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易市场

2024-06-04

技术交易市场(精选12篇)

技术交易市场 篇1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关系常以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的形式构成,其参与者来源广泛,技术秘密传递接受者合格性,其行为的合法性显得很重要。在市场技术交易中,履行技术秘密保护措施的技术保密合约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统一体。其有特殊的内在规定性,这种特殊的内在规定性构成了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设立的要素,并且作为合约的技术秘密内容传递规则,形成了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特征。其主体和内容即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此民事法律关系要素。技术保密合约主体行为必须具有合法性。

1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若干分析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其中包括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和内容即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另外还有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1)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识别。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合格。观察其合格性,这其中包括对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识别。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主体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有关技术保密合约的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对参与者来说必须具有传递接受某特定技术秘密的资格。以技术成果转让权持有者为例来说,这种资格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可以有资格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市场技术交易,并且有权要求技术交易各方(包括自身)在约定期限内对有关技术内容承担保密义务。违者应负有赔偿有关因此而受损失的其他交易各方的经济损失的责任,并且承担由此引起的其他规定的责任。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体现了技术成果转让权持有者在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作为由市场技术交易形成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能力,是指技术保密合约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的民事活动来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在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之后,即在具备了传递、接受、保守技术秘密的资格后,并非都具备了传递接受和保守技术秘密的行为能力,即并非都能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秘密传递、接受、保密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相关民事活动而取得民事权利及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举例说,公民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之分,后两者的相关活动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

在合法的条件下,持有技术成果转让权的让与人可以允许具有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让人就在被允许且合法的范围内对技术秘密进行再转让,以形成新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代理人接受委托,传递或者接受技术秘密,形成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除了委托者必须具有形成此关系的权利能力外,代理人自身也必须有参与此关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中包括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之内。这里受让再转让者和代理人既是技术秘密的接受者,又是技术秘密的输出者。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其他参与者都应具有与保密责任相对应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技术秘密流转关系的输出和接受存在于整个流转过程中,输出者和接受者是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有技术保密合约的技术合约主体是技术保密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也就是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然而对于涉及技术秘密的参与者,既使不是技术合约的订立者,也应包括在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之内,履行其义务。权利和义务所包括的内容据有关主体所涉及的技术秘密内容的量及重要性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是合格的,符合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特殊规定,否则不能成为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2)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及其相对独立性。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关系常以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的形式构成技术保密关系。以合同方式约定合同签订的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对技术秘密有权要求和承担在法律意义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是有关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的构成方式。在以合同形式确立这种关系时,技术秘密输出方有权要求接受方承诺履行对技术秘密遵守在法律意义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接受方在做出履行承诺的同时也应有权在法律、输出和接受双方同意等条件的许可下要求输出方就同一技术秘密内容、同一保密形式或者其他保密形式做出相应的承诺。接受方与输出方的这些承诺以合同的形式订立。保密关系经过以合同方式合法约定后,合同就有了法律效力。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及其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守法,其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技术合约的签订者,也包括技术秘密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在技术交易的技术成果的介绍和技术合约的制订、实施过程中涉及技术秘密的有关各方的参与者。

市场技术交易形成境内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和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技术保密合约方式,可以在技术合约中约定或者独立订立技术保密合约,也可以根据主要技术保密合约所规定的保密原则和范围再演绎出其他附属的技术保密合约。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与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具有相当的关联性,又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就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举例讲,技术保密合约的订立是以承认技术秘密根据合约约定来传递接受为条件的,不论技术合约是否成立,订立了技术保密合约,就形成了合约约定的保密权利和义务,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也因此成立。技术保密合约独立有效,甚至是在所订立的技术合约失效后于保密合约约定期内继续有效。在此,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相对独立于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主体民事行为的合法性若干分析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为进行技术保密而实施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技术保密合约主体对技术秘密所实施的合法行为。技术保密合约主体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行为人合格;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其内心意思一致,当意思表示是自愿、真心实意的法律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的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了行为的形式是合法的,其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

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的行为。此意思表示就是把预期的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后果的意志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的订立是以各个主体对技术秘密进行保护的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达成真正共识为构成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任何缺少对此意思表示的各方其行为就不是此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取得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是包括技术秘密保护行为的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目的合法的合法行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技术保密合约主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总之,加强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对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的研究,以及对此在实际技术保密合约操作过程中的关注,对于在市场技术交易中进一步推行技术保密制度,逐渐完善技术保密机制有着深刻的意义。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市场技术交易的参与者和涉及者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明确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及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快其相关的法制建设步伐,以有利于技术交易市场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使市场技术交易的各方合法利益得到保护,有利于技术交流的顺利和兴旺,促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民法教程》编写组﹒民法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技术交易市场 篇2

建立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跨地域、跨行业、跨组织间的技术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服务。

十几年来,上海技术交易所建立了一个以本市为主、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依托这一网络,先后收集整理发布供需技术项目3万多项,组织举办了展览会、研讨会、对接会、推介会、发布会等各类技术交易活动900余场,受理各类技术项目咨询6万余人次,组织及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技术转移活动,为上海市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提供了各种技术转移服务,也为长三角和全国各地企业的创新发展供了热情服务和积极支持。

新形势下,上海技术交易所根据使命,下移重心,着力于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为企业等机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寻找合作伙伴,实施技术转移。

按照2006年发布的《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07年上海市科委制定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V2.1)的有关要求,2007年以来上海技术交易所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借鉴欧盟创新驿站做法,开始探索建设上海创新驿站(SIRC)。经过几年的努力,与上海有关区县共建了一批创新驿站分支机构,与一批社会专业科技研发、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服务机构建立了科技服务网络,促成了一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对接,为市内外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了各种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

上海技术交易所于2003、2005、2007、2009连续四届分别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颁发的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项目奖。2008年8月上海技术交易所成为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上海技术交易所已以积极地实践,探索出技术转移的一条新路,并正在以深入扎实的工作为促进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中国技术市场发展作出不懈地努力。

市场换技术的那一场交易 篇3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等一批汽车合资企业的建立为标志,中国汽车工业拉开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序幕。

今天,面对中国汽车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严重的技术依赖的严酷现实,当初的决策者们难免生发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慨。因而反观“以市场换技术”发展战略的得失,对于中国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然路径

中国汽车业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发端于80年代初汽车工业提出的“技贸结合”。当时,基于公务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批准外贸部门进口一批数量不小的轿车和轻型卡车。时任中汽总公司董事长的饶斌就此向中央提出,在花钱进口汽车的同时,应该要求外方无偿提供相关的技术,以促进当时资金困乏的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制造和开发水平。在中央的支持和协调下,这一设想随后在轻型卡车和奥迪100公务车项目上得以实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像汽车这样国家急需但国内还不能掌握的、开发时间长投入费用高的机械产品,选择以市场换技术是一个必然的路径。”国家发改委汽车行业发展规划司专家组组长张书林对《经济》说。

谈及当时国产汽车技术水平之低下,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吉安深有感触地说,20年前,集中工厂最先进的设备、最优秀的人才,能够生产出外方所要求的几个零部件,都觉得那是无比骄傲的事情;即便中国工厂拿着方案,由外方指导在哪儿钻个洞,怎么钻,也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那里钻个洞。“和大众合资生产捷达以后,我们才真正学会了造轿车。”著名汽车专家、一汽老厂长耿昭杰曾感叹道。

一方面是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极度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市场需求猛烈增长。桑塔纳试生产时的价格仅有2.4万元,但很快就调整到七、八万元、十二、三万元直到十七、八万元,即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用前中汽销售公司总经理黄福亨的话来说:“只要有四个轱辘就能卖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就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中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如果说开放和引进侵蚀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基础,那是把大前提搞错了,当时的情况是即使外国公司给不给我们技术,我们的市场也都要拱手于人了。”张书林说。

关于市场是否换来了技术,张书林认为,现在还不能简单的下结论,更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政策和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如果不把外国的技术引进来,也不可能形成目前的汽车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张书林说。

