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

2024-07-22

买方市场(精选12篇)

买方市场 篇1

潘石屹:“我们需要真正的策划, 多少年来, 我一直认为策划是被别人滥用了, 不是智慧的指导, 常常是变动的, 忽悠的概念词, 我觉得是把一个智慧的行业丑化了”。

黎振伟:“策划最难的是预售未来, 把握现在, 作为策划者没有预售的能力, 谁找你策划呢, 仅仅是卖楼, 那只是销售, 要懂得做好市场, 产品, 做好人类未来的需求, 那才是策划, 那才是最高的营销”。

陈国庆:“现在的消费者前所未有的理性, 消费者持币观望, 在等待机会, 而房地产策划师有没有能力去启动市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开发的迅猛, 房地产策划师在行业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房地产住宅及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介绍:“房地产策划师”这一中国房地产业服务群体正进一步朝着职业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在未来的市场当中, 如何确定房地产策划在行业当中的地位, 如何发挥房地产策划师的作用, 如何连续树立房地产策划的品牌?如何整合房地产策划资源?为解读种种疑问, 记者日前在首届房地产策划师年会上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解决买方市场

据顾云昌介绍, 从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来,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进入房地产市场个人买房阶段, 开启了房地产发展的大门, 这时候房地产策划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

越是市场经济活跃的地方, 策划越得到发展, 首先在广州、深圳、上海以及北京发展起来, 这些地方的市场发展最活跃, 也最快, 房地产策划是在竞争当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市场越细分, 行业越是细化, 所以它也是市场细分和行业细化的产物。2003年我国推出了一个新的职业, 即房地产策划师, 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策划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职业活跃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舞台上。

顾云昌认为, 现在房地产策划已经不仅仅是对项目、产品、设计、企业策划, 甚至包含了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策划。我国真正启动房地产是邓小平同志策划出来的, 他在1980年的时候讲到个人可以建房、买房,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指示, 就没有今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所以策划包括各个方面, 不仅仅是产品的策划, 还有企业发展战略的策划, 也包括政府进行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和从事建设的策划。

“策划的技术手段是了解和掌握人的消费行为特征和消费心理。我们今天做的任何一个房地产项目, 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 研究的是人, 研究的是消费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国庆如是阐述策划的理念。

陈国庆表示, 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 研究的无论是产品还是产品设计, 最终的目标是研究不同的人, 不同收入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陈国庆认为策划师就是要解决买方市场, 现在出台很多政策, 消费者前所未有的理性, 都持币观望, 在等待机会, 而房地产策划师有没有能力去启动市场?是否能够通过创意, 通过策划带动买方市场, 他认为更多的销售代理公司做的是卖方市场, 如何启动买方市场, 这是宏观调控以后, 所有策划人面临的新课题。

房地产策划师也要有对时局的解析能力, 判断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解析造成今天时局的原因在哪?比如说今天的持币观望, 除了政府的政策以外, 宏观的, 微观的, 开发商给市场带来的困惑有没有?这种时局的解析很重要。

伟业顾问总经理林洁认为, 策划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 如果只脚踏实地做事的话, 不是策划。现在策划里面要么就是老师, 要么就是团队, 现在的大师不是一个人的大师了, 是产业化运作, 一个大师带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 大师提出一些点子之后, 这些学生找各种各样的数据做各种各样的组合, 形成各种各样的包装, 这种也不是策划。

如果光是一个团队做, 没有精采的观点出现, 而且无论是广告策划、市场策划, 都是模式策划, 走的是行活, 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东西, 林洁认为策划应该把大师和团队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

策划工作最难的是什么呢?泰盈置业集团总裁黎振伟认为:“最难的是预售未来, 把握现在, 作为策划者没有预售的能力, 谁找你策划呢, 仅仅是卖楼, 那只是销售, 要懂得做好市场, 产品, 做好人类未来的需求, 那才是策划, 那才是最高的营销”。

黎振伟表示, 作为一个策划者, 整合是很难的, 仅有自己的专业是不够的, 所以做策划工作最难的是整合各种专业, 策划人最大的缺陷是什么呢?是比较自我, 容易把自己抬起来, 如何把策划做成产业化?还没有实现, 如果策划工作没有团队是不行的, 没有品牌是无法做成功的。

他认为专业的坚持也很难, 策划要讲定位, 定位就是清晰自己的目标, 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策划师, 经验很重要, 正因为经验积累才知道更多, 不能坚持就没有办法积累, 一个策划师最宝贵的就是口碑, 无论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 都要对团队负责, 这样才可以做好专业的事情。

全能战士

“作为从业几十年的建筑师,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细节, 在做中国第一代TOWNHOUSE项目, 第一次接触策划师, 他们带我们去北京的其他楼盘, 开会, 无数次分析市场, 怎么样最终确定产品的形态, 这些, 包括建筑专业设计师教育课程中是完全没有的, 也是在中国过去几十年设计行业里面完全没有的, 所以当时对我来说, 感触很大”。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总顾问刘力在谈到房地产策划时, 感慨颇多。

他认为, 现在房地产受大金融风暴的冲击, 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随着中介代理转向二手房, 也会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是专业方面的升级, 人才会更加集中, 这种集中会促进行业整合、专业化程度提高。

而第二个好处则是可以同国际接轨, 大家知道外国的策划师都是非常成熟的行业, 在行业里面扮演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但是在中国, 由于专业水平还达不到, 在行业里面得到的重视程度还是停留在抽象概念阶段, 还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成果阶段。

新加坡蔡家声特许建筑师行首席建筑师蔡家声对中国的房地产业持很乐观的态度, 他说, 近几年来, 中国房地产行业,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 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成为世界上开发量最大的国家, 令海外的国家瞩目, 他相信20年内, 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意味着中国房地产业将充满机遇, 房地产策划师是房地产的灵魂, 房地产业的发展给房地产策划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作为海外的建筑师, 他这样表达了对房地产的理解, 第一, 规划建筑师与房地产策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二, 建筑师需要了解房地产市场走势, 而且策划师也需要了解建筑师设计的功能和语言。策划师与建筑师、规划师都有相应的责任, 规划师做好规划, 建筑商做好设计, 规划建筑师也不可以无畏的跟风, 失去了自己的责任, 策划师与建筑师要尊重知识产权。

第三, 产品规划是房地产策划的重要部分, 策划师要有市场的调研分析, 才可以作出准确的项目定位, 如果没有准确的产品规划定位, 一般的建筑师就没有办法准确地把这个目标进行规划设计, 产品规划出来的成果肯定就没有什么卖点。

第四, 房地产策划师应该具备充足的建筑设计技术以及人文、历史、文化的知识, 不然就不能够发挥策划的效力。

第五, 海外十分重视策划工作, 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政府在规划当中, 都已经把土地进行了功能定位, 非常明确, 主要是要有一个按照规划控制城市建设, 实行理性的开发, 在海外策划工作是一种系统的工程, 根据策划师的定位确定资金、人员的分配。国外的人口和房地产开发量都比中国小, 很多策划师走到国外, 都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的策划。

地产业需要真正的策划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告诉记者, 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几年时间犯了很多错误, 造成了很多浪费, 有很多的房地产公司是执迷不悟, 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 反而给社会增加了负担。

“如果说金融危机背后还有什么智慧的话, 就是让我们修整错误, 反省错误, 我们犯的错误多大, 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调整就会多强,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调整, 房地产行业犯的错误就会永远执迷不悟下去, 所以让我们接受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 让我们在考验过程当中成长。”潘石屹从这样的视角来解读房地产业受到的冲击。

“多少年来, 我一直认为策划是被别人滥用了, 不是智慧的指导, 常常是变动的, 忽悠的概念词, 我觉得是把一个智慧的行业丑化了。我认为一个策划的基础要千方百计的做好, 永远不要离开这个宗旨, 我们的想法到底是给社会创造了价值还是给市场增加了泡沫我们的策划方案如果没有给这个社会创造了价值, 而是给这个社会造成了泡沫、垃圾, 那么这个策划的价值就是负面的。”潘石屹很诚恳地分析策划行业。

他认为策划的智慧应能为这个行业和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渐进过程中, 帮助大家修整错误, 而不是增加新的错误, 如果是增加了新错误的策划方案就是没用的策划方案。

