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2024-06-06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共12篇)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篇1

市场监管, 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一般商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和生产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 中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政府管理活动。市场监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市场交易中市场主体的资格认证、交易行为和秩序的规范约束、交易权益的保护等监督管理, 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

1 市场监管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

市场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不意味着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弱化和放弃, 而是政府在市场监管体系中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方式发生变化, 政府直接的行政监管将逐步减少, 运用经济、法律等相关手段进行的监管要增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 在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市场主体发育水平不高、市场环境不尽合理的条件下, 政府在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 在相当时期内必将是重要的和主导性的。而我们对市场监管职能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2002年3月5日,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 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是我党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市场监管”的概念, 这标志着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2006年10月, 北京市发改委和市工商局首次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市场监管规划》, 表明北京市政府将市场监管提到重要议程。

2 对商品流通市场实行有效监管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

在国外政府管理中, 没有“市场监管”这个概念, 与之类似的称呼主要有政府管制 (Government Regulation) 、政府规制或微观规制等概念。

由于商品流通领域存在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 以及流通活动所引起的负外部性问题, 世界各国普遍对商品流通业实行政府管制。经济性垄断主要表现为协议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以及其他横向限制竞争 (横向联合、合营企业、掠夺性定价) 的行为。行政性垄断主要表现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所实施的限制竞争的行为, 如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等。流通活动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对环境、消费者和公众权利的侵蚀等。针对这种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以及流通活动的负外部性,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监管, 以确保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

日本:1923年, 颁布了第一部《中央批发市场法》, 1971年修改为《批发市场法》, 日本政府通过批发市场实现商品价格监控, 也通过这个法对商品市场实行全面的管制。根据这个法律, 日本全国设有约2500个批发市场, 这些市场不仅具有流通功能, 还具有价格形成、信息发送等功能, 是政府监控商品市场的重要手段。针对特殊商品, 也有相应的法律, 如《粮食管理法》、《酒类专卖法》、《药业法》等。1973年, 日本政府颁布了《大规模零售店铺零售事业活动调整法》 (简称《大店法》) , 对零售企业开店面积、营业时间等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2000年6月, 日本政府废除《大店法》, 实施新的《大规模零售店铺立地法》 (简称《大店立地法》) 从市政建设的角度对城市边沿地区、郊区新建商业设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约束。《大店立地法》标志着从经济性管制 (保护中小零售店) 向社会性管制 (保护生态环境) 的转变, 具有标志性意义。

法国:1810年制定的《商法典》是法国规范商业活动的根本大法, 经过不断修改完善, 它的管辖范围涵盖了生产、流通和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既规范政府的流通服务业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职能权限, 也规范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1973年制定的《鲁瓦耶法》和《商业手工业法》, 1996年制定的《拉法兰法》等, 对全国商业流通设施的兴建、布局规划和市场管理做了具体规定。在法国凡兴建、改建、扩建300平方米以上的食品商店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非食品商店均需要政府审批。

美国:美国通过了《食品卫生与药品法》、《肉类检疫法》、《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凯弗维尔—哈里斯修正案》等, 保护市场消费者的利益。美国商务部下设服务业处, 负责流通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事宜。美国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的规制是通过地方政府来实现的。各州和市都制定有法律规章, 来规范商品市场的运行和管理。

德国:1957年颁布了《反限制竞争法》, 主要是禁止卡特尔、防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兼并企业。1998年德国政府制定《国土规划法》, 以立法手段来管制商业网点的设置, 保障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此外, 《营业时间法》、《货物搭配规定条例》、《折扣法》等对流通企业营业时间、进货等做了规定。

英国:1948年颁布《垄断与限制竞争法》、1973年《公平交易法》 (1980年修订) 、1976年《反限制贸易行为法》和《零售价格法》等, 对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做了具体规定, 以确保市场竞争秩序。

韩国:1972年颁布了《流通现代化五年基本计划》, 1973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法》, 1980年《流通产业现代化促进法》、1986年《批发业、零售业振兴法》、1997年《流通产业发展法》等, 对流通业及经营活动做了具体规定。

从以上发达国家对商品市场管制方面的做法, 可以总结出几个特点:

一是从管制目标看, 各国基本一致, 即通过实施政府管制或市场监管, 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达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目的。

二是流通业的管制机构具有权威性。管制权力一般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手中。

三是在加强行政管制的同时, 非常重视立法管制。它们对流通产业、商品市场的监管重在立法, 立法完备, 且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法制化的程度很高。

四是从管制机构看, 既重视政府的管制作用, 还重视发挥商会、协会、消费者组织等民间组织的自我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协调、沟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是重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的国家 (如日本) 在政府机构中, 设置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六是在实施对商品市场监管的同时, 政府对中小流通企业和商品市场给予金融优惠、税收减免、人才培育等扶持, 注意保护本国的商品市场健康发展, 支持它们发展壮大, 促进流通业和商品市场规范运行。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商品市场的监管工作并努力探索监管方式的改革。在中国加入W T O后不久, 有学者提出“我国政府部门在摒弃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管制方式的同时, 应该运用W T O通行的国际规则, 加强对商业领域的管制 (董进才, 2002) ”。“要把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秩序整顿的重点, 政府要在宏观上加强管理和服务, 把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刘德成, 2002) ”。更有学者指出,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目前还存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商品交易市场法制不健全、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不完善”等三大问题。因此, “对我国城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亟待加强。”“负责市场或商品交易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当更好地履行职责, 加强管理 (郭国庆等, 2005) ”。研究表明, 商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为此, 必须发挥政府在产业聚集与商品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以便补偿市场失败。

3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监管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

3.1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快, 数量多, 规模大, 交易复杂, 监管的成本高、难度大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06年,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数898家 (含亿元以上的市场112家) , 年总经营额1349.6504亿元。城区商品市场844家, 郊区商品市场54家;综合市场426家;专业市场390家;其他市场82家。总摊位10万个以上, 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达30万人, 间接人员达百万人之多。

3.2 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市场监管体系需要协调政府各个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能和行动, 市场监管体系远未建立起来。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效率低现象还比较严重。仅有政府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但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成本较高, 企业缺乏前期投入的动力和积极性。食品等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 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 流通过程也比较分散隐秘, 给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 有关规定和标准缺失, 滞后于现实发展。

3.3 市场监管方式需要改变

传统的商品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 商品市场借鉴新兴业态, 这些变化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业态, 如电子商务、直销、风险投资 (金融投资) 等, 必须纳入政府监管的范畴。

4 北京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4.1 市场监管体系构建的重点

4.1.1 市场主体进入监管。

即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条件、经营资格进行审查和监督。市场主体是构成市场的首要要素, 监管市场主体进入,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符合要求的市场主体给予批准或许可, 履行登记手续;二是批准和许可后按登记注册事项进行监督管理, 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主体要注销或撤销其经营资格。

4.1.2 市场交易监管。

即监督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维护市场交易规则。市场规则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 整个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靠市场规则来维系的, 而制定规则, 并确保这些规则得到全体市场主体的遵守恰恰是监管市场的最有效办法和最有效的切入点。市场规则主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 也包括未纳入法律、法规体系而应该得到遵守的商业道德、商业惯例等。4.1.3市场竞争监管。竞争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竞争监管, 一是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包括价格竞争、广告竞争、产品竞争、人才竞争、营销渠道竞争等) ;二是规定应予禁止或不能从事的市场竞争行为, 如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是监管欺诈性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损害竞争对手商誉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等。

4.2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监管职能要相对集中, 横向归并——建立以工商

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具有权威性的、多元化的政府监管体系。我国市场监管机构重叠, 职责分散, 分工不明, 对统一市场的监管和专业市场的监管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各监管部门囿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 互相推诿扯皮, 不能步调一致, 削减了市场监管的力度。主要问题表现为监管权力分散。我国包括北京市的工商、质监、卫生、农业、林业、经贸、公安等几乎所有政府涉及经济管理的部门都有市场监管的职能。市场监管部门林立, 这样就会存在职能的交叉性, 即对同一市场行为设定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人为地造成工作中有利就争、无利就推、互相扯皮的现象, 导致“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

目前, 承担市场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组织较多, 有五类部门行使或部分行使市场监管权。

综合市场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

专项市场监管部门:有物价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商检局、海关等。主要侧重于从技术上、专业领域对市场进行监管。

专业市场监管部门:有商务局、证监会、房产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文化出版管理部门等。这是按专业市场划分, 对专业市场进行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

市场监管执法部门:经法律授权, 专门行使对部分市场监管执法权的部门。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市城管局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流动无照经营行为的有关处罚权”。

承担部分市场监管职能的组织:各种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等, 主要是从自律的角度实现对市场监管。

这种多头监管、职能交叉的情况不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尽管有学者指出, “要把所有的市场监管职能纳入一个政府部门并不现实”, 但笔者依然认为,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 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 因此, 市场监管职能要适当向工商管理部门集中, 横向归并相关职能, 强化工商管理部门的综合市场监管职能。职能适当集中后, 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将主要职能职责集中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方面。二是工商部门要积极探索各项业务职能相互配套衔接的监管方式。要加强对金融、房地产和其他专业市场的监管, 发挥专业市场和专项市场监管部门的配合、协调和辅助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在市场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扩大行业管理组织在市场监管活动中范围和影响力, 由代表不同行业市场主体的行业管理组织根据国家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 着手制定、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专业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使其成为协助政府市场监管职能部门维护市场秩序的辅助力量。

4.2.2 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的自律监管体系。

事前预防监管, 是争取监管主动, 避免或减少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 是以人为本监管的具体体现, 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预警防范体系, 形成有效监管机制。

4.2.3 合法经营、诚信经商——建立和完善以诚信为主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不断完善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机制, 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 依法坚持企业注册设立的标准条件, 严格甄别市场主体资格, 坚持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严把企业信用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入口, 决不容许假冒的、不合法的、没有责任能力的市场主体混入市场;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记录制度, 进行事前预警式监管。企业信用记录是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客观反映, 要把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竞争、经营活动中的资信情况、经营情况、履约情况、守法情况, 收集、整理、记录在案, 形成动态数据库;同时尽可能收集税务、海关、质监、药监、卫生和金融等方面的信息, 形成相对完整、准确、全面的各类企业的信用信息, 定期不定期发布、公示, 及时提醒、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进行全程引导式监管。

4.2.4 依法监管、联合办案——加强和完善以查处为主的惩罚体系。

要探索和完善办案联动机制。要建立与公安、质监、卫生、技监、城管、法院、检察院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互动机制, 获取案源、移交案件、联合执法。进一步落实执法办案责任制。

4.2.5 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建立和完善商品抽查检测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商品定期抽查检测机制, 要建立科学抽查取样机制, 要完善市场商品定性检测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抽检结果的信息反馈机制。为此, 要开展市场监管技术手段的创新。

摘要:市场监管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 对商品流通市场实行有效监管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的重点是市场主体进入监管、市场交易监管和市场竞争监管。要建立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具有权威性的、多元化的政府监管体系, 以预防为主的自律监管体系, 以诚信为主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以查处为主的惩罚体系和商品抽查检测体系。

关键词:商品交易市场,监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郭国庆, 钱明辉, 吴剑峰.财贸经济[J].2005 (5) :83.

