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市场交易模式

2024-06-12

准市场交易模式(共7篇)

准市场交易模式 篇1

0 引言

2007年8月2日发布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要求:一方面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方式,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另一方面做好与电力市场建设衔接,积极推进电价改革[1]。

节能发电调度以降低电力系统能耗为主要目标,改变了计划电量调度方式,也不同于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以发电报价排序形成交易计划的市场机制。从理论上讲,节能发电调度能够获得在输出等量电能下降低发电环节能耗和有害气体排放的效益,但由于各电厂燃料煤的来源不同、运输环节能耗不同、煤价有差异,按发电煤耗排序与按发电燃料成本排序不同,因此,节能发电调度改变了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一贯的优化目标,即发电成本最低,偏离了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理论基础——短期边际成本理论。在没有其他配套政策支撑的情况下,节能发电调度是一种节能但不一定经济的调度方式,可以通过改革上网电价机制和引入市场手段加以改进。文献[2]制定了适合于单边竞价市场的两部制上网电价机制,指明了上网电价机制改革的方向;文献[3]通过设计各种能耗约束条件建立节能电力市场,并比较有、无能耗约束的电力市场、计划性节能发电调度3种模式下的购电成本和能耗费用;文献[4]分析了节能减排与电力市场结合的相关问题;文献[5]探讨了节能调度与市场化联合实施方案,重点研究了发电侧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方法。

中国目前的电力体制尚不具备开展完全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条件,宜采用公共规制弥补市场缺损和抑制市场过度,从而通过保证市场效率而保证社会福利[6]。因此,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剖析节能发电调度效率,然后以边际成本定价理论为基础,并借鉴韩国日前成本型电力库思想,在单纯的计划性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和竞争性电力市场模式之间,寻求一种既能有效实现节能目标又不损失电力用户社会福利,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准市场化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这种调度模式设计的前提是上网电价实行两部制,其中机组的电量电价由政府定价部门按照其发电燃料成本核定。

1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帕累托效率[7]是指经济资源和产量的配置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是唯一的,按边际成本定价可达到帕累托效率,而完全竞争电力市场由于趋于按边际成本定价,因而可以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效率。

由于各电厂所用燃料煤的来源不同,价格也不同,按发电能耗排序与燃料成本排序必然不同,致使目前的节能发电调度不符合边际成本理论。国内现行的上网电价机制是基于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同类机组的社会平均成本和相同发电利用小时数定价,采用单一制形式。如果采取两部制上网电价,在一个省内,各电厂购煤价格视为相同时,按发电能耗调度与按电量电价调度二者结果趋于一致,使得节能目标与经济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实际上,即使在一个省内,各电厂购煤价格也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两部制上网电价,而且其中电量电价核定能够考虑到各电厂煤价的差异,按电量电价调度比按发电能耗调度更接近帕累托效率。总之,如果实行两部制上网电价,就可以按电量电价排序进行发电调度,这样既可以实现节能发电调度的目的,又使得改进的节能发电调度理论上符合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科学原则——短期边际成本理论。

如果实行按燃料成本排序调度,同时也按以燃料成本核定的电量电价结算,发电企业降低燃料成本就只能获得竞争发电量的优势,而不能因此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考虑到低能耗机组的固定成本通常较高,电力市场中的生产者(发电企业)剩余不足,长期如此,就会使得发电企业缺乏降低燃料成本的动力。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按政府定价部门核定的电量电价调度,同时按系统分类边际电价作为市场结算价格的准市场化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2 准市场化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设计

2.1 韩国电力市场启示[8]

目前,韩国只运行一个日前成本型电力库,韩国电力集团公司作为市场单一买方。韩国成本评估委员每年确定每一台机组的容量成本,每月确定每一台机组的变动成本。日前市场分为基荷市场和非基荷市场,按机组变动成本相当的原则归入不同类市场。机组只报日前的可用容量,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按机组核定的变动成本由低到高排序确定机组的次日交易计划,分别形成2类市场的边际价格。

该运行机制最主要的特点是获得了节能效益,因为按机组核定的变动成本排序形成日前交易计划,实际上建立了与节能发电调度基本相适应的排序机制,取得与节能发电调度基本一致的优化目标。可见,韩国日前成本型电力库兼容了市场和计划手段,最大限度实现节能和购电成本最优的双重目标,获得了较高的电力市场运行效率,并且可操作性较强。因此,韩国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可以为中国市场化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提供借鉴。

2.2 准市场化模式设计

2.2.1 市场模式

引入部分市场机制,采用单一购买模式,兼容计划和市场手段实现节能、经济目标。建立不同类型的市场,机组归入不同类型市场出清。机组只投标日前的可用容量,并按政府定价部门核定的电量电价由低到高排序,形成与节能发电调度基本相适应的调度排序机制。每类市场被调用的最后一台机组的电量电价形成每类市场的系统边际电价。

该模式设计基于3个方面考虑:一是以经济学的边际成本定价理论为基础,以政府核定两部制上网电价为前提;二是按机组成本排序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节能发电调度,例如,只按煤耗排序不能体现煤运输中存在的运输损耗,而成本中隐含了运输煤耗;三是与分段竞价思想[9]类似,该模式考虑了不同类型机组变动成本的差异,提出分类市场的设计思路,将电量电价相当的机组归入同一类市场。

准市场化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的数学模型为:

minF(Ui,t,Ρi,t)=t=1Τi=1Ι[Ui,tciΡi,t+Ui,t(1-Ui,t-1)Si](1)

式中:i为机组号,i=1,2,…,I;t为时段号,t=1,2,…,T,T为时段数;Ui,t为机组i在时段t的运行状态,Ui,t=1表示运行,Ui,t=0表示停机;ci为机组i的电量电价;Pi,t为机组i在时段t的有功出力;Si为机组i的启动成本。

