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换技术

2024-06-11

市场换技术(精选12篇)

市场换技术 篇1

“市场是否换来了技术?”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在速度和规模上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汽车产销量从2000年的200万辆快速跃升到2013年的超过2 000万辆,产销量连续5年位列世界第一。尽管产业增速突飞猛进,但汽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却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以“市场换技术”作为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那么,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需要对这一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到底是源自投入增加还是生产率的提高?“市场换技术”战略是否有效?对这些问题,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甚至分歧还很大。然而,一个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生产率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因此,对于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回答上述问题,同时对制定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也提供重要的依据。

1 主要文献综述

汽车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关注汽车产业企业层面的生产率研究,但是研究的结论却大相径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中国汽车“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是成功的,而且中国将成为世界汽车研发中心。如,生延超等[1]从汽车产业的层面,运用非参数Mal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TFP提高的两个主要因素;叶珊蝴等[2]则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是成功的。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并不支持上述论断,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是靠高投入和重复投资实现的。如,Gallagher[3]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上世纪最后20年间技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FDI和合资模式并没有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究其原因是合资或FDI不仅没有引导出自主开发,反而挤出了自主创新[4]。因此,合资模式并没有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而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又使中国的汽车产业长期停留在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没有向产业链高端迈进[5]。

上述学者的成果对于研究汽车产业生产率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路。而导致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迥异的原因,一方面是数据来源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和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有关。首先,大多数的研究采用了数据包络DEA和随机前沿SFA的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往往基于排序的思想,无法分析数据的真实效应,其最大的缺陷在于认为所有对前沿函数的偏离都是无效率,而没有考虑随机扰动因素的影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在估计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时,假定绩效最好的企业位于生产前沿,这种方法还会带来样本选择的问题。其次,大多数研究采用《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计算的是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宏观层面的数据无法反映企业的异质性;而且利用该统计年鉴样本数只有几百家,样本数量偏少。

为了更好地研究汽车产业的生产率,我们在数据层面和方法层面都进行了改进。首先,我们从企业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1998—2007年汽车企业的面板数据。来自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有助于解决研究样本的异质性问题。在样本数量上,我们研究了属于汽车行业的近60000个样本,因此,使用这一数据库研究中国汽车企业更合适。其次在方法上,采用近年来微观计量领域最新发展的计量方法重新估计中国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些计量方法包括OP、LP和GMM估计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克服传统估计方法中存在的投入要素的内生性问题,获得更为稳定而一致的估计结果。

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下3个问题来评估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总体成效:第一,在1998—2007年间,中国汽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驱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第三,企业的特性,如企业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地理位置是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 模型设定:投入要素内生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总产出中不能被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科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或者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本文中,我们使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半参数方法估计企业的TFP。我们假设中国汽车企业采用科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Yit表示企业i在时期t的总产出;Lit、Kit、Mit分别表示企业的劳动、资本和中间投入;Ait表示企业i在时期t的希克斯技术中性。对(1)式取对数就产生了线性生产函数:

(2)式的残差项uit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Ait的对数形式。我们可以把全要素生产率分为可观测的部分和不可观测的部分εit,如(3)式所示。可以观测的部分是指企业家可以观察到而计量经济学家无法观测到的部分。企业家在观测到当期的生产率后,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企业各种要素投入,即产生了生产决策的“同时性问题”。也就意味着解释变量和干扰项会存在相关性,由此产生内生性问题。

2.1 同时性偏差问题

解决同时性偏差问题,目前主要有4种方法:

(1)面板固定效应估计(FE)。FE估计假定,残差项中能被企业观测并影响当期要素投入选择的因素和企业的个体有关,但不会随时间变化。因此,如果能在模型中加入企业个体的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就能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但是固定效应方法也有不足:首先,该方法假定,对于任意的时间t,全要素生产率都不随时间改变,即ω~it=ω~it-1,t。很显然,这是一个严格的假设。此外,该方法还假设要素投入是严格外生的,也就是投入不随生产率冲击而变化(Wooldridge),这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问题。Olley[6]执行了固定效应方法,发现平行面板和非平行面板的系数差别很大;Ackerberg等[7]发现该方法会导致资本系数严重偏低。最后,该方法对于数据类型限制也很严苛,必须要有面板数据才能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法。

(2)Olley&Pakes方法(以下简称OP法)。由于面板固定效应估计法有上述缺点,OP首次引入新的估计算法解决估计生产函数中投入的内生性问题。OP方法显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可以利用企业的投资作为不可观察的、随时间变化的生产率的代理变量:

式(4)中,Kit表示资本存量,Iit表示企业当期投资,投资与资本存量不相关。假设正的生产率冲击会诱使企业加大投资,Iit即与高度正相关,因此,可以建立企业的最优投资函数:其反函数为代入生产函数可得:

定义函数:

第一步,通过估计yit=βllit+βmmit+φ(kit,iit)+eit,获得劳动和中间投入无偏一致的估计量βl和βm,并以此拟合

该函数可由φit-1和kit-1的三阶多项式近似得到要素投入系数和TFP的值。

(3)Levinshon&Petrin方法(以下简称LP法)。OP方法假设代理变量“投资”与生产率的冲击保持单调关系。如果该条件满足,OP法是获得企业层面TFP的良好估计方法,但是,那些没有年度投资数据的企业就会被排除在研究样本之外。现实中,相对于企业的投资数据,研究人员更容易获得企业的中间投入数据,基于此,LP方法用中间投入作为代理变量进行研究。

总的说来,OP、LP方法都是通过两步法获得可变要素投入系数的一致估计。第一步,通过半参数方法估计和非参数方程联系的投入要素的系数。第二步,估计资本投入的系数。OP和LP方法近年来在研究企业层面的生产率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企业年度统计资料中缺乏长期投资数据时,LP方法因为可以保留更多的样本数据而更受青睐。

(4)GMM方法。Ackerberg等[7]指出了OP、LP两阶段估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如果在第一阶段,所有的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投入)都受到生产率冲击的影响,那它们都要进入生产函数的决定方程。在C-D函数下,在中间投入作为不可观测的生产率的代理变量后,劳动变量的系数会丢失[8]。这个问题在LP方法中更为严重,因为在实际中,劳动和中间投入具有很强的潜在相关性。

Wooldridge[8]提出了一步法的GMM估计方法,利用最优权重矩阵考虑数据的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的问题,提高了估计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2.2 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传统估计方法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考虑企业的退出决策导致的样本选择偏差。实际上,企业在特定阶段的要素投入决策是受其存活概率影响的。如果企业在作出退出决策之前知道全要素生产率的冲击那就意味着投入和干扰项之间存在相关性[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和企业拥有的资本存量之间存在反向的相关关系:企业拥有的资本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受到低生产率冲击退出市场的概率就越小。这会产生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导致干扰项和资本投入之间负相关,因此资本项系数将被低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Olley[6]构建了一个生存概率函数来表示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市场,克服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企业最优的贝尔曼方程为:

式中,πit为企业利润,C(·)是当前投资的函数,ρ是折现因子,E[·|Jit]为给定信息Jit。在时期t企业的预期,Φ为企业退出市场的清算价值,企业在Φ超过了预期的折现回报时就会作出退出决策,它的决策函数为:

式中,χ表示企业的经营状态,如果χ=1,则企业继续经营;如果χ=0,则企业退出市场。由于有门槛值存在,可以用Probit模型描述上述机制:

将Probit拟合值代入,得到:

式中,g(·)是包含了的高阶多项式。上述处理能有效解决样本选择误差导致的对资本项估计的偏差问题。

最后,我们通过(12)式可以计算出中国汽车企业的TFP:

学者们对于制造企业TFP的估计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传统的索洛残差法(Solow Residual)[9]、OP方法[10,11,12,13]、LP方法[14]、随机边界方法SFA等[15]。本研究将分别用传统的OLS、面板固定效应FE方法以及非参数的OP、LP、GMM方法进行估计,对估计结果比较后,采用OP、LP方法估计的系数进行后续研究。

2.3 中国汽车企业TFP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汽车企业TFP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式(13)进行研究:

式中,xlit表示决定企业TFP的一系列因素的向量集;ui是不随时间变化且不可观测的企业特性;vit是干扰项。我们借鉴了不同学者在制造业TFP影响因素分析时选取的变量,这些变量有:

(1)市场化指数(Market)。中国企业市场化过程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国有企业的转制,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国有工业企业的实收资本成分的变化上,据此我们定义市场化指数为企业实收资本中非国有资本的比重,该比值越高,说明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

(2)企业研发的代理变量(R&D)。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TFP提升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TFP就必须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由于缺失研发投入的数据,我们选取了R&D的代理变量即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来分析企业研发对TFP的影响。

(3)企业的出口(Dum_expo)。企业异质性假说(Melitz)认为,企业生产率和出口正相关,即生产率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更多的出口[16]。马风涛等[17]利用中国700余家汽车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异质性假说,发现汽车企业总体上存在自我选择效应。因此,我们定义企业出口为虚拟变量,如果企业有出口交货值,Dum_expo=1;否则为0。

(4)企业的规模(Dum_lsize,Dum_msize)。Sheng等[18]研究了中国钢铁产业规模对TFP的影响,发现企业规模和TFP显著正相关,因此,我们也引入了反映企业规模的虚拟变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我们把年销售额在4 000万元以下的定义为小型企业;把年销售额在4 000万元到40 000万元之间的定义为中型企业,Dum_msize=1,否则为0;把年销售额在40 000万元以上的定义为大型企业,Dum_lsize=1,否则为0。选取小型企业做为对照组。

除了上述变量,我们还增加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结构的指标来进一步分析TFP的影响因素。

(5)企业市场份额(Mar_share),我们把企业年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做为企业市场份额的指标。

(6)赫芬德尔指数(HHI),我们加总了汽车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赫芬德尔指数反映了产业的市场结构。

3 数据处理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中国汽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8年至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我们把“交通运输设备”归类为汽车产业,根据中国工业分类代码(CICC),汽车产业两位数代码为37。

我们依据李玉红等[19]的方法对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数据缺失或者有异常值的指标进行了处理,最终得到了60 060个企业样本,企业数量从1998年的3 853家增加到2007年的7 745家,这些企业占全部产业数量的70%,产出和资产份额占全行业的90%。和以往的研究相比,我们的数据更具代表性,研究样本中包含了国有控股、非国有控股等多种所有制企业的样本,能够有效减少样本选择偏误的问题。

本研究用工业增加值表示企业产出,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企业的投入要素有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中间投入,分别用企业就业人数表示劳动投入,用固定资产净值表示资本投入,并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中间投入品用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价格是以1998年为基期。

表2提供了影响TFP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在研发投入上,中国汽车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占工业品产值的比重平均值为5%,而发达国家这个指标往往在50%以上,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市场结构方面,中国的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并不高。指数反映了产业内的市场势力。在实践中,常常把该指数乘以10 000来进行判断。由于我国还没有该指标的判断标准,所以参照美国司法部利用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标准,我国的汽车企业的市场结构属于竞争型。

在企业的市场份额方面,每家企业的规模都很小,说明汽车生产企业并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

在市场化指数方面,汽车企业的非国有资本比重超过80%,说明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4 企业层面TFP的估计及其影响因素

4.1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计

为简单起见,我们用C-D生产函数来估计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由1998年到2007年中国汽车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OLS、FE、OP、LP等估计方法,我们得到了估计结果[20]和Olley[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OLS估计方法得到的资本投入的系数则低于OP估计方法的结果,这是由于干扰项和资本投入相关产生了内生性问题,这和Ackerberg等[7]以及Olley[6]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也说明OP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要素投入的共时性和样本选择偏差造成的内生性问题。

从资本弹性来看,各种估计方法得到的资本弹性在5%~10%之间,LP方法的系数在60%左右,这是因为LP估计把中间投入作为代理变量,系数估计值反映了中间投入的贡献,因此资本弹性系数是高估了。除了OP估计方法中国有资本弹性值不显著以外,其他方法得到的估计值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除了LP方法,其他方法估计的非国有控股企业资本弹性都比国有控股企业大,反映出非国有控股汽车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更高,资本在提升TFP的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和叶珊蝴等[2]的结论一致。从劳动投入弹性上看,各种估计方法得到的劳动弹性在10%~20%左右,而且都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在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的比较上,OLS和LP估计的系数相差不大,而OP和FE估计的结果却显示出国有控股的劳动弹性明显比非国有控股企业大,说明国有控股汽车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更显示出劳动密集型特点,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但也有可能是国有控股企业社会性负担重,冗员过多所致。

从中间投入弹性上看,除LP方法因为将中间投入作为代理变量没有得到估计值以外,其他3种估计方法得到的中间投入弹性达到60%~70%,而且都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这一结果显示,中间投入在中国汽车企业的生产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LP估计的Wald检定,在全样本、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的子样本层面,都拒绝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假设,说明中国的汽车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由于OP和LP能够较好地解决投入要素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我们以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在得到了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的产出弹性后,我们利用来计算汽车企业层面的TFP。表4为分年度、分所有制汽车企业的TFP。图1显示了1998—2007年,中国汽车企业TF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10年来中国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的增长趋势,我们分别计算了总产值、增加值、资本、劳动、中间投入、全要素生产率(OP)和全要素生产率(LP)的年度增长率,结果见表5所示。总产值的平均增速为4.6%,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5.1%。以OP方法计算的全要素平均增长率为5.9%,超过了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以LP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5.2%,更是远远超过了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考虑到以LP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包含了中间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但是即使扣除了中间投入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还是快于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这表明技术进步或者效率提升对中国汽车企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市场换技术”战略是有效果的。此外,在所有年度,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高于国有控股企业,说明和国有控股企业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技术进步更快,生产效率更高。

4.2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因素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TFP?我们选取了相关指标如企业的研发、出口、市场份额、市场结构以及规模大小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分别用OP法和LP法估计的TFP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上述解释变量对其的影响,用OLS和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

4.2.1 全样本下TFP的影响因素

表6为OLS和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企业研发、市场规模和市场化指数都对TFP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和TFP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利于企业提升TFP。回归结果还显示,出口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TFP。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率也更高。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2)括号中为稳健标准误

4.2.2 不同企业规模下TFP的影响因素

表7为不同的企业规模下TFP影响因素的变化。我们发现,在不同企业规模下,TFP的影响因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大企业而言,只有市场份额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的新产品、市场化指数和出口行为对TFP的提升并没有显著效应。对于中小规模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研发、市场份额、市场化指数和出口行为都对提升TFP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在LP为因变量的模型中,企业研发和出口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企业的市场化指数、市场份额对中小规模的企业在提升TFP作用更大,而垄断的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提升TFP的负向作用更明显。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2)括号中为稳健标准误