[2]荆林波.2007商品市场蓝皮书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肖兴志, 宋晶.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篇2

第二条 有固定场所、设施,有若干经营者入场,实行集中、公开交易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开办、变更、注销,应当依照本办法办理市场登记注册。

第三条 开办市场应当从当地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城镇建设规划和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第四条 市场登记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各类市场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市场登记管理机关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督市场开办单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履行开办单位职责;

(二)审查市场开办单位制定的市场规章制度;

(三)确认入场经营主体资格,并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四)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市场登记档案管理、年度检验和市场统计制度;

(六)行使国家规定的其他管理职责。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经政府批准的单位,可以开办市场。

第七条 开办市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开办单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

(二)符合城乡建设发展和市场布局总体规划,具备相应的场地、设施;

(三)上市交易的商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开办市场应当向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单独开办市场的,由开办单位申请登记注册;联合开办市场的,由联办各方共同申请或委托其中一方申请登记注册。

第九条 开办单位申请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必须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土地、房屋所有或使用证明;

(四)当地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批准开办市场的文件;

(五)市场负责人的任用及身份证明;

(六)国家有特别规定的其他文件或证明。

属于联合开办市场的,应当同时提交联办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第十条 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对开办单位提交的市场登记注册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并在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准予登记注册或不准予登记注册的决定。

第十一条 市场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颁发《市场登记证》。《市场登记证》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印制。

市场登记注册事项包括:市场名称、市场地址、市场负责人、开办单位、上市商品范围、商品交易方式(或市场组织形式)等。

第十二条 《市场登记证》是市场依法开办的凭证,除登记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扣缴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扣缴、毁坏。《市场登记证》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

第十三条 市场只准使用一个名称。市场名称未经国务院批准,一律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市场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以上区域名称的,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批准;市场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行政区划名称的核准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确定。市场名称经核准登记后,在核准登记机关管辖的区域内享有专用权。

第十四条 市场合并、迁移、分立、撤销以及改变其他登记事项的,开办单位应当持相关的批准文件在三十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 经市场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开办、变更、注销登记的市场,由登记机关统一组织发布公告。

第十六条 市场开办单位设立经营机构的,应当在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申请该机构的登记注册。

企业法人单独或联合开办市场的,除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外,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增加经营范围的变更登记。

第十七条 市场登记实行年度检验制度,市场开办单位应当按照市场登记管理机关规定的时间提交年检报告书。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对所登记市场的主要事项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 市场开办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组织和制度,承担对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经营场所及相关服务。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火、防盗、卫生、治安等措施和制度;

(三)建立健全市场交易的规章制度;

(四)协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入场经营主体资格进行审查,确保经营主体的合法性;

(五)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六)认真遵守市场登记年度检验和统计制度。

第十九条 市场开办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场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不办理市场登记注册的,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对开办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开办单位负责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市场登记证》的,由市场登记管理机关视情节轻重,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使用两个市场名称或擅自使用其他市场名称的,予以批评教育,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不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未办理企业登记的,按照企业登记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不按照规定进行年度检验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不履行开办单位职责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扣缴《市场登记证》。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市场登记管理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市场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秉公办事,依法行使职权。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已形成集中交易的生产要素市场、文化市场参照本办法进行登记。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谁让商品交易市场掀起波澜? 篇3

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在本世纪初进入一个所谓的超级周期。原油、矿产、农产品等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不仅如此,大宗商品交易生产、分配、贸易和终端使用等多个环节并不平衡,投资者如果善于把控,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辅以信息、数据分析发起数百万美元甚至更高规模的买卖。

《商品交易之王》一书,向人们揭开了大宗商品交易传奇投资者的面纱,通过大量的采访和实证研究尽可能地还原出这些明星交易员的交易过程,以及因此带给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重大影响,美国等国家的监管部门为抑制交易风险和恶意投机采取的行动。

本世纪初的几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各类商品价格显著上涨,在此期间无论是股市还是地产投资,或者商品交易,投资赚取收益都不是难事。唯一让人感到懊悔的事情是,入市太晚以及之前的投入太少。大宗商品交易明星交易员对风险的捕捉能力,要大大优于普通投资者,尽管如此,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旺盛的大宗商品需求,仍然让前者坚信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上涨的趋势将长期持续。

与之同时,对于大宗商品交易,全球监管体系在大量新的投机者、新的指数和投资工具出现,人们表现出超级周期的高度热情以及因为这种盲动导致的更剧烈市场波动面前却显得薄弱无力。

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都未能充分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品交易市场的旺盛需求,各类对实体商品有着很强依赖的公司希望借助商品交易市场来对冲价格风险,而金融风险相对的投机收益也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当。

对商品交易实施监管的部门,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疲态。在《商品交易之王》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相对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呼风唤雨的交易员,监管官员不仅年龄更大,反应和行动能力也非常缓慢,表现出整体面貌上的疲态。

大宗商品交易可以创造出极大的价值,但不可能永久性地持续上涨态势,更不可能让所有入市者赚到钱。巴菲特的那句名言仍然是适用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明星交易员创造出的繁荣景象,也会因为周期因素陷入破裂。

编辑推荐:

在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帮助下,应用或服务的发展速度比社交网络本身还要快,甚至会在短期内迅速占据某一细分领域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称之为“一九法则”。

大型社交网络发展至今,开始显露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有一个独特现象与这一结果相伴相生,即新应用或服务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即时引爆,就像用户在等待它出现一样。随即开始的病毒式扩散,让创业者成为全民话题的焦点。

但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具备哪些特征的合作伙伴才可以被即时引爆?这正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作者从其长期追踪的近30个一进入微博、微信就引爆的经典案例中甄选出若干典型案例。从大量一手鲜活的后台数据入手,并结合腾讯对社交网络的理解,提炼出“社交引爆”的四大定律——“短定律”、“新定律”、“好友定律”、“快衰定律”。

在对营销和用户沟通方面进行阐述后,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还深入到产品开发和企业运营方式上,论述了如何利用社交红利实现快速引爆,并获得不断开发出引爆产品的能力。

《你的善意终将改变这个世界》

作者:[以]莎莉·阿里森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编辑推荐:

作者莎莉·阿里森是以色列知名企业领导人,也是慈善家。她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并不是给别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才是行善。事实上,你有很多方式来善待自己和身边的人:一个微笑、一句善意的话、一个友善的告诫、一次有力的支持和认真的倾听——所有这些都不会花费你一分钱,但是它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却超乎你的想象。

《一生的资本》

作者:[美]奥里森·马登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编辑推荐:

别说自己一无所有,别说自己寸步难行,更别说自己不是富二代,出身不行,作者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开发潜能,把所有的经历当作一场磨砺,为自己积累成功的资本,你就能提升竞争力,拥有成功!本书以更贴近这个时代的语言、更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教你如何为自己积聚通向成功的正向资本,帮你打开梦想之门。

《创新者的密码》

作者: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 月

编辑推荐:

商品交易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食品类商品的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数百万人在网络上寻觅美食。据调查, 仅淘宝网食品店铺就多达60余万家, 2011年食品类交易额达170亿元。网络销售食品正成长为食品市场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针对网络食品安全的投诉也在快速增加。在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乏市场秩序混乱、诚信缺失等不良的现象。近年来, 诚信缺失已经通过我国网络食品类商品交易过程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我国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中诚信现象缺失的原因与我国相关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在经济转轨阶段, 我国的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 市场秩序并不明确。因此, 建立良好的、稳定的食品类商品市场秩序是建设市场经济的前提, 而市场秩序的形成又离不开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信用评价体系与食品类商品网上交易概述

(一) 信用评价体系概述。

所谓的信用评价体系, 是指用以评价企业社会信誉或者卖方信用程度的指标、模型的综合概念。而食品类商品市场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则主要是针对食品类商品市场建立的评价模型, 是食品类商品市场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反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的食品类商品市场交易信用评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 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食品类商品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 (图1)

(二) 食品类商品网上交易概述。

目前, 随着网络平台的C2C交易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网络购物以井喷的速度持续增长。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2.47亿人, 预计2013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3.1亿人。在众多网上购网中, 食品类商品交易消费额取得了较快发展。图2为2006~2012年我国网上食品类商品消费额及增长比。 (图2)

二、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危害

(一) 我国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信用评级设计不完善;2、信用度的可比性较差;3、缺乏对评价用户信用的计划;4、评价结果真伪性难以确认。

(二) 我国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影响

1、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我国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行。

在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中, 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 诚信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 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而食品类商品交易市场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这会使得经济活动萎缩, 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另一方面会造成交易双方不被对方信任, 限制了交易主体自身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还可能会造成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 破坏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社会稳定。

现在社会中连续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和坑蒙拐骗的不良现象, 这不仅给无数消费者带来身心的伤害, 还使得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广大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 消费者进一步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任, 这又会进一步使一些人靠坑骗他人暴富, 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 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三、食品类商品网上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一) 问卷样本的选择。

该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测量食品类商品网上交易的信用评价体系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调查中选取的对象为德州高校学生、社区居民, 主要调查他们上网的频率、网上购买食品类商品的次数、影响他们购买意愿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这次调查发出问卷350份, 收回问卷335份, 有效问卷320份, 有效率为91%。经过对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样本分布比较合理,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模型检验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建立模型的假定中包括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性的, 为检验所用数据是否是平稳性的假定, 同时为了避免伪回归, 现进行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表1是运用EVIEWS软件通过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进行的单位根检验。 (表1)

其中, X表示消费者网上购买食品类商品的数量, Y表示信用评价体系下的各项数值。

由表1可以看出, 消费者购买意愿与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经过二阶差分是平稳的, 即消费者购买意愿与信用评价体系均是二阶平稳序列。同时说明, 消费者购买意愿与信用评价体系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2、建立模型。

本文选定消费者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 信用评价体系下各数据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分析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从而得出出口竞争力。通过EVIEWS软件以及2003~2012年的数据建立如下基本模型:

由于基本模型中的两个变量的单位不同, 因此有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因此, 该模型的准确度不高, 为此需要取两个变量的对数, 然后再建立相关模型。为了解决此问题则对消费者网上购买食品类商品数量及信用评价体系下各数据值取对数, 然后通过EVIEWS软件以及2003~2012年的数据建立如下模型:

Ln消费者购买数量=1.14+0.58ln信用评价体系下个数据值

从上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解释变量的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的临界值t=2.145。因此, 通过t检验;该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通过F检验;线性相关系数为0.91, 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拟合程度较好。因此, 模型的表达式通过统计检验。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 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1, 表明购买人数91%的变化可由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度来解释。表明在淘宝网上购买食品类商品的人数每增加一人, 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度平均增加91%。

四、结束语

面对我国食品类商品市场信用严重缺失的困境, “入世”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后的信誉竞争, 加强市场信用建设, 治理市场信用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道。诚信不仅是法律的要求, 更是道德规范的要求。诚信体现出一种自律, 也体现出一种他律。信用是一种管理手段, 它以道德的力量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使诚实守信变为自觉的行为。但是, 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中, 无论是市场主体对自身的自律, 还是执法部门对市场主体的他律, 都远远没有到位, 所以导致了诚信资源的极度缺乏, 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根本上的混乱, 造成了我国食品类商品网上交易信用评价体系的缺少。因此,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 要从长远着手, 建立起良好的食品类商品网上交易信用评价机制, 使食品类商品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摘要: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需要以信用为根基。信用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社会理念, 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上购物人数在急速增加, 我国的网上食品类商品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我国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中诚信缺失问题依然严重, 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步伐缓慢。本文在食品类商品交易诚信理论的基础上, 以C2C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为例, 通过对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买家卖家双角度对现代电子商务购物平台的发展进行探讨, 构建适合网上食品类商品交易的信用评价指标, 建立相关的信用评价模型, 为食品类商品交易提供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

关键词:食品类商品交易,信用评价指标,实证研究,信用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丁道韧.诚信社会建设思考[N].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2]李娟.论和谐视野下社会主义市场诚信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 2009.7.