约束条件为机组的有功平衡约束、有功功率限值约束、旋转备用约束、升降功率约束、启停时间约束。针对模型(1),本文采用拉格朗日结合动态规划算法求解。首先,根据对偶原理实现解耦;其次,通过单机动态规划方法处理时段间的耦合约束;最后通过构造的拉格朗日乘子进行不断的迭代寻优,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整体协调优化。

2.2.2 交易主体

准市场的交易主体可以扩展到可再生能源、燃煤、燃气、燃油等不同类型机组。

2.2.3 分类市场设计

首先,根据机组变动成本相当原则,初步建立尖峰荷、峰荷和非峰荷3类市场:非峰荷市场包括新能源机组、核电、无调节性能的径流式水电、日或季调节水电[10]、大容量燃煤火电机组等;峰荷市场包括年、多年调节水电,中小容量燃煤火电机组等;尖峰荷市场包括燃机(燃气和燃油)、抽水蓄能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市场分类并不是按负荷特性区分,既不确定时段也不确定电量份额,而是将机组按照其电量电价划定市场范围,目的是规避由于市场力行为使低燃料成本机组获取暴利的风险。

然后,再根据每类市场中机组的电量电价差异进一步细分,调整的目标是使得每类市场的平均电量电价保持一定的梯度。

2.2.4 价格机制

采取两部制上网电价机制。市场初期,可以按同类型、同容量机组核定相同的电量电价。机组的电量电价与电煤价格联动,机组按所在的分类市场的边际价格结算电量电费。由于机组按分类市场的边际价格结算已可以回收部分容量成本,并且同一类市场中容量的市场价值相同,故各分类市场核定相同的容量电价。

2.3 准市场化模式的利弊分析

准市场化模式的优势在于:①不同类型机组均可进入市场,扩大了市场交易主体;②既符合节能发电调度的思想,又提高了市场效率,使计划性节能发电调度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③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发电调度计划可预计性强,系统潮流的不确定性小,而且还可以规避由于市场力行为使低燃料成本机组获取暴利的风险,有效稳定市场价格,同时还能够体现电能在不同时段的经济价值。

存在的最大不足是仍然需要政府核定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而且煤电联动要及时。

3 算例

以国内某区域电力系统的实际数据为算例验证本文提出的准市场化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系统中电源结构为:火电比重为70.18%,水电28.24%,燃气和风电比重仅为1.57%。其中火电机组各容量等级比重见表1。

3.1 机组电量电价测算

由于目前国内现行的上网电价是单一制,本算例首先需要按火电机组容量分档测算电量电价。根据该系统电源结构分布的特点,将火电机组容量分为600 MW,300 MW,200 MW,135 MW及以下4档。然后,以各档容量等级对应的标准供电煤耗和该系统4个地区不同热值对应的平均煤价水平作为电量电价的测算依据,得到A,B,C,D四省火电机组的电量电价估值如表2所示。

3.2 准市场分类

根据该系统电源结构的特点和表2电量电价测算结果,考虑各类型机组电量电价差异,将风电、径流式水电、日或季调节水电、单机容量200 MW及以上的火电机组归入非峰荷市场;将年、多年调节的水电,单机容量135 MW及以下的火电机组归入峰荷市场;而将燃气机组单独归入尖峰荷市场。

3.3 准市场化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模拟

本文选取该系统1月份典型日负荷曲线进行日前发电计划模拟分析,如图1所示。机组报日前可用发电容量,调度交易中心按每台机组所在分类市场和各自电量电价由低到高排序形成交易计划。

水电机组变动成本很低,必然能够优先调度;其次,由于该系统水电的特殊性,水电承担着防洪、灌溉等其他任务,已超越了模型(1)所描述的优化问题;同时,根据不弃水原则,需要确保水电全部调度,因此,本算例模型求解暂不考虑水电优化问题,优化变量仅为火电机组。为简化计算,目标函数暂不考虑启停成本,约束条件暂不考虑旋转备用、爬坡速度及电网安全约束。

3.4 优化结果分析

日前24时段机组组合的优化结果见附录A。结果表明,在非峰荷市场中,除在时段1~7和时段23~24内少部分机组没有中标外,其他时段内机组全部中标;峰荷市场仅在系统高峰时段8~22内,部分机组为系统调峰而启动;而尖峰荷市场的燃气机组在全时段内均没有发电机会。

1)实现降低煤耗目标

按本文提出的成本调度方式和按节能发电调度排序方式,二者在降低系统总发电煤耗的目标上基本一致。系统优化结果显示,由于电量电价较高的原因,容量300 MW的10号机组仅在时段1~6和时段24被部分电量电价较低(因煤价较低)的200 MW机组替代发电。因此,本文设计的调度模式在降低系统煤耗的努力上已经相当接近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实现了与计划性的节能发电调度衔接。

2)有效平稳市场价格

优化结果显示,全时段系统边际电价在非峰荷市场趋于稳定,而在峰荷市场变化显著,如图2所示。非峰荷市场在时段1~7和23~24电价较低,而在高峰时段8~22内系统边际电价略有升高,最高边际电价仅为117.8元/(MW·h),体现了非峰荷市场价格稳定,峰荷市场需求变化使得该市场价格变化起伏,最高电价达到136.7元/(MW·h)。整

个市场的系统加权平均电价接近于非峰荷市场价格,从而有效平稳了整个市场的价格。

3)形成稳定发电计划

非峰荷市场内存在近50台大容量机组在全时段内不停机运行,这不但可以保证发电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并且减少了系统潮流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该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5 与节能发电调度和竞争性电力市场对比分析

为了对比分析,以下各调度模式的电量电价结算,均以两部制上网电价为前提;节能发电调度按机组核定的电量电价结算,竞争性电力市场按系统边际电价结算,准市场模式按分类市场边际价格结算。3种模式在每个时段的电量购电费用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本文设计的准市场模式购电费用界于节能发电调度与竞争性电力市场之间。相比于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准市场模式在增加生产者剩余、激励发电企业降低成本等方面都优于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同时也使低燃料成本机组的高投资成本得以回收;二者全时段的电量电费相差近891.71万元。而相比于竞争性电力市场,准市场模式能够抑制发电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虽然算例中二者差值仅为194.193 8万元,但如果继续增加高峰负荷,差值将更明显。可见,准市场模式在弥补生产者剩余、抑制超额利润等方面更具优越性。