4.2.3 不同企业所有制下TFP的影响因素

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考察发现(见表8),不论是国有控股企业还是非国有控股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规模都和企业技术提升显著正向关;不同所有制下企业所处的垄断市场结构对提升企业效率都产生了负向的影响。

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提升市场化指数、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更有助于提升企业TFP;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都产生了正向而显著的影响,但是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更大。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2)括号中为稳健标准误

4.2.4 不同地区下TFP的影响因素

接下来研究不同区域TFP的影响因素(见表9),我们将样本分成东部、中部、西部3个子样本,分别考察各自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市场化指数、企业市场份额和企业规模都对不同地区的TFP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东部地区的影响明显超过了中部和西部地区。

在产品研发上,只有东部地区新产品销售对TFP的提升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种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没有得到验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西部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同样的,在企业出口方面,只有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对TFP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在市场结构方面,垄断对于西部地区的负向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系数值虽然为负但不显著。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2)括号中为稳健标准误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中国汽车企业的微观层面出发,用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分企业规模、所有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要素投入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运用了近年来在微观计量领域出现的半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估计,获得了稳健而一致的估计结果。为了进一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在估计过程中还使用了OLS、面板固定效应等传统估计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

5.1 主要结论

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汽车企业TFP稳步提高,“市场换技术”初见成效。不同方法的估计结果都显示,在1998—2007年,中国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OP和LP方法估计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都超过了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说明中国汽车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摆脱了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重复投资拉动增长的阶段,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提升增加产出的效应已经显现。

(2)在不同所有制企业方面,国有控股型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率不如非国有控股企业,可能的原因是国有控股企业显示出更高的劳动弹性系数,更具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点,当然,这也和国有控股企业冗员较多、承担了较多社会性负担有关。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弹性系数更高。说明非国有控股企业资本投入更多,对于汽车制造这一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显然资本投入更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

(3)在TFP的影响因素方面,从总体来看,企业增加新产品开发、扩大市场规模、深入市场化改革、开展对外出口都显著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TFP。这和先前许多对中国制造业TFP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都是类似的。而垄断的市场结构都对企业TFP造成了负向的影响。

(4)企业的不同特征如企业规模大小、不同所有制和所在地区不同对TFP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别。比如,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和提升市场份额对提高TFP更明显;对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更有助于提高TFP;研发和出口对东部地区的汽车企业提升效率作用更大;垄断的市场结构对西部地区的汽车企业造成的负向影响更明显。等等。

5.2 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的汽车产业政策需要根据汽车企业的不同特性实行分类指导,不宜“一刀切”。主要建议如下:

(1)加大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改造,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控股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和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产权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在仕途升迁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多重目标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更关注前者,因此,应加大国有控股汽车企业所有权改造,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主体,允许不同类型的资本和国有资本交叉持股,以提升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

(2)实施规模经济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提高产能、扩大规模。政府应引导企业采用并购或联合的战略扩大产能,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高效企业集中,扩大企业规模,发挥规模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3)打破行业垄断,降低企业进入退出的行政性壁垒。政府应该降低行业的进入壁垒,尽快取消汽车市场的进入限制,简化审批手续,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行政性壁垒,让低效企业能真正退出。

(4)建设自主创新市场体系。虽然“市场换技术”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整车生产企业的关键零部件还主要依赖进口,零部件生产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欠缺,因此,政府应该提供培育自主创新市场的公共服务,完善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依靠市场创新资源,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本文利用半参数方法估计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修正了传统估计方法中存在的内生性偏误,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生产函数选择上,采用了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今后应采用不同的生产函数比如二次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进行估计;此外,本研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该数据库在产业分类、数据质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无疑会给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逐步加以解决。

市场换技术 篇2

一、施工时间:2013年8月10日—8月14日(其中一天)

二、施工地点:地面煤场南门岗口

三、施工任务:将旧电缆杆的电线移至新杆上,拆除旧电缆杆

四、“三合一”手指口述确认内容:(一)施工前确认

1、确认参加工作人员精神状态,身体健康;

2、确认升降机完好,制动性良好;

3、确认施工下方严禁站人;

4、确认倒链等物品完好,符号要求;

5、确认安全带完好,能正确佩戴;(二)作业过程中确认

1、确认现场由专人负责指挥,听从命令;

2、确认高空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无不良现象;

3、确认吊车起吊方位为高度合适;

五、安全负责人:张春生安全监督人:张志海

六、施工方案:

1、在新电缆杆上加上钢绞线卡箍,安装高度在现钢绞线上方的100mm;

2、在老杆上,分别将南侧、与北侧的钢绞线固定在倒链的挂钩和链子上;

3、拉紧倒链,待中间两个接头出现松动即可;

4、拆除旧杆上的卡箍,用环形卡将两边钢绞线连接在一起;

5、拆除倒链,用吊车在新杆上方位置起吊钢绞线,高度越位300mm;

6、将新杆上的卡箍向上移至300mm,并用卡子固定钢绞线,松吊车;

7、将旧电缆杆一根小线移至新杆上;

8、用吊车将旧杆拔出,拔前人工挖沟,便于旧杆拔出;

9、运输旧杆,清理卫生;

七、安全措施:

1、施工人员必须遵守矿、科各项管理规定,持证上岗,各司其职。

2、施工前由施工负责人安排各人员分头确认,并对确认项目负责。

3、现场准备工作到位,确认无误后,在安全检查人员的监护下方准开始电焊。

4、高空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无恐高症及其他疾病,能胜任高空作业工作;

5、施工时,在新杆两侧的电缆杆安排专人负责查看,看是否有倾斜等现象;

6、使用倒链时,用力要均匀,严禁猛拉猛拽。

7、高空作业人员在上方时,将保险带悬挂在可靠地点。

8、施工下方严禁站人,严禁用投掷的方式传递物品及工具。

9、施工前,在附近作业人员穿戴安全帽。

10、吊车作业时,要有专人进行指挥,严禁乱喊乱叫,以免发生事故。

11、施工期间,提前与调度室联系好,要好时间,做好应急准备;

12、通风机司机、修理工坚守工作岗位,做好巡回检查。

13、天气出现异常时严禁施工,如大风、大雨、雷电、炎热等极恶劣天气;

14、本措施施工前必须认真贯彻学习,不签字不安排工作,否则谁安排谁承担责任,措施编制人员及审批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

地面消防水池管路改造电焊、气割安全技术措施 审批: 机电副总: 安全管理部: 机电区: 主管区长: 主管技术:

编制:晋纪岩

2012年8月9日 单位:机电区 申请 设备科:

反思市场换技术 篇3

中国27年的“市场换技术”,该盖棺定论了。4月17日,广汽本田理念品牌第一款合资自主车型S1面世,揭开了此前备受推崇的“市场换技术”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在这之前,“市场换技术”在中国一直非常有市场。

当然,中国用合资27年,建立了完备的零部件体系,也培育了中国汽车产业庞大的人力资源。但是,中国如约给了市场,而技术却没有换来,战略上的一厢情愿和战术上的各自为战,中国用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换来的是外资的竞技场。

来看两个有趣的故事,最新的故事发生在广汽本田——这家十年来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之一。从2007年7月份宣布到最终面世,在等待了接近4年之后,历经坎坷。

是的,合资自主——一种拗口但是鲜活的品牌类别诞生在磅礴发展的中国。“合资自主是一种创新,它为中国汽车合资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不久之前这样解释合资自主,“不走合资自主之路、不搞研发,你就没有载体,无法得到自己的技术。”