[3]朱晓红.构建诚信政府的途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21.

常州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特点论文 篇5

关键词:常州商品市场发展特点问题建议

1常州市商品市场发展的特点

2010年上半年,常州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承接上年良好的发展态势继续稳步发展,总体呈现七大特点:1.1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上半年,常州市共有亿元市场54家,总营业面积286.3万平方米,出租摊位数3.1万个,摊位出租率96.5%,实现成交额575.7亿元,同比增长14.9%,相当于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36.8%,比去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平均每个亿元市场的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实现成交额分别为583个、5.3万平方米和10.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1.4%、9.7%和20.1%。

1.2专业化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常州市亿元市场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商品市场体系,在综合型市场与专业市场共同发展中,专业型市场以其清晰的商品定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市场份额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综合型市场。上半年,全市亿元市场中有综合型市场19个,实现成交额134.9亿元,同比增长12.4%;专业型市场达35个,实现成交额440.8亿元,同比增长15.6%,从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看,专业市场占比分别达66.4%、79.0%和76.6%。在13大类专业市场中,市场成交额位居前3位的分别是生产资料市场(12个),实现成交额249.8亿元,占专业市场成交额的56.7%;食品、饮料及烟酒类市场(4个),成交额为78.5亿元,占专业市场成交额的17.8%;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类市场(9个),成交额43.9亿元,占专业市场成交额的10.0%。

1.3批发业主导地位突出在全市54个亿元市场中,以批发经营为主的市场有29个,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25个,分别占全部亿元市场的53.7%和46.3%。在出租摊位中,从事批发经营有1.8万个摊位,占全部摊位数的56.0%;零售摊位1.4万个,占44.0%。在营业面积中,批发市场营业面积248.9万平方米,所占比重86.9%,平均每个摊位的营业面积为141.3平方米;零售市场营业面积37.5万平方米,占13.1%,平均每个摊位只有27.0平方米。在成交额中,批发市场上半年完成交易额522.4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交易额占全市亿元市场的九成以上,达到90.7%;零售市场交易额53.3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交易额只占9.3%。

1.4大市场龙头作用显著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培育和大力支持下,各类大型亿元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批如江苏凌家塘市场、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常州龙城钢材市场、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等辐射面广、吸引力强、凝聚力大的知名大型交易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各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上半年,全市成交额超5亿元的市场有17个,共实现成交额512.1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亿元市场成交总额的89.0%;超50亿元的市场4个,成交额为277.6亿元,增长23.8%,占全市亿元市场成交总额的48.2%,超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引领我市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

1.5金属材料类增势强劲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经营范围广泛,涉及商品种类丰富,生活资料包含了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纺织品、日用品、五金、家电、家具等各类商品,生产资料有金属材料、化工材料、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多种市场。上半年,从亿元市场各类商品成交额来看,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成交额依然最高,但发展速度放缓,比重明显下降,上半年实现成交额115.0亿元,同比增长5.0%,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20.0%,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个百分点;金属材料类商品增势强沟通渠道。中小企业主要及时掌握核心员工的心理轨迹,开展持续有效地沟通、全方位了解员工的优势需要。老板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翁格玛利效应”,对核心员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们很行并能够做得更好,从而使核心员工挖掘潜能创造持续的优秀业绩。

③全方位关心员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想核心员工之所想,急核心员工之所急,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全方位地关心核心员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企业除了为核心员工营造一个舒适、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团结融洽的工作环境外,还要注重安定核心员工的“后方”,关心核心员工的家庭,注重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让核心员工无忧工作。

3.3.3薪酬激励世界头号经理人杰克·韦尔奇认为,实际绩效最好的20%员工是公司的明星,是必须被保留的,他们应该得到大量的褒奖,包括奖金、期权、表扬、青睐、培训机会以及其他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等。中小企业要将核心员工视为“生命共同体”,对核心员工进行合理且富有弹性的价值定位,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前提下推行重视人才、任人唯才的差异化薪酬体系。

在我国,薪酬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某种程度上也是员工价值的体现,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要从企业特色和实际承受能力出发,实施动态的全面薪酬战略,尝试让核心员工参与薪酬设计,合理满足核心员工较高的价值优越感和心理收入期望。中小企业可以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探索针对核心员工的“特岗特薪”、“特人特薪”等差异化的能力薪酬方案,尝试员工持股计划、年金、虚拟股票等激励措施,为核心员工提供有吸引力并在行业内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美国企业的薪酬主要由基本薪酬、刺激性薪酬和福林津贴三部分组成,由此形成了“按知识付酬计划”“、职工持股所有制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中小企业尤其要注重根据核心员工的优势需要提供“以人为本”的自助式福利,实施灵活的弹性福利计划,增强核心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

3.3.4制度激励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实施员工的有效管理需要通过激励(心理契约)和约束(制度契约)两个方面来进行。鉴于目前中小企业灵活多变且激励制度不规范等的现实,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公平的制度规范,实现组织的规范承诺。中小企业需要完善核心员工人力资本产权化制度,企业在产权制度设计时,必须保证核心员工的能力能够以资本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的产权组成中,并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从而成为以企业产权为纽带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企业家团队”,真正实现对核心员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包含双渠道晋升(技术职位和行政管理)和职业阶梯、绩效考核等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核心员工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在组织兑现对员工的承诺同时取得核心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实施合理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中小企业要长远角度注重培养内部人才市场,建立有充分人才储备的替代体系,并倡导“传、帮、带”的师徒制度,采取综合措施约束核心员工的行为事实上激励不难,难的是持续。我们不能让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形式成为常态,但激励核心员工的心态却一定要保持常态。中小企业只有对核心员工进行长效激励,企业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源.论宽带薪酬对核心员工的激励[J].管理观察.2009(.10).[2]孙芳桦.心理契约视角的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激励[J].经济论坛.2008.(5).[3]王宴如.核心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对比研究[J].企业研究.2008.(4).[4]李志.何小师.核心员工的激励管理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4.(5).[5]胡同泽.王晓辉.基于组织承诺理论的企业核心员工有效激励途径[J].人力资源开发.2009.(6).24劲,实现成交额114.1亿元,同比增长1.4倍,成交额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0.0%提高到19.8%,居第二位;化工材料及制品类销售比重居第三位,成交额为103.0亿元,占17.9%。这三大类商品成交额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达57.7%。

1.6区域布局特征显现常州市商品交易市场以区域交通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联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明显的区域特征。武进区亿元市场的数量和成交额均为全市第一,亿元市场达到21个,上半年实现成交额229.7亿元,占全市39.9%,其中江苏湖塘纺织城、武进夏溪花木市场、邹区灯具城等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品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武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北区虽然市场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依靠港口的交通优势,迅猛发展成以化工材料、金属材料等商品为主的大型生产资料类市场,目前亿元以上市场共有7个,上半年完成交易额193.8亿元,占全市的33.7%;天宁区亿元市场15个,因为地处市中心,多数是日用品类、家具装饰类和服装鞋帽类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市场,上半年成交额92.7亿元,占全市16.1%;溧阳市依靠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地理优势,以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为龙头发展地方商品流通市场,现有亿元市场6个,上半年成交额53.7亿元,占全市9.3%;金坛市目前亿元市场5个,受基础条件及辐射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上规模的市场数量相对较少,上半年市场成交额5.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0%。

1.7助推地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经过近二十年的培育、建设和发展,常州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已逐步成为全市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置资源、扩大内需、引导生产、搞活流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9年,常州市亿元市场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达19.2%,收取摊位租金和市场管理费6.7亿元,市场经营户当年上缴税收2.7亿元,占全市商贸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税收的8%。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兴旺,对常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商品交易市场发挥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功能,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2常州市商品市场发展的问题分析近几年来,常州市亿元市场发展顺应了市场规律,有力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扩大了就业面,活跃了地方经济,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2.1市场规划布局不平衡,区域分布不合理市场分布没有按照统一的规划形成市场群体,影响面、辐射面还不够广泛。有些地方,综合类市场占到一半多,且均为农副产品类市场,工业产品类较少。专业市场类中生产资料市场相对较薄弱,专业市场类中生产资料市场门类还不够齐全,多数市场经营特色不明显,经营品种雷同,地理位置又不尽合理。从而使有些市场变成了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市场体系有序健康的发展。

区域分布存在差异,在全市54家亿元市场中,武进区拥有21家,3家百亿元市场武进区占了两席,交易额武进区占全市总量的四成,交易额、市场数量武进均居首位。这种区域不平衡的发展显然不利于亿元市场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2.2市场关联度小,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多数市场处于自我循环的初级阶段,各市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不够紧密,对外交流少。市场内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仍主要采取一对一的谈判交易和现金交易等摊位式交易方式,其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以及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辅助功能欠缺。全市亿元市场中应用电子定货系统的市场只有5家,应用电子商务购物系统的也只有10家,应用客户管理系统的仅6家。

2.3经营商品档次欠缺,品牌意识还不强现阶段,绝大多数市场中,经营者大部分是小商小贩和城乡个体经营户,其经营的品种多以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为主,商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商品价格低。加上市场管理较差,经营环境也不太好,因而无论从经营理念、服务水平和购物环境都与大商场、大超市有一定的差距。

上述因素直接阻滞了品牌商品的进入,阻碍了亿元市场的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4市场整体规模偏小,组织方式有待改善虽然常州市目前已有3家百亿元市场,但从规模和成交额看,亿元市场的整体水平在省内城市中并不领先。截止2009年末,常州市亿元市场平均成交额为18.7亿元,与苏州的28.7亿元、无锡的37.9亿元等周边兄弟城市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更不能与义乌、温州等城市相比。在全省亿元市场30强中,我市仅有4家,与苏州占9席、无锡占11席差距明显。亿元市场整体辐射能力较弱,商品集散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区域带动效应。

