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练(共6篇)
讲、记、练 篇1
语文教学走进新课程, 教与学双方都在不断地寻找教好、学好的方法和途径。从教者来说, 充分发挥教学讲解艺术,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来说, 通过适量的练习, 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以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教师的情态美
从古至今, 名篇佳作, 之所以传诵千古, 流芳百世, 是因为文人墨客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登上讲台, 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孰能无情”?要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气氛, 使之充满浓烈的情感, 让学生由情及景, 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据有人统计, 语文课文中, 带着感情的文章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有祖国山川的壮美之情, 有催人奋发的战斗之情, 也有令人涕下的悲伤之情, 等等。而语文教师, 要把无声的文字, 变为有声的语言, 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化“彼时彼地”为“此时此地”, 就必须“披文入情”, 应是“有情”之人。把文章的情及作者的情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在感情的波涛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
怎样才能传情达意呢?教师必须教之以情, 根据诗文的特点, 讲出诗情画意, 道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要饱含先“进入角色”, 吃透教材, 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教者的灵魂, 才能打动、感染学生。其次要教之以趣。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把课讲得趣味盎然, 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难以忘怀, 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求知欲。再次, 应教之以形, 这就要求教师从师德、师风、师表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树立良好形象, 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因为教师这种形象美, 对学生的心灵辐射最强, 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烛照目染的直接作用, 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旅途。
如此, 课堂教学则虚实相间, 教师讲得有情, 学生听得有趣, 练得有劲, 师生心心相印, 真乃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师的语言美
语文是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要吸收一切艺术语言的长处, 铸炼成富于个性的语言。它要准确、鲜明, 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发生误解;它要具体、生动, 使学生在听课时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它要幽默、风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乐于接受。总之, 语文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灵活多样, 感情真挚, 以它特有的声色,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化素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魅力, 充分发挥言传的作用, 积极启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调上, 谦逊温和, 抑扬顿挫, 在速度上, 缓急有致, 张弛有度, 在风格上, 刚柔相济, 亦庄亦谐。比如使用幽默语言, 可以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讲授中, 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 要做到时机抓得好、启发诱导妙、表现形式美, 以知识的综合性讲授为主线, 思想的灵活性包寓于教学中, 形散而神不散, 达到教育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三、教学的技巧美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讲课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步骤。怎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消化所讲的内容,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高效率, 这就需要讲究课堂讲解的技巧艺术。技巧艺术因教材、因教者、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和侧重,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 下列几种技巧, 颇有教学效益。
1. 解说技巧
课文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 描述了某种现象、某种情形或某种结果, 对此并未作出详细的解说;或是那些需要解说的内容, 在文章中的其他部分分散地作了交代;或是需要解说的内容, 虽未作出交代, 但对文章内容加以剖仔细地阅读课文, 研究课文, 才会发现。如果这个需要解说的地方选择得巧妙, 效果是非常好的。掌握好这一点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掌握了这一诀窍, 则能透彻地理解课文以及类似的文章内容, 顿然醒悟, 心理得到愉悦的美的享受,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 发散技巧
课文中的一个人物, 一件事情, 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教师把这些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综合在一起, 就得到了对人、对事、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这种思维方法, 属于发散思维, 它的长处是, 既可以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又可以获取前所未有的具有创造性的新的认识。让学生以发散思维的形式去阅读分析课文, 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上的技巧方法, 它的特点在于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选择不同于他人的新角度去认识事物, 得出有异于他人的新的正确认识, 既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又使学生乐于一试身手, 体验创新成功的乐趣。