市场换回了什么

谈到 “以市场换技术”的成功之处,张书林认为,在生产能力、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营销模式、售后服务管理等诸方面,中国汽车业从合资中收获颇多,零部件企业整体供应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锻炼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中国汽车下一个阶段的攻坚战——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奇瑞汽车总裁尹同耀也曾表示对汽车业合资的支持。尽管奇瑞向来被视为自主品牌的典范,但尹同耀仍表示要“特别感谢海外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因为正是这些合资企业为奇瑞这样的本土企业发展“提供了汽车零部件,培养了人才,建立了配套体系”。甚至尹同耀本人,也是一汽-大众这样的合资公司培养出来的。

另一方面,合资汽车业也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税收。由于中国轿车产品还带有高档消费品的印记,其税收比例也是世界最高的,购置一辆轿车费用的30%以上,作为各种税收进入了国家各级税收部门。

而国际汽车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衍生效益则更是难以衡量。一个汽车厂的存在,可以带动上游原材料、制造产业,下游销售、服务、公路、流通、金融、旅游等产业众多就业机会。

“评价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败,不能用今天否认昨天,也不能用昨天否定今天。不能因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还做得不够就否定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就,特别是否定那些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企业的作用。”张书林说。

核心技术之殇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最为人诟病之处,是非但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反而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排斥和抑制效应。

由于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企业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能力,反而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设计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中国汽车产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举例而言,虽然最早引入的桑塔纳车型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8%,帕萨特、POLO等近年来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也已超过70%,但合资工厂的操作仍停留在装配的层面上。在整车开发以及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开发方面仍进展缓慢,完全受控于外方。

“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在2005年11月25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科学部副部长刘燕华感慨地说。

“以市场换技术”是一个博弈过程,双方实力的不对称决定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方想要的是得到全部的技术,而我们所想的则是保住我们投入巨大财力开发出来的这些技术。”通用电气公司前全球销售总裁德尔伯特·威廉姆斯曾如此说道。

“由于开发能力低,中国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里,从而导致我们在合资企业中发言权比较小,或者没有什么发言权,即使有一些发言权,但效果有限。”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朱华荣黯然地说。

另一个不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两旺的现实,也削弱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我们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成一批又一批,都去卖车了,因为卖车比自主开发更赚钱。”一汽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表示。

广州汽车集团总经理陆志峰在检讨广汽对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时,也给出了一个全行业的数据:国内企业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而日本和韩国这一比例是1∶5到1∶8。

“自主研发车型不仅需要高额投入和优秀人才,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市场检验,一不小心就要亏损。哪个企业敢轻易冒险?”上述高级管理人员如此表示。

因此,简单一句“以市场换技术而不得”,不仅轻而易举地抹杀了合资企业在促进中国零部件产业发展、壮大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掩盖了部分汽车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集体不作为的事实。 “中国轿车行业的创新失败与我们自己很多企业的发展失误有很大关系,与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并不相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说。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谢鲁江指出,“市场换技术”曾经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中国经济不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更能不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经济需要的不是零打碎敲的技术转让,发展国民经济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系统研发能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谢鲁江说。

但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做梦都想搞自主研发,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说广州本田,如果要自主研发一款车型,靠现在一年的20多万辆的销量规模去摊销研发成本,根本承担不起。企业都活不下去了,就更别谈为中国汽车工业做什么贡献了。”广汽股份总经理兼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说。

技术交易市场 篇4

1 甘肃省技术交易情况

1.1 技术交易实现“一个翻番”和“两次突破”

“十二五”期间, 甘肃技术要素流动活跃, 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实现“一个翻番”和“两次突破”。“一个翻番”是“十二五”合同成交额比“十一五”实现翻番, “十二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471.3亿元, 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 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两次突破”是:201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2.6亿元, 突破50亿元;201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0.1亿元, 突破100亿元。

1.2 技术交易对甘肃经济发展贡献逐步凸显

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能够从直接贡献角度反映技术交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十二五”期间, 技术交易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从2011年的1.05%提高到2015年的1.92%, 增长了0.87个百分点, 保持高速并稳定发展状态。技术市场对甘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比2006-2015年甘肃省生产总值增长趋势以及合同成交额增长趋势, 得出:“十二五”以来, 合同成交额的增长趋势高于GDP增长趋势, 进入高速发展期, 这预示着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逐步显现, 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将趋于明显, 如图1所示。

1.3 技术合同成交额相对R&D比例快速增长

R&D活动的深入开展对技术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相对R&D经费的比例快速增长, 一方面说明技术交易活动相对R&D投入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技术交易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的经济规模效益在不断提高。2011-2014年, 甘肃合同成交总额相对R&D的比例从1.08增长到1.5, 说明技术交易活动相对R&D活动增速较快,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的经济规模效益已经凸显。

1.4 技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 全省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2011年的5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30.3亿元, 增长了2.5倍;技术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不断提升, 2015年我省技术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到1.32%, 较“十一五”末增长了0.21个百分点。从全国排名来看, 2015年甘肃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居于全国13位, 较“十二五”初前进了两位, 如图2所示。

1.5 技术流向结构不断优化, 对外辐射量大面广

“十二五”期间, 甘肃技术输出合同5262项, 成交额274.0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58.1%。流向甘肃省内的技术成交额186.5亿元, 占39.6%;流向港澳台地区的技术成交额2.4亿元, 占0.5%;流向国外的技术成交额8.5亿元, 占1.8%。技术输出遍布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 、港澳台和五大洲。

从比例结构来看, 甘肃技术输出流向本省与流向外省市的比例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甘肃流向本省与流向外省市的比例结构为47:53, 2015年比例结构调整为39:61。流向外省市的比例从2011年的52.3%增长为2015年的60.6%, 说明甘肃技术辐射面和辐射量都快速提升。流向国内其他省 (市、自治区) 的合同中, 流向陕西的合同最多, 成交额达25.4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的5.39%;其次是北京市, 总成交额为25.3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5.37%;排名第三的为新疆, 总成交额为18.8, 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4.0%。

1.6 企业成为主力,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十二五”期间, 企业依然是技术交易的主体力量。全省626家技术卖方机构中, 企业422家, 占67.4%;事业法人129家, 占20.6%;机关法人29家, 占4.6%。从技术输出看, 企业技术成交额达346.8亿元, 占73.6%;事业法人成交额101.4亿元, 占21.5%;机关法人成交额18.0亿元, 占3.8%。从技术吸纳看, 企业共吸纳技术合同11633项, 成交额390.8亿元, 占82.9%。

1.7 产权市场完善, 知识产权类型更加丰富

“十二五”期间, 共有5880项技术交易涉及知识产权, 涵盖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生物医药新品种权及设计著作权等七类技术, 成交额169.1亿元, 占35.9%。其中技术秘密合同交易额73.76亿元, 占15.6%;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类型的技术交易增长迅速, 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47.5亿元、35.29亿元, 占10.1%、7.5%。

2 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1 创新主体参与度不高

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320家, 而开展技术合同交易的仅有52家, 成交额62.3亿元, 占年度企业总成交额70.7%;仅有5所高校和30家科研机构有技术输出, 成交额分别为1.4亿元和30.4亿元, 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我省创新主体成果转移转化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联动, 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技术转移体系, 加快促进技术转移到企业。建立企业早期介入机制。

2.2 区域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十二五”期间, 从技术合同的登记地点来看, 兰州、天水、酒泉3市的成交额占全省交易总量的54.1%;从技术输出额来看, 兰州、酒泉、天水、张掖、平凉5市输出金额379.9亿元, 占比80.1%;从技术吸纳额来看, 兰州、武威、酒泉3市吸纳金额327.4亿元, 占比70.6%。因此,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创新基础好, 科技实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区域性与行业性纵横交错的技术转移组织体系。

2.3 交易机构技术规模偏小

“十二五”期间, 甘肃省626家卖方机构中535家机构仅完成全省成交额的17.5%。10092家买方机构中9226家机构成交额在千万以下, 成交额107.9亿元, 占全省总成交额的22.9%。因此, 加强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政府投入为引导, 融资担保、风险投资配套衔接的科技投融资平台, 促进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融合, 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结合, 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摘要:技术市场作为连接科技与经济的纽带, 是先进技术源源不断流向生产领域的桥梁, 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进程, 推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十二五”以来, 甘肃省技术市场取得了非凡成就,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25%, 超全国平均增速和《甘肃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15%增长目标, 技术市场对甘肃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技术市场,甘肃省,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荣良骥.发展技术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开发研究, 2011 (5) :141-143.