潘石屹举了几个例子, 其中一个就是策划按揭贷款的零首付, 这个事情忽悠得比较大, 在各大媒体都有报道, 中央电视台也播出, 策划师、银行家都到电视台录零首付相关节目, 把潘石屹也拉过去, 认为他支持这个方案, 但是当时看客户不付钱购买房子的时候, 他认为就是一种欺骗, 好在过了半年时间, 人民银行下发了文件, 表示零首付的策划方案会制造金融风险, 才停止了这样的导向。

另外, 还有一些策划师策划了无理由退房, 他们说无理由退房是潘石屹首创的, 但潘石屹说冤枉, 不是他首创的, 他在销售房子的过程中没有做这样的约定, 而是交付房子之后, 业主看一下, 如果不满意, 会在合同之内给额外的条件。他认为如果销售房子的合同中就加入这个无理由退房, 金融环境一旦变化, 一夜之间, 客户都退房, 这些钱相当于银行的几倍, 就会承担太大的风险, 这不是一个房地产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 既是一个金融风险, 也是一个社会风险。无理由退房, 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根源。

还有很多的策划师说保租销售, 这是会制造泡沫, 会给社会留下隐患的方案。分析诸多案例以后, 潘石屹强调:“在给社会贡献智慧的时候, 先要想到别给社会造成麻烦, 别给金融体系造成麻烦。一定要和市场密切结合起来, 要和法律结合起来, 不要变成非法集资,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 方案不能短视, 还应该和环保结合起来”。

“策划的技术手段是了解和掌握人的消费行为特征和消费心理。我们今天做的任何一个房地产项目, 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 研究的是人, 研究的是消费群体对产品的需求”。

买方市场 篇2

供大于求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产品和一定企业而言的。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存在所有生产产品的企业均出现供大于求。这就告诉我们,在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成长、求发展,只有紧紧地把握市场需求趋势,站在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最前沿,以不懈的创新来赢得生存,赢得发展。创造出领导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意培育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力,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的经营创新。

培育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笔者认为,应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中实现两个“融入”:一是在“筹资与用资”的观念中融入“筹知与投知”的观念。现代市场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市场,谁先掌握知识谁就先掌握市场。这是知识经济同工业经济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有维护生产能力的实物资本,更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本。企业具有大量的知识资本,就拥有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可以从高层次上优化产品结构,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买方市场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要求企业紧密结合市场实际,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本的管理,支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二是在“管财与管物”的观念中融入“管人”的观念。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主体,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立足于管人,并与“管财与管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把人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

二、调整财务目标

传统企业的财务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应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企业追求的财务目标。目前,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必须同时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财务经营目标提炼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已包含股东的利益和职工利益,而顾客利益则属于社会效益的组成内容;以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现状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的最高境界,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现代企业已完全超越封闭经营的历史阶段,企业在创造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超脱社会环境的企业活动是无法存在的。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对市场消费的需求,不仅讲求适用,更讲究良好的消费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注重健康的消费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注重自身消费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企业要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较高的信誉服务社会,提升形象。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发展社区服务,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无形资产。

三、加强成本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最大的参考因素还是价格。所以降低成本,创造价格竞争的空间是买方市场下企业制胜的重要手段。加强成本管理,要切实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前几年推广“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就是成本管理的市场化。制订企业的标准成本要将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锁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上。二是全面开展“价值工程”管理活动。价值工程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功能分析,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量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创造应具备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管理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创造阶段,就注重成本控制,从而能促进企业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三是强化成本分析,实行成本诊断。要定期地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进行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纠正成本管理偏差,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四、制订信用政策

买方市场情况下,要有效地保护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防范和杜绝经营风险。一要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谨慎选择客户。应该知道,在应收帐款成本中,给企业带来损失最大的莫过于客户拒不付款或无偿债能力而造成坏帐成本。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认真研究客户信用状况,为正确确定客户提供依据。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客户以适当的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促使客户尽早付款,促使资金尽快回笼,减少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三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明确发货审批权限,责任到人,防止盲目发货或发“人情货”;同时将货款回收状况、合同履约率等指标同营销人员的报酬挂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五、强化风险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一是要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市场信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充

分及时地披露内部和外部信息,不能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增加不必要的机会成本。二是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办法。买方市场条件下,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变化的知识水平、科学发展进程开发产品,创新管理;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财务经营思路,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三是要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确定财务经营方向。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周期,面对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要实行相应管理措施,使财务经营与业务经营相适应。四是要适应“媒体空间”无限扩大的趋势,调整财务经营战略。

买方市场 篇3

陈维广2001年起开始负责管理BlueRun亚洲投资。对通信和半导体公司有着深入了解,多家亚洲和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投资者和顾问。曾出任新加坡电信管理职位,离职前担任全球服务部门总监。之前曾在IBM负责工程工作,工作重心是计算和网络系统。

2009年4月蓝驰创投完成第四期基金募集金额2,5亿美元。蓝驰创投在中国曾经投资过创毅视讯、聚力传媒(PPLive)、掌中无线(Pica)、活跃传媒、中天联科等。

视频行业要回归到用户体验

记者:您在2008年曾预计过2009的视频行业会有大整合,事实证明如此。请问在2010年视频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陈维广:第一主要是视频用户增长非常快;第二是大家看到了文字广告表现的有限性,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对于视频广告,大家看到了视频的广告效应,到后来创业公司有机会赚到钱,回归的投资人,最终还是要回到用户体验。大家都在观望谁吃谁,但最终谁能把最好的用户体验做出来,并把它价值化,不管是投PPLIVE,还是手机电视,在混战下,最终还是回到用户体验。

记者:国家队、搜索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现在还是一个烧钱的阶段,那么这个行业什么时候会有盈利呢?

陈维广: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广告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首先是价格,视频广告并没有传统电视广告的价格那么高,或是互联网行业的价钱;第二是带宽的成本问题。第三是竞争激烈下,内容成本在不断提高。要把这三点抓住,为什么需要整合?有些人擅长技术,有些人内容好,有些人做互动有优势,我们要整合一起,最后赢家一定是把因素综合起来,才能盈利,而目前是各家占据一个优势。

记者:蓝驰创投在2010年主要将关注哪些领域。如TMT的细分领域中有哪些机会?

陈维广:我觉得对SAAS(在线软件)比较关注。传统的做软件的方式,通过渠道和直销,这方面成本会比较高,随着用户的成熟,很多人已经有上网的习惯了,很多人都做了一个客户端,这如果针对商业的服务,我认为这个是比较看好的。我们最近已经跟另一个机构有了一个合作,另一方面,我也花了很多时间看新材料,因为我是学半导体,这两者会比较接近。

投资市场已经进入买方市场

记者:今年整个投资市场将呈现什么情况呢?

陈维广:我认为201 0年投资领域竞争很激烈,像不错的项目会投的很快,比如有的项目来不及做DV,就已经有人投了。现在主要是对创业者有利,因为资金来源太多了,也有很多人做vc/PE,企业也自己做基金或VC。不管经验如何,只要看到项目就会投资。

记者:那么大家都在抢项目的时候,投资人应该具备哪些优势去竞争呢?

陈维广:大家常讲的专业化比较重要,创业者需要一个专业度的VC,制造差异化的地方。这还要多跑了,像二三线城市也要去考察,有些基金已经在二三线城市设点开办公室,进行人员扩充。

其次,我认为,大家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几年前是只要有钱就去投。现在的创业者比较聪明、成熟,见面就会问你能带什么资源给我,他们会很明确的问,你能比某某VC更有能力,把合同搞定,把某人搞定,定位比较精准。

记者:那现在是已经是买方市场了吗?

陈维广:其实,这还是看投资的阶段而定的。如果是投早期的,还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是投中后期,成熟期的,竞争就会比较激烈。我感觉定位很重要,现在还是一个买方市场。

记者:今年人民币基金成为投资圈的热点,很多外资VC都在筹建人民币基金,请问外资在筹建人民币基金会有哪些劣势呢?

陈维广:如果是做一个纯人民币基金是没有问题的,那如果是一个合资的,在某一些领域会有限制;这是一个趋势,每个外资都考虑设立人民币基金,国内的也会去没立外资基金。这要确保可以尽快接触到项目,这样创业者就不会说你没有人民币基金就不拿你的投资了,没有了人民币在做上市有极限。作为VC我这边是没有改变,这样融一个人民币基金,会觉得裤袋里多一把刀,找到更好的项目获得退出。因为蓝驰刚融资到美元基金,目前暂不考虑,但这是未来的趋势。

像有些互联网项目,很多还是会去美国上市,像腾讯等公司的利润会比较高,而在国内创业板的规则,是很难上市的,还是需要去海外。投一个公司若干年的发展规模是有不确定性的,所以人民币基金好比一个工具,具有灵活性。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都可以进行选择。

创业板在一年后会有调整

记者:创业板增加了退出渠道,高市盈率对于做早期的投资者回报也比较优厚,请问创业扳何时会回归到理性健康状态?

