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探索(共12篇)
市场化:探索 篇1
摘要:国内外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是促进物业管理发展的关键。从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新时期高校物业管理要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对高校物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市场化
0 引言
物业管理源于英国,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仅有20多年的时间,而高校物业管理只是近几年才开始,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推进和完善,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物业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竞争的规范化。特别是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实施市场化、规范化管理的方向也将成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1~4]。
1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
(1)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的物业管理制度按性质分为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物业辖区的管理制度。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
(2)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欠缺。大多数高校的物业管理队伍均是本校组建的,从人员组成、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与社会上有资质、正规的物业管理企业相比均有一定差距,加之物业管理兴起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工作运作和行为不够规范,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3)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高校的物业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故工作量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物业建造档次(趋于智能化)的提高,对物业使用与管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经费主要是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
(4)员工亟待技术培训。物业管理中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素质。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
(5)物业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高校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除了有物业管理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它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的高校物业管理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高校教学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维护、保洁标准要求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还较低,为学生、教师服务还不够全面周到。
(6)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很多高校的教职工住宅原来都是福利分房,一般都建在校园范围内或附近,对居民服务形式上,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供给制和福利性的特点,物业管理费用价格还未完全与市场价接轨。再加上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经过合并、划转等重组改制,有关福利房的遗留问题多,住宅区物业收费和改革难度加大。在这种状态下,高校的物业管理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成为学校很重的包袱。此外,一些高校物业管理是从学校后勤行政部门转制而来的,与学校难以理顺并将长期维系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关系,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健全的管理体制,各项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服务的主要职责也是限于后勤行政管理部门所管辖的范围,人员和工作性质造成市场份额的先天不足。
2 高校物业管理特点
(1)高校物业姓“教”决定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校物业是国有资产,学校具有浓厚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物业管理应以“三服务、二育人”为宗旨,高校物业管理体现姓“教”,要遵循教育规律。学校是学习的场所,物业服务的目标是创造安静、舒适、和谐的环境,营造校园的育人氛围,创造稳定的局面。物业管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要求,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高校物业管理重管理轻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问题,后勤物业管理部门名义上与学校是甲乙方经营关系,但实际上,学校委托物业部门对学校的资产代为管理,经费由学校核定拨付,而不是完全的权利下放;其二是运行机制问题,学校将部分行政管理权限交由物业部门,客观上造成了管理职能大于服务功能。
(3)物管范围往往局限在校内。高校物管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依托学校母体,实施范围主要限于校内,校内物业管理市场的环境没有形成,往往只是几栋教学楼实施物业管理,而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物业管理。从资金融入、技术力量、市场风险等而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员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具有相对优势。物管部门技术力量和人员配置,特别是水电工,长期处在高校科技文化熏陶之中,评定技术等级、职称申报,直接与本身的经济利益挂钩,虽然在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但高校物管的水电工文化程度与职称比社会企业的同行要高,有其不可低估的优势和长处。
(5)物管各方关系比较融洽。物管部门员工长期在高校工作,熟悉学校特点和教学、生活规律,熟悉教职工,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和感情融合,同时,物管服务主体是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相对整体素质较高,尤其是水电工是校内正式职工,可以说所谓“劳资”双方矛盾产生的风险很小,信任度较高。
3 高校物业管理市场化模式探讨
(1)转变思想观念,由计划经济意识向市场经营意识转变。作为高校物业管理机构,影响推进市场化管理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揉入了太多的依赖思想,表现出了太强的惰性意识。首先住户要改变观念,教职工以房改的优惠价购买了住房,拥有了住房的部分产权和收益权,有义务对住房的维修、管理服务承担费用。其次,高校物业管理部门要增强市场意识,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2)积极培育市场,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必须组建颇具潜力的物业管理公司,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动作,这是关键。一方面,努力把内部服务市场做精,另一方面,努力把内部模拟市场做实。内部市场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内部市场的管理服务质量是影响外部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要熟悉市场规则、了解市场趋势进而驾驭市场。从规范内部管理切入,建立以物业站为甲方、专业队为乙方的内部模拟市场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既控制了成本又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高校物业公司改制成现代企业,在体制上从学校母体中剥离,理顺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关系,精简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制上从行政化的管理转变为市场化管理,内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服务意识,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应成为独立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多方面经营,建立和完善各种物业管理法规,发挥自身资源和人才的优势。
(4)搞好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高素质人才是实现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基本条件。物业公司一方面引进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狠抓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掌握创新技能和现代管理方法,物业公司将员工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个自我培训,自我开发的人才机制。物业企业作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础,选派自身的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与优秀示范小区的联系,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等途径,使管理、服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
(5)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创品牌。良好的品牌不仅可以直接得到居民的认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作为物业公司长远发展和规模效益的坚强后盾。高校物业公司努力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升了竞争力,积极灌输“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方针,努力探索推行“人文社区”、“学习型社区”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新的管理服务理念,进一步充实其内涵和外延。每位员工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靠优质服务去占领学校的后勤市场,赢得广大师生的信誉,还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本行业的前沿知识,靠知识型员工队伍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在服务高校的基础上,参与社会竞争。高校物业要生存发展,在守住学校这块“根据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外部市场,积极向社会公共型物业市场渗透和向外部专业型服务市场延伸。高校物业公司通过接管社会物业项目,实现规模效益,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展示高校物管的形象,扩大社会声誉和社会市场占有份额。
总之,高校物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跳出传统管理的套路,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在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的基础上,巩固校内和拓展社会两大市场,明确业务发展方向,加快品牌化、规模化管理的建设力度,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真正把高校物业做活、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吴艺等.现代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
[2]张贯益.物业服务经济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荷.物业管理经营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天泉.物业管理探索[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市场化:探索 篇2
探索市场化条件下的国有粮企改革与发展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 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重要载体,随着入世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以来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一直困扰企业走向自主经营.
