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2024-06-11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通用9篇)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1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宁夏将作为宁夏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结构中,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应用和扩散子系统构成[1],其中,科技研究是基础和源头,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是核心,教育培训是创新人才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计划功能角度看,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子系统中(如图1),工程中心担负着创新链中的4个关键环节——开发、工程化、产业化、技术转移,因此,工程中心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载体,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宁夏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自治区科技发展重点,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自1996年开始至今,宁夏共建立工程中心24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共建1个、自治区级20个,涉及农业领域14个、工业领域8个、社会发展领域2个。

1 宁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宁夏工程中心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总体布局亟待优化,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拓宽。

在产业领域布局中,目前按照技术领域进行布局,对在经济社会中占重要地位的技术领域进行重点和优先建设,但是由于工程中心的组建条件高、周期长、成本大,造成一些重点技术领域和有潜力的非重点技术领域尚未组建工程中心,导致了布局广度不够。在区域布局中,工程中心主要集中在银川市,占到总数的62.5%。资源的过度集中影响宁夏其他市县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依托单位方面,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只占到一半,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布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整体布局中,工程中心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创新链中的单一创新环节,没有组建贯穿整个创新链的综合性工程中心。

(2)经费投入偏低且结构不合理,共性技术研发薄弱,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宁夏工程中心自建设以来经费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产出数量不断上升,但投入数量和产出效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一方面,投入总量中,“十一五”期间共投入25 492万元,平均每年每个工程中心投入212万元,难以保证工程中心的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和技术转移等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投入的结构中,政府投入占62%,自筹资金占35%,银行贷款占2.4%,其他占0.6%[2],结构不尽合理(见图2)。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在经费投入中没有表现出主体地位,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更是微不足道,使得应当是企业投入占主体、金融机构支持为保障、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入结构完全颠覆。工程中心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而产业共性技术的周期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程度决定着地区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共性技术从最初的技术创新设想到最后的成功,往往需要经历开发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等5个阶段(如图3), 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数量、不同性质的资金投入,一旦某个阶段的资金投入不足, 则创新活动就会中断。而宁夏工程中心目前缺乏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争取竞争性项目是获取经费的主要渠道。在自身运转经费和外部后续投入都不足的情况下,工程中心在后续研究方面乏力,部分工程中心正逐步丧失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

(3)人才总体规模小,人员流动不通畅。

目前,宁夏 24个工程中心共有人员907人[2],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人数的64%,平均每个中心45人。全国平均每省(直辖市)拥有7.25个国家工程中心,平均每个国家工程中心人员为180人。上述数据表明,宁夏工程中心的人员总量偏少,使得工程化人员更加缺乏。由于工程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不同于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人员和直接的产品研发人员,它更需要两者兼而有之的研发人员,这更凸显出工程化人员对工程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宁夏工程化人员总量偏少的同时,客座研究人员数量更为缺乏,客座人员所占比例不到25%。流动人员的缺乏导致工程中心更多地处于封闭式创新的状态中,对知识的接受、应用、传播和扩散不能同步于外界,始终处于慢半拍的节奏中,进而影响工程中心的总体发展。

(4)工程中心缺乏对外合作交流。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单个创新主体的强势并不能确保整个创新系统有足够高的创新效率,只有当产学研各主体产生广泛的关联和互动时,才能保证系统的创新效率。工程中心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长期持续投入的对象,因此更要强调开放性和公益性,既要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能力,也要对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技术扩散以实现其公益性。目前,工程中心与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不同技术领域的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交流与共享力度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工程中心只注重产业的横向合作,忽略纵向合作,不能够以创新链的高度审视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忽略了与创新链上游和下游的合作,减缓了中心的发展速度,削弱了中心的竞争力。各工程中心拥有长期稳定合作伙伴的偏少,拥有国家级技术原创层面合作关系的更少。

(5)工程中心工程化能力不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工程中心的重要任务是强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宁夏的工程中心共转化科技成果307项,其中技术服务类成果转化为199项,技术承包类成果转化为32项,技术转让类成果转化为65项,技术入股类成果转化为11项;共推广科技成果192项,其中推广新产品54 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67项,推广新设备71项[2]。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宁夏工程中心的工程化能力薄弱,从而导致后续的产业化和技术转移不能正常进行,阻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加之目前宁夏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对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决胜地位尚缺乏足够认识,因而对技术需求的紧迫程度不足,导致对工程中心的需求拉动不够,使工程中心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在科研立项方面,科研人员立项时对项目的市场应用前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重视不够,借助专业市场调查机构进行市场调查或通过相关企业了解市场的更是屈指可数,造成了科研课题与市场结合困难;同时,工程中心的工程化成果缺乏专门技术转移的专业服务机构向企业推介,最终影响了工程中心的工程化和技术转移及辐射作用的发挥。因此,提升宁夏工程中心的工程化能力刻不容缓。

2 促进宁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工程中心的建设步伐,优化总体布局

根据《宁夏“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宁夏“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及要求,在技术领域布局中,重点加强在特种轴承、大型铸造、数控机床、铝合金材料、炭基材料、太西煤、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和防沙治沙等技术领域组建工程中心,提升工程中心对宁夏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在区域布局中,加大对石嘴山、吴忠、固原和中卫等地组建工程中心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工程中心能积极有效地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在依托单位布局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扶持一些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组建工程中心;鼓励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形式组建工程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在布局思路和方法中,从由技术领域布局向以创新链布局的方向发展,建立综合性工程中心,使工程中心能够从技术研究开发、实验观测、中试、推广示范、产业化到创新服务全过程参与,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程度,在功能上实现从单一创新功能向系统创新功能方向发展。

2.2 稳定政府投入源头,优化投入结构

在政府投入方面,确保政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对具有较大影响力、拥有良好运行机制、发展前景广阔的工程中心进行追加投入。在政策方面,科技管理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明确依托单位在资金投入中的具体责任,并对依托单位的投入程度进行量化,把投入资金作为工程中心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同科技项目捆绑,经费投入不达标则不予立项。在投入结构中,着力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金融支持科技的方式,通过产权质押、中介担保等方式促进工程中心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确保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转化等所需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

2.3 提升工程中心的层次,加快培养和建设工程化人才队伍

依托重点企业,扩大工程中心建设规模的同时,通过工程中心建设,逐步使中小企业具有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提升其产品层次。通过科技项目和高水平的横向合作交流提升其水平,促使工程中心向国家级靠拢和升级,提升工程中心的层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使研究人员的跨机构、跨产学的流动更加顺畅。从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着手,着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逐步培养本地人才,着力选拔中、青年科技人员作为工程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程化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特别是要重视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基地、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科技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努力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优化科技人员的研究条件和待遇,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2.4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克莱因·罗森伯格提出了技术创新的链式模型,由7个环节组成:研究、知识库、潜在市场、发明和分析设计、详细设计和试验、再设计和生产、市场和营销[3]。同时, 技术创新还会受到诸如政府政策、金融、产权转移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研究和知识库环节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担,它们负责从事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活动;知识库到再设计和生产环节属于工程化开发活动,由工程中心承担, 它们负责从事关键技术的攻关、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活动;再设计和生产及市场和营销环节属于下游创新活动,由中小企业来承担, 它们负责从事科研成果产业化活动。工程中心要走技术创新之路,必须要理顺上下游单位之间的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其依托单位科研院所或大学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内部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和转制公司, 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衔接。这种三位一体的结合实现了科研开发和市场供需的有效组合, 提高了工程中心运作的有效性,保证了技术、产品、工艺和装备等得以持续不断地创新。

在抓好技术创新链上下游合作交流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宁陕合作的机遇,加强与陕西等西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研究的水平和工程化能力,更好更快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工程中心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提升创新能力。

2.5 增强工程化能力,释放工程中心的活力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工程中心连接着大学和企业,为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供中继作用。工程中心自身的发展要与宁夏的行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相结合,积极承担项目小试、中试的任务,提高其工程化能力。

按照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工程中心不仅要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更应使其研发范围得到广泛延伸。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为企业或行业孵化成熟、实用的工程化项目,并以此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对各专业领域涉及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能力。承担起国家及宁夏大型项目的组织、筹建、研发及推广任务的能力,使工程中心真正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提高宁夏开发和引进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蓬勃,乔胜宁.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1):130-132

[2]宁夏科学技术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报告[R].银川:宁夏科学技术厅,2011

[3]何燕玲,王开红,曲明.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1):9-10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管理,实现项目申请、评审、审批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宗旨:一是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为申报国家、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第三条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科布局及发展的需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综合研究四类; 按照资助额度和研究成果的不同设立一般研究项目和重点研究项目两类。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2-3年。

一般项目主要面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主要预期成果;重点项目主要面向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综合研究,以专利、新产品、新技术或著作作为主要预期成果。

第四条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以下简称教育厅高教处)是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专家开展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为项目管理的依据,项目申请学校及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

第二章 立 项

第五条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按照分发布申报领域、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原则进行;项目每年受理一次,申报时间以自治区教育厅当年文件为准。

第六条 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项目申请者(主持人)必须是自治区高校在编在岗教师,并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在读硕士、在读博士,已退休或项目在研期间将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及申请单位聘请的兼职科技人员不能作为项目申请者(主持人),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项目研究。

2、申请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研道德,身体健康,具有开展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

3、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能保证足够研究时间,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基本具备主要研究条件(实验室和基本设备等)。

4、选题符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鼓励学科交叉;

5、申请者在承担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期间,不得再次申请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且每一只能申请一个项目。

6、申请项目必须符合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资助范围和有关要求,申报材料齐全,手续完备。拟申请重点项目的科研项目预期成果须为2种以上类型,以专利、新产品、新技术或著作为主要成果。

第七条 在条件相当时,依托于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的申请予以优先支持。

第八条 项目立项程序:

1、教育厅发布项目申报通知,确定当年申报领域和各单位申报的限额。

2、依据本管理办法和当年文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本校人员申报,申请者须填写《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和《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格式见附1和附件2),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就《项目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签署实质性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后统一上报,不受理个人申报。重点项目申报者需提交项目科技查新报告。

3、申请书经形式审查合格后,由教育厅高教处负责组织专家集中评审。

4、专家组成员由自治区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专家库成员组成,立项评审实行回避和保密制度。

5、项目评审采用双盲评审方式进行。一般项目采取材料初审、专家评议、教育厅审定确定;重点项目采取材料初审、专家评议、项目主持人答辩、教育厅审定的方式确定立项项目。

6、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及当年科研经费情况,择优确定立项项目。

7、立项项目编号统一标注为“NGY+四位年份数字+三位序号数字”。

8、自治区教育厅发文通知项目立项情况,并将《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签署意见后返回学校二份(一份存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另一份存课题组),作为项目立项、管理及验收的依据。重点项目须由自治区教育厅、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主持人签订合同书(格式见附件6)。