陈维广:目前是供应有限,所以水涨船高。正常的市盈率应该是30—40倍,到了年底时,一年的持股锁定期就打开了,到时候一定会有调整,因为有人要开始卖了,目前来说这还是纸上富贵。对于股民来说,国内的投资选择机会还是比较少,A股市场现在房产和银行都比较弱,汇率在调整,而中小板没有新的故事,所以会选择投创业板,认为这里还有机会可以赌。

至少需要一千家以上,这个量上才会达到健康正常,有人说至少需要两三年,为什么有人还会不断进场,这是因为他们看好两三年的泡沫不会破。我个人认为,一年后会有所调整,首先大家可以买了有退出,其次年季报表出来了,企业谁做得好,就看得很清楚了。

记者:请问BlueRun所投的企业中今年有准备要上创业板的吗?

陈维广:这边有2家企业会考虑上创业板,目前已经做完了改制。

记者:在2009年您比较满意的一笔投资是什么呢?

陈维广:创毅视讯是一家做CMMMB的公司,现在跟CDMA捆绑,我觉得这个案子还不错。公司主要是提供发布系统和手机上的芯片,目前在国内市场规模很大。

记者:PPLIVE得到上海政府1亿元,为什么会选择投资这样一个企业,目前盈利不明确的项目?

陈维广:PPLIVE在当地算是旗帜企业,其实它在做直播的口碑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去宣传中国。其次,国家最近强调了三网合一政策,包括上海文广、浙江文广都要做网络电视,大家都知道视频网未来的发展会更多元化,所以同样的内容也可以放到机顶盒,只是目前还不可以。上海市政府之前引入盛大,就变成游戏生产地,而数字化的视频未来是很大的产业,虽然现在还是早期,但可以像盛大一样吸引很多合作伙伴,扩大就业机会。

两点投资法则

记者:对于一个企业您是看重经营模式还是内容质量要做好。像SNS社交是基于需求的做交互性的内容?

陈维广:我两方面都不考虑,最重要还是看把用户体验做好。每天都有至少三四家公司进来,讲自己的企业内容很好,像偷菜的项目之前也有很多人也在跟我们谈,但开心网却把用户体验做起来了。像我们投的一个分类信息网站,也是看它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做得不错。只要有用户需求就有市场,满足客户去把需求做好。

记者:那就是两点。一是用户需求,二是看团队能不能把需求做好,那您是如何去跟企业和其他机构做沟通的?

陈维广:因为有不同的投资人的理念和企业的经营理念,像我们跟软银和德丰杰等的合作。大家有不同的资源,跟团队参与方面,我这边是主要看产品,因为我之前也是做这个领域,所以对产品看得比较紧,我之前也是做产品,策略方面我们也在董事会进行讨论。像跟软银和德丰杰也是用了一段时间去磨合,大家的背景、观点毕竟不同。而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用户需求和体验,像我们投过的公司都在强调这个方面。

记者:曾有风险投资人认为,3G产业链中运营商过于强势,对这个行业有所抑制。有哪些因素会成风投在3G中淘金的主导力量?

陈维广:我觉得是说提供服务方面,就会涉及运营商,等到市场开放,其他竞争者进来,情况会好一些。在硬件方面,我们在做投资,像数字电视只要是3G的手机就会有功能匹配,这就没有涉及到运营商。只要是买就会像数字电视3G系统方面,等到大面积的铺网,所以大家不要把目光只局限在运营商。在运营层面,也有一个新的发展,像Google的An—droid手机出来,对创业公司会有发展机会。Android会是一个亮点,基于它的开放平台,创业者会找机会。

目前SP的存在,除了传统的应用就是在做计费。我感觉现在不会投SP了,这是一个夕阳产业了。最终还是要把用户体验做好。此外,手机游戏还是比较有机会,但要作出差异化。运营商强势的风险会存在,在这个领域还是会继续看继续投,但不会投太多,会在技术应用层面、硬件方面投资,把风险分散,在整条产业链上投资不同的角色。我们并不像创业者只赌一个项目,成败就此一家,我们不期望所有的项目都成功,十个项目期望3个成功就已经很好了。

记者:BlueRun的第四期基金目前的投放情况如何?

陈维广:今年我们应该会做3-4个项目,每个规模还是在500-600万美元的规模,现有项目还是会追加投资,像每年会对PPLIVE的投资。

记者:VC和企业间会有对赌协议存在,请问投资人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这种协议?

浅谈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 篇4

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减少和高校扩招意愿的增强,高校招生竞争将日益激烈。2010年高校招生已经落幕,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浮出水面:陕西有8万上线考生拒绝填报高职志愿,陕西省完成国家下达的高职招生计划的84.7%,广东的高职院校也有同样遭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职教育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虽然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历史比较短暂,但目前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分化的现象,从某种角度看,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已初露端倪。

1 市场跟着“就业”走:家长选择高职教育就是选择就业市场

数据显示,就业好的高职院校第一志愿非常火爆,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计划招生1600名,实际填报第一志愿6500名,实际录取的考生都在三本线以上;从报考专业来看,最受欢迎的专业是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而这三个专业既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又是目前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这说明,家长和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但同样开设城市轨道专业的某些高职院校,因其没有特色专业、办学历史短暂,又无行业背景和优质教育资源,同样不被考生和家长认同。

2 市场决定高职教育生源优劣

评估高职院校办的是否好,其标志就是能否为考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岗位;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而优秀生源的逐渐聚集,就会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人才质量的提高,又会吸引用人单位,从而形成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职教育的“质量”包含了教育过程的“能力”质量,也包含了教育后的“就业”质量。如果高职教育只管把学生招进来,而不管分出去,那是一种对社会对考生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它都会被日益清醒的考生和家长所抛弃。

3 高职院校如何应对买方市场

3.1 按需办学是根本

按需办学就是开设专业要有市场需求,专业特色要有历史积淀,专业要得到市场(用人单位)认可。那种凡是热门专业即一哄而上得办学行为是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其办学理念不可取。高职教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高职院校来说,最深刻的警示就是按需办学,而按需办学要知彼知己,扬长避短,绝非短期速成,切忌乱办一哄而上。

3.2 校企合作要常态化

市场需求狭义的理解就是企业需求,如何常态化校企合作是应对高职教育买方市场的核心。由于校企合作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的缘故,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是“纸上谈兵”,具有随意性,不涉及双方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对企业不具有任何约束力。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创新校企合作:深度,即要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管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管理、实习实训、质量考核、就业指导,让企业把学校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广度,即学校不只简单地为企业招聘提供毕业生,而要在企业培训、企业文化、企业科研、企业发展诸方面全程服务,另外还要根据学校所开专业,把合作的领域从一个企业或行业延伸到更多的企业或行业。

3.3 要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下功夫

包括高职教育在内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追求的就是就业率,而不是学历,这一点与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高职教育虽然也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但其实质依然是职业教育。把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唯一途径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服好务,巩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要在服务企业的前提下创新培养模式。如果企业急需用人,需要提前一年进入定岗实习,那么学校就要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前提下,把教学计划落到实处,优化课程教学计划,夯实实习实训计划。既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高职教育的进步,是“以校为本”向“以生为本”的体现。也是强制高职院校按需办学、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部分高职生拒绝填报高职志愿或者是“部分考生被录取而不报到,未必是件坏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表面上看是生源危机,实质上是提升水平的转机。各类高校应未雨绸缪,尽快把精力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发展建设上来。”[1]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以往拒绝教育改革的理由是投入不足,卖方市场,而今不同了。”[2]

3.4 要在特色专业上下功夫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这是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如果没有特色专业,这样的高职院校最好不要举办。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专业肯定不是特色专业,这样的专业只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专业,也是浪费教育资源的专业。

创办特色专业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专业是建立在特色行业或企业背景下的,没有行业或企业的鼎力支持是难以实现的。特色专业需要特色的教育资源,包括体现特色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文化把你,而这个特色文化是需要长久的时间积淀才能形成的,也就是说,要形成特色办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切忌急功近利。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表示:“国家反复提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但如果职业教育特色没有显示优势,就业存在问题的话,考生和家长的担心也是应该的。”[3]

摘要: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已经出现,如何应对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考验,只有坚定特色办学的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形成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买方市场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于建坤,黄伟.考生被录取不报到现象折射出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0-09-08,(5).