作 者:胡玉萍 作者单位:内蒙古粮食局财务处,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F30 关键词:市场化:探索 篇3
近年来,浙江省城市影院市场化运作、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浙江省宁波市探索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在全市50个社区广场免费放映公益电影,有效填补了城镇社区电影放映空白,也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延伸和市场化运作的探索。(王玉舒)
《里约大冒险2》曝新角色
有望明年4月登陆中国
先由蓝天工作室与二十世纪福斯联手打造的原创动画系列影片《里约大冒险2》,日前再曝一支先行版预告片,引发众人关注。本片将于明年4月11日在北美上映,并有望同期被引进中国内地。
《里约大冒险》是2011年蓝天工作室继《冰川时代》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原创动画电影品牌,上映后极为成功,全球吸金近5亿美元,并在中国内地连续6周以超高的上座率取得了近1.5亿元票房。《里约大冒险2》将继续由前作导演卡洛斯·沙尔丹哈执导,第一集里两只可爱又个性鲜明的蓝色斯皮克斯金剛鹦鹉布鲁和珠儿,带着他们的鹦鹉宝贝们,以及第一集里的主要成员悉数闹腾归队。此外,上一部的幕后创作团队都将回归续作。
同时,片方透漏,续作中还会加入更新的顶级演员及天才音乐创作团队,尽管这一切都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真正揭晓。当前公布的这支先行预告虽然丝毫未露出影片的庐山真面目,但鉴于2014年世界杯在巴西举办,续集势必将在此一事件上大做文章。(王玉舒)
房产测绘市场化的探索与思考 篇4
近年来, 我市建委通过不断实践, 出台了多项举措, 完善制度建设。起草制定了《柳州市房产面积测算细则》;对原房产测绘报告的审核方式进行了改变, 设立了专门的房产测绘成果报告审核部门;统一推行使用同一套epcad房产测绘软件系统;指导成立了房产中介行业协会, 强化房产测绘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历经半年多的筹备, 经过细致的调研考察, 并经多次讨论研究, 2010年9月, 我市建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房产测绘管理的通知》, 针对我市房产测绘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我市房产测绘市场实际情况, 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测绘市场化举措。
二、深化房产测绘市场化的主要做法
(一) 严格房产测绘市场的准入和退出
房产测绘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出具房产测绘成果报告的房产测绘单位必须是专业性强、诚实守信、有健全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和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的企业。为保证房产测绘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 在结合本市房产测绘市场容量、需求的前提下, 择优准入的房产测绘单位是有限度的, 不应超越市场需求。对准入的房产测绘单位也建立了市场退出机制, 使获得准入的房产测绘单位始终保持忧患意识。
(二) 全面提高房产测绘队伍素质
一方面, 企业内部要自觉组织人员培训;另一方面, 实行房产测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认证制度。房产中介行业协会定期组织房产测绘专业技术人员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 不断更新房产测绘知识。同时要求房产测绘单位内部从技术和业务管理上严格把关, 加强测绘工作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
(三) 完善房产测绘监管机制
1. 规范化管理, 严把质量关
房产测绘单位在承接房产测绘任务时必须按照统一规程受理, 签订统一格式的房产测绘合同, 出具统一格式的房产测绘成果报告。同时, 应依照规定, 对房产测绘成果严格实行“二级检查、一签字、一验收”制度。
实行房产测绘成果质量评定制度。房屋登记管理中心在审核房产测绘成果的同时进行质量评定, 并及时将评定结果上报。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 相关测绘单位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书面上报和说明。
2. 实行房产测绘成果公示制度、信用档案制度
由于信息不对等, 有关商品房销售合同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此, 我们在房产测绘成果审核完成后, 将房地产项目名称、坐落、开发建设单位、测绘责任单位、房屋面积等信息在网站上予以公示, 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另外, 制定测绘信用体系的各项指标, 房产测绘单位和房产测绘专业人员在测绘中的违规、奖励等行为计入信用档案, 并公示信用信息。
3. 实行房产测绘委托合同风险保证金担保制度
建立房产测绘风险保障基金, 确保房产测绘企业因工作失误所承担的赔偿责任, 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接受委托的房产测绘单位应缴纳一定数量的房产测绘风险保证金, 专项用于因测绘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经济赔偿。
4. 强化行业自律监管体系
市场化:探索 篇5
中国科技开发院技术创新与转移市场化运作的探索
中国科技开发院紧紧抓住技术开发、孵化和产业化三个环节,努力探索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经历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初步摸索出一套技术创新与转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创新体系.