第九条 项目立项后,教育厅将根据财政厅对经费的拨付要求,年底前将经费拨付至项目承担学校。

第三章 管 理

第十条 项目立项后,由所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知项目主持人按计划实施,并为项目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由学校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

第十一条 为保证项目的日常管理,教育厅高教处将于项目研究过程中每年年底开展进展情况检查评估。重点项目检查评估由教育厅高教处组织开展,项目主持人需提交《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进展报告》(格式见附件3),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报教育厅高教处。一般项目检查评估委托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检查评估工作结束2周内向教育厅高教处提交中期检查工作情况汇报。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如病休、外出进修等)离开该项目研究一年以内的,项目负责人须安排合适人选代理,并报教育厅备案;离岗超过一年的,须更换合适的项目负责人(组织、业务能力应与原负责人相当),并由所在学校在一个月内报教育厅审批(附更换者简历、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及完成项目的计划等)。教育厅可视情况同意或中止项目,必要时可停止或追回拨款。因故需延期的项目,须填写《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延期申请报告》(样式见附件4)报教育厅同意后方可继续执行。

第十三条 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原有研究计划需要修改完善或改变研究方向的,需在请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并出具论证意见的基础上报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备案。对研究计划执行不力或难以按原定计划完成的项目,所在单位可建议予以终止、撤销,经教育厅同意后办理有关手续并追回资助经费。

第十四条 项目研究经费为自治区财政拨款,研究项目经费开支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科学事业费的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列支,经费支出科目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差旅调研费、评审鉴定费、协作费、科研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等,使用范围仅限于与本项目有关的内容,不得超出项目申请书所列的开支范围。项目依托高校可按照不超过项目总经费5%的比例提取管理费。

第四章 结题与验收

第十五条 项目结题与验收程序:

1、项目研究期限到期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格式见附件5),并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参加结题验收。

2、宁夏高校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于项目研究期限到期的当年年底前进行。重点项目结题验收由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组织;一般项目委托项目所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结题验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于每年11月底前完成一般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并于结题验收工作结束后2周内形成总结材料报教育厅高教处。

3、项目研究期限到期后仍无法完成预期成果的,经申请可延期继续深入研究,延期期限不得超过1年(含1年)。每所学校每年申请延期的项目不得超过项目总数的20%。

4、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须为2种以上成果形式,成果中有论文的,须至少有1篇是在核心期刊以上层次发表的。

5、所有项目结题或验收以后,相关材料均需经学校报教育厅审核并存档。

第十六条 根据结题情况,可在按期完成研究的项目中评选优秀项目,优秀项目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结题项目总数的15%。重点项目由教育厅结合专家组意见从中评出优秀项目,一般项目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按照比例确定,教育厅将对评优项目进行表彰。

第十七条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验收:

1、未完成《申请书》或《合同书》规定的研究任务;

2、预期成果未能实现,成果已无科学或实用价值;

3、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

4、未经备案,擅自修改《申请书》或《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等。

第十八条 凡是项目完成后没有结题或验收的,或未经教育厅同意延期而未能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的,或经教育厅审核被终止、撤项的,项目负责人在两个申报内,不得申报宁夏高校科研项目。

第十九条 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专利以及鉴定证书、成果报道等,应注明“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未注明的不予列入验收材料。

第五章 附 则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3

一、宁夏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首先,产业规模增长较快。2006—2012年间,宁夏生产总值增速均值达到12.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值达到16.41%。2012年,宁夏生产总值达到2326.6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58亿元,工业增加值878.64亿元,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为12‥88。其次,重点制造业蓬勃发展。在机床工具、矿山机械、电工电气、仪器仪表、起重机械等装备制造领域,宁夏聚集了一批优势企业;凭借回族文化和特色农产品富集等优势,正逐步打造成为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和流通集散地;还形成了从羊绒原材料到各种羊绒制品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以灵武、同心为中心的羊绒产业集群。再次,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全区招商系统坚持实施“产业对接、拓展市场、对外宣传”三大战略,引进了一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项目,建设飞地工业园,探索产业转移新形式,从招商逐渐转变为选商,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区域产业链。同时,内陆开放型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借助产业、金融、能源、通道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政策突破的机遇,中阿博览会、银川滨河新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银川保税区等内陆开放载体方兴未艾。

(二)产业发展优势独特

一是政策优势。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成立为宁夏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优势。二是资源优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耕地总面积达1650万亩,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三,可为特色农业及深加工、工业建设用地提供土地支撑;煤炭探明储量全国第六,将在全国能源供应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资源相当丰富,宁夏可以引入新疆和内蒙古煤炭资源进行加工利用。三是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与阿拉伯国家有着天然的文化基础和情感联系,在对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四是地理相对优势。宁夏地处新欧亚大陆桥国内段的中枢位置,探索内陆开放之路,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三)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国家新一轮主动开放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开放合作提高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开启新一轮主动开放,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总体上看,开放合作程度、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力度都将进一步强化,这无疑有利于宁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从更深层次看,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在开放经济格局中将进一步协同发展,宁夏等内陆地区将是新时期实施主动开放战略的重点。

2、中阿合作前景广阔

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尤其是海湾六国,产业结构单一,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但自身无法自给自足。正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宁夏,可以依托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重点产业,并发挥中阿交流平台作用,盘活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区内、国内各类产业。

3、阿拉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及“向东看”

自从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政策倾向日益明显,特别是近两年国际格局变化,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升高。在阿拉伯国家变革、重建过程中需要的商品、技术与设备,是中国有能力提供的。

(四)尚且存在的不足

1、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高

2012年宁夏进出口总额22.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出口16.41亿美元,增长2.6%。外贸活动不仅远远弱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不如新疆等外向型程度较高的西部地区,并未融入国际生产体系。

2、产业化程度不深

多年来宁夏矿产及能源开发中存在深度开发项目少、技术水平低、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等产业化程度不深的问题。

3、低成本同质化竞争

宁夏支柱制造业集群内部成员间缺乏合作紧密,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对自身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上所处环节的战略性定位。

4、资源能源消耗较大

电力、有色金属、化工、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等重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宁夏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主要部门,从单位产值角度看,宁夏是我国主要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基地。

5、产业园区聚集效应不显著

存在园区产业功能分布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产业聚集度低、集聚效应欠缺等问题。

6、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行政管理层级过多、效率不高,导致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诸多方面难以统筹安排,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成分和比例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市场规则不健全。

二、做大做强宁夏内陆开放型产业意义重要

(一)对于宁夏可以壮大特色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有效整合区内外资源

首先是拓宽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制造业的内引外联,整合国内区内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积极开辟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将改变宁夏的制造业以往的分工地位,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清真食品及穆斯林制品业、羊绒纺织业等将得到极大发展。其次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宁夏特色制造业将通过开放式发展在整合产业链上下功夫,强化对资源垄断的程度及定价权,不断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线、优化利润率。再次是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制造业的全方位开放式发展,能够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资源价格和环境治理内部化于成本和价格;通过开放合作,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将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业,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二)对于全国可以进一步理顺向阿向穆开放合作的国内产业链、促进中阿产业合作,并为我国发展内陆开放型产业积累经验

一是强化与新兴市场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开拓宁夏重点制造业的新市场、新合作对象,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开拓新兴市场、吸引中东石油美元、实现中阿和中中(亚)互利共赢携手发展。二是整合向阿向穆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由于宁夏本身是经济小省,无论是原料还是设备较多从外采购,这更加有利于实现内引外联的发展模式,即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产业链整合,再以国内资源整合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三是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径。推进宁夏制造业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全面加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格局。

三、发展宁夏内陆开放型产业的基本思路

对于煤电化—高载能产业、羊绒工业—纺织业、钽铌铍新材料、特色农产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宁夏重点制造业,应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中塑造内陆开放型发展模式。在全方位开放过程中,利用国内外、区内外在资本、技术、人才供应方面的势差,强化区内外、国内外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机互补,不仅要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贸易和投资等领域,也要重视与国内其他省区形成经济技术有效合作、产业联系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多层次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国土功能区,在不同的“政策优惠梯田”中合理布局各类产业活动;并以国家建设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全面提升宁夏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建立起结构完整、协调互动、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性、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际区际大通道。在宽领域开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投资洽谈、文化交流、订单承接等领域的开放优势,以打造中阿合作平台为契机,加大力度吸引产能在宁夏聚集,做大装备制造业、新能源、食品、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东中西产业链在宁夏地区合理汇集。

四、促进宁夏内陆开放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布局宁夏重点制造业

在开放环境下优先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制造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单一煤电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型,加快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支持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优先在试验区布局,探索资源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的循环化改造。

(二)加强产业链招商

针对宁夏重点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选商力度,把延长和提升特色产业链作为重点。以建链、补链、强链为目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宁夏有序转移,并通过投资合作、委托管理、收益共享等多种形式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和承接。

(三)有效利用产业园区

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重视发展产业关联程度较高的产业;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民间资金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次,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级、区级及其他创新平台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再次,完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把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均增长高于本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纳入目标责任制;并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同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打造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的富集地。

(五)加强国际区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宁夏与周边地区的物流通道建设为依托,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公路、市政等领域,积极主动促进国际区际大通道建设。

一方面,加强内联国内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银川至西安铁路、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复线、宝中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中卫至定边段和银川至定边段复线,规划研究银川至北京、新疆及中东部地区新建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快实施银川河东机场3期扩建工程,提升中卫、固原支线机场服务功能,推进石嘴山通勤机场建设。

另一方面,打造向西向阿国际大通道。以宁夏航空口岸为中心,以惠农陆路口岸、银川开发区陆路口岸、中宁陆路口岸为支点,加强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固原陆路口岸,形成“空—铁—公—海”多模式联运,形成连接天津港、连云港、青岛港等东部海港的高效、快捷、低成本、立体化的人流物流大通道。此外,宁夏应协调沿线各地区,促进中国与伊朗、中亚5国签署便利通关协议,实现沿途海关监管互认,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六)支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优先“走出去”

宁夏可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先导产业。重视对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地区生活习惯的市场调研,加强严格符合阿拉伯国家市场需求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研发设计;建设国家级清真认证(Halal认证)中心,制定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地区接受认可的宁夏地区清真标准,并以此严格规范区内企业,塑造区域品牌;通过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现代技术精深加工和国际清真食品认证,全力打造绿色、有机、清真高端特色农产品,建设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展销活动,既要在区内建设国际穆斯林商贸城等商贸中心,还要通过合资方式在中东地区设立展销平台。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联系