[2]常海星.我国“十一五”期间技术市场交易情况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325 (7) :1-4.

技术市场发展指导意见 篇5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场引导、政策激励、交易自由、管理规范”的原则,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技术交易载体,完善技术交易制度和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1.鼓励技术交易。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支持技术开发。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1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份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打造区域网上技术服务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发挥网络优势,依托市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网,建设市网上技术市场,吸引成果、技术、中介、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集聚。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和交易成果信息库,实现信息发布、洽谈交易、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形成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技术交易网络,为技术转移和交易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三)加强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建设。

1.大力发展技术交易机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联合成立市技术交易机构,面向全市科技人员、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企业,提供交易咨询、技术评价、信息发布、技术合同登记等技术产权交易服务。

2.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围绕我市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发展等,举办一系列专业性技术洽谈、项目对接活动,推动市内外重大技术成果、专利技术与本地企业对接,促进我市与国内、国际间的技术转移、辐射及交易。

(四)规范技术合同登记管理。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实行分类管理。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类技术合同,实行“定点受理登记、集中审核把关、统一上报认定”三级管理,即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交易由符合条件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受理登记,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把关,统一上报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认定。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类技术合同,本着方便企业、方便科技人员的原则,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技术交易量,在各县区和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理设置合同登记点。从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质,需要获得国家科技部统一颁发的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员证书,并经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五)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从事技术经纪活动。研究制定技术经纪人的资质认证标准,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逐步形成初、中、高级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行业自律,提高技术经纪人的职业道德,促进技术经纪活动健康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构监管职能。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物价、质监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切实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共同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做好技术市场相关信息的汇集、发布工作,及时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交易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专项统计分析,了解技术转移流向与动态,为技术市场管理协调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技术市场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整治以非法手段侵害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权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技术的行为,切实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以市场换技术 篇6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连一颗钉子也不能生产,后来我们中国企业为能够生产那种“洋钉”而充满自豪感。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技术更加渴望,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引进和消化海外技术的浪潮。但我们获得的技术还是太有限,还是太落后。后来我们就想利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有成长力的市场来换别人手中的技术,叫做“以市场换技术”。遗憾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成功案例几乎没有,而失败的案例却比比皆是。

笔者曾经参加过对中国科健集团的并购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痛感,没有技术的人要去获得人家的技术,简直比登天还难。

20世纪90年代,中科健这家企业也是十分风光的,把汉字的广告做到世界最受欢迎的足球联赛之一的“英超”赛场上,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且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上,中科健也进入了国内企业的三甲。但是,很快中科健就不得不找人接盘。笔者当时就指出,如果不被收购,可能不过两年这家企业就会消失。后来的事实不幸被言中。

中科健的兴亡,可以说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最典型案例。中科健就是想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来换手机的技术,主要的对象是韩国“三星”。

20世纪90年代末,移动通信开始普及,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生产手机的中国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冒出来。为此,当时的工信部采取了颁发许可证的方法来加以控制。拿到许可证,也就是拿到了市场的入场券。而拿不到许可证的企业都只能徘徊在市场之外,伺机入场。

中科健是中国科学院(下称:中科院)的下属企业,很早就拿到了手机的生产许可证,但是,靠代理DVD起家的中科健,并没有手机生产的技术。没有技术,在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面前,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那样令人耿耿于怀,于心不甘。中科健需要急速地找到技术,但是,有成熟手机生产技术的外国企业,谁都不会放弃中国这么好的市场而把技术提供给中科健,在中国市场上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摩托罗拉”不会同意,“诺基亚”也不会愿意。当时只有还没有拿到中国市场许可证的韩国三星电子等企业可能会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些手机的生产技术。

世纪之交,韩国企业还都是新兴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效应还非常弱。当时,日本主要企业都把眼光放在当时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美国,三星电子等韩国企业就只好在中国市场赌一把。事实证明韩国企业做对了,中国市场在不久之后就赶上和超过了美国市场。

三星电子竭力需要获得中国市场而苦于无法入场。因为当时在中国手机的生产和销售,都需要工信部颁发的许可证,而三星电子手上没有这些许可证。尽管如此,三星电子也难以舍弃中国市场,在中国手机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我们就在中国市场上看到了“三星”手机,不用说那都是以各种非法手段流进中国市场的。

在中国市场上,一般对外国企业生产的手机分为“行货”和“水货”。“行货”就是通过正规途径进入的,“水货”就是通过非正式途径进入的。但是在三星手机方面,却有“水行”这样的说法。“水行”就是通过非正规途径流入中国市场的行货。这个说法是有点拗口。实际上很多水货都是境外的行货,因为流入中国的途径是非法的,所以叫水货。但是这种“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却能够享受到行货的待遇,就是可以保修,所以叫水行。水货因为是走私进来的,没有中国入网许可证,也没有维修的保证。但是三星电子的很多手机却在国内有维修点,还实行全国联保。三星电子不惜用这种水行的怪招,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渴求程度。

但是水行毕竟无法真正打开中国市场,所以三星电子需要找到一条更加理直气壮地打开中国市场的道路。在无法直接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许可证的情况下,与一家拥有这些许可证的企业合作,借道入市,不啻是一种好办法,而这种需求,和中国手机企业急需向市场推出产品的需求,出现了空前的一致。

三星电子找到了中科健。

三星电子和中科健的合作是因为郝建学很早就是“三星”VCD的代理商。他以代理VCD产品起家,开始是代理日本松下电器和索尼公司的产品,后来三星电子异军突起,郝建学又代理起三星电子的产品。这次代理不仅使郝建学获得了巨额财富,也使他和三星电子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所以当郝建学1998年入主中科健后,三星电子和中科健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中科键手中的入网许可征,是“三星”打开中国市场的一道“桥梁”。中科健希望用入网许可证向三星电子换手机的生产技术,但换来了吗?

中科健手中的入网许可证,为“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打开了大门,但是中科健换来的只是组装能力。中科健自己没有手机研发产品的经验,只是从国外进口手机组装件,拿到国内组装一下,贴上自己的品牌,就拿到市场销售了,根据组装的能力,进口的组装分CKD(全散装件)和SKD(半散装件)两种,其中CKD就是以全散件形式进口手机整体的零部件。以笔者的观察,当时一部手机有600多个零部件,而中国企业进口用于组装的零部件不到50个。就是因为没有把这600多个部件组装起来的技术,只好把人家组装好的零部件拿来组装,实际上就是装外壳、贴商标之类。

中科健通过这样的方法把手机的销量做上去了,一度成为中国手机市场前3名的国内企业。他们靠的就是早期占据了三星电子的优势资源,从事简单贴牌组装而获取了丰厚利润。当年中科健的机型大部分和“三星”手机同出一门,样子一模一样,只是商标不同。

由于中科健的主要产品都和“三星”手机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在推向市场时中科健品牌的手机要落后“三星”品牌将近半年。而当时一款手机在推向市场的第一个季度可以维持很髙的价格,但之后就会大辐降价。所以相差半年,中科健品牌的手机就无法享受高额回报。中科健同样机型在国内推广很吃亏。于是从推出的K518开始,中科健向“三星”方面提出,买断某些机型在内地及香港、澳门的销售权。但是这种方针不仅见效不大,反而很快就成为中科健发展的绊脚石,因为当时一款手机的买断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如果能够及时销售出去,回笼资金,那么对企业来说就能获得巨额利润。但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出现积压,那么资金压力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而在中科健与三星电子的合资中,尽管2002年合资公司注册时中方的股份是51%,处于控股地位,但是生产、经营之事,其实三星电子从未让中科健插过手,而中科健也乐于每年坐收分红。这样,一方面中科健无法参与任何的生产和管理,一方面又能得到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造成了中科健品牌走向衰败。与三星电子长达7年的合作,并没有为中科健带来真正技术。

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三星电子拿到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内销许可证,已不需要借助中科健之手来发展中国市场。此外,三星电子在天津建立了生产基地,并把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策略改为与批发零售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三星电子对中科健的需求几乎就没有了。那时,虽然中科健也希望调整发展模式,但为时已晚。