2.5专业科技属性缺乏,市场结构有待调整截止2009年底,常州市以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服装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达22家,缺乏高端及特色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市场交易方式单一,大多采取摊位式交易,没有中间代理,也不搞统一结算,信息化水平落后,严重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部分市场仍处于独立区域内自我循环的初级阶段,对外交流少,辐射范围小。

2.6规范欠缺制度落后,管理方式有待创新现有亿元市场内的流通主体较为分散,许多仍以个体经营为主,部分经营户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多数市场重建设轻管理,缺乏标准化、科学化的市场管理体系。部分市场对摊位租赁者和进驻厂家、商家还不能全部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市场上“三无”商品与假冒伪劣产品交易仍时有发生。据市工商局统计,2009年全市共查处商品市场违法案件68起,其中假冒伪劣37起,短斤少两5起。

3促进常州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3.1优化市场布局,改善市场结构,扩大市场规模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市场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辐射距离、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市场发展规划。从产业化发展要求出发,整合各种资源优势,针对规模较小,经营品种相近,区域性邻近的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组合,也可引导不景气的市场兼并重组,还可强强联合,逐步发展股份制市场,形成巨型“航母”和“龙头”。

3.2加快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者不能仅停留在市场的物业管理上,以招商收取摊位租金为主要目的。而应加强对市场经营成果的核算,建立和健全市场财务核算、成本核算和统计核算体系。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技术,进行经营手段的创新,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扩大市场的辐射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系统,引导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篇6

[关键词] 市场 物流 商品交易市场

一、商品交易市场与物流的基本关系:系统观点

1.物流是商品交易市场的一部分

如果从系统的角度理解和定义市场,笔者认为市场具有系统特征,市场是由商品供给者、商品、商品需求者、需求者的支付手段(简称为货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市场的系统定义揭示了市场的基本内核。

在市场系统定义的基础上,加进“场所”和“组织者”两个要素,我们可以给出商品交易市场的系统定义:商品交易市场是由商品、商品供给者、商品需求者、需求者的支付手段(简称货币)、场所、组织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系统。

市场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关系,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甚至供应者与需求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包含于市场系统之中,其中物流包含于供给者—商品—需求者关系之中,因此,我们说,物流是市场的一部分。

现代物流是物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物流的运转更有效率。市场系统中的物流首先影响着商品与需求者,商品与供给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网络效应影响着市场系统的其他关系,使得市场呈演化趋势。

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问题蕴含于供应者、商品、需求者、场所四者的关系之中。从供应者、商品、需求者关系看,商品交易市场具有物流问题,物流是商品交易市埸的一部分。而且,从供应者、商品、需求者与场所的关系看,商品交易市场具有绿色物流问题。

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问题通过网络效应会影响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关系的其他关系,进而影响商品交易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

2.商品交易市场是供应链上节点的集合

供应链是物流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是企业物流活动范围的自然延伸,是物流系统整体性特征的必要需求。相互联系的物流活动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供应链的结构模式。

在供应链上,相邻两个组织之间具有物流活动,而相邻两个组织与商品,货币等组成的网络系统便构成一个市场,由此可见,供应链上由相邻两种组织之间组成的市场便成了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是供应链物流所经过的环节。

我们可以把供应链上的厂商和用户称为供应链上的节点。如果同类节点(比如都是供应商或都是分销商)在某一具体的场所(即空间)集聚,那么这些节点的集合连同场所等其他要素所组成的系统便构成了商品交易市场。

一般地,制造商之间、零售商之间、用户之间不太可能在某一具体的场所集聚,一般只有供应商的集聚形成原材料交易市场,分销商的集聚形成产成品交易市场。

二、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物流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别的长期性,以及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存在并发展。事实上,交易市场建设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交易市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是,商品交易市场毕竟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流通成本的节约,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建设交易市场本身并不是目的,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流通组织存在着与其他流通组织形式的竞争,需要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功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物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1.对交易市场规划和物流规划缺乏统筹考虑

物流与市场是互为条件,共同为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服务。但物流与市场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商品交易市场是有形市场,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物流作为一个物理过程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比如道路、物流中心等。这样在一个相同的区域内物流与市场分别需要的空间就可能出现竞争和冲突,因此就需要政府对这种冲突进行协调,统筹规划区域内市场建设和物流建设,统筹市场发展政策和物流发展政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交易市场建设受到重视,可是在市场建设之初往往就埋下了许多隐患,如交易市场的重复建设,造成一些交易市场有场无市;交易市场过于密集,造成交通拥挤,物流设施不堪重负,物流不畅,环境污染等。

2.市场的组织者或管理者对物流的重视不够

市场是一个系统,仅有供应商或仅有场所市场是不能运行的。市场要发展,要实现理想的成交额,物流的高效运作是其前提条件,又由于现代物流功能的强大,物流在市场运行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知道市场的运行包含有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而对于一些市场管理者来说,他们重视的只是成交额,只是商流功能的实现。可以说在一般的商品交易市场中,重商流轻物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商流与物流的关系。由于对物流的无知或轻视,就造成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设施落后,物流功能难以很好实现,从而通过网络效应影响了商品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交易市场中的商户自营物流模式表现为规模不经济,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主要销售中小企业的产品,而商户也多为中小商户,因此商品交易市场的商户多采用由商户自己提供物流服务的方式以解决其物流问题。由商户自己提供物流服务,虽然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但物流成本高,不利于专业分工,不利于商户核心能力的培养。

4.商品交易市场中的商户与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现在进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在商品交易市场周围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但由于我国物流企业门槛较低,且缺乏统一管理和法律约束,使得商户与物流企业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物流企业卷商户款项逃跑的现象屡见报端。如何解决商户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5.绿色物流急待实施

无论政府、市场组织者、商户,还是用户、消费者,对物流对环境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物流不畅,造成商品破损;商品很少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交通工具落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因此实施绿色物流计划,也是商品交易市场相关参与者的责任。

三、发展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对策

我们分别就政府、市场组织者、商户三个层面,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针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问题,政府应该做到:(1)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工作,并与区域内物流规划相协调。(2)建立诚信体系,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物流市场,降低物流交易成本。(3)协调政府相关物流管理机构,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及其物流运作的监督。

针对商品交易市场中的物流问题,作为市场管理者或组织者应该做到:(1)加强对商户进行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商户的物流意识与物流管理能力。(2)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诚信的物流企业进驻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3)加速市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使得商户在获得物流服务的同时共享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报关服务、管理服务等。(4)积极推行物流绿色化,控制污染发生源,控制交通量、交通流,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以及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并以此改善和提升商品交易市場的形象。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篇7

1 文献综述

1.1 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研究

网络商品交易平台是为交易主体提供交易安全保障的信息平台,主要作用是保障交易双方在网上进行安全、诚信的交易。作为电子商务交易活动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载体,网络商品交易平台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信用状况,而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信用会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简要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国内外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研究

信用评价技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信用评价技术多使用统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处理。1958年Bill Fair和Earl Isaac为美国投资业建立了第一个信用评价系统。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aaty最早提出层次分析法。1985年,Messier和Hansen将专家系统应用到信用风险分析领域中[1]。1996年,Desai等将模式神经网络引入信用风险分析[2]。2002年,Reshmi和Malhotra利用神经模糊系统对消费贷款的500个训练样本进行信用评价[3]。2004年,Mastafa Yurdakul和Yusuf Tansel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评估制造业企业信用的模型[4]。

国内学者对信用评价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闻红利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C2C电子商务网站信用评价模型[5]。钟小慧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开发了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商信用评价系统程序[6]。为解决评价结果失真问题,张洪祥、毛志忠提出基于多维时间序列的灰色模糊信用评价方法[7]。针对传统信用评价方法多是静态评价的不足,张发明提出了一种融合SOM与K-means算法的动态信用评价方法[8]。迄今为止,国内外提出的信用评价方法已有很多,总体上可归为几大类:统计学方法、专家系统法、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与杂合系统等[9]。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发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技术、遗传算法、分类树等都被引入到信用评价中,并建立起许多人工智能的模型。当然这些方法和模型有优点,也有不足[10]。

通过梳理研究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多数研究只针对参与网络商品交易平台活动的网络卖家和用户,而针对平台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很少;而且普遍存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设计过于简单、无法实现动态评价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问题。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影响因素,选取信用评价指标,最终设计出具有三级结构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改进了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同时构建了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融合模糊数学理论,更有利于保证判断、决策的合理性。

2 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目标是在参考已有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基础上设计出新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管理机制的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首先分析平台信用影响因素,找出直接或间接影响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的各个要素,然后在信用评价要素的基础上细分出若干个子要素,并根据子要素设计出具体的信用评价指标。基于以上步骤,构建出具有三级指标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基于新建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设定指标评分权重,从而为计算具体某一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信用分值提供依据。

2.2 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影响因素分析

对网络商品交易平台进行信用评价,最重要的就是筛选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影响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即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主体的可信度。由于网络商品交易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为买卖双方提供商品交易平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的风险,平台失信的可能性也被放大,因此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信用应等于诚信度与失信度的差值,而平台的诚信或失信程度又可从多个方面去考察。通过对平台交易模式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平台的信用影响因素归纳分为两大类,即信用基础影响因素和信用行为影响因素。

信用基础影响因素包括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基础信息和经营状况,信用行为影响因素包括网络商品交易平台诚信管理、网站的信息披露、买家测评、卖家测评及监管记录。基础信息和经营状况反映了平台的信用基础,而诚信管理、信息披露、买家测评、卖家测评及监管记录反映了平台的信用行为。

2.3 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影响因素分析,将基础信息、经营状况、诚信经营、信息披露、买家测评、卖家测评和监管记录设定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要素。接下来在这七大要素的基础上细分出若干个子要素,并将子要素分解成具体的信用评价指标。

通过对平台信用评价要素的反复思考和修正,针对各个要素细分出若干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将二级指标细分为具体的三级评价指标,通过层层细分最终设计出的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基础信息评价要素可细分为合法经营、企业规模、声誉信息及行业影响4个二级指标。合法经营包括工商行政许可、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和许可、特种行业经营许可三级指标;企业规模通过核实企业注册资本、固定资产、年营业额及员工人数加以评价;平台声誉通过核查平台相关表彰荣誉信息及历史信用评价信息加以评价;行业影响通过行业知名度和行业竞争力两方面体现。

平台经营状况可以从平台成长性和盈利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平台成长性主要考察平台经营时间、每日访问量、每月交易额、会员活跃率以及入驻商户数;平台盈利性通过权益净利率、销售利润率及资产利润率财务指标反映。

诚信管理主要考察网络商品交易平台是否为提升自身信用,规避失信行为制定相关制度或采取必要管理措施。对于平台而言,诚信管理包括平台自身的诚信经营自律制度、规范或措施和对平台上卖家采取的诚信规范管理措施。

信息披露主要考察平台网站是否披露相关信息。网络商品交易平台披露的信息包括服务描述信息、服务承诺信息和服务过程信息三方面。服务描述信息包括注册审核信息、平台服务信息、常见问题说明等;服务承诺信息包括隐私保护、系统安全、交易安全、投诉处理等承诺;服务过程信息包括入驻状态、投诉处理两方面。