积极探索建立高级别、高层次的内陆开放制度性合作机制,以宁夏为窗口提高中国—阿拉伯穆斯林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建立政府、民间、企业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支持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在宁夏设立商务服务机构;加强中阿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中阿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促进双边经贸合作;走专业化会展道路,优化现代化展馆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会展服务体系,把中阿博览会打造成著名的国际会展品牌。

2、加强建设用地保障

实施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鼓励建设项目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降低土地开发成本。探索“先征后转、征转分离”的征地新模式,建立多元化征地补偿新机制,将征地补偿与农民社会保障等长远生计结合起来。准许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

3、严把环境保护关

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发展模式。首先,在选择承接产业和引进项目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环境评估,严防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承接地或产业园区。其次,要加强过程控制,切实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把企业生产纳入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防止污染物超标排放。再次,要进行末端治理,对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及时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形成灵活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健全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一方面,加强宁夏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政效能建设。改革和解决决策机制,更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建立注重效果和公众满意程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进行政审批工作。探索在试验区境内开展对阿贸易的进出口企业统一纳入、特殊管理,适度调整限制进出口目录,对中阿贸易产品出口配额实行计划单列。

〔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编号71203040〕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4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 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四大职能的基本平台, 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引领、带动、辐射其他工作的根本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是当下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为例, 运用观察与访谈, 辅助于相关文献资料, 对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考性建议。

1 科技创新团队发展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研究队伍, 推动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012年11月27日,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批准建设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校级技术创新中心。首批立项2个校级创新团队。

校级创新团队建设良好, 达到预期设想, 创新团队在培养队伍、凝练学科方向, 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创新团队”, 借助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物流管理重点专业”建设, 在师资培训、学术交流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该团队发展成绩突出。2013年至2016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 省级课题1项, 厅局级课题1项, 校级课题1项, 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物流学会二等奖, 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目前固定合作的企业有3家。“中药制药技术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2013年至2016年共承担省级课题3项, 在研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 该团队在宁夏科技厅科技特派员、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也作出突出贡献。目前固定合作的企业有2家。

2 存在的问题

2.1 团队成员参差不齐

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上面, 而科技创新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职业院校因其特殊性, 没法招聘到高学历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学校现有的学科带头人都身兼数职, 没法静下心来实质性地投入到创新团队的管理与运作之中。在科研指标的压力下, 部分创新团队为了能够争取到科研项目, 只能达成共识临时拼凑科技创新团队。这种科技创新团队表面上看实力较强, 但是往往随着科研项目的结题和创新任务的结束, 团队自动解散。这种状况极大地挫伤了其他教师和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没有在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方向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不利于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2 缺乏特色优势学科群

破解学校发展的“两个难题”, 就是要求职业院校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向导, 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授课内容、改造学科专业方向等手段促进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 重新调整学科布局, 力求提供一个优化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学科格局, 使之有利于传统学科的改造、新兴学科的发育以及学科的交叉渗透, 从而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但是目前学校缺乏跨专业及跨学科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新成立的几个科技创新团队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教研室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单一学科, 单一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 这样的团队创新性不强, 导致职业院校内部没有在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科管理三维取向下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 也没法使政府、市场和大学这个“铁三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解决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和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总之, 从长远来看, 这种单一模式、单一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显然限制了职业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也使其无法发挥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功能。

2.3 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整合和优化资源, 缩短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真正让高校的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目前学校已经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但是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的工作环境和成长历程不同, 导致成员之间缺乏协同工作的经验, 势必造成团队稳定性弱、协作性差、效率低下及科研资源浪费等问题。另外, 校企合作研究基础薄弱, 大多数协同创新仍停留在独立研究和撰写论文的传统模式上。尽管一些研究人员发明了一项专利成果, 但是他们的初衷往往首先考虑参与评奖, 而不考虑市场需求, 忽视了科技成果转化。这样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不畅, 难以转化的尴尬情况。

2.4 管理体制有待加强

由于创新团队处于尝试阶段, 导致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漏洞。许多的规章制度和考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对学校人员和外聘人员的管理的经费分配以及酬金分配等和科技创新评估结果没有挂钩, 因此没法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引导提高创新中心常规化运行及管理水平。

3 发展的对策

鉴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3.1 依托科研平台打造特色团队

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和趋同效应的现象出现, 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科研平台建立具有优势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2012年, 学校积极依托自治区相关创新中心和学校现有基础, 整合校内资源, 先后成立了“畜禽繁育技术创新中心”, “植物组培快繁中心”, “焊接实用新技术中心”, “设施园艺无土栽培技术创新中心”,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及优化技术创新中心”, 在科学研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 “宁夏家畜繁殖 (银川) 技术创新中心”2013年至今共承担省级课题2项, 厅局级课题3项, 校级课题1项。“植物组培快繁中心”2013年至今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 在研厅局级课题1项, 获得发明专利1项。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根据现有的5个校级创新中心为平台, 培育独具一格的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产学研合作, 积极展开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和科研创新。这样的科技创新团队更具生命力, 有利于获取更多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 具有承担大型纵横向科研项目的能力。

3.2 优化团队建设模式

职业院校要敢于大胆突破, 根据社会的需求改变当前的学科评价体系, 在学科评价体系中, 坚持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评价的分类指导, 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评价体系。同时改革当前的项目申报与管理办法, 突破院系 (部) 分割的科研体制, 对全校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认真凝练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 组建跨部门科研团队, 汇集学科骨干和先进实验设备, 制定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性的各种奖励措施, 为研究者们提供更为灵活、宽松的研究条件, 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为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创新团队可以分专业、分学科组建, 也可以联合其他企事业单位或高校, 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12年成立的校级“中药制药技术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该团队负责人是宁夏科技厅科技特派员, 团队成员与合作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 已完成专利3项。2013年至2016年共承担省级课题3项, 已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是与扬州大学合作完成, 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联合攻关, 进行创新性研究及应用性研究。

3.3 合理搭建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也是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创新团队组建时, 不仅要考虑团队意识和个人科研能力, 还要考虑个人的科研潜力, 引进专业的人才相关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积极吸收具有科研, 潜力的青年教师, 形成结构鲜明的梯队层次, 力争打造具备活力和创造性的科技创新团队, 让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创新团队”, 借助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物流管理重点专业”建设, 在师资培训、学术交流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该团队发展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8岁, 团队10名成员中, 教授3人, 副教授2人, 讲师3人, 校外成员2人, 所有成员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3.4 完善运行和激励机制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规范创新团队的检查、验收考评等程序, 创新中心建立竞争机制, 严格制定校级创新中心的认定标准, 认真组织评审答辩, 符合条件的创新中心方可正式启动建设,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情况的中期检查和考评, 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其后续支持力度的参考依据。

例如, 团队建设期内, 团队带头人应提交本年度总结, 包括工作报告及相关阶段性成果等。并提交下一年度的团队工作计划及预期目标。由系 (部) 学术委员会进行检查, 考核团队设期满后, 由学术委员会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共同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不仅要考察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等的数量, 更要考察科研成果的质量。

对于通过验收的团队, 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 鼓励团队开展后续研究, 并对团队成员在评职称"评优"定岗定编等方面优先考虑。这种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对团队每位成员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另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校自身价值及社会效益的提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都依赖于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科学的团队管理模式对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乃至科技创新成果的攻关和国家建设都相当重要。对于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模式的研究,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科研事业单位的团队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和实践较缺乏, 针对这种问题, 本文从科技创新团队和团队发展模式研究现状出发, 在深入调研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和团队管理模式相关理论, 构建一种合理、可操作的适合职业院校发展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发展模式。在上述研究内容基础上, 借鉴学习成熟的团队管理模式, 提出适合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合理化模式建议。

摘要:科技创新是地方高校破解“两个难题”的关键。本文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为例, 运用观察与访谈, 辅助于相关文献资料, 对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考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凤华, 乔朋涛, 杨芳, 李靖靖.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23) :72-73.

[2]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

[3]李应博, 周立, 何建坤.协同创新服务视角下的中国大学创新能力转移[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2) :21-25.

[4]曹焕亚.论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38-41.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5

关键词:技术市场,发展方针,保障,促进,创新,竞争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已有二十多年, 技术市场工作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系统构筑了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三足鼎立的市场体系, 技术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党的“十三大”开始, 技术市场的发展就被提到国家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地位上来。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的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 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 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 把科技创新提到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形成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举措。这些都为技术市场在新时期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1 技术市场在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技术市场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技术市场是一个体系。技术市场主体比创新体系更加宽泛, 除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外, 还包括自然人 (技术发明人)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以及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体系。其次, 技术市场客体是包括科技成果在内的一切技术商品。技术市场客体是技术商品, 交易的主要形式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技术产权, 包含了技术创新的全部内容及过程, 完全体现了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第三, 技术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性产物, 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 体现了创新体系核心内容的另一方面, 即:体制创新。技术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 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技术商品资源的过程及关系的总合。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动力在于市场机制、交易过程及主体关系调整的不断创新, 核心就是体制创新。第四, 技术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意志和目标。技术市场的产生就是要明确技术的商品属性, 调整技术商品供需双方的相互关系, 目的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996年,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 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技术权益和法律责任等, 赋予了技术市场工作的实际内容。1999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技术合同的分类, 技术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 做了明确的规定,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十六大又明确定位技术市场为生产要素市场, 并提出要创造市场主体平等使用资源的环境。技术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综上所述, 技术市场完整地体现了创新体系的内核, 在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技术市场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技术市场的发展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重大的体制创新。从技术市场20年发展情况看, 国家坚持“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技术市场发展方针, 带来了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 推动了科研开发市场化、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充分体现, 为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在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伟大进程中, 技术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将从体制上彻底打破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壁垒,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市场机制,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技术市场发展之路, 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技术市场的发展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丰富和完善。从技术市场内涵可以看出, 技术市场包含了技术商品形成和转化的全部过程, 围绕着这一过程建立了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了相应的创新服务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确保科技创新活动按照市场的机制有效开展, 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另外, 技术市场的发展对科技资源的配置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它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技术商品资源, 并将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以各种形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其中, 以权益形式的结合不仅成为现实, 而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知识产权实施许可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正在蓬勃兴起, 所有这些都使得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得以实现。

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技术市场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存在着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弱化、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 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 消除其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更重要的是, 要明确新形势下技术市场的功能和定位, 赋予其新的内涵, 使技术市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在未来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 有必要制定新的工作方针。未来5年, 技术市场的发展应坚持“保障、促进、创新、竞争”的原则。

3 新时期技术市场发展应确立的方针、目标和政策

在过去10多年, 技术市场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这个方针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 对技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当世界进入21世纪以后, 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技术作为商品已为人们广泛接受, 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技术转移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相互渗透, 逐步扩展为以技术商品为中心的复合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我国技术市场的架构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 正在实现与国际接轨, 且呈迅猛发展之势。“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带有很强的政府行政调控色彩, 显然已不适时宜, 应当加以调整。