三星电子只要拿到生产和销售许可证,就可以摆脱对中科健的依靠。但没有换来技术的中科健,还是无法摆脱对三星电子的依赖。如果三星电子不再和中科健合作,中科健就基本死路一条。中科健这一路跌跌碰碰的发展经历,如实地说明“以市场换技术”的惨痛历程。

虽然很早就有人指出,“以市场换技术”是一种幻想,并且这种幻想已经破灭,但是到现在还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仍有人相信这个战略的时效性,继续进行尝试。笔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中科健失败的经历,就是想说明,外资企业无论如何都是不肯把技术换给你的,除非你有他需要的技术,大家进行交换那还可以谈,否则免谈。

实际上,手机行业中的其他中国企业也都面临中科健的情况。

前一段时间,虽然全国都在引进外资,还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很多地方或许还对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沾沾自喜。结果外资进来了,工厂也建设起来了,中国企业拿到技术了吗?没有。所谓的世界工厂,“无非拿紧缺资源穷折腾,除了GDP什么都没有”。须知,外资就是外资。外资是来赚钱的,不是来给中国人送核心技术的。

应该说,“以市场换技术”之所以不尽人意,固然有职工企业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跨国公司对出让技术的态度。西方企业也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把技术转给中国公司,会给自己培养出未来强劲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从主观上就不愿转让技术。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指出:事实一次次证明,“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技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7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历史上看, 西方国家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 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和德国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增长潜力的大小。据研究测算,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上升至50%, 20世纪80年代达到60%~80%。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通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市场、高科技孵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方法激励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 在肯定前期成果的同时, 我国技术创新的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各国特有的技术发展路径, 因此, 在全面学习先进国家科技发展机制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特点, 分析和寻找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

二、我国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市场化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 我国技术要素的配置经历了一段完全由计划主导的时期, 国家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 研究课题由国家下达给国有的科研机构, 经费也由国家垂直拨款, 技术成果由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教育等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计划手段虽然有很多弊端, 却很好地发挥了其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 使我国在国际封锁、国内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 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及一系列科研成果, 缩小了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商品交由市场来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技术市场,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交易的绝对主体。然而, 由于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一)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 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 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 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 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2000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9年达到5802.1亿元, 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 创历史新高。从研发结构来看,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 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 年平均增长23.9%。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 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 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 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 是2000年的6.7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研发仍然有待发展和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经费总体投入较低。虽然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7%, 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1995年该指标就超过了2%, 日本2007年甚至高达3.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表《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中数据计算得到。

(2) 研发结构不合理, 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到一国的根本性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当是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持续偏低, 一直处于5%~6%的水平, 而美国一直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 提倡自主研发, 2006年这一指标为18.56%, 日本在经历了初期的模仿创新之后近年来也转到自主研发上来, 2005年这一指标为12.65%。

(3) 企业自有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 从2000年至今,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已经达到73.26%, 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绝对主力, 而同期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8.80%下降至2008年的17.58%, 高校研发经费由2000年的8.56%出现了四年的上升, 随后降至2008年的8.45%。根据以上数据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 然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公报》同时指出,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水平不高, 表现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 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 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 虽然近年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没有大的起色,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 但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为主, 特别是国内企业, 其专利基本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称得上发明的只有6%,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专利则以发明为主;二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研发投入用在了技术的购买和消化吸收上, 在技术研发上非常被动, 没有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 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市场。

(二) 技术产业化渠道

技术研发之后必须经过市场化的程序才能够真正转为商用, 发挥其高科技促进经济的作用, 并逐步收回技术投资, 进入下一次循环。这部分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和出路, 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市场化的渠道不通畅, 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将被浪费掉。迄今为止, 高科技产业化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风险投资: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特别是在创业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由政府推动成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 大量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2005年的数据显示, 风险投资支持的项目中, 78.3%的项目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然而, 我国风险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行高效循环, 而丧失了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

(2) 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并使其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从技术商品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发展较早的北京技术市场萌芽于1987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北京技术市场实现了技术向商品的转变, 但至今仍未真正形成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即是说北京技术市场仍处于技术商品交易的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的技术商品交换, 而并未形成客观有效地价格机制, 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市场也还很不成熟。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不到100项。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时间短, 程度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同时, 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是政府主导型, 因此存在很多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问题, 例如, 政府直接控制计划项目, 强化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每年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未能进入商品化阶段;政府对企业、科研机构干预过多, 制约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还造成了技术市场管理粗放、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等问题, 技术市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逐步完善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服务职能,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寻找企业持久的优势来源, 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拟在未来采取技术战略的高达83.5%, 但这些企业的愿景并没有实现。一方面, 庞大数量的专利权能够转入市场化的技术比例极低, 时效性一旦过去, 这些花费了国家投入的专利就变得一文不值;另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难以得到, 只能进行一些末端的试验研究。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到底在哪个环节上, 是研发不足还是市场化渠道缺乏?认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科技创新瓶颈。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后逐步建立的, 因此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路径背后的经济人文环境, 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一) 美国、日本科技研发模式比较

美国的技术创新一直坚持产品创新、自主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道路。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 而应用研究中能获得技术上成功的达到50%, 30%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根本性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 但却是提高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在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转移中可以看出, 每一次转移都由科技上的突破所引领, 二战后美国的技术创新78%为首创或根本性创新, 这成为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3所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初期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之后的模仿创新、过程创新, 后期开始转为追求自主创新。虽然许多高科技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日本对于技术引进后的产业化过程非常擅长, 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在规模和销售利润上均已超过欧美, 其科技地位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4所示。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看出, 一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模式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同时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照搬其成功的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金融环境、人文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且这些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

(二)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学习较多的是美国的模式, 政府大量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并建立高科技孵化基地、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等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上,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人文背景有着显著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国是资深的市场主导的经济体, 倡导自由竞争, 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 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根本区别直接导致了美国模式在我国障碍重重。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 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因而风险资本缺乏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资本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转化动力长期存在;其次, 我国民众的性格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 我国更讲究谦卑、礼仪, 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 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技术人员在能够得到相应收益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全力从事研发工作。因此, 大部分有专利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不会去创办企业。这两个原因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研发无法转变成经济利益, 这大大挫伤了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也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技术研发和相关专业的忽视。因此, 我国需要改变的是保持市场机制畅通从而解决激励问题, 想办法将技术研发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成市场为主导, 这才是我国技术发展根本性的解决方向。显然, 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并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条件。

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 日本的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在日本的产官学结合研发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产官学结合研发制度实际上代替了技术市场的职能, 将科研活动与大企业直接挂钩, 使技术研发的供和需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畅通了其成果市场化的渠道, 类似于技术市场中的技术研发合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有其优势, 大企业往往是经济的命脉, 其对于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同时有资金实力, 虽然我国并没有交叉持股的主银行制度和财团, 但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跟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因此,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在不改变大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情况下学习日本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表现为:

(1) 强化技术市场作为技术供方和需方中介的作用, 完善技术交易的途径。我国技术研发的政府主导色彩太强, 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在技术市场上表达出来。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多企业并不缺少货币资金, 缺少的是好的投资机会和技术成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技术, 而是发展技术耗时耗力, 这些企业缺少时间和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很多技术专利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需要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技术市场上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科研机构等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研发, 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企业, 获取相应的报酬。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研发的, 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其庞大的规模和资金支持也足以承受长期研发的风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高管的官员身份, 国企高管往往更重视短期的经营业绩和在职消费, 而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产品研发。从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来看, 国有企业和国家独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33.45万元,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19.72%, 新产品项目数合计29663项, 占比19.41%。安德鲁·泰利科特等学者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 他指出迄今为止,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仍未能在中高端的技术产业建立“内生性的”或独立性的技术发展能力, 根本原因是其所有权主体缺失导致的有根本缺陷的公司治理。事实上从短期见效的角度来看, 行政手段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享有官员的地位和身份, 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海尔、青啤等发展良好的国有企业, 其并没有改变高管的官员身份, 而是在收益分配和任期上实行了一定的变革, 就能够改变其短视的根源。同时, 对于那些不能在短期内改革的国有企业, 将研发成果和科技实力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我国技术市场未来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 能够快速改变我国技术发展困境的就是完善技术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技术市场, 现有的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科技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 从技术转化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强调市场机制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之外, 技术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一) 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缺乏走向市场的意识, 仅仅是按照学者的思路和政策导向进行立项研发,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因而研发成果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些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技术市场, 只有参与者数量上去之后技术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定价机制, 实现其联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职能。

