伍建设,士官个人素质要求,对士官在实施管理教育乃至抓训练工作都有明确标准和目标,目的是为了确保士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管有方向、管有依据、管有动力,如在开展的防事故工作中,我们部分岗位的士官实行《工作责任书》签订机制,就是把职责责任化,把责任明细化,就是把你们岗位工作转换为责任工作的一种措施、手段和方法。

(二)把自己当镜子,正形象,树标杆。士官是兵的典范,是官的帮手,是部队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应严格按“士兵本色,干部标准、党员形象”来要求自己。士兵本色:就是着力培养“普遍一兵”的人格魅力,思想境界,要真正从心底认识“士官就是兵” 的角色,彻底澄清“士官不是兵、管理就是管兵”的模糊认识。始终把自己置于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坚持从点滴养成中加强作风培养,按士兵的要求正规军人形象。干部标准:就是要把士官承担的管理工作看着是一项工作主要责任,要给干部分责担忧,要主动承担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难题,要协助好干部实施管理工作。党员形像:就是要按先进性的要求促使自己“当先进、做表率”要时时、处处、事事给士兵带好头,做好样子,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士兵自觉听令守纪,服从管理,使自己身在兵中能体现兵的素养和能力。处于兵群又体现官的意识和责任。

(三)相互学习借鉴找方法,寻路子。士官在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倡导“强帮弱、老带新、官帮兵”互帮互助原则,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能,增强管理素质,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个案剖析、互谈体会”活动,重点解决部分士官在管理工作中方法简单,行为不妥,效果不好,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突出问题,使之在管理工作中有一定的位置,把自己培养锻炼成管理工作的能人,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四)立足实际完善制度,抓好规范落实。士官是部队建设的主体,更是管理工作的骨干,也是岗位工作能手,在实施管理工作中,一定要立足实际,特别是所在岗位的实际,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措施,把士兵置于你的掌控之中和制度的管控之列,再依据制度和措施来抓规范,使之形成习惯的行为。

四、有效解决组训任教能力。充分发挥士官在军事业务技能掌握,抢险救援技战术训练中的组织作用。

士官组训任教能力,是士官职责所在,任务所需,必须具备一定的组训任教能力,士官队伍应紧紧围绕提高四会(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做文章,重点解决士官基本组训任教能力素质问题,要加强对新思想的培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以掌握现代理论;要加强对新技能的掌握,以应对本岗位工作,要加强对新装备的熟悉了解,以会使用手中武器,要加强新战法的探讨研究,以完成各类抢险救援任务。

五、完善自我,面对困难,敢担重任,勇于奉献的吃苦能力。充分发挥专长,展示在灭火抢险中的尖刀作用。士官是一支政治思想强,专业技术精,作风纪律硬的骨干队伍,面对岗位工作,都要不同程度承担有效的实际工作范畴,如何在岗位领域里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展示自己,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熏陶。

(一)要在“处险遇险多但吓不倒”的精神鼓舞下锻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为消防部队的士官,自部队抢险救援职能拓展后,面对的险情,身处的险境,接受生与死,得与失的考验,随时随地都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应时刻牢记职能,牢记使命,常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

(二)要在“事务多任务重但压不倒”的环境里筑牢无私奉献的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和艰巨繁重的抢险救援任务。我们应真正弄明白“为谁当兵、为谁服务,为何申请加入士官队伍”,牢固树立和校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服从组织安排,安心基层工作,热心服务百姓,正确对待得失,使自己真正成为士官队伍中的优秀群体之一。

(三)要在“住城镇条件好但不摆普”的条件下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参军服役的选择使我们走进了消防,消防事业的生成决定了我们住守城镇,城镇的发展变化又给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变化,以促使了我们一些士官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欲望时时都在澎涨着,有的士官走进红色现代消防,忘了曾生育养育的老娘,住进宽敞明亮的营房,忘了祖宗还倍加呵护的土房,处在繁华的城市,忘记生他的故乡,每月手拿上千工资忘了过去曾遭遇的拮据,只顾自己的享乐,不想家人死活等这些现象,在这里我想用这样几句话送给同志们一起共勉。

睁开眼睛想一想,老爸老妈做哪样;端着饭碗想一想,兄弟姐妹吃哪样;走进课堂想一想,学习知识为哪样;站在操场想一想,领导安排干哪样;要转士官想一想,奋斗目标是哪样;愿留部队想一想,向谁学习找榜样;谁没一个是与非,把握政策不走样;无论将来从啥业,保持本色不变样。发扬艰苦奋斗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军人本色的品质要求,特别是住在城镇消防部队士官,要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要经得住“酒红灯绿、安逸舒适”的生活诱惑,做一名条件再变,本质不变的优秀士官。

六、磨炼意志,不断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充分在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有效作用。