目前技术市场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着市场主导型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如何提高技术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来促进市场迅速发展, 等等。因此, 在新的时期, 自治区技术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应当坚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方针。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市场的市场规律特性, 政府的作用限于对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上, 核心是营造发展环境。

3.1 保障

保障是技术市场高效有序运行的基础。为使技术市场高效有序运行, 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技术市场发展的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应包括技术市场法律体系、技术市场支撑体系、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和技术市场监管体系。

3.1.1 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 说到底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切活动, 都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 任何超越法律的活动都是应当禁止的。技术市场的活动也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现有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 对于规范技术市场的活动远远不够, 而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花大力气来完善它, 使之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至今技术市场运行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有国家颁布的《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以及自治区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以上法律规定均较宏观, 在规范技术市场运作方面还缺少比较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法律规范的支持, 致使许多技术市场规范与交易行为缺乏法律依据, 影响了技术市场的发展。另外, 技术市场所享有的政策由于各种因素还不能完全落实。在继续深入贯彻自治区已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律基础上, 加快研究制定统一的有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技术交易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在稳定和落实现有技术市场财政税收优惠扶植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体现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原则的政策与制度, 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构筑起一个立体交叉的完善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从而保障技术市场的高效、有序的运行, 推动我区技术市场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3.1.2 技术市场支撑体系

技术市场的高效、有序的运行, 除了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外, 还需要强大的支撑体系的保障。这个支撑体系的主体应该是科技中介机构。应在“十一五”期间, 创办、培育一批各种类型的名牌科技中介机构。如类似于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NTFC) 、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 (FLC) 、美国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OTL)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FhG) 、德国工业研究联合会 (AiF) 、德国工程师协会 (VDI) 、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 (StW) 、日本关西TLO公司、日本先进科学技术孵化中心、日本大学国际产业技术商务育成中心、英国技术集团 (BTG) 等各种类型的名牌科技中介机构。要逐步将科技中介机构建成新技术的吸纳、增值、扩散中心。

3.1.3 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技术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 还需要一个完备的服务体系的保障。这个服务体系应包括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机构、知识产权事务机构等。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是技术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 它会为技术市场主体提供令人信服的服务;知识产权事务机构 (律师事务所) 能提供完备的技术市场客体的法律状态, 并为技术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3.1.4 技术市场监管体系

这是技术市场高效有序运行的组织保证:技术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技术合同登记机构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共同构筑技术市场监管体系。联合有关部门协同一致, 建立起一个立体、垂直的监管体系 尤其是技术市场行政主管部门, 应借鉴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成功监管经验, 建立起自己的保障有力、运行灵活、监管及时、适时高效的遍布全区的监管体系, 改变技术市场监管弱化的被动局面。

3.2 促进

促进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技术市场监管部门的天然职责和重要工作任务。促进应着重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二是促进常设技术市场的资源整合和有序运行, 三是促进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 四是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 五是促进品牌科技博览会的健康发展, 六是促进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的发展, 发展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 规范技术经纪人活动, 七是促进科技计划项目与市场接轨, 用市场机制配置有限的科技资源。

(1) 促进各级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在“十一五”期间, 技术市场监管部门要花大力气促进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在7种类型的技术交易机构中, 要着重促进中间商型、技术企业型、技术-生产联合体型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要创造各种条件, 培育一批上述三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 帮助它们做大做强, 形成品牌效应, 使它们成为技术市场框架主体结构。尤其是要促进中间商型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中间商型科技中介机构, 不仅具有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而且自身也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它能将技术成果买进, 经过自身开发, 使之更具有适用性和成熟性, 增值后再转让给受让方。这样, 中间商型科技中介机构就能够成为最新科技成果的吸纳者、放大器、扩散源, 从而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技术的二次开发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尤其是一个技术从不成熟到成熟, 需要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往往面临着失败的危险, 因此, 技术市场监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以促进和保障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2) 促进常设技术市场的资源整合和有序运行。

目前全区共有常设技术交易市场16家, 其中区级3家、市级4家、县级11家。今后的工作重点, 不应再发展更多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而是要整合现有资源, 要以技术商品、技术信息资源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为核心, 合并、重组现有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逐步促进区域性骨干常设技术交易市场的形成和有序运行, 尤其要下功夫建设几个示范性的技术市场, 带动全国技术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 要促进各类专业技术市场的稳定、完善和农村技术市场的发展, 尤其是要促进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发展, 以使技术市场的发展更加均衡。

(3) 促进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 要在继续办好自治区技术市场“宁夏网上技术市场”的基础上, 加快全区性技术市场的联网工作, 整合现有资源, 实行资源共享, 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区网上技术市场。与此同时, 推广天津市“北辰110”的经验, 将信息终端建立在村镇和重点农户,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推动网上技术市场的全面发展。

(4) 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健全。

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我区已建立为数极少的几家风险投资公司。但是风险投资举步维艰, 存在诸多问题:① 在资金来源上,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足, 渠道单一, 投资基金规模偏小, 资金缺乏、民间资金没有有效的组织;现有的几家风险投资基金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尚有诸多限制。②在退出机制方面, 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尚未解决。国内缺乏中小企业上市的途径。③ 在配套政策上, 没有相应法律政策规定, 虽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税收优惠, 但对风险投资者没有优惠政策。④ 在道德风险上, 操作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约束不严、道德风险高。为了更好的发展风险投资行业, 技术市场监管部门应协同其他部门, 促进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

(5) 促进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的发展, 发展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 规范技术经纪人活动应尽快完善技术市场协会的工作机制, 实现对地方技术市场协会的垂直领导,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推广北京市的经验, 由技术市场协会制定技术经纪人的认证标准, 技术经纪人实现市场准入制度。对违规技术经纪人实行告诫、封杀制度:第一次违规, 进行告诫;第二次违规, 进行封杀:同时, 利用各种方式, 动员社会力量, 进行技术经纪人的分级培训, 发展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

(6) 促进科技计划项目与市场接轨, 用市场机制配置有限的科技资源。要把市场机制引入科技发展计划, 使市场需求成为应用性计划项目的重要来源, 其成果能够通过技术市场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领域, 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3.3 创新

技术市场只有创新, 才会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技术市场的创新, 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技术市场的观念创新。技术市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经济活动, 而且也是以市场促转化的重要科技活动, 是科技工作向市场的延伸、支撑和补充。技术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渠道, 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技术市场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技术市场这一现象, 各国提法或表述虽不尽相同, 但本质上都是把它作为科技竞争的一种战略手段。特别是发达国家, 无不以此作为激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占领国际技术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实际上,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速度已成为国际间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关键。为此, 这些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保障技术市场地位和作用, 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法律:对内, 有一系列鼓励的政策;对外, 有许多制约条款: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 技术市场的组织创新。技术中介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 促进科技资本、企业资本、金融资本结合的桥梁和纽带。要结合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不同层面需要的公益型和营利型共存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各类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必须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商业化应用这一主线。认真总结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借鉴国际技术中介服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提高技术中介服务水平, 推广先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中介服务竞争, 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要以现有的区域性技术交易所或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 加强能在区域内或行业内起领头作用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使之成为区域性或行业性促进科技资源有效流动的技术转让、转移中心。在继续鼓励多形式、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存, 搞活技术市场经营的基础上, 打破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 倡导技术中介和技术经营机构组织结构的多元化。结合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 在互利的基础上, 提倡以会员制或股份制和中外合资等方式, 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营机构进行结构性改造, 形成一批资本多元化和非集中性的新型技术中介机构。增强其面向市场、优质服务的活动和动力, 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开创具有蓬勃生机和平等竞争的技术市场新局面。

(3) 技术市场的管理创新。要根据技术市场发展需要, 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 进一步转变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或管理机构的职能, 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强技术市场的基础建设和法制建设, 管理部门应健全主动为各类技术中介和技术经营机构的办事制度,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简化办事程序, 提供有效服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技术市场政策法规, 加强技术合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技术市场中的假冒伪劣行为, 通过媒体或网络, 定期发布落后、淘汰的技术信息, 对单位和个人在技术市场活动中的假冒伪劣行为进行曝光, 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净化技术市场环境。逐步实现技术合同和重大交流交易活动的网上登记、认定和评估分析。在指导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经营机构发展壮大中, 提倡非集中化和“级别平等”的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经营机构的管理模式,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市场建设的积极性, 尽快实现与国际技术贸易的接轨。

(4) 技术市场的运行机制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要素市场相互渗透、融合。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 必须相互依存。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三个环节:研发、中试、产业化。在现阶段, 科技成果产业化仅靠传统的技术转让很难实现, 往往要通过与产权市场或资本市场的结合才能完成。因此, 要积极鼓励技术入股、企业并购、资产置换、技术承包、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 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速率。通过市场化手段, 鼓励技术中介机构引入、探索多种技术产权交易的服务形式、方法, 促进技术资本化的进程, 提高成交率, 扩大高新技术转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强区域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 建立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全国性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充分发掘区域性技术市场的项目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 在现有区域性技术市场网络体系基础上, 实现互相链接, 互为补充, 建立符合国际技术贸易惯例的全国性技术交易网络平台, 实现技术市场信息资源的协作共享。

3.4 竞争

(1) 竞争是技术市场充满活力的基本保证。

没有竞争, 就没有技术市场的生命力, 没有公平的竞争, 也就没有技术市场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我国技术市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发展的过程中, 竞争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只有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适应科技全球化的潮流、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提高技术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来促进市场迅速发展才能最终完成这一转变。

(2) 技术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

要采取切实措施, 促使科技中介机构与“婆婆”真正脱钩, 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使各级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竞争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要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市场化运作, 让市场大浪淘沙, 使其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 最终让一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摔打成为名牌科技中介机构。技术市场竞争的主体不仅仅是技术中介机构, 还应包括技术市场的参与各方。努力把企业的技术, 包括知识产权、技术秘密、产品规格和工艺流程纳入国家技术标准、融入国际技术标准, 使其技术优势不仅转化为产品优势, 而且形成产业优势, 是当今技术市场竞争的一场热战。技术贸易战, 将日益成为一场包含技术、贸易、投资和法律交汇的综合实力的竞争。贯穿微观层面的技术转移和宏观层面的技术标准的复杂交锋。与此同时, 技术市场的竞争还应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 使市场需求成为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来源。要平等地对待技术市场各类主体, 保障其平等的参与竞争, 并在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同等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序国.我国技术市场体系创新问题的探讨[J].科技成果纵横.2003, (3) :9-10.