3. 悬念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针对某一问题去设置悬念,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且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设置悬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故意用一种荒谬的说法向学生发问, 它对学生来说应是并非显而易见的, 或是似是而非的, 应该很有启发性, 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二是让学生选择, 有的课文内容、结构或写法, 可能有多种理解, 似乎都有道理, 教师要摆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说法, 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说法, 学生对选择是感兴趣的, 要选择, 就要分辨, 要分辨就要思考, 要思考就要研究课文, 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判断, 有的课文叙写的人或事, 如果不作认真仔细的分析, 可能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不正确的结论。讲解这类课文, 如果教师主动提出某种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的见解, 让学生判断正误, 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总之, 悬念的设置, 可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集中精力, 开动机器, 进行紧张而有趣的探求, 使他们跳起来摘果子, 转过弯子来寻求理想的答案, 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考创造的过程, 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
4. 暗示技巧
课堂教学中, 合理适当地运用暗示方法, 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 使学生保如环境、表情、目光、动作、姿态、风度、手势、衣着、语态等暗示法, 各自均有着不同的作用。以目光暗示而言, 教师应恰当地、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暗示”为教学服务。比如对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 教师不能用怀疑和审问的目光看学生, 而应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这样,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其充满信心, 大胆回答问题。以手势暗示而言, 教师要认真掌握运用手势或“手语”的技巧。手是会说话的工具, 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使教师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 使有声语言更完整, 更能传情达意, 使学生透过视觉获得具体形象, 增强美感。暗示技巧是课堂无声的语言, 用力少却收效大, 使心有灵犀的学生豁然开朗, 茅塞顿开,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练习的设计美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具有日常听说能力, 等等。既然如此, 语文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光靠生动的讲解和巧妙的提问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 要把知识化为能力, 必须着重于练。练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 所以我们认为, “语文教学艺术”更重要的还在于精心设计各种听、说、读、写的练习, 为学生搭好由知识变为能力的桥梁。
如何精心设计各种练习呢?设计练习要有科学“序列”, 采取多种方式, 按照学习规律, 循序渐进。设计练习不能过于简单, 必须适当提高练习的难度, 这样, 学生练习的要求反而更迫切,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练习要从实际出发,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重复。
依据精心设计的各种练习,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 便于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以采取朗读、叙述、答问、讨论、演讲等方式。有时为了达到同一目的, 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 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作用, 就可以采取辨析词义、选词填空、用词造句、改正错误以及分析句中用词不当等方式。
时至今日, 要改变人们对于“语文教学艺术”的陈旧看法, 这种艺术不仅在“讲”, 尤其在“练”。这“练”, 既包括书面训练, 也包括口头训练, 既有语言思维的训练, 也有单项多项的训练。没有科学的、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练, 也就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 即使是再“高超”的教学
讲、记、练 篇2
————招聘(志愿者)主题 一.范文赏析
1.假设你是王萍,从报上得知北京招聘2008奥运会志愿者(a volunteer for the 2008 Olympics)的广告,决定应聘做志愿者。下面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见下表)写封简短的应聘信,表示愿意为奥运会做一些工作,请组委会考虑并尽早给予答复。80个词左右,信的开头已写好。
姓名
王萍
年龄
学习简历
在高级中学读书
获奖情况
2006年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爱好
足球
特长
画画
身体状况
健康
联系电话
0583-8282083 Dear Sir,I read your ad in the newspaper yesterday.……
2.假如你叫王艳,在中国日报上看到了一家公司欲招聘一名业余翻译。请根据以下要点给该公司经理李先生写一封信,应征业余翻译。词数100字左右。(1)王艳,女,20岁,是一名大学生,年级学生会主席。(2)英语成绩优秀,口语流利,喜爱体育活动。(3)希望能应聘上,以得到一个提高英语口语的机会。
参考词汇:业余翻译part-time interpreter Dear Mr.Lee, ……
Hope to hear from you soon.Yours,Wang Yan 二.练文
1.假定你是李华,在因特网上看到第九届宁波国际服装节(the 9th Ningbo International Fashion Fair)组委会招聘2007“宁波国际服装节”志愿者的广告。请你用英语写一封简短的邮件,介绍自己的情景(见下表),表示愿意为服装节做一些工作,请组委会考虑并尽早予以答复。词数80左右,开头和结尾已给出。参考词汇:be born, be interested in, do something for, as soon as possible, send somebody an e-mail Dear Sir/Madam, I read your ad on the Internet yesterday.I’m writing to tell you I’d like to work as a volunteer for the 9th Ningbo International Fashion Fair.My name is Li Hua.……
Yours,Li Hua 2.假如你叫肖军,在《时代英语报》上看到招聘初中版业余小记者的广告。请根据以下要点给该主编(editor)写一封信。词数80字左右。(1)肖军,1990年7月出生于浙江舟山,是一名中学生,现读二年级。(2)英语成绩优秀,口语流利,喜爱体育活动。(3)希望能应聘上,以得到一个提高英语的机会。(4)邮件地址:Xiaojun@hotmail.com Dear Editor,My name is Xiao Jun.……
Best wishes!
Yours,Xiao Ju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ar Sir,I read your ad in the newspaper yesterday.I really want to be a volunteer for the 2008 Olympics.I think as a Chinese student, it’s very rewarding.And I think my spoken English is good enough for me to talk with a foreigner.You know I got the first place i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Now I am in a high school and I am good football.And I can draw well, too.Though I am only 18, I believe I can do the job well.My telephone number is 0583-8282083.Hope to get your answer as soon as possible.Thanks!