还有一个故事在十多年之前,当时,奇瑞汽车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汽车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

德国大众马上要求一汽大众的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绝不会在竞争市场上培育自己的对手,这是再明了不过的商业逻辑。

我们不要用道德来斥责大众汽车的合理产权诉求,把外资想像成慈善家?这和当初制定“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一样幼稚。

所以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每一个国产的螺母都要送抵狼堡(大众汽车总部)认证,在本田汽车、丰田汽车和其它每一个合资公司中,天天都发生这样的故事。

要知道,从上海大众27年之前成立那天开始,外方从来没有放弃对收回合资公司中股权的野心。每年每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总会有好事的专家跳出来说“汽车合资公司放开50:50股比限制”这样不经过大脑的烟雾弹,来刺探民意。

可以想像,在外资品牌轮番游说放开50:50股份未果之后,从2011年开始,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将成为折衷方案的一种,预计在未来三年内,继广本理念、东风日产启辰等之后,南北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主流合资公司,将会陆续推出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这些品牌逐渐在低端的市场对现有外资品牌进行替代和补充。

必须承认,合资自主让原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二元化的中国汽车发生重要变革,在合资和自主品牌之间,创造性地提出“合资自主”新模式。

那么,合资自主会真正实现技术的获取吗?

我们目前很难定义合资自主的未来,但合资自主品牌的面世,宣告近30年合资道路上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彻底失败;另外一方面,作为尝试性的替代战略,合资自主为分享外资技术提供了一个合法和有效的手段。

尽管外界诟病合资自主只是陈旧平台和技术的有限分享,但是总比此前技术封锁进了一步——当然,如果合资车企中的中方丧失真正的学习动力除外。

“有时候,我挺佩服尹同跃(奇瑞汽车董事长)他们的。”已经退休的一位中国合资公司总经理三年之前和我说,“他们的确做得很艰辛,但是至少他们在努力地实践中国人的汽车梦,在合资公司,实际上,外方早就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防火墙。”

这位为合资公司奉献超过20年的老人,带着遗憾卸甲归田、含饴弄孙。

市场换技术 篇4

我来惠普之前, 惠特曼女士担任CEO已经3年, 之前2年惠普遇到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在开始转型。这过程中她认为惠普在中国的运作需要改变。首先惠普的层级中国并没有占很重要的位置, 这与中国的市场地位显然不相匹配。其次, 和很多采取矩阵式管理的企业一样, 管理就像钟摆一样, 每过一段时间, 业务单位挂帅的太厉害了, 就与市场脱节, 而地方市场运作多了, 又和业务脱节, 所以全球性的业务单位跟区域性的互动方式需要调整。

我与梅格 (梅格·惠特曼) 讨论, 中国这样一个开发中的经济体过去并没有出现过可以与欧美企业竞争的公司, 但已经有了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虽然过去我和任老板 (指华为董事长任正非) 竞争了25年, 如今华为也是我们的重要客户。而由于中国经济的活跃, 高科技领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市场、政策延续性和人才积累, 中国市场都具备。

因此对惠普来说, 中国是非常有战略性的一个市场, 必须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才能够“进可攻”。我们争取要拿最新、最有竞争性的资源到中国市场上来, 因此中国市场战略必须改变, 而不是向过去那样与总部之间隔了那么多个层级。

所以梅格和我讨论了之后, 我们决定中国拿个试验区。过去惠普各个行业的体系是单打独斗, 甚至服务器、网络跟存储还分3个不同的体系。不同的业务单位直接向总部负责。现在中国的整个运作向CEO负责。

调整虽然定了, 但以前区域的划分就有很多的规则和流程需要改变, 而通过IT部门在业务中呈现出来就需要更多时间, 还挺麻烦的, 所以 (上任以后) 花了很多时间是做这些事情。

有人说, 跨国公司现在在中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生存环境。我1986年就到中国大陆来工作了。改革开放的力量是那时候才开始释放的, 中国的第一本《海关法》1985年才正式通过, 所以说1980年代中期, 才开始有市场经济。

那时候真的体会到, 虽然是市场开放, 但 (政府) “技术换市场”的思路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有技术你就可以有市场, 除非跨国公司的技术并不比国内技术超前。所以, 当你技术可以的时候, 即使今天感觉上有一些瓶颈, 中国还是会让跨国公司进人中国的市场的。

一个最好的例子, 云的技术发展的非常快, 虽然运营上不允许外商来做, 可是微软等企业不也通过一些方法进入中国市场吗?这也是中国政府的智慧, 国家需要云的技术, 也需要为中国的企业留出空间。所有,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 只要技术领先, 终究是有市场的, 只是做法上面, 甚至是包装上面有一些方法, 而有些“包装”方法不需要你去想, 因为技术换市场的最高政策从来就没有改变。

惠普要怎么做, 具体技术我们先不谈。但惠普两周前宣布的一些新技术在中国有没有市场?肯定有市场, 因为只要技术超前, 肯定还是有市场的。尤其在大数据和云的领域, 技术演变很快, 有时候根本等不及被追赶上就已经过时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开辟新的市场, 如果到今天还是说做286的PC没有市场, 那是自己活该。但瓶颈是不是就没有呢?也有, 看整个IT市场的规模, 中国差不多占全球10%的份额, 美国今年还是占全球50%的份额, 但真的有一天告诉我们国内的企业, 10%的份额全是让国内的企业做了, 外企不能进来, 可相对美国那50%的市场也就没有了。所以, 瓶颈只是一个表面性的东西, 最后推动市场的仍是技术。当你技术不超前了, 那1978年就在的瓶颈, 今天还在。如果你技术超前, 那么1978年有市场, 1985年有市场, 2025年你还是会有市场。

其实过去这二三十年, IT和通信行业, 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每个周期都把边际规模扩大, 摩尔定律的周期远比市场扩充的速度要快, 所以摩尔定律的规律每一次会使市场中竞争的企业数量减少。在任何一个时点上, 资源总是有限的, 总会有人退出, 也总会有人留下。IBM的退出 (指该公司将X86服务器出售给联想) , 短期看取决于联想到底什么时候完成整合, 整合是否顺利等等, 而这在科技长河中, 只是一个重复发生过很多次的事情, 所以, IBM的退出是对的, 惠普留下来继续做也是对的。

惠普的战略, 就是将软硬件和服务捆绑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竞争。从摩尔定律的规律来看, 下个周期不管是3年、5年还是8年, 迟早会来。要看我们是否准备好应对。

惠普正在进行的转型中, “云”的主要对象是企业, 而非像亚马逊那样面对普通用户的个人市场。惠普的优势也正是企业级市场长期积累的行业知识, 有数据显示, 当企业用户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做公有云划不来, 所有像惠普这样能提供端到端服务的“云”, 就会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当然, 我们必须要为企业客户做一些“规划”, 然后才有可能把新的技术和客户的业务结合在一起, 这需要非常全面的能力, 在这个层面上, 我们又和IBM很像。

企业跟人一样, 是活的东西, 因为市场在变, 竞争的对手在变, 企业自己内部的资源也在变, 而且这种变化没有结束的一天, 在一个有朝气的企业里,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到此为止”。我个人几十年来的经验是, 当有价值的时候, 没有业务条线汇报关系也会有人找你, 当你没有价值的时候, 就算是老板, 也只是比员工薪水高的文书, 只是把下面的东西呈交上去。所以, 一个企业跟我们个人完全没有差别, 你是不是有学习能力的一个单元, 这是很重要的。