(二) 技术交易方式单一

大多交易为技术买卖或技术开发合同, 而未实现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对于一些根本性创新来说, 其投入较大, 一旦完成其所有者并不愿意将其出售, 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有并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 这导致技术所有者只能选择自主创业融资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而这一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根本性创新难以得到产业化的机会。因此, 技术市场并未真正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一般的技术无法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真正好的技术又难以用钱买到, 技术市场需要向技术资本市场转变。我国法律早已允许技术入股, 但仍停留在企业初创之时, 技术市场需要的是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以资本投资的方式吸纳技术资本, 给予其股权、公司治理权等与财务资本再融资类似的地位。

(三) 交易程度不深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是技术商品, 而不涉及相应的科研人员或机构。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资本市场来说, 技术商品只是技术资本中静态的部分, 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突破和持久创新的是技术资本中的动态部分, 即依附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科研能力。因此, 深度的技术资本市场应当涉及动态技术资本交易, 而这种交易主要以给予股权、可转换债券等资本交易方式完成, 只有将技术商品交易转变为技术资本交易, 企业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技术, 而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所有者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避免自主创业所面临的融资和管理难题, 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技术人才的困境。

五、结论

我国技术研发应当采取以下路径:由政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资助技术研发, 形成技术成果后经由技术资本市场定价并交易, 交易方式和主体由谈判地位和资金实力等市场条件来决定, 应用型专利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这部分研究成果的交易主体为中小企业, 而发明专利耗时耗力, 应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接手, 交易之后各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继续消化、研究继而转入产业化。企业得到技术成果的同时, 前期的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顺利回收, 转入下一轮技术研发。其中, 技术资本交易的方式是购买、还是参股, 交易的对象是技术成果、还是包含研发人员和机构, 这些条件都应由市场决定, 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给市场。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路径, 我国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完善专利权、技术资本产权相关法律, 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日本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日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是激励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产业化收益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都低于发达国家, 1995美国立法强度的GP指数就已达到4.86, 而我国2008年也仅达到4.42、执法强度0.64, 即知识产权立法水平得到了64%的执行。 (2) 扩展技术市场, 使其成为技术资本需求方融资的主要场所、技术成果交易的聚集地, 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交流的市场。这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也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3) 将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商用的成果作为国企考核的重点, 促使其发挥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丰富的资源, 使其充裕的资金真正用到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上来,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增加泡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江雪:《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曹新:《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技术交易市场 篇8

自二战以来, 技术进步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Samuelson认为技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四个基本要素, 共同推动经济增长[2]。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 为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在增加出口总量的同时需要注意改善产品出口结构, 增加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即提高高技术产品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 降低出口风险[3];另一方面, 要充分挖掘国内需求, 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和市场, 需找到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都需要强而有力的科技进步做支持。部分学者已对这方面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

魏龙、李丽娟 (2005) 运用计量方法建立模型分析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研究表明科技活动人员对我国高技术出口增长存在一定影响, 但效果不明显[4]。殷林森, 胡文伟, 李湛 (2007) 的一个研究表明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与R&D经费关系密切, 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则与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有密切关系[5]。金洪利用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关系在长期内保持稳定, 但相对于资金投入, 技术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很小, 甚至对某些行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6]。

2.定义变量提出假设

分别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人员数”为解释变量X1、 X2, 以我国“国内技术市场交易额”、“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被解释变量Y1、 Y2。通过对“国内技术市场交易额”、“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这两个科技市场化指标的分析, 考察我国这一阶段二者的发展情况, 从这一侧面反映我国目前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状况。在消除外界其他一切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提出以下假设:

H1: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数与国内技术市场交易额正相关。

H2: 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数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发挥边际递增效应;科技活动人员数超过某一数量时, 对高技术出口额的增加发挥边际递减效应, 即降低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速度。

3.实证分析

3.1共线性检验

运用SPSS统计软件多元线性回归考察X1、X2同Y1 和Y2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逐步剔除法, 变量X1进入回归分析。通过共线性诊断, 容忍度指标 (Tolerance) 为0.054, 很小, 接近于0;方差膨胀因子 (VIF) 为18.369, 较大, 已经远远大于10, 说明 X1与自变量X2之间有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因此, X1、X2同Y1 之间不适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样,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考察X1、X2同Y2之间关系, 由于X1、X2有较强的多重共线性, X1、X2同Y2也不适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3.2选取模型

做X1与Y1散点图, 做X2与Y2散点图, 从直观上寻求试用于X1与Y1, X2与Y2的模型。由X1与Y1散点图可判断X1与Y1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由此可以判断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非常合适;由X2与Y2的散点图可以发现X2与Y2有明显的曲线回归特征, 适合建立曲线模型。

3.3结果分析

3.3.1运用SPSS一元线性回归建立X1与Y1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结果如下:

方差分析 (ANOVA) , 回归的均方 (Regression-Mean Square) = 6506886.083剩余的均方 (Residual Mean Square) = 3086.709 F=2.108×103 P值=0.000, 可认为变量X 和Y 之间有直线关系。

回归分析中的系数 (Coefficients) 常数项 (Constant) = 77.927, 回归系数 (B) =0.599, 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Std Error) =0.013 , 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0.996回归系数t 检验的t 值=45.913P=0.000 (与方差分析一致) 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 得直线回归方程为:

Y1=77.927+0.599 X1

3.3.2运用SPSS曲线回归分析中Power

拟合乘幂曲线模型, Quadratic 拟合二次方程模型和S 拟合S 形曲线模型对X2和Y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方差分析的结果: 乘幂曲线模型F值为219.834 , 二次模型F值为115.099, S型曲线模型F值为343.850, 显著水平均小于0.001。三个回归方程均有统计意义。自变量x 检验, 乘幂曲线拟合: t值为14.827 p值为0.000。二次拟合:t值分别为-1.832 , 3.440。 p分别为0.088, 0.004。S型曲线拟合:t值为-18.543 p值为0.000

拟合方程乘幂曲线型:Y=1.76×10-17×X8.11, 二次型:Y=10983.30-146.53X+0.41X2, S型曲线模型:Y=e16.24-2531.12/X。比较三个模型的修正R2值。其中, S型曲线模型的R2=0.955 最大, 二次模型次之, R2=0.934 , 乘幂曲线模型的R2=0.932最小。由此可以判断, 拟合程度最好的是S型曲线模型。通过以上分析判断得出最佳模型为:Y2=e16.24-2531.12/X2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首先, 根据文章提出的研究假设H1, 经过实证的研究得到支持。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国内技术市场交易额”的线性模型 Y1=77.927+0.599 X1。表明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对促进国内技术市场的发展发挥较为明显的正面效应。总的来说我国科技研发国内市场转化率运行有效, 但与OECD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主要成员国相比, 这一转化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 通过共性线性检验发现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科技活动人员数”之间有较强的多重共线性。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991年-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2.92% , 而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活动人员数”年均增长率为6.40%。二者的增长趋势存在某种相似之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使用范围可能被人为的扩大。 第三, 得到通过假设检验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最优拟合曲线S型曲线模型Y2=e16.24-2531.12/X2。分析得到的S型曲线模型可知, 在“科技活动人员数”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 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加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发挥正效应;但当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 增加其人数, 会降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加速度, 即发挥负效应。经计算得到发挥正负效应的临界点1265.56万, 即1265.56是函数Y2=e16.24-2531.12/X2的拐点。

4.2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和分析, 笔者认为, 提高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水平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 在加大科技资源投入的同时要重视科技投入的结构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即科技投资源分配不能搞均等主义。每年大幅增加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不能以大幅增加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着力点。因为增加科技投入总量, 只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并不等同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本身, 更不等于实现了经济增长。制定严格详细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条例, 规范其实用范围, 将经费使用投向最为迫切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支持活动, 将这些产业和领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经济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的金牛产业。其次, 协调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政策, 积极培育我国技术市场以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中介组织, 并制定政策引导、规范我国技术市场的交易[7]。使我国技术市场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第三, 从目前来看, 截止到2008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约为500万人, 数量远远小于1265.56万这个拐点值。为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加大对科技活动人员培养的力度, 特别是注重培养关键领域, 重点行业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优化科技人员队伍, 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撑[8]。

摘要:从技术交易和高技术产品出口视角对我国1991年-2007年的科技统计数据[1]进行分析研究, 从这一角度剖析我国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状况。结果发现,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人员数对促进国内技术市场交易发挥正面效应, 而且科技活动人员数对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具有两面性。

关键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高技术产品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0-7-20]http://www.sts.org.cn/zlhb.