4 结语

本文从中国节能发电调度与竞争性电力市场的衔接问题出发,结合国内电力体制,提出了准市场化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该模式基于两部制上网电价,兼顾节能、经济目标,具有理论基础和实际可操作性。算例分析表明,准市场化模式具有日前发电计划和系统潮流不确定性较小,市场价格相对平稳,能够实现电力系统降低能耗等优越性;为中国实现节能、经济等多目标的优化发电调度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案。但是,该模式实施的前提是要改进现行的上网电价机制,如何核定各类机组的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计划性节能发电调度以降低电力系统能耗为主要目标,但由于没有考虑电煤运输过程的能耗等因素,不能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效率。文中以短期边际成本定价理论为基础,借鉴韩国日前成本型电力库思想,设计了一种准市场化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该模式基于两部制上网电价机制,以政府核定的机组电量电价排序确定日前交易计划,形成符合节能发电调度思想的调度排序机制;通过设计分类市场,在体现电能不同时段的价值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市场价格稳定。实际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准市场化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节能发电调度,准市场化,短期边际成本,分类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办发[2007]5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08-08-0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44115.ht m.

[2]发改价格[2005]514号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电价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08-08-02].http://jgs.ndrc.gov.cn/jggs/dljg/t20050613_129585.ht m.

[3]耿建,高宗和,张显,等.节能电力市场设计初探.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9):18-21.GENGJian,GAO Zonghe,ZHANG Xian,et al.A preli minaryinvestigation on power market design considering social energyefficiency.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19):18-21.

[4]傅书逷,王海宁.关于节能减排与电力市场的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6):31-34.FU Shuti,WANG Haining.On coordination of energy savingand reduction of pollution policy with electricity market reformin China.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6):31-34.

[5]胥传普,杨立兵,刘福斌.关于节能降耗与电力市场联合实施方案的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23):99-103.XU Chuanpu,YANG Libing,LI U Fubin.Discussion on theunion i mplementation schem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and electricity marketability method.Automation of ElectricPower Systems,2007,31(23):99-103.

[6]王雅莉,毕乐强.公共规制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杨君昌,曾军平.公共定价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南美洲、亚洲、非洲各国电力市场改革.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9]王锡凡.分段竞价的电力市场.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12):1-6.WANG Xifan.Block bidding model based power market.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1,21(12):1-6.

[10]王超,张晓明,唐茂林,等.四川电网节能减排发电实时调度优化模型.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4):89-92.WANG Chao,ZHANG Xiaoming,TANG Maolin,et al.Real-ti me dispatching opti mization model for energy-saving andemission-reduction generation in Sichuan Grid.Automation of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4):89-92.

准市场交易模式 篇2

流域生态补偿是对流域所在地区的保护, 对发展受限地区的经济补偿, 既要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又要弥补因保护环境丧失发展的机会, 保证流域上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丹河流域生态补偿循环建设中, 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丹河人工湿地的建设项目使一些相关产业发展受限, 也影响了丹河附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造成了发展机会上的不公平, 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构建丹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综合利用政府规制与市场自发交易的补偿手段与方式, 由流域生态服务的消费者和生态破坏者付费, 给予流域生态提供者和保护者合理回报, 从而激励丹河流域生态服务的充分供给, 提高丹河流域的生态经济效率[1]。

1 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

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是一种制度安排, 既不同于完全的市场模式, 也不是政府充当生态补偿的主体, 而是政府通过综合运用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引入竞争和广泛的用户参与、改革收费方法等间接的市场行为, 以全新的角色参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搭建和运行, 协调流域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使流域生态公共物品能够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一种生态补偿制度。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市场失灵, 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提高生态资源配置效率[2]。

2 基于准市场的丹河流域生态补偿方式选择

准市场模式是目前丹河流域生态补偿的最佳途径,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补偿方式。

2.1 经济补偿

资金补偿最为有力。第一, 丹河人工湿地建设需要资金投入, 资金一直制约着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现有丹河流域的生态补偿资金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另外, 调整生态产业, 需要投入高科技;建设生态新农村, 需要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巨大的资金投入是实施这些项目的保障。第二, 要想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 就要保证农民的长期收入, 这样才会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2.2 项目补偿

项目补偿是丹河流域上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游地区必须保持无污染的生态性, 即使效益很好、污染很低的企业也不允许存在。建议晋城市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 重点规划丹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区。优先考虑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村规划等项目的建设。下游地区需要给予上游地区更多的项目补偿, 代替以前污染的企业, 使上游丹朱岭等源头地区经济不落后的情况下,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外资企业、符合要求的团体企业参与丹朱岭源头区的建设, 走多元化的项目补偿道路, 同时在拉动内需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3]。

2.3 财政转移支付

2.3.1 纵向转移支付

丹河流域生态补偿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源, 要下好丹河流域生态补偿这盘棋, 需要国家和政府把生态环境纳入晋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去。丹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需要国家、省三级财政补贴, 形成国家和地方资金配套使用的互补关系。国家要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把从受益丹河源的河南焦作的补偿税由财政部每年定期返还给丹河流域。应更加细化国家转移支付, 增加生态流域补偿项目, 用于恢复丹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另外, 为了提高丹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积极性, 应建立补贴补助制度, 从各个方面的制度入手, 保证丹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持。

2.3.2 市本级财政支付

从晋城市财政中固定划拨丹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 用于上游源头丹朱岭区域的保护和下游地区丹河周边的建设与开发。