[2]谭翊飞,朝格图,马晓莉,寇爱哲.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烂”大学“末日”来临[N].黑龙江晨报,2010-07-19.

出口买方信贷 篇5

一、产品概述:

当您(出口商)进行机电产品、大型成套设备、船舶、高新技术产品、带资对外工程承包等资本性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时,中信银行向国外借款人发放中长期贷款,专项用于进口商(或业主)向您即期支付货款。

二、产品特点:1、2、3、4、让您集中精力进行商务谈判,信贷条件由双方银行解决; 能向进口商(或业主)提供信贷支持,增加您的出口产品竞争力; 及时收汇、加速资金周转,同时保证收汇安全; 有利于改善您的资产负债表。

三、业务流程:

1、您作为出口商应在对外投标及签订商务合同前,尽早与中信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如需)取得联系,提供项目资料和使用买方信贷意向;

2、中信银行在调查后提供贷款承诺或贷款意向书,同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意向书;3、4、5、您(出口商)和进口商(或业主)双方签订商务合同;

中信银行直接或间接参与合同支付条款的谈判;

进口商(或业主)或转贷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中信银行视项目情况要求提供担保;

6、7、签订贷款协议;

您(出口商)根据合同规定发运货物或开建工程;

8、中信银行在您发货或开建工程后向进口商(或业主)或转贷银行发放贷款;

9、借款人根据贷款协议每半年偿还一次贷款本息及费用。

四、办理指南:

1、进口商(或业主)预付款金额不能低于商务合同总金额的15%,船舶项目不低于20%;2、3、4、贷款金额不高于商务合同金额的85%,船舶项目不高于80%; 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利率原则上采用浮动利率方式。人民币贷款利率随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利率政策执行,外币贷款利率一般采用基准利率+利差的形式。

五、适用范围:1、2、3、您在出口资本货物时,银行授信额度不足,出口项目缺少资金; 您希望转嫁进口商的各种付款风险;

买方眼中的卖方研究变迁 篇6

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成长,与公募基金这一买方重要成员息息相关。因为服务这一群体,卖方机构获得佣金收入,卖方分析师的研究能力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十年来,买方对卖方的看法有了哪些变化,他们如何评价卖方当前的研究服务水平?从不尽信任到决策依据

卖方分析师职业自在中国出现以来,共经历了三重变化。1996年以前,国内证券研究主力是被称为股评家的群体,其分析方法主要是看图说话、技术分析。由于忽悠客户的事件层出不穷,其整体口碑不好,甚至有部分股评家牵涉进内幕交易等丑闻。1996-2000年间任职的分析师大多数是科班出身,且工科背景较多,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整体素质和专业程度大幅提高,但财务和会计知识相对薄弱。

2000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率先完成了从对内服务到对外服务的转型,券商研究机构开始转向通过研究服务分享佣金收入的卖方研究模式。此后入行的分析师,普遍是MBA、商科出身,接受过完善的系统培训,其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变为基于宏观和行业前景的基本面分析,以及公司估值评估为主的内在价值研究。其工作性质更符合华尔街对卖方分析师的定义,即受雇于证券公司,报告通过销售员、经纪人或投资银行项目人员提供给投资者用于投资决策,以帮助证券公司获取经纪佣金或者推销发行股票。

伴随分析师群体来源、背景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投资机构对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新财富》2003年的调查,当时57%的基金经理认为,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对其投资决策有较大的帮助。在基金公司的内部报告和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两者之间,56%的基金经理认为,内部研究报告对其投资决策作用更大,只有24%的基金经理认同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

为什么此时买方对卖方分析师报告“不够信任”?如同部分基金经理所言,“卖方报告可能有个立场问题,他们很可能会去推荐其公司库存的股票”;其次,“卖方分析师不需要对基金的价值负责,而基金内部研究员的薪酬直接与基金的表现挂钩,他们更加认真,因此公司原则上不直接采用卖方的研究报告”。

经过10年发展,卖方分析师研究报告的质量与可读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在2012年《新财富》对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中,高达90%的受访者表示,在做投资决策时会参考卖方研究成果。在影响买方投资判断的各项因素中,卖方研究报告所占权重达16%。

尽管目前市场上对卖方分析师有诸多指责,但无疑他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话语权。一个例证是,2012年的第十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首次推出了“投票人网络征集系统”,不到1个月时间,就征集到来自437家海内外投资机构的1000余人的自荐信息。机构投资者网上申请投票权的火爆情景,生动地说明了分析师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伴随机构投资者的范围由公募基金扩张到保险公司、QFII、银行、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部、自营部、信托公司、财务公司、QDII、海外投资机构等多个类别,分析师的影响力也更为彰显。期许分析师提高独立性与研究水平

过去10年,卖方研究机构实力迅速提升,特别是在2005年到2007年底期间,借助牛市的威猛,一些资深卖方分析师撰写的看多报告一出台,立即能得到买方机构的追捧,被看好的上市公司可能连续几天涨停,而卖方分析师的个人待遇在彼时也水涨船高,进入“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的分析师,不少人年薪过百万。然而,这种风光随着熊市的到来开始反转,卖方分析师的光环一步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质疑之声,其中甚至不乏来自买方机构的质疑。

其实,买方机构的日子同样难熬。据Wind统计,截至2012年11月27日,2012年前成立的公募基金中,有625只产品的投资收益皆为负数。牛市下买卖双方一片和谐的景象,在牛熊转变之后被打破。2012年初,有基金经理对券商研究报告中的专业术语进行另类解读:研究报告中的“股价回归理性”、“价值优势凸显”,意味着“跌得只剩一条裤衩”、“连裤衩也跌没了”。这种娱乐化的调侃,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买方对卖方分析师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有更高要求。根据《新财富》今年的调查,买方认为,未来卖方研究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观点的独立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与方法创新(图1)。

事实上,卖方分析师的独立性缺失,与买方也不无关系。有分析师坦言,在给上市公司评级时,如果它是某家合作基金的重仓股,就不得不考虑该机构的态度。负面评价不能轻易说出口,直白的献媚谎言则有损招牌,纠结之下,一些分析师只能从两者中寻求平衡,在研究报告中添加模棱两可的表述。不过未来,伴随A股做空机制的继续完善和机构更多的做空尝试,分析师不愿给出“卖出”评级的情形可望得到改善。频繁拜访不如踏实研究

2003年,各券商研究所还侧重于内部服务,卖方分析师也偏向于埋头苦干做研究,许多买方机构苦于无法得到券商研究所的及时服务。如今时过境迁,中信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卖方机构发布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数量已达到4.7万份。作为买方代表人物的基金经理,面临着每天被大量同质化报告疲劳轰炸的烦恼,如何在海量报告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啻是一种考验。

以研究能力为根本的卖方分析师,不仅需要外出调研、查阅大量资料,撰写出优秀的研究报告,还需要把观点无误地传递到买方手中。在各种压力下,一些卖方分析师每天在对外营销上花费大量时间。特别是提供佣金、左右卖方分析师业绩考核结果的公募基金,更是得到卖方分析师殷勤的服务,因此,也有一些过度营销的卖方分析师,被买方指责为销售员。在《新财富》的调查中,买方表示,最关注分析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图2),路演、电话会议等服务频繁度则排名最后。

归根结底,分析师要在市场上扬名立万,还在于做好研究。而好的研究报告要不被埋没,则需要优秀的卖方服务人员提供主动及时的服务,把其中的精华第一时间呈现给买方。通过多年的探索,大中型券商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服务流程:其一般会通过多种渠道发送研究报告,在基金公司的分类平台呈现;通过路演或主题报告会,力求研究员与机构投资者面对面深谈;通过不定期的联合调研,帮助机构深入了解感兴趣的行业、企业。伴随销售的进一步专业化,分析师当把更多精力聚焦于研究,写出观点独到、逻辑清晰的精彩报告。

买方市场 篇7

所谓第一个阶段, 是钢厂按自己的能力先生产, 然后再向社会销售。在1993年5月份之前, 钢材销售火爆, 几乎所有钢厂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呈供不应求之势, 连高价格的进口钢材都畅销不衰。市场供销两旺, 价格一路上行, 客观上肯定着这种“先生产, 后销售”的模式。当时的情况是经销商与用户一起围着钢厂转, 谁“搞定”了钢厂, 谁就可以赚大钱。