作 者:王文霞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开发院,广东,深圳,518000刊 名:改革与战略 PKU英文刊名:REFORMATION & STRATEGY年,卷(期):“”(12)分类号:N237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 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探索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c)-0000-00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进行着改革与升级,很多行业也在进行着市场化转型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绿色、健康、生态的自然和谐环境是社会各界的普遍需求。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监督和管理意义非凡。市场化经济也给我国的环境监测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因此,对社会环境监测机制市场化发展作出分析和探索,以期寻求合理化的方式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我国环境监测部门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环境监测的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
1.1难以监测多样的环境要素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各行各业各具特色,污染物的来源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现阶段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增加了对环境质量要素及污染因子的监测,而且监测程度、技术和水平也较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不存在不够全的现象。同时,因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其存在的时间差容易让监测与环境之间无法达到同步的要求,这就让环境监测市场化更加困难。
1.2环境监测工作的长期性
环境监测市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且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转变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市场化环境监测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环境监测需要持续不断的对环境各方面的状况进行动态的记录与分析,比如对某地区雨水中有害物质的监测,这就要求环境监测机构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实际监测中,这一工作的确定性更加难以保证。
1.3技术条件不足
环境监测需要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需要专业的人员操作才可以完成,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现有设备大多比较陈旧,而且环境监测涉及范围大、污染源分布复杂,设备的科技更新进度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对数据准确度和全面性的要求。加之环境监测专项资金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使得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想象。比如,在县级环境监测系统,大多不具备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大型仪器,有的即便有仪器,在大型仪器操作人员的配备培训上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导致没有可以进行操作的仪器或闲置。
1.4良好环境质量信息提供不足
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给需求杠杆调节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而且各经济主体都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环境属于公共“财产”,其不属于个人或者企业私有,因此在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是社会服务市场化的一种体现。从现实来看,对环境进行监测不会在短时间内带来盈利效应,使得很多单位不愿意花费成本去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致使市场化的环境监测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数据准确度令人堪忧。政府及环保有关部门难以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找出所需信息,或者难以仅凭这些环境监测报告信息就采取相关的环保措施。
2.优化环境监测市场化工作建议
2.1加快建立适合国情的监测总体格局
在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中,应当对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整体情况、环保体制、环境监测机制等作出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积极转变环保部门的职能结构,促进其他环境监测市场化融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等在环境监测中的不同职能和效用。从我国实际国情来看,环境问题多发且形式多样,因此,应当积极鼓励社会合法的环保机构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服务,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及社会有关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排污、污染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测与管理,准确、真实评估生态环境损害状况、全面评价企业发展对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并对企业清洁生产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必要时可以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构建合理的监测总格局。
2.2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市场化监管制度
为确保环境监测市场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环境监测市场化监管制度,以满足市场化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要求,保障环境监测市场化规范、高效的运行。本地区政府应当结合区域实际,出台相应的社会环境监测管理指导意见,引导社会环境监测市场化营造公开、有序的环境,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监测市场化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控,规范相应的环境监测标准与流程,构建“因地制宜”的环境监测市场化监管体系。
2.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监管中的作用
各地区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行业协会的重视,明确环境监测行业协会的市场前沿引导地位,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提升环境监测的效率,使其适应市场化经济发展节奏。比如,当地环境监测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情况强化自身职能,提高行业自律性,提升对环境监测的服务水平,并有效引导行业会员依法、科学的进行环境监测,或提供相应的维权服务。另外,各地区还可以借鉴相关省份环保厅的一些较为先进的举措,比如强化对社会环境监测单位及其行为的监督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监督环境。
2.4强化对社会监测机构的监管力度
各地区应当对当地现有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数量、分布、监测水平等作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市场需求,颁布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加强对社会机构环境监测行为活动的监管,并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对其进行考评。比如,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信用等级作出真实的评估,通过信用评级体系,将社会环境监测单位信用等级作出公开,并将故意弄虚作假的环境监测单位列入黑名单,或吊销其相关的环境监测资质,引导良性的、诚信的社会环境监测竞争环境,保护正规经营机构的合法权益。
2.5提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能力
在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管与考核时,应当重点检查环境监测单位各类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并对该机构所做的环境监测报告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深入剖析社会单位在环境监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并通过相关的培训,提高各机构对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还应当建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定期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巡查及评估,嚴格控制社会机构的环境监测的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典型的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于环境监测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更是对其发展的需要,是激发环境监测活力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环境监测市场化的途径,并认真分析环境监测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措施,从而缩短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监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刚,赵岑,陈传忠. 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环境监测,2014,03:4-8.
[2]黄桢. 环境监测行政化与市场化选择探索[J]. 管理观察,2015,16:25-27.
[3]宗亚妮. 关于环境监测市场化的管理措施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07:143-146.
市场化:探索 篇7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促使经济发展更协调、更加有效率”。它本质上就是以市场取代货币当局成为利率定价主体的过程,形成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市场利率波动
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而且之后会随市场变化不规则地波动,而利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的变动趋势,而且在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这种利率风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净息差收窄
存、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也绝大部分依靠利差收入。但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预计会有攀升。而对于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有趋同趋势,一些优质客户将成为商业银行共同争取的焦点,商业银行可以为其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走向的逆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收窄。
目前,中国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高,一旦利率放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并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和银行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威胁到银行的财务稳健。
(三)利率市场化将带来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是政府变动利率的风险,其自身不存在利率定价问题。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以后,各商业银行可能会对不同的客户根据其贡献或者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由于无法获得客户的完整信息以及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农行加强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缺乏强有力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每次利率调整也都由央行决定,因此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在管理观念上,对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重规模扩张、轻价值管理”的观念依旧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利率走势的主动分析并做出反应。
同时,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利率风险意识薄弱,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同步提高。
(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来衡量利率风险,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及时调整以规避风险,但目前农行利率风险识别、测量机制的建立还相对滞后,没有系统形成一套健全的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度量再到风险处理的完整利率风险管理流程,这是制约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