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决策民主化

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只要讲究民主化,不仅管理者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会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可行。为了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每周召开的行政例会上提出决策内容,通过讨论群策群力作决定;二是把一些重大的决策草案的任务分解给分管人员,分管人员组织相关人员研究,提出决策意见,再集体通过;三是涉及全校性的重大工作,先由分管人员与相关人员一起拟出决策草案,交由校委会讨论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予以修正后通过。这样的决策过程发挥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潜能,汲取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尊重了各个层面的民主权利,也加深了学校教职工对决策的理解,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执行规范化

决策的落实、制度的执行,最主要的是规范化。每个职能部门都要制定出明确且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按规范办事;尤其是各层面的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必要时,在执行过程中如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内容要予以公示。领导者身体力行,是无声的号角。无言的纪律。学校管理者只要把这些抓在平时,无需插手下属的具体工作,各项工作也会按部就班地进行。

(三)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多元化,应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上。一是教师自评,每节课的反思,每学期的工作小结,每一学年的考核,教师都要写出总结或述职报告;二是学校内部的互评,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和各边村小学及教职工之间的互评;三是学生、家长、社会评;四是上级部门评。多元评价的前提是深入检查调研,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只有深入课堂,深入平时,才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公证性。

二、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一)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能在无形中熏陶、感染学生,起着桃李不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在整体布局上追求创新。意蕴深远的标语,独具匠心的特色绿化园地,温馨典雅的走廊、墙砖,别具一格的个性宣传牌,各具特色的室内设计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师生创新灵感与艺术文化交融的璀璨。另外,学校还在文化内涵里渗透创新。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区分别设置了科幻画、想象画,并配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温馨提示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学校倡导班级文化建设以一班一风格,班班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班级创新特色文化,倡导不拘一格,个性化的班级形象。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重视校园硬件环境文化建设和创新教育内容展示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校园文化内涵的积淀,依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型的管理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味。学校将创新教育融入校园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发展和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不仅可以在校园广播里,增添校园特色音乐,浸润师生心灵;还可以精心设计小学校园文化手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美设计收纳其中,深刻地阐释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及文化内涵。

(三)课堂建设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生成的主渠道。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从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人手,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诱导、熏陶学生,逐步生成创新人格。其次,拓宽教育渠道。学校鼓励学生多读书,制定各年级必读书目和必背篇章,让学生多积累。最后要坚持学创结合的学习模式,以智力活动为基点,把创造思维训练落实于日常中,强调平等的师生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助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长知识、增智慧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

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方向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动意识,打破以前管理中出现的专政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平时的情绪变化,不要让他们有奴役的感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管理者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尊重,使人性化与管理制度相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应该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最了解,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更好进行。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

其次,建立科学的测评办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师测评办法往往是采用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这种测评办法是有缺陷的,应该摒弃这种测评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独立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同时采用评分制,这里包括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分,使教师真正发现自己在授课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小学的管理者要更加注意放手让负责一线教学的教师去探究一些新的小学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他们不缺少专业的知识,而是缺少实际的授课经验,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将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授课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教育存在它的特殊性,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要合理,既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为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得到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小学要进行人本主义的管理,还要注意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互相之间的结合。过去的教学管理比较注意服从,这样在教育管理之下,会让一线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对心态,从而无法获得尊重和满足,在工作过程当中就不容易进行配合以及服从。而人性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被管理的一线教师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尊重,和一线教师平等地进行交流,进一步地取长补短,在情感上进行互动,最终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制度令行禁止,一线教师更加配合以及服从。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更注意发挥一线教师的工作自主倾向性,并且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促进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管理者要更多地对教师理解以及尊重,最终以人性管理配合制度化的管理,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可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2]李峰.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6)

教师教育培训管理研究 篇4

随着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重要手段的教师培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虽然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已有了显著成效,但是培训效能不高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的成绩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和培养教师的管理、组织等能力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部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教育是本国未来国力的主要基础,教育比建立最好的工业体系或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更为重要。”霍姆斯协会发表的《明日的教师》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教师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就不会有多大的提高。没有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1]将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师资水平上,极力主张改革教师教育,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因此,从各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来看,教师教育的改革是社会和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

2.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指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形成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使教师从经验工作者变为具有学术素养的专业人员。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师专业化的重点转向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方法。

3.教师教育目标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师学历水平的普遍提高,教师培养的重心开始转向已有的较高学历水平基础上的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对于其他任何人都适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因此作为教师就更应该遵循这种教育思想的潮流,不断加强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主性缺失。教师对培训的参与权得不到尊重。培训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并通过预设的程序呈现给教师,并且排斥教师的发言权。教师的学习方式不能自主。我们都把参加培训的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在培训中采用何种学习方式、通过何种途径掌握知识,都需要培训的组织者靠某种设定的模式和程序将知识传授给教师。培训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培训者不能深入到教师之中倾听意见,建立分享、宽松、公开、真诚的培训氛围,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导致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