1993年5月, 随着当时国家宏观调控的开展, 经济形势骤然逆转, 市场热度急降。一时间钢材价格急跌, 钢厂直销不畅。此后, 世界经济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 国内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市场遇冷的几年里, 一些钢厂为了推销钢材想了各种办法, 有的甚至通过当时规模不大也不太成熟的代理商们进行钢材的寄售或代销。在1994年到1997年间, 寄售或代销模式导致了众多代理商销货后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到钢厂, 资金体外循环, 甚至最后被一些不讲信誉的代理商侵吞而散失, 形成了众多的经济纠纷。很多钢厂因此而损失巨大, 也因此下决心要彻底改变这种“先生产, 后推销”的被动模式。

第二阶段从1998年开始。当时, 我国的经济形势逐渐由冷转热, 钢铁需求旺盛, 钢厂的强势地位逐渐显现。钢铁行业也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了钢材生产销售模式的变革, 逐渐由“先生产, 后销售”的模式向“先订货, 后生产”的模式转变。这种模式显然对处于供货地位的钢厂极为有利, 但对具体的钢材用户的实际需求来说, 则有供货周期和品种调节上的许多不便。并且让用户直接向钢厂先打款订货的方式也不被处于强势地位的大的钢材用户接受。因此, 在钢厂和用户两个“硬”实体之间就留出了一个空间, 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和服务商填充期间, 形成了一个有特殊功用的经销“夹层”, 这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那些依附于钢厂的经销商队伍。经销商们如同钢厂和用户之间的“胶皮垫圈”, 在钢厂和用户之间弥补空隙, 缓冲来自钢厂和用户两个方面的种种压力, 并且利用其“忍耐力”形成的弹性优势获取钢厂的让利、返利和客户认可的钢材加价, 利用其延伸的加工及物流配送服务巩固着自己的客户群。比如, 经销商们接受了钢厂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订货规定:当月25日之前必须报送下个月的订货合同, 并向开在钢厂的账户里打进全部或部分货款;采购价格以钢厂确定的出厂价为准, 经销商基本没有与钢厂议价的权利;无论销货多少, 经销商每月均须订货, 否则有可能被取消经销商“直接订货”的资格;有的钢厂还要求其经销商要“忍受”价格上涨时交货不及时、不够数或品种规格不完全对路, 价格下跌时多交货早交货的情况, 等等。对用户, 经销商们除了按合同规定提供品种规格对路的产品, 还要做好分拣、配送等服务项目, 有的还要允许用户赊销;当钢厂在交货时出现不及时、不够数、不对路或要提价等情况时, 经销商基本上不敢或难以向钢厂“索赔”, 但为了维护用户关系及合同信誉, 经销商需自己想办法进行调剂, 保证履约, 即使产生经济损失也要自己先承担下来, 再慢慢想办法消化或伺机转嫁。特殊情况下, 经销商们还要上下打点, 多处公关, 使出“润滑”功夫, 打通上下游之中的关键人物, 以求“多多照顾”。

俗话讲, “商人无利不起早”。说到底, 经销商之所以肯这样做, 无非是为了把生意做成, 把钱赚到, 并且尽可能地多赚一点, 赚钱的时间更长一点。所以, 经销商在这个过程中“忍气”、受压、垫资金、冒风险, 主观上肯定是为了自己赚钱, 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沟通上下游, 联系供与销, 消除强势单位之间的隔阂, 弥补“硬碰硬”中的缝隙, 促成了钢材供产销链条的完整循环。虽然其赚了双方的钱, 也算得上是公平交易, 得其所哉。

分析经销商在这个过程中所冒的风险,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户的爽约风险, 二是钢材的跌价风险。因为在这种模式中, 经销商是先向钢厂订货, 然后再销货给用户。永远是“买在先, 售在后”。经销商向钢厂订货时大多交了全款或打了定金, 签下的合同是不容经销商反悔的“硬合同”。但用户并不一定也与经销商之间签定了一对一的“硬”合同, 即使签了, 强势用户也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不完全履约。经销商一般很难对用户尤其是对大的用户进行硬约束。这样, 一旦市场形势有变, 经销商在钢厂所定的货物就有可能“砸”在自己的手里。而且, 伴随着滞销的往往是跌价。赶上价格下行周期, 经销商向钢厂订货时的价格一定会高于其向用户交货时的市场价。按照市场法则, 经销商只能随行就市, 自行降价。那么, 跌价损失首先就要由经销商来承担了。当然, 现行办法中, 钢材大跌价时, 钢厂一般会向经销商拨补跌价亏损, 但补不补, 怎样补, 补多少, 何时补, 都是由钢厂说了算。因此, 在这种模式下, 经销商在钢材滞销, 价格下行时期所承担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在2008年四季度, 好多钢材经销商跌价损失惨重, 有的甚至将数年来的盈利一股脑赔进去还不够。有的钢厂的经销商实在无法再继续承担这样的风险, 有的选择少订货, 有的缩减代理的钢厂数量, 有的干脆选择了退出。

可以看出, 这种让经销商“先订货, 后销货”的销售模式其实是一种既显失公平也难以为继的经营模式。但事实上, 这种销售模式从1998年兴起一直延续到2008年, 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存在即合理, 这种模式能够存在十年, 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原因。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在高速增长的十年, 基本上也是国内国际钢材价格持续走高的十年。在钢材价格持续走高的形势下, 上面所分析的两个风险事实上是不会出现的。因此, 经销商无论受到怎样的挤压和“委屈”, 因为其事实上一直在赚取着丰厚的返利和差价, 经销商表现出的都是热情高涨, 乐此不疲。这也就阶段性地掩饰了这种销售模式的内在不合理性。并且习惯成自然, 从而大大强化了这种销售模式的“存在下去的道理”。

也有人认为, 买卖有赚就有赔, 经销商能依托钢厂连续挣十年的钱, 为什么不能跟着钢厂赔上一段时间的钱呢?其实,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赚钱时的心情与赔钱时的心情大不一样。同样是没钱了, 钱赚进来再损失掉而没钱的感觉与钱没赚进来而没钱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况且, 经销商将钱赚进来以后一定会花掉一些, 可能买了房子、车子甚至一些奢侈品, 还可能会投资成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而赔钱时赔的却是真金白银的现金流。精明的经销商们是不会让大量的现金闲置不用存在银行只吃利息的。相反, 他们甚至会在市场火爆时向银行贷款, 以便做成规模, 好赚更多的钱。因此, 一旦出现亏损, 也就没有多少经销商是真正赔得起的。况且, 现如今钢厂的规模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的巨无霸, 以经销商的实力又怎么能奉“赔”得起。

如果钢材价格的下行周期继续延长, 我们可以预见到:钢厂们多年培育起来的大部分的“战略”经销商将会逐渐因承受不起跌价损失而慢慢消耗直到最后消失。如此一来, 钢厂们将不得不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用户。在买方市场的情势下, 钢厂将不得不增加许许多多的零售、配售业务;将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加工及物流配送等延伸性服务项目;将不得不直接面对用户的种种个性化要求;也因此将面对用户的种种“苛求”甚至是投诉。这对做惯了“钢老大”的钢厂们来说, 无疑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设想一下, 如果“考验”不过关, 以生产为主的钢厂们无法独立完成这些零售、配售服务, 无法到处开展剪切、调直等加工服务, 包括延伸性的物流配送服务, 而用户也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一类的业务, 是不是客观上就需要另一批人来承担这些业务呢?而且, 在目前钢市明显疲软的情况下, 原来的经销商队伍已很难再起到大批量销售并按时提供大额订单的作用了。有的钢厂将因此不得不另起炉灶, 另辟蹊径, 另出政策, 去发展新的经销商和直接用户。但排列这些钢厂的开发思路和措施, 大多仍是在延续过去十年里形成的“先订货, 后生产”的模式, 不同之处只是承诺交货更快一些, 更准一些, 价格更优惠一些, 服务态度更好一些, 等等。如此思路和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起作用, 或者在一段时间里会起作用。如果钢市很快好转, 呈v字形态势发展, 采取这样的措施倒也无妨。但客观地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众多钢厂的急剧扩能, 中国的钢产量绝对数已近天文数字, 且品种规格多有重叠。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将明显放缓。当此大形势下, 钢市供过于求的格局已经形成, 恶性竞争似已无可避免, 但对真正的用户来说, 无论怎样的奇招妙招, 都比不过“物美价廉、方便快捷”这一实招来的有效。