2.4 接受捐赠

接受捐赠是指通过公益性部门筹集而得到的捐赠基金。接受捐赠也将是丹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筹集的重要途径。资金的主要来源分为两部分:第一, 随着晋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组织或个人会进行捐助。第二, 国际捐助也成为可能, 全世界正在关注中国环境问题, 丹河流域需要外国政府的援助资金[4]。

3 丹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3.1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升级转型

丹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丹河流域周边的农业生产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 滥开垦, 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必会造成严重污染, 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农业, 不仅解放了丹河流域附近的劳动力, 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 而且可以转型发展生态农业, 造树造林。第二, 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丹河流域的生产企业多为煤炭等制造业为主, 虽然晋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开发, 但现在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矛盾问题更为突出, 必须在结构上进行产业转型, 适度发展煤炭等重污染企业, 更要注重转型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第三,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断优化服务业的升级。开发丹河人工湿地、丹河峡谷等旅游项目, 连锁开发丹河流域的风光旅游, 通过丹河流域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 让人们在行动和思想上都为丹河流域生态补偿做出贡献。

3.2 高标准、严要求地执行丹河流域排污处理

丹河流域生态破坏的最重要污染是水资源的污染, 流域水资源的污染导致了流域面积在不断缩小, 因此, 丹河流域周边及涉及丹河流域的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排水设施, 污染水也需要统一进行处理, 建议统一回收到像晋煤、兰花等大型的污水处理厂, 建立专门污水排放机构, 统一污水处理指标, 分类处理。处理后的水也需要进行分类, 发挥不同用途, 适合流入丹河的水在流入丹河, 为下游地区继续利用;不适合排放的水用作冲洗厕所等[5]。

3.3 综合治理丹河流域

丹河流域的修复与治理不仅是水的治理, 包括生态植被、周围空气、适宜居住环境、适宜动物栖息等, 丹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有效保证了丹河流域的建设实施, 也保证了进入成熟市场后丹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准市场模式可以利用政府机构的政策, 把相关利益参与者纳入规划管理, 同时宣传企业与居民保护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不要把准市场看作是丹河流域发展经济的契机, 准市场模式是循环发展丹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保障, 丹河流域需要借助准市场机制综合开发利用。另外, 丹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也包括丹河流域相关企业的发展与布局, 建立严密的考核制度, 合理布局和搬迁限制污染丹河流域的企业, 才是丹河流域长期发展的秘诀[6]。

4 结语

丹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市场的灵活配合, 确定以丹河流域准市场方式的补偿机制来贯彻执行补偿标准, 但丹河流域生态补偿绝不仅限于补偿资金的到位、短期的有效炒作、补偿措施的实施等等, 准市场模式不是丹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精髓, 丹河流域生态补偿的作用在于, 长久维护丹河流域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不是一次性的行为, 是一种产业的适应性发展与重新规划的过程, 也是产业调整和流域生态保护的共存之道。

参考文献

[1]胡小华, 史晓燕等.东江源省际生态补偿模型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5) :9 171-9 172.

[2]陈晓倩.论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融资机制[J].林业经济, 2002 (4) :38-39.

[3]徐燕, 张彩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渠道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1) :61-62.

[4]李爱年, 彭丽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其立法思考[J].时代法学, 2005 (3) :73-74.

[5]万军, 张惠远, 王金南, 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 2005, 18 (2) :5-6.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模式创新探讨 篇3

一、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发展趋势

商业业态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商业业态已经不能从规模上和档次上满足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的需求,业态融合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型超市的经营者借鉴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模式,在部分柜台实行招商制度,而商品交易市场的主办者积极借鉴超市、连锁等业态模式,不仅使市场的购物环境商场化,而且实行统一着装、统一收银、统一退货、先行赔付等大大提升了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水平和运转效率。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历程看,业态的相互渗透和借鉴已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挥好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融合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也是市场改革创新的切入点。

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商品交易市场业态优势明显,销售带动作用显著。

商品交易市场内在的经营温床效应和聚合效应,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一方面,经营准入门槛不高,业态灵活互补,容易形成商业氛围,有效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形成销售龙头带动作用。与市场外企业及个体户相比,店租普遍较低,还可享受市场统一的税收优惠以及保洁服务,降低经营成本。2014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超过8万家,年成交额达到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023个,年总成交额达到100309.9亿元,营业面积达到29567.92万平方米。

(二)市场类别多样化,专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始终立足本地优势,挖掘地方独特资源,做足产业和经济的“特色”文章,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发展起来的商品交易市场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据统计,2014年全国亿元市场中专业市场所占比重达到72.6%,专业市场成交额占全部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达到77.7%。目前商品交易市场涵盖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食品饮料及烟酒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场、黄金珠宝首饰市场、电器通讯器材电子设备市场、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材市场、家具五金装饰材料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市场、花鸟鱼虫市场、旧货市场等多种专业市场,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特色鲜明,综合和专业互为依托的市场体系。

三、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瓶颈

(一)新兴业态对经营冲击大。

全球化采购、现代化配送、规模化经营等优势加剧了商业竞争,直接冲击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发展。同时本土商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发展起来的连锁经营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以及众多的邮购、网购、电视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给交易市场的摊位式松散经营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增长强劲。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4万亿元,增长59.4%。

(二)布局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

城镇建设与市场规划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同质化建设多,功能重叠削弱整体竞争力。各县市特色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速度及快速转换的市场消费热点不相适应。超过半数的亿元市场集中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原有市场拆迁的多,新建的少,有不少地区还没有成交额达到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

(三)管理及配套服务跟不上。

目前,大多数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仍停留在收取场租、代缴税收、代缴水电费等物业管理上,管理服务松散,市场经营提升空间很有限,市场内经营户部分外流。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虽初具规模,但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配套设施不齐全、物流服务滞后、信息相对闭塞等不足,直接影响购物环境和购物便捷性。

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模式创新的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商品交易市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承载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商品交易市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模式创新来切实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竞争力。模式创新包括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创新、政策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市场规模化和专业化创新是基础,政策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是关键。