Yours,Wang Ping 赏析: 词: 短语: 句子:
新课程物理习题讲练策略 篇3
一、习题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 在习题教学中要涉及这三方面的考察和训练。试题编制中可以同时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或其中一点都行, 但重点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新课标下的物理试题应当既重视考查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 又要重视考查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应着重加强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科学素养。
二、熟悉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 把握试题难易度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的钻研和分析, 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情况掌握及教材的钻研, 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充分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何种层次, 对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 思想方法深化到何种程度。这样选题才算是真正有针对性, 习题课才能收到实效、高效。注重基础, 克服选题的片面性。教师在习题课上的选题是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适当控制运算量, 尽可能避免繁琐机械的运算, 有的放矢, 切实发挥习题课的功效, 切忌借题随意发挥, 增加试题难度。
三、习题要具有典型性, 拒绝题海战术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 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 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 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
四、习题要有一定的探讨性, 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 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 敢于质疑、勤于探索,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 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 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 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物理来源于生活, 习题要来源于生活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 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 科学研究的过程, 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高科技成果等。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 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 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 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 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六、精心创设情境, 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习题课上, 要避免“满堂灌”、“以讲代练”, 善于去创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 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体会,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首先, 要让学生多想。教师要在问题的关键处让学生自己去想, 在学生认为平淡无奇的地方, 教师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想。特别是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 哪怕是有一点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 不要怕学生走弯路。有些学生只有经历了失败, 甚至是痛苦的切身体验, 从错误的思想逐渐探索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之后, 才真正有所收获。其次, 要让学生多练。教师要精心策划, 有目的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练习, 而且练的重点是问题的分析上或在某个环节上。一道例题给出后, 让学生先想后练, 必要时教师给学生适当点拨, 设置思维阶段, 巡视时看一下学生练的情况, 看学生是否都理解了题意, 思维的着眼点如何, 主要问题在什么地方。教师只有对总体情况把握住了, 再对例题启发、讲评, 才会有的放矢,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七、注重启发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习题课上启发应遵循以下原则:适时、适度地启发,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中, 有的教师一出完题就急于启发, 欲速则不达, 因为此时多数学生还处在阅读和理解之中思维尚未开始详细地分析解题思路, 这种“提前启发”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使学生丧失了分析能力的锻炼机会。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要沉得住气, 善于通过问来探清学生的虚实, 揣摩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动向, 以便准确地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尽量地让学生去多思考, 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启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记、练 篇4
一、在复习过程中,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夯实基础,考试中,许多学生极容易将相近、相邻的概念混淆在一起,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的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相近的概念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产生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学会灵活应用。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提到,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出来,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这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以上两点主要是针对教师提出“讲”的要求,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练”的措施。
3、加强针对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中考指导》来训练,
首先,教学生怎样审题,如选择题要会从题干中找准关键词,关键词即是考查的知识点。理解题意后,迅速从记忆库中提取与采分点相关的知识,再去查看教材、图册中有关的资料,最后提取正确信息做答。
4、加强读图训练,攻克学习难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考查必考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以专题图的形式进行学法的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的说明,了解是哪一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其变式图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遇见的多,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来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要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结合起来分析。
二、应考策略的介绍。
中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都有着战略上、战术上、心理上和方法技巧上的优选问题。在考前最后一次辅导,在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考试策略的介绍,朗读相关的文章以增强学生应试的能力,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重在鼓励学生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应考。
谈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 篇5
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意识,数学建模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采取小篇子的模式, 它以量少题精, 有阶梯性, 针对性强为特点, 在练习题的编拟上分层设置, 逐层提高。在练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练习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将其分为前瞻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诊测性练习及探索与应用性练习。
一、前瞻性练习