2.教师选择权欠缺。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无视教师的职业特点,无视教师的专业需求,把教师看成被动的接受培训的个体,很少或没有关注基层教师的心声和需求,教师没有选择培训指导教师、培训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地点等的可能性;培训计划完成后,培训过程实施得怎样、培训效果如何,教师也没有发言和参与评价的权利。整个培训过程中,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大一统的集体教学形式、单调沉闷的授课方式、上级部门单向主观的评价以及完全依靠制度约束的缺乏人情味的管理,决定了基层教师只有被动接受培训的份,没有选择、参与、实践、体验、创新的主动权。

3.培训制度的强制性。培训主要依靠行政机构推动,依靠政策性手段和规章制度,如将教师接受培训与教师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荣誉评比挂钩,使得教师被动地参加培训,因而教师便带有抵触情绪。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手段存在过度的刚性。培训机构通常生硬地套用企业化的规范管理方法,迷信权威和制度对管理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人格特征,缺乏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状态的理解和生命质量的人文关怀,由此抑制了参训教师内部心理资源所产生的积极的管理能量,导致其在心理上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师教育培训管理策略

1.明确研究课题。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选择若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实践性课题的立项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形成理性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学院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研究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培训、教育理论知识培训、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总之,通过以上教师培训,力求使教师具备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以学校自身为本的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全方位的能力,进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启用科学管理方法。在人际关系上,要求管理者对待参训教师要公平、公正、真诚、热情,始终服务于教师,做教师的朋友。强调培训者和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去激发、感染、影响参训教师,强调让教师了解管理者的内心世界,形成有效的沟通。在培训方式上,我们也试图采用柔性化的学习模式,将教师授课、合作学习、自主反思、工作改进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评估制度、教师培训管理责任制度和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3.增强教师培训选择权。(1)前期调研。在培训实施前,培训管理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式深入到中小学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对培训形式方法的要求和对培训时间、场地安排的意见,汇总后进行梳理和分析;(2)选择培训指导教师。根据先期调研的结果,在市内外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主要是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和部分市级学科带头人),在其精心准备后推出1~3门微型课程;(3)通过远程报名组织培训;(4)确定参训人员。根据教师自主选择后的报名人数,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制订培训计划,排定培训日程,然后在网站上进行第二次发布;(5)教师选择培训课程。教师根据网上公布的培训计划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课程;(6)及时评价。在培训后,我们适时通过向参训教师进行问卷、访谈和座谈的方式对培训进行评价[2]。

4.丰富培训形式。通过集中培训、挂职培训、一对一培训等形式,切实使教师在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其他综合能力有全面提高,为学校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5.创设培训和谐氛围。在培训管理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研究人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充分调动起他们在管理中的双重作用,营造教师培训管理的氛围文化。社会大环境与学校都要树立以教师专业性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尊重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人学习的特点,确立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6.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思考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自我思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思考和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7.建立教师互助小组。教师之间的同事互助合作,是教师教育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通过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研活动、专题研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研讨,使学院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术领域和场所。

8.专业研究人员引领。专业引领是指专业研究人员或专家学者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引导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教师教育校本培训深层次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教师通过系统地自学教育理论,在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习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深层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

四、总结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管理 篇5

近几年,思想教育在我们部队全面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保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一、在教育对象上;要克服“重战士、轻干部”的倾向

有的认为,战士年纪轻。阅历浅、看问题片面,容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应该把战士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而干部受教育时间长,道理懂得多,不需要更多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战士和干部不存在谁需要教育谁不需要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干部只是在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干部素质的高低,对部队建设的影响更大,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更为重要。就干部的思想状况而言,思想教育要侧重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抓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解决好事业心问题,使他们自觉献身国防建设事业。

二、在教育的着眼点上,要克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抓应急教育多,抓基础教育少,成天像”消防队员”疲于奔命,但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仍解决不够好。

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抓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尤其要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以及军队宗旨教育,解决信念问题和为淮服务的问题,保证官兵政治上合格。教育中,要处理好管长远和管眼前的关系,在时间和内容上形成合理比例。同时要抓好经常性教育。当前一些官兵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贪图享乐、唯利交友”、淡化政治荣誉、追求物质利益倾向有所发展。要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官兵大力弘扬小平同志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和军委江主席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努力争做“四有”革命军人。

三、在教育内容上,要克服“重‘大块’、轻‘小块’的倾向集中时间和人员,着重解决某一倾向性思想问题,开展专题性。阶段性思想教育即“大块”教百,是完全必要的,单位比较重视。落实得也比较好。随机性的思想教育即“小块”教育,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要么教育不及时,要么缺乏针对性,工作跟不上,使官兵中一些思想苗头发展成倾向性问题,影响了部队建设。应当看到,“大块”和”小块”同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在当前官兵不时受到各种消极因素影响,思想观念呈多样性、复杂性和石变性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小块”教育,同比要注意互为补充,切忌重此轻彼。