平台真实信用状况如何,还需要综合考虑客户对平台的信用评价结果,客户测评分为买家测评和卖家测评两部分。买家测评可细分成购物体验和交易安全两个指标。其中购物体验涵盖了正品可信度、平台使用便利性、交易服务满意度、纠纷处理满意度等指标;交易安全包括系统安全、隐私安全和服务安全指标。

卖家测评也包括服务体验和交易安全两方面。服务体验考察平台使用便利性、交易服务满意度及纠纷处理满意度;交易安全包括系统安全、隐私安全和服务安全指标。

最后还需考察工商局、税务局、法院、统计局及劳动局保存的平台监管记录。

3 实证研究

3.1 确定指标权重

在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对各个层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向3位淘宝店铺卖家、3位网购达人及4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发放调查表,让他们对信用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分,然后计算出在群组决策环境下各级指标的权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举1位专家的打分情况,见表2~表9。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40 2。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38 1。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 0。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 0。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27 9。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 0。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 0。

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56 7。

对10位专家的打分情况进行加权几何平均,计算可得: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0.054 7,0.126 7,0.173 1,0.204 1,0.124 6,0.110 9,0.205 9]T,基本信息各隶属指标权重为W1=[0.461 3,0.140 2,0.071 1,0.327 4]T,经营状况各隶属指标权重W2=[0.631 4,0.368 6]T,诚信管理各隶属指标权重W3=[0.365 1,0.634 9]T,信息披露各隶属指标权重为W4=[0.410 3,0.205 4,0.384 3]T,买家测评各隶属指标权重为W5=[0.367 5,0.632 5]T,卖家测评各隶属指标权重为W6=[0.401 6,0.598 4]T,监管记录各隶属指标权重为W7=[0.315 4,0.201 7,0.130 6,0.297 4,0.054 9]T。

3.2 确定评语集

令信用评价的评语集V={v1,v2,v3,v4,v5}={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与评语集相对应评语分值向量为F=[f1,f2,f3,f4,f5]T,如果采用五分制,则评语分值向量为F=[5,4,3,2,1]T。

3.3 单因素模糊评价

单因素模糊评价指的是针对准则X1、X2、X3、X4、X5、X6、X7,分别确定评价对象在该准则下对评语集V中各子集的隶属度rij,然后组合得到该准则下的模糊关系矩阵Ri。隶属度rij的评定说明如下:三级指标在核实后获得90~100分(含100),信用评价为高,rij值为5;80~90分(含90),信用评价为较高,rij值为4;70~80分(含80),信用评价为一般,rij值为3;60~70分(含70),信用评价为较低,rij值为2;60分以下(含60),信用评价为低,rij值为1。

本文以某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为例进行模糊评价,如表10所示。

则该平台在准则X1下的模糊关系矩阵R1为:

结合W1=[0.461 3,0.140 2,0.071 1,0.327 4]T,该平台在准则基础信息X1下的评价结果为:

该平台在准则X2下的模糊关系矩阵R2为:

结合W2=[0.631 4,0.368 6]T,该平台在准则经营状况X2下的评价结果为:

同理可求得,

3.4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将Bi(i=1,2,3,4,5,6,7)组合成总目标下的模糊评价矩阵R,求出被评价对象的最终评价结果B=WTR。该网络商品交易平台在总目标下模糊关系矩阵R为:

则该交易平台的最终信用评价结果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0.257 6为最大隶属度,其对应的等级即为该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最终结果,对照前面的信用评语集,我们可以知道该平台的信用等级为“一般”。

如果采用五分制,则该交易平台的信用分值为:

4 结语

建立系统有效的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对于促进网上交易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具有三级评价指标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考察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信用状况。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网络商品交易平台基础信息、信用状况、诚信管理、信息披露、买家测评、卖家测评及监管记录多个信用因素对信用评价的影响,提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信用分值计算模型,从而计算得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信用分值。

参考文献

[1]MESSIER W F,HANSEN J V.Inducing rules for expert system development an example using default and bankruptcy data[J].Management Science,1985,9:253-266.

[2]DESAI V S.A comparison of neural networks and linear scoring models in the credit union environ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6,95:24-37.

[3]RASHMI M,MALHOTRA D K.Differentiating between good credits and bad credits using neuro-fuzzy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36:190-211.

[4]MASTAFA Y,YUSUF T.AHP Approach in the Credit Evalu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Firms in Turk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8):269-289.

[5]闻红利.C2C电子商务网站信用评价研究——以淘宝网为例[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6]钟小慧.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商信用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7]张洪祥,毛志忠.基于多维时间序列的灰色模糊信用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29-35.

[8]张发明.一种融合SOM与K-means算法的动态信用评价方法及应用[J].运筹与管理,2014,23(6):187-192.

[9]陈显友.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与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篇8

1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的状况

1.1 农产品市场的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目前, 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支持的145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007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 占全国亿元以上市场交易总额的1/3, 累计带动2300多万农户增收, 带动新增就业110万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商业意识, 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协会等中介组织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纪人近600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3878万户;其次,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连接了消费和生产、城市和农村。1985年以来, 城市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3.4%, 农村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9.1%, 预计“十一五”期末, 我国居民食品支出需求总额将达到36200亿元。同时, 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 我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 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150个, 其中, 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811个, 专业批发市场671个, 成交额9191亿元。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网点为基础, 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1.2 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功能逐步完善, 促进了农业以需定产, 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一是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改革前, 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农产品230多种, 中央直接定价的113种, 非政府定价收购额仅占农产品收购总额的5.6%。改革以来, 农副产品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 “十五”期末达94%;二是信息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 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监测样本企业2.04万家, 监测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区、97%的地市、35%的县。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 推动了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 目前农产品商品化率超过80%, 其中蔬菜、水果约90%, 水产品、畜产品约70%, 粮食约40%。市场机制在全国甚至全球配置农产品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 目前我国1/3以上的农产品跨省流通, 10%左右进入国际市场。3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大了6倍。

1.3 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目前, 我国农产品“订单”购销、连锁经营交易量比重达到15%, 传统的集市贸易逐步向专业批发、“订单”购销、代理交易、拍卖交易等转变。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6万家, 覆盖全国75%的县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同时,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目前, 农产品出口量居全国首位的山东省,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多达1700多个, 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7%以上。

2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受城乡发展失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核心矛盾还未解决, 影响农民增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1 现代化水平低,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目前, 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订单”购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 在美国, 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 而我国这一比重尚不足15%;同时,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刚起步, 目前美国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 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我国农村批发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仅占2%;再者, 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合作程度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每6个农场主有5个参加合作社, 日本99%的农户加入农协, 而我国每6户不到1户。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低, 直接导致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时有发生和农户利益缺乏保障。

2.2 基础设施落后,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先导作用

在发达国家, 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一般由政府投资或给予资金扶持。相比之下, 我国流通设施的政府投入不足, 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目前, 全国农村产地批发市场2400多个, 每个县平均不到1个, 而且绝大部分批发市场路、电、水等设施陈旧, 冷藏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严重匮乏;服务于农村的物流、仓储等发展缓慢。在零售环节, 大部分农贸市场露天经营, 农产品损耗率较高。基础设施落后, 必然增加流通成本。目前, 我国粮食流通费用约占售价的30-35%, 比发达国家高10多个百分点, 生鲜产品更高达50%以上。流通费用偏高挤占了生产环节利益, 不利于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引导农民扩大生产。

2.3 运输成本偏高,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利益的促进作用

根据商务部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跨省流通量占总量40%以上。例如, 海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每年通过山东寿光批发市场销往全国的蔬菜约50亿公斤。调查显示, 寿光至乌鲁木齐运距3000公里, 运费和损耗约占流通总成本的57%。农产品流通环节大约有9种税、13种费, 占流通总成本的10%。车辆通行费使海南到北京的蔬菜每斤成本增加0.125元,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西红柿的摊位费、交易手续费占批发价格的2.4%。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 直接导致了农民受益的削弱。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作用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产品流通法规, 虽然有关部门分别出台过一些管理办法, 但不系统、不协调、缺乏权威性。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导致市场监管不够, 交易行为不规范, 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一些地方对农产品流通监管的随意性也很突出, 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缺少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假农资也在市场上流通, 坑农害农激发民怨, 不利于内部和谐。同时, 市场和流通秩序不规范, 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而影响农产品出口和我国国际声誉, 不利于外部和谐。

更重要的是,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 信息采集、传播、共享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信息缺失、失真、滞后, 一些信息过于宏观、针对性差, 对具体地区和具体农产品适用性不强;其次,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硬件配置落后。目前, 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络的建设还比较滞后, 系统还有待完善, 多数批发市场还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信息。商务部数据显示, 目前仅有34%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网络信息中心, 大部分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再者, 农民接受信息能力弱。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 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弱, 影响了信息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3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措施

3.1 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化流通

首先, 要以“大市场, 大流通”的理念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据测算, 连锁经营率提高1个百分点, 物流成本可降低0.66个百分点。目前, 美国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 而我国这一比重不到15%。因此, 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 扩大国内消费, 就需要不断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等, 在国债中安排技改资金, 给予贷款贴息;其次,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环节的硬件建设, 积极培育和发展发展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运输大部分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 并配以EDI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等先进信息技术, 而我国这一比例仍然很低, 技术落后。建议尽快建立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 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鼓励企业开展网上平台交易, 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 降低流通成本

要针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加大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重点完善仓储、交通运输、储藏、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硬件基础投入, 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 信息共享, 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3.3 拓展农民农产品经营链条, 增加农民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收益

农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等初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目前,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初加工均在生产环节完成,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因此, 有关部门应对农民就地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包装等,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支持, 逐步将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前移到农村, 由生产者就地进行, 将目前流通环节实现的部分利润转移到生产环节, 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利润, 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培育, 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而且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 增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4 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 做好农产品流通信息引导工作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大力推动乡村级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市场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实时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生产、需求和市场交易信息, 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做好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在市场信息监测的基础上, 加强预测预警分析, 为农民生产提供前瞻性信息, 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3.5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市场营销、管理培训、信息服务等支持力度, 减免相关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的税费, 放宽注册登记条件, 并在注册和年检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接, 通过委托生产、协议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 与农民结成产销联盟。首先, 要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等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实现标准化生产, 集体采集、收购, 集中储藏、包装, 统一配送、运输, 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其次, 适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 发展优质农产品经纪大户成立农产品专业流通协会, 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生产布局与供求衔接。

总之, 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我国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要切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 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功能齐备、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 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为保障居民消费、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分析 篇9