虽然农行已积极主动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稳健经营利率风险管理核心原则,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但在科学的风险计量和严格的监控制度方面机制仍不健全。
(三)资产负债管理不平衡、定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行已经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业务的期限错配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属于负债敏感型,由此造成的短期内利率大幅上升,使银行负债成本急剧加重。二是在利率结构上,产品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农行缺乏一个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往往忽略了利率风险的存在,没有完全发挥通过金融产品定价来锁定利率风险、全面覆盖成本的作用。
三、探索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相关建议
如何管理和防范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是农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管理方法。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在利率风险管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针对农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开展审计
针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早在1997年就公布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十二项原则,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辨别、测算、监控利率风险头寸。具体内容主要有:董事会应审批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监控规程,并应定期听取银行利率风险状况的汇报;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银行业务结构及其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规模较大和业务较复杂的银行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设计和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银行应当拥有风险测算系统,该系统应能够及时发现利率风险的所有重大根源,按照自身业务范围估算利率变动所将造成的影响;银行必须拥有能够满足利率风险管理需要的信息监控报告系统,定期向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报告等。
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具体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时,应结合《原则》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用以监控利率风险,保证所有交易和利率风险均能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该机制应独立于银行的其他业务,避免利益相互冲突,明确责任分工;是否有明确负责利率风险的个人或部门,其工作范围及分工是否明确,并与业务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各分支行是否及时上报本行的缺口头寸或风险值,并做好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报告工作,为总行利率决策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对策提供依据。
(二)评价农行净息差管控机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农行未来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净息差产生的变化,因此如果能对息差变动进行科学的管控,那么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和管理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为保持净息差优势,农行已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净息差管控机制,以全行净利润增速确定净息差控制目标,并以量价结合的方式细化分解至各业务领域及相关条线和分行。在利率风险审计工作中,应将这一净息差管控机制设计、传导及运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评价其在具体使用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对经济周期、利率周期历史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经济情况变化的科学认识,确认其净息差控制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对已设定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分析其指标体系设定、分解是否合理,是否及时根据内生、外生变量对净息差的影响,及时采取预调、微调措施,保证净息差管理目标顺利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沟通访谈、流程测试、抽样测试等方式在分行层面进行调研,评价该机制在分行的传导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对落实净息差管理目标所起到的作用;最后综合净息差管控机制的整体效果评价其是否为农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作用。
(三)开展利率定价模型运行情况审计
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利率风险的度量,即关键在于了解农行目前的利率风险状况并合理地进行利率定价以覆盖其风险。为改变现有贷款定价模型测算结果定价指导作用有限的现状,给前台部门提供一套可靠的、可用于指导并约束定价的方法和标准,农行正积极实施定价管理机制转变,并最终全面实现定价模型测算结果的约束性作用。
新的定价模型以成本加成为基本原理,考虑中间业务收入、存款收益之后,实现全面覆盖各类成本之后的底线定价水平。这一模型在建设和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样应该作为利率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首先,应将利率计算中所使用各类成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作为审计要点,分析模型成本影响因子的考虑是否完备,其计算过程及取值是否合理。如模型是否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识别、区域因素、资金供求及规模限制对利率的影响;其数据来源是否准确可行,且与现实无太大差距;在“其他成本”中还应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计量等。其次,在审计方法上,可以通过审阅运行报告、监控报告等资料,结合前台部门访谈、调研等方式,确定模型计算所得利率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满足客户需要以及在不同地域及行业是否通用等问题。如同业竞争、谈判技巧、经营目标等现实定价因素影响与模型定价是否有较大差异,导致模型定价流于形式。最后,还应关注如果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利率有较大差距,是否根据情况定期增减或修正了定价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并建立起利率风险缺口分析机制,切实提高利率定价测算技术,增强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
摘要: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稳步快速推进,为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必须强化和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内部审计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应当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净息差管控机制以及利率定价模型使用等领域积极开展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发挥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众维煤业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探索 篇8
一、众维煤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现状
众维煤业目前已经建立了管理体系、价格体系、核算体系、计量体系四大体系及配套的资金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产品市场、运输市场、电力市场、物资市场、租赁市场、安全市场、科技市场、加工修理市场十大专业市场以及科室 (区队) 等二级市场主体内部市场运作体系。
二、2011年市场化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众维煤业在永煤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了2007-2010年来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成果, 结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诊断与分析, 从确定市场化管理目标与定位、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市场化管理责任制、开展经营分析和管理创新活动以持续提升市场化管理水平等4个方面, 构建、推动和完善了众维煤业市场化管理体系。
1、立足于本企业实际, 确定市场化管理目标与定位。
众维煤业于2009年开始, 专门组织人员和力量到本部学习市场化管理模式, 并对国内其他先进煤炭企业2007年以来管理现代化与管理精细化创新成果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 结合永煤公司市场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摸清了市场化建设的重点与方法, 明确了市场化管理的主要定位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其定位是全面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 其目标为建立并完善各级市场, 完善市场运行制度, 培育各级市场管理主体的市场理念, 最终达到人人都是经营者, 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目标, 实现各级市场的自主经营。
2、以精细化为核心建立市场化良性运行机制。
(1) 基础建设阶段。通过健全市场化管理组织机构, 规范制度建设, 摸清了市场化管理基本框架, 并以此建立了市场化建设的四大体系, 十大市场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关键着力点及所需要的主要配套设施, 夯实了市场化运行的基础。
(2) 机制建立阶段。通过对四大体系和市场运行规则的不断完善, 以模板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为手段, 不断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 将市场化经营行为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真正的将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融入日常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而建立了市场化运行的良性运行机制。
3、开展经营分析活动以持续提升市场化管理水平。
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议, 全员参与, 以各级市场主体为责任主体, 对市场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 认真查找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此实现全矿市场化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市场化管理的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是全面推行的关键。
市场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 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矿在内部市场化管理中,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把全面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 总经理亲自部署安排, 定期听取市场化管理办公室工作汇报, 亲自抓培训并坚持亲自定期授课, 在总经理及其他各级领导的带动下, 市场化工作得以全面推广。
2、执行力建设是顺利推广的前提。
好的制度好的措施更离不开好的执行力, 为保障市场化各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良好的执行力是关键。2011年我矿坚持用执行力建设保障市场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全年坚持对各项市场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察督办, 敢于抓住不落实的事, 敢于追究不落实的人, 使得市场化工作顺利推广。
3、基础管理是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市场化管理的运行高度, 2011年我矿着力完善各项基础工作, 通过努力, 形成并完善了市场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完善了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能源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租赁费定额、加工修理定额、矿车运输定额等定额体系。
4、管理创新是市场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有力推手。
与本部矿井相比, 我矿引入市场化管理时间较晚, 起步较低, 而且本部的各种管理模式不能直接照搬到我矿, 因此我矿在市场化建设中坚持在运行中求创新, 在创新中求提升, 使得本部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在新疆地区顺利移植并得到了升华, 其中在我矿应用的物资管理系统, 实现了材料管理的日清日结, 提升了我矿材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大大提高了材料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四、2011年市场化管理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1、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2011年全矿实现营业收入25967万元, 同比增加48%;实现利润总额11024万元, 同比增加83%。完全成本208元/吨, 同口径同比降低16%。