(一)规模化专业化创新,扩容提升商品市场。

规模化创新是指围绕购物环境舒适化、市场扩张连锁化、市场辐射虚拟化以及市场配套集约化趋势等方面来进行发展创新。应当注意市场规模与市场定位相适应,与当地和周边的商业环境相适应、与一定地域市场布局相协调,促进商品市场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要积极推动城市周边市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造优越顺畅的交通及物流条件,推进配套的商务中心及会展中心建设,促进市场再一次扩容和提升,从而拓展商品种类及辐射面,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围绕纺织鞋服、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优势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资料产地优势,加快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位、市场辐射力,促进市场成交规模扩大,打造新型的现代化商品市场。

专业化创新的实质是市场经营管理专业化。根据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来决定市场专业化的程度,实现商品市场主办方从物业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实现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进场经营者的专业化。要注重专业化与物流配送、餐饮服务以及装潢广告等配套服务相融合,与市场集群相配套。以品牌化助推市场的专业化,在招商时有意引进知名品牌,借助品牌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使品牌商品与市场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有条件的可发展为总代理基地,进行场商战略协作。重点发展特色产地批发市场,扩大特色商品的品牌影响力,进而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制度创新,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加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税收监管和个体工商户分类监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相关信息做出对市场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其分类结果作为工商、税务机关监管市场的依据,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

另一方面,明确进场经营者与市场主办者的法律关系,完善主体准入、资质审查,健全守信的激励机制和失信的惩戒机制。市场主办者要强化管理责任,完善制度,保障公平交易;强化市场经营的准入监控,实行索证索票和进货台长制度等,切实维护商品质量安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市场”的经营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传递共享机制,形成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机制。

(三)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所构成的“快速反应系统”成为催生现代商品交易市场新兴业态的主要动力。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模式创新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信息化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通过建立市场网站,有步骤地推进电子商务,打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扩展市场的辐射范围,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二是通过信息化加强市场的经营管理。以B2C、C2C交易模式为重点,实现网上信息发布、查询、商务洽谈,网下看样订货、配送、支付,实现信息的快捷传递与反馈,准确及时响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统一协调市场的经营活动。三是通过信息化缩小与其它业态的差距。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确认各商户在市场网络平台的经营主体资格,强化自律和信用监管,充分发挥商吕市场汇集产销信息的优势,解决传统有形摊位制市场存在的信息浪费和交易盲目的问题,进而有效减少获利风险,维护消费者权益。收集国内国外市场需求信息,加强客户服务管理,吸引潜在客户群,逐步实现网上商务处理,拓展商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化成为商品交易市场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市场辐射面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洪涛《中国商品交易市场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14

我国证券市场卖空交易模式选择 篇4

当然, 卖空机制具有双刃剑的特性, 只有在规模大、不易受单一势力操纵、法规较为完善和管理者监控能力较强的市场中才可以建立。

一、卖空交易的主要模式

海外市场的证券信用交易经历数百年发展, 目前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用交易模式, 主要有以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为代表的市场化的分散授信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授信模式和以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

1. 分散授信模式。

分散授信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不存在从事信用交易融资融券的机构, 客户的融资或融券由大量的、分散的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由市场上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回购等多种形式完成。分散授信模式运作流程为:投资者向券商申请融资融券, 由券商直接对其提供信用, 当券商的资金或股票不足时, 向金融市场融通资金或通过证券借贷市场 (场外) 标借取得相应的股票。在这种模式下, 信用交易的风险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 监管机构只是对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欧美金融市场发达, 信用制度健全, 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 因此选择了市场化的分散授信模式。

2. 集中授信模式。

日本信用交易的模式是典型的专业化模式, 也是集中授信模式。其中, 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在信用交易资金流动中处于垄断地位, 严格控制着资金和证券在市场中的流动。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是被分隔开的, 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 成为连接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座桥梁。客户不能直接向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融券, 只能通过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证券公司也不能直接向银行融资融券, 只能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向银行融资融券。证券公司在信用交易中的主要作用则是代理客户的融资或融券需求。其中, 股票融资融券是证券公司从证券金融公司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而股票融券则是借券的主要内容。

3.“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

在我国台湾地区所有的证券公司中, 只有一小部分经批准可以办理融资融券业务, 其余的证券公司则没有获得营业许可。获得融资融券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的服务, 然后再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没有获得融资融券许可的证券公司, 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 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韩国则扩大了证券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 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了完善的客户保证金制度和证券借贷制度, 为韩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4. 三种交易模式的比较。

在分散授信模式中, 证券公司是绝对的枢纽, 承担了最大的风险控制责任, 同时也获取最大的利益。在这种模式中, 证券公司直接面对客户, 直接从事再融通交易, 所有的风险都独立承担。而市场上能够从事融资融券业务的证券公司数量极多, 整个业务的风险控制由所有证券公司共同承担, 政府主管部门不需要设立证券金融公司进行控制。因此, 只有在市场机制完善、法制健全、信用基础好的市场上, 才能实现分散授信模式。而在集中授信模式中, 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的证券金融公司成为绝对的枢纽。所有的融资融券业务必须通过再融通实现, 证券金融公司掌控了所有再融通交易, 即控制了融资融券业务的数量、价格、时间等关键要素。这样, 监管者只要通过控制证券金融公司, 就可以调控进出证券市场的资金和证券流量, 控制融资融券的放大倍数, 从而调控市场。证券公司掌握客户资源, 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市场发育时间短、监管手段滞后、信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 使用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但在便于监管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资源快速配置的效率。“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则是一种过渡模式, 我国台湾地区的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目前正向集中授信模式转变。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公司卖空交易机制

海外证券市场卖空的发展历史表明, 卖空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基本而且重要的交易方式。卖空机制模式是为了规范卖空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与一国或地区的证券市场基础和金融体系监管模式密切相关, 不是一蹴而就的。分散授信模式相对稳定, 是因为其已经过漫长的修正和规范;集中授信模式的确立是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后发优势”, 博采众长, 故有一个较高起点, 但同样受历史背景的局限。因此, 我国要考虑的是在合适的阶段推进合适的模式。