在“先订货, 后生产”的模式顺风顺水的十年里, 一些钢厂根本就没有在“方便快捷”上下过功夫, 或者说在供不应求的情势下钢厂根本就没必要下这样的功夫。事实上, 这些功夫是一些过去的经销商在做, 是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做, 甚至是一些用户的关联企业在做。但无论过去谁在做, 做的水平都不会很高。因为做这些事的任何一方都难以系统而稳定地掌握供、销、用之间的种种信息和资源, 因而也就不可能在总体结构上统筹兼顾, 立足长远, 形成高水平的解决方案。因此, 长期以来, 在供、销、用的链条中远没有形成更合理、更经济、更稳定、更高效的物流服务系统。事实上, 无论供、销、用三方谁在具体承受和消化这种系统不合理产生的额外成本, 供应链中的总成本总是高出的。当然, 这种成本不仅仅表现为价格成本, 有时还表现为时间成本, 精力成本, 风险成本等等。有些用户正是因为害怕“费时间”, “太麻烦”, “冒风险”而放弃了直接向钢厂订货。

解决“方便快捷”的问题, 说到底是解决好钢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高度发达的今天, 单纯解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问题已变得比较简单, 并且实行起来成本也不高。较为复杂的问题其实在物流环节, 因为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运行的最终结果一定会体现在钢材的实物交割环节。在实物交割环节中, 必然需要装卸、运输、暂存、保管乃至养护、剪切、捆扎包装、分拣配送等繁琐的服务, 会涉及到品质、锈蚀、磅差等诸多可产生风险的细节部分。无论是谁想要操作好这些细节, 都需要投入合适的场地、库房、运输工具、计量工具以及吊装设备和加工设备等等, 如涉及铁路运输, 还需要货场内具备专用线条件。并且还需要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专业操作队伍。这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问题了, 而且这样的物流服务中心还往往投入不小, 受益不大, 因此也就不是钢厂们所愿意上的服务项目。有的钢厂即使上了这样的物流中心, 也多半设在自己钢厂附近而不是设在用户集中的地区。这事实上还是钢厂在按“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在行事。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时期, 你为用户着想, 用户才会为你着想;你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方便快捷, 细致周到的服务, 客户也才会给你订单。所以, 为了应对已经到来的买方市场形势下的营销局面, 钢厂应该在力争物美价廉的同时, 本着靠近用户, 方便用户的目的, 在用户相对集中的地区开设一些集现货采购、看样订货、现场加工、配售调货、安全结算及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钢材超市”, 然后以超市为中心连接用户, 服务用户, 巩固用户。当然, 要开好这样的钢材超市, 钢厂们就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应用了十年的“先订货, 后生产”以及钢厂“零库存”的理想模式。因为钢厂的理想模式不是用户的理想模式, 用户的理想模式是“超市”里有库存, 而自己“零库存”, 需要时看样购货, 现钱提货, 并且最好能各种品种规格一站式购齐, 如果需要, 还能提供加工、配送等延伸服务。这样的“钢材超市”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现货交割四位一体的钢材据点, 也就是现代理念的钢材物流中心。这样的物流中心将会大大缩短供货方与用户之间的地理距离和环节距离, 也就必然会缩短供货方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感情距离。

买方市场 篇8

财务会计通常认为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 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 (人力、物力和财力) , 将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对象化就称之为成本。也就说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是随着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在不同时刻、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上时常变化。买方市场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益处, 而给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的却是压力和挑战。压力和挑战在于买方市场形成后, 一方面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必然展开的激烈竞争, 买方市场带给企业之间的竞争, 使得企业不敢随便涨价, 甚至还互相降价。这往往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收益递减, 年均利润率不断下降, 甚至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销售量增长, 盈利水平反而下降的状况。也就是说市场可接受的价格和销售量是有一定的限度。这种形势下, 企业要想保持获利水平必须在市场接受的空间之下, 通过控制自己的成本水平来实现。即买方市场环境下, 控制成本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更是企业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的必修课。成本不再是企业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之后, 财务会计核算的数据结果, 而是应该在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加以分析筹划, 在活动过程中加以控制的项目。即成本的控制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发生以前和发生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尽可能地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 提高企业利润, 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和费用有严格的区分, 成本往往是指财务会计核算的产品的制造成本, 费用是企业发生的无法对象化的, 只能按照时间归集的各项支出或耗费。本文所论述的成本概念是一个广义的范畴, 既包括会计核算的产品制造成本也包括企业发生的无法对象化的期间费用。因此, 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 本文主要从成本功能和成本习性的角度加以阐述。

(一) 从成本功能角度分类的控制内容

这里所说的成本功能是指一项成本费用的发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或影响。包括形成产品制造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工资费用、制造费用和各项期间费用。

1. 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采购和保存存货尤其是原材料或商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影响存货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 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方面展开。

2. 工资费用控制。

企业应该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控制工资费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单位工作效率、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 制造费用控制。

企业管理实践中通常会遇到如部分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劳动力等无法精确测算, 成本责任的牵涉面广等困难。所以, 制造费用的控制不适宜用定额标准来控制, 更适宜采用弹性控制, 借助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的实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4. 企业销售费用控制。

销售费用具体包括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企业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费用。销售活动是企业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龙头, 没有成功的销售, 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徒劳, 因此企业销售费用的发生有特殊的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性, 通常使得企业的销售费用开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难度。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销售费用控制意识, 在提高产品销售收入的同时, 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以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利润。实践中, 企业可以采取销售费用包干制或者逐项列举报销法, 并对大额销售费用的事前审核加以控制。

5. 企业管理费用控制。

企业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等, 开支项目非常多。一般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 其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和产权结构比较简单, 相对管理也不复杂, 一般管理费用也不大。但对于治理结构复杂的大中型企业, 尤其是集团公司的母公司, 管理费用会占期间费用比重较大, 并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明显, 管理费用就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而且由于这里的控制对象往往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所以控制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一般来说管理费用的控制必须要首先在管理层达成共识, 然后制定制度、通过预算和加强审批实现控制。

从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角度看, 企业的成本还有财务费用, 但由于财务费用中比重较大的筹资费用和结算手续费的支出, 企业往往是被动的, 没有多少控制空间, 因此, 这里不加讨论。

(二) 从成本习性角度分类的成本控制内容

成本习性也称为成本性态, 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里的业务量可以是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数量, 也可以是反映生产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或机器工作小时数。成本按习性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 固定成本的控制。

属于固定成本的主要有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职工培训费、广告费等。这些开支中如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长期租赁费等会形成企业的经营能力, 而且这部分开支一经形成, 在短期内很难有重大改变, 因而这部分成本具有很大的约束性。又叫约束性固定成本, 属于企业“经营能力”成本, 是企业为维持一定的业务量所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固定成本中广告费、技术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等, 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 根据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 (通常为一年) 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 又叫酌量性固定成本, 或者“经营方针”成本、自定性固定成本。

由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通常不能轻易削减, 所以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成本发生前, 着眼于更为经济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做好科学合理的预算, 事后从合理利用经营能力入手, 降低生产量的单位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控制, 一是取决于相关决策者的判断力, 二可以通过预算总量控制加以实现。

2. 变动成本的控制。

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通常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 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将保持不变。因此变动成本的控制, 一方面通过确定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设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来实现。

3. 混合成本的控制。

有些成本虽然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但不成同比例变动, 这类成本称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又可分为半变动成本和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 类似于固定成本, 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产量的增长而增长, 又类似于变动成本。例如, 电费和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燃料、维护和修理费等多属于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这类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呈阶梯型增长, 产量在一定限度内, 这种成本不变, 当产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后, 这种成本就跳跃到一个新水平。例如, 受开工班次影响的动力费、整车运输费用、检验人员工资等。混合成本的控制要首先分析其与业务量的关系, 然后参照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加以控制。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主体

成本控制主体是指对成本的发生有实际影响力和决定权的人, 因此, 从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到各岗位员工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但是, 由于他们对于成本实际发生的影响不同, 所承担的成本控制职责也不一样。具体而言可以把企业的成本控制主体角色分为三种。