我最近看到有一则信息, 感觉非常的安慰, 那是一个长期研究分析的报告, 显示年纪大的人反应比较慢, 是因为他们数据库里面的资讯多一些, 需要时间读取。要知道我们的脑袋, 从祖先到现在并不像286、386、486芯片的电脑可以不断升级, 基本上就是一个化学跟电解的运作, 快不起来。数据大了以后要去拿数据就好像显得慢一点。所以, 这说明, 实际上不是反应慢, 而是知道的多一些 (笑) 。我看到那一则以后, 就觉得, 自己也许可以再干20年。

很多人没有预见到, 曾在北电网络、阿尔卡特和3Com功成身退之后, 毛渝南老先生会在69岁高龄接下惠普中国区董事长这个“烫手”的职位。在过去20年中国IT产业版图中, 至少有五家公司在他亲自管辖下脱颖而出, 原本可以安享清福的年龄, 他又站到了商业和产业竞争的最前线。

毛渝南出生世家, 国民党高官毛人凤之子, 生逢乱世, 后赴美求学, 走的是理工科学生常见的人生轨迹。30岁之前进入当时新兴的电信行业, 两年后促成公司投资500万美元在台湾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80年代回到大陆, 成了摩托罗拉、北电网络、爱立信的对手, 一手促成上海贝尔公司的建立。2006年, 原本打算退休, 却因一宗并购案的失败而出面“救火”, 受邀成为3Com董事会成员, 随后促成惠普收购3Com, 与惠普和中国IT产业皆有深厚渊源。

即便是上任一年后才给了一次采访机会, 毛渝南也生生把采访变成了“解说”, 他的思维几乎不会被打断, 内容博杂, 从产业沿革到政策判断, 从历史到互联网的未来。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年龄并没有成为他“出山”的障碍——经过无数次的积累, 要做什么事都可以, 因为他本人即是最大的条件。

市场换技术 篇5

铁路既有线小半径曲线换梁施工技术

针对铁路既有线小半径曲线换梁施工时墩台较高、作业面狭小、时间紧等难点问题,介绍采用改装130常规架桥机进行铁路既有线小半径曲线架梁施工技术.

作 者:夏志华 Xia Zhihua 作者单位: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3刊 名:铁道技术监督英文刊名:RAILWAY QUALITY CONTROL年,卷(期):200937(4)分类号:U245.46关键词:既有线 小半径曲线 桥梁架设

中国市场没有换到核心技术 篇6

核心技术会暴露吗?难。失去了制胜武器,被追赶上只是迟早的问题,没有哪家公司会如此培养竞争对手。

拿市场能换来核心技术吗?难。市场给了人家,就是人家的,技术拿来了,却还是人家的,不是核心就永远落后半拍。

商务部调查显示,有46%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资的研发中心,其首要原因就在于技术控制。

“跨国公司不会把它的核心技术转移到合资企业。”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中国企业学到了吗?

在对一项与在华跨国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国有、民营和合资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从跨国公司那里学到了市场运作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尤其是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但在华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很难学到,因为这些公司通常会采取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术锁定策略。

有些跨国公司在中方人员参观时会设置障碍,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地方谢绝参观,有形的设备可以看,无形的技术流程等均不能看。

有些跨国公司在不得不提供技术流程图时,往往将流程图修改后再提供给中方,其中的关键流程可能已经被去掉了,修改后的流程图只能用于生产,而不能用于研发。

当跨国公司按照协议认真的将技术转让给合资企业时,企业掌握的,却只是如何生产,进一步的研发依然受制于核心技术限制。企业依然因此而获取利润,但正如所说,“赚取的仅仅是制造利润,而非超额利润”。如果仅靠生产利润即可维持企业生存,也许企业状况并不太糟,但看当今的市场,当跨国公司正呈垄断态势出现的时候,前途其实已很不乐观。

本土企业只是看客?

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中,有52%是投入到应用研究方面,只有33%投入到开发活动中。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却是相反。也就是说,源头的技术并不在中国,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要做的问题,只是将技术本土化,适应中国的市场。

在信息技术领域,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虽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和研究所,但涉及软件开发,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只可能在其美国的总部进行,在中国的研究机构仅仅是针对产品使用和服务方面的技术支持。

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公司早就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人力和资源挂牌进行生产,绝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周边国家完成组装,但绝大多数是低端产品,对于这些领先的大屏幕背投、逐行扫描、等离子等高端技术产品在国内生产的寥寥无几,对于这些领先的核心技术仍旧严格的控制在跨国公司的母国手中。例如,松下研发公司承担的聋哑儿童学习系统已经有了成熟的日文版,在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中文化。

在西门子的研发体系中,设在美国普林斯顿的研发中心主要承担了基础性研究的工作,为西门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技术,而中国的研发中心则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验证这些技术成果的可行性。

一位参观过博世德国研发中心,也参观过博世中国研发中心的人士这样感慨:“进去一看就知道,不仅是规模、设施的问题,而是它们根本没有打算在中国进行原始创新。”缺乏原始创新的研发,无疑于隔着玻璃看美丽的风景,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IBM中国研究中心,是IBM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家研究中心,但上千人的研发队伍,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人从事的是本地化和项目开发。这一点可以从每年IBM的技术专利中看到,几乎90%以上的技术专利都是出自IBM在美国的研发中心,而中国的研发中心则连1%都不到。当有人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而欢心鼓舞,以为跨国公司已经向我们展示其精髓的时候,这些黯淡的事实也许可以表露他们的真实目的。

跨国公司要抓住的是中国市场,设立研发中心的目的也是更好的捕获这个利润巨大的市场,本土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只是担当了看客的角色,要参与其中还有着一层巨大的障碍。

为他人做嫁衣裳

即使在中国开发出了专利成果,那也不一定就是中国自己的。跨国研发机构在华签署的技术合同大多以母公司的名义,在中国的研发成果也返回母公司,由母公司在境外申请专利,最终的专利和技术成果都体现在境外。一般在40个月后才会在中国申请专利,而此时,此项成果已经在境外产业化了,跟随技术而来的,是成熟的产品。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采取的同样是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国最精英的科技人才正在为跨国公司所服务,有人说,“中国的研发人员、科研院所都成了高级打工仔。”

目前跨国公司的研发经常采用与高校合作的方式,由于合作的经费主要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便掌握着主动权,研发出来的技术或者专利,最终往往归外资研发机构及其母公司所有。

有些高校会明确要求与跨国公司共同享有知识产权,但往往会签署“未经对方允许,不得转让第三方”等附加条款。跨国公司可以直接把研发成果产业化,而中国高校只有通过技术转让才能获益,在这样貌似公平的条款下,中国高校难以获得知识产权带来的持续收益。

辛辛苦苦的研发出来,却成了别人的嫁衣裳,中国政府和企业要反思的还有很多。

本土企业的反思

“我们不断地引进技术,又不断地被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抛在后面,然后再引进,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欠缺使我们陷入重复引进、过度依赖跨国公司输出技术的怪圈。”

跨国公司往往将最新技术在内部循环,而把较陈旧的技术转让给合资公司或当地公司,有的合资公司将原有中方企业的研发机构合并或取消,反而削弱了中方的自主研发能力。

汽车企业为例,我国合资二十多年来培养的只是制造能力,而不是创新能力,几大国家重点企业依然没有生产出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的轿车,反而是近年兴起的体制外的民营企业艰难的自主开发生产。