1. 对用于融资融券交易的证券的资格认定。

融资融券交易有较强的倍乘效应, 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交易额度, 从而增加市场风险。因此, 为防止交易信用的过度膨胀, 应设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对其进行管制。考虑到我国的证券公司尚无办理证券抵押融资业务的经验且自律程度低, 不同证券的质量和价格波动性差异很大, 将直接影响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水平,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证券都适合进行融资融券交易, 而应对其进行资格认定, 资格认定权可归属于证券交易所。证券资格管理是信用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是防止恶性炒作、形成良性投资理念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标准是:股价波动幅度不能太大、主营业务稳定、流通股股本较大, 并考虑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大股东和管理层的诚信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对市场整体信用额度的管理。

对市场整体信用额度的管理包括对融资保证金比率和融券保证金比率的动态管理。融资保证金比率包括最低初始保证金比率和常规维持率, 现阶段我国这两个比率可考虑设定为60%和30%。也就是说, 券商在融入资金购买证券时, 必须交纳60%的保证金, 并把购得证券交给证券金融公司作抵押。当证券价格下跌导致保证金比率低于60%时, 证券金融公司将停止为该券商继续融资, 当保证金比率低于30%时, 证券金融公司将通知券商补交保证金, 否则将强行卖出抵押证券。券商的保证金可以是现金, 也可以是符合条件的证券。当用证券作保证金时, 还应设定另外两个指标: (1) 现金比率, 即券商的保证金不能全部是证券, 而必须包含一定比例以上的现金。现阶段我国的现金比率可设定为20%。 (2) 担保证券的折扣率, 即用作保证金的证券不能按其市值来计算, 而应扣除一定的折扣率, 以降低证券价格过度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担保证券的折扣率与证券的类型有关, 政府债券可按10%计, 上市股票可按30%计。融券保证金比率也包括最低初始保证金比率和常规维持率 (含义同上) , 可分别定为70%和30%。

3. 对证券机构信用额度的控制。

首先, 应考虑证券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的设定。我国台湾地区要求证券金融公司的负债总额不能超过其资本净值的11.5倍, 相当于最低资本金充足率为8%;日本证券金融公司的资本金充足率相对较低。考虑到金融机构的性质及本着稳健性原则, 我国证券金融公司的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设定为8%比较适宜。另外, 证券金融公司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监控机构, 对其融资融券业务进行监控。其次, 规定证券金融公司从银行获得的融资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的6倍。第三, 证券金融公司对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其净值的15%。对证券公司的管理: (1) 规定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资格, 以资本负债率不超过95%为限, 且资产质量良好、守法经营; (2) 规定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总额与其资本净值的最高倍率, 现阶段可定为150%; (3) 每家证券公司在单个证券上的融资额和融券额分别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的10%和5%。

4. 对个别股票的信用额度管理。

对个股的信用额度管理是为了防止股票过度融资融券导致风险增加。可规定:当一只股票的融资融券额达到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25%时, 交易所将停止融资买进或融券卖出, 当比率下降到18%以下时再恢复交易;当融券额超过融资额时, 也应停止融券交易, 直到恢复平衡后再重新开始交易。另外, 证券存管也是融资融券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美国的存管制度是最完善的, 因此, 在设计我国的融资融券制度中有关抵押品存管的制度时应更多地借鉴美国经验。

5. 卖空交易风险控制。

首先, 应遵循“分类管理”的原则, 将用于融资融券的证券与自营账户中的其他证券分开管理, 不得串户运作;应在法律上明确证券作为抵押物时, 被抵押人何时具有清偿变现的权利;应建立规范、统一的融资融券合同模板。其次, 在卖空报价规则上, 为防止证券价格下跌时市场的过度反应, 各国对卖空交易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我国可借鉴美国证券市场的“波幅检测规则”即报升或零加标, 前者指卖空申报价必须高于前一个成交价, 后者指卖空申报价如等于前一成交价时必须高于此价之前的成交价。另外, 还必须规定内幕人士不得从事本公司证券的卖空交易;要建立相应的规则防止证券商利用卖空机制联手操纵市场。第三, 提高信息透明度。监管者应尽可能向公众定期披露市场卖空的程度, 使其结果可被预期, 市场条件的变化能更好地被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 但只有披露的情况与市场实际卖空程度相符时, 这些信息才有意义。最后, 规定卖空的期限与清算。对于信用交易的期限, 各国证券市场的规定有所不同。美国没有限制, 其他国家有的长则6个月, 短则150天, 一般为6个月。期限过长会影响证券金融机构的资金和证券的周转, 过短则容易引发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

[1].谢晋明.建立卖空机制势在必行.金融信息参考, 2004;5

[2].陈建瑜.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中国金融, 2006;8

[3].徐婕.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的制度选择分析.上海金融, 2008;3

[4].邓燊,杨朝军.国外证券市场对卖空交易风险的监管经验与借鉴.经济纵横, 2006;9

准市场交易模式 篇5

上述研究涉及到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知识市场的组成、交易模型、障碍因素等。在目前的文献中, 对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然后探讨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

一、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

知识市场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的基础上, 假定每一个共享知识的个体都是理性的和利己主义的, 把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知识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一定的交易规则下进行知识交易的过程。通过交易, 知识从知识提供方转移到知识需求方, 并通过学习和吸收转化为新的知识, 实现知识共享。研究知识交易, 首先应该研究知识市场。下图给出了知识市场的构成及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中不难看出, 知识市场主要涉及到参与主体、交易规则、交易货币、交易环境等要素。