近几年来,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对提升我国传统现货批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规避价格风险、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等, 起到了重大的作用。Grieger (2003) 认为电子交易市场能够把众多的买家和卖家集中到一个“中心市场”, 使得买家和卖家之间以动态的价格进行交易, 而价格的变化是由这个交易市场的规则及供需情况决定的。在我国出现的这类行业垂直型B2B电子交易市场, 是在传统现货商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选取诸如食糖、粮食、钢材、煤炭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宗商品作为交易品种, 因此这类市场又被称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不同产地的同类货物, 打破传统的区域交易模式, 实行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 实现了各地价格的基本统一。这有利于交易商准确快速根据供需情况及其它判断行情波动趋势, 从而决定是长线持有现货商品到期进行交割, 还是短线即时买卖, 套取短期差价。目前, 电子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交易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从农产品到金属类和能源类, 凡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几乎都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了交易, 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商务模式。但是, 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缺失、不健全等问题,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 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的同时, 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譬如类期货交易、投机炒作等。人们对电子市场从认识到普及使用, 所经历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 也就是说, 在还没有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充分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普及使用了。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 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管理, 风险事件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可以说, 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发展的电子交易市场和人们对该市场认识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 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 损害了交易市场及交易商的利益, 也危及着这类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在使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 众多公司由于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所产生的风险不确定而未能使用。因此对这类市场进行风险分析, 制定合理可靠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B2B电子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 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学者对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Kheng and Al-Hawamdeh (2002) 识别出电子采购中存在四种主要障碍:与互联网安全有关的业务 (如电子支付) 存在风险, 电子采购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以及人员培训方面需要巨大投资, 管制电子商务的法律与规则不完善, 搜索引擎在查找有效信息方面效率较低。Pauline Ratnasingam (2006) 将B2B电子商务中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组织风险、实施风险与相关风险。Subba Rao等人 (2007)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买方在参与电子交易市场时通常面临两类风险:财务风险与信任障碍。李莉、杨文胜和蔡淑琴 (2005) 对电子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风险规避以及电子市场中介交易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而邢伟、汪寿阳和冯耕中 (2008) 从供应链角度展开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研究。石晓梅、冯耕中和邢伟等则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总结, 然后从交易中心与交易商的角度对这类市场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

上述文献侧重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电子交易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类, 而没有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差别因素方面进行风险分析。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而产生的, 或是位于商品生产地, 或是依托现货贸易集散地发展而来。因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传统的现货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所发生的风险事故, 在传统的现货市场中未曾发生过, 因此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 从而找到导致大宗商品电子市场风险不断发生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电子交易市场采用了部分期货交易的制度与规则, 为现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得交易更加灵活, 效率大大提高, 吸引了大量资金不断流入, 同时实现了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但是在引进期货交易的同时, 期货市场的一些交易风险也同时被带到了大宗电子交易市场, 同时由于投机资金直接与现货相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 投机资金更容易操纵市场, 因而风险比期货市场的风险更要严重的多。

为此, 本文首先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主要差异, 即与现货市场相比较,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添了哪些新的特征, 然后着重针对每一项增添的特征可能对交易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

与传统的现货交易市场相比,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3.1 远期交易

传统的现货市场主要采取即时交易, 当天交割, 或较短期限内进行现货交收。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则采取现货即期和远期交易两种模式。远期电子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是有实际购销需求的现货企业, 进行远期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规避价格频繁波动带来的效益风险。电子交易市场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不仅为远期交易商提供了仓储物流、信息资讯, 更提供了货押融资等配套服务, 这也解决了传统的大宗原料商品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

3.2 保证金制度

传统的现货市场由于进行的是即时交易, 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协商完毕后就付款发货, 基本上不存在违约现象, 因而没有必要收取保证金。而远期交易由于交易双方所协商的货物是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 如果在交割之前双方情况或者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即当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时, 卖方将不愿意按合同价格交货;而当市场价格大幅下降时, 买方将不愿意按合同价格收货。针对这种情况,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实行了保证金制度, 以确保合约的有效履行。

3.3 对冲平仓制度

远期交易在具体实行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 如需要在未来某一时间交货的商品的品质、数量、价格、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都是根据当前的双方情况和市场情况达成的。当双方的供求情况以及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 已签订的远期合同要进行转让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交易商对此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交易市场, 电子交易中心允许以对冲的方式免除交易双方的履约责任。而这种对冲方式在现货市场是不存在也不需要的。

3.4 强行平仓制度

当现货价格波动较大时, 会员或客户的交易保证金就有可能低于因价格过分波动所损失的资金, 这样交易商就会放弃所缴纳的保证金而不履约;或者是当价格剧烈变动时, 交易所为了防止客户出现大规模的亏损而强制平掉会员或客户相应的持仓。后者属于强行平仓制度。强行平仓制度原是期货市场所特有的, 后来被应用到电子交易市场中, 成为交易所控制风险的一种有力的工具。显然, 这种制度在传统的现货市场中是不存在的, 也是电子交易市场区别于传统的现货市场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3.5 所有交易通过网络完成

电子交易市场相对于传统的现货市场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所有交易通过网络完成。在传统的现货市场模式下, 供货商将可供交割的货物拿到市场上, 买卖双方直接见面, 并对商品进行查验, 然后就买卖达成一致,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交易不必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买卖双方经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谈判,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这种模式下, 交易双方关于货物的供求信息及价格行情透明度较差。因特网的广泛使用, 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 电子交易市场由此而产生。电子交易市场模式下, 买卖双方可以互相不见面, 不预先对商品进行查验, 所有交易都是通过网上进行, 从最初对卖方货物的了解, 到价格、付款方式的协商, 都是通过网络完成。

3.6 商品特点不同

电子交易市场所交易的产品的特点是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 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大批量买卖的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物质产品。而传统的现货市场进行交易的商品则不具备以上明显特征, 凡是人们生活中所需求的任何相关产品, 标准的或非标准的, 批量大的或批量少的, 都可以在该市场进行交易。

3.7 所依据法律法规不同

传统的现货市场以《公司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担保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依据;而电子交易市场除此之外增添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

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风险分析

4.1 远期交易风险分析

电子交易市场采用的远期交易通常是交易双方在将来某一时间和地点实行现货交割, 远期合约的期限是6个月以内, 在交收日前, 远期合约可以通过交易平台转让。

交易商采用远期合约进行交易,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价格过分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但当所进行交易的商品在交割日到来之前价格暴涨或暴跌就可能导致交易商弃仓, 使得交易商面临着履约风险, 即买方无法以合约规定的价格买到需要的产品, 或者是卖方无法以合约规定的价格卖出规定的产品, 同时还要损失所缴纳的保证金。显然, 在此情形下, 远期交易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发挥。

为了使交易商规避履约风险, 交易所采用了合约转让制度。这种合约转让制度在规避履约风险的同时, 也为投机者进行买空卖空提供了可能, 使得更多的投机商加入了远期交易。投机者可以利用这种转让制度, 不以传统市场的产品买卖为目的, 而仅仅是为了投机获利, 从而把期货市场的风险带到了电子交易市场, 严重干扰了远期交易的正常运行。

而且, 对于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根本区别, 仅在于交易目的是以盈利为目的还是以交割货物为目的。对于这种主观性非常强的差异, 我们无法从表面进行区分。这也给了投机商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打着远期交易的旗号进行期货交易。正因为如此, 大宗电子交易市场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所表现的风险特征与期货市场的风险特征基本一致。

另外, 如果远期交易的交收仓库管理不规范, 就会导致货物难以入库, 从而导致风险事故件的发生。如2003年发生的桂糖事件, 就是因为市场与作为主要买方的股东单位串通将14万吨的库容占满, 使得卖方有货无法入库交割, 然后市场再将合约价格拉高, 以交不出货为理由将卖方的保证金侵吞。

再者, 远期交易使用的是标准合约, 在实际交割时很有可能发生货物质量与合约不符的情形。如果现货价格低于合约价格, 买方就可以质量有问题为理由拒绝接货, 或者是在现货价格高于合约的情形下, 卖方以次充好, 最终使买方难以按合约买到所需要的产品。

4.2 保证金制度的风险分析

电子交易市场采用的保证金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交易履约风险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同时也具有两个负面作用: (1) 交易商使用远期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价格风险, 但当未来的价格波动与预期的方向相反时, 交易商要么以不理想的价格进行履约, 要么损失掉所缴纳的保证金, 无论何种方式, 对交易商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2) 保证金制度的使用, 使得个别别有用心的交易商能够以极少的资金控制大量的货物。各个电子交易市场的交易保证金一般在10%到20%之间, 也就是说交易商只需要10%最多20%的资金就可以拥有全部的货权。因此, 对于一些产地集中, 产量有限的货物, 如橡胶、大蒜等, 就极有可能被大户操纵, 有资金实力的投机商就可能进行恶意囤积, 人为的引起价格暴涨或暴跌, 最终导致电子交易市场事件的发生。如2003年9月暴发的琼胶风波, 兰生股份仅仅以5亿元的保证金, 就在市场的订货量超过了50万吨, 这一数量不但超过兰生所有原材料需用量的10倍, 甚至超过我国天然橡胶40万吨的年总产量。很明显, 这种交易绝不可能是远期交易, 而是典型的期货交易, 正是这种允许在现货市场做准期货的制度为琼胶风波埋下了祸根。当然保证金制度只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2009年11月发生的龙鼎大蒜事件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保证金制度对交易商所带来的风险。该事件中, 交易市场强行提高保证金, 使得蒜农无力持仓, 只有认赔出局。国务院489号令将电子交易市场中保证金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 这虽然使得交易商与电子交易市场在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增强, 但也使得交易商的交易成本增加, 在交易所违规提高保证金比例时, 交易商的抗风险能力减弱, 损失程度加大, 严重时甚至只能任人摆布, 损失掉所有的保证金。

4.3 对冲平仓制度的风险分析

电子交易市场允许交易者选择两种方式了结合约, 要么以对冲方式平仓, 要么保留至最后交易日进行实物交割。后者属于真正的远期交易, 是真正需要现货买卖的交易商所希望的。而前者允许买空卖空, 与期货市场的制度有点雷同。对冲虽然可以使交易商在市场或自身情况发生变化时免除履约责任, 但同时也给了游资以合法的投资机会, 使电子交易市场带上了期货的色彩, 将期货交易的风险直接带到了电子交易市场。如龙鼎大蒜事件中, 作为多头的电子交易中心, 手中根本无货, 却毫无顾忌的以异常的价格引诱广大的蒜农成为空头。而到了交割月份, 由于市场的行情与多头的预期相反, 价格暴涨, 多头无力交货, 也无力支付巨额的亏损, 最终导致了龙鼎事件的爆发。对冲平仓制度作为期货市场的一种最基本的制度, 对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但在电子交易市场中, 与现货相结合, 如果没有完善严格的制度进行控制, 就会具有极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甚至大大超过了期货市场。

4.4 强行平仓制度的风险分析

强行平仓制度是交易所进行风险控制的一种强制手段。在交易过程中, 当会员、客户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交易所就有权对其持仓实行强行平仓: (1) 会员交易保证金不足并未能及时补足的; (2) 持仓量超出交易所规定额度的; (3) 因违规受到交易所强行平仓处罚的; (4) 根据交易所的紧急措施应予强行平仓的; (5) 其他需要强行平仓的。交易所按规定采取强制平仓措施时, 其发生的平仓亏损, 由会员或客户承担。这种强行平仓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远期合同的履行, 避免了违约现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的发生, 确实保护了广大交易商的利益, 保证了整个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行, 但这种制度也是引发纠纷较多的环节。