[2]Samuelson P A, Nordhaus W D.Economics (sixteenth e-dition) [M].McGraw-HillCompanies, 1998.417-421.

[3]王慧.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4]魏龙, 李丽娟.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2) :32-34.

[5]殷林森, 胡文伟, 李湛.我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11) :57-63.

[6]金洪.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45-49.

[7]董正英.技术交易、中介与中国技术市场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良润生物:技术引领市场 篇9

记者:沙门氏菌的特点和危害有什么?主要存在于什么食品和环境中?

陶文靖: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部门的最新数据统计, 沙门氏菌每年在美国导致的医疗花费达到37亿美元, 这个数据将沙门氏菌排在了美国食源性疾病花费最高的15大致病菌之首。另外, 一系列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表明, 沙门氏菌早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沙门氏菌作为一种致病菌, 是伴随人类一生的敌人, 其病原体属肠杆菌科, 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 已发现的有近1000种 (或菌株) 。按其抗原成分, 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 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 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 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 大多数仅能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 但有时也可通过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及肉制品、蛋制品、奶制品等, 鸡是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 污染了沙门氏菌的鸡肉制品是引起人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市场上的零售鸡肉, 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高达50% 。交叉污染是沙门氏菌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 屠宰加工过程中肉鸡胴体的交叉污染是导致污染扩大的原因, 厨房内的交叉污染也是导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因之一。

记者: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有哪些?怎样评价一个检测系统?

陶文靖:传统沙门氏菌检测需要前增菌、增菌、平板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5大步骤, 需要3~7天的时间, 检测时间较长、效率低, 市场对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不断加大。目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分为3大块:培养改良法、免疫学方法、分子学方法。免疫学方法优势是特异性高, 操作时间短、检测结果可靠, 适合批量检测和自动化检测 (VIDAS) , 略势为高质量抗体获得困难、产品开发周期长、检测灵敏度受靶标蛋白的影响大。分子学方法优势是靶标明确, 操作时间短、检测结果可靠, 核酸提取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是一大挑战。从沙门氏菌的检测过程看, 一个好的检测系统应该包括一个好的增菌培养方法和一个好的检测方法, 二者要综合起来一起评价。一个好的增菌培养方法要满足以下条件:沙门氏菌的复苏能力要强, 生长速度要快, 选择性要好, 产量要高;而一个好的检测方法需要具备速度快、准确度高等特点。”

记者:哪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沙门氏菌增菌效果?

陶文靖:增菌是检测的前提, 增菌效果如何, 关系到灵敏度, 对检测至关重要。国标方法, 沙门氏菌增菌需要2天的时间, 增菌时间长, 主要是菌体的复苏、生长和选择性的问题。目前主要的增菌富集技术有:

(1) 改良培养基成分和增菌方式, 通过改良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温度, 让菌体可以快速复式、生长, 提高选择性, 可以在24小时之内完成两步增菌。

(2) 免疫磁珠富集, 磁珠上的抗体与相应的目标致病菌的抗原物质结合后, 则形成抗原-抗体-磁珠免疫复合物, 使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离, 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目标致病菌的目的, 3小时左右即可完成目标致病菌的富集和抓取。

(3) 噬菌体技术, 利用噬菌体的专一性, 通过噬菌体裂解杀死干扰菌, 从而是目标菌株实现快速的增殖。例如, 在沙门氏菌的增菌过程中, 通过噬菌体特异性的裂解干扰的大肠杆菌, 从而实现沙门氏菌的快速、高浓度增殖。

(4) 膜过滤和层析技术, 过滤法富集微生物是将适当孔径的滤膜放入滤器, 过滤样品。由于滤膜的作用而将微生物滞留在膜表面, 使微生物与样品溶液分开, 达到微生物富集目的。

记者:良润生物为沙门氏菌检测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Micro Fast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系统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相比传统方法有哪些优势?

陶文靖:Micro Fast®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系统由沙门氏菌快速增菌培养基和金标检测卡组成, 可实现样品中沙门氏菌最短24小时检测。在沙门氏菌增菌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主要是抑制竞争菌的生长, 从而达到沙门氏菌的快速增殖, 在低菌及高菌环境都能快速有效的实现沙门氏菌快速增菌。快速检测卡应用“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 沙门氏菌和金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及预包被于NC膜T线位置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结合, 金颗粒的聚集而显示明显的红线。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是否出现T线, 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与传统方法相比, 这套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改良了沙门氏菌增菌方法, 让沙门氏菌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两步增菌, 比传统方法快一倍。搭配了金标快速检测卡, 可以在5~8分钟内完成沙门氏菌的定性判断, 大大节约了检测时间, 提高了检测效率。

记者:良润生物未来的定位是什么?技术平台今后有何规划?

陶文靖:良润生物定位于专注从事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开发, 这个是持久不变的。我们专注于一个领域、专注于一个方向, 让我们可以更加专业的为客户解决问题。技术平台方面, 目前我们有即用培养技术平台、致病菌快速增菌技术平台、免疫技术平台, 产品涵盖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等常规菌, 以及沙门氏菌、大肠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常见致病菌。分子检测平台的搭建和致病菌增菌富集技术的开发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 分子检测平台也是未来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大趋势, 致病菌的增菌富集是决定检测环节的重要环节, 不管是免疫检测还是核酸检测, 增菌富集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致力于在培养平台、免疫平台、分子平台上以及致病菌前处理方面给客户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

记者:据说良润生物将于4月7日发布新产品, 可否透露一下新产品的一些情况?

市场需求呼唤技术创新 篇10

但光鲜的数字背后, 还隐藏着一些问题, 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的快速增长, 并不完全代表市场的真正向好。据了解, 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出现2009年时的产能不足、供不上货的情况, 纷纷投巨资扩大产能, 2009年底即开始加紧生产、备货;行业外的企业、跨国公司也以各种方式介入农机生产领域。2010年企业和产品的大量增加, 并未催生想象中的“火暴”场面, 市场反而表现得很“平淡”, 很多生产企业、经销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品压库现象;进入2月以来, 一些产品甚至还出现了销售下滑的情况。正如本刊年初所预计的那样, 市场“虎威”开始显现。

市场反应平淡的原因:一是各地等待购机补贴指标下达;二是经济形势好转, 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三是用户购机更加理性。除了这些表象的原因之外,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传统产品市场的部分饱和与高、精、尖产品绝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记者采访中发现, 对于市场急需的一些大型、高性能、高效率的农业机械, 要么是国外产品, 价格昂贵, 农民无法承受;要么是技术、可靠性、生产工艺等都有待提高的为数不多的国内产品, 农民等待观望, 不敢轻易购买。这种矛盾的存在, 说明过度依赖于传统产品,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是不能维持行业长久发展的。行业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据统计, 目前我国农机工业的新产品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绝大部分还是技术简单、规格类同和水平落后的低端产品, 整体与先进国家相差近30年。如拖拉机, 国外早已是无级变速、负载换挡, 而国内产品还是啮合套换挡;联合收割机还停留在2型机的水平;半喂入收割机依然在走仿制的路线。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国外引进, 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 难以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缺乏,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缺失, 高端技术和市场主动权操控在外企手里。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介绍, 如果请国外公司帮助国内企业开发设计负载换挡拖拉机, 报价超过1 000万欧元, 要价之所以这么高,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目前没有掌握负载动力换挡的关键技术, 也没有掌握拖拉机配套的电控技术。中国的农机正由传统装备向现代农业需要的装备转变, 更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和需求的紧迫性。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对于中国农机工业来说, 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过。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激励下, 部分企业已经走在了创新的前列, 尤其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 在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 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水平, 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做出了很多成绩,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丢掉“市场换技术”幻想 篇11

记者:中国的大型飞机起步并不算太晚,“运10”是在1980年9月26日首飞,与发达国家相差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但为什么到今天还没能自己造大型飞机呢?