1.决策主体。企业董事会是企业战略决策机构, 企业的各项大事包括投资方向、规模、地点、时间等都由其来决定。因此, 企业董事会层面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 包括投入资本数量、拥有技术、专门人才等, 从企业即将进入产业链的情况, 全方位地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地点,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源效用。

2.组织主体。企业成本控制的组织主体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是根据经董事会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投资规划以及年度经营计划、方针等负责组织、协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运转工作。成本管理是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营管理层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制定具体成本控制职责、目标和方案, 处理成本控制信息、考核成本控制结果等, 各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成本控制组织主体的核心。

3.执行主体。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是具体存在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上的。所以成本控制的执行主体, 就是企业各岗位的员工。执行主体的成本控制就是要从自己所在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式出发, 在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和节约成本开支, 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总体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执行主体的行为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摘要:买方市场环境下, 控制成本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更是企业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的必修课。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可以从成本功能和成本习性的角度加以分析。企业的成本控制主体包括成本控制的决策主体、组织主体和执行主体三个层次, 分别对企业成本控制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关键词:买方市场,成本功能,成本习性,成本控制主体

参考文献

买方市场 篇9

首先, 地税部门与公安机关合作, 对纳税人取得的税务发票进行全面采集, 并与发票上所注的开票单位进行比对、查验, 通过采用“发票取得方→发票开具方→发票取得方”逆向比对、查验的方法, 重拳打击非法取得虚假发票的一方, 并对非法取得虚假发票“平账”的单位进行严惩, 并在此基础上顺藤摸瓜, 查找案源, 打击涉税发票违法行为。

其次, 重点抓好受票单位的检查。在稽查工作实践中, 假的运输业、餐饮业、建筑业等发票数量多、金额大等情况, 说明在这些行业中假发票有较大的需求市场。需求市场的存在是制售假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存在的根源所在。对这些重点行业要特别加强财务管理, 严把发票入账关, 加大发票入账合法性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堵截假发票列支的后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等对虚、假发票有强烈需求的重点行业, 开展货物销售统一发票受票情况检查。检查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一是企业自报, 要求企业所得税属国税管辖的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企业在年度内取得并已入账的、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货物销售统一发票受票情况开展自查;二是抽样校验, 选取部分企业校验其自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抽查发现故意瞒报、漏报的, 作为下阶段重点检查对象;三是比对分析, 根据企业自报和抽样校验结果, 通过ctais发票流向查询和交叉比对稽核, 进行发票真伪和是否“大头小尾”开具的鉴别;四是重点评估, 对经鉴定为收受虚、假发票的疑点企业实地核查, 进行相应的补税处罚;五是移送稽查, 在检查中发现有足够证据表明存在重大偷税嫌疑和虚开、非法代开发票嫌疑的, 及时移送稽查局查处。同时加大对于故意使用假发票的单位和个人的惩处力度。我国目前对于发现使用假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多以罚金来制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 使用假发票者, 仅被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处罚力度不足往往会使很多人铤而走险。因此, 在发现单位和个人使用假发票的时候, 应当调查他们购买发票的动机是什么, 比如说对于为了虚增成本, 以此减少利润, 达到偷税目的的企业, 应当按偷税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 如果说是一些公务人员, 为了侵吞国家的财产, 去购买一些假的发票拿去报销, 就构成职务犯罪了。对于这些问题, 均应当依法追究个人和单位的责任, 以法律作为保障的根本。

再次, 为纳税人使用正规发票提供各种便利环境。一是建立发票辨伪查询系统, 为纳税人提供确切的发票使用信息。为纳税人提供各种现有资源和技术手段, 建立健全发票管理和查询系统, 收集发票印制、领购、开具、缴销、丢失、被盗、作废信息, 从而为纳税人分析和评估发票使用情况提供方便。要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以及短信平台, 为纳税人和消费者提供辨别真伪的信息查询服务, 建立普通发票信息监控平台;二是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 从而有效遏制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充分利用税控收款机数据做好”票表比对”和税源监控工作;三是适时开展”有奖发票”和”发票举报有奖”活动, 通过开展“有奖发票”和”发票举报有奖”活动, 鼓励消费者主动索要发票, 积极检举发票违法行为, 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

最后, 将纳税人的发票使用情况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挂钩, 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纳税人的发票使用信用级别。发票的使用情况应作为纳税人综合信誉资料中一项举足轻重的信誉指标, 应使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并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一是对企业或个人在发票使用上有了不良记录时, 在相关系统中自动划转为“信不过企业”, 对这些企业税收机关要加强征收管理, 重点稽查和监督。对待上述“信不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划转为正常有信用的企业, 在此期间再次发生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的行为时, 要从重处罚。

二是建立对违法使用发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告的制度, 在报纸、电视、互联网、办税服务厅定期公布, 供公众查询和监督。要通过各种公共媒体和宣传工具, 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发票防伪知识以及识别发票真伪的方法, 不断提高广大用票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发票的自觉性, 鼓励广大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 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 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三是建立与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信息互通机制, 实现发票使用信息状况共享, 将违法使用发票企业的记录及时传递给其他部门, 通过发票使用状况反映纳税人的获利能力、还贷能力、商业信誉等状况, 提供可供其他部门参考的信息。

四是将企业发票使用情况在社会公布, 企业与违法使用发票的企业减少或断绝经营往来活动。应在日常税收工作和税务稽查工作中实行发票信用管理, 并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构建完善的社会发票信用体系, 有效发挥纳税发票信用指标作用。

买方市场下的非价格竞争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买方市场,营销策略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 卖方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 中国企业传统的竞争, 主要是建立在人工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上, 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引发了价格战的爆发。目前, 我国工业、农业的整体规模已经比较庞大, 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 效率的提高, 产业链的逐渐整合, 原有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不断被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市场结构基本成熟, 行业内企业的整合基本完成, 拥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供给大于需求, 市场向买方转移。消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对产品的要求从基本功能向服务、环保、设计等附加值的多方面发展, 均质化商品逐步让位于差异化商品。单一的价格竞争策略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低成本已不再是一种竞争优势。企业如果长期采用价格战, 不仅该企业的生存将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价格竞争的弊端

价格竞争,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有着一定的优势,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价格竞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一) 价格竞争难以形成长效竞争优势。

价格竞争策略是低价竞争, 其本质是强调成本领先, 企业都是以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为基础, 依靠规模经济形成低价格、低成本优势取得成功。因此竞争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市场营销成功的单一性, 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品竞争风险较大, 而且价格竞争策略容易被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 难以形成长效的核心竞争优势, 难以建立长效的盈利模式。

消费者对价格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价格的优势的确可以吸引不少消费者, 具有一定的营销优势。但是价格的降低是以成本为底线, 不是毫无限制的, 否则最终会损坏企业甚至行业的利润率, 于长期发展不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引擎, 依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 不断创新发展的技术水平, 才能确保企业居于长期稳定的状态, 保持拳头竞争优势, 形成企业发展的长效竞争优势。

(二) 不利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价格战过后, 市场份额被重新分配, 一般来说, 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占有主动权。由于控制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在市场的维护上就要格外小心, 因为在某一个细分市场的失误将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声誉。由于长期致力于建立成本优势, 可能会僵化企业的经营模式, 减少在创新及差别化方面的努力与投资,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 当产品进入衰退期时, 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退出成本。

(三) 价格战容易导致行业利润率下降。

采用降价策略, 虽然能给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 使企业利润率上升。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 会导致整个行业产品价格的整体下降, 而此时, 若没有更高的生产率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作为保障的话, 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就会下降, 这显然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尤其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 不利于维护客户关系。

纯粹以削价为手段来招揽顾客, 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 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 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商品定价太低, 从表现上看价格便宜, 可吸引顾客, 其实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 往往迫使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 以致失去买主, 损害企业声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并不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就越有人要, 主要是物有所值。因此, 经常采用价格竞争不利于建立企业形象及良好客户关系的维系。

三、非价格竞争的驱动因素

(一) 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 替代产品日趋增多。

买卖之间的核心实质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 在产品营销的时代, 满足消费者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足以销售, 甚至畅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及营销环境的变化, 满足消费者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不再是单一或者少量的产品, 取而代之的是逐量递增的海量的商品市场, 产品同质化趋势越发明显。

在初期阶段, 消费者在寻求使用价值的满足时, 可选择的商品较少, 在这个阶段, 产品的价格的稍微变动即可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和回顾, 产品销量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在社会营销阶段, 科技更加进步, 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产品及资本迅速流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 较高的利润率被快速填平, 价格不再是稳居铁板凳的营销策略。