参与主体包括知识买方、卖方以及知识管理方, 买方通常是那些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寻找知识的个人或企业;供给方是掌握了某些方面知识的个人或企业, 这些个人或企业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换取一定报酬;知识管理方也就是所谓的中介, 他们把需要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个人或企业联系在一起, 是完成知识交易不可或缺的部分。交易规则是指导并约束知识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通常包括知识如何编码、如何传递, 交易如何进行及相应的评估、惩罚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是建立知识交易平台的重要基础, 应该在知识市场建立之前就制定, 并在知识交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所有交易都有一套指导价值交换的价格体系, 知识交易也不例外。达文波特指出, 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货币”主要有互惠、名望、友情和信任等。而在企业间构成的知识市场中除可以使用这些“货币”外, 还可以使用价格折扣、订单数量等知识需求者可以“支付”而知识供给者又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知识交易环境主要指支持知识交易的场所、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外部环境, 是影响知识交易的客观条件。实施知识交易重要的一步是创造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环境。

二、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的知识市场

在生产商延伸责任制下, 根据制造企业在再制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再制造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原制造企业主导型, 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类。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中, 原制造企业主导型模式下的企业内部部门间, 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模式下的企业间, 同样存在知识市场。因此, 可以从知识市场的视角来研究再制造组织模式下企业内部部门间或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比较如下表所示。

进而我们进一步探讨三种模式下知识市场的运行过程。首先, 知识交易参与方把各自所拥有的可交易的再制造的知识及相关情况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并传递到知识管理方数据库中。然后, 知识的需求者 (或供给者) 通过知识交易平台向知识管理方发出自己的需求 (或供给) 信息。在管理方中介职能的作用下, 知识的需求者找到所需知识的供给者, 买卖双方进行价格博弈。如能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则会进行知识的交易。同时, 根据交易知识的类型及特点, 按双方选定的转移方式进行知识的转移。最后, 由知识管理方对知识转移结果进行评估, 并实施奖惩。总之, 在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活动中, 通过知识在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转移实现了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一方面增加知识存量, 从而提高再制造的效率, 使制造企业与再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而创造出的新知识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绩效。如此不断循环, 推动了企业绩效的螺旋式上升。

知识市场不可避免的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性和产权转移的不完全性, 导致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知识市场的市场失灵,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识交易双方建立信用。在模式一中, 再制造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协作关系, 人员相互熟悉程度高, 再加上企业内部对缺乏信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制度约束, 部门之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环境要比模式二、模式三好得多, 从而知识交易壁垒低, 但再制造的知识投资风险较大。对于模式二、模式三来说, 企业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组织间关系弱, 优势在于再制造过程中知识投资风险较小, 尤其是模式二, 原制造企业将再制造业务委托给再制造企业, 这样就将再制造的大部分风险转嫁给再制造企业。但模式二同样存在弊端, 原制造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 知识交易不易, 成本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间知识交易。

三、结束语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研究再制造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无论是企业内部知识交易还是企业间知识交易, 完善而有效的知识交易机制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再制造效率的提高、知识创新不断涌现、知识存量的增加以及企业间有效的联盟合作。本文从参与主体、交易规则、交易货币、交易环境四个层面, 分析了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市场, 探讨了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讨论知识市场的构成因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定性的演绎和单一模式下的个案研究, 下一步的研究将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收集大样本的数据来实证, 并通过更多典型个案研究归纳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H, 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2]Desouza KC, Awazu Y, Yamakawa S.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5, 12 (2) :99-107

[3]张旭梅, 张慧涛, 朱庆.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5) :69-72

[4]孔令丞, 谢家平, 迟琳娜.废旧产品回收再造模式研究[J].理论探索, 2008, (5) :76-79

准市场交易模式 篇6

1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

跨区跨省发电权交易是指, 省电网电力交易中心作为省内电厂的委托代理, 在区域电力市场平台中通过双边交易的方式, 组织省内小容量、低效率、不环保的小火电机组参与跨区、跨省电能外购交易, 逐步减少省内小火电的发电利用小时, 外购跨区、跨省高效能、环保火电或丰水期富裕水电的电能, 减少省内能源消耗, 实现省间的“水火置换”或“以大代小”的发电权交易。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主要优点体现在:买卖双方在同一平台上交易, 能够有效地促进市场交易公平、公开、透明和规范;市场参与方众多, 市场竞争激烈, 对各方的竞争压力较大;利用竞价交易平台可以开展日前、实时等多种交易, 有助于维护市场供需平衡, 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缺点体现在:需要建设专门的交易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市场机制, 投入较大, 交易成本比较高;过程较复杂, 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波动较大, 交易风险较高;需要一定的交易规模, 否则市场竞争不充分, 市场流动性不足将影响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 不如双边交易方式简单、灵活。

2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使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 (外送电交易) , 能够促进大火电和小火电之间、大水电和小水电之间、水电和火电之间、一次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不同流域水电之间的相互补偿和优化配置, 实现水火互济、丰枯互济、峰谷互济, 缓解供需矛盾, 促进节能减排和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发挥突出作用。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对于节能减排将起很大作用。华东电力已经通过跨省集中竞价交易实现送电, 减少了燃煤运输压力, 减少了受端二氧化硫排放。此外, 水电外送对节能减排效益影响更加明显。通过区域跨省联网, 有效的减少了燃烧标准煤量, 减少了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烟尘排放量, 降低环境污染的损失。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在华东电力市场的推进, 有助于更好地开放华东电力市场, 形成有效竞争, 淘汰低效高耗能的机组。并且能够有助于可再生资源的发展, 能使它们获得一个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提高它们的资源利用率, 吸引更多的电力投资, 进一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金问题。

另外,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 跨省集中竞价交易模式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能够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对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影响扩大到其他行业、全国范围。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 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 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 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能够从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 不排放废弃物, 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

3 深化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3.1 实施节能减排目标监督考核, 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并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环保评估和审查制度, 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 加强源头控制。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 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 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 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加强电力规划, 积极推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 有序发展水电,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大力开发以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 不断提高煤电发电效率和清洁利用, 开展“上大压小”, 提高热电 (冷) 联产的比例。