本土企业缺什么?既然核心技术拿不到,唯一的出路便是自力更生。然而跟在跨国大企业后面亦步亦趋往往形成一种惰性,拿着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依然生存的挺好,便失去了奋发的动力。也许只有认识到跟随永远只能当附庸品的时候,本土企业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缺什么。

市场换技术 篇7

关键词:灭火器,标准换版,市场准入规则

灭火器产品的国家标准《手提式灭火器 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GB 4351.1-2005)、《手提式灭火器 第2部分: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钢质无缝瓶体的要求》(GB 4351.2-2005)、《手提式灭火器 第3部分:检验细则》(GB 4351.3-2005)、《推车式灭火器》(GB 8109-2005)已于2005年4月22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

这次灭火器产品标准的修订,依据了最新版的国际标准ISO 7165:1999和ISO 11601:1999,其内容和技术要求与上一版灭火器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变化。产品标准的变化尤其是技术要求的变化势必给灭火器产品型式认可工厂检查要求带来相应的变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CCCF) 《产品认证规则及附则修订、认证标准变更确认程序》的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及时对《消防类产品型式认可实施规则 灭火器产品》中的附件二《灭火器产品型式认可补充细则》进行了修订。分析产品技术标准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市场准入要求的影响,对修订好灭火器产品市场准入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1 与市场准入申请及证书有关的标准内容

1.1 名称界定更规范,型号规格更统一

手提式灭火器和推车式灭火器各包含干粉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洁净气体灭火器四种类型。其中,干粉灭火器有“BC”、“ABC”或可以为D类火特别配制的(限手提式)干粉;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剂包括清洁水或带添加剂的水,如湿润剂、增稠剂、阻燃剂或发泡剂等,泡沫灭火器还具有发泡倍数和25%析液时间要求,包括P、FP、S、AP、AFFF和FFFP等,也包括水雾型灭火器;洁净气体灭火器的灭火剂包括卤代烷烃类气体灭火剂、惰性气体灭火剂和混合气体灭火剂等。因此,规则修订时应完全遵从上述标准的适用范围,统一名称和型号规格。

1.2 换版后的标准中关于灭火器产品一致性资料申报的要求更明确

换版后的标准对诸如筒体材料、焊接筒体的材料、受压筒体与地面的间隙、二氧化碳灭火器阀门的质量、连接尺寸及瓶体底部结构形状和工艺、筒体上下封头型式、材料和厚度、提把压把的材料、厚度和长度等都有明确要求,把这些具体的要求全部落实到申报文件中,就能方便企业申报和后续的审查及现场检查。

2 市场准入与工厂检查的标准内容

2.1 对生产设备配置的影响

表1列出了由于标准技术要求变化对灭火器产品生产设备最低配置的影响。

2.2 对检验设备配置的影响

表2列出了由于标准技术要求变化对灭火器产品检验设备最低配置的影响。

2.3 对产品一致性检查要求的影响

产品标准的这次换版,对许多有关灭火器产品的技术要求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将产品一致性检查和认证机构根据标准变化设计的一致性申报要求结合起来,市场准入规则的修订时可以做到既有利于企业准备、申报和对产品进行一致性控制,也能让检查员在检查现场的一致性检查更为便捷。

2.4 对现场其他检查的影响

由于GB 4351.1-2005中对如6.10.1.6规定的“所有焊接操作者应有国家认可的第三方颁发的焊工资格证书”的要求,6.10.1.1增加的“每个灭火器筒体都应进行水压试验”的要求,6.10.1.2规定的“筒体爆破时容积膨胀量不少于原容积10%”的要求和在焊缝破裂时的压力要求,6.10.6规定的“软管长度不包括接头和喷嘴长度”的要求等规定很明晰。所以,只要找出标准中所有的变化并评判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和现场检查的需要,形成规定的各类作业要求,就可以把标准的变化和市场准入规则的修订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规则。

2.5 对现场确认检验、市场准入发证检验的依据、抽样方法、检验项目及和判定准则的影响

GB 4351.3-2005专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检验细则,市场准入规则中有关检验的依据、抽样方法、检验项目及和判定准则的内容可以基本借鉴。而GB 8109-2005尽管由于时间、篇幅所限而没有那么详尽的规定,但因为同是灭火器产品类,其控制模式、方式应基本一致,在市场准入规则中可以参照GB 4351.3-2005的相关规定。

3结束语

产品技术标准的换版会对市场准入规则产生影响,标准要求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引起规则包括申报文件、设备配置、现场检查要求和作业文件等的连锁变化。灭火器标准由于修改变化内容较多较大,甚至对整个市场准入规则和规则的执行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多非常大,但是只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好产品标准换版技术要求的各种变化,探明并把握好其对市场准入规则的影响,系统地从市场准入各个环节要求入手,是能够同步顺利做好市场准入规则以及配套申请要求、工厂检查要求等市场准入要求的修订工作的。

参考文献

[1]GB4351.1-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S].

[2]GB4351.2-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2部分: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钢质无缝瓶体的要求[S].

[3]GB4351.3-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3部分:检验细则[S].

核桃芽接换优技术 篇8

1 适宜芽接的树龄

此法适宜对圃地或退耕地栽植的生长健壮的1~5 a生劣质苗木嫁接, 或高接换优均可。但对上年新梢生长量低于30 cm的弱树应在3月下旬前, 采用环状沟株施复合肥0.2~0.5 kg, 促使树体健壮生长, 为嫁接打好基础。

2 砧木处理

圃地嫁接应于3月中旬萌芽前剪砧 (平茬) , 砧木一般留10 cm高剪截, 有利于当年嫁接。

劣质园高接换优对生长健壮的1~3 a生砧木, 高度1 m以上, 嫁接部位径粗1.2 cm以上, 可不剪截砧木, 直接嫁接于去年的老枝上;对生长衰弱的砧木一般留30 cm~60 cm高剪截, 新梢生长50 cm左右时嫁接。对3~5 a生劣种树高接换优时, 要选留好第1、2、3层主枝和侧枝及枝组, 对选准的枝锯留15cm长的桩, 待新梢长50 cm左右时嫁接。砧木剪截应在萌芽前半月进行, 以免造成伤流。

3 芽接时期

当年采穗圃或良种新梢长50 cm时, 即可采穗嫁接。嫁接期5月中旬~8月中旬, 最佳期在5月下旬~7月中旬雨季来临之前。当年砧木新梢生长量低于30cm的弱树嫁接成活率低。阵雨天气不宜嫁接, 晴朗的天气嫁接成活率高。为避开高温可早上5:30~10:30, 下午4:00~7:30嫁接。

4 接穗的采集及保存

5 月中旬, 当接穗新梢生长量达50 cm左右时, 即可采穗嫁接。

接穗应从早实、丰产、优质、抗性强的良种核桃采穗园或良种树上采集生长健壮的当年生枝条。采后立即留3~4 cm长的叶柄剪去叶片, 防止擦伤嫩枝。如果接穗较近, 现采现用最佳。采后每50枝成一捆, 标记好品种, 放入湿麻袋或纸箱内。长途运输时应注意透气, 防止接穗热捂变质。运回后最好放入阴凉湿润的窑洞内, 底铺一层3.0 cm厚的干净湿细河沙, 将接穗平放沙上。量少时可将接穗系入红薯窖底或水井水面之上。接穗保质期3~4 d, 叶柄脱落的成活率低, 不宜使用。