2、内控体系逐渐完善。
2011年众维煤业通过将市场化建设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相结合, 初步建立了以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责任为主线, 以管理与业务流程管控为方法, 以监督与评价为手段的内控管理体系。
四、2011年市场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管理基础需要进一步稳固。由于市场化工作在我矿全面推广刚刚两年, 各项定额、价格等基础数据刚刚整理搜集完毕, 投入运行时间不长, 其可靠性、科学性需要实践检验。
2、创新管理的思路需进一步创新。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矿管理水平, 需要创新创新管理的思路, 从而使更多的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创新成果的总结提炼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拓宽双创建设平台, 加强与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联系, 提高双创成果质量, 将更多的双创成果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松涛《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中国矿大出版社) [1]陈松涛《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中国矿大出版社)
环境保护市场化的探索与研究之路 篇9
1 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
今日之中国, 环保困境有目共睹。连日来, 太湖蓝藻的汹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高度关注。太湖水患导致无锡自来水污染, 致使当地居民上演了抢购纯净水的一幕。其实, 去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也曾导致哈尔滨市民出现过类似抢购风潮。而这无不表明, 环境恶化与公共危机之间仅隔一步之遥。据最近一期《瞭望周刊》报道, 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 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不仅如此, 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生态保护报告》称, 全国60%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还没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以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那么, 环境危机将会不断加剧甚至走向恶性循环的道路。作为国民经济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产业之一, 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近年来, 我国环保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环保产业发展滞后, 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2 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主体, 主要运用计划手段, 通过制定计划、安排项目、投入资金、并具体组织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施工、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等方式来做环境保护工作。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充当了保护环境的主导者和责任者, 过多地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 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政府对保护环境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重, 导致社会各方面缺乏环境责任, 淡化环境意识, 对政府产生严重依赖。使我国环境保护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因此, 虽然政府作了很多努力, 但是环境保护仍然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做环境保护工作会产生一系列弊端:其一, 是不能真正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责任;其二, 是不利于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显然, 如果不对传统的环境保护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 没有社会化、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渠道的形成,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问题, 也无法实现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快速发展。
3 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必然性
3.1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客观上要求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新形势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的大趋势为环境保护发展方式和机制实现转型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其一, 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增大,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社会财富的丰富和积累, 为我国环境保护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其二, 市场经济培育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形成和发展, 孕育了丰富的多种形式的社会投资主体, 从而为建立环境保护社会化多元化投资渠道, 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其三, 抛弃陈旧落后的传统发展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 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市场条件。
其四, 市场经济使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调控的主要因素, 促使政府精简行政职能, 转变其管理方式, 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总之, 市场经济体制为利用市场的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发展创造了充分条件, 为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奠定了完备的基础, 也是市场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3.2 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步伐, 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都很低, 目前专业化的环境保护公司有了一定发展, 但提供社会化环境保护服务的程度并不是很高, 环境保护各个环节如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等, 各自为政, 相互脱节, 还没有形成一个最优化的系统组合。同样,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有实现市场化, 环境保护的许多活动才可能打破谁污染谁治理的小生产方式, 转变成为社会化的服务行为。
3.3 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给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直接威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环境保护发展方式, 我国环境保护就将会走入死胡同。因此, 促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不但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环境保护自身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 通过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发展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使环境保护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既可以为工业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又可以形成新的产业类型, 丰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减缓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稳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前景
为了推进和引导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以推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业为突破口, 开展了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试点工作, 对环保设施运营的理论、实践、管理、相关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涉及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领域的800多家企业获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并为相关的排污企业提供完善的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环境污染治理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积极支持。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服务业, 在我国环保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 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基本走向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环境保护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变革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的发展方式, 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具体目标是实现治污集约化、产权股份化、投资多元化、服务社会化、运行企业化、队伍专业化、管理法制化。
6 环境保护市场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既是新形势的新要求, 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当前, 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其顺利发展。今后在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中, 我们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突出重点, 抓住机遇, 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 引导社会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来。
(2) 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要加快相关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 指导和规范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
(3) 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经济政策体系。我国在鼓励环境保护市场化投资方面应当多一些经济政策, 鼓励社会有关方面向环境保护领域进行投资。今后应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的财政、税收、信贷、收费、价格、市场等方面的经济政策, 既要有经济激励机制, 也要有经济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
(4) 为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培育和搭建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平台。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市场规范, 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体系, 强化市场管理和监督, 为企业参与环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
7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环境保护应当转变单纯靠政府的发展方式, 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又是环境保护自身发展需要。在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发展中, 理论上有依据;试点中有经验;方向清楚明确;措施具体可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环境保护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摘要:环境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除了有社会效益外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文从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必然性和职能等几个方面探究了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发展机制及其市场化前景。
关键词: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冷崇总.西部地区环境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2, 15 (2) :138~141.
[2]张卓元.深化改革, 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 2005 (11) :4~9.