四、在教育方式上,要克服“重内部、轻外部”的倾向

导致官兵思想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多与社会影响有关。因此,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也应当开阔视野,面向社会,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部队、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络,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抓思想教育,一要透过社会现象观察官兵的思想变化,增强思想教育的升对性;二要借助改革开放的成果解答官兵思想上的疑点,如组织官兵走向社会,搞一些调查、参观等,或请地方有关领导、专家、教授到部队作报告、开办讲座等;三要通过家访、书信等多种途径,与官兵家庭建立联系,互通情况,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五、在教育方法上,要克服“重灌输、轻疏导”的倾向

小学语文渗透学生自主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管理;学习能力

传统应试教育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在长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校已经形成了将学习成绩作为重点的教学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思维僵化,只会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不会进行思维拓展,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小学教育是教育教学事业中的基础教学阶段,小学语文又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教师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发展中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其成长为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一、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

1.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

在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方面,首先需要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日常的识字、笔画、拼音的学习外,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以举出相应的例子,提问学生小英雄雨来是如何同敌人做斗争的,或者在进行生字的学习后,让学生通读课文,自己讲出教材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以此来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会利用课余时间

小学教学中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也比较放松,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这个时间本身是非常充裕的,因此,教师或学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共同合作,在游戏的氛围中相互帮助,逐步养成合作意识,同时也起到了放松的效果。

3.注重学生兴趣爱好

自我管理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管理自己,实现自主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步塑造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样以《小英雄雨来》文本内容为例,在学习该课程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相关历史资料或电影动画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课前预习

自我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现在课堂中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间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和掌握,并清楚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通过课堂的提问或寻找老师的方式进行解决。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尚且不够完整,因此,就课前预习而言,需要教師不断引导督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2.课堂提问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注重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往往只针对大众化的问题进行讲解,长此以往,个别学生的知识误区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学生无心学习或对产生厌倦心理。小学语文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有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因此相对其他课堂而言,略显枯燥范围,因此,教师要注意调节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或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并积极地予以鼓励。例如,在学习课文《王二小》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多个问题,如“王小二是怎么把敌人带到包围圈的?”“王小二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等等,鼓励学生自发地回答问题,答案无论对错,都应对积极主动回答的学生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课后反思,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反复巩固,加深印象。对于小学语文阶段而言,这个过程更是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处于培养阶段,相对较差,教师可以先进行督促,培养学生的习惯,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反思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模式,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意义。

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想法,同时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反思等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不论是自觉性、主观能动性还是思维意识方面都处于培养教育的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根据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心理特征展开教学,才能够更加贴近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更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海龙.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探讨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12(24).

[2]江琴.低年级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研究生教育管理初探 篇7

关键词:研究生,现状,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活动基础之上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学习结合起来的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1], 它不仅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而且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 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 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本人根据自身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 现做初步探讨。

1 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1.1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研究生教育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单一管理模式, 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机构负责, 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 而对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及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则基本上由导师负责。在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 这种分散管理还能应付, 但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 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

1.2 研究生教育方式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文凭的重视, 研究生多种教育方式成为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采取边工作边读研究生的学习方式, 为社会众多在职人员提供了极好的进修和学习的机会。高校研究生招生中, 攻读在职研究生进修班及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人数激增。相当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的人员求学目标十分简单, 主要就是拿文凭, 以便于满足目前或将来晋升的要求。学校对在职读研者主要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 由于人数众多, 管理手段落后, 给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部分人由于工作繁忙, 每学期到校听课时间有限, 甚至很少露面, 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课有人代上, 论文有人代写的现象。同等学力与正规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双重标准。这一现象的出现, 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1.3 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

一是导师数量不足, 整体实力不强。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 不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扩招后, 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 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 而导致有的导师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 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活动, 学生在学业和能力上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充足的具体指导[2~3], 发表的论文质量也因此下降。

二是导师队伍参差不齐。扩招后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 对导师的需求量也增大。有的导师自身知识面窄, 有的导师自身没有经历过研究生教育过程, 难以胜任研究生指导工作。而且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素质, 难以胜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务[4]。

1.4 研究生自身现状

首先,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 学习主观能动性本应要求较强。扩招后部分研究生自身素质较低, 主观能动性较差, 基础薄弱, 知识面过窄, 文、理、工渗透不够。而知识面的宽窄不仅仅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水平, 更是一个人把各门科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创造出新成果的基础。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 是不可能取得学术上的巨大成就的, 因此出现了研究生导师感到带研究生比较困难的现象[5]。其次, 部分研究生功利性强, 创新意识薄弱。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 不讲究质量, 读研只是为了获得文凭, 将来对就业提职有力, 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 做研究, 更谈不上创新。最后, 缺乏团队精神。课题研究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集体的智慧, 单打独斗、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 团队精神是成功的加速器。目前许多研究生缺乏团队精神。