5 芽接换优的技术与方法

5.1 未剪砧 (平茬) 树的嫁接

圃地苗木一般接于新梢基部约10 cm高处的光滑部位, 每株嫁接一芽。大田地1~2 a生未剪砧的独干树, 可接于树干60 cm~80 cm高的光滑部位, 一般每株只接一芽;3年生树嫁接时, 中干及基部3个主枝各接1个芽;4~5 a生树在选好的第1、2、3层主枝、侧枝延长枝及结果枝组各嫁接一个芽。嫁接特点是:当年生接穗的芽嫁接在1~3 a生的老枝上, 开口大, 芽片小。先在砧木适当部位的光滑部, 用嫁接刀利断砧木上下左右皮层, 取下一块长3.5~4.5 cm、宽2.5~2.8 cm的长方块树皮。再将接穗上的叶柄剪留约1.0 cm, 以接穗上的饱满芽为中心, 用嫁接刀切断上下左右皮层, 取下一块长3.0~4.0 cm, 宽1.5~2.0 cm的长方块接芽。立即将接芽贴在砧木的长方形接口内, 注意接芽与接口下侧、右侧对齐, 上部、左边露白。砧木切口下部右侧用刀利5.0 cm左右长, 深达木质部的一道痕迹做“放水”沟, 便于伤流及雨水侵入后排出。然后用1.5~2.0 cm宽, 长约40 cm的塑料膜条自下而上绑扎紧实, 特别要在接穗叶柄上缠2道, 注意露出芽子。“放水”沟不缠塑料条。嫁接后进行第一次剪砧, 在嫁接口以上仅留2个枝条上的4片叶, 拉水向前, 其它枝条一概疏除。

5.2 剪砧树嫁接

弱树春季剪砧后新梢长50 cm左右时, 于每

个新梢基部约15 cm处嫁接1个芽, 砧木开口及取芽方法基本同未剪砧树, 惟开口和接芽片较小一些。8月中旬以前嫁接的, 接口以上约10 cm~15 cm长要注意保留2条羽状复叶上的4片叶, 其余枝叶全部剪除。接口以下枝条则全部剪去, 集中养分促使接芽萌发。8月中旬以后嫁接的, 当年不宜剪砧, 可于翌年春萌芽前剪砧, 以免因剪砧后, 抽生的新梢组织不充实而冬季抽干。

为便于生产管理, 嫁接时品种间不要混接。苗圃地应分品种、分畦嫁接并标记好。劣质园高接换优时应每株或每1~3行嫁接一个品种。

6 嫁接后的管理

6.1 除萌

接后每7 a清除砧木上的萌芽1次, 集中养分, 促进接芽萌发快长。

6.2 解绑

接后20 a左右, 接口四周愈合应及时解绑, 以免雨水过多时泡腐接芽, 致其枯死。解绑方法是用刀片在接芽背部将塑料膜条纵划一刀, 割断后除去膜条。

6.3 第2次剪砧

第1次剪砧后当接芽新梢长10 cm时, 应进行2次剪砧。在接芽上部留约3 cm左右剪去嫁接时留下的枝叶, 促使接芽嫩梢旺盛生长。

6.4 防治食叶害虫

7~8月是尺蠖金龟子、刺蛾等害虫发生为害期, 发生虫害时可喷打灭幼脲3号1 500倍液, 或喷打灭扫利2 500倍液进行防治, 保证枝叶的正常生长。10月上中旬是大青叶蝉在幼树枝干产卵盛期, 树枝干上可喷雾40%乐果1 500倍液防治。

6.5 绑缚支柱

高接后新梢长至40 cm左右时, 要绑缚支柱, 以防风折。

6.6 防日灼

对背上光秃的部位要绑缚秸秆或蒿草, 防止日灼病的发生。

6.7 叶面施肥

为促使接芽旺盛生长, 新梢长至20 cm时, 每15 d应叶面施肥一次, 6~7月喷打0.5%的尿素液, 8~9月喷打0.3%的磷酸二氢钾液。

6.8摘心

核桃芽接换优技术(上) 篇9

1.适宜芽接的树龄。

此法适用于圃地或退耕地栽植的生长健壮的1~5年生劣质苗木嫁接, 也可用于高接换优, 但对上年新梢生长量低于30厘米的弱树则不适宜。对弱树应在3月下旬前, 挖环状沟, 株施复合肥0.2~0.5千克, 促使树体健壮生长, 为嫁接打好基础。

2.砧木处理。

(1) 圃地嫁接。

圃地嫁接应于3月中旬树体萌芽前剪砧 (平茬) 。砧木一般留10厘米高剪截, 以利于当年嫁接。

(2) 劣质园高接换优。

对生长健壮的1~3年生砧木, 高度在1米以上、嫁接部位径粗1.2厘米以上时, 可不剪截砧木, 直接将接穗嫁接于去年的老枝上。对生长衰弱的1~3年砧木, 一般留30~60厘米高剪截, 待新梢生长至50厘米左右时嫁接。对3~5年生劣种树高接换优时, 要选留好第1、2、3层主枝和侧枝及枝组, 对选准的枝条锯留15厘米长的桩, 待新梢长50厘米左右时嫁接。砧木剪截应在萌芽前半个月进行, 以免造成伤流。当年砧木新梢生长量低于30厘米的弱树嫁接成活率低。

3.芽接时期。

当年采穗圃或良种新梢长50厘米时, 即可采穗嫁接。嫁接适期为5月中旬至8月中旬, 最佳时间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雨季来临之前。阵雨天气不宜嫁接, 晴朗天气嫁接成活率高。为避开高温, 可于早上5:30~10:30、下午4:00~7:30嫁接。

4.接穗的采集及保存。

核桃芽接换优技术(下) 篇10

5. 芽接换优的技术与方法。

对于圃地苗木, 一般嫁接于新梢基部距地面约10厘米高的光滑部位, 每株嫁接1个芽。对于大田地1~2年生未剪砧的独干树, 可嫁接于树干距地面60~80厘米高的光滑部位, 一般每株只接1个芽;对3年生树嫁接时, 可在中干及基部3个主枝各接1个芽;对4~5年生树嫁接时, 应在选好的第1、2、3层主枝、侧枝延长枝及结果枝组上各嫁接1个芽。

(1) 未剪砧 (平茬) 树的嫁接。

嫁接特点:当年生接穗的芽嫁接在1~3年生的老枝上, 开口大, 芽片小。

具体步骤:先在砧木适当位置的光滑部, 用嫁接刀取下一块长3.5~4.5厘米、宽2.5~2.8厘米的长方块树皮;再将接穗上的叶柄剪留约1.0厘米, 以接穗上的饱满芽为中心, 用嫁接刀取下一块长3.0~4.0厘米、宽1.5~2.0厘米的长方块接芽;然后立即将接芽贴在砧木的长方形接口内, 注意接芽与接口下侧、右侧对齐, 上侧、左侧露白;完成后在砧木切口下部右侧用刀切长5.0厘米左右、深达木质部的切痕作“放水沟”, 便于伤流及雨水侵入后排出;最后用宽1.5~2.0厘米、长约40厘米的塑料膜条自下而上将嫁接部位绑扎紧实, 特别要在接穗叶柄上缠两道, 注意露出芽子, “放水沟”不缠塑料条。嫁接后即进行第1次剪砧, 在嫁接口以上仅留2个枝条上的4片叶, 其他枝条一概疏除。