按照认识感知的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得到感性认识, 然后将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 这属于知识认知阶段, 教师首先必须为学生提供正确、典型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以利于由具体到抽象, 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建立在坚实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前瞻性练习主要是为知识的建立和法则的概括提供感性的实例, 或者用来说明概念和法则, 这是讲解的基础。如: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教学中, 利用课本提供的信息和印的篇子列举生活问题, 编拟习题列出函数式, 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次函数的概念就会逐步明晰起来, 由感性的认识得到这个概念, 学生不需死记硬背就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印小篇子练习题的编制和筛选, 一是要能突出知识的本质, 反映知识的一般性规律;二是注意特例。前瞻性练习量的大小应根据学生的情况, 以能形成感性认识为宜。在讲解的过程中, 不能就题论题, 要注意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会分析与综合, 达到融会贯通, 练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巩固性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手段, 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持久记忆并应用于解决问题之中。巩固性练习是在学生获得知识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参悟加之教师讲解指导下的练习, 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练习。编制和筛选这种练习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再现已学过的知识, 加深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起到更深刻地理解和感知。
三、诊测性练习
此练习的目的是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编拟和筛选练习宜围绕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和易混淆知识。练习不应局限于知识的附属和重现上, 这种练习除了巩固知识, 深化认识的作用外, 更主要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检查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计算技能训练, 加强教学信息反馈, 调整教师教学环节, 有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
四、探索与应用性练习
探索与应用性练习既可以检验知识理解的水平和知识巩固的程度, 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新课标所说“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编拟和筛选探索与应用性练习题时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同学间相互交流, 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 每个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题目选择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速度, 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比如编写一些生活中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练习和讲解, 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还要考虑知识的难易, 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 没有准确的讲解就无法教给学生正确的概念、公式和法则, 没有充分的练习, 就难以形成数学能力, 有针对性练习既要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又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讲、记、练 篇6
长期以来,在复习课中常见的问题是讲得多、练得多,表现在:第一,教师总怕学生漏掉问题,讲课面面俱到;第二,教师怕学生浪费时间,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自主学习的空间;第三,各式各样的试题无休止地练,且很多是重复练习。这就导致一个同样的结果:基础差的学生被动地被老师牵着走,久而久之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基础较好的学生被老师掰碎了喂到嘴里,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机会,
那么如何讲好复习课?应当讲多少?讲什么?怎样讲?学生又该练什么?怎样练才能达到最佳复习效果?经过一年的摸索,运用“学—练—测—讲—评”的方法,感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学
1.分专题编制复习学案
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没有目的的乱翻书。教师可分阶段、分专题编制复习学案。教师在复习前要明确每一部分的复习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从着三个维度上进行复习目标的设计。
2.学生利用导学提纲,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复习学案。所以导学提纲的设计不能仅体现课本的基本内容,还要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的迁移,以及知识的应用。这样学生自学中才不只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把已学理论联系现实情况,同时把学过的知识点归纳起来,理出一条线,成为一个体系。
3.教师指导
教师的指导要明确自学内容、自学要求、自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自学较慢的学生,加强指导以确保自学任务的完成。
4.梳理归类,精讲点拨
自学结束后,根据导学提纲,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正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但是有的内容,学生不容易回答正确,或者是回答不容易完整,教师应给予更正或补充,引导学生找到内在联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可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及时表扬,树立其信心,使他们逐渐进步。
学生分组自学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做到完成基础知识点的解答,但是缺少归纳性,教师要对学案中的知识,特别是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二、练
政治课,特别是升学班政治课,“练“体现在反复记忆,检查上。课堂的练习要巩固所学知识,所以很适合“一课一练”的方式,本节课学了什么,课上就练习什么,考试就检查什么。练习题的设计遵循“:基础要点———我思我会——活学活用”三个小梯度展开。“基础要点”要让全班同学都能答出;“我思我会”是经过思考后能顺利答出的,类似跳起来摘果子的难度;“活学活用”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讨论后学生能明白的。
三、测
测试题必须精选,分出层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测试题精选三类: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新颖、灵活、开放、综合程度高的题目;中等程度的学生选择基础性强,适当灵活,开放难度稍低的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选择基础性的,课本知识点或稍加变化的题。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把学习内容分层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单纯让学生大块时间记忆,容易引起学生厌烦情绪。所以每节课我采用了以小组为整体,分为小组必答、小组抢答、小组随机抽查的方式计分,让全小组成员课下复习时形成一个整体,齐头并进,不至于让基础差的学生落下太多。
四、讲
测试结束后要做好试卷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错题的原因,为此,教师要经过观察、反思和了解,找到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将讲课的内容集中到学生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问题上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对解题思路、技巧进行点拨。如果教师不分轻重、面面俱到,不但效率低下,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情绪。
“讲”这一环节,可分为学生讲和老师讲。学生讲可以是讲本小组错的最多的是哪几道题,自己错题原因是什么,现在还有什么什么困惑。这样学生既解剖了自己,教师也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老师讲,就是讲解从学生中发现的问题。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类:第一,按知识点归类:即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选择重点知识、典型题型进行分析讲评。也可重新设计题目,把试题中相关的同类知识点归纳起来。第二,按解题方法归类:比如答选择题,就包括了看法类、说明类、因果类选择题等,教师可以把试卷中涉及的同一解题方法、同一解题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第三,按答案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如,对概念理解不清,题干关键字词理解有误,等等。
五、评
“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
1.课代表讲评全班情况
课代表进行汇总后,讲评全班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等内容,表扬答题好的同学。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的状况有一个整体认识和评价,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各小组讲评
各小组经过课下讨论后,讲评本组掌握较好的内容,本小组答题较差的内容,并尝试分析失误的原因,最后指出到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讲、记、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