[2]朱晓刚, 邓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安徽科技.2003, (3) :31-33.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6

沙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1984年,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理论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开发路线。沙产业理论的提出, 使人们得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沙地及其资源, 使人类从消极的防沙、堵沙变为积极的治沙、用沙, 使防沙治沙工作由过去的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 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 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 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了一条新路。

宁夏中北部三面环沙, 灌区腹部地区还有大量活动沙丘和沙漠化土地, 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万Km2, 占全区总面积的57.2%, 其中沙化土地1.26万Km2, 占全区总面积的19.3%,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也是风沙侵入祖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三大主要通道及全国沙尘暴四大源区之一。以开发带治理, 将防沙治沙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沙产业,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国务院将宁夏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要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宁夏综合利用沙资源, 平衡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矛盾, 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带动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宁夏培植新的特色优势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争取国家支持和拓展国内外合作新渠道的现实需要;是宁夏有效调动群众防沙、治沙、管沙、用沙积极性, 实现“生态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良性循环的现实需要;是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 创建绿色宁夏,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目前, 全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00万亩,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趋势整体逆转。沙产业在防沙治沙的长期实践中得到稳步发展, 产值已达到35亿以上。在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的开发中, 宁夏先后引进开展了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2 814项目、援助的秦巴项目、欧共体项目, 日本、德国等国家和组织援建的治沙、森林保护、生态防护林、枣树经济林建设等一批对外合作及技术交流项目。外援和合作项目在建立高标准防沙治沙和沙产业样板示范区, 培养高素质建设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 围绕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的发展, 已搭建起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 形成了一批防沙治沙和支持沙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 创建了一批积极投身沙产业开发的民营企业, 锻炼培养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涌现出了一批甘于奉献、敬业求实的先进模范人物。总体上看, 宁夏沙产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物力、人力、技术、人文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 加快发展沙产业的条件日臻成熟。

但从整体来看, 宁夏沙产业发展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 沙产业基本上是处在传统的、粗放的发展阶段, 沙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 缺少科学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与建设知识密集型、高科技沙产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因此, 急需运用技术预见的手段, 明确科技支撑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高效利用沙区自然资源, 通过产业化模式防沙治沙, 努力构建现代沙产业体系。

运用技术预见确定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所进行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 旨在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宁夏通过采用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等方法识别和选择沙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优先主题, 基本建立了沙产业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为全面开发沙产业, 变“沙害”为“沙利”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技术路线支撑。

(一) 技术预见沙产业关键领域和优先主题工作流程 (见下页图1)

(二) 科技支撑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通过应用技术预见方法确定了沙区中药材产业、沙区经济林、沙区草畜产业、沙区硒砂瓜、沙漠设施农业、沙区新能源、沙漠旅游业、砂基新材料产业等8个科技支撑宁夏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51项优先主题。

1.沙区中药材产业

重点研发目标:在沙区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技术研究与开发中, 力求在甘草、肉苁蓉种质资源圃建设、沙生药材资源修复技术、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种苗技术标准、大宗药材质量控制和有效成分累计动态研究、甘草黄酮类物质新药研发、枸杞、肉苁蓉主要活性成分鉴定和新药研发、苦豆子新药和生物农药研发等方面采用新技术, 建立新的分析方法和控制手段, 实现技术创新, 产业升级。

优先主题:沙生优势中药材资源培植利用对退化生态系统逆转效应的研究与示范;沙生优势中药材资源评价及资源修复、珍稀道地药材人工驯化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沙区大宗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累计动态学研究及质量控制。

2.沙区经济林

重点研发目标:以保护风沙源地的生态环境为核心, 采取公司企业治沙运作方式, 引进优良植物品种, 大力推广运用节水灌溉技术, 加快发展以光、热、水、肥、气调控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植物快速扩繁产业, 促进以水分动态平衡为基础的具有多用途、多功能、高技术、高效益的防风固沙体系和饲料林基地、经果林基地建设。

优先主题:沙地经济林业体系生态供需水动态平衡研究与示范;固沙型灌木饲料林与草地的适宜配置技术研究与示范:腾格里沙区短轮伐期杨树纸浆林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沙地鲜食葡萄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优良沙旱生植物产业化繁育技术与示范;荒漠化地区沙生植物 (灌木) 引种驯化试验技术研究与示范。

3.沙区草畜产业

重点研发目标:针对影响宁夏沙区草畜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抗旱、优质沙区牧草新品种的选育与良种繁育、丰产栽培、混播草地、粮草轮作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建立优质牧草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促进草畜产业升级, 为沙区草畜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优先主题:沙区草地建植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沙区牧草有害生物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沙地植被封育复壮及综合治理技术试验与示范;沙化草场人工补播改良技术与示范;沙区牧草加工与贮藏技术集成与示范;沙区舍饲羊无公害生态饲养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4.沙区硒砂瓜

重点研发目标:压砂地退化防治与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引进、培育适应当地种植的优新品种, 研究开发压砂地高效栽培模式和水、肥、病虫害等高效利用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集成压砂覆盖栽培技术精华, 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研究宁夏压砂西甜瓜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新模式。

优先主题:早、中、晚熟优质西、甜瓜品种引进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与示范;压砂地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压砂地西、甜瓜营养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压砂地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及高效补灌技术研究;压砂地环境影响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砂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砂田传统耕作方式的现代化改造途径研究与示范;压砂地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及生态系统健康体系研究与应用。

5.沙漠设施农业

重点研发目标:充分利用沙荒地区光热资源, 改变传统温室的建造工艺, 开发建设更实用于沙荒地区建设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 推广新型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和设施栽培技术;研究采用抗结露膜、高透光膜等“智能型”薄膜, 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达到“多采光”的目的, 实现设施农业“新技术、高效益”的目标。

优先主题:沙区传统设施温室建造工艺创新与示范;以色列优良番茄品种设施栽培技术在沙区的引进与示范;沙区温室种植养殖及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沙区设施农业制种业和营养液无土栽培关键技术引进与示范;太阳能温室环境自动控制技术在沙区的引进与应用;冬季太阳能温室热水采暖及夏季温室顶部喷白等技术在沙区的引进与应用;冬季太阳能温室增温、补光技术在沙区的研发与应用。

6.沙区新能源

沙区生物质能源重点研发目标:重点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选育高抗、速生、高产的能源林新品种;建立能源林示范基地, 研究栽培工艺和生产开发技术;开展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及林业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的“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在高起点上发展生物质能源技术。

优先主题:高抗、速生、高产能源生物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引进研发与示范;新能源生物栽培工艺和生产开发技术引进研发与示范;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及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引进研发与示范。

沙区风能和太阳能利用重点研发目标:风能利用方面, 针对区内兆瓦以上并网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需求, 开展兆瓦级双馈型风力发电机变流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应用, 重点是加快引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变流控制装备, 并实现产业化。

太阳能利用方面:以发展高效率、低成本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为目标, 通过攻关与引进相结合, 建立兆瓦级生产线, 提高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效率及生产能力。实现100千瓦以下的独立运行光伏电站系列化、规范化、商品化研究并网光伏发电技术, 为大规模应用做好准备。

优先主题:风能利用方面, 双馈风电机变流控制器动态控制关键技术引进与应用;兆瓦级双馈并网风电机变流控制系统电机侧和电网侧的协调控制技术引进与应用;功率单元并联的环流控制技术引进与应用;MW级异步电机低电压穿越技术科技攻关项目。

太阳能利用方面, 低压并网:高频多极逆变技术、多支路型逆变技术、高效逆变技术 (无变压器) 研究与应用;大中型高压逆变器的研发、大型光伏电站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和应用、积极跟踪和研究新能源储能技术;聚光技术:经济型低倍反射聚光技术、高倍透镜聚光技术研究与应用;跟踪技术:多种跟踪系统小规模示范建设及经济综合评估;微网技术:双向变流技术、混合发电微网技术、能量平衡与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7.沙漠旅游业

重点研发目标:加快沙区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适宜宁夏沙区自然景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 注重沙区旅游产品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以科技手段创新旅游消费方式, 创新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 促进旅游产业的扩展、竞争和重组。

优先主题:沙区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宁夏典型沙区自然景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宁夏典型沙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沙区旅游设施建设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8.砂基新材料产业

重点研发目标:以风积沙为主要原料, 通过技术引进和转化, 加紧实施硅砂资源利用产业化项目, 在宁东煤田、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建立沙质生态建材应用示范区, 在实验示范的基础上扩大沙料建材的应用范围。

优先主题:生态砂基透水砖和仿真草坪砖、砂基井盖、透气防渗砂、砂基树池等节能环保新材料生产技术引进与应用示范;超耐高温覆膜砂、低温快速固化覆膜砂等覆膜砂系列壳型铸造材料生产技术引进与应用示范;孚盛砂 (FSS) 等新一代压裂及防沙支撑剂生产技术引进与应用示范;微晶玻璃板、VT胶凝材料、彩色亮光铺地砖等新型建筑胶凝材料生产技术引进与应用示范。

科技支撑宁夏沙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 要将沙产业列为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

宁夏有关部门要把沙产业列为自治区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享受宁夏支持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旅游、特色产业、中药材基地、退牧还草、新能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将沙产业列为宁夏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重点内容。沙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购买林机具享受国家农机具补贴。沙区各市县区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支持沙产业的发展。

(二) 要高度重视沙产业开发的人才培养

通过五个途径全面培养宁夏沙产业开发所需的各类人才:一是全力办好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 尽快培养一批沙产业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依托宁夏仁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培养和引进少量的沙料建材开发高级人才, 支持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从事沙料建材的技术工人;三是依托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林业研究所等单位, 积极引进、培育从事能源植物培育和种植的研究人员;四是依托宁夏发电集团公司、华电宁夏分公司积极引进主要研究风能、太阳能发电关键技术的各层次人才;五是依托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的相关专业学位点积极培养从事沙漠旅游产品开发、项目设计、解说系统开发的研究生和沙漠旅游的活动体验型导游。

(三) 要加快建立沙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围绕宁夏沙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沙产业主要产品的质量为重点, 在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自治区农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坚持引用、修订与制定相结合, 突出主导产品、突出地方特色、突出重点内容, 逐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具有宁夏特色的沙产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沙区药用植物资源培植、保护及开发技术标准, 沙生经济作物种植及利用技术标准, 沙区经果林栽培及深加工技术标准等沙产业标准, 沙料建材系列产品质量标准, 形成较为完善的沙产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积极开展沙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逐步开展沙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评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沙产业标准化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