黄强:我们至今还在研究中国民机的发展模式,谈民机,要从航空工业谈起。我先谈谈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951年4月17日中央决定组建航空工业。主要是前苏联帮助援建的,目的是修理飞机、制造飞机,飞机设计和研究技术对我们严格封锁和限制。我们老幻想能够学到研究和设计技术,可始终没有成功,自己又没有下决心搞,教训很深刻。

另一个原因是,航空工业没有充分地珍惜和集中一批宝贵的专家,如,徐舜寿、黄志千等,没有多听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航天就有一个钱学森等专家的班底。一些行政领导对科研不了解,航空研究院(六院)被解散了,部院结合创新能力受到影响。虽然我国航空工业也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摊子大、底子薄、水平低、重复多、内耗重、效益差”的局面。

记者:业内外在民机项目上长期存在各种争论,这说明了中国民机的发展实在要比预想的复杂困难得多。回顾我国民机的发展历程,您认为主要有哪些教训呢?

黄强:我们总结民机发展的经验教训,认识了客观规律,主要矛盾和问题在于:(1)以前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迷茫不清,指导思想摇摆不定,基层单位体会不到国家意志。错以型号代替产业,一遇挫折就走极端。(2)产业布局分散,体制不健全。一个新型号就拉一支小队伍,另起个炉灶,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的资源、不足的技术力量分散的局面。(3)本位主义左右大局,浮躁求成。长期存在的四大争论(干线机与支线机之争、依靠国际合作与自力更生为主之争、东西之争、干事与说事之争),干扰国家的正确决策,一次又一次痛失机遇。(4)没有形成民机研制的能力平台,创新机制不健全,长期被动跟踪研究多,创新少,原始创新更谈不上。预研不足,技术推动乏力,常处于“不立项没钱干,一立项又十万火急,来不及”的尴尬局面。

这几十年来,中国在民机道路上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到很重要的启示:1.航空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对民机研制的长期艰巨性应有足够的再认识,国家科学地制定了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型号研制不等同于产业的发展,飞机型号一旦慎重立项、研制,不可半途而废,决策不可多变。 2.丢掉幻想,坚持自主创新,市场和金钱换不回来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国外引进和转包生产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民机产业。3.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的产业,应在充分利用国家对军机研制长期投入形成的宝贵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来发展民机产业,否则这种浪费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错过了机遇期。4.应有稳定的政策和法规长期扶持,实事求是地允许民机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鼓励航空公司购买国产飞机。5.发展民机应采用新的体制,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由市场主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如股份制、民营化等),来体现国家的意志。6.民机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是: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超越,持之以恒,系列发展,商业成功。7.下决心建设与中国民机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民机研制能力平台。 8.军机是本国化产品,民机是国际化商品。民机从技术成功到商业成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9.民机项目是战略意义重大的国家级工程,高新技术密集、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涉及面宽,必须由国家统一部署,纳入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打破地域和集团的分割,集中全国的力量攻关。

记者:您刚才强调要尊重民机产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是什么?

黄强:对民机和民机产业的客观规律要研究、要了解和再认识。民机非常难,要求安全性、先进性、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五性合一,达到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一大批的技术创新作支撑,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是不同的,军机是国内预订的产品,民机是世界竞争激烈的商品。客观上有一个长期积累和成熟的过程,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过程。另一方面,技术成功不等于商业成功。飞机首飞,只是研制的重要一步,后期需要大量的适航验证。要建立庞大的服务体系,使飞机在世界各地随时随地能够飞起来。飞机的研制、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的开拓能力,这三位一体。技术成功很难,从技术成功跨到商业成功还有一个很高的台阶,更难。虽然很多人都在谈论飞机,我们对飞机的复杂性、艰难性需要再认识。民用飞机的技术和市场门槛极高,是国际竞争激烈的商品,与整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密切相关,适航审查管理是民机不同于军机的特殊要求。

记者:当前,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

黄强:我认为,对于民机产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言,首要的就是产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这需要国家战略规划。其次,就是合理的产业布局。第三,领头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第四,是自主创新体系。这四个关键因素解决好了,就可以提升我们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这是民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顺利实现产业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是从修理飞机、制造飞机起家的,长期被动跟踪研究多、自主创新少,原始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形成创新体系。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重生产、轻科研;重设计、轻研究;预研严重不足,还没有建立适航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和适航验证、审定,持续适航等完整的体系。

技术交易市场 篇12

1 EES综合应用的市场潜力

本部分介绍了两项研究实例和一项专业模拟: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评估了EES能带来的盈利和美国境内所有EES应用的最大市场潜力;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预测了EES技术的成本降低和评估EES应用投资的盈利能力, 从而判断其在世界市场上的潜力;还有一项是由日本松下公司作出的对未来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模拟。

1.1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 (SNL) 对EES市场的评估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评估了美国不同EES应用的市场潜力。该评估分别展示了每项应用的市场规模和每千瓦电能储存的成本效益的盈亏平衡。虽然这项研究只限于目前的市场潜力和只考虑了一个 (大) 市场, 但它对未来的EES市场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还不存在同时具有高价值和大市场潜力的应用市场。例如, “变电站现场” (即将应急电源安装在变电站上) 展现出了相当高的价值, 但它的市场潜力小。另一方面, “峰谷分时电价能源” (即由用户根据需求调整供给) 这项应用预期有一个很大的市场规模, 但它的价值不高。

该研究还表明, 未来每项应用的价值和市场规模将根据实地情况而不断发生变化, 同时每项EES设施可能会用于多种应用, 这可以增加投资的盈利。影响未来市场的一个因素是新安装的可再生能源的规模。

1.2 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对EES市场的评估

该研究预测了到2030年EES技术的成本降低情况, 同时还评估了EES应用的投资收益情况。此外, 还对八组应用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为了帮助对未来EES应用的市场潜力进行判定, 该项研究还对执行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 即要评估现存的常规技术、EES技术发展的技术难点、与现有相关业务的兼容性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

最有前途的市场是“传统能源输出增稳”, 其市场大且具有很高的可预期的收益, 如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传统能源输出增稳”包括常规发电的错峰削谷和效率的提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引入, 错峰削谷提高输出电能的稳定性的需求急剧增长, 因而使得该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另外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是“平衡新能源输出”,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电源供应, 以满足需求的波动。在该应用中, 大容量的电能储存技术如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蓄能在经济上已经可行, 其它EES技术也有了投资应用的价值。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供应方供能的增加会使得“平衡能源输出”的需求增加, 越来越多的电力市场将引入成熟的市场机制, 未来用于优化能源输出的EES会被采购。这项研究推断总的市场潜力是330 GW。

1.3 松下集团对EES市场中锂离子电池的评估

松下集团 (三洋) 已经对EES市场中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潜力进行了评估。该评估是通过一项模拟得到的, 该模拟基于以下假设:

(1) 电力的交易价格将持续按照市场调查得到的趋势变化, 并与未来的锂离子电池价格进行比较;

(2) 对于公用设施, 假设社区能量储存和输配电投资部分替换;

(3) 对于UPS, 假设为便于维护和节省空间, 用锂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

(4) 电动车充电站将和电动汽车数量同比增长;

(5) 并无锂资源的短缺。

结果表明, 锂离子电池市场将稳步增长, 特别是与住行相关的市场将在2017年开始迅速增长。未来将会有各种从小到大的不同型号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实际生活。

2 EES市场广泛引入可再生能源的潜力评估

可再生能源进入电网和与电网整合可能会导致电能输出的波动和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当连接到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总量超过一定值时, 这些问题将变得突出, 此时需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一些市场上 (特别是欧盟) 存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引入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的计划, 因此预计EES将会是实现这些计划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 需要研究确定EES的需求量来计划引入多少可再生能源。