[3]《经济日报》评论员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 2005 (1) :20.
[4]冷淑莲.关于自然资源价值补偿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07, 5:3~11.
[5]罗勇.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培育和拉动[J].中国环保产业, 2001, 1:32~33.
[6]楼佳.外资环保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 2004, 6:45~48.
市场化:探索 篇10
一、实行机构整合,打造精干高效的材料管理团队
一是取消供应科,成立经营管理部。2011年9月,实行机构整合,取消供应科和经营管理科,精简合并成立经营管理部,财务科与经营管理部合署办公,减少人员21人,形成了精干高效的材料管理团队。
二是取消二级库,设立井口供应站。2011年以来,矿井取消基层单位二级库11处,成立了井口供应站,24小时值班、提供服务,实现材料供应集中管控,减化管理环节,缩短管理流程,减少跑冒滴漏。
三是取消小作坊,成立加工维修队。矿井取消基层单位小作坊11处,成立了地面维修中心。实行托管经营、股份合作经营,随时提供加工维修服务,经营方式更加灵活、设备效能充分发挥、生产服务更加到位、材料管控便捷高效。
二、依托信息平台,构建内部市场化材料管控体系
一是构建成本市场化信息软件系统,方便材料结算。矿井与北京深海罗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研制开发了内部市场化信息平台操作软件系统,实现了材料使用全过程、全方位自动化统计结算,做到了班清班结、准确便捷。
二是构建成本市场化内部价格体系,强化材料管控。以成本市场化价格体系的建立为核心,突出材料费价格的测算,根据流程环节分析、生产工艺参数、年度预算目标合理确定每个流程环节的材料费指标;根据流程环节承担的预算工作量,测算每一个流程环节的材料费单价,编入内部市场化价格体系,市场化结算,节省了材料费,等于增加了工资,实现了“要我节支降耗”到“我要节支降耗”的转变。
三是构建成本市场化绩效考核机制,突出材料考核。内部市场化考核结算,由内部市场化信息平台操作软件系统自动完成,绩效考核更加透明,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在实现系统自动考核结算的同时,就材料费指标对各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单独考核,加大考核权重、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促使各级管理人员时刻关注材料费用指标,加强自我管控,不敢超支。
四是构建成本市场化岗位核算机制,实现节省归己。以流程环节分析为依据、以服务链为准绳、结合岗位流程特点,建立了班组之间、岗位之间内部市场化结算体系,严格按照内部市场化价格体系结算。岗位节省材料费归岗位所有,充分调动职工节支降耗的积极性。
五是构建设备及设施模拟出售机制,降低配件消耗。怎样才能管好设备、少出故障?我们的做法是“模拟出售给个人”。对矿井所有的设备设施,根据其资产净值、使用频率、维护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测算出每台设备的管理费、维护材料费,公开竞标,模拟出售给个人管理。对所有负有管理职能的设备使用维护岗位进行定编定人,依靠管好设备、节省维修材料费、挣取设备管理费挣取工资。利益驱动,促使设备管控更加有效,设备配件降耗明显。
三、依靠科技进步,构建技术降本提效的考核机制
一是构建经济技术一体化考核机制。技术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支护形式、施工工艺直接决定材料投入的高低。对于技术工作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材料浪费,如何管控?我们实行经济技术一体化考核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是实行“技术经济工资制”。所谓“技术经济工资制”就是根据工作面设计初期的经济技术测算,确定整个工作面需要的材料费投入,以此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工作面开采结束后,根据实际的材料费投入,结算整个工作面的投入产出,根据投入产出比例,给相关技术人员结算工资。该方法调动起工程技术人员降本提效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节支降耗、增加产出,成效显著。2011年以来,矿井万吨掘进率同比下降了5.21%,全岩巷道同比减少了3.24%。
四、挖掘材料残值,形成材料重复使用的良性循环
一是力求物尽其用,探索加工废料再利用的新方式。木材加工、钢材加工环节产生边角料很怎样充分利用?实行内部市场化,利益驱使员工动脑筋、想办法,逐渐形成了材料充分使用良性循环。例如:木材加工产生板皮子——再加工用于巷道封帮;钢材下角料——加工各种垫圈——再小的下角料用于铸造。
二是重视回收复用,改进旧料修复再利用的新途径。井下物料能回收的必须100%回收,已经成为矿井职工的共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回收的旧料修复再利用效益可观。例如:弯曲钢材——调直整形—直接再利用,不能整形的钢材——切割加工锚杆盘—产生的碎料铸造矿车轮对、铁鞋等实现再利用。
五、结论
2011年以来,洼里煤矿在材料管控方面,运用市场化手段,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材料管理体系,为矿井突围解困、减亏提效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2011到2013三年的成本材料费总额、吨煤材料费逐年下降。2012年比2011年节省材料费1135.19万元,吨煤材料费降低17.01元/吨;2013年比2013年节省材料费324.61万元,吨煤材料费降低1.30元/吨。这些探索与实践,对于当前困难条件下苦苦挣扎的煤炭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控,降低材料成本,最大可能的实现降本提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市场化:探索 篇11
关键词 市场化运作 实践教学 多媒体专业
一、多媒体专业教育现状
多媒体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一直是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主干专业,主要培养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编辑等方面的人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本专业遇到了发展瓶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为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思想,但收效甚微。通过多方调研,我们意识到,在教学中,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做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校教育为产业补充实干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前沿动态,才不会出现教育与社会需求割裂的现象,否则,学校培养的人才将永远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出现目前境况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实践内容方面
实践教学采用的项目多为“模拟项目”,虽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内容陈旧,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分析、架构、设计、测试维护等过程与市场实际严重脱节。实践效果很不理想,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明显滞后于企业需求。
(二)教师方面
教师都是由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转化而来,理论知识雄厚,却缺乏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且对目前多媒体行业的工作流程、知识结构等缺乏了解,难以给学生高水平、切合实际的指导。
(三)学生方面
积极性不高,在实践教学中停留在应付老师和考试的层面上,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完成项目作品。
二、解决的策略
为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先前本校提出的项目化教学理论,并将市场化的项目引入到教学中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口,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为基础,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和市场中的多媒体专业不再互不相干的独立个体,而应该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解决实践教学中市场项目与教学项目难以匹配、教学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制作中来,在工作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从而增加教师、学生的一线工作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主要表现为:
(一)校内实践教学项目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按照多媒体产品的的制作工艺流程来搜集实际工程项目、指导学生实践项目,同时用市场标准来引导和规范教学,考察学生学习效果。
(二)校外市场化运作方面
实践教学市场化运作,包括指导学生来学习与就业、创业相关的职业心理、社会交际等有关知识,并把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和求职技巧等的学习整合到市场化项目的学习当中,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学生实践作品转化为商品,培养学生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学习多媒体动画、广告、影视等的制作能力和影视专业的营销方式,能提升教学效益。
三、具体实施方案
多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方式、项目评价、设备管理、项目来源、具体实践方式等诸多方面,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最终效果。为此,本次改革决定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一)工作室方面
将原来封闭式的实验室、机房转变为开放式的工作室。计算机摆放不再以原来的个体为单位,而是在工作室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结构按照公司进行设置。同时面向市场,制订市场推广计划,招揽业务,这些业务作为学生的实训项目,学生制作,直接面向客户,由客户评价,学生直接获得市场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需求。
(二)合理控制实训项目数量、质量与来源
实训项目发源于市场,数量很难控制,如果市场化项目数量不足,部分学生将会无事可做。同样,实训项目的质量也要得到保证,否则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经验不足,即使目前能完成工作任务,也难以应付将来工作后的出现的各种技术、知识问题。同时,实践项目由原来的教师指派形式,拓展到学生自己到企业寻找项目、学校与企业合办项目、教师指派项目等多元的实践项目形式,评价形式随之也转变为由市场标准来衡量,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采用工作室后,教学过程比较零散,教师、学生自由度很大,如果没有健全良好的管理体系,再很难产生好的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必须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以确保多媒体专业市场化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收到的成效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一年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教师采用市场化实践项目,做到了与社会的零距离教学,学生能接收到社会的最新知识、能力和专业信息。同时,在教师、学生、企业互动的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实地调查表明,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动漫、影视产业、传媒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解决目前学生就业和社会用人需求的矛盾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秋枫.构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严璇,唐林伟. “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
作者简介:
张成霞(1978-- ),女,山东青州人,讲师,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
市场化:探索 篇12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 在“十一五”期间,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1]。嘉兴市提出, 在“十一五”期间, 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地表水主要监测断面水质Ⅳ及优于Ⅳ比例提高l0个百分点,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嘉兴市至2002年以来, 一直探索工业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 并形成了“总量控制、计数到厂、初次有偿、交易增值分成”的基本模式[2]。因此, 在2007年11月, 嘉兴市经过摸索, 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3-4]。
一、嘉兴市排污权交易改革的过程和成效
2007年, 为推进污染减排, 嘉兴市大胆创新, 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 探索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市场,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对排污权进行核定。从新上企业开始, 要求其向政府购买排污权, 而针对改革前已实际上获得排污权的企业 (以下称“存量”) 的企业, 则进行排污权总量核定, 并限定其时间进行购买, 并予以颁证确认, 实现排污权利作为产权的确认。二是建立制度保障。嘉兴市政府出台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 赋予排污企业对排污权的使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实现了排污权交易市场主体的确立。三是建立政府出售和回购机制。成立了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中心和各县 (市、区) 排污权交易中心, 履行政府职能, 对排污权进行出售和回购。四是建立价格机制。建立政府指导价, 并实行差别化价格策略, 鼓励, 引导企业主动购买排污权, 抑制新上重污染企业的投资冲动。五是实行排污权抵押贷款。由于产权的确立和市场的形成, 使企业通过排污权融资成为可能。以上改革取得了以下几个成效:一是增加了企业排污的成本。无论是新上企业还是存量企业, 都不得不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排污权, 并作为一项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企业排污提供了负向的经济激励。二是抑制了重污染企业的投资冲动。由于差别化的购买价格, 新购排污权成本较高, 促使一些重污染企业放弃投资, 改善了产业结构。三是促进了减排。通过出售排污权获得的资金用来补贴重点减排工程, 促进了总量减排。
二、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市场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虽然通过三年的努力, 嘉兴市基本形成了排污权的一级交易市场, 总交易额达到4亿元,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还处于排污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尚未形成有管理的竞争市场体制。我国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经验表明, 有管理的竞争市场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 其基础是完善的产权制度, 市场化的定价方式, 自主的市场主体, 由于处在改革初期, 目前排污权市场还达不到以上条件, 如排污权的保障还不够, 存在政府强制减少企业排污权企业没有补偿或补偿很少的情况, 价格也是由政府制定而不是市场发现, 不能充分反映减排的成本。
二是企业主动出售排污权的动力不足。从交易数据的统计来看, 绝大部分都是排污权从政府流向企业, 除污染企业倒闭或项目停建等因素不得不出售排污权外, 排污权极少从企业流向政府, 同时企业之间的排污权也没有流动。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排污权作为产权的保障不够, 按照目前的减排体制, 政府要求企业进行义务减排, 而减排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都是由企业自筹, 给企业造成政府继续强制企业减排并且补贴不够的预期, 造成企业的惜售心理, 企业出售存量的排污权, 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不利。二是排污权价格过低, 不足以吸引企业通过减排来获利。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政府制定了较低的排污权价格, 虽然有利于推进改革, 但是该价格不足以补偿存量企业的减排成本, 抑制了存量企业的减排。三是企业之间的排污权交易必须通过排污权交易中心来开展, 提高了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如果存在交易的意向, 则必须通过排污权交易中心, 并向其缴纳管理费, 加大了出售排污权企业的成本, 进一步抑制了企业出售排污权的意向。