(四) 要广泛开展沙产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努力搭建5大沙产业科技交流平台:一是依托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和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所, 搭建沙产业的科技交流和技术引进平台;二是依托宁夏大学和宁夏农林科学院搭建中药材、硒砂瓜、设施农业、生物质能源、沙漠旅游技术交流平台;三是依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等机构, 搭建沙料建材产业技术交流平台;四是依托宁夏林业局经济林中心、宁夏林业局果树站等科研机构, 搭建经济林技术交流平台;五是依托宁夏发电集团公司、华电宁夏分公司等单位, 搭建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交流平台;六是积极寻求国际学术组织、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和有实力企业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援助。争取成立中国 (宁夏) 防沙治沙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 至少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 (宁夏) 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和国际防沙治沙大会。

(五) 要积极培育和引进沙产业龙头企业

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研究 篇7

1 宁夏羊绒产业加快技术创新的紧迫性

1.1 面临着神圣的创新使命

始建于2003年的灵武羊绒工业园区 (以下简称羊绒园区) , 在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银川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通过调结构、促升级、创品牌、增投入、夯基础, 有效地增强了园区羊绒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产业竞争力。2010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定名为银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宁夏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标志着灵武羊绒产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平台。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宁夏灵武羊绒工业园区) 作为宁夏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肩负着成为区域自主创新战略高地, 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 成为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神圣使命。因此, 以羊绒为主体产业, 加快技术创新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1.2 面临着突出的创新难题

一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园区羊绒企业大部分以生产分梳羊绒为主, 加工绒条的企业只有4家, 只有三大集团和宏达公司进入生产成品环节, 主要产品有绒条、纱线、羊绒衫、羊绒围巾和粗纺面料等, 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技术含量的羊绒产品。园区现有电脑横机350台, 羊绒衫生产能力为300~400万件/年, 仅占全国年生产量的1/10。二是产品设计和研发水平低。园区三大集团研发中心初步建成, 技术研发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支持长久发展的高水平设计和研发队伍, 羊绒制品的设计工作主要靠请意大利、香港、鄂尔多斯、新疆等国家和地区的设计人员完成。三是全国知名品牌支撑不足。在品牌培育方面已摆脱了贴牌生产的局面, 培育出了“绒典”、“菲洛索菲”、“灵州雪”、“帕雪兰”、“千堆雪”等一批自主品牌, 但园区羊绒企业至今没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区内产业链中, 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都未形成规模, 各环节生产能力配比还未达到一个合理状态。四是羊绒产品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现有标准体系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于行业标准、体现宁夏精品羊绒的标准制订不及时、与国际标准尚未完全接轨等问题仍然存在。五是由羊绒生产加工引起的环境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在羊绒加工染色废水处理、加工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染色行业的节能降耗及绿色环保羊绒专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 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选择。

1.3 面临着严峻的创新压力

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的价值链中, 中国处于较低端, 羊绒产业体现尤为明显, 扮演的是羊绒原料大国、羊绒制品生产大国的角色。鉴于中国在世界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地位, 以及羊绒产业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中的重要性, 宁夏灵武羊绒产业加快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素有“软黄金”与“纤维钻石”美称的羊绒以其原料的稀有以及纤维的舒适、保暖特性, 使羊绒服饰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青睐的服饰产品。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的羊绒制品加工中心, 原料出口及初加工产品数量将逐年减少, 国内羊绒制品用绒量将逐年增加, 这就要求宁夏灵武羊绒产业发展必须做出积极调整。二是全面创新将成为灵武羊绒企业塑造竞争力的核心。羊绒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进行包括装备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未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的恶性竞争, 品牌的较量将取代价格大战。因此, 品牌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将成为推动宁夏羊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三是羊绒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近年来, 灵武羊绒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数量型的增长, 当步入行业成熟期后, 这种量的增长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特别是随着纺织品配额取消, 国内羊绒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羊绒制品出口壁垒不复存在, 许多民营企业加入素有“软黄金”之称的羊绒行业, 而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也纷纷介入羊绒领域, 使得羊绒产业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产业利润与发展空间扁平化。四是山羊绒理化性能在发生变化。因山羊饲养方式由传统的放养模式向圈养模式转变, 以及气候变化、绒山羊品种改良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导致山羊绒变异。据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已有70%以上的山羊绒产生了变异。山羊绒变异给加工带来诸多新的技术难点, 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的急切任务[3,4,5]。

2 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所进行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 旨在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宁夏通过采用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等方法识别和选择羊绒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优先主题, 基本建立了羊绒产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为加快羊绒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技术路线支撑。

2.1 技术预见宁夏羊绒产业关键领域和优先主题流程

2.2 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通过应用技术预见方法[6,7], 立足实现羊绒产品市场销售国际一流、羊绒生产技术水平国际一流、羊绒产品设计工艺国际一流的目标, 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羊绒产业研发体系, 确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研发推广应用7大类29项关键技术。

2.2.1 第一类:基础理论研究

(1) 羊绒理化性能特征研究。重点开展肤皮与绒纤维之间的粘连结构, 洗净绒中“二细毛”、两型纤维、绒纤维与针布钢针的摩擦角, 洗净绒中残余油脂粘度随着原料回潮率、车间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开展单根纤维结构、直径变化规律及上色率差异的分析研究等。

(2) 羊绒纤维在梳理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及成纱机理研究。应用对羊绒分梳理论研究的成果, 合理的制定分梳工艺参数, 指导分梳设备进行改造和分梳工艺设计 (如选用合适的针布, 制定合理的分梳部件的速度、隔距, 合理的分梳次数) , 最终达到既能充分对纤维进行分梳, 又能将纤维损伤降低到最小, 满足纺纱的要求, 降低成本。

(3) 山羊绒分梳技术理论研究。研究变异山羊绒纤维的理化性能与分梳工艺的关系, 为研制山羊绒联合分梳定型设备奠定基础。研究梳理过程中纤维分布排列规律及其与细纱质量的关系。开展制条加工对分梳山羊绒质量要求、对分梳山羊绒长度离散要求、制条过程中细度递增与长度变化规律以及梳理机主要部件参数与纤维损伤的关系专用梳理针布等进行研究。

2.2.2 第二类:羊绒织物染整技术

(1) 山羊绒低温染色及智能控制烘干加工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低温染色技术和智能控制烘干加工技术在山羊绒染色和烘干加工过程中的应用。采用低温染色技术缩短染色时间, 降低染色温度, 降低纤维损伤, 提高染色的均匀性。

(2) 变异山羊绒两型纤维及匀染性研究及应用。研究开发出适合变异山羊绒染色的助剂和工艺。根据变异山羊绒染色特点, 对染料、助剂进行系统筛选, 开发研究适宜两型纤维的染料、助剂;并开展对新型助剂与其他染色助剂配伍性研究, 提高变异山羊绒两型纤维染色匀染性。

(3) 漂染一浴法羊绒染色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羊绒染鲜艳色时实现漂染一浴法的新技术、新工艺, 进一步提高染色绒的可纺性、手感、光泽、鲜艳度, 提高染色生产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

(4) 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羊绒染色中的应用。利用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羊绒进行处理, 以实现羊绒的低温染色。通过实验优化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功率和压强等, 得到最佳等离子体处理工艺, 实现羊绒用酸性染料进行低温 (80℃) 染色, 上染率和固色率提高, 且染色牢度明显改善的目标。

(5) 羊绒纤维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技术。针对很多合成染料对人体皮肤有不良影响的现象, 研究利用天然植物染料无毒无害、无污染, 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相容性的特点, 对羊绒制品进行染色, 重点攻关解决染色牢度及色光问题, 以适应人们对环保及其自身保健日益重视的需要。

2.2.3 第三类:羊绒纺纱技术

(1) 羊绒精纺纺纱新技术。针对羊绒纤维较短的特点, 控制精梳羊绒下机长度, 研究采用新型纺纱工艺技术, 提高纱线内纤维平顺度, 重点攻克精纺纺纱损耗大、纱线疵点多、制成率低的难点, 以实现精纺纱线条干均匀、质量稳定、表面光洁和强力不损伤的目标。

(2) 高支羊绒纱纺纱工艺研究。重点开展纤维分布方式与纺纱性能关系、精纺高支纱质量控制工艺技术等的研究, 开发山羊绒纯精纺10tex、混纺精纺8.33tex高支纱, 使羊绒制品从传统的毛衫、围巾、披肩等粗纺产品, 向高档精纺制品发展。

(3) 羊绒半精纺混纺、纯纺高支纱及面料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重点研究通过改变半精纺装备及工艺, 使羊绒半精纺面料既有精纺面料细腻、挺括、悬垂性好的特点, 同时又具有粗纺面料弹性好、绒毛丰厚的特点, 解决半精纺羊绒制品普遍存在的掉毛、起球严重的问题, 开发研究适合春、夏、秋、冬四季选用的产品。

(4) 多种纺纱工艺组合技术。研究引进集成毛纺行业重点推广的复合纺、赛络纺、嵌入纺等新型毛纺技术, 棉纺用的转杯纺等技术, 形成山羊绒混纺纱新型加工工艺。

2.2.4 第四类:羊绒织物后整理技术

(1) 数码图案设计在羊绒仿传统工艺中的应用技术。引进研发应用数码印花这种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集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 加快提高数码图案设计技术在仿传统工艺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从而设计出具有产品特色的羊绒数码印花图案。

(2) 羊绒制品拔白印花技术应用。研究应用采用二氧化硫脲作为毛绒织物的拔染剂, 对羊绒制品拔染印花地色染料、耐拔印花染料的选择进行分析对比, 探讨烘干、蒸化、水洗工艺对拔染效果的影响规律, 并对拔染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生产出拔染印花所具有的花纹精细、轮廓清晰、层次明朗、线条细直光洁、立体感强等优点的羊绒精粗纺拔染印花产品。

(3) 羊绒制品数码喷墨印花预处理工艺。研究采用预处理的方法增加羊绒纤维表面的亲水性, 并使织物表面绒毛平伏, 有效提高羊绒制品的印制性能, 得到色泽鲜艳轮廓清晰的花纹图案。

2.2.5 第五类:功能性羊绒制品开发技术

(1) 纳米自清洁羊绒衫生产技术。研究采用有机和无机超微粉体材料相接合, 制成整理剂, 对羊绒衫进行处理, 使羊绒衫具有不容易沾染油污的功能, 即使沾染上部分有机油污, 也能在本3~6天内自动将油污分解后蒸发。

(2) 羊绒针织衫抗起毛起球及防缩技术研发。研究和开发一种适用于羊绒针织衫抗起毛起球和防缩整理的试剂, 使羊绒衫的抗起毛起球性达到4级以上, 尺寸稳定性达到国家标准, 实现绒衫可机洗。

(3) 羊绒服装装饰辅料设计关键技术。重点研究运用羊绒材质与皮草相结合, 在羊绒衫的领、袖、胸部、肩部、口袋运用穿皮、贴皮、皮上绣花等别致的设计, 将羊绒和奢华的皮草相搭配, 更好地诠释羊绒衫尊贵的品味。研究与梭织面料拼接创新设计, 应用蕾丝、绚带、烫钻等辅料, 使贴身保暖的羊绒衫具有更加女性化的特征, 同时增加羊绒衫浪漫、优雅的风格, 凸现时尚化。

(4) 壳聚糖浸渍羊绒的最佳工艺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壳聚糖浸渍羊绒的最佳工艺, 使壳聚糖作为永久整理剂, 起到固色、促染等作用, 有效地改善羊绒的染色性能。

(5) 利用TRIZ理论解决精纺羊绒制品鸡爪痕技术。研究应用利用TRIZ中技术矛盾矩阵、物理矛盾法以及“物-场”模型来解决精纺羊绒制品鸡爪痕问题和羊绒衫蒸化前后颜色差异问题。

(6) 羊绒织品及功能后整理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抗紫外线、抗红外线、抗菌、纳米保健等技术, 以及羊绒与牛奶纤维、天丝纤维、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智能调温纤维、超细羊毛、阻燃纤维、异型纤维、蚕丝和各种功能性化纤混纺织品的研究开发。

2.2.6 第六类:羊绒标准化及鉴别技术

(1) 羊绒标准化技术。重点开展羊绒及其制品检测关键技术、羊绒检测标准体系、破解国外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引进研发, 引进研发制定与产业发展配套的纤维材料、羊绒条、高支纱线标准, 生态羊绒制品、功能性羊绒制品等重点产品及相关检测和评价标准。在现有国内外标准和检测技术基础上, 力争在3~5年内, 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3个、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3~5个, 攻克几个制约羊绒出口的重大技术难题, 培养3~5名学术带头人,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羊绒检测研究队伍。

(2) 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羊绒与羊毛的鉴别技术研究应用。引进研发应用近红外光谱进行羊绒与羊毛的鉴别技术, 以解决目前常见的溶液法、染色法、光学投影显微镜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计算机图形分析法, 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因分析法等方法存在准确性差、检测速度慢、依赖于检测人员经验等缺点, 从而快速、有效、准确的鉴别羊绒、羊毛成分及其含量。

2.2.7 第七类:信息化技术

(1) 羊绒产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引进研发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 (MES) , 面向企业管理层面的以ERP和RFID为核心的纺织企业信息系统, 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面向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以及可随时获得羊绒衫生产原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库存信息、生产状况和订单完成情况的羊绒制品生产管理系统。在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羊绒企业中集群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

(2) 羊绒织物个性定制信息化技术。引进研发应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支持, 通过为高层顾客提供具有个人特点的差异性服务, 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关系, 使消费者参与到商品的生产中来, 从而有效避免厂家的盲目生产, 减轻库存压力, 节约社会资源。

(3) 羊绒园区企业监控综合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引进研发建立羊绒企业信息化系统, 建立集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营销网络化和设计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化企业。实现羊绒染色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和控制, 对染液p H值、染液浓度、染色温度等参数实现在线检测和控制,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降低能耗和染化料的消耗。

(4) 羊绒产品远程协同设计系统开发。引进研发建立系统模型、构建系统功能框架、确定系统体系结构, 实现羊绒产品制造企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供应商、策略伙伴及用户进行分布式羊绒产品的协同开发与设计, 整合彼此间的知识、技术与资源, 以快速回应市场的变化和响应顾客的需求。

(5) 羊绒园区供应链成本管理技术。引进研发通过实施营销物流管理机制, 对订货、储运、配货、调货等环节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供应链成本的优化;建立供应链联盟实现利益共享, 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塑造哑铃型组织框架, 保证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销售能力, 削减和降低不必要的供应链成本, 使所有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从中获益。

(6) 羊绒供给预警机制建立技术和原料市场、制品市场评估技术。引进研发运用经济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灵武羊绒供给预警机制。以保障羊绒供给运行的动态平衡为目标, 在对影响羊绒供给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的基础上, 及时、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羊绒供给的基本态势, 并根据相关动态因子的变化对羊绒供求趋势作超前判断。建立羊绒供给预警模型不仅可以作为政府对羊绒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 也可以作为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工具。

3 支撑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的条件平台建设

3.1 提升研发平台工作水平

按照“政府扶持平台, 平台服务企业, 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 进一步发挥好国家级羊绒及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作用, 设立标准的物理实验室、生态纺织品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尽快达到能够承担自治区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法检任务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宁夏羊绒研究院的研究水平, 通过强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区内骨干企业产学研用的合作关系, 努力成为自治区羊绒行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科研公共平台。

3.2 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推进羊绒园区企业建立包括市场预测、产品工艺技术与结构形态设计、文化创意、资源配置与生产过程控制、营销反馈为一体的产品开发体系, 发展面向羊绒园区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公共技术研发服务、检测评估服务、技术交易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政策服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根据企业和政府的不同投入比例, 建立不同的成果分享机制, 其他非参与主要投资企业以有偿形式获得该成果, 对政府占有投入比例较高的项目, 采用较低价格甚至实现企业的免费共享, 以达到提升整个羊绒产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3.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的统筹规划, 发挥集群骨干龙头企业产业的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的引领作用。选择一家基础条件好、产业链相对完善、特色突出的羊绒产业集团作为试点, 争取用新增国债资金支持构建以科技创新、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训、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为内容, 为羊绒园区中小企业服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为集群内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促进羊绒园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应规范的政策和措施, 加强羊绒园区集团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配套协作, 提升集群品牌水平, 完善创新体系, 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转变。

3.4 建立交易市场服务平台

以建设成为世界羊绒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结算中心为目标, 积极建立灵武羊绒交易服务平台, 具体开展3项业务:一是开展实体交易。组织构建原绒、羊绒初加工产品现货交易市场, 在交易旺季具备定期产品交易会议, 增加供需双方的交流机会;二是开展期货交易。构建以原绒为主的期货交易市场, 确定产品的种类及标准, 并视机拓展至羊毛等交易品种。三是开展网上交易。组织网上交易, 对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向交易商提供交易结算、货款收付等服务。

3.5 加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以灵武羊绒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 加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壮大产权交易与股权投资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争取每年转化技术成果15项以上。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以及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与培训、科技测试、科技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高质量科技服务。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步伐, 支持开展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建设工作。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和协调作用, 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6 完善羊绒企业供应链产业联盟

从原料的收购加工、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环节都积极实施产业联盟战略, 利用产业联盟的整体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正确引导、定位原料及产品市场, 积极协调羊绒园区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经销商、客户之间的关系, 力争通过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在全球实现资源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 使原料的收购、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优化。积极开拓原料市场, 与农牧民、原料供应商、原料加工商等建立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 加快形成独特优势的羊绒园区关系资源和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牛国元, 等.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科技支撑问题研究[R].中国科技成果, 2012 (4)

[2]牛国元, 等.技术预见在宁夏发展沙产业中的运用[R].科技创新, 2012 (10) :28-29

[3]李婷.宁夏羊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1 (6) :17-18

[4]王瑛, 吴学忠.宁夏羊绒产业内竞争优势构建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 :64-66

[5]夏合群.宁夏精品羊绒产业集群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9 (20) :122-123

[6]叶继涛.技术预见方法论的浅析与探讨[J].科技与经济, 2007, 4 (2) :7-10

宁夏开发区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篇8

(一) 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

宁夏开发区大多是在原有的工业聚集地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从行业分布看, 开发区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电力、建材等, 电气机械、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低, 缺少具有区域性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乳制品、保健食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2004年, 宁夏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中, 中技术产业产值占不到20%, 中、低技术产业产值之和占到约80%以上, 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约1%。可见, 宁夏开发区整体工业技术结构层次较低, 大都属于中技术和低技术产业, 处于传统机械化发展阶段, 这与当今世界先进的智能化、集成化工业技术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产品结构上, 带有明显的初级型特点, 突出表现为以对原料的粗加工生产为主, 一般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高利税、高科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 产品单一, 更新换代慢, 尤其是缺少引领市场的精品、名牌,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二) 建设资金缺乏, 园区发展的后劲不足。

宁夏开发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一般都是由市、县财政投资, 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和争取金融部门货款投资的较少, 造成各开发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 造成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企业发展要求, 尤其是环保治理设施、污水处理等方面, 欠账较多, 致使土地闲置, 不能发挥预期效应;另一方面, 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资金投入, 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是宁夏开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在宁夏主要开发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相当小, 其中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中, 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就更少。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四) 产业链过短, 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宁夏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 为宁夏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 诸多因素影响到宁夏开发区的持续发展,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区内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 绝大多数开发区成为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 均是一种“资

在注重自主科研创新的同时, 也要注重引进技术, 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六) 加强产品应用示范, 实现应用促进发展。利用科技部将南昌市列入“十城万盏LED路灯示范项目”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 大力推动LED路灯的应用, 争创应用示范城市。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条件下, 将基于硅衬底氮化镓基LED材料的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和企业纳入政策采购绿色通道, 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发展。

1.郑春蕊.我国LED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1) :79~80

2.郝金刚, 梁春军.LED产业分析报告[J].现代显示, 2006, 61 (3) :8~15

3.卢小宾.信息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1-400

4.把江西打造成全国LED产业重点生产基地[EB/OL].南昌新闻网, 2008-9-23

5.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工作汇报[EB/OL].中国半导体照明网, 2007-9-24

6.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的通知[EB/OL].深圳政府在线, 2009-3-7

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能耗、物耗高, 废弃物排放量大,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低下,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处于“初创”阶段的各开发区、宁东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平罗县太沙工业园。二是宁夏绝大多数开发区都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和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 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资本、劳力等将隐退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 而知识、技能与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在宁夏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开发区的区位要素将逐渐丧失原有的优势, 导致其缺乏竞争力。这些使得宁夏绝大多数开发区潜伏着最终走向衰亡的巨大风险。

(五) 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区域的分工协作, 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宁夏开发区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开发运作模式, 各级政府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具有绝对的发言权, 决定了各类园区的发展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缺乏区域的分工协作。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 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 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或生产要素缺乏, 而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渠道。另外, 宁夏各主要开发区是以区域集聚方式形成, 以各地区区位、自然、社会优势为中心, 吸纳各种产业, 大部分园区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在园区产业发展方式上却是贪多求全, 致使有限的资金不能被集中起来投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既不能在企业内部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 又不能在企业之间形成集聚经济效益, 最终形成的是各地市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企业竞争力差的局面。

二、宁夏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

鉴于宁夏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开发区发展的合理机制, 对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合理机制的建立不仅涉及到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硬件系统建设, 还与其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更重要的是要在开发区内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 以真正促进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内涵式增长。

(一) 基础层面——加大投资环境的硬件系统建设投入。

针对开发区建设资金不足这一情况, 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 使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教育生活设施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筹措渠道多元化。最重要的是改变现有的单一政府投资格局,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允许民间投资参股建设和经营, 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 民间资本、个人资本、外商投资以及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投资形式。尝试以拍卖、租赁、托管、特许权经营、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 吸纳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区硬件系统建设和运营, 提高运营效率。

(二) 关键层面——拓展招商引资体系, 分类实施项目引进。

要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各开发区产业链过短、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必须改变各开发区以往的招商引资体系。因为,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 招商引资工作是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龙头, 投资始终是拉动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投资的规模、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开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因此, 宁夏开发区转变招商引资理念、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显得极为重要。第一, 在招商引资的门槛上, 突破“来者不拒”的招商理念, 从来者不拒逐渐向依据规模门槛、环保门槛、技术门槛相结合引进项目转变。第二, 在招商引资的领域上, 突破“注重物质和资金”的习惯, 从单纯的引进资金向引资引智、引技术、引管理相结合转变。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 重点引进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企业。第三, 在招商引资的资源配置上, 突破“摊子越大, 收益越好”的狭隘思想,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努力包装一批层次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从单个项目招商逐步转到产业集群上来, 注重对能够延长现有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配套项目的招商。第四, 在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上, 突破“管委会的职能就是管理”的传统观念, 从以政府的行政行为为主向以企业的市场行为为主转变。第五, 在招商引资的服务环节上, 突破“重前期服务, 轻全程服务”的做法, 从提供咨询单项服务向提供咨询、代理、筹建、生产经营全程服务转变, 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宁夏各级各类园区的项目引进, 要按照目前产业发展的不同现状类型, 采取不同措施, 突出不同的工作重点进行分类实施。第一, 对于尚不具备规模的园区, 吴忠市金积工业园、盐池县东顺工业园、红寺堡工业园、原州区清水河工业园、固原市扶贫经济发展实验区等园区工业生产刚刚起步, 园区招商的重点突出“规划”:设计主要的物质、能源、技术集成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 (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订入园项目指南。第二, 对于现存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群落的园区,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兴庆科技园、望远工业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中宁县宁新工业园、暖泉工业园、同心县羊绒工业园、宁夏美利纸业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等园区内, 各产业和企业间彼此较为独立, 缺乏联系, 园区里大部分资源的相互交换利用和废物综合处理进行的很不充分。这些园区招商的重点应当突出产业的“孵化”: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改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 积极开展与区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 扩大吸引外资规模和技术档次, 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发展, 实现“二次创业”, 对特色产业机电一体、信息化产业和医药等产业进行重点招商, 形成新的产业链;望远工业园、德胜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同心羊绒工业园、兴庆科技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宁夏美利纸业工业园、红果子工业园等园区利用地理优势和当地的资源, 吸引外部的先进技术、外资和高科技人才, 对民营企业农产品、清真食品进行深加工, 新材料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由“要素聚集”向“产业主导”发展, 以实现“一次创业”阶段, 使开发区的发展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第三, 已具有产业集群雏形的园区,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园、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红果子工业园、平罗县太沙工业园、中宁县石空工业园等园区内已经形成几条主要的生态工业链, 如煤-电-建、煤-电-电石等, 初步具备不同规模的副产品或废物的交换、能量或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这些园区招商的工作重点应突出“深化”:在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稳固的生态工业网, 重点是对现有生态链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针对园区工业的现状和优势产业的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 在园区所在区域优势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围绕未来主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加快实现产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以大项目为载体, 走硅石-铁合金-铁、煤-电-铁合金-钢铁、煤-电-铁合金-钢铁-重型机械、煤-电-铝镁合金-汽车、煤-电-电石、煤-电-化重化工之路, 实现产业对接, 实现企业跨园区、跨地区、跨行业重组与联合。

(三) 核心层面——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 开发区未来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 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 逐渐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相关资源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使机械制造业、冶金、煤基炭材、清真食品业、医药、建材等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并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 使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以及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创造出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名牌产品, 占领市场;积极吸引和发展高新技术项目, 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努力建立具有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建立一批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专业化孵化器, 为高新技术成果发明者、高新技术知识拥有者及区内外的人才在开发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体系, 降低科技人员创业的门槛, 通过创业能力培训,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提高开发区内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 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形成带动和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例如, 银川市主要开发区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通信设备和发展为消费与投资类电子产品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发挥银川铝金属、合金等材料的独特优势, 培育以空间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支持生态环境相容材料的研究开发, 结合银川市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 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创新与产业化, 形成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新景象。

(四) 保障层面——实现管理服务系统创新。

1.树立积极改革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实现体制创新。

开发区应树立积极改革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实现政策体制创新, 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体制创新和环境优化转变。一是要合理归并职能, 继续构筑“小政府, 大社会”的管理框架, 避免职能交叉造成管理重复或疏漏, 保证管理体制精简、统一、高效;正确把握职能定位, 防止管委会角色越位、错位和缺位。二是管委会要理顺与企业、市场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 属于政府的, 尽责尽力做好, 如公用设施、公益事业、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属于社会的, 即政府管不了的大量事务性工作, 交给人力资源市场、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属于企业的, 依据法定程序, 放手让企业去办。三是把管委会创办的各类企业和管委会分开, 把企业改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而管委会作为行政管理机关, 应集中做好行政协调及区内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

2.建立生态产业孵化机制。

生态产业孵化机制是推行产业生态化,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的支持机制。负责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政策, 提供一体化的政策、制度和管理, 如: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和渠道, 及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信息, 清洁生产的建设和管理等。另外, 以园区企业为节点, 建设高效的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入园项目指南、工业系统网络设计、生态技术、相关环境法规、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各企业废弃物生产排放和交换信息等方面内容。

3.建立生态管理体系。

管理服务系统是现有园区能否改造成为生态工业园的重要保障, 为使现有园区生态改造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园区应建立产品、企业、园区3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体系。产品层次, 要求园区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等方法, 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 (无) 污染、可再生循环的产品;企业层次, 园区内企业都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 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层次, 建立园区水平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废物回收系统、废物交换系统以及生态信息公告制度等。通过上述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 为宁夏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玉鸿, 闫小培, 林耿.珠江三角洲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基于企业集群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6:37~41

[2].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见证“十五”———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锦平, 汪建敏.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4].黄天元, 乔观民.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21 (2) :223~226

[5].张小勇, 操有辉等.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 2005, 4:26~29

[6].侯博, 李墨白.城市建成区内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发展带来的启示[J].区域经济研究, 2005, 9:55~57

[7].钟木达.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J].发展研究, 2002, 6:42~44

[8].余勇军, 陆玉麒.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24 (3) :395~398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篇9

2009年12月7日,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探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办法,并决定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此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7)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金涌等(2008)认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刘传江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冯之浚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为了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其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张平等(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1,2,3,4,5,6]。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技术革新、制度调整、观念转变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形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能源消费入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影响。这就提出了如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扩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产品的低碳生产开发和消费、控制碳排放量的要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限制、缩减高能耗产业的规模,促进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型,其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第二,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制度发展的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控制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这需要制定各种能耗要求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等,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第三,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面对全球变暖的现状,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延缓和治理气候变暖,最理想的状态是无碳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无碳经济是不可实现的,只能选择其他方式,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种途径。因此,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于观念意识创新。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现状的评价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中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碳汇密度不断增加,即单位面积内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增强。碳汇密度是碳汇量与面积的比值,由于目前碳汇量的计算方法国内外学者有很大的争论,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数据能够进行分析,而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碳汇资源。森林被称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草原在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很强大,在抑制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选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覆盖率两个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碳汇密度。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低碳发展指标来评价。具体的指标及其含义和计算方法,见表1。

由于目前宁夏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得来。笔者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的公式为

式中,A为碳排放量,i为能源种类,E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C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由于统计年鉴只是对工业能源消耗进行了分类,在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只给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因此笔者计算的碳排放量是按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折合标准煤乘以碳排放系数。由于碳排放系数的计算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观点和计算方法不同,根据现有监测数据的条件,采用美国能源部(DOE)/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作为碳排放系数[7,8],见表2;而没有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因子计算。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碳排放量为2 459.79万t,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宁夏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低碳发展指标进行计算,各指标值如下,见表3[9,10]。

(%)

从表3数据中可以看出,宁夏人均碳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明显偏高,说明宁夏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存在弊端,需要改进;碳生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落后,需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碳能源排放系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的能源利用率高,在能源的使用上比较得当;零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的风能和太阳能储量非常丰富,而清洁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宁夏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绿化和保护水平较低,吸收碳的植物相对缺乏;草原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的草原植被种植和保护较好。

宁夏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宁夏2010年能源消费为3 681.1万t标准煤,其中煤炭为3 128.9万t标准煤,石油为272.4万t标准煤,天然气为180.4万t标准煤,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为99.4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构成及其比例见图1。

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达到85%。由于资源禀赋的关系,宁夏蕴藏丰富的煤炭,是典型的“煤富油气贫”的地区,造成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消费处于主导地位。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工业领域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见表4[10]。在宁夏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占到GDP的60%多,而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又占很大比重,由于没有其他产业的能源消费数据,笔者选择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进行分析。从表中数据可知,三大行业能源消费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天然气次之,石油辅助的结构。在石油消费中,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零,一方面说明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在区域内使煤炭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石油,另一方面也说明宁夏产业结构中消耗石油的产业较少。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宁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抓住低碳经济产生的机遇,创造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避免碳排放“锁定效应”的束缚,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作用

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必须为低碳经济发展构筑政策支撑体系。把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取向,把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路之中,尽快出台《加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见》。选择典型区域、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探索解决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积累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打造低碳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集约高效利用,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提升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

结合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把重点放在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上。建立省级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联合。从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起来,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通过建立共享机制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培育低碳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和节能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好高碳项目准入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和后患。二是加强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取代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使污染排放形成结构下降趋势。三是针对宁夏风力大、日照时间长等资源禀赋的特点,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构建长期稳定的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形成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低碳农业辅助机制、低碳工业调整机制、能源产业优化机制,有效配置低碳产业资源,保护幼小低碳产业成长。建立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财税政策和土地优先保障等激励机制,推进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相对平衡。建立多方协调推动机制,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增加碳汇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t碳。因此加大力度储备生物碳库,扩大造林,改变“重种植,轻养护”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和保护草原的面积,提高草原覆盖率。实现增加碳汇量,扩大碳汇面积。

摘要:剖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质和内涵,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了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宁夏能源消费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对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指标,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构成,宁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13):32-34.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3]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4-13.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5]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8-9.

[6]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58-62.

[7]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8]Zhang Zhong-xiang.The economics of energy policy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M].Chel2tenham,UK:Edward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9]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上一篇:变电站集中控制应用下一篇:讲、记、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