2 完善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狠抓研究生教育管理环节

研究生从招生、入学、制定培养计划、论文选题、答辩到学位授予等管理环节, 是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同时各项工作相互交叉、错综复杂, 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明确各环节工作程序和内容及主要环节的管理工作, 才能正确把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培养出优秀的研究人才。第一, 全面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特有的培养规律,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就是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和准则它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约束力, 各种规章制度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套,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 使其完善和科学, 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二, 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 确保研究生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信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过程的全程跟踪与审核, 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科学有效的决策, 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 进一步更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促进教育现代化, 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 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2 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 所以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人员,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风貌以及工作态度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 加强研究生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是中的一个环节。首先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应本着高效精干的原则, 充实素质较好的中青年教师, 尤其是选择硕士生、博士生充实到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岗位上来。因为他们具有培养研究生的直接体会, 对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知识, 为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强化研究生自我管理意识

研究生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奉行参与式管理理念, 体现研究生的自主性。他们朝气蓬勃, 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创新意识都很强, 只要完善管理方式, 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他们完全有能力挑起自我管理的重任。在实践中, 可以通过为他们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和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功效。还可以通过导与学、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畅通研究生思想、学习、科研交流的渠道。

2.4 拓宽研究生教育形式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教育有机结合, 使研究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能够积极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要根据研究生个性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通过积极倡导研究生参与深层次的学术报告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教育形式, 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此外,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 这样既可以丰富研究生的教育形式, 又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办学效率和效果。在新形势下, 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充实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深入研究教育工作的特点, 明确管理的目标、内容;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 启发研究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 勇于质疑, 否定权威, 形成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导师遴选制度, 提高管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使教育管理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3.

[2]安心, 郭建耀.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

[3]刘伟, 张万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制度的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4) :16~19.

[4]汪纪锋.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 2006 (2) :1~2.

教育科研管理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策略

一、前言

我国蓬勃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改革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发展环境和历史舞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同时, 教育科研对教育政策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 教育科研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然而, 教育科研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作为教育科研主要生力军的高等院校, 如何提升教育科研管理的成效、提升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成为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

二、确保教育科研管理成效的策略

1、激励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

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 高校教师有着生理、情感、尊严、成就、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需要, 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此, 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在高校内部创造一种开放、安全可靠的学术环境, 通过给予每位教师提供个人发展适当而有效的学术权力发挥的舞台、机会和条件, 使他们能够透过责任感、动机和灵感而取得创新和成功, 这样就不仅在待遇和薪酬等外部激励, 更是在思想意识等内部激励方面带动教师参与。只有这样, 才能积极影响广大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心理、情感、意志和毅力, 才能将教育科研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 才有可能迈向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所说的层次, 科学“研究不是带着功利、实用的目的去做的, 而是根植于对自然和人类最深层问题进行探究的激情与执著。因为学术研究不可能一夜之间冒出, 它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 在师资、图书馆、高素质学生等学术资源方面作精心的准备”。

2、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功能

高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按照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的观点来说, 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在高校教育科研中的组织功能主要应该体现为在教师对教育科研还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激发起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咨询, 及时传递国内外教育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报道, 召集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合作团队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整合与探讨。提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意识和作用。目前零散分化的教师教育科研应予以统整, 高校应整合校内各个单位的资源, 建立并参与教育社区, 统整教师教育科研事宜,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高校教师在师范院校不仅仅是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的科研显性成果达成的过程, 也是通过教育科研提升其专业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发展过程。

3、加强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和教研团队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切实保障。其一, 要重视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尤其要重视课题研究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强调通过团队领导、对新手的研究要求以及项目的有效沟通交流等办法探索教研队伍的有效建设与培养;也可实施“卓越人才”奖励计划, 拟定研究人员的培训政策。其二, 还要加强教研团队建设。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和引导目标相同的教师组成共同科研的团队, 既增加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同时又能够活跃科研的气氛和提高科研的质量。

4、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教育科研成果的管理并不仅仅是将研究成果、立项项目进行分类与汇总, 要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明确要求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要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在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鉴定与评价时, 要特别强调成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既要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又要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成果”。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发挥教育科研的功效。虽然不少高校在社科处工作计划中对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要求, 但并没有更详细的要求和手段。为此, 可借鉴香港等高校的做法, 设立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专项基金, 补偿科研人员和试验者正常工作的薪酬损失。也可采用SWOT分析法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内部优势 (strength) 、弱点 (weakness) 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因素进行分析, 并据此选择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发展战略的方法。

5、加大与校外中小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

无论是强化实践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还是要强化教育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 抑或促进教育科研的转化应用, 师范院校加大与校外中小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都是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此, 可以采纳UDS合作形式, 即组成由U大学 (University) , D地区 (District) 和S学校 (School) 三方构成的合作实践共同体。师范大学应通过开辟各种社会服务项目, 建立与中小学的广泛合作, 来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丰富自己的角色功能。“UDS”合作实践共同体可以合作共同体项目为依托, 以合作实践为平台, 以知识创生和转化为主要目标, 通过UDS的共同努力, 促进教育学知识的创生与实践转化。

6、加大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视

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展开研究和专业成长的依托, 能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正如斯腾毫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 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 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然而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有研究者做了经验总结:即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校本教研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相结合;二是校本教研活动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三是校本教研活动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相结合。

那么学校领导应该如何做呢?第一, 提高认识, 加强培训,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转念的转变;第二, 健全制度, 完善机制, 保障活动的开展。要使校本教研活动处处有章可循, 就必须健全有利于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规章制度。要做到时间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资料保障等, 如为教师订阅足量的专业报纸、杂志供其学习和交流。还比如聘请相关专家做专业的讲座等, 这就避免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出现专业引领缺乏, 针对性不够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金华宝, 杨启光.对教育科研面临困境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1 (06) .