2.1 弗劳恩霍夫对德国EES市场潜力的评估

德国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引进可再生能源的领先国家, 因此其EES应用具有巨大的市场。德国已经预设了一个目标, 到2030年, 其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要从目前的不足20%增长到大约60%~80%。

这表明, 在过去和未来预计需要大量的EES来及时处理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对于短期或者长期需求来说, 都需要大量的EES来提供所需峰值功率。到2030年, 需要达到以下的值 (峰值功率乘以时间) :

每小时:16 GWh;

每天:170 GWh;

每周:3.2 TWh (即3.2×109 k Wh) ;

每月:5 T Wh;

总量:大约8.4 TWh。

目前已安装的存储容量为40 GWh的PHS只能满足若干小时的电能需求量和部分满足若干天的电能需求量。为了弥补额外的每小时和每天的电能需求量, 可以使用电化学储能EES (如电池) 。为了满足每周和每月的电能需求, 预计可以使用压缩空气蓄能、氢气 (H2) 和合成天然气 (SNG) 储能技术。

2.2 天然气网络中存储的大量能量

对于储能巨大的电化学储能来说, EES将会过于昂贵, 并且需要太多的空间。另外一种储能方法是将电能转化为氢气或合成天然气, 储存并分配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系统中。全周期的电能转化为氢储存的效率为55%~75%, 转化为合成天然气 (SNG) 储存的效率为50%~70%。德国现有天然气网络的存储容量是非常大的, 约为200 TWh (整个配电网储能量约有400 TWh) 。从技术角度来看, 它是将10%的氢气加入到天然气中而不影响天然气的质量。 (由于氢气含有的能量是天然气的三分之一, 因此可以将含能量为7 TWh的氢气输入到天然气网络中。) 任何时候, 天然气网络中的天然气可转化为电能, 转化效率大于60%。到2030年, 德国每周和每月的EES需求量将约为8.2 TWh, 而通过将氢气输入到合成天然气输气网络中的储能方式完全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但该解决方案只能用在有着完整的天然气输气网络的国家;否则, 必须将氢气或者合成天然气存储在外加高压容器 (通常没有困难) 或器皿中。

2.3 西门子公司对EES在欧洲的市场潜力的评估

该研究是为了解决由大量引入可再生能源引起的问题。这项研究涵盖了整个欧洲并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假设, 假设所有的电力供应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65%的风能和35%的太阳能) 。

由于可再生能源在性质上是无法控制的, 其在地理区域和时间范围内都可能发生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当供给和需求之间发生不匹配时, 供应短缺通常由一个可靠的电源如化石燃料发电机 (火力发电机) 来弥补。为了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对于地理不匹配, 可以通过加强和邻近区域的相互联接, 对于时间的不匹配, 可以使用EES的时移功能来解决。为了确定在不与周围互联的条件下EES的需求量, 西门子公司完成了一项模拟研究, 用来减少建设电站的存储容量。整个欧洲被划分成了83个区域, 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不同组合的可再生能源。整个欧洲总的供能是由65%的风能和35%的太阳能组成。模拟结果表明, 如果没有EES, 30%~50%的负荷需求需要由化石燃料发电机提供。如果EES的量能够满足一周的负荷需求, 额外的供能需求可以减少10%~20%, 这相当于60 TWh的EES或者2%的年供能需求量 (3 200 TWh) 。

在实际中, 对于100%由可再生能源供能的EES来说, 加强邻近区域之间联系和增加EES的容量来满足2%~8%的年需求供能量是必需的。能够满足的需求量取决于加大了多少电网联接和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供给量。对于每小时和每日的需求, 研究建议使用抽水蓄能 (PHS) 和电化学储能EES (如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 (LA) 或者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RFB) 。对于每周和每月的需求, 推荐使用压缩空气储能 (CAES) 和氢 (H2) 储能。对于每周和每月的需求,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瑞典、挪威) 对大而新的PHS在TWh范围内的储能性能进行了讨论。然而, 加强与邻近区域的联接需要长距离的传输线, 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 筹集资金并设置这种传输线似乎很难。

2.4 国际能源署 (IEA) 对EES的市场潜力的评估

国际能源署也对EES市场潜力进行了研究, 以应对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引进可再生能源。在这项研究中, 计算了EES的需求量与可再生能源的输出量的变化关系。EES的需求量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输出的增加而增加。例如, 如果假定风力发电的净输出变化率为30%, 在西欧EES的输出量将由2010年的3 GW增加到2050年的90 GW, 以与风力发电量的预测升幅相匹配。若假定在2050年风力发电的净输出变化率为15%~30%之间, 则EES的需求量在50 GW到90 GW之间。

估计EES的需求量是在预计的可再生能源的引入量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预计在西欧和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率将会相当高, 因而EES在这两个地区的市场潜力也是比较大的。到2050年, 整个世界上的EES的需求量将达到189~305 GW之间, 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的净输出变化率为15%~30%。

当前的EES (主要是PHS) 总量为100 GW, 假定地理分布较好, 可用EES的需求量将会增加一到两倍, 否则, EES需求量将会更多。

3 车辆到电网的概念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将汽车的电源从电池反馈到电网将有巨大的潜力。根据德国联邦政府的预测, 到2020年电动汽车的数量将达到一百万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内, 每辆车的平均容量大约是20 k Wh。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使用总容量的30%, 就具有约6 GWh的可存储电能。在德国, 相比于2011年40 GWh的水力发电储能, 这将多出15%的额外的电能存储。国际能源机构也进行了关于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电动车电池来缓解可再生能源的输出的研究。如果电动汽车电池使用车辆-电网技术 (V2G) , 用来调整供电时间和稳定短期波动, 在这两种情况下, EES的需求量将分别由189 GW减少到122 GW, 或者由305 GW减少到280 GW。如果将来使用这些储存容量, 电网运营商将有更多的短期时移范围和更高的安全水平来保证电力供应。

低电压电网是有待加强发展的一个领域, 其用来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未能与电动车的数量相匹配, 因而电网的有限的传输容量将会捉襟见肘。根据需要, 电网运营商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价格可以接受的车辆和运营商之间智能通信系统。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将在车辆到电网技术的成功应用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目前正在讨论一些不同的商业模式, 例如, 一个车主不是车中的电池的所有者, 但他可以出租或者租赁汽车, 但同时他也需要以一定的比率为包含电池成本的电能付费。

4 未来市场上EES的潜力

在本章中介绍了一些关于EES的市场潜力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1) 未来EES的潜在市场比已存在的市场要大很多, 该市场主要由扩展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行业的转型来驱动, 包括一些新的应用, 例如电动代步。市场的容量与 (未来) 可再生能源比率及区域位置相关。

(2) 如果能更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技术, EES体系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调整需求时间、稳定可再生能源的输出、提高现有的发电效率等。

(3) 欧洲的研究表明, 可以期望通过EES技术应对可再生能源的输出波动巨大的问题。大型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安装可以保证从两个小时到一天时间的电能输送。因此, 传统的大规模EES市场, 如PHS和绝热CAES还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4) 在MW-MWh (兆瓦—兆瓦时) 范围内广泛地引进电化学储能EES, 如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和RFB, 它们的放电时间在数小时至数天。

(5) 长期的能源存储是必不可少的, 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国际能源署 (IEA) 的报告显示, 进一步输出可再生能源将导致火力发电机的能源控制的不足, 造成短时间内的电能输出波动。预计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西欧和中国这两个都设定了高可再生能源输出目标的区域。

(6) 为了保证从几天到几个月的输电, 需要开发氢气和合成天然气技术。在一些具有完善的合成天然气输气网络和地下储能系统的地区 (如欧洲) , 可以用来存储 (或部分用来存储) 氢气和合成天然气。

(7) 智能电网技术使用许多小的、分散的电池, 如电动汽车电池, 这对于许多应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 即使所有的电动汽车的电池都被用于该目标, 也不足以满足未来市场对EES的需求。

研究结果还表明, 一些EES技术或将使一些应用变得可行, 同时, 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是必需的。

上一篇:图形背景下一篇:基金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