从强行平仓条件可以看出, 交易所对强行平仓具有绝对的权力。如果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 或者交易所违规操作, 进行不合理的强行平仓, 将会使交易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龙鼎大蒜事件中, 交易市场同时作为空头, 到了交割月由于交不出大蒜, 又无力赔钱, 在价格行情朝向于不利自己的方向时, 随意提高保证金, 同时以多头保证金不足为由强行以低于市场价近一倍的价格平仓, 使得多头亏损惨重, 上演了一出大蒜牛市空逼多的奇观。琼胶风波中, 也是由于交易市场随意提高保证金使得兰生集团只能在超低价位平仓出局, 前后损失了约五个亿。

从以上这些事件可以看出, 这种强行平仓制度如果被交易所恶意利用, 整个交易市场就会被交易所肆意操控。

4.5 所有交易通过网络完成的风险分析

这种网上交易在为交易商提供一个经济高效信息化平台的同时, 网络本身的安全也为电子交易市场带来了风险。目前的电子交易因网络安全问题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 资金信息的安全性。这些资金信息主要包括信用卡、存款的帐号和相应的密码, 一旦被黑客等不法分子窃取, 将会对交易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电子交易平台本身的软硬件故障极有可能造成交易的中断, 甚至将前面的交易数据丢失 (有意或无意) , 影响整个电子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行。 (3)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具有隐匿性, 这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商业信誉降低。

例如:2008年因为电信网络意外事故, 山东龙鼎花生米电子交易中心先后两次交易中断;而2001年, 所发生的“交易数据作废事件”, 则显然属于人为恶意利用网络风险对市场进行操控的事件。2001年4月, 国内糖价飞涨, 桂糖远期0108品种一度摸高到4800元以上。国家计委为平抑糖价, 决定增加进口, 糖价因此从4800元一路滑落到4200元一线。2001年5月11日, 在当日盘面跌停被封住3万多吨卖单的情况下, 为解救其前期被套的买方头寸, 天津一家公司进场全线买入, 吸够5万多吨筹码后收盘将盘价封至涨停。卖方当日即面临一千余万元的亏损, 一片恐慌。而意想不到的是, 经过一个周末, 周一市场发出通知, 5月11日交易数据丢失, 交易无效, 买方亏损3500余万元。显然此事件是交易商为操控市场而人为制造的“数据丢失事件”, 一个简单的“数据丢失”借口就可以轻易将市场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却没有任何法律可以对之进行约束。

4.6 商品具有不同特点的风险分析

商品的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大, 使得交易商能够利用价格规律进行投机获利或套期保值, 破坏以货物买卖为目的的远期交易。标准化程度高, 既便于合约标准化, 又便于大量买家转手, 为期货交易的进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商品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到电子交易市场进行投机获利, 为电子交易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4.7 所依据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风险分析

作为新生事物的电子交易市场, 相对于传统的现货市场来说, 增添了很多鲜明的特点, 从其实质上来看, 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集市, 而是广泛借鉴期货市场交易规则的准期货市场。对于一个充满了高风险和高度竞争的复杂的市场, 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仅仅比传统的现货市场多了一个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 而与此类似的期货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却要完善的多。2003修订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虽然明令禁止交易市场从事变相期货交易, 但其中的具体条款却又给了期货交易一个合法的依据, 如前所述的保证金制度、平仓制度等, 使得期货交易和远期交易很难区分。因此,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电子交易市场都在进行准期货交易, 却没有确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可以进行制约, 以至于一次一次的事件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5 建议

综上所述, 电子交易市场相对于现货市场新增的这些特点, 在给现代企业的交易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弊端, 为电子交易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障碍, 如不及早消除, 制定合理的制度, 指定有力的监管部门, 对各种交易制度进行完善, 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令人担忧。

(1)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 当交易中心或交易商进行违规操作时, 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制裁。既要从法律上控制限制交易中心的权利, 又要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交易商的恶意囤积操控市场。

(2) 明确有力的监管部门。没有明确的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管, 法律就会形同虚设, 起不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3) 完善电子交易业务规则, 特别是电子交易的管理制度、交易异常情况的处理程序。如制定合理的保证金制度, 保证金的比例以及保证金的监管;规范对冲制度, 使得对冲制度不再成为交易商进行投机的一种便利工具, 而成为真正意义上远期合约的服务内容, 即对于对冲要进行严格考察, 如果交易商是进行买空卖空则不予允许;慎重使用强行平仓制度, 如果交易商交易的目的确实是为了采购或销售货物, 则当市场行情剧烈波动时, 可对其进行提醒说明, 如果交易商不希望被平仓而资金又不足以支付保证金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对其固定资产进行评估抵押。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模式创新探讨 篇10

一、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发展趋势

商业业态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商业业态已经不能从规模上和档次上满足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的需求,业态融合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型超市的经营者借鉴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模式,在部分柜台实行招商制度,而商品交易市场的主办者积极借鉴超市、连锁等业态模式,不仅使市场的购物环境商场化,而且实行统一着装、统一收银、统一退货、先行赔付等大大提升了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水平和运转效率。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历程看,业态的相互渗透和借鉴已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挥好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融合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也是市场改革创新的切入点。

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商品交易市场业态优势明显,销售带动作用显著。

商品交易市场内在的经营温床效应和聚合效应,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一方面,经营准入门槛不高,业态灵活互补,容易形成商业氛围,有效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形成销售龙头带动作用。与市场外企业及个体户相比,店租普遍较低,还可享受市场统一的税收优惠以及保洁服务,降低经营成本。2014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超过8万家,年成交额达到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023个,年总成交额达到100309.9亿元,营业面积达到29567.92万平方米。

(二)市场类别多样化,专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始终立足本地优势,挖掘地方独特资源,做足产业和经济的“特色”文章,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发展起来的商品交易市场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据统计,2014年全国亿元市场中专业市场所占比重达到72.6%,专业市场成交额占全部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达到77.7%。目前商品交易市场涵盖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食品饮料及烟酒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场、黄金珠宝首饰市场、电器通讯器材电子设备市场、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材市场、家具五金装饰材料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市场、花鸟鱼虫市场、旧货市场等多种专业市场,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特色鲜明,综合和专业互为依托的市场体系。

三、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瓶颈

(一)新兴业态对经营冲击大。

全球化采购、现代化配送、规模化经营等优势加剧了商业竞争,直接冲击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发展。同时本土商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发展起来的连锁经营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以及众多的邮购、网购、电视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给交易市场的摊位式松散经营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增长强劲。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4万亿元,增长59.4%。

(二)布局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

城镇建设与市场规划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同质化建设多,功能重叠削弱整体竞争力。各县市特色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速度及快速转换的市场消费热点不相适应。超过半数的亿元市场集中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原有市场拆迁的多,新建的少,有不少地区还没有成交额达到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

(三)管理及配套服务跟不上。

目前,大多数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仍停留在收取场租、代缴税收、代缴水电费等物业管理上,管理服务松散,市场经营提升空间很有限,市场内经营户部分外流。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虽初具规模,但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配套设施不齐全、物流服务滞后、信息相对闭塞等不足,直接影响购物环境和购物便捷性。

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模式创新的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商品交易市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承载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商品交易市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模式创新来切实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竞争力。模式创新包括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创新、政策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市场规模化和专业化创新是基础,政策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是关键。

(一)规模化专业化创新,扩容提升商品市场。

规模化创新是指围绕购物环境舒适化、市场扩张连锁化、市场辐射虚拟化以及市场配套集约化趋势等方面来进行发展创新。应当注意市场规模与市场定位相适应,与当地和周边的商业环境相适应、与一定地域市场布局相协调,促进商品市场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要积极推动城市周边市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造优越顺畅的交通及物流条件,推进配套的商务中心及会展中心建设,促进市场再一次扩容和提升,从而拓展商品种类及辐射面,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围绕纺织鞋服、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优势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资料产地优势,加快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位、市场辐射力,促进市场成交规模扩大,打造新型的现代化商品市场。

专业化创新的实质是市场经营管理专业化。根据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来决定市场专业化的程度,实现商品市场主办方从物业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实现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进场经营者的专业化。要注重专业化与物流配送、餐饮服务以及装潢广告等配套服务相融合,与市场集群相配套。以品牌化助推市场的专业化,在招商时有意引进知名品牌,借助品牌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使品牌商品与市场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有条件的可发展为总代理基地,进行场商战略协作。重点发展特色产地批发市场,扩大特色商品的品牌影响力,进而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制度创新,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加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税收监管和个体工商户分类监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相关信息做出对市场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其分类结果作为工商、税务机关监管市场的依据,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

另一方面,明确进场经营者与市场主办者的法律关系,完善主体准入、资质审查,健全守信的激励机制和失信的惩戒机制。市场主办者要强化管理责任,完善制度,保障公平交易;强化市场经营的准入监控,实行索证索票和进货台长制度等,切实维护商品质量安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市场”的经营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传递共享机制,形成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机制。

(三)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所构成的“快速反应系统”成为催生现代商品交易市场新兴业态的主要动力。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模式创新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信息化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通过建立市场网站,有步骤地推进电子商务,打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扩展市场的辐射范围,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二是通过信息化加强市场的经营管理。以B2C、C2C交易模式为重点,实现网上信息发布、查询、商务洽谈,网下看样订货、配送、支付,实现信息的快捷传递与反馈,准确及时响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统一协调市场的经营活动。三是通过信息化缩小与其它业态的差距。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确认各商户在市场网络平台的经营主体资格,强化自律和信用监管,充分发挥商吕市场汇集产销信息的优势,解决传统有形摊位制市场存在的信息浪费和交易盲目的问题,进而有效减少获利风险,维护消费者权益。收集国内国外市场需求信息,加强客户服务管理,吸引潜在客户群,逐步实现网上商务处理,拓展商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化成为商品交易市场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市场辐射面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洪涛《中国商品交易市场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14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篇11

关键词:商品交易市场 回顾 作用 展望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1-58-03

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业态形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10个年头,商品交易市场在搞活流通、促进消费、形成价格、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一)市场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以来,我国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亿元市场3258个,到2010年末已发展到4940个,增加了1682个,年均增速5.3%。由于亿元市场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市场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2010年末全国亿元市场摊位数319.3万个、营业面积2.5亿平方米、年成交额突破7万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6.6%、6.9%、25.4%;比入世初期(2002年,下同)增长45.8%、1.4倍和2.7倍,年均增速达4.8%、11.6%、17.6%。

随着亿元市场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平均规模也在增大。2010年亿元市场摊位平均营业面积达77.8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0.2%,比入世初期增长65.2%,年均增长6.5%;摊位平均年成交额达227.7万元,比2009年增长17.6%,比入世初期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亿元市场平均规模的增长,也推动了经济效益的凸显,2010年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29277.8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17.3%,比入世初期增长52.2%,年均增速5.4%。

(二)批发市场规模、效益优于零售市场

从规模看,2010年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39.6%、84.3%、2.3倍和4.2倍。