三是排污权总量调控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或改进技术进行减排并从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以获利, 而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从而减少全社会排污总量, 基于以上原因, 存量企业没有出售排污权的动力, 政府通过在市场上购买排污权实现总量调控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是未达到优化配置环境资源的目的。根据环境经济学的分析, 通过竞争市场得到的排污权的价格体现了同一产业全社会治污的边际成本, 即全社会企业每多减少1个单位量的污染物浓度所需要付出的平均治理成本, 具有引导先进企业减排, 提高落后企业成本的目的, 建立排污权交易中心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改革现有行政管制为主的环境治理格局, 实现优化配置环境资源, 但是由于目前价格是政府定价, 无法实现市场发现资源价格, 配置环境资源的功能, 损失了减排的效率。
三、深化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1.明确排污权市场各有关主体的功能, 建立符合市场化的要求的交易机制。完善政府、企业、排污权交易中心、中介评估单位等参与排污权交易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按照减排目标或其他政策目的, 设定排污的标准, 以市场价格对排污权进行出售和回购, 同时监督排污权交易的真实性, 监督中介评估机构的依规运作。排污权交易中心作为市场管理机构, 主要职能是维护排污权市场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 为企业排污权交易提供场地, 行情报价等服务, 登记企业排污权交易情况并予以备案, 同时按照政府的委托, 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以市场价出售或回购排污权, 实现储备和调控市场的目的。企业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则有权以市场价在排污权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排污权。中介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为撮合企业之间买卖双方的交易, 承担评估企业减排量的职能, 并对评估的结论负责。
2.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 引导环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表明, 市场化的价格价格具有最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具体到在排污权市场上, 企业存量排污权共同构成供方, 需要购买排污权的新建、扩建企业构成需方, 并通过价格的引导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供给方的角度, 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和减排成本低的企业相互竞争, 相互竞争压低排污权出售的价格, 由于两者减排成本不同, 最终将是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得到销售排污权的机会, 并获得利润。从需求方的角度, 高环境成本的企业和低环境成本的企业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竞争, 两者相互竞争抬高排污权购买价格, 由于相对于高环境成本企业更能够承受较高的排污权价格, 最终将会使低环境成本的企业获得排污权。在上述价格的形成和交易过程中, 将产生三个良好效果:一是实现了全社会最小成本化减排;二是实现了鼓励低环境成本企业, 抑制高环境成本企业;三是提高了排污权市场的流动性, 使政府通过购买排污权实现减排提供了条件。因此, 将目前行政化定价逐步过渡改为市场化价格十分必要, 当前可先放开一级市场的价格, 由新购企业对排污权进行竞买, 激励和带动企业之间二级市场的发展。
3.建立排污权总量宏观调控机制, 实现总量减排的目标。在实现排污权市场价格市场化的基础上, 建立政府对排污权进行宏观调控的储备、出售、回购机制, 实现总量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稳定排污权市场价格等三个目标。一是实现最优化的总量减排。排污权交易市场可以发现最低减排成本的企业, 政府通过排污权交易中心在市场上进行回购排污权, 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减排效果。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控制排污权的总量供给和排污权价格的引导作用, 鼓励创新性企业、低环境成本企业发展, 抑制甚至淘汰工艺落后, 高环境成本企业发展,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三是稳定排污权市场价格。由于排污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 如果价格波动过大, 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政府可在必要的情况下用市场化的手段对排污权价格进行适当干预, 以配合经济目标的实现。
4.发展排污权交易配套市场, 提高排污权流动效率。制定排污权中介、评估市场排污权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管理办法, 发展排污权中介和评估市场, 通过资质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方式,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从而降低企业排污权的交易成本, 提高排污权市场运作效率, 同时, 环保部门加强对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 确保排污权交易的真实性。
5.深化排污权金融创新, 增强排污权交易市场活力。由于排污权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 也可以视为一种资本, 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做法都可以用来借鉴。一是扩大排污权抵押贷款的范围。加强与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协调, 扩大受理排污权抵押贷款的银行范围, 缓解新购排污权企业资金流转的问题, 提升排污权的金融价值。二是开展排污权租赁。发展排污权租赁市场, 开发排污权闲置资源, 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率。三是发展排污权期货市场。在排污权市场较为成熟的条件下探索发展排污权期货交易市场, 使得企业能够预估未来的排污权价格, 并能够实现套期保值。
摘要:2007年, 嘉兴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排污权交易中心, 开启了我国在环境经济政策领域的一大探索, 在全国实现了示范效应, 并获得一些国际上的关注。“十二五”规划纲要更进一步指出, 要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经济政策领域改革。本文总结分析了2007年以来, 嘉兴市在排污权交易领域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及其面临的困境, 并探索性提出“总量控制, 搞活市场”的改革思路, 以期实现最优化治污的目标。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环境资源,总量控制,嘉兴市
参考文献
[1]、蔡翡燕, 金兴华.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实践及改进建议[J].水利经济, 2010, 28 (2)
[2]、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调研组.积极稳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的思考与建议:关于嘉兴市秀洲区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的调研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08 (10) :
[3]、蔡卫芳, 尹常庆.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探析[J].水利经济.2008, 26 (5) :