(2) 剪砧树嫁接。

对于弱树, 可在春季剪砧后、新梢长至50厘米左右时, 于每个新梢基部约15厘米处嫁接1个芽。砧木开口及取芽方法基本同未剪砧树, 但开口和接芽片要小一些。8月中旬以前嫁接的, 接口以上10~15厘米长要注意保留2条羽状复叶上的4片叶, 其余枝叶全部剪除;接口以下枝条则全部剪去, 集中养分促使接芽萌发。8月中旬以后嫁接的, 当年不宜剪砧, 可于翌年春季萌芽前剪砧, 以免因当年剪砧后抽生的新梢组织不充实而冬季抽干。

为便于生产管理, 嫁接时品种间不要混接。苗圃地应分品种、分畦嫁接并做好标记。劣质园高接换优时, 应每株或每1~3行嫁接一个品种。

6. 嫁接后的管理。

(1) 除萌。

接后每7天清除砧木上的萌芽1次, 以集中养分, 促进接芽萌发快长。

(2) 解绑。

接后20天左右, 接口四周愈合时应及时解绑, 以免雨水过多泡腐接芽, 致其枯死。解绑方法是用刀片在接芽背部将塑料膜条纵划一刀割断, 除去膜条。

(3) 第2次剪砧。

在第1次剪砧后、接芽新梢长10厘米时, 应进行第2次剪砧。在接芽上部留3厘米左右剪去嫁接时留下的枝叶, 促使接芽嫩梢旺盛生长。

(4) 防治害虫。

7~8月份是尺蠖、金龟子、刺蛾等害虫的高发期, 可喷施灭幼脲3号1500倍液或喷扫利2500倍液对其进行防治。10月上中旬是大青叶蝉在幼树枝干产卵盛期, 可在树枝干上喷施40%乐果1500倍液防治。

(5) 绑缚支柱。

高接后新梢长至40厘米左右时, 要绑缚支柱, 以防风折。

(6) 防日灼。

对背上光秃的部位要绑缚秸秆或蒿草, 防止日灼病的发生。

(7) 叶面施肥。

为促使接芽旺盛生长, 新梢长至20厘米时, 应每15天叶面施肥1次, 6~7月可喷施0.5%的尿素溶液, 8~9月可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液。

(8) 摘心。

市场换技术 篇11

中国经济在改革年代的“增长奇迹”与外资/港资的支持密不可分,但自2012年以来,中国境内的外资/港资纷纷撤离,引发各方瞩目,2015年9月,伴随“李嘉诚撤资”事件的持续发酵,这一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经济史研究》在近期刊发文章,勾勒出了1978-1988年中国外资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而阐明中共与外商之间的动态博弈如何塑造了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方针,这对剖析今日中国频繁出现的外资撤离亦不无启示。文章指出:“文革”结束之初,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严重的储蓄/外资“双缺口”的约束条件,故而中共确立了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经济战略,但这一时期严格的市场保护政策却让外商在投资过程中顾虑重重。1982年,中共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方针,旨在加速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此后,中共一方面摆脱了市场开放影响外汇收支平衡和保护民族工业的思想包袱,另一方面对“以市场换技术”的定位越来越具体,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外资随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外商根据中方提供的优惠政策选择是否进入中国投资;中方根据外商投资质量与是否转让先进技术来决定让出市场的尺度,“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则构成中共与外商动态博弈的最终结果和利益基础。反观当前中国频繁出现的外资撤离,中共亟需制定一个具备与“以市场换技术”同等效力的外资方针,方能重启中国的经济增长。

冲压设备快速换模技术研究 篇12

关键词:冲压设备,快速换模技术,利用效率

1 快速换模技术的基本要点

对内部作业和外部作业进行划分这是快速换模技术应用的最基本概念, 在换模作业工作中, 将整个过程中划分为内部准许、准备调整和外部准备作业。这样就可以在冲压机停机时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 而冲压机停下后可以快速将模具进行安装并进行产品的产出作业。同时利用冲压设备运行的时间来进行外部准备作业, 即可以对模具进行修复, 对工具和材料进行准备等各项工作。

同时为了能够缩短机床设备的停机时间, 需要将可以转换为外部作业的内部作业全部进行转换, 这样就可以在机床正常运行时做好换模的各项准备工作, 缩短冲压机的停机时间。

无论是内部作业还是外部作业, 都需要对其进一步优化, 这样通过调整内部准备和外部准备的时间, 可以有效缩短准备时间, 确保设备的正常生产运行, 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2 快速换模的基础工作

2.1 模具管理

在模具管理工作中, 需要确保模具库中各个模具都要具有清晰的标识, 而且需要按产品系列进行定位和编号, 统一进行摆放, 而且在模具标识上还需要将模具的状态进行标识清楚, 在移走模具时, 标识仍需存在, 这样有利于模具回库后能够更快地找到原位。

2.2 模具库区域划分

在模具库管理工作中需要编制模具定位总表, 这样可以将模具更快地进行定位, 而且在模具库内还需要有设备维修区, 将待维修的模具放置在该区域内, 在冲压线外放置需要耗时较多的维修调试模具, 只有维修调试合格后的模具才能归位到原位置上进行放置。

2.3 模具设计的标准化

要想确保快速换模技术的实现, 就需要确保模具设计的标准化。特别是在进行模具设计过程中, 与快速时间有关的几种参数要做到标准化, 这几项参数在设计时不能随意进行变更, 冲压模具的上下模具底板的长、宽和厚都要做到规范性和标准性, 这样可以有效地缩短对冲床闭合高度的调整时间, 有利于换模时间的缩短。

2.4 确保台车数量配比

由于在快速模具技术中需要拆卸掉冲压在线的模具后才能将需要更换的模具换上去, 这就需要数量相匹配的台车, 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快速卸下及快速装上目标的实现。

3 快速换模技术在冲压设备中的应用

3.1 快速换模技术的关键步骤

需要将换模作业的整个过程进行细分后, 对作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各个要素进行完整的记录, 根据记录来发现问题, 并及时进行调整。

由于换模作业过程中分为内部准备和外部准备两大类, 所以需要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区分出外部准备和内部准备的时间。同时还需要在换模前进行模具点检表的填写,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外部准备工作的质量, 确保内部准备时间的减小, 有效保证换模后模具冲压的正常。

采用平行作业法、旋转式一次锁定法、工具放置位置统一法和改良装置等方法来缩短内部准备的时间, 确保换模时间的缩短。同时还可以将内部作业准备进行细分, 将近似的环节进行合并, 这样可以有效缩短换模的时间。

3.2 快速换模技术在冲压设备中的具体应用

在很多冲压车间的冲压工段作业时, 由于压力机需要承担多种型号部件的生产, 这样就需要进行高频率的换模, 这就使得换模过程中的相对时间较长, 特别是换模技术利用串行作业方式, 在设备停机后才会对工具进行准备, 导致大量的时间被浪费, 因此可以利用快速换模技术来改善传统换模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首先, 实施内外换模分离。其次, 缩短外换模时间。最后, 缩短内换模时间。

4 结语

在冲压作业过程中, 应用快速换模打底可以有效缩短换模的时间, 确保压力机利用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实现。而且随着对快速换模技术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 换模时间将会进一步缩短, 这对于冲压作业效率的提升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都云飞, 张宗富.快速换模 (SMED) 在工程机械制造工厂的应用研究[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3, (11) :189.

[2]王兵.多品种小批量定单条件下PX公司缩短换模时间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上一篇:感应加热电源设计论文下一篇:建设项目评估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