从效益看,2010年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1944.9元/平方米,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56.4%。同时,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的年均增速达4.8%,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1.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5年来这一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0.7%,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7.5个百分点。

(三)专业市场规模、效益超过综合市场

2010年综合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达1341个、116.8万个、0.6亿平方米、1.5万亿元,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25773.2元/平方米。

2010年专业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达3599个、202.5万个、1.9亿平方米、5.8万亿元。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0331.5元/平方米。

从规模看,2010年专业市场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比综合市场高出1.7倍、73.4%、2.3倍、2.9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02年以来专业市场数和摊位数虽然远远高于综合市场数和摊位数,但是专业市场的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在2005年以前一直低于综合市场营业面积和成交额,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专业市场的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均高出综合市场营业面积和成交额2倍以上,反映出亿元市场的发展趋向专业化。

从效益看,2010年专业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万元,比综合市场高出17.7%,但同前些年相比,增幅有所回落。

(四)交易环境改观,推动经济效益提升

从交易形式看,亿元市场由露天式改进为顶棚式,再到楼层式、商场型的高档次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10年露天式市场有881个,占亿元市场数的17.8%;封闭式市场有3419个,占69.2%;半封闭半开放式市场有640个,占13%。

由于交易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市场形象,迎来了更多的商机,在成交额逐年扩大的同时,也推动了市场经济效益的增长。2010年露天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为19567.5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17%,比入世初期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8%;封闭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2671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2.4%,比入世初期增长22.9%,年均增长2.6%;半封闭半开放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2131.5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2.1%,比入世初期增长77.6%,年均增长7.4%。

(五)城市市场的规模和效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数量达1981个,比2009年增加86个,比入世初期增加742个,年均增速6%,超过全国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

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数量占全部亿元市场数量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38%增加到2010年的40.1%;摊位数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36.3%增加到2010年的39.1%;营业面积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30.6%增加到2010年38.3%;成交额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46.1%增加到2010年50.4%。2010年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摊位平均年成交额294万元/个、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38605.3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0.5%、26.3%,比入世初期增长1.6倍、33.3%,年均增长12.5%、3.7%。2010年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摊位平均年成交额增速和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增速高出全国亿元市场摊位平均年成交额增速和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增速分别为2.9个和9个百分点。

二、市场发挥的作用

(一)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地区甚至把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列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项目。按照2008年经济普查有关资料推算,2010年亿元市场7万亿元的成交额,已占全部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的26.7%,比2004年亿元市场成交额占全部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高出8.9个百分点。在河北、重庆、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山东、广西、安徽、辽宁等地其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随着市场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一些市场坚持以一业为主,多元化开拓,按上下游加工链或与辅助产业形成市场集群,或是按物流渠道在市场之间形成有机的市场网络,培育和发展了大批为生产企业经销、代销为主的经营大户和公司,一批流通中介组织如经纪人、协会等也随着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手段也进入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专业生产为基础,发挥区位优势的作用日渐明显。

(三)与国家相关政策联动,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支持“三农”发展服务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商品交易市场中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支持“三农”发展方面的商品成交额快速增长,为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2010年与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和出行有关的扩大内需的商品成交额增长超过了总成交额的增长,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金属材料类、汽车类、五金电料类等商品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78.7%、44.3%、38.4%、33.8%和32.9%,比入世初期增长3倍以上。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加大,亿元市场中农业生产资料类的成交额增幅显著,2010年农机类成交额147.5亿元,比2009年增长33.8%,比入世初期增长近4倍;种子饲料类成交额108.9亿元,比2009年增长22.8%;化肥类成交额96.4亿元,比2009年增长11.9%。

nlc202309022311

(四)增加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商品交易市场属劳动密集型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资金投入少,可持续发展障碍小,为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如果按照商品交易市场每个摊位平均需要2.5位从业人员数推算,2010年亿元市场有出租摊位数319.3万个,拥有从业人员至少800余万人。据1999年对商品交易市场快速调查显示,亿元市场数仅占乡及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的4.5%,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交易市场对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不可小觑。

(五)起到了形成价格、引导生产的作用

商品交易市场中的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协商议定,政府和市场管理者对市场中商品价格不进行干预,商品价格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真实反映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些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者利用自身优势、采集商品价格信息服务商户和生产者,使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交易市场不仅起到商品集散的功能作用,而且成为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

三、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一)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关联度小,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多数亿元市场仍处于自我循环的发展阶段,市场间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市场内的交易和结算主要采取摊位式的谈判交易和现金交易方式,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以及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较欠缺。二是部分亿元市场长期存在产品趋同与低价位竞争,造成了规模经济欠缺,核心竞争力弱化阻碍了交易市场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仍比较突出,亿元市场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亿元市场发展速度缓慢的趋势10年间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四是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关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五是市场秩序需进一步整治、规范。

(二)市场未来发展展望

1.找准市场定位,培植市场特色

一是针对小商品市场建立时间早、规模大,位于城市中心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应依托加工、集散、消费需求,建立与传统交易市场地理上相分离的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由批发商及其所连接的生产厂家、采购商自行分散的物流业务,改由专业物流企业集中经营,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和社会成本。二是农产品交易市场在依托种植与养殖业的同时,建立加工、配送、检测、仓储、冷藏保鲜、展示销售、停车场和后勤服务等功能完备的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经营。三是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依托原材料的产销关系,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2.积极推进营销创新,促进亿元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

亿元市场应推进营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空间,积极引入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代理直销、拍卖、专业展销等营销方式,通过办分市场和连锁经营,实行总经销、总代理等形式来丰富市场交易模式,扩大亿元市场内已有的品牌和声誉,使之享有更高的知名度,进而逐步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市场产业体系。

3.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一要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信息发布、统一结算系统,引导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二要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三要完善商品交易、交割、运输、质量保证以及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亿元市场应学习和引进连锁超市等管理经验,提高对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调控能力。首先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亿元市场内的经营户实行资质审查和档案登记,把好入门关;其次要建立投诉监督机制;三是严格控制商品的进货渠道和发票的管理,严防假冒伪劣和偷税漏税。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第三产业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国家统计局,2001-2011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篇12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它虽然起源于过去的集市贸易活动,但其真正繁荣兴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加速之势。目前,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组织形式,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品交易市场总体发展情况

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4567个,比2007年增加446个,比入世初期的2002年增加1309个;市场摊位数、营业面积分别为283.9万个、2.1亿平方米,年成交额524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7.1%和19%;比入世初期增长了29.6%、1.2倍和1.6倍。从成交额的变化看: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7年突破4万亿元;2008年突破5万亿元;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

超大型市场发展迅速

2008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005个,比上年增加150个,比入世初期增加590个;其中成交额50亿—100亿元的市场有108个,比上年增加19个,比入世初期增加80个;成交额10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89个,比上年增加18个,比入世初期增加65个。2008年10亿元以上市场的成交额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额的比重为79.5%,比上年高1.6个百分点,比入世初期高15.6个百分点;其中100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已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额的34.5%,比上年高2.8个百分点,比入世初期高16.4个百分点。

单个市场和摊位规模与效益增速显著

2008年最大的亿元市场成交额达900多亿元,比上年多9.1亿元,比入世初期多800多亿元。排在第100位的市场成交额2002年为31.1亿元,到2008年提高到85.6亿元。2008年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摊位营业面积达74.8平方米,平均摊位年成交额184.8万元,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2471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2.4%和11.1%,比入世初期增长58.8%、1倍和2 8.5%。统计显示,市场规模越大,平均摊位年成交额越高。100亿元以上市场的摊位年平均成交额达583.8万元,比10亿元以下的市场高8倍,比10亿─50亿元市场高1.6倍,比50亿─100亿元市场高18%;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100亿元以上市场达6.4万元,比10亿元以下市场高5倍多,比10亿─50亿元市场高1.6倍,比50亿─100亿元市场高40.3%。

专业市场占主导,增速强劲;综合市场比重下降,增势趋缓

2008年专业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为3319个、1 7 9.8万个、1.6亿平方米和42203.1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的比重为72.7%、63.3%、75.2%和80.5%,比上年分别提高5.7、4.4、7和9.3个百分点。增速与上年相比分别达20.3%、13.7%、18.1%和34.5%。

2008年综合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分别为1248个、104.1万个、5254.8万平方米和10254.8亿元,分别占全部亿元市场的27.3%、36.7%、24.8%和19.5%,比重大体呈下降态势,增速均在10%以下,其中营业面积呈负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

东部地区是我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在企业改制和经济体制完善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又具有较好的人文、经济和社会基础,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河北、辽宁等六省,2008年亿元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54.9%和60.2%,比上年增长7.6%和15.5%,比入世初期增长31.5%和1.5倍。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为2.49万元/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东部沿海三大地带(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亿元市场数和成交额占全国的39.7%和54.8%,比上年分别增长8.9%和15.6%;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为3.58万元/平方米,高出全部亿元市场44.7%。

中西部地区如山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经济基础较薄弱,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亿元市场数和成交额仅占全国6%和4%;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仅为1.42万元/平方米,比全国低近一半。

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年来一些中西部地区逐渐重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如湖北、广西、重庆、四川、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地,亿元市场成交额的增幅均超过30%,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流通方式初级,交易方式传统,组织化程度低,交易的集约化和集中化较弱,缺乏现代交易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制约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二是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政府有关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仍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方面不够健全完善。一些商品交易市场对市场准入与运作不规范,对摊位租赁者和进驻厂家、商家没有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造成市场上“三无”商品与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杜绝,对于如何把商品交易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还缺乏系统的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三是市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质量不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隔离比较严重,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给生产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商品交易市场指导生产、调节消费的信息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四是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对商品交易市场提出挑战。近几年来,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代理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商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易市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进一步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市场法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管理水平,提升市场功能和档次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准入与运作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打击和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和市场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其次,要围绕加强市场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快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市场要积极开展电子统一结算、产品质量检测,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以提升市场档次、改善市场形象。第三,要积极扶持产区交易市场建设,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建设,企业性的交易市场可以外建基地连接生产者,内建零售系统直接面对消费者,成为产销衔接、供需一体的生产经营性场所。

加快培育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批发商

一方面,市场的管理者应引导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入场经营,对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它们进入市场,加强品牌实力、品牌形象和品牌认知的经营建设。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通过他们的规范化经营带动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

将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引入商品交易市场运营管理

通过资本运营、收购、兼并、重组等现代手段,改变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模式,通过资源优化,构建大型批发集团,形成以大型批发集团为核心的产品供销链,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增强市场整体竞争力。

政府部门要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

实践证明,商品交易市场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效运行的竞争机制、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和手段作保障,才能不断完善、发展、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在指导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方面发挥职能作用。未来的商品交易市场不应仅是经营摊位的简单集合,而更多的应成为商品、信息、交通和服务的集合地,成为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基地,不断地从传统的市场存在形式转向新型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从传统的交易手段转向现代营销方式和现代交易方式,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在发展中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英语教学情感教育作用下一篇:眼科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