[3]曾君.试析当前教育科研中的浮躁现象[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05) .

[4]Joanne M.Arhar, Mary Louise Holly, Wendy C.Kasten.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5]张俊珍等.芬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06) .

[6]曾天山.从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建设有质量的教育科研[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04) .

[7]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管理 篇9

1. 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职教育管理中, 学生主体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推进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 还有助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主体式教育突出了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 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 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观念, 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促进教育的发展。

1.2 弥补了传统教育管理的不足。就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来说, 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没有尊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 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 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并不充分,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 学生主体式教育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注重学生的自我参与,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 符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就目前来说, 现代高职学生具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而且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较为敏捷, 具有着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改变, 高职学生也慢慢有了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也开始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开展,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大众化”教育现状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大众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主流方向, 这不仅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给予高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来说,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校教学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同时教育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发展。由于教育的发展, 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普遍增大, 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也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另外, 教育的发展令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 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职教育管理中,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而学生主体式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市场人才需求, 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 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自己各方面素质, 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将教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而大众化教育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措施已经渐渐不再满足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的进行提供了客观条件。

3. 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之处

3.1 教育观念的创新。在高职教育管理中, 学生主体式教育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转化为自导自控的行为, 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 学生主体式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更新了教育观念, 注重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 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中,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另外, 还需要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课程, 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 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来说, 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对于如何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除了要讲解基本的教学知识外, 还应该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要运用更多科学合理的归纳教学法, 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从而促进学生和教育的全面发展。

结语

对于高职教育管理来说, 学生主体式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注意作用的发挥, 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学生主体式教育还是需要注重教师的指导, 学生也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 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加强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促进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发展,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较为明显, 慢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开始重视起来, 注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表现, 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就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进行了相关分析探究, 并提出了一些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以期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主体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瑞丽.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23) 128-129.

[2]孙鹏远.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 104-105.

浅谈研究生教育管理 篇10

1、人数多, 管理难

2002年到2012年10年间, 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万人增加到59万人, 增长率为195%;2003-2005年, 2009年, 4个年份的增长率依次为34.50%、21.19%、13.50%和14.57%。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教育形式, 其规模扩大证明了教育成果, 但也应看到, 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教育管理问题, 比如资金投入不足, 科研动力不足,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

2、投资少, 经费紧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我国自1993年提出4%目标之后在2012年首次实现, 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数据如下:尽管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从2002年的116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240亿元, 增加了7.82倍, 但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却没有逐年上升, 经费不足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 如, 科研经费相应压缩, 教师稳定性和新人才的引进不能充分保证等。

3、师生比低, 教学质量差

统计表明, 在校研究生人数从2002年的5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72万人, 增加了近2.44倍。研究生导师人数, 从2002年的1.0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5.02万人, 尽管导师人数的增速远高于学生人数的增速, 师生比确实从2002年2个导师/100个研究生, 增加到2011年15个导师/100个研究生, 最高师生比是2008年16个导师/100个研究生, 若将导师所带本科生与在职类学生考虑在内, 加上部分导师还有行政职务, 这样一个导师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教育精力就很少了, 所以科研成果、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就每况愈下了。

4、办学特色不明显, 课程设置老化

以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社会保障学科为例, 社会保障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的一个专业, 目前, 河北省范围内5家高校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硕士点。从一级学科的对比中可以得出, 各个高校都有各自优势学科做支撑, 综合实力来看河北大学处全省前例。另一方面, 在课程设置中, 几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雷同和老化, 课程设置追求多而全, 非小而精, 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 也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 导致社会保障毕业生经常和相关兄弟专业“抢”工作, 值得深思。

5、行政化重, 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与高校行政化管理有直接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去行政化, 让社会需求决定大学命运, 而非所谓权威的声音蒙蔽社会的评判。当前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视科研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 导致一味追求政绩, 学术腐败现象接连出现。对于教师的考核评级标准较为单一, 一般以课题数量、级别、发表的文章数量等为主。对学生考核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理念偏差

第一, 研究生教育管理行政化和教条化严重。首先, 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很多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 比如领导选定考核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方式, 教育理念封闭容易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行政化、教条化, 所以需要开放的教育理念。

第二, 激烈的全球竞争决定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国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深刻认识到, 目前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是参与知识竞争, 知识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2、教育投入不足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 说明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不足, 距1993年首次提出这一标准已经20年时间才实现教育投入的世界基础标准。研究生教育管理经费不足, 对于学生补助、教师的奖励和科研投入也会打折扣, 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科研设备就不能及时更新换代, 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 研究生教育投入应该及时补上历史欠债, 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