3.2 进一步重视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加强经济有效的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提高电力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同时, 又将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同时,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应进一步巩固新能源发展成果, 促进新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3.3 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

不论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还是从我国的实践看, 在节能减排方面, 市场机制仍然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应进一步扩大发电权交易, 利用市场杠杆调节资源, 完善能源管理法规体系, 加强制度设计, 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从机制上、政策上保障电力需求的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方面, 扩大发电权交易的范围, 将发电权交易的重点从关停机组电量转移到在役机组电量, 从省内交易扩展到区域内交易, 充分利用高效机组, 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强节能减排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 推进用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 在用户侧引入市场激励机制, 鼓励电力用户改善用电特性, 消峰填谷, 从机制上鼓励用户自觉实现节能减排。

电力市场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 否则将失去电力市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加快电力市场建设, 要在节能减排上寻求新的突破, 要想实现长期稳定推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就必须将节能调度手段与电力市场的建设相结合, 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作为节能减排的基本手段, 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薛鹏.节能减排的一个宏观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9) :19~23.

[2]米建华.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在行动[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7 (8) :16~17.

准市场交易模式 篇7

作为区域中企业实现融资、股权转让等主要场所, 在近年来发展中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 尤其在区域政府给予较多扶持政策后, 中小企业挂牌、证券公司参与等现象极为明显。但相比发达国家股权融资模式, 我国股权融资活动仍表现出较多弊病, 滞后性极为明显, 需充分结合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优势, 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价值被激发。因此, 本文对股权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相关概述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 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互联网金融都带有明显的市场化、自下而上的特征。以其中互联网金融为例, 其为市场参与者步入金融市场提供极大的便利, 传统金融活动中的专业性、资金量等问题都可得到解决。投资者仅需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利用, 便可达到创意或产品推广与投资的目标。同时, 与传统金融不同, 互联网金融可使公众的参与程度更高, 加上操作便捷、中间成本低以及透明度高等优势的存在, 使互联网金融模式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另外, 现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较多如P2P借贷、众筹融资等形式都被引入传统金融业务中, 既符合电子商务发展需要, 同时也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因此,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将成为金融领域的变化趋势之一[1]。

三、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现状分析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在2014年第一季度末, 国内区域性股权市场中将有7920家挂牌企业, 而这些企业中主要以年收入为1000万与5000万之间的中小企业为主。尽管从这些数据看, 区域性股权市场中的挂牌企业数量较多, 但事实上其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的预期目标相差极大。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缺失、融资渠道限制等方面。

(一) 法律制度与顶层设计的缺失

股权交易市场的设立旨在为区域企业融资提供资本市场, 使中小企业在运作中更具规范化特征, 进而实现优势产业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等目标。然而从国内大多地区股权交易市场企业融资现状看, 仍表现出法律制度、顶层设计缺失等问题。从过去几年国务院办公室下发的相关文件内容看, 其在股东人数、交易制度等方面提出较多限制性规定, 尽管这些规定内容对规范股权交易市场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股份难以转让、股东数量无法突破等问题出现, 进而造成股份流动性、融资效率差等。

(二) 融资主体的缺失与融资渠道的限制

投融资功能是影响企业挂牌交易意愿的关键性因素, 若在整个交易市场中, 投资人难以获取相应的投资机会, 便注重采取用脚投票形式, 一旦投资人远离区域交易市场, 将说明市场中的流通资金将会减少, 最终影响融资目标的实现。事实上,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大部分企业难以依托于正常融资业务获取效益, 若完全通过政府补贴形式使市场中的挂牌企业正常运行, 将会导致过多行政干预问题的产生, 交易市场功能由此受到影响。此外, 由于挂牌企业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具备较为健全的机制与充足的融资条件, 加上交易市场所受到的政策限制较为明显, 此时投资人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不会参与其中, 使整个市场融资能力更难以发挥出来[2]。

四、股权融资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股权众筹形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许多民间资本也逐渐引入其中, 传统以PE/V C作为投资主体的形式将被改变, 对于这种投资人基数扩大的模式便可称为股权众筹。其中的众投, 主要指借助互联网优势, 使普通投资者可直接出资入股公司。需注意的是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中本身得体现出明显的主板市场优势, 为使这种优势得以发挥且将更多民间资本引入, 需考虑做好众投平台的构建。这样在众投平台利用下, 可实现挖掘潜在客户并与客户互动的目的, 传统较为分散的市场单体直接被统一起来。区域性股权市场可借鉴这种形式, 将股权众筹模式引入其中, 有利于融资规模的扩大。

(二) 众投业务开展中的注意事项

众投业务开展中, 需注意在投资人相关制度方面进行完善,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并不意味所有人都可迈入交易市场中, 其很可能影响市场的有序运维, 可考虑将合格投资人制度引入其中, 确保投资者无论在资产还是知识水平等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投资者标准。同时, 对于挂牌的中小企业, 在股权融资模式创新中应注意引入信用评级机制, 以此增强投资人的投资信心。此外, 相关法律政策内容也需不断完善, 可根据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实际现状, 提出相应的政策规定, 进而达到股权融资的目标[3]。

五、结论

股权融资模式的创新应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实际创新中应正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内涵, 立足于现行区域股权市场中股权融资的现状, 引入股权众筹模式, 并注意在相关制度与法律方面进行完善, 推动股权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要求股权交易市场不断进行完善。然而从现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看, 仍存在较多如市场运作机制缺失、股权融资困难等弊病, 很大程度制约股权交易市场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现行互联网下带来的金融模式, 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相关概述、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现状以及创新股权融资模式的具体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股权融资模式,股权交易市场,创新

参考文献

[1]龚海.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模式的创新[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9:17-18.

[2]刘芷妍.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北部湾股权交易市场融资模式创新[J].时代金融, 2015, 27:26-27.

上一篇:精神病病人下一篇:心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