(二) 经济发展迅速, 消费者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经济环境形式一片大好, 企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深入, 产业转移逐步推进, 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等, 我国GDP和人均GDP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产阶级日益增多, 消费者收入大幅度提高, 消费者更多地关注品牌及其他价格之外的因素。产品价格作为营销销量的因素, 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而品味、售后等的地位逐步上升。

四、中小企业非价格竞争策略选择

企业应该利用差异化战略, 转移成本, 从而有效地规避价格竞争, 进而建立起一定的顾客忠诚度。

(一) 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竞争策略。

产品的高度同质化或竞争方式的同质化往往容易导致价格竞争。差异化可以使企业避免在同一起跑线参与无休止的竞争。差异化分为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垂直差异可以理解为产品更高、更好的性能使其能够吸引所有预期的顾客;水平差异则可以理解为对特定的细分市场或目标群体具有吸引力和适合性并使这些消费者为之付出溢价。无论是哪种差异化都会使公司从价格竞争的弱化和公司声誉的提高中受益。要做到产品差异化, 除了创新精神, 企业必须能够深刻理解供需新规则, 建立与顾客的深层联系, 将着眼点真正从单纯的价格转移到价值 (认知价值) 之上。

(二) 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 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 消费者的情感性消费不断增加。现代营销应适应消费者从“量的需求阶段”和“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变, 从设计、包装、商标、广告、公关、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 把传统经营活动引入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对于企业家和经营者来说, 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或改变销售方式, 提供超值服务, 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 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三) 服务差异化。

消费者获得试用价值的满足渠道或选择很多, 产品及品牌提供的试用价值的满足也基本趋于同质。在社会营销阶段, 品牌服务是提高信誉及销量的重要举措。对消费者来说, 能体现差异化体验的产品更多地落脚在产品的服务上。这种服务差异化便是企业非价格竞争的拳头手段。

差异化服务可以体现在购前, 购中和购后。购物前, 消费者搜集信息的阶段, 产品终端能否提供真实的信息, 如果且更多地弥补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能否及时地想消费者所需, 提供方便的消费者所需;购物时, 品牌能否从消费者使用价值的角度全盘为消费者着想, 能否提供系统化的设计及对等性的服务, 比如提供上门设计, 量身定做但价格不涨等;购物后, 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产品口碑产生的重要时期, 产品能否提供及时如实的跟踪, 及时收听消费者反馈的信息, 及时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填补消费者心中的担忧。

参考文献

[1].叶长青, 王海峰.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J].江苏论坛, 2003, 10

[2].[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买方机构谈2011年投资风险 篇11

话虽如此,对于那些结合过去一年的操作,特别是对次贷危机的感悟,对2011年做出风险提示的内容,倒是不妨一读:

1.投资人总是低估股市突然暴跌的可能性,回头来看,当估值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后,大家还是愿意以一项或两项看上去还不错的理由为借口,去冒更大的风险,哪怕接下来的是股灾。

2.当所有“专家”达成一致时,你要小心了。当市场在低点时,全部是谨慎的声音;而当市场风险最大时,却看到这样的题目“Not a Bear Among Them”(一个看空的都没有)。

3.当风险溢价和波动指标都显示,市场情绪一片看好时,也许是风险正在加大的时候。

4.如果以为当局救助了大型金融机构,经济就躲过了“大萧条”,那你就错了。今天经济没有如期复苏,失业率高企,都是监管漏洞的直接结果。更可怕的是,现在他们的救助行为已经延伸至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而导致公众信心的丧失。甚至即便政府本意救助的群体,也感到恐慌。假如阻止危机蔓延的是一个更大的庞氏骗局,对于未来,谁敢说乐观?谁又能幸免于难呢?

5.美国经济是在复苏,但脆弱得经不起风吹雨打。现阶段复苏加速的原因,显然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不无关系。短期内,宽松政策确实刺激了消费支出和企业用工。但市场依然面临全球金融体系不稳的风险,特别是主权债务违约风险。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后遗症”还相当严重,七分之一的抵押贷款无法偿还或者面临止赎,有四分之一的房地产已经在止赎过程中。美国的金融体系依然不够透明等。

6.如果认为通胀有利于美国政府减少债务偿还,那不一定对。美国国债的大部分是短期票据,所以对短期展期风险更加敏感。对于短期债务,突然高企的通胀会迫使借款给美联储的投资者要求提高利率,这对美国政府的融资能力和财政状况无异于雪上加霜。

7.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在通胀环境下,上市公司的名义收益也会上涨,所以股票是很好的通胀对冲工具。而事实上,持续的通胀对企业经营的扰乱作用更大。以美国上世纪60到80年代为例,在当时的通胀情况下,标普500的名义收益并没有出现加速上涨。从低通胀向恶性通胀演变的过程中,历史上看股价表现都很糟糕。

8.太阳底下无新事,市场其实没有变。经历过2000年的互联网狂热和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今天的投资者不禁会问,难道互联网新的进步,中国的崛起,如此低的利率环境,联储一次次出手,这些都不能让经济增长模式和长期回报率变得不同么?很可惜,如果投资者关注的是长期投资回报,那么答案是否定的。所有这些没有改变长期回报的计算原理,只是把10年的时间窗口缩短至两年,剩下的8年,还能这么乐观么?■

浅谈企业在买方市场下的经营管理 篇12

一、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一种经济体制的转化时期。改革开放已经在我国逐渐的建立企业香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庞杂的市场体系。市场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从市场的结构上分析的话市场可以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应开始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所谓买方市场就是市场上的商品供求大于了需求从而导致了买方有了比较大的选择的余地, 这样便处在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首先, 买方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供过于求。现阶段, 我国的普通商品的领域的供是完全的大于求的。这不是市场的问题, 而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次, 买方市场中存货的主要形态是成品。存货的构成形态的不同, 也是市场的不同类型的标志。比如说, 面对食品业, 如果存货的主要形态是食品的原材料的话, 那就是个比较典型的卖方市场。但是如果其主要的产品形态成为了成品存货的话, 那么这个市场就成为了买方市场。第三, 买方在卖方市场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消费的活动中, 不管是在价格上还是在销售的方式上买方都开始占据了有力的地位, 商家开始为了分割市场或者是占有市场的比例努力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现阶段的买方市场的环境下, 消费者的权益开始受到了重视, 因为商家开始成为了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厂家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二、买方市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买方市场是新的管理环境, 针对我国的买方市场的经济环境,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应该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部管理思路

企业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 应该以财务管理为重心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新一轮的梳理。我们知道, 市场经济调价下的企业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企业的生存的条件下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生存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利润的过程。所以, 现在的企业首先是要任务就是需要获利。这个过程是需要企业在发展新的业务以及在传统的业务的基础上进行财务的整顿工作的。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传统的企业主要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放在营价的关系正在产生难以估计的变化。所以,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只有调整传统的经营思路, 把中心转化到内部的管理上, 转化为成本的降低上。

2.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

面对当前的买方市场的市场环境, 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树立一定的环境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环境是多方面的。而企业之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产生一定的变化, 就是企业现在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 企业要树立外部环境的意识。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生存的经济形势、政策、税务以及法律和产业发展等等的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针对企业的负债率以及预算、绩效等等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运行的寿命。

其次, 企业要树立内部环境管理的意识。这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生产类型、产品寿命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等的方面。在企业的内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 对企业的内部环境的管理就是要企业树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且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按照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运作。

3. 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化的管理人才是必须要是个二十一世纪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 不能适应国际的市场发展的人才在将来必将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而买方市场中企业要想获得足量的消费者, 就必须对自我的质量提高, 同时还要满足成本的降低。这样的任务以及这样的背景下, 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这样的竞争。所以, 人才已经成为了买方市场中企业存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J], 财会月刊, 2000, (08) [1]王化成, 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J], 财会月刊, 2000, (08)

[2]朱清贞,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 价格月刊, 2006, (04) [2]朱清贞,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 价格月刊, 2006, (04)

[3]袁水林, 张利云, 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首要选择[J], 经济经纬, 2002, [3]袁水林, 张利云, 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首要选择[J], 经济经纬, 2002,

[4]王庆成, 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 会计研究, 1999, (10) [4]王庆成, 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 会计研究, 1999, (10)

[5]桂银香,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文献综述[J], 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9, (02) [5]桂银香,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文献综述[J], 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9, (02)

上一篇:有效学习计划下一篇:中华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