3、考核方式不合理

考核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考核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水平。研究生教育管理考核主体主要有领导、教师和学生, 但目前考核测评制度并不科学和规范。导致期刊数量越发越多, 论文越发越厚, 费用越发越高, 但技术成果转化率并不高。以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为例, 硕士生 (专业硕士和在职硕士除外) 毕业前, 要求在研究生期间发表至少一篇论文, 在不知名期刊发一篇自己都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文章, 还要出一定的版面费。上述的考核方式所导致的后果一再向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管理提出挑战, 我们亟需改革完善考核制度更好为研究生教育事业服务。

三、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首先, 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以人为本进行制度完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 课程设置寻求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发展需要两方面的结合点, 开设既满足学生发展要求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观念需要贯穿始终, 需要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等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其次, 找准学校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将社会需求和人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专长, 发展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正确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 立足自身,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更好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

2、完善财政投入管理制度

第一, 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仿效工资增长机制, 保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 财政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投入保持一定增长。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和经济二者相互影响, 研究生教育有效保证了我国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供应, 但有些核心技术专利、知识产权却需从国外购买, 说明我们还缺乏高精尖人才, 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增强知识竞争能力。

第二, 加强各方监管。审计部门加强审计工作, 做到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更科学合理的使用科研资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会计工作制度, 以配合相关部门的审计核实。教育管理部门, 从严对科研立项审批, 在审批责任上也要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大众审核相结合, 做到谁审批谁负责, 大众代表听审制度有利于防止盲目立项。

3、健全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考核方式多样化。改变过去研究生教育管理中, 单纯以学分制和发表论文数量进行考核的方式, 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 发表论文转化率为主, 企事业用人单位评价为辅的多层次综合评价体系。对导师考核也应改变过去主要以教学指标数量的做法, 为更注重教育质量考核, 以其课题转化率为评价标准基础, 学生参与率为主, 用人单位对导师指导的学生的评价为辅, 外加学生对导师的测评等综合评价体系。

总之, 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是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要敢于突破传统行政化的思维方式, 大胆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也要根据学校自身优劣条件和社会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与改革, 加大资金投入, 使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能平稳进行。

摘要:本文立足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实际, 通过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以期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管理,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敬宝.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

论军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篇11

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做好招生工作,突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

优秀的生源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努力提高院校本科生培养质量,为研究生招生储备大量优秀生源。采取如保留入学资格、本硕连读、免试攻读硕士、硕博连读的比例,使优秀学生一入学就确定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做到高起点、高目标。

第二,改革初试制度。如对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科目实行资格考试制度,通过资格考试的给予一定的有效期,取得资格考试以后,只考专业课。适当降低公共课的录取分数,增加专业课难度,使招生院校挑选余地更大,可以从中选拔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

第三,加强复试环节。统考成绩只能代表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例如,对军队研究生来说尤为关键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在统考成绩中体现。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素质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导师负责制决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承担者。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充实和活跃导师队伍。

第二,通过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院士来院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与兄弟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强化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鼓励军事类专业的导师参与部队实践,选送部分导师到部队代职锻炼,参与部队重大演习、演练,不仅可以增强导师实践的经验,而且有助于导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队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强论文选题的现实针对性。

三、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它确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环节,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设置合理的课程和使用优秀的教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首先学校应成立专家小组,针对不同的研究专业和领域,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设置方案的针对性、先进性。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加大研究生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鼓励高水平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科研实践”编写高质量研究生课程教材,推进研究生的课程建设。

第三,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教材、网站建设。建设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创新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保持科研装备的先进性。加大图书馆建设的力度,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設和发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第四,在课程学习环节,要依据培养方案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口要以部队需要为导向,努力把握部队发展的脉搏,跟踪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制订、修订科学的培养方案。

四、加强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表现为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充分程度,同时也体现创新程度的大小。应贯彻落实总后党委《关于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加强总后院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学位授予工作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个转变”,不断完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保证选题的高水平。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所选课题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者具有工程和开发的应用价值,选择学科前沿课题、学科交叉课题,保证在科研选题上有突出性、创新性。

第二,要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认可,是授予相应学位的主要依据。

第三,组织好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总体认可,也是对培养质量的一次最终检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提倡请相同领域的校外专家主持答辩,既加大了评审人员的权威性、公正性,也加强了院校间的学术交流。

第四,评选优秀论文。通过评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鼓励研究生面向部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引导各单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

五、构建评估体系,实施质量评估

有效的评估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手段。评估体制的建立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改进措施与方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军校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及评价指标应是综合德、智、军、能、绩等多方信息的综合指标,应细化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全面质量考评为最终目的,以分类、分层考评为基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增强考评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谭跃进,王军民.对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3

[3]曹琴,崔英英.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山西农业大学学,2003.2

[4]郭俊.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3

浅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 篇12

一、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方法论意识

实证方法有许多好处, 它可以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促进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但实证方法有它的局限性, 它的作用并没有有些专家学者说的那么高, 因此实证方法的作用不能够被过分的高估。首先, 在教育领域经常会出现“假大空”方面的文章, 有人认为推崇实证方法可以减少这类文章的出现, 但是从实际看来, 随着实证方法的流行, 这类文章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减少。不仅如此, 有些人还打着实证主义的牌子, 发表一些虚假的文章。其次, 实证方法的过渡推崇会使得创新思维被扼杀。实证方法讲究要通过大量的观察, 大量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如果过多的依赖实证方法, 就容易造成只重视数据, 而忽略了思维的创造力。除了实证方法以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 实证方法不应该被过渡推崇, 否则我们将变得不具备想象力, 不具备创新意识。

在教育管理方面, 实证方法曾经非常流行, 特别是在西方世界的二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可是, 从这以后, 实证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评和否定。很多的学者、科学家都摆脱实证主义的束缚, 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例如波普就曾经提出过证伪主义, 他的主张相当于是非常直白的对实证主义进行了否定, 他不主张实证方法所提出的经验归纳方法;库恩在他的科学范式革命理论中, 强调科学研究中必须要重视心理因素对研究的作用;此外, 一些原本属于实证主义派别的教育研究者也逐渐开始转变自己的立场, 逐步淡化了实证方法的重要性, 开始接受或吸纳其他的研究方法。

长久以来,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不同的用处, 实证方法不是万能的, 非实证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 不同的阶段它们能够发挥不一样的作用。实证主义它不否定前人的成果, 它主张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 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史上, 我们能够了解到, 因为有实证主义研究, 许多科学知识, 许多珍贵的数据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非时政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的开发, 追求创新和突破, 因此敢于跳出原有研究的束缚, 向原有的科学发出挑战, 追求创新, 从而使得科学获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因此, 仅仅依靠单一的实证方法是不行的, 沃我们必须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 选择和接纳不同的研究方法, 营造出一种多元化的研究氛围。

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中, 我们也不应该仅仅采用一种方法, 而应该取长补短, 将各种方法聚集门下。实践中, 教育管理研究正逐步由单一的实证方法向多元化转变。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 我们更应该采用整体方法。顾名思义整体方法是多种方法的一个集合, 它包含了信息收集方法、体统控制方法、类比法等等。当我们能够正确的将这些方法充分的应用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时, 就一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 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原理, 实践则为理论的实现方式。理论与实践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关系。通过实践, 可以检测理论的正确与否, 但实践所遵循的理论本身也须具备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性。理论和实践的各阶段都要有合理的安排, 需要创造离理论的人和实践理论的人通力合作, 相互支持, 公平客观, 才能正确发掘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的探究, 一般集中于以下两方面:

首先, 在群体利益取向问题上, 理论和实践存在裂隙。对此, 一般的分析大多从技术, 方式或者知识培训方面进行。然而, 从理论创建人员和实践实现人员方面进行分析是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这种裂隙存在的原因。其实, 所有的理论人员和实践人员 (不管从事哪个方面) 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在这些利益追求的基础之上, 他们还必须具备愿意肩负起相关责任的心里素质。从科学方面看, 利益之间也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理论与实践人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要注意形式方法的合理性和必须有其现实的意义。而各种利益归总来说都是服务于他们的共同利益。而公共利益, 则更进一步, 它指在比较健全科学的教育发展的前提之下, 在一步一步地发展教育管理质量的同时, 要注意其效率。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民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公众利益的出现, 使得理论人员与实践人员找到了相通的桥梁, 找到了沟通的途径和愿望, 使得两者之间的合作趋于协调, 使得互利共赢的局面得以成为可能。

再者, 理论者与实践者在对话与合作中回归统一, 理论者与实践人为了公共利益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关系在合作中由不变的距离变为动态和谐的具有弹性的距离。理论者和实践者应该通过交流与合作, 一起建造共赢的合作机制。其一, 要创造共同研究的平台。理论者和教育管理者要一起研究, 对教育管理方面要自我审查, 自我诊断, 然后对应地进行研究。实现在近乎现实的模拟管理环境下, 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践证明, 从而又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其二, 教育管理人员对于研究时的流程必须清晰, 对研究成果需要加强验证, 并且出台相关措施, 激励多种手段的研究方式, 使理论的创新因素得以提高。其三, 教育管理人员作为理论者和其他实践人员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在某些方面应该有人数比例的控制, 比如涉及到重大教育革新的研究课题。如此, 才能使得两方的对话与合作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有利于产生思想的共鸣, 对于理论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达到这方面的效果, 可以从一下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努力发展教学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有过很多探究, 并且研究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在教育一步一步向前的同时, 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也需要相应地同步, 并且做到创新。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依靠新的科研理论, 发展具有自身特色而又偏离实际的教育理论。相关研究人员也要持续地予以探究, 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 为实现教育管理事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永军.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方法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吴靖, 吴琼.科学方法论的变迁与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上一篇:远动信息下